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加速

2024-11-17|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全球加速(精选6篇)

全球加速 篇1

Strategy Analytics是一家全球性的市场研究与咨询机构, 总部位于美国波士顿, 在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设有分支机构和分析师。公司主要关注汽车电子、汽车远程通信 (Telematics) 、宽带网络、数字家庭娱乐、数字新媒体、无线通信、核心元器件技术和虚拟世界等几大领域的市场机会和挑战。

Strategy Analytics预计, 至2017年, 亚太和北美将是两个最大的LTE区域市场, LTE用户数将分别达到6.3亿和3.8亿, 而北美和西欧则将成为LTE用户渗透率最高的区域市场, 分别达到81.5%和45.4%。

LTE全球发展势头迅猛

自2009年底, 全球首个LTE网络商用以来, LTE在全球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根据GSA的统计, 至2013年4月, LTE已在全球67个国家得到商用, 网络数量达163个。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统计, 至2012年底LTE网络已覆盖了全球人口的11%, 而在2013年内, 这一数字将再翻一番, 使LTE覆盖人口达到全球人口的22%。

在用户数量方面, LTE也取得了飞速发展, 其发展速度远高于3G网络部署之初的记录。Strategy Analytics预测, 至2017年, 全球LTE连接数量有望达到16亿, 占全球蜂窝网络连接总数的18%。更为重要的是, LTE有效提升了用户的ARPU值, 给运营商带来了切实的营收增长。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统计, 2012年全球LTE用户平均ARPU值高达55.2美元, 远高于其它主要移动通信技术制式。随着市场发展, LTE的ARPU值将逐渐下降, 但到2017年, LTE仍将是ARPU值最高的移动通信技术制式。

较高的ARPU值加上飞速增长的用户数, 使LTE的业务营收实现了高速增长。Strategy Analytics预计, 在未来5年内, 全球LTE网络的业务营收将实现66.6%的复合增长率。到2016年, LTE就有望超过WCDMA, 成为业务营收最高的移动通信技术。而到2017年, LTE的业务营收将占全球移动通信业务营收的41%。图1显示了2010年至2017年间, 全球主要移动通信技术业务营收的变化趋势。

美日韩全球领先, 西欧奋起直追

在区域市场方面, 美国、日本与韩国是目前LTE发展的领头羊。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的统计, 至2012年底, 这三个国家市场的LTE用户数占了全球LTE用户数的86.9%, 其中美国更是独占52.9%的份额。在这三个国家市场中, 领先运营商的引领和市场竞争的推动对促进LTE的快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自2010年开始, Verizon Wireless就开始了大规模的LTE部署。至2013年第一季度, Verizon Wireless的LTE网络已经覆盖了2.87亿的美国人口, LTE用户数已超过2600万, 仅在今年第一季度就有590万LTE终端被激活。目前LTE用户已占Verizon Wireless所有后付费用户的28.2%, 同时LTE网络已经承载了Verizon Wireless网络54%的数据流量, 充分体现了LTE对数据业务的促进作用。作为与Verizon Wireless并驾齐驱的领先运营商, at&t在竞争压力之下也开始加快LTE网络的建设步伐。2012年11月, at&t宣布了面向未来网络需求的新的网络建设计划Velocity IP, LTE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at&t计划到2014年底, 使其LTE网络覆盖3亿美国人口, 并将为未来的LTE部署储备更多的频谱资源。

NTT docomo是日本市场上LTE部署的领先者。docomo自2010年开始部署LTE网络, 至2013年4月, LTE用户数已达1200万。经过网络部署初期的缓慢发展之后, docomo的LTE业务在进入2012年之后开始了高速增长, 自去年4月之后的一年间, docomo新增LTE用户近1000万, 预计至2013财年结束, 其LTE用户将达2500万。在docomo LTE快速发展的刺激之下, KDDI和Softbank也纷纷加快LTE的发展步伐。其中Softbank一方面加快低频段 (900MHz) LTE的部署, 以期在网络质量方面赶超docomo, 另一方面也积极推动TD-LTE的部署, 其旗下Wireless City Planning公司至2013年4月已部署超过3万个TD-LTE基站, TD-LTE用户数超过120万。

据韩国未来创造科学部的统计, 韩国LTE用户至2013年4月已超过2000万, LTE网络的数据流量已占全韩国无线网络数据流量的56.7%。运营商数据显示LTE对提升业务收入作用明显, SKT的LTE用户ARPU值比其用户整体ARPU值高48%, 在LTE业务的推动下, SKT的用户整体ARPU止跌回升。

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 西欧市场的LTE部署步伐明显慢于美日韩等国, 但由于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和监管机构对LTE牌照义务的要求, LTE在西欧市场的发展也呈逐渐加速之势。近来较为抢眼的进展来自英国的Everything Everywhere, 作为法国电信和德国电信在英国市场的合资公司, Everything Everywhere于2012年10月开始提供LTE商用服务, 并于近日开始升级其LTE网络, 以支持20MHz的载波带宽, 实现“倍速”LTE服务。Everything Everywhere计划至2014年底使其“倍速”LTE网络覆盖98%的英国人口。西欧其它主要国家的运营商, 如德国、法国、西班牙等, 也都在加快LTE的部署步伐。

Strategy Analytics预计, 至2017年, 亚太和北美将是两个最大的LTE区域市场, LTE用户数将分别达到6.3亿和3.8亿, 而北美和西欧则将成为LTE用户渗透率最高的区域市场, 分别达到81.5%和45.4%。在国家市场中, 美日韩仍是全球LTE发展的领头羊, 其中韩国LTE用户渗透率将达99%以上, 日本的LTE渗透率也将超过90%。

资费策略与流量经营渐成竞争焦点

随着LTE成为全球主流运营商下一代无线网络的共同选择, 以往不同技术体制之间的竞争逐渐弱化, 运营商竞争的焦点逐渐向商业模式创新转移。同时, 由于LTE系统大幅度提升了数据速率, 用户对数据业务的使用量也有了明显增高。Mobidia统计了Android平台智能手机用户的数据使用量, 其结果显示在美日韩等领先市场, LTE用户的数据使用量都显著高于3G用户, 其中韩国LTE用户的数据使用量比3G用户高出了132%, 日本高出67%, 美国增长最少, 也提高了36%。在用户流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 运营商必须在资费策略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和创新, 以便更好的经营数据流量, 提高业务收益。

针对用户数据使用量猛增的情况, 领先市场的运营商开始增大套餐中所包含的数据流量, 例如at&t在今年新推出的家庭共享计划套餐中的数据流量即达到了50GB。同时, 领先运营商以LTE业务为契机, 放弃不限流量的资费策略, 开始转向分级计费方案。而且, LTE对数据传输速率的大幅度提高, 也为运营商在分级计划内提供差异化服务创造了条件。部分运营商开始不仅对数据使用量做分级计费, 也针对数据传输速率进行分级计费 (见表1) 。

另一方面, 不限量资费计划仍是部分市场挑战者或MVNO有效的竞争策略, 特别是在其不再进行终端补贴的情况下, 不限量资费计划更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武器。T-Mobile USA最近就在其Uncarrier战略框架内, 推出了每月70美元的不限量话音、短信和数据的资费计划。而某些MVNO则采取了更为激进的价格策略, 如美国MVNO Solavei最近推出了每月49美元的不限量话音、短信和数据的资费计划。

具体到LTE引入阶段的资费策略, 则与运营商LTE网络的整体部署计划紧密相关。对于希望迅速推广LTE业务, 尽快完成向LTE过渡的运营商, 在资费策略方面往往不刻意需分LTE和3G, 同时通过快速的网络部署和大量新型终端的上市, 促使用户选择新型终端, 迁移至LTE系统。当LTE用户基础已达一定规模, 用户使用习惯逐渐养成之后, 再扩大套餐容量, 推出新型资费计划。Verizon Wireless就是这一策略的典型代表。

而另外一些LTE部署节奏相对较慢, 或3G/HSPA+网络较为完善的运营商, 则往往选择将LTE作为优质服务, 要求用户支付一定的溢价。如北欧部分LTE的先行运营商, 在LTE部署之初, LTE上网卡的资费竟高达3G同类产品的两倍。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提升LTE品牌形象, 另一方面也可控制LTE用户的增长速度, 降低对LTE网络建设速度的压力。但是, 我们也必须看到, LTE引入阶段的商业模式和资费策略, 往往会被市场先行者或最大的运营商所引领, 后来者或市场挑战者若采用不同策略, 进行所谓二次创新, 往往需要付出较大代价。

自2009年全球第一个LTE商用网络开通之后, LTE在全球市场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 部分领先运营商已经在网络部署、业务提供和市场策略等方面积累了相当经验。在中国LTE市场即将启动之时, 国内产业界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借鉴领先市场和领先运营商的LTE经验, 促进LTE在国内市场的健康发展。

(数据源:运营商数据及Strategy Analytics)

全球家电及消费电子产业加速升级 篇2

全球电子消费及家电产业进入重构期

全球经济波动和不景气是导致2015年世界家电及消费电子销售规模下滑的直接原因,而深层原因是智能化浪潮的全速渗透和消费理念的颠覆升级使电子消费及家电产业处于重构期。在这种情形下,传统彩电和大家电面临巨大冲击,作为智能化核心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也接近顶峰,产业重心悄然转移。以手环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和以VR、无人机等为代表的电子智能产品,能把消费需求和前沿创新科技相结合,给用户带来极致体验,市场蓬勃发展。同时,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理念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接受智能家电。

因此,尽管电子消费和家电的整体规模在2015年出现波动,但市场对2016年世界电子消费及家电行业依然充满信心,期待新增长点的爆发。

需求升级使全球家电迈入消费引导时代

在过去十几年中,家电产业竞争基本体现在品牌博弈上,谁掌握了品牌主导权,谁就掌握了市场和价格话语权。以韩国企业为例,它们通过全球品牌文化输出获得了巨大优势,在世界家电及电子消费领域一枝独秀。特别是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之后,世界家电格局进入中国、韩国、欧美和日本四维竞争格局,品牌竞争的作用达到顶峰。

但进入2014年,互联网促使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彻底颠覆了原有的消费理念。进入2016年,全球消费趋势快速升级,为安全买单、为智能买单、为个性买单、为体验买单、为健康买单及为时间买单逐渐成为消费主流。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消费人群更愿意为体验买单,他们有明确的消费定位,重视商品创新和购物体验,希望消费需求得到即刻满足。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时间买单,O2O、移动支付等迅猛发展,各种时间产品火爆市场。同时,随着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消费者更愿意为健康买单,青睐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本地食品,精神消费所占份额也持续提高。

伴随着消费理念的不断变化,世界家电产业悄然升级,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快速拉近,创新的优势不断扩大,产品的竞争力已经不单依靠品牌的影响和价值,抓住消费需求变化趋势成为掌握市场的关键。通过创新,世界电子消费及家电产业不断派生新的品牌,并以惊人的速度扩大规模。苹果、小米、特斯拉和乐视等大量新品牌快速扩张,通过互联网在进入产业的初期即获得较大市场,这些企业都虎视眈眈瞄准智能家电市场。同时,传统品牌也意识到,在快速创新迭代下,品牌的张力有所减弱,家电产业逐步从品牌时代向消费需求时代演进。尽管家电产业迭代没有电子消费产业迅速,但这一趋势也已明显确立,且不断加速。

世界大家电寡头竞争加剧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大家电市场需求接近饱和,产品也缺乏革命性的创新,品牌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轮竞争中,日系品牌江河日下,包括松下、东芝和夏普等品牌在内的企业都在出售或转让家电业务。韩国三星、LG两大品牌通过全球品牌文化输出获得了巨大的品牌优势。据统计,三星在全球彩电品牌销售份额稳居头名,而LG在全球洗衣机品牌销售份额中稳居头名,且份额仍不断提高。而欧美品牌为巩固传统市场,也加大了整合力度。其中,博士与西门子完成了业务整合,惠而浦收购了意黛喜。2016年上半年,中国品牌在全球的收购也达到顶峰。

从整体来看,随着整合的深入,世界大家电领域将进入寡头竞争时代,品牌数量虽然没有减少,但竞争权将集中在包括中国品牌在内的几大家电“航母”手中,而这种通过并购的整合方式仍将继续。从目前来看,通过资本收购本土及世界家电来扩大版图及寡头品牌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以2016年年初美国对中国产大容量洗衣机发起反倾销案为例,表面上是美国本土企业诉讼韩资企业的倾销行为,实质上是惠而浦与韩资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一场品牌战。同时,通过裁决,也限制住中国本土品牌发展大容量洗衣机的机会,一箭双雕。这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家电品牌竞争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家电参与全球产业整合

2016年上半年,海尔收购GE、美的收购东芝,标志着中国家电产业的国际角色已发生根本变化,开始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资源整合。其实,在这两大并购案之前,中国品牌就积极在海外寻求收购机会,如海尔收购三洋及文雪派克、海信收购夏普彩电业务等。

从目前来看,中国品牌最有希望在空调行业取得突破。在2015年全球空调销售份额十大品牌中,格力、美的、科龙和志高均榜上有名。而在冰箱和洗衣机领域,随着并购数量不断增加,以海尔和美的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份额也将有明显增加,对博世、惠而浦及伊莱克斯等欧美企业发起冲击。

当前,中国家电出口行业已经基本脱离单纯的OEM时代。随着企业对研发投入的不断提高,自主设计和开发新功能和外观成为行业主流。从2015年以来出口实现增长的小家电产品看,一方面是市场容量未充分开发的产品,如空气净化器,2016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3.4%;另一方面是在功能上有明显创新的家电产品,如扫地机器人、原汁机、破壁料理机和创新美发产品,其中2016年上半年,水果或蔬菜的榨汁机品类出口同比增长10%,其他电热理发器具品类同比增长6.6%。

放眼全球,智能创新与迭代不断加速,对新老品牌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和机遇。目前,仍专注于家电领域的国际企业屈指可数,而中国家电产业的集团优势逐步显现。“十三五”是中国家电产业从量变走向质变的关键挑战期,也是中国家电企业进一步谋求世界话语权的关键机遇期。

(作者单位: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

友嘉加速扩张2012剑指全球 篇3

目前, 友嘉集团旗下有13大数控机床品牌, 23个生产基地。在数控机床领域, 友嘉无论从生产规模还是销售业绩都名列前茅。友嘉近期在日本布局也加大了动作。

友嘉在日本布局已久, 先后与日本高松、岩田及MECTRON等大厂合资设厂, 生产高单价机床、空压机及钻孔中心等产品。近日, 友嘉集团将与日本和井田 (Waida) 、西铁城精机宫野 (Cincom) 及丸红 (Marubeni) 三家日本上市企业在台合资成立数控机床公司, 联手挺进全球市场。

与日合资公司定名为“和井田友嘉精机”, 总部设在台中工业区, 初期资本额1亿日元, 未来将随营运规划逐年增加。目前日方三家公司持股占55%, 友嘉占45%, 2012年1月正式开业营运, 主要生产高阶磨床、车床等产品, 同时共同采购零部件, 产品行销全球。据业界分析, 以四家结盟企业的规模来看, 未来营业额将很快突破20亿元。

友嘉除日本合资案外, 目前进行中的并购或合资计划还有:友嘉在意大利将并购三家大型机床厂, 目前已完成签约, 并进入财务与营运查核阶段。这项并购计划, 合计投资金额约1.5亿欧元, 各家公司收购股权在65%~75%。另外, 友嘉在意大利洽谈的并购案还有五件, 其中有2~3件成功机会很大, 加上之前并购的蓝苞蒂 (Rambaudi) , 所有并购的企业年营业收入将超过2亿欧元, 有望成为意大利最大数控机床制造集团。

另外, 友嘉在韩国也有一家数控机床厂并购案已完成签约。该公司是排名前十大的数控机床厂, 产品有加工中心及车床等, 年产约2000台。此次, 友嘉将收购50%股权, 也是韩国第一家台资企业并购数控机床厂的成功案例。

全球加速 篇4

11亿美元连下美德两城

根据并购协议,均胜电子将通过新设立的美国全资子公司Knight Merger Inc.(简称“Merger Sub”)合并美国公司KSS Holdings Inc.(简称“KSS”),Merger Sub将并入KSS且终止存续,KSS将作为均胜电子的全资子公司继续存续。

与此同时,均胜电子还将联手其德国子公司Preh Holding GmbH(简称“普瑞控股”)共同向德国TS道恩收购其从事汽车行业模块化信息系统开发和供应、导航辅助驾驶和智能车联的业务。

据悉,拟募资金将分别用于合并KSS公司(9.2亿美元)、对KSS增资(1亿美元)、收购TS道恩的汽车信息板块业务(1.8亿欧元),以及补充上市公司流动资金(6.6亿人民币)。由于上交所将对相关文件进行事后审核,公司股票因此继续停牌。

均胜电子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全球并购将进一步完善公司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布局,尤其是在主动安全、汽车信息系统和新型HMI(中控系统)方面。借助对KSS的收购,均胜将成功进入汽车主动、被动安全领域,完善公司在汽车安全的全球化布局。TechniSat汽车业务的并购,将增加智能导航系统和一系列车载信息系统的竞争力,通过协同效应,为整车厂提供更加完整的HMI解决方案。

据了解,作为安全气囊、安全带和方向盘等汽车安全系统和其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开发、及制造领域的全球领先者,KSS的产品已广泛用于全球60多个客户的超过300种轿车车型。该公司2015年营收达超过15亿美元,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汽车安全系统供应商之一。

KSS总裁罗冠宏在谈到此次并购时表示,“这次并购是一次完美的结合。KSS过去已经取得每年20%的复合增长,我们希望以后能够发展更快。”此外,方源资本、Crestview及加拿大退保基金作为KSS现有股东都认为均胜是家非常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将使KSS迈入新的台阶。

另一收购标的TS道恩创始人及总经理PeterLepper则认为,均胜电子的核心技术以及广泛的客户基础将为其未来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据财务数据显示,TS道恩2015年销售收入约4.5亿欧元。

近年来汽车行业“安全、智能、互联和新能源化”成为主流,均胜电子一直致力于这一领域。通过本次并购,该公司营收来源将更加多样化,营收规模将超百亿。

该公司董事长王剑峰向媒体表示,“后续均胜电子将做好这两个公司的整合工作,并承诺加大对这两家企业的持续投入。通过均胜电子旗下的汽车电子事业部、汽车安全事业部和汽车功能件事业部的协同发展,打造拥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

链接:

美国KSS世界顶级汽车安全系统供应商之一,产品含被动安全、主动安全、智能驾驶有关产品等。该公司在全球4大洲14个国家建有52处运营场所,包括生产基地、研发中心、销售公司,拥有约11000名员工,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建有5处主要技术中心,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全球化公司,其评估增值率高达1388%。

KSS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3.46亿美元、15.93亿美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939万美元、1649万美元。根据标的资产2016年业绩预算规划,其2016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约17亿美元,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约7000万美元。

德国TS道恩其汽车信息板块业务主要包括车载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服务业务,主要产品有导航驾驶辅助、智能车联、影音娱乐、车载在线云服务等,该部分资产的评估增值率为94%。

Ts道恩在近两年分别实现了营业收入2.27亿欧元、3.96亿欧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166万欧元和1034万欧元。据其2016年业绩预算规划,其2016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约4.8亿欧元,预计实现净利润约1300万欧元。

均胜电子发展历程

初创岁月(2004年-2008年)

2004年,王剑峰先生创办宁波均胜汽车零部件公司。创立伊始,企业就确立了与汽车制造主机厂同步设计开发的发展理念,产品涉及发动机进气管、洗涤器、空调出风口等。到了2006年,公司开始为大众、通用、福特供贷。

晋级核心供应商(2008年-2010年)

均胜于2008年晋级成为大众的A级供应商,同时成为通用的全球供应商。公司通过不断创新发展,在逐步确立了产品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在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崭露头角。

全球化发展(2010年-2011年)

2010年,均胜与德国普瑞合作,成立宁波普瑞均胜汽车电子有限公司。2011年6月,公司成功并购普瑞公司,被评选为年度中国十大并购案之一。至此,除了在国内宁波、上海、长春、成都设厂或研发基地。

新征途(2011年至今)

2011年12月,公司借壳上市,进军中国资本市场,成为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性汽车电子股份公司。产业和资本的完美结合助推企业在汽车智能化和汽车新能源领域更快的发展。

并购步伐不曾停歇

据悉,目前均胜电子除了是宝马核心供应商之外,他的客户还有保时捷、奔驰、奥迪、大众、通用和福特等汽车制造商的A级供应商,并屡获保时捷、大众、通用等汽车制造商优秀供应商奖,公司还与佛吉亚、博世、伟世通等国际著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紧密合作。

回溯均胜电子的历史不难发现,这家民营企业在并不算长的成长史上,每一次飞跃式的发展背后都有海外并购作支撑。

nlc202309082210

2006年,均胜电子收购了上海华德公司,2011年,公司并购了定位于高端汽车电子市场的德国普瑞公司,还被评选为年度中国十大并购案之一。同年5月份,公司完成了对辽源得亨的重组方案,成功借壳上市。2012年,公司通过增发方式注入德国普瑞,同时进行资源整合,成立汽车电子事业部及汽车功能件事业部。2014年,均胜电子收购了德国IMA及QUIN两家公司,实现功能件事业部的欧洲布局。

均胜电子为何如此热衷并擅长做国际并购案呢?

“实际上,在2009年的时候,我们周边做塑料零部件的民企就已经非常多了,如果我们在这条路走上继续走,肯定碰到很多的壁垒。同时,行业内部也很难突破,所有高平台、高利润的领域全都把控在世界五百强的公司手里,例如电桩、西门子、伟世通等。此外,由于OEM的规定限制,中国企业的进入行业的渠道几乎被屏蔽了,这样我们根本无法拿到相关订单。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必须突破技术壁垒,而最快的方式就是去买拥有技术的海外公司。”王剑峰如是说。

民营企业何以成功逆袭

如何将收入囊中的海外知名企业迅速为其发挥效能?这是中国企业完成海外并购后普遍面临的难题。

“做得好,一步登天;做不好,打入地狱”。

无不例外,均胜电子也曾早到不少质疑。在其收购德国普瑞时,就有人将其与TCL收购汤姆逊作比,断言均胜难逃绝大多数公司并购都失败的命运。

但是均胜与普瑞、TCL与汤姆逊之间毕竟不具备完全可比性,普瑞无论所属的行业,产品先进性,还是经营管理水平都是非常好的,意识到这一点,均胜决定给予普瑞很大的自主权,不干涉日常经营管理,只对其发展战略进行规划。这个决定背后蕴含着均胜的这样一种逻辑,既然他们管理这么好,那就最好能继续管理下去,如果这些“土著”都管理不好,那还有谁能管理好呢。均胜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维护着管理团队的稳定。

“为了更好地激励高管团队,最近我们把德国普瑞部分股权转让给德国普瑞管理团队的25人。如果他们在五年后业绩做到一定的程度,我们会回购这些股权。我感觉我们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里面第一个采用股权激励的,而且我们的股权激励包括销售、技术等综合能力的增长,不单纯看销售和利润。”王剑峰说。

充分的自主权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均胜派去高管到德国,在不同的职位工作。有人曾好奇地问王剑峰:“你是派他们去监督吗?”“不,是沟通。”王剑峰断然否定。

如今,均胜电子的海外业绩十分抢眼,王剑峰告诉记者,“甚至于一些德国银行都要给我们贷款”。

对此,招商证券研报认为,均胜电子的营业额主要贡献来自于普瑞高增长、Quin的并表及工业机器人业务高增速。“国内汽车整体行业增速进入低增长阶段后,公司通过业务外延并购有效对冲了外围行业影响,不但保持了高增长,外围并购标的按本币计更是达到了28%的同比增速,大大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及标的并购前水平。同时,通过并购引进技术及整合,公司自身利润率实现逆行业增长,三季度的毛利率达到24%,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净利率也同比提升,均源自于公司HMI产品的规模效应、高端功能件及工业机器人的人物收入增加。”

对于未来的发展,王剑峰有十分清晰思路。他说,均胜电子还将依托国内资本市场的平台,加快并购海外龙头企业的脚步,引进先进技术进一步攻破行业壁垒,同时使其保持在驾驶控制系统里面全球领先的地位,进一步扩大销售,成为全球前三的供应商,专注于人机交换,自动驾驶、辅助驾驶、车联网等领域。我们着重新能源汽车动力控制系统的开发,一直保持在这个领域全球技术第三位,拓展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业务的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均胜电子也在不断的增加研发投入,目前,其在中国、欧洲以及北美都已建立新的研发中心,实现三地互动。

人物:

王剑峰

均胜电子董事长,浙江宁波人

经历1993年的燥热后,1994年中国经济增长回落。深受宏观经济影响,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遭遇了一场寒流。

与众多的乡镇企业一样,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王剑峰家族成员创立的一家主营汽车电子紧固件的企业在这场寒流中首当其冲地承受了冲击。对风险极端敏感的银行很快感受到了丝丝寒意,开始紧缩银根,催还贷款。

王剑峰毕业于杭州美院,此时他正经营着自己的画廊。家族企业举步维艰之际,这个20出头的年轻人,接过了传承家业的接力棒,从此开启了他的商业征途。

或许是从家人那里遗传了良好的商业基因,又从小在宁波浓厚的商业氛围中耳濡目染,加上王剑峰勤奋好学的精神,很快他的经商天赋开始显现,从紧固件起家,然后慢慢扩充产品线,至1999年这家小厂销售收入已达几百万。

虽然家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王剑峰却越发觉得局促,深感以自身现有的状况继续经营,只能小打小闹,很难做大,更不用说为高端的汽车厂商进行OEM生产了,于是,与优秀供应商合作的愿望在他心中日趋强烈。

1999年,天合公司正积极地为在中国推广其更多的产品,寻觅合适的中国企业进行合资。经人介绍,双方接触后一拍即合。王剑峰向天合出售绝大部分股份,与天合合资成立宁波天合紧固件公司,自己出任中国区的总经理。

借助国际化的平台,王剑峰不仅初步具备了国际视野,对文化融合,OEM的规则……也逐渐熟悉。他也许至今都难以忘怀,第一次被公司安排在底特律参加全球供应商会议时带给自己的震撼。

五年积累让王剑峰羽翼日益丰满,2004年,王剑峰卖掉了剩余的股份,离开天合,成立均胜汽车零部件公司。

全球加速 篇5

中国移动100G OTN集采正在进行当中, 30亿元 (人民币, 下同) 的集采规模吸引了全球100G供货商的关注。相比欧美等海外运营商, 国内三大运营商在推进100G应用的步伐更为稳健, 经历了近一年时间的实验室测试后, 终于在2012年第四季度开启现网集采, 相关业界专家指出, 就目前来看, 国内对于100G的推进速度与全球运营商基本保持一致。

包括OVUM、Infonetics Research、Dell’Oro等全球主流咨询机构均曾发布报告指出2011年~2015年, 全球100G市场将会保持高速增长, 并将有效带动全球光网络市场的扩张。从各100G系统设备供货商来看, 阿尔卡特朗讯、Ciena、华为、中兴、烽火、诺西等都已经突破100G核心技术, 可提供成熟的100G商用产品, 并在近两年时间里跑马圈地, 占领市场制高点, 100G市场竞争也迈入白热化阶段。

100G市场的激烈交锋

步入2012年以来, 全球主流的咨询机构就先后发布或更新了其对于100G市场走势的预期:今年2月, Infonetics对于全球运营商的抽样调查也显示, 95%的运营商都将部署100GE接口, 同时停止部署40GE;Dell’Oro发布的第二季度光网络研究报告显示, 2012年上半年全球光网络市场规模达61亿美元, 接下来的五年100G的年复增长率将高达120%;OVUM预计2012年全年光网络市场增长2%, 达到150亿美元, 同时其统计数据也显示, 2012年第二季度, 100G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27%。

100G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对系统设备商的吸引力是空前的。其中阿尔卡特朗讯朗讯、Ciena是最早进入100G市场的厂商, 早期就占据了多个100G实验局, 并在持续向其他主流运营商渗透;而华为、中兴近两年来的市场增长势头也非常迅猛, 华为的100G市场份额始终保持扩张优势, 并进入市场主导者之列。如今各厂商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来自不同咨询机构的数字也显示出各方对于市场主导地位的激烈角逐。

Dell’Oro的一份市场报告指出, 基于更加客观的全球板卡出货量统计, 阿尔卡特朗讯在第二季度以30%的市场份额引领100G传输市场;在滚动四个季度的基础上, 其市场份额更以37%稳居第一。无独有偶, OVUM关于第二季度的市场报告调查则显示, 在所有设备供应商中, 华为在100G市场表现依然强劲, 第二季度蝉联全球100G市场季度第一, 并以滚动四季度39%的100G份额独占鳌头, 同时滚动四季度增长保持第一。一位系统设备商人士透露, 各咨询公司在统计各厂商的具体出货数字时仍有一定的数据偏差, 这也导致了各家的数据统计上的差异化。然而从这些数据中则可明确看出:各厂商在100G市场上拓展步伐在明显加速。

CERNET将引入100G OTN网络

近日, 中兴通讯宣布中标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三期传输网扩展和扩容项目, 将提供相干100G解决方案和ZXONE8000系列OTN产品, 承建包括北京、沈阳、大连、上海、杭州、广州、深圳、西安、武汉、重庆等各大中城市、总传输距离超过1万公里的骨干承载网络。

100G光器件市场驱动力仍显不足

从目前100G市场的拓展局势来看, 系统设备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将有效带动100G上下游产业链的崛起。经过近两年的市场拓展, 100G市场被广泛看好, 主流的器件商已经开始重点研发推出100G核心器件。一位系统厂商人士透露, 早期可以供应100G光器件的厂商非常少, 对于其系统设备的推出带来的困扰, 如今器件商的积极参与将迅速推动100G出货量的上升。然而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 100G光器件的供应量仍然不足,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系统厂商100G设备的出货量。

对于100G光器件市场的规模, 部分器件商也有自己的考量, 相比产业趋势的发展, 这些器件商更为看重市场对于100G光器件的确切需求量。一位日本的光器件商专家透露, 从光器件的市场来看, 100G光器件的需求量还未有明确的大规模增长, 现在多数的100G光模块为25G×4的组合模式, 我们会根据市场需求量的上升推出100G的单一模块, 预计将于今年年底, 明年年初推出。

与国外光器件商的拓展思路相似, 国内的光器件供应商也在逐步提供自己的100G光模块等产品。然而也有专家坦言, 从现有的器件产业来看, 能够提供100G高速器件的厂商仍集中于国外厂商, 国内的核心器件都需要从国外进口, 如何突破这一技术, 以拓展新兴市场对于国内光通信厂商而言至关重要。值得一提的是, 为推动我国100G光模块产业的发展, 工信部也在积极推动100G光模块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现已基本完善。该标准推出后将对国内光器件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从国内现有的光器件厂商格局来看, 大多数的国内器件商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主流的厂商当属WTD、光迅科技等, 几家大的器件商已经在着手研发国产核心器件, 然而核心技术上的突破仍然需要国家层面、整个产业层面的共同推动, 从而尽早打破海外垄断。

100G国内市场的全面爆发

中国移动目前已经启动了100G的现网部署, 并率先于骨干网中进行部署, 而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引入计划亦即将出台, 100G现网试点即将开启。与此同时, 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已经通过国务院审批, 注册资本45亿元, 在全国开展三网融合业务, 厂商专家透露广电对于100G的部署亦很有兴趣, 这一市场的放开将为国内的宽带市场注入强劲动力。

全球加速 篇6

UNICEF and the Global Fund have reinforced their long-standing partnership through a new agreement to better coordinate efforts aimed at reducing the burden of HIV, tuberculosis and malaria and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mothers, newborns, and children.

Mark Dybul,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Global Fund, and UNICEF Executive Director Anthony Lake signed a new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tha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oordinating investments in commodities to prevent and treat HIV, tuberculosis and malaria with those designed to improve overall maternal, newborn, and child health.

"The Global Fund has helped expand access for millions of mothers and children to lifesaving commodities that prevent and treat HIV, TB, and malaria," said Lake.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北方校园下一篇:投资者行为偏差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