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现状

2024-12-08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现状(共12篇)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现状 篇1

摘要:21世纪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 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家高度重视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克服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保障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

关键词:实验室,实验试剂,安全管理

高校的任务就是将大学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教学改革不断推进, 高校实验课程的不断增加, 实验室作为高等学校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活动场所, 也是学校存放化学危险品的集中场所, 存在高危隐患。近年来, 全国高校实验室均有大小事故发生, 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愈加重视, 实验室的安全问题成了高校的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可以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漏洞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会面临多重问题, 由于学校实验室建设中基础安全设施不全, 没有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和人员负责管理, 实验室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学校对实验室安全设施关注不够全面, 忽视安全设施的安放及管理, 普遍设施不合理的设计存在安全隐患, 如:水、电、煤气管线不规范摆放, 试验试剂、药品不按规定存放和回收, 安全通道、出口的堵塞;实验设备的不安全摆放, 事故发生时期不能及时的到补救, 缺乏抢救措施。由于高校不断扩招, 实验人员不足现象, 实验室每年引进新实验技术人才, 人员多数80后青年人, 个人主义思想重, 普遍认为实验室安全由学校安全保卫处统一管理, 个人的安全意识较弱, 欠缺责任感。实验室化学药品、化学试剂、药物等散发有害毒气体的实验物品管理存在漏洞, 实验室消防设施及消防器材的管理及更换新存在漏洞, 有待强调。同时, 学校对全体教职工的安全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 尤其针对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及实验技术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问题要加强重视程度。定期不定期的对实验室的安全进行学习教育, 实验室的药品、试剂、易燃易爆物品较多, 主要针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学及实验室安全设备的检查, 加强实验室安全的稳定性, 保护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及教师的人身安全。

二、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机制, 减少实验室安全隐患

实验室是高校的重要学习基地, 近年来学校不断增加实验课程, 组织学生及教职工参加科研项目研究, 实验室开放, 保证师生教学实验的有序进行就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就要具有一支责任心强、安全意识高、业务素质高的队伍。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小组, 制作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制约和保护教师及同学们的人身安全。制定实验室管理具体规定:1.实验室实安全管理实施专用物品专人负责、实验用品维护专人负责、专人负责监督实验室专用物品责任人制度。2.实验室加强对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保管, 针对药品、实验器材、试验品必须要配备专人负责, 保证药品、器材、试验品的使用安全。3.禁止在实验室内吸烟、安装禁用电器设备、私自接电线;保证实验室防火安全隐患发生。4.禁止在、消防通道、消防出口堆放杂物;确保安全通道的畅通。5.按规定将实验废弃试剂及药品分类回收, 禁止将使用过的试验试剂、药品、有毒、有害等物品倒入垃圾桶。

建立完善机制就要加强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使实验室的全体师生提高安全认识, 切实树立安全稳定第一的观念, 以预防为主, 不断加强安全意识。利用网络技术普及师生的安全知识, 制作具有学校特色的, 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知识网络学习系统。定期举办校内安全知识竞赛, 加大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力度, 使安全知识得到有效的传播和普及。实验室管理人员做好防渗透防事故工作, 使隐患与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早化解、早消除。同时, 实验室消防、安防设施安装也是建立完善体系的关键, 设置门禁管理系统, 安装红外线监控仪器, 监控危险物品, 防止非实验管理人员进入, 导致危险物品流失。实验室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形成完善有序管理的机制势在必行。

三、开展事故演练活动, 扩大教育宣传

随着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安全隐患逐渐减少。仅部分人员具有正确处理事故发生的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实验室乃至学校全体师生都应该掌握的技能, 尤其针对试验试剂、药品、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所导致的事故, 学校应该定期针对学生进行实战演练, 让学生亲身体验正确的事故处理方法。如:实验室发生火灾时, 使用灭火器的方发、消防栓的使用、正确的逃生技巧、中毒发生后的正确处理方式等等, 在学校普及的安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运用生动的模型, 模拟近似真实的事故现场, 进一步开展事故演练活动。通过演练提高学生掌握事故发生时期逃生、自己、救护伤者的基本技能。

针对实验室开展的仅仅一、两个小时的安全、防护知识的理论教学已经不能够促进安全知识的宣传, 安全知识讲座仅仅只是走过场, 并不能运用到实际事故当中, 效果甚微, 开展有序的事故演练活动, 师生亲身体验事故现场来提高师生的安全知识及技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远远超过高校内其他所有公共场所, 增加实验室发生有毒气体泄漏、易燃易爆物品发生爆炸时师生的逃生技能的实际演练。中国有句古话说:“防患于未然”, 在健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下我们要突出重点, 实验室的易燃易爆化学品是实验室事故发生的重点, 找到重点, 明确防御方案, 从而预防实验室事故发生。开展实验室事故演练有助师生对安全防护的认识, 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同时扩大安全知识教育的宣传和普及。

总之, 实验室的安全是影响学校荣誉的关键, 思考实验室安全工作建设过程中存在重重问题, 通过问题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形成健全的管理体系, 确保高校实验室正常运作, 为学校师生乃至社会做贡献。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现状 篇2

摘要:高校实验室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方面, 正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分析高校实验教学人员队伍现状后, 从教学理念、人员梯队、人员素质、管理政策、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加强实验教学人员队伍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实验室 实验教学 队伍建设

近年来,各高校根据国家教育部要求,开展了新一轮的实验室建设规划与体制改革,基础类教学实验室面向全校或多学科领域,专业类教学实验室面向本科或学科大类,进一步整合了教学资源,形成了有利于开展专业教学、专业实践、科研探索的环境,综合性、开放式、共享型、多功能、高效益的教学实验室正在各高校逐步形成。然而,如何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室及设备使用效率仍然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1 实验教学人员的现状与问题

1.1 地位低

长期以来,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的影响下,把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实验室大多由教研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人员被称作为教学辅助人员(简称教辅人员),他们相对教师而言处于从属地位。这种“从属”地位严重挫伤了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学历低

由于学校对实验教学环节不重视,加上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较低。一方面,学校职能部门在安排人员时,认为教辅人员只是做做教学准备工作,不需要高学历;另一方面,取得高学历后的实验教学人员不能安心与实验教学工作,纷纷想方设法调离实验教学队伍。这些是造成实验教学队伍学历偏低的主要原因。

1.3 职称、岗位低

实验教学人员专职从事实验教学工作,很难有机会融入科研队伍参加科学研究,申请到科研项目,很难发表具有一定深度的科研论文。但一般学校实验教学人员的职称评聘条件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一致,特别是科研项目和论文的要求,这使得实验教学人员的职称始终上不去。在岗位聘任的时候,很多学校的岗位聘任文件明确同职称、同条件的实验教学人员的岗位比教师的岗位要低,特别是高级职称人员。

此外,实验教学教学人员还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队伍严重老化;思想品德素质偏低,敬业爱岗、奉献精神欠佳;人员忙闲不均, 人员流失较严重;以及专业知识素质、福利待遇偏低等现象,这些都是严重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2 实验教学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几项措施

2.1 更新观念,统一认识,进一步明确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

在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传统的培养学生的模式已无法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要树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两大教学环节,两者相对独立,相互依存,有相互促进,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理论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主要途径;而实验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造性,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起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实验教学人员梯队建设

学校应充分分析实验教学队伍现状,制定有效措施,科学设岗、合理定编, 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实验教学人员梯队建设。坚持引进与“引智”相结合的原则,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形成专职的实验教学队伍。进人编制应多元化:对于实验教师或大型设备管理的岗位应采用事业编制,并要求应聘人员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对实验教学准备的岗位应采用人事代理或合同制,应聘人员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对工勤岗位应聘用合同制工人,要求应聘人员具有高中以上学历。鼓励具有实践经验的理论教师参加实验教学,形成一支兼职的实验教学队伍。通过几年的人员补充,就能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编制结构合理,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精干、高效、稳定的实验教学队伍。

2.3 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实验教学人员队伍素质提高

要建立一支思想政治、业务素质高,具有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开拓求实精神的实验教学人员队伍,就要提高其整体素质。一方面要依靠实验教学人员自身努力,增强自我完善意识,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和技术开发、撰写论文等工作,提高自我;另一方面,要鼓励实验教学人员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加强对实验教学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更新拓展知识结构,夯实实验教学理论基础,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要根据工作需要派遣实验教学人员参加各种培训班、研讨会、交流会,选派人员到对口的有关教学单位进行考察学习,结合实际组织实验教学人员参加基础知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计算机、英语等培训班。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改变实验室日常管理总体效果不理想以及实验教学人员地位偏低、综合素质差的状况。

2.4 制定合理政策,促保实验教学队伍健康、稳定

为激励和调动广大实验教学人员的积极性,建立一支健康、稳定的教学队伍,要注意协调有关政策,完善规章制度。对实验技术人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应给予适当的指标,,并将实验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等同对待;在工作条件、劳动成果等方面与教师同等对待;岗位聘任条件和待遇与教师同等对待;设立“优秀实验室工作者”奖和“教学优秀”奖等。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实验人员队伍,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活力和内在潜力,为学校实验室体制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2.5 建立和健全考核制度,促进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

健全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制度,是促进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实验教学人员岗位职责考核,认真检查实验技术人员岗位任务完成情况,可以全面了解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状况;加强实验教学人员绩效考核,公正评价实验技术人员工作实绩,使考核成为奖励先进、推动后进的有力手段。考核必须坚持政治与业务并重的原则,要避免重业务轻政治的倾向。从政治思想表现、服务育人、职业道德、履行职责的业务职能、遵守岗位责任制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存入其业务档案,作为职务聘任、职称评定、工资晋升及奖惩的重要依据,从而更好地激励实验技术人员奋发向上,忘我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峰.关于加强实验教学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2] 张宝红.创新教育与实验室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

[3] 何晓阳等.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3).

[4] 刘永德等.加强实验技术人员考核提高队伍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4).

我国高校实验室社会服务现状分析 篇3

【摘 要】高校实验室履行社会服务的职能,不但能为社会做贡献,也可以提升自身科学发展水平。高校实验室通过为社会提供服务,逐步融入社会之中,扩大了高校实验室在社会上的影响,这对高校实验室的生存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 社会服务 现状 模式

一、我国高校实验室发展现状概述

近年来,国家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覆盖理工、文史等主要科学的实验中心,这些实验室的建立推动了全国各地方政府对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初步形成了一个种类相对齐全且分布也比较合理的高校实验室体系。

随着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高校实验室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出现了大量的教学创新实验,显示出了高校实验室对科研创新、教学改革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使得大量的教师与学生能够参与其中,提高了高校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也创新了高校实验室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我国高校实验室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

随着社会需求和高校培养模式的发展,高校实验室社会服务的形式也多样化。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实验室社会服务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校企联合教育模式

校企联合教育模式被称作“三明治”模式,是将学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高校实验室培养,利用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任务,并做好相应的实验基础训练;第二部分主要是企业培养,学生被分配到相应的研究所或工厂实习,在工程或生产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第三部分是学生回到高校实验室,以企业实践中选定的毕业设计课题为依据,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与课程,在高校实验室里完成课题,完成学业。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工程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来说,这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高校和企业双向参与的教育模式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产学研三位一体模式

在发达国家有一种比较成功的高校实验室社会服务形式,即产学研三位一体模式。这是在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总方针指导下,在国家相关组织、部门的帮助与支持下,以高校实验室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身的新型模式。

(三)高校科技园模式

成立于1951年的美国“硅谷”就是高校科技园模式的产物。为了保证充足的经费,斯坦福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此项措施不仅使之获得充足的经费,还强化了高校实验室与当地工业的联系。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学校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这种模式,创造出一种中国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之路——高校自办高科技产业,将技术研发实验室设立于其中,再依托相关企业,创办科技工业园区。在高校科技工业园的带动影响下,开展全国范围的产学研合作。

三、我国高校实验室社会服务的需求现状

紧密结合知识和经济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社会和学校有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的联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这同样也是加快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实验室作为自然和社会循环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也肩负着作为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平台,并时刻影响着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任。在社会的发展与建设中,要靠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作为文化教育事业的高校实验室也需要积极参与其中,贡献自身力量,发挥巨大作用。而高校实验室的性质与特点,也决定了高校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模式的创新对于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高等院校由于历史及社会因素,长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已经变得十分脆弱,并严重影响其生存能力。因此,高等院校急需通过与社会的往来,注入新的生命力;而高校实验室社会服务正是注入活力和生机的大好机会。

四、我国高校实验室社会服务的模式选择

(一)政府主导型

在我国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实行的是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市场经济制度。在高校实验室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政府必须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调节的方式来运行高校实验室,很可能会导致高校实验室不再为全社会服务,而是转变为私人产品,为个人服务,其产出成果也就变成了谁付费谁使用的私人产品。这就必须由政府出面进行宏观调控,使高校实验室在与企业的结合中保持公共产品的性质,不为私人占有。

(二)高校主导型

在高校实验室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从高校的角度出发,进行市场开发和推广科研成果应排在本校的教研活动之后,高校实验室作为公共产品的一部分,首先要满足的是本校学生的需求,其次才是市场和全体社会公民的需求。无论高校实验室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发挥多大的作用,都不能替代高校本身的教育职能。因此,在与企业的合作中,高校必须占据主导地位。

(三)高校主导,政府辅助型

在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优先考虑到高校学生的使用和实验室的科研职能。并且在高校主导的过程中高校更容易发现社会的需求,因而要根据需求调整本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目标,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好地与市场需求结合,更大地满足经济社会的需要。而政府在高校实验室的合作中起到辅助作用,应用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在市场调节发生缺失的时候及时调整合作方向,避免在合作中使高校私有化。

总之,在高校实验室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不能单一地选择一种发展模式,必须结合高校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发展现状,并由政府出面进行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政府必须严格控制自身的行为,在市场经济下由价值规律进行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各项活动的正确、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1]范倩.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D].济南:山东经济学院,2011.

[2]汤谦繁.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现状 篇4

笔者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兽医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提出加强和完善高校兽医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的若干措施。

1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内涵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的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它遵循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对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总体规划和设计,阻断安全事故的发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教学科研环境。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是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关键在于教育宣传和安全检查,技术防范和应急预案也是安全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部分[2]。

2 我国高校兽医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和特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兽医实验室在兽医科学研究、动物疫病监测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重视。然而,随之而来的实验室安全事故也明显增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够,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不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监管机制不健全、督促检查不力、应急设备不完善等。

2.1 组织机构不重视,没有明确责任人

我国很多高校兽医实验室在安全管理体制上实行学校—学院或系—教研室的三级管理模式,实验室依附于教研室而存在,同时一般多由分管副校长和多个职能部门(例如资产管理处和保卫处)参与管理,导致相关责任人不明确,对接困难,没有明确安全责任人的责、权、利,难以实现高校实验室安全的专业化管理。很多高校把教学和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工作,“重教学科研、轻安全管理”。一方面教学科研项目和仪器设备在不断地增加,而另一方面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导致实验室面积紧张,安全设施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和补充等。高校兽医实验室课题组多由课题组长和研究生组成,课题组长忙于教学科研活动疏于管理,研究生安全意识淡薄,违章操作比较普遍,以至实验室安全管理成为开开会议、定定制度、搞搞培训的形式主义。

2.2 制度保障不规范,不能及时补充和修订

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是高校实验室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部分教师过于强调教学科研的重要性,对实验室安全意识不够重视,使得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范没有得到及时修订和补充,或者只是照搬其他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虽然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张贴在实验室内,但是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走过场现象,形同虚设,这给高校兽医实验室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隐患。

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新进教职工人数急剧增加,导致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缺少系统的实验室安全知识学习和培训,实验室安全教育跟不上教学和科研的要求。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还没有把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师生员工从思想上不够重视、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对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熟悉实验设备的安全性、不了解实验过程的危险性、错误操作,从而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2.3 技术防范不健全,应急预案不完善

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而忽视贯彻执行行为的监督是新时期高校兽医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需要完善的另一个问题。随着高校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外来人员到高校实验室进行合作的情况逐渐增多,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此外,有些学校聘请离退休人员和研究生到实验室参与安全管理工作,这些人员没有实验室工作的经历,安全意识不够,应对实验室事故的应变能力差,给高校兽医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我国对农业院校兽医专业的经费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总体说来,实验室用房面积不够,过于拥挤。实验室安全设施落后,水电暖线路老化,灭火器等消防器材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安全通道堆满杂物,不能保持畅通。实验室废弃物处理设施不到位而造成潜在的环境污染。实验室使用频繁,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很多实验室晚上和周末也在使用,再加上学生的意识疏忽和责任心缺乏,这都增加了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而且,各实验室尚未制订和完善应对突发事故的安全预警机制和处理方案。资料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约占68.7%)在发生突发事故时不知道如何疏散和抢救受害人员[3]。可想而知,一旦发生突发实验室事故,不能第一时间进行事故的有效处理。

3 对我国高校兽医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探讨

3.1 建立和健全兽医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

成立一个以校领导为核心的独立的专门负责兽医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管理部门,学院和系也要有实验室安全责任的分管领导,同时每个实验室要有房间安全责任人。明确岗位责任制度,做到在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有负责人,安全责任逐级分解、逐级落实,做到“谁管理,谁负责”。同时,把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到单位和个人年底考评和职务晋级中,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评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4]。此外,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不应该被孤立出来,它应该是师生健康、校园环境和安全制度结合的综合体系,这个综合管理体系的借鉴有助于提高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5,6]。

3.2 强化兽医实验室规章制度建设

健全和完善以实验室安全运行为目标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和硬性实行严格的实验室准入制度。参与实验室使用的工作人员(包括高校教职工和学生)必须通过相关培训考试后获得进入实验室的资格,而且不同类型的工作人员设置不同的培训内容和考试要求。首先,遵从科学的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时需要穿实验服、戴护目镜;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特别是高温、高压、高真空和高转速等设备)制订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安全规范,对使用人员进行操作规程和安全规范的培训,以免损坏仪器和获得错误的实验数据。其次,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严格管理。严格按照农业部发布的《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生物安全要求细则》和《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管理办法》实施,对病原微生物菌种的保存要严格备案;严格执行农业部《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批办法》要求,生物安全三级以的实验室不得进行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等操作。再次,加强对实验室废弃物的管理。实验室废弃物要放置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中进行分类处理;采血等使用过的注射器和针头放置在专门的塑料收集盒内,以免刺伤他人和导致危险生物因子的感染和扩散;有潜在危害的实验室废液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不能直接倒进下水道。

3.3 加大教育宣传和兽医实验室安全监管

很多实验室安全事故都是由于实验室工作人员没有严格遵守实验室操作规范而引发的。因此,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开展教育和宣传,强调“安全事故无小事”,是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抓手[7]。可以通过编制印发《实验室安全教育手册》(涉及实验室安全规范、生物安全、化学试剂使用、实验动物安全和实验废弃物处理等内容)、板报宣传、网络教育、举行实验室安全管理知识讲座和有奖竞赛和应急演习等多种方式,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深入开展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积极倡导校园安全文化。

分管实验室的副校长、学院院长和各系主任组成实验室安全监管小组,定期巡视和检查各实验室的安全情况,包括实验室安全设备(水电故障、老化设备、灭火器和消防栓等)的检查、实验过程的规范化操作和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等。监管小组要及时总结和通报实验室安全检查结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完善改进方案,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室限期进行整改。

3.4构建针对实验室突发事故的技术防范和应急管理体系

由实验室专业管理人员讲解《实验室安全教育手册》,以便教师和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实验室安全模块知识。此外,实验室还需要配备烟雾报警器、洗眼器和灭火器等基本应急设备,保持紧急通道和安全出口的畅通,确保发生突发事故时疏散和撤离。

为了有效地处理实验室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发生时导致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每个实验室都应该建立一套预防事故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实验室管理人员每年要定期对新进教职工和学生进行应急知识的培训(例如危险化学试剂溢洒后的处理、发生火警时如何逃生等)和基本应急设备的示范使用(例如消防栓和灭火器的正确使用等)。通过这些应急知识的培训和应急设备的示范,实验室工作人员可以获得一定的应变经验,一旦发生实验事故时,临危不惧,做到第一时间进行事故处理,将损失降到最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也可以每年定期进行实验室应急经验的演习。

4 结语

高校实验室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也是体现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组织机构、制度保障、教育宣传、安全检查、技术防范、应急预案等方面。当前高校兽医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涉及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都不少,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和高校积极探索兽医实验室安全管理改革的新机制,把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和师生福利、环境保护等结合起来,寻求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兽医实验室在推动高校教学科研活动、培养创新性兽医人才、促进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晶晶,孙贤波,朱育红,等.高校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241-245.

[2]叶秉良,汪进前,李五一,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419-422.

[3]曾路生,周震峰,李俊良,等.高校实验室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措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5):243-245.

[4]车将,廖允成.实验室安全的规范管理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5):158-160.

[5]吴林根,王国兴.高校实验室安全全过程管理的探索: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2):33-36.

[6]熊顺子,门妍萍.阿德莱德大学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及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126-129.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现状 篇5

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措施,充分调动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与广大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整体有效,努力达到“管理工作更规范、规章制度更健全、责任落实更明确、安全意识更警觉、防范措施更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应着重考虑3个原则:

(1)整合资源。在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协调下,统筹指导,合理调动人力、设施、技术等各类资源,提高各部门、院系所、实验室及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凝聚成推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合力。

(2)规范管理。以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发展的大局为核心,理顺实验室管理制度、责任体系、教育培训、检查整改、应急防范等各项管理环节,形成工作规范,并保持其可行性和延续性。

(3)注重长效。通过不断实践,努力总结、凝练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推广宣传。加大力度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新格局。坚持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切实提高整体的管理工作水平,实现校园长期的安全稳定。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具体任务

随着管理科学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手段层出不穷,但有些具体的管理措施并不成体系,且缺乏长效性和前瞻性。保障高校实验室的安全,没有一种管理制度可以一劳永逸,但建立相对合理的长效机制可以有效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经过实践探索和归纳总结,高校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任务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2.1 统筹协调,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2.1.1 成立组织机构,落实安全责任制

从学校层面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能,建立实验室安全工作责任制。主管校领导对实验室安全工作负总责,相关职能部门应被赋予相应的权限和职责,在管理体制上各有侧重点,避免部分职责重复或“多头开花”没有重点的局面。成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委员会,由主管校领导牵头,将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二级单位主管实验室的负责人纳入实验室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会设立办公室,负责实验室安全工作重要事项的决策、指导、组织和协调工作。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可设立实验室安全顾问小组,作为主管实验室安全工作部门的专家指导和协调机构,成员由相关学科带头人或退休的专家教授担任。安全顾问小组从专业角度提出科学的合理化建议,成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智囊团”[5]。各二级单位设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小组,院长(主任)或党委书记任组长,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实验室安全工作。学校按与二级单位签订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书,二级单位把安全管理责任逐级落实到各系所、实验室,责任到人,形成一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联系紧密的连锁互保安全责任制。

2.1.2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按照一定比例配齐配强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由责任心强、有执行力、业务能力突出的教职工组成。二级单位逐步建立结构合理的专兼职管理队伍,形成单位负责人、系所主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安全管理员、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多级安全管理网络,保持逐级沟通、信息通畅,不留管理死角。选拔热爱实验室工作、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担任实验室主任,为安全管理工作发展注入活力。为避免职责重叠,二级单位可以将消防安全管理和实验室安全管理职责合并,以节省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不被重视、晋升机会少的现状,提高津贴水平,使他们的待遇基本与教学科研团队持平。加强与兄弟院校间的工作交流和研讨,全面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

2.2 深入研究,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2.2.1 不断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定期对现行涉及实验室安全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如危险品类管理制度、实验室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各类特种设备和仪器管理制度、设备操作规程、实验实习守则、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根据需要重新拟定新办法或修订已有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及时废除,按将全部管理制度汇编成册并予以发布,逐步形成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更新机制。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设专人负责教学科研项目的审核评估,严格把关实验项目的安全环保要求,形成实验项目审核评估机制。对二级单位不好解决、职能部门间互相推诿扯皮的重大安全隐患[6],可直接向主管校领导汇报,实行急事急办、大事快办,形成重大隐患直通快报机制。将实验室安全管理与教职工评聘挂钩,对安全责任范围内管理有严重问题的人员,考核一律不合格,形成一票否决的评聘机制。将实验室安全工作与人事制度挂钩,以加强管理人员对安全工作的认识,提高其自觉参与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形成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

2.2.2 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检查制度

推行“三级三查”的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即学校每季度组织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二级单位每月组织一次安全自查、实验室每日进行一次安全巡查[7]。安全检查的内容要合理规划,安全检查的流程要精心设计,检查要做到科学性、便捷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推进实验室安全检查的多样化发展,如预约检查、突击检查、专项检查、日常巡查、全面检查、联合检查、重点检查等,防止安全检查出现“盲区”。加强对检查中发现的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整治。检查完毕后及时下达“实验室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实验室负责人拟定整改措施报二级单位核查后,反馈给下达通知的监督单位,形成切实有效的安全隐患治理闭合回路管理,保证隐患得到及时解决。

2.2.3 强化重点危险源的监督管理制度

从源头上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监管,严格执行购买、领用、备案等环节的审批管理,全面推行双人保管、双人领取、双人使用、双把锁、双本账的“五双”管理制度。另外,将采购数量及库存量控制在最低限度,坚持领用制度,严格控制领用数量。

将实验室污染防治费用纳入学校预算,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制定实验室废弃物处置流程指引,鼓励实验室对危险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达到标准的自行排放,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对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的,由学校委托有资质的废弃物处置公司集中消纳。利用合适的地下场所建设危险废弃物存储库,用于及时回收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尽量减少危险废弃物在实验室的留存时间,逐步使废弃物处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轨道。

加强放射辐射和高温高压等特种设备与管理人员的监管,实行“全部注册、定期检验、定期培训、持证上岗、随时淘汰”的管理措施,定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监测与评估,确保上级部门检查合格。

2.3 转变理念,狠抓安全意识教育

2.3.1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

认真落实教育部、北京市对高校安全稳定规划中的要求,深入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实现实验室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8]。将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到新生入学、新教工入职培训规划中,使其一入校就了解各项制度和要求,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养成重视实验室安全的习惯。编写《实验室安全知识读本》、《实验室事故案例分析集》、《实验室操作规程汇编》等学习资料,保证师生人手一册,避免在实验中犯常识性的错误引起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

利用实验室安全网络学习系统,为全校师生提供网上自学和网上考试的平台,自学考试通过后可获得学分,并作为进入实验室的必备条件;鼓励二级单位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科研要求,为学生开设特色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认定学分。结合举办讲座、观看录像、板报宣传、大屏幕播放等形式,时刻提醒,引起注意,全方位提高师生实验室安全意识。

2.3.2 注重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形成良好氛围

利用文化修养从观念、道德、情感和品行等方面施加影响,帮助广大师生树立安全第一和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提高整体的安全素质和安全修养[9],加强安全责任心和使命感。管理方式从行政命令向服务转变,切实做好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特种设备仪器管理、技术安全咨询、安全状况评估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在安全隐患治理上积极协助整改,统筹策划,深入基层实验室进行细致指导,逐步消除师生员工在制度刚性管理下被约束、被管理的消极心态。灵活处理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勤于沟通,善于征求基层意见,避免生硬的指挥手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工作尽量做细,建立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安全工作观念。

2.4 结合实际,推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

2.4.1 与时俱进,开展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建设

组织人员对相关规章、法规和政策进行深入探讨,更新修订文件中与实际情况不相称的内容,从制度设计层面保障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推行,努力扭转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使准入制度紧跟实验室发展。将实验室准入制度建设纳入二级单位及实验室考核体系,加大力度推动准入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降低学术权力的影响。联合各二级单位分别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室安全知识题库,以保证准入制考核的针对性和科学有效性。进入实验室的师生必须通过学习培训,考核合格并签订安全承诺书后方能上岗。将准入考核和门禁系统对接,只有通过准入考试的人员才能获得门禁系统的识别许可。

2.4.2 开拓创新,推行准入制考核手段的多样化发展

以学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学习与考试系统”为依托,搭建规章制度、通用安全知识、专业安全知识等分类学习与考试平台,广大师生可以利用此平台进行学习并通过考核,同时赋予二级单位、实验室在考试系统应用中更多的自主和选择权限。提倡二级单位通过开设选修课、举办培训讲座、实际操作指导等多种灵活的教育方式,使师生了解实验室基本情况、掌握安全防范、操作规程等知识技能,并达到考核要求。利用系统生成电子版的“实验室安全知识技能考核合格证”,考核合格的师生获得此证,无此证不能上岗实操。

2.5 加大投入,规范实验室标准化建设

2.5.1 积极开展实验室安全标准化建设的研究

以安全运行为目标,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全过程中各项详细的、可操作的管理标准,并在管理中严格贯彻和执行,达到实验室安全运行管理的标准化。通过监督检查和持续建设,保证实验室房屋及水、电、气等管线设施规范,实验室设备完好,实验室布局合理、通道畅通、整洁卫生,安全标志醒目齐全,安全防护设施可靠,抢救设施性能良好,达到实验室安全条件的标准化[10]。根据每个实验室的类型、用途、规模等不同特点,为教学实验活动制定适宜的操作程序和动作标准,达到实验室安全操作的标准化。

2.5.2 努力改善规范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的建设

加大实验室安全设施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安全与环保投入机制,把实验室安全工作经费列入常规预算支出科目,并根据实际需要逐年有所调整。在实验室新建、扩建、改造过程中,以保证安全为前提,充分考虑实验室设计、建设、仪器设备安放及管线设施等方面的规范性。重点加强危险化学品防盗监控、危险废弃物集中回收点、实验室通风过滤、烟感报警、设备线路、喷淋装置等硬件保障设施的建设,切实防止危害师生的事故发生[11]。在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上实行一票否决制,达不到安全和环保要求标准坚决不准上马。

2.6 提高认识,完善实验室安全应急机制

2.6.1 建立实验室预防预警系统

切实做好实验室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工作,确定危险源的种类和等级,查清危险源的空间和地域分布,根据安全法规和技术标准采取针对性强的预防措施。加强对危险源的巡视检查工作,在危险要害部位安装摄像头或检测装置,并与学校安保控制系统联网。做好应对实验室突发安全事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储备工作,确保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所需设施、设备的完好和有效。对可能引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重要信息及时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并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6.2 完善各级实验室安全预案体系

建立危险化学品、危险废弃物、辐射设备等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完善各类各级专项工作预案,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成立实验室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力度,根据应急预案和现场需要,调动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根据需要调整救援抢险方案。严格落实重大节假日的巡查和值班制度,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做好事件处置和善后工作。

2.6.3 开展必要的突发事件预演活动

针对类似火灾、中毒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根据制订的预案,进行预先演练,积累一些经验,使师生在遇到类似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着冷静应对。通过对不同规模和类型突发事件的研究,结合各实验室的特点,制订符合实际的预演方案,通过演练使师生掌握逃生、自救及救护他人的基本技能。结束语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现状 篇6

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是服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保障,如何实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化学实验室的重要管理课题。笔者结合学院实验中心的现状,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进行阐述。

一、 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实验室管理体系是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础

标准化建设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物质保障和前提。高校化学实验室在建设之初,或者扩建改建时,应该依据环保政策法规,依法确立环境友好型的建设方案,并有相应的安全机构为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标准化建设提出专业规划和技术支持,推进安全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落实。实验室要在科学的规划设计和合理的布局基础上,配置完备的安全设施,来满足普通安全的要求,比如紧急呼叫设备、警报、灭火器、防火毯、消防沙和安全喷淋设备等。除了有专业消防设施满足普通安全之外,还应该符合化学安全的要求。比如,实验操作台面选用耐酸、耐碱、耐热材质;实验通风橱要达到标准风速要求,通风橱选用防爆玻璃等。学习国外实验室的安全预防和应急措施,配备化学实验护目镜、实验服装,以及包括洗眼器、烫伤膏等在内的急救箱。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实验室应该配有相应的实验室外的公共储物柜,用于学生存放与实验课程无关的私人物品,如饮水杯和食品等。

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制度保障,也是实验室发挥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要前提依据。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框架内,学院依据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条例的要求,制定出台相应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编写《实验室安全守则》《实验室工作规则》《实验室仪器使用管理规定》等实验工作条例,并通过学校或者院系安全机构的审核之后落实执行,使实验室程序制度化。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应该涵盖普通安全、化学安全、生物安全、辐射安全和废弃物管理等安全管理项目内容,包括化学品管理制度、仪器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安全教育制度等等。不仅如此,这些制度条例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避免罗列形同虚设的安全条款,要注明正确具体的安全须知和操作指南,并附及原因,让安全管理制度有可操作性。比如,对于火灾、化学试剂洒落、爆炸等需要有细致明确的应急处理预案。火灾、化学试剂洒落、爆炸等情况一旦发生,实验室人员及学生能够及时按照预案指导进行正确处理,将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防范也要有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

二、化学安全和废弃物管理是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点内容

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内容包括普通安全、化学安全、生物安全、辐射安全和废弃物管理。其中,化学安全和废弃物管理是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点内容。

化学实验品管理应该有专门的化学实验品仓库,应有专职技术人员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易制毒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条例,科学细致地管理包括危险化学品、剧毒品和易制毒化学品在内的各类化学品。依据存放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配备相应的环保安全设施和特殊灭火装置,提高实验室安全系数。同时做到分类存放、专人专账专管、双人双锁、安全使用。此外,还要考虑到实验过程中的有害毒物产生的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

实验室废弃物也需要根据《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和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办法,进行统一分类处理。标识清楚并登记备案,最后经环保部门认可的、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转化回收公司进行专业处置,达到无害环保处理要求和专人负责。

三、实验人员安全教育与监督是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软实力

学院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安全教育,切实地将安全落实成师生在实验课程中的优先意识。实验中心要经常开展《消防安全》讲座或者会议,组织安全板报展览和画栏宣传,模拟安全事故,进行安全预防和应急演练等专业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师生对安全的认知度及师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意识,这样不仅能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还能营造安全的实验室环境。另外,学生是实验室工作的主体,要积极开展并设立实验室安全课程,对学生进行化学安全培训,强化大学生化学实验基本的规范化操作能力,将安全意识规范到具体的实验操作中,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中。

学校和院系的例行检查和不定期检查也是实验室安全监督的有效方式。查漏补缺并杜绝安全死角的检查已经形成规范。此外,门禁管理和监控设备也是实验中心必要的安全监督手段。要做到出入实验室有记录、运行仪器设备有备案,维护实验教学秩序有条不紊。规定实验管理人员、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的准入实验室的权限,责任明确到人。

四、结束语

总之,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能使实验人员自觉遵守实验安全管理制度,有效实现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益,更好地为大学教学和科研服务。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需要我们结合实验室具体情况,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浅析高校实验室现状及改革 篇7

一、高校实验室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一直存在“重理论, 轻实践”“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影响, 实验教学在高校课程体系中一直处于从属的位置。无论是实验管理体系, 还是实验的课程设置, 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提倡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的今天, 传统的实验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存在着很多弊端, 具体表现在:

1. 缺乏系统的实验教学计划。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实验课一直依附于理论课, 实验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全部由理论教学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来安排。这种封闭自守的实验教学模式, 也使整个实验教学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2. 实验教材内容陈旧。

实验教材是实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但现行实验教材大都与高速发展的高科技社会明显脱轨, 缺乏创新和应用, 影响学生探讨研究的精神, 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失去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最终目的。

3. 教学课时数少。

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 实验课时一般只占总学时的20%~30%, 近几年虽然有所调整但仍不足40%, 仍与发达国家相差很远。在计算教学工作量时, 实验课时还要打折扣。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规模的膨胀, 实验条件与学生规模更不相适应, 有些实验只能用演示实验代替。

4. 缺乏实验教学考核标准。

在高校教学中, 很多实验课不独立考核, 不占学生的学分或占很少的学分, 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重视。老师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评定, 也只能依据最后的实验报告。而实验报告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 学生对报告单中一些问题往往不加思考, 照葫芦画瓢, 不懂装懂。

5. 实验教学中的经费严重不足。

目前, 各个学校均存在经费不足的现实, 现有的不少仪器早已陈旧、损坏, 学校既无法维修, 也无力添置, 致使实验不能按大纲要求完成。

6. 不重视实验队伍的建设。

在传统的管理制度中, 实验室常处于从属地位。实验室在体制上的附属性, 导致了高校领导对实验室队伍建设的忽视, 不重视实验室人员结构配置, 甚至很多高校的实验室是由教师兼职管理。实验室缺少专职实验员, 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管理实验室, 造成实验室的物品仪器、标本管理无法走到科学、系统、条理的轨道上来。并且实验室人员的技术水平往往偏低, 学校不重视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 相应的职称系列、福利待遇也都较低, 致使实验技术人员流失严重, 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

二、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1. 改革实验课程结构, 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实验教学体系。

首先, 必须改变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 建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明确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实验教学目标, 建立健全独立、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综合性训练的实践环节,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实验课应由浅入深, 由单一到综合, 逐步在实验教学中完善。基本应该按三步走: (1) 基础实验, 以验证实验为主, 目的是巩固与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 同时掌握一些实验的基本技能。 (2) 设计实验, 它是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开设的, 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 是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结合能力的综合检验。 (3) 提高性实验, 这部分实验是建立在前两步实验的基础上, 针对有兴趣的同学作为选修课开设, 结合最新科技研究开发新的产品, 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

2. 改进实验教学手段、方式, 建立健全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实验教学方法是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网格化教育手段以及虚拟实验室的出现, 给实验教学方法带来重大变革, 可以在原有实验手段的基础上加入多媒体技术, 扩大学生实验的信息量,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 制作成集声、图、文于一体的实验教学软件, 配上数码投影仪进行生动的实验模拟教学,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 在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开放式教学取代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 做到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 使实验教学模式从学生“被动式”实验向“主动探索式”实验转变。这样不但能使学生主动接触实验仪器设备, 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而且有利于分层次教学, 培养出具有较强实验能力的尖子学生。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对实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学校应建立完备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促进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 建立实验考核与成绩评定体系。

通过打破课程界限, 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整合, 将实验课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 单独设立课程群实验课, 作出统筹的教学计划, 设立独立的学分, 并建立严格的实验考核与成绩评定体系, 将有效地增强实验指导教师的责任感, 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三、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强化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应加大实验室建设的力度, 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学校应高度重视实验室基础建设, 加大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 切实提高实验教学条件。

要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建立并完善一套与现代实验教学体系相适应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加强实验设备统一管理, 实现实验资源共享, 提高实验设备的投资效益。使实验室既能面向学生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 又能为教师科研服务, 甚至对社会进行有偿性智力投资。

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实验人员业务素质, 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是实验室工作的主要力量, 其素质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质量。因此, 学校应加强实验师队伍政治、业务素质的培养, 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

应制定相关政策, 创建良好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在管理上打破实验教学人员与理论教学人员的人为界限, 鼓励双向交流, 互换工作岗位, 使理论教师中实验技术好、理论水平高的教师加入到实验教学队伍中来, 确保长期稳定的实验教学质量。

总之, 实验教学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加快高等院校实验教学改革步伐, 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是高等院校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我们必须不断地探索, 提高专业课实验综合效果, 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 以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质量、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高校实验室现状分析与思考 篇8

实验室规模小, 功能单一, 实验室有效利用率低, 技术人员分配不合理, 实验室处于从属地位。不仅人员、设备、房屋的使用效益低下, 而且影响学生实验技能, 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还影响学科之间的渗透和科研协作等。具体表现如下:

1实验室规模过小, 功能单一, 难以形成教学和科研的整体优势。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 各实验室只考虑局部利益, 盲目争取经费, 使原本就非常有限的经费被分割, 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同时, 导致低水平实验设备的重复购置, 造成同类仪器设备在某个实验室不敷应用, 而在另一个实验室则常年闲置不用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 不利于实验技术水平的提高, 更不易形成跨学科的现代化科学实验能力。2实验技术队伍参差不齐, 人员分配不合理, 有关人员专长得不到发挥, 积极性难以调动。由于实验室规模小, 功能单一, 至实验技术人员不能统筹安排, 忙闲不均, 往往造成“有事无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局面, 平时各实验室人员之间沟通甚少, 共同研讨实验教学的机会就更少, 造成实验技术人员专长得不到发挥, 影响了业务水平的提高。其次, 实验室归教研室管理, 而教研室较注重理论教学, 缺乏对实验室的长远和整体规划。实验技术人员在教研室中, 往往处于从属, 被动的地位, 积极性, 主动性难以调动, 加上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合理, 以及环境, 待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实验室留不住人才, 从而无法形成合理的梯形结构, 不能发挥实验室的最大效益。3实验室之间互相交流及学科渗透缺少;实验室没能全面对外开放,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陪养。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社会需要的人才更注重在综合能力上。这就要求高校培养人才时, 要把知识, 能力, 素质三者有机融合于一体, 因此, 实验室之间应加强学科交叉与相互的渗透, 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目前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是实验室由教研室管理, 相互间独立, 实验室先有实验教师准备好, 学生到实验室只是进行重复性实验, 得到验证结结果。这样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养成了依赖性, 缺乏独自创新精神。同时, 由于实验室和人员方面的限制, 实验室不能做到全天候开放, 较难让学生在实验室里人人动手, 设计和开发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 最终不利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4实验室用房分配不合理, 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当前, 随着高校普遍扩招, 其校园面积都在不断扩大, 但由于分割使用, 实验室用房分配得不到有效的重视, 且原有的实验用房的利用率不合理, 致使实验室用房比较紧张。一些实际急需用房的单位得不到用房, 而一些实验用房却成为“个人专用”, 形成了实验用房表面上紧张, 实则使用率低的局面。针对高等学校实验室普遍存在的不足和弊端, 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提高对实验室在高校中重要地位的认识, 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同时, 应建立新型的实验室管理模式。通过统一的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采取有效措施, 从而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效益。

二实验队伍的建设

在实验室建设的诸多因素中,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合理的配备实验室人员, 加强实验室队伍的建设, 使实验室人员高, 中, 低档次分明, 知识结构合理, 工作职责要明确, 这是提高实验室利用率的根本保证。实验室如果没有知识专深, 综合素质好的高级实验人员, 就难以开发出仪器设备的全部功能, 这就大大降低了设备的利用率。所以, 提高实验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关键。而实验教学人员综合素质应包括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1要有认真, 细致的工作态度, 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是真理和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对科学工作者的要求应体现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实验人员尊重科学, 尊重客观事实的重要标志。同时, 实验教学人员还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并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求实开拓的思想统一, 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验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实质性的提高。2开展科学研究, 促使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实验室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法的研究把科研工作与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断改革实验教学。同时, 及时将科研成果移植到实验教学中,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技术, 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3优化配置, 提高效益实验室应实行统一管理。一方面实现经费的科学管理, 彻底打破“平均分配”的传统思想观念, 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金的效用;另一方面, 要科学解决重复投资问题, 并充分挖掘现有设备潜力, 实现资源共享。保证重点建设, 提高投资效益。4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各高校应组织和协调好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通过计划管理和制度和设备, 强化实验人, 财, 物的综合应用, 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有利条件。5扩大交流, 加强协作;全面开放, 不断完善。扩大交流, 加强协作是高校实验室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交流与协作过程中, 可以充分利用各实验室设备和人才的优势。同时, 应让实验室的更多的人 (首先是学生) 开放, 实验课的内容与形式应向设计型, 综合型发展。在学生必做实验的基础上, 让各层次的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一步探讨与实验。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 拓宽知识面。并能充分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充分发挥实验室条件应有的作用。6实验设备的科学管理。仪器设备利用率普遍不高是目前各高校实验室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 尽可能减少设备的闲置和浪费,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设备利用率, 实际上就是提高投资效益。对利用率不高或长期闲置的仪器, 在合理设置的前提下进行流动, 这样既可提高设备利用率。又加强了实验室的技术力量。在各自的学术领域更加充满活力, 对于技术上已无法满足教学, 科研的需要, 经济上又无保留价值的仪器设备, 都可以做作报废处理。7营造安全文化意识, 加强实验室安全标准化建设。一个良好, 安全的实验空间是实验人员开展各项实验的物质基础。认真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的建设, 明确安全职责, 着力于实验室安全基础性工作, 加强安全标准化建设。并制订相应的实验室安全标准以作建设和检查的依据。使实验室真正成为一个培养人才,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的有利场所。随着科学的发展, 各专业之间也相互渗透, 相互联系。但各专业又都是有其各自的特殊性。所以, 在考虑实验室的建设时, 要把握住各自的特点这一原则。每个实验室都应办出自己专业特色, 避免重复。

总之, 实验室是出人才, 创成果的重要基地。所以应加强实验室建设:规范实验室管理, 从实际出发, 统筹计划, 合理设置。做到建筑设施, 仪器设备, 技术队伍与科学管理协调发展, 提高投资效益。使其管理真正走上科学化, 正规化, 系统化的道路。

摘要: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的必备场所。做好实验室工作是办好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 这说明, 实验室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目前高等学校实验室普遍存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提出了以“变分散为集中, 从实际出发, 统筹规划, 合理设置”为主题的改革方向, 并制定了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规范管理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现状管理,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 杜兴浩.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新突破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 21 (1) :18

[2] 卢韫.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探讨.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 4 (3) 97

高校实验室现状分析与解决对策 篇9

1 高校实验室现状分析

1.1 仪器设备使用率低、实验室相对封闭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等院校都增加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投入。由于高校实验室尤其是国家和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大多购置的是精密贵重的仪器设备, 因专用试剂和耗材价值不菲, 往往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困难, 目前仅仅是面向科学研究的教师和学生开放使用, 而忽略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因传统思想和历史沿袭等原因, 在仪器设备的使用上相对封闭, 由此产生了两个问题: (1) 重复购置造成浪费; (2) 仪器设备使用率低, 未能物尽其用。

1.2 安全隐患普遍存在

主要表现在:实验用房设施陈旧、供电线路老化、可燃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 例如我国高校有不少是建于20世纪50年代或更早的, 私拉乱接线路常见、实验室顶棚和地板有不少使用泡沫板, 造成了极大的火灾隐患。消防设备和相关消防设施配备不达标, 有的虽然配有相当数量的灭火器但没有定期检查制度, 多数已经过期失效, 有的实验室为了防盗乱装防护门窗和防护网等, 往往把防火通道部分或完全堵塞, 一旦发生意外, 后果不堪设想。不少高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只重视实验室的运行和使用效益, 不重视安全预防措施, 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1.3 实验室队伍建设落后

由于历史原因, 高校对实验室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要么成为安置闲人的场所, 要么成为解决就业的出路, 导致实验室教师水平良莠不齐[4]。众所周知, 生产力的三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其中劳动力是最活跃的因素, 所以实验室队伍的综合素质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管理好实验室, 开展实验教学工作, 没有一支具备良好素质的实验人员队伍是行不通的[5]。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才建设摆在了重要的战略地位, 高校采取种种措施提高了教师的待遇。然而实验室人员的福利待遇与专职教师还有一定差距, 晋级晋职比较困难, 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往往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实验室人员学历普遍不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年轻人大多不愿意来这里工作, 认为实验室没有发展机遇, 结果造成实验室人员年龄结构老化, 缺少新鲜血液的填充, 实验室队伍建设跟不上发展需要。

1.4 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高校普遍存在实验室规章制度缺失、不够全面或不够详尽等问题。例如有的实验室连最基本的实验室守则或规则都没有建立;有的虽有规则但不够明确、不够具体;例如虽然写了要爱护仪器设备但没有写怎样爱护, 如切片机出现异常, 应立即停机调节;再如冰箱突然断电应切断电源, 待恢复供电后应根据冰箱的具体型号稍微等待一定时间再重新通电, 这些都应在规则里有所体现。规章制度内容泛泛或缺失的现象给实验室工作带来低效和极大的安全隐患。

1.5 经费投入不足, 使用不合理

主管部门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再加上高校自身筹集资金的能力不强, 导致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受到经费的制约。据统计资料表明, 高校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远远低于实际需求。即使得到经费投入, 在使用上也不尽合理或存在着浪费现象, 例如很多高校只注重实验室规模和设备设施这些硬件, 而忽视了实验室人才和高精尖技术的引入。

2 解决对策与建议

2.1 加大实验室开放, 提高设备使用率

为了解决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率较低、实验室较为封闭的问题, 应全面加大开放程度。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1) 功能上的“三个面向”, 即面向教学、面向科研、面向社会; (2) 对象上的“多面向”, 即面向全校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生、本科生及社会相关人员。高校应打破传统观念, 不仅立足于科学研究, 还要重视人才培养, 对全校有使用需求的本科生进行培训, 让他们了解熟悉仪器设备的性能、用途、原理和使用方法, 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激发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意识, 又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对于学校其他部门和社会相关人员, 可以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一方面使仪器设备得到充分利用, 另一方面所收的费用可以用于维护和保养, 以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

2.2 切实保障实验室安全

针对实验室的种种安全隐患, 高校实验室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制订应急预案:第一, 树立安全意识, 增强安全观念。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根本解决之道是从教育、安全方面入手, 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6]。第二, 改善实验用房设施, 这是实验室安全最基本的保证。学校应对实验用房进行安全评估, 对达不到安全要求的立即关停。第三, 做好消防工作, 加强消防知识和实际演练的培训, 要保证消防设施及器材的数量和质量, 保障消防通道的畅通, 确保师生及财产的安全。

2.3 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 满足学校发展需要

实验室队伍的建设要从层次、结构、数量学科分布等方面入手进行优化和整合[7]。首先学校领导层应高度重视实验室队伍建设, 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尊重, 制定奖励措施, 提高福利待遇, 把现有的实验室人员留住[8]。其次, 鼓励并引进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实验室队伍, 使这个队伍保持活力和工作激情。选派实验技术人员到实验技术力量雄厚的高水平大学或国外高校交流学习, 以开阔视野, 增长才干, 提高自身的层次。最后要保证不断优化实验室队伍, 通过“引进排出”的方式使年龄、学历、职称及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以促进实验室队伍的梯队建设。

2.4 建立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 并严格执行

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 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前提与基础, 人们总是要在规与矩所形成的范围内活动。同样, 制度是约束, 它能确保实验室工作安全高效运转, 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学校应制订以下一些规章制度, 例如实验室岗位安全责任制、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化学危险品管理制度、实验室使用规则、防火防盗制度等。进入实验室要严格遵照执行, 这样才能确保实验室正常运行。

2.5 加大实验室经费投入, 合理使用资金

实验室的投入,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实验室建设水平的高低[9]。高校应多方筹集资金, 除了争取财政拨款投入还应鼓励申报课题而获得专项资金, 并且逐年逐项加大投入力度, 使资金投入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科学合理分配资金, 实验室硬件和软件建设要两手抓, 不能偏颇, 均衡发展。

3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广泛的社会需求[10]。只有针对目前高校实验室现状上存在的问题, 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才能使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准。高水平的实验室更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因此加强实验室工作, 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施琪.实验室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J].甘肃科技, 2009 (8) :174-175.

[2]焦德凤.谈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与管理创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5 (3) :91-92.

[3]曾春霞, 黄翅勤.地方高校实验室运行管理与人才培养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 :105-108.

[4]车将, 廖允成.加强高校实验室管理建设的几点看法[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1 (6) :183-185.

[5]赵忠银, 潘竞萍.对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的几点看法[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0) :11-12.

[6]常粉玲.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2) :178-178.

[7]罗玲, 汪海琴.提高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4) :159-160.

[8]王海翔.浅谈高校实验室队伍专业素质要求[J].商业经济, 2011 (23) :121-122.

[9]牟英华.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90-93.

高校实验室废液现状及处理方法 篇10

1 化学实验室废液的分类

常见的化学、化工废液[2]主要含酸、碱、重金属盐和有机物醛类、芳烃类、多氯代烃等,其中有些化学品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并且此类化学废液的污染物成份复杂,且排放周期不定,排放水量也无规律性。一般来说,高校的实验室废水可按照污染物的浓度、性质和主要成分进行分类。

1.1 按照污染程度分类

实验室废液按污染程度可分为高浓度和低浓度废液。高浓度实验室废液主要为液态的失效试剂(如废洗液、废有机溶剂、废试剂等)、废酸、废碱、废有机溶剂等,液态的实验废弃产物或中间产物(如各种有机溶剂、离心液、液体副产品等);低浓度实验室废液指实验过程中排放的浓度与毒性较低的实验用水,以及各种洗涤液(产物或中间产物的洗涤液,仪器或器具的润洗液和洗涤废水等),毒性小,浓度低的废试液,以及用作冷却、加热用途的水。

1.2 按照污染物性质分类

根据废液中所含主要污染物的性质[3],可以分为有机、无机及含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废液。有机实验废液包括常用的有机试剂和有机样品,如有机酸、醚类、多氯联苯、有机磷化合物、酚类、苯类、石油类和油脂类物质。无机实验废水主要含有强酸、强碱、重金属、氰化物,砷化物卤素离子以及其他无机离子等等。含病原微生物废水主要由医疗及生物实验室化验废水、解剖台冲洗废水、生物培养液、培养基和少量实验器具冲刷水、动物室笼具冲刷废水,含有病源微生物。

1.3 按照污染物的主要成分来分类

按照废液中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可以分为含重金属废水、含氰废水、含酚废水、酸性废水、碱性废水、卤素类废水等。

2 实验室废液对环境的危害

实验室废液量虽然相对较小,但如果不加处理就外排,将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4]。

2.1 酸、碱对水质的污染

化学实验室常用的酸有盐酸、硫酸、硝酸等强酸;碳酸、硫氢酸等弱酸。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强碱;碳酸钠、碳酸氢钠等弱碱。若将其直接排放到水中,就使水的pH值降低或升高。水的pH值小于6.5或大于8.5时,水中的生物生长受到抑制,致使水体自净能力受到阻碍,生物物种变异及鱼类减少。水质pH值过低,将对下水管道的金属设备造成严重腐蚀。

2.2 重金属盐的污染

污染水体的重金属有汞、镉、铅、钴、铜、砷等,其中汞的毒性最大,室温下即能蒸发,致毒作用极强。当重金属流入水体后,它不能被微生所分解,甚至能通过微生物作用产生毒性更大的金属有机物。

2.3 有机物污染

化学实验室排放出的废液主要是有机溶剂,人体饮用含有千分之几毫克甲醇的水,就会导致眼睛失明;饮用含吡啶、氯仿的水,就会破坏人体神经中枢,造成免疫系统能力下降,甚至引起机能失调,导致死亡。多氯代烃是具有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能够经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最终通过哺乳奶水转移到后代体内,其毒性极高。

2.4 酚类、呋喃类化学品污染

双酚A、酚酞酯类、六六六、苯并呋喃类等均为常见的激素类污染物。通过环境介质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和野生动物体内,干扰雄性激素的分泌,有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

2.5 生物、病毒危害

细菌、病毒可以直接引起人的免疫系统失调,使人丧失对机体的调控能力,直接威胁人的身体健康。人体感染病源性微生物,则能引起传染病的发生。

3 废液的管理

废液应根据其化学特性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存放地点[5],使用密闭容器存放,不可混合贮存,容器标签必须标明废物种类、贮存时间,定期处理。一般废液可通过酸碱中和、混凝沉淀、次氯酸钠氧化处理后排放,有机溶剂废液应根据性质进行回收。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要统一使用规定类型的贮存容器;②贮存废液要使用洁净容器,以免交叉反应引进污染;③废液严禁混合贮存,以免发生剧烈化学反应而造成事故,如含氰化物废液中严禁混入酸,含铬酸的废液里严禁混入有机废液等;④废液应用封闭容器贮存,防止挥发产生气体逸出;⑤贮存废液的容器上应标明废液种类、成分、贮存时间;⑥废液要放在指定的场所,应避光、远离热源、以免加速其化学反应且贮存时间不宜过长;⑦收集者应记录各实验室收集的废液种类、数量、时间;⑧处理后,确认安全、达标后方可排放。

4 废液中几种主要有害物的处理方法

废液中有害物质的处理方法主要是通过物理过程和化学反应,将有害物回收或分解、转化生成其它无毒或低毒的化合物。以下是几种主要有害物的处理方法。

4.1 含六价铬废液的处理

六价铬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在废液中加入亚铁盐或亚硫酸盐等还原剂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后,再向此溶液中加入碱转化为低毒的氢氧化铬沉淀分离。

4.2 含汞废液的处理

在含汞废液中加入与汞离子浓度1:1当量的硫化钠,然后加入硫酸亚铁,使其生成硫化亚铁,将汞离子沉淀,分离沉淀。由于汞有剧毒,滤液用活性碳处理后再过滤排放。

4.3 含铅、铜、镉等重金属离子废液的处理

一般向含上述金属离子的废液中加碱调节pH为8~9,转化成氢氧化物沉淀,除去重金属离子,排出废液。

4.4 含砷废液的处理

向含砷废液中加入镁盐,调节pH为9.5~10.5,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利用新生的氢氧化镁和砷化合物的吸附作用,搅拌,放置一夜,分离沉淀,排放废液。

4.5 含氰化物废液的处理

先用碱溶液将溶液pH值调到大于11后,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充分搅拌,氰化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氮气,放置24h后排放。

4.6 酸、碱废液的处理

将废酸集中回收,或用来处理废碱,或将废酸先用耐酸玻璃纤维过滤,滤液加碱中和,调pH至6~8后即可排放,少量滤渣埋于地下。

4.7 有机废液的处理

(1)含甲醇、乙醇、醋酸类的可溶性溶剂的处理:

由于这些溶剂能被细菌分解,可以用大量的水稀释后排放。

(2)氯仿和四氯化碳废液:

水浴蒸馏,收集馏出液,密闭保存,回用。

(3)烃类及其含氧衍生物的处理: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活性碳吸附。目前,有机污染物最广泛最有效的处理方法是生物降解法、活性污泥法等。

5 结 语

高等院校废液的处理,实质上就是采用各种手段和技术,将废液中的污染物分离或将其转化为无毒、无害物,从而使废液得到净化,达到直接排的标准放或便于收集。由于高校实验室废液的组成相对复杂,排放量小,排放周期不定,瞬时排放浓度较高,不可能只用一种方法就能把所有污染物去除殆尽,因此处理废液往往需要几种方法组合,才能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另外一方面,化学实验室废液的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此在高等院校,除了需要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位实验工作者要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身防护意识。只要我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规范操作,就可以把实验室废液造成的危害降到最小,从而为建设生态校园、保护环境做出有益贡献。

摘要:目前高校实验室排放的废液已经成了一种不容忽视的污染源。针对国内高校实验室排污现状,对实验室废液的来源、种类进行了分类,同时对不同性质废液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废液,分类,处理

参考文献

[1]高强.高校化学实验室废水处理[J].科学大众,2009(8):113-114.

[2]彭实.学校化学实验室的废液问题[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4(12):38-39.

[3]沈晓君,华德尊,李春燕.高校实验室废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措施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10):107-108.

[4]张荣.高校实验室环境污染和治理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3(3):15-19.

[5]姚运先,王艺娟.实验室废液的管理与处理方法[J].实验与创新思维,2002(2):9-10.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现状 篇11

关键词:实验室生物安全;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34-03

2002年SARS爆发,2011年3月东北农大多名学生感染布鲁氏菌病,10月中南大学实验楼火灾,这一系列事故再次引起社会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特别室生物安全的关注。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为避免微生物和医学实验室各种活动中生物因子对人、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或潜在危害,而采取的防护措施(硬件)和人员素质及管理措施(软件),以达到对人、环境和社会的安全防护目的的一种综合行为。

一、高校实验室特点及大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

1.高校实验室特点

高校的生物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从事医学、生命科学学科教学和研究的院校。普通高校实验室具有下列特点:①生物安全级别低,多数属于BSLl和BSL2级;②生物安全相关设施较少,生物安全意识较弱;③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实验室的开放,高校实验室人员较多,流动较大,难以管理。一个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再好,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也难确保其安全。

2.大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调查

以问卷形式,随机调查了193名不同专业学生,包括医学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等,所有学生均接受了相关专业课程学习。调查问卷设计15个问题,每个问题均统计正确答案,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学生对微生物基本技术(5、6、7、8)掌握较好,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但是对于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1、2、3、4)、职业暴露的处理方法(12)、废弃物处理原则和方法(13)、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急救知识(15)几方面内容掌握较差,反应了教师在注重基本技术教学时,忽视了生物安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授,学生缺乏系统的、全面的生物安全知识教育。同时,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学生非常希望得到系统的、全面的生物安全知识教育。

二、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开展生物安全教育改革

针对调查问卷的结果,浙江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意识到生物安全对保障教学和科研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生物安全管理和教育方面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生物安全管理和教育改革。

1.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制定生物安全应急预案

我校由相关学院领导牵头,各实验室主任为核心,成立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生物安全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对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及预案的启动、终止、危险目标及其危险特性、对周围的影响及应急救援保障等进行详细的编制,预防我校重大的、突发性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2.加强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建立管理制度体系

对我校实验室的各种菌株、有毒物品、易燃易爆物品等进行详细的登记、建档和妥善保存。编写《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手册》,对具备生物安全隐患的种类、存在状态、自然感染途径、实验室操作所致非自然途径及预防等进行阐述。制定一系列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危险标识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坚持和完善各种记录制度及奖惩制度等,从源头进行防微杜渐,预防和控制生物安全危害的发生。

3.加强对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建立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目标和我校生物安全调查问卷结果,我校选择与临床关系密切的医学检验专业2007级学生作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改革试点,进行生物安全教育。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绪论、各种化学品和放射性物质的生物安全、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临床实验生物安全、基因工程生物安全等内容,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加强生物安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讲授,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注重基本操作技术、急救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合格证书,允许进入实验室,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4.创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网页,积极营造生物安全氛围

根据我校教学和科研特点,结合国家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形势和要求,创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网页,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我校生物安全制度和取得的成绩,监督存在的不足,表扬生物安全优秀个人和单位,以网络为平台在相关院系营造一个人人关注生物安全的氛围,并自觉实践实验室生物安全。

三、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我们以医学检验专业2006级作为对照组,未进行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选择医学检验专业2007级作为实验组,进行详细的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分别进行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总分为100分。理论考核60分,主要为客观题,着重生物安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考核;实践考核40分,主要侧重考核基本技术,包括基本操作方法、职业暴露的处理、废弃物的处理等生物安全基本技术。对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经过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掌握明显好于未经过培训的学生,x。检验显示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四、讨论和分析

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倡科技兴国,鼓励高校师生开展科学研究,高校之间科研实力的比拼与排名,科研人员科研业绩的考核、职称晋升,研究生博士生的扩招及素质的高要求,使得科研业绩的权重在逐渐增加。因此,高校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增强防范意识,强化生物安全防护教育。但目前国内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的高校不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摸索。

我校通过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改革,建立了一系列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在相关院系营造了强烈的生物安全氛围,提高了全体师生的生物安全意识。通过调查显示,接受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学生对生物安全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掌握明显好于未接受培训的学生,见表2,说明本次教学改革增强了他们的生物安全意识。笔者认为,在进行生物安全教育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应该纳入相关专业正常的教学计划中。课题组研究发现,许多学校都是以学生自学的形式学习生物安全知识。我们认为每个学生的基础和学习主动性不一致,完全依靠学生自学并不能使学生准确理解生物安全的内涵,而且也不利于后期学习效果的评价。②教学目标要体现人才培养特点。本科教学目标是普及生物安全知识,教学内容集中“三基”教育,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研究生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的高级研究人员,应该在“三基”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③教学方法尽量采用案例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生物安全基本知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理论知识兴致不高。针对这种现象,可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以生物安全案例为主线,围绕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系统讲述生物安全相关知识,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较好教学效果。④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授课形式多样化。根据不同专业,可以选择必修课、限定选修课或公选课形式开设本课程。教学内容应分阶段进行,例如:实验室用水、用火、用电等实验室基本安全教育,可以以入学教育的形式,由学生自学,然后进行考核评价;大二以后,学生主要进行系统的生物安全教育;医学专业学生实习前,可以以岗前培训的形式集中进行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职业暴露处理和急救知识教育等,使他们适应临床工作要求,减少生物安全事故发生。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许多学生毕业后将会从事科研工作,掌握一定的生物安全知识,会帮助他们从容应对工作岗位中可能面临的问题。部分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教学工作,如果把学到的生物安全知识传授给他们的学生,我国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工作会逐渐进入良性循环阶段。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虽然无法抗拒SARS、禽流感、H1N1甲型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威胁,但是如果我国具备一批既有过硬技术、又有丰富生物安全知识的工作者,就有可能减少损失,保护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环境和人民健康和谐发展。

高校财会模拟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篇12

一、加强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社会学科。由于会计学科的应用性特点, 要求会计教学不仅要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基本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 而且要注重培养他们应用所学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去解决会计实践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对于学生而言, 仅仅通过学习教材上的专业理论知识, 是很难全面掌握会计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只有通过加强会计实验教学才能增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工作态度与方法。因此, 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是会计教学中重要的环节, 开展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 而且使会计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统一。

在现行的外部环境下, 各高校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会计实习, 已很难按实习目标要求完成。原因在于:首先, 由于会计工作的严肃性和信息工作的保密性, 这就决定了校外实习不能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出于对本单位会计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在多数情况下, 实习单位给予实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非常少, 特别是有的单位已经实行会计电算化, 就更没有让实习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因此, 大多数组织的校外实习到了单位也只能是进行参观实习。其次, 由于会计工作具有政策性、连续性及时效性的特点, 决定了校外实习不可能全面接触、了解各类型的经济业务以及各个时期的不同账务处理技能。

为了满足会计教学的需要, 现阶段会计模拟试验教学的存在具有客观必要性。会计模拟试验教学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对会计实务操作的感性认识, 解决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脱节的问题, 为毕业后更快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目前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形式不合理

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合理, 未进行轮岗分工, 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会计工作分工的认识。模拟实验的内容应涉及企业经济业务的方方面面, 会计实验指导教师虽然在模拟实训过程中给每个学生规定了明确职责, 但是在具体实训过程中, 学生从凭证到报表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 不能体现不相容职务原则, 即一个人扮演了企业的各种人员的角色, 既是仓库管理员又是销售人员, 既是会计又是出纳, 既是制单又是主管等等, 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感觉混乱, 理不清头绪, 做起来也很繁琐。加之传统的会计模拟实验往往是学生每人一套相当于一个中型制造企业一个月业务量的实习资料, 尽管在教师辅导下算能勉强完成, 但学生对企业财务运作, 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学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印象就不够深刻, 对会计人员之间存在的制约和监督认识不能深入, 对会计工作存在合理分工认识不够 (如一人身兼数职, 既负责会计主管工作, 又兼任出纳会计工作) , 甚至有一些学生还对财务工作产生了畏惧心理。

2、实验内容比较单一

目前, 大多数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实验内容比较单一。一是实验内容往往是工业企业某一时期基本经济业务, 而且不全面, 缺乏一些业务复杂、核算难度大的经济业务 (如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长期投资、发行股票或债券等核算业务) 。对其他行业 (如商业银行企业, 房地产投资企业、交通运输企业) 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财务管理、税收的内容也基本上没有涉及, 这就使得实验内容单一。二是实验项目主要培养“报账型”会计人才方面, 要求和层次只停留于能够正确的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基本技能的训练上, 而对于如何发挥会计控制等方面职能基本上没有得到锻炼。三是教学层次低, 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项目, 缺乏其他行业的实验项目, 特别是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项目、创新性实验项目有待开发。

3、模拟实验资料与实际的会计工作中的资料存在一定距离

由于大多数模拟实验的资料“过于真实”或“过于虚假”, 影响了会计模拟实验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在选择模拟实验资料时, 由于过分强调“真实”而将某一企业某一时期的会计资料毫无遗漏地照抄照搬, 缺乏代表性;同时也没有对这些实际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 进行加工整理, 由于企业个体的特殊性, 大量的特殊业务夹杂其中, 使学生无从下手。另外, 模拟实验的资料基本上都是成文资料和一些原始凭证, 而企业做账主要是根据一张张外来原始凭证和内部过来的自制原始凭证, 没有文字说明;月末的结账工作是根据结账顺序和成本核算程序进行的, 模拟实验资料规定了月末结账的次序和成本核算程序, 虽然方便了学生和教师完成模拟实验工作, 但是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 好像月末结账应该有提示的, 不利于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月末结账是顺序排列的。因此, 由于模拟实验资料与实际相差甚远, 甚至有些缺乏客观依据的业务, 使得“模拟实验就是会计作业翻版”, 缺乏真实感, 使学生失去兴趣。

4、会计模拟实验缺乏趣味性

由于传统的模拟实习从建账、制单登记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到编制会计报表都是由一个人来完成, 学生不熟悉各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及权责划分, 使学生只能在实验指导教师的安排下完成他们的分内工作, 而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会计人员更高的素质要求 (因为他们不清楚对财务人员的合理分工, 不会设置财务科的组织机构) 新的经济形势要求具备高素质的会计人员, 导致部分学生在实习开始时兴趣盎然, 随着实习进程的发展感到日趋疲倦, 这不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会计知识, 不利于按时完成模拟实习任务。

5、过分重视手工会计模拟, 忽视电算化会计模拟, 手工模拟实验与会计电算化存在脱节现象

目前, 大多数企业都已全部或部分实现了会计电算化, 掌握相关的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已经成为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尽管大多数高校分别设置了会计手工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 但在会计模拟教学环节中, 主要还停留在手工模拟阶段, 应用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相对较少, 且会计手工实验与会计电算化实验基本上各自为政, 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结果是数据、教材等不能共享, 手工实验结果不能通过计算机得到进一步验证, 手工实验结果也不能为电算化实验起到基石的作用, 二者的有机关联及相互印证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6、过分强调会计核算, 忽视会计环节监督

目前, 大多数会计模拟实验基本都是要求学生完成从“凭证———账簿———报表”的会计循环, 即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 最后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在实验的过程中, 会计模拟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自制的和外来的原始凭证, 有些原始凭证一式多联, 有些则是一联单, 学生看到只要与某一项经济业务有联系, 也不对每联原始凭证的用途、格式加以审核, 就全部附在记账凭证的后面。学生拿到实验资料后, 只顾着按要求编制记账凭证, 而忽视了对会计凭证的“审核、监督”这一重要环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实验指导教师在准备实验资料时, 没有准备那些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供学生审核, 如有的原始凭证只有一联单, 学生不熟悉其余各联的格式, 使学生在观念上就没有或淡化了这一重要的审核工作, 这对加强原始凭证的审查力度也是非常不利的。

7、实验师资不足

目前, 高校的会计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加上他们进入教学岗位后, 教学任务繁重, 往往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 他们缺乏实践经验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 大多数高校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 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 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而且, 对会计模拟实验的重视程度远没有达到理论教学, 或者只把重视停留在口头上, 没有实际行动。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存在着实验课时不足, 将实验形式化, 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 单独设课的实验课程很少, 系统性较差, 使得会计实践环节缺乏完整的体系。甚至有的领导对从事会计实验教学工作的同志给予的待遇较差, 对其辛勤付出, 不屑一顾, 让其错误地认为会计实验教学工作“含金量低”。这种“轻视”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甚至导致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不愿从事会计实验教学。因此, 各高校在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大力为社会培养实用技能型财会人才方面、校内财会实验建设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只有不断加强实验教学各方面建设, 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并使学生获得财会实践操作经验的良好效果。

当前, 大部分用人单位都很“务实”, 学生一旦被招聘就要求立即从事具体的工作。因此, 高校开设会计模拟实验课, 通过模拟实战, 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快速地掌握各部门生产经营程序和会计核算方法, 成为一个有经验、有实际能力的会计人员。针对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 会计专业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育的成败, 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已成为目前高校会计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实施会计实验教学, 能有效地将会计理论贯穿于模拟实验中,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能独立从事会计工作的合格、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

(注:本文系武汉市教学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2007J36。)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各界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 如何培养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的迫切任务。当前, 各高校已将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作为会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提高综合业务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 分析了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将有利于我们科学地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教学。

关键词:会计模拟实验,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 2004 (2) .

[2]刘秋月: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财会通讯, 2008 (2) .

[3]李光凤:会计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会计之友, 2008 (10) .

上一篇:麻醉药品使用情况分析下一篇:HBase数据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