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失衡

2024-10-24

全球失衡(精选9篇)

全球失衡 篇1

全球经济失衡的现象具有周期性, 本轮经济失衡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 90年代逐渐加强, 到了本世纪初已经成为了国际经济间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机制对于全面认识和应对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具有基础作用和重要意义, 本文也就主要探究了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机制问题。

一、全球经济发展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 世界经济在曲折中得以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世界经济呈现复苏态势, 但复苏减缓

在经历了一轮经济危机之后, 世界经济已呈现出缓慢复苏的态势, 但是由于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这种复苏正慢慢减缓:美国经济由于刺激性财政政策和宽松性货币政策的实施以及私人部门持续的疲软, 无法给经济提供持续的增长动力;欧元区由于债务危机, 经济增速明显下滑;日本经济由于受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事件的影响, 经济持续下滑, 但随着之后的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 经济逐渐呈现好转的态势;世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包括我国经济增速普遍回落, 这是由于货币政策紧缩力度加大和受全球经济增速趋缓的影响造成的。

2、全球经济通胀压力仍然较大

受供求因素、全球金融市场稳定性、美元汇率波动及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 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剧烈震荡, 但仍维持在高位上, 全球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仍然很大。发达国家的通胀压力明显上升, 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胀形势依然严峻。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通货膨胀, 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3、债务危机不断加深, 引发金融市场波动

欧债危机对欧洲经济的影响巨大, 欧元区的一些国家已经深受其害, 经济和社会受到了严重影响。由于不能找到解决危机的有效办法, 危机有可能进一步扩散, 引发全球范围内的经济风险。现阶段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 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出现了反复大幅震荡。

4、全球经济宏观政策难以协调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经常出现纠纷甚至摩擦, 各国为了规避各自的经济风险, 只是根据本国的利益进行宏观政策的调整, 全球经济的宏观政策难以协调, 因此全球经济风险难以进行统一整治。不协调的全球经济宏观政策是阻碍全球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需要各国的共同关注。

二、全球经济失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贸易赤字, 而与该国的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出现在其他一些国家的一种全球经济不平衡现象。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美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过程中, 主要原因是美元的流动性过剩引发的其价值下降。

由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 中国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 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经济的危害是首当其冲的;其次, 中国处于国际生产的最末端, 也就是加工制造阶段, 如果不改变这种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格局将难以改变, 全球经济的失衡现象也将更加明显, 对中国的影响也会更加严重;再次, 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位居世界第一, 决定了中国是美国融资逆差的主要提供者, 由此原因, 中国也将面临全球经济失衡带来的巨大风险;最后, 人民币汇率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 不能够妥善应对美国对中国的汇率变动, 造成了全球经济的失衡, 影响中国汇率的稳定性。

三、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机制

1、现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牙买加协议规定, 美元不与黄金挂钩, 美元汇率实现自由浮动, 从此牙买加体系取代了原有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现有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下, 由于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大都通过美元结算, 为了降低经济风险, 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大量持有美元储备或者将本币盯住美元。这样的一种现象加剧了美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现象, 进而引起了全球的经济失衡。

2、各国的投资储蓄不平衡

经常账户是指一国与他国之间实际资产的流动, 它是一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组成部分, 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四个项目。在国民收入的恒等式中, 如果不考虑政府部门, 投资储蓄的不平衡就会引起经常账户的失衡, 进而引发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表现在:美国国民储蓄持续偏低增加了经常账户的逆差;中国以外的亚洲国家和主要产油国国内投资遇冷, 不利于这些国家的进口, 加剧了经常账户的失衡;日本和主要的欧元国家经济增长减速也增加了美国经常账户的逆差。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全球经济进一步失衡。

3、国际分工格局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因为具有资本和技术优势掌握着国际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美日等发达国家就通过将制造业迁往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来提高其经济收益。在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分工格局日渐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大都通过出口制造产品和自然资源获得有限发展, 大都处于国际贸易的顺差地位, 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和资本的投入主导世界经济, 大都处于国际贸易的逆差地位。发达国家主导的这种国际分工格局影响着国际收支的实现, 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

4、全球流动性过剩

由于美元资本市场十分发达, 亚洲新兴国家庞大的金融储蓄都流向美国, 这正好弥补了美国经常账户的失衡, 并且全球储蓄与计划投资平衡下的长期利率比较低, 因此造成了全球金融的流动相对过剩。美国资本市场的强劲和流动性使得贸易顺差国愿意持有美元资产, 这种现象将导致美国经常账户的失衡, 进而加剧全球经济失衡的风险。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 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机制越来越复杂, 越来越多的因素正在不断地对全球经济失衡产生影响, 这些因素互相影响、互为表里、互为因果, 相互交织。正确认识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机制对于探究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具有指导作用, 因此这一问题还需要不断地加以探究、完善。

参考文献

[1]向松祚.全球经济失衡的深层根源[J].环球财经, 2013 (2)

[2]王思宇, 杨巨.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总结与探讨[J].财经界, 2012 (4)

全球经济的平衡与失衡 篇2

低级的政治争拗,是谩骂、打人、大声、恶言,纷争之后便是群丑乱舞。高级的政治过招,则是温文尔雅的交谈,在无硝烟中致敌于死地。今次的G20匹兹堡峰会尽现此点。

此次c20匹兹堡峰会在解决金融危机上迭成了不少共同承诺,其中之一便是“全球经济平衡发展”。这绘制了很美的图画,但要实现起来,其中应有不少风险。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开了个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国趁机借金本位之利而确立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

第:次世界大战后,盟国通过开罗会议和波茨坦公告,重新勾画了世界版图。

2008年的金融海啸,其震撼力不亚于一次世界大战,只不过这次是场没有炸弹但有“银弹”的“战争”。劫后怎样去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很明显,不可能有任何领土版图的整合,但经济版图的重新整合是难免的。

自从今年7月初G8在意大利开会后,笔者就提出,G8将会由G20替代,而G20以G2为首,主要是因为一场金融海啸暴露了G8(或应是少了俄罗斯的G7)的运作架构出了问题,c8亦因之不能号令天下。此一如春秋战国时周室管治不了天下,便出现了六国并起、逐鹿中原之事。而所谓六国,亦不是六国鼎立,而是随诸国的国力改变而有所变化,齐、楚、秦是六国中的大阿哥。今时情形与之有几分相似。

在9月19日,奥巴马被采访时曾说:“我们不能再回到之前那个时代,中国、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只是卖东西给我们,致使我们在产生大量信用卡债务或房屋权益贷款的同时,都没有出口任何东西给他们。”大家不妨想想为什么奥巴马会说这样的话?话中有没有道理?

贸易就是你买我的,我买你的。中国、德国和其他国家有东西卖给美国,美国有什么东西可以卖给中国和德国?

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正值二战之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将大量机器、民生物资等卖给百废待举的德国。但到今时,美国的通用汽车跟德国的奔驰汽车能比吗?叫人家买得下手吗?

在上世纪50年代,香港人还有不少美国货可买,Arrow牌T恤。RCA、Radio Shack、Fisher、NAD等电子产品,以及当年人称剃刀边缘的美国车。这些如今怎样?

美国责怪中国和德国不买美国货,一如今时港人怨大陆同胞不买港产T恤衫一样。在数十年前,这埋怨可成立,但令时香港已再无制衣厂,一如美国已少了很多的生产线一样。美国令时卖得最多的,是有毒资产,港人不是买了不少雷曼迷你债券吗?

奥巴马的埋怨是没有理由的,但为什么他仍要说这话?这可能跟他要争取国内劳工团体去支持他的医改方案有关。如这只是政治虚招,不成问题,但如果真是奥巴马或美国政府的真实意见的话,问题就来了,因为这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苗头。

负责起草这次峰会《领导人声明》的美国国家安全副顾问费格曼明确表示:“我们希望达成一个框架协议,以实现均衡增长,就如何解决导致本次危机的各种失衡,就追究彼此责任的程序达成共识。”

有什么责任好追究?有位美国大哥,见到中、德货品,就情不自禁狂买,导致刷爆了卡,买多了屋。奥巴马不去问为什么这位美国大哥有这个购物癖。而责怪中、德好货太多?

中国领导人也不是不知这个责任谁属。故胡锦涛说:“失衡既表现为部分国家储蓄消费失衡、贸易收支失衡,更表现为世界财富分配失衡、资源拥有和消耗失衡、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从根本上看,失衡根源是南北发展严重不平衡。”

这番话一下子就将“失衡”问题铺展开了,由资源到货币,由储蓄到消费都有失衡,要处理的,便不是买卖东西的贸易失衡,而是全球经济发展失衡,也就是说不能光处理贸易失衡,而是要立体地处理经济发展失衡才可。

这个宽泛的“失衡”问题只是把问题提出来了,还没有结果,将留待令次峰会之后或之后的G20峰会去定案。

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及中国的对策 篇3

经常项目衡量的是一国与他国商品和服务贸易以及资金往来情况。当一国出口收入和其他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本国进口和其他经常性支出的时候, 经常项目逆差出现, 并主要表现为贸易逆差。央行在分析中指出, 作为失衡的一方, 美国2005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了空前的7257亿美元, 占其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1.2%骤升至5.8%;而作为失衡的另一方, 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主要石油出口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贸易顺差则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中国尤其受关注, 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 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1142亿美元。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分析

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近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学者、政策当局以及国际机构对于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种全球性失衡状况增加了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的风险。处于全球经济失衡这种大背景下, 中国作为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积极成员, 经济运行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时, 我们必须具备全球眼光, 用全球的眼光看清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走势。因此, 分析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就显得特别重要。

首先, 从美国的角度看, 经常账户逆差的不断扩大是其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长期调整的必然结果。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产业结构软化”趋向的国家。1958年, 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50%, 此后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地位差距不断扩大,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进一步推动了其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美国不仅引领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也使其在产业结构比较优势方面与其他国家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 比较优势产业越来越集中于创新产业和金融业等服务行业。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创新产业的产品需求在创新期往往限于国内, 而服务业产品又多为非贸易品。这便导致美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多体现为非贸易的特征。自1971年以来美国商品贸易的逆差不断扩大, 而服务贸易却始终处于顺差状态, 也表明美国以贸易品为主的商品制造部门的比较劣势越来越明显, 而以非贸易品为主的服务业领域则具有越来越突出的比较优势。这一变化是通过美国将制造业产品等贸易品的生产以外包方式分散到世界各地, 并通过进口来满足需求的过程实现的。所以, 从整个世界经济运行的角度看, 美国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这种先行调整及其所导致的其他国家产业比较优势的变化, 是其经常账户逆差扩大的根本原因。

其次, 从全球角度看, 战后美国率先出现的结构调整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生产重心, 先向其他一些发达国家转移, 改变了两者间的贸易关系和生产格局, 出现了日本等国对美出口制造业产品, 形成对美顺差的“失衡”局面。同时, 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美国引领下也开始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过程, 服务业比重逐渐扩大, 制造业重心转向资本品生产, 在贸易自由化和其后的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 发达国家逐渐将部分制造业产品尤其是消费品的生产转移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服务业比重越高者为经常账户逆差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者则为顺差的局面。结果, 美国不仅要从其他国家进口消费品与标准化的资本品, 其他资本品也越来越多地依靠进口, 产业比较优势的“软化”使得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不仅规模持续扩大, 其产品结构与来源地也更加多元化。最终, 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相互关联的4个层次的产业循环和贸易循环的格局:一是美国自其他发达国家进口资本品, 自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进口消费品, 存在巨额逆差;二是其他发达国家向美国出口资本品, 自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进口消费品, 最终经常账户存在或多或少的顺差;三是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自发达国家进口资本品并向发达国家出口消费品, 形成一定的顺差;四是石油出口国等资源充裕国则向商品主要生产地出口能源、原材料而形成顺差。由此可见, 现阶段的全球经济失衡更多地体现出多边性、全球性的特征。

全球经济失衡, 中国也不例外。长期以来, 中国储蓄过剩, 物价水平就不可能向上走, 处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结构不平衡, 有很多力量不会很顺畅地在整个体系中传导。现在全球经济失衡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如果再不着手解决问题, 将会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 又是一个发展较快、世人关注的国家, 毫无疑问有责任维持和推动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 高度重视全球经济失衡问题, 并着手避免其进一步恶化十分必要。

二、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对策

面对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可能造成的外部风险和冲击, 中国必须下决心及早采取措施主动调整内外不平衡, 增强抵御外部风险和抗冲击能力, 以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 必须加快调整内外需求比例, 适当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 更加坚定地立足扩大内需, 特别是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这是抵御全球经济失衡可能造成的外部风险冲击的最有效途径。当前, 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和贸易顺差过大, 前者易造成通货膨胀和产能过剩, 后者易引发贸易摩擦和加大外部风险。因此, 当前调整内外需求比例的重点应该是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切实解决住房价格上涨过快和教育、医疗乱收费等制约现期消费问题, 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第二, 适当调整外资外贸政策,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促进外贸平衡发展, 防止国防收支失衡进一步扩大。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战略加强对外资引导, 规范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行为, 适当提高劳动者权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标准, 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 技术档次低、土地资源占用多, 能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外资项目, 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政策, 继续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 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使出口产品价格更加真实地反映实际成本, 推动出口企业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同时也要积极扩大进口, 特别是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国内短缺的资源、原材料及其制成品进口, 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政策, 发挥进口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 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 适当调整外汇储备规模和结构, 防止美元贬值造成储备资源缩水。全球经济失衡和中国经济的内外不平衡, 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国际、国内原因, 人民币大幅升值, 既不可能纠正全球经济失衡, 也不是解决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最佳政策选择, 反而有可能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 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 应从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实际需要出发, 在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同时, 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要密切跟踪分析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 特别是美元汇率走势可能出现的趋势性变化, 及早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的币种结构, 同时通过扩大进口和鼓励其他对外投资来适当降低外汇储备规模, 防止美元一旦大幅贬值造成国民财富流失。

第四,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合作与政策协调, 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 努力营造有利于中国的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失衡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众多, 但主要失衡方是美国, 只有有关各方加强合作采取共同行动, 特别是美国承担主要调整责任, 才有可能扭转全球经济失衡继续扩大的趋势。为此, 中国应加强同其他有关各国的磋商协调, 督促美国削减财政赤字和提高国内储蓄率, 更多地承担调整责任, 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杨, 余维彬.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J].新金融, 2006 (4) .

[2]、施建淮.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 2006 (3) .

全球失衡 篇4

关键词:经济失衡 演变 偏向性

Global economic imbalances o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evolution path

LiuYanLi henan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is refers to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behavior main body, each other for their economic interests and mutual competition game, formed a relatively stable power equilibrium state. Appear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urviving still global economic imbalances, essence is the balance of power imbalance between countries and the decision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global economic activity the right imbalances and unbalance of benefit, is that countr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system status of the external performance. It is made up of the United States inside and outside policy choice, higher labor productivity and the financial service level and the central status of dollars cause, is "state investment behavior person" recklessly results. Continuing global economic imbalances, the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evolution, is undoubtedly a great challenge.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make people again o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reflection, influence 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strength, factors and path were discussed.

Keywords: economic imbalances evolution deviation

一、现存国际经济秩序的由来及决定因素

现存国际经济秩序是依据不同的理论基础、制约因素,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而演变来的。

第一个阶段是在17世纪至18世纪的重商主义时期。当时国际经济秩序确立的理论基础是重商主义,形成的决定因素是领土争夺以及财富掠夺,而掠夺是建立在被掠夺者自愿接受掠夺者规则的基础上的,于是就形成了欧洲民族国家相互制衡的均势体系。

第二阶段是19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这个阶段,形成了由英国缔造的开放和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秩序,而指导国际经济秩序的理论基础是自由贸易、非歧视性和平等待遇的理念。这时的国际经济秩序运转,是维持在强国对落后国家的掠夺之上的。国际经济秩序演变的决定因素,来自生产力变革所引起的国际生产体系的演变及世界经济中心权力的转移、英镑体系的确立。

第三个阶段是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至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它形成的理论基础是霸权稳定论,即以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的“霸权稳定论”、A.F.K. 奥根斯基(A.F.K.Organski)“权力转移理论”及乔治·莫德尔斯基(Geroge Modelski)的世界政治历史的“长周期论”为依据,形成了美元霸权下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这种国际经济秩序演变的决定因素,是全球化、一体化、区域经济、美元霸权,而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黏合,凸显了美国的霸权效应,强化了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及不公正性,导致了全球经济的失衡。

二、全球经济失衡下制约21世纪国际经济秩序演变的因素

全球经济失衡下,国际经济秩序是由主权国家特别是经济大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塑造的。21世纪国际经济秩序就是在多极化和美国主导地位这两种趋势的矛盾、摩擦和斗争中发展的。国际行为主体互动、博弈的内生变量的变动,使国际经济秩序具有偏向性特征,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博弈在国际经济秩序演变中表现出偏向性相异特征。全球经济失衡下,制约国际经济秩序演变因素由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所构成。

1.全球经济失衡下制约21世纪国际经济秩序演变的外生变量

国际经济秩序演变外生变量包括:世界格局的变动;市场力量的一体化;区域化。全球经济失衡下,国际生产中心与金融中心的分离,美元金融霸权,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反全球化力量以及国际生产中心的转移与国际经济秩序主导国权力“固化”的矛盾,则是21世纪国际经济秩序演变的外生变量,它左右国际经济秩序演变的快慢进程。全球经济失衡下,发展中国家行为主体的强势博弈以及能否成为强势主体,决定国际经济秩序能否向公正、合理、公平方向演变。失衡两极的中国与美国的博弈,在国际经济秩序演变中偏向性相异。全球经济失衡下制约21世纪国际经济秩序演变的内生变量

“主体、位置、次序、规则”四个变量,为国际行为主体互动、博弈的内生变量。在有限博弈模型下,不同行为主体力量博弈对国际经济秩序演变的影响是不同的。不同国际行为主体GDP的变化;国际经济活动时处于国际经济主流之内或之外,与其他国际经济活动主体的地位是否相等,是强势主体(国际经济秩序的确定者和裁判者)或弱势主体;参与处理重大国际问题的先后;参与国际事务制定的规则的主动与被动影响主体力量的演化、相互制衡关系。上述四方面,是构成“主体、位置、次序、规则”四变量的主要内容。外生变量影响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进程,内生变量影响其演变的偏向性。国际经济秩序演变是内外生变量共同作用、国际行为主体互动博弈的结果。仅分析国际经济秩序演变的外生变量,会导致研究结果的片面性。

3.影响国际经济秩序演变的三大主要“偏向性”力量

由于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在于美国实施的金融霸权战略,由此导致世界经济体划分为外汇储备过剩国与美国的对垒。“金融、粮食、能源”是掌控国际经济秩序演变的主要“偏向性”力量。不同国际行为主体掌控金融、粮食、能源三要素的能力的大小,以及“金融、粮食、能源”三因素的变动如何,左右它在四个内生变量的位置、秩序和制定规则权力,它们的变动是失衡两极牵制国际经济秩序演变的“偏向性”力量。

三、国际经济秩序演变路径与机制及中国应对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层面的系统走向不断开放,继而加深了相互联系、相互碰撞与互动,致使未来世界发展呈现多种演化的可能性。目前国际经济秩序演变的趋势,出现了被掠夺者开始提出改变规则,增加参与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的趋势。这种趋势的不断强化,必将导致国际经济秩序演变路径,从强权型秩序向多国互动协商的民主型秩序演变。即演变为:多国主导的“世界市场社会”秩序。由于国家间是通过市场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市场机制根本不能自我调节,而需要调控。这种高度的调控表现就是各国间的协商,因此促成国际经济秩序演变机制为全球协调与全球治理机制。在这种国际经济秩序演变机制中,中国应做好以下应对。

全球失衡 篇5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失衡现象是指一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 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少数国家。当前阶段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表现是, 美国的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 而中国、印度等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等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 而这些国家的汇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包括汇率制度在内的金融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 造成了美国与亚洲国家之间在消除外部经济失衡时的制度障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集中表现为我国与美国、欧洲发达国家, 主要是与美国的贸易顺差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对进出口的影响。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一个国家总是出口其资源禀赋相对丰裕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进口其资源禀赋相对稀缺的要素密集型产品。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 即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欧美发达国家, 资本和技术相对丰裕,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70%以上, 而制造业只占15%左右, 因此需要进口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 出口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显然, 中美、中欧贸易的商品结构符合国际分工及资源禀赋理论, 各自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形成顺差。

(2) 由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所导致的国际分工的变化。贸易顺差与由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有密切的关系, 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发达国家产业升级, 使制造业加速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世界经济出现“美欧消费, 亚洲加工” 的格局。基于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较为健全的公共基础设施、优惠的贸易政策安排和高效廉价的劳动力等优势, 自上世纪末以来, 海外跨国公司开始走上跨国外包、制造业产业转移之路, 在我国投资建厂, 开展来料加工业务并将制成品出口到国外, 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角色日益明显。国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对美国顺差的主要原因。

2 持续大幅贸易顺差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对外贸易顺差的出现和扩大, 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的结果和重要标志。但作为一把“双刃剑”, 它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2.1 外贸顺差对国民经济的积极影响

(1) 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

由于我国出口导向型的国家政策、内需不足的国内经济环境, 决定了中国每年快速的经济增长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出口带动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收入国家, 工资水平、管理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与其他国家相比有较大的优势。因此, 很多出口企业凭借劳动力和成本优势所创造的低价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增长为国内提供了大量的新增就业岗位, 缓解了人口增长导致的就业压力。

(2) 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制度创新, 提高我国综合实力。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其规模经济理论中, 全面论述了在规模报酬递减的条件下, 通过出口扩大增加产量、降低成本, 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我国可以通过大力促进产品出口, 获得贸易顺差来拓展国际市场形成国内产业规模经济。此外, 扩大出口还可以加快本国的知识积累, 促进技术进步。通过开展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知识与专业化人力资本的迅速积累;通过出口参与国际竞争可以迫使企业加大研究与开发部门的投入, 增强其竞争力, 从而使一国的经济加速增长。

2.2 外贸顺差对国民经济的消极影响

(1) 外汇储备快速增长, 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由于我国早先实行强制性结售汇制度, 货币当局通过外汇管制的措施, 将本应该由各个经济主体 (私人、企业) 自行持有的外汇资产掌握到货币当局一家手中。因此实体经济的增长, 对外贸易余额的增量集中体现为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规模不断增大。巨额的外汇储备成为困扰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极不稳定因素:首先外汇占款渠道的大量基础货币投放, 增加了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从而引起金融资产、固定资产价格大幅上升, 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等一系列后果;此外, 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诱使国际短期资金大量涌人, 进行投机活动, 进一步加快了资产泡沫的形成, 使整体宏观经济呈现过热的局势, 不利于我国的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2)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风险加大, 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 年年贸易顺差, 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对外贸易增长持续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结果是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攀升。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是由于近几年, 我国国内需求严重不足,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一直偏低, 为保证经济正常稳定的发展, 众多的企业都依靠国际市场的需求生存, 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外需拉动型特征。这一方面显示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 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 这将使我国经济发展的面临更大的风险, 一旦国际市场发生波动, 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国内市场, 从而造成我国宏观经济的动荡。

3 调节国际贸易顺差的对策

要缓解贸易顺差持续增长的压力, 必须从进口和出口两方面同时进行调整。首先要调整出口市场结构, 通过政策引导, 扶持和鼓励企业调整出口市场结构, 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 提高出口效益。在调节出口市场的同时, 还要积极扩大进口, 积极拉动内需。如前所述, 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不仅容易引发贸易摩擦.而且会增大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我们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 必须进一步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其次, 必须进行人民币汇率调整。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国际收支顺差越来越大以及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的情况下, 人民币升值是一个必然趋势。人民币长期盯住美元以及币值低估, 使得我国贸易条件恶化, 资源配置失当, 贸易摩擦加剧, 不利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提高效益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 强烈升值预期下产生的热钱流入;外汇储备增加和因结汇造成的基础货币投放的不断增加, 削弱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泡沫等一系列问题, 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均衡和稳定。因此, 必须对汇率制度进行渐进式的改革, 逐步取消外汇管制、逐渐开放资本项目, 以使人民币实际汇率恢复均衡状态, 从而更好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配制中的基础作用。人民币升值虽然不能解决对外贸易巨大的顺差问题, 但是有利于压低国内低效益产品的过量出口, 释放升值预期, 放缓外汇储备增长速度, 减轻宏观经济潜在的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和因外部动荡而引起的美元资产缩水风险。此外, 在调节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升值问题上, 必须警惕货币剧烈升值可能造成的冲击, 应当使用渐进式的改革方式, 时刻把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放在首要位置。

摘要:中国的持续巨额贸易顺差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而由此引起的外汇储备管理、人民币汇率调整, 国内流动性过剩等问题, 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瞩目的经济热点。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下, 以中美贸易关系为出发点, 分析我国贸易顺差形成的长期原因, 阐述其对宏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对策。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贸易顺差,汇率调整

参考文献

[1]袁志刚, 宋京.国际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杨正位.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罗堃.浅析全球经济失衡[J].西南金融, 2007, (2) .

中国在全球经济失衡中的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贸易顺差,贸易逆差,美元硬着陆

一、前言

全球经济失衡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拉托在2005年提出的新概念, 拉托在题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一避免相互指责》的演讲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全球经济失衡 (G lobal Im balance) 一词。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为,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账户赤字庞大, 债务增长迅速, 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 所持有美国债券份额急剧增多, 贸易顺差的进一步增大最终将导致全球资本急速向一方汇聚。在此情况下, 经济会发生无比巨大的偏差乃至失衡, 进而会引发全球性的金融业大衰退和资本的迅猛贬值。

二、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

全球经济失衡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经济非正常运作状态, 牵涉到几乎所有的经济体, 包括以各个国家为首的集团经济体和以私人为首的独立经济体。因此, 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并不能够简单的概括为某个人或某个经济体的投资或决策失误。但追本溯源, 我们仍旧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 简单的对经济失衡的形成进行一个简要的剖析和理解。

(一) 美国与中国政策制定者的失败

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不仅源于美国政府紧缩本国需求的失策, 在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对本国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失误。

美国政府为了在全球金融危急的情况下保证市场活力, 依然减少了政府储蓄, 以希冀能够通过加大资本流入市场的当量, 来刺激美国的市场消费, 拉动内需, 从而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压力。但是由于政府收入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急速降低, 从而加剧了政府财政赤字。另外, 由于希望国内人民尽可能的多消费而导致的银行储蓄业长时间低利率, 反而使得美国的房市大涨, 泡沫楼市不仅重创了美国经济, 更加掀起了新一轮的国际金融动荡。与此同时, 投资商看见了房价飞速上涨所带来的虚拟资本最大化和虚拟利润最大化, 没有考虑到房市可能在瞬间就崩溃的风险, 将为数众多的储存资金转化为了房产, 因此在楼市泡沫消失的时候, 投资商的虚拟资金大量缩水, 迫使他们急于套现, 进一步使得自身资本缩水。不仅如此, 美国资本市场还吸引了大量的国际储蓄, 同时, 美国的超前消费意识使得他们预支未来的国家收入, 超发货币, 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 资本大量外流。

而中国政府则是没有致力于本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扩张内需, 而是满足于政府强制干预外汇市场, 以国家储备为基础, 将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币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汇率点上, 以低汇率保障出口为基础, 大力实施“贸易主义”政策, 以维持本国出口经济的高增长水平。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中国快速出口, 导致外国资金大规模的集中流入, 而中国本身的巨大内需却未曾进行深层次的开发, 最终导致国际资本在中国的大量囤积和积压, 使得中国市场形成了少有的“资金充足, 无处消费”的奇特现象。

(二) 美国向中国的要素聚集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除了资本的直接聚集这一原因外, 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要素集聚。

要素集聚, 即生产要素与生产地、劳动力之间的一种聚集联系, 它使得产品生产成本最小化。而要素聚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所产生的, 先进国家与资源型国家相匹配的, 特有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作用的特殊模式。一方面, 全球化要素流动使以中国为首的亚非拉国家以自身廉价劳动力或大量原材料为诱饵, 吸引集聚了大量的国外要素, 使得其实现以最大最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生产出口;另一方面, 跨国公司的成立, 使得外国资本可以急速的注入要素聚集地, 使得当地的资本水平提高。而从要素聚集的结果来看, 美国等发达国家从国际投资中更多获利, 从而导致这些国家拥有更高的消费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促使进口的发展, 从而使得发达国家有了巨大的贸易逆差;而要素和生产在中国等亚非拉国家的集聚, 必然导致其出口能力的迅速提高, 由于出口能力的提升, 其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 使得资金进一步的在中国等地聚集, 从而形成全球经济失衡。实际上美国等发达国家各类高级要素在这一地区集聚的结果是增加其在中国等国家的投资量, 让高级要素与资金的双重聚集, 最终产生全球经济失衡。

(三) 美元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

二战中后期所成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在二战末期这一特殊历史时间点上, 以同盟国为首的胜利方决定消解全球性的金融货币竞争, 但由于当时的同盟国几大成员———英、苏、法、中, 皆是领土直接面对战火侵袭, 国家实力大打折扣, 只有本土远离硝烟的美国, 不仅国力不衰, 而且还依靠着罗斯福新政和二战, 彻底摆脱了经济大萧条时期。因此, 以当时金融实力最强的美国通用货币———美元为金本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

无论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还是之后的牙买加协议, 都是以美元、黄金为基本货币, 直到1971, 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 美元的主导地位才有所松动。1985年, 当时的美国最大债权国日本与美国签订了“广场协议”后, 日元兑美元的急速升值使日本进入了一个巨大的经济泡沫中, 在1985~1991年间, 日本的经济先是进行了大规模的上升, 然后是一个巨大的衰落期, 时至今日依旧无法恢复元气。

一方面是“广场协议”例子的警示, 另一方面是以中国为首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发言权不强, 因此, 发展中国家为防止本国货币因通货膨胀或钞票超发等原因急速贬值而流失国家资本, 都对美元进行了战略性储备。以津巴布韦为例, 该国在最近5年来通货膨胀率超过2000%, 本国货币急速贬值, 但当初用以保值的美元基本保持不变。对于美国而言, 从货币比率来讲, 就是一个彻底的资本流失。因此, 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被以兑换货币的形式聚集到了发展中国家, 并且保持储备不流通状态, 从而进一步造成了全球经济的失衡。

三、中国面临的挑战

全球经济失衡从某些方面上看, 是一种有利的模式:美国长期财政赤字使得美国不得不竭力拉动内需。作为全球庞大的市场之一, 美国的巨大需求无疑给了全世界一个巨大的机遇。而作为全球经济失衡端另一端点的中国, 则拥有着大量且不断增长的盈余资金, 成为了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投资的最有资本的投资者。

然而这一切都可能在瞬间就不存在:如果美国为了消除赤字, 将其融资的境外资金瞬间抽走, 使得这种资本项目的盈余变成平衡, 从而使得美国财政的赤字也回归平衡。而这一系列的资本流出, 带来了现有失衡条件的前提之一———政府对美元资产的持有量的改变。由此导致房地产价格下跌, 使虚拟资产量减少, 虚拟利润最小化, 迫使投资商重新开始储蓄。如果美国能及时对美元进行贬值, 那么将会使得商品成本降低, 出口成本最小化, 极大地有益于缓解新一轮的美国金融危机。然而这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却意味着对他们出口商品的需求被转移。

亚洲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主要的风险是美元可能硬着陆———所谓硬着陆, 即经济增长不仅是短期向下波浪式的运动, 而且在2~3年内, 无法回到原来的高点。同时, 向下调整往往是不能够计划的, 是没有办法人为控制的。因此, 向下调整的幅度比较大, 不是随机的简单波动, 而是激烈的向下调整。用计量经济学的概念, 硬着陆是经济增长长期向下移动的开始, 因而出现明显的结构性断层。

由硬着陆引发美国经济增长的大幅减缓, 特别是减缓了美国进口需求。美元的硬着陆对出口极大地依赖美国的国家会造成最大的伤害, 其中最大的受害者理所当然是中国和日本。

因此, 中国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失衡面前, 任务是路漫漫而修远, 需要谨慎前行, 同时拓宽对欧洲为首的其他发达国家和亚非拉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交流。多船并行, 多路齐发, 方能使得万年。

四、中国在全球经济失衡中的对策

针对中国在全球经济失衡中的应对策略, 有以下几点:

(一) 拉动内需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单体独立市场, 可以提供巨大的市场购买力和产能消费力, 甚至可以讲, 中国的巨大市场消费力, 足以满足并消化中国每年巨大的产能所造成出口过剩。国家应赶紧制定政策, 财政拨款, 刺激消费。

(二) 加快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 建成和发展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的成立,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自由贸易程度, 同时也加强了中国和国际市场的关系, 使得中国成为国际市场中一只可供选择的, 优质优量的出口商。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更多更好的发展与投资选择, 从而避免了因美国的需求紧缩而带来的巨大冲击。

(三) 调整产业结构, 从以低廉劳动力为主的密集型产业向高科技发展的高精尖型产业的靠拢

只有当产品有了足够的自身实力, 使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时候, 中国的出口产品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实力。即便在美国需求紧锁的冲击下, 我们自主研发的高精尖产品, 依旧会是外贸出口中的热销产品。

(四) 加紧和改善海外投资

近年来中国在海外的投资越来越强, 但是还是无法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我们可以通过财政政策, 大力的鼓励国产优秀企业进行海外投资, 并且可以对海外投资企业进行入关税优惠等政策方面的特惠, 使得其能够尽快发展和壮大。

五、结束语

近年来, 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同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中国显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体中不可或缺的成员, 在解决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问题时, 我们更要立足长远, 具备全球眼光。

参考文献

[1]王婧.中国在全球经济失衡中的选择[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13) .

[2]姜跃春.世界经济失衡的本质原因及中国的政策选择[J].当代世界, 2012 (4) .

全球失衡 篇7

1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贸政策的调整及效果

当前我国外贸政策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保增长”。具体包括四方面措施:第一,运用出口退税、减免出口关税、外贸发展基金、财政贴息等措施,全面支持机电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第二,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第三,鼓励境外投资。第四,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扩大原材料进口。以出口退税政策为例,自2008年8月1日起调整纺织品等商品出口退税率以来,截至2009年6月1日,我国已经连续7次上调出口退税率,主要针对纺织品、农产品、药品、钢材、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机电产品。此外,外贸和投资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在外贸政策调整的同时,政府还陆续出台了一揽子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结构性减税、消费补贴等措施。在一系列应对政策的综合作用之下,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得到遏制。那么,外贸政策调整的效果如何呢?总体说来,外贸政策对于“保增长”效果不佳;在扩大进口方面则喜忧参半。

1.1 依靠出口退税拉动外需收效甚微

首先,从国际来说,贸易摩擦部分地抵消了政策效果。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2008年中国遭遇反倾销调查73起,反补贴调查10起,分别占全球案件总数的35%和71%,涉案金额达62亿美元;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遭受贸易救济调查88起,涉及金额总计102亿美元,远远高于去年全年。其中单单美国就对中国产品发起调查16起,涉及金额占到全球贸易调查总金额的57%,且多个产品属于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其次,从国内来说,频繁的政策调整打破了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和协调性,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例如,由于2007年我国为控制大规模贸易顺差而实行了从紧的出口政策,一些企业自主放弃了订单,政策放宽后订单却难以恢复。因此,虽然出口退税政策全面回调,但难以扭转外贸低迷局面。对于本已实行限制出口的资源性产品,在2009年也被纳入“重点出口产品”之列;尽管针对钢材上升了出口退税率,但收效甚微:政策调整对于钢材出口无力扭转下滑趋势;而由于出口下滑,煤炭和焦炭出口配额显得过于充分。耐人寻味的是,无论是“两高一资”产品的限制政策,还是鼓励出口的出口退税政策,实际上都没能发挥作用。

1.2 通过外贸保增长的目标没能实现

为确保GDP增长8%,扣除了最终消费和投资以后,外贸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须要达到10%。2008年中国的贸易顺差接近3000亿美元,如果要贸易顺差增长率超过10%,那么今年的贸易顺差增长必须超过300亿美元,总顺差要达到3300亿美元。但是,目前根据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累计贸易顺差仅969.4亿美元,显然,靠外贸“保八”的目标很难实现。实际上,2009年上半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3.4%,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1%,下拉GDP增长2.9个百分点,上半年GDP增长率为7.1%。因此靠拉动外贸来保持增长已经不可能。我们已经看到,实现GDP增长8%的是投资拉动。

1.3 通过外贸拉动就业空间有限

仅2008年上半年,我国就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中小纺织企业倒闭超过万家,近千万劳动力陷入失业问题,就业形势确实严峻。但是,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国际比较优势的转移,通过外贸拉动就业的空间已被大大压缩。首先,一方面,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就业的增长率却呈现出下滑趋势。如1986~1990年,全国GDP年均增长约7.87%,同期就业人数平均增长2.4%;而2003~2007年GDP年增长率均在10%左右,而就业增长率年均在0.8%左右,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在800~900万人左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仅能带动80万个就业岗位(杨淑华等,2006)。其次,随着贸易摩擦的加剧,我国每年因此而丧失的就业岗位不断上升。到2009年,中国已经连续13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截止到2006年,我国每年因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而减少出口400~500亿美元,每年丧失300万个就业机会。而最近三年以来,我国遭受贸易摩擦更加频繁,涉案金额直线上升,由此带来的就业机会丧失更多。

1.4 在扩大进口方面喜忧参半

2009年前三季度,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都有不同程度增长。3月份我国钢材连续5个月净出口,8月份再次出现净出口,这有助于缓解产能过剩,但同时却没能实现结构优化目标,因为钢材属于高能耗产品,而政策目标中明确提出要限制高能耗产品出口。实际上,中国高能耗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均下降,但这不是政策发挥了作用,而是由于外需疲软。

由此看来,外贸政策调整没有实现上述目标。那么,为什么国家要出台一系列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外贸?究其原因在于国内经济失衡——制造业、电力等诸多行业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无法消解,依赖外贸实际上是迫不得已,即试图通过扩大出口来释放过剩产能,政府通过出口退税等诸多形式补贴出口企业,实际上等于给本该淘汰的过剩产能寻找生存空间,不利于结构调整。就短期来说,外贸政策没能实现预期效果还是次要的,更加关键的是当前实施的外贸政策已经背离了结构调整的“根本目标”。

2 制造业普遍产能过剩,加剧结构失衡和环境恶化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及我国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暴露出来。外贸调整与投资扩张共同支撑,造成三大后果:一是原本已经存在的愈演愈烈,资源浪费严重;二是结构失衡加剧;三是环境恶化形势严峻。

2.1 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加剧

本轮外贸刺激和投资虽然不是产能过剩的原因,但产能过剩却是此前外贸和投资的结果。本轮调整加剧了过剩的程度。目前我国制造业普遍产能过剩,其中钢铁、炼铝、水泥、造船、平板玻璃以及众多化工行业如电石、焦炭、甲醇、二甲醚、化肥、醋酸、聚氯乙烯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尤其突出,开工率大幅下降。根据工信部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数据,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1.9亿吨,还有5800万吨在建,今年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20%左右;水泥产能过剩3亿吨,而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条,将新增产能超过2亿吨;铝行业产能过剩达35%,在建氧化铝、电解铝产能仍达560万吨和200万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6月份,电石、PVC、甲醇、磷肥行业装置开工率分别为78.4%、51.1%、44%、56%。2009年预计尿素产能将达6300万吨左右,产量在5300万吨左右,总需求为4500万吨左右,是历史上尿素产能过剩最为严重的一年。本轮外贸刺激和投资在结构性布局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到世界产能过剩问题,这使得结构失衡矛盾更加尖锐,甚至在太阳能、风电、多晶硅等新兴行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反映出盲目投资的倾向。

2.2 资源和环境代价沉重

盲目生产不但直接造成资源浪费,更严重的后果是环境损失——包括大量难以计量的非经济损失。尽管如此,地方政府仍对化工产业进行增产规划,根据已经公布的十几个省份的《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甲醇、焦炭、PVC等项目仍然位列其中。可想而知这类规划如果付诸实施,将会给原本已经走投无路的产能过剩带来何种后果。煤炭和水泥生产会造成CO2排放,而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70%。全国50%河流已经是中度污染,污染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水也还是要排放到江河当中,因此,尽管污水处理厂污染检测浓度可能达标,但总量上仍然恶化,更何况我国超过1.7万个城镇至今还没有污水处理厂,化工厂直接排放污染物是河流污染的重要祸端。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危机才是制约中国可持续增长的真正结构性危机。据大多数研究结果的估算,我国历年环境损失大约占当年GDP的8%~13%。2004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144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可持续能力排行榜,我国排在第133位。事实上在全球经济失衡背后,还隐含着更加深刻的经济与环境失衡。快速的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对中国的环境构成了严重且日益加剧的压力。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3 外贸政策的目标应重新定位

如上所述,产能过剩说到底是结构性问题,结构调整是解决产能过剩的根本途径。外贸政策的频繁调整总体上无助于解决产能过剩,反倒有可能发出错误信号,给重复建设提供可乘之机,因为过剩即带来低效,会使地方政府错误地认为行业亏损是由于在位者经营不善,而只要本地提高效率,投资仍然有利可图,由此引发投资的冲动越发难以遏制。因此,更加现实的做法是:明确界定外贸政策的作用范围,不要试图利用外贸“兼顾”或者“缓解”产能过剩。事实已经证明,用外贸政策去“拯救”产能过剩仍然是延续原有的增长模式,即便真能缓解危机,也是以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因此不可持续。外贸政策的整体目标应该是服从于结构性改革战略目标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但是,目前的外贸政策在事实上背离了这一定位。因此,外贸政策要回到其服务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轨道上来。产能过剩需要靠内部经济政策调整来解决,外贸政策应当做到定位明确、目标单一,由“保增长”转变为“保持续”,具体从三方面入手:第一,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不因国内产能过剩而动摇;第二,坚持按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综合性外贸政策措施,包括税收、补贴及出口退税政策的执行,不因短期目标而牺牲转型需要;第三,通过加强环境监督和环境保护管理,积极扩展对外投资,贸易政策作用空间毕竟有限,对外投资一直是我国对外经济的薄弱环节,应当大力发展“绿色”投资。

参考文献

[1]李其原.就业弹性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

[2]刘键,蓝文永,徐荣华.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的探讨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9.

全球失衡 篇8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美元硬着陆

0 前言

全球经济失衡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提出的新概念。2005年2月23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在题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演讲中正式使用了全球经济失衡 (Global Imbalance) 一词。拉托在演讲中指出, 全球经济失衡是这样一种现象:一国拥有大量贸易赤字, 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一些国家。拉托还进一步明确表示,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是, 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 债务增长迅速, 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

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在这一轮全球经济失衡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中国利用优惠的税收政策、稳定的政治环境、坚挺的币值和廉价的劳动力要素这些国际投资者理想中的投资环境缺一不可的特质吸引了蜂拥而来的境外投资者, 事实上成为了现阶段全球经济的“世界工厂”, 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这场全球经济失衡最大的顺差国和债权国。从表面上看, 中国正从这轮全球经济失衡中获得巨大的好处, 国外旺盛的直接投资和商品需求提供了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很大一部分动力。然而, 全球经济失衡毕竟是一种非均衡状态, 不管是通过政府主动的政策措施还是借助市场自身的力量回到均衡, 如果这种调整是以一种剧烈的方式发生的话, 中国将面临巨大的调整风险。如何认识和应对这种风险, 有赖于对这一轮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进行深入的探究。

1 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

由于全球经济失衡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运行失衡状态, 牵涉到几乎所有主要的经济体, 因此用单一的因素很难完整的解释世界范围内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的经济失衡现象。学术界对于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众说纷纭, 但却可以大致概括成以下三类。

1.1 美国与中国政策制定者的失败

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不是源于美国政府紧缩本国需求的失败就是源于中国对本国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失败。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因为减少了政府储蓄而加剧了贸易赤字。由于维持长时间的低利率, 美国货币政策促成了房市的大涨。私人部门由于虚拟的财富效应而减少储蓄, 没有考虑到房市可能在瞬间就崩溃的风险。不仅如此, 美国资本市场还吸引了大量的国际储蓄, 这些资金不是用于直接投资, 而是为私人和政府部门的过度消费融资。中国没有致力于本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增加内需, 而是满足于实行干预外汇市场维持低汇率的“贸易主义”政策维持本国经济的高增长。

1.2 美国向中国的要素聚集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要素集聚, 是要素集聚这种全球化经济的特有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一方面, 全球化要素流动使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集聚了大量的国外要素, 与其低成本劳动力相结合进行生产出口;另一方面, 跨国公司构造了全球的低价供应平台, 美国等发达国家从国际投资中更多获利, 从而导致这些国家更高的消费和更大的贸易逆差。具体来说, 要素和生产在中国等亚洲国家的集聚, 必然导致其出口能力的迅速提高和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 中国等亚洲国家迅速提升的出口能力, 实际上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各类高级要素在这一地区集聚的结果。同时,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投资增加了其高级要素的收益, 扩大了其财富积累和进口的能力。

1.3 美元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遗留下来的“特里芬两难”没有因牙买加体系的建立而得到根本解决。布雷顿森林体系下, 由于实行的是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国际资金流动受到限制, 使得国际收支逆差国无法通过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或外部资金流入来缓解国际收支状况, 而只能通过成本巨大的支出增减政策来调整国际收支。这使得各国在与其它国家的经济交往中追求国际收支顺差, 积累美元储备。而美国只需要简单地以输出美元的方式来弥补逆差。在牙买加体系下, 大部分的东亚国家事实上仍在延续着原有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的边缘化和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客观上仍然要求这些国家积累大量美元以备不时之需, 从而促成了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

2 中国面临的挑战

尽管这种失衡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良好的增长模式:美国长期的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需求动力, 而中国大量的并不断增长的经常项目盈余给全球经济增长充足的供给。通过给其他国家的出口提供一个皆大欢喜的市场, 美国为其他国家追求出口拉动的增长创造了条件。

然而这一切都可能在瞬间就不复存在。如果对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可维持性和美国政府是否会对现有的不均衡采取调整的质疑开始出现, 为美国双赤字融资的境外资金可能瞬间抽走。如果这种资本项目的盈余变成平衡, 就要求美国的经常项目的赤字也要回归平衡。资本流出意味着对美元资产的减持, 由此导致的包括房地产的美元资产价格下跌将使美国居民感觉不再富裕, 并重新开始储蓄。同时, 资本流出也将使美元贬值, 更高的进口价格将导致“进口通胀”, 最终有可能迫使美联储把利率提高到现在难以想象的高度。这一切都将促使美国走进一轮极大的萧条之中。可以肯定的是, 如果美国能及时对美元进行贬值促进出口, 那么美国经济的萧条将得到缓解。然而这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却不是什么好消息, 因为对这些国家出口产品的需求将被转移。

亚洲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主要的风险是美元可能硬着陆进而引发美国经济增长的大幅减缓, 特别是减缓了美国净进口需求的增长。届时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需求的剧烈紧缩将不可避免。如果境外流入资本抽走所有的资金, 美国资本项目盈余对GDP的比值将下降6.5个百分点, 根据收支平衡的原理, 这就要求经常项目盈余也要迅速恢复平衡。这种金融层面的冲击将使美国的需求, 特别是净进口需求下降6.5个百分点, 考虑到世界经济现在维持5%的增长率并且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 世界的总需求将下降三分之一。需求下降导致的第二轮的投资的下降将更加恶化总收入和就业。这将有可能成为重大的世界经济紧缩事件。

美元的硬着陆对开放程度较高并且出口极大地依赖美国的国家造成最大的伤害, 其中最大的受害者理所当然是中国和日本。根据2007年的数据, 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在众多国家中高低不等, 包括香港、新加坡和台湾的东亚经济体的这一数字为25%, 而在欧元区和日本, 这一数字仅为3%。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盎格鲁撒克逊经济体, 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南韩和泰国在内的规模较大的东亚经济体, 中国和拉丁美洲这一数字则处于中等水平。总的来看, 东亚经济体比拉丁美洲更为开放, 与美国经济联系更为紧密。

3 中国的出路

中国应该如何应对风险, 本文主要有如下6条政策建议:

(1) 人民币应该继续对美元升值从而减少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进而减少中国由于美国经济的突然恶化所要面临的风险。在更大的调整压力积聚之前, 允许人民币汇率在更大的范围内波动将有助于缓和美元的信心危机从而给予央行所需的更大的货币政策灵活性。

(2) 加快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在美国需求大幅缩减的情况下, 这将使中国避免剧烈调整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结构, 并且为亚洲国家继续利用比较优势创造条件。

(3) 为了抵消人民币升值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紧缩效应, 中国政府必须利用财政政策刺激内需。当然这里需要澄清一些误解。任何一项财政拨款都必须建立在对具体项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这种分析包括:某一项目是否是解决具有优先地位的问题的正当支出项目, 对这一项目的公共支出管理是否有很好的实践经验, 对项目的或有负债和债务可持续性问题要有清楚的认识。这样的反面教材比比皆是: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急剧的财政扩张就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尽管如此, 面对不断升值的人民币和紧缩的货币政策仍然需要财政政策在刺激需求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4) 加快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放宽信贷限制, 进而降低积累大量预防性储蓄的动机。这最终将解决中国的储蓄和投资的不平衡问题。然而, 由于这种需求机制只能在比较长的时间区间内发挥作用, 而美元的硬着陆在短期内就会给中国出口带来冲击, 因此对于纠正需求缺失来说这种措施的效果在短期内不会很大。事实上, 如果仅仅依靠这些措施将增加调整过程带来的破坏效应。这样的对国内金融发展的考虑和以往亚洲对整合地区金融市场的重视大不一样, 以往整个亚洲更重视“亚洲储蓄在区域内的流动”。现阶段, 以持有美国国债方式从亚洲流向美国的资本以国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回流到亚洲特别是中国, 如果把相同数量的资本从中国储蓄者流向中国投资者, 将不会对经常账户余额有任何的影响。换一种说法, 这种尝试阻断亚洲储蓄向美国的流动而留为己用的做法将不会对全球经济失衡产生任何重大的影响。

(5) 由于美元硬着陆的冲击所带来影响的差异以及亚洲各国政策空间的不同, 客观上要求亚洲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浮动。特别是由于美国经济放缓给亚洲各国带来的冲击和留给各国的补偿性政策范围的差异, 这种货币安排上的调整也就相当必要。认为整个亚洲的货币兑美元的集体升值是有道理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限制亚洲各国货币内部的汇率浮动。

(6) 尽管第五点建议认为亚洲各国应该拥有更大的政策自主权, 但如果面对这种冲击的调整是在亚洲各国政策协调下进行的, 那么这种调整就将更加容易和有效。具体而言, 就是要求各国对亚洲国家货币集体升值以及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必要性达成共识, 因为这两种政策都存在先动优势和搭便车的问题。完成亚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的共同努力和在金融发展上的协同合作也是相当必要的。另外一个可行的关于国际政策协调的建议就是亚洲可以通过谈判达成外汇储备互相透露的协议, 从而有助于外汇储备调整的有序进行, 降低外汇资产重组所带来的不稳定风险。

参考文献

[1]余维彬.全球经济失衡:起因、可维持性与应对[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2]张幼文.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 2006.

全球失衡 篇9

一、中美贸易失衡的表面原因与根本原因

(一) 中美贸易失衡的表面原因

从表面上来看, 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币汇率所致。在对相关数据的考察中, 人民币汇率的变化的确对贸易平衡有影响, 存在着相关性, 2003年姚枝仲、2004年沈国兵、2006年李稻葵等人的相关文章都论述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与中美贸易失衡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但这并不是引起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麦金农在汇率与贸易失衡的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 国际货币的支出与收入效应强烈, 贸易情况与汇率情况都具有可变性, 难以确定。因此, 想要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中美贸易顺差问题显然是无稽之谈。这从科学的角度瓦解了2010年2月,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商业周刊》时所做出的劝说中国人民币升值以缓解中美贸易顺差问题, 以及相关媒体报道文章中指控中国“操纵汇率”的不可信性。

(二) 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

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来自于美国的财政赤字、过度消费以及美国储蓄投资的失衡, 简而言之就是美国经济的内部失衡。首先, 在经济学领域, 正如国民经济恒等式所说, 一个国家经常性的账户差额就是这个国家每个人净储蓄与财政的余额。当一个国家储蓄投资的缺口不断增大, 一个国家经常性的账户差额其实也在不断的增大。这从近几年来美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就可以看出来。自从2001年至今, 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 拉动内需, 就下调了美国的存款利率, 这样美国的储蓄率就明显下降。从2005年1月到2008年8月, 3年零7个月的时间里, 美国的储蓄率始终保持在1%以下。2011年年初, 美联储宣布继续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零至0.25%的水平不变, 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美国极低的利率大大地促进了个人投资的扩张, 使个人资产价值以及个人收入明显快速增长, 大大地刺激了居民的消费倾向;其次, 从财政赤字的角度来说, 增加开支以及减税都会增加账户逆差可能性。美国2011财政年度的赤字将达到1.48万亿美元, 超过2010年的1.294万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时, 2011年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重将达到9.8%, 超过2010年的8.9%, 接近2009年时达到的二战后最高水平10%。而且奥巴马在该年推出的新减税方案使美国财政赤字增加了8580亿美元。这个减税方案对美国政府赤字和债务水平的负面影响大于对经济的正面影响, 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增加了账户逆差的可能性。

从本世纪初开始, 美国的财政赤字累计数额就出现不断的攀升趋势, 美国其他项目的逆差也呈现上升趋势, 高额的财政赤字与较低水平的储蓄造成了美国居民的过度消费。上世纪90年代开始, 美国居民的总消费与GDP之间的比重是65%, 2004年和2005年都出现了攀升趋势, 一度达到72%。由于美国整个国民经济的过度消费以及政策导向所致的储蓄不足使美国经济的发展必须靠对国外储蓄的吸收来维持, 因而也就造成了美国的财政赤字。从本质上来说, 财政赤字是美国国内储蓄不足的外在表现形式, 其真实的实际原因是美国的储蓄能力不足, 美国在国外寻找出路, 即使中美贸易顺差结束, 也依旧需要美国政府为其寻找新的资金来源补充国内的储蓄资金不足。从本质上来说, 中美贸易失衡只是一种偶然性的选择, 不是中国也会是其他国家, 因为美国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形是无法解决其国内存在的资金问题。

二、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次原因

(一) 产业转移所带来的中美贸易顺差

中美贸易顺差的发生, 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东亚各国的贸易顺差。近年来, 美国和东亚新兴经济实体不断的对中国大陆直接或者间接追加投资, 其速度和规模增长之快无法企及, 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产品生产加工新格局。美国及其诸如日本在内的东亚新兴经济国家从事设计、研发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生产活动, 出口各种关键的技术设备和零部件;台湾以及韩国主要从事零件的模块和系统构成;东盟等国负责提供简单的零部件和一些原材料;中国大陆则负责对这些零部件的组装。这样的生产加工分工合作, 逐步形成了新的格局, 按照产品原产地的原则统计, 产品的出口地都是中国大陆。因此相应的, 对日本、韩国及其东盟各国的贸易逆差就无形中形成了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诸如日本等国对美的贸易顺差也因为产业转移而随之转移到中国。从2009年开始, 中国对韩国、日本以及台湾的总贸易逆差额度高于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而我国对一些拉美国家也存在贸易逆差现象。从这个层面来说, 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在于全球一体化生产中的产业转移。

(二) 加工贸易带来了大量的中美贸易顺差

中美之间在一般贸易往来中进出趋于平衡, 顺差现象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领域。中国加工贸易主要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 由于美国、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因为经济的发展, 为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有效地降低成本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中国大陆, 这种对中国的投资方式大大地加重了我国与美国的贸易顺差。根据我国商务部相关信息部门的数据统计, 2007年以来, 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带来的顺差一直在2000亿美元以上, 而加工贸易主要是对美贸易, 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跨国公司都将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向中国, 这更是加剧了中美贸易失衡的现象。

(三) 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严格管制

所谓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指的是美国对我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管制。从全世界范围来看, 美国是拥有发明专利和高科技产品最多的国家, 我国本身由于人口众多以及发展需要对于高科技产品的需求量也十分巨大。根据经济理论可知, 在高科技产品领域, 美国对华贸易应该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可以大大地弥补货物贸易的逆差。但是, 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其主要原因有二点:一是上面所说到的加工贸易转移, 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对华的高技术产品管制政策。比如1998年美国针对中国的管制清单中, 将卫星技术等高科技技术产品列入在内。2007年, 美国正式颁布了对华高新科技产品管制的规定, 将管制产品分为了31个大类, 其中包括导航系统、航空发动机、光学纤维等产品都属于管制之列。目前, 美国将两千多个品种的商品列为军民两用品, 对中国实行严格的管制, 即便出口到中国, 每年还要进行最终用户调查。如此严格的管制政策使很多的中国用户被迫放弃美国市场, 而转向进口日本和欧洲地区的产品。但美国对华的一些初级产品需求量并没有减少, 这种不对等的贸易进一步拉大了美国对华贸易逆差。

三、中美贸易“再平衡”的路径和前景

中美贸易失衡一方面反映在中美贸易冲突上, 另一方面也是出自于美国自身的经济矛盾。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应该用客观的态度看待中美贸易顺差, 理性地看待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 谨慎地处理我国与美国的战略伙伴关系, 为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铺垫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只是通过数据作为参考的一种表示, 它并不能实际地反映出一个国家在具体的贸易行为中获得的利益, 其无法说明利益的分配情况, 因此, 不能凭借主观经验臆断地说, 一个国家处于贸易顺差中就一定盈利, 一个国家处于贸易逆差中就一定经济发展出现危机。逆差和顺差都是各种因素综合发展的结果。顺差或逆差对一国经济影响是好是坏要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而定, 要以是否有利于国家贸易经济增长来判断。

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因素:首先, 主观方面是因为美国方面本身的财政政策以及对中国高新科技产品管制而引发的次生的贸易不平等, 其次, 客观原因是因为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政策下,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特殊地位所致。

要实现中美贸易的平等, 也就必然的从这两方面入手。美国方面应该更新观念, 实现出口自由化。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不对等性:一方面, 通过政策实现自我保护意识, 另一方面又要求他人绝对自由化。美国应该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不断地改变与世贸组织相背离的贸易准则和贸易体制, 积极地促进美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除此以外, 美国应该提高储蓄率, 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解决高消费和财政赤字之间的矛盾, 为美国收支平衡提供新的解决途径。中国方面首先应借鉴相关国家的汇率政策, 比如日本, 进行汇率改革, 使人民币升值符合经济规律, 与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相一致, 避免各种经济损失。其次, 我国应该优化外贸服务体系。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外贸市场秩序的规范, 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最后, 鼓励我国的企业从事跨国经营, 增加我国在贸易投资中的优势, 通过政府的引导, 不断的提高我国跨国企业的竞争实力。

在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上一定要秉承这样的理念, 人民币升值绝对不是解决中美贸易失衡的最核心动力, 绝不是根治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策略。因为, 历史经验已经证明, 人民币汇率升值在表面上可能对中美经济的平衡带来一定的机会, 但是却不可能真正地根除中美贸易失衡的现象。在国际经济贸易史上, 我们看到, 2008年美德贸易也出现不平衡, 美国同样通过施压迫使德国货币升值, 但是最终都并没有解决贸易问题。所以, 人民币升值解决中美贸易失衡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可行的。人民币的升值并不能改变美国市场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也不能解除美国对华高新科技产品出口的管制, 更不能改变中国在贸易格局中劳动密集型的地位。

四、结语

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是美国自身经济问题, 深层次的原因是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环境下, 外商直接或者间接地实现投资加工贸易转移所导致, 单靠通过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办法来解决是绝不可能的。要较好地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在美国来说, 不能以固化的思维、限制的方式看待和处理中美经贸关系, 应清醒意识到其自身内部存在的经济问题, 削减财政赤字、抑制过度消费、刺激储蓄投资、放宽对华的出口管制。在中国来说, 应扩大自身内需, 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合理地对投资进行引导, 提高企业对外资的利用水平;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 优化产业升级。

摘要: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是美国自身的经济问题, 深层次的原因是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环境下, 外商直接或者间接地实现投资加工贸易转移所导致, 单靠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办法是不可能解决该失衡的。长期施压要求我国人民币汇率升值必将会影响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 最终将影响到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文章主要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美贸易失衡,原因

参考文献

[1]张立明, 韩井利.关于中美贸易失衡的思考与对策[J].商业文化 (上半月) , 2011, (8) .

上一篇:卡通人物绘制下一篇:通信电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