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年报统计论文

2024-10-03

信息年报统计论文(精选9篇)

信息年报统计论文 篇1

摘要:随着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将深入企业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在信息年报统计工作中,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 改变传统的统计方式, 助力信息化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是提高信息年报统计工作水平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信息年报统计,信息化,数据建模系统,数据处理

一、辽河信息年报统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辽河油田的早期信息化建设是为了主要提升油田业务水平, 为勘探开发服务, 所以早期的信息化建设分散且无规划, 无信息年报统计资料。当辽河油田开始进行信息化统一管控后, 孤立的信息化建设方式有所缓解, 信息年报的作用在管理过程中逐步体现, 成为了信息化成果分析依据, 并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效数据支撑。

信息年报的统计, 也是从分散的数据搜集, 逐渐转换为信息化、整体化的统计方式。早期的信息年报统计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1统计指标不统一, 造成统计数据误差。辽河油田各单位、部门分布在不同省份、不同地区, 其统计工作的管理模式存在差异, 造成统计指标的不统一, 这为信息年报的统计造成很大困扰。

1.2统计方式落后, 手工统计周期长准确率低。辽河油田的信息化建设并不完善, 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应用得不够普遍和深入, 大部分统计工作采用的是手工和半自动相结合模式。该模式耗时耗力, 且统计速度慢, 数据容易出错, 缺少有效备份。并且, 后期数据哇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进行反复校对、整理, 其统计结果难以满足市场竞争对现代企业发展提出的需求。

二、信息技术在信息年报统计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2.1灵活定制信息年报模板, 规范年报统计指标, 大幅降低误差。辽河油田自主开发了一套数据建模系统, 该系统分为三个模块:管理模块、数据填报模块、数据挖掘模块。其中管理模块包括辽河油田组织机构模型、用户角色模型、用户权限模型、信息年报统计模型、汇总分析模型等的建立;数据填报模块包括数据采集功能、业务审核功能;数据挖掘模块包括数据查询功能、数据统计功能、数据分析功能。

信息年报模型全部由统计员工使用该套建模系统自行搭建, 统计模型、指标说明模型均可以定制, 灵活可变。该模型可以根据填报人员的反馈随时进行调整, 并根据不同需求, 搭建合理的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模型。先利用管理模块搭建模型, 再通过数据填报模块进行数据上报、校验和审批, 最后使用数据挖掘模块进行数据汇总挖掘分析模型, 3个模块相互配合, 统计分析各单位上报的数据, 最后形成企业信息年报。

2.2全面覆盖的网络加快数据搜集速度, 改变传统统计方式。充分利用便捷的网络通讯, 通过该建模系统, 将信息年报中种类繁多的统计表, 都放到系统中来进行统一上报和审批, 可以大大加快上报速度。原来由于领导出门无法审批, 可能需要等待几天的文件, 现在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网络审批功能, 在电脑、甚至手机上就能够审批, 缩短等待时间。管理人员通过系统能够及时了解信息年报的上报、审批进度和填报情况, 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过程管理, 提前发现填报问题及时修改, 也能够更快的对年报信息进行汇总及数据分析, 为决策层提供数据支持。

2.3利用数据分析模型进行数据挖掘, 降低经营决策风险性。利用该建模系统建立的统计分析模型可以将常规汇总分析固化在系统中, 同时开发建立新型分析方法模型, 利用已建好的模型进行统计分析, 可以有效避免岗位人员调动导致的分析误差, 方便数据深入挖掘, 能够有效的形成企业大数据资源, 为油田主营业务提供底层数据支撑。

利用信息技术, 该建模系统为管理人员提供了简便的技术辅助手段, 实现了对业务资源的高效管理, 从总体上把握和控制企业资源, 释放更多的精力进行深层次分析、挖掘、设计和完善, 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核心业务提供服务。通过准确的信息年报数据支持, 公司领导可以随时了解油田信息资源规划和使用情况, 合理规划和使用现有资源, 进行精确决策, 有效避免由于技术黑盒而形成的管理不透明的现状。

三、结束语

通过数据建模系统建立的信息年报统计分析模型系统, 与传统的邮箱、纸质材料上报的统计方式相比, 缩短了近20天的统计搜集时间, 数据准确率提高20%, 达到了95% 以上,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解放人力物力资源。该系统的广泛应用, 为辽河油田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资源库、用户角色权限资源库、年报信息资源库, 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和开发经验, 不仅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也为辽河油田信息化建设搜集了大量有效数据, 积累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张长寿.石油企业统计工作创新探索[J].财经界, 2010 (3) .

[2]李吉庆, 闰世凤, 王世岩.统计信息系统在统计管理中的应用[J].炼油与化工, 2011 (6) .

信息年报统计论文 篇2

2013年03月14日邯郸日报我要评论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的重要之年,也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一年。邯郸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应对了经济增长趋缓的不利局面,整体经济运行实现稳中有进,各项民生和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

(一)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邯郸市生产总值30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3.9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620.8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1019.0亿元,增长9.9%。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2.7:53.6:33.7。

(二)财政收支:2012年,邯郸市全部财政收入达到329.1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4.6亿元,增长16.2%。分区域来看,市级收入持平,县级收入增长25.1%。邯郸市财政支出3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3%。民生支出增长较快,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14.7%,科学技术增长74.5%,教育事业增长41.7%。

(三)物价:2012年,邯郸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全年呈逐月回落态势,全年上涨2.7%,其中:城市上涨2.8%,农村上涨2.0%。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商品(服务)呈“六升两降”态势。其中:食品、居住、衣着、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烟酒类价格分别上涨4.3%、2.7%、3.9%、4.0%、1.6%和4.3%;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1.0%和0.2%。影响CPI上涨的主要因素有:食品价格是主要推手,拉动总指数上涨1.38个百分点;居住类拉动总指数上涨0.5个百分点;衣着类拉动总指数上升0.41个百分点。

(四)劳动与就业:2012年,邯郸市城镇新增就业12.3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在省控指标4.5%之内;社保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

(五)固定资产投资:2012年,邯郸市积极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邯郸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平稳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83.6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30.9亿元,增长11.7%;第二产业投资1182.8亿元,增长23.7%,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175.3亿元,增长24.4%,工业技改投资736.0亿元,增长24.5%,占邯郸市工业投资比重为62.6%;第三产业投资1069.9亿元,增长17.3%。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300个,完成投资547.3亿元,比上年增长65.0%,占邯郸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3.9%。

二、主要行业

(一)农业:2012年,邯郸市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吨粮市”建设全面完成。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162.5万亩,亩产481.6公斤,增加31.6公斤,增长7.0%;总产560.1万吨,增加31.7万吨,增长6.0%,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单产、总产增幅均居全省第1位,成功跨入全国百亿斤粮食大市行列。蔬菜保持“三增长”。邯郸市蔬菜播种面积达13.7万公顷,增加0.4万公顷,增长3.3%;亩产4070.7公斤,增长0.5%;总产838.0万吨,增长3.8%。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邯郸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69.3万吨、104.0万吨和23.8万吨,分别增长2.3%、0.1%和2.1%。

(二)工业:2012年,邯郸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33.4亿元,增长14.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27.4亿元,增长22.2%,增速高于重工业9.5个百分点,高于邯郸市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112.7亿元,增长22.7%,纺织业46.6亿元,增长16.4%,食品制造业27.1亿元,增长30.4%,分别高于邯郸市平均水平8.6个、2.3个和16.3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972.5亿元,增长11.0%,占邯郸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2.9%,分别比2010年和2011年下降6.9个和3.1个百分点。2012年,邯郸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67.6亿元,下降8.7%。

(三)建筑业:邯郸市建筑业实现总产值406.1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实现增加值147.3亿元,增长10.6%。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610.0万平方米,增长39.2%;房屋竣工面积1318.4万平方米,增长39.7%。

(四)房地产业:邯郸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57.8亿元,比上年增长7.3%。商品房竣工面积322.3万平方米,下降41.2%;商品房销售面积431.8万平方米,增长13.4%,其中:住宅401.5万平方米,增长12.5%;商品房待售面积119.8万平方米,下降14.6%;商品房销售额164.8亿元,增长24.8%。

(五)国内贸易:邯郸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739.3亿元,增长15.4%,占邯郸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6.8%;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23.9亿元,增长16.0%,乡村市场增速快于城镇市场0.6个百分点。从行业看,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四大行业销售额增速逐步回升。批发业142亿元,增长22.9%;零售业710.1亿元,增长14.9%;住宿业15.8亿元,增长21.3%;餐饮业95.3亿元,增长10.0%。消费热点引领市场,消费升级类商品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的增速看,增长较快的有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增长175.6%,中草药及中成药类增长62.8%,金银珠宝类增长40.3%,家具类增长37.4%。

(六)交通、邮电: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邯郸机场二期主体完工,4座城市立交桥、市文化艺术中心建设竣工并投入使用,邯黄铁路、邯长邯济扩能改造进展顺利,邯大高速、邯临快速路开工建设,邯郸火车站改扩建竣工,邯郸机场开通了9条航线(上海、广州、重庆、大连、秦皇岛、鄂尔多斯、天津、南京、厦门),全年运送旅客17万人次。邯郸市铁路交叉、国道交汇、高速过境、机场通航等综合交通优势进一步彰显。2012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299.4亿元,比上年增长8.8%。

邯郸市完成货物运输总量34453.8万吨,比上年增长17.7%。其中:铁路2483万吨,下降8.6%;公路31901万吨,增长20.2%;民用航空69.8万吨。邯郸市完成旅客运输总量18170万人,比上年增长9.0%。其中:铁路720.6万人;公路17433万人,增长12.3%;民用航空17万人,增长10.4%。

主城区共有公共汽车运营车辆1903辆;客运出租车运营车辆4261辆;全年公共交通共运送乘客1.9亿人次;出租汽车客运总量4000万人次。

年末邯郸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78.02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6.7%。其中:轿车44.71万辆,增长23.2%。在邯郸市汽车总量中,私人汽车达到63.68万辆,增长19.1%,其中:轿车40.74万辆,增长24.6%。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邮政业务收入3.41亿元,增长14.4%;电信业务收入43.3亿元,增长13.5%。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10年不变价)57.6亿元,增长13.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87亿元,增长11.8%;电信业务总量53.7亿元,增长14.0%。固定电话用户年末为87.79万户,比上年减少0.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年末640万户,增加162万户;互联网用户为89.2万户,增加15.3万户。

(七)金融、证券和保险:年末邯郸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24.5亿元,比年初增加390.5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41.2亿元,比年初增加306.1亿元。

证券市场运行平稳。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544.7亿元。其中:股票成交额501.9亿元;基金成交额2.8亿元,新增股民0.8万人。

全年保费收入65.6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0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45.6亿元。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19.7亿元。其中:财产险9.2亿元;人身险10.5亿元。

三、改革开放

(一)所有制结构:2012年,邯郸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949.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占邯郸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4.5%;实交税金194.2亿元,增长7.9%,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达到59.0%。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邯郸市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二)利用外资:邯郸市实际利用外资8.0亿美元,完成省下达目标的114.3%,比上年增长22.1%。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4.88亿美元,增长16%,占邯郸市实际利用外资比重61.0%。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亮点,到位外资1.06亿美元,增长213.7%,占比重13.3%。

(三)对外贸易:邯郸市外贸进出口总值37.2亿美元,下降2.9%。其中:出口14.7亿美元,增长3.7%;进口22.5亿美元,下降6.7%。

(四)旅游业:全年接待海外游客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6.0%。旅游收入1360万美元,增长71.3%。国内旅游发展良好,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288万人次,增长33.0%,旅游收入135.0亿元人民币,增长36.0%。2012年末,邯郸市共有星级饭店24家,旅行社73家。

四、城市建设与管理

(一)城镇建设成效显著:2012年,邯郸市完成城镇建设投资1519.5亿元,完成计划的101.3%,970项城建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其中: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共完成166.26亿元,完成计划102.6%,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进一步加快推进东部新城集中供热管网及配套设施和邯郸东郊热电厂建设,三座污水处理厂和市中变电站等项目开工建设;大力推进城市路网升级改造工作,总投资16亿元的四座立交桥项目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总投资10.6亿元的“三路一场”基本完工,完成19座桥梁的维修改造,改造提升12条支路小街巷;生态水系建设有序推进,总投资54亿元的南湖中心景区、黄粱梦滞洪区扩容和支漳河、滏阳河治理等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五河”、“四湖”、“一淀”城市生态水系初见端倪,为建设“北方江南水城”奠定坚实基础。获得各种荣誉称号,在省住房保障工作优秀城市、省级人居环境进步奖、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县城、十佳绿色小区、十佳公共建筑、十佳景观大道、十佳公园等多个奖项中我市均榜上有名。

(二)居住条件大幅改善:主城区回迁房建设全力推进,已开工回迁房项目80个、开工面积480.1万平方米、4.5万套,分别占应建回迁房面积、套数的81%和79%;保障性住房已开工建设2.2万套,占责任目标的124.2%,竣工6359套;棚户区改造已开工建设3.6万套,占责任目标的110.2%,竣工1.03万套。

五、冀南新区与经济开发区

冀南新区于2012年10月正式挂牌,致力于打造冀南地区新的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四省交界区域现代物流枢纽,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等经济区域合作交流的北部门户,产业与生态融合示范区。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26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全部财政收入32.7亿元,增长6.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0亿元,增长37.4%。固定资产投资244.2亿元,增长35.2%。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90.1亿元,增长27.1%;实现利税24.6亿元,增长22.6%;实现利润14.3亿元,增长1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3亿元,增长16.8%。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522元,增长14.4%。邯郸经济开发区生产总值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全部财政收入实现9.5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8亿元,增长1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95亿元,增长20.5%;实现利润3.3亿元,增长30.6%;实现利税4.3亿元,增长1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6亿元,增长1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3亿元,增长27.2%。实际利用外资5996万美元,增长48%。出口总值7922万美元,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8383元,增长10.5%。

六、社会事业

(一)教育:2012年,邯郸市小学招生18.48万人,初中招生12.55万人,高中招生4.79万人。现有幼儿园1689所,在园幼儿30.74万人,专任教师11331人;小学2058所,在校学生98.39万人,专任教师42713人;普通中学395所,在校学生47.6万人,专任教师35631人;高等院校在校生8.44万人,专任教师332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9%,万人平均在校生为99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97%,万人平均在校生329人;万人平均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150人;中职学校万人平均在校生130人;高等院校万人平均在校生85人。2012年高考,邯郸市参考人数比上年减少4918人的情况下,本科总上线人数达到30257人,增加52人,本科总上线率为63.6%,比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别提高19.8个、5.2个和6.15个百分点。本科各批次上线率均有提高。其中,本科一批上线率为13.0%,分别提高3.7个、1个和0.4个百分点;本科二批上线率为13.2%,分别提高3.4个、1.4个和1个百分点;本科三批上线率为37.4%,分别提高12.8个、2.8个和4.7个百分点。在连续8年攀升的基础上,又有新提高。

(二)科学技术:2012年,邯郸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95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153项、国际先进水平的26项。获得2012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2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6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40项。新通过国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家,自主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级2家,省级7家。专利申请受理量1800项,专利申请授权量1260项。

(三)文化:年末邯郸市共有公共图书馆20个,总藏书147.9万册。有线电视用户达到61.4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23.5%。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98%和98.88%。

(四)卫生:年末,邯郸市共有卫生机构1049个,其中:医院169个、乡镇卫生院214个;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42691张,其中:医院24577张、卫生院15910张;邯郸市卫生技术人员达到32702人,其中:执业医师10801人、注册护士10265人。新建改建卫生院35个、社区和村卫生室550个,新农合参合率达97.8%。

(五)体育:邯郸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393.2万人,约占邯郸市人口总数的39.6%。全年先后组织9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河北省级以上比赛,共获得金牌63枚、银牌62枚和铜牌72枚。邯郸市拥有体育场5个,室外游泳场10个,运动场30个。

七、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一)人口: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报显示:邯郸市年末总人口达到993.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2万人,增长1.3%。邯郸市人口出生率为22.51‰,下降1.1个千分点;死亡率7.08‰,上升0.2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43‰,下降1.33个千分点。

(二)人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740元,比上年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7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8447元,增长14.7%。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7.9平方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0%、37.6%,居民消费支出较多用于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

(三)社会保障:年末邯郸市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06.46万人、66.28万人和72.77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9万人、0.15万人和6.0万人。邯郸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13.2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26.9万人。

八、资源、环境与节能减排

(一)资源:邯郸市继续严格土地管理,加大闲置土地的收回力度,土地供应在得到控制的前提下,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年土地供应总量1437.96公顷,其中:公用设施用地46.83公顷,占全年供地总量的3.26%;普通商品房用地262.21公顷,占全年供地总量的18.23%。

(二)环境:环境质量明显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污染减排指标达到省控制要求,环境质量有了新的改善。主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29天,比上年增加2天,其中:一级天数100天,比上年增加5天;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岳城水库和羊角铺水源地稳定达到饮用水质标准。邯郸市年平均气温为13.5℃,与常年值13.3℃相比偏高0.2℃,属正常年份。邯郸市区年平均气温为14.1℃,比历年值14.0℃相比偏高0.1℃。

邯郸市平均降水量为518.9毫米,与多年平均值523.0毫米偏少4.1毫米,属降水正常年份。邯郸市区降水量为583.5毫米,比多年平均值522.6毫米偏多60.9毫米,与2011相比,降水量偏多约2.2%。

(三)节能减排: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加强重点部位、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监管,综合运用结构、工程、管理等措施,推进循环发展、清洁生产,形成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确保新“双三十”早达标、老“双三十”不反弹。2012年,邯郸市淘汰落后生铁产能85万吨、水泥396万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7.37%,完成年初目标的189.5%。氮氧化物削减量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注释:

1、本公报2012年部分数据为快报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等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邯郸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房地产业投资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外,还包括建设单位自建房屋以及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投资。

信息年报统计论文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市公司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贯彻实施是在当今社会中一家企业安身立命, 实现长久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一点已经被近几十年里中外无数案例所证明:1995年巴林银行交易员里森擅自使用公款投资金融产品, 适逢日本地震, 日经指数大跌, 尼森因而遭受巨亏, 迫使百年老店一夕破产;无独有偶, 13年后法国兴业银行依然没有吸取教训, 庞大精细的电子化内部控制措施形同虚设, 银行交易员杰罗姆顺利进行了期货非法交易, 造成71亿美元的巨大损失。如果说国外的教训并不足以令我们引起重视的话, 那么近些年内中航油驻新加坡分公司、琼民源、银广夏、科龙电器等公司的例子就更加触目惊心。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不仅仅反映了企业的管理艺术, 更加传递了其应对风险、处理问题的态度的信号, 这种信息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公司的财务报告, 因此, 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目前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如何, 进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路径。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统计分析

2006年5月和9月上交所及深交所相继颁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深圳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做出了强制要求:公司应在审计机构提供的内部审计报告的基础上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或评价报告, 在每年披露年报时同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注册会计师的评价意见。2008年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更加确定了这一点。但是, 在现实情况中, 由于相应的问责机制并不完善, 加之上述指引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形式并没有作出规定, 导致上市公司在进行信息披露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目前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种渠道中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 (1) 公司年报中的相关陈述; (2) 招股说明书中的相关表述; (3) 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内部控制评价或鉴证报告及结论性意见; (4) 公司单独公布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其中, 公司年报、招股说明书中对于内部控制情况的介绍属于强制性披露, 而相应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鉴证报告属于鼓励性披露的范畴。笔者从沪市、深市主板上市公司中随机选择了100家作为样本, 根据以上4种信息来源对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作一了解, 见表1。其中, “详细说明”指公司2010年年报中对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情况进行了比较细致、有序的描述;“简单披露”指年报中对相关信息仅仅以“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等类似语句进行披露;而一般描述则介于二者之间。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 尽管样本基数不同, 但总体来看无论是强制披露还是自愿披露的比例较2006年杨有红、汪薇对沪市主板的研究有较大改善, 在笔者随机抽取的100家公司中, 每一家都或多或少对其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情况做出了介绍, 并且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公司高达78%, 这说明上市公司已经逐渐意识到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重要性, 事实上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投资对象, 减少广大股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不信任感。

但是, 广大上市或即将上市的公司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存在着严重的“报喜不报忧”问题, 在笔者调查的100家上市公司中, 仅有3家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说明了其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或潜在的问题, 大部分尽管按照规定进行了披露, 所披露的内容却大多是一些“模式化”信息:公司已经在XX方面建立了完善的内控制度, 具体包括……这种僵化死板的披露模式很难反映出企业真实的内部控制运转情况, 当然难以获得投资者的认可。并且, 从表1中我们还可以发现, 尽管都是自愿披露, 公布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鉴证报告的公司数量却相去甚远, 而在已公布的32份鉴证报告中, 注册会计师无一例外的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问题分析

对于上市公司的年报上应当披露怎样的内部控制信息,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又究竟应当评价些什么, 学术界一直以来都讨论不休。但是, 基本观点应当是一致的:上市公司应当通过年报或其他报告如实描述其内部控制情况, 以生动、准确的方式传达出公司的运作情况, 既不过分强调优秀之处, 也不极力隐瞒问题所在。通过以上的抽样调查情况我们对目前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 但当我们对具体每家公司披露的年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进行研究时, 也不难发现其问题所在。

(一) 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评价信息不具有严格的程序

以A公司2010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为例, 与其说该公司是在对该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运营情况进行评价, 不如说是公司建立在“已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一假设前提下想当然得出的结论。其董事会在报告中的评价语句可以用“公司已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这为公司各项活动的展开提供了良好保证……公司不存在内部控制相关的重大缺陷”这样的逻辑结构概括。报告中只字未提制定工作方案、形成评价小组等评价程序。这显然违背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评价指引》中对内部控制评价程序的重视。内部控制评价程序不规范, 其报告中得出的结论当然不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而A公司这样的内部控制报告还并非个例。董美霞 (2009) 对2008年国内967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时, 没有一家披露其内部控制评价程序。

(二) 内部控制信息的评价依据各有不同

无论是上市公司本身, 还是进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 在评价标准的选择上都有很大的随意性。根据规定, 上市公司在披露相关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时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本所指定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作为基本依据。但是, 实际调查中发现,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的依据名目繁多:公司章程、《公司法》、《会计法》等。有的报告中甚至根本就没有提及依据的法律法规。这种随意的选择说明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时仅仅是“应付差事”、敷衍了事, 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当然,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在对评价标准的选择上还缺乏硬性规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三) 所披露内容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简单化特征

抛开以上两方面外在影响因素不谈, 即使单纯就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内容来看, 也存在很大问题。首先, 相关规范和指引并没有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形式和格式做出规定, 从而导致不同公司的同种信息也缺乏可比性。这一点在年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公司一般是在年报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一章集中叙述, 而叙述的方式主要有3种:其一, 以表格或类表格的形式介绍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总体方案、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工作计划及实施情况等7方面的信息;其二, 从内部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督与评价等5要素出发, 比较全面地描述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其三, 简要介绍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后对重点的控制活动予以描述, 比如生产经营控制、财务管理控制、关联交易控制等。这些截然不同的披露形式使得投资者对这些信息进行研究时难免手忙脚乱, 不具有可比性和相关性。

其次, 上市公司在披露的内容上有规避缺陷的倾向, 换句话说, 企业在披露信息时缺乏主动性。在笔者调查的100家上市公司中, 全部认为其内部控制是有效的, 不存在重大缺陷。宋蔚蔚、王和友 (2011) 的研究表明, 2010年度880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评估报告中, 仅有1家指出其重要或重大缺陷, 80%以上用“问题”代替“缺陷”一词, 指出公司上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但没有说明是哪一类缺陷。事实上, 内部控制的缺陷认定采用原则认定的方式, 这给公司本身留下了很大的选择余地。只有当公司出现的问题严重违背了内部控制的五大目标——报告目标、资源目标、合规目标、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时, 才由公司自愿予以披露, 一旦披露公司需要承担大量舆论质疑、股价大幅波动等高额的危机公关成本, 但是不公开这些问题或者缺陷对公司来说却有益无害, 这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不具有法律效力, 没有对违规行为做出相应惩处措施的规定。这样一来, 基于这种不确定性, 上市公司会与监管部门展开博弈, 其得益矩阵见图1。

如图1所示, A、B分别表示上市公司和监管部门, a、b则分别表示它们的正常收益。监管部门进行监管的成本为c,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出现问题被监管部门查出罚款为f, 同时监管部门也要承担损失l。出现问题后上市公司隐瞒披露获得的异常收益为r, 如实披露要承担的公关成本为p。就公司的角度来说, 由于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公司出现问题后隐瞒披露很难受到监管部门的惩处, 在这样一种预期下, 虚假披露成为上市公司的必然选择。

三、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议

既然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 说明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披露机制上, 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对此, 笔者有以下建议。

首先,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强化透露不实信息的问责机制。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之所以言之无物, 严重缺乏“自曝其短”的能力, 根本原因在于模棱两可的条文规定使得公司的披露成本太高, 而隐瞒成本过低。鉴于此,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快修改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 避免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披露流于形式。

其次, 要想披露内容真正言之有物, 不仅要依靠法律条文的严格规定, 还要真正从源头上强化公司对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公允披露相关信息的意识。比如, 公司在公式化的介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时, 更应当紧紧围绕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控制八要素以更加人性化、更生动的方式表达信息。换句话说, 上市公司可以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增加如企业文化、企业目标等个性化内容, 给投资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再者, 严格的评价程序也应当在报告中予以披露以增加公司的公信力。

最后, 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方式和平台这一问题上, 还需要更多的讨论和改进。目前年报中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形式多样, 不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和相关性, 因此, 这些信息是使用纯文字描述, 还是以表格形式更简练的表现出来, 是随年度报告一起公布还是单独作为一项信息披露出来都值得讨论。

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正式施行以来, 大大小小的问题依旧不少, 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之路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但是相信在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下,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终将完成由“人管人”到“制度管人的全面深入转变。

参考文献

[1]杨有红, 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 2008 (03) .

[2]董美霞.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0.

环境统计年报会议讲话 篇4

这次全国环境统计工作会议,是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刚刚闭幕,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总结“十一五”期间环境统计工作,部署“十二五”及20xx年环境统计任务,进一步推进环境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十一五”期间环境统计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污染减排工作。为推进污染减排和加强相关基础工作,温家宝专门做出指示,要求我们研究建立一套国际一流的减排统计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十一五”期间,环境统计工作者克服困难,超常工作,在统计理念、制度和方法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环境统计数据质量不断提高,环境统计服务不断深化,为污染减排的深入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我们开展了污染源普查和为期两年的动态更新工作,不仅摸清了污染源减排基数,为“十二五”减排工作奠定了基础,而且为环境统计改革进行了练兵,积累了经验。能够有效支撑各项环境管理需求的环境统计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

(一)提高了环境统计数据质量

准确地反映污染物排放情况,不断提升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是环境统计工作努力的方向。“十一五”期间,我们积极从统计数据的采集、审核、核查、基础方法等各环节入手,建章立制,严格把关,使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在数据审核上,建立了现场巡视核查和部门联合会审相结合的数据质量审核工作体系,形成了环境统计主管部门、相关职能部门、技术支持单位和行业协会联合开展数据审核的工作机制,提出了宏观把握、中观比较和微观细核的审核思路。在建章立制上,进一步健全了相关环境统计数据管理制度和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发布了《环境统计管理办法》(总局令37号)、起草了《环境统计技术规范》、《环境统计数据审核办法》、《环境统计数据使用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文件,比较系统地明确了环境统计管理、方法及有关技术问题。在强化责任上,结合总量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强化环境统计数据的应用,督促地方下大力气确保环境统计数据质量。各地也积极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规章制度,如湖南等省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统计工作的通知,山东等省发布了环境统计年报技术规范和数据审核技术规范等文件;湖北、贵州等省建立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全口径统计行业月报制度。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环境统计数据质量,为各项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增强了环境统计基础能力

“十一五”期间,全国环保系统确立了由总量管理机构负责行政管理和政策指导,相关技术支持机构参与的环境统计工作模式,环境统计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环境统计能力建设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超过1亿元,用于这方面人员培训和软硬件建设。目前,已对各级环保部门和重点企业环境统计人员6000多人(次)进行了培训,基层环境统计工作人员全部配备了计算机和打印机等专用办公设备,“十二五”环境统计业务系统和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直报系统即将开发完成投入使用。各省也积极加强了环境统计技术支持机构建设,其中山东省环保厅成立了统计办,陕西、河北、河南、浙江、福建、贵州、新疆等省的环境监测站专门成立了统计室,四川省环科院成立了有十余个专职工作人员的统计所。环境统计能力的大幅提升,为进一步做好环境统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现了污染源普查与环境统计的衔接

20xx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首次基本摸清了全国各类污染物排放情况,弥补了以往常规环境统计调查的不足,为建立科学、高效的环境统计制度带来了契机。为了有效利用和借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实现普查数据与统计数据的衔接,20xx年部党组决定,在20xx年和20xx年开展为期两年的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环境统计与动态更新“双轨并行”。两年来,除常规环境统计每年调查10多万家工业企业外,在没有增加专门人员和经费的情况下,完成了每年近30万个排污单位的发表调查。经过大家的艰苦努力,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圆满完成,顺利实现了与统计工作的衔接,创新了环境统计工作体系与方法,为“十二五”环境统计体系的构建奠定了扎实基础。同时,通过开展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还培养锻炼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对于在更新调查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我们将在明年举行的“十一五”全国环境统计表彰中予以表彰鼓励。

(四)加强了环境统计分析和服务

随着环境统计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环境统计对污染减排等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支持和服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通过积极深化环境统计信息的分析和统计资料的开发应用,开展了不同层面和不同需求的环境统计服务工作。环境统计为国家环境保护、污染减排、流域水污染防治及重金属污染防治等规划编制提供了数据支撑,为污染防治、执法监察、应急管理等各项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础信息。同时,按照统计制度的要求,积极协助部内有关司局开展了POPS等专项统计调查。进一步推进了跨部门统计工作,每年均与国家统计局合作编制《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与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合作建立了《中国资源环境主要统计指标体系》并每年提供相应数据支持,协助全国人大财经委建立《中国民生指数》并每年提供数据和政策背景支持。国家统计局在对环境统计工作的巡查中,对我部环境统计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并专门发来了表扬信。

(五)制定了“十二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

科学制定“十二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是开展好“十二五”环境统计工作的前提。《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要求,要健全减排统计体系,加强氨氮、氮氧化物排放统计,建立农业源和机动车排放统计指标体系。根据“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和污染减排管理工作的新要求,环境统计体系进行了相应地调整和扩展。在前两年的环境统计工作会议上,我都对“十二五”环境统计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提出了要求,要求向“指标要少、数据要实、体系要精”的方向努力。从这套新的报表制度来看,基本体现了这一要求:一是紧扣“十二五”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做到统计指标体系求精;二是突出对数据质量的约束,做到统计数据求实;三是科学设置统计报表,做到统计指标求简;四是以往统计与开拓创新相结合,做到统计工作可延续。围绕这套新的报表制度,配套的环境统计管理制度、规范等也在加紧制定中。

(六)大力夯实环境统计基础研究

近年来,环境保护部围绕环境统计的重点工作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制定了重点行业产排污系数动态更新方案,对火电、造纸、饮料制造等行业的产排污系数进行了调整,补充了重点行业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系数,完善了农业源、生活源和机动车产排污系数。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展了减排绩效评估项目研究,与美国和荷兰环保部门启动了统计数据质量保障和农业源污染排放核算研究项目。

同志们,“十一五”期间,是环境统计工作力度空前的5年,是环境统计工作人员艰苦奋斗的5年,也是取得丰硕成果的5年。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大家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请允许我代表环境保护部向在座的各位,以及辛勤工作在环境统计一线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尽管“十一五”环境统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由于长期以来环境统计基础薄弱、环境统计技术和方法落后,一些地方和企业人为干扰较大,加之客观上存在统计对象种类多、差异大、变化快、数据获取难等具体困难,现行环境统计还不能完全满足污染减排等重点工作量化管理的需求。要进一步做好环境统计工作,必须对当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是对环境统计工作的重视仍然不够。一些领导和同志简单地把环境统计工作归纳为四项主要污染物的统计,认为把这四项指标弄好了,环境统计工作就搞好了。一些地方不设置必要的岗位机构,不配备精兵强将,甚至连统计数据的填报都十分草率。基层统计工作不到位、经费不落实、技术装备落后、人员队伍不稳等问题依然比较普遍。二是环境统计数据失真的情况依然存在。现在部里每年组织的环境统计数据审核,还是会发现很多问题,最简单的逻辑错误依然出现,甚至对反馈的问题仍难以整改到位。确定2010年基数时,还发现仍有地方存在“人为做大基数”的问题,有的省将已安装脱硝设施的电厂按照直排方式填报了NOX排放量,有的省将“十二五”规划建设的电厂提前在基数库中建立了“户头”。三是环境统计服务能力不足。基层环境统计队伍力量薄弱,统计工作中存在着重数据收集汇总,轻数据分析应用的问题,统计报告往往局限于就统计数据论统计数据,没有结合宏观数据和其他部门数据的综合分析,造成统计分析工作的应用领域偏窄,服务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四是环境统计制度、技术和方法亟待完善。一些重要的制度还有待建立,如环保法里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统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环境统计标准化建设标准、数据质量保障制度、环境统计考核办法还有待制定或发布实施。环境统计技术方法没有及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环境管理重点和内容、企业生产技术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难以满足各项环境管理的需要。

二、正确把握“十二五”环境统计工作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保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对“十二五”环境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进一步理清环境统计工作的总体思路。这就是:以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为指导,以建设与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相适应的环境统计体系为目标,以切实保障和提高环境统计数据质量为核心,通过改革和优化环境统计制度、启动并实施环境统计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环境统计基础和业务应用能力,使环境统计工作逐步成为环境管理乃至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宏观决策的坚实基础。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我们要切实履行职责,真抓实干,着力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第一,继续推进改革创新,全面强化环境统计制度建设。考虑现实需求,“十二五”时期,将重点加强以下制度建设:(1)环境统计数据全过程质量保障制度,从数据采集、上报、审核、汇总等各个环节加强环境统计数据质量保障。明确各级环保部门及污染企业的环境统计责任,强化环境统计主管部门与污防、监测、监察、环评、生态等业务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技术支持机构相结合的多部门联合会审和省级之间互查机制,建立环境统计主管部门与环境监察机构联合现场核查工作机制;(2)强化污染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污染源条码管理制度,实现污染源信息的统一和衔接,为统计调查、污染减排、绩效考核提供基础;(3)环境统计工作考核制度,要强化对环境统计工作的绩效考核。针对环境统计工作的目的、目标和各项具体要求,建立量化、科学的统计考核指标体系,同时配套严格的奖惩规定,使考核制度得到有效的保障。

第二,夯实基层环境统计工作基础,启动并实施环境统计标准化建设。这几年环境统计能力建设有所增强,但离管理需求的差距还相当大。尤其是担负着直接采集原始统计数据重任的市县级环境统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力量还相当薄弱。要通过标准化建设,对省市县级环境统计机构、人员和设备提出具体要求,确保省市县级环保部门环境统计工作岗位职责、人员编制落实到位。要抓紧制定完善环境统计标准化建设标准,各省尤其是经济实力比较强的沿海各省要先行先试。同时,要进一步培养壮大环境统计技术支持单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组建环境统计中心,为污染减排和环境管理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础支持。

第三,围绕减排中心工作,加强重点领域环境统计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十二五”减排重点行业的减排统计,具体包括电力、钢铁、造纸、印染和污水处理厂等,严格落实重点行业污染源名单,加强重点行业减排统计调度和数据核查,使统计数据能够反映行业发展和污染治理实际;另一方面要强化农业源、机动车和重金属统计,“十二五”期间要力争建立与我国农村环境管理工作基本适应的农业源环境统计框架体系,加强农业源尤其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基础数据库建设。各地要主动加强与农业部门及机动车管理部门的工作衔接,据了解,北京市环保局与市公安局已实现了数据实时联网,每月更新机动车数据。要按照“十二五”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做好重金属统计,为规划的实施做好保障工作。

第四,强化统计的管理应用,努力发挥环境统计在支撑环境管理需要和参与宏观决策中的作用。管理应用是环境统计的薄弱环节,我们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环境统计工作不受重视、统计基础能力建设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层统计业务工作不饱满,每年除了收数报数1-2个月外,其余时间均从事其他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各地对统计工作的管理应用不足,除了直接提供数据外,数据核查和分析工作没有开展起来。为改变这种现状,“十二五”期间要注重环境统计结果的开发应用,增强统计产品的科学含量,让统计分析成为最具有说服力的决策依据。要着力推进以下工作:一是要加强环境统计数据和宏观经济数据的综合分析,使环境保护更好地参与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二是开展好环境统计的现场检查核查工作,要和环境监察工作紧密结合,加大现场检查核查的频次。三是逐步开展“十二五”国控源直报数据分析。要充分利用直报系统成果,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统计分析,为环境管理和宏观决策做好监测预警;四是开展用于非重点污染源估算的抽样调查,以及结合管理需求的各种专项调查。

第五,严格规范环境统计数据管理,提高统计公信力。目前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程度不断加深,对环境信息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任何环境信息的公开,都要考虑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像最近大气PM2.5浓度数据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环境信息公开不断推进,环境统计工作必须进一步规范相关数据和信息的管理。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环境信息来源相当复杂。针对这种情况,总量司正在制定《环境统计数据管理和使用规定》,以进一步完善统计数据发布公告制度,认真做好统计数据诠释工作,使社会各界正确理解和使用统计数据,增强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认同感,使统计成果惠及全社会。各地也要加强对统计数据库的管理,确保“三个一致”:一是统计报表数据与实际情况一致、统计报表与现场核查结果一致、各级环境统计数据库一致。

三、切实做好20xx年环境统计工作

20xx年对于环境统计工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为期两年的更新调查将正式转为常规的环境统计工作,各地将首次采用新的环境统计报表制度和业务系统软件,环境统计的范围更广、任务更重,要求也更高了。围绕新时期环境保护重点工作,20xx年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组织做好20xx年度环境统计年报工作

20xx年是“十二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实施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启动环境统计制度建设的起始年,各地要充分认识开展好明年环境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有关环境统计年报工作。一要认真学习新的统计报表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新报表制度的组织实施工作,确保落实到位。二要按照“十二五”统计报表制度的要求,加强培训,指导各地做好报表填报工作。三要结合“十二五”新的减排核算细则,认真做好核算数据与“十二五”环境统计报表的衔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会后我们将组织专门的“十二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培训。

由于明年春节早,环境统计年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请各地认真组织,加强调度,确保在20xx年3月底前上报20xx年度环境统计年报数据库。

(二)加强环境统计季报工作

季报工作一直是环境统计的薄弱环节,没能充分发挥在环境形势季度分析方面的重要作用。20xx年环境保护部将开始启动国控源季报直报试点工作,加强对国控源直报工作的指导督促,各地要积极配合,逐步提高季报数据质量,发挥季报数据为管理工作服务的时效性和实用性作用。要认真做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措施季度分析报告,为污染减排以及其他环境管理工作季度形势分析提供重要支持。目前,环境保护部已初步确定将列入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的4000多家涉重企业,以及规模以上的减排重点行业企业纳入国控源管理,将来对国控源的监管任务将更加繁重,各地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三)认真做好环境统计考核以及统计执法检查等各项工作

“十一五”期间有些地区已经尝试开展了环境统计系统考核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十二五”的污染减排考核系统中,环境保护部将增加统计体系考核内容,从制度执行、机构建设、人员配备等方面进行环境统计工作的考核。考核结果将与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一并通报省级政府。

同时,为大力推进依法统计,环境保护部将会同国家统计局进一步加强环境统计执法检查和巡查力度,加大对各级环境统计责任部门及技术支持单位的环境统计工作的检查力度,对于随意修改统计数据等弄虚作假行为,环境保护部将按照《统计法》规定予以严肃处理,确保环境统计工作客观、公正。各地也要提前开展自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四)开展“十一五”环境统计表彰工作

为全面总结表彰“十一五”期间全国环境统计及更新调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明年上半年环境保护部将组织开展“十一五”全国环境统计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工作。各地要充分重视,做好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推荐工作,先进名额的分配上要向长期工作在条件艰苦的基层和一线的环境统计人员倾斜。

(五)强化环境统计队伍和能力建设

继续大力加强环境统计基础能力建设,打造一支过硬的环统队伍。一是大力加强培训力度。始终坚持把教育培训作为提升环境统计队伍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举办“统计知识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授课等多种形式,加大高素质、复合型统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力度,建立统计人才梯队。二是继续加强环境统计能力建设。积极争取财政对环境统计的资金投入,加强环境统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环境统计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三是建立环境统计基层联系点制度。各级环保部门要经常有计划地组织环境统计人员定期走进联系点,走进企业,加强调查研究,实地了解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情况,加强对企业报表填报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同志们,环境统计工作任重道远,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家在过去为环境统计工作作出了贡献,希望大家再接再励,认真思考,踏实工作,正视困难,勇于创新,以更加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做好“十二五”环境统计工作。

信息年报统计论文 篇5

2013年6月25日, 由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主办, 江苏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2013年中国内燃机工业统计年报会审会议”在江苏省盐城市隆重召开。

会上, 邢敏秘书长就《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里提到的11个重点任务和6个重点工程做了详细的解读与分析, 强调将在政策、信息等方面加大对各企业的支持。邢敏秘书长希望各企业转变理念, 通过6个重点工程来解决燃油喷射、高压共轨、增压以及替代燃料等一些关键的共性问题, 进而带动整个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

25日下午, 邢敏秘书长还与江淮动力高管层举行了小组座谈会, 大家就行业发展现状、国家政策的导向解读、企业现阶段面对的各种实际情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信息年报统计论文 篇6

会议认真总结了2016年度全市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统计工作情况,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会议根据省散装水泥办公室统计工作的要求, 重点讲解了填报《散装水泥使用、供应和主要设施装备统计报表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布置了2016年度年报统计工作和2017年度月报半年报工作。会议还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了全市散装水泥统计工作网络建设平台。

会议指出:散装水泥行业统计工作是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对散装水泥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政策争取工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散装水泥行业的统计数据和依托统计数据编写的年度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发展报告, 是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发展情况的客观反映, 是向社会各界宣传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发展成果的重要内容, 做好统计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信息年报统计论文 篇7

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于2012年4月12-13日在湖北襄阳召开了2011年度煤炭工业能源消费暨综合利用统计年报汇审会。来自山东、河北、山西等31家重点煤炭企业的分管处长及煤炭企业能源统计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要内容:一是按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有关要求和规定, 对2011年度煤炭工业能源消费和综合利用统计报表进行审核;二是对能源消费统计报表直报系统软件使用进行培训, 山东煤炭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赵捷在会上讲解并演示了能源消费统计网上填报软件的使用;三是分组座谈交流能源消费统计报表和综合利用统计报表填报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及做好统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信息年报统计论文 篇8

2013年4月17-18日, 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在深圳市组织召开了2012年度煤炭工业能源消费暨综合利用统计年报汇审会。来自山东、山西、河北等省区的28家重点煤炭企业的分管处长及煤炭企业能源统计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对2012年度煤炭工业能源消费和综合利用统计报表进行了审核汇总;认真总结分析了煤炭行业节能降耗和综合利用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部署了2013年度煤炭工业能源消费、综合利用统计工作, 并宣贯培训新修订的能源消费统计报表和综合利用统计报表制度。会议还交流了统计工作经验, 并请山东煤炭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的专家介绍了升级版的能源管理系统软件情况。

协会节能与综合利用部朱建荣主任在讲话中要求全体代表回到单位后, 要积极向主管或分管领导传达会议要求, 确保2012年度煤炭工业能源消费暨综合利用统计年报汇总工作顺利完成。

信息年报统计论文 篇9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从2002年以来已连续出版7年。2009年起, 该报告更名为《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年报》。

2009版《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年报》首次提出并计算了两种分别适用于基础研究 (含应用基础研究) 、技术研究 (含工程学研究) 类期刊的影响因子 (两者不具可比性) , 使影响因子更为恰当合理地应用于描述不同研究层次科技期刊在相关研究层次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和影响, 为科技期刊的计量分析和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模式和方法。

该报告中, 在“建筑科学”的学科分类中, 《消防科学与技术》在“基础研究类”刊源中的影响因子为0.407;在“技术研究类”刊源中的影响因子为0.448。

上一篇:非常可乐下一篇:全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