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选12篇)
科学 篇1
一、科学化运动背景下的《科学》杂志
《科学》杂志创刊于1915年, 作为我国创办最早的大型综合性科学刊物, 它同《新青年》一样, 在五四运动及其之后的启蒙运动中对启发民智、传播科学、促进现代科学发展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杂志主要用来刊载专业性较强的论文, 较少涉及科学普及方面的知识。然而, 在1935年, 《科学》杂志迎来了创刊二十周年纪念, 科学编辑部长刘咸在1月刊首发表社论, 指出“鉴于时代之需求, 谨将本杂志贡献于国家社会, 作为科学舆论之喉舌, 广播科学知识, 提倡科学建设, 自兹以往, 本杂志以力求通俗, 而同时能除去试下言科学者粗陋浅薄弊病为目的, 取材务求适宜”, 力求将科学知识普遍化, 而科学杂志的稿件选取也有了三个标准:能使读者产生科学兴趣、能记述科学进步、能传播科学消息。可以看出, 作为科学性的刊物的《科学》杂志, 除了继续保持原有的特色之外, 还为了促进科学化运动而做出了一些改变, 对推动科学化运动的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
二、《科学》杂志在科学化运动时期科学传播内容
在1932到1937年间, 《科学》杂志每年发行一卷, 每卷包括12期 (其中1937年的9—10期、11—12期为合刊) , 虽然栏目因主编的改变而有所调整, 但是刊载的内容一直十分丰富, 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农林、医学、工程学等各种领域, 下表是对杂志中刊载的内容进行的统计。
将《科学》的科学传播内容进行分类, 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基础科学
基础科学是以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 探索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物质运动最本质规律的反映。从《科学》杂志刊登的学科分布来看, 该杂志对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这些基础科学十分重视。
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 (算学) , 书中主要以介绍数学算法、几何证法、作图方法为主, 也会附带一些理论的介绍。对于其他的学科, 除了涉及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学科进展之外, 还会介绍这些学科在生活、军事上的应用, 刊载国外关于这些学科的发明, 并说明原理。可以说, 《科学》杂志所关注的基础科学, 并不局限于理论上的研究, 也会包括学科应用方面的内容。
(二) 应用科学
应用科学关系到国计民生, 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实业的进步、国民的生活有着很大的作用。《科学》杂志有关应用科学的分类也包括很多方面, 这些被关注的领域也跟中国国情有关。
(注:本表中分类的依据是按照《科学》索引进行, 其中杂俎栏目并没有进行分类)
(1) 农林科学技术
中国是农业大国, 科学家对于农林科学技术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当时的中国科学家也不例外。从内容中可以看出, 当时的科学家较为关注的问题包括土壤的酸碱性、植物的抗虫性、农作物的改造等方面, 他们通过实地考察、亲自实验等方式进行研究, 对农林发展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帮助。
(2) 矿冶技术
对于矿产丰富的中国来说, 研究矿冶方面的技术也是很有实用意义的。《科学》会关注各领域的矿产信息, 对新发现的矿藏进行及时报道。此外, 还有对采矿方法、矿产纯度等内容进行分析, 可见, 当时的科学家已经开始注重矿产的质量, 而并非只注重产量。
(3) 工程技术
《科学》涉及到的工程技术包括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 这些有关事业发展的学科有利于当时的社会发展, 是极具意义的。
(4) 卫生医药方面介绍
《科学》杂志介绍了很多卫生医药方面的信息, 其中一部分是关于国外先进医学技术的, 如胃镜的使用、外科手术的进步、医学疾病的治疗等等。此外, 杂志还会介绍一些实用的医学信息, 如“霍乱症及其防治法” (1934年12期) 、“痘症新治法” (1935年11期) 等, 对当时公民的医学知识启迪有所帮助。
(5) 航空航天技术与气候学研究
航空航天与气候学都是《科学》杂志比较青睐的内容, 很多文章也会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探讨, 分析气候对航空航天的影响。也有很多文章是对二者进行分别的介绍, 有助于国人了解这些新兴的实用科学。
(三) 科学史
科学史的内容在《科学》杂志中占有一席之地, 有对近十年、二十年国内外学科发展进行探讨的, 例如1935年第10期中, 刊载了《近二十年来原子物理学之进展》、《二十年来中国植物学之进步》、《二十年来中国气象学之进展》等系列文章;也有对学科的发展史进行全面的回顾的, 如《宋元以后草本药理论概要》 (1933年第9期) 。《科学》杂志关于科学史的记载记载下了国内外尤其是中国科学技术走过的道路, 对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四) 科普知识
《科学》杂志上也有科普知识的介绍, 例如1935年第2期中的“足下知之否?”介绍了六年中俄罗斯人口增加的人数、硬水的沸点、如何推算陨石的年代等等科学常识, 十分精简。此外, 《科学》还会介绍一些科学常识, 例如《植物纤维之简易鉴别法》 (1932年第8期) , 介绍羊毛与其他纤维之间的鉴别方法, 十分实用。
(五) 科学救国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爆发, 中国也处在内忧外患之中, 《科学》刊登了很多关于呼吁科学救国的文章。
编辑部长刘咸就在发表了《科学与国难》一文, 认为应当树立科学国策, 重视科学事业, 尤其应当注重可以让国家富强的科学研究进行实施, 也应当注重国防建设的科学, 对科学人才建立奖励保障, 以实现科学救国。此外, 科学还刊载了一系列呼吁科学救国的文章, 如《科学与民族复兴》 (1935年第3期) 、《科学研究为建设国家的始基》 (1937年第1期) 、《国难期间科学界同人应负的责任》 (1936年第4期) , 呼吁国家和国民重视科学。
(六) 教育及科学教育
教育是科学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育质量的好坏对科学传播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科学》对于教育事业, 表现出了很大的关注。刊载的内容包括学科的教学方法、教学者的任务、教育机构的情况介绍、教育基金的情况、实验室的建设标准等各个方面。
三、《科学》杂志科学化运动时期科学传播特点
(一) 注重科学性
20世纪30年代, 中国的人权主义思潮较为盛行, 中国青年运动也在那时开展, 同时,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 以政权的力量强制灌输给民众。在这一时期, 农村经济社会经济矛盾突出也导致了“农村建设运动”的发起。这一阶段可谓是各种思潮与运动并发的时期, 加之民族危机的加剧, 当时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是, 《科学》并没有因为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而受到影响, 依然坚持刊登科学文章, 没有政治偏向性, 这对于科学传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 注重实用性
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应用社会, 造福社会。《科学》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因此对于科学的实用性十分注重。可以看出, 《科学》杂志除了对于应用科学十分关注外, 杂志还十分注重生产生活中的科技, 对于生产生活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例如, 1931年的水灾影响了淮河一带小麦的播种, 引发了荒灾, 《科学》杂志便刊载了《灾后种麦误期之补救》, 给出了“改种其他作物, 以及根据各地气候、土壤环境选择适合迟播的小麦品种”的建议, 对灾民灾后的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大作用。又如, 在1935年第6期的新闻中, 介绍了价格便宜、亮度高的植物油灯, 以供当时经济欠佳的农村使用。另外, 由于蚊虫是引发疟疾、黄热病、丝虫感染、骨痛病的元凶, 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多不良影响, 杂志也在1933年第5期介绍了《蚊的驱除方法》, 对幼虫和成虫都有一定的驱除措施, 有利于公民的健康。
可以说, 《科学》杂志从各方面关注生产生活, 提出了很多极具实用性的方法及建议, 很好地贯彻了科学造福社会的功能。
(三) 注重新闻性
科学新闻在《科学》杂志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而在1935年改版后, 编辑部长刘咸更是增加了新闻在杂志中的比重。
*采用四舍五入法, 舍去小数点, 保留整数位 (注:本表所指的新闻来源于《科学》中的[新闻] ([科学新闻]) 这一栏目, 同时也包括[科学进步]栏目)
从新闻源来看, 《科学》杂志在科学化运动的早期, 大多采用国外医学会、科学促进会等科学协会以及各大高校、工商业的研究成果或报告, 也有来自于《Nature》、《Science》等国外领先的科技杂志上的论文及最新科学成果介绍, 之后, 《科学》也开始增加国内高校、研究所、科研机构以及国外报刊上的科学新闻内容作为新闻的源头。从内容上看, 《科学》杂志所刊载的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加, 涉及的专业也逐渐增多。从一开始较多关注科研成果、科学发现, 到后来关注各领域的科技活动、科研动态以及科学家消息, 甚至一些科学生活常识, 也在新闻栏目中有所体现。从供稿的作者来看, 也由姚国珣、朱炳海两人发展到后期姚国珣、刘咸、重熙、戈合等多人。此外, 新闻的时效性也在不断提升, 很多新闻都对上个月甚至是当月早期发生的科学事件进行了报道。
虽然有些稿件从内容上来说并不能够属于新闻的范畴, 但是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 科学杂志对于科学新闻十分注重, 并利用新闻短小精悍的特点, 将更多的科学信息传播给读者, 对读者了解国内外科学现状有很大的帮助。
(四) 表现了对科学家的尊重
科学家是科学传播的主体之一, 也是科技传播内容的来源之一, 对于科学的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对于这一群体, 《科学》杂志给予了极大的尊重, 并利用很多版面和篇幅对科学家的事迹、精神进行了介绍。
在1932年第十期中, 《科学》杂志开办了专刊来祭奠科学家爱迪生的逝世, 刊登了数十篇文章, 从爱迪生的生平、发明、研究成果等方面对爱迪生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使爱迪生的形象及精神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华刚讷行状》、《悼居里夫人》、《亚几默德》、《马尔萨士百年纪念》等科学家传记及悼词都是对逝去的科学家表示怀念的文章, 并认为, 他们的逝世是科学界的损失。此外, 在“新闻”栏目中, 还会对科学家的消息进行集中的介绍。在卷首, 《科学》也会刊登科学家的珍贵照片, 以展现科学家的精神风貌。可以说, 《科学》杂志对科学家的尊重即是对科学的尊重, 更是向读者传达了尊重科学家的精神。
(五) 关注国民健康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处于动乱之中, 国民较为蒙昧、医学素养较低, 加之当时瘟疫严重、食品短缺, 医学也不发达, 国民的健康问题十分堪忧。《科学》杂志对国民健康问题可谓是十分重视, 刊载了不同的文章, 以求提高国民身体健康程度。
维生素是研究者较为关注的研究对象, 沈雄庆发表了《维他命研究之新发展》, 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维他命研究的最新成果, 其他研究者也对各种维生素进行介绍。不少研究者还对当时较为流行的鼠疫、霍乱、天花等传染性疾病的原因、症候进行了介绍, 并给出了预防和诊疗的办法。还有研究者对上海人的膳食进行调查, 选取中等上海家庭为研究对象, 对膳食成分及营养分配进行研究, 并与美国进行比较, 通过分析, 提出对国人提高营养, 增强体格的建议。此外, 还有对蛋白质、营养元素的研究, 以及对于饮用水卫生监测的建议, 可以说关注的方面是非常全面的。
(六) 内容通俗浅显, 重视图片运用
《科学》是一个专业型的科学杂志, 传播了很多专业知识。尽管如此, 该杂志也没有忽视语言的通俗性, 并充分利用图片, 对知识进行展现, 使之形象易懂。
从该杂志20周年的社论中便可看出杂志对于语言的要求:“以深入浅出清畅顺达之文字论述各种科学问题, 务使初学者读之不觉深, 专门家对之不嫌浅, 各取所需, 则本杂志使命达矣。”在实际中, 《科学》也是这样执行的。首先, 《科学》刊登了大量的科学新闻, 简单易懂, 信息量大;其次, 《科学》选取的专著及论文也能用较为简单明了的语言说明道理。此外, 《科学》对图片的运用也十分重视。在讲解动物结构、微生物的变化等内容时, 《科学》都会配上图片, 方便读者理解, 对其他需要作图表述的论文也都配有图片说明;此外, 《科学》还刊登了一些科学家的照片, 并用铜版纸印刷, 实属珍贵。
四、《科学》杂志在科学化运动时期的作用
(一) 普及和推广了科学知识, 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当时中国教育较为落后, 学习新兴科学知识依靠的大多是原著, 为了方便讲课, 老师也采用英文授课, 而国内的教科书则很久没有更换, 不具前沿性, 并不有利于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将读者群体首先定位为“高中及大学学生, 次为中等学校之理科教员, 再次为专门学者, 最后为一般爱好科学之读者”。将高中及大学学生作为主要读者群, 并刊载文章对初高中试验室的配置标准、学院的学科建设提出建议, 可以看出, 该杂志对于国家科技发展未来主体的重视。《科学》在这些群体做好了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从当时情况来看, 有利于受教育者知识面的增长, 从长远上看, 更是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 传播科学精神, 提高国民科学智知
《科学》不仅对科学知识进行传播, 还始终凸显出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的精神, 而杂志中的文章也或多或少地反映着科学精神。
对于中国科学社提出的米制单位译名, 读者王子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千克”应当读成“克千”, “厘米”应当读成“米厘”, 这些提议被刊登在1935年第5期的杂志中。虽然该读者的建议并没有在实际中得以应用, 但是对于该稿件的采用正是说明了《科学》杂志坚持自由交流、欢迎不同说法的态度, 也正是科学精神的极大体现。此外, 杂志中还有很多文章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例如对科学家的介绍, 一方面是让读者更加了解科学家, 另一方面也是对科学家科学精神的解读。
《科学》通过对科学精神的传播, 提高了国民的科学智知, 对于从事科学研究、接受和从事科学教育的人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三) 促进了国防科普工作
由于当时战争形势的需要, 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将国防科普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科学》杂志中, 就多次提到战争中的毒气问题, 如《军用防毒器之活性炭》、《第二次世界大战空军与毒气活跃之前瞻》、《毒菌战争》、《我们的防毒问题怎么样?》等。文章对毒气进行了介绍, 呼吁民众引起重视, 努力建设防空设备、增强国防意识, 而不是简单地喊口号, 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国防建设加强的期待。与此同时, 又从科学的角度对如何防毒进行了探讨。可以说是在科普的同时又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这种重视国家灾难, 以科学的视角看待问题、提出建议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难能可贵的。因此, 《科学》杂志对国防科普工作的开展可谓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四) 促进社会科学化和科学社会化
科学化运动协会认为, 要解决中国的问题, 就不能回避中国自己的问题, 《科学》杂志正是这么做的。该杂志刊登的文章对中国社会存在的教育问题、学科建设问题、工业实业发展问题都进行了探讨, 或是寻求解决的途径, 或是提出解决的方法。正是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 才有利于提高。
此外, 《科学》杂志还十分重视科学名词的统一。从1932年开始, 杂志就开始刊登科学名词审查会审查通过的算学名词;接着, 对讨论通过的化学译名进行公布;同年, 杂志刊登了读者对于英文数学名词翻译的讨论。之后, 《科学》杂志又刊载了《昆虫译名之意见》、《有机化学名词改良委员会最后报告书》, 并发表了物理学会请求改善现行衡量制度的请求。科学名词的统一有利于科学的传播, 也有利于科学社会化的进行。
摘要:1932年到1937年的5年期间, 政府高官学者和研究机构学者发动了“中国科学化运动”。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进行科学教育、实现社会科学化和科学社会化是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的目标。本文通过对科学化运动时期《科学》杂志的科学传播内容、传播特点进行分析, 讨论《科学》杂志在这一时期对推动科学化进程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化运动,《科学》,科学传播
科学 篇2
科学首先指对应于自然领域的知识,经扩展、引用至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社会科学。它涵盖两方面含义:致力于揭示自然真象,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另有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和分析当前科学政策的期刊《科学》。《科学》还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六年级使用。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文化命题,它的整体基础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背景的统一性,“科学”二字是科学发展观将一切理论统一的关键,因为它符合《博弈圣经》中“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的宇宙本性。人人谈科学,自己却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科学”一词产生300年以来,知道的人很多,懂它的人很少。科学发展观也是一样,真正能讲出道理的都是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和优先唤醒的青年或学术才子。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国家的战略主题,不必要人人都当成理论家研究它的内涵、本质、正理、战略,只要信仰它,接受它,按照它的定义标准指导自己的行为,度量自己身边发生的一切,就可以自我鉴别,自我判断,自我鼓励,自我惩罚。每一个合理与不合理的事件混合之后,都以决策的形式呈现在空间里。《博弈圣经》中说:“意识在没引入空间前,可以改变自己的状态,一旦被空间包围,就是决策。”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标准检验所有决策和它相对应的特性,发现都是非绝
对对立的国正论哲学,从对其进行区分的记录中就可寻找平衡与有序的特征。达尔文的自然选择,道金斯的基因,普里戈津的耗散,《博弈圣经》的映射均衡,它们都是说,一个系统会自动地维持着内部的均衡。当我们随时观察一个人的博弈行为在社会中、在股市中、在赌台中、在任何一个组织机构里,把他们一次次决策行为都量化成粒子记录在高熵赛棋上,当计算它的时候,发现在实体内发生的好事和坏事、成功与失败既不是均衡,也不是暂时偏离均衡,而是博弈实体里的偶然个别现象,也就是巧合。科学有别于真理,真理就是一定前提条件下的正确的客观规律及其描述,而科学就是一定条件下的合理的方法、实践及其描述;科学不一定是真理,真理一定就是科学。科学就是把任何被研究的对象.进行无限放大和无限缩小,在无限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找到接近100%的完美理论.得出价值.做出贡献.看看你现在的生活.航母.互联网等等这些科学的意义平凡于人类的生活当中。科学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思维严谨地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了解中国科学的权威著作是-李约瑟和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科学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科学就是讲求证据,逻辑严密的人类认知。
关于科学的科学 篇3
科学,这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精神反映,是客观规律性的镜子。自从科学学诞生以后,科学就有了一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镜子,科学真理的镜子。
这一现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
科学本身包含着自我认识的内在要求和能力。但在过去,以欧洲为例来说,科学的这一特征常常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歪曲而处于不自觉的水平。因为,当科学家本身还处于无权地位时,科学哪有权利自我认识。正如布鲁诺的肉体被他的衣冠同类用火刑消灭一样,科学的自我认识能力也受到它的精神族类——经院哲学和宗教的思想禁锢。中世纪之所以称为“黑暗的世纪”,从科学学的角度来说,盖源于此。但是,自从欧洲资产阶级凭借科学的力量打倒了封建的教权专制和君权专制之后,科学也就完成了从哲学与神学的奴婢地位解放出来的过程,开始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哲学再不能君临科学,而只能以“民主”的方式从自己的固有本职——方法论的功能出发对科学施加有往有来的影响。这一解放,使得蕴藏在科学内部的自我认识能力相应地自由发展起来。它首先表现为对科技发展史进行描述的兴趣,继而表现为对普通科学学和科学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兴趣。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终于使它通过其杰出代表人物的倡导而宣告科学学呱呱坠地。自此以后,科学学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至今方兴未艾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高潮的哺育,今天已经作为一个拥有众多分支学科的独立科学系统而开始发挥其实际应用的作用了。到此为止,科学学可以算是已经历尽漫漫长夜而开始进入旭日东升普施光明的时期了。如果借用库恩创造的“科学革命”这个词的话,这才是一次真正伟大的“科学革命”,是科学史上一次再接再厉持续奋斗了几百年之久才基本上大功告成的“民主革命”。门捷列夫说,“科学具有人民性”;恩格斯指出,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些天才的洞察,已经由科学学的产生而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恩格斯在一八九○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曾说,马克思期望把工人阶级事业的胜利同工人阶级的精神发展直接联系起来。今天,他的这个愿望已经进入自觉实现的时期。科学学的确立,同工人阶级的精神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政党自觉地掌握这个强有力的武器是异常重要的。
我国自从一九七九年以来,科学学研究的发展极为迅速。现在已经有十余个省市成立了科学学组织,在一些大学中开设了科学学课程,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科学学讨论会,创办了科学学的定期出版物。这些迹象是我国科学与民主定将兴旺发达的好兆头。它的革命化作用要远远超过十年动乱时期喊得震天价响的任何“革命”口号。
广义的科学当然应该包括社会科学在内(我国还把人文科学置于社会科学范畴之内),广义科学学当然也应该包括社会科学的科学学在内。因此,科学学的诞生和科学社会学的建立有同步现象,这绝非偶然。科学的许多方面或属性都是由社会科学来加以研究的。自从科学明显地变为直接生产力之后,自然科学就从现实的根本上与社会科学挂上了不解之钩。这是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化的首要内容,具体地说,就是自然科学已成为社会科学的广泛研究对象,或如列宁所说的,社会科学要研究社会现象中的自然规律。
在社会科学各学科中,首先要在这个问题上研究自然科学的是政治经济学。科学,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是一种物化了的精神生产力,是一种精神产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它也是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要服从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支配。它同样有价值与剩余价值范畴,要经历生产、分配、流通与消费的经济环节。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新出现的“思想库”、“思想工厂”及其“知识商品”,为这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典型的可视形象,是科学政治经济学的一种具体研究对象,更不必说存在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有机构成、商品价值构成、劳动力价格结构、国民总产值结构和社会职业人口构成或劳动力结构等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技术脑力劳动对于单纯体力劳动的相对增长和绝对增长的普遍趋势了。根据这种方兴未艾的趋势来看,现代社会的经济机制已与往昔大有区别,复杂多了。政治经济学势必有一天要研究精神劳动、知识生产的问题,要在传统的再生产理论之外讨论一种新的两大部类的再生产理论,即物质生产部类与知识生产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与传统两大部类的错综关系问题,以及其他许多远非传统政治经济学感兴趣的经济机制问题。本文集虽然收录了一篇关于科学经济学的论文,但可惜只讨论了科学部门经济学的问题,而没有讨论科学政治经济学的问题。例如,由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高潮迭起,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已经不能回避关于资本对于科技脑力劳动的剥削(马克思曾经涉及这一问题),科技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的变化和未来社会革命等问题的研究了。
不言而喻,自然科学及其社会应用不仅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加以研究,还应该从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角度加以研究。这就是具体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学科的科学学课题。例如,贝尔纳在一九五五年以十分沉痛的语调指出,“现在研究机关的教授们、所长们还在精疲力尽、低声下气地为争取研究条件而斗争。已经到了最后解放他们的时候了。”这种现象至今还没有完全消除。这个问题就需要科学政治学、科学经济学、科学具体社会学等来加以解答。
不仅科学的外部联系(作为一种社会设施与其他社会设施的关系)有待社会科学方面的各种科学学去发掘其规律,而且科学的内部结构、内在逻辑和发展模式的问题,也等待社会科学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去进行科学学的研究。例如,库恩关于“科学革命”的理论,有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贡献,但是,他对革命突变的过分强调,未免有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不应忘记,一切质变都不是突然从无到有地发生的,而是量变和微小质变的积累蜕化而成。量变是任何质变的基础。在“科学革命”的辩证过程中,被推翻的旧规范不能不是新规范这个合题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科学发展的辩证法中,曾经占有一个量的地位的质,即使是魔鬼也不应无端地加以抛弃。应该抛弃的只是魔鬼企图超越真理的层次打扮成天使的奢望和达到这种奢望的反科学手段。任何科学,包括科学学在内,只有发达到能够应用数学分析的程度,才是完善的科学。本文集有不少作者主张质与量的综合方法和系统方法,这才是趋向完善的方法论。根据这种方法论,笔者认为,科学发展模式的图示更象一种来自不同中心的震波的交织,形成力的叠加的地方有可能是新的边缘科学的生长点,新的真理的形成、发展与激发更新的真理的起点。因此,科学的发展固然永远有偶然性,但预测和规划科学发展的可能性则将越来越大。
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必然有一个反馈作用,这就是社会科学也发生奔向自然科学的潮流,或社会科学也在自然科学化,社会科学已成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本来,从宏观方面看,人、社会和思维作为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当然地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过去自然科学家自身犹处于无权地位,他不能不小心地回避这方面的许多问题。今天,随着自然科学的解放与变为直接的生产力,并且影响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诸领域,它就自然而必然地要从科学学的角度去研究社会科学了。而首先要研究的,就是社会科学的哲学方法论问题。今后,社会科学不但向自然科学提供方法论,也要从自然科学吸收方法论的营养(数学方法,系统方法等),使社会科学具有更高的精密性与预见性,从而反过来可以更好地帮助自然科学的发展与应用。不应忘记,在科学变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中也包括社会科学在内,这就加强了对社会科学的严格要求,特别是方法论方面的要求。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科学,更不用说科学学了。这里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不承认自己是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或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官僚主义者,他们对科学又恨又怕,这是不足为奇的。例如,国外有一位不同凡响的大员,写了厚厚一本书,其中包括大量确实言之有物的反对官僚主义的内容,可是此人居然数典忘祖,在谈到科学界、教育界和知识分子问题时,却完全是一股冷嘲热讽的敌意。他认为要医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根深蒂固的痼疾,首先“应从知识分子中的精华身上开始”,这显然是本末倒置,实际上在为大垄断资产阶级说话。
第二种情况,有一部分科学家虽然赞成科学学,但却顾虑有了科学学之后,国家对科学更要加强管理,从而妨碍个人的自由研究。
第三种情况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部分人盲目地把科学学的应用同专家治国、技术统治、技术官僚等联系起来而加以反对。
这三种情况搅在一起,的确是很复杂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应用马克思主义来加以剖析,我们就不难理解发展的辩证法,辨认出历史的主流。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心与劳力的对抗已达到全面的、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由于自身的法则,不能不在剥削工人的同时越来越要求剥削脑力劳动者。它一方面使局部工人变为多面发展的脑力体力劳动者,另方面使教育与科学工厂化,大批培养知识分子,使越来越多的学术中心、科学研究所、实验室、情报资料库等成为物化的生产力,以便使脑力劳动成为其猎取超额利润的主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与一切劳动对立的局面就开始出现,它的末日也就不会太远了。技术统治论不过是从劳心与劳力的全面对抗过渡到资本与一切劳动全面对抗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资本主义官僚政治对科学技术最高也是最后的利用阶段(尽管为期很可能会相当长)。当然,资产阶级也会让一小部分专家学者分享一部分统治权(其形态即技术统治主义),以便利用集中的大知识来统治分散的小知识,用一批知识部门来统治另一批知识部门等等。这当然不是知识、科学的过错。更不能因噎废食反对科学。而且,当科学不断向深广发展积累以后,知识统治知识的差别和领域将日益消失。当资本主义面临汪洋大海一般的知识劳动大军的时候,就必然要陷于灭顶之灾了。
我们已经有了一本这样的介绍科学学的书,这是必要的。我们更希望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的中国科学学著作,来促进、推动四化建设,使我国的科学的发展更加自觉,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日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科学 篇4
【案例1】科学探究也没什么难的嘛!
教师1在执教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时, 先将科学探究的过程一一向学生作了阐述, 并着重强调了本探究实验的重点。学生按照教师所讲的探究过程进行了实验, 绝大多数同学实验成功。于是, 有些同学发出这样的感叹:“科学探究只要这么一步步地操作, 就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这科学探究也没什么难的嘛!”
【案例2】又失败了, 我看还是算了吧!
教师2在执教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点亮小灯泡》一课时, 让学生探究如何利用导线、电池和小灯泡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在这一活动中, 不少同学经历了失败, 有些同学则显示出丧气的样子, 更有同学说:“点亮小灯泡太难了, 又失败了, 我看还是算了吧!”
【案例3】在古代, 人们是不是也知道空气是有重量的?
笔者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空气有重量吗》一课时, 只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 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空气是有重量的。下一次科学课上课前, 学生提出这样的疑惑:老师, 古人是不是也知道空气是有重量的?我感到愕然。
从以上三个案例中不难看出, 部分学生不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曲折, 部分学生遇到挫折就选择放弃, 还有部分学生认为科学知识是一成不变的, 这都说明学生对科学本质缺乏正确的理解。那么,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充满曲折并且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最后的成果, 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的?如何让学生了解科学本质, 从而提升科学素养?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有着不可置否的重要意义。
二、科学课堂中应用科学史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启蒙学科。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 而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养不仅包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 还包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已有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实现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科学史教育的感悟。
在当前国际科学教育中, 将科学史知识整合到科学教育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在教科版《科学》教材中, 引入了不少科学史材料, 科学史知识将科学知识、能力培养、情感激发三方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科学史实的教育价值, 能使学生理解科学的人文性, 对科学发展有更完整的认识, 进而理解科学知识的相对性;能使学生得到情感、意志、价值观上的教育, 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索科学的兴趣、合作的意识和交往沟通的能力。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引入科学史知识, 既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又使学生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 理解了科学的本质, 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科学素养。
令人遗憾的是, 有一部分教师只是把科学史内容简单地当做一个个普通的科学家故事来教学, 大大削弱了科学史的真正价值。其实, 细细品味这些生动丰富的科学史事例, 它们很好地诠释了科学的本质, 科学本质的每个方面, 几乎都可以在这些科学史中找到佐证。
三、科学课堂渗透科学史教育的策略
(一) 以史提趣, 增强科学探究的兴趣
有强烈的兴趣才有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有了求知欲望, 学生才有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 才能保证学习的有效进行。在科学研究过程中, 有很多科学家开展的科学研究生动、有趣, 这类科学史能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激发学生急于探索知识的兴趣, 使学生由最初的“有趣”上升为乐于探索的“兴趣”。
【案例4】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电和磁》。
教师介绍了100多年前, 奥斯特在实验中偶然发现, 当小磁针靠近通电导线时会有奇怪的现象。学生听后感到好奇, 很多同学向老师表达“想要亲自动手操作、观察”这一想法。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把导线拉直放在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指向一致, 接通电源, 磁针偏转, 电流越大, 偏转的角度越大, 最大是90度。断开电流, 磁针复位。
这一次科学史教育, 重在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认识过程、理解本质和实验方法。本节课上,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到了当年奥斯特偶然发现的奇怪现象, 使得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因此, 复制科学家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及科学的本质内容, 可以增强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 以史为证, 感悟知识形成过程的曲折
在教学活动中, 将科学史巧妙地穿插进去, 不仅仅是为了给科学知识裹上一层“糖衣”, 增加科学学习的趣味性, 更是为了使学生感悟到历史长河中科学知识形成的曲折历程。
【案例5】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 “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笔者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树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交流讨论结果后, 笔者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现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漫画、“普利斯特利实验”动画和英格豪斯实验的漫画, 并且较为详细地讲述了这三位科学家的探究过程。
光合作用的发现经历了多年, 使学生领悟到科学发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几代科学家长时间的实验、观察才能总结出来的。同时, 学生也开始明白, 科学的发展凝结了科学家的艰苦劳动, 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 是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的。
(三) 以史明理, 体味科学知识的发展
学生绝大多数科学知识是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获取的, 通过教科书或课外书学习科学, 容易使学生对科学产生一种非历史的观点:认为科学的理论是不变的真理。在这样的前提下, 教师再让学生接受“科学知识具有局限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结论会改变”是非常困难的。将科学史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案例6】教科版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自学, 并让学生交流通过自学他们了解了哪些内容。不少学生在回答时表示, 通过本次阅读, 发现人们对天文学的探索是不断进步的, 在探索地球运动的历史上有过许多重要的人物, 他们提出了不少著名的学说。
本节课中, 执教教师也渗透了科学史教育, 学生深刻地意识到: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 真理与谬误是相交织的, 科学家在创造发现的同时, 也伴随着可笑的曲解和无端的结论, 科学理论是科学家对自然规律试图作出的解释。不仅如此, 学生还发现, 科学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 依赖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而产生的。
(四) 以史作鉴, 培养博大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和自身的完善过程中形成的, 并规范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 表现为人生观和价值观。单纯通过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学生不仅不能知道创造这些科学理论的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而且单纯的学习枯燥乏味。而将科学史糅合到课堂中却能超越科学理论知识这一局限, 展示了科学家们的人文形象, 使学生能够从科学前辈那里汲取精神营养, 领悟人文精神的内涵。
【案例7】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点亮小灯泡》, 小灯泡的发展历史。
课堂上, 潘国根老师向学生讲述了发明大王爱迪生发生灯泡的过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当潘老师告诉大家:爱迪生在成功之前曾经失败了1600多次, 但是他仍然不放弃, 继续尝试对各种材料进行实验, 最后他终于成功了。学生对于爱迪生的坚持感到惊讶、佩服。在随后的课堂探究——点亮小灯泡的活动中, 尽管不少同学无法成功点亮, 但是受到了爱迪生的鼓舞, 没有同学放弃, 在失败后仍然一次一次地实验, 直到成功点亮小灯泡。
通过这一次的科学史教育, 学生在课堂探究活动中不畏艰难、不断进取, 使学生得到情感、意志、价值观上的教育。科学史真实地展现了科学探索以及发现途径中的科学艰辛, 科学家们对科学发明的认真态度等等, 这些无不是对学生情感的洗礼。
渗透科学历史, 培养科学素养——在一堂课中, 适当地引入科学史, 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曲折, 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是在不断发展的, 更能培养学生博大的人文精神。
七年级科学科学入门教案 篇5
第一章科学入门
.科学就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问.如大家熟悉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等.可以这样说: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2.学习科学的方法和目标: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5.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先要规定长度标准即长度单位,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6.长度的主单位是米,较大的还有千米,较小的还有分米厘米厘米等。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7.对形状规则的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可用刻度尺测出它的边长,然后计算它的体积。测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量筒或量杯.8.量筒的使用方法: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量液体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中央最低处保持水平.9.对不溶于水也不吸水的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测量方法可以将它浸没在水中,两次读数的之差就是该物体的体积.0.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程度,平时我们讲今天真热或真冷,就是指今天的温度高或低.1.实验室中常用的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它们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它的规定是: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2.液体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切勿用来测量超过温度计测量范围的温度.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如果测量的是液体温度,则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部.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的水银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纪录读数时,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
3.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符号kg表示,较大的单位有吨,较小的单位有克,毫克等.4.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的大小完全由物体本身决定.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都不会改变物体质量的大小.5.实验室里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常见的是托盘天平.6.托盘天平的使用:游码移到零刻度线上,天平放水平.调平衡,用平衡螺母调节.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先放大砝码,再加小砝码,最后移游码.读数,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8.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事实证据检验假设交流和评价.第二章观察生物
.生物和非生物间最根本的区别是:有没有生命.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它具有生物结构,新陈代谢现象,生长发育现象,生殖,繁殖后代的能力遗传和变异等特征.2.判断动,植物的主要依据:一是生物体能否能否快速自由运动,二是是否能进行光合作用.3.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有无脊椎骨.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间的根本区别有: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胚珠外有无子房壁包被.4.动物界中,分布最广,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动物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多的类群是节肢动物,最低等的动物是原生动物动物.5.植物界里,最高等的植物是被子植物,最低等的植物是藻类植物.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可用种子繁殖
植物类别
根
茎
叶
花
果实
种子(孢子)
代表植物
被子植物
有
有
有
有
有
种子
青菜
裸子植物
有
有
有
无
无
种子
银杏
蕨类
有
有
有
无
无
孢子
蕨
苔藓类
无
有
有
无
无
孢子
葫芦藓
藻类
无
无
无
无
无
孢子
海带
6.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动物名称
生活习性
呼吸
体表
体温
生殖、受精
代表动物
鱼类
终生水生
鳃
磷片
不恒定
卵生、水中受精
鲫鱼
两栖类
幼体水生成体两栖
幼体用鳃成体用肺
皮肤裸露
不恒定
卵生、水中受精
青蛙
爬行类
陆生
肺
鳞片或甲
不恒定
卵生、外有硬壳
蛇
鸟类
陆上飞翔
肺
被羽毛
恒定
卵生、外有硬壳
鸽子
哺乳类
水、陆
肺
被毛
恒定
胎生、哺乳
兔
7.昆虫的主要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眼和口器,胸部长有两对翅,三对足,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8.具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植物是被子植物植物,也称是绿色开花植物植物;有根,茎,叶,种子,无花,无果实的植物是裸子植物植物;只有根,茎,叶的植物是蕨类植物;只有茎,叶的植物是苔藓类植物;生物体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直接构成的植物是藻类植物
9.等级分类的七个等级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等级分类的基本单位.1.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A、使用时操作步骤:A.取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放在体前略偏左.B.上镜:从镜盒取出物镜装在转换台上,取出目镜装在镜筒上.c.对光: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集光器,选取一个大小适宜的通光孔,左眼观察目镜,用手转动反光镜,当观察到一个明亮视野,对光完成.D.观察: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观察物对准通光孔的中央,用压片夹压住装片.眼看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和装片接近.眼看目镜,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观察到模糊的物像时停止.双手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象清晰为止.E.移像:反向移动装片。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倍数的乘积.2.生物体的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整体
3.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根据构成生物体细胞的多少,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的特点是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4.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在于细胞内有无细胞核
5.细胞的主要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中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具保护作用的是细胞膜;具有遗传物质的是细胞核,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6.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间的不同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等,其中叶绿体是动,植物细胞间的主要区别.7.组织:定义: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组织.动物体内的四大组织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植物体内的组织有:机械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等.生物体生长的原因:是细胞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细胞在分裂时最显著的特点是母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并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而产生不同组织的原因是细胞分化的结果.8.细菌和真菌:统称微生物.细菌:属原核生物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种形态.真菌有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食用菌食用部分是地上菌丝形成的子实体。
细胞名称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叶绿体
细胞质
液泡
属于
植物细胞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动物细胞
无
有
有
无
有
无
真核生物
真菌细胞
有
有
有
无
有
无
真核生物
细菌细胞
有
有
无
无
有
无
原核生物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左右,仅差0.33%。
2、地球仪是缩小的地球模型,经纬网将地球分为若干个部分,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赤道将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将地球对分成东西两半球。
3、地图是用不同的符号、颜色等把缩小了的地球表面上的地理事物在纸上表现出来,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比例尺分类:方向表示方法:线段式、文字式、数字式
4、太阳是能发光发热的气体球体,他的直径约为地球的110倍多,表面温度约为6000℃,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
5、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约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1/400,月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质量是地球的1/81,月球的直径是3476千米、为地球的3/
11、太阳的1/400。
月球上没有水和空气,昼夜温差大,因此无生命,无天气变化,不能听到声音。
月球的表面布满了环形山(主要是陨石撞击而形成的),在地球上看到月球上亮的部分是高原或山脉,暗的部分是盆地或山谷。
由于月球质量小,所以月球对它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就小。
6、星座是为便于认识恒星,把全天分成若干个区域,这些区域称星座。星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东右西。北极星在小熊座,织女星在天琴座,牛郎星在天鹰座,天狼星在大犬座,南天星空中天狼星是最亮的星,北极星总在北方。把北斗星斗前二星连线并朝斗口方向延伸约5倍距离即可以找到北极星,斗柄指向随季节变化:春夏秋冬对应东南西北。
7、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有太阳、九大行星、卫星、慧星等天体按一定轨道围绕_太阳公转而构成。日地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8、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XX亿多个,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宇宙。
9、月相(1)月球和地球一样不会发光,太阳总是把半个月球照亮,则我们看到的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月相形成的原理:A.是月球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B.是由于日,地,月有规律地相对运动造成三者相对位置改变,使地球上看到月球的反射部分也有规律地变化.当月相出现上弦月和下弦月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置是成90度角;当看到新月,满月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置在成90度角.新月出现在农历每月初一,满月出现在农历每月十五,十六,而初七,初八出现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出现下弦月.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为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个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0、日食和月食
地球上某地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日食.日全食:月球挡住了全部太阳光时,就发生了日全食.日偏食是月球挡住了全部太阳光时,就发生了日偏食.日环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光的中间部分就发生了日环食.日全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先后顺序是:太阳被月球遮掩是从日轮的西缘开始,东缘结束.原因是:月球自西向东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球发生月食时并非全黑,而呈古铜色,这是由于地球的反射光造成的。
月球本身不发光,当日,地,月位于一条直线上,月又位于日,地的一侧,当月球被地球的阴影逐渐遮掩,就发生了月食现象.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各种固体熔化的特点不同,可以将固体分为两类。一类叫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像硫代硫酸钠、明矾、金属、石膏、水晶等。另一类叫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像松香、玻璃、蜂蜡、橡胶、塑料等。
2。熔点是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之一,不同晶体熔点不同,冰熔点是0℃。硫代硫酸钠的的熔点是48℃。金属钨的熔点在金属中是最高的。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3。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一切液体在凝固时都要向外界放热。
感受科学 感悟科学精神 篇6
郑哲敏院士是最早参与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学术指导工作的院士之一,他对青少年科普教育事业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支持,为青少年参与科研实践活动付出了大量心血。每年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课题评议活动,郑院士都不顾年事已高、工作繁忙,总是挤出时间参加。
6月2日早上9点,90岁高龄的郑哲敏院士迈着稳健的步子来到力学所大厅,与师生们热情打招呼。活动开始后,师生们首先在报告厅观看了介绍郑哲敏院士科研成就的展板,之后与郑院士一起在会议室进行交流。郑院士从自己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讲起,与师生们交流了自己对科学的认识,对科学兴趣培养的看法,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等内容。
“兴趣,有的是天生有的,当然也是可以培养的。一个事情你熟悉了,你就喜欢它了,所以不要把它纯粹看成是天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兴趣有个培养过程、培育过程。”“做科学总得有兴趣。兴趣在背后作为一种力推动着你。要是你完全没有兴趣,就会感觉自己内部没有动力,很难有所作为。当然只靠动力还不行,还要有毅力,你的教育是社会给你的,你应该回报社会。”
在谈到进行科学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时,郑院士说: “我喜欢从实际问题里面提炼一些东西,把实际问题提升为科学问题,用科学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再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到实际问题里去,把它当成一个循环……解决科学问题就要有好的基础,数学要学好,物理要学好,化学要学好,这些基础都要学好。因为它们是理解问题的基础,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如果你没有很好的物理基础,看待自然现象则只能停留在表面。”
“科学研究也是挺枯燥的,也挺苦的,你不知道从哪儿着手,怎么办?总会有一些摸索的过程,有一些比较痛苦的经历,也许会让你睡不着觉,但你熬过这一段,就突然豁然开朗了。当然,这个过程是挺恼人的,也挺痛苦的,但后来也是很高兴的事。我想科学研究的乐趣也许就在这种刹那之间,不要把它想得样样都是美好的,天天都有刨新那是不可能的事!”
在交流中有学生问郑院士如何看待科学研究与荣誉的问题,郑院士严肃地说:“我觉得荣誉不应该是科学研究的目标,为诺贝尔奖去做研究这是错误的。专门为了荣誉的话,反而会把你的视野放得很小,会限制你,结果也就会做得更差一些。荣誉,绝对不能作为你生活、工作的一个目标。”此外,在谈及合作精神时,郑院士说:“科研也好,做别的事情也好,做人是第一的。做人的品质,没有一定的作风和品质要做成功也是很难的。没有合作精神,不愿意跟人讨论,生怕成果被人拿走了,这种人不会有进步,他的发展很有限。这些部很简单,你要学会尊重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特长的地方,这要靠合作。”
科学备课, 备好《科学》课 篇7
一、备目标———明确要做什么
《科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是要求我们兼顾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方法、情感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事实上, 我们在备课时会不假思索地照着教学参考书将教学目标抄下来, 却没有思考目标是否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目标为本位的, 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 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培养。由此, 我们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变革, 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
例如, 教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 有些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已经很清楚地知道加热、搅拌、碾碎三种方法都能加快溶解, 但教师还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的既定目标进行, 每种过程都要让学生再重复一次, 最后得出加热、搅拌、碾碎都能加快溶解的结论, 这就是教学目标定得太低, 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如果改成探究温度、搅拌、碾碎哪一样对溶解影响更大就好一些。因为在这种探究实验里, 首先得把其中一个量固定, 改变其他的两个量来进行比较, 这种实验方法在叫比较实验法, 在实际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什么叫比较实验法, 实在比单纯让学生重复他们在生活实际里已经做过的实验好得多。
二、备材料———明确用什么做
科学课的教学离不开实验探究, 而要探究就得有材料, 因此材料的准备成为一节课的必备条件。上课过程中的观察探究则是科学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材料空谈活动, 那就是纸上谈兵, 如观察探究不够充分, 则是有形无实。实验材料成了小学科学课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基础, 也是科学探究有效性的一个基本保证。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中, 科学实验材料准备存在很大的问题, 解决不好直接影响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科学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探究活动, 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是也有许多实验由于实验条件有限不能满足, 例如, 《使用工具》一课中选用什么工具取铁钉、螺丝钉和图钉这一活动, 如果人手一份材料的话, 每位学生都要准备羊角榔头、剪刀、铁钉等许多材料, 这对科学教师来说准备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很多时候, 我们的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 让学生体会材料的选取体验准备过程中的得与失。我相信这个过程一定可以促进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激发学科学的欲望。
三、备活动———探究的关键, 课堂的成败
科学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是由一个个活动组成的, 教师需要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科学探究。因此, 备好教学活动是一节课的灵魂。教师要通过核心问题来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 合理地安排学习活动。如果一节课上有几个活动, 那么活动之间应该有目标、有层次、有重点、有拓展。
拿《点亮小灯泡》来说, 可以由尝试点亮灯泡———观察灯泡构造———再次点亮灯泡———多种方法点亮灯泡四个活动构成。我们可以灵活地使用教材, 真正做到“用教材, 而非教教材”。根据我们实际需要去改变教学顺序是完全可以的。
另外, 如果课堂活动多的话, 教师更要规划好时间, 合理利用, 这又要求我们要区分好实验的主次, 哪些可以做演示实验, 哪些是学生实验。
四、备变化———预测教学变故, 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 我们不能对此“措手不及”, 要有化险为夷的精神, 把课堂小插曲转为精彩的生成。因此, 教师备课时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预测, 并做出应对的预设。
在教学《传热比赛》一课时, 对于铜、铁、铝谁传热快这个实验, 由于是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的, 事先要求准备同样粗细、同样长度的铜铁铝棒, 学生基本准备到位。但实验过程中, 有的小组发现铝传热比铜快了些, 有的小组发现铜比铝快, 这样的矛盾把课堂一分为二, 学生都相信眼见为实。课后我和学生一起寻其原因, 最终发现原来有的小组买的铜棒并不是纯铜的。我想和学生一起证实结果的过程, 也是个学习科学的过程。
五、备板书———明确教学主线, 清晰思路
板书能够使课堂教学的主线清楚地呈现出来, 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板书应该在备课过程中得到体现。
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 由于这节课有两个活动:一是探究两种不同的液体;二是通过调配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根据这样的教学顺序, 我起初设计的教学板书是“水溶解了物质”“一定量的物质溶解在了水中, 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两段话。但课后自己经过反复思考, 觉得这样的两段文字完全可以合二为一“水溶解了一定量的物质, 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 学生也容易理解。
六、备反思———二次备课, 促进成长
我们的备课都要求二次备课, 那么两次不同备课中一定有很多教学感受值得记录。“反思”是教师成长最有效地途径。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教学反思也被视为构建有效课堂教学,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
教师应对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问题的关键, 把影响教与学的因素综合出来, 记录在教学反思中, 日积月累, 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反思中可以把闪光点扼要地记下, 写下该活动的特点, 以便于日后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 设计教学程序, 做到一课一特色, 课课有特色。久而久之, 有利于形成一个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科学 篇8
“科学本质”到底是什么?不同的哲学流派有着不同的解释,并非几句话就能言明。然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科学本质”不仅仅体现在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不同之处,更体现在科学方法、科学过程及科学精神有其独特之处。本文无意也无法罗列所有的科学本质特征,而且,有些能体现科学本质的特性如波普尔所强调的“证伪性”也很难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中进行阐述。本文尝试选择一些有利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又能体现科学本质的要素,把利用这些要素进行教学设计的课堂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进行分析,以期对大家有些许启发。
一、寻找证据———科学知识的来源
“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是建立在证据和理性思维的基础上的。”[1]任何科学结论都需要有相应的证据来证实。生物真的是在不断地进化吗?马的化石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地球真的是圆形的吗?月食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科学是一门讲究证据的学科,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也可用寻找证据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养成用证据说话的思维习惯。
案例1《摩擦的利和弊》
在《摩擦的利和弊》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先对摩擦进行分类,然后逐一讲解各类摩擦的特点,最后分析增大或减小摩擦的各种方法。整堂课的顺序就是教师讲解加适当实验。为突出科学的本质,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寻找证据来设计课堂教学。
引入新课后,让学生通过寻找证据来研究固、液、气三者之间的摩擦问题。
(1)固体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当手在桌子上向后运动时,会感到有一个力在“拽”着手不让其运动,这就是证据,但不够明显,能否找到一个更易为大家接受的证据?这时可引导学生用毛刷在桌面上运动,毛会发生明显的弯曲。此实验不但表明固体间存在摩擦,而且也能说明摩擦力的方向问题。很明显这个证据较上一证据更能说明问题。
(2)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是否也存在摩擦?科学是讲究证据的学科,我们应有足够的证据来解释这些问题。证据可以在日常观察中所得,也可以通过设计实验而来。
(3)学生提出如和平号空间站碎片穿越大气层及陨石在大气中燃烧等证据来说明固体与气体之间存在着摩擦。这是平时阅读观察所得来的证据。对于固体与液体之间的摩擦,可让学生设计实验来提供证据。如让单摆分别在空气和液体中摆动看哪个单摆先停下来(如图1),从而得出固体与液体间也存在摩擦。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考虑,上述案例主要是通过寻找证据作为线索来组织课堂教学的。由于需要解释说明新问题,因此需要以日常现象作为证据,对其进行分析得出其中的科学道理;需要设计新的实验来获得新的证据。在分析日常现象、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习得了新知识。这些知识并非因为教材中有才要学习,而是在解决科学问题需要获得新证据的过程中习得。因此,这些知识对学生而言是具有“意义“的。
可以用寻找证据方式来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有不少,如在《电阻》一节中,先让学生猜想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收集获取相关证据,最后分析证据弄清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课的共同特点是为了证明某项结论,必须用相应的证据来说话。在寻找证据的过程中,学生习得了科学知识,同时也习得了获取证据的方法、证据的种类等教材中没有明确指明的“隐性”知识。而分析证据能否支持假说、通过证据归纳推理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更是“灌输式”教学法所无法培养的能力。
二、科学对比———寻找对象间的异同
有些现象非常雷同,学生无法辨别其中的细微之处,这时就要用到对比法。对比法就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将各种事物加以比较,确定研究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探寻事物之间内在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各种科学现象和过程都可以通过对比来确定其差异点和共同点,为进一步抽象概括做好准备。对比法是认识客观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之一。
案例2光学复习
在上复习课时,教师往往是先对光学知识作一简单地罗列,然后再做一些巩固练习。用这种模式上课的教师其内在的基本假设是:复习就是对知识的再次回忆,遗忘了就由教师进行提醒,再次强化记忆。由此导致越是上复习课,越缺少“科学味”。以下是在光学复习课中利用对比方法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教师先出示两幅稍有差异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两图中的不同之处(如幼儿经常玩的找图中不同点的游戏),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对比法,即找出不同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在黑板上画出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示意图,师生共同对比直线传播和反射、直线传播和折射的异同点,使他们能初步运用对比法来比较各知识点的异同。接着让学生自己结合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和反射定律、折射规律,来对比光的反射和折射这两部分内容,以列表的形式强调两者的异同。按照此思路再进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对比、小孔成像和平面镜成像的对比以及实像和虚像的对比等复习。
上述案例的知识主线是光学基本知识,方法主线则是对比法。在相互对比的过程中,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发射、光的折射等本来独立的知识综合起来了,初步建构起光学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这堂光学复习课,不但巩固了光学的知识,而且在实践中应用了“对比”这一科学方法,从而使得学生对“对比”方法的应用做到了然于胸。
当教材中有多个知识点,这些知识之间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显著差异时,我们可以利用对比进行教学设计。如在复习重力、弹力、摩擦力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分别对各种力的方向、作用点、大小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统一的科学概念和知识结构。
对比仅是众多科学方法中的一种,分析、综合、类比、假说等均是科学研究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应用这些科学方法来设计课堂,如通过水流与电流、水压与电压的类比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应熟悉教材的知识体系,了解知识的来源,根据具体的知识选择不同的科学方法来设计体现科学本质的课堂教学。
三、建立模型———复杂世界的简化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科学家往往利用模型来进行粗略的理论计算,解释研究对象的规律,作出科学的猜测。如原子结构模型、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等。通过这些模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科学模型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以下是以建构模型来进行教学设计的案例。
案例3浮力复习课
在复习浮力知识时,往往要复习浮力的基本概念、浮力测量的方法、物体的沉浮条件、浮力的应用等等。如何把这些知识串联起来,避免各自为政呢?我们可以利用鸡蛋建立模型来组织课堂教学。
(1)同一个鸡蛋放在两种不同液体中(如图2 (1) (2) )。
让学生分析在这两个烧杯中鸡蛋浮力的大小。根据这个模型,就可以解决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的原理及轮船从河里驶向大海中沉浮的情况。
(2)两个大小不同鸡蛋沉入同种液体中,VA<VB(如图2 (3) )。
先让学生比较两个鸡蛋所受浮力的大小,用了什么原理?这个模型在生活中是否能找到应用实例?根据这个模型,学生就可以来分析汤圆熟了以后能浮起等问题。
(3)两个大小不同鸡蛋在同种液体中,mA<mB(如图2 (4) )。
用此模型可以解决远洋轮船上装卸货物时,船所受浮力大小的变化情况及潜水艇、沉船打捞等情况。
轮船、密度计、潜水艇及沉船打捞等这些千差万别的事物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浮力。现象各有不同,其本质却是相同的。本案例中利用一只鸡蛋作为模型,把浮力的各个知识串联了起来,为我们分析浮力问题提供了思考的“样式”。“经典科学观”认为科学知识的本质之一就是“普遍性与抽象性”,“任何真正的科学认识都不应停留在某个特定对象或状态,而应由特殊上升到一般”[2]。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分析,认清现象中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找出事物的共同本质,最后建立模型。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得以训练。
除上述浮力模型外,科学教材中还有如分子热运动、物态变化等内容也可以用建立模型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学生在对现象进行必要的简化,忽略次要因素,以突出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在模型不断地建立、演化、修正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认识科学的本质。
四、解决问题———科学方法的应用
波普尔明确认为:“科学开始于问题,而不是开始于观察”,“正是问题才激励我们去学习、去发展我们的知识,去试验,去观察”[3]。问题与科学天生就是不可分离的。问题与人生也须臾不离。“提出问题并且试图琢磨其中的机理,是人类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而科学史讲述的正是不同的个人、团队和集体是如何对某些最基本的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例如,人类从何时开始想知道地球是由什么组成,它的形状是怎样的?他们如何寻找答案?他们设计了哪些方法来得到结论?这些方法好不好?从哪个环节开始,这种探究变成了科学?这又意味着什么?”[4]
案例4“白盒子的秘密”
这是一堂7年级科学测量一章的复习课,要在一堂课内把长度、体积、质量及科学探究复习一遍有较大的难度。以下呈现的是我们利用了“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的复习。
(1)老师手中有一些白盒子,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探究这个白盒子里面到底是什么。学生作出种种猜测。(在实际的探究中,复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要判断里面可能是水或牛奶,必须要有证据。教师出示小资料,告诉学生1毫升水及牛奶的质量,学生由此得到启示,要测出若干毫升的液体,测其质量。(由此来复习液体体积及液体质量的测量)
(3)出示一正方体小金属块,小资料告诉1cm3铁及铜的质量,要求判断是何种金属。(培养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及复习长度测量及固体质量测量等)
在解决“白盒子”中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各项知识的学习(复习)。这些知识都是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的,非教材规定、教师硬塞。琳达·达林-哈蒙德认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探究为基础的三种“高效学习”方法之一。[5]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学习的起点,终点是问题的解决,在起点和终点间的过程则是教学的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精确表征问题,提出解释,寻求解决的着力点(科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等等。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反过来,又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高层次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借此过程得到充分发展。
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寻找这样的“大问题”来设计课堂教学。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一节则可以指南针的制作为“大问题”来设计教学。用“大问题”来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整个课堂。
要在科学课堂中体现科学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作为教师首先应认清科学的本质,教师自身的科学本质观必将影响其课堂教学行为。其次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能根据科学的本质来设计课堂教学。对科学本质的教育有“隐性”和“显性”两条路径。有研究表明,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一种认知性学习结果,应该被“显性”地教,而不是期望“在科学活动中通过一种渗透过程被同化”。[6]很显然,上述案例都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作出深入分析、正确认识科学本质的基础上,巧妙地以某一能显示科学本质的方面来作出的教学设计。这些案例中既有“显性”的特征,也有“隐性”的地方,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值得我们思考、借鉴,以期能开发出更多的能体现“科学本质”的课堂教学案例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修订项目组.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 2010.8.
[2]郑毓信.科学教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5.
[3]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9.
[4]雷·斯潘根贝格, 黛安娜·莫泽.科学的旅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1.
[5]琳达·达林-哈蒙德, 等.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M].冯锐, 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
立足科学探究 学会探究科学 篇9
一、营造环境, 适宜探究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营造适宜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学习环境, 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语和行为中感受尊重, 免除恐惧和焦虑。小学生年龄小, 教师的行为与语言对他们的学习情绪影响很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使用礼貌、规范的语言, 征求的语气, 真诚的微笑, 亲切的态度。教师要尊重全体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选择判断、个人意愿, 要尊重个别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 如智力和能力稍弱, 成绩稍差, 家庭背景和环境不好, 和自己意见不一致, 学习习惯稍差的学生, 要引导学生尊重事实, 实事求是。尊重学生还需要教师注意批评艺术, 禁止使用一切有损于学生自尊和人格的话语与行为。如当众体罚、羞辱、嘲笑、大声训斥等。通过与学生沟通, 达到相互理解, 为他们构筑“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 让他们的自尊、自信、自强、自主的信念树立起来, 探究的热情激发出来, 探究的潜力释放出来。
二、挖掘素材, 开拓探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科学教材中的探究因素挖掘出来, 呈现给学生, 开拓他们的视野, 使他们感知、理解和应用, 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如在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时, 教师上课开始告诉学生:“我们开展一次竞赛, 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 使沉在水底的橡皮泥 (或铝箔) 浮上来。看谁在上浮的物体上放的硬币最多。”待学生的活动基本完成后, 请学生汇报: (1) 你是用什么办法使橡皮泥 (或铝箔) 漂浮上来的? (2) 你的漂浮物放了多少枚硬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各种方法的共同点,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硬币多的原因, 上述活动采用竞赛的方式, 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玩中求知,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的目的。
三、创设情境, 引发探究
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设置需学生重组信息与知识经验, 寻找新的策略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情境, 引发有价值的问题, 进一步进行探究。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以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呈现方式以不断生成、不断建构为主要特征, 依据于实践材料、思维材料中的“结构性”。如“热传导”一课, 教师设计了课前回家收集热传导的材料, 课上安排学生观察教师带来的带铁柄的铁锅的情境, 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热传导的经验, 提供给学生热传导材料的特点, 问学生:“使用时有什么不方便?”之后的交流可以明确地告诉教师, 他们思维发展方向和发展状况。教师不断地通过这些暗示为学生提供新的事实,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如:“火并没有烧到锅柄, 为什么会烫手?”“热到底是不是这样传的?”等等。从而使问题情境的创设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有效地推动整个教学活动的发展和教学目标的逐步达成, 并保持生机和活力。
四、操作实践, 深入探究
学生在“重新发现”自然事物、自然知识、自然规律等活动中对“结构材料”进行操作和实践, 让探究更加深入。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实践, 尽可能根据儿童可能提出的问题, 设计的方法等寻找材料, 选择材料, 适时适量地提供材料, 从三方面来探究性地“教”。 (1) 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材料的准备活动中来。 (2) 课上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和组合材料, 尽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材料进行研究。 (3) 让每位学生都能“看清楚, 想清楚”, 让每位学生围绕主题“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充分实践自己的假设
五、听说交互, 交流探究
听是指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 说是指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认识、情绪等的语言表达。会说就要培养倾听的习惯, 让学生学会从他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 学会借用他人的观点来说明问题。小学生年龄小, 课堂情绪和行为的自控水平较低, 往往有话抢着说, 别人的话不想听。教师首先要强化学生“听”的行为, 逐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其次, 教师要组织学生听过之后“说”, 说听到了什么, 听后产生的想法, 等等。另外, 教师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说”, 在集体的交流中形成有序的问答、讨论的氛围。再次, 教师要培养学生准确、流畅的表达能力, 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多听, 在听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一个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表述方法, 多说, 在说中比较各种表述的优劣和选择良好表述方法。
六、构筑机制, 激励探究
科学技术的科学发展 篇10
1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发展很快。无论是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科技成果、高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都快速增长,为该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看,发展是不平衡的,有许多薄弱环节和滞后因素;是不协调的,各部门、各方面之间未能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合力。例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整体规模不大,缺乏高科技大企业、大集团;创新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企业(特别是大量中小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但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并未真正放活,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有比较雄厚的科技实力资源,但相互间缺乏协调、组织、合作,各自的优势难以互补,未能发挥系统、集成的效果;科技成果数量不断增长,但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不多;科技投入逐年增长,但研究开发的经费投入不足。正是这些,制约着该省科学技术更好、更快地科学发展。近些年来,黑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排位从第11位下降至第12位、13位,说明该省科学技术发展相对落后于兄弟省市。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安全事故”(如矿难、食品农药毒害)、“环境事故”(如企业的废气、废水污染)频频发生,充分说明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危害人类。而科技发展类似于经济发展模式,更多地追求量的增长,更多地追求近期的经济效益,缺乏对人、对社会、对自然环境的长远考量。
在当前国内外新的复杂环境条件下,科研领域出现了一些令人关注的伦理道德问题。一些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成果”的数量,甚至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相当多的“科技成果”不能应用,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的诚信度因而受到质疑。
由此,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最近发表文章指出,“不适当的科技发展也会带来风险”,“倡导对科技发展的反思,倡导建立一种新的科技观和科技伦理观”,“保障科技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1]。这一观点的提出,是非常正确适时的,犹如胜利面前的清醒剂,前进路上的警示灯。通过反思,可以认识不足,纠正以往的偏颇,确保科学技术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 几点意见和建议
如何推进该省科学技术的科学发展,是一个需要重点研究探讨的战略问题。我们学习研究了一些兄弟省市的经验,联系本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1)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指出,这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的中心环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国家科技部推出了《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黑龙江省也已经启动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正在有效推进,形势非常好。
最近,一些发展较快的省市把创新引领作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战略。河北省石家庄市是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他们把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贯穿到城市经济、科技、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功能。河南省提出,要构建引领区域发展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区域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把中原经济区建成创新要素集聚区。
对于黑龙江省来说,目前还没有这个条件。该省战略仍然是着力于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发展“十大重点产业”,通过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培育新型战略性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这是从本省实际出发做出的正确抉择。实际上,黑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方面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一方面是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就产业部门来说,更侧重前者;就科技部门来说,更侧重后者。但是就省委、省政府来说,“两手都要硬”,既要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要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当前要重视,未来更要高度重视,要用超常规的措施组织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科技部门首当其冲,要把自主创新战略摆在首要位置,为引领全省今后的发展做好技术储备。
(2)面向开放搞创新。创新是对现有科学技术的突破,超越,因此它的起点高,难度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创新的途径有三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已为许多地方的实践所证明。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世界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和技术储备”,“充分运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发展”[3]。江苏省的经验是:放眼全球谋转型,面向开放搞创新。他们说,面对全球化,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江苏科技部门正在布局创新国际化战略,主动融入国际创新体系,配置全球创新资源,引进来,走出去,在开放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他们把这一做法比喻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梯登高,实现跨越式发展。广东省东莞市的经验是,整合世界科技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他们连续七年举办国际科技合作周,共有25万科技人员、企业家参与,签订科技合作项目280多项,促进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00多所著名高校院所1000多个项目在东莞生根、开花、结果。这些经验很值得参考。虽然黑龙江在这方面早已有所作为,但是无论规模还是成效都不如人家。
(3)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把企业推上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温家宝总理在湖南考察时说:“企业的前途在于创新。”科技创新的核心问题是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的需求是经济社会需求的反映,而这正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我们当然要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然而,自主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就目前的情况看,还有很大难度。就黑龙江省而言,大中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好于中小企业。例如,大庆石化、哈飞、哈电站、东轻集团等,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许多中小企业创新意识差,创新条件更差。也正是因为这样,黑龙江省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企业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最好的途径就是产学研相结合。安徽省合肥市摸索出了一套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以产促研,坚持发展自主品牌的大中型制造企业创新模式;以研促产,靠原始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模式;产研并举,走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的转制科研院所创新模式;招引创新,通过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产业创新;引进消化先进技术的新兴产业创新模式;科研院所通过机制创新实现产业发展的模式。合作的前景很广阔,大有可为。
自主创新是个占领制高点的战略,不是应急之举,也不一定能立竿见影。对于企业来说,要有较大的资本投入,而这个投入有很大风险性,所以大多数中小企业持谨慎态度。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代表对政府以项目形式推进产学研结合把企业推上主体地位的做法提出异议,认为目前的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还没有真正具备市场行为能力,因此很难避免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倾向,达不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他们建议,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要由政府主导,由政府从政策、利税、知识产权等方面引导、鼓励企业走上自主创新之路。这些意见很值得思考。
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要求各级科技部门要把科技工作的重点,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转移到企业方面来。这是科技工作上的一个重大转变,需要从思想上有深刻认识,组织措施上有新的举措。要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体制机制,从事创新的事业。
(4)举全省之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自主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代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复合体。自主创新必然要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各方面的协同是无法实现的。自主创新首要的任务是聚集支持创新的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创新要素以及将这些要素组织起来的机制。国家科技部把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归纳为三大载体: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我省正在这三方面组织实施,进展顺利,形势很好。
石家庄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五大工程”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工程,产业系统创新工程,创新资源整合工程,创新环境支撑工程,创新文化营造工程。合肥市的做法是,狠抓三条主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创新平台载体培育,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青岛市实施“三大保障”工程:加强科技创新平台保障,强化科技创新要素保障,强化科技创新政策保障。苏州市着力抓好三大关键环节:创新型企业,领军型人才,自主知识产权;四项运行机制:完善科技政策激励,科技金融服务,科技合作深化,科技成果转化。
这些经验中,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在实施自主创新工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二是要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三是创新要素的聚集、服务平台的建设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才能有持续的效果。
(5)统筹兼顾,加强薄弱环节,强化重要环节。统筹兼顾,才能协调发展。
统筹兼顾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促使相关因素、相关环节协调动作,相辅相成。过去因为条件的限制,只能采取重点推进的办法;现在我们处在一个新的高起点上,有条件有能力,可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要处理好以下十大关系:
1.抓科技成果与抓科技人才并举。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运用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培育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
2.兼顾应用开发研究与基础性研究。加强基础性研究。兼顾当前与长远的需要,为长期持续发展做好科学技术储备。
3.兼顾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把科技工作的重点逐步转到企业方面来。在办好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同时,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逐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4.兼顾城市与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为“三农”发展提供最新技术。
5.兼顾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与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科普宣传是一个薄弱环节。要鼓励科学家参与科普宣传,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6.重视自主研究与强化国际合作并举。引进智力与引进技术同等重要。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世界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与技术储备。
7.既要出台政策法规,又要加强科学管理。鼓励技术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为科研工作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
8.硬科学与软科学都要抓好。特别要加强软科学研究,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立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础上。
9.建设服务平台与完善运行机制同等重要。运行机制的建立是一个薄弱环节。没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公共服务平台不可能持续有效发挥作用。
10.加强财政投入与吸引社会多元投入并举。社会多元化投入是一个薄弱环节。要加快产学研相结合的进程,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 总结
科学技术的科学发展问题是一个新的命题,如何实现黑龙江省科学技术的发展却是一个长期值得思考的命题,希望本文的意见和建议能够为黑龙江省科学技术的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8.
[2]黑龙江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黑龙江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专题报告[R].哈尔滨:2005,9.
科学 篇11
【关键词】科学领导 领导科学 领导力
【作者简介】李锡炎,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领导科学研究会会长、四川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教授。
研究领导科学,实现科学领导,是各级各类领导者的神圣使命,也是领导科学的精义和价值。如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领导科学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当代中国最伟大的领导实践,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因此,领导科学必须立足于、服务于这个领导实践,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科学领导与领导科学这个主题和重点来展开研究,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的实际能力,以宽广眼光审视发展,以战略思维谋划发展,以辩证观点推动发展,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研究领导科学,实现科学领导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科学领导的真谛:尊重科学,尊重规律
所谓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科学领导,就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运用领导科学,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领导活动。其真谛在于尊重科学、尊重规律。
实现科学领导,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的复杂关系,涉及人与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从多因素、多层次、多方面入手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的大系统。各级领导者必须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和集成起来,不断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遵循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良性互动规律,同心协力,共同为实现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而努力奋斗。
“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的领导实践,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科学领导的范例。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后,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第一时间抵达救灾现场,13万大军以最快的速度奔赴救灾的第一线,几十万专业救援人员和100多万志愿者奔赴前线,从废墟中救出83988人,使救出人数与死亡、失踪人数之比达到1:1的新高。经过三年重建,10万平方公里重灾区,142个受灾县、530多万户灾民,从生活生产条件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或超过震前水平。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援下,四川省从省委、省政府到市县乡村领导,带领灾区人民艰苦奋斗,化危为机,夺取了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的巨大成功。科学救灾、科学重建之所以取得惊人的成绩,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级领导者实施了科学领导。首先,科学地领导了科学救灾的六场硬仗:抢险救人、安置群众、抢通保通、卫生防疫、防治次生灾害、维护灾区稳定。由于这六场硬仗指挥得当,领导有方,实现灾区“四个没有”,即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暴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创造了抗灾救灾史上的一大奇迹。其次,科学地领导灾区重建。灾区需要维修加固和重新修建的城乡住房530多万户,学校8500多所,医疗卫生机构2300个,干线公路5800多公里,农村公路33900多公里;需除险加固震损水库2069座,受损工业企业5500多户,失灭土地20万亩,受损农田150万亩、林地植被450万亩。重建规模空前、难度空前。灾后重建是百年大计。重建不仅要速度快,而且要效果好。四川省各级领导者一开始就注重整体谋划,科学统筹,用科学规划保障科学重建。一是坚持全域全程搞规划;二是坚持开门开放搞规划;三是坚持高起点搞规划。在科学重建中始终把民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和安排,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使灾后重建的过程成为改善发展条件、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处理好恢复与提升、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物质与精神、困难与机遇的关系,努力实现“原地起立”基础上的“发展起跳”,对科学发展观视域的科学领导作出了令人折服的精彩诠释。
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带来的日益激烈的竞争,给领导者和领导科学研究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宝贵的机遇,要求领导者和理论工作者研究和回答全球化时代的领导是什么、怎样领导,如何重新塑造领导者适应时代的变化,真正做到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实现科学领导。
二、领导科学发展创新的新趋势
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呼唤着科学领导;科学领导的实践催生着领导科学的发展创新。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领导科学抓住机遇,紧扣科学发展与科学领导这个主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特点、新趋势。
(一)在研究视野上出现了具有世界眼光的开放化趋势。领导科学研究既要立足我国的领导实践,也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紧跟时代潮流,要有开放的胸怀、宽广的视野,要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在超越西方领导理论的同时,超越自身的局限,大胆学习借鉴国际上在领导科学研究方面的有益思想、理论、经验,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领导理论和领导实践。
(二)在理论研究上出现了具有系列成果的体系化趋势。目前中国领导科学界已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有10余部大型资料、工具性的汇编;有数百部专著和教材,有数万篇学术论文;有许许多多的调研报告、案例分析、译著和音像制品等,涉及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有研究基本理论的,也有总结实践经验的;有综合性,也有专题性的;有研究高层领导的,也有研究基层领导的;有研究经济领域领导理论的,也有研究政治、行政、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领域领导理论的,等等。以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为核心的领导科学理论体系正在形成之中。
(三)在学科建设上出现了开拓创新的多样化趋势。加强对领导科学基本原理、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律的研究,积极推动学科的发展。由中共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编写的《邓小平领导理论学习纲要》,受到了普遍的好评。200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7本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丛书,国家行政学院申办领导科学专业的硕士点授予权,获得国家学位办和教育部的批准,完成了领导科学学科建设的奠基工程。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在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研究上取得突破,拓宽和丰富了领导科学发展创新的视野和资源,对“领导政治学”、“领导经济学”、“领导文化学”、“领导法学”、“领导社会学”、“领导生态学”、“领导哲学”、“领导美学”、“领导信息学”、“领导史学”、“领导科学学”、“领导诗学”、“领导人才学”、“领导伦理学”等等方面进行跨学科研究,在领导科学的学科建设中出现了创新性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四)在研究机制上出现了协作共赢的制度化趋势。近年来,领导科学的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研究机制也不断完善,出现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好势头。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社科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研究成果。国家社科院项目也有不少属于领导与管理方面的课题。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10年来发布了100多个研究课题,全国的专家积极响应,踊跃选题研究。全国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高等院校大都有领导科学研究的选题,甚至还有不少实际工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也有领导科学研究的课题,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互相支持、协作攻关的研究网络,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建设的发展。
三、“领导力”成为领导科学研究的核心范畴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关于领导力的研究,形成了新的高潮,主题是领导者如何提高领导能力应对急剧变化的形势。无论是企业界,还是政界,或者其他行业,都对领导力的提升情有独钟,没有哪位领导者不希望使自身更有领导魅力,更富有号召力。各级领导干部对提升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诉求,是推动领导力研究的强劲动力。在这种形势下,领导力已成为领导科学研究的核心范畴。
领导力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国学者提出了自己对领导力的理解和诠释,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大大丰富发展了领导力理论。
从领导主体的角度来看,领导力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合力,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力,是领导者素质、能力及其影响力等各方面的总和。
从领导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领导力是由领导素质、领导体制、领导环境和一定的物质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出来的最高组织性作用力,是用以推动一个组织群体或社会去应对并制胜挑战和竞争,达到共同目标的核心力量。
从领导客体的角度来看,领导力是影响人们心甘情愿、满怀热情地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的艺术或过程,是领导者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领导力需要通过领导客体来体现,领导力就是影响力。
综上所述,领导力是一种特殊的影响力,是领导者素质、能力及其影响力的总和,是领导学习力、决策力、执行力、引导力、感召力、组织力、激励力等因素的集成。
领导力的研究是适应领导环境新变化而兴起的。无疑,它的主要价值就在于研究如何提高领导素质能力应对急剧变化的形势。强化领导力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领导者的素质能力,而且提升群体、组织或社会所拥有的综合实力,大大提高生产力和组织力,同时,也增强了领导科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在理论界和领导层普遍肯定领导力的价值,对领导力的研究价值也普遍认同。
领导力是基于实践的能力,领导力研究重在探讨领导力背后的奥秘,诸如领导价值、领导人格、领导思维、领导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其研究的范围是广泛深入的。目前有不少学者研究科学发展领导力、团队领导力、战略领导力、生态领导力、和谐领导力、女性领导力等,都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中国领导科学的发展
改革创新是一种时代精神,也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领导科学是一门根植于实践的学科,它将伴随实践发展的无止境而不停顿地发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临着新的历史条件,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中国领导科学的发展。
领导科学要发展创新,首要的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导实践,置身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中,投身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领导规律。面对新的形势,领导科学必须紧紧围绕实现科学领导与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着力于提高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领导素质能力,抓住重点,把握精义,不断推进领导科学的发展创新。
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导实践,是领导科学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源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需要领导者思考和回答,需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解决实践提出的大量新问题。诸如: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如何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真正实现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如何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等。这些问题主要是围绕如何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展开的,归根结底是一个如何实现科学领导的问题。
领导科学与科学领导,从来都是来自领导实践而服务领导实践的,如何实现科学领导,也只能在领导实践中不断学习和逐渐形成。自古以来,军事家是在战争中锻炼出来的,杰出的领导者是在伟大的领导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实践,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领导实践。各级领导者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潜力与压力同在的新形势,一些领导者“本领恐慌”的问题凸现出来。这正是领导实践对领导科学与科学领导的强烈呼唤,科学领导必然会在這场伟大的实践中形成,领导科学必然随实践的发展而创新。
科学 篇12
关键词: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大学生实际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学生形成开放程度高、接触信息量大、思想变化快、个体意识强等特点。[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完全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实际,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就是不断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观念、内容、方法和体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创新不是彻底否定传统的方式方法, 不是从零开始另起炉灶, 而是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的改进和探索。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既要认真坚持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重要原则, 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在增强时代感, 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
从时代发展的高度出发,
以科学的精神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以科学的精神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就是要从时代发展的高度出发, 从时代提出的使命出发, 深刻认识当代大学生新的特点, 真正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世界各民族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日益显著。作为思想活跃、渴望接受新知识的大学生, 对外来文化应以开阔的胸怀积极学习借鉴。当代大学生, 热爱党, 热爱祖国, 热爱社会主义, 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充分信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他们的求新求知意识、忧患意识增强, 勇于探索, 独立思考, 积极进取。同时, 必须看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外来文化及本民族一些消极文化的鉴别能力不够, 往往经不住国内外一些消极文化的诱惑, 出现这样那样一些问题。目前在一些大学生中,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心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的经济成分、利益分配、组织形式、就业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 社会成员的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危机感越来越显著。身在社会大变革之中的当代大学生, 在市场经济中, 形成公平竞争、积极进取、敢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新思想新观念。但是, 他们对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抵抗力不强。市场经济虽提倡公平竞争敢为天下先等先进观念, 但它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投机性、逐利性等特点, 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和资本主义腐化思想仍有一定市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及资本主义腐化思想成为腐化堕落的温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必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 都不能牺牲社会的全面进步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高等学校要把重视肃清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的影响, 批判资产阶级腐化思想, 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的关系放到重要地位, 为拒斥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 互联网在我国飞速发展。网络为信息交流提供新的手段, 对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变革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网络具有开放性、时效性、匿名性和个体参与性等特点, 这为一些黄色的、淫秽的、反动的信息的传播以可乘之机, 对网民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网民大多数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 这其中相当部分为在校大学生。当代大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 接受新事物快, 但对各种信息的辨别力差, 对垃圾信息 (黄色的、淫秽的、反动的信息) 抵抗力不够, 容易被一些思想观点所蒙蔽。网络要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课堂”, 就必须大力传播红色信息, 杜绝黄色、黑色信息, 建设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 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网页,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 人们思想复杂且价值取向多样化。当代大学生在具体行为上表现为“五个更多”:“更多地采用生产力的标准, 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具体利益的标准, 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标准;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标准, 而不是传统道德标准;更多地采用批判的标准, 而不是建设的标准;更多地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 而不是‘中国特色’的标准”, [2]这就使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一定的难度。高校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 必须认真研究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的接班人和高质量的建设人才的高度出发, 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 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 探索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方法, 使他们在经济全球化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成长。
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科学的态度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以科学的态度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就是要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就业、成长等实际出发, 围绕大学生思想、学习、成长、交友、恋爱、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率先示范, 言传身教, 用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感染学生,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
当下大学生多出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 成长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他们“视野更为开阔, 自我意识更强, 对网络更加依赖, 更喜欢标新立异和张扬个性, 但也有一部分人在团队精神和独立生活能力等方面比较薄弱。”[3]他们多为独生子女, 他们从小就在父母精心呵护下成长, 父母包办一切, 缺乏现实环境的磨炼, 适应环境的能力欠缺。有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 对生活学习的条件要求过高, 但自己的奉献精神欠佳, 且社会也不可能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自己的要求与社会提供的条件发生矛盾, 自己的要求与自己的行为发生矛盾。在矛盾的激烈斗争中, 一些人出现苦闷、消沉、孤独、焦虑、压抑、精神不振等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大学生还面临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
贴近大学生学习实际, 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寻找学习方法, 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切问题。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 帮助大学生提高自理自力的能力, 驾驭生活的能力,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消费观,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帮助大学生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困难。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学费生活费等问题, 教育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树立节约意识, 反对各种形式的浪费, 反对花钱上的大手大脚。贴近大学生的成长实际,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大学生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贴近大学生的恋爱实际, 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恋爱观教育, 进行性道德教育, 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贴进大学生的就业实际, 教育大学生认真学习, 全面发展, 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积极鼓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应对困难、积极进取的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学生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定位自己, 成功就业, 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境地。如果忽视解决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变成空洞的说教。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 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和可靠接班人。始终把育人放在工作的首位, 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全方位多渠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等是高等教育神圣的职责。
坚持“以人为本”,
以科学的方式方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以科学的方式方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大学生为本。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就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尊重、理解、关心帮助大学生出发, 教育、鞭策、鼓舞大学生。
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就是要以朋友的身份深入学生之中, 与学生平等交流, 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只有关心学生, 帮助学生, 尊重学生, 才能赢得学生。学生在和老师的平等交流、谈心中, 就会把自己的真实思想吐露出来。学生在老师真诚感动下, 就会丢掉不正确的观点。实践证明, 平等的观念, 真诚的感情, 是与大学生交流并收到实效的前提。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 提高教学质量, 给学生起表率作用, 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教师在教学中, 要把基本理论讲深讲透, 切忌照本宣科, 胡拉乱扯。在理论联系实际时切忌生拉硬套, 牵强附会。这样学生才能佩服你, 信任你, 做你的知心朋友。在课堂上, 为迎合一些学生, 东拉西扯大讲特讲趣闻轶事, 只能损害课程的地位和自己的形象, 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反感。
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就是要反对简单粗暴, 动不动教训人、训斥人, 高高在上的错误做法, 使思想政治工作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抛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 树立与学生平等的新理念。在方法上要言之有理、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切忌说大话、讲空话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
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就要做到“求真务实”,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把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既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又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引导大学生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既要搞好课堂教育, 又要重视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课堂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 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等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参加社会实践, 是大学生了解社会, 经受考验的有效途径, 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 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才能闪闪发光。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 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 把自己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培养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精神。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 紧跟时代的步伐、摆正自己的位置, 调整自己的价值,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与人民同甘苦, 与祖国共命运。
参考文献
[1][2]崔寿克.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7 (11) .
【科学】推荐阅读:
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05-15
科学政治与政治科学07-25
科学发展和科学批判09-04
科学道德科学技术09-23
科学史和科学哲学11-14
科学家与科学发明07-04
科学教案 小班科学 小脚丫08-08
科学教案 科学活动搬玩具12-02
从科学哲学走向科学文化哲学07-02
爱科学,科学创造美好生活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