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恢复期

2024-07-31

中风病恢复期(精选7篇)

中风病恢复期 篇1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目前卒中已经成为中国人口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疾病。中风后约半数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负担。2013 年—2014 年使用脑塞通丸治疗中风病恢复期,取得良好效果,且不良反应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7月住院的409例脑中风恢复期病人,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辨证为中经络气虚血瘀兼阴虚证,西医诊断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或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脑出血的诊断标准。采用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共观察病例409例,试验组306例,对照组103例。试验组男性154例,女性152例;年龄(61.31±9.24)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24±1.61)分。对照组男性56例,女性57例;年龄(60.67±9.54)岁;NIHSS评分(6.97±1.57)分。两组病人性别、年龄以及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40岁~80岁,男女均可;符合上述1.1中诊断标准;病程为发病大于2周,小于6个月病人;NIHSS评分≥5分且≤20分。排除标准:NIHSS评分<5分或>20分,或中风病伴意识障碍者;疾病早期进行了血管开通(如溶栓、动脉取栓、超早期血栓抽吸和支架成形术等)等治疗的病人;脑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或可能为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血液病所致出血者等以及疾病较重不能口服药物治疗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栓塞、出血性脑梗死、无症状性脑梗死、颅内异常血管网症者,腔隙性脑梗死者等以及疾病较重不能口服药物治疗者;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病人;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病人;严重关节畸形影响功能恢复者,活动性溃疡及有出血倾向者。

1.3研究方法

试验组给予脑塞通丸(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54569,由陕西摩美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提供),1丸/次,2次/日,疗程12周。对照组给予佛山人参再造丸,1丸/次,2次/日,疗程12周。

1.4观察项目

①入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12周进行巴氏指数、改良的Ranking量表、卒中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的评分及中医证候治疗前后变化。②入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12周的血尿粪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电图结果。

1.5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巴氏指数评分、改良的Ranking量表评分、卒中量表评分及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中医证候改善程度评定。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0%;显效:中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症状积分减少不足30%。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9.2软件分析,数据库双份录入及核对用Epidata3.1软件。P<0.05认为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病人治疗前后量表评分

两组病人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用药后巴氏指数评分逐步增加,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逐步减少,12周后试验组上述两项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1),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改良的Ranking量表及卒中量表评分方面,试验组在用药8周、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2.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3.99%,高于对照组的67.9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安全性比较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经双向无序的CMH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西医称中风病为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高血压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心脏病等为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多以抗血小板聚集、调控血压、营养脑神经及血管介入治疗为主。中医认为中风属“痹症”范畴,多因情志郁怒、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气候变化、血液瘀滞等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于脑。综合辨证以中药汤剂、中成药及针灸、康复等相结合治疗为法。脑塞通丸[3]是由地黄、红参、天花粉、牛膝、大黄( 制) 、列当( 酒) 、土鳖虫( 炒) 、水蛭、地龙( 炒) 、川芎、牡丹皮、桃仁、琥珀、朱砂等21 味药物组成。其中生地黄,药性甘、苦、寒,归心、肝、肾经,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以熄内风,并祛除活血药的温燥之性; 红参性甘、苦、微温,归脾、肺经,能大补元气、生津安神,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两者共为君药。方中丹皮、桃仁、川芎、水蛭、土鳖虫均为活血之品,为臣药。列当补肾、强筋骨、祛风血之品; 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共为佐药。地龙入络之品,功能通经活络,可引诸药直达病所,为使药。方中诸药共同作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益气养阴之功效。杜贵友等[4]动物试验表明,脑塞通能增加脑血流,改善脑损伤及神经缺损体征,减少梗死范围,延缓血栓形成,并具有抗氧化的作用。

现代试验研究表明[5,6,7],脑塞通中川芎、水蛭、地龙和桃仁及其成分均有改善血液流变学以及减少脑血栓等作用。本临床试验显示,试验组病人用药8 周、12周后和治疗前比较,其改良Ranking量表评分、卒中量表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 < 0. 01) 。用药12 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病人的巴氏指数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 。治疗1 2 周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总有效率为83. 99% ,高于对照组的67. 96% (P < 0. 05 ) 。临床试验期间无消化道及颅内出血病例,试验前后病人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无明显差异。脑塞通丸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病人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脑塞通丸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共观察病例409例,其中试验组306例,对照组103例,按3∶1对照原则设计本试验方案。试验组给予脑塞通丸,对照组给予人参再造丸。疗程为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巴氏指数(Bathel-Index)评分、改良的Ranking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变化及中医证候治疗前后变化。结果 试验组病人用药8周、12周后和治疗前比较,改良Ranking量表评分、卒中量表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1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病人的巴氏指数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总有效率为83.99%,高于对照组的67.9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试验室检查结果前后变化经双向无序的CMH检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塞通丸在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治疗中,安全性高,且能明显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风,恢复期,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脑塞通丸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0,2(4):56-65.

[2]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739.

[3]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17-229.

[4]杜贵友,赵雍.脑塞通的脑保护作用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9):856-861.

[5]杨文清,王四旺,谢艳华,等.水蛭提取物对大鼠脑血栓后脑组织MDA,SOD和NO含量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2):116-118.

[6]闫慧俊,曲京峰.黄芪三七水蛭益母草对缺血中风急性脑水肿作用的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4):290-292.

[7]晏雪生,姜玉林,张建军,等.大黄素川芎嗪对中分子物质损伤人胚大脑皮层神经原细胞的影响[J].中草药,2001,32(2):151-153.

中风病恢复期 篇2

资料与方法

60例观察病例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考虑到均衡性试验方案设计, 决定本次临床试验的例数:治疗组30例:高剂量组15例, 男10例, 女5例;病程2~22周;低剂量组15例, 男9例, 女6例;病程2~24周。对照组30例:阳性药对照组15例, 男7例, 女8例;病程2~24周;安慰剂对照组15例, 男8例, 女7例;病程2~22周。各组年龄均40~75岁。经统计学检验, 4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认为其分布均衡。

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及分期标准均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2年版) 。根据养阴通脑颗粒的处方组成和功能主治, 选择的观察证型为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主症: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口舌歪斜, 言语蹇涩或不语。次症: (1) 头晕, 耳鸣, 大便秘结; (2) 心烦不宁, 咽干口燥, 盗汗; (3) 气短, 神疲乏力, 自汗。舌象:舌质红瘦或暗淡, 少苔或无苔。脉象:脉沉细或细涩。具备主证≥2项, 兼具次症 (1) (2) (3) 中≥2项者, 结合舌象、脉象, 即可诊断。

治疗方法: (1) 治疗药:养阴通脑颗粒, 规格5.5 g/包, 口服, 3次/d; (2) 阳性对照药:消栓通颗粒, 规格5 g/包, 口服, 3次/d; (3) 安慰剂:规格5.5 g/包, 口服, 3次/d; (4) 基础治疗用药:拜阿司匹林, 规格100 mg/片。疗程28 d。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疗效评定标准。疾病综合疗效评定依据: (1)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 (功能改善) ; (2) 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 (评定时的病残程度) 。疾病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1) 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 病残程度0级; (2) 显著进步:45%<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 病残程度1~3级; (3) 进步:18%≤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 (4) 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 (5) 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1)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证候积分减少≥95%; (2)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70%~95%以上; (3)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 30%≤证候积分减少<70%; (4)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 证候积分减少<30%。计算公式 (尼莫地平法) 为[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起效与消失时间标准:中风病疗效评定标准和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分值下降一个等级以上都即为有效的起效标准;从治疗开始至疗程结束止, 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为消失标准。临床安全性评价标准: (1) 1级:安全, 无任何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检查无异常。 (2) 2级:比较安全, 有轻度不良反应, 不需要任何处理可继续给药, 安全性指标检查无异常。 (3) 3级:有安全性问题, 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应, 或安全性指标检查有轻度异常, 做处理后可继续给药。 (4) 4级:因严重不良反应中止试验或安全性指标检查明显异常。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4组用药后总疗效分析:低剂量组总有效率86.66%, 其中显效5例 (33.33%) , 有效8例 (53.33%) , 无效2例 (13.33%) 。高剂量组总有效率93.33%, 其中显效6例 (40.00%) , 有效8例 (53.33%) , 无效1例 (6.66%) 。阳性药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 其中显效4例 (26.67%) , 有效8例 (53.33%) , 无效3例 (20.00%) 。安慰剂对照组总有效率6.66%, 其中显效0例 (0.00%) , 有效1例 (6.66%) , 无效14例 (93.34%) 。经统计学秩和检验, P=0.000<0.01, 有统计学意义, 可以认为4组间疗效不同或不全相同;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较阳性药对照组、安慰剂对照组疗效好, 见表1。

不良反应:各组间均无不良反应。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量表 (BARTHEL指数) 经统计学秩和检验, P=0.000<0.01有统计学意义, 可以认为4组间日常生活能力不同;低剂量组、高剂量组、阳性药对照组要优于安慰剂对照组, 见表2。

讨论

中风具有高发病率[每年 (100~300) /10万]和高致残率 (50%~70%) 及高复发率 (30 d内3%~8%) 的特点,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并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祖国医学对中风病早有认识, 近年来中风病恢复期的中医理论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 凸显出中医治疗的独特优势, 并在国际上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髓虚毒损”是中风病发病和损害的最直接病机[1]。“髓虚毒损”学说是首届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中医中风病研究相结合, 并吸收、借鉴现代医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提出中风病机理论的新观点。该观点指出中风病发病和损害的最直接病机是“髓虚毒损”, 其发病主要是由于肾虚导致脑虚, 当脑髓“虚”或“损”到一定程度, 在风寒刺激、暑湿困扰、酗酒、疲劳过度、饮食不规律等因素的诱导下必然引发中风。可以说, 脑髓虚损在中风病发生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已经存在和发生了, 并且存在于发病过程中及发病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其治疗就是填精补髓, 保护脑神经。通过改善微血管灌流, 在脑缺血损伤病理过程中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瘀血”新学说的出现与完善[2]。五脏功能虚衰, 气血亏虚, 气机郁滞, 痰浊阻滞导致瘀血。缺血性中风是因气血失调、气机郁滞、血液运行不畅导致血滞脑络而发生。

养阴通脑颗粒, 其基于“髓虚毒损”学说、“血瘀”学说的创新性认识, 方由生地黄、石斛、生黄芪、葛根、水蛭、川芎六味药物组成。该药适用于中风病恢复期 (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 的治疗。本方证以肾气阴虚为本, 血瘀为标, 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3]。治当以填精补髓, 养阴益气为主, 化瘀通络为辅。本方重用生黄芪益气通痹止汗, 意在气旺则血行, 瘀去络通, 为君药;生地黄、石斛能养阴清热生津, 填精补髓强腰为臣药;葛根能升阳解肌, 水蛭能破血逐瘀通经, 川芎能活血行气, 亦为佐药。全方的配伍特点:重用补气填精补髓养阴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 使填精补髓气足力行以治本, 化瘀通络以治标, 标本兼顾;合而用之, 精足、气旺、瘀消、络通, 诸证向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生地黄有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 分化作用;石斛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并有抗衰老的作用;生黄芪有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 有抗衰老、防动脉硬化作用;葛根对脑循环有明显改善作用, 并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水蛭可抑制血栓形成, 并有很强的抗凝作用, 尚有溶栓作用, 可活化纤溶系统, 改善血液流变学;川芎抗血小板聚集, 改善血液流变学, 提高机体的抗氧能力。

目前国内外尚缺乏中风病恢复期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是针对肾虚、风、痰、火、瘀等, 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填精补髓, 养阴益气, 化瘀通络”学说的提出[4], 显著提高了中风病恢复期的疗效, 丰富了中风病恢复期的治疗方法, 对中医临床治疗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显著改善了中风病恢复期的中医药治疗效果。其临床疗效观察证明了中医药在治疗中风病方面的优势, 因此, 它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探讨养阴通脑颗粒治疗中风病恢复期 (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 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中风病恢复期患者60例, 分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阳性药对照组、安慰剂对照组, 各15例。各组均连续用药28 d。结果: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方面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养阴通脑颗粒能明显改善中风病恢复期 (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 中风患者的临床症状, 其临床疗效佳, 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养阴通脑颗粒,中风病恢复期 (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 ,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黄燕, 任玺洁, 蔡业峰, 等.试论邪[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26 (6) :12-13.

[2]吴大嵘, 赖世隆.血瘀证及中风病血瘀证的诊断标准概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0, 7 (10) :17-21.

[3]黄永生.中医内科教学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09.

中风恢复期200例康复护理 篇3

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本类患者200例, 男140例, 女60例;年龄40岁~77岁, 其中40岁~50岁患者59例, 51岁~60岁患者40例, 61岁~70岁患者53例, 71岁~77岁患者47例;病程:不满3个月153例, 3个月至6个月47例;住院时间36.7 d±13.87天, 其中不满1个月91例, 1个月至2个月94例, 2个月至3个月 15例。急性期以常规疗法治疗, 恢复期在治疗的同时给予康复训练,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就恢复期的康复期护理报道。归类如下。

2 饮食

饮食:禁烟禁酒, 忌进食肥甘厚腻辛辣之食品, 以清淡为主、低脂、低盐 (患者一般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 , 宜进营养丰富并易于消化的食物, 进食时患者能取坐位或半坐位最好, 能防止呛咳。

3 并发症的预防

3.1 呼吸道、泌尿道感染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高达90%以上, 且往往后果很严重, 治疗效果差, 花费高, 常导致死亡, 原因是中风患者肢体感觉及运动有障碍, 呼吸、血液循环功能受影响, 易出现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等并发症, 预防应保持口腔卫生, 按时口腔护理, 随时清除呼吸道和口腔的分泌物, 去除义齿, 预防误吸。应保持病房整洁干净, 空气流通通畅及温度适宜, 鼓励清醒患者做深呼吸、咳嗽等动作。清醒患者拔出尿管后训练膀胱功能, 定时排尿及保持会阴部皮肤干燥。应用接尿器时预防皮肤割伤。昏迷患者定期更换尿管。

3.2 褥疮

出现7例, 占3.5%, 中风患者长期卧床, 皮肤常受压, 以后骶部多见, 预防应常规气垫床应用, 并根据患者情况翻身1次/2h, 翻身时动作要轻柔, 避免拖、拉、拽等暴力动作, 翻身后垫好患侧肢体, 必要时给予软垫, 骨突处垫气圈, 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

4 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

主要通过肢体运动训练, 训练原则是逐渐增加活动量, 循序渐进。卧床的无自主活动能力的患者, 应帮助其做肢体被动活动, 由近及远, 幅度由小到大, 每日2~3次, 每次20~30min。若有自主运动, 自主运动为主、适当做被动运动, 由健肢带患肢, 可根据患者情况选做手搓核桃等活动。上肢应多做伸展动作;下肢应多做伸屈及外展动作。

5 心理护理

心理 由于中风患者极易产生消极、自卑、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所以在恢复期要更多的关心体贴患者, 鼓励患者参加家庭和社会活动, 处理好与同病房其他患者之间的关系, 提高其生活的情趣, 分散他们对疾病的不良心理负担。

6 语言功能的康复护理

语言训练要训练病人患者通过口形及声音学会交流;通过训练舌及口腔肌肉的协调能力, 能使患者的语言功能得到改善。训练原则是越早越好, 从简单到复杂, 一般先采用小的交流渠道和患者建立感情, 取得信任、依赖, 利用图片、单词、手势或者视觉信号, 配合单词, 避免用长句进行训练。每次训练都应有耐心, 反复示范, 并尽量用相同的方式, 尽力避免因几次失败而放弃训练。

7 体会

中风患者度过急性期以后, 通过合理饮食, 加强并发症的预防, 可以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花费早日出院。通过护理人员对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 可以促进患者机能的最大恢复、能够大幅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心理护理, 语言功能的康复护理能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和家庭。

摘要:对中风恢复期患者采用肢体运动功能, 语言功能康复训练等措施, 并对患者饮食、心理、预防褥疮及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等进行有效护理, 可减轻残障, 保进功能恢复, 提高生活质量。

中风恢复期病人的中医康复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人均为2009年3月—200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特色病房收治的中风恢复期病人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40岁~77岁(59.3岁±11.5岁),其中40岁~50岁6例,51岁~60岁4例,61岁~70岁6例,71岁~77岁4例;病程:<3个月14例,3个月~6个月6例;住院时间为30.7 d±11.87 d,其中<1个月10例,1个月~2个月9例,2个月~3个月 1例。

1.2 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定

ADL评定方法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入院时ADL评分为41.80分±14.44分,其中基本能完成(>60分)1例,需要帮助(40分~60分)10例,需要很大帮助(20分~40分)7例,完全需要帮助(<20分)2例。出院时ADL评分为56.30分±17.23分,其中基本能完成11例,需要帮助5例,需要很大帮助3例,完全需要帮助1例。

2 中医康复护理

病人入院第1天由责任护士填写入院评估表及Barthel指数表,制订护理计划,每日上午进行常规护理工作,下午统一进行康复训练。出院当天填写Barthel指数表。

2.1 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

训练总原则是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无自主活动能力的卧床病人,由陪护人员帮助做肢体被动活动或循经按摩,推拿肩、肘、膝、手足等部位,从远端到近端,幅度由小到大,每日2次或3次,每次20 min~30 min。功能锻炼时,上肢应多做前臂、腕、指的伸展动作;下肢应多做伸屈、外展动作。出现自主运动后,以自主运动为主、被动运动为辅,由健肢带动患肢,可根据自身情况选做脚踩木板、手指爬杆、手搓核桃等活动[3]。

2.1.1 良肢位摆放

良肢位是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的一种治疗体位。正确的肢体摆放对预防和缓解痉挛至关重要。①健侧卧位。健侧肩在下面,处于舒适体位,躯干与床面成直角,患侧肩在上面,上肢前屈80°~90°,肩前伸,肘、腕、指关节伸展放于胸前的枕垫上,健侧上肢自然屈曲放在胸腹前面,健侧下肢稍后伸,患侧膝屈曲放在健侧下肢前,保持屈髋、屈膝,踝中立位,足不要内翻。健侧卧位有对抗偏瘫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伸肌作用。②患侧卧位。将患侧置于高度适中的枕头上。上颈段稍微屈曲,躯干稍向后旋,后背用枕头稳定支持。患肩前伸,肘关节伸直,前臂后旋,掌心向上,手指伸展散开,患侧下肢膝关节微屈。健侧上肢自然放在身上,避免前伸引起患侧肩胛骨相对后缩。健侧下肢呈迈步位,膝向前屈曲置于体前放好的枕上。患侧体位是偏瘫的第一体位,也是最有治疗意义的体位,该体位可以牵拉整个偏瘫肢体有助于防止痉挛,从而有利于恢复期的站立训练。③仰卧位。头在枕头上呈正中位或稍转向患侧,躯干平直,患侧肩下放一枕头使其前

1) 为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编号:Z08050703080801。

伸,上肢放在体侧的枕头上,远端比近端略抬高。保持伸肘、腕背伸和伸指的姿势。患侧臀部和大腿下面放一长枕头,使骨盆向前并防患腿外旋。膝下放一小枕头令其微屈。足底避免接触任何支撑物,预防正性支撑反射所引起的足下垂。该体位异常反射非常活跃,容易引起病理反射,因此偏瘫病人应以侧卧位为主。

2.1.2 坐位

护理人员通过手法操作,使病人采取正确的坐位来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肌张力,引出或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可以降低躯干肌肉的痉挛。

2.1.3 被动运动

偏瘫病人除了定期翻身外,由近到远的肢体按摩可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由远及近的按摩则可促进血液循环。被动运动用于四肢各关节,根据关节的功能确定活动的方向,根据病情确定活动幅度和频度,起到放松痉挛肌肉,防止肌腱韧带挛缩,维持关节活动度等作用。

2.2 语言功能的康复护理

语言训练要教会病人通过口形及声音支配,控制唇舌运动,练习发音,由简入繁,逐渐强化大脑皮层,建立新的兴奋灶[4];指导练习舌及口腔肌肉的协调运动,如反复卷舌及舌的左右运动以促进病人发音。

2.2.1 早期训练

语言功能的训练越早越好,先采用最小的交流渠道和病人建立感情关系,如病人不能讲话,可用一些病人能利用来表达需求的画片,以后可采用单词或短语卡片,如病人对口语理解很差,则可采用手势或视觉信号,配合一两个意义明确的单词,避免用复杂的长句。每次训练都应耐心反复示范,并尽可能采取相同的方式,尽力避免因开始的几次失败而放弃训练,要使病人保持积极的态度。

2.2.2 根据失语类型分别训练

对不同类型的失语病人,训练的侧重点亦不同。命名性失语主要为遗忘症,护理时应有意识地反复说出有关事物的名称,强化记忆。运动性失语主要是构音困难,应着重给病人示范口型,面对面地教。

2.2.3 家庭成员参与

家庭成员与病人接触时间较长,许多后序工作主要由家庭承担,因此要告知病人家属、朋友、同事多与病人进行言语交流,为病人创造一个语言环境,使他们能够多听、多说,才能使发音、说话能力尽快恢复。

2.3 情志护理

脑卒中病人常伴有心理障碍,特别是焦虑和抑郁,严重影响了病人疾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5]。因此,医护人员应主动与病人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关心体贴病人,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因人制宜,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解除病人的不良情绪。可采用倾听、暗示解惑、以情胜情等方法进行情志护理。

2.3.1 倾听法

倾听是护患沟通的基本技巧。护士要善于抓住时机,激发病人的谈话兴趣,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症结所在,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

2.3.2 以情胜情法

创自于《内经》,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方法,就是有意识地采取另一种情志活动,去战胜和控制因某种情志刺激而引起的疾病,从而治愈疾病的方法。护士可采取“喜伤悲”法,利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笑话以及听相声等促使病人出现好动、好笑、高兴的欣喜状态,从而使心情舒畅。

2.3.3 暗示解惑法

暗示解惑法是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或一定的药物或物品进行暗示,以解除病人的疑虑,改善其不良的情绪状态,诱导病人在无形中接受治疗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6,7]。护士要鼓励、安慰病人、及时解释病人的疑问,解除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适用于易受暗示的病人。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中风病与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虚弱、劳倦内伤、饮食不节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只有通过对病人的健康问题进行全面的评估,根据病人的不同问题、不同证型对其饮食起居、治疗、康复给予全方位护理与指导,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中医整体治疗的优势,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以达到促进疾病康复,减低致残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目的。

中风的种类、部位、严重程度以及肌肉瘫痪特点等因素与预后和康复都有关系。如金代名医刘完素所说“筋挛虽势恶而易愈,诸筋缓难以平复也”。护理人员在为病人制订康复护理计划时,应遵循调和阴阳、以平为期、顺应四时、五方制宜的原则,鼓励、帮助病人持之以恒地进行康复训练,从而促进机能的尽快恢复,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同时,加强对家属的健康宣教,使家属认识到其在康复中的重要角色,尽可能多陪伴病人,给予病人支持与信心,帮助病人克服各种心理障碍,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

中医学强调情志因素与中风的发病关系较为密切,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资料显示,卒中后抑郁发病率25%~60%[8,9]。有调查显示,病人抑郁程度越重其生活自理能力越差[10,11]。抑郁情绪和心理及其外在行为的变化使卒中病人治疗和康复的积极性降低,对其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有重要影响,因而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和功能康复[12]。因此,情志护理是中风恢复期病人的主要护理措施。

中风病恢复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处于中风恢复期患者220例, 男169例, 女51例。患者年龄47~78岁, 平均年龄 (54.12±7.46)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所选患者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中风恢复期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中医康复护理, 具体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舒筋活络浴袋洗浴

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 先进行熏蒸, 后将患位于配好后的中药液中进行浸泡;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可选用毛巾在配好的药液中浸泡约15 min, 捞出, 拧至无中药液滴出, 待其温度适中时, 敷于患处, 1次/d, 10 d为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中药药浴具有明显的温经通络、散热止痛、活血行气、祛瘀消肿的作用。

1.2.2 针灸护理

按照患者的病情进行不同的针灸治疗, 一般将头穴作为主要治疗穴位, 而配穴的选取则主要根据患者实际。具有操作为:毫针刺法, 30 min/次, 1次/d。针灸是中医治疗手段中较为重要的治疗方法, 可有效疏通患者的经络、活血化瘀、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

1.2.3 推拿按摩

对于四肢的行动障碍的患者, 进行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中一般选择的穴位包括肩井、合谷、曲池、足三里、承扶等。在按摩中, 一般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的的渐进手法进行。推拿按摩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可明显改善患者局部的血液循环、消除痉挛及放松肌肉的作用。

1.2.4 情感护理

中风恢复期患者一般具有较强烈的心理焦虑、恐惧以及不安等情绪, 医护人员应主动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为患者详细讲解治疗作用, 并尽可能的带动康复较好的患者与其进行交流, 排除心理防御, 使其能够真正接受治疗, 并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 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 医护人员应不断的教授患者及其家属相关的康复知识和训练, 使其能够加入到康复治疗中, 有意识的进行康复训练, 提高康复疗效。

1.2.5 饮食护理与作用

中医护理本身即采用物理及中药对患者身体进行调养的过程。而饮食作为中医护理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中风恢复期患者具有重要作用。一般中医认为, 中风患者的饮食应以益气补血为目标, 要求其饮食中蛋白含量高、纤维含量高、且食物口味应以低盐为主。饮食原则为少食多餐、因人而异。医护人员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发展, 并及时的进行饮食的调整, 使患者的饮食真正意义上为中风患者的健康恢复为服务。

1.3 观察指标

医护人员应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 从角色、躯体、情绪、社会四个功能方面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 分值高低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高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进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 两组患者角色、躯体、情绪以及社会四项功能以及总评分对比,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3 小结

中医康复护理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分支, 其主要采用中医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后护理。与中医相类似, 中医康复护理重点为改善患者的气血循环, 促进其经脉通络[4,5]。目前, 随着中医康复护理的发展, 其主要包括中医物理护理、情感护理、饮食护理等。本文选取本院中风恢复期患者220例,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中药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患者在角色、躯体、情绪以及社会四功能以及总功能评分中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即中医康复护理能够更有效的促进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康复, 对其各项身体机能的改善和提高具有显著作用。

综上所述, 中医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的预后, 促进其身体机能恢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康复护理在中风恢复期的作用和应用价值。方法 22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 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1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恢复期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中医康复护理。对比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角色、躯体、情绪以及社会四项功能以及总评分对比,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8.7231, P<0.05) 。结论 中医恢复期患者采用中医康复护理可有改善其预后效果,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风,恢复期,中医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朱俊燕.中风恢复期的中医康复护理.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21) :3314-3315.

[2]王汝玲.中医护理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4, 26 (5) :531-53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30-31.

[4]刘维秋, 张义文, 钟平.中风恢复期的中医康复护理对策分析.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4, 14 (11) :80-81.

中风病恢复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的患者, 共计11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6例:男40例, 女16例;年龄最小48岁, 最大78岁, 平均年龄64.94岁;观察组56例:男39例, 女17例;年龄最小47岁, 最大80岁, 平均年龄64.63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以上病例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均经CT或者MRI证实, 生命体征稳定且无意识障碍等情况。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恢复期宣教护理, 指导患者肢体训练, 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进行语言功能的恢复。

观察组予以以下护理: (1) 生活护理。环境的舒适护理, 保持病房室温湿度, 冬季注意保暖, 室温在22~25℃, 湿度在50%左右;妥善安排患者的体位, 根据患者的体型选择合适的体位垫;长期予以口腔以及皮肤护理, 防止肺部感染以及压疮的出现。 (2) 情志护理。用和蔼的态度向患者解释有些症状属于功能性的, 可以恢复, 鼓励尽早自理。要做好患者的康复指导,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促进早日康复。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多接近多安慰, 护理说教时不急躁, 教患者一些生理常识及讲解恢复期的有利因素。鼓励患者与病区内已经恢复良好的患者多交流经验, 或者讲解以前成功的病例, 增进患者的信心。 (3) 饮食护理。以清淡干寒为主, 调整人体气机。阴虚者给予甘凉食物, 如绿豆、小米等;阳虚者宜食甘温食物, 如麦面、胡萝卜等;肝肾不足, 头晕目眩者, 宜多食白菜、黄瓜等蔬菜;便秘者宜食高纤维素食物, 如蔬菜、水果等;体质虚弱和消化不良的患者给予温热、易消化的软食, 忌生冷硬食品。 (4) 二便护理。对于便秘患者予以行为改变训练以及活动干预和提肛训练。通过抬臀提肛收腹动作, 增强盆底、腰腹肌力量, 对于小便不利患者予以定期会阴部护理。 (5) 认知功能康复护理, 通过指定患者进行注意力训练, 如视觉跟踪、猜测及电脑游戏等;计算机训练, 如模拟在超市购物等情景;记忆力训练。可采用背数字、默写词语等, 并运用一些记忆方法如联想法加强记忆。也可结合笔记本等辅助记忆;思维训练, 安排一些简单的活动如拼图、切苹果等。 (6) 肢体功能康复护理。通过患者早期主动功能锻炼配合针灸、按摩、理疗等综合疗法恢复肢体功能, 一般是先被动按摩, 再指导患者主动锻炼, 先做大关节, 后做小关节。由近端到远端, 由上到下, 幅度由小到大, 以患者耐受为准, 并嘱患者用力, 尽量使瘫痪的肌肉收缩, 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1.3 疗效观察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86年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为准[1]。

2 结果

经护理后所有病例中,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两组间有明显的效果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中医以为, 中风是人体正气不足、五志过极、饮食不节等内外因素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产生虚、火、痰、瘀等病理变化而致气机逆乱发病。通过对患者的康复护理, 使患者阴平阳秘, 气血通达内外, 肢体经络疏通, 强筋壮骨, 对于缩短疗程, 促进肢体、语言康复, 减少致残率, 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预防并发症, 减少后遗症起到了十分积极地作用[2]。所以, 中医康复护理在护理老年中风恢复期上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运用中医康复护理老年中风恢复期的临床效果, 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12例老年中风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分成2组, 观察组对所有患者予以中医康复护理措施。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 比较2组护理后的效果情况。结果 经护理后所有病例中,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两组间有明显的效果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医康复护理能明显促进中风恢复期患者功能恢复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医康复,护理,老年人中风恢复期,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丽华, 刘秀娥, 庄淑萍, 等.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21) :32-33.

中风病恢复期 篇7

关键词:化痰祛瘀法,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疗效观察

中风在临床上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很高。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其死亡率明显降低,而致残率却相对上升。2006年1月~2008年10月,笔者采用清热化痰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4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为河北朝仁医院和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诊断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拟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1],且经头颅CT和临床症状证实为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入组病例除有中风的证候外兼有肥胖、眩晕、胸闷或心悸、肢麻沉重、胁胀或腹胀、纳呆、口黏或欲吐、舌质紫暗或瘀斑、苔厚腻、脉弦滑或沉弦等痰瘀阻滞征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3.38±6.03)岁;病程21~156 d,其中,90 d以内者30例,91~156 d者10例;CT提示病灶在基底节25例,小脑1例,大脑皮层3例,放射冠11例;合并高血压者16例,糖尿病者4例,高脂血症者13例;发病1次者28例,发病2次及以上者12例。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49±5.31)岁;病程20~154 d,其中,90 d以内29例,91~154 d者11例;CT提示病灶在基底节23例,小脑2例,大脑皮层2例,放射冠13例;合并高血压者13例,糖尿病者6例,高脂血症者12例;发病1次26例,发病2次及以上14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梗死部位、合并症及发病次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抗血小板、调控血压、血脂、血糖的基础上加用自拟化痰祛瘀汤治疗,药物组成:陈皮20 g、法半夏15 g、茯苓25 g、黄连8 g、丹参30 g、水蛭10 g,半身不遂者加桃仁、红花,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口眼歪斜者加全蝎、僵蚕,腰膝酸软者加熟地、枸杞,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水煎服,1剂/d,分2次服用,28 d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血小板、调控血压、血脂、血糖,28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停服其他治疗脑梗死的药物及可能影响观察结果的药物。两组均于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3 疗效标准

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研究组制定的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度评分标准(MESSS)[2],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 (功能改善) 及患者的生活能力状态 (评定时病残度) 来确定疗效。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7%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及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疗效评定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计分比较,P<0.05,见表2。

3 讨论

缺血性中风起病急、变化快、危害大,属神经内科急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本病认识的提高,就诊时间的提前,以及超早期溶栓使得该病的预后大为改观[3]。急性期过后患者多遗留有偏身的麻木无力、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在恢复期抓紧时机,积极治疗,常可使患者少留残或不留残。祖国医学认为,在缺血性中风病理过程中,其病理因素有风、火、痰、瘀等,其中痰瘀犹为重要。 (1) 急性期意识昏蒙、言蹇失语、半身不遂,喉中痰鸣、腹胀便秘、苔黄腻、质暗红或红等均为痰瘀闭阻或郁而化火的不同表现。 (2) 至恢复期偏身麻木不遂、疼痛肿胀等症状也体现了痰瘀阻滞的特点。痰瘀互结阻络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中风病的整个过程,所以化痰祛瘀应贯穿于中风病治疗的始终。笔者采用化痰祛瘀汤中的陈皮、法半夏、茯苓燥湿化痰,黄连清热化痰,丹参、水蛭活血化瘀,共奏健脾化痰祛瘀之效,化痰祛瘀且痰瘀同治,使脑络得通,气血得行,脑髓得养,疾病得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陈皮有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和降血脂的作用[4];半夏内含α-谷甾醇有抗氧化的作用[5];茯苓可抗动脉粥样硬化,有脑保护的作用[6];水蛭有抗凝、降脂的作用[7];黄连有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降血压的作用[8];丹参可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和脑保护的作用。推测此组方能化解痰瘀,调控血脂,改善血液黏度和流变性,提高缺血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使得患者临床症状好转。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

[3]刘鸣.临床循证治疗手册·神经内科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4.

[4]李庆耀, 梁生林.陈皮的药用研究进展[J].中成药, 2008, 30 (2) :246-247.

[5]王新胜, 吴艳芳, 马军营, 等.半夏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J].齐鲁药事, 2008, 27 (2) :101-102.

[6]陈红梅, 秀兰, 吴占全.土茯苓的化学与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8, 11 (2) :71.

[7]王蒙萌, 杨永波.水蛭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J].黑龙江中医药, 2008, (2) :47-48.

上一篇:景观改造下一篇:教育家的品质与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