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度恢复(精选3篇)
强度恢复 篇1
进行游泳训练与教学中, 怎样有针对性、科学的将能从事游泳、较高水平的专项体育人才培养起来, 这样会直接的关系到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与运动员的健康成长。首先, 怎样可以合理科学的评定与安排学生的运动负荷、体能, 从而将学生的游泳技能和身体素质水平提升;其次, 对学生的测试技能进行培养, 是教学游泳时的关键环节。按照学校检测仪器和科研情况, 将一种非常简易的评定方法与训练方法制定出来, 从而合理的研究与分析学生游泳训练负荷和体能恢复情况, 所以, 对于负荷强度对游泳专项技术及体能恢复所带来影响的相关内容必须要高度的重视起来。
1 研究背景分析
为了有效地对学生们的游泳专项技术和体能恢复情况进行探究, 文章以某院校的18名同学为例进行了研究, 这些学生的平均年龄在23岁。
将18名学生平均分成两组, 试验前, 游泳水平和身体素质无较大差异。通过心率测试的方法, 对学生们训练过程中的连续心率指标进行研究, 并且数理统计处理所测数据。
2 分析所带来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展开论述, 以150次/min作为游泳测试的平均心率标准值, 超出12~36次/min的平均心率为上中强度, 小于126~150次/min为下中强度, 不同的运动训练负荷量, 这样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机体, 这样在恢复期中, 能够较为明显的反映出运动训练负荷所带来的生理影响, 在游泳训练时, 一旦教师有效地把控了此规律, 这样对整个训练过程就能够有效地进行控制, 这样对学生们的运动量与训练负荷强度就可以有效地进行调整和把握。
2.1 游泳技能同负荷强度之间的联系
为了将训练的效果有效地提升上来, 一般都是在负荷强度训练之后进行游泳教学训练技能测试的, 每5次训练进行一次测试, 这样对于不同运动负荷下的技能成绩可以通过表1来进行分析:该图主要是将不同运动负荷强度下100 m游泳成绩曲线显示了出来。
2.2 负荷强度和心率恢复率之间的关系
单位时间内的恢复程度和训练完成前的心率同保持相应强度连续工作的时间与训练中负荷安排有关。通过学生的恢复情况, 能够从侧面将负荷强度对学生机体所带来的影响程度反映出来。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心率恢复率:
训练完成前的心率-单位时间中降低的心率/训练完成前的心率-训练前安静心率×100%=恢复率。
没训练时, 在相对安静状态下学生休息10 min后的心率即为训练前相对安静的心率。
通过分析18人训练后心率恢复情况, 得出两种中下强度与不同强度训练的平均恢复率分别是:60.92%和53.71%, 特别是在2 min前心率降低的会更加突出, 维持在50%左右, 主要为51.72%和45.25%, 在相应的延长了时间之后, 就会明显的降低单位时间内的恢复率, 完成中上强度训练后的3 min左右, 31.62%、13.67%和8.48%分别为单位时间内的恢复率。33.62%、18.13%和9.23%分别为中小强度, 为了确保学生们都能够彻底的恢复到正常的心率状态, 需要相应的时间给予恢复, 越大的训练负荷强度, 就需要利用越长的恢复时间来完成, 在训练完成后的8~10 min后, 已经在94.12%左右控制着中下强度训练后的恢复指标, 对应的上中强度的训练才达到76.12%。
但是, 也需要注意, 两种不同强度的训练, 在完成了1 min的恢复期后, 尽管训练完成前的强度差异较为明显, 分别是158.9次/min与168.1次/min, 然而, 分析其恢复率却不够明显, 从2 min之后开始, 才会逐渐的增大其恢复率, 在3 min时, 差异维持在7.3%左右, 在7~10 min后, 两种不同强度的训练在恢复率上才完成统计学上所给出的差异, 通常差异会维持在18%左右, 尽管在单位时间范围内不同训练强度的心率恢复上的差异只有几次而已。但是, 一旦没有进行恰当的安排, 极有可能造成学生过度训练, 从而出现严重的疲劳现象。
尽管上述试验是针对某一个院校中的一批学生进行的, 但是, 通过实际调查发现, 这样的分析论断是成立的。同样, 也会相应的减少标准差。这样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 对于不同阶段训练水平也可以用训练课后的恢复率来进行衡量。
2.3 训练过程中平均心率和恢复期之间的联系分析
在进行游泳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 在对训练负荷量进行评定的过程中, 学生们的平均心率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生理指标。因为在训练的过程, 教师对这一系列的测试工作因为没有办法进行有效地操控, 这样就造成教师很难有效地安排和进行训练负荷, 一旦在有关分析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探究, 这样, 将训练完成后恢复期心率的变化情况就可以有效地找出来。所以, 文章还以该学校的18名学生为例进行试验分析, 回归计算这些学生恢复期和平均心率, 试验结果说明, 不同变量之间的紧密相联, r-0.3为相关系数, 所以, 可以为了能够准确的估算出其数值, 可以应用这样的方程进行计算分析:
0.45y+18.47=x;0.77x-4.74=y
3 结语
综上所述,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 各个院校在发展专业课的同时, 也开始大力进行课外体育运动的教学与发展。其中, 游泳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体育运动项目。那么, 为了确保创造出更好游泳成绩, 有效地培养学生安全、有效地拥有知识和技术。文章通过上文着重的分析与讨论了上述两种相互关系, 能够清晰的发现, 完成游泳训练后, 学生恢复期心率与恢复率都能够比较客观的将游泳训练对学生们机体所带来的影响反应出来。然后, 在教学的过程中按照所呈现出的一系列生理指标, 对整个游泳训练过程进行有效地控制, 从而将游泳课程教学质量有效地提升上来。
参考文献
[1]王静妍, 朱林凯.负荷强度对游泳专项技能和体能恢复的影响[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 (8) :563-565.
[2]冯燕.优秀运动员大负荷训练的认知评价特征[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5 (5) :67-69.
[3]王静妍, 朱林凯.负荷强度对游泳专项技能和体能恢复的影响[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6 (3) :115-118.
强度恢复 篇2
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地处黑龙江省中部,林区地处哈尔滨市所辖木兰、通河两县内,局址设在巴彦县兴隆镇。范围内主要天然分布云冷杉.少量伴生有桦、杨、椴等树种.该区内气温较低,空气湿度大,形成适于云冷杉林生长的森林环境.红皮云杉分布在下部,鱼鳞云杉和冷杉多分布在靠上部.
2 云冷杉林不同采伐强度的对照
2.1 采伐强度不合理致使保留木风折风倒枯死,虫病害加重成片死亡,迹地生草化,草甸化。
云冷杉是耐湿耐阴性树种,如采伐强度过大,郁闭度发生变化,林内光照增加,林内温度和风速也会随之增加,水分的蒸发量也随之增加,湿度降低,云冷杉的生境也就发生变化,保留的幼苗幼树和保留树因生境变化而死亡.因林内风速增加部分保留树就会产生风倒或风折。林内有死树存在,虫害就会随之增加.树势生长过弱寄生的长松萝和节松萝布满树冠使树产生枯枝。因此产生云冷杉林大片死亡.随者森林生境的变化,喜阳性杂草大量生长,森林次生演替成草甸。
二合林场6林班等多处已经草甸化,天然更新已不可能,人工更新失败。二合林场60林班2小班,2003年调查面积为15公顷,树种组成为5云3冷2桦。平均胸径28厘米,平均树高21米.平均林龄131年,郁闭度为0.78,采伐前每公顷平均株数398,每公顷平均蓄积为178立方米。采伐后林况为:树种组成为5云3冷2桦,平均胸径22厘米,平均树高19米,平均林龄103年,郁闭度0.45,公顷保留树306株,蓄积107立米,实际强度已达40%。2005年对该小班进行调查,郁闭度下降到0.4,每公顷活立木株数为286,蓄积为95立米.公顷枯倒木20株、12立米。树种组成4云3冷3桦,采伐强度过大,生态环境破坏造成保留木死亡,三年内就损失保留木番积12立方米。同是在二合林场60林班,不同小班,4小号2005年调查面积为12.5公顷,树种组成为4云4冷2桦,平均胸径28公分,平均树高21米,平均年龄129年,郁闭度0.75,伐前每公顷364株,蓄积160立方米,设计采伐强度20%。作业后树种组成为4云4冷2桦,平均胸径24公分,平均树高20米,平均树龄111年,每公顷保留321株,蓄积131立方米,郁闭度0.56,实际采伐为22%,郁闭度只下降0.19.2007年又对此小班进行复查没发现枯、病的保留木,其他数据没大的变化,而天然更新幼树增加,立木蓄积量增加.特别是应提出没发现风倒、风折木.
从上面数据清楚的比较出同一林班树种组成,立木蓄积,平均胸径,每公顷立木株数,郁闭度等项因子相近一致的情况下,采伐强度40%,林内生活因子略有变化,保留树二年内减少了7%,公顷蓄积减12%,而采伐强度20%而保留树没减少,公顷蓄积没减少,反而增加,迹地天然更新幼苗也增加了,两种采伐强度得出不同两种结果,
3 恢复云冷杉林的有效途径
3.1 确定合理的采伐强度
云冷杉林正常的情况下不能采用皆伐方式而择伐方式其强度尽量小,主要是因为更新困难.强度大保留的幼苗幼树及保留树因生境变化而死亡,或风倒风折.迹地生草化至草甸化.根据多年生产实践较为合适强度如下:公顷蓄积171立方米以上可设计30%,140~170立方米可设计20%,121~140立方米可设15%,101~120立方米可设计10%,云冷杉林多是复层异龄林.从采伐、集材作业尽量保留幼苗幼树、不伤保留树.伐后的郁闭度保持在0.5以上.间隔期不少于20年.林龄相近的采用渐伐方式.采用那种方式也同样用少量多次,长间隔期的原则.
3.2 采用合理的集材方式
云冷杉林多为复层异龄林,保留好幼苗幼树和保留树集材方式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坡度较大的地段机畜接集下段,上段用串坡作业.做到宜人则人,宜畜则畜,宜机则机,人、机畜结合.待别是拖拉机作业的伐区更应保护好幼苗幼树和不损伤保留树.采伐作业锯手应合理控制树倒方向,便于拖拉机绞集,不下道就可以作业,最好单根抽到集材道,然后集中上搭载板.连伐区内合理设计集材道的密度也是保留好幼苗幼树和保留树重要措施之一.
3.3 采用合理更新方式和更新树种
云冷杉林迹地更新十分困难。因气候条件树木生长较慢,而杂草生长较快如抚育不及时保存率相当低.兴隆林业局是开发较早的林区之一,在云冷杉区人工林成林现在能够利用几乎是零.主要原因是采伐方式不合理,强度过大,人工更新仍沿用常规作业方法所以成活率相当低,予想获得高保存率必须采用新技术高台整地,植生组造林。化学整地,化学抚育。从2006年开始试验已经茯得较好成果,2009年在试区内进行调查已获100%保存率。在迹地内,观察结实较好的年份内,可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云冷杉种子落在土上,有部分种子会生根芽,达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目的。此外云冷杉林地多是气候条件恶劣海拨较高,应就地采神育苗,以更适应该气候区,生存下来,否则外引新树种应注意耐寒问题.在兴隆林业局云冷杉林迹地更新,沿河边应植大青杨为宜。海投高度在700~800米应植红皮云杉或红松。海拨高度在800~1400米应植鱼鳞云杉和冷杉为宜.所以合理的更新方式和树种也是能否恢复云冷杉林成败重要因素之一。
4 结论与探讨
4.1 云冷杉林是目前森工生产取材资源之一.特别是资源危机情况下,少数企业采用皆伐或大强度择伐,更新跟不上,致使迹地草甸化,后果不良.
4.2 云冷杉林多是复层异龄林.应根据林地郁闭度、蓄积量、树种组成和林地立地等多种因子确定择伐强度,防止风倒风折和病虫害.决不能单纯地为了眼前经济利益毁掉丁后继林.
4.3 在择伐作业时,采伐时严格控制倒向即方便于集材作业也保护好幼树和保留树.集材作业尽量做到单根绞集机车不下道.锯手、司机执行保护幼树经济承包,奖罚严明.
4.4 云冷杉林迹地更新(或补植)应适地适树采用先进的整地和幼林抚育措施,保证成活成林。
摘要:合理的确定云冷杉林的采伐强度是关糸到原始云冷杉林资源保存的重要因素。采伐强度不合理,保留下来树也生存不了.根据兴隆林业局多年生产实线按公顷蓄积确定采伐强度。
强度恢复 篇3
含水率变化会导致土体一系列参数变化,如黏聚力和内摩擦角,这些参数改变进而影响土体的触变性,即土体扰动后强度变化规律,从而影响其工程安全。
罗小龙[1]以江西赣州某公路边坡黏性土为样本,通过原状土直剪试验,对七组原状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土体含水率增加,土的抗剪强度随之降低,土的黏聚力和摩擦角这两个重要物理力学参数均减小。
土体含水率变化会对其触变性产生重要影响。 张虎臣[2]在研究淤泥质地基在地震作用下土体触变强度变化时指出,这种地基中存在的淤泥胶粒间的“固化内聚力”和胶团间的“原始内聚力”,受扰动后“原始内聚力”可部分恢复,“固化内聚力”恢复较慢。
林鸿州等[3]以北京地区粉质黏土等3种不同种类的土作为研究对象,把每种土样制备成初始含水率约为0% 、5% 、10% 、15% 、20% 、25% 等不同含水率的土及饱和土,然后对这些样本进行直剪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 这三种类型的土体,当其含水率较低时,黏聚力与含水率呈正相关,当含水率增加至一定值后,黏聚力与含水率呈负相关; 内摩擦角则与含水率总是呈现负相关。
梁斌等[4]通过对含水率不同的重塑红黏土样本进行直剪试验,研究得出了与林鸿州相同的黏聚力随含水率变化的结论,即随含水率增加到一定值后黏聚力开始下降。
国外较早对含水率影响土体力学性质规律做了研究。1957年Seed和Chan[5]在对压实黏土的触变性试验研究中,结果表明: 含水量对土体力学性质触变性影响较为明显。当土体含水量比最优含水量小时,触变影响较小; 当含水量比最优含水量高时,触变影响较为明显。
陈辉,刘明振[6]等通过对重塑黄土和原状饱和黄土进行三轴试验,得出了反映其结构性的定量化参数,这项试验结果表明湿度( 即含水率) 和围压对重塑黄土的结构性存在影响: 湿度与围压均与结构性参数呈负相关。
含水率作为土体的一项重要物理性能参数,因其对土体力学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人们对其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含水率对土体的抗剪强度、 触变性等力学性质有着重要影响,从而对工程安全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于土体触变强度恢复程度随含水率变化的规律进行了试验,得到含水率变化时, 振动对土扰动程度、触变强度恢复程度受其影响规律进行探究,为含水率不同的土体强度恢复程度判断提供估测资料。
1试验方法
1.1取样与制样
( 1) 本次试验以太原地区粉土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土样为人工攫取3 m深处土样,样本特征为: 颜色主要黄棕色,呈软塑和可塑状,人工挖取时有轻微摇振现象,切面暗淡稍有光泽,干强度不高,出现局部粉质土含量增高的现象,压缩性主要为中压缩性。 本次试验原状土基本物理性能参数如表1所示。
( 2) 本次试验在研究非饱和土的含水率对其抗剪强度影响规律,通过测量其干密度,然后对样本分别添加不同质量的水,从而改变不同土样含水率,配置完成后得到重塑土,在改变土样的含水率的同时, 也对土压实度和颗粒结构起到重塑作用。
( 3) 将配好含水量的土样固定在削土器上,用削土刀及钢丝锯将土样切削成直径为39. 1 mm,高为80 mm的圆柱状试样。
1.2试验过程
本次试验通过对原状土进行含水量配置,得到含水率分别为30% 、50% 、70% 、90% 的重塑土样, 通过对不同含水率的样本进行室内振动试验,模拟土体在地震、施工及建构筑物使用中土体受到的扰动,总共做了4组试样,每组设立三个土样进行模拟。分别振动15 min后,对每组其中一个样本直接无侧限抗压试验,其他样本扰动后静置5 d,然后同样做无侧限抗压试验,记录实验过程中应力、应变数值。
本次室内振动试验采用振动频率f = 10 Hz,振动时间t = 15 min,位移峰值x = 2. 47 mm,速度峰值v = 7. 77 cm/s,其他条件一致,用以模拟不同含水率土体处于的相同扰动条件。室内振动台试验仪器如图1所示。
模拟振动试验完成后,取出扰动后的土体样本, 在每组三个样本中随机取出一个扰动土样立即做无侧限抗压试验,另外两个样本均用保鲜膜密封好后放入保湿箱中静置,模拟土体扰动后恢复过程,静置5 d后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通过以上试验就可获得不同含水率的土体,扰动后土体力学性能变化及扰动后静置一段时间触变强度恢复规律。
2无侧限抗压试验结果与分析
2.1土体含水率对其受扰动程度的影响
由于土的特殊性,凌华,殷宗泽[7]认为含水率不同的情况下,仅分析其受扰动后强度的绝对降低值是不合理的,为了更加科学,研究人员引入扰动程度这个指标。沈水龙等[8]在2006年对在研究不同水泥土混合桩的基础上,针对桩周土体扰动和强度恢复做了定量研究,并开创性地在文中提出了扰动程度和强度恢复程度这两个概念,由此提出土体扰动程度,设土体在振动一段时间t后土体的扰动程度为D( t) ,算式定义如下:
式( 1) 中t为土体振动时间; qu,0为原状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qu( t) 为振动时间t后土体无侧限抗压强度;定义为扰动强度比率。
2.2不同含水率土体无侧限抗压强度
对配置不同含水量的土体扰动后和静置后的扰动土体分别进行无侧限抗压试验,记录应力与应变值,分析结果如图2。
从图2可以看出,不同含水率的重塑粉土在经过相同时间及条件扰动后,30% 、50% 、70% 、90% 四种含水率情况无侧限抗压强度分别为105. 021 k Pa、 70. 103 k Pa、35. 355 k Pa、25. 529 k Pa,土的屈服应力随含水量的增加分别降低了44. 909 k Pa、34. 748 k Pa、9. 826 k Pa,土体在已有含水率较小时增加含水率,其无侧限抗压强度降低幅度较大,含水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再提高含水率强度降低幅度较小。
图3与图2比较,随着土样含水率由30% 逐渐增加到90% ,扰动后经过5 d静置,土样无侧限抗压强度分别恢复了30. 753 k Pa、21. 251 k Pa、9. 935 k Pa和2. 372 k Pa,很明显地看出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土体在受扰动后,经过静置,触变强度恢复程度逐渐降低,也就是说,含水率的增大对扰动土体的强度恢复不利。
图4 ~ 图7为含水率不同的土体,其无侧限抗压强度恢复情况。
由图4 ~ 图7可以看出,四种含水率土体被扰动后经过5 d静置处理,在其无侧限抗压强度上均有不同程度上的恢复,并且可以看出,含水率越大的土体,经过一段静置后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恢复越小, 即强度恢复的越不明显; 反之,减小粉土含水率,强度恢复较明显。
2.3含水率对强度恢复程度的影响探究
基于沈水龙等[8]提出的公式,引入扰动土体强度恢复程度概念,研究土体含水率与其绝对强度恢复程度之间的关系。
扰动后的土体在静置时间T后其绝对强度恢复程度RT( t) 关系式如下:
式( 2) 中,qu,T( t) 为振动时间为t的扰动粉土经过静置时间T后的测得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将qu,o用D( t) 表示,可得出公式( 3)
由算式( 3) 经过推导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土体静置强度恢复程度与土体扰动程度之间的关系如下:
式( 4) 中为重塑土体的触变强度比率。
本试验振动15 min后测得30% 、50% 、70% 、 90% 含水率无侧限抗压强度分别为105. 021 k Pa、 70. 103 k Pa、35. 355 k Pa、25. 529 k Pa,扰动样本静置5 d后分别恢复到144. 0 k Pa、89. 8 k Pa、43. 2 k Pa、 25. 4 k Pa,可求出各含水率下对应触变强度比率A分别为: 1. 38、1. 28、1. 24、1. 21,图8为触变强度比率A随含水率的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土的触变强度比率A减小。
图9为粉土强度恢复程度随含水率变化关系, 当含水率从30% 、50% 、70% 、90% 土体强度恢复绝对值分别为30. 753 k Pa、21. 251 k Pa、9. 935 k Pa和2. 372 k Pa,可求得强 度恢复率 分别为: 0. 286、 0. 232、0. 160、0. 080,可以看出含水率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土体受扰动后强度恢复变慢,即两者呈负相关。
4结论
本文通过测得土体在不同含水率下受扰动后无侧限抗压强度,同时,将相同条件处理下的样本静置5 d,测得其静置恢复后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对比研究了含水率变化对土体受扰动程度和触变强度恢复程度的影响规律,得出如下结论:
( 1) 粉土含水率变化,在受地震、车辆荷载等振动外力扰动后,其屈服应力随含水率增加而减小,即两者呈负相关;
( 2) 粉土含水率变化,其触变强度比率随含水率增大逐渐降低; 受扰动粉土静置后,其强度恢复率随含水量的增加逐渐减小,含水率越大,其强度恢复提高越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