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恢复期

2024-07-01

麻醉恢复期(精选11篇)

麻醉恢复期 篇1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步伐的加快, 进行临床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群体也日益增多。由于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下降, 手术耐受力低, 术后常出现各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临床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焦虑、精神紊乱和人格变化等[1], 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困扰。当前众多临床实践认为老年人手术麻醉方法选择与其术后恢复密切相关。笔者选取老年手术患者108例, 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局麻组、全麻组和硬麻组各36例, 比较分析麻醉方法对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外科2010年9月—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择期手术老年患者108例, 纳入标准为: (1) 年龄≥60岁; (2) ASA分级Ⅰ~Ⅱ级; (3) 手术类型主要选择骨科、腹部、眼科、泌尿外科手术, 严格排除心脑血管系统、神经外科等复杂手术; (4) 严格排除精神障碍、严重听力或视觉疾病及不能配合全程手术患者。根据术前麻醉方法将患者分为局麻组、全麻组和硬麻组各36例, 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前30 min均肌注0.5 mg阿托品、0.1 g苯巴比妥钠进行镇静, 术中严密监测基本生命体征。 (1) 全麻组:进行静息复合全麻, 静注0.1 mg芬太尼、0.1 mg/kg咪唑安定和万可松进行麻醉诱导, 麻醉维持期内吸入2%左右的异氟烷, 术中根据患者体动情况适当追加麻醉剂量。 (2) 硬麻组:本组进行硬膜外麻醉, 选择适当的椎管间隙, 穿刺后注入地卡因 (0.33%) 和利多卡因 (2%) 混合液, 根据术中操作控制好麻醉平面。 (3) 局麻组:使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注射麻醉, 用药总量<400 mg。

1.3 效果判定

术前及术后第1, 3, 5天使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 从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语言等6个方面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POCD) 程度。以术后测试值-术前测试值≥1分为术后出现POCD。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前后MMSE得分3组在各个时间点上相比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但全麻组术后1 d及3 d患者的MMSE得分较术前下降明显 (P<0.05) , 见表2。3组共发生术后POCD 10例, 占 (9.3%) , 其中局麻组发生POCD 1例 (2.8%) , 硬麻组发生3例 (8.3%) , 全麻组6例 (16.7%) , 硬麻组与全麻组和局麻组差异均不大, 但全麻组明显高于局麻组 (χ2=3.96, P<0.05) 。

注:全麻组术后1 d及3 d患者的MMSE得分与术前比较检验值分别为:t=2.45 (P<0.05) 、t=4.12 (P<0.01) 。

3 讨论

认知功能包括思维、感觉、学习、定向、注意力等, 是大脑皮质的一种高级活动。受手术创伤、手术耐受力等因素影响, 手术患者常出现以健忘、记忆损害、人格改变等为特征的认知功能障碍。有研究表明, 术后1年内POCD发生率为19.2%, 老年患者群体则为25.8%[2]。因此加强老年患者围术期的科学治疗和护理工作, 减少和避免POCD诱因是当前临床必须重视的问题。

全身麻醉、局部麻醉、硬膜外麻醉是当前临床比较常用的麻醉方法,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 3组患者术后MMSE得分均不同程度降低, 其中全麻组表现尤为明显, 这可能与全身麻醉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传递的作用机制相关。此外,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具有特殊性, 中枢神经系统的逐渐退变使之对中枢抑制药物更加敏感, 患者术后容易出现意识恍惚、记忆障碍等现象。此外, 王丽等学者的研究认为, 使用异氟烷等麻醉药物进行全麻后, 30%以上的老年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术后POCD[3]。本文中, 全麻组患者术后POCD的发生率最高 (16.7%) , 与其报道有一致之处。

局部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是当前广泛被认可的适用于老年患者群体的麻醉方法, 两者麻醉剂量所需不大, 不易在患者体内蓄积, 易通过新陈代谢排出体外, 因此对老年人机体的影响相对较小,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POCD发生率较低, 且症状较轻, 适合进行推广应用。但值得注意的是, 麻醉只是手术的辅助性操作, 因此必须要根据具体术式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 而不能脱离手术单纯地选择麻醉方法。本文全麻组患者POCD发生率较高, 除全麻本身的缺点之外, 主要是因为本组多为下肢骨折和腹部手术患者, 结合术式大多必须选择全麻。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MMSE影响并不大, 但全麻组术后POSD发生率较高, 局麻和硬麻相对更为安全。科学的麻醉方法必须以具体术式为依据, 不可盲目选择。此外, 由于本文样本较小,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研究难免有不全面之处, 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进一步完善结论。

参考文献

[1]马良宏.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2 (9) :89-90.

[2]陈锋卫.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10 (21) :123-125.

[3]王丽.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期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8 (6) :56-58.

麻醉恢复期 篇2

一、麻醉苏醒室配置

1.设计:麻醉科苏醒室设置在手术室中心区,配置2-3张床位,依据我院手术量和手术情况,手术室无接台手术在手术室苏醒。2.设备:具有监测和处理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基本设施,如每张床位配备有无创血压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监测仪、麻醉机、吸引器,常用的呼吸、循环的急救药品和静脉用液体。室内配备多个电源插头、低压氧、医用消耗品及气管内插管用具、除颤器等,并时刻处于备用状态。

3.人员:患者的麻醉医师为苏醒室的责任医师,当班护士协助监测病人。责任麻醉师把恢复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及特殊处理认真记录在麻醉苏醒记录单上。

二、收治指征

1.凡麻醉后患者未清醒,自主呼吸未完全恢复或肌肉张力差或因某些原因气管导管未拔除者,均应送苏醒室。

2.凡各种神经阻滞发生意外情况,手术后需要继续监测治疗者。3.部位麻醉生命体征不平稳者。

4.麻醉患者由麻醉医师护送至麻醉苏醒室,必要时与手术医师共同护送。麻醉医师全程密切观察病情,防止躁动,防止各种导管脱出,注意呼吸道梗阻,患者保暖等。

三、病人离室指征

1.全麻患者神志清楚,定向能力恢复,平卧时抬头>5秒钟。能辨认时间地点,能完成指令性动作。肌肉张力恢复正常,无急性麻醉或手术并发症,如呼吸道水肿、神经损伤、恶心呕吐等。

2.椎管内麻醉(特指蛛网膜下腔阻滞)患者麻醉平面低于T5,且平面稳定。局部阻滞麻醉意外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3.血压、心率改变不超过术前静息值20%,且维持稳定30分钟以上。心电图正常,无明显的心律失常和ST-T改变。

4.呼吸道通畅,保护性吞咽、咳嗽反射恢复,不需要口咽或鼻咽通气道,通气功能正常,呼吸频率在12~30次/分,能自行咳嗽,排除呼吸道分泌物,PaCO2能保持在手术前正常范围内。面罩吸氧SpO2不低于95%或术前基础值。

麻醉恢复室的护理管理模式 篇3

【关键词】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24-01

近年来,由于医院的快速发展,手术量也快速增长,为了加快手術床位的周转率,同时为了保障手术麻醉后患者的安全性,我院于2011年建立了麻醉恢复室。借鉴上级医院先进经验,建立了一套适合本科的护理管理模式。对全麻及椎管内麻醉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进行麻醉后监护。2011年7月-2012年7月全年共收治1485例手术麻醉后病人,发现并及时处理了72例麻醉后并发症:苏醒延长18例,低氧血症23例,肺通气不足7例,低血压24例。使患者恢复期安全得到保障,平稳转出恢复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模式报告如下:

1麻醉恢复室的设置:

麻醉恢复室的设置靠近手术间,与手术床位之比为1﹕1.5-2【1】,恢复室每张床备有电源插座多个,中心供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多功能治疗车。,室内备有急救物品及常用物品:如除颤仪、麻醉喉镜、各种型号气管导管、人工呼吸球囊、吸氧面罩、口咽及鼻咽通气道、动静脉穿刺包、输液泵等。备有各种急救复苏药品【2】:各种拮抗药和呼吸兴奋药、镇静镇痛药和肌肉松弛剂药、血管收缩药和血管舒张药、强心药、糖皮质激素、抗心律失常药、利尿脱水药、抗组织胺药和解痉药,以及各种常用的静脉液体等。恢复室护士要每天对急救物品和急救药品进行清点,及时补充。

2 人员配置及管理 :

恢复室床位与护理人员比例为:2-3﹕1,危急病人增加到1:1【1】,我院恢复室设置麻醉主治医师和主管护师各一名。在麻醉科主任领导下,恢复室由麻醉科主治医师和恢复室护士进行管理,患者收入或转出麻醉恢复室均应当由麻醉医师决定,恢复室护士协助麻醉医师负责病情监测与诊治。恢复室护士必须经过麻醉恢复期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由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手术室护士担任,能够熟练掌握恢复室内呼吸机、监护仪等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抢救复苏技术。

3 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程序:

3.1 准备阶段 恢复室护士应检查各仪器设备是否完好,使其处于备用状态,更换各种物品如呼吸机螺纹管、麻醉机面罩、湿化瓶及灭菌用水,进行室内用物清洁消毒工作,做好接收病人的准备。由于手术的原因,每天早上9:30之前大多是闲置的,恢复室护士空闲时间负责麻醉科病人的费用登记及物品、药品补充。为了缩短连台手术的等候时间,在恢复室内协助麻醉医师做好连台手术前全麻诱导工作、施行硬膜外穿刺等工作,提高了手术床周转率。使恢复室人力物力得到了合理利用。

3.2 接收病人,做好接班工作 手术结束,病人由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护送入恢复室,并与麻醉恢复室的医生和护士交接病人情况:①一般情况:患者姓名、年龄、术前特殊病情、诊断、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术前用药、病历和其他物品等;②术中情况、术中用药、术中失血量、输液输血量、尿量。③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功能、氧饱和度、自主呼吸情况等。④各种管道、皮肤完好情况。

3.3 严密监护病人 病人安置稳定后,立即常规监测及治疗:如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保持呼吸道通畅,面罩吸氧、输液。保留气管插管及呼吸功能未恢复者应以呼吸机辅助或控制呼吸。给病人系上安全带,防止坠床。并做好病人的保暖工作,保持恢复室室温在22℃-25℃,相对湿度在50%—60%。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至少每15分钟测定并记录一次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及神志恢复情况,以判断恢复程度和速度。对于恢复缓慢者,遵医嘱进行治疗,如残余肌松药或麻醉性镇痛药的拮抗等。

3.4 发现异常情况迅速处理 手术麻醉后常见并发症有:全麻后清醒延迟;上呼吸道梗阻;通气不足;低氧血症;术后低血压;术后高血压;心率失常;少尿等。遵医嘱处理术后并发症。

3.5 掌握拔除气管插管的指征及操作程序 病人清醒符合拔管指征:①患者完全清醒,呼之能应。②各种反射如咽喉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已完全恢复。③潮气量和每分通气量恢复正常。④患者吸空氧10min后, SPO2不低于95%或达到术前水平能维持10min,血气分析指标正常。 ⑤血流动力平衡。遵医嘱拔管。拔除气管插管的操作程序: ①放松气管插管固定胶布②拔管前彻底吸净口咽鼻腔分泌物,必要时气管内吸痰,松开气囊,将吸痰管越过导管前端,边吸边将导管慢慢拔出,牙垫留口中以防病人咬住导管③拔管后及时清除口咽部分泌物,立即面罩吸氧,流量4L/分,观察病人呼吸情况,防止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

3.6 填写麻醉恢复室护理记录单,恢复室护士应详细填写患者的入室时间、手术名称、麻醉方法、监测数据、患者恢复期间的病情变化及处理,输血输液量、尿量等记录,普通患者每15分钟记录一次,危重患者每3-5分钟记录一次[3]。

3.7 病人出科 当病人清醒,呼吸、循环等各项指标稳定,符合出恢复室的指征,由麻醉医生诊视同意出恢复室。由麻醉医生(或护士)与工人共同护送回病房,与病房护士进行交班。病情较重需长时间监护的病人,送ICU继续治疗,必要时携带氧气枕和简易呼吸囊,用于途中维持呼吸。病人离开恢复室后,关闭仪器设备,整理各种管道和导线。

4 病人出恢复室的指征:

4.1 神经系统:神志清楚,定向能力恢复,平卧时抬头>5秒钟,能完成指令性动作。肌肉张力恢复正常,无急性麻醉或手术并发症。

4.2 呼吸系统:已拔出气管导管,脱氧10分钟SPO2>95%,通气量足够;呼吸频率正常;无呼吸道梗阻(如舌后坠、分泌物阻塞等);肺听诊无异常;根据指令可以深呼吸、咳嗽。

4.3 循环系统:循环稳定,血压、心率与术前比较波动在30%左右,无心率失常表现。

4.4 凡术后在恢复室用过镇静药、镇痛药的病人,用药后至少观察30分钟以上方可转出麻醉恢复室。

5 体会

麻醉恢复室的建立,减少了手术病人在手术室的逗留时间,加快了手术床位的周转率,提高了工作效率。麻醉术后病人在恢复室严密监护,降低了术后并发症,保障了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蒋建渝.临床麻醉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

[2] 徐启明. 临床麻醉学[M],第2版,人民出版社,2005.10:423-424.

麻醉恢复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月—12月112例老年手术患者, 其中男72例, 女40例, 年龄60岁~85岁。所有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 其中46例普外科、14例骨科、24例肛肠科、20例妇科、8例神经外科手术。84例采用择期手术, 28例急症手术。按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病情评估分级标准, 在112例老年手术患者中, I~Ⅱ级26例、Ⅲ级80例、Ⅳ级6例。在所选取患者中, 通常均会患有高血压等基础性病变, 伴有休克等临床表现。

1.2 方法

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前均未接受麻醉药物处理, 在手术室内, 均需实施心电图、血压等基础体征变化的监测, 并低流量吸氧。患者接受神经外科治疗时实施全身麻醉;接受上肢骨折治疗时采取颈丛、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措施;接受下肢骨折治疗时应用腰麻、硬膜外麻醉;接受普外、妇科治疗时实施腰麻、硬膜外麻醉;接受肛肠科治疗时则采用局部麻醉。经手术治疗后, 患者均通过氯诺昔康等药物予以术后镇痛。

1.3 麻醉效果判定标准[3]

优:整个手术过程, 患者未产生疼痛, 手术成功结束;良:整个手术过程, 患者产生一定程度疼痛, 具有耐受性, 未对手术顺利完成造成不利影响;差:整个手术过程, 产生较为显著的疼痛, 不具有耐受性, 造成手术无法顺利完成。

2 结果

在本文选取的112例老年手术患者中, 手术治疗前均进行准确评估, 采取较为理想麻醉方式, 并未产生死亡病例;4例采取局麻患者存在寒战、躁动症状。在112例老年手术患者中, 8例接受神经外科治疗者经全麻后, 均达到优;66例接受普外、妇科治疗者经腰麻、硬膜外麻醉后, 60例达到优, 6例患者达到良;14例上肢骨折颈丛、臂丛麻醉患者, 其中效果达到优10例, 良4例;24例肛肠手术患者应用局部麻醉后, 效果达到优8例, 良12例, 差4例。

3 讨论

经研究发现, 对麻醉效果方面进行分析, 全麻具有更为明显效果, 而后是腰麻、硬膜外麻醉与颈丛、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而局麻效果则相对要降低[4]。但是, 全麻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明显上升, 老年患者实施全麻术后往往会存在低温、高血压、低血氧、苏醒时间延迟等不良反应[5]。因此, 老年患者在手术治疗后麻醉恢复期需予以合理护理措施, 由此可以减少麻醉复苏时间,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经大量研究分析发现, 学者及临床医生普遍认为实施硬膜外麻醉是在老年手术中较为适宜的一种麻醉方式。因为麻醉对于手术治疗具有辅助性及从属作用, 所以选取的麻醉方式需与患者手术方式相对应, 具有较高适应性;而且需要临床麻醉医生具有较高的麻醉技术, 并积极探索新的麻醉方式, 确保手术麻醉时具有更为理想的效果, 而且能够有利于老年患者术后麻醉恢复[6]。老年患者接受麻醉后, 因为麻醉药物具有残留性, 且患者术前往往并发多种脏器病变, 术后麻醉恢复期患者机体自身保护反射无法快速恢复, 导致其极易发生躁动、呼吸道阻塞、呕吐以及心脑血管意外等不良反应, 由此大幅度提高麻醉风险。本文结果显示, 4例接受肛肠手术患者实施局部麻醉, 手术治疗后患者存在寒战、躁动等不良反应。为了防止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应对完成手术治疗后患者麻醉恢复期病情变化予以严密关注及合理护理, 由此能够减少因麻醉而引发的并发症产生率[7]。总之, 在实施手术治疗时, 老年患者因为机体生理状态有持续减弱现象, 导致麻醉药物无法得到充分吸收利用, 由此需依照患者实际机体状态, 予以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 方能够促进患者术后麻醉恢复。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1月—12月112例老年手术患者, 根据患者情况予以合理麻醉方式, 分析对比其麻醉恢复情况。结果 在所选取的112例老年手术患者中, 术前予以准确评估, 应用适宜麻醉方式, 无死亡病例;4例经局部麻醉后发生寒战和躁动症状。8例患者经神经外科治疗者实施全麻后其效果均达到优;66例实施普外、妇科手术治疗者经腰麻、硬膜外麻醉后, 优60例, 良6例;14例上肢骨折患者实施颈丛、臂丛麻醉后, 优10例, 4例;24例肛肠手术患者经局部麻醉后, 优8例, 良12例, 差4例。结论 老年手术患者需根据其实际状态, 予以适宜的麻醉方式, 对患者麻醉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老年患者,麻醉方式,麻醉恢复,影响

参考文献

[1]胡旭华.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5) :3290-3291.

[2]崔剑, 吴艳, 陈志美, 等.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苏醒质量及应激反应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27 (2) :142-145.

[3]韦忠良, 黄泽汉, 韦克, 等.全身麻醉药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7) :1484-1485.

[4]余斌, 何康梅, 张晓庆.麻醉方式对老年创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2) :110-112.

[5]李蕾, 类维富, 费剑春, 等.不同麻醉法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 2010, 12 (11) :1002-1004.

[6]陆利君.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1, 9 (4) :260-262.

麻醉恢复室中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 篇5

麻醉恢复室又称为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v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对麻醉后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继续治疗至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的科室[1],由于现代外科学和现代麻醉学的快速发展,虽然麻醉恢复室的建立相对于其他科室起步稍晚,但其在保障麻醉手术后患者的安全以及提高手术室利用率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鉴于恢复室患者的特殊性,手术结束后数小时内,麻药作用未消失,生理功能未恢复,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加上患者家属对手术认识不足,对手术结果存在焦虑情绪,工作人员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医疗纠纷,所以恢复室的护理安全管理尤为重要。本院对PACU常见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共护理全麻恢复期患者l020例,(男672例,女484例)年龄6个月~89岁,平均46.5±12.7岁,其中普外科患者467例,儿外科296例,泌尿外科96例,创伤外科57例,妇产科42例,五官科34例,其它手术28例,麻醉方法为静吸复合麻醉、经口气管插管或经口喉罩插管。1.2 重视麻醉恢复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必要性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2]。全麻患者术后苏醒期问,由于麻醉药物残余、伤口疼痛、各种管道的刺激、强迫体位等影响因素,常出现意识模糊、躁动不安、挣扎,相应地带来许多安全隐患,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护理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患者的安危、医院的声誉。2 护理安全隐患与原因

2.1.抢救设备不能正常使用,抢救物品不到位,缺乏专人管理,保养,以致在救治重危患者时不能正常使用,贻误抢救及手术。

2.2.潜在的交叉感染

麻醉恢复室多是急危重症患者,患者多机体抵抗力差,易感染,如消毒隔离不严格,无菌操作不规范,病房通风不良等势必增加感染的机会,由于患者在术后苏醒期间,护理工作紧张繁琐,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患者监护及急救上,同时又不能保证护士专职一对一地监护,难免将细菌交互传递;同时还存在达不到每送走一个患者即进行空气消毒的程序;监护设备的使用、负压吸引、及氧气吸入等操作过程中也就会存在很多交叉感染机会。

2.3 患者躁动引发安全事件 护士无预见性工作能力,没及时约束患者肢体,或未及时请示医生用镇静剂,患者突然躁动会致发生坠床、拔除气管导管、引流管、尿管等管道,虽然术后躁动只是短暂的,但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严重的躁动会造成患者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增快或发生心律失常,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3]。2.4 监护不到位 护士工作大意、疏忽,临床工作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对监护知识掌握不牢靠,无连续监护性意识理念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例如未及时发现患者手术部位出现活动性出血,当护士发现时已经出血量很多,致使患者发生大量出血甚至休克等后果,贻误最佳抢救时机;另外,如未能及时观察微量泵的使用情况,有可能导致液体输入过量或不足、液体外渗等不良后果。

2.5 患者低体温的发生 经历慢长的手术过程和大量输液,患者极易有低体温,而转运至恢复室的途中又增加患者的散热,可导致苏醒延迟及呼吸循环抑制,甚至产生不可逆损害。

2.6 护理文书记录不规范 记录单字迹有涂改、刮痕等,患者病情变化反应不清晰,未能及时反应处理情况,护理记录项目漏填号、漏签名、漏正确的医嘱执行时间,与医疗麻醉记录不吻合,用词模棱两可,内植人物登记缺规格、型号等。

2.7 物品交接的遗漏 手术标本、病人的衣物、各种检验报告单等可以会由于工作失误而没能及时交接到病房,标本和病理诊断单的遗失更是严重的护理差错。

2.8 护患沟通中的法律问题

由于没有陪人在场,加上自认为患者意识尚未恢复,恢复室的护理人员可能在言辞上不加注意,没能执行语言保护性医疗制度,对一些难治愈的患者透露出真实病情,而无论是全麻或局麻的术后患者,从麻醉中恢复过来,心理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主要生理功能尚未复原,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短时间仍处于不稳定状态中[4]。容易导致使患者有思想负担想不通,不配合治疗,引起患者家属不满而致护患纠纷。

2.9 患者转运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将患者送回病房的途中虽然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对患者病情不利,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安全隐患,如呕吐物致呼吸道梗阻,突然心跳呼吸骤停,静脉输液管路、气管插管等各种管道脱出,氧气供给不足,内脏二次出血等。有文献报道,院内转运能增加重症患者的并发症,转运患者的死亡率比正常高出9.6%的危险[5]。3 防范措施

3.1 抢救物品专人管理,在接收患者前仔细检查,确定完好备用状态,做好记录。

3.2 预防交叉感染 每日恢复室早晚两次进行空气紫外线照射消毒。地面台面用含氯消毒液擦拭两次;所有直接接触患者的物品一人一换或使用一次性耗材;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所有无菌物品专人管理,查对消毒日期,将无菌指示标识存档。

3.3 防止患者躁动产生不良后果

应恰当使用约束工具,常规用约束带约束患者腕部和膝关 节上方lOcm处,用四头带固定胸腹部,松紧适度,不得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并安装床档。确保各种引流管道通畅,并标识明确,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质,发现异常,及时与手术医师联系。因术后疼痛而躁动者,可安置患者于舒适体位,及时给予镇痛治疗;对于因气管导管、导尿管刺激引起躁动患者,做好耐心解释工作,告诉患者气管导管和导尿管的作用和重要性,防止因躁动意外拔出各种管道;患者清醒后要鼓励其咳痰,尽量减少吸痰的次数;对于因膀胱过度充盈致躁动者,重新放置尿管排出尿液后,症状均能迅速缓解。

3.4 定期组织PACU护士进行业务培训,要求具有敏锐的反应能力,熟练应用各种监护仪、麻醉机以及为患者提供相应特殊护理的技能,做好微量注射泵的安全管理。能与手术医生、麻醉医师团结协作。接收患者时PACU护理人员应向手术室巡回护士及麻醉医师详尽了解术中情况,及时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其呼吸频率及深度,检查输液,腹部伤口、各种管道的情况,认真做好床边交班,详尽记录病情资料。

3.5 患者入PACU后,及时给患者覆盖毛毯、棉被,减少身体暴露面积,防止体热散失,更换潮湿的衣服,做好肢体的保暖。

3.6保证患者转运安全 患者离开恢复室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提前十分钟通知病房,做好各种管道管理,保证输液通畅,引流管与导尿管无特殊情况给予夹闭,备好氧气瓶,携带好患者物品,核对患者信息无误后再离开。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到达病房后及时向责任医师和护士交待病情,搬动患者时注意动作一致轻稳,同时保护好各管道。及时在交接本上签字。3.7学习相关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全民法治意识也不断提高,患者的维权及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要求封存、复印病历的现象逐年增加,护理记录作为可被复印的客观病历材料之一,已成为医疗诉讼的重要证据,也是处理医疗事故的法律文件。我们要求,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有病情变化者要准确及时记录,对各类表格随病历归档保存,定期专人检查整改。能够及时地查漏补缺,完善各项护理记录。提高护患沟通技巧,培养护士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尽最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与医疗纠纷。

3.8 制定考核监督检查制度,成立安全管理小组。小组组长每周检查并及时反馈,每月组织一次质量讨论会和安全教育,对存在的问题按照急、中、缓的原则提出整改措施。结果1020例全身麻醉患者在苏醒期间基本平稳、安全,能够及时发现并发症并迅速采取措施解决,完全清醒后肌张力恢复,保护性吞咽及咳嗽反射恢复。呼吸道通畅,对刺激可用言语和行为作出思维应答,生命体征正常后遵医嘱安返病房,患者无护理并发症安及全意外事件,未出现医疗纠纷。5 讨论

麻醉恢复期 篇6

【关键词】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闭合复位

文章編号:1004-7484(2013)-12-7148-02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以下部位至粗隆水平以上部位之间发生的骨折,由于人口的日益老龄化以及日益严重的老年骨质疏松病,致使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该病多发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于女性的机率是男性的3倍。老年人患者在发生该病前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若伤后采取保守治疗,会延长卧床时间且发生较多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所以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使患者尽早下地活动,对防治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对我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期间接受诊治的7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闭合复位、γ3型髓内钉内固定的手术方法治疗,获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5月期间接受诊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0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39例;年龄68-95岁,平均年龄(74.64±5.83)岁;骨折按照Evans分型:Ⅱ型7例,Ⅲ型52例,Ⅳ型11例;致伤原因有:16例交通肇事,54例摔伤,患者伤前均能够下地自由活动或者扶拐下地活动;所有患者合并内科疾病的情况:35例高血压,21例糖尿病,14例脑血管病,9例冠心病等,有多数患者合并有一种以上的内科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γ3型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手术方式治疗。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和合并疾病等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术后均采取按时翻身拍背的方法处理,并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消肿止痛、抗感染等常规预防治疗,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给予对症治疗,并鼓励患者尽早开始床上患肢不负重功能锻炼。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早期的恢复情况,比较不同麻醉方式的患者下地活动所需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

1.3 统计学意义 本组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手术,所有患者均得到了良好复位和固定,伤口均甲级愈合,术后未出现死亡和感染病例。其中,椎管内麻醉组术后下地活动所需时间为(78.14±25.71)小时,平均住院时间为(10.42±2.93)天;全身麻醉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为(108.64±33.16)小时,平均住院时间为(12.67±3.82)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00、2.7649,均P<0.01)。椎管内麻醉组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恶心、呕吐、厌食、情绪低落等)明显优于全身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 论

粗隆间骨折已经成为老年人中常见的骨折,且发生率不断升高。有文献报道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病死率达到35.7%[1],患者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多种并发症是该病的主要死亡原因。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能够使患者尽早下地活动,明显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γ3型髓内钉的优点是固定确实且操作简单,可明显缩短临床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本研究应用γ3型髓内钉固定术治疗7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取得良好手术效果,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麻醉方式亦可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有研究表明,相对全身麻醉而言,椎管内麻醉有可能降低心肌梗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2],同时能够显著减少手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有更好的临床效果[3]。本研究发现椎管内麻醉患者在术后早期的下地活动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亦明显少于全麻患者。此外,椎管内麻醉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亦显著优于全麻组。

综上所述,采用闭合复位、γ3型髓内钉内固定的手术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具有理想的临床效果;椎管内麻醉患者在术后早期的下地活动所需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术后的恢复情况方面均明显优于全身麻醉组。

椎管内麻醉更有利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的功能康复,同时也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梁兴伟.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4):92-93.

[2] 耿立杰,江涛,张哓立等.高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微创手术治疗[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7(11):974-976.

麻醉恢复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老年患者, 其中男54例, 女44例;年龄61~83岁, 中位年龄72.1岁;其中颅脑外科手术12例, 肝胆外科28例, 妇科手术14例, 胃肠外科手术8例, 骨科手术19例, 肛肠外科手术17例;98例患者中择期手术70例, 急诊手术28例;患者病情分级:Ⅰ~Ⅱ级18例, Ⅲ组72例, Ⅳ级8例。

1.2 方法

本组98例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均行镇痛药物及麻醉药物治疗, 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给予其呼吸、脉搏、血氧、血压等常规监测, 并对患者行吸氧治疗。对于颅脑外科手术患者, 给予其全麻;对骨科上肢骨折患者给予其臂丛或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下肢骨折患者应给予其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对肛肠外科患者则给予其局部浸润麻醉;对肝胆外科、妇科、胃肠外科等手术患者给予其硬膜外麻醉。术中医护人员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及总液体出入量变化情况的观察, 同时还认真对患者的血气情况进行分析, 并且要确保监测的连续性,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术后给予患者小剂量芬太尼及氯诺昔康治疗。

1.3 麻醉效果评价标准

优:手术期间患者未出现疼痛现象, 手术顺利完成;良:手术期间患者伴有轻度疼痛现象, 患者可耐受, 且不会对手术产生影响;差:手术期间患者伴有明显疼痛现象, 且患者不可耐受, 造成手术停止。

2 结果

本组98例患者中行颅脑外科手术12例, 术前行全麻, 且麻醉效果均为优;肝胆、妇科、下肢骨干骨折、胃肠手术患者58例, 给予其腰麻及硬膜外麻醉, 其中麻醉效果为优51例 (87.93%) , 良7例 (12.07%) ;骨科上肢骨折11例, 行颈丛及臂丛阻滞麻醉, 其中优8例 (72.73%) , 良3例 (27.27%) ;行肛肠手术17例, 给予其局麻, 其中优8例 (47.06%) , 良8例 (47.06%) , 差1例 (5.88%) , 术后发生寒颤现象。本组98例患者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的加快, 老年人口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 据调查, 现阶段我国的老年人约有1.3亿人, 其占据了全国总人口的10.9%左右[1]。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逐渐衰退, 器官功能也逐渐退化, 且老年患者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及风险。因此, 临床上必须要加强对老年患者麻醉方式选择的重视, 在提高麻醉效果、减少患者痛苦的同时有效的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此次观察表明给予患者全身麻醉效果最为显著, 而给予老年患者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及腰麻同样可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 但局部麻醉效果则相对较差, 同时还极易导致患者术后发生寒颤现象。然而给予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虽可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但也同时增加了手术风险。给予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后, 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降低、体温下降、术后苏醒时间延长等现象, 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因此, 在给予患者全身麻醉时, 医护人员需加强对患者术中麻醉及术后恢复期管理的重视, 从而有效缩短麻醉恢复期, 避免麻醉过深现象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 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取得更好的麻醉效果, 其相对于单纯全麻而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 可有效的减少术中应激反应; (2) 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 (3) 有助于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同时何加宁等研究结果也表明, 对行老年全髋置换术患者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相对于单纯全麻而言其血液动力学更为稳定, 且还具有术后镇痛完全、麻醉恢复期短等多种优点[2]。这就表明给予老年患者全麻联合其他麻醉方式可有效提高麻醉效果, 缩短患者麻醉恢复期。

综上所述, 麻醉方式的选择必须要以患者的实际病情及老年患者身体状况为依据, 从而在有效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达到缩短患者麻醉恢复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粉婷, 王宁, 牛晓丽.全麻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的临床评估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8) :24-26.

麻醉恢复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0例择期手术女性病人, 年龄18岁~60岁;体重43 kg~65 kg;ASAⅠ级~Ⅱ级;无明显呼吸、循环系统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疾病种类:不孕症病人102例, 其中输卵管因素 36例, 子宫内膜因素18例, 宫腔粘连 48例;术前阴道流血原因待查26例, 经宫腔镜确诊并行治疗内膜息肉37例, 黏膜下肌瘤剥除术63例, 纵隔子宫行宫腔镜腹腔镜联合术后复查22例。

1.2 麻醉方法

术前肌内注射长托宁 1 mg或阿托品 0.5 mg。入室常规监测呼吸、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 开放静脉通道。病人术中全程采用面罩吸氧, 氧流量3 L/min。待病人摆好体位, 术者做好准备, 即予异丙酚1.5 mg/kg静脉诱导病人入睡, 再消毒铺巾。术中麻醉维持采用静脉麻醉即静脉泵入异丙酚4 mg/ (kg·h) ~6 mg/ (kg·h) 和瑞芬太尼0.1 mg/ (kg·h) ~0.2 mg/ (kg·h) 。

1.3 术中观察

严密观察膨宫液的使用量, 并分时段计算出入量;严格控制膨宫压力<100 mmHg, 及时更换防止空气进入发生意外;严密监测灌注液入量和出量的差值, 如行子宫肌瘤剥除等手术时间较长者, 膨宫液用量数可达上千甚至上万毫升, 出量少于总量时应严密观察, 防止水中毒及低钠血症, 重点观察病人的意识、 呼吸力学变化、外周静脉扩张及尿量等情况。

1.4 结果

250例病人中有10例出现低钠血症, 1例轻度肺水肿, 其他病人均手术顺利清醒后安返病房。

2 麻醉苏醒期的护理

术毕停止麻醉药泵注, 如病人无呼吸抑制、循环波动即转入恢复室。 转入途中需将病人束缚, 以免病人躁动、跌落。同时密切观察病人自主呼吸频率、口唇黏膜颜色。

2.1 生命体征的监测

继续密切观察病人呼吸、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病人意识、瞳孔、恶心、 呕吐, 肺部听诊, 外周静脉扩张及尿量等情况。定期做血气分析监测血电解质。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病人静脉全身麻醉术后可因麻醉药的残余、手术刺激消失等原因再次出现嗜睡、舌后坠等呼吸道梗阻状况, 可放置口咽通气道解除呼吸道梗阻, 并给予面罩吸氧。同时病人此时易出现恶心、呕吐, 可予止吐药物预防, 加强观察。

2.3 并发症防治及护理

2.3.1 低钠血症

由于术中膨宫压力过高, 大量膨宫液经宫壁开放的血窦或血管进入体循环所致, 导致血容量过多, 血浆渗透压降低及血钠过低, 通常在手术近结束或术后数小时内发生。由于其发生率较低, 在术中常被忽视, 然而一旦发生, 病情凶险, 轻者表现为足部水肿和多尿, 重者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烦躁不安、头痛等症状, 出现氧分压明显降低和低钠血症。护理措施: 临床上以预防为主, 对手术时间长、子宫腔内血管损伤手术 (如肌瘤剥除术) 、 膨宫液用量较多者应严密监测记录出入量。本组有10例病人在手术毕检查确诊为低钠血症, 护理上注意恢复期补液量及速度, 并根据血气分析水、电解质情况调整输液的种类[3,4]。

2.3.2 肺水肿

1例病人出现心慌、 胸闷、 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口唇发绀、咳嗽伴大量白色泡沫痰等症状, 双肺闻及大量湿啰音, 血氧饱和度降至90%, 面罩吸氧无好转, 球结膜水肿, 口腔吐出白色泡沫痰, 随即通知医生。护理:当病人发生肺水肿后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 改变病人体位为头高脚低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面罩加压高浓度供氧, 改善机体缺氧状态, 20%~30%乙醇湿化, 降低泡沫的表面张力, 使泡沫破裂以利于改善肺泡通气, 减轻肺水肿。利尿脱水, 按医嘱静脉给予呋塞米 20 mg~40 mg, 迅速排出体内吸收的灌注液, 减轻心脏负担及肺水肿。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纠正低钠血症、低钾血症。

2.4 观察阴道流血情况

手术操作均在宫腔内, 术后密切观察阴道流血情况, 对黏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及术前长期阴道流血的术后病人应重点观察, 出血量多者及时报告医生分析对症处理。阴道填塞止血纱布者排尿时指导病人取出。对节育环嵌顿取出难度大者注意观察腹部肠鸣音及排便情况, 以防止子宫穿孔等引起腹腔内出血。

2.5 观察排尿情况

术毕 2 h督促、指导并协助病人排尿, 排尿困难者给予物理疗法帮助病人排尿。

2.6 其他并发症

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空气栓塞、子宫穿孔、宫腔出血等, 出现恶心、呕吐、头痛、意识障碍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

3 讨论

宫腔镜技术是近年来妇科领域的一门新技术。通过摄像录像系统直视下对宫腔疾病进行治疗, 具有不开腹、无切口、安全可靠、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5,6,7], 对宫腔病变的诊断、治疗具有独特的作用。但由于术中需要大量的液体冲洗宫腔, 术中、术后常常发生不同程度的稀释性低钠血症 (血钠<120 mmol/L, 又称TURP综合征) , 如不及时识别和处理, 可危及病人生命。据文献资料统计, 其发生率为3%左右。其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为血压、中心静脉压升高、脉搏降低甚至精神症状 (全身麻醉下不容易观察到病人精神症状) 。稀释性低钠血症在手术时间长 (>1 h) 、手术期间引流不畅、宫腔内静水压力过高、子宫穿孔时更易发生, 严重时甚至发生急性左心衰竭和肺水肿、脑水肿, 严重低钾血症极易导致心搏骤停。做好细致的术中配合和术后恢复期的观察护理非常重要, 及时观察并发症的早期症状, 及时处理, 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总结静脉全身麻醉下宫腔镜检查与治疗术后病人恢复期的护理特点。[方法]观察250例在静脉全身麻醉下行宫腔镜术病人生命体征变化, 对其特点进行分析, 总结麻醉恢复期的护理。[结果]250例宫腔镜检查与治疗的病人经过术中严密观察, 积极处理及恢复期的细致护理, 绝大多数安全度过麻醉苏醒期;术中有10例出现低钠血症、1例轻度肺水肿, 经治疗后恢复。[结论]全身麻醉宫腔镜检查及治疗病人在麻醉恢复期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护理, 注意低钠血症和肺水肿发生, 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关键词:全身麻醉,宫腔镜,恢复期,护理

参考文献

[1]梁屏好.宫腔镜电切术的手术配合与护理[J].河北医学, 2010, 16 (5) :625-627.

[2]郭银树, 段华.宫腔镜术中TURP综合征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6, 22 (6) :368.

[3]刘娟, 金玲.宫腔镜手术临床并发症的常见原因及处理[J].中国医疗前沿, 2010, 5 (7) :48.

[4]夏恩兰.宫腔镜临床应用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5, 7 (21) :405-407.

[5]杨跃玲.宫腔镜在手术中的应用要点[J].护理研究, 2009, 23 (sup-pl.1) :157.

[6]范梅.宫腔镜下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护理探讨[J].护理研究, 2008, 22 (8C) :2212-2213.

麻醉恢复期 篇9

1 出入室标准

1.1 入室标准麻醉后意识未清醒, 自主呼吸、肌力未恢复

的带管患儿, 或已拔管但意识、呼吸、肌力欠佳, 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儿。

1.2 出室标准

意识清醒, 呼吸道通畅, 咳嗽、吞咽等反射有力, Steward苏醒评分>4分, 生命体征平稳的患儿。

2 患儿转入、转出恢复室流程

2.1 转入恢复室

2.1.1 恢复室准备

检查呼吸机、监护仪、负压吸引、供氧装置, 使其处于备用状态。备好各类常用药品、抢救药品、抢救物品。

2.1.2 手术间准备

备好转运所需氧枕、呼吸皮囊、便携监护仪、抢救药品、物品等。提前10分钟电话通知麻醉恢复室做好准备。

2.1.3 转运

由主管麻醉医师, 手术护士共同护送患儿至麻醉恢复室, 向恢复室医生、护士交接基本情况, 恢复室工作人员调节呼吸机参数, 连接呼吸机和监护仪, 恢复室医师听诊双肺呼吸音。双方床旁核查患儿信息, 详细交接术前病史、手术、麻醉相关情况, 尤其是在恢复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双方签字。

2.2 转出恢复室

2.2.1 恢复室准备

检查患儿伤口敷料、静脉输液、四肢约束情况, 备好便携监护仪、根据情况备好氧枕、呼吸皮囊、抢救药品、物品等。提前30分钟电话通知病房做好准备。

2.2.2 病房准备备好监护仪、负压吸引、供氧装置、麻醉床、抢救药品、抢救物品等。

2.2.3 转运

由麻醉医师, 手术护士共同护送患儿至病房, 交接相关情况, 双方签字。

3 恢复期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3.1 呼吸系统并发症占首位, 尤以呼吸道阻塞和呼吸抑制最常见。

3.1.1 原因:分泌物增多、舌后坠、声门水肿, 麻醉药和肌肉松弛药的残余作用, 疼痛等。

3.1.2 处理:常规备好吸引器、氧气、插管用具等。立即

吸痰、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取平卧位, 头偏向未植入电子耳蜗一侧, 肩部垫软枕, 使呼吸道呈水平位, 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道或托起下颌, 防止分泌物过多和舌后坠引起呕吐物误吸及呼吸道梗阻。吸氧并严密监测SpO2。喉头水肿患儿可给予适量皮质激素。必要时可行紧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支气管痉挛者给予解痉剂处理。

3.2 循环系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高血压、低血压等。

3.2.1 原因:术后缺氧、疼痛刺激、血容量不足等。

3.2.2 处理:根据患儿血压、心率及术前失水量、术中出

血量等情况进行适当补液, 避免发生水电解质紊乱。注意观察创口敷料有无渗血, 对于哭闹厉害的儿童容易导致分泌物堵塞气道引起缺氧, 在吸氧同时如有必要可给予小剂量镇静剂或镇痛剂, 如异丙酚、曲马多。

3.3 消化系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

3.3.1 原因小儿咽喉反射不健全, 食道相对成人较短, 麻醉药物抑制, 胃肠蠕动减弱, 手术创伤刺激。

3.3.2 处理立即清理呼吸道及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 侧卧、吸氧。如有必要可给予适量止吐药。

3.4 体温过高或过低

3.4.1 原因

小儿体温调节机能尚不健全, 相对体表面积大, 易于散热, 皮下脂肪少, 保温能力差;麻醉药物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抑制血管收缩, 手术室室温过高或过低, 手术野皮肤消毒时消毒液蒸发吸热, 手术创面散热等。

3.4.2 处理调节恢复室温度为24℃-26℃, 湿度在50%~60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体温过低的患儿加盖被子, 体温过高的患儿应及时物理降温, 用温水或酒精擦浴, 避免发生高热惊厥, 如有必要可给予异丙嗪等药物降温。

4 沟通

依据认知发展学说的分期, 大多数患儿属于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前运思期, 此期儿童的思维发展到了用符号的水平, 即开始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 但思维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 以自我为中心, 观察事物时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能持久和分类[1]。由于患儿听觉障碍, 长期的言语交流障碍及患儿智力开发迟滞, 沟通存在着障碍, 虽患儿植入电子耳蜗, 但术后听力不能立即恢复, 无法理解医护人员的语言性指令, 加上与父母的分离性焦虑, 患病后心理自卑, 不能积极配合麻醉恢复。患儿平时会通过一些习惯的身体动作和表情变化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或不适, 术后伤口疼痛、不适、恐惧等出现一些异常的行为动作, 通过这些方式和外界建立沟通。这就让我们有机会掌握和患儿沟通的渠道-观察患儿身体的动作和表情变化。但这必须要求其父母之前了解患儿一些习惯动作所表达的需求意思。因此, 解决沟通难的问题, 首先应做好与患儿家长的沟通, 掌握患儿日常行为习惯和异常行为习惯, 了解患儿习惯动作所代表的需求及所表达的情绪变化, 让家长积极参与找出患儿疼痛及不适的原因, 并予以纠正或去除。除具备精湛的护理技术及小儿护理经验外, 还应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如充分发挥非语言沟通方式的作用, 将所表达的信息通过身体运动、面部表情, 利用空间和触觉传达给患儿。非语言沟通交流是无意识的, 它不象语言交流可以有意识的检测词语的选择[1], 所以应掌握儿童心理变化及非语言沟通的技巧[2]。可以在术前访视时通过其父母了解患儿一些习惯动作所表达的意思, 也可以通过观察肢体语言和表情变化来判断患儿的需要或不适, 同时也可将所表达的信息通过手语、口型、身体运动、面部表情等传达给患儿。恢复室医护人员应态度和蔼, 面带微笑, 操作轻柔, 以消除其恐惧紧张的心理,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给予不同的引导, 尤其注意让患儿减少剧烈哭闹, 以免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引起呛咳和误吸。

5 小结

小儿不是简单地把成人各器官与系统进行缩小, 其解剖结构、生理、药理等各方面与成人差距很大, 且年龄越小, 这样的差距就越大, 加之小儿生理代偿能力有限, 肝肾功能不完善, 解毒、代谢、排泄功能不充分, 麻醉恢复中并发症发生率也高, 恢复期应提高警惕,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给予正确及时的处理, 使小儿平稳度过麻醉恢复期, 防止各种意外和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潘孟昭.护理学导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10.

麻醉恢复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于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全身麻醉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采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5例观察组以及45例对照组。观察组男20例, 女25例;年龄最大88岁, 最小10岁, 平均 (42.21±13.36) 岁。对照组男22例, 女23例;年龄最大85岁, 最小9岁, 平均 (44.13±12.06) 岁。从两组患者的疾病类型看, 观察组中属于骨科疾病11例, 泌尿科疾病5例, 神经外科疾病7例, 妇科9例, 普外科13例;对照组中骨科疾病10例, 泌尿科疾病7例, 神经外科疾病5例, 妇科12例, 普外科11例。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所有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均采用了全身麻醉法,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尿管留置。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本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帮助患者平卧、给予流质食物护理、定期观察记录病况并及时反应、定期清洁气管等辅助机械。

观察组:对本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安全护理措施, 其具体内容包括: (1) 对患者的恢复环境进行细节化护理, 首先定期对室温进行检测与调节, 根据气温变化与室内同期程度将室内温度尽可能控制在25℃左右, 使患者处于舒适的状态, 避免炎症、流汗、受寒等情况发生;其次, 对室内湿度水平进行严格控制, 一般以50%为标准;同时,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病房内各项设施进行细节检查, 包括卫生状况、运行状态可以及功能效果等, 保证病房设备的正常使用, 避免出现由于设备故障引发的安全问题。 (2) 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呼吸状态检查, 对其呼吸的基本情况进行密切关注与记录, 记录项目主要包括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及氧饱和度等, 避免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出现呼吸障碍, 如误吸、窒息等情况。 (3) 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 包括术后病房交接以及病房的日交接, 向麻醉师详细了解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情况提及生命体征, 为进一步护理提供确切依据。 (4) 护理人员应严格观测患者在恢复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状况, 平均每15分钟进行1次详细记录, 一旦患者出现异常应立即向医生反映并协助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在全身麻醉患者的恢复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使其保持头部偏侧一方的平卧状, 并进行去枕处理,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其头部偏侧方另一方进行垫高处理。 (5) 护理人员可根据医嘱采取必要的约束护理措施, 以约束带的常规应用为主, 于患者的膝关节上部10 cm处以及患者手腕部位进行约束带约束, 并避免出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若患者的挣扎情况相对频繁或难以控制, 可在其胸腹部进行约束带约束;在约束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严格控制好约束带松紧度, 使患者尽可能处于舒适状态。 (6)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在恢复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引流管道运行情况, 对其引流管道中的引流量进行实时监控, 包括形状、流量以及流速等, 一旦发现存在异常情况, 护理人员应立即与医生取得联系并协助处理。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本研究主要观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服务满意度两个指标。其中, 并发症发生率所囊括的观察评价项目包括躁动、疼痛、低氧血症、低温以及恶心呕吐五个方面;护理服务满意度以笔者所在医院自拟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为基础, 对患者家属进行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在内的调查, 统计分析总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 19.0处理。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为31.11%, 对照组为53.33%,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2 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为97.78%, 对照组为82.22%,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例 (%)

3 讨论

从临床治疗以及护理工作实践来看, 一般采取全身麻醉处理的患者其疾病程度相对严重, 而在术后麻醉药物与患者完全清醒恢复的阶段期间, 常常容易发生因患者耐受、病况等因素引发的安全事故, 对患者的治疗恢复进程以及生命安全不利。针对这种情况, 护理上通常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而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 安全护理模式对处理全身麻醉患者清醒前的恢复期事故具有更为显著应用效果[3,4,5]。为了进一步探究安全护理在处于恢复期的全身麻醉患者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通过护理模式的并发症与满意度对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研究结果。

安全护理模式兼顾了全身麻醉恢复期患者包括生命体征、呼吸道、舒适度、伤口感染等在内的隐患因素, 通过环境护理、体位护理、呼吸道护理、管道护理以及意外护理等措施为患者提供了安全、细致、人性化的治疗与恢复环境;不仅有助于解决患者在恢复过程中的突发风险, 且为其麻醉恢复以及疾病的治疗进程奠定了良好、舒适的基础,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6,7,8]。从本研究的具体结果看来,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 观察组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得到明显控制;这说明安全护理模式在呼吸道的定期清理以及气管分泌物的及时处理基础上, 为患者的呼吸功能障碍提供了较大的缓解基础, 达到了明显的防止刺激的目的, 且安全护理在总体上降低了患者恢复过程中的并发症风险水平, 应用价值较高。另外, 观察组护理服务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该护理模式有助于建立和谐友好的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 对处于恢复期的全身麻醉患者采取安全护理模式, 有助于降低其并发症风险, 满意度高, 可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晓明, 廖瑞熹, 赖妮, 等.安全护理在全身麻醉术后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29) :106-108.

[2]胡传美, 丁玉华, 汪宇虹.腹腔镜胆囊切除全麻术后患者转运的安全护理[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5, 23 (9) :56-58.

[3]周晓娇.200例全身麻醉患者麻醉复苏期特殊护理体会[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4, 28 (5) :105-106.

[4]高燕平, 刘燕君, 胡琳, 等.两种全身麻醉方法对患者术后恢复期躁动影响的观察及安全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10) :61-62.

[5]赵爱平, 贾彦彦.麻醉恢复室复苏病人的安全护理[J].全科护理, 2014, 12 (18) :1694-1695.

[6]沈蔽.安全护理在全麻患者麻醉恢复期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 (1) :233-234.

[7]曹喜华.浅析手术室安全护理与职业道德[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6) :258-259.

麻醉恢复期 篇11

关键词:低温,动物模型,麻醉, 麻醉恢复期

在建立动物模型时, 存活率低是困扰实验者的问题之一。影响其存活率的因素较多, 术中低体温是其中之一。为了探讨术中低体温对动物麻醉恢复期生命体征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是否存在影响, 以便采取合理措施避免低体温发生, 提高动物模型建立的存活率, 本研究观察了大鼠开胸手术模型术中非人为因素所致大鼠低体温围术期的临床指标, 并与术中保温组进行对照, 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择雄性Wistar大鼠60只 (由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 体质量190~220g 。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保温组, 各30只。

1.2 方法

1.2.1 主要实验仪器:

TKR-200C 小型动物呼吸机 (江西特力麻醉呼吸设备公司) , FA1004 型电子天平 (上海天平仪器厂) , 太空多功能插件式监护仪 (美国太空医疗设备公司) 。

1.2.2 动物开胸手术模型建立:

手术室温度为20~22℃。2.5%戊巴比妥钠 (35mg/kg) 腹腔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实验用木板上。常规消毒、铺巾。将心电图针形电极插入四肢皮下, 用肢体导联进行心电图监测。在腹部正中脱毛, 将体温探头固定, 监测皮温。颈部正中切开气管并插管, 连接动物人工呼吸机进行正压通气, 潮气量3ml/100g , 呼吸频率60~70次/ min。自胸骨左缘3~4肋间开胸, 暴露心脏, 10min后关胸, 关胸时用5ml去针头注射器用于胸腔抽吸, 边抽吸边打结使胸腔恢复负压, 然后缝合皮肤。手术时间25~30min。用硬膜外导管连接注射器自制吸引器, 抽尽气管内血块和分泌物, 术后带管等醒。

1.2.3 实验方法:

常规组术中不采取任何保暖措施, 术中皮温29.4~30.5℃ ; 保温组术中注意保暖, 用暖水袋 (暖水袋术前温度45~50℃, 术毕温度38~42℃) 置于实验用木板上保温, 术中皮温33.7~34.5℃。2组动物术中均常规铺单, 术后覆盖小毛毯。

1.3 观察指标

记录动物入手术室即刻、术中开胸后5min、术毕即刻皮温与心率 (使用美国产太空多功能插件式监护仪) 。记录复苏时间 (四肢自主活动, 翻身) 、寒颤、躁动及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皮温及心率变化

2组大鼠入手术室及手术开始时皮温、心率相似, 常规组术中及术后皮温低于保温组, 心率高于保温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术后观察

常规组复苏时间延长, 寒颤、躁动及病死率均高于保温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讨论

影响麻醉恢复的因素很多, 其中术中低体温相当常见, 有报道术中轻度低体温发生率为50%~70%[1]。本实验常规组未采取保暖措施, 术中出现体温下降, 麻醉恢复期并发症发生率增加, 术后存活率低于保温组。说明导致常规组麻醉恢复期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率增加的可能因素是术中低体温。低体温抑制体温中枢对产热中枢的控制, 冷敏神经元兴奋, 使肌肉颤动产生热量以维持体温平衡[2]。本文观察发现常规组术后寒颤发生率为80.0%, 而保温组无一例发生寒颤, 提示术中低体温是诱发寒颤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文献报道[3], 低温时可出现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左移, 组织自氧合血红蛋白获氧困难, 不能满足低体温时氧化代谢的需求, 引起乳酸性酸中毒。在复温过程中出现寒颤时, 更容易发生乳酸性酸中毒。这些变化均可引起围手术期不稳定。低体温使代谢率降低, 脏器的氧耗量降低程度与其功能降低程度并不完全一致, 肝脏耗氧量中等降低时, 其代谢则明显下降[3]。因麻醉药大部分在肝脏代谢, 导致术后清醒时间明显延长, 易发生呼吸抑制、呕吐、误吸等意外并发症。本实验常规组复苏时间明显延长, 且3例死于呼吸道阻塞, 证明低体温可导致清醒延迟、分泌物增多。

注:与组内术前比较, *P<0.05;与保温组比较, #P<0.05

注:与保温组比较, *P<0.05

术中低体温可导致严重的机体内环境紊乱, 影响预后。临床上已提高对低体温危害性的认识, 积极防治低体温。在建立动物模型时, 由于很多动物实验室条件所限, 没有升温设备。本实验采用保暖袋对大鼠进行保温, 简单易行, 术后清醒快, 降低麻醉恢复期并发症发生, 提高动物模型建立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Beilin B, Shavit Y, Jacob R, et al.Effect of mild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 on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s[J].Anesthesiology, 1998, 89:1133-1140.

[2]邹武, 毕敏.硬膜外阻滞麻醉中寒颤与体温中枢调节反应的关系[J].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6, 16:204.

上一篇:虚拟服务器应用下一篇:灾后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