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进展

2024-05-14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进展(精选12篇)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进展 篇1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或者脑血管意外, 是一组以急性起病, 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1]。因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 脑卒中近来已成为危害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健康。据卫生部统计, 我国现有脑卒中幸存者700万例, 每年新发患者约为150万例, 发病率为每年219/10万人。脑卒中的致残率为86.5%, 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达到了43.2%[2]。如何减轻脑卒中所致的残疾程度, 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使其最大限度的回归社会已成为护理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并在脑卒中护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现对脑卒中的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1 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护理

由于脑卒中存在有效治疗窗 (3~6 h) , 因而建立一套合理的院前急救护理、转运、治疗的院前急救系统, 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具有重要的作用[3], 是减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手段。对院前脑卒中的急救采用“序贯式”评估病情的方法, 即从呼叫、现场急救、转运三步进行病情评估, 并适时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的方法。院前急救要求护士从接到患者家属采取一定的急救电话开始就对患者的病情做初步的评价, 并指导患者家属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 如不急于搬动患者、把患者头偏向一侧等, 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机会和保障。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帮助患者采取安全的体位,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和简易呼吸呼吸器。此外建立静脉通道, 有颅内高压的给予甘露醇预防脑疝。在改善呼吸循环障碍后将患者向医院转运, 密切观察病情, 同时向医院报告患者情况, 让医院做好准备, 及时抢救患者[4]。这种脑卒中的院前急救避免家属不正确的处置方式如不合时宜的搬动等, 从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明显缩短了整体急救的时间并改善预后。

2 医院内护理

2.1 院内脑卒中管理模式

国外文献表明脑卒中单元的建立是治疗脑卒中最有效的方法, 我国对这种模式进行了研究, 并尝试应用于临床。卒中单元是指在医院的特定区域, 由临床医师、专业护士、物理治疗师、语言康复师、心理医师及社会工作者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 对卒中患者进行全面的药物治疗、肢体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 以改善其预后, 提高疗效的管理模式。卒中单元又三级单位构成, 分别为急性卒中病房、康复中心和家庭护理单位, 根据患者的病情, 将患者安置在不同的病区, 如对于院前急救的患者可迅速放置急性卒中病房, 提高诊疗速度的同时提供合理的中风诊治策略, 为急性期的高容量-高灌注治疗、溶栓治疗等提供持续监护, 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种集监护、诊断、治疗与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病区, 无论是在降低住院率、病死率、伤残率上都有明显的效果, 并且还能明显减少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 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到疾病全程, 有助于调整医疗费用的结构, 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5]。Ronning等研究认为, 卒中单元比传统卒中病房生存机会增加, 这种作用在卒中后早期出现, 至少持续18个月[6]。

2.2 院内护理模式

当前临床比较推崇的是Orem自理模式。该模式强调强调人的自理能力, 护士的任务在与增强患者自我护理主观能力, 尽可能的提高患者自理能力。而随着脑卒中诊疗。随着脑卒中诊疗水平的提高, 此类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 但致残率依然很高, 一半以上的脑卒中患者不能自理, 因此患者有必要实施自我管理疾病, 调整生活方式, 积极进行自我护理, 提高生活质量。因而这种模式非常适用于脑卒中患者, 尤其是不同程度残障的患者。Orem自理模式由完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和辅助教育系统3个护理系统组成, 然后护士根据患者的自理需要和自理能力给予不同的护理行为。在该种模式的实际应用中, 护士对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病情进行评估。对需要照顾及完全需要照顾的患者或者病情不稳定的或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 病情较重, 仍需要由护理人员提供和满足其生存的需要, 包括给氧、吸痰、静脉输液、营养排泄、安全等。在该种情况下, 护理支持完全补偿了患者的自理不足, 护士的行为是完成患者的治疗性自理, 帮助他们接受补偿。而对于仅仅需要帮助的且病情稳定的患者, 他们有部分能力满足治疗性需要时, 护士将努力使其被动接受护理和康复治疗转变为主动参与自我护理和康复治疗。这时护士的任务就是鼓励患者自行如厕、更衣、进食等, 并协助康复师对其进行肢体、语言、自理能力方面的训练, 避免了患者过度依赖家属或医务人员, 从而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提高其适应生活回归社会的能力,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减轻了家人的负担。而对于辅助-教育系统, 则将其应用于疾病的各个阶段, 护士向家属及患者传授护理知识、卫生宣教、饮食指导、肢体康复训练指导、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导。对于将要出院的患者, 讲解示范家庭护理的内容, 使患者及家属掌握功能锻炼、自我护理的技巧及预防再发的各种技巧, 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满足自理总需求而的目的[7]。范小清[8]等的研究表明Orem护理模式可以明显减低脑卒中患者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了经济支出, 提高了治疗效果,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3 院内护理内容

2.3.1 心理护理

研究显示[9], 脑卒中患者康复后期多有性格和行为的障碍, 并且在康复早期焦虑心理较重, 在康复后期抑郁心理较重, 韩丽娜[10]等的研究表明, 在疾病的不同阶段, 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依据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通过对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 可使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治疗和康复锻炼,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2.3.2 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对增强机体抵抗力, 减少压疮的发生率及促进康复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脑卒中患者应注意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低糖、低盐、低脂村纤维的饮食, 并且鼓励患者多饮水, 同时避免辛辣食物和饱餐。意识障碍不能进食者可完全肠外营养或肠道营养[11]。此外脑卒中患者多有吞咽障碍和胃肠功能紊乱等异常, 因此, 还要注意对患者吞咽功能的训练和腹胀等的预防。有学者[12]认为, 预防和治疗腹胀,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对增强机体抵抗力和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存活率, 为后期治疗打下良好基础。Sellars等[13]研究表明, 吞咽困难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 对吞咽障碍的人群, 可采用坐位或半卧位饮食, 选择易吞咽、不松散的食物等。此外管饲对吞咽困难改善有明显作用。

2.3.3 控制血压

良好的血压管理对脑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有积极的作用, 但应注意适度的原则。大幅度降压可能对导致脑循环血量锐减, 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另外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患者采取不同的降压措施,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过220/120 mm Hg才启动降压治疗。而对于出血性卒中血压的控制, 主张血压200/110 mm Hg时, 在降颅内压的同时慎重进行降压治疗。因此, 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2.3.4 并发症护理

(1) 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脑卒中急性期, 尤其是意识障碍患者最易并发的疾病, 使患者病情加重, 病死率增加。呼吸道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年龄、基础疾病、昏迷程度、吞咽障碍、气管插管或切开、联合应用两种以上抗生素是显著的高位因素[14]。因此在对脑卒中患者护理的时候, 要保持环境的清洁, 采用规范的侵入性操作, 加强基础护理, 定时翻身拍背, 指导患者有效咳嗽, 预防口腔感染, 同时对吞咽障碍或重度昏迷的患者应早期留置鼻饲管, 抬高床头等防止食物反流至肺导致呼吸道感染。对于抗生素, 要有针对性的使用, 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2) 压疮:由与脑卒中患者丧失感觉的部位营养及循环不良, 难以预防压疮的发生, 是压疮的高位患者。因此在常规的对患者的翻身、拍背、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外, 还应辅助一些其他的预防方法。陈伟红[15]等的研究表明良肢位的摆放可以使褥疮的预防与治疗效果增加。钟洁[16]等的研究表明医用控温床通过使皮肤处于低温状态从而降低了皮肤的代谢率, 减少了局部组织对能量的需求;使血管收缩, 缓解了受压后的反应性充血, 也就减少了压疮的发生率。因此, 临床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方法, 更好的进行以压疮的预防和治疗。 (3) 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脑卒中急性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是由于应激反应导致的, 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脑卒中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发生该种并发症的患者。因此, 护理上除了做好原发病的观察、积极治疗原发病、做好基础护理外, 重点应加强观察胃肠功能的变化, 及早发现上消化道出血征象, 确保静脉输液通畅, 做好饮食护理, 降低脑卒中的病死率[17]。

2.4 早期康复训练

国外的研究表明了早期的院内康复对于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是及其重要的。早期的院内康复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感觉功能, 同时还能降低医药费。

2.4.1 早期康复的限定

当前对早期康复的时间还没有统一定论。Diserens[18]展的时间是在脑卒中发病后l~3 d内, Bernhardt则将早期限定在发病周内, Salter则主张在脑卒中发病30 d以内开展康复治疗。而当前更多学者主张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就可以在48 h甚至24 h内开展早期康复治疗。

2.4.2 早期康复的内容

(1) 早期活动:早期康复训练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早期的活动。当前多数脑卒中的治疗推荐尽早开展, 对于能卧床的协助其下床、坐下、站立, 提高正立位置的耐受;对于没有主动参与能力的, 护理人员则给予患者良姿位的摆放, 缩短患者卧床时间、进行按摩和被动运动、翻身训练和桥式训练等, 促进自主神经功能的恢复。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师脑卒中早期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明确的最有效模式。当前比较受关注的一个模式是运动再学习疗法, 强调患者的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该方法由7部分组成, 分别为:上肢功能训练、口面部功能训练、从仰卧到床边坐起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起与坐下训练、站位平衡训练、行走训练。李海峰的研究表明了运动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3) 作业治疗:作业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达到最佳功能水平和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最大独立。有研究表明, 接受作业治疗的患者病情恶化的可能性降低, 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独立活动的能力获得了提高。但也有研究表明了作业治疗不是对所有方面的疗效都是一样的, 有的独立洗澡、上厕所的能力恢复的比较慢, 而认知、吃饭、个人卫生等发面相对较早获得提高。因而这种方式还有待验证。 (4) 语言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及时利用听、说、读、写等外周刺激和感觉反馈刺激语言中枢, 可刺激语言功能的恢复。这种语言疗法包括发音器官和发音的训练、听力的训练、言语表达能力及阅读书写的训练。何喜春[19]等的研究表明了早期语言康复训练比延期康复护理干预更能促进失语症的恢复, 提倡言语康复训练早期进行。 (5) 国外很早就将音乐治疗用于脑卒中的物理和语言疗法中。国外的很多研究都表明了音乐治疗能够提高动作完成的质量、强化认知功能恢复和降低脑卒中后抑郁及相关负性。因而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喜欢的音乐来强化其认知功能的恢复和预防负性情绪, 而且可以将其应用到运动治疗当中, 借音乐的节奏感来提高其动作完成的质量。

3 出院后护理

脑卒中后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可持续到形成固定损害后5年以上, 而患者回归家庭和社区的患者仍需要坚持康复训练, 短暂的医院康复护理无法保证患者在家庭在社区进行正规完整的康复训练, 因而也无法保证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此外脑卒中患者照顾者也承受着身体、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压力, 对患者的照顾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当前我国脑卒中家庭护理的内容还停留在一般的生活照顾上, 甚至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护理缺乏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质量[20], 王利群[21]等的研究表明脑卒中照顾者中, 对康复训练方法、预防复发及并发症、心理支持等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 知道者分别只占14.53%、15.38%、23.08%。还有调查表明, 67%的家庭缺乏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认识。而家庭支持对患者的病情恢复可以产生良好效应, 因而脑卒中患者的家庭护理急需解决。当前国外通过社区护理来对脑卒中的家庭康复进行训练指导, 但我国目前的社区护理还停留在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的疾病和基础护理方面的服务。所以对家庭康复护理还需要医院护士长期对患者的康复训练进行干预指导, 对家属进行情感和知识上的支持, 而不能仅限于对脑卒中患者在院内的康复训练指导。

4 小结

脑卒中以其高病死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疾病, 需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对脑卒中进行院前、院内、出院后的护全程护理, 可以极大提高对脑卒中患者的救助, 提高生存率、减少致残率, 促进患者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脑卒中的护理, 可以采取脑卒中单元的管理模式, 及时且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护理, 然后将Orem补偿系统应用在护理当中, 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促进其回归社会。同时我国当前还应加强对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的长期干预指导, 以利于脑卒中患者更好的康复。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进展 篇2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接收的136例脑卒中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94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在44~69岁,平均年龄(58.6±4.5)岁;合并高血压45例,合并高血脂32例,合并糖尿病25例。全部患者症状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指定的诊断标准,均经CT或MU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

1.2不安全事件

全部136例康复期患者中出现10例不良事件,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7.4%,患者满意度为96.3%。其中,走失2例,及时发现找回,跌伤6例,输液外漏1例,由长时间未翻身造成的皮肤红淤1例。

2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2.1疾病因素

由于疾病造成的中枢神经损害,患者意识障碍,反应迟钝,认知力差,容易走失;肢体协调能力下降,移动过程中经常出现跌倒等不良事件。

2.2环境因素

患者离开家人入院治疗后,由于对医院环境的不熟悉经常出现焦虑情绪。另外,由于医院地面湿滑,人员流动性大,床位无防护栏,患者在行走、如厕和取物过程中易跌倒摔伤。

2.3家属因素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患者家属在看护患者的过程中部分操作不合理也可能给患者带来伤害,如给患者使用高温热水袋使造成的烫伤或擅自调中频治疗仪引起灼伤。

2.4心理障碍

患者入院治疗期间经常出现焦虑、自责、偏执等不良情绪,脑卒中患者由于身体协调能力下降,多数情况下不具备正常的生活能力,部分患者不愿让别人协助,易出现摔倒等意外。

2.5护理人员因素

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工作压力均较重,部分护理人员的疏忽、专业知识不全面、病情观察和巡视不及时等原因均可能导致意外发生。

3护理管理

3.1改善患者住院环境

保持患者住院环境干净整洁,避免通道、楼梯口处堆放杂物,地面加设防滑措施,病室周围的走廊和厕所安装扶手,危险地方设置警示标识,病床上设置防护栏。

3.2健康教育

对康复期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过演讲宣教等形式向患者讲解脑卒中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不良事件的预防及应对措施。

3.3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排解其不良情绪,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叮嘱患者行动过程中需他人相扶,避免独自行动。

3.4强化护理人员管理

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强化护理人员对脑卒中疾病的认知,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护理手段及应注意的安全隐患,强化专业知识,便于应对不良事件。

3.5预防并发症发生

严格监测并发症的发生,勤于帮助患者翻身、清洁、更换衣物,预防压疮和皮肤红淤;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服药和进水过程中避免发生呛咳;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发生。

4体会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954(2010)04-274-02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04.019

众所周知,脑卒中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从国内而言,卒中已成为人类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也是首要的致残原因,全国生存的脑血管病人高达700万人,而生存的脑血管病人中有三分之二留下了不同程度的残疾。在神经内科住院的病人中,卒中占了绝对优势。本人体会在临床工作中卒中患者的护理尤为重要。

1 临床资科:

对2008年1月到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100例卒中病人进行分析和总结:均经颅CT检查确诊。其中脑出血38例,脑梗塞62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为13~82岁,平均年龄58岁,发病1~2日入院,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及意识障碍,接受具体的治疗及护理后,其中3例死亡,38例治愈,致残59例。a

回顾性分析:2002年我科收治的100例卒中患者,脑出血36例,脑梗塞64例,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为16~81岁,平均年龄56岁,接受治疗及护理后,其中9例死亡,26例治愈,致残65例(P<0.01)。2002年与2008年对比结果:死亡率与致残率明显降低,治愈率显著提高,就护理体会如下: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多数脑卒中的民生大多与情绪有关,患病后急性期,因瘫痪、言语障碍等给病人带来沉重的思想负担。病人处于恐惧、紧张、烦躁不安中,首先应指导患者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精神刺激,维持正常心理平衡,鼓励病人树立乐观思想,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医护人员和家人密切配合,尽早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关节畸形和肌肉萎缩[1]。当病情稳定症状缓解后,应当讲明再出血的危险性和诱发因素。有些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者,会产生焦虑、恐惧、绝望等心理状态,要充分关注,积极鼓励,了解患者需求,努力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环境,让患者感到心情舒畅,乐观、积极配合治疗。

2.2 功能锻炼

2.2.1 手是最难恢复的部位,应特别注意功能锻炼护理。一手握住患手四指,另一手握患手手腕,使手指、拇指划圈转动。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应伸展,稍屈曲,手中可放一轻物,肘关节微屈,肩关节稍外展,保持功能位,避免关节内收。护理人员活动上肢以懂得功能的方法:站在患者侧旁,一手握住患者手腕,另一手置于肘关节上方,将患肢慢慢放下,再将患肢慢慢置于头顶,肘关节和肩关节自然屈曲,再将患肢放于胸部,回复原位,再重复上述活动,每次半小时,一日两次。

2.2.2 为防止足下垂,可于脚掌与床档之间垫一软枕或足部着硬底布鞋。使踝关节稍背屈可带矫形器,始终使足部保持功能位。病情平稳后,可由专人搀扶下地、站立、行走,但一定要防止病人摔伤。下肢做功能锻炼时,护理人员位于患者患侧,握住患者足踝部,另一手握住膝关节下面,使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伸展、内旋、外旋,如此反复做20分钟为一次,一日二次[2]。

功能锻炼时切记: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还有运动量不能过大,否则除使肢体劳累外,易引起再次中风或其它心脑血管疾病;还要根据个人体质、病情等情况制定相应的运动量,本着宁小勿大的原则,严防意外发生。

2.3 预防并发症的处理

2.3.1 防止褥疮发生:因瘫痪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局部血管神经营养差,若长时间压迫,易发生褥疮,故应注意定时变换体位,每两小时翻身叩背一次,对压红部位可用75%酒精局部按摩,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杜绝褥疮发生。

2.3.2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将50~60℃热水袋置于足底保温;洗浴时水温应适当,防止皮肤烫伤。

2.3.3防止便秘:多饮水,多食富含纤维素、维生素蔬菜和水果,保证足够营养,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以防止大便秘结,在早餐前饮一杯热饮料(根据习惯可用温开水、茶水、牛奶、咖啡等),可促肠蠕动增加而刺激直肠的排便反射。防便秘还可按摩腹部,由右下腹向右上腹再转向左下腹,按逆时针方向帮助患者按摩,促进结肠内容物往下蠕动,促进排便,反复10~20次。遇排便困难者,应先口服果导片类缓泄剂,也可开塞露纳肛,不缓解时可清洁灌肠,严防因排便用力而引起脑血管意外的再次发生。

通过对脑卒中患者护理,总的体会是:首先在自己的思想上,要把患者当亲人,排除一切杂念;与患者耐心沟通,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认识到:可怕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自己放弃与之抗衡到底的信心;与患者家属相互信赖支持,正确指导功能锻炼方法,详尽说明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共同培养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主动锻炼患肢,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加强生活护理;饮食合理搭配,严防便秘;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汇报。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通过整体系统的护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缩短康复期,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使患者尽快适应生活,尽早恢复功能。

【参与文献】

[1]张从丽:脑卒中的护理(B)现代医药卫生2007.19(07):929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进展 篇4

1 正常吞咽过程

正常吞咽过程分为三期, 分为口腔期、咽喉期和食管期[4], 三个期分别为随意运动、反射运动和蠕动运动。口腔期主要由口轮匝肌、咬肌参与, 咽喉期主要由舌肌、咽喉肌参与, 食管期主要由食管平滑肌参与。任何期发生障碍均可导致吞咽功能障碍。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一般发生于口腔期和咽喉期。

2 吞咽障碍评估, 早期评估有助于预防并发症

2.1 参照洼田氏的饮水试验进行床旁评估[5]

正常:5s内30ml温水一饮而尽, 无呛咳;轻度:5s内一次饮尽, 有呛咳;中度:5~10s内2次以上饮完, 有呛咳;重度:呛咳多次发生, 10s内不能饮完。此实验是经典的床边评估方法, 但易受患者主观感觉影响。

2.2 电视透镜检查

电视透镜检查被认为是诊断吞咽障碍、评定咽喉期功能的“金标准”, 能在透视下观察患者吞咽不同黏度混有钡剂的食物或液体, 从侧位和前后位成像显示吞咽的动态过程, 直观了解患者吞咽功能和解剖结构有无异常, 判断误吸的原因并评估其严重程度[6]。

3 吞咽训练

3.1 康复训练的时间

早期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 可以有效提高患者中枢神经的修复能力, 避免病患的口腔以及咽部肌群出现萎缩。早期康复训练要求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症状不再发展后48h进行[7]。刘爱华等将时间护理理念运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中, 将康复时间定为每天9:00~11:00、16:00~17:00、19:00~20:00时精神活动提高的时间区, 此时间人体精神欣快, 喜欢与人接近, 乐意配合临床各项护理, 因此选择时间进行训练,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8]。

3.2 基础训练法

3.2.1 口、面部肌肉训练。

嘱患者做吹纸片、吹蜡烛、微笑、皱眉、开闭颌、闭唇、撅嘴、鼓腮、吹气等动作。

3.2.2 咀嚼及吞咽训练。

做空咀嚼动作, 然后进行空吞咽练习, 对口腔黏膜干燥的患者, 将1ml凉白开水用5ml注射器注入健侧嘴角, 可诱发吞咽动作, 5~10min/次。

3.2.3 舌部训练。

嘱患者将舌头伸向前、左、右、上、下各个方向运动和舌背抬高运动, 对不能自主伸舌的患者, 护士可用纱布包住舌头用力向各方向被动运动, 每次训练20下, 2次/d[9]。

3.2.4 吸允训练。

协助患者洗净双手, 用无菌纱布包裹食指后放入口中, 让患者吸允食指, 体验吸允感觉。20下/次, 2次/d。

3.2.5 咽部冷刺激。

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 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 再嘱患者做吞咽动作, 寒冷刺激可提高吞咽反射的敏感性, 使吞咽功能得到强化。

3.2.6 屏气-发声训练。

嘱患者张口发“a”音, 并向两侧运动发“u”音, 然后“yi”音, 也可嘱患者缩唇发“f”音, 每次发3次, 连续5~10次[10]。

3.2.7 强化咳嗽。

深吸气→憋气→咳出, 防止因咽喉部闭锁效果不好而引发呛咳, 建立排除气管异物的能力。

3.3 进食训练

3.3.1 进食体位。

常用的体位有坐位、半卧位和健侧卧位3种, 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定。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取坐位进食并保持躯干90°, 避免平卧位, 以防食物反流误吸;不能坐直的患者给予头稍前倾, 身体倾向健侧30°, 患侧肩部以枕头垫起;不能坐起者躯干抬高30°~45°, 颈和头稍前屈, 膝关节下放1个枕头。采取这种体位使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 有利于食团向舌根运送, 减少鼻腔反流及误吸。进食后要保持原有体位30min以上, 防止食物反流[11]。

3.3.2 食物的选择。

轻度吞咽障碍患者可选用半流质或软食;中度吞咽障碍患者可给予糊餐, 但在饮水或进食稀流质食物时, 添加食物增稠剂 (凝固粉) [12], 使之变成糊状, 避免干、脆、碎及粘喉的食物;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必要时须留置鼻胃管鼻饲流质, 按管饲常规护理。

3.3.3

一口量及速度的限制, 训练者将食物放在口腔最能感觉食物的健侧舌后部或健侧颊部的位置, 有利于食物的吞咽, 开始进食每口量约3~4ml, 酌情增加至每口量约10~20ml, 每次进食吞咽后, 嘱患者反复作几次空吞咽[13], 使食物全部咽下, 也可在每次吞咽后喂1~2ml水, 这样既有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 又能清除口咽部残留的食物[14]。

3.3.4 正确处理呛咳。

呛咳是吞咽障碍的最基本特征, 出现呛咳时立即扶托患者弯腰低头, 使下颌靠近胸前, 在患者肩胛骨之间快速连续拍击, 迫使食物残渣咳出;或者站在患者背后, 将手臂绕过胸廓下, 双手指交叉, 对横膈施加一个向上猛拉的力量, 由此产生一股气流经过会厌, 使阻塞物呛出。

3.3.5 一次进食时间。

一次进食过程尽量控制在30~40min内, 进食时间过长会使患者吞咽功能产生疲劳性误吸。应予重新调整进食计划单, 减少每次进食量, 并增加2个或3个餐数, 以保证每天总进食量, 无误吸发生。

4 心理护理

脑卒中致残率高, 尤为伴有语言或吞咽功能障碍时, 患者易出现烦躁、焦虑, 甚至拒食心理, 护士需与患者及时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向患者明确经过治疗和早期康复训练, 各种功能障碍可得到改善, 充分调动患者的配合意识和训练积极性。

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篇5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之中也称之为脑卒中,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等特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康复治疗对针对脑卒中患者出现的认知障碍、卒中后抑郁以及肢体瘫痪等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新的康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1]。而如何促进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1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本质目的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医学手段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言语、运动、认知和其他受损功能,以便使其生理、心理以及认知、社交等恢复至最佳状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

2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具体方面

2.1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 绝大多数的脑卒中患者发病之后都会发生认知障碍。脑卒中后发现认知障碍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针对失语症患者,可采用认知记忆试验以及Wechsler记忆量表等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康复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认知障碍严重程度,认知障碍情况越严重,预后效果则越不理想。所以,认知障碍康复护理主要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给予患者感知觉刺激,同时辅助一定的药物治疗,强化运动学习,以改善患者记忆能力[3]。

2.2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对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而言,应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措施,通常先进行运动训练,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发育,同时辅助功能电刺激、肌电反射刺激以及药物治疗等。运动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病情变化给予按摩、主动或者被动性的运动锻炼,具体包括准确进行坐、卧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行训练、体位训练以及走路训练、保持平衡训练等。在训练过程中,应该安排一些穿脱衣服、个人卫生、餐具使用以及淋浴、如厕等ADL训练,训练中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患者采用与之相符的促进技术,安排科学合理运动量。在运动训练的同时,要给予患者服用去甲丙咪嗪、百解忧等药物,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4]。

2.3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所谓的吞咽障碍,主要是指患者食道上括约肌、咽喉、双唇、舌以及食道功能遭受损伤之后,导致的进食障碍现象。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康复训练主要是对其口面肌群进行的感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工作企鹅2:766085044觉刺激、运动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善吞咽功能障碍的训练模式。具体包括门德尔松手法,主要适用于候部可以上抬的患者,保持上抬位置不变,在吞咽过程中告知患者舌抵硬腭,同时屏住呼吸数秒。另外还要给予患者颈部按摩,向上推其喉结以提高患者吞咽能力。口、下颚、舌训练法主要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鼓腮、闭唇、张口训练等方式帮助其改善口面部肌肉运动情况,患者无法自行做到时可给予被动运动,确保其可以充分口张摄食以及闭口咀嚼运动。

2.4失语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脑卒中损伤发生在患者言语中枢时,就会导致患者失语,相关资料显示5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会出现失语症状,严重影响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失语主要包括运行性、命名性和感悟性失语等几种。失语可能会自然恢复,但若进行语言训练则可加快言语训练的速度和进程。语言训练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的失语类型、程度等选择不同的训练方式,在护理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口型示范的重要作用,实施面对面教授,通过实物配合手势增强患者理解能力,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语言能力。

2.5心理障碍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一半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焦虑和抑郁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护理人员要积极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治疗阶段出现悲观、失望心理的患者应及时与其家属交流、沟通。以便给予患者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与安慰[5]。

3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时间及重要性

3.1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时间 一般情况下,脑卒中发病之后的3个月内进行康复训练即属于早期康复阶段。越早进行康复护理,患者的整体治疗和功能恢复效果也就越好。康复训练过程中,导致再出血的发生几率并不高,只要脑梗死或者脑出血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下,都可进行早期康复治疗。介入早期康复锻炼的最佳时间在患者生命体征基本恢复平稳,且神经学症状在48~72h内不再出现新发展。

3.2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临床意义 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减少肌肉大面积萎缩、足下垂或内翻、关节脱位、关节痉挛畸形等并发症,这种作用是其他药物治疗方法替代不了的,此外还能有效预防其他并发症发生,、减少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恢复自我生活能力,切实改善生活质量。所以,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以及提高整体治疗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4分析康复护理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 在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训练方法,由简单逐渐向困难过度,在训练之时应该对患者反应以及肌力改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训练时缓慢行之,切不可使患者出现疲劳感。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应该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其原有的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进行积极治疗和控制,血脂也要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告知患者要保持规律生活,劳逸结合,合理膳食;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其他变化或意外情况应及时就诊[6]。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6

脑卒中是仅次于癌症、心血管病的第三大死亡原因,其致残率却位列第一,它不仅导致患者的生理性残疾,而且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1],如紧张、焦虑、烦躁、抑郁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除了积极的病因治疗外,还要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改善不良心态,正确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早日康复。

1 心理护理的定义

心理护理是心理学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也是护理行为对病人心理活动影响的实施。护

理人员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建立了有效的护患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影响患者的行为,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赖感,愿意说出心中的秘密,掌握患者的心中所想,对症下药,解除了患者的思想顾虑,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

2 心理护理的目的

心理活动中,情绪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使食欲增加,睡眠充足,

使躯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调养,防预机能和抗病能力得到恢复,药物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促进疾病的痊愈。反之,消极情绪造成人们对躯体疾病的易感状态,长期过度的神经紧张,不但造成机体疾病,而且会加速疾病的发展,情绪与疾病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疾病恶化,甚至使病人死亡。因此,我们护理的目标就是切断恶性循环,增进良性循环,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避免大幅度的情绪变化,善于做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对患者的情绪进行适当的引导、调控,使其保持心理平静、情绪稳定以及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3]。

3 脑卒中各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3.1 急性期患者 多见于脑出血,大面积脑梗塞等,此期的患者在意识恢复或神志清

醒后往往会有否认心理,认为这种疾病不应该发生在自己身上,在得到确认后继而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此时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紧张、焦虑。这种心理变化可随病情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因素而变化,因此,护理人员要善于分析每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首先,护理人员要掌握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热情地向病人介绍医院的情况,包括病区环境、病室作息时间、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大夫、责任护士等,帮助患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缓解病人由于环境陌生而产生的不安;为患者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治疗环境,保持环境整洁、安静,操作性的护理尽量集中,以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耐心听取病人的主诉及心理感受,认真解答患者的疑问,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做好心理疏导,想方设法稳定患者情绪,缩短与病人的距离,使他们对护士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同时病人迫切想要知道疾病的转归与预后,护理人员必须在掌握脑卒中护理知识的同时,亦应掌握脑卒中病人发病过程及转归情况,使患者对康复充满信心,消除焦虑情绪,为下一步护理打下基础,随着治疗的开始,大多数患者的焦虑情绪会慢慢结束。

3.2 恢复期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下 病情逐渐稳定,病人对健康充满着希望,急切盼望失去的功能尽快全部恢复,但当偏瘫的肢体运动恢复到一定程度时,恢复的速度就会减慢或停止,患者不甘现状,到处寻医访药,千方百计地寻找各种治疗,但结果是有限的,此时病人的心情会再度低落下来,重新失去信心,表现为抑郁、敏感、偏执,甚至拒绝治疗,护理人员应多接近病人,诚恳耐心地与病人交谈,深入了解病人心理需求,切实取得信任,做好家属工作,使其密切配合从而确保患者情绪稳定。同时反复向患者宣传脑卒中的相关知识,一方面让其安心治疗,特别强调加强康复训练,不要一切希望寄托在药物上,更不要滥用药物,使患者尽可能恢复功能,减轻病残程度。另一方面将病残的可能向患者交代,使患者有较好的心理准备,以便顺利通过下一阶段。

3.3 脑卒中患者病程长、康复慢、残障率高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人力负担,康复期的患者,由于长期疾病的折磨,性格变得烦躁、狭隘,然而内心深处又充满着孤独,盼望与人交谈,需要别人同情和理解,希望得到更多亲友的探望,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此期的患者往往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可能产生悲观厌世之感。因此,对康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护士要同情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需要。由于社会信息剥夺和对亲人依恋的需要不能满足是病人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所以在设备和管理水平允许的条件下,应当允许亲友经常探视或昼夜陪护,让病人同亲人在一起度过不可多得的时刻;同时嘱咐亲人控制好情感,多关心体贴患者,以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鼓励和支持患者,并协助其进行生活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康复训练,尽最大可能的给予患者信心和希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虽然有赖于病因治疗,但是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肯定,它不仅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还可以防止卒中后焦虑、抑郁等并发症的发生,在脑卒中的康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玉花.脑卒中后已与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卒中杂志,2008,3:157-159.

[2] 王秀玲.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与效果评价.河南医药信息,2002,10(11):15.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进展 篇7

1 自护理论

自护理论模式由美国著名的护理理论家Orem在1971年首次提出[4], Orem自理理论模式是个人为了维持生命健康而需要自己采取相关行动, 它强调的是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功能补偿以及营养支持时, 应该注重不断地激发患者的主体意识, 并将其主动性进行调动, 这能够促进患者的个人护理[5]。近年来, 自护理论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取得满意效果[6]。

2 自护理论对脑卒中患者应用的影响

2.1 国外自护理论对脑卒中患者康复干预的影响

美国“脑卒中康复护理临床指南”强调:发病后早期有效的康复干预能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减轻功能残障, 从而降低后续长期的护理成本[7]。康复医学的早期介入使各种后遗症的恢复率和10年存活率均显著提高[8]。一旦患者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即尽早介入急性早期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疗效优于延时康复[9]。它通过评估患者的自护能力、自护需求等因素确定患者的自护不足, 制订具体的护理方案, 鼓励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护理活动, 激发患者参与的积极性, 增强患者的自护能力[10]。

2.2 国内自护理论对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的影响

对我国7城市11万人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的研究结果显示, 脑卒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有显著下降[13]。充分说明了干预治疗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因此, 开展脑卒中相关的健康教育, 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 对脑卒中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脑卒中发病初4周恢复进展最快, 8~12周时功能获得最大。亦有研究报道重症监护室急性脑卒中患者虽然预后不良, 但早期康复干预对患者功能恢复有积极促进作用, 并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4]。

在脑卒中全程康复护理中应用奥瑞姆自理模式护理, 构建脑卒中运动康复护理的流程, 指导并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 既避免了患者过度依赖他人护理, 错过细胞功能重塑的最佳时机[11]。也克服了患者盲目无效的锻炼, 同时也调动了患者治疗的积极性。

3 自护理论对临床护理的影响

根据Orem自护理论的观点, 自我护理能力是人类的本能, 必要的护理介入只是为了帮助人们提高自我照护的能力, 以增进健康, 提高生命质量。Orem在其自护理论中将自我护理定义为:个体在稳定或变化的环境中为维持生命, 确保自身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 增进健康与幸福而采取的一系列自发的调节行为和自我照顾活动。而必要的专业护理介入只是为了促进、维持、恢复个体的自我护理能力[15]。针对目前我国临床护理人员不足以及社区护理发展现状, 可考虑结合Orem自我护理理论, 护理人员在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于让患者积极主动参与护理活动, 并着眼于尽力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 强化自我护理知识及技能:护理人员可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播放录像、个性化指导等方式,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护理目标的制定、配合护理措施的实施, 变被动接受护理服务为主动参与护理活动, 从而提高其自我护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提高自我监测症状、自我康复护理技能、预防并发症的能力。 (2) 建立长期随访机制:联合社区护理中心, 以患者社区健康档案为依据建立长期随访机制, 加强患者出院后康复护理专业指导、防治并发症的护理。 (3) 提供心理社会支持: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专业支持的同时, 指导患者家属注重培养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允许并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减少患者依赖心理的产生[16]。

4 自护理论的补偿系统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4.1 完全补偿系统

脑卒中急性期, 病情危重, 需要运用完全补偿系统, “代替”患者完成自理活动。具体措施: (1)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 必要时翻身、拍背、吸痰; (3) 评估患者肢体活动能力、肌力、肌张力情况, 绝对卧床患者每2 h变换一次体位, 预防压疮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早期予以良肢位摆放, 预防关节畸形、僵硬。除了提供完全补偿性护理外, 应重视就自我护理的积极作用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 使其认识到自我护理的重要性, 强化患者自我护理的意识。

4.2 部分补偿系统

当危重患者病情得到控制, 处于疾病的恢复阶段, 肢体活动受限时, 此时运用部分补偿系统帮助患者完成自理活动, 从完全代替护理过渡到患者的自我护理。患者有部分自理能力时, 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护理活动, 结合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 护理人员给予适当协助或指导, 充分发挥患者的主动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大部分肢体肌力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应教会患者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 即提供部分补偿护理。具体措施: (1) 让患者保持功能体位。保证上肢弯曲、下肢展开、足下垂内翻, 翻身时要保持功能体位, 尽可能予以帮助及指导, 患者肌力超过Ⅲ级时, 要鼓励其进行按摩和握手以及抬脚等动作。鼓励患者在家人协助日常生活的同时尽量自理, 适当对患者进行鼓励[17]。 (2) 康复护理。康复训练应按照人类运动发育时的规律,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顺序进行。运动时间由短到长, 运动强度由低到高顺序进行, 运动方式由被动、辅助到自主运动顺序进行。顺序如下;床上移动翻身→坐位→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上下楼梯。 (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这是获得独立生活能力的主要方法。指导患者进行进食、穿衣、擦洗等自理能力训练, 以上肢训练为主, 如用手指练习积木、拣花生、自己洗漱等, 逐步能独立完成日常生活。

4.3 支持-教育系统

患者处于恢复期, 需要护士提供专业指导, 增进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了解其困惑, 耐心解释, 使其增强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采取支持一教育系统进行护理: (1) 提供知识, 充当教育者角色, 通过健康教育, 说明疾病的转归, 自我保健的知识, 学会康复锻炼的方法。 (2) 自护信心塑造, 运用强化理论, 通过鼓励的方式, 强化患者自护信心的塑造, 鼓励患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承担生活的职责, 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促进其伤残部位的功能修复.提高适应生活及社会能力.在患病的任何时期, 护士都必须经常地、反复地向患者及家属提供有关信息, 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

5 思考

5.1 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知识缺乏

5.1.1 脑卒中患者的知识来源

关于脑卒中患者的相关知识来源, 研究[18]显示, 51.31%的调查对象来源于亲朋、邻居, 42.41%来源于电视, 40.18%来源于个人经验, 7.59%来源于医生, 7.58%来源于健康教育活动。关于患者脑卒中知识来源的需求方式, 68.68%的患者希望医生指导, 42.86%的患者希望专家讲座, 32.2%的患者希望患者之间经验交流。随着患者对疾病的重视以及康复知识的需求, 大多数患者对医务人员以及专家较为肯定。但是, 医护人员对于疾病的健康教育意识比较薄弱和缺乏, 医院对于患者周转率有一定要求。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宣传力度不大, 医务人员更重视对于患者疾病本身的治疗, 而缺乏对脑卒中预防以及预后的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做好脑卒中患者有效的健康教育, 及早进行护理干预。脑卒中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是多方面和动态变化的, 因此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职业、不同文化水平、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脑卒中患者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及专业指导, 提高患者的疾病预防意识、康复锻炼知识和健康行为, 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20]。

5.1.2 脑卒中患者家属健康需求

脑卒中患者家属健康教育需求方式调查[19]结果显示, 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医护人员指导、与医护人员交流及护理示范指导, 所占百分比分别是29.57%、24.78%及24.35%。前三位按百分比计算, 占总调查人数的78.7%。护士与家属共同讨论,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 并付诸实践, 确保健康教育质量, 真正使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家属、医疗及护理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 利于患者提高生存质量, 促进康复。健康教育需求形式调查结果, 指导了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工作, 值得临床护理借鉴。

5.2 护理模式的转型

5.2.1 护理交流模式的转型

我国医护人员习惯用权威型的、批评型的父母自我状态发出刺激, 而患者也习惯用顺从的、适应的儿童自我状态来回应, 从而形成一种互补的交流, 即典型的P-C型交流模式。例:护理人员 (P) :“你的手怎么老是乱动, 手上的针鼓了我可不管。”患者 (C) :“好的, 我注意。”这种P-C型的互补交流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维持良好秩序, 但是这种交流并不是成人之间健康的沟通方式, 有待改进。持续下去可能会陷入一种无效的模式, 引起一方或双方不舒服, 这时就需要一方或双方改变自我状态, 引发交错的交流, 以便后面的交流更加顺畅[21]。在脑卒中的初期阶段, 针对患者大量的儿童自我行为, 医护人员和家属要多表现照顾性的父母自我状态行为, 提供悉心的照顾和关怀, 让患者产生积极的态度和自信。随着康复的进行, 逐渐减少这种照顾行为, 培养患者自身的独立行为能力, 增加成人自我状态行为, 直到慢慢恢复到脑卒中之前的AA的交流模式[22]。护理模式从功能制到现在的责任制。为了使护士更能对患者有全面完善的评估, 作出正确的护理诊断, 应用相关的护理理论, 提出适合患者的护理措施, 并能正确评价。

5.2.2 护理应用模式的转型

奥瑞姆护理模式可以用于不同疾病患者, 也可以用于同一患者不同的患病阶段,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护士可从完全补偿性护理系统、部分补偿性护理系统和辅助教育系统3种护理系统中选择有效的护理系统帮助患者[23]。自护模式其优点在于, 这种模式并不是仅限于护患之间。护士在进行部分补偿系统, 或者是支持-教育系统时。可以积极调动患者家属能动性。让患者家属参与其中, 让患者家属了解自护模式, 这样在患者出院后。家属可以充分利用自护模式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互动, 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6 小结

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护理进展 篇8

PSD的诊断是一切护理措施实施的基础,如何评判是否为PSD可以借助简易的筛查工具[5,6]。

1 一般护理

1. 1重视护理评估常规评估包括患者肢体活动能力、肌力、脑卒中类型、生活自理能力、不适症状、对疾病的熟悉情况、心理状态、经济基础、家庭社会支持程度、诱发疾病的生活事件等。护理人员除了关注躯体疾病,还要重视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反应,患者除了要面对陌生的环境,还要忍受疾病的痛苦,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护士除了需要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外,还要学会运用心理学测评量表,从而为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1. 2加强安全护理护理人员一方面要给患者提供安全需要,减少患者的不安全感; 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防止不安全的事件发生。PSD患者住院后由于环境及疾病因素,担心检查和药物对自身的损伤,担心交叉感染,担心疾病是否诊断清楚,担心疾病的预后等等,护士要及时提供相关护理及健康教育,消除患者顾虑,满足其安全的需要。同时PSD患者自杀比率增高[7],Teasdale等[8]的研究指出,脑卒中后急性期和5年内自杀的风险最高。临床护士应加强监护,多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并做好家属的相关安全宣教。

1. 3做好基础护理( 1 ) 提供舒适的环境。可以依据患者的习惯进行一些文娱活动,如下棋、打牌、看报纸、听音乐。( 2) 保持患者个人卫生。及时提供 各项生活 护理。( 3) 补充营养。PSD患者情绪不好会影响食欲,导致营养不良、体质量减轻,部分患者脑卒中后影响吞咽功能,导致进食困难。指导患者采取低热量、低盐、低脂的清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维生素、蔬菜水果等,尽量平衡膳食需,保证患者营养充分,必要时给予鼻饲或静脉补液,保证能量摄入[9]。( 4)保证充足的睡眠。PSD患者多伴有早醒、入睡困难等睡眠障碍,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药物改善睡眠,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睡眠护理。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适当活动; 白天减少睡眠时间; 睡前可以用温水泡脚、清洁身体,使患者身 体舒适[10],为患者创造一个好的睡眠环境。

1. 4及时介入康复护理冷漠和嗜睡是导致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减少的重要原因[11],护理人员应该帮助患者克服脑卒中带来的此类问题,让患者尽快进行脑卒中后的康复训练。尽管在24 h内还是48 h内开始康复训练的研究还没有明确的定论,但及早进行康 复训练对PSD患者的恢复效果显著[12]。国内研究人员对87例PSD患者的研究发现连续2年有效的康复护理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肢体功能、语言及认知功能、感觉功能,抑郁症状明显减轻,自理能力增强,致残率也明显下降[13]。有效的床旁训练不仅能够锻炼患者的躯体功能,还能改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14]。

2 心理干预

2. 1认知行为治疗 ( CBT)CBT是一套结构化的、短程的、着眼于现在的心理治疗方法[15],护理人员对PSD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其导致抑郁情绪产生的认知因素,并且可以从行为入手,逐步引导患者用正确的观念代替歪曲的信念。CBT对PSD的作用说法不一,有研究表明CBT对老年抑郁患者有效,能够显著改善抑郁情绪,然而也有些研究证明CBT对PSD患者无效[7,16]。

2. 2心理护理心理干预的一项潜在机制是干预措施能够促进健康、减少应激,提高患者的应对技能[17]。PSD患者经历脑卒中,在面对躯体发生变化时容易产生挫败感,觉得自身的变化与原来的期望相差甚远[18]。因此,护理人员要尊重并关心患者,让患者了解疾病,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同时,医护人员要掌握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行疾病及心理护理,帮助其消除自卑心理,最大可能地锻炼患者的自理能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将机体调整至最佳生理和心理状态。

2. 3社会支持Cooper等[19]的研究发现情绪感知、社会参与和心理对PSD的结局有重要影响。同样Mutai等[20]也指出社会活动的受限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护理人员应该带领某些患者组织可行的活动,使患者不脱离社会,有助于患者抑郁情绪的改善和躯体功能的恢复。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施人性化管理,鼓励家属陪护,陪而不护,试行PSD早期家属陪护的亲情化管理[21]。感情的支持和社会活动的参与能够帮助患者减少陌生环境导致的不安全感,使患者尽 快适应。

3 物理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 r TMS) 能够在治疗中和治疗结束之后改变或调解神经活动,其治疗的机制建立在大多数神经疾病都存在紊乱的神经活动这一基础上,大多数的研究表明r TMS适用于脑卒中患者[22]。董超等[23]的研究发现脑电生物反馈能够有效降低抑郁患者抑郁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评分,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护理人员在患者进行物理治疗前应该向患者详细介绍相关知识和作用,并告知患者治疗前后的注意事项。

4 健康教育

现有证据表明PSD患者的照顾者应该在第一时间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教育[17]。全程健康教育包括接受和付出,早期接受护士和同病房恢复期患者的宣教,恢复期时与护士一起现身说教,向新入院患者宣教。覃佩红等[24]在对96例抑郁症患者的研究中指出,全程健康教育对减轻PSD病人的抑郁状况有明显效果。杜芳等[25]在其研究中提到了全程一体化健康教育步骤,急性期( 1 ~ 2周) 给予倾听、安慰、暗示、鼓励式心理护理; 稳定期( 3 ~ 4周) 以集体集中宣教方式为主,采用多媒体健康教育方式; 康复期( 4 ~ 6周) 巩固疗效,预防复发,鼓励患者重返社会,承担工作、生活的重任。

脑卒中病人康复护理进展 篇9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

脑卒中与肿瘤、心血管病并称人类健康三大杀手。在我国,由于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而备受关注[1]。虽然在治疗过程中脑卒中病人病死率下降明显,但是病人的致残率却依然比较高,这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给病人造成痛苦的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2],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帮助并改善后遗症的恢复,这样才能使病人最大限度地从疾病中康复,回归家庭,重返社会。现就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脑卒中康复护理概述

1.1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目的

卒中康复的根本目的是运用医学手段改善病人运动、言语、认知和其他受损的功能,使其生理、精神、心理、认知和社交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的状态[3]。研究表明急性脑卒中病人进行早期的活动可以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加自信,减轻家属的负担,减少住院时间,减少费用。

1.2 脑卒中康复护理介入时机

康复治疗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后疗法,所谓后疗法就是疾病在经过临床处置后再针对遗留问题进行处置。但近年来,康复护理更重视早期进行。笔者认为主要把握以下几点:①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发展后48h就可以开展早期康复治疗;②病人应具备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如对痛和不适有反应[4];③重症脑出血病人,在监测、维持病人生命体征的同时介入康复护理,一般脑梗死后3d、脑出血后3d~5d介入。这样做有以下好处:更具有预见性和对症性;把握时间节点,提高脑卒中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相对更安全有效。

1.3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评价

有效的护理评价有助于脑卒中病人的康复,因此,建议在发病的24h内及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来评价脑卒中病人的严重程度,通过有效的筛选工具,由有经验的临床人员对病人总体情况进行筛选,并根据病人运动、感觉、认知、交流和吞咽障碍等程度来制订治疗方案,决定护理级别,并判断可能的疗效,同时将评价结果和预期结果告知病人及其家属。

2 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护理

2.1 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急性期大约50%的卒中病人有吞咽障碍,其中以口、咽为主,那是因为由于食道上括约肌和食道功能受损所致的进食困难[5]。大多数会因此出现脱水、营养不良、窒息、肺部感染,所以及时的诊断及评估吞咽功能有利于康复。病人入科后可进行洼田饮水试验[6]。也可以用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该方法适合于脑卒中吞咽障碍各期评价,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它是将症状与治疗手段相结合,目的明确,对吞咽障碍病人临床治疗作用大,指导性强,操作性可。

近年来针灸和电刺激治疗也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康复,研究表明,针灸通过改变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电刺激可兴奋咽喉部肌肉,防止失用性萎缩。所以需要多方合作,护理人员要起到协助与指导作用,给病人进行吞咽功能的康复训练,如颈部的活动训练,即根据病人情况指导头颈进行前屈、后伸、左右旋转等动作。口面肌群与感觉刺激的训练也可以改善病人吞咽障碍,还有咽部冷刺激、直接吞咽训练、喉上抬训练也是。我们要教会家属改变食物大小、性质,使温度适宜,味道口感适合病人,并指导病人正确的进食体位,可以取坐位或半卧位,头略前倾,垫起偏瘫侧的肩部,速度宜慢,量适中,并且集中注意力[7]。有时候病人不能做到时护士要给予被动运动,也可用冷水轻触舌根咽后壁刺激并指导病人进行吞咽动作。

2.2 失语病人的康复护理

失语一般分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和命名性失语[8]。护士可以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耐心与之沟通,向其解释康复的重要性,给予生活的帮助,增加病人的信任感,让其主动参加训练。根据病人不同临床表现,可以给予不同训练。当病人出现表达障碍,护士可以给予口型示范,面对面地教或让病人照镜子练习。同时也可以刺激病人的唇、舌、喉部肌肉做协调运动。①口唇运动训练:指导病人反复张口、鼓腮、抿嘴、用嘴深呼吸,每天5次或6次,每次5min~6min。②舌运动训练:指导病人活动口腔肌肉,尽量往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做伸缩、卷动运动,由慢至快,每天5次~10次,每次5min~10min。③口型示范:指导病人张大口、反复发声,每天5次[9]。当病人出现理解障碍时,护士可以结合卡片,生活用品或者手势来让病人理解,也鼓励家属一起参与;当病人出现遗忘事物名称时,护士要反复说出有关事物的名称,强化病人记忆,同时要指导家属鼓励病人开口说话,每天询问病人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并给予鼓励与微笑。

2.3 认知障碍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后约有95%的病人出现认知障碍,主要有记忆、定向力、知觉、思维及注意障碍等,最近发现康复训练可以刺激脑细胞,让其再生,从而有益于认知障碍的恢复。①记忆障碍的病人可采用身边的各类道具如手表、闹钟、积木、彩色图片等来训练时间记忆和物品的识别。②定向力障碍:对时间感知障碍的病人,应提醒病人遵守时间概念,如睡觉和起床的时间、三餐进食时间、吃药训练的时间等。对空间感知障碍的病人,可以训练其记忆自己的病房床号、各种行走的路线等。③知觉障碍的病人我们可以通过反复自我介绍,让病人记住姓名,也可让他看与之有关的照片,利用其他感觉刺激触觉或听觉等。④思维障碍的病人我们可以帮助病人训练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问病人“今天想吃什么”或鼓励并协助他去病房之外的空间走走,在行走中让他或协助他解决问题等。⑤注意力障碍的病人我们可以选择病人感兴趣的事,吸引他的注意力,比如看电视节目、家庭照片等,并让病人讲述看到的事与物,也可以利用各种传媒工具,随时随地进行游戏训练,最后根据训练进程,逐渐延长病人注意时间,增加训练内容。

2.4 痉挛的康复护理

痉挛是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过度活跃的表现,是脑卒中后病人一个最重要的损害。绝大部分的脑卒中病人会发生痉挛,主要表现有肌肉萎缩、姿势异常、关节挛缩、疼痛等,这是受牵张力的影响,所以进行运动治疗前要降低肌张力,治疗时可以联合抗痉挛药物,以便进一步改善病人肢体功能。痉挛的康复关键是早期治疗,病人可以利用姿势反射来降低肌张力,使运动时动作平衡、协调。正确的体位和关节活动训练可以缓解痉挛,一般采用先保守后侵入的方式来进行。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会发生肌肉短缩和关节囊挛缩,所以每天要进行关节主动活动范围训练,来扩大关节活动度,不过此时应注意体位摆放,从而减轻肌痉挛。在此医护人员也可以通过让病人了解偏瘫后肌痉挛的基本常识,让病人切实知晓其原理,使得自身能控制和减轻症状的发生。

2.5 排泄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病人疾病恢复后经常遗留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其中一个常见问题是尿失禁,大部分病人在疾病急性期会出现尿失禁,而在恢复期半年内下降至一半。早期要指导家属保持床单平整,皮肤干燥清洁,同时给予排泄管理[10],减轻病人心理压力,给予鼓励,指导家属帮助病人,让病人学会正确进行膀胱功能的训练和盆底肌锻炼,让其早日恢复正常的排泄信心。因此在发病期,除了每3h左右训练排尿意识,控制小便,同时要给予针灸治疗,它可以刺激排尿中枢,改变尿道功能,对失禁有一定的改善[11]。由于卒中病人长期卧床,易致便秘,便秘时由于肠道蠕动能力下降,导致原本应该排出的废物滞留在体内,排毒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新陈代谢。应指导病人饮食上注意清淡、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教会病人腹式呼吸、注意切忌用力屏气,按摩耳朵、按摩脚底、如针刺足三里等[12]。

3 小结

脑卒中病人心理护理研究进展 篇10

1 心理、社会因素与脑卒中的发生发展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为219/10万,致残率高达83%,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2]。瘫痪则是脑卒中病人发病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3]。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罗红波等[4]研究显示,青年脑卒中发病与吸烟、酗酒密切相关,应予以早期干预,并加强宣传教育。王香兰[5]研究显示,肥胖为脑卒中的显著危险因素,控制好这一危险因素,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和改善预后有着的重要的临床价值。唐江萍等[6]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多发、缺乏亲人和社会支持、不良的个性特征和负性情绪可能是脑卒中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贺丹军[7]研究表明,不良的个性特征以及缺乏对社会支持的认识和利用,是影响脑卒中病人康复的重要因素。

2 脑卒中发病后的心理问题

研究表明,脑卒中发病后的治疗和以后的康复训练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心理因素还可以影响其健康的行为。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有焦虑、抑郁及其应对方式等。

2.1 抑郁

大量研究表明,脑卒中患病以后都存在抑郁。Castillo等[8]研究表明,抑郁是脑卒中急性期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40%。兰月等[9]研究显示,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的发病率为25%~60%。钟善全等[10]研究表明,卒中后抑郁是常见的并发症状,且以轻度抑郁为主。Andersen等[11]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抑郁为常见的心理障碍,占20%~60%。国外有研究发现,左半球卒中发生抑郁的几率远高于右半球,即越是接近左半球额极的梗死灶,抑郁程度越明显[12]。Karl等[13]研究显示,抑郁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心理障碍。

2.2 焦虑

脑卒中发病后焦虑的发生率也很高。Wells等[14]研究显示,卒中后焦虑障碍的发生率高达26.9%。于艳馥等[15]研究显示,脑卒中急性期焦虑症的发病率为40%。何建阳等[16]研究显示,卒中后病人的焦虑抑郁发生率高达66.9%。Anne等[17,18,19]研究显示,脑卒中后焦虑发生率在20%~40%。由于病人来源、评定时间、评定方法不尽一致,其结论有较大的差异,有报道低者为18%,高者达62%。谢静[20]研究显示,32例研究对象均患有焦虑,大脑边缘系统、额叶发生脑卒中的病人较容易发生焦虑,在调查中重度焦虑者卒中部位发生在额叶占72.7%,中度焦虑发生在边缘系统占44.4%。

2.3 应对方式

病人的应对方式是跟随着焦虑、抑郁所产生的行为反应。应对方式影响着病人的临床治疗和以后的康复治疗。陈慧君[21]对100例脑卒中病人进行研究,存在消极的应对方式,且积极的应对不足,应对行为的优劣与焦虑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张勇军等[22]研究结果显示积极防御和总分为非抑郁组得分高于抑郁组,消极防御得分为抑郁组高于非抑郁组。梁翠萍等[23]研究结果显示,抑郁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面对因子得分显著低于非抑郁组,而屈服量表得分明显高于与抑郁组。Andrew等[24]结果显示,抑郁面对因子得分病例组低于对照组,回避、屈服因子得分病例组均高于对照组。说明脑卒中病人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对待疾病与生活的态度.大多采用回避与屈服的态度。而不是积极面对的态度,存在较多心理问题。

3 脑卒中病人的心理干预

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心理治疗是继药物治疗、手术疗法、物理治疗并列的第四大治疗法宝。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以及发生后产生的情绪、行为等问题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心理干预成为脑卒中病人治疗的手段之一势在必行,干预方法的选择也很重要。

3.1 一般支持性心理干预

安慰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和积极的暗示,有助于病人减轻负性情绪,正确面对疾病。利用身边治疗成功的病人给予现身说法。同时引导,鼓励家庭成员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好人支持系统。韩钱芝等[25]研究显示,个人中心疗法在脑卒中康复期可以很好地帮助病人摆脱负性情绪,形成积极向上的应对方式。鲁华等[26]将72名住院治疗的脑卒中瘫病人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A组)、功能锻炼能组(B组)和对照组(C组),A组给予功能锻炼和心理干预,进行心理治疗每日1次,由主管护士采用集体与个别心理沟通方式进行治疗,并鼓励家属参与;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帮助病人增强信心、缓解和消除其负面情绪;对病人要无条件的尊重,对偏瘫病人要真诚;对敏感问题应采取灵活解答。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A组24例,基本痊愈1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7例,无变化1例,恢复率66.67%;B组24例,基本痊愈1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6例,无变化4例,恢复率58.33%;C组24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11例,无变化5例,恢复率33.33%。

3.2 认知行为干预

脑卒中后遗留的功能障碍中,认知障碍的发生率较高,且对病人的远期影响超过躯体障碍本身[27]。随着脑卒中病人生存率的提高,对脑卒中病人来说,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其最终能较好地回归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许多研究证明,心理干预对脑卒中的治疗有明显的效果。陈少贞等[28]研究显示,脑卒中病人的认知功能对运动功能及其功能独立有一定影响,认知功能的改善能提高康复效益,节约康复资源。符俏等[29]研究证明,运动想象疗法可明显地促进脑卒中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Yoro等[30,31]观察“运动想象”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描线训练效果以及伸手抓握物品等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运动想象”明显改善病人描线的准确性和上肢运动指数。有研究认为,轻度瘫痪的脑卒中病人进行手指运动想象训练可提高病人对手指运动的控制能力[32]。闫彦宁等[33]通过对20例病情稳定的脑卒中偏瘫病人进行两阶段交叉研究,提示常规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偏瘫病人步态及步行能力。张淑珍等[34]认为,早期认知干预可明显改善脑卒中病人的认知功能。李留芝[35]认为,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改善病人的负性情绪,提高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提高了病人的生命质量。任兰芬等[36]认为,音乐配合认知训练比单纯的认知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早期病人的认知功能障碍更加有利,并能更显著提高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 篇11

护理人员应按时为患者测血压,并做病历记录,系统观察患者的病情,避免发生心脑血管卒中,也给医生下一步治疗用药提供参考。如家属观察到患者有异常情况,应及时与医生联系,或送附近医院检查。

患者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生活规律,保持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保持血压稳定;应保持良好的心境与情绪,防止情绪紧张、急躁等引发的血压升高。饮食上应该避免油腻厚味的摄入,多吃些含碘、维生素C较多的食品等,另外还要限制食盐的摄入,每日要控制在6g以下。

患者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如步行,保持120~160步/分钟;慢跑以心率≤120次/分为度,慢跑后休息3~4分,心率恢复正常;患者也可以步行与慢跑交替进行。但注意不要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以防出现猝死。

脑卒中是常见病,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年发病率为217/10万,高于西方国家和日本;致残率为70%~80%。因此,有关社区康复需求日益迫切,在已是老龄化社会的我国,绝大多数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更多患者带着残疾回家康复,他们及其家属缺乏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从研究现状来看,急性期康复的研究很多,社区后遗症期康复研究还很少。卫生部已把康复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之一,而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科委把“脑血管病后三级康复治疗的研究”列为“十五”攻关课题,而社区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的延续;家庭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达到生活自理或协助自理。逐渐训练患者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一些室外活动,由完全照顾过度到协助照顾,直至生活自理。

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存在问题分析

绝大部分患者缺乏家庭康复训练患者遗留有多种功能障碍和后遗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依赖程度较高;部分患者的生活方式不利于康复和预防脑卒中的复发;部分患者有负性情绪;患者的自理能力存在较大缺陷;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能力较差;家庭康复环境未行相应改造。

干 预

制定“家庭康复护理方案”有4个特点,即系统化、标准化、个体化、家庭化。①系统化:根据整体护理原则进行身心两方面康复护理;根据三级康复原则进行疾病知识宣教、生活方式指导、康复环境改造。②标准化:统一规范、措施具体。③个性化:根据病程和病情决定康复重点,后遗症期是ADL:根据患者和照顾者能力决定干预频率。规律性与弹性结合。④家庭化: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家庭康复环境的改造;家庭资源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的转介。

制定方案

社区护士担任干预者,康复护理理论,按照整体康复护理程序,Orem自理模式。

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内容:①评估:除一般资料、疾病及诊疗状况、既往疾病史、家庭、康复锻炼情况外,包括生理状况(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定向力、语言表达、视野、吞咽、排泄、运动、感觉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心理社会状况、日常生活方式,患者的知识、决策及行为性自理能力,主要照顾者的知识、决策及行为性照顾能力,家庭情况(家庭一般情况、主要照顾者情况、家庭康复环境)。②诊断(护理问题的确立):初次评估后,确立主要的护理問题,分析评估资料,总结(自理缺陷、自理能力、治疗性护理需求),在康复不同阶段每次评估后确立护理问题。③计划:脑卒中相关知识宣教,脑卒中的病因、脑卒中的常见诱因及预防指导、脑卒中常见的先兆症状、脑卒中常见的功能障碍、脑卒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预防脑卒中再发的方法、脑卒中再发时的家庭应急措施、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及用药的注意事项、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锻炼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家庭康复训练指导,正确体位摆放,指导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俯卧位;床上活动,侧方移动、前后移动、翻身肢体按摩指导、关节被动运动、肢体的主动运动;坐位指导,坐起训练、良好的坐位、姿势指导、床上坐位、椅坐位、坐位平衡训练;站立训练,站起站立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包括饮食动作训练;穿衣动作训练;清洁动作训练;排泄功能训练;如厕动作训练;床-轮椅转移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语言功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作业技能训练、辅助工具使用指导。卒中患者及其家属还应进行心理护理指导;卒中患者生活方式指导;卒中患者家庭康复环境改造指导,居室通风、消毒,家具和物品的合理摆放,患者床铺的清洁平整,祛除地面障碍物如门槛等,长期卧床患者的床安装床档,卫生间安装扶手等。社区资源转介。④实施:按方案实施,作好记录,患者和照顾者均作为干预对象,照顾者每天协助或监督。

讨 论

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干预能促进康复、能预防脑卒中的再发,减轻了家庭社会的负担,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社区护士参与我国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提供了依据,为发展家庭康复护理起导向作用。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室在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 共收治脑卒中患者156例, 均经过相关检查确定为脑卒中患者, 其中男92例, 女64例, 年龄48~73岁, 脑卒中后发生的偏瘫时间分别为1~10d 45例;10~20d 66例;20~30d 34例。

1.2 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办法, 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2例, 男38例, 女24例, 治疗组94例, 男45例, 女49例,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都基本稳定, 均为脑卒中后ā发肩手综合征及下肢功能障碍者, 基本情况没有显著区别, 因此对他们治疗结果的比较具有客观性和科学行, 对他们的比对结果是真实可信的。

1.2.1 护理方法

(1) 对照组的护理与我们过去对脑卒中后患者的护理基本相同, 都是在完成医嘱的情况下给予一般的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 (2) 治疗组的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加上了相关的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康复训练组出了给予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 还注重患者的体位的摆放, 鼓励患者在先期的被动训练后, 在能够保持坐和站的平衡后, 进行步行训练等等。尽早进行偏瘫侧的功能锻炼也是康复训练组患者的重要护理方案:脑卒中患者瘫痪侧肢体活动受限, 又因为疼痛不敢活动, 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功能恢复。护理这类病人时治疗组首当其冲的是解决病人疼痛和肢残所导致的生活质量低下的问题, 在帮助患者做功能恢复的被动训练时, 我们侧重了对患者偏瘫侧的按揉, 并加强对他们偏瘫侧的各个关节做维持训练, 例如在做患者上肢的按揉时, 帮助患者做手指精细功能训练、肩关节和肘关节的内收、外展及屈曲等动作, 而在做下肢的被动训练时也要做髋关节屈曲与伸直、膝关节的屈曲与伸直以及踝关节的功能锻炼, 这时候对足背、小腿和大腿的向心性按揉也很重要, 这些对患者的被动运动, 减少了肌肉的疼痛和萎缩情况, 同时又重新固定了因脑卒中而导致的韧带松弛, 对患者的功能恢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经过先期的被动运动后, 患者能够很快的转入主动运动, 大大缩短了患者康复的时间。 (3) 心理护理: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 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就有了很大的提升, 对自己肢体功能的缺失、家庭的负担、能否回归社会的担忧, 导致大多数患者出现忧郁、焦虑、悲观等负面情绪, 这时候的护理工作者要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 及时与患者做好心理沟通, 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心、照顾, 帮助他们树立健康乐观、自信和从容的心理状态。同时, 这时候还必须向他们普及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的知识, 让他们了解尽早进行功能恢复锻炼重要性, 让患者克服对疼痛的恐惧, 积极主动的从被动运动转入主动运动。恢复期期间, 患者家属、同事、朋友对患者的情绪有很大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在和患者沟通的同时, 还必须说服家属、同事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同他们一起营造对患者护理的最好氛围。

2 结果

我们使用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的护理干预手段后, 与对照组相比较, 两组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 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且患者康复时间大大缩短, 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 得到了广大病患的好评。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过去的主要护理手段在于保存生命,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 脑卒中后患者的生存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随着医学不断的发展, 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 过去单纯保存生命式的护理方式, 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2], 所以我们的护理方案应该重新定位为保存生命、摒除或减少肢残, 回归家庭, 重返社会。我科通过加强患者主动和被动运动, 肢位摆放和关节维持训练, 坐、站位平衡训练, 步行训练, 减少了患者瘫痪侧上、下肢肌肉萎缩甚至畸形, 促使患者功能恢复。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成功的实行了对这类患者护理的转型。当然实行的心理护理让病人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也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摘要:目的 通过对162例脑卒中患者的护理, 研究相关临床护理措施, 减少患者功能缺损, 尽早回归家庭, 重返社会。方法 将急性期过后的脑卒中患者1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给予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运动疗法等相关康复训练方面的护理和心理护理。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显著。结论 加强运动疗法的护理和心理护理对急性期过后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对弥补患者的功能缺损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脑卒中,功能缺损,护理

参考文献

[1]南登昆, 缪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208-212.

上一篇:无砟轨道工程下一篇: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