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人群

2024-10-03

风险人群(共6篇)

风险人群 篇1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展现大众精神文化, 提供大众休闲娱乐的各类大型活动在举办。大型活动多在人群密集的地区或城市举办, 如组织监管不当, 或人们的安全意识不高, 极易发生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如2014年1月5日, 13时左右, 宁夏西吉县北大寺发生踩踏事故, 造成14人死亡, 10人受伤。2010年11月22日晚, 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市区连接钻石岛的一座桥发生晃动, 导致相互拥挤踩踏, 造成345人死亡, 410受伤。由此可见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具有较大社会负面影响, 且后果十分严重。

1 大型活动人群拥挤风险要素分析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在分析事故原因和建立预防对策中运用了4M法, 即人 (Man) 、物 (Machine) 、媒介或环境 (Media) 、管理 (Management) 。针对大型活动人群拥挤的安全风险分析, 可以将4M法转变为人的因素, 物的因素, 环境因素, 管理因素。

1.1 人的因素

大型活动人群规模、人群流动性较大。人群要素主要表现在人群密度、人群速度、人群行为和人群心理四个方面。

(1) 人群密度。大型活动是人群密集的场所, 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日入园人数高达百万人次。人群密度过大, 人员之间存在摩擦、排斥的现象。当人群密度达到一个临界值时, 人群会因为过度拥挤而停滞不前。Pauls和Nelson认为人群密度的合理范围是0.54~3.8人/m2。即当人群密度小于或等于0.54人/m2时, 人群能够相对自由移动, 而当人群密度达到3.8人/m2及以上时, 则可能导致拥挤堵塞, 不能移动。

(2) 人群速度。一般来说, 人群密度越大, 移动速度就越慢, 而人群速度的变化会产生各种碰撞、拥挤。尤其是在活动场馆的出入口及主要疏散通道等场所。

(3) 人群行为。人群中的个体的不安全行为可能导致人群秩序的混乱与拥挤, 如2014年3月4日, 广州地铁五号线上, 有两男子用瓶状物喷出刺激性气味导致乘客惊慌冲向车头, 发生踩踏, 多人受伤。当人群中出现谣言、假象等现象时, 也可能会导致人群的恐慌, 引发人群混乱。

(4) 人群心理。在面对高密度人群时, 人会产生焦虑、烦躁或恐慌的情绪, 而这种情绪会感染其他人, 从而可能产生一些不理性的、失控的行为, 盲目的跟随人群而失去自己的判断, 从而忽视了其他疏散出口。在恐慌的状态下, 个体都试图增大速度行进, 人群出现推挤、摔倒现象。

1.2 物的因素

物的因素包括活动场所的类型, 建筑物安全与布局, 基础设施设备及场地消防安全等。大型活动的场所类型大致可分为受限空间类和开放空间类。受限空间类对安全疏散出口有约束, 开放空间一般没有场所进出口的瓶颈限制。活动场所建筑物的质量安全, 通道容量的设计, 疏散出口宽度以及方向的设计布局等都关系到该建筑物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1.3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如恶劣的天气条件, 复杂的地理环境以及突发的地质灾害等。社会环境如此次大型活动对民众的影响或涉及到的政治、经济因素, 以及活动现场的氛围是否可控。

1.4 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是指活动组织者的疏忽造成人群混乱的不安全状态, 特别是组织者能否对人群进行有效地疏导和分流控制。组织者应在事前制定具体可行的人群密集管理方案和应急预案, 还可以通过人群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 实现预警监测管理。因此对活动场所内人流量的控制、人流方向的引导以及人群疏散的协调统一, 才能有效防范人群拥挤事件发生。

2 社会力模型

德国学者Helbing等在Lewin提出的社会力概念基础上, 将人行走受到的自身驱动力, 人与人、障碍物之间的排斥力和吸引力等社会因素力量化, 从而建立了社会力经典模型。社会力模型是一种微观连续性模型。

当人群密度达到一定范围内, 行人将与其他人或障碍物发生碰撞, 这其中不仅有行人自身的“期望力”, 还会产生挤压力和摩擦力。假定行人i的质量为mi, 期望以vi0的速度疏散, 方向为ei0。人与人的作用力为fij, 人与墙的作用力为fiw。距离越近排斥力、摩擦力也越大。行人的实际疏散速度vi。行人速度随时间t变化可用下列动力学方程表示:

行人j对于行人i的作用力表示为:

其中, 行人之间的心理排斥力用指数函数表示。dij为两行人质心间距, rij为两行人身体半径之和。nij表示方向向量。

同理, 行人在疏散过程中与周围墙面或不可移动障碍物接触产生的作用力为:

其中, niw和tiw分别表示行人与墙或障碍物的法线方向和切线方向。

3 社会力模型的改进

3.1 模型的改进

Helbing后来指出, 期望速度vi0还受周围人群速度的影响, 并取决于个人的恐慌程度, 如下式:

其中V表示行人期望速率, vgi表示个体受到周围人群 (即人群半径2~3m) 的平均速度, P为恐慌系数。

在现有社会力模型中, 在人群拥挤的情况下, 没有对人群挤压设置挤压阈值, 从而导致出现人群重叠的不合理现象。设最大挤压量为Smax, 在物理模型中经常应用加入接触力的方法避免重叠现象的发生。使用的公式是:

当时, fij, c=0, 其中, C和α为常数。

当人群以较低的密度移动时, 行人个体以自身驱动力朝期望方向前进, 以心理排斥力避开前方视线中的行人或障碍物。当人群移动到瓶颈区域时, 人群密度增加, 可能会产生人群滞留现象。而随着人群的不断增加, 滞留人群开始慢慢拥挤, 在拥堵的过程中会导致人群竞争行为。由于对出口巨大的吸引力以及周围人群的盲从行为, 使得人群行为更加不可控。本文提出竞争因子, 即个体或群体之间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在出口处, 人群处于高密度状态, 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排斥力趋近于零。瓶颈处拥堵形成人群成拱现象。

3.2 竞争因子

拥挤人群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极易造成混乱, 进而人群出现的恐慌心理, 个人的情绪变得十分紧张, 从而产生一些不理性行为。由于对出口的吸引力及周围人群的阻碍力, 竞争因子促使个人极大限度的保护自身安全, 维护自身的利益, 逐渐接近出口而远离危险的目标。竞争因子与突发事件的危险紧急程度, 拥挤人群信息通畅程度, 竞争目标的吸引力, 出入口熟悉程度, 个人自身的求生欲望, 心理素质等等有关。竞争因子的产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导致其他不太熟悉的疏散出口被忽视掉或不能充分的利用。当造成的成拱现象人群密度达到13人/m2以上时, 由于人群外侧的拥挤力量过大而使拱形崩溃, 而出口外的人群密度较低, 前面的人很容易失去平衡摔倒, 遭到后面人群的踩踏。

当行人距离出口越远, 竞争因子的产生导致行人期望速度增加。在期望速度较小时, 人群疏散时间随期望速度的增大而减小, 而当期望速度增大到2m/s左右时, 疏散时间达到最小, 期望速度增加, 疏散时间也增加。当人群密度较大, 人群存在一定的恐慌心理时, 竞争因子会明显影响人群的运动行为, 但过高的竞争因子会降低人群的疏散效率。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型活动人群拥挤的安全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本文主要从人的因素分析了人群拥挤存在的风险, 人群密度和速度会影响到人群的行为和心理, 反过来, 后者也会影响前者。以社会力模型为基础, 在密度较大时的疏散出口产生成拱现象并伴随竞争因子的出现, 进而影响到行人的期望速度和疏散效率。然而人群拥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 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人群特性以及行人运动过程中的随机影响。

摘要:从人、物、环境、管理四个方面论述了人群拥挤存在的风险因子, 以人因为重点总结出人群密度, 人群速度, 人群行为和人群心理四要素。以社会力模型为基础, 针对人群密度较大时改进了行人重叠的算法, 并提出了在疏散出口处, 由于对出口巨大的吸引力以及周围人群的盲从行为, 行人产生了竞争因子, 以及竞争因子对期望速度的影响。

关键词:群拥挤,社会力模型,竞争因子,期望速度

参考文献

[1]张青松.人群拥挤踩踏事故风险理论及其在体育赛场中的应用[D].天津:南开大学, 2007:80-86.

[2]R.L.Hughes.The flow of large crowds of pedestrians[J].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2000, (53) :367-370.

[3]HelbingD, Farkasl, Vicsek.T.Simulating dynamical features of escape panic[J].Nature, 2000:407-487-490.

[4]罗茜.人员疏散的社会力修正模型及其仿真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31-33.

[5]卢春霞.人群流动的波动性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 16 (2) :30-34.

[6]杨霞.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05, (4) :24-26.

[7]孙超, 吴宗之.公共场所踩踏事故分析[J].安全, 2007, 28 (1) :18-23.

风险人群 篇2

湖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时间:2018-08-17 8月12-13日,“大气污染对人群急性健康风险研究”项目专家研讨会在湘潭县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有省疾控中心专家和湘潭市、娄底市、浏阳市、雨湖区、湘潭县、韶山市项目负责人及技术专家。

“大气污染对人群急性健康风险研究”是一项国家重点科研课题,旨在建立大气污染复合污染物对居民健康损害的暴露反应关系。在全国设有35研究位点,在我省设有湘潭市雨湖区、湘潭县、娄底市娄星区3个典型位点和浏阳市1个加强位点。我省分别于2017年9月、2018年2月和2018年6月圆满完成三个典型位点各180名调查对象秋季、冬季和夏季三轮现场调查,县级和省级质控也同步完成,并于2017年11月圆满完成浏阳加强地区200名调查对象的现场调查、健康体检和生物样品的采集、分装及保存工作。截至目前各研究位点基本完成2013-2016年历史数据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该项课题研究工作目前已进入数据整理、挖掘和分析利用关键时期,为集思广益、开拓分析思路,省疾控中心组织此次专家研讨会。

会上,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介绍了课题实施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中心环境与健康科汇报了课题工作进度,并明确了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和目标为再接再厉保质保量完成2017-2018年历史数据收集整理上报工作,并争取多出科研成果。湘潭市疾控中心主任代表各项目点就工作组织实施、严把质量关、依托项目进一步提升业务、科研能力等进行了经验介绍,并表态将扎扎实实把下一阶段工作完成好。现场还组织所有与会专家就如何进一步挖掘和利用监测数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广泛收集了大家关于进一步更高效高质完成课题任务及数据分析利用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研讨会既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也是对下一阶段工作的部署,所有与会领导和专家积极参与,达到预期效果。

信息来源:省疾控中心 作者:许意清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

主办单位:湖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公安备案号:43010502000560 地址:长沙市湘雅路30号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警惕早期症状 篇3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

现代研究发现,肥胖是诱发糖尿病最大的危险因素。一方面,肥胖的人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才能让血糖保持在正常水平,这就加大了胰岛β细胞的工作压力,时间一长,胰岛β细胞疲劳,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受损,引发糖尿病。另一方面,脂肪中容易产生抵抗胰岛素的物质,使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功能,增加患糖尿病的机率。

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会增高糖尿病风险。比如有的人工作忙碌,早晨不吃早餐,午餐吃的又很多,这样一来,胰岛β细胞很容易疲劳,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长此以往就会引发糖尿病。

高风险基因也是促发糖尿病的原因之一。科学研究发现,若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有患糖尿病的,那么这个人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人就一定会最后发展成糖尿病。如果这些可能携带高风险基因的人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平衡,积极运动,还是可以延后甚至防止糖尿病发病的。

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也会增长。因为年纪越大,胰脏功能衰退的也越明显,各种血管、神经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大为提高,所以说老年人也是糖尿病高风险人群。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对于糖尿病症状的认识,大多数人还停留在传统的“三多一少”上,即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轻。其实,随着近些年对糖尿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往往只有在Ⅱ型糖尿病病情已经比较严重、或者1型糖尿病的患者才出现。那么,怎样才能尽早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呢?这需要对那些细微的早期症状保持警惕。

○ 饮食改变

发现自己饮食量较前增多可是又总感觉吃不饱,还想吃。与此同时,身体却日渐消瘦,全身感觉疲乏无力。喝水量增多,然而仍然难以解除口渴的现象,此外尿量因为饮水增多也随之增多。

○面色发红

典型糖尿病人在发病前后,面色并无异常改变。但有人调查过千例隐匿性糖尿病病人,发现绝大多数患者颜面色泽较红,有89.5%的患者呈不同程度面色发红。

○手足部水疱疹

隐性糖尿病病人手、足以及足趾、小腿伸侧,在没有任何诱因情况下,常突然出现外观颇似灼伤后的水疱,其特点是不痛不痒。

○胫骨前出现褐色斑

此症多见于轻型糖尿病病人,主要表现为小腿前部皮肤出现椭圆形褐色斑,伴有轻度凹陷性萎缩。其中有10%左右可合并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手足背肉芽肿

早期糖尿病人在手足背常出现色泽淡红、如指甲大小、质硬、呈环状的肉芽肿。

○皮肤瘙痒

皮肤、外阴瘙痒而又无皮肤病变。约有10%的早期糖尿病病人可有全身性或局限性的皮肤瘙痒,且较顽固,以外阴部或肛门部位最严重。

○菱形舌炎

大约有2/3隐性糖尿病病人可出现原因不明的舌疼痛,舌背中央呈菱形的乳头缺损(即舌背上无舌苔覆盖)等等。

○四肢疼痛

下肢、足部各关节经常疼痛,而排除骨质增生、风湿、类风湿疾病。上下肢体出现麻木、针刺样疼痛,有时伴有烧灼感。

○间歇跛行

经常出现行路后下肢痛,脚趾痛,必须休息一会儿才能缓解,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之为“间歇跛行”。

以上这些因素有些属于糖尿病本身的症状,有些则属于其他并发症的表现。如果您发现自己或家人无缘无故出现上述症状,就应及早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风险人群 篇4

1 方法

1.1 问卷调查。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问卷, 收集个人行为生活方式信息, 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评估能够对其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预测和评估, 可以补充完善健康体检的内容, 并为健康体检者的疾病防治或健康管理提供相应的依据和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1.2 录入分析

由经过系统培训的工作人员将采集的行为生活方式资料以及体检数据统一录入表格, 并进行综合分析, 为个人健康干预、干预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2 制定风险管理内容

2.1 管理目标分短期目标及长期目标。

短期目标:进行分层管理提高他们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防治知识的知晓程度, 控制危险因素。长期目标:将检测数据控制在理想水平, 降低消化系统的慢性疾病及癌症的发病率。

2.2 健康干预计划

2.2.1 抓好健康教育是有效干预内容。

根据健康风险评估分析结果, 实施适合个体健康教育计划。采用宣传手册、健康讲座、电话咨询、短信追踪等方式为阳性人群提供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防治知识, 使体检客户了解根除HP的重要性, 了解HP的传播方式, 告知其注意个人、饮食卫生, 做好餐具、手的消毒, 防止HP的感染。

2.2.2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对与体检后发现检测数值较高, 并且自身胃部不适症状的体检者, 应建议实施根除HP治疗方案, 并电话追踪服药情况, 要求坚持按疗程服药, 提高管理依从性。

2.2.3 实施定期检测是防止复发的根本。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愈后很容易复发, 其复发原因十分复杂, 既有生物学因素如HP感染, 也有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 (1) 首次抗HP治疗后应指导最少间隔1个月来检测HP, 如仍然阳性, 要与医生联系, 换用或改用其他的药物。治疗后应每季度电话随访1次, 随访内容包括是否完成疗程、HP是否转阴、生活饮食习惯的调整、家人检查或感染情况。

2.2.4 培养良好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

众所共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诱发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因此, 应加强此类人群的生活方式及健康饮食习惯的指导, 可进行定期的短信宣教, 内容包括如注意卫生, 做好餐具、手的消毒, 可考虑实行分餐制, 采取有效的刷牙方法, 饮食宜清淡、三餐要定时定量, 忌浓茶、烟、酒及咖啡, 注意缓解精神压力、保持情绪稳定等内容。使HP感染者对相关知识有了详细了解, 提高其健康管理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2.2.5 需要树立积极主动的社会支持环境

做好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的支持, 利用各大媒体在全社会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将疾病预防与疾病治疗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将关注疾病的治疗拓展到疾病危险因素的预防策略, 培养和建立人人主动维护健康的社会支持环境, 培育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 承担自身保健责任, 营造全民参与的健康文化氛围是实现人群健康管理的根本。

由于HP感染与经济、环境、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综合因素有关, 有报道我国普通人群感染率高达40%-70%健康管理机构可对群体的中高危人群实行追踪干预, 为低危健康人群提供健康促进的资源与方便, 防患于未然, 健康风险评估已成为健康管理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Wu MS, Wu CY, Chen CJ, et al.Interleukin-10 genotypes associate with the risk of gastric carcinoma in Taiwanese Chinese.Int J Cancer, 2003, 104:617-623.

[2]任高.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94.

[3]杨万刚, 李学峰.幽门螺旋杆菌的流行病学研究综述[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6 (4) :99-102

风险人群 篇5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在我院体检的广州地区非过度饮酒交警人员年龄、吸烟、生活规律、体重指数 (BMI) 、血压 (BP) 、ALT、AST、空腹血糖 (FP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甘油三酯 (TG) 、总胆固醇 (Tch) 等资料。过度饮酒定义为饮酒≥140g/周[3]。

1.2方法

NAFLD以超声检查诊断脂肪肝为标准[4]。采集受检者: (1) 年龄; (2) 性别; (3) 吸烟; (4) 生活规律; (5) BP:以JNC7[5]为高血压诊断标准; (6) BMI:BMI>29 (女性) 或30 (男性) 诊断肥胖; (7) FPG>6.1mmol/L, 或已诊断糖尿病者定义为血糖异常; (8) ALT、AST>40 U/L定义为肝功能异常; (9~12) HDL-C<0.91mmol/L、LDL-C>3.63mmol/L、TG>1.7mmol/L、Tch>5.69mmol/L定义为血脂异常。

1.3统计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NAFLD发病风险因素:因变量NAFLD, 阳性为1, 阴性为0;自变量1 (年龄) :20~29岁为1, 30~39岁为2, 40~49岁为3, 50~59岁为4;自变量2 (性别) :男性为1, 女性为0;自变量3 (吸烟) :吸烟大于10支/d, 3年以上者[6]定义为1, 否则定义为0;自变量4:生活不规律定义为1, 生活规律定义为0;自变量5~12:阳性为1, 阴性为0。患病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受检总人数3 027人, 男2 065人, 女962人, NAFLD检出930人 (30.72%) , 男890人 (43.10%) , 女40人 (4.16%) 。卡方检验表明, 男性、女性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NAFLD患病风险因素, 统计结果表明, 所有变量均进入回归方程, P<0.05。

3 讨论

NAFLD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贮积为特征, 在肝脏疾病致死中居第二位, 统计结果表明, 受检人群NAFLD患病率达30.72%, 尤其是男性患病率高达43.10%, 远高于文献报道的广东省脂肪肝患病率 (23.16%) [7], 多元回归表明, 其患病与性别、年龄、生活不规律、不良生活习惯、血压、血糖、血脂异常、肥胖、肝功能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 分析受检人群NAFLD患病率较高的原因, 可能与中年受检者生活、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健康等因素有关。良好的生活规律、生活习惯, 合理的膳食结构, 控制体重等有望降低NAFLD的患病率。

参考文献

[1]Tharkkar S, Kumpatla S, Muthukumaran P, et al.High preva-l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among po-lice personnel compared to general population in india〔J〕.As-soc Physicians India, 2008, 56:845-849.

[2]欧健苹, 苏凤璋, 温贤忠, 等.广州交通警察脏器超声波检查异常结果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 2010, 2:171-172.

[3]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6, 14:161-163.

[4]郭万学, 燕山, 杨涣宜, 等.超声医学〔M〕.第6版.北京:科技出版社, 2011:781.

[5]Chobanian AV, Bakris GL, Black HR, et al.The seventh report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the JNC 7report〔J〕.JAMA, 2003, 289 (19) :2560-2572.

[6]刘爱玲.被动吸烟对健康青年人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6, 3 (12) :859-865.

风险人群 篇6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群脆弱性概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群脆弱性是一种状态,它描述了社会公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受影响以及自我保护的程度,包括健康脆弱性和心理脆弱性两个方面。脆弱性是社会公众在一定环境下所具有的一种属性,它与暴露和危害存在与否没有关系,而只有公众暴露在一定危害的影响下脆弱性便会体现出来[2]。人群脆弱性受危害(类型、变异能力、传播途径、中间宿主等)、人群特点(密度、结构、流动性、行为、知识水平、技能水平等)、环境(气候、气温、湿度等)、安全防范措施(药物储备、物资、技术、制度、机构设置等)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见图1。

图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成机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群脆弱性具有如下特点:(1)人群脆弱性是客观存在的。不管危害是否发生,人群脆弱性都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由社会公众的结构、密度、特点、流动性、知识技能水平、防范能力等决定的,是社会公众的固有属性。(2)人群脆弱性具有针对性。人群暴露在某一危害影响下是脆弱的,而暴露在另一种危害下可能是安全的,人群针对不同的危害表现出不同的脆弱性。(3)人群脆弱性是动态变化的。人群脆弱性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群对危害知识、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群对该危害的抵抗力也不断提高,人群脆弱性也随之降低。同时,人群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脆弱性,完善了组织结构,提高了监测预警能力和物资储备水平,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都会降低人群的脆弱性。(4)人群脆弱环节可以相互转换。当社会公众暴露于某种危害下时,往往由于某个薄弱环节导致危害行为变异、扩大或加速,使得危害的发生途径发生变化,本来安全的环节转化为薄弱环节。

2 人群脆弱性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的关系分析

联合国减灾委的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新的风险评估模型:R(Risk)=H(Hazard)×V(Vulnerability)/C(Capacity),以取代经典的R(Risk)=L(Likelihood)×C(Consequences)模型。R=HV/C模型充分考虑了脆弱性对灾害行为的影响,是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质变。通过该模型可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与人群脆弱性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人群脆弱性越大,风险越高。见图2[3]。

图2 人群脆弱性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关系

危害发生时,当人群脆弱性低于“警戒值”时,公众的抵抗能力、适应能力较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风险较低,公众处于较安全的状态,而且随着脆弱性的提高,风险变化不明显;当人群脆弱性处于“警戒值”和“危险值”之间时,公众的危害抵抗力较弱,人群脆弱性的微小变化就会带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的大幅提高,公众处于高风险状态;当人群脆弱性高于“危险值”时,公众的危害抵抗力接近于零,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的可能性极高,处于高危险状态。

3 基于人群脆弱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

由图2可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水平与人群脆弱性呈正相关,人群越脆弱,风险越高。因此,通过对人群脆弱性的分析,可以间接评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水平。研究采用综合评价法评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群脆弱性水平。

人群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影响人群脆弱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4]:(1)与人群自身相关的因素,包括人口密度、人口流动性、生活方式或习惯、危害知识掌握程度、危害应对技能掌握程度、人群对社会保障体系的信赖程度等。(2)与危害相关的因素:危害的致病性、危害的传播速度、危害的传播途径等。(3)危害应急应对的相关因素:物资储备情况、医疗技术水平、应急人员素质、应急应对组织管理水平等。(4)环境因素:居住地气候条件、居住环境等。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群脆弱性的特点,聘请流行病领域、卫生事业管理领域、实验室检测领域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群脆弱性评价指标进行讨论、筛选,确定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群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等级的确定。本研究将人群脆弱性的等级分为5级,很小、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即。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ai,且。

聘请n个专家,分别根据15个评价指标评估人群脆弱性的等级,得到以下评估矩阵。

其中:vij表示第i个专家对第j个指标的评分值;m=15。

计算人群脆弱性评估值。计算所有专家对各个指标脆弱性评分的平均值,然后将得到的结果与该指标的权重相乘、求和,计算最终评分的加权平均值,并依据该结果评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群脆弱性,进而可以判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铁民.脆弱性——突发事件形成与发展的本质原因[J].中国应急管理,2010,(10):32-35.

[2]贾增科,邱菀华,郭章林.基于脆弱性的突发事件风险分析[J].兵工学报,2009,30(11):145-149.

[3]刘铁民.事故灾难成因再认识——脆弱性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5):5-10.

上一篇:全球意识下一篇:喷油参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