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

2024-05-29

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共11篇)

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 篇1

不同针刺刺激量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疗效差异目前研究不多, 且结果差异较大。本研究采用不同针刺刺激量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病人270例, 以寻找最佳刺激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共观察270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 均来自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风科2009年10月—2012年4月的住院病人,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 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D、E、F、G、H、I组共9组, 每组各30例。A组男19例, 女11例;年龄45岁~75岁 (53.13岁± 8.75岁) ;病程4周至4个月 (5.33周±1.68周) 。B组男18例, 女12例;年龄46岁~75岁 (52.77岁±9.42岁) ;病程4周至4个月 (5.17周±1.35周) 。C组男19例, 女11例;年龄47岁~75岁 (53.93岁±8.25岁) ;病程4周至4个月 (5.23周± 1.5 8周) 。D组男1 8例, 女1 2例;年龄4 5岁~7 5岁 (5 2.7 6岁±9.12岁) ;病程4周至4个月 (5.42周±1.65周) 。E组男17例, 女13例;年龄45岁~75岁 (53.55岁±8.24岁) ;病程4周至4个月 (5.63周±1.86周) 。F组男18例, 女12例;年龄45岁~74岁52.88岁 (±9.32岁) ;病程4周至4个月 (5.36周± 1.59周) 。G组男19例, 女11例;年龄45岁~75岁 (53.63岁± 8.76岁) ;病程4周至4个月 (5.13周±1.83周) 。H组男18例, 女12例;年龄45岁~75岁 (52.12岁±9.44岁) ;病程4周至4个月 (5.39周±1.71周) 。I组男19例, 女11例;年龄45岁~75岁 (53.63岁±8.36岁) ;病程4周至4个月 (5.42周± 1.73周) 。全部病人均愿意接受治疗, 无中途退出和脱落病例。 经统计学分析, 9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诊断及分期标准

1.2.1脑梗死诊断标准根据2005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诊断为脑梗死, 并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中有关标准诊断为中风病恢复期。

1.2.2病例纳入标准符合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年龄在40岁~75岁;发病后4周至4个月;有肢体瘫痪, 日常生活需要帮助[脑卒中残损评定法 (SIAS) 评分<50分];生命体征较平稳, 意识清醒, 听力无明显障碍, 能够配合医生进行康复针灸等治疗;同意接受本研究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病例排除标准不符合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 或者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不支持诊断的病人;年龄大于75岁或者小于40周岁;发病时间小于4周或者大于4个月;病后无肢体瘫痪, 生活自理者 (SIAS评分≥50分) ;既往有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畸形及神经肌肉病变等对肢体运动功能有直接影响的疾病, 有较严重的并发症, 如心衰、肾衰等, 或合并恶性肿瘤者, 生命体征不平稳的病人;不同意接受本研究方案者。

1.2.4脱落病例、剔除病例标准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 需予剔除。纳入病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出现并发症不宜继续接受试验, 盲法试验中被破盲的病例, 自行退出或未完成整个疗程而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的病例, 均应视为脱落。

1.2.5中止试验标准临床试验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应中止试验;出现严重并发症或病情迅速恶化者应中止试验, 并给予相应的处理。

1.3方法

1.3.1正交设计采用正交设计[1][因素 (行针时间、行针次数、留针时间) , 3水平 (行针:得气为度, 行针30s, 行针1min; 行针次数:不行针, 行针1次, 行针2次;留针时间:30min、60 min、90min)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70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分为9组, 每组30例。正交设计见表2。

注:1~9号分别对应A、B、C、D、E、F、G、H、I组, 行针1次者, 于进针后第10min行针1次;行针2次者, 于进针后第10min、20 min各行针1次。

1.3.2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治疗8周。

1.3.2.1基础治疗全部病例均接受基础治疗:依据2005年 《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1]及王拥军主编的《卒中单元》[3], 卓大宏主编的《中国康复医学》, 采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进行综合治疗, 连续8周, 包括一般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使用降压药、纠正血糖、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 、西药治疗、康复治疗、 语言训练、心理治疗及健康教育、专业护理。中药治疗:辨证标准参考2003年版周仲瑛主编的《中医内科学》相关内容, 整合我们以往的研究成果, 由三名副主任医师以上中医内科医师制订 《中风病辨证论治规范》, 依据规范对入选的脑卒中恢复期病人进行辨证、拟定治法方药, 予中药汤剂。

1.3.2.2针刺治疗全部病例选穴及针刺方法均相同。各组按照上述设计方案, 采用相应针刺刺激量 (特殊说明的穴位除外) 。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委中。配穴:气虚血瘀者加刺气海、关元、血海;肝肾亏虚者加刺太溪、风池;肝阳上亢者加刺太冲、行间;风痰瘀阻者加刺中脘、丰隆、血海。

随症治疗:肩手综合征:在天柱穴和天鼎穴按压, 在压痛点上进针, 行捻转泻法, 留针期间间歇运动肩关节;痉挛性瘫痪:曲池透少海, 手三里透臂中, 太溪透昆仑, 并取胸腰椎夹脊穴, 针尖朝脊柱方向30°斜刺1寸~1.5寸, 捻转泻法;失语:取廉泉, 针尖向上向后快速刺入1.5寸~2寸, 快速出针, 金津、玉液三棱针点刺出血, 隔2d1次;假性球麻痹:取双侧风池、完骨、天柱, 针尖朝喉结方向, 刺入1寸~1.5寸, 捻转1 8 0°~2 6 0°, 6 0次/min~80次/min, 连续1min;取廉泉针尖朝舌根, 刺入1寸~1.5寸, 提插幅度1寸左右, 捻转1 8 0°, 5 0次/min~ 70次/min, 连续1min, 取双侧丰隆直刺2寸~3寸, 提插幅度1寸左右, 捻转180°~260°, 50次/min~70次/min, 连续1min, 均不留针。

操作方法:主穴:内关直刺0.5寸~1寸, 采用泻法;三阴交直刺1寸~1.2寸采用补法, 以上两穴提插幅度3mm~5mm, 捻转角度90°~180°, 频率120次/min;人中, 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寸~0.5寸, 逆时针捻转1 8 0°, 采用雀啄手法, 频率120次/min, 以病人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配穴:针刺以平补平泻法为主, 提插幅度小于5mm, 捻转角度小于180°, 频率120次/min。针刺每日1次, 每周6d, 连续8周。针具选用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针灸针。穴位定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 (GB12346-2006) 。针刺操作人员均经统一严格培训。

1.4观察项目神经功能评定采用适合于恢复期病人的脑卒中残损评定法[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目前通用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量表-巴氏指数[3] (BI) 。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各评定1次。记录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

1.5统计学处理所有临床资料数据由SPSS16.0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 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时,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不满足正态性或方差齐性时, 则采用非参数检验;组内疗程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选取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 9组治疗前后SIAS评分比较 (见表1)

2.2 9组治疗前后BI评分比较 (见表2)

2.3安全性9组病人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任何不良针刺事件, 没有晕针、滞针、断针、血肿、神经损伤等发生, 服药后呕吐等不适症状, 肝、肾功能、血常规、大小便常规、心电图等均正常。 说明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安全性良好。

3讨论

目前有关脑卒中治疗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急性期, 而很少见到有关脑卒中恢复期系统科学的临床疗效方面的报道。因此, 在缺少循证医学证据的情况下, 目前各种脑卒中治疗指南如2008年欧洲卒中组织《ESO2008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指南》[4]和2005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等, 对脑卒中的治疗建议极少涉及恢复期。而急性脑卒中病人经过治疗后, 绝大多数都带着不同程度的残障进入恢复期, 不言而喻, 恢复期病人的康复程度, 决定着病人的生活质量, 因此, 脑卒中恢复期病人的治疗研究不应被忽视。针灸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的疗效已被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 但是针灸治疗脑卒中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规范, 如针刺刺激量的选择缺乏规范。什么样的刺激量最有效, 目前尚缺少有说服力的证据, 仅只有零星报道。不同刺激量对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是有影响的, 但由于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时期的病理、生理、生化状态存在很大差异, 相同刺激量对不同时期的影响是不同的。很多临床研究因存在设计方面的缺陷, 使证据水平和可信度都大大降低, 如病例选择包括了急性期和恢复期两期的病人。为此, 我们在前期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有关针刺刺激量对脑卒中恢复期病人的影响, 即采用正交设计, 分别采用行针时间、行针次数、留针时间3个因素及相应的3水平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病人, 以寻求最佳刺激量, 使针刺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更趋规范, 结果显示针刺加基础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能有效地改善其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疗效显著, 安全性好, 在本研究的9组病人中, 其中行针30s、行针2次、留针时间30min为最佳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针刺刺激量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的影响。方法 采用正交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70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随机分为9组, 每组30例。每组病例均治疗8周,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其脑卒中残损评定法 (SIAS) 评分、巴氏指数 (BI) 评分。结果 9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治疗后SIAS评分、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其中B组治疗前后SIAS评分和BI评分差值最大, 与A组、C组、D组、E组、F组、G组、H组、I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组、C组、D组、E组、F组、G组、H组、I组治疗前后SIAS评分和BI评分差值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刺加基础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能有效地改善其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疗效显著, 安全性好, 在研究的9组病人中, 其中行针30s、行针2次、留针时间30min为最佳治疗方案。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针刺,优选方案

参考文献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5, 22 (5) :388-39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9 (1) :55-56.

[3]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与文献出版社, 2004:392-525.

[4]European Stroke Initiative.Isch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J].Cerebrovasc Dis, 2008, 25:457-507.

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 篇2

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的调查及趋势分析

作者:陈秋秋 柯疆琼 王斌达

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2年第34期

[摘要] 目的 对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率进行调查,对其发展趋势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对一个居住地进行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的流行病学调查,间隔8年后重复进行,分析其知晓率及趋势。结果 两次调查结果分析发现,男性的高血压患病率及其知晓率差异无显著性;女性患病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第2次的调查结果中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降低较为明显(P < 0.05);并且两次合并高血压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我们要提高卫生宣传力度,为危险人群提供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定期监测高危人群的血糖、血压,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流行病学

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的外科治疗 篇3

急性大面积MCA梗死的偏侧颅骨切除术

MCA供血的全部区域或2个分支的大面积脑梗死后继发脑水肿会导致严重的高颅压和中线移位,进而形成颞叶沟回疝。文献报道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脑疝的发生率为15%~20%,其病死率高达80%~90%[2]。外科减压治疗通过去除一部分颅骨,剪开硬膜,以减轻脑组织压力。偏侧颅骨切除术并不能减轻缺血脑组织的局部损伤,也不能改善梗死灶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但可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同时增加脑灌注,避免梗死周围脑组织的继发损伤。

一些非随机试验、回顾性病例系列报道及2002年的一项Cochrane系统综述均提示外科减压治疗可增加大面积MCA梗死患者的生存率[3~5]。Vahedi等报道了3项欧洲偏侧颅骨切除术随机对照试验(HAMLET、DECIMAL和DESTINY)的Meta分析[6],其入选标准为:年龄18~60岁,NIHSS评分>15分,NIHSS 1a中意识水平的评分≥1分,CT显示梗死体积≥50%的MCA供血区域或DWI显示>145 cm3的梗死体积。93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51例)和内科治疗组(42例),手术在发病后48 h内进行,主要预后以1年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0~4分)和预后不良(5分、死亡)。结果显示,偏侧颅骨切除术使生存率提高了2倍(78% vs 29%,P<0.0001),绝对危险度为50%,具有高度显著性;在生存者中,手术组mRS为4分的患者比例较保守治疗组提高10倍,mRS为3分的患者比例提高1倍,且偏侧颅骨切除术并未增加生活完全依赖(mRS为5分)的风险。尽管样本量较小且未使用盲法,但该Meta分析仍表明,对60岁以下患者行偏侧颅骨切除术可挽救生命并能获得较好的神经功能恢复。

总结来说,以现有证据为基础,外科减压治疗可降低大面积MCA梗死的病死率,并不增加生存者中严重致残的数目。

依据指南:2008年ESO指南[7]建议对于年龄≤60岁、发病48 h以内的恶性MCA梗死患者应实施外科治疗;2010年的中国指南[8]也认为在上述前提下,伴有严重颅内压增高、内科治疗不满意且无禁忌证者,可考虑行外科减压术,均为Ⅰ级推荐,A级证据。

然而将偏侧颅骨切除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下述问题尚待解决:

手术时机

决定手术成败和远期功能恢复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手术时机的把握。许多学者认为一旦有手术适应证,尽早手术可减少梗死体积,降低并发症。早期的大样本非随机病例研究表明,24 h内启动外科治疗由于可避免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水肿对脑干的压迫,可降低病死率并改善预后[5]。Vahedi的Meta分析结果则显示,24 h内实施手术并不优于稍晚时(24~48 h)手术[6]。对HAMLET试验的亚组分析发现,在卒中发生后48~96 h实施手术则不能增加临床获益[9]。因此目前认为,对于影像学提示大面积MCA脑梗死、入院后临床情况发生恶化的患者,提倡在发病后24~48 h内施行外科手术。

手术的年龄限制

目前尚缺乏年龄60岁以上的患者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的资料。Gupta等进行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以50岁为界,年龄是影响术后存活及神经功能转归的惟一因素,不能期望年龄较大的术后存活者的功能转归与年轻者一样好[3]。针对此问题,2009年7月启动的DESTINY Ⅱ期试验通过序贯设计的方法,旨在研究对于60岁以上患者早期实施偏侧颅骨切除术的益处,样本量达160例,结果有望在2013年公布。

手术指征

手术指征的确定应以个体化为基础,有研究表明在CT上的低密度影大于MCA供血区的50%,临床表现为早期恶心、呕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在左侧半球梗死的患者≥20分或在右侧半球梗死的患者≥15分可能预示会产生严重的脑水肿[10],对于伴有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心衰、除MCA还包括其他血管梗死等)的患者,更应早期积极手术干预。国际上部分卒中中心采纳了中线移位大于7 mm及昏迷作为便于掌握的手术指征。在梗死发生的部位方面,偏侧颅骨切除术在优势半球大面积梗死治疗中的效果也得到了肯定,Kastrau等的数据表明,14例优势半球大面积脑梗死的失语患者中的13例通过偏侧颅骨切除术,语言功能获得了恢复[11],Gupta等的研究也表明哪一侧半球的梗死对术后患者预后无显著影响[3]。

手术治疗是否可提高

生存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的标准预后指标如Barthel指数(BI),Glasgow评分(GCS)或mRS评分主要强调运动功能,无法体现认知及语言交流功能等方面的障碍,而后者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HAMLET研究中,治疗后1年时的生活质量评估除了以BI为准,还通过Montgomery及Asberg抑郁评定量表、健康调查简表(Medical Outcome study 36-item Health Survey,SF-36)以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在所有的评估手段中,除了保守治疗组中SF-36的生理总分较好外,其他指标在两组中无差异[9]。在DESTINY研究中,对卒中发生后3年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上述资料值得期待。

小脑梗死的外科减压治疗

小脑梗死占全部脑梗死的1.9%~10.5%[12],其在发病早期可能症状较轻,但当产生后颅窝占位效应后,将压迫脑干及第Ⅳ脑室,如不尽快解除梗阻性脑积水和肿胀小脑组织对脑干的压迫,患者病情可急剧恶化,病死率高于其他部位的脑梗死。小脑梗死发生后应送至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密切观察72~96 h。如药物不能控制脑水肿和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出现意识改变时,脑室造瘘或手术减压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方式。

目前尚缺乏随机、对照研究评估小脑梗死外科减压治疗的临床获益。Jauss等对84例占位性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过程和影像学进行了分析,在病情恶化、发生昏迷并且接受了脑室引流或外科减压治疗的患者中,47%的患者在3个月时恢复情况良好(mRS≤2分)[13]。2009年公布的2项回顾性研究评价了对于具有占位效应的小脑梗死施行外科治疗的长期预后。Juettler等[14]和Pfefferkorn等[15]分别回顾分析了56例和52例小脑梗死且接受幕下外科减压治疗的患者,在长期随访过程中,分别有35.7%和40%的患者mRS≤2分,预后良好。

依据指南:2008年ESO指南与2010年中国指南指出对于大面积小脑梗死压迫脑干者,推荐脑室造瘘或者外科减压治疗,均为Ⅲ级推荐,C级证据[7,8]。

在术式的选择方面,对于意识迅速丧失的患者,后颅窝外科减压治疗(去除或不去除梗死的小脑组织)显著优于脑室造瘘术[16]。单独实施脑室造瘘术仅是缓解脑积水的临时措施,并不能减轻脑干压力,且可能加重幕上疝,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恶性MCA梗死和严重小脑梗死的病死率都很高,很好的识别并进行及时外科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注:由于版面限制,参考文献已略,如有需求,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编辑:张宏娟)

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2年2月-2014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男56例, 女44例;年龄52~86 (62.5±1.6) 岁;对照组男57例, 女43例;年龄54~87 (62.4±1.5) 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 (1) 完善脑CT、MRI及DSA等影像学检查, 结合临床表现, 并根据中西医诊断标准确诊缺血性脑卒中; (2) 患者符合治疗适应证, 对自拟方药物成分不过敏; (3) 患者严格遵守治疗计划, 不私自接受治疗无关药物; (4) 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愿意配合研究[2]。 (2) 排除标准: (1) 患者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畸形、动脉瘤或破裂、脑肿瘤等神经系统其他相关疾病; (2) 患者近期存在手术或外伤史, 属抗凝药禁忌证; (3) 患者存在心肺肝肾功能不全, 全身性炎性反应或恶性肿瘤等内外科严重疾病[3]。

1.3 方法

2组患者根据西医治疗原则及时给予西医治疗, 20%甘露醇注射液 (天子福国际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2022497) 100ml静脉滴注, 每天1次, 颅内压过高者可酌情加量;胞二磷胆碱钠 (国营张家港市制药厂生产, 国药准字H19993857) 0.5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每天1次;阿司匹林肠溶片 (辽宁良心德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21021077) 100mg口服, 每天1次。其他治疗包括常规脑保护剂和营养支持疗法, 并给予密切护理。试验组另给予益气活血自拟方治疗。组方:黄芪60g, 鸡血藤、太子参、地龙、赤芍各15g, 当归12g, 川芎、牛膝、防风各10g, 水蛭、全蝎各6g。由本院药剂科煎煮, 100ml/袋, 口服, 每天2次, 连续治疗4周[4]。

1.4 观察指标

抽取2组患者晨起空腹肘静脉血2ml,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D-二聚体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 水平。根据相关评分标准检测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能力评分, 比较综合疗效差异。

1.5 评定标准[5]

根据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神经功能评分标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最高缺损评分45分, 最低为0分:0~15分属轻度功能缺损, 16~30分属于中度缺损, 31~45分属于重度缺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巴氏指数评分, 0~100分, 100分属于正常, 随患者生活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其评分逐次降低。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80分, 脑卒中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缓解: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60%,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0分, 脑卒中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60%,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0分, 脑卒中临床症状无好转, 并有严重并发症。总有效率= (显效+缓解) /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远高于对照组的8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观察指标

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指标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能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指标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 而生活能力评分增高, 且试验组患者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作为威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严重疾病, 其治疗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6]。西医扩张脑血管、抗凝治疗在发病早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可控制病情发展, 但其远期、尤其恢复期效果并不理想, 极易复发、迁延不愈, 甚至伴有终身性后遗症[7]。因此, 本研究旨在探讨联合传统中医益气活血治疗的意义, 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中医学认为气血逆乱、直冲脑络是缺血性脑卒的病机, 气虚是其病理基础。气虚导致血液运行受阻无力, 血行不畅, 瘀阻脉络, 导致脑组织缺血瘀滞、供血不足。因此, 中医学主张益气活血治疗, 本药方中诸药均具有补气、活血、通络功效, 兼具止血、抗凝、解读等作用。其作用功效与西医抗凝、止血、舒张脑血管的原则相符。因此, 联合西医治疗, 可进一步发挥其抗脑卒中的功效[8,9]。

本研究重点监测hs-CRP、D-二聚体和Hcy等水平, 因为高水平的hs-CRP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影响凝血功能, 而Hcy升高可增加血小板黏附性, 破坏凝血与纤溶平衡[7], 因此, 二者与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D-二聚体是血液高凝状态的最佳反应指标之一。本研究针对三者水平检测亦表明联合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益气活血方辅治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综合疗效。方法 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根据脑卒中西医治疗原则给予2组患者给脑血管扩张剂、血栓溶解剂、抗凝剂、钙离子拮抗剂和甘露醇降颅压治疗和密切护理, 试验组额外给予自拟益气活血方治疗。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D-二聚体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 水平。对比观察2组综合疗效和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远高于对照组的8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指标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能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指标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 而生活能力评分增高, 且试验组患者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自拟益气活血方辅治缺血性脑卒中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hs-CRP、D-二聚体、血浆Hcy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提高生活能力和综合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益气活血,西医治疗,神经功能缺损

参考文献

[1] 王彦华.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 20 (10) :1391-1393.

[2] 谭玉明, 张玉莲.偏瘫活络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 2013, 33 (1) :39-41.

[3] Toumousoglou CE, Roldkas CK.Clopidogrel adaspirin in cardiovascular medieine:responders or not-current best available evidenee, Cardiovac Hematol[J].Agents Med Chem, 2008, 6:312-322.

[4] 杨晓鸣.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5] 韩辉, 崔然, 杨文明, 等.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6 (11) :745-751.

[6] Zhao LD, Wang JH, Jin GR, et al.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agains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stime window and mechanism[J].J Ethnopharmacol, 2012, 140 (2) :339-344.

[7] 陈志.益气活血通脑方治疗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8) :273-274.

[8]陆勇刚.益气活血开窍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14, 41 (1) :91-93.

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 篇5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中医养生理论对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的护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NIHSS和MRS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采用中医养生理论护理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中医养生理论;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15-01

目前,伴随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下降,然而其后遗症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在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60%-80%的患者遗留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给家庭造成严重负担[1]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给予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的护理措施,效果显著。现将研究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24例;年龄59~75岁,平均年龄为(67.1±6.3)岁;观察组患者男20例,女25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为(67.3±6.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疾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首先使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注意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依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护理措施,具体如下:(1)按摩:选取患者上肢的曲池、肩髃、合谷及下肢的足三里、梁丘、髀关和太冲穴位,每个穴位按摩2-3min,2次/d,医护人员按摩时应注意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按、揉力度,督促患者保暖。(2)叩齿法:采用叩齿法预防患者吞咽功能障碍,保持心神合一,紧闭双眼,将上下牙齿有节奏的进行叩击,约20次左右,可根据患者的锻炼进展增加叩齿力度和次数。(3)咽唾法:叩击后应将舌在口腔中紧贴牙面和牙床搅动,注意用力柔和自然,遵循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的原则进行搅动,搅动36次能够按摩齿龈,从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牙龈部位的营养血供。若患者感觉口中有唾液产生,应告知患者不应咽下,继续将舌贴着上下牙床和牙面搅动,当唾液逐渐增多,可用舌抵上鄂部将唾液聚集,鼓腮多次进行唾液含漱,再分3次慢慢咽下,10个循环效果最佳。(3)康复训练:脑卒中患者通常注意站立和平衡,医护人员应对其站立、行走、平衡、上下楼梯等进行训练,帮助患者改善行走能力。此外,医护人员应搀扶患者多在室内行走或者平衡杠内进行迈步训练,也可借用助行器。(4)八段锦:八段锦主要是由八节操组成的,每节一个动作,通过保健操的形式进行开展,30min/次,1次/d,3次/周,3个月为一个疗程。(5)饮食调理:脑卒中患者应多食用低脂、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忌烟忌酒。对于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应叮嘱患者以清淡食物为主,如银耳大枣粥、山药粥、莲子粥、蔬菜汁和水果汁等,忌吃辛辣食物;对于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应多食用活血益气,健脾强身的食物,如瘦肉、蛋类、动物肝脏、奶类食物,忌吃油腻食物。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多发的中老年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2] 。中医养生理论主要是指将患者当作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根据其制定的相关护理措施能够有效保持患者的身体锻炼功能,提高患者的心灵修养。其通过穴位按摩方法在人体表相进行按摩,刺激穴位,从而调节营卫,促进血液通畅,促进患者康复[3] 。八段锦是一种我国传统的、优秀的保健方法,其动作简单、柔和连绵、华丽流畅、松弛有度,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加强患者关节灵活度和平衡。

本次研究可以發现,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照组)和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对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为(81.41±8.84),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5.81±0.56)分,MRS评分为(3.13±0.1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此研究结果与张翠娣等研究结果相一致,充分显示出采用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遗留障碍,具有显著优越性。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养生理论护理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怡.药膳在脑卒中康复期的应用[J].河南中医,2013,33(07):1081-1082.

[2]李会忠,廖联明,吴明霞,等.干细胞脑移植与中医康复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障碍[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0):223,225.

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 篇6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300 例均为武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2008 年- 2013 年住院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0 例,对照组100 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1. 2 诊断标准

1. 2. 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缺血性脑梗死诊治指南2010》( 2010年) ;

1.2.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标准》(试行)[2];

1.2.3疾病分期标准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恢复期:发病2周~6个月;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1. 3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脑梗死诊断标准,无意识障碍者;年龄在35 ~ 75 岁; 脑梗死在2 周~ 1 个月,并NIHSS评分>0 分; 签署知情同意书。

1. 4 排除标准1) TIA患者; 2) 近6 个月以来有脑出血者;3) 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者; 4) 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5) 经检查证实由其他原因如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卒中患者; 6) 精神病患者; 7) 混合型脑中风( 先梗死后出血) ; 8) 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

2 方法

2. 1 治疗方法

2. 1. 1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改善脑血管循环,改善脑细胞代谢,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硬化,降血压,降血脂对症治疗,此外所有患者均不口服叶酸及维生素B族药物,并进行脑卒中后针刺康复功能锻炼。

2. 1. 2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平肝化痰法治疗,药用: 天麻18 g、钩藤15 g、地龙12 g、姜半夏10 g、陈皮10 g、瓜蒌仁12 g、净山楂12 g、莱菔子10 g,每日1 剂,水煎400 m L,分2 次服( 武汉市中医医院制剂室提供) ,2 周为1 疗程。

2. 2 观察指标

2. 2. 1 脑卒中临床神经缺损评分参照文献[3]方法评分。

2. 2. 2 中医症状积分参照文献[2]方法。

2. 2. 3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测定治疗前后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 的浓度。

2.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 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组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 1 疗效标准

根据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3]判定疗效。

3. 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结果见表2。

3.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结果见表3。

△P<0.05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 P < 0. 05; 组间治疗后比较△P < 0. 05

3.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结果见表4。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

3.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同型半胱胺酸水平变化比较结果见表5。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属中医“中风病”范畴,其病机为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清窍所致,其病位在脑,痰瘀痹阻为中风的关键[4]。笔者认为中风病恢复期的主要病机为肝风上扰,痰瘀阻络,治宜平肝熄风、化痰通络。方中天麻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为君; 钩藤熄风通络,地龙熄风清热、利水通络为臣; 半夏、陈皮、瓜蒌仁增强化痰之功; 山楂化痰导滞为佐;莱菔子下气消痰,引邪下行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平肝化痰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天麻钩藤方可降低不完全脑缺血清醒自由活动大鼠海马细胞外液半胱氨酸[5]; 山楂能降低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B - 脂蛋白的含量,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对抗氧自由基的损害[6 - 7],并可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8]。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71. 00% ,对照组总有效率78. 5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 < 0. 05) ;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症状评分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 P < 0. 05) ,治疗组效果更显著,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的一个新的独立危险因素[9]。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涉及血管壁、血小板和凝血因子3 个方面[10]。在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作用下损害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在内皮细胞受损处积聚,引起富含血小板的血栓形成。同型半胱氨酸加强凝血因子Ⅶ和Ⅵ的活性,抑制蛋白C的活性,阻止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结合到内皮细胞,从而促进血栓形成[11]。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 P < 0. 05) ,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提示,平肝化痰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疗效确切,显著降低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是其作用机制之一[12]。

摘要:目的:观察平肝化痰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及血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平肝化痰法。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8.56%,对照组为7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降低(P<0.01),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肝化痰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有很好的疗效,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关键词:脑梗塞,平肝化痰法,血同型半胱氨酸

参考文献

[1]Boushey CJ,Beresford SA,Omenn GS,et al.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plasma homocysteine as a risk factor for vascular disease[J].JAMA,1995,274:1049-105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S].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7(5):312.

[3]陈清棠.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S].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4]郭新民,王宝亮,郭会军.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1997,12(6):28-29.

[5]张春颖、杜贵友、王巍,等.天麻钩藤方对自由活动大鼠脑缺血海马细胞外液递质氨基酸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1):1061.

[6]常小荣,严洁,林亚萍,等.山楂精降脂片治疗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20(4):36-37.

[7]杨斌,潘洁,林军,等.健心宝防治冠心病的实验研究[J].广西医学,1998,27(1):33-35.

[8]刘贵京,高红旗,呼金田,等.山楂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3,4(6):296.

[9]刘冀伟,卫晓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关系[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0);18.

[10]Lentz SR.Mechanisms of thrombosis in hyperhomocysteinemia.Curr Opin Hematol,1998,5(5):343-349.

[11]李保华.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临床意义[J].浙江临床医学,2006,9(1):17-18.

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治疗方法基础治疗:参照2011年版《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在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的基础上,给予常规扩血管类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l/d,静脉滴注)与长春西汀注射液(20 mg/d,静脉滴注)治疗,疗程为2周。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针刺治疗:针刺选穴以夹脊穴、大椎穴、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肺俞穴、 肾俞穴及百会穴为主穴;以肩髃穴、曲池穴、外关穴、 手三里穴、足三里穴、太冲穴及涌泉穴等穴位配穴。 针刺得气后留针时长约为30 min,1次/ 天,10次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益气健脑方剂口服治疗,方剂具体组成为:黄芪30 g,川芎10 g,党参15 g,红花10 g,当归20 g,郁金10 g,地龙10 g,加水500 ml,煎熬至100 ml,每日口服2次。10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

1.2.2疗效评价及观察指标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范围达到90%~100%;显著进步:评分减少程度范围在46% ~89%之间;进步:评分减少18%~45%,但是生活不能自理;无变化:评分减少或者增加0%~17%; 恶化:评分增加≥18%。总有效率=(痊愈病例+ 显著进步病例+ 进步病例)/ 总病例例数×10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参照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分值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5]。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包括6项主症(包括上肢不遂、下肢不遂、口舌歪斜、音喑不语、偏身麻木、综合功能)和10项次症(包括面色、自汗、心悸、气短乏力、手足肿胀、口流涎、头晕目眩、口吐黏痰、舌象、脉象),根据正常、轻、 中、重程度分别记录为0、1、2及3分,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评价[6]。采用肌张力(Ashworth)法评价痉挛程度,从0~4分,共5级,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评价[7]。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ET-1与CGRP含量,试剂盒均购自上海凯博生化试剂有限公司。采用美国医学局普适性测量表(SF-36)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比较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60例中56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3.30%,对照组60例中47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78.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神经功能缺损及痉挛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痉挛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痉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发生肩关节脱位、肩手综合征、 足下垂、足内翻及关节痉挛并发症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注:1)两组组内治疗前后各种评分比较,P <0.05;2)两组组间各种评分比较,P <0.05

注:两组比较,P <0.05

2.4两组患者血浆ET-1与CGRP水平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ET-1与CG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ET-1水平均显著下降,CGRP水平均显著升高。观察组E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CG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2.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机体疼痛、总的健康、活力、社会功能及心理卫生评分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情绪角色评分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5。

注:1)两组组内生存质量评分治疗前后比较,P <0.05;2)两组组间生存质量评分比较,P <0.05

注:1)两组组内生存质量评分治疗前后比较,P <0.05;2)两组组间生存质量评分比较,P <0.05

2.6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4例(6.7%)发生过敏反应,观察组3例(5.0%)发生过敏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 = 1.00)。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局部血管梗塞,相应供血区域血流灌注不足,从而导致肢体运动、感觉障碍等相关临床症状的脑血管疾病[8]。调查显示,约43%~ 65%的脑卒中患者属于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主要类型[9]。目前,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其治愈率较前有所提高,但仍不理想,而且恢复期患者出现运动系统并发症的难题一直未得到有效的解决,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因此,如何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的临床症状及预防并发症发生已经成为广大临床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中医学认为,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气血运行不畅,活血化瘀是治疗脑卒中的重要原则[10]。近些年来,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及预后,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还可以改善患者血流状况以促进其达到较好的恢复状态[11]。本研究选取多个穴位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其中,夹脊穴靠近脑部,针刺之可疏导脑部经气;大椎、百会疏通督脉经气,充养脑髓;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及肺俞穴可养心益肾柔肝健脾、舒畅气机,充养脑窍,改善患者整体机能;肩髃穴、曲池穴和手三里用于上肢,足三里和涌泉穴用于下肢,针刺可疏通经络,促进肢体功能[12]。本研究中患者经针刺治疗后,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达68.3%,与黄凡[13]等报道较为一致。此外,患者中医证候、神经功能缺损、痉挛程度均有一定程度改善,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显著提高。

中医学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以气虚、 血淤为主,治疗上应攻补兼施,因此益气与健脑在治疗中风患者时均具有重要意义[14,15]。本研究中,益气健脑方剂包含黄芪、川芎及红花等有效成分,黄芪有补气通阳的功能,现代药理研究还发现黄芪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扩展血管等作用;川芎、红花等有养血活血功效,地龙则可以通经活络,药物合用时,则能够发挥益气健脑,养血活血,扶正祛邪的功效[16,17]。 针刺疗法联合中药内服是一种内外兼顾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在针刺疗法的基础上,联合口服益气健脑方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其总有效率明显增高至93.3%,显著高于单用针刺与常规康复疗法。此外,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神经功能缺损、痉挛程度及生存质量显著升高、运动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研究表明,益气健脑方与针刺疗法可发挥内外兼顾、协同改善中风患者症状,恢复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

ET-1是机体内最为强烈而作用时间持久的缩血管活性物质,其血浆水平升高可加重脑卒中患者脑部缺氧。此外,还有研究报道,ET-1可促进颅内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而增加对缺血脑细胞的损伤[18]。 CGRP广泛分布于脑组织及其他一些器官,是重要的扩血管活性物质。文献报道,CGRP水平升高可显著改善脑梗死后脑部缺血状态[19]。本研究中,益气健脑方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T-1水平显著低于单独针刺治疗,CGRP水平显著高于单独针刺治疗。这也可能是益气健脑方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较好的重要机制之一。

综上所述,益气健脑方联合针刺疗法是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有效治疗方案,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明显改善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ET-1并升高CGRP水平,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 篇8

患者男性, 41岁, 主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5月余”以“脑出血恢复期”收入院。5月余前活动时无明显诱因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利, 上肢不能持物, 不能保持坐位, 无明显头痛、呕吐及肢体抽搐, 伴有二便失禁。送至当地医院, 测血压200/140mm Hg。头CT检查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 出血量约120ml, 行去骨瓣减压及血肿清除术。术后3~4d意识转清, 能够认识家人, 无明显自发言语, 左侧肢体活动不能, 2个月后, 患者病情逐渐稳定, 床旁肢体被动活动及针灸等康复训练治疗。但患者一直呈嗜睡状态, 唤醒后可回答简单问题, 左侧肢体不能活动。病后曾数次出现突发四肢抽搐, 双眼上翻, 口吐白沫, 呼之不应, 考虑为癫痫发作, 给予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目前患者仍呈轻度嗜睡状态, 左侧肢体活动不能, 坐位平衡不能维持, 日常生活大部分依赖他人帮助, 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 最高200/140mm Hg, 平素未规律监测及口服药物控制, 有睡眠呼吸暂停病史。

头CT 2013-7-31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 破入脑室, 中线结构向左侧偏移

查体:神志清楚, 精神状态差, 多处于轻度嗜睡状态, 反应淡漠、交流态度差, 高级脑功能检查无法配合。言语听理解尚可, 对答切题, 能够执行一步指令。双侧瞳孔等大同圆, 直径约3mm, 对光反射灵敏, 双眼外展、下视略受限, 辐辏反射正常。双侧额纹对称, 左侧鼻唇沟浅, 示齿口角右偏。伸舌左偏。转颈对称有力、左侧耸肩力弱。余颅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 左侧上肢及左手屈肌张力高, 改良Ashworth评分Ι+, 余肢体肌张力未见异常。肢体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期:左侧上肢及左手均为Ⅱ期, 左侧下肢无明显随意运动, 出现联合反应, BrunnstromⅡ期。左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活跃, 桡骨膜反射活跃, 左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略活跃, 髌阵挛、踝阵挛阴性。左侧Hoffmann征、Babinski征阳性, 双侧掌颏反射阳性, 吸吮反射阳性, 下颌反射阳性。感觉功能未见异常。右侧共济运动稳准, Romberg征不能完成。左侧肩关节半脱位1横指。

辅助检查:见图1, 2。

2 康复诊断

脑出血恢复期 (右侧基底节区、左侧偏瘫、高血压性) ;高血压病3极高危;继发性癫痫;高脂血症;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后;颅骨修补术后;轻度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觉醒障碍;左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左侧肩关节半脱位1横指;ADL重度功能障碍;社会参与能力减退。

3 治疗经过

在促醒、改善意识状态、延长觉醒时间方面, 给予了左旋多巴+苄丝肼250mg/d和胞磷胆碱钠0.6g/d口服治疗, 左旋多巴+苄丝肼逐渐加量至500mg/d;盐酸纳美芬静脉注射;高压氧治疗;指导患者家属多为患者播放病前喜欢的广播节目或家人的声音;减少卧床时间, 增加轮椅上室外活动时间。患者体型较胖, 脖子短粗, 有睡眠打鼾的情况, 经睡眠呼吸监测, 最长呼吸暂停/低通气时间117秒, 最低血氧饱和度68%,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建议睡眠中侧卧位, 佩戴正压通气呼吸肌, 改善缺氧状态。关节被动活动, 维持关节活动范围, 站立床辅助站立, 预防直立性低血压, 改善心肺功能, 提高患者主动活动的能力, 改善头部位置和坐位平衡。

头CT 2014-1-22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后软化灶, 幕上脑室扩大, 颅骨修补术后

2w后, 患者面部表情增多, 觉醒时间延长至10余小时, 在2人辅助下步行10余米, 立位时躯干控制有较大改善。4周后, 患者能够主动与人交流, 情绪稳定, 能够主动表达内心的想法, 对答切题, 对康复训练能够主动配合。左侧下肢负重能力改善, 立位姿势控制稳定性提高, 可独立站立、屈髋、伸膝力量提高, 膝关节控制稳定性改善, 可在少量辅助下完成平地步行约20米。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 完成翻身、起坐及转移等动作的介助量减少, 能够在轮椅上独立活动, 对康复的结局有一定的信心, 能够接受可能无法回归工作的现实。

4 讨论

日间过度嗜睡 (EDS) :是指日间觉醒期不能保持清醒和警觉, 无意识地陷入困倦和睡眠状态[1]。日间过度嗜睡 (EDS) 是觉醒障碍的表现之一, 不仅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也是脑卒中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质量及功能康复, 延长住院时间, 还可能导致引起脑卒中复发。脑卒中后日间过度嗜睡的可能原因是:睡眠-觉醒的神经结构受损:脑梗死时可直接或间接损伤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影响神经递质的生成及传递, 引起睡眠与觉醒障碍[2];睡眠呼吸紊乱是脑卒中后日间过度嗜睡最要的危险因素[3]。脑卒中后日间过度嗜睡的治疗:多巴胺是促进觉醒的神经递质, 其D1受体激动剂 (安非他命) 可增加觉醒时间[4];高压氧治疗可以通过提高血氧分压和氧含量, 改善病灶区域供氧, 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性;本例患者颅内出血量较大, 脑组织损伤严重, 出血部位为右侧基底节区, 血肿对丘脑及脑干等影响意识状态的脑组织结构压迫, 存在睡眠-觉醒的神经结构受损的解剖基础, 存在睡眠呼吸暂停及继发性癫痫, 均对高级脑功能有抑制作用, 经过药物治疗、高压氧及康复训练治疗后精神状态及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改善, 下一步治疗继续口服多巴胺改善精神状态, 丙戊酸钠控制癫痫发作, 进一步加强步行训练, 改善步态, 尽量减少对护理人员的依赖, 提高躯干核心控制能力, 继续诱发主动运动, 提高运动实用性, ADL指导, 争取达到回归家庭、部分生活自理的康复目标。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受损部位不同, 个体差异大, 对于日间过度嗜睡症状, 应该仔细分析可能的原因及功能障碍, 采取综合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Swanson LM, Arnedt JT, Rosekind MR, et al.Sleep disorders and work performance:findings from the 2008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 Sleep in America poll[J].J Sleep Res, 2011, 20 (11) :487-94.

[2]Autret A, Lucas B, Mondon K, et al.Sleep and brain lesions: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dditional new cases[J].Neurophysiol Clin, 2001, 31 (8) :356-375.

[3]Johnson KG, Johnson DC.Frequency of sleep apnea in stroke and TIA patients: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2010, 6 (5) :131-137.

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3年5月-2015年2月收治缺血性脑卒患者166例, 均符合脑梗死诊断的标准, 并且对因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脑栓塞造成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排除, 年龄40~78岁, 平均 (58.45±7.86) 岁。

进展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在患者发病后的6 h~7 d内, 如果进行治疗之后患者的神经功能依然出现恶化的情况, 缺血性脑卒中量表的评分情况高出基线水准2分或者更高, 即可诊断为进展性脑卒中患者[2]。

判断血管狭窄程度, 明确责任血管:在入院后的1周内, 患者需完成CTA或者DSA检查。颅内脑供血动脉狭窄度=1-狭窄处血管直径÷狭窄处估测的原始血管直径;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度=1-狭窄处血管直径÷远处普通血管直径[3]。通过患者的身体情况、疾病症状、颅脑CT等影像学检测结果、颅脑供血动脉狭窄度以及供血动脉的情况, 判定出造成脑供血不足的责任血管。

统计学方法:两组患者的数据通过SAS 9.3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χ2检验。若P<0.05, 则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果

各类动脉狭窄的统计情况:1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里, 存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情况77例 (46.39%) , 总共有110处出现颅内外血管狭窄, 其中存在大脑前动脉狭窄12例 (7.23%) , 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23例 (13.86%) , 存在大脑后动脉狭窄10例 (6.02%) , 存在基底动脉狭窄9例 (5.42%) , 存在颈内动脉狭窄38例 (22.89%) , 存在椎动脉狭窄18例 (10.84%) ;存在多发血管狭窄26例 (15.66%) , 存在单发血管狭窄51例 (30.72%) 。

动脉狭窄和脑卒中进展的关系:1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 有136例未出现卒中进展, 其中9例存在大脑前动脉狭窄, 13例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 8例存在大脑后动脉狭窄, 3例存在基底动脉狭窄, 27例存在颈内动脉狭窄, 16例存在椎动脉狭窄;8例存在多发血管狭窄, 46例存在单发血管狭窄。此外, 出现进展性脑卒中30例 (18.07%) 中, 存在大脑前动脉狭窄3例, 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10例, 存在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 存在基底动脉狭窄6例, 存在颈内动脉狭窄11例, 存在椎动脉狭窄2例;存在多发血管狭窄18例, 存在单发血管狭窄5例。根据非进展性脑卒中与进展性脑卒中的数据对比情况来看, 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与多发动脉狭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1) , 说明了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与多发动脉的狭窄情况与脑卒中进展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见表1。

讨论

由于病变部位的异同会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病理机制的差异, 因此必须采取不一样的预防方法和治疗措施。根据研究数据可以统计出, 1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77例存在脑供血动脉狭窄的情况, 共有110处出现颅内外脑血管狭窄, 此研究结果表明了颅内外脑血管狭窄是我国居民发生脑卒中的关键原因。

进展性脑卒中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特殊范例。很多研究均表明了脑动脉血管硬化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原因, 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 容易造成脑梗死。但也有部分医学工作者经过研究后认为, 脑动脉血管狭窄不会导致脑梗死, 因此其不能作为脑梗死的预测标准。所以, 脑动脉狭窄的程度及部位是否能直接影响到进展性脑卒中还存在着争议。根据我们研究的数据可以得出, 136例未出现脑卒中进展的患者有13例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 3例存在基底动脉狭窄, 8例存在多发血管狭窄;而30例出现进展性脑卒中的患者中, 有10例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 6例存在基底动脉狭窄, 18例存在多发血管狭窄, 5例存在单发血管狭窄。研究结果表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与多发动脉的狭窄程度会对卒中进展造成重大影响, 可将其当作一种导致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标准。

参考文献

[1]陈捷.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 2013.

[2]鲍景蕾.进展型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对照研究[D].泰山医学院, 2013.

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 篇10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70例,符合ICVD诊断标准,并经脑CT或脑MRI证实,均为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在72小时以内,无脑出血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或出血倾向;不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或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及并发症。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0~70岁,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2.09±6.70分。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47~68.5岁,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1.40±7.9分。两组例数、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控制血压及血糖稳定斑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上述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以丹红注射液40~60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中,1次/日静滴,28天1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分为:①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内。

结 果

总疗效比较:治疗组基本治愈12例(30%),显著进步15例(37.5%),进步10例(25%),无变化3例(7.5%),总有效率92.5%;对照组分别为5例(16.7%),7例(23.3%),10例(33.3%),8例(26.7%)和73.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神经缺损评分:两组治疗前神经缺损评分分别为22.09±6.70分、21.40±7.90分,治疗后分别为11.24±6.95分、17.16±7.05分,治療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急性脑部供血障碍,缺血缺氧而致的局限性脑组织坏死,治疗的目的是使闭塞动脉恢复通畅,恢复受累脑组织的血供,使梗死区脑细胞坏死量降至最低限度,半暗带脑细胞损伤最少。丹红注射液主要药效成分为红花黄色素、丹参酮、丹参酚等,主要功用为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增加西药的作用而达到强化扩血管、抗血栓、抗动脉硬化、抗炎等目的。

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0例, 所有患者均合参照中医中风病和西医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都符合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 各70例。其中, 观察组中男38例, 女32例, 患者年龄43~75岁, 平均年龄 (57.8±6.4) 岁, 平均病程 (3.8±1.7) d;治疗组中男36例, 女34例, 患者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 (54.8±5.7) 岁, 平均病程为 (3.5±2.2) 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单纯西医卒中单元治疗, 主要包括言语恢复治疗、作业治疗、心理健康治疗等。对患者进行体位训练直至出现卒中单元时介入西医治疗, 当患者身体体征进入平稳状态时可进行运动治疗和手法治疗, 同时应根据患者身体不同的肌张力程度分期对其进行康复治疗。治疗周期为3周, 每周进行5次治疗。

对治疗组患者在观察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不同的是康复治疗手段采用的是针灸、推拿等。治疗早期每天对患者静脉注射1次6 ml疏血通及250 ml生理盐水的混合液, 并每周给患者服用1次益气活血汤, 以进行中药治疗。治疗周期为3周, 每周进行5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预后评价。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后应仔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B1及m RS评分, 比较分析后对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1、m R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2.1 两组患者B1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B1评分随时间推移而逐渐上升, 且治疗组患者的B1评分明显优于观察组患者, 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m R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 RS评分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是治疗组患者m RS评分≤3分的人数明显多于观察组患者, 且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注:与观察组相比, aP<0.05

注:与观察组相比, aP<0.05

以上数据结果显示, 经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的患者取得了比单纯西医卒中单元治疗的患者更显著的治疗效果。

3 讨论

中草药时效性长、作用靶点分布较多, 且其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 另外, 针灸可以疏通患者全身经络并具有调和血气的作用, 推拿则能达到扩张患者血管、改善其大脑皮层的目的, 并能增加患者体内代谢速度从而避免出现肌肉萎缩现象, 因此中医治疗脑卒中在临床上具有显著效果[2,3]。

本文研究将选取的1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治疗组, 分别采用单纯西医卒中单元和中西结合卒中单元进行治疗。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B1、m RS评分随时间推移均取得了有效改善, 但是治疗组患者的B1、m RS评分明显优于观察组患者, 且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伤残率, 并增强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生活自理能力,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 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评价。方法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0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 每组70例, 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单纯西医卒中单元进行治疗, 治疗组患者在观察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并进行预后评价。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B1及mRS评分都优于观察组患者, 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且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单纯西医卒中单元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进行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能有效减少患者的伤残率, 并增强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中西医,缺血性脑卒中,预后

参考文献

[1]宋大桥.缺血性脑卒中的中西医治疗及感染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8) :1540-1541.

[2]谢仁明, 陈红霞, 谢雁呜,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致残结局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1 (9) :1175-1180.

【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推荐阅读:

麻醉恢复期07-01

中风病恢复期07-31

脑梗塞恢复期06-22

老年人中风恢复期07-18

恢复理论05-09

性能恢复05-26

灾难恢复06-17

资源恢复06-17

植被恢复06-25

恢复延迟07-24

上一篇:清末教育改革下一篇:政风行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