高校实验室信息统计

2024-10-28

高校实验室信息统计(精选10篇)

高校实验室信息统计 篇1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三大支柱之一, 而实验室基本信息统计工作又是高校实验室现代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容。高校实验室基本信息包括:仪器设备、实验项目、实验室工作人员管理信息, 现结合近几年来我校实验室基本信息收集与统计管理工作实践, 谈几点认识。

一、充分认识高校实验室信息收集与统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高等学校实验室作为教学、科研和生产提供服务的重要阵地。实验室基本信息是实验室运作过程中的原始记录, 是实验室整体面貌, 管理水平和规模效益等的真实反映, 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利用价值[1]。高校实验室基本信息统计工作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做好实验室信息收集统计常规工作, 有利于高校加强对实验室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提高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水平;有利于各级管理部门科学评价实验教学质量, 统筹制定实验室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

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需要, 更好地了解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状况, 教育部从2006年起启用了新的“高等学校实验室信息统计”指标体系, 新的指标体系涉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增减变动情况表、贵重仪器设备表、教学实验项目表、专任实验室人员表、实验室基本情况表、实验室经费情况表、每学年度实验室任务及人员情况统计表等内容, 这些都需要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详细、准确的信息。我校通过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实验室基本信息统计不仅是及时、准确完成上级或主管部门所需统计报表的需要, 而且是实验室档案建设的第一手资料需要。实验室基本信息是顺利完成实验室管理任务、实现实验室现代化管理目标的关键。因此, 无论是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 还是管理人员都应及时、准确、有效地收集、处理和利用实验室的基本信息。

二、规范实验室基本信息收集与维护, 积极发挥统计作用

我校以学以致用为办学理念, 强化工程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生涉及到的实践性环节多而广, 实践教学信息较为丰富, 通过规范实验室基本信息采集方法, 做好实验室基本信息维护, 来确保实验室基本信息完整、准确、规范, 科学有效地发挥实验室基本信息统计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1. 规范实验室基本信息收集方法

为保证实验室基本信息完整、准确、规范, 2002年起学校就规范了实验室基本信息收集整理工作, 制定了《南京工程学院实验室基本信息收集整理及上报制度》。2006年修订了《南京工程学院教学实验室基本信息统计管理规定》, 管理规定就实验室基本信息采集范围内容、收集和统计、上报及管理等提出具体要求。实验室基本信息实行二级管理, 学校由对口职能部门负责, 各实验中心 (室) 由实验中心 (室) 主任负责, 并落实专人管理负责实验室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上交, 并经实验室、院、系 (中心) 审核, 做到信息收集统计层层负责。

在实验教学方面制定了《南京工程学院实验教学实施细则》并提供了实验教学进度表、实验教学任务安排表等EXCEL表格, 要求实验教学指导教师以班级为统计单位按照教学大纲规范填写课程名称、实验项目名称、学时, 并对实验项目的类别、类型、要求等进行准确描述, 并便于统计和电子档案存档。每学期初, 教务处为实验室发放《实验室使用记录》、《实验室设备维修记录》、《实验室安全记录》、《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使用记录》等记录本以便于实时运行记录, 同时要求将每门实验课程的实验教材、实验大纲、实验报告、实验成绩及具体考核办法材料、实验项目表、实验室使用记录、实验成绩登记表及开出率等都进行分门别类的收集。

为保证仪器设备管理信息完整、准确、规范, 学院《仪器设备管理办法》规定, 仪器设备到校后, 领用单位必须通知学院主管部门人员共同参加验收。学院主管部门人员进行仪器设备验收时, 严格把好仪器设备信息采集第一关。为了提高效率和仪器设备信息的准确性, 仪器设备验收合格后, 领用单位资产管理员必须完整、准确、规范地填写《仪器设备验收预录单》后方可办理《南京工程学院仪器设备验收单》, 学院资产管理处以《南京工程学院仪器设备验收单》作为仪器设备计算机管理信息录入的依据。由于我校规范了实验室基本信息采集方法, 做到确保实验室基本信息质量。

2. 及时做好实验室基本信息维护

我校统一使用了北京化工大学编制的实验室管理软件,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 现采用《实验项目与人员管理系统》、《仪器设备管理系统》为网络版单机操作模式。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应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当前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管理信息, 随时可为教学管理查询、统计提供准确信息。因此, 必须及时做好实验室基本信息维护。如实验室的调整、实验项目的增加、人员变动等, 特别是仪器设备管理信息, 仪器设备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 做到新购置仪器设备验收合格及时进行信息录入, 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随着实验室的调整而发生使用单位的变动, 在做好仪器设备的合理配置时, 也会出现仪器设备的调出、报废等, 诸如此类情况做到及时进行仪器设备的变动处理。现两套软件虽分别在教务处和资产管理处使用管理, 但统一了实验室编码, 便于各教学单位对实验设备信息的调用和共享。

3. 发挥实验室基本信息统计在管理中的作用

利用实验项目与人员管理系统可统计各实验室全部实验项目、各教学单位每学年可对新增实验项目卡打印, 并做出实验类别、实验类型、实验要求、实验变动状况、实验人员、实验任务等统计表。仪器设备管理统计促使保持账、物相符, 上报数据真实。高校实验室与仪器设备统计信息是密切相关的, 各教学单位、实验室与仪器设备管理部门应将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统计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 科学准确地分析投入与办学条件、投入与使用效益、投入与人才培养的关系[2]。通过实验室基本信息统计管理来促进实验室的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与效率, 为经费再投入和改革创新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

三、做好实验室基本信息统计工作的基本保障

实验室信息统计工作是教育部统一部署的高校实验室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为不断提高办学实力和水平以促进人才的培养, 必须做好实验室基本信息统计工作。

1. 学校各单位应充分重视, 做好人员配备

高校实验室基本信息统计是在做好实验室及仪器设备计算机管理基础上完成的, 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实验中心 (室) 应充分重视基本信息统计工作的开展, 要加强协调设专人负责, 做到统计工作人员队伍的稳定。统计工作人员要坚守职业责任, 恪守职业道德, 坚持实事求是, 依法统计;要规范管理, 加强核查,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3]。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在完成实验室基本信息采集、录入、维护、统计、上报的工作中, 应全面掌握和了解本单位或学校的实验室等基本情况, 主动分析研究统计信息的规律与变化。在整个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 要考虑它的及时性, 需要将分析确定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相关的管理部门和决策机构[4], 为学校的教学改革、领导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依据。

2. 加强实验室档案建设, 确保基础数据的完整、准确、真实准确采集

实验室档案建设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所有的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都应加以重视, 仪器设备的有关购买合同、使用说明、验收资料、帐、卡, 实验教材、实验大纲、实验报告、实验教学运行记录本以及有关规章制度文件等纸质材料都是原始基础信息材料, 都要加以归档并妥善保存;同时要充分通过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 利用计算机等设备准确做好相关资料的电子档案建设, 各种设计报表尽量避免用手工绘制和填写, 同时通过实验室信息的收集、传递工作来提高信息统计效率, 并确保基础数据的规范准确采集。

四、结束语

实验室基本信息统计工作是时间周期长、覆盖面大的管理工作, 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需要, 各教学单位、各职能部门更应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 科学有效地充分发挥实验室基本信息统计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实现高等教育管理创新, 促进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摘要:高校实验室基本信息管理是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基本内容, 结合从事实验室基本信息统计工作的实践, 论述了实验室基本信息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并对实验室基本信息收集与维护、统计工作的基本保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实验室,信息,统计,管理

参考文献

[1]马帮立.谈高校实验室基本信息收集与管理[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22 (6) :27-29

[2]朱桂兰.做好高校实验室基本信息统计工作的实践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3, 20 (1) :123-125

[3]葛华.在2008年教育统计年报布置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08-07-01) .http://www.stats.edu.cn/tjdt/tjdt20080701.htm

[4]何庆领.高校要重视实验教学的信息收集与利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4) :91-93

构建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的思考 篇2

【关键词】高校统计 统计信息系统 统计指标体系

一、建立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一)目前我国高校内部统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统计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然而统计工作的质量并没有因此得到本质上的改善和提升。高校的统计工作水平整体偏低,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主要表现为统计工作手段落后、缺乏系统性、信息失真及信息交换困难、统计人员工作繁烦琐、工作效率低下、人员流动性大等。这些现象背后所反映的制约高校统计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校内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独立,造成各部门统计数据各自为政、相互矛盾。第二,高校统计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低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基本上是以纯手工为主,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水平都较低。第三,整个高校的统计工作缺乏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各级报表的统计指标口径不一致,难以实现对接,统计工作难以对高校内部管理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决策支持。

(二)构建和完善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的重要意义

改善高校统计工作的现状,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高校统计工作发展的问题,建立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是解决高校统计工作现存问题的根本途径。

1.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各个部门的资源共享,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和交流,从而可以保证各部门获取到完全一致的信息,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数据“打架”的问题。

2.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数据的采集、传递、加工整理及数据分析的一体化,提高统计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统计工作进行重复性劳动的难题,从而大大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3.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各级报表指标口径不一致的问题。通过建立标准化的统计指标体系,利用信息系统的非结构化查询功能,即可根据各级主管部门的需要实时生成满足条件的报表,使统计工作人员从“应付”统计报表的重复性的、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统计分析工作当中,更好地实现高校统计工作的内部管理职能。

二、构建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的重点与难点

(一)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建设的重点

1.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基础数据库是整个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的核心,是实现数据查询和生成统计报表的基础。结合高校自身的管理模式和特点,基础数据库可以分为学生信息库、教师信息库、科研信息库和办学条件信息库等等。基础数据库设立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的采集与数据汇总的自动化,从而减少人工直接录入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2.数据查询信息系统的开发。数据信息查询功能的实现是整个统计信息系统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查询信息系统不应单纯提供结构化的查询,而要能够根据统计报表任务或者高校内部管理的实际需要,实现非结构化查询,根据查询目的生成跨指标体系、跨表式的以图形或者报表形式显示的查询结果。

(二)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构建的难点

1.设计标准化的统计指标体系。高校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同时兼顾高校自身管理工作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和上级主管部门统计报表工作的需要。参考教育部对高校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方法,统计指标的设计可以分为统计数据信息指标和统计评价指标两大类。统计指标的适当选取是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关键问题,统计指标的含义、口径和计算方法必须要与国家教育部和统计局的官方标准相一致。标准化的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统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非结构化查询功能的前提条件。

2.真正实现数据管理的网络化。高校的管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层面,需要对校、院、系、室等多个层次的多项工作进行管理与协调。统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必须对此进行充分考虑。首先要构建统计工作组织架构,对各部门进行分层次分级别管理。同时,为了实现信息在各部门的流通、共享与实时查询,必须实现数据管理工作的网络化。高校的统计网络设计按级别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校办综合统计,第二层是行政部门及各学院统计,第三层是基层统计部门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主要由基层部门来完成。统计工作从上到下逐层进行布置,数据信息从下到上逐层进行汇总呈报,这样各层次的各部门都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数据,真正实现数据的采集、整理及呈报工作的网络化,实现数据的互通互联,从而大大提高高校统计工作的效率。

三、建立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的几点建议

构建高校统计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事前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建设方案。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尤其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对统计指标进行降维分解

在大数据时代,统计数据库更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数据类型的复杂多样性和数据的高维性等。大量的统计数据超越了传统的二维表模式,存储、读取和处理都将面临困难。这时我们需要借助于标准化的统计指标体系,并根据实际需要将统计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对高维数据进行降维分解处理。统计数据降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这些方法各自有其优点和缺点,尤其聚类分析不适用于大样本条件。因此在实践当中要结合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降维方法,尽可能减少原始信息的损失量。

(二)实现统计信息系统与主管部门的数据对接

高校的统计工作既要满足本校日常管理及战略决策的需要,又要同时满足上级主管部门的统计报表需要,统计信息既为本单位提供决策支持,也要为上级主管部门制定宏观教育政策提供依据。统计信息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与教育部、统计局等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指标接轨问题,系统必须能够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报表要求进行非结构化查询,并建立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生成指标口径一致、符合报表要求的数据信息,进而从根本上摆脱几近纯手工的统计报表方式。

(三)实现基础数据库的实时更新与维护

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是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其中准确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而及时性又是准确性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要想获得准确的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实时更新与维护至关重要。基础数据的更新和维护工作基本上是由基层部门来完成,由综合部门负责监督和指导。基础数据库的实时更新与维护离不开高校统计工作的网络化运行和管理,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一旦校内的人、财、物等任何数据信息发生变更时,基层部门必须第一时间进行核准、更新与维护,各级领导和部门必须对此项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将责任切实落实到人,确保基础数据库正常运行和实时更新。

四、结语

高校内部统计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理解和参与,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系统的开发除要遵循一般信息系统开发的步骤和方法外,还必须结合统计实践活动本身的特点,结合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系统的实用性,解决好系统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使统计信息系统真正成为提高高校统计工作效率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敏.对统计信息系统网络建设方案的建议[J].统计与信息论坛,1996(4):29-34.

[2]肖菲.新形势下高校统计工作的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3]朱飞,汤红.高校统计网络建设探析[J].科技信息,2010(4):627-628.

[4]杨晓北.教育综合统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J].管理信息系统,2001.

高校实验室信息统计 篇3

能力验证是由多个实验室对相同被测样品 (参数) 检测的组织、实施, 最终评价实验室的检验能力, 保证实验室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完善的有效方式[1]。在0.05显著水平上, 在保证样品均匀的和满足能力验证要求的基础上, 发送样品至实验室进行独立检测, 再将所有参加测试的实验室结果进行稳健统计技术, 评价各个水泥实验室测量结果的满意程度。在水泥实验室能力验证实施过程中要对样品的均匀性以及参加实验室检测数据采用稳健统计技术进行统计分析, 有大量的原始数据需要处理, 处理过程按照CNAS-GL02 2006《能力验证结果的统计和能力评价指南》以及CNAS-GL03 2006 《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中运用多个复杂公式经过多次运算, 推导出稳健Z (包括ZB和ZW) 比分数值等数据, 并按照指南要求进行分析评定。目前大量的数据处理和计算需要人工通过电脑办公软件进行处理, 如新疆出入境检疫技术中心尚德军等研究利用Office对能力验证计划中数据的处理[2], 这样不可避免容易造成数据处理错误, 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国内尚无用于能力验证的专业统计软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了提高能力验证数据处理分析效率, 实现水泥能力验证实施工作自动化管理、加快数据信息处理的速度、降低实施单位的工作负荷, 节省时间, 提高准确性, 开发了一套实用的、快速的水泥实验室能力验证信息统计分析系统, 采用Eclipse工具设计开发, 与Oracle数据库相结合, 来进行水泥产品的能力验证数据处理分析。

1数据信息处理系统设计

1.1系统的主要内容

本系统依据CNAS-GL03:2006《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CNAS-GL02 2006《能力验证结果的统计和能力评价指南》进行需求分析和项目实际开发, 实现自动评定样品均匀性、试验数据计算分析、稳健Z (包括ZB和ZW) 比分数值生成, 打印统计图表。

系统主要包括五个能力验证信息统计分析功能模块:

(1) 均匀性检验模块:用于水泥能力验证样品的单因子方差分析, 检验所得数据经F检验法判定确定样品的均匀性;

(2) 试验数据输入模块:用于水泥能力验证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各试验项目数据的输入;

(3) 稳健Z比分数模块:用于采用稳健 (Robust) 统计技术处理实验结果, 得到稳健Z (包括ZB和ZW) 比分数;

(4) 结果评价汇总模块:用于按照Z比分数评价规则, 评价结果满意程度并生成评价汇总报告;

(5) Z比分数直方图模块:用于根据稳健Z (包括ZB和ZW) 比分数值, 自动生成直方图, 直观描述实验室检测能力。

1.2系统数据处理流程

系统数据处理流程图见图1, 首先用户使用系统账号和密码, 登陆水泥实验室能力验证信息统计分析系统, 完成创建本批能力验证计划样品批, 选择“均匀性检验报告”菜单, 选择均匀性试验项目, 录入10组试验原始数据, 点击“保存”按钮, 系统自动处理实验数据并显示计算结果F0.05, 当F0.05≤F0.05(9,10)=3.02时, 系统自动评价该批样品均匀。保存成功后, 系统提示“保存成功”, 刷新原有页面。点击“导出”按钮, 系统自动导出Word文档的均匀性检验结果报告。

图2为能力验证结果和统计处理流程示意图, 用户完成该批能力验证计划样品均匀性试验后, 选择“能力验证结果统计”菜单, 选择批次号进行查询, 可以添加新的试验或查看已经存在的试验数据。在选择批次的试验项目界面下, 录入试验原始数据后系统根据已设定的评分标准, 自动评价试验数据结果并导出能力验证汇总报告。

1.3系统主要特点

1.3.1系统开发环境

本系统采用Eclipse开发制作, 利用Java语言, Ora-cle数据库为基础设计。Eclipse是开放源代码的基于Java的可扩展开发平台, Eclipse提供了功能丰富的集成开发环境, 拥有强大的代码重构功能, Eclipse本身内置了Java插件JDT, 可以使用Eclipse方便的开发Java应用程序[3,4]。

1.3.2系统运行环境

系统的硬件环境:PIII 2.0G CPU, 60 GB以上硬盘, 512 MB以上内存。软件运行环境是Windows XP以上操作系统, 便于应用普及[5,6]。系统按照CNAS-CL01: 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要求:将均匀性检验模块与其他4个模块分别按照同标准Windows图形窗口操作界面的独立模块化设计, 原始数据和数据处理结果和判定结果用Word文档导出保存, 编辑方便。

1.3.3数据库表设计

均匀性检验数据处理数据库如表1所示。能力验证数据处理数据库 (部分) 表如表2所示。

2系统的实现

2.1均匀性检验

用户登陆系统的主页, 选择“均匀性报告”菜单, 首先进入实验列表页, 由List VIEW控件生成数据库列表, 显示所有实验的数据以及结果评价, 用户选择任务批和实验项目或创建新的任务批 (实验项目) 。以烧失量项目为例, 录入10组样品批的试验原始数据, 见图3。点击“添加”按钮, 系统按单因子方差分析法, 对样品均匀性数据进行自动处理, 所得数据系统按F检验法原则自动分析、计算显示F值和均匀性结论, 见图4。

2.2能力验证实验数据输入

完成该批样品均匀性试验后, 选择“能力验证结果统计”菜单, 在该批计划样品批次号下, 点击“添加”按钮, 数据库列表中分为:物理和化学2类项目, 各试验项目分别在两类目录下, 便于检索。选择试验项目, 以烧失量为例, 见图5。对参加能力验证实验室编号以及A样、B样试验数据进行编辑、删除和刷新操作, 软件设计可放大窗口, 便于数据录入和校核。

2.3能力验证实验数据处理结果

根据输入的试验数据, 点击“计算”按钮, 系统按照稳健 (Robust) 统计技术设计的处理程序, 自动计算ZB, ZW, S, D等值并存储试验结果, 用户点击“导出”按钮生成“统计处理结果一览表”、“实验室验证结果和统计处理表”, 如图6所示, 和“Z比分数直方图”, 如图7所示, 最终导出能力验证汇总报告。

3结语

该系统开发采用Java语言, 在Eclipse开发平台上实现。数据库设计采用Oracle, 紧密结合水泥能力验证计划要求。该系统交互性好、操作简单, 可实现数据快速精确处理, 提高了结果的准确度以及检验信息的自动化处理程度, 并能生成专业汇总表和Z比分数直方图, 为水泥能力验证实施者提供技术参考和检测结果评判工具。

参考文献

[1]JIA Yan, CHENG Xiao-tian, WEI Dong.Robust statistics analysis of proficiency test result of cement chemical composition[J].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2, 238:96-100.

[2]尚德军, 李世雨, 郭栋.利用Office对能力验证计划组织活动中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处理[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 2010, 18 (3) :38-41.

[3]夏雪萍, 孙雪, 方遒.Eclipse基础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4]赵满来.可视化Java GUI程序设计:基于Eclipse VE开发环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5]鄢志宇, 杨桂娟.锦州地区地面遥测气象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 2012, 35 (17) :169-170.

[6]李旭荣.基于B/S的高校协同办公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 2012, 35 (6) :36-38.

[7]罗蓉, 陈达银, 陈志忠.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 2010, 33 (18) :63-65.

[8]张岳.多媒体语音实验室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与实践[J].现代电子技术, 2011, 34 (15) :183-185.

[9]伍文平, 张智盛, 张明.环境实验室温、湿度模糊控制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 2009, 32 (21) :149-151.

高校信息化实验室管理新模式 篇4

摘 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已制约实验室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实验室信息化建设需求与日俱增。通过分析当前实验室管理现状,结合当今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出了“信息化平台”和“规范化”实验室管理新模式,并应用于实际实验室建设中。实践证明,管理新模式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实验室信息化水平、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师生。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高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82,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49-02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构建数字化校园,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得以不断完善提高。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成果来自科研、来自于实验室大平台,建立优良的实验室才真正有助于达到一流大学的标准。高校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已逐渐发展成为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高校实验室管理整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创新水平和管理水平。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是突破高校实验室传统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充分发挥实验室功效的必然趋势。

一、实验室管理现状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院电子信息专业实验室作为本院重要的实践教学和科研场所,主要承担了面向全院开设的省级精品课“微机原理”实验课程、单片机课程设计和本系学生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但是传统实验教学体系多为验证性实验,其目的仅仅是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从中学习和掌握基本实验方法、技能,因而不能满足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需求,而且传统实验室管理信息化水平低,造成目前实验室管理面临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管理工作量大,重复性工作比重大,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实验室信息化水平所限,给学生提供的实践环境(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维护系统和硬件实验箱等)都需要人工逐台安装调试、更新,以满足实验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的不同需求,实验室管理缺乏必要的信息化手段。

二是信息化实验室建设面临难题。

高校信息化建设对实验室管理的要求更加全面。一方面要求实验室能为学生提供可靠、稳定的实验环境,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实验室建设与时俱进,满足信息化发展的社会需求。传统实验室的管理机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二、信息化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提出

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科研、教学领域必须建设协作创新、交流共享、高效灵活的信息化实验室。实验室建设的新理念正推动着信息化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发展。本文在认真分析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现状以及实践教学、教改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信息化实验室管理新模式。

在强调“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校实验室建设必须做到:一方面以创建符合高校发展要求的实验室体系为根本目标,建立“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努力推动教学、科研资源的优化整合,推进实验教学、科研成果的融合转化,推动高校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改变传统实验室繁杂、盲目的管理方法,建立“规范化”管理模式。

1.“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实验室已从以理论验证为主的单科型实验室向综合型的现代化实验室方向发展。通过“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营造研究性的学习和科研氛围,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使实验室变为学生创新实践的“信息化平台”。旨在实现学生在信息化实验室里就有机会学习和了解使用最新技术、接触最先进的设备,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在信息化实验室里能充分利用各类实验资源和工具开展创新性科研和教学工作。

2.“规范化”管理模式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简单的信息化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通过“规范化”实验室管理模式,促进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系统化,有利于资源的合理调配,加强信息化实验室之间的联系,而且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面临的新问题,系统地更新管理手段,改进和加强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信息化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实施

1.“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的实施

以本院电子信息专业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主要承担了省级精品课“微机原理”实验课程、单片机课程设计和学生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的实施,一方面将现有实验资源实现了科学、合理的共享,另一方面为循序渐进的课程学习体系的形成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支撑。

“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下的实验资源是多门课程和不同教学任务共享的,学生在实验室可以通过先修实验课程,初步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操作经验,而后通过后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实践,并最终实现个性化创新。信息化实验室“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下的资源和体系可以不断更新完善,以满足教学、科研和创新不同阶段、不同目标的需求。

2.“规范化”管理模式的实施

以本院电子信息专业实验室为例,每学期至少要承担近600名学生32学时的“微机原理”实验教学任务,实验所需软件环境和硬件实验箱维护任务繁重,通过“规范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秩序井然有序,实验室的设备和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施的管理规范如下:

第一,针对不同人员制定各自遵守的规章制度,保证正常的实验室管理秩序。学生有保护实验资源和环境卫生的职责,授课教师有监督和指导学生的职责,实验室管理人员有维护和监控的职责,各尽其责。endprint

第二,引进先进信息化管理技术更新现有“规范化”管理手段。如使用硬盘保护卡保证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不被破坏,应用网络进行软件维护、大大减少实验室维护的工作量等措施。

第三,针对不同教学、实践任务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对于实验课程的“规范化”以加强“预习环节”的具体做法是:实验课程中,每一项实验在“进入界面”指定的预习题目必须解答,只有答对才能进入实验“操作环节”,实验预习环节的题目针对本次实验目的、内容设计,通过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来了解其是否有能力独立完成本次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效率和学习效果。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规范化”以加强“师生互动”的具体做法是:通过创建QQ群或QQ群讨论组,方便教师和学生讨论,相互监督、共同提高,及时发现进展情况。

参考文献:

[1]尹智宏.如何设计全新的现代“开放共享”实验室[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9):171-179.

[2]杨宇科,杨开明.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0):204-209.

[3]孙霄兵.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10(20):4-6.

[4]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5]陈祖新,孙跃,余晓伟.浅谈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219-221.

[6]黄炳辉.教学与科研融合视角下的实验室内涵建设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9):15-17,21.

[7]付庆玖,韩振.高等教育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14-16,33.

[8]司道文,孙金莲,孙红.改革操作性实验的考核机制,推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1):147-149.

[9]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10]张放平.强化实践教学 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7(17):29-31.

[11]龚克.转变观念,大胆试验,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10-12.

[12]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13]杨克领.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措施[J].电子设计工程,2012(15):41-43.

[14]傅翼丰,涂毅.浅析学校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运行模式[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9):153-154.

高校党内统计数据信息质量要求 篇5

党内统计是高校党建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 是一种特定形式的党内监督和调查研究工作, 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党内统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党内统计报表中所填报统计数据和说明信息的基本要求, 是使党内统计数据信息对各级党组织决策时有效而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党内统计数据信息涵盖:统计报表中的数量指标、比例指标、时点指标和时段指标, 以及统计报表的附注和说明。信息质量要求主要包括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可理解性、相关性、可比较性、重要性和时效性等。

1 真实性

高校组织部门应确保提交的党内统计信息真实可靠、准确细致, 实事求是地反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中的状况。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才能确保统计报告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否则就会成为应付上级工作任务的形式主义, 就会给上级党组织和相关党务部门的研究决策工作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在工作中必须杜绝某些高校组织部门为了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或应付上级的工作任务, 人为地调整甚至是杜撰部分数据指标和附注说明, 如有些高校为了达到党员比例、发展党员数量、流动党员管理、预备党员后续教育、高知群体发展党员等数据达到上级要求, 在统计工作中弄虚作假来平滑和修改某些数据指标。这样的数据信息就会干扰上级党的领导机关的决策, 甚至会造成较大的损失。所以在统计工作中要以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中实际发生的变动情况, 实事求是地分析、汇总和填报到统计报告中。与党组织决策相关的重要解释信息也必须在统计报告附注中予以充分说明, 以保证数据信息真实完整。

2 可理解性

各高校应该在党内统计报告中向上级党组织和相关党务部门提供清晰易懂、便于使用的数据信息。

2.1 提供清晰易懂、概念明确的数据信息

为了更好地实现党内统计报告的使用目标和统计数据信息的参考价值, 提升党内统计数据信息在决策中的实际效用, 使统计数据信息的内容、意义和内涵, 以及不同数据指标之间的关系得到使用者的充分理解, 并满足各级党组织的决策需要, 高校组织部门在编制党内统计报表时应提供清晰易懂、概念明确的数据信息。

2.2 提高研究和分析数据信息的能力

高校组织部门必须在党内统计报表的附注中充分说明哪些概念难于理解或者界定较为复杂且对上级组织部门的工作决策相关的数据信息, 以增强数据信息的可理解性。同时, 考虑到党内统计报表材料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我们要加强使用党内统计报表的工作人员关于党建工作知识和统计相关内容的培训, 以提高其研究和分析数据信息的能力。

3 相关性

上级党的领导机关等决策者在工作中需要合理评估高校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情况和现状, 以及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所以高校组织部门提供的数据信息必须与上级党的领导机关的工作决策是相关的。

3.1 决策与预测

只有那些既可以帮助上级党的领导机关等决策者合理评估高校党建工作历史情况和现状, 反映前期工作中的决策有效性, 同时又可以帮助党组织根据统计报告所提供的数据信息预测高校今后的党建发展趋势的统计数据信息才是有用的、有效的、可预测的和具有反馈价值的, 才能有助于党组织进一步开展决策工作和提高决策水平。

3.2 真实性与相关性

为满足上级党的领导机关等决策者的工作需要, 高校组织部门必须在统计数据真实性的基础上, 做到尽可能地相关。在具体分析和汇总相关数据信息的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考虑决策者数据信息需求的类型、范围、格式以及研究决策的模式, 并将统计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紧密联系起来, 两者不可偏废。

4 可比较性

同一高校的不同时段或者同一时段的不同高校之间的党内统计数据信息只有在可以比较的情况下才可能在上级党的领导机关或相关党务部门的决策工作中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

4.1 同一高校不同时段可比较

对于同一高校党组织不同时段发生的性质相似的增加、减少或者变更的情况, 统计汇总时我们必须采用前后一致的统计口径。只有这样才能便于使用者了解所在单位的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 并能够比较同一高校在不同时段的党内统计信息, 合理地研究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状况, 有效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 从而做出正确的党内决策。后续工作中的统计口径不得随意改变, 以符合数据信息的可比较性要求。除非, 为了得到更可靠、相关和重要的数据信息, 报经上级党的领导机关研究批准后可以改变相应的统计口径, 且必须在统计报告的附注中详细说明有关统计口径变更的缘由和具体情况。

4.2 同一时段不同高校可比较

我们必须采用一致的统计口径, 对同一时段不同高校发生的性质相似的增加、减少或者变更的情况进行统计汇总, 这样才能便于使用者评价同一时段不同高校的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情况。除非, 上级党的领导机关为了得到更可靠、更相关和重要的数据信息, 统一要求各高校同时改变相应的统计口径。

5 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高校提供的党内统计数据信息必须能够反映与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有关的所有重要变化和事项。在实际工作中凡是能够有效影响各级党组织做出正确工作决策的数据指标和信息说明都是具有重要性的。高校组织部门应根据其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党内统计资料, 多方面加以判断, 以设置最佳的党内统计项目。

6 时效性

高校必须设立固定的党内统计时间节点, 及时对其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中发生的增加、减少或者变更的情况, 进行记录、整理和统计。如果延期或者提前编制出党内统计数据信息, 即使这些数据和附注说明是真实、相关、重要和可比较的, 也会大大降低其在党建工作决策中的参考价值, 有时甚至会干扰到正常的工作决策。我们贯彻及时性要做好以下工作:

6.1 及时收集统计信息

要及时收集统计信息, 即在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发生变化或者调整后, 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党组织变更、设立和撤销, 党员转入、转出, 发展党员, 党员转正、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等文件和资料, 及时将相关数据录入到基层党组织基本信息管理系统, 以做好基础数据储备。

6.2 及时处理统计信息

要及时处理统计信息, 即按照一致的统计口径, 及时对相关统计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和检查汇总, 并编制党内统计报表。

6.3 及时上报党内统计报表和说明

要及时上报党内统计报表和说明, 即按照季度、半年、全年等时间段, 及时将编制的统计报表上报给上级党的领导机关和相关党务部门, 有助于各级组织及时使用和决策。

党内统计能及时掌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为各级党的领导机关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新形势和新任务对高校党内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们必须加强重视、稳定队伍、重点培训、提高素质、细致分析、规范统计、开展评比, 继续提高党内统计数据信息质量, 使党内统计更有效地服务于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大局。

摘要:党内统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党内统计报表中所提供数据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 是使党内统计数据信息对各级党组织决策时有效而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文章阐述了高校党内统计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可理解性、相关性、可比较性、重要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高校,统计数据,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春林.加强党内统计工作的基础建设[J].党建研究, 2011 (9) .

高校图书馆入馆人次统计信息研究 篇6

高校图书馆以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为主要读者群,读者的流动态势可能受到高校运行机制、学科属性和读者入馆目的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时间波动的特殊性。

入馆人次作为读者流动态势的一种表征指标,其反馈信息的提示作用业已受到图书管理人员的关注。当前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吴晓波[1]以江西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年度和季度时间尺度上的数据对比,分析了教师入馆率偏低的原因; 余梅[2]统计了某医院图书馆2003年四个季度的读者入馆人次和需求构成; 朱礼红[3]以安康学院图书馆为背景,探讨了新生图书馆入馆人次变化的特点和提高图书馆利用率的对策。然而,针对普通高校图书馆多时间尺度上读者流动特征的研究尚不全面,有进一步深化研究的现实必要性。基于高校图书馆入馆人次的读者流动性统计及其信息提取,对于合理配置管理人员,及时归架整理图书资料,提高馆藏资源使用效率,完善突发事件下室内人员应急疏散预案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基于深圳大学图书馆服务设施的基本配置数据和入馆人次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4]并基于自行开发的软件平台[5]进行读者入馆人次分析与反馈信息研究。

二、数据来源及构成

1.基本配置数据

深圳大学图书馆位于校园教学区中心,分南、 北两馆。北馆于1986年落成并投入使用,提供6个阅览层,阅览和休闲座位合计1436个,建筑面积为23 441平方米,每百平方米设置座位6. 13个; 南馆于2009年启用,提供6个阅览层,阅览和休闲座位合计1 228个,建筑面积为25 000平方米,每百平方米设置座位4. 91个,具有更大的流动空间以及更为良好的阅读和学习环境。南馆启用后,按专业大类对整体馆藏资源进行了重新配置: 南馆主要提供理工类阅览借阅资料,北馆则主要包括社科类图书资料和文理中外文期刊[6,7]。

2.读者入馆人次数据

深圳大学图书馆每天以小时为单位逐次发布南馆和北馆的读者入馆人次信息: 从早晨7点至晚上22点,构成了当天读者入馆人次的全时间序列[8]。

作者连续记录了一个学期( 2012年9月9日 ~ 2013年1月18日) 每天各时段入馆人次动态数据( 南、北馆分表同期记录) 。实际数据记录共计17周、119天( 不含因故未获得数据的6天) 。这样,基于南、北馆各1700余个数据,可按星期( 周) 、 天、时段进行多个时间尺度的统计分析( 见表1) 。

三、数据信息分析

1. 读者需求基本面

根据表1记录的入馆人次数据,易于获得南、 北馆入馆人次的整体数据信息: 该校南北馆合计入馆1 125 067人次,( 南、北馆总入馆人次分别为509 165和615 902人次,相应占比45. 26% 和54. 74% ) 。结合前述深圳大学图书馆基本配置数据,可以计算南、北馆总座位数、建筑面积和入馆人次的比值,见表2。数据显示,南、北馆总入馆人次与其设置的座位数密切关联,表明了读者整体上更加注重稳定的阅读环境和馆藏资料的学科属性,对自由活动空间、室内环境优劣的要求则在其次。

2.最大入馆人次序列的信息提示

利用表1数据,可提取每天入馆人次最大值信息。图1为该学期各天最大入馆人次序列。其中,横坐标为该学期各天的序号( 如2012年9月9号为第1天,2013年1月18号为第119天) ,纵坐标为相应的当天最大入馆人次。

该图提示,最大入馆人次曲线呈现多个峰值。 以图1a为例,南馆最大入馆人次峰值分别出现在第5、18和107天,对应着新生军训前编队、军训结束返校和即将期末考试等非常规教学环节( 见表1备注) 。可进一步识别出南北馆首个入馆人次峰值1043和857均出现同 一天的相 同时段———意味着每2秒就有1人入馆的读者流量: 对设置于单体建筑的高校图书馆而言,启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具有必要性; 而在正常教学阶段,最大入馆人次序列呈现相对稳定态势,以常态化管理作为图书馆主要工作模式是恰当的。

3.每周(天)平均入馆人次的信息提示

将入馆人次按星期各同名天进行加和平均, 得到图2所示的周一至周日平均入馆人次柱状对比图。该图反映了南、北馆读者入馆的共同特征: 周一到周四,入馆人次平均值基本持平,周五、周六逐级下降,周日有所回升。与之对应,表3进一步给出了周一至周日入馆人次具体均值和变异系数。简单的计算表明,均值最大的周一相对于均值最小的周六,高出近50个百分点( 南馆) 和35个百分点( 北馆) ; 而各周每天的变异系数均在0. 5左右,表明每天读者流的离散性较大,不确定性明显。 因此,在时段层面进行细化分析是必要的。

4.各时段入馆人次的信息提示

对表1各时段入馆人次的同列数据按各周每天分类加和平均,绘制各时段平均入馆人次的变化曲线,见图3。图中给出了周一至周日共七条折线( 南、北馆分图显示) ,其横坐标以各时段的中点值表征( 如7. 5表示7 ~ 8点的时段,21. 5表示21 ~ 22点时段) 。由于峰值时段出现的规律性明显,图中未明确标注7条折线与周一至周日的对应关系。南馆和北馆共同的特征为: 8 ~ 9点、 12 ~ 13点和17 ~ 18点及18 ~ 19点出现了四个入馆高峰。

进一步地,将该学期每天出现最大入馆人次的时段厘出并进行频数和频率统计,列于表4。 其结论与图3相互印证: 8 ~ 9点、12 ~ 13点和17 ~ 18点及18 ~ 19点确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入馆高峰时段,且12 ~ 13点入馆人次密度最大,而17 ~ 19点入馆高峰持续时间最长。此现象应与上、下午及晚间授课量逐次较少等高校排课特点和管理模式直接关联。

四、结语

本文结合高校图书馆入馆人次统计和图书馆基本配置数据,分析了高校读者入馆的主要需求取向; 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实证研究了读者入馆的峰值规律。结果表明,基于高校图书馆入馆人次数据库建设,可以提取图书馆日常管理对象状态、 动态事件发生等有效信息; 开展高校图书馆入馆人次统计规律及其反馈信息研究,有助于完善图书馆常态管理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推进高校图书馆的定量化和科学化管理。

浅谈高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篇7

1.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通过计算机网络, 采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和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对实验室的各种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和分析测试技术的集合体, 是一个包括信号采集设备、数据通讯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实验室的内部管理在内的高效集成的管理系统。它以实验室样品分析数据的采集、录入、处理、检查、判定、存储、传输、共享、报告发布以及业务工作流程管理为核心, 将实验室的人员、材料、设备、技术、方法、资料档案等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组成一个全面、规范的管理体系, 为实现测试资料自动采集、网上调度、实验信息安全共享、人员量化考核、实验室管理水平整体提高等各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它也是连接实验室、管理部门及用户的信息平台。是实验室自动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级阶段, 是信息经济时代实验室管理的主要表现形式。

2.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形成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产生是随着分析测试仪器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实验室规模与处理能力的提高而逐步出现的, 用于包括研发类实验室、过程测试类实验室以及质量保证类实验室等。20世纪80年代初, 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普及使得仪器的自动化水平大大增强, 进而实验室单位时间内所能完成的测试任务大大增加, 这就对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随着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及资料吞吐量的极大提高, 采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来自动管理实验室成为可能。早期的实验室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以大中型计算机 (mainframe) 为主, 造价比较高, 进入九十年代后微型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使得造价得到极大的下降, 从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得到推广。其实, LIMS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 历经了研究、发展、商品化三个阶段, 走过了数十年的历程, 引发了实验室在管理机制、组织结构、测试技术、数据处理等多方面的变革, 已成为实验室自动化、信息化的关键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九十年代就已经完全打开, 在国内, 该系统在九十年代开始为人们所知道, 并在石油化工等行业得到了一些初步推广, 但总的来说还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通过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 国内大部分实验室都配备了自己的网络系统, 各种计算机设备的配置也都是很高档的, 在国内也即将普及。

二、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1. 总体规划

系统所运行的平台是以网络为基础,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 实现实验室数据信息资源的全部数字化, 在传统的管理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信息管理的空间维度, 从而提升了传统管理方法的效率, 扩展了传统管理方式的功能, 最终实现全面信息化。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分阶段、分层次的, 它经历的是由硬到软、由下而上、螺旋上升的建设过程。其体系结构可以用一系列同心圆表示, 内圆是核心, 是基础, 外圆是在内圆的基础上提供的更进一步的服务。按照功能划分, 可以分为五层:网络基础:网络是校园综合信息平台最基础的硬件设施, 没有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 信息不能流动, 就不可能形成信息空间。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是整个信息平台的信息基础是由若干个数据库等信息资源组合而成, 不同的数据库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之上, 可以进行更高级的应用扩展。基础信息服务:基础信息服务是信息流动的软件基础, 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输、信息发布等。高级应用服务:高级应用服务是在基础信息服务基础之上, 对数据仓库的应用挖掘, 生成的各个应用系统直接管理各种信息资源, 并根据相关的逻辑提供给用户使用。

2. 系统采用的模式

软件结构采用浏览器/服务器 (B/S) 结构, 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 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在这种结构下, 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 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 (Browser) 实现, 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 (Server) 实现, 形成所谓三层3-tier结构。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 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 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 (TCO) 。以目前的技术看, 局域网建立B/S结构的网络应用, 并通过I n t e r n e t/Intranet模式下数据库应用, 相对易于把握、成本也是较低的。它是一次性到位的开发, 能实现不同的人员, 从不同的地点, 以不同的接入方式 (比如L A N, W A N, Internet/Intranet等) 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它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 服务器数据库也很安全。特别是在JAVA这样的跨平台语言出现之后, B/S架构管理软件更是方便、快捷、高效。目前, 软件系统的改进和升级越来越频繁, B/S架构的产品明显体现着更为方便的特性。对一个稍微大一点单位来说, 系统管理人员如果需要在几百甚至上千部电脑之间来回奔跑, 效率和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 但B/S架构的软件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行了, 所有的客户端只是浏览器, 根本不需要做任何的维护。无论用户的规模有多大, 有多少分支机构都不会增加任何维护升级的工作量, 所有的操作只需要针对服务器进行;如果是异地, 只需要把服务器连接专网即可, 实现远程维护、升级和共享。

三、实验室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

实验室网络的智能化:各类实验室的基础数据是重要的资源, 而实验室人员的经验将成为最宝贵的资源。在联网的条件下, 信息管理系统成为最权威的在线专家, 可以及时指导实验人员安全有效的进行操作和分析。智能网络是实验室信息化的下一个目标, 仅仅依靠一个在线手机, 就可以达到目的。网络智能化的实验室将从资源的共享过渡到知识的实时共享, 在手机成为无线数字通信终端的情况下, 对教师、学生和实验员都是一个福音。

实验室仪器接口的标准化:能够在远程用统一的界面来控制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分析测试仪器一直是实验室开放的基础环节。实验室在构建自身信息化的同时, 应当在更大的范围内重视所有仪器输入、输出接口的标准化, 要重视围绕智能接口的板卡、程序的标准化和商品化。特别要重视仪器的通信接口与通信设备的对接, 这才是实验室信息化、智能化的第一步。

实验室数据采集传输的一体化:新一代数字手机为数据自动采集创造了崭新的环境, 这是仪器与电脑的专家还没有注意到的功能。因而, 不仅仪器的输出接口要适应电脑设备的规范, 所有的数字手机也要提供相应的规范和具备接插端口。可以设想, 在无线传输信道投入商业化应用之后, 对实验室以致现场测试带来了根本化的变革。

实验室信息管理的组态化:“组态”是通过一套简化的、比通用程序设计语言更直观的、图形化的工具和方法, 对现有功能进行选择和参数设置, 来组建一个应用系统, 而没有计算机语言的编程, 没有解释、编译、连接编辑的过程, 而且键入量最小。组态的系统比定制的系统实施工作量、维护工作量要少得多, 而且在系统可靠性、扩充性、升级更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相信这也将成为今后实验室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

四、结束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一个知识经济时代, 世界已进入在计算机信息管理领域中激烈竞争的时代。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先进的实验室管理工具, 必将随着实验室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 将大大提高实验室的管理能力和检测、校准水平, 提高工作效率, 全面提升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我们所预想不到的问题, 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实施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一条曲折、充满挑战的道路, 但同时是实验室实现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摘要:本文介绍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其在形成与发展, 提出了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设计思路, 并详细分析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王海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MS) 的运行平台.现代科学仪器.2004年1月

[2]朱怀亮, 程昌钧.论高校基础实验室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年6月

[3]高丙云, 王正林等.基于网络环境的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年9月

高校实验室信息统计 篇8

1.1 性能需求

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建立需要具备以下几种性能:一是开放性,管理系统的开放性要能够满足内部系统横、纵向的集成需求,同时设置预留接口,满足后期系统模型扩展的需要;二是较高的可靠性,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主要是支撑日常的实验室管理需求,进而满足不同的教学环境,同时系统的可靠性还体现在直接处理系统可能发生的故障问题,保障实验室的正常使用;三是便于维护和操作,这主要是针对系统页面的设置,要设置友好、简单便捷的系统页面,便于使用者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基本掌握系统的使用和操作;四是安全保密性,系统必须对存储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安全、可靠的保护,未经授权的人员不能私自访问和修改内部数据,保障数据的真实与完整性。

1.2 功能需求

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有:一是基本管理功能,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是全面利用计算机试验的教学过程,其构建并有效的利用必须能够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合理管控实验室主管部门的各项物资采购、使用、维修及计划等内容,节约资金,强化管理成效;三是项目管理,主要内容是项目文档、开发进程等相关信息的准确掌握,便于日后相关研究人员的查询;四是为评估实验室提供必要的原始资料和基本数据,提高实验室评估的真实性;五是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要有助于将教育数据直接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实现学校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1.3 功能划分

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是标准化的管理系统,具备查询、统计、管理等功能,具体可划分为:①通用安全功能,指的是用户的登录、注销等操作功能,登录时以系统管理员、组长及实验室用户3种身份进入系统;②业务功能,系统中细化的模块功能,包括实验室信息管理、设备信息管理及项目信息管理。同时又划分为普通工作人员模块和系统管理人员模块,其中普通工作人员拥有的系统功能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的维护、设备的使用以及涵盖了项目申请、查询、工作日志、文件管理等内容的项目管理;系统管理人员拥有的系统功能将更多,是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的操作主体,例如用户权限的设置、基础信息的更新与维护等。

2 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

2.1 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

根据上述内容对系统各项需求的分析,我们将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划分为设备、人员、实验项目及实验室管理4大模块。其中设备信息的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设备的使用、购置、规划、维修与报废等方面;人员信息管理主要是对系统的使用权限;实验项目信息的管理主要是管理项目实施人员、项目计划、项目进度等;实验室信息的管理主要是实验室使用情况的管理。

2.2 详细设计

2.2.1 权限设计

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设置不同的使用权限,普通用户可利用系统中的各模块实现系统的各项业务;组长的权限在普通用户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项目处理流程中不同状态的负责人;管理人员的权限在普通用户的基础上,还可以创建项目、删除项目和基本管理权限,其中基本管理权限的内容有实验室项目管理、设备管理以及数据库和工作日志的管理。

2.2.2 系统模块划分

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包括用户信息、实验室、设备和项目4大模块管理,具体结构组织图,如图2所示。①用户管理模块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与实验室信息两大部分,个人基本信息主要有姓名、工号、性别、联系方式等,其流程图包括登录流程图、添加用户流程图、管理员修改用户流程以及修改密码流程图。②实验室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一是实验室申请使用的查看;二是对实验室使用申请进行审核;三是及时检索并分配实验室;四是查看实验室安排,为后期使用做好安排。其流程图包括实验室申请流程图,检索流程图,分配流程及实验室检查等流程图。③项目管理模块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项目基础内容,包括项目名称、描述、速度、成员;二是项目管理,可划分为项目人员、进度及项目文件3个组分管理。④设备管理模块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设备基本信息,包括设备名称、型号以及负责人;二是使用管理,包括设备正在使用的情况及使用历史记录,其流程图包括设备的信息流程图、添置新设备流程图等。

2.3 系统数据库设计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主要是针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分析以及使用的过程具备相应的基础。数据库的设计有其固定的应用环境,不断完善数据库应用体系,自动存储相关的数据,以便日后的管理与利用。数据库基本的功能就是对存储的数据进行相关的完成动作,包括插入、删除、查询和修改。在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机构确定的的情况下,应深入开展数据库设计。

2.3.1 数据设计内容

一是数据输入内容,包括用户、项目管理人员及系统管理人员的个人基本信息以及与项目有关的各项信息,还包括不同级别的系统使用权限设置;二是数据输出内容,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等;设备信息包括设备名、型号、设备运行情况、设备责任人;项目信息包括项目开发计划、项目进程等。

2.3.2 管理系统数据存储的IDEF1X图

将实验室中相关人员及管理内容等数据存储关联起来,形成统一、全方位、完整的可监控系统,实现各个模块相互合作,进而有效提升系统的管理效率。(图2)

3 结语

本文根据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设计了基于计算机技术,并利用Web技术的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采用My SQL作为该系统的数据库,实现了实验室交互式动态管理,提高了实验室管理的水平,为保障高校教学的正常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梦雪,朱海燕,李永豪,亢译羚,王妤倩.基于Open Stack构建高校实验室云计算管理平台的实现[J].科技展望,2016,07:14-15.

高校实验室信息统计 篇9

【关键词】应用型 普通高校 实验室 管理

设计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1]。应用普通高校的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时的40%左右,量大面宽,十分需要对实验室管理实行信息化。基于此,我们结合该类高校的教学特点,设计了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的组成充分考虑了应用型普通高校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各类需求提供技术支撑,对需要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

该系统的建立,注意将内外部条件相结合,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模块目标与系统目标相结合,每个模块实现一个功能,每個子系统目标都服从系统总目标。

建立管理信息子系统

应用型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多个方面,不同类型,需要按功能再细分为若干个子系统。该系统分为6个子系统,即实验室实践教学管理子系统、双师双能型队伍管理子系统、科研管理子系统、设备物资管理子系统、创新创业管理子系统、竞赛培训子系统等。

1.实践教学管理子系统

实践教学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重点,是完成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该子系统的功能包括课程管理、作业管理、实验预约登记、各二级学院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实验计划等,利于安排实验实习,保证其教学质量。

2.双师型队伍管理子系统

在应用型高校的师资队伍中,双师型师资是承担实验实习、实训的重要力量,加强该子系统建设是实现系统目标的人力资源保证。该子系统功能包括专业带头人、专任实验实习教师、承担课题教师等基本情况信息模块。该模块有效地将各二级学院参与实验教学环节的师资力量进行汇总,为实施实验课程、实验运行、科研课题等合理选择提供依据。

3.科研项目管理子系统

应用型普通高校的应用技术类科研课题日益增多,利用现有实验条件开展技术科研为教师、学生提供设备与技术。同时,该子系统还包括科研实验申请、科研实验过程管理、科研实验成果申报等信息,协助二级学院开展教学研究和部分相关课题研究,同时对支持学科、专业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4.设备物资管理子系统

设备物资管理子系统功能包括仪器设备存储、出库、入库、报损状况等信息。使实验室管理者对所有设备物资的静态、动态状况一目了然。该模块有效地掌握仪器设备的存储和使用情况,充分发挥设备的利用率,提高办学效益。

5.创新创业管理子系统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成为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具时代感和紧迫性。创新创业将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创新创业管理子系统功能包括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计划、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成果、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创业实验基地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园等信息,该子系统能够有效组织教师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6.竞赛培训子系统

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检验课堂理论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锻炼学生、发现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级、省市级的各类竞赛日益增多,竞赛培训子系统功能包括学校各类竞赛项目、竞赛指导教师、竞赛类别、竞赛培训计划、竞赛水平评价模块等信息,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竞赛辅导队伍,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参加竞赛的兴趣和能力,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创造条件。

登录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为实验室管理进入信息化时代奠定了基础,而如何使用该信息系统,在保密的前提下发挥其最大作用,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登录信息管理系统。登录实验室MIS系统的人员主要包括: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来访人员。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权限。对数据库使用权限的划分可有效防止数据丢失、人为改变数据等现象。以下对各类人员的权限分配如下。

1.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负责整个系统的运行和协调,对系统拥有最高权限。他们可以更改和设置所有能进入系统的人员访问权限,并拥有对系统的绝对控制。

2.操作人员

操作人员主要包含教师、实验员、学生等。他们可以通过各自所需进行实验预约、实验登记、发布相关信息、布置作业、提交作业、批改作业、答疑解惑等,可以浏览上传相关数据,修改自己的登陆密码,不能更改其他人员的访问权限和修改操作数据。

3.来访人员

来访人员主要是外部人员,他们只能浏览相关信息、数据,但是不能对数据进行录入、修改等操作。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来访人员必须先注册成功,通过系统认证来获取相应的权限,不同用户对系统的使用权限不同,并且分配不同的用户名和登录密码。随着系统目标的调整和工作内容形式的变化,系统在设计时还要为今后的扩充和完善留有窗口,并采用中文菜单,便于操作。

参考文献:

[1]唐建平:《网络与信息技术基础》,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高校实验室信息统计 篇10

1 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现在许多国内外高等学校开发和使用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 能够对实验室进行全自动化的管理, 也能够对各种分布的计算机机房进行全自动化管理, 而且系统的运行非常稳定, 安全非常可靠, 功能也非常强大。利用这样的管理系统, 教师和学生可以划卡进入机房, 系统能够识别用户;用户使用计算机要求首先登录, 系统在操作系统启动前会验证用户的使用权限以及资源权限, 并且能保证每人一台计算机;用户能够使用网络资源或者打印机、扫描仪等共享资源;系统还能自动记录和统计用户的使用时间、网络流量以及由此产生的费用;系统还能在用户离开划卡注销后, 自动释放计算机资源等。如计算机开放实验室就是清华大学211工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设项目———信息与网络应用系统中的子项目之一。武汉大学也研究并开发了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了计算机机房的全自动化管理等。

管理信息系统, 简称MIS, 它的概念起源比较早, 在20世纪30年代, 柏纳德指出了决策在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0年代, 西蒙提出了管理必须依赖于决策和信息的理念。20世纪40年代, 第一台计算机问世, 它的出现引起了管理界的革命。运筹学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基础, 这门学科在1950-1962年间迅速发展。计算机的功能不断扩展, 软件资源以及硬件资源也在不断研究和开发, 计算机管理的效率提高了, 方便了人们使用计算机资源, 这样就实现了信息的系统化和综合化。在我国,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比较晚, 但是管理信息系统也有所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科研工作也逐步深入, 管理信息系统逐渐被广泛应用。

我国高校的改革越来越深入, 现在已经普及和推广了学分制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实验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 就会影响学校整体的教学改革。学分制的教学改革对高校的实验室提出了新要求。实验室的改革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及应用对解决实验室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起了促进的作用。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 基于网络的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成为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发展趋势。

2 基于Intranet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设计

目前高校实验室教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实验项目管理、实验教学计划管理、实验信息管理、实验成绩管理、实验科技活动管理以及学生信息管理等。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 这几项管理工作是由各个组织机构、各个职能部门、各个院系以及实验室来分管的。采用传统的人工的方法很难进行学生的实验预约工作, 而且随着学生的实验资料和数据的增多, 采用人工的方法记录也非常烦琐, 实验教学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难题, 必须采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来解决这些难题。

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的管理模式是基于Browser/Server的, 它由三层体系共同组成, 与基于Client/Server模式的结构相比, 简化了客户的程序安装, 统一了操作界面, 增强了交互效果, 而且使得系统的安全性提高了, 也把系统维护的复杂程度降低了。

第一层为客户端。在一般的计算机平台上, 只要有一个通用的浏览器软件就能满足需求。浏览器是客户和系统的接口, 用来显示页面、方便用户输入信息以及下载资料等功能的实现。

第二层为网络服务器。用来满足客户的请求, 利用ASP动态生成HTML代码, 同时将处理结果传输到服务器中, 然后反馈到客户的浏览器。如果客户提出存取要求, 那么网络服务器就和数据库服务器共同工作完成任务。

第三层为数据库服务器。在系统上安装IIS 5.0, 提供ASP的运行环境, 从而进行数据库管理。

很多实验教学操作和活动都可以在网络中实现, 比如学生可以在学校里或者学校外部通过利用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来进行成绩查询和实验预约等操作;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 也可以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记录和管理, 包括学生的身份识别和学生签到等。教师或者实验室管理人员还能利用该系统对实验进行安排和组织, 还能对实验情况和教学情况进行监控等。

3 基于Intranet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按照实验室教学管理信息的特点和流程, 在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 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设置了教学管理模块、主任管理模块、学生预约模块以及数据管理模块。

(1) 实验预约模块。这个模块的主要作用有:选择想要预约的实验、取消已经预约的实验、查询实验成绩、修改登录密码等。考虑到学生可能会重复预约同一个实验, 或者学生在规定时间里预约过多的实验等情况, 对此做了合理的安排。

(2) 教学管理模块。这一个模块的主要功能有:教师对参与实验的学生鉴别身份、对参与实验的学生电子签到、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评分、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评分以及修改登录密码等。

(3) 主任管理模块。这一模块是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模块, 此模块的功能主要有:实验项目、教学计划、成绩管理以及人员信息等。负责人对实验人员、计划、项目以及成绩进行管理。我们必须首先做好教学管理信息的标准, 才能使得系统的设计更加科学和合理。

(4) 数据管理模块。这一模块是为系统操作人员设计的, 此模块的主要功能有:时间限制、查找密码、建立实验室、删除实验室、书写实验室规章条例以及修改登录密码等。

4 关于系统设计的几点说明

(1) 客户登录界面。为了使得用户更加方便地使用管理信息系统, 我们应该设计统一而且友好的用户登录界面。

(2) 系统时间的设定。高校的各个实验教学计划应该按照同一时间进行, 所以我们必须设定统一的系统时间。系统的时间是由系统的服务器的时间来决定的, 然后由各个实验室主任按照教学计划设置时间。

(3) 关于选作实验的处理。对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采用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所以我们应该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开放, 增加实验项目的类别和数量, 增加选作实验的数量。传统的管理模式下, 学生预约实验非常困难, 所以我们在系统设计的时候, 设置了组的功能, 可以将同一个实验平台上允许预约的数量设置为一组, 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4) 关于数据库。系统的通用数据库的主要功能有:存储通用信息, 包括学生信息、系统时间、单位名称以及学生照片等。各个实验室的数据库是由服务器管理模块来建立的。

5 小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计算机和Internet逐渐普及, 其相关技术也不断发展, 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不足也日益显露。我国各个高校建立基于Intranet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是大势所趋。本文中介绍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基本能够达到开放实验教学的要求, 有利于对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有利于实现开放教学的目标, 也促进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 这个系统还是有待于改进和完善的, 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基于Intranet模式的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我们对于它的研究, 能带来很多效益。对于它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这将使其在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以及理论教学等各个方面互相协调和共同发展, 它也将更加完善和实用。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

[2]章祥荪, 赵庆祯, 刘方爱.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理论与规划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邓劲生, 赵振宇.使用IC卡管理Internet开放实验室[J].计算机应用研究, 1999 (10) :11-16.

[4]刘慈, 陈志刚, 吴决.基于Web的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J].电脑与信息技术, 2000 (9) :20-25.

上一篇:南阳师院下一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