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高危人群

2024-06-21

脑卒中高危人群(通用8篇)

脑卒中高危人群 篇1

摘要:目的:通过头CT血管成像 (CTA) 了解某地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颅内血管Willis环的特点。方法:招募该地区脑卒中高危志愿者行头CTA检查, 主要观察血管直径变化, 对Willis环的变异进行分析, 把所得数据与关于健康中国人的研究进行比较。结果:281人 (男153人, 女128人) 的头CTA成像用于分析。Willis环完全不完整108例 (38.44%) , 且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 (P=0.78) 。脑卒中家族史人群与中国健康人群Willis环不完整率分别是39%、17%,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本研究人群中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59.0±8.7) 岁, 高于非卒中人群 (49.6±10.2) 岁,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脑卒中家族史人群Willis环的变异与年龄无关, 其可能在胚胎早期阶段已发育, 生后保持形态不变;此高危人群Willis环较高的不完整率可能是其脑卒中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相似遗传背景的人群随年龄增高, 外部因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脑卒中家族史,头CTA,Willis环

脑卒中发生与许多危险因素相关, 包括性别、年龄、生活习惯及脑血管自身的变异等[1]。脑卒中家族史是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 具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是脑卒中发生的高危人群。但目前还未有这种高危人群脑血管形态的研究。Willis环可通过血流转向而对脑血流低灌注做出反应。本单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天津蓟县某些农村地区的脑卒中年首发病率较高[3]。本文以脑卒中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头CTA检查, 以了解脑卒中高危人群颅内动脉Willis环的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天津蓟县某些农村地区招募脑卒中家族史的志愿者 (指应招人的父母或亲兄弟姐妹中存在脑卒中患者) : (1) 18岁以上的常住人口; (2) 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 (m RS≤2级) ; (3) 志愿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影像学检查。最后共招募283人 (男153人, 女130人) , 年龄24~77岁, 平均 (50.8±10.5) 岁。此研究得到了天津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的支持, 所有的参与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影像学检查

所有参与者均行头CT及头CTA检查。然后对其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进行鉴别与统计, 并对颅内血管Willis环的形态进行分析。采用64层螺旋CT (CT750 HD, GE, America) , 先常规颅脑CT平扫, 再行CTA扫描 (范围从主动脉弓至头顶) 。扫描阈值一旦超过50 HU, 螺旋扫描即自动开始。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 V, 管电流量180 m As, 准直64 mm×0.625 mm, 旋转时间0.5 s, 螺距1.375。使用专用高压注射器以4 m L/s的流率经肘静脉团注碘普胺 (370 mg/m L, Bayer) 60 m L, 并用40 m L生理盐水作为推进剂。CTA扫描所得原始图像在一个图像工作站 (a GE Advantage Workstation) 进行处理, 获得冠状和矢状位多平面重建、最大强度投影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s, MIP) 和3D体积重建 (3D volume-rendered, 3D VR) 等。

1.2.2 相关研究的比较

把研究结果按照Li等[4]对160名中国人的研究数据进行筛选, 并与之比较。

1.2.3 图像分析

所有Willis环的评估及测量根据源图像、3D VR和MIP图像进行。评测由一位神经外科主任和一位神经放射学家一起对图像进行分析, 如果这两位专家的意见不统一, 将会邀请其他神经放射学专家一起进行评估, 直到结果一致。评估的血管主要包括双侧大脑前动脉交通动脉前段 (A1) 、前交通动脉 (Aco A) 、双侧后交通动脉 (Pco A) 和双侧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 (P1) 。本研究认为Willis环血管直径≥1 mm为正常。若血管直径<1 mm则认为发育不良;若血管在CTA上未显示则认为缺如。

Willis环的整体形态根据前循环和后循环部的完整性进行联合分析, 并和健康中国人的研究比较。Willis环的整体形态分为3类, 包括完全完整 (EC) 、部分完整 (PC) 和不完整 (IC) 。完全完整:前循环和后循环部的所有组成血管区段是可见和连续的, 且血管直径至少1 mm。部分完整:Willis环的前部或后部通路, 只要有一部分是完整的即可归入此类 (完整部分血管连续且直径都>1 mm) 。不完整:前部和后部通路都有缺陷的血管 (非连续的, 发育不良或缺如) 存在。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软件处理。男女年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Willis环变异在性别间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 若存在小于5的理论频数, 字2检验的P值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的结果。Willis环变异随年龄的变化采用字2检验结果中Linear-by-Linear Association的结果。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Willis环的整体形态

两名女性分别因甲亢病史和对造影剂过敏, 未行头CTA检查。最后, 共281人 (男153人, 女128人) 的头CT及CTA图像用于分析, 年龄24~77岁, 平均 (50.9±10.5) 岁, 男女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87) 。Willis环不完整率为38.5%, 完全完整率和部分完整率分别为13.5%和48.0%。男性和女性不完整率分别为34.6%和43.0%,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5) 。因为≥65岁的人数较少, 分析时和上一年龄组合并。可看出, 随年龄增大, Willis环不完整率增大, 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8) 。各年龄组女性的Willis环不完整率均高于男性, 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Willi环整体形态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见表1。

注:EC指Willis环完全完整;PC指Willis环部分完整;IC指Willis环不完整。≥65岁指该年龄组人数较少, 分析时和上一年龄组合并。趋势P值为Wiliis环不完整率随年龄的变化趋势 (采用字2线性趋势检验)

2.2 和健康中国人比较

为和中国健康人群比较, 本研究的人群按前人研究的纳入标准进行筛选: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缺血性中风或出血性中风病史;经检查没有致残性神经功能缺损[4]。其中209人 (男116人, 女93人) 符合纳入标准, 年龄24~70岁, 平均 (49.7±10.2) 岁, 男女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6) 。两组人群完全完整率和不完整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见表2。

2.3 缺血性卒中与非卒中人群比较

CT发现缺血性脑卒中共36人 (12.8%, 男21人, 女15人) , 年龄36~77岁, 平均 (59.0±8.7) 岁。缺血性卒中患者与非卒中人群的[不包括发生SAH的2人;男132人, 女111人;平均 (49.7±10.2) 岁]Willis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缺血性卒中人群的平均年龄高于非卒中人群,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见表3。

3 讨论

早期Willis环的研究主要来自于尸体解剖, 其局限可能在于福尔马林的浸泡使动脉血管失去真实形态。随着科技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影像技术对Willis环的形态进行研究[4,5,6,7,8,9,10,11]。

影像学研究提示不同健康人群Willis环完全完整率从27%到89.7%不等[4,5,6,10], 这种差异可能与人种、人群及判定方法相关。本研究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的Wiilis环整体形态EC率只有13.5%, 明显低于以往人群的研究。而且和中国一般健康人群相比, 此高危人群Willis环不完整率较高,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组织缺血时的血流代偿能力与血管是否存在及血管直径大小有关[12]。某些人Willis环具有足够的代偿能力, 其发生脑卒中的危险较低[13]。颈内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 可通过Willis环再分配血流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缺血事件的发生或进展[14]。从此研究看出, Wiilis环较高的不完整比例可称为其脑卒中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研究发现Willis环完整与否和年龄及性别存在一定的关系[6], 但此研究并未发现Willis环形态存在性别上的差异或随年龄而显著改变。Willis环的解剖变异很可能是基因决定的, 在胚胎早期阶段已发育, 出生后保持形态不变[15,16]。

此研究并未发现Willis环的某种变异形态在脑卒中家族史阳性志愿者的缺血性卒中与非卒中人群中存在明显差异, 前文提示Willis环的变异很可能是基因决定的, 这提示该人群中缺血性卒中与非卒中的人具有相似的遗传因素。但缺血性卒中人群的平均年龄高于非卒中人群 (P<0.001) , 这提示年龄在脑卒中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原因, 由以上结果推测, 相似遗传背景的人群随年龄增高, 外部因素的累积作用在脑卒中的发展中越来越重要。

该研究应用头颈CTA技术发现在脑卒中高危人群中Willis环的变异可能在胚胎早期阶段已发育, 在脑卒中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了解Willis环的变异对脑卒中的发展可以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 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均未发现。该研究还提示随年龄发展, 外部因素在脑卒中的发展中越显重要。

脑卒中高危人群 篇2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 肺部感染 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59-02

急性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且极易并发肺部感染,不仅加重了患者病情,同时也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了对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就这一问题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讨论,本次研究以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住院的196例脑卒中患者为对象,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和分析,现将研究过程報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以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住院的196例脑卒中患者为对象,全部患者均经MRI或头部CT确诊。其中,78例患者为出血性卒中,118例为缺血性卒中。男性患者116例,女性患者8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8.5±11.5)周岁。有45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出血性、缺血性卒中分别占20例和25例,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占30例和15例。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全部患者的临床治疗与各项指标进行搜集和整理,并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SS(脑卒中评分)百分数对患者的预后指标进行评价。计算方法为,以患者入院和出院NIHSS之差比上患者入院NIHSS,并乘以100%。

2 结果

2.1 与患者年龄的关系。在本次研究所涉及的196例脑卒中患者中,有45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即本次研究对象的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22.96%。其中,年龄不足50周岁的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几率为4.96%;年龄超过80周岁的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几率为75.8%,提示随着脑卒中患者年龄的增长,并发肺部感染的可能性会逐渐增大。

2.2 与患者意识障碍的关系。本次研究所涉及的196例脑卒中患者中有33例存在意识障碍,其中26例并发肺部感染,占全部意识障碍患者总数的78.79%。其余163例不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中,有19例并发肺部感染,占无意识障碍患者总数的11.66%,提示存在意识障碍的脑卒中患者更易并发肺部感染。

2.3 与患者疾病类型的关系。在78例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19例并发肺部感染,几率为24.36%;在11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26例并发肺部感染,几率为22.03%。虽然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几率略高于缺血性卒中,但差异并不具备显著性,提示是否并发肺部感染与患者疾病类型之间不存在紧密关联。

2.4 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未并发肺部感染的151例患者的病死率为7.28%,患者出院时NIHSS的减少值为(61.26±0.60)%;并发肺部感染的45例患者的病死率为17.78,患者出院时NIHSS的减少值为(14.24±1.40)%。可以看出,并发肺部感染将会对患者的预后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2.5 并发时间。在并发肺部感染的4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有9例的发生时间≤3d,占总数的20%;有16例的发生时间在4~7d,占总数的35.56%;有15例的发生时间在7~10d,占总数的33.33%;有5例的发生时间≥11d,占总数的11.11%。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并发症类型较多,常见的有压疮、泌尿道感染、肺部感染、肺梗死以及静脉栓塞等,其中以肺部感染最为普遍。在本次研究中,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几率为22.96%,虽然远高于卫生部的相关要求,但却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患者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较高。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几率会受到来自年龄、意识障碍等因素的影响,但与疾病类型的关联度较低。但是在以往的研究报告中,则对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结论。究其原因,可能与研究环境的不同、临床资料的复杂性有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在发生时间方面,本次研究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中有88.89%的发病时间是在发生急性脑卒中的10d以内,提示对于肺部感染的预防应尽早进行,避免处于机体抵抗能力微弱状态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

另外,本次研究所得出的患者出院时NIHSS百分数的减少结果提示,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不仅会对患者的功能恢复产生不利影响,还会提高患者的病死率。虽然对于预后的影响机制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但可能与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后所导致的发热、脑组织代谢率提升、脑水肿加重、脑缺血缺氧情况恶化、神经元加速死亡等因素有关。

总的来说,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是多种不同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其中,部分因素可以通过人为方式加以控制。所以医护人员应提高对院内感染防控的重视水平,除保证病房空气的清新度、环境的整洁度外,还要注意通过翻身、拍背等方式使患者呼吸道始终处于通畅状态。另外,就是要完善营养支持机制,尽快帮助患者恢复自身的免疫能力。相信通过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就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可能,从而为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复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杨龙平.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452-3454

[2]任桂花.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6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5):37-38

脑卒中高危人群 篇3

关键词:桂林地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危险因素

脑卒中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或意识障碍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开展有效的一级预防是减少脑卒中疾病负担的最佳策略。找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和控制脑卒中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桂林地区部分乡镇及社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并分析高危人群中高危因素分布情况。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2月-2015年5月抽取桂林地区部分乡镇及社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2 43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数据来源于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协同工作平台网报资料。

研究方法:根据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工作流程,对研究对象进行风险评估(初筛):(1)高血压病史(≥140/90mm 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2)房颤和(或)心瓣膜病等心脏病;(3)吸烟;(4)血脂异常;(5)糖尿病;(6)很少进行体育活动;(7)有脑卒中家族史;(8)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6 kg/m2)。既往是否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脑卒中病史。危险因素≥3项,或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既往有脑卒中史及3类兼有患者均评定为脑卒中高危人群。然后对高危人群进行复筛,含部分实验室检查、颈动脉超声、心电图检查。

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基本情况:男1 119例,女1 312例,年龄40~95岁,平均(63.7±7.47)岁。共筛出高危组人群498例,男289例(58.03%),女209例(41.97%)。其中脑卒中患者230例(46.18%),有TIA发作史患者22例(4.42%),≥3项危险因素人群246例(49.40%)。

高危组人群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危险因素前三位分别为高血压(90.8%)和肥胖(BMI≥26 kg/m2)(45.6%)及吸烟(34.7%)。血脂异常(33.5%)、体育活动明显减少(20.4%)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占较大比例。

不同年龄组实验室检查情况:随着年龄增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高血糖的发生率逐渐增加,高血脂的发病率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不同年龄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和体重指数情况:随着年龄增加,颈动脉硬化发生率逐渐增加,肥胖的发病率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多因素引发的疾病,高危组人群中筛查的8项危险因素前5位分别是高血压、超重与肥胖、吸烟、血脂异常、很少进行体育活动。高血压仍是脑卒中的第一危险因素,持续的高血压可使脑动脉硬化,是脑梗死的病理基础。舒张压或(和)收缩压增高均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且与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肥胖的暴露率已跃居为继高血压之后脑卒中的第二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控制超重肥胖是减少或延缓脑卒中发病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发现,肥胖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相对危险度2.2。有关研究表明,吸烟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均有相关性,吸烟量和吸烟时间与脑卒中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呈正相关。因此,老年人群戒烟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对高危人群状况进行筛查,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高危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提示性别是脑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与冯彩忠等的研究结论一致。其原因可能是男性抽烟、酗酒、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分布远高于女性,且男性工作压力更大、社交活动更多、时常精神紧张、焦虑、郁闷等增加了男性交感神经的活性,增加了高血压、脑卒中的发病概率。

本研究发现,较年轻的脑卒中高危人群中,肥胖和高脂血症是主要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硬化的检出率明显增加。颈动脉硬化与血糖是主要危险因素。这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吻合性。血脂升高及体重超标是40~60岁年龄段高危人群暴露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病变逐渐暴露。这与本研究发现的6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主要暴露的危险因素转变为高血糖及颈动脉硬化相吻合。提示60~69岁人群应作为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的重点人群。Hcy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表明,82.5%全组人群Hcy升高。因此,脑卒中高危人群合并Hcy升高,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可能更高。提示对于脑卒中高危人群,尤其年龄较大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应该常规检查血浆Hcy水平,并及时补充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以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脑卒中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危险因素可分为不可干预性和可干预性两类。不可干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种族、遗传因素、性别等。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血脂异常、吸烟、肥胖等,是脑卒中一级预防主要针对目标。加强对可干预性危险因素的干预力度,努力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复发率,减轻脑卒中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疾病和经济负担,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洪波,李玉莲,王利清,等.北京海淀区≥40岁居民脑卒中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5):583-585.

[2]周桂荣,刘爱萍,叶纯,等.北京门头沟区中老年人群脑卒中患病现状及危险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4):420-423.

[3]李小松.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和尿酸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血杂志,2010,(7):901.

[4]陈春明,孔灵芝.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2.

[5]章松,毕育学,范志刚,等.汉中地区1148例脑卒中高危人群主要危险因素调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4,25(2):81-83.

[6]冯彩忠,王伟伟,赵春霞.343名某社区居民脑卒中高危因素筛查结果分析与干预[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11):67-69.

脑卒中高危人群 篇4

关键词: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综合预防方案,干预研究

脑卒中发病率居于我国疾病发生率前列,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且呈上升趋势。脑卒中的防治工作是目前卫生工作的重点。本课题中心多年来以脑卒中预防工作为基础,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在脑卒中一级预防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内服、耳穴敷贴、针灸、足浴、药膳等方法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综合预防方案干预,并观察该方案对社区居民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发病及潜在风险产生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法,收集2013 年1月—2014年6月上海市闸北区芷江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尚未发生脑卒中的脑卒中高危人群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男性44例,女性56例,年龄67.77岁±13.22岁;对照组男性42例,女性58例,年龄68.93岁±14.08岁,两组性别及年龄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纳入标准自愿参与本研究;无脑卒中病史。高危人群标准[2012年卫生部《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试点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脑卒中筛查人群为既往有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者,或者40岁以上脑卒中风险评估≥3分的高危人群。脑卒中风险评估包括以下8项(每一项得1分):1高血压病史(≥140/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2房颤和心瓣膜病;3 吸烟;4 血脂异常或未知;5 糖尿病;6很少进行体育活动;7 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 6kg/m2);8有卒中家族史。

1.3 排除标准有脑卒中病史;对方案依从性较差(如严重残疾、精神疾病者)。

1.4 剔除标准未按要求执行方案,依从性小于80%;未完成所有阶段随访;观察过程中发生其他严重疾病,不能继续执行方案。

1.5 研究方法在我中心门诊筛选符合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患者200例,进行体格检查,并检测脑卒中发病风险指标(血脂、血糖、血黏度、颈动脉超声等)。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组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脑卒中综合预防方案干预,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宣教的方式进行干预。分别于3个月后、6个月后、9个月后、12个月后随访患者,统计对预防方案中知识的掌握程度、执行情况及发病风险;干预12个月后复查脑卒中发病风险指标(血脂、血糖、血黏度、颈动脉超声等)。综合分析,综合预防方案对脑卒中高危人群发病风险的影响。

1.6 样本量估算及研究分组根据样本量估算公式:n =u2α/2π(1-π)/δ2;nc=n/(1+n/N),估算样本量。拟收录病例100例,每组50例,按20%脱落,共收录120例,观察组60例给予综合预防方案干预,对照组60例给予一般内科一级预防措施干预。

1.7 干预措施所有入组患者,有基础疾病且正在治疗中的,均维持基础疾病治疗方案不变,并分别采用以下方案进行干预。

1.7.1 观察组体质分型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入组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型。给予综合预防方案干预。综合预防方案实施形式,普及性宣教:利用健康教育小屋为载体固定地开展健康咨询;专题讲座;发放健康宣教资料,进行养生保健、食疗药膳等中医药指导;定期地开展同伴教育,建立患者沙龙;交流经验。个体化干预:根据居民实际健康状况建立健康档案;根据中医体质分型的结果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并实施个体化的综合预防方案,提供针对性的中医药服务。专业性指导:定期邀请二三级医院专家教授就社区脑卒中防治知识进行坐堂咨询及健康教育,对于有需要的患者通过上海市中医医院联合体信息平台为患者预约市中医专家门诊。

行为监测:每人每3个月随访一次,并记录患者对方案的执行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综合分析后记录于CRF表中。综合预防方案内容,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均在四诊合参辨证分型后,采用中药内服、耳穴贴敷、针灸、中药足浴、药膳等措施进行干预。中医体质分型辨证预防措施,将入组高危人群进行体质分型。中医体质分型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不同的体质提供不同的预防常识,并根据患者体质有针对性的给予口服中药、中成药及穴位疗法。其他措施,给予患者戒烟、控制体重、合理饮食、体育锻炼、限制饮酒、定期体检等建议进行干预。

1.7.2 对照组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脑卒中一级预防方案进行干预[1]。

1.8 疗效评估指标分别于干预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随访,1随访两组是否发生脑卒中及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情况;2根据每次干预方案内容,制定调查问卷,评估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依从性。研究对象分别于干预后即刻、干预12月,复查血脂、血糖、血黏度、颈动脉超声等评估脑卒中发病风险。分析各指标观察结果,综合比较两种干预措施对脑卒中发病(发病率、危险因素)的影响。

1.9 统计学处理数据管理按照临床研究数据管理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采用EXCEL软件编制数据录入程序。每份数据均进行双份录入并校对,对报告不一致的结果值,逐项核对原始CRF表,予以更正,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统计分析将采用SPSS17.0,采用参数检验法和非参数检验法。计数资料用Chi-square Test,计量资料用Independent Samples Test和Paired SampleS Test。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脂等指标分析两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黏度低切变率、血浆黏度等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2.2 颈动脉超声结果两组颈动脉超声均未产生明显作用。

3 讨论

中风又称“脑卒中”“脑血管中风”,即“脑血管意外”,是由血黏度增高、血流缓慢、脑动脉硬化、血压升高以及心律失常等原因导致的人体脑动脉内膜病变,使脑动脉血管腔狭窄、栓塞或者破裂出血,造成大脑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和坏死,导致患者发生肢体、语言或神志障碍,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在我国更是居疾病发病率前列。因此,中风的预防工作成为大量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从中医角度分析,中风高危人群可分为痰瘀阻络型、阴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肝阳上亢型、气滞血瘀型等。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中和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2]。体质具有有稳稳定定性性,,一一般般不不易易发发生生改改变变,,但但环环境境、、情情绪绪、、饮饮食食、锻炼、疾病等因素均能影响体质的形成。因而考虑对中风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型,根据不同体质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以期达到改变患者体质,防治疾病的效果。

本研究对社区中风高危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辨型后,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预防方案及传统健康宣教方案进行干预,结果显示,综合预防方案对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黏度低切变率、血浆黏度等指标有显著影响,与传统健康宣教干预方案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节选)[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7(2):200.

脑卒中高危人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抽取瑞安市农村地区脑卒中高危患者100例。其中男53例, 女47例;年龄45~70岁, 平均 (56.3±10.8) 岁;根据是否接受干预措施分为干预组和自然对照组, 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大体一致。

1.2 方法

干预组实施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防治策略, 干预措施包括治疗高血压, 降低血清胆固醇、劝导戒烟和减少脂肪摄入, 控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y) 发生率、定期健康教育。自然对照组社区不实施任何干预。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干预6个月、12个月收集资料, 比较两组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危险因素的下降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y) 发生率、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等各项指标。分析干预措施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下降及脑卒中发病率的下降中的作用, 构建农村脑卒中防治体系。纳入调查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高脂血症、短暂性缺血性发作及家族遗传病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危险因素知晓率与下降率

干预12个月后, 干预组的危险因素知晓率、危险因素下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个月和干预组6个月,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1为干预组治疗6个月与治疗12个月的比较, 2为对照组治疗6个月与治疗12个月的比较, 3为两组干预6个月比较, 4为两组干预12个月比较

2.2 H h c y发生率、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干预组1 2个月内H h c y发生率、脑血管病患病率、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1为干预组治疗6个月与治疗12个月的比较;2为对照组治疗6个月与治疗12个月的比较;3为两组干预6个月比较;4为两组干预12个月比较

3 讨论

目前,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 群体预防项目又可称为干预试验, 即利用人为手段, 针对某种疾病已知的危险因素, 在人群中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 消除或减少暴露的危险因素, 以达到降低或控制该疾病人群发病率与死亡率的目的[3,4,5]。

笔者对瑞安农村地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分析, 发现其对高血压、高血糖以及高血脂有充分的认识, 大多高危人群都有口服药物治疗。但是对其他脑卒中危险因素如Hhcy、吸烟等无充分的认识, 且无一人服用叶酸维生素片等预防脑卒中。笔者分析干预治疗后对比两组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危险因素的下降率以及Hhcy控制率, 发现干预组均显著优于自然对照组。此结果符合王妮等[6]的报道。这可能是因为对干预组进行了健康教育后, 使患者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了很大程度的了解。加上同型半胱氨酸的监测以及口服叶酸维生素预防脑卒中、劝戒烟以及减少脂肪摄入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危险因素。笔者还发现干预组脑血管病的患病率与死亡率均显著低于自然对照组。与肖宇等[7]的报道相符。这可能是因为对干预组实施一系列干预措施后。患者的危险因素下降, 对疾病认知度的提高。在日常生活中, 能有效避免一些引发脑卒中的诱因。自然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就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因此深入研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并设法减少这些危险因素, 对防止脑卒中的发病显得尤为重要。据李军等[8]报道, 在北京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较高的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社区卫生服务在脑卒中二级预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和有效的作用。

综上所述, 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是可预防、可干预的一类疾病。在瑞安市农村地区, 脑卒中高危人群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有充分的认识, 但是对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等其他脑卒中危险因素无充分认识。基层医院加强宣传, 提高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率, 发现识别高危人群, 制定个体化防治方案, 建立“院前预防筛查、院中合理干预、院后疾病管理”一体化连续性服务模式, 构建综合性防治体系, 可以降低H h c y发生率、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从而大幅度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结论值得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干预措施对瑞安市农村地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预防作用。方法 抽取50例高危患者进行干预, 与50例未实施干预的患者进行对照, 分为干预组和自然对照组, 干预组实施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防治策略, 自然对照组不实施任何干预。分别于干预6个月、12个月收集资料, 比较两组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危险因素的下降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y) 发生率、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等各项指标。结果 干预组12个月的危险因素知晓率、下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个月和干预组6个月的两指标;干预组12个月的Hhcy发生率、脑血管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提高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率, 识别高危人群, 制定个体化防治方案, 建立“院前预防筛查、院中合理干预、院后疾病管理”一体化连续性服务模式, 构建综合性防治体系, 可以大幅度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结论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刘芹, 杜艳红, 施燕红, 等.社区脑卒中筛查有效性的分析[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 (电子版) , 2013, 7 (1) :390.

[2]黄茳祾, 李秀习.家庭随访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效果评价[J].广西医学, 2012, 34 (1) :104.

[3]范国琴.早期针对性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 2011, 18 (12) :15.

[4]于开军, 崔志, 马福志, 等.120例脑卒中所致精神障碍临床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2, 33 (2) :140.

[5]张艳霞.脑卒中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5) :193.

[6]王妮, 杨娟, 曹莹莹, 等.认知、社会及行为因素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前延迟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2) :2744.

[7]肖宇, 李忠汗, 曹慧文, 等.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综合评定探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19) :2164.

脑卒中高危人群 篇6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13年1—12月,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选取我中心门诊脑卒中高危人群12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46例, 女性74例, 年龄49~79岁, 平均年龄 (66.8±7.8) 岁。纳入标准: (1) 自愿参加, 能够坚持进行全程干预。 (2) 依据2012年卫生部印发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试点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 40岁以上脑卒中风险评估≥3分的高危人群。

脑卒中风险评估包括以下8项 (每一项得1分) : (1) 高血压病史 (血压≥140/90 mm Hg) 或正在服用降压药; (2) 房颤和心瓣膜病; (3) 吸烟; (4) 血脂异常或未知; (5) 糖尿病; (6) 很少进行体育活动 (体育锻炼的标准为每周锻炼≥3次, 每次≥30分钟, 持续时间超过1年, 从事农业体力劳动可视为有体育活动) ; (7) 明显超重或肥胖 (体重指数≥26 kg/m2) ; (8) 有卒中家族史。

1.2 方法

依据卫生部《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试点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中8项风险评估的内容, 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 包括控制血压和血糖、戒烟、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及体育锻炼。具体方法如下:

1.2.1 开展以“健康教育小屋”为主体的普及性宣教。

“健康教育小屋”旨在以预防保健为重点, 拓展和深化社区卫生服务, 使健康保障“关口”前移[2]。“健康教育小屋”开展内容主要有: (1) 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和体重指数 (BMI) , 播放健康教育录像, 发放宣教资料。 (2) 开展健康咨询:每日安排坐诊医生随时解答健康问题, 同时宣传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戒烟限酒,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3) 专题讲座:每月邀请二三级医院的专家进行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 (4) 进行同伴教育:建立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沙龙, 每月开展活动, 患者之间交流经验, 提高患者防病治病和自我保健意识, 保持身心健康。

1.2.2 开展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个体化指导。

结合家庭医生工作, 对脑卒中高危人群实施个体化指导。由家庭医生与高危人群签约, 为其建立详细的健康档案并制定个体化的指导方案, 每3个月由家庭医生全科团队对其进行随访, 有针对性地开展合理饮食、体育锻炼及控制体重等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进行健康体检, 监测血脂、血压和血糖水平。

1.2.3 开展以治未病工作室为主体的中医药干预。

以“未病先防、早治防变和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 结合现代认识, 针对脑卒中高危人群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早期干预, 减少或者杜绝相关危险因素, 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3]。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辨识, 分为九种体质, 针对不同体质的人群提供不同的食疗药膳、运动保健及情致调摄等中医健康指导。根据中医辨证分型, 从中医角度将脑卒中高危人群分为痰瘀阻络、阴虚血瘀、气虚血瘀、肝阳上亢和气滞血瘀5种类型, 给予中草药、中成药、针刺、推拿及敷贴等中医适宜技术进行健康干预。

1.3 观察指标

(1) 脑卒中知识知晓率:采用自制脑卒中防治知识问卷调查表, 共20题, 每题1分, 问卷得分≥16分为合格。知晓率 (%) =合格人数/总人数×100%。 (2) 与脑卒中风险相关的评估指标:空腹血糖 (FBG) 、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甘油三脂 (TG) 、胆固醇 (TC) 、合理饮食率、体育锻炼率和BMI。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综合预防方案干预后脑卒中高危人群知晓率和行为指标比较

经过一年的综合预防方案干预后发现, 脑卒中高危人群对脑卒中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合理饮食率和体育锻炼率均较干预前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但BMI干预前为 (25.09±3.24) kg/m2, 干预后为 (25.13±2.35) kg/m2, 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

2.2 实施综合预防方案干预前后脑卒中各项检测指标比较

干预后高危人群HBG、SBP、DBP、TG和TC较干预前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注:1 mm Hg=0.133 k Pa

2.3 实施综合预防方案干预前后脑卒中风险评估得分比较

依据卫生部《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试点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中8项风险评估的内容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评分, 实施综合预防方案干预一年后, 高危人群的风险评估总分明显降低, 且差异有显著性 (P<0.01) 。19人<3分, 见表3。

3 讨论

绝大部分脑卒中存活患者会遗留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 严重地危害着患者的健康, 并影响其生活质量, 同时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经济和社会负担, 因此, 脑卒中的预防工作尤为重要。脑卒中发生最主要、最基础的原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也是多种慢性病所共同具有的危险因素。深入开展普及性的健康宣传教育, 让高危人群认识到脑卒中的危害性, 可以提高高危人群的健康意识和对疾病的认识, 促进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从而降低发病风险。做好脑卒中预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没有整个社会的积极参与, 单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少数医务人员是无法完成的。需要调动社区内可利用的资源, 号召居委会、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 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向高危人群及其家属提供健康宣教,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不断强化健康知识和健康理念, 让科学知识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指导居民不断改善不良生活方式。

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及随访由居民熟悉的家庭医生进行, 以便更有针对性、说服力, 并且可以增强医患沟通。个体化的健康指导更有针对性, 更有利于提高高危人群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率, 有利于提高高危人群的依从性, 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目前, 家庭医生由全科医师担任, 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全科医师人员紧缺、流失的问题, 要更好地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就要留住全科医师, 不断充实家庭医生队伍, 这就需要配套政策的支持, 需要卫生政策倾斜, 保障机制到位, 优化全科医生工作和培养环境,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提升全科医生的荣誉感和社会地位[4]。

由于目前家庭医生的数量有限, 因此, 需要加强团队建设, 由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一起组成家庭医生全科服务团队, 为签约的居民共同提供预防保健服务。全科服务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承担起社区慢性病防治的艰巨任务, 因此, 全科团队的医务人员要开展长期的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 系统地学习各类慢性病综合防治知识, 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 并进行中医健康管理和适宜技术培训, 提高全科团队医务人员的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切实做好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本研究发现, 开展有效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社区综合预防方案能够明显提高高危人群对脑卒中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合理饮食率和体育锻炼率, 同时能够降低高危人群的HBG、SBP、DBP、TG和TC水平。

脑卒中防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综合预防方案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健康宣教或者药物治疗方法, 通过社区的普及性宣教、家庭医生的个体化指导与中医药干预相结合, 不仅能够提高高危人群对疾病的认知, 促进其不断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疾病治疗的依从性, 降低了脑卒中的相关风险因素。

摘要:目的 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采取综合预防方案进行健康干预, 探讨该方案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及其干预效果。方法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采取普及性宣教、个体化指导和中医药干预等综合干预措施。结果 通过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采取综合预防方案进行健康干预后, 脑卒中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率提高, 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降低。结论 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采取综合预防方案进行健康干预, 有利于降低社区居民脑卒中发病风险, 此方案适宜在社区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高危人群,综合预防方案,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烁精, 陈华, 陈令军, 等.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17) :3507.

[2]曹海涛, 潘毅慧, 刘登.上海市闸北区社区综合健康管理模式研究[J].社区卫生保健, 2011, 10 (5) :309-310..

[3]朱磊.浅谈脑卒中治未病与微观辨证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 2010, 37 (4) :630—631.

脑卒中高危人群 篇7

1做好培训是前提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对参与筛查的人员做好培训无疑是展开工作的基础与前提[2]。工作计划出来后, 首要的任务就应该是培训。我院参加培训的是参与筛查工作的全体人员, 包括了负责后勤服务的人员, 这样更有利于工作团队统一认识, 统一行动。培训内容包括有筛查内容、筛查要求以及工作方法。要求工作人员熟悉工作流程, 掌握工作要点。在工作方法培训时, 特别强调了以医院团队的形式开展工作, 工作人员要着工作服, 佩戴工作牌, 用语要规范, 避免出现“跑江湖”的感觉。

2做好宣教是基础

为了让社区群众及筛查对象了解筛查工作, 提高人群的参与度, 保证筛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做好宣教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开展宣教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国家脑卒中筛查防治项目的政策、脑卒中防治的基本知识、高危人群[3]筛查的意义以及筛查的基本方法与内容。同时还注意做好工作团队的自我介绍与宣传。通过宣传, 让社区群众认识到这是国家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关怀, 是政府层面上关注民生的项目。同时唤起居民对自身重大疾病防治的意识, 提高防病治病的自觉性。让筛查对象清楚筛查内容和方法, 则有效提高了筛查对象的依从性。宣教方式可以多样化, 根据不同社区的条件, 我们分别采取了宣传栏、壁报、广播、告社区居民信函、电子宣传牌以及组织健康讲座等形式, 宣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做好沟通是保障

良好的沟通有利于筛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与社区所在地卫生主管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居委会、村委会以及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等部门的联络与协调, 是做好筛查工作的重要保障。我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把政策与方法先期与上述单位进行宣传与沟通, 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在充分沟通之后, 这些单位积极提供筛查工作场地与设施, 提供居民基本情况及慢病管理资料。一些单位在了解项目后, 甚至指派专人陪同医院工作人员进行入户调查, 为筛查带来了极大便利。沟通工作的另一个重点是与筛查对象的沟通。在规范用语、积极主动、情理相济等方面下功夫, 清晰传达筛查的意义与方法, 取得筛查对象尤其是入户筛查对象的理解与配合。

4做好服务是亮点

脑卒中筛查防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筛查工作也应该从筛查对象的利益与感受出发, 做好服务工作。调查前要有充分的健康宣教, 筛查过程要尽可能保护和关心筛查对象。从场地选择到问话内容与方式, 从微笑服务到精心操作, 都需要用心、用情。我们在筛查过程中还要求医护人员给筛查对象尽可能有更多的交流和健康宣教, 并留下联系电话, 方便对象的联系与交流。我们还多次在开展筛查工作的同时, 在筛查社区开展多学科的大型联合义诊, 对居民其他健康问题进行诊疗与咨询。对高危人群后期的检查与检验要及时反馈与详细讲解, 一些行动不便的对象还安排人员登门回访。通过我们良好的服务, 进一步扩大了筛查工作的影响, 提升了工作效率。

脑卒中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危险因素暴露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了解和掌握社区人群的危险因素暴露水平, 对于脑卒中预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国的脑卒中死亡率在单病种疾病中居首位, 是冠心病死亡率的3.4倍, 在幸存者中约3/4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 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 社区人群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随之升高, 分布特征也发生变化, 卒中发生的年龄[4]也越来越年轻化, 脑卒中的筛查、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摘要:总结了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工作中需要重点注意的一些问题, 从“做好培训是前提”、“做好宣教是基础”、“做好沟通是保障”、“做好服务是亮点”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在进行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工作中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脑卒中,筛查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35:4013-4017.

[2]何文静, 何梅, 刘益.护理部在建设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工作中的作用[J].全科护理, 2012, 34:3228-3229.

[3]Bi Qi, Wang Lifeng, Li Xiaoqing, Song Zhe.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of stroke in Chinese young adults[J].Neurological Research, 2010, (4) :324.

脑卒中高危人群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7月—2013年3月选取郑州市某社区内大于等于40岁的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0044名居民为调查对象, 纳入标准为:年龄≥40岁, 有郑州市户籍的常住居民。最终筛选出2 828例脑卒中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的人口学特征:男性1 494人, 占52.8%, 年龄40岁~87岁 (56.68岁±9.62岁) ;女性1 334人, 占47.2%, 年龄40岁~92岁 (59.88岁±9.86岁) 。

1.2 方法

1.2.1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确定

根据卫生部2009年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的建议, 脑卒中高危人群界定[3]:具有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确定为脑卒中高危人群。 (1) 高血压病史或正在服用降压药; (2) 心房颤动和心瓣膜病; (3) 吸烟 (定义为每天吸烟1支, 连续1年以上) ; (4) 血脂异常或未知; (5) 糖尿病; (6) 很少进行体育运动 (体育锻炼的标准是每周锻炼≥3次、每次≥30 min、持续时间超过1年;从事中重度体力劳动者视为经常有体育锻炼) ; (7) 明显超重或肥胖; (8) 有卒中家族史。具有<3项危险因素, 但患有慢性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和心瓣膜病) 之一者, 评定为脑卒中中危人群;具有<3项危险因素, 且无慢性疾病者为脑卒中低危人群。

1.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和实验室包括检测。问卷调查采用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项目统一制订的脑卒中高危人群风险初筛评估简表, 包括: (1) 一般人口学特征 (姓名、年龄、婚姻状况、文化水平、职业、民族等) 。 (2) 卒中常见危险因素 (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脏病、吸烟、高脂血症、超重或肥胖、脑卒中家族史、体育锻炼少) ;人体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实验室检测包括空腹血糖和血脂。调查工作均有经过严格培训的调查人员入户或者社区门诊坐诊的方式一对一询问和测量。调查开始前由调查小组组长向被调查者介绍本次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在获得被试者的知情同意后, 由调查员逐项询问和测量。

1.2.3 质量控制

所有调查员、测量员均经过统一培训, 考试合格后才能参与调查。测量仪器在测量前经过统一的矫正。调查现场均设有项目复核员, 对每一份表格当日进行复核, 发现调查问卷有缺漏或不完整的地方及时对调查对象进行再询问并及时更正补充。体格检查结果如有缺漏或较大出入, 当日即由调查员通知调查对象, 第2日再进行检查。

1.2.4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均采用Epidata 3.02录入,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卒中高危人群危险因素阳性率

高血压、心脏病、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缺乏锻炼、肥胖、卒中家族史的阳性率分别为69.3%, 9.0%, 33.9%, 69.1%, 32.4%, 36.9%, 73.6%, 32.6%。除糖尿病和肥胖外, 不同性别的危险因素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例 (%)

2.2 男女不同年龄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除肥胖外, 其他危险因素的构成比在不同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管男性还是女性,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见表2。

例 (%)

3 讨论

由于本研究只分析了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 没有考虑危险因素个数小于3个的中危和低危人群, 故用阳性率而不是暴露率表示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 在2828例脑卒中高危人群中, 高血压、心脏病、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缺乏锻炼、肥胖、卒中家族史的阳性率分别为69.3%, 9.0%, 33.9%, 69.1%, 32.4%, 36.9%, 73.6%, 32.6%。张月华[4]对946例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调查显示,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卒中家族史、肥胖、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的暴露率分别是34.5%, 7.5%, 13.7%, 26.5%, 37.1%, 23.3%, 31.9%。由于本研究和张月华的研究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定义不一致, 故不进行危险因素暴露率的比较。排名前3位的危险因素为肥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男性排名前3位的危险因素是肥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女性的是肥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不管男性还是女性, 肥胖的阳性率已超过高血压成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首要危险因素, 与张月华[4]、王桂清[5]的研究结果一致。高血压在脑卒中的各种危险因素中是最主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说明肥胖可能成为影响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20世纪5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预防控制脑卒中。美国这50年中风的病死率下降了60%, 男性发病率下降了30%, 女性发病率下降了18%。日本经过多年努力脑血管病病死率从第1位降到第3位, 病死率有40%幅度的下降。我国已开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脑卒中控制模式, 特别是2009年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启动以来。北京市已在部分社区建立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体系, 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建立健康档案, 根据知情同意的原则开展干预工作, 对高危人群进行规范化管理, 定期随访、健康教育、早期预警及时转诊等一系列惠民措施。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已经有大量的文献报道[6,7,8], 但郑州市尚无这方面的研究。此次结果提示, 2828例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阳性率处于较高水平, 多数危险因素的阳性率男女性别和各年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一级预防重点应放在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上面。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提高该人群脑卒中自我保健能力, 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增进社区人群健康水平。

摘要:[目的]了解和掌握郑州市某社区40岁以上居民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为社区建立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 对某社区内≥40岁的10 044名郑州户籍居民进行调查。采用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项目统一制定的脑卒中高危人群风险初筛评估简表设, 对符合入选标准者进行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按年龄和性别分组, 对危险因素阳性率及其人群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和描述。[结果]符合纳入标准且最终纳入数据统计分析的人数为2 828例脑卒中高危人群, 高血压、心脏病、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缺乏锻炼、肥胖、卒中家族史的阳性率分别为69.3%, 9.0%, 33.9%, 69.1%, 32.4%, 36.9%, 73.6%, 32.6%。除糖尿病和肥胖外, 不同性别的危险因素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除肥胖外, 不同年龄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该社区2 828例脑卒中高危人群危险因素整体阳性率较高, 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与年龄、性别密切相关。

关键词:脑卒中,危险因素,现况调查

参考文献

[1]陈竺.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1.

[2]Wilson SL, Poulter NR.Cardiovascular risk:its assessment in clinical practice[J].Br J Biomed Sci, 2001, 58:248-251.

[3]王陇德.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M].北京.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 2009:1.

[4]张月华.北京市大兴区946例脑卒中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现状调查[J].首都公共卫生, 2012, 6 (3) :126-129.

[5]王桂清, 黄久仪, 郭吉平, 等.上海市农村社区脑卒中队列人群基线调查报告[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 27 (1) :12-14.

[6]Goldstein LB, Adams R, Alberts MJ, et al.Prim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J].Circulation, 2006, 113 (24) :e837-923.

[7]Fang J, Foo SH, FungC, et al.Stroke risk among Chinese immigrants in New York City[J].J Immigr Minor Health, 2006, 8 (4) :387-393.

上一篇:科学下一篇: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