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意识

2024-10-03

全球意识(精选8篇)

全球意识 篇1

21世纪已走过10年, 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多元化、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潮流中, 各国命运紧密相连。生活在这样的时代, 我们的孩子从小应培养全球意识。要让他们了解全球联系不断增强, 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更要让他们知道全球化带来迅速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和挑战: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

众所周知, 教育应该从人本身出发, 帮助每个人认识宇宙、地球、人类文化和人类经验, 使每个人尽可能成为拥有最丰富的文化资源、最广阔的精神自由的人。现代语文教育在重视语文能力开发的同时, 更应注重人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在语文课中, 我们可以做得更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应该让新的一代早日适应新的环境。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呢?

一.让语文课本成为全球化教育的素材

语文教材中蕴涵着巨大的资源, 如一部百科全书, 包容了古今中外人类的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行为方式的体系, 具备了对学生进行全球化教育的素材。

(一) 领悟科技、文化的融合

全球化正在推倒各国疆界, 使全球经济一体化, 有人把全球喻为“地球村”。在这个“地球村”中, 任何一项科学发明都将给全人类带来福音。《斜塔上的实验》让学生认识那个给人类带来真知的伽利略, 《在太空中理家》《奇妙的克隆》让学生不由得惊叹现代科技的发展, 《活版》让世界认识了中国,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提升了学生的自豪感, 使他们了解到科学技术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翻开语文书, 世界各地的文化尽在眼前。建筑艺术是各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岳阳楼记》带领我们登上岳阳楼, 欣赏洞庭湖美景的同时, 更记住了那个把天下苍生牢记于心中的范仲淹, 在今天依然让人意气风发;《凡尔塞宫》更把我们带到了17世纪的法兰西宫廷, 不由得惊叹于他的金碧辉煌, 豪华非凡。在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展示、讲解,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人类文化的魅力。各地的民俗风情、文化特色同样让人大开眼界:《社戏》是江南一带的特色, 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展现在眼前的就是一幅有着皎洁的月亮、飘渺的戏台、弯曲的河道的水乡风景图, 怎不让人浮想联翩;《端午日》的湘西又是别有一番风情,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我们的耳边就响起了喧天的锣鼓声、呐喊声, “赛龙舟”喽, “竞追鸭子”喽……最高兴的是过年, 《本命年的回想》让世人领会中国人对过大年的重视, 井然有序的步骤、让人垂涎欲滴的小吃、充满民族特色的习俗足可以让任何一个外国人叹为观止;《蓝蓝的威尼斯》中那蓝蓝的天、蓝蓝的海、别具风味的公朵拉、欧洲特色的建筑物 (圣马可教堂) , 同样使人心驰神往。地球就是一个村, 这村中的一草、一木、一景都是属于全人类的。

(二) 懂得“保护环境, 匹夫有责”

粮食产品有害残留物超标、大气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等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 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 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 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地球是全人类的, 人人需要保护。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应该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明天不封阳台》启示我们人与自然是怎样的关系?让学生领悟到在日渐拥挤的城市, 在自然逐渐被人类侵吞的今天, 真正属于自然的是越来越少了, 鸟类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可人类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 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环球城市风行绿墙》吹了一股绿色风, 从中国与外国围墙的对比入手, 介绍了许多国家形式不同而又各具情趣的绿色围墙, 告诉我们建设绿色围墙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了解到地球每个角落的环境问题都可能对我们造成影响。

(三) 学会用“心”爱世界, 维护和谐, 爱好和平

在科技、文化、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 世界需要和平, 反对霸权, 用爱心去“统治”世界。语文书向我们展示了爱的世界:至爱亲情《背影》《父母的心》、友情《人琴俱亡》、师生情《我的老师》、爱国情《枣核》《最后一课》, 学好这些课文, 让学生感悟爱、学会爱, 这必将使其终身受益。语文书还培养了学生辨别真善美的眼光, 了解了人性, 如《威尼斯商人》《我的叔叔于勒》;《生命与和平相爱》《江村小景》让人懂得了战争的罪恶。学生在这些优秀课文的引导下学会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互相帮助, 为维护全球社会的和谐尽自己的一份努力。课程就是资源, 只要做有心人, 语文课程中就蕴涵着无穷的全球化教育的资源。

二.让课堂训练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

课堂训练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巩固知识, 它是巩固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

1、情境表演。

让学生扮演角色, 再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进一步扩大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广度与深度, 更重要的是体验角色的语言、动作、心理, 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表演《散步》一课, 能让大家感受一家人出去散步的温馨, 父母身上的重任;《皇帝的新装》《变色龙》中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的表演, 使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学会辨别真善美。通过表演, 学生就能体会地球上每个民族共同的人性。

2、开展讨论, 挖掘主题。

组织学生结合书本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 如:学习《柳叶儿》可指导学生比较上一辈人与自己的生活, 体会时代进步、经济的发展;学了《江村小景》有感于在军阀混战中那对互相残杀的骨肉, 可在现实生活中战争带来的惨剧依然在上演, 恐怖主义活动猖獗、武装冲突时有发生、难民生活困苦不堪, 教学的过程中可联系实际请学生谈谈体会, 懂得维护和平的重要;在《多收了三五斗》的学习中, 除了体会到农民“丰收成灾”的痛苦外, 更应了解帝国主义的倾销是导致惨剧的原因之一, 联系现今有些国家到处倾销淘汰商品、甚至垃圾, 让学生领会全球化带来经济发展外的不可忽视的附属品, 要懂得去防范。

3、主题研究写作。

这种研究性写作可以是多方面的, 是书本知识的延伸, 是学生体会的内化。内容包罗万象, 如:学了《背影》, 懂得了人间的关爱后, 写写对陌生人的爱、学会向一切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学了《生命与和平相爱》, 了解了犹太文化, 写写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学了《都市精灵》, 了解了环保的重要, 写写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等等。并不要求学生写出什么学术性或原创性很强的论文, 只是借此来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观点, 强化全球化意识。

三.让语文课外活动成为培养全球意识的实践基地

夸美纽斯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放飞自己, 在语文实践中快乐成长, 这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途径。课堂之外更有广阔的语文天地:墙上的海报、歌唱家动听的歌词、老太太追忆往事时的语调……

1、指导学生阅读与全球化相关的课外读物、影视作品。教师可以给学生开出书目, 并让学生写出读书报告或读后感。如:三聚氰胺毒奶粉的启示 (食品安全问题) 、我们未来的能源 (对能源危机的认识) 、我国的风沙飘洋过海吹到日韩的尴尬、对疾病 (非典、艾滋) 全球蔓延趋势寻求对策等等。

2、让学生定期出与全球化相关的手抄报, 班级出相关专题的黑板报, 组织学生开展相关主题会“知识竞赛”、“演讲会”、“辩论赛”。题目可以是“我眼中的世界”、“全球化之我见”、“面对全球一体, 我该怎么做?”等等, 从而能提高学生对全球问题认识的深度、广度。

3、教会学生正确利用外出、假期等时间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正值上海“世博会”, 让有能力的家庭带学生去参观, 了解各国风土人情、欣赏优秀设计案例、领会“低碳”理念、体验文明礼仪, 写写游览心得;观察一下身边的环境, 做一个“环境调查报告”, 发一个保护环境的“创议书”……这些都是认识世界的好方法。这样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了, 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 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 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才会学得充实。

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们想要的语文课, 可以深入研究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品读古今经典;可以欣赏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 领略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之美, 也许一学期就研究一本书、一个人, 也许一个月就讨论一个话题;它是我们自己的, 也许站在讲台上的是我们, 不要参考资料, 不要过多老师的‘输入’;也许不是在教室里进行, 走上大街, 走进公园、书店、博物馆, 其至深山老林。”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目标, 相信通过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努力, 我们的语文课带给学生的必将更多, 让我们的下一代了解全球, 才能更加了解自己, 从而调整自己的意识, 在未来的世界中如鱼得水。

全球意识 篇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意识形态斗争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国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同时也向各主权国家的文化安全提出挑战.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斗争的新特点,并就如何加强思想建设,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作 者:陈宪章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学院,文法系,辽宁,大连,116600 刊 名: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4 6(4) 分类号:B036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意识形态   渗透  

全球意识 篇3

【关键词】全球意识培育 大学生 依据 挑战 途径

全球化的现实要求全球化的思维,“全球问题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尖锐性,把认识和树立全球意识的历史课题提到人类面前”[1]。

一、全球意识的内涵

全球意识是用全球的视野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现代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做了不同的界定。笔者认同蔡拓教授界定的概念:“全球意识是指在承认国际社会存在共同利益,人类文化现象具有共同性的基础上,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克服民族国家和集团利益的限制,以全球的视野去考察、认识社会生活和历史现象的一种思维方式。”[1]全球意识的核心就是对于整个人类共同利益的关心和对人类赖以存续的地球的爱护。从时间上来讲,全球意识是全球问题出现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出现的;从性质上讲,全球意识是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其着眼点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只考虑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思维方式就不属于全球意识的范畴。

二、当代大学生全球意识培育的依据

当代大学生全球意识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一)理论依据

1.系统论原理

所谓系统论,是指把认识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分析、认识和考察的方法。贝塔朗菲在1945年發表《关于一般系统》,标志着现代系统论的创立。人类社会是个包罗万象的有机系统。地球是人类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全球问题也是由很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社会问题系统和生态问题系统等。系统论原理是我们认识当今全球化的一大理论视角,它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全球问题的过程中须以系统论为指导,把一切要素放在整体框架中来考虑,着眼大局,系统思考,以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

2.国际上关注全球问题的系列著作和报告

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罗马俱乐部(The Club of Rome)成立,一份份使人胆战心惊的报告相继问世。罗马俱乐部先后出版了系列著作,如《增长的极限》《人类的目的》《重建国际秩序》等。其成员梅罗萨维奇等人提出,人类必须发展一种世界意识,要以全球的观点从事世界范围的合作。

布达佩斯俱乐部的重要宗旨是发展行星意识,促进人类的精神和文化进化,保护地球。欧文·拉兹洛指出:“除非人们的精神和意识进化到行星维度,否则使全球化社会和自然系统遭受沉重压力的过程将强化并产生一个冲击波,它可能危及向一个和平与合作的全球社会过渡的整个过程,这将是人类的挫败并危及每一个人。使人的精神和意识进化是整个人类大家庭共同担负的第一项生死攸关的事业。”[2]

全球意识的思想还渗透在国际社会的一些重要文献里。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人类需要的一致性,要求有一个有效的多边系统。这一系统要尊重协商一致的民主原则,并承认,不仅地球只有一个,而且世界只有一个。”[3]

(二)现实依据

任何理论、任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来源于现实的需要,服务于现实的需要。

1.全球问题的凸显

所谓全球问题,“就是指当代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问题”[4],如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人口爆炸、恐怖主义、核扩散等问题。全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超国家的特点。当代的各种全球问题正是人类共同利益的否定表达形式。此类问题的缓解,有赖于每个民族、每个个体跳出狭隘的自我利益的视野,从人类共同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人类首次面临众多具有整体利益的问题领域,必须逐步形成全人类的价值认同与凝聚力,逐步确立全球意识和全人类利益优先的原则,以超越国界的全球视角和全球合作去应付这一严重挑战。”[5]

2.具备全球意识是当代人才区别于古代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为新时代的人才,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要有国际视野。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培养现代人才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全球化时代是一个高度关联、极为开放的时代,要求我们在视野、思维、心理、理念等诸多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概而言之,现代意识至少包括从全球角度考虑问题的全球意识。”[6]具备全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是未来推动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理应站在人类共同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注视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当代大学生全球意识培育面临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全球意识的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阻力。

(一)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与文化入侵

全球化背景下,不仅各国的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各国的文化也相互渗透。有些国家习惯利用全球化的进程,有意无意地推销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侵略。

二战后,美国的媒体覆盖全球。这些媒体承载着美国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使别国人民“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美国文化。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付中国的《十条戒令》更使其用心暴露无遗:用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占领中国的思想文化阵地,最终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文化渗透的核心是价值观的渗透,面对的很重要的一部分群体就是青年学生。当代大学生在包含着腐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下,现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容易发生动摇,价值标准混乱。然而一些学生认清西方超级大国的意图后,容易产生防范心理和拒斥心理,这必然又会成为大学生全球意识形成的阻力。

(二)全球意识与国家意识的冲突

当今社会,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角和最基本的行为主体。人类历史中,战争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根深蒂固的国家观念在作祟。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是最重要的政治认同。对民族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已融化在每一个民族成员和国家公民的血液之中。而全球意识强调人类的共同利益,一国的国家利益跟人类共同利益难免有冲突之时,为一国利益而牺牲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民族国家不愿意牺牲自身利益谋求全人类的福祉。很多国家甚至打着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口号为本国谋取私利。与人类所具有的国家意识相比较,人类所具有的全球意识仍然十分薄弱。大多数民族国家的人们都在极力思考如何提升本民族国家的实力和地位,以应付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他们害怕全球意识会消解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

四、当代大学生全球意识培育的途径与方法

当代大学生全球意识的培育是个系统的工程,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需要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高校对外教育交流

在教育国际化时代,我们须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英国的牛津、剑桥和美国的耶鲁、哈佛,通过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始终使自己处于国际高等教育的前沿地带,各高校应向这些世界一流大学看齐。许多学校开展的“全球问题大辩论”“与世界政要对话”“世界知识竞赛”等活动,效果是比较显著的,引发了学生关注世界的巨大热情。只有在国际交流中,大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全球化的态势,才能从全球化的视角来认识这个相互依赖的世界,树立与人类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我们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国外访问,或去一些跨国公司实习,开拓学生的视野;或进行相关的项目调研活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针对全球化态势或全球问题进行有目的的调研,并根据实际情况撰写调研报告;还可以邀请出国留学人员到学校给大学生讲述国外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或者邀请我国高校的外国留学生座谈,请他们介绍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国情,这样可以缩短国际政治、经济教育中的距离感,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全球意识。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全球意识的缺失,教育方面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功利化倾向。高校人文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养成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高校人文精神滑坡,造成的最大后果是大学生缺乏对大是大非的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爱精神和全球意识。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面临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挑战,面临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困惑,社会上不同的价值观念必然会对其产生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迷失、道德水平低下、诚信观念缺失等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有效应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入侵,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和大爱精神,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全球意识的形成。

(三)倡导全球意识观下的国家意识

全球意识与国家意识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球意识的养成,因此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倡导全球意识观下的国家意识,既有全球意识,又有国家意识。引导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做一个对自己国家负责的人,还要做一个对世界负责的人,要让他们清晰地意识到,很多时候,全球意识和国家意识并无矛盾和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从长远来看,人类只有关心爱护整个地球,维护人类和平,才能保證各自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全球化的今天,具备全球意识与具备国家意识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各高校既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也要加强全球意识教育,培育大学生的大爱精神和责任感。

苏联宇航员维·伊·谢瓦斯季亚诺夫去过太空后说:“我们地球上的许多问题从那里看起来是不一样的——要知道在太空中是看不到国界的,从而产生了被称之为全球性思维的东西,并且使你意识到什么是个人的责任。”[7]

全球化背景下,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位公民不再是单一国体下孤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应当作世界公民,不做“小国寡民”。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成功地培育他们的全球意识,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在他们当中将产生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他们将带动整个中华民族全球意识的增强。因此,各高校要探索培育大学生全球意识的各种方法和路径,全方位地促进大学生全球意识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蔡拓.当代全球问题[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574,562.

[2][美]欧文·拉兹洛.第三个1000年:挑战和前景——布达佩斯俱乐部第一份报告[M].王宏昌,王裕棣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49-150.

[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49.

[4]蔡拓.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

[5]俞正梁,陈玉刚,苏长和.21世纪全球政治范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88.

[6]蔡拓.中国的全球化选择与对策[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15-21.

全球意识 篇4

一、深挖教材, 开展全球教育

高中地理在进行教材编排的时候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在分析地理问题的时候也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来进行思考, 在对一些海洋、气候以及资源等问题进行考虑的时候, 都需要站在全球的角度来尽心思考, 这样才能够了解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因此, 教师就需要带领学生对教材中的相关资源进行挖掘, 基于全球角度将内容以清晰合理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但是在开展全球教育的时候, 切勿牵强附会, 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渗透。

比如, 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部分内容的时候, 教材中在对地理环境的规律进行讲解的时候比较抽象, 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前的“温室效应”来理解, “人类在大力发展工业化的时候, 就会在空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使得全球温度升高, 就会造成冰川融化, 造成全球海平面的上升, 这样就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这样就形成一个整体循环, 学生就会了解全球人类之间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 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应该站在整体的角度进行思考。随后, 教师再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如“人类应该怎样保护生态平衡?”“人类应该约束自己的哪些行为?”“如果地球上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人类是不是应该合作面对?”这些问题都能够引发学生对全球化、整体性问题的思考, 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就会增强自身自律性, 约束自己的行为, 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能够站在全球化的角度进行。

二、优化方法, 培养全球意识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 进而有根据地对学生进行全球意识的渗透。这样, 就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所学知识和全球之间的关系, 也就不需要进行专门的专题讲解, 学生就能理解。当然,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 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进行探索分析, 课外的资料丰富多彩, 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地理问题, 在讨论中学生就可以了解同学之间的思维差异, 学会求同存异, 对问题有更全面的思考。

比如, 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人口与地理环境”这部分内容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主题, 从能源、水、植物等多方面查阅资料, 了解当前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怎样的威胁和挑战, 学生通过有冲击类的问题和图片就会了解当前人类活动对环境问题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如许多学生认为现在生活好了, 生活中无忧无虑, 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但是让学生对许多非洲地区、中东地区的青少年儿童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解, 学生就会了解在那些地方生存都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战乱、饥饿、贫穷依旧存在, 而造成这些现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的活动, 人类怀着愚昧的思想破坏环境, 不注重环境的保护, 因此就造成许多人遭受这些环境破坏的后果。学生在查阅、分析和思考以后, 就会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全球各个地区都一样, 要怀着开拓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 如目前中东地区的战乱造成大量的难民, 这对周边国家的安全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就需要对战乱的原因进行分析, 及时进行解决, 这样才能够避免动荡范围的扩大。

三、拓展活动, 增强全球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的全球教育还需要逐渐向课外活动进行渗透,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对全球化的理解。将地理教学与社会调查结合起来, 利用好地理的第二课堂, 让学生能够将全球意识渗透到日常的生活行为中。

全球意识 篇5

随着电竞意识的提高电竞观众的数量也逐渐超出预期

在Newzoo这项调查所覆盖的区域内,他们惊奇地发现:游戏玩家们的电竞意识增速均超出此前他们基于市场所给出的预估。或许是因为来自全球各类媒体的大肆报道,或许是游戏发行商的大力捧荐,或者是由于大量的线上联盟和赛事的推进,使电竞的全球曝光速度超过预期。但无论基于何种原因,这样的催化剂已然对电竞井喷式的意识增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毫无疑问,这些跳跃式增长的电竞意识会带来一批数量可观的观众。大量增长的观众里既包含了那些不经常收看电子竞技类节目的普通观众(每月不能保证收看一次以上,并且大多数只收看大型赛事或者只是和别人一起看)和大批电竞爱好者。这也是为什么Newzoo在其最新的季度报告中更新电竞观众增长数量的原因,在这次修改中电竞爱好者的数量从1.31亿提升至1.48亿,在加上1.44亿的偶然观众,电子竞技的总观众数将达到2.92亿。

媒体和发行商为电竞影响力提升所打的组合拳

在过去的12个月当中,数量庞大的媒体组织,包括一些国际知名的媒体集团都开始关注电竞赛事,或开设专栏或积极主动地对电竞进行报道。这不仅从侧面反映了电子竞技相关主题是媒体未来一个可能的发展方向,同时它也为媒体提供了一个吸引更多更加年轻的观众和读者的媒介。

这种改变同样也出现在了传统广播电视公司,这些曾经的电视业巨头也纷纷向电竞行业迈进,他们开始对部分电竞节目转播。以特纳广播公司为例,他们现在开始举办自己的电竞联赛,这无疑是向年轻人招手示好以期他们回归电视。与此同时,ESL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也在这样的大潮下开始涉足电竞,推出了24/7电子竞技频道。

与此同时,出版商们也绝对不会漠视上级,他们也纷纷开始推出自己的电子竞技类特许经营权。可以预见,电竞能够帮他们在游戏之外增加玩家和游戏社群的黏性,同时电竞活动更像是一场发行游戏。在很多游戏发行之前,他们都会进行一系列的电竞活动以博关注,同时电竞活动也提供给玩家工具和平台去发展属于他们自己的社区联盟,例如大家可以自行组队或者只选择观众模式进行参与。

电竞意识的提升所带来的附加价值远不止如此。所谓的意识提升同样为本地电竞事业提供了动力。越来越多的本地电子竞技联盟正在逐步努力让电竞选手这一新职业为大家所认可,这也可以帮助很多电竞运动员解决一些政府的监管问题,比如他们在申请签证的时候在工作一栏填写电子竞技运动员而非无业,这样的举动就可以帮助他们提升签证申请的通过率。电子竞技联盟也正在逐步本地化,大学电竞联盟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率先致力于举办本地的线下比赛。

国家电子竞技观众相关数据

通过对《全球电子竞技市场》进行更新,Newzoo提出了一个更加新潮的点,他们将所调查国家中的对象分为了电子竞技爱好者和普通观众。左图展示的是一些在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以及东北亚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他们在电竞方面的投入和表现是最为突出的,韩国也在这些“突出”的国家之列。韩国的入榜实至名归,毕竟电子竞技的“根”在韩国,虽然大家的喜好已经从星际争霸转换到了英雄联盟,但是韩国人民对于电子竞技的热情始终如一。在EMEA地区还有三个国家,他们的电竞爱好者密度可与韩国相媲美,他们分别是:土耳其,西班牙和波兰。事实上,土耳其的电竞爱好者密度甚至还要比韩国略高一筹,占到其网民总数的10.6%。土耳其还举办了英雄联盟联赛,满足了其490万电子竞技爱好者的需求。西班牙则通过由Fandroid组织的英雄联盟争霸赛来支持其该国的电竞爱好者。而波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周电子竞技赛事——IEM Katowice的举办国,早已名声在外。

全球意识 篇6

关键词:全球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 它赋予了意识形态发展新的机遇和更宽广的视野, 同时作为一种方式和途径也带来了中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冲突和碰撞。在新时期, 我们必须大力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增强抵抗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

一、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1.全球化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提供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 中国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条件, 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交往扩大, 意识形态领域的屏障也逐渐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除了适应、掌握、驾驭世界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特点、趋势之外, 还要调整、建立与经济体制相配套并为之服务的政治体制, 在世界范围内为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思想服务。这不仅为我国走向国际市场、竞争取胜提供条件, 而且也有效促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是当代世界并存的两大思想体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凭借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大经济与科技实力而处于强势, 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处于弱势。但作为“后发”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 我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事实证明,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推动和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已经得到许多国家、民族和有识之士的关注、借鉴;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正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 并成为世界的精神财富。

2.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实践是在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的, 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在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从目前的进程来看, 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性是明显的,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利用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 一直注重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和颠覆。[1]131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向全世界强行推广, 企图“西化”、“分化”中国政治, 并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构成威胁。这实质上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本国经济和军事实力, 对非资本主义国家和民族的干涉和控制。

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也应该看到, 深刻的社会变革和随之而来出现的大量新情况, 社会转型、经济制度转变、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利益集团的分化导致部分人对意识形态采取冷漠的态度, 信仰模糊、信念动摇、信心不足致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各种传播途径大量涌现, 借着我国改革开放之风涌进来的西方文化中可借鉴的和应抵制的因素都混杂、交织在一起, 影响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 也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力量。对此,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主体, 是近代中国社会变化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家与民族陷入危机中。十月革命给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帮助中国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2]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作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 毛泽东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及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特殊性的了解,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解放道路。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实践证明, 马克思主义由西方走进中国, 成为中国社会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过程, 就是它引导中华民族解决民族革命与社会发展问题, 使中华民族逐渐找到适合自身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也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它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胜利以及国家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 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全体共产党人,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找到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有效途径, 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地位与使命的基础上,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深刻总结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所积累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阶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 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崭新创造, 它明确回答了怎样发展, 发展的内涵、要求、方向、目的等问题, 是我党执政理念在发展问题上的创新, 必将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三、全球化态势下如何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1.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主导地位

回顾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 我们可以看到, 只有中国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的中国共产党, 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 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都表明, 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除了要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备的制度和法治外, 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和稳定也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核心就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在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交错碰撞的今天,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理直气壮地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更加自觉和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工作中,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向。”[1]200

2.认清形势, 居安思危, 坚决抵制“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

新中国成立至今,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弃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 这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 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和控制的全球化, 反映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特征和趋势, 渗透着资本主义价值观。“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强调市场机制反对国家干预, 主张私有制反对公有制, 其实质是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关于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理论表现, 其根本目标是肢解民族国家, 为垄断资本提供更多的空间。”[3]对此,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绝不是走新自由主义所描绘的资本主义道路。在网络已成为世界共同的文化产品的新形势下, 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 在因特网上向国外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同时我们要尽快打破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态势, 逐步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中起主导作用。

3.推进理论创新, 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战斗力

在社会主义的整个漫长历史阶段, 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僵化的思想和态度对待意识形态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 必须具有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的科学的执政理论, “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基本原则同我们党具体的执政实践结合起来, 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主义的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同世界上其他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结合起来,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创新。”[4]尽管全球化对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 但同时也为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大舞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我们必须以宽广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吸取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和进步观念, 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说服力、战斗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陈晓明, 周宏, 孙强.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新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470-1471.

[3]杨立英, 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84.

全球意识 篇7

一、思想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 先进文化、健康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 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因此, 正确的思想引领对大学生的思想成长有首要意义。

(一)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牢大学生的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就是在党的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 在当代中国,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才能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也才能把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团结和凝聚起来。在这样的条件下,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学生、教育学生, 用先进科学的文化思想和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引导广大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和文化陶冶, 使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 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 坚持用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指导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作为培育全面和谐人才的中心, 其学生群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其校园文化应是一种自觉而理性的文化, 而且对未来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启示作用。所以, 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夯实师生的共同思想基础, 激发学生为共同奋斗目标而奋发向上, 感召他们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只有坚持上述价值观人生观为指导, 才能促使广大学生自觉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 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

(三) 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大学生。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 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 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使之深深植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上。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 形成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高尚情感, 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大学要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强音, 把树立科学创新精神、提高科学创新素质、培养科学创新人才作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 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和科技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 使大学校园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始终保持时代性、先进性。

(四) 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分清是非荣辱, 明辨善恶美丑, 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道德规范力。

二、课程创新: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要积极转变观念, 不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 主动改革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手段, 不断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 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创新, 为主流意识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

加强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力度, 切实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要维护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就必须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的作用, 就必须加强高校领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吸收社会生活中的成果, 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 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加强党对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工作, 要切实提高高校党委特别是党委主要领导对主流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时刻以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 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预见性和实效性。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部门的组织建设, 把意识形态工作部门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 逐步造就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骨干的一支忠于马克思主义, 有事业心和责任感, 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 了解学生思想实际, 掌握学生思想规律和心理特点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队伍。要把中央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推向深入。

(二) 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要认真贯彻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学科支撑, 从整体上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在课程建设上, 要研究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作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大纲和基本教学要求, 要组织学术带头人、理论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 编写反映时代特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及教师和学生参考资料。适应教学需要, 拍摄制作实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列电视教学片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电子音像类辅助教材,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三)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 教育环境、对象等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其中有些还是根本性的变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面临一些不适应的情况。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 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 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新方案体现了综合性、整体性的要求, 特点是有史、有论、有应用, 有利于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 从历史与现实应用的有机结合中, 全面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 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取得实效。真正使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系统教学与专题教学、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 确实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新方案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 广泛实践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互动式、研究式、情景式、体验式等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三、队伍保障:大力加强队伍建设, 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组织保障

江泽民同志对如何作一名优秀的教师提出过“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要求。在高校教育平台上, 学生是学习主体, 教师是教学主导, 队伍建设是组织保障。

(一)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功底。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要教好书, 还要育好人。所以, 无论是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上, 还是在学识学风上, 教师都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 只有成为理论家, 才有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家。同时, 只有在广博的知识的基础上, 才能形成创新观念, 确定创新思路。时代在前进, 知识在更新, 全球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而且还要有广博的知识, 形成多棱角的知识结构, 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境界始终处在时代的前沿, 使视野更开阔, 思想更活跃, 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动性, 成为有真才实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还要求教育者不要回避现实问题, 但也不要脱离主旋律的导向, 要贯彻落实2008年9月23日下发的《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精神。国家的重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带来的机遇前所未有, 要把握时机, 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三进”。要建立保障机制,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如进修培训、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有机会提高自己, 有机会发展自己有机会改善自己, 真正爱岗敬业, 从而形成一支稳定、业务能力强、理论功底扎实、政治立场坚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二) 队伍建设的思路要开放, 面向社会, 面向实践。

要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 安排教师进修和出国深造, 广泛开展兄弟院校教学研讨工作, 经常性的组织教师外出调研与社会实践。加强对高校文科院 (系) 所主要负责人的选拔和培养, 建设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 在全省高校试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首席教授”制度。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 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的培训。建立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制度, 定期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 在任课教师工作量计算和考核上, 给予一定的倾斜。要积极搭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发挥作用、施展抱负的平台, 使他们干事有条件、发挥有空间。

(三) 加强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政工人员的队伍建设。

要从体制和机制上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建立这三支队伍。要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完善专业职务系列, 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要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要对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作出的成绩及时给予表彰, 及时把那些政治上坚定、思想理论修养好、组织领导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选拔到领导岗位。同时, 要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作为一个学校所有的人, 不论是教师、干部, 或是专职管理人员、服务人员, 都应有这方面的意识。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学校要从政治上、业务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 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 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对长期从事学生辅导员工作表现突出的人员, 可以采取设立非领导岗位职务等措施, 解决好他们的待遇和出路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实践上的不断发展, 为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客观基础, 只要我们在各个方面精心组织, 认真推进, 就一定能使其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多挑战, 为此, 国内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需要在各方面改进和加强。在思想引领方面,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课程创新方面, 要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在队伍保障方面, 要精心加强组织建设, 在有关制度建设和人员配备上逐步完善。

关键词:全球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课程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2005

全球意识 篇8

关键词:世界意识;全球化;大学生;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8-0079-02

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交流频繁,全球相互依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世界各国日益意识到,未来一代人如果想在相互依存的社会中生活得更好,对“这个世界如何发生变动”的理解对于每一个人至关重要。因此,如何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是21世纪的中国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一、世界意识的特征

世界意识是指以全球的视野去观察、认识、理解世界,思考问题,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人类历史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人类命运、本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个人对人类、民族、国家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它要求人们以博大的胸怀和理性的态度认识世界,理解差异;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强调一国在处理问题时应把本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从世界格局的高度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深度来思考问题。世界意识主要包括:(1)世界整体意识。1500年以来,人类联系逐渐增多,今天的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2)世界多样化意识。多样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多样化。(3)交流合作意识。各种文明要相互交流,互相帮助。(4)关爱和谐意识。人类应互相关爱,与自然和谐相处。(5)国际竞争意识。在世界分成国家、民族、地区的组织结构下,相互竞争不可避免。

世界意识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在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自从资本主义兴起以来,世界日益连结为一体。如今,人类社会的共同性透过全球化表现出来,“我们毫无疑问正在见证着一股指向形成一种‘世界意识’的推动力,全球化的进程日益推动着人类走向与他人在身体上和交往上更多的亲近”[2]。1972年联合国环境会议指出:“我们已进入人类进化的全球性阶段,每个人有两个国家,一个是自己的祖国,另一个是地球这颗行星。”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邓小平意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这种清醒的世界意识使中国走向世界,在对外交往中不断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因此,一个国家的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确立,只有从世界和时代的坐标上去认识,才能更加准确;一个社会的变革,只有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把握,才能更加清晰。中国只有了解世界,才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中国高等教育只有具备世界意识,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

二、大学生世界意识培养的现实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影响下,知识的传输不受国界限制。21世纪的大学生接受的信息冲击在深度、广度、速度与丰富程度上远超其前辈。他们有更多机会参与区域间和国际的合作,面临的选择范围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世界意识,在中国和世界的双向互动中掌握教育的主动权,成为高等教育的时代要求。“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经济、人情,熟悉当前的世界形势和大事”,应当成为高等院校学生的一个基本素质[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未来教育的报告提出:“如果说人类生活的空间已真的扩展到全球范围,那么教育就应该培养视野广阔的世界观。”[4]世界意识教育在许多国家不只是一个口号、一种理念,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不仅是一种策略,而是全局性的长远战略。日本政府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国际化观点进行教育是关系到我国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高等教育一是能够为他国、他民族所承认和接受;二是能够与外国进行平等交流;三是能充分对外开放,面向世界发展。20世纪80年代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国高等教育强调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会到教育中,增加国际性科目,拓展课程的国际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变化,在校园培养国际化的精神气质,“为学生在全球市场工作做准备”,“形成与其他国家强有力的关系”[5]。近年来,我国政府把推进素质教育提到战略高度,“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比如经济的全球化,使大学生要具有国际化的思想,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6]。

从世界看中国,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国人世界意识不断觉醒的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初步觉醒。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看到“海陆交通,朝夕千里。古之所谓绝国,今视之若在户庭。举凡一国之经济政治状态有所变更,其影响率被于世界,不啻牵一发而动全身也”[7]。因此中国不能遗世独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外开放使中国人看到了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新的国际环境下带有全局性的战略决策。“面向世界”要求与国际教育发展接轨,为“世界的中国”培养人。这是邓小平把本国的教育纳入世界范围之内,着眼未来的深入思考,它标志着中国教育置身世界高等教育系统之中,开始走向世界。

三、加强大学生世界意识培养的路径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没有世界意识。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开眼认识世界。甲午战争后,严复引进“生存竞争”观念使国人了解世界。孙中山、陈独秀等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国找出路,李大钊通过十月革命为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新中国成立后许多重大决策也是“根据世界各种基本矛盾、政治力量及国际格局的变化”做出的[8]。最近30多年来中国的变化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因此,立足中国近现代历史进行世界意识教育更有说服力。

(一)要有开放的意识和开阔的视野

近代以前中国处于自然经济形态,明代开始又一度闭关锁国,导致后来落后挨打。全球化时代,中国人必须具备世界意识,学会从世界格局的高度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深度思考中国问题。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世界作为参照系分析中国的地位及影响,不能只体现本国经验而排斥他国经验。只有放眼世界,才能使学生意识到民族的安危大局,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上以点带面,加强对中国历史事件的世界背景调查,使教学内容体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对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调查,了解中国落后的原因;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重大事件的调查,了解中国丧失的历史机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分析,了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国际背景。将中国事件置于世界背景中考察,既从中国也从世界的角度找原因,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关系,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全貌。

(三)变革思维方式,注重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的整合

中国传统的纵向思维尊重经典圣规。近代国人借鉴外国逐渐成为一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注重横向对比。横向思维带动了人的观念解放,实践标准为人们接受和采纳。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变革,一是以事件为纲进行时间上的纵向延伸,如关于“三权分立”的讲解,从17世纪契约说、18世纪三权分立说、1787年美国宪法,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析“三权分立”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二是以时间为纲进行空间领域的横向联系,如讲解“洋务运动的兴衰”,联系1861年前后的重大事件如美国内战、明治维新等,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交织,注重中国与世界的比较,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审视中国在世界坐标系中的真实位置,从而树立全面的世界意识。

总之,全球化时代的世界高度依存,高等教育具备世界意识,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各种不同的价值和观念。才能不断扩大教育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世界意识教育也可使一代新人融会东西文化,获得有价值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

[2]B.K.Gills & W.R.Thompson,“Globalizations,global histories and historical globalities”,in Barry K.Gills,and William R.Thompson(eds.),Globaliza-tion and Global History,Oxford & New York:Routledge,2006:5.

[3]许敖敖.我们怎样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36.

[4][美]S.拉塞克,G.维迪努;马胜利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1.

[5]S.Pichert & B.Turlington.Internationalizing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A Handbook for Campus Leaders,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1992:1.

[6]许智宏.如何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N].经济观察报,2003-07-09.

[7]陈独秀.敬告青年[J].青年杂志,1915,(1).

[8]杨胜群,田松年.共和国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462.

上一篇:信息年报统计论文下一篇:风险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