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健康教育研究

2024-06-10

脑卒中健康教育研究(精选12篇)

脑卒中健康教育研究 篇1

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是护士针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的适应能力而进行的一种干预性活动, 促进患者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从而避免或减少暴露危险因素, 提高患者自我保护能力, 有利于早日康复。本科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 提高了患者和家属参与治疗的积极性。现将健康教育的方法介绍如下。

1 教育方式

由护士以口头讲解为主, 发放书面资料为辅, 根据患者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时不同阶段病情特点, 以面对面、一对一的形式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

2 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2.1 入院时

①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卒中的原因、病理变化、治疗方法等, 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②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主管医师的情况及其在治疗脑血管疾病方面取得的成就, 展示治疗效果好的患者的住院及随访资料, 使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③鼓励患者家属、亲人等给予患者情感支持, 使患者能感受到家人的照顾, 来自各方面的关心和自己存在的价值, 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主动配合医师进行治疗。

2.2 住院期间

①护士掌握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技巧, 主动接近患者及家属, 正确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 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②给予患者生活护理和指导, 如休息、饮食、营养等, 定时翻身并传授正确的翻身方法;③告知患者脑卒中急性期的注意事项、有关治疗方案、效果、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对策;④预防并发症:落实各项基础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 定时更换体位, 教会患者有效的咳嗽排痰方法, 正确喂养, 鼓励患者多饮水, 以预防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⑤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心理支持;⑥指导患者卧床期间的功能锻炼, 如保持良肢位、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体位变换、肢体主动训练等, 以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促进肢体功能恢复;⑦根据患者吞咽及语言功能障碍情况, 给予吞咽功能逐步恢复训练和语言功能恢复训练方面的指导。

2.3 出院指导

脑卒中患者出院时其吞咽、语言、肢体功能多存在残障, 针对存在的残障问题传授家属继续家庭训练的方法, 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实施日常生活行为和家务训练, 如刷牙、梳洗、吃饭、穿脱衣服、开关门窗等。另外, 指导患者掌握更多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方面的知识, 指导患者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低盐低脂饮食、保持血压稳定、戒烟酒、合理安排工作, 避免过度疲劳、控制血糖血脂在正常范围等, 让患者了解预防疾病复发的措施。

3 讨论

3.1 实施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习惯的不断增加,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不断年轻化, 如何降低病残率、缩短病程及提高生活质量一直是许多脑血管病研究者的一项重要课题。许多新的治疗方法的出现, 使致残率有所下降, 但由于时间窗的严格限制, 在我国, 特别是医疗水平低下的中小城市及农村医院还很难推广。本研究中所采用的综合治疗方法被广泛采用, 由于目前我国康复师缺乏, 多数医院达不到最佳康复效果。因此, 早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 不仅可以节约人力资源, 还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和服药依从性, 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3.2 实施健康指导内容的选择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康复指导的重点在于如何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防止各种并发症, 减少身体残障, 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功能。因此, 在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选择基本、重要、有用的内容, 采用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使不同年龄、性别、素质、文化程度的患者和家属都能掌握并实施。

3.3 健康教育对预防并发症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无效咳嗽、留置导尿、肢体瘫痪等原因, 极易并发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针对以上特点, 及时加强预防并发症方面的知识教育, 落实预防并发症的措施, 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3.4 心理支持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人的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大方面, 积极情绪对人体可起到积极作用, 增添巨大能量, 促进身心健康。良好的心理护理可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 发挥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 对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玉霞, 孙晓岚.我院神经内科开展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效果评价.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6) :420-422.

[2]廖水群, 何援春.阶段式健康教育在护理中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2 (11) :54-55.

[3]张振足, 主编.临床护理、健康教育指南.广东科技出版社, 430-434.

[4]吴容, 陈雅琴.健康教育在手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14-516.

脑卒中健康教育研究 篇2

尊敬的患者及家属:

感谢您及家人对我院的信任,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脑卒中﹙包括脑梗死、脑出血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防治脑卒中的重点是预防为主。虽然您经过住院治疗病情已稳定或好转,目前进入恢复阶段,出院后仍需要继续治疗,配合康复训练,争取病情得到更好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同时通过规范化的治疗预防脑卒中的复发。

出院后您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低盐低脂饮食:有助于降低血压和血脂,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危险性,每天保持膳食平衡,多补充蔬菜、水果、谷类、适量蛋白质等;

2.戒烟限酒:吸烟和长期大量饮酒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果您有吸烟和长期饮酒嗜好,应该戒掉烟酒;

3.高血压的治疗:高血压是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如果您患有高血压,需要长期终生治疗,应该经常监测血压,根据自身血压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物和剂量,保持血压正常稳定才能够有效预防脑卒中;

4.糖尿病的治疗:糖尿病是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如果您患有糖尿病,需要长期终生治疗,应该经常监测血糖,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糖药物和剂量,合理饮食做到定时定量对于糖尿病的治疗非常重要,糖尿病通过规范化治疗是可以控制的,可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5.心脏病的治疗:心脏病特别是心房纤颤可以引起心源性脑卒中,如果您患有心脏病应该积极地治疗,对于预防心源性脑卒中非常重要;

6.高脂血症的治疗:高脂血症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通过合理膳食、锻炼和服用降脂药物可以降低血脂。服用他汀类降脂药可以治疗动脉硬化斑块或狭窄;

7.康复训练:脑卒中导致的语言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才能够得到逐步恢复,可以通过阅读训练语言障碍,按顺序训练座、站立、行走,活动肢体各个关节防止挛缩畸形,进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如穿衣、吃饭、洗浴、入浴等,不断提高自我能力,有条件可以到专业康复机构进一步康复治疗;

8.心理障碍的治疗:脑卒中后患者往往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影响疾病的治疗及康复,家属应该重视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并疏导,症状明显的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从而有助于脑卒中的恢复;

9.重症患者的护理:重症或老年患者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应该定时翻身叩背,防止褥疮发生;吞咽障碍患者应该缓慢进食,少量多餐,防止引起吸入性肺炎,必要时需要鼻饲喂养,应该给予营养支持,防止出现营养不良导致病情恶化;注意大小便失禁的护理,便秘者给予导泻或灌肠;

10.脑卒中复发率高,特别是发病1年内,一旦脑卒中复发可导致严重残疾,您出院后应该定期到门诊复诊,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如果您有脑卒中复发症状,应该及时到医院诊治。

xx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主管医师:

科室电话:

脑卒中健康教育研究 篇3

第一作者简介:韩苏婷(1961.12-),女, 中央电大护理大专学历。主管护师职称、社区慢病管理及妇幼保健职务。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对78例经临床确诊为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继续得到身心护理,使患者的康复有一个延续,根据病情不同制定不同康复训练及健康知识教育,全面系统的进行面对面指导及定期电话随访。结果: 使患者能自己掌握较丰富、系统的保健知识,不仅有助于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也促进了疾病的康复,减少了疾病复发次数。结论:在社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可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健康教育;康复;干预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死亡率约占所有疾病的10%,是 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脑卒中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年发病率为217/10万,高于西方国家和日本;目前,对脑卒中的早期诊治技术和抢救水平大大提高,降低了死亡率,但致残率仍为70~80%。因此,有关社区康复需求日益迫切,卫生部已把康复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之一,而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科委把“脑血管病后三级康复治疗的研究”列为“十五”攻关课题,而社区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的延续;在已是老龄化社会的我国,绝大多数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更多患者带着残疾回家康复,他们及其家属缺乏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为了使脑卒中患者尽早康复出院和出院后继续得到护理和关心,使患者的康复有一个延续。评价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唐徕社区卫生服务站于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银川市中医医院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对78例脑卒中患者出院时,根据病情不同制定不同康复训练及保健知识教育,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入户访谈方式,建立随访档案。在2周、1个月、3个月,分3次进行面对面访谈,根据随访档案,向患者做进一步的健康保健和护理咨询,解答有关问题,并督促患者门诊随访。,收到良好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在银川市中医医院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住院后出院的患者共78例。均为伴有不同肢体或语言功能障碍、神志清、年龄不限,能充分合作的专科确诊、符合出院标准、生命体征稳定的康复期患者。女34例,男37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83岁,平均59.3岁。其中脑梗死53例,脑出血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7例,伴随肢体偏瘫者40例,语言功能障碍38例。

1.2 方法:在银川市中医医院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对78例脑卒中患者出院后,根据病情不同制定不同康复训练及保健知识教育,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入户面对面访谈方式,向患者做进一步的健康保健和护理咨询,患者出院后15天、1个月、3个月共3次访谈,收到良好效果。

2 健康教育措施

出院院2~3天内给脑卒中患者进行必要评估,然后制定康复计划。

2.1 出院指导:脑卒中患者出院时其吞咽、语言、肢体功能多存在残障,针对存在的残障问题传授家属继续家庭训练的方法,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实施日常生活行为和家务训练,如刷牙、梳洗、吃饭、穿脱衣服、开关门窗等。另外,指导患者掌握更多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方面的知识,指导患者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保持血压稳定、戒烟酒、合理安排工作,避免过度疲劳、控制血糖血脂在正常范围等,让患者了解预防疾病复发的措施。

2.2 实施健康指导: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康复指导的重点在于如何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防止各种并发症,减少身体残障,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功能。因此,在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基本、重要、有用的内容,采用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使不同年龄、性别、素质、文化程度的患者和家属都能掌握并实施

2.2.1 肢体功能锻炼。按摩:手法较多,向患者家属和陪护介绍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的按摩手法,按摩前要洗手、剪指甲。按摩时间为每个部位5min,每日1~2次。主动活动:要让患者养成循序渐进的锻炼的好习惯,主动床上运动,如床上翻身、起立训练、桥式运动、内收肌与内旋肌的夹腿运动等。这些主动活动不仅可使患者肌力增加,预防痉挛的产生,更重要的是增强患者的信心,使患者意识到自己“能动”了,这种功能恢复给患者康复树立信心。被动活动:主要操作包括各患肢关节各方面的被动运动,活动的顺序为先大关节、后小关节,运动幅度从大到小根据不同的部位可取卧位、坐位,需家属帮助做各种动作,如屈伸、旋转、前弯、侧弯等活动,无论做什么活动都应让患者主动配合被动进行,其效果明显。

2.2.2 语言功能训练。从简单发音到双音、生活常用语,给患者听 音乐、听广播,逐步训练,让患者多开口,鼓励有文化者读报,家属陪护人员主动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说话,使患者早期开口。

2.2.3 常用药物的指导:高血压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可控制危险因素,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超过一亿人,但仅有17.1%的城市患者接受治疗,成功降压者不足5%,其中还有许多人不能坚持长期治疗;糖尿病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血栓形成,有效控制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水平,能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高血脂也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效降低血脂可以使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1/3;对于高凝状态和高血小板聚集患者,积极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以十分有效的防止卒中的复发,抗凝治疗可减少脑卒中发病率的68%,阿司匹林可减少21%的复发。 如阿司匹林的作用是防止血小板凝聚,可长期口服;并告知患者复查血液黏度、药物的作用与毒副作用,长期服药的临床意义,定时测量血压的意义,改善血液流变状态的临床意义。

2.2.4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肢体、语言不同程度受损,以及长期服降血压药物,故不同程度心理上承受压力,容易产生情绪低落、焦虑、孤独感,老年人的这种性格改变,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外界原因引起的[1]。所以应从心理需要和心理变化的方面采取一些护理措施,主动关心患者,给患者鼓励,并介绍同病室患者、同种患者康复状态,使得患者树立 治疗 信心,稳定情绪、主动配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2.2.5 饮食生活护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有助于减低脑卒中的复发率。一般脑卒中患者以高纤维素、低胆固醇饮食为主,定时、定量。绝对避免暴饮暴食,饮食中宜低脂、低糖、低盐,多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适当补充钙剂等,控制体重与动物脂肪摄入,加强体育锻炼,戒烟、酒,按时作息,生活有规律。另外要避免饱食,动物实验证明少食和相对饥饿使寿命延长。吸烟是动脉斑块增厚的重要因素,还可以增加血液黏度和凝结

功能,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戒烟2~5年后脑卒中的危险才会下降。烟酒过量及生活不规律等原因,极易造成高血压、动脉硬化,为心脑血管疾病埋下病根。

3 随访结果

3.1 指导结果对78例患者出院3个月康复指导结果显示。肢体偏瘫40例,行为自理能力恢复22例,部分恢复18例。语言功能障碍38例,恢复22例,在恢复中16例。高血压57例,血压稳定32例。高血脂38例,血脂下降22例。糖尿病28例,血糖稳定20例,42例患者坚持每周3次锻炼,其中33例每次<60min,12例≥60min,主要由家人陪同外出散步和参加社区健身活动。社区医生每2周电话随访1次,随访率达98%。78例患者坚持服药者占98%。坚持每日测量血压两次。

4 结果 

以上数据表明,通过患者在院时健康护理措施和出院后社区医生3次的入户访谈及健康宣教指导,78例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进行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自己掌握较丰富、系统的保健知识,不仅有助于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和护理,也促进了疾病的康复,减少了疾病复发次数,同时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5 分析讨论 

脑卒中患者的健康教育 篇4

1健康教育

1.1 高血压人群是预防脑卒中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人群, 脑卒中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中, 高血压与脑卒中发病有密切关系。有资料表明, 舒张压降低5~6 mm Hg, 可以减少脑卒中发生率42%, 如为单纯收缩压增高的老年患者, 抗高血压治疗后, 可降低各种类型脑卒中发病率38%, 降低脑卒中病死率58%。高血压患者出现脑卒中的原因主要为晨练不当、服药不当、自护不当、娱乐不当等因素, 故主张老年人晨起后活动适度, 避免精神紧张, 进行放松训练, 保持心情愉快;举办脑血管病护理讲座, 普及预防护理知识, 给高血压患者强调早晨服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1.2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中吸烟、酗酒, 精神紧张抑郁等与脑卒中的发生关系密切。与国内有关研究一致。有报道显示, 吸烟多较吸烟少者脑卒中危险增加2倍、同时长期吸烟也是脑梗死复发的重要因素, 长期吸烟可使血黏滞因素显著增高及血管壁损害, 促使脑卒中的发生与发展。因此, 脑卒中患者要绝对戒烟。饮酒与出血性脑卒中成量效关系, 少、中量饮酒对缺血性脑卒中有保护作用, 大量饮酒导致高血压、高血脂、脑血流量减少。因此, 对脑卒中患者要少饮酒或戒酒。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 每天有适度的规律性的体力活动, 注意加强锻炼, 运动量以运动中稍微出汗, 轻度呼吸加快, 无疲劳感为度, 如医疗步行操、慢速步行、太极拳等, 运动可能主要通过调节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而起作用。

1.3 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首先, 重症患者在发病24 h内须暂禁食, 待病情稳定后再进食, 轻者进餐后先保持半卧位, 30~60 min后再恢复平卧。指导患者饮食要有节制, 不宜过饱。选用低盐、低胆固醇、适量碳水化合物、丰富维生素的饮食。限制食盐的摄入量, 平均不超过6 g/d;少食动物脂肪、奶油、蛋黄、动物内脏等食物, 防止肥胖和高胆固醇血症;增加膳食中优质蛋白质尤其是鱼类蛋白和大豆蛋白的摄入量, 可多食鱼虾、瘦肉、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适当饮茶以增加血管韧性, 改善血液循环;忌食辛辣, 戒烟酒, 鼓励患者多饮水, 尤其是夏季要防止脱水以及血液浓缩的发生, 补充水分2500~3000 ml/d, 另外, 切记暴饮暴食, 保持大便通畅, 以免疾病的进展。

2家庭健康指导

由于脑卒中的致残率很高, 家庭康复指导亦成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2.1 增加患者信心

偏瘫患者经常认为偏瘫的康复潜力较小, 为其康复所作的努力都是白费, 认为病残就是死亡的前奏。这些有害的偏见必然产生相应的护理方式。要对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使其配合。

根据患者个性和病残状况, 带来的物质、社会、工作丧失的痛苦, 对前途丧失希望, 表现有哭泣、拒食、烦躁、懒言、不配合等。对此护理人员要耐心解释和安慰, 让其了解疾病的转归及各种康复锻炼的意义, 以增强信心。

2.2 掌握自我护理方法

康复训练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 患者在进入康复期不久就要出院。因而, 出院后的家庭康复训练是关系到患者日后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环节。自我护理是提高训练效果的措施, 也是防止依赖心理, 体现自身价值的好方法:故住院期间做好出院指导, 设法训练患者家属掌握一些必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及基础护理知识包括褥疮、便秘、肺炎、泌尿系感染的预防及护理等。可打印成小册子, 发给患者亲属, 先讲解、再示范。做好出院指导, 可有效的防止出院后盲目负荷体育性走路, 促进运动功能的完全恢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及生命质量。

脑卒中健康教育研究 篇5

活动总结

根据上级文件的具体要求,我们精心组织了这次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围绕宣传主题,加强组织领导

今年10月29日是“世界脑卒中日”,主题是“关注脑卒中,立即行动”,口号是“认识卒中,倡导关爱;高危筛查,合理干预”。我院领导对这次活动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宣传活动领导小组,从本院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宣传主题,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保证了宣传活动的科学性、公益性和权威性。此次活动由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并具体落实。

二、把握宣传形式,注重宣传效果

10月29日上午医院领导抽调内科医生5名,护士6名,在人群聚集的街道开展宣传咨询活动。我们在活动地点悬挂横幅2条,发放资料236份,接受群众咨询83人,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重视活动与内容的统一,更注重宣传效果。我们认真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对什么是脑卒中,如何预防脑卒中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并向群众介绍了脑卒中康复期治疗中的知识。

我们发放的宣传资料,重点是脑卒中防治知识宣教、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旨在不断提高居民预防和控制脑卒中的意识和能力。

对前来测血压的居民,我们在测量完血压后主动向他们讲解高血压病的发病原因、防治知识等,并介绍了低血压的危害。特别向群众宣传了防治高血压在预防脑卒中方面的重要意义,提高了群众的防治意识。这次宣传活动从29日上午9时开始,至11时30分结束,历时两个半小时。共咨询83人次,测血压68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36余份,把这次活动的口号“防治脑卒中越早越好”、“早期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远离脑卒中”以义诊和咨询的形式进行了广泛宣传,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脑卒中健康教育研究 篇6

董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常务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全国脑血管病学组副组长,国家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上海中心主任,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上海)主任。

医疗专长:擅长神经科的疑难杂症及脑血管病的诊治。

专家门诊:周三全天

由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脑卒中分会、脑电图及临床电生理分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东方神经病学会议”于上海顺利召开,此次会议围绕脑血管病、癫痫、认知障碍等神经科疾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其中,关于脑卒中急诊救治的话题得到格外关注。

脑卒中死亡率:发达国家逐年下降,我国不减反增

早在1950年,美国就已经开始了脑卒中的人群防治。1972~1985年间,美国的脑卒中死亡率下降了35%。亚洲国家中,日本在1950~1970年间,脑卒中的死亡率曾高居第一位,但自从日本重视预防工作后,1985年脑卒中的死亡率降至第三位,从最高时的170/10万下降到了100/10万,目前已降至第7~8位。过去40年间,发达国家的脑卒中发生率总体降低了42%。反观发展中国家,脑卒中的发生率同期增加了一倍。

其中,中国的脑卒中死亡趋势不容乐观:

回顾1990年至2010年20年间中国的总体疾病负担变化,卒中已超越冠心病和慢阻肺,成为首位致死原因。

根据2008年卫生部全国第三次死因调查显示,脑卒中是中国第一死因,其死亡率是北美的5倍。

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1990年至2030年期间,中国脑卒中死亡人数的增长将呈“井喷之势”。

缩短院内救治时间,有效抢救脑卒中患者

有很多原因造成中国脑卒中死亡率不断增加:复发率高,二级预防不足,国民防治意识不够,救治能力欠缺,等等。其中,社会急救保障能力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延误了卒中的救治。

以前医生总是担心卒中患者自己不来就诊,认为患者的健康素养不够,非要等到疾病拖无可拖时才来医院。现在随着患者及时就诊的比例越来越高,神经科医生已经不再担心患者不主动前往医院就诊,而应考虑如何让患者快速、有效地获得救治。如果卒中患者到达一家无法及时溶栓的医院,之后再转院,将会丧失很多被救治的机会。

据统计,上海市中心城区和远郊城区的患者,从卒中发病到急诊救治的时间为93分钟左右,但是各级医院急诊溶栓的时间却超过了120分钟。所以现在不是患者前往医院不及时,而是救治的流程延误了救治时间。因此近几年,上海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脑卒中的急诊救治建设,目前已建立了11家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并推动全市的三级和二级医院朝着同一目标努力,希望可以打造“脑卒中60分钟黄金救治圈”,实现卒中救治一体化,将脑卒中患者及时、规范、有效地转运与抢救,从而提高救治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脑卒中急救体系的建立:老百姓的福音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脑卒中急救体系的建立对老百姓而言获益良多。上海开展卒中救治的医疗机构正在不断增加,每年获得有效治疗的患者数也在增加。从2011年至2013年,获得救治的患者从500多人增加到了1300多人,增加率为40%~50%。虽然对于整个脑卒中群体而言仍较少,但这一数字正在逐步增加。此外,该体系也在培训医生获得正确、规范的卒中救治知识。医生的积极性和规范性提高了,经他手救治的患者才能获得规范化的治疗。

目标:一拨120,就能有效转运卒中患者

目前,120急救系统的医生正在接受卒中救治的培训,今年预计覆盖所有120的人员,大约500人次左右。对120医生的培训包括专业素质、急救能力、积极性等。例如教育120的医生具备FAST评估(Face-脸,Arm-臂,Speech-说, Time-时间)能力,为他们普及哪些医院可以很好地完成卒中救治等。这样就可以将达到FAST评估标准的患者尽可能、尽快地送往有资质、有条件的医院。通过规范行为、改变流程的方法,希望将来可以做到:一拨打120,卒中患者就能被送往合适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理想化的卒中救治:团队配合、创新方式

卒中救治需要整个医疗团队的配合。为了减少院内救治时间,救治中心要协调科室、简化手续、完善流程,利用不同的专业背景知识一起来抢救患者。对于卒中救治,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也不能仅满足于60分钟内溶栓,而要往更高的目标努力。但需注意的是,溶栓时间越长、数量越多,给患者带来的效能可能越不好,所以超适应症及超龄的溶栓应格外谨慎,需要质量控制。

对于卒中一体化救治,目前也在尝试一些新的方式。例如正在设计的可以追踪患者信息的工具,给卒中患者一个条形码,让他今后前往其他医院也可以识别过往就诊的信息,包括在哪家医院做过什么评估、接受过什么治疗等。又比如,在数据系统的支持下,未来可以让社区医生通过智能手机的方式管理卒中高危个体,等等。

希望通过老百姓、医生及社会各方的努力,有朝一日能有规范、统一的卒中监测标准,实现一体化救治,让患者得到规范、统一的治疗及指导,最终有效遏制脑卒中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Tips

具备脑卒中紧急救治能力的上海11家救治中心

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的体会 篇7

1 护士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1) 护士工作态度不积极主动, 对教育者的角色认识不充分。 (2) 部分护士专业知识掌握不足, 无法获得患者信赖。 (3) 护士缺乏沟通技巧, 不能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4) 不能坚持反复对患者传授健康知识。 (5) 未能有效地运用护理程序去解决患者所遇到的健康问题。 (6) 人性化护理观念还未完全转变。

2 影响健康教育的客观因素

(1) 长期以来护士的从属地位, 使部分患者缺乏对护士的理解和信任, 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 (2) 由于医疗费用高的现象, 部分患者由此而产生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 无法进行部分教育内容。

3 医院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医院应成立健康教育督察小组, 督察各科室的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通过实施主动、规范、连续、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满意, 取得患者的信任, 调动患者主动参与治疗、护理的积极性,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引导其正确认识疾病。

4 了解患者及家属的需求

护士应了解患者与家属的需求, 并在工作中主动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恰当的信息, 促使其对治疗、护理全过程的理解。对于医疗的有关信息, 及时将患者、家属的意见与医师沟通, 对于特殊问题, 建议其直接与医师交流, 起到患者、家属、医师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

5 健康教育对提高脑卒中患者遵医行为及康复有重要作用

健康教育不仅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健康行为, 降低复发率, 并有利于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的信任和尊重程度。不仅强调了护理的积极作用, 而且充分发挥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医患作为伙伴共同配合, 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有利, 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患者因疾病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等心理反应, 有强烈的被理解、被安慰、期望了解病情、回归社会等心理需求, 需要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以应对疾病。其心理需要疏导、精神需要安慰、行为需要指导。因此护士仅入院时对其短暂的健康知识教育是达不到健康教育的效果的。要根据患者的情况, 将健康知识分阶段、按要求传授给患者及家属。

6 护士的施教能力影响教育效果

我科大多数护士在校都未系统的接受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 毕业后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缺乏自觉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的理论和知识[3]。护士在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知识、沟通技巧、交流方法的掌握上满足不了患者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出护士对患者社会心理问题的教育效果不理想。

参考文献

[1]刘东升.临床护理[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402.

[2]刘纯艳.社区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4-65.

脑卒中中西医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篇8

在脑卒中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 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已成为当前脑卒中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脑卒中防治研究的深入, 针对脑卒中患者开展的健康教育内容、方法和评价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并且对健康教育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就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健康教育的意义

刘春英等[4]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患者得到系统的健康教育后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李文静[5]对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 在治疗全程给连续的健康教育, 收到较好的效果, 且溶栓治疗中、治疗后无致命性再灌注脑损伤或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鲁近奕[6]对72例患者加强恢复期的护理和功能锻炼, 预后明显好于其他患者。致残率也最低 (34.38%) 。赵迎春[7]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 两组均给予常规脱水、降颅内压、营养神经治疗, 并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观察组除上述治疗外, 由专业护士进行心理、功能训练方面的健康教育。比较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患者康复情况,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P<0.05) 。邱彩兰等[8]采用整群抽样方式, 将368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路径实施健康教育;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实施健康教育。在住院22d后, 对患者住院期间的检查、治疗、护理、饮食、休息等10个项目的依从性进行评分, 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ADL) 进行测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依照临床路径实施健康教育, 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对诊疗方案的依从性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刘珍君[9]将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分为教育组和对照组, 教育组在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 采用健康教育、肢体合理位置摆放、运动训练、手法按摩、心理干预等方法进行护理。结果教育组健康教育效果更显著 (P<0.05) 。健康教育、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且能避免和减少脑卒中术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东梅[10]将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随机健康教育方式, 研究组按健康教育路径实施健康教育。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实施健康教育对患者很好地掌握健康教育知识、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刘芝修等[11]对首次发病住院的47例脑卒中患者, 由专人给予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每周强化1次, 出院后采取电话随访和门诊复诊指导, 每2周1次, 于发病后3个月评估患者的疾病知识, 遵医用药情况及不良生活行为, 并与干预前进行比较。干预后的脑卒中患者在了解疾病知识、遵医用药及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面明显提高 (P<0.05) 。祁永兰[12]对14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电话回访, 在遵医用药、康复训练、心理疏导、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健康教育。实验组遵医行为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能增强患者遵医行为, 对延缓病程进展、预防并发症、减少再入院次数、减轻经济负担和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2 健康教育的形式

文林华等[13]对45例脑卒中出院患者进行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 观察组遵医行为明显好于对照组, 观察组再入院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依从性, 促进恢复, 降低脑卒中复发率, 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提高生存质量。王芳[14]应用个体量化健康教育方式对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并与随机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比较, 个体量化健康教育明显提高了脑卒中患者治疗依从性。刘旭霞等[15]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居民从对脑卒中的认知、相关疾病、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社会因素等实施干预。社区全方位实施健康教育, 能降低尤其是高危人群脑卒中的发生率, 也能减轻个人、家庭、社会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滕明芳[16]对115例脑卒中患者及家属采用了分阶段健康教育, 使患者在不同时期接受不同的训练, 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降低致残率或减轻残疾, 尽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及自我照顾的能力。张冠雄等[17]将21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 (109例) 和对照组 (109例) 。两组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临床治疗和封闭式康复训练, 观察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同步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脑卒中复发率显著降低, 康复效果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患者的依从性明显提高。姜绪红等[18]将60例中风患者及其相对应的60名照顾者随机分为健康教育观察组和对照组 (中风患者及相对应照顾者必须同组, 各占50%) , 分别实施多元化健康教育及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通过实施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 使患者和照顾者对疾病的认识大大提高,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水平和满意度。有效预防了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家属的照顾技巧[19]。郑萍等[20]将中医治未病理论贯穿于健康教育中, 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反复进行宣教。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集西医知识教育和中医养生行为教育之长, 能明显提高患者对健康相关行为的认知程度, 有利于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养成。此外, 还应加强患者家属的教育, 以利于患者各种健康行为在家庭中的强化支持。作为中医医院, 应充分发挥中医护理优势, 发挥治未病的中医理念, 防止或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3 健康教育的内容

3.1 饮食指导

张世洪等[21]研究表明控制饮食享受低盐 (每天6g以内) 、低脂肪和低热量饮食, 简朴膳食模式食物为主, 由蔬菜、水果、豆类、鱼、粗制大米或面粉构成的食品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胡萝卜素、维生素E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3.2 用药指导

对高血压、糖尿病与脑卒中的相关研究资料表明[22], 经系统抗高血压治疗后, 卒中减少了38%, 重度卒中减少34%。糖尿病及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比血糖正常的同龄人高出1倍[23]。积极防治高血压病、糖尿病, 在医生指导下长期坚持服用降压药、降糖药, 不要随意停药[24]。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与脑卒中的关系研究表明, 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升高是脑卒中最危险因素之一。使用降低胆固醇的药物可以使心肌梗死后脑卒中的风险率降低30%。

3.3 心理疏导

卒中后抑郁 (PSD) 为常见的心理障碍[25]。卒中患者由于偏瘫、失语、生活不能自理常表现为抑郁、悲哀、自卑等心理状态, 性格变得暴躁。护士应加强心理干预、心理辅导, 提升配合治疗的依从性, 控制焦虑抑郁情绪, 重视家庭与社会的支持, 从而减少患者的孤独感,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循证医学的证据表明, 卒中单元治疗是卒中患者最佳选择[26]。

3.4 康复指导

急性期如不采取早期正确的康复护理, 患者将丧失康复的机会[27]。康复期功能锻炼指导: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主动肢体功能锻炼, 多适用于瘫痪肢体肌力在Ⅲ级以上患者[28]。脑卒中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运动功能恢复, 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29]。被动运动疗法:以达到放松痉挛肌肉、牵伸挛缩肌腱和韧带恢复, 维持关节活动度。改善肢体循环为目的。主动运动疗法:指导患者进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协调训练。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穿脱衣裤, 逐步学会洗脸、刷牙、如厕等。对于合并认知障碍的脑卒中患者, 同时给予认知康复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其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30]。

4 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现阶段脑卒中的治疗还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化治疗指南尚未普及, 许多健康教育内容较适于单一的脑卒中病例, 对于伴发其他疾病的复杂脑卒中病例, 存在局限性, 宣教效果不明显。健康教育的人力资源不足, 健康教育的实施范围目前局限于住院患者。应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 开发多渠道、多形式的健康教育策略, 大力加强对社区、家庭和其他病种患者普及健康教育, 以增强全民健康意识,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目前, 脑卒中的医学科普知识和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如戒烟困难。这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 如加大控烟力度, 加大宣传的力度。以减少脑卒中发病率, 延缓病情进展及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进而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5 展望

脑卒中健康教育研究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所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中, 选取100例, 其中男性70例, 女性30例, 年龄35~83岁, 平均59岁;缺血性脑卒中59例, 出血性脑卒中41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在年龄、性别、智力、职业、家庭收入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脑卒中病例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且意识清醒, 生命体征平稳, 无进行性脑卒中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脱水、降颅内压、营养神经治疗, 并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观察组除上述治疗外, 由专业护士进行一对一心理、功能训练方面的健康教育,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2.1 心理治疗

护士应用启发诱导的方式, 向患者说明要正确对待疾病, 让其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状态与疾病、健康的影响作用, 认识到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并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不能忽视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 使患者亲属有心理准备, 给患者以关心、支持和鼓励, 能使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能更有效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康复护理应该侧重于“自我护理”模式, 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引导、鼓励、帮助和训练患者发挥其身体残余功能和潜在功能, 变被动为主动, 为患者重返社会创造积极条件。

1.2.2 学习脑卒中有关知识

采用专家讲解, 患者和家属集中听课的方式, 宣传脑卒中的治疗及相关知识, 如患者应提倡低盐、低脂饮食, 饮食适量, 戒烟酒, 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 多食蔬菜、水果、海带类, 少食动物内脏。并使其了解形成脑血管病的基本原因, 脑血管病的危害及主要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的早期症状、就诊时机及治疗原则, 脑卒中早期康复及其重要性等。护士在给患者做治疗、检查、护理的过程中, 应随时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

1.2.3 指导康复训练

在正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 鼓励患者主动进行适量的活动。如卧床期间帮助患者取功能体位, 定时活动肢体关节, 做诸如伸、屈、收、展全范围的练习。活动量由小到大, 循序渐进, 以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增强康复的信心。另外, 言语训练要早期进行, 根据患者失语程度的不同, 可用图片、短语卡片、手势或视觉信号等形式与患者交流, 也应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 避免用复杂的长句。每次训练都应耐心, 反复示范, 并尽可能采用相同的方式。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WHOQOL-BREF评分分别为 (51.65±12.30) 、 (80.75±12.85) ,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评分分别为 (20.6±5.3) 、 (11.2±3.1) ;对照组治疗前后WHOQOL-BREF评分分别为 (51.25±11.23) 、 (70.25±12.12) ,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评分分别为 (21.1±4.8) 、 (15.5±3.2) 。说明观察组WHOQOL-BREF评分情况优于对照组,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再加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脑卒中幸存者的人数迅速增加,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其高度的致残率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很大物质及精神负担, 因此如何使患者能尽可能地独立生活、回归社会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脑卒中患者发病后, 由于生理、社会关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改变, 引起一系列心理变化, 如恐惧、绝望、烦躁、焦虑等。健康教育目的就是使患者掌握预防疾病再次发生的知识, 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 对患者加强全方位的康复指导, 让患者参与整个治疗康复过程, 鼓励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自理活动, 有主动意识, 保持适当的应激,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既加快机体的恢复, 又有助于满足患者的精神需求。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 通过正确的健康教育, 积极处理抑郁等心理情感障碍对提高脑卒中幸存者生活质量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 患者主动进行康复运动的意识, 又促进了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 最大限度地发挥脑的可塑性, 可以促进患者恢复,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改善身体功能, 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蒲传强, 郎森阳, 等.脑血管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

脑卒中健康教育研究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抽样方法抽取2007年1月至2007年6月本院神经内科和老年科出院并继续在本院随访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28例。病例纳入标准:年龄≥60岁,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TIA、精神障碍和严重痴呆患者、卒中很重或其它严重功能障碍,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完成问卷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①老年脑卒中膳食状况调查表:为自行设计,饮食习惯包括每日就餐次数、有无偏食、口味三个项目;膳食结构包括:谷类食物、蔬菜水果类、动物性食物、牛奶和豆类、食用油五个项目。

1.2.2 调查方法:

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疾病资料通过查阅病历获得,调查前通过电话与患者本人或家属联系,说明调查目的填写要求及注意事项,得到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和配合,发出调查问卷由患者或家属填写后寄回或复诊时交回。所有资料均由专人统一收集并经过两次复核。

1.2.3 统计学方法:

用Foxpro录入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百分数、频数分析和描述。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发出问卷共128份,收回86份,有效问卷79份,对79份问卷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男47例(59.49%),女32例(40.51%);年龄60~94(69.65±9.89)岁;缺血性脑卒中63例(79.76%),出血性脑卒中16例(20.24%);有配偶者64例(78.05%),丧偶或离异15例(21.95%);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30例、初中34例、小学及以下15 例(分别为37.97%、43.04%、18.99%);住院时间5~112天,平均15天;医疗费支付方式:社保支付33人(42%),自费44人(55.70%),其它2人(2.53%)。

2.2 患者饮食习惯

就餐次数:每日3次64人(81.01%),每日4次13人(16.46%),每日5次2人(2.53%);有无偏食:偏食25人(31.64%),不偏食54人(68.35%)。口味:偏咸14人(18%),适中38人(48%),偏淡27人(34%)。

2.3 患者膳食结构

见表1。

3 讨论

3.1 老年脑卒中患者饮食习惯

调查显示老年脑卒中患者每日就餐次数仍以三餐为主占81.01%,每日4餐、5餐分别为(16.46%、2.53%);有31.64%的患者有偏食,18%的口味偏咸。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减退及活动量减少,脑卒中后部分患者伴有吞咽功能障碍,应少食多餐,每日4~5餐为宜。人类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除母乳外,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1]。偏食使营养素的摄入不均衡,或某些营养素的缺失而影响机体功能康复。每日就餐口味,盐摄入量与血压有密切关系,调查显示随着摄盐量的增加(即口味由偏淡、适中至偏咸) ,脑卒中的危险性也增加[3]。因此,脑卒中患者应低盐清淡饮食,每日食盐量控制在3~5g以内。

3.2 老年脑卒中患者膳食结构

膳食结构是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所占比重。我国传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随着经济发展正向高脂肪、高能量、低膳食纤维改变[1]。据调查近20年来全国平均每日谷类食物摄入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尤以杂粮类摄入量下降明显[4]。本调查中有35.44%的患者不吃杂粮,37.97%偶尔吃,只有26.58%的人经常吃;不吃蔬菜水果者分别为7.60%和8.86%,另有11.39%、15.19%和3.70%的人不吃肉、鱼、蛋等动物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对脑卒中有显著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所含的膳食纤维、抗氧化作用的营养素以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有关[3]。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主要来源,老年人要适量摄取。调查中高达36.71%的人不喝奶,40.51%每周喝1~2次,只有16.46%的人经常喝。奶类除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其钙含量丰富,吸收率高,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奶中的钙、钾、镁三种元素都有利于降低血压和卒中的危险性,经常喝奶对脑卒中有保护作用。[3]大豆蛋白具有显著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的作用,而保护心脑血管[1]。因此,脑卒中患者在膳食结构中要增加牛奶及豆类食物摄入量。

3.3 营养健康教育

营养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分支和组成部分,是医院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促进疾病康复、预防疾病或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1]。营养健康教育要贯穿于整个治疗、护理、营养治疗及康复中,通过营养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帮助患者家属掌握食物与营养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3.3.1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合理营养和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项长期持续的行为,需要反复的、经常的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尤其对一些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膳食调配,要使之科学化、合理化、更要变为经常化。应鼓励脑卒中患者多参加营养健康教育学习, 从培养“营养意识”入手, 可强调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性来达到[3]。提高营养知识水平, 转变营养态度,树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粗细搭配、少食多餐、清淡少盐,促进疾病的康复。

3.3.2 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

调查表明要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和预防老年人一些常见病发生和发展,当然需要多方面努力,但改进膳食构成是有效和切实可行的措施[1]。平衡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满足人体种种营养需要,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同时也是为了使饮食更加丰富多彩,以满足人们的口味,增加生活的乐趣。因而老年脑卒中膳食结构应注意谷类食物的粗细搭配,多食含优质蛋白丰富的乳类、豆制品;适量的动物蛋白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尤其是各种绿叶蔬菜。

3.3.3 个体化膳食方案

老年人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均可影响其营养知识、态度、行为[5], 老年人的文化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而老年脑卒中患者病情、家庭经济等也会影响膳食营养,因此膳食方案要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和活动量等相适应,要特别注意个体特性和需要,有时适当照顾他的原有习惯和爱好是必要的[3]。只有结合具体情况制订适合的个体化膳食方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3.4 良好的家庭进餐环境

研究表明[6]:家庭护理、家庭成员支持好的患者,其饮食与生活方式在家人监督下,往健康的生活方式发展,其发病率与预后明显好于家庭支持差、护理差及患者本人自控力不够又无家人监督的患者;研究还发现老人的营养状况与家庭模式或就餐环境有密切关系,与家庭和睦也有密切关系。随着现代通讯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出现越来越多的独居和两老单居家庭,缺少良好的就餐环境将成为影响这些老人营养状况的一个因素。老年人的心境对营养及膳食的影响会比其他年龄组的人们要大[4]。因此要教育指导家庭成员关爱老人,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家庭就餐环境,改善膳食营养状况,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应当指出的是,本研究对象没有包含管饲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病人,对管饲病人的饮食需要另做进一步研究。此外对饮食习惯及饮食结构的调查仅是定性或半定量地测量,缺乏定量分析的客观指标,因此分析结果是提示性的,这种提示性结果可以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和基础。

参考文献

[1]焦广宇,蒋卓勤.临床营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100-304.

[2]倪朝民.脑血管病的临床康复[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4(12):44.

[3]徐卫历,汪培山,仇成轩.常饮牛奶及饮食口味偏咸与脑卒中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5):486-487.

[4]何志谦.人类营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441-442.

[5]吴德琼,张华.营养健康教育对老年人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22(3):325-326.

脑卒中患者偏瘫早期康复护理研究 篇11

关键词:脑卒中 偏瘫 早期康复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76-02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大部分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运动障碍且其功能恢复单纯依靠药物效果不佳,笔者以相关康复理论为指导,尝试早期进行偏瘫肢体功能训练对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l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早期康复护理组:5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均系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42—82(63.5土7.18)岁。病例入选标准:①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②均为首次发病,且在发病后24h由入院。③无严重意识障碍,能配合康复护理。

分级;0级完全瘫痪,l级肌内不反应,但不能发生运动;2级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早期康复护理组。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无法抬起3级,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4级,肢体能作抗阻力运动,但未达到正常5级正常肌力。选同时期住院患者1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0例,女50例,年龄41—89(63.9土7.2)岁。

常规护理组病人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除常规护理治疗外,根据病情制定早期.2研究方法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入院后即开始。

1.2 肢体功能障碍的评定。所有病人在入院后第—1天,第28天进行肢体功能障碍肌力肉可收缩,但一般认为,从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内的康复即为早期康复。有学者[1]认为从发病至24h内是采用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功能锻炼的最佳时间。梁光霞[2]实践证明:康复训练引起再出不能产生动作;2级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无能抬起;3级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抗阻力;4级肢体能作抗阻力动作,但未达到正常。5级正常肌力。

1.3 早期康复训练方法。

1.3.1 早期康复护理的时间选择血的概率很少,无论脑出血者还是脑梗塞患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均应尽早康复治疗,甚至超早期康复训练(发病48—72h)。

l.3.2 早期康复护理的内容:心理康复护理:心理康复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良好情绪,使神经肌肉的调节达到最佳状态,神经抑制被解除、神经易化增多,大大提高了康复的疗效。[3]脑卒中后抑郁是最常见并发的情感障碍,发病率为20%一50%。脑卒中后,抑郁病人情绪悲观,对自身缺乏信心,直接影响病人对治疗康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致失去神经功能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拖延康复时间,甚至失去神经功能康复时机,从而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向患者及家属宣教早期康复的目的,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现在医学上对康复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正确对待偏瘫的事实,积极配合早期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就能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在康复治疗阶段,病人常因急于求成而逐渐失望,悲观、抑郁。此时争取家属配合,从生活上、精神上给病人安慰和帮助,支持患者康复锻炼。在训练中任何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赞扬。训练进步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增强病人的信心,提高病人的主动性,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1.3.3 进行肢体活动。

1.3.3.1 按摩:包括按、摩、揉、捏四法,顺序应由远心端近心端。掌握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2次/d,每次20min。对病人的上肢从手指至前臂、肩关节周围用红花酒精进行轻缓的按摩。

1.3.3.2 被动运动,包括肩、肘、指、同,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如前臂的外旋,腕及手部关节的外展与对掌。对意识清楚的病人,在被动运动的同时,可配合意念主动运动。嘱病人思想上有一个强烈的想法,相信自己肢体可以活动,被动活动2—3次/d。

1.3.3.3 主动运动:当病人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运动训练,以利肢体功能恢复。主动运动应在护士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2—3次/d。主要训练方法有Bobareh握手、桥式运动,床上移行等[4])。①Bobareh握手。帮助病人将患手五指分开,健手拇指置于患手拇指下,余4指相对应交叉,并尽量向前伸直肘关节,以健手带动患手上举,在30’60‘90‘120‘时,可视病人情况要求病人保持5—10min,手不要晃动,不要憋气或过分用力。②桥式运动。属病人平卧,双手平放于身体两侧,双足抵于床边,助手压住病人双足关节,尽量使臀部抬离床面,并保持不要摇晃,两膝关节尽量并拢,做此动作时,抬高高度以病人最大能力为限,嘱病人不要过分用力憋气等,保持平静呼吸,时间可从5s开始,渐至1—2rain。2—3次/d,5下/次,这对腰背肌、臀肌、肢四头肌均有锻炼意义,有助于防止甩宽、拖足等不良步态的发生。③床上移行。教会病人以健手为着力点,健支为支点在床上进行上下移行。健手握坚床头栏杆。健肢助患肢直立于床面,如桥式运动状,臀部抬离床面时顺势往上或往下移动,即可自行完成床上移动。若病人健手肌力5级,可教会病人以手抓住床边栏杆,健足插入患肢膝节下向健侧或患侧翻身。

2 结果

应用Barthel积分法[5]对两组病人肢体功能恢复ADL功能评价。常规护理组B1积分为17 1土7.9与15.3土6.8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与观照组B士积分明显提高,且观察积分(66 3土6 3)高于对照组(40 5土5 2)两组相差差异显著(P<0.05)。提示早期康复训练对偏瘫肢体功能恢复ADL能力改善有效。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大脑皮质,锥体束在受损后可发生其代谢和功能重组。早期的康复训练可增加大脑皮质的厚度和营养,加强了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反应性,促进神经侧支循环或神经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形成新的神经通路,达到功能代谢及功能重组。脑卒中患者意识清清,生命体征平稳,除药物治疗外,进行早期、科学、合理的护理和康复训练,不仅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好挖掘损伤修复潜力,患者早输入正常的动动模式,抑制痉孪,阻止联带运动等,降低了继发性并发症,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荣东、肖爱军.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功能锻炼时间窗的临床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6.

[2] 梁光霞、张向辉、史红梅.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病人功能恢复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03(13):68—69.

[3] 李韵.早期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心理康复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 26(4)241—242.

[4] 蒋冬梅.病人健康教育指导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0l—302.

脑卒中健康教育研究 篇12

脑卒中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 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很多脑卒中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躯体功能障碍, 导致生活能力明显下降、不能独自行走, 生活必须依赖别人的帮助, 从而出现情绪低落, 悲观失望, 其中很多患者因家庭不和、经济困难、子女照顾不够、得不到相应关爱而出现悲观、孤独、情绪低落等, 从而引起生理与心理平衡失调, 进而引起PSD的发生。因此, 充分认识脑卒中后抑郁情绪的严重性, 提高脑中风的治疗与康复水平、恢复脑卒中患者心理和生理健康是当务之急。而加强对社区医生进行有关脑卒中忧郁症知识的培训, 可能是关键的一环。典型的忧郁症患者处于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 主动性很差, 往往被动就医, 一般不会夸大其症状。对于脑卒中抑郁症的治疗, 不论是否接受过抑郁症相关知识的培训, 目前大部分的社区医生认为应先治疗脑卒中, 再治疗抑郁症, 但实际上, 抑郁症是一个典型的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的疾病, 躯体疾病与抑郁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这两种疾病的治疗应同时进行才能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过分地强调躯体疾病治疗优先, 而不给与抑郁症的相应治疗, 这不仅会延长躯体疾病的病程, 而且会导致抑郁症症状的恶化。这表明, 对社区医生进行有关脑卒中抑郁症相关知识的培训是帮助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康健社区研究人群中所有脑卒中新、老病例均作为心理干预效果评价的样本。

1.2 入选标准

(1) 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2) 都能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1.3 排除标准

(1) 有精神障碍病史; (2) 有明显失语和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检查。

1.4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病例组是通过心理治疗社区干预2年后的脑卒中的病例。

对照组在与病例同一社区、没有通过心理治疗社区干预2年后的脑卒中的病例, 与病例按1:1配对, 配比因素为性别和年龄 (±2岁) 。

1.5 方法

结合社区卫生服务, 针对整个康健社区范围内居民进行。主要内容包括: (1)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 组织经过培训的调查宣传员, 入户进行以脑卒中知识为主的健康宣传;逐户发放宣传品, 主要包括:脑卒中流行现况, 主要危险因素, 高危人群, 主要症状和预防措施等。 (2) 组织防保科医师参与定期对社区内干预的脑卒中患者进行体检 (包括测量血压、血糖) 和与脑卒中相关的知识讲座。 (3) 抑郁状态评定本研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4) 定期组织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全科医师参与心理卫生知识的讲座、对社区内心理干预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指导。主要内容包括:1) 对抑郁症状的持续时间和关于预后良好的解释;2) 与病人讨论躯体性症状, 精神症状与基本情感障碍之间的关系;3) 有关治疗药物可能预期出现的长期作用与不良反应的说明;4) 叮嘱家属照管病人时特别警惕自杀的危险性;5) 激励病人的自尊心, 强调人生价值和病人一生中所取得的学识与成就, 对美好生活的依恋与难以割舍的情怀, 动情晓理[1,2,3,4,5,6,7,8]。

2 资料收集

2.1 心理健康调查内容及指标:

(1) 抑郁自评量表 (SDS) :SDS有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项目组成, 每一句就相对应一个有关症状, 按照1-4级计分。反应抑郁状态四组特异性症状。SDS评定的抑郁程度指数按照公式计算:抑郁严重程度=各条累计分/80 (最高总分) , 所得抑郁严重度指数 (SDSZS) 。指数范围为0.25-1.0, 指数越高, 抑郁程度越重。 (2) 焦虑自评量表 (SAS) :SAS含有20个与焦虑症状相关的自评项目。各项目的得分相加得到粗分, 再乘以1.25之后取整, 即得焦虑自评量表标准总分 (SASBZ) 。标准分越高, 焦虑程度越高。

2.2 资料收集方法与整理

(1) 2009年3月至9月, 在社区内脑卒中患者中进行基线数据的收集, 同时对社区内脑卒中患者实施干预。2001年3月至5月, 在社区以与基线资料收集的相同方法再次收集所需数据 (排除两年内迁入居民) 。 (2) 所有资料均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 以统一问卷、统一方法收集, 整理后统一录入微机, 建立DbaseⅢ数据库, 并通过计算机逻辑检测和抽样复核, 以确保资料录入的准确性。资料分析运用SPSS软件包进行资料分析。所用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 所有分析显著性水平均定α=0.05。

3 结果

患者一般情况:干预组基线资料中患者77例, 其中男性35例, 女性42例, 平均年龄72.36±9.6岁;2年后资料中患者55例, 其中男性23例, 女性32例, 平均年龄72.04±10.15岁。对照组基线中患者共13人, 其中男性7例, 女性6例, 平均年龄70.92±11.35岁;2年后资料中患者共18人其中男性10例, 女性8例, 平均年龄70.39±8.01岁。病例与对照组各心理卫生指标的比较列于下表。由表可见, 干预2年后, 脑卒中患者与对照人群在抑郁、焦虑各指标方面仍有显著性差异。干预组SASBZ、SDSZS均有显著性改变。对照社区各项指标改变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4 讨论

脑卒中患者经常伴随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 监测和干预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已逐渐成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本研究利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 , 在社区水平探讨了脑卒中综合干预措施对脑卒中患者心理卫生状况的干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从干预效果来看, 2年的社区干预使干预组的脑卒中患者在抑郁指数和焦虑标准分两方面均有显著改善, 而对照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但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 干预后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区一般居民相比, 仍有明显差距。抑郁程度与脑卒中患者的代谢水平、遵医嘱的情况、脏器功能损伤度以及医疗、卫生保健费用的使用情况等均有关联。通过减轻患者抑郁及焦虑的严重程度对提高生存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 建议开展在社区水平上的心理卫生监测与干预工作, 这将对帮助其改善患者抑郁、焦虑心境、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医生在提供某些信息时要得当有度, 这又需要大量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全科医师共同参与。本研究结果表明, 脑卒中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可使干预组内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但仍未有效解决患者的心理卫生问题。为了更有效地开展脑卒中社区三级预防,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脑卒中社区干预项目中, 应根据其影响因素, 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卫生干预的有关内容。

摘要:目的 探讨在社区范围内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卫生状况干预的有效性。为适宜的社区干预对策与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与要求。方法 按群体实验流行病学方法 , 选取上海市徐汇区康健社区内脑卒中患者分别作为干预组与对照组。2009年, 收集基线资料, 同时开始在干预社区实施脑卒中综合干预措施。2011年, 再次以相同的方法收集两组相关资料, 通过两组基线与2年后资料的比较, 分析社区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总标准分和抑郁指数的影响。并通过对干预组干预后的病例对照分析, 探讨上述心理卫生指标与脑卒中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年后, 干预组患者的焦虑总标准分、抑郁严重度指数较干预前显著性改善, 而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社区水平的脑卒中干预项目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有显著改善作用, 但仍未有效解决患者的心理卫生问题, 达到心理健康标准。在脑卒中社区干预项目中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卫生干预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心理健康,脑卒中,抑郁,社区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张伟, 唐牟尼, 邱建昌, 等.成都地区≥55岁人群抑郁障碍患病率情况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4, 23 (12) :883-885.

[2]龙理良, 陈新, 赵英, 等.农村社区老年人抑郁状况及对生命质量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 (3) :266-267.

[3]孙安静.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症发生率调查及干预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17) :1435.

[4]胡志, 秦侠, 徐晓超, 等.老年躯体疾病与老年抑郁症患病率[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4, 18 (4) :35-37.

[5]林茵.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及其预防与控制[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 2006, 26 (8) :1013-1014.

[6]范珊红, 化前珍, 马艳, 等.西安市城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 2007, 21 (2) :483-485.

[7]韩冬梅, 付云, 仝晓燕, 等.包头市老年人抑郁症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杂志, 2002, 22 (6) :466-467.

上一篇:重组人红细胞下一篇:乒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