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改造(共12篇)
景观改造 篇1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绿地系统总体规划与布局也在发生改变,出现绿地被基础设施挤占、茂密植物影响通风采光和司机(行人)视线、绿地被行人穿越践踏、车辆乱停放等诸多问题。因此,运用合理科学、疏堵结合的改造方法,完善城市景观功能,提升城市绿化景观的完整性、兼容性、诱导性、参与性势在必行。
绿化景观作为视觉和触觉等感官美学意义上的概念,狭义的解读与“风景”同义。广义的景观即为文化景观,它是人类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它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环境生态,包括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因素,以及对这些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所构成的生态环境;二是社会历史文化,包括蕴含于生态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行为方式等与人们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或街区的风貌[1]。
景观改造的宗旨是为人们创造休闲、活动的空间,舒适、宜人的环境。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有关土地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及对一切人类户外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与艺术感性的分析综合,找到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途径,对大地景观进行规划、维护、设计和管理,通过景观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利用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创造优美宜人的户外为主的人类聚集环境12]。西安曲江新区结合辖区历史文化内涵、地域特点、文化产业定位、旅游景区特色等资源,实施绿化景观提升改造。
1 艺术感与实用性结合,创新型景观设计提升区域品味
为满足审美需求,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必须体现其艺术审美价值,即植物配置要遵循多样统一、协调对比的艺术原则,也就是植物配置的艺术性[3]。西安曲江园林景观作为现代时尚品质生活与历史人文精神契合的载体,不仅展现出古城新貌的外在城市空间构成,更折射出城市所隐含的性格与精神(见图1)。曲江新区在城市绿化景观提升工作中本着“创意、节约、品质”的理念,巧妙运用和把握各类乔灌木在层次、季相及色彩上的变化,结合当地环境特点营造出简洁、自然、时尚的植物群落和丰富多彩的园林风景线。
1.1 打造城市窗口绿化景观,提升品质城市新形象
在绿化景观提升中,以大地作为画纸,通过“透、借、引”三位一体中的造景手法,打造与地域环境相融合的人文景观风景线。大地艺术对景观产生巨大的影响,表现在景观艺水化的地形、自然材料的选择以及思想的表达等方面[4]。
西安绕城高速曲江出入口是各地宾朋了解曲江人文历史的第一道风景(见图2)。借助原有地貌,因势利导进行地形梳理,提取脸谱、丝路沙海、飘带、蝴蝶等元素表现历史、自然、生态内涵,围绕大转盘通往各条大道节点,栽植6组迎客松抒发古都西安喜迎八方宾客的情怀,通过地形梳理、苗水移植、园林景石、夜景灯光、台地塑造、雾化喷灌等方式,形成园林景观与历史文脉的呼应。
西安曲江新区新开门转盘周边景观改造以“复合式造型植物和彩色植物群落”造景为主,正面台地栽植造型油松烘托点缀景区标识,背面以丰富彩叶植物林冠线及灌木“书印”造型色块,寓意进入曲江便是打开历史的书籍,使优美的园林景观融入旅游与文化元素,彰显曲江新区的区域特色。转盘周边以高品质小区和商业服务区为主,区域内市政公共绿地的提升改造注重观赏性和实用性。在行人践踏严重的绿地上,采用彩色透水地坪和组团彩叶乔灌木相结合,通过四通八达的林荫印花漫道,将人行道和商铺门前小广场融为一体,方便市民停留通行。
1.2 创意景区节点提升,塑造高标准旅游环境
道路交叉口绿化景观是道路节点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是特别的“停留”景观,既要从属于整个道路绿化景观系统之内,又要区别于“行动中”的道路绿化,而这短暂的停留能让人感受到城市的园林艺术气质,充分展示城市形象、城市品位和城市投资环境[5]。
曲江新区对辖区重点道路、开放式景区和繁华商业广场周边路段十字路口节点实施了20余处道路节点的提升改造(见图3)。从绿化增量、色彩丰富、植物造型、点石成景、彩色透水地坪等方面着手,在保证景观效果和绿化功能的同时,做到不遮挡交通指示标志,不影响行车通行视线,实现优化景观效果、增加生态容量、完善便民设施的工作目标,营造出“一节点、一风格、一处景”的道路景观效果(见图4)。为国际化大景区增添了新的内涵,使曲江国家级AAAAA景区更具“国际范儿”。
1.3 创造美化手段,树疤林道变艺术走廊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曾指出:景观是一种媒介,通过这个媒介,很多自然的、生物的、文化的过程产生并互相作用。因此景观设计不仅是一门美化的艺术,更是一门解决问题的艺术[6]。曲江池遗址公园大草坪栽植的法桐和杨树,因多年西晒灼伤而腐烂结疤,通过巧妙构思,因疤制宜、因洞借景,创作了“疯狂动物城”主题树洞画艺术景观休闲区域,形成一个新型景观创意区(见图5),使小创意美化了大环境,吸引市民来此休憩游玩。
2 主题街景融入文化曲江,都市文化渲染人文气息
街景特色是城市内在素质的外部表象和城市个体的综合体现,不同的街景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在特定条件下的不同社会的生活场景,体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物质追求和精神需求[7]。曲江新区每年围绕传统节庆和主题文化活动进行街景氛围营造,2016年结合大唐古韵、丝路延绵文化符号进行街景花坛创意,主题街景有大雁塔南广场和开元广场主题花坛2 组,其他花卉氛围布置点位分布在绕城高速出人口、雁南路等主要道路共12个节点(见图6,7)。彰显了曲江独特的园林特色,渲染“都市让生活更美好、文化让都市更精彩”的发展主题。
3 做好海绵城市综合治理,创新处理城市绿化高抬土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8]。低影响设施开发包括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狭义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蓄水池、植草沟等。
3.1 采用海绵城市理念,实施城市绿地综合治理
绿地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衰退,绿地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活的园林植物,其可塑性强,这种特点决定了绿地景观的日常养护非常重要。曲江新区在做好绿地景观日常养护的同时,在绿地“高抬土”整治方面,为减少因覆盖地下设施而产生的高抬土,创新管理措施,采用厚碳钢作为高抬土挡板,置石和花灌木栽植过渡硬质材料,将园林造景手法融入其中,形成简洁雅致的效果(见图8)。独特的高抬土处理方式,既能保障绿地有效收集雨水,又使造型效果别具园艺特色。
3.2 实施绿地小广场建设,打造优美舒适人居环境
城市广场是人们休闲、娱乐、观赏等活动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俗称“城市客厅”,集中体现了城市风貌、景观特色等。绿化是城市广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城市必不可少的生态要素,合理的设计对维护城市景观有重要作用,进而提升城市广场的内涵和价值[9]。曲江新区针对部分市政绿地损毁严重、商铺门前停车乱、主要出入口行人践踏严重等绿地现状,结合海绵城市绿地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的理念,在对雁南五路、雁展路等40余处小广场提升改造时,不仅栽植了高大的彩叶乔木和花灌木,还增加了透水地坪彩虹路、造型树、七彩糖豆景观、糖果座椅等园艺景观和公共设施(见图9,10)。融入人性化服务功能和景观效果,方便市民通行和亲绿体验。
3.3 创新性与节约型相融合,海绵城市生态理念引领环保建设
节约型园林的概念应包括4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10]。曲江新区注重绿地生态效益和植物物种多样性,倡导种植宿根花卉和适生植物品种,改善植物配置结构,实现节约型绿化改造。
1)小广场改造中引入海绵城市理念运用起伏式和台地式处理手法对地形进行整理,景观挡墙借助台地从功能上分解陡坡,形成了丰富的景观效果;利用现有坡地高差设计了收集雨水的滞留塘、植草沟,从而蓄积利用多余雨水补充日后养护的喷灌设施。将海绵城市理念贯穿整个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各个节点,并在曲江多个区域进行推广,成为城市绿化改造的“范式”。
2)采用常绿耐阴地被植物,改善草坪生长不良状况麦冬、八角金盘、射干等常绿地被植物具有节水、耐寒、耐旱、耐贫瘠、抗衰退、抗病虫害、四季常绿等优良特性,且栽植养护成本低、成活率高。曲江新区在改造树荫下、树池坑草坪斑秃处,采用各色耐阴常绿地被植物,依照树冠投影或树池坑形状栽植成流线型色带,改善绿地景观效果,形成自然流畅、高低错落的流线型绿地景观带。
3)优化区域生态配置,突出生物多样性特色根据植物叶、花、茎的色彩差异进行合理搭配,使整个景观带如七彩飘带,交相辉映,构成品质西安“更人文、更自然、更生态”的大景观形象(见图11,12)。
4)科学配置植物群落,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实施立体空间绿化,因地制宜,推广屋顶绿化、墙面、桥体等垂直绿化方式,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尽量保留辖区原有绿化高大植物,保留原有林带自然植物群落,保护城市生态系统。
5)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消除林下空地乡土树种最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具有抗性强、耐旱、抗病虫害等特点,为本地群众喜闻乐见,也能体现地方特色风格。充分使用乡土树种是实现创造“生态园林”的基本保证,是建立“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重要因素。曲江新区绿化景观大量选用西安周边园林乡土植物油松、银杏、桂花、西府海棠和市树国槐(见图13)和市花观赏石榴紫荆等,积极引种美国红枫、红花檵水、黄金槐、五角枫等彩叶植物,在绿地花坛、树下林地等区域见缝插绿,推广繁殖应用佛甲草、射干、麦冬等10多个节能型新优品种,有效消除林下空白地。
4 多元化创意丰富景观,打造舒适都市休闲空间
景观提升工程融合了新理念和新手法,运用环保型材料和新技术、新工艺。在绿化栽培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植物做背景,选用多种彩叶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实现了低成本营造丰富景观效果的目标。在缓坡大草坪改造中,注意树丛的疏密,林相、林冠线(起伏感)、林缘线(自然伸展感)结合地形的处理,创造出整体效果舒展开朗且具有“流淌的绿色”疏林草地之动感,打造出令人流连忘返的城市休闲、活动交流空间。
5 积极提升科学管养能力,培养良性城市绿地系统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最重要的是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品质,园林绿化施工和养护是绿化工程的重要工作,须加强在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工作,按科学的方法合理进行养护,从而使城市绿化景观满足城市环境建设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曲江新区绿化管理严格执行《绿地养护检查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各区域责任单位、养护责任人、督查责任人,形成多层次、全方位检查监督的工作机制。
1)多层次巡查,实行无缝隙化检查监督。采取定时和不定时检查的方式,层层落实,形成多位一体的检查监督机制。
2)运用经济杠杆,将检查监督与各施工单位的费用挂钩,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工作积极性。
3)充分发挥生物防治在园林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的重要作用,使用国槐小卷蛾诱捕器、采用树体外插注药物、以虫冶虫等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和清除化学农药对景区环境的污染。
6结语
回归自然、修复生态、传承文化,展现曲江新区地域文化景观是绿化景观提升改造的宗旨。只有尊重曲江新区本身的自然和社会地域条件,在改造中使功能与艺术巧妙结合,才能有效实现地域人文景观,历史风貌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传承和创新,使曲江景区散发更为迷人的魅力,提升文化旅游新区的宜居性、美誉度和文化内涵,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马晓.城市印迹——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2]邵力民.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武勇.基于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探计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方法[J].现代周艺,2015(6):158-159.
[4]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的关系分析[EB/OL].[2015-12-05].http://www.zhazhi.com/lunwen/sjlw/jgsjlw/109319.html.
[5]李智涛.道路节点绿景改造提升的探索[J].中华建设,2013(10):78-80.
[6]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美化环境的艺术,更是解决问题的艺术[EB/OL].[2007-05-30].http://www.doc88.com/p-1148775504783.html.
[7]张鹏.地域特色融入现代街景空间的设想——以朔州市雁门街景规划设计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3):172-174.
[8]胡灿伟.“海绵城市”重构城市水生态[J].生态经济,2015(7):10-13.
[9]刘秦芳.城市广场绿化景观设计探讨[J].房地产导刊,2015(1):240.
[10]王晓燕.浅谈建设节约型园林的措施与模式[C]//2011北京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论文集.北京,2011.
景观改造 篇2
第二章 设计咨询范围及内容 第三章 设计团队组织结构
第四章 服务阶段工作内容、提交成果及服务周期 第五章 设计费及支付方式
第六章 质量保证体系与措施、后期服务措施 联系方式
第一章 项目简介 1 项目名称: 2 位置: 3 规模:
第二章 设计服务内容
本次设计服务包含x工作阶段:景观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与后期现场配合。 设计深度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布的《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版)中对于各阶段设计深度的规定、《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国家建设部.3)以及园林景观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第一阶段:扩初设计 1、此阶段的设计成果有:
a 设计说明书 b 总平面图;
c 竖向设计平、剖面图;
d 种植设计图(主要树种及栽植方式); e 道路广场铺装设计图; f 河道驳岸设计图; f 局部放大图;
g 景观建筑、小品设计图(平、立、剖面); h 景观电气设计图。 i 景观给排水设计图 j 物料表
k 景观概算书
以上成果内容提交数量:文本四套,设计成果光盘1套。
2、此阶段一期工程用时 x工作日,二期工程用时x 工作日,二期工程用时x 工作日。 第二阶段 施工图设计 1、此阶段设计成果有:
a 设计说明书; b 总平面图;
c 竖向设计图(平、剖面); d 放线设计图;
e 种植设计图、苗木表;
f 道路广场铺装设计图及铺装做法图; g 局部放大平面图; h 景观给水、排水图纸; I 景观电气图纸;
j 景观建筑、小品设计图; k 景观工程设计预算。
以上成果内容提交数量:蓝图文本八套,最终成果光盘1套。
2、此阶段一期工程用时 x 工作日,二期工程用时x 工作日,二期工程用时x 工作日。 第三阶段 施工现场配合 第三章 设计所需资料清单 1.项目用地现状地形图 2 项目用地地质勘查报告 3 项目规划设计最终本文本
3 项目最终确定版的规划设计方案cad 4 项目用地大地坐标系及现状规划的竖向标高 5 规划综合管网图纸 6 节点详细平面图及效果图 7 河道驳岸的形式要求 8 铺装材质及色彩的要求 9 照明设计的标准及要求
9 建筑设计图纸包括地库范围及结构图
第四章 设计费及支付方式
1、项目的设计费,总额为人民币x万元整。 设计取费说明:
2综合造价:x元/平方米,合计:x万元人民币; 3最终优惠价格:x万元整。
2、基本服务费用根据不同阶段分列如下:
A、预付款:各分期阶段的20%。
C、初步设计阶段:各分期阶段费用的40%。 D、施工图设计阶段:各分期阶段费用的30%。 E、施工期间现场配合:各分期阶段的10%。 注:
旧城景观空间的保护性改造 篇3
[关键词]旧城;景观;改造;策略
目前国内的旧城景观改造工作中存在很多的漏洞,这些漏洞对于城市内部的综合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甚至损害城市的文化特点,如何针对目前存在的改造问题,采取对应的措施解决,最终提升城镇景观改造的水平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关键问题。
1 实况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的城镇建设工作获得突破性进步,城市化建设的速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是,具体的实践环节中,由于被传统的思想观念、经济意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城镇内部的景观空间规划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1.1 基础设施方面
很多的城镇内部基础设施不够,在各个方面不能直接性的满足人员需求,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包括排水系统、道路设施、市政设施、服务设施,并没有和城市内部实际的建设标准保持同步性,不同程度上影响发展水平。
1.2 破坏严重
部分城镇中本身具有一些历史价值建设或是文物古迹,但是在进行城市改造或是规划的环节中,过分的模仿其余城市的建设方案,在建修工程上投入时间和经历过多,部分原本存在的建设或古迹,直接性的被拆除破坏,虽然各种新型化的建筑物被建立起来,但是分析最后的综合设计水平会发现,过分模仿其余城市的形式,具有独特性的建设逐渐的减少,部分的区域甚至已经将百年的树木毁掉,为工程进步提供帮助,这些都是违背特色建设和规划核心的,也不利于长久性的发展,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
1.3 生态平衡破坏
部分旧城的改造工作中,砂石、水泥、污水没有合理控制,产生很多的建筑噪音,由于工程项目或拆迁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于城镇的综合风貌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此外部分区域完全不考虑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将生产或是建设中形成的建筑废物垃圾排泄到河流湖泊中,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不符合可持续性发展思想,同时威胁居民的生命健康。
2 景观改造的构成和实施目标
旧城内部的景观改造工作需要考虑景观构成的基本要素,从准确的方向开始,明确改造的对象,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实施计划,对于重点对象合理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够有计划性的实施,真正为建设做出贡献。
2.1 建构筑物景观
城市景观中建构筑物是关键的构成部分之一,建构筑物的样式、高度、色彩对于整个城市的容貌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旧城改造环节中要重视保护基础,在此前提下实施其余计划,对于部分的建构筑物进行保护。
2.2 城市绿化景观
城市内部的绿化不仅能够为城市整体增加色彩,同时给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城市绿化帮助净化空气、提升环境的质量,控制噪音污染,提供更加优质的氧气,逐步帮助控制二氧化碳效应,避免水土的流失,对于生态健康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2.3 道路景观
城市综合面貌会受到道路景观的影响,如果内部道路过于拥挤就会给大众一种压抑的感受,影响城市综合形象,反之宽敞明亮的道路能够给人舒畅的感觉,因此在旧城的空间改造环节中要特别关注道路的改造工作。
2.4 水文方面
旧城的景观改造环节中要重视整体的协调一致,和建筑物景观保持一致性,尽量的融合到自然环境中,为城市建设增加更多的色彩。
2.5 大气、光照
所谓大气景观主要指城镇内部空气质量,考核方面含有气味、温度、湿度、清澈度等各个要素,这些要素对于城市的综合景观环境效果也是有作用的。旧城景观改造实施环节中要考虑霓虹灯、广告牌匾等常见照明设备的革新,合理搭配,避免发生光污染现象,各种照明设备搭配应用,保证效率。
3 改造原则
3.1 中心区域
提升对于中心格局改造的重视程度,集中力量,实施环节中要重点提升中心区域的经济文化气息,保证建筑高度和密度,促进各项功能的多元化互动。
3.2 符合客观规律
保护性改造实施中关注城市内部的优势,考虑不同城市内部的原有景观特点,建立具有特色的城镇,实施环节中保持整体格局,符合自然发展规律。
3.3 适当改造,合理创新
改造实施中要控制尺度,维持社会稳定,部分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或特色要素保留,在此条件下适当的创新,消极因素可以主动革新创造。
4 实施措施
改造实施中,领导人员要对于相关的规定和文件具有全面的分析和理解,领悟到改造的核心精神和意义,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人民的认识水平,为工作合理展开提供助力。实施前期要合理的调研,了解不同区域的实际状况,考虑旧城内部的综合条件,设定出最适当的改造计划,不可过分的模仿,通过审核的计划不能够随意的更改;改造实施中重视材料的放置,妥善的处理各种工业废料,不能够随意的丢弃,控制噪音污染,保证城市居民的利益;同时关注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于供气系统、供水系统、排水系统、绿化设施、道路的关注程度,深化完善基本建设,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做出实质性建设,促进现代化发展;旧城内部的特色建设是一种标志,也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因此部分具有特点的地方建设物或是区域性标志要给予保护,帮助每个城市建立起特色化的形象,维持自身的特色,让每个旧城在不断改造中快速发展,保证城镇内部的精神价值,让物质建设和精神精神同时发展,提升大众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 旧城改造工作是城市化建设工作中必须经历的环节,对于人民的生活具有关键的影响,相关的部门要提升重视程度,积极的探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考虑各方面因素,实现规划和经济的一致性,促进长久性发展。
作者单位
潍坊科技学院
景观改造 篇4
一、基地解读
城中湖景观飘带 (千岛湖广场至梦之岛段) 原整条飘带建设已久, 现状地势平坦, 局部地形较高, 且马路与湖面高差大;植物层次单一, 过密;湖岸线块石零乱, 有安全隐患, 且水位变化很大;沿线绿地中有很多变电箱。存在诸多问题和难点, 整体面貌与时代格格不入, 必须通过景观设计解决问题, 改造提升。
该段飘带北接千岛湖广场二期, 广场二期景观配套相对成熟, 服务配套功能欠佳, 飘带设计在景观上主要考虑与它几个平台、园路标高上的衔接, 西园码头维修扩建与西园污水提升泵站衔接, 增加商业配套用房;中间段西园娱乐公园大树成荫, 空间过密, 通透性较差, 且设施破坏严重, 东部湖边有一座水上建筑和一处货船码头;南接梦之岛, 该处有一座泵塔, 原有绿地较窄, 而且高差大。
二、现状评价
1. 优势
(1) 山清水秀, 人文景观丰富;
(2)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背山面水, 风水福地;
(3) 地域土壤种类丰富, 可营造多样的植被景观和人居环境, 且丰富的植被资源, 可再利用。
2. 不足
(1) 景观主题不突出, 统一性不够强;
(2) 景观设施破损比较严重, 设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功能设施不完善;
(3) 缺少千岛湖文化特色;
(4) 湖水水位变化较大, 盈水位与枯水位时景观的不稳定因素较大;
(5) 绿地平坦, 沿湖绿地原有植物过密, 遮挡视线, 视觉通透性差;
(6) 缺少为千岛湖广场商业功能配套;
(7) 硬件 (铺装、小品) 材质不丰富, 色彩不协调。
三、解决措施
(1) 竖向设计。从道路向湖面通过挡墙进行降坡处理, 缓解高差大问题, 打开视线。
(2) 保护和利用。针对长势良好的苗木, 进行保护和利用;保留人文景观建筑, 进行修复扩建。
(3) 文化提炼。提练千岛湖地方文化、历史、风俗等内涵, 创作景观建筑与小品, 赋予景观飘带生命力。
(4) 岸线美化。根据不同地段进行有效地驳岸设计, 配合植物的应用, 使岸线有较好的绿化过度。
(5) 绿化种植。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合理配植一个主景突出、季相丰富、层次分明、视觉通透的景观飘带。
(6) 色彩协调。绿化植物季相、色彩合理搭配;硬质铺装、建筑小品、亮化灯光色彩等要与环境相协调。
(7) 增加商业配套建筑。
四、设计构思
方案构思以超前意识、生态环境意识、系统意识为指导, 遵循千岛湖滨水景观带上位规划要求下, 力求反映千岛湖特有经济、文化、人文魅力的山水风貌。
城中湖景观飘带 (千岛湖广场至梦之岛段) 景观结合自身特色与千岛湖特有的文化, 从体现“飘、山、水、船、渔、古”等方面, 对湖岸线绿地进行创作, 通“飘”带状游步道连接, 布置五个主要景观节点:“千岛归来、千岛风帆、千岛渔歌、千岛奔流、千岛眺望”。方案的总体思路具体如下。
(1) 根据功能分三个区:1) 千岛归来、千岛风帆段为商业配套景观区;2) 千岛渔歌为娱乐休闲景观区;3) 千岛奔流、千岛眺望为自然休闲景观区。
(2) 结合千岛湖的上位规划要求, 绿地中都贯穿沿湖“S”形曲线“飘”带状游步道, 游步道采用不等宽设计, 大于等于2.5 m (安全、舒适、美观、大方) , 游步道标高为107.00~108.00 m;人行道的标高为110.00~114.00 m之间, 高差2~6 m不等。
(3) 考虑沿湖的观赏视线, 人行道以外除商业配套景观区的绿地做统一坡向湖面, 并且配置落叶大乔木 (如沙朴) , 让游人可以透过树杆一览湖光山色, 为避免绿地过于单调, 选用塑型高杆加拿利海枣来点缀滨湖景观, 并在疏林草坡上用大景石及鲜花配景, 形成简洁大气中又带有精致的湖岸绿地景观。根据绿地各宽窄不同, 分为两种形式处理:一是较窄处, 利用景观挡土墙的形式来处理2~6 m的高差, 并且采用木栈道半挑的形式;二是直接斜坡草地下降到108.00 m的高程的游步道, 再根据延伸至水面绿地的大小, 进行具体设计, 局部增加凉亭、雕塑等建筑小品, 驳岸尽可能保持原有地貌。
(4) 沿湖岸线考虑了栏杆或绿篱防护和景观照明。
(5) 所有硬件以暖色调为主, 而且自然、环保。
(6) 沿园路挡墙、花坛都可作为“隐形”座凳, 高度为40~45 cm。
(7) 停车场设计:考虑自驾环湖旅游光观, 设置了五处停车场, 共计40个停车位。
(8) 生态公厕设计:公厕是滨湖绿地系统不可缺少的配套服务设施, 根据350 m服务半径, 新设了两处生态公厕, 加上西园码头原有公厕, 整条飘带绿地共计三处。
(9) 夜景设计:从点、线、面三个方面, 对景观飘带进行统一规划设计, 根据亮化的照度和色彩, 将区域分为光彩区域、亮化区域和控制区域三个等级。区域亮化根据功能可划分为:商业区亮化, 主要有临江滨商业活动区等, 属光彩区域, 亮化可结合室外灯箱、壁灯, 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娱乐休闲区亮化, 主是沿滨湖边广场, 属光彩区域和亮化区域, 利用广场绿化的庭院灯、景观灯柱、草坪灯、地灯强调亮化区域主体, 突出夜间休息氛围;山水自然休闲景观区亮化, 主要千岛湖湖岸线和其自然山地, 属亮化区和控制区, 利用绿色泛光灯结合庭园灯, 通自然山地、水中倒影等手段美化、装饰, 突出水面、地形轮廓。线型亮化包括滨湖亮化和道路系统亮化, 滨湖亮化指城中湖环湖区域, 属亮化区域, 统一水边灯光色彩和亮度, 清析构画水面轮廓线;道路系统亮化, 主要指沿湖游步道及区域内园路, 通过景观灯、地埋灯、草坪灯营造良好的道路夜间景观。点亮化主要指标志性建筑、建筑小品、重要节点, 采用泛光灯进行外观照明, 强化节点。
(10) 植物种植设计。千岛湖镇定位为体育休闲城市, 着力打造未来的长三角地区休闲旅游中心。城中湖景观飘带又是千岛湖镇对外经济、文化、人文交流的窗口, 因此在绿带的绿化设计方面尤其应当注重生态性、景观性、防护性的结合, 同时注意与城市风貌的协调与文化的融合。
油田居住区绿化景观改造论文 篇5
1油田居住区绿化景观改造分析
人是城市的主体,在景观设计和城市建设中应得到关怀。有时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居住区绿化建设,强调的是纪念性、机械形式性、对外展示性,即人文景观为主导。事实上,城市绿化的真正意义在于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的生活环境,是自然的回归而不仅是主题游乐和人文展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楼盘、样板示范区商业导向的美化其目的是供人参观,试图通过美化招来住户。这两种导向都把居住环境作为展示品,忽略了环境美化对居住者日常生活和居住的意义。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贴近生活、贴近居民,也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据统计,居住区绿地面积已远超过其他公共绿地增长速度,在城市生态效益上也占有重要比例。近年来,油田为满足边远职工居住需要,建设了两个大型的回迁居住小区:银河家园和登峰家园。以登峰家园为例,该小区建设于2007年,总建筑面积43.5万m2,绿化覆盖率达到45%,建筑密度约16.95%,占地面积48.13万m2。该小区在绿化建设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同时也逐步解决很多难题,值得参考借鉴。
(1)绿地在楼间均匀分布,无完整的绿化景观。从数据上看,登峰家园绿地面积很大,但没有集中的公共绿地和完整的绿化景观。小区内只是单纯的基础绿化,并且栽植乔木数量少、植物造景少,绿化效果没层次、不立体。
(2)整个小区东侧地势低洼。小区有部分绿地在雨季长时间积水,造成该区域树木、草坪的大量死亡,急需进行该区域改造,改善绿化条件并栽植适合的绿化植物。
(3)草坪布置不合理。在楼间绿地中,大量的铺设草坪,不利于物业后期养护。夏季草坪生长期需要大量灌水,不能及时浇水使草坪退化严重,影响整体绿化效果。
(4)树木配置不合理。小区边缘是成片的乔木林,小区内部是大面积的绿地;灌木多,乔木少,使小区内绿化无层次,绿化空间利用率很低。需要通过植物配置,增大乔木配置比例,利用不同树种的高矮、疏密搭配造景,增加绿量、增加植物景观的层次感。
(5)高层建筑背面光照不足问题突出。由于绿地分布均匀,种植在小区向阳一侧植物生长良好,而种植在阴面的植物长势很差。如马蔺光照不足,生长势很弱。
(6)栽植1年生花卉面积过大。小区内多条道路和广场每年栽植大量1年生草本花卉,虽季节观赏效果较好,但每年的重复栽植需要大量资金,而大面积种植楼间绿化布置色块意义不大。
2居住区绿化景观改造需解决的问题
2.1提高规划设计品位,满足功能需求
很多小区的规划设计不规范、不合理,已经无法适应居民对环境的需求,通常采用图案布局等造成自然景观缺失,忽略了人们对户外环境实用要求。小区急需完善高品位环境改造,规划满足居住区环境提档升级。
2.2完善小区管理制度和措施
在小区建设初期,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一些单位和个人改变规划绿地,擅自侵占绿地。如摆摊设亭、存车棚、停车场等。主要是宣传和执法力度不够,对随意折枝、摘花、伐树和车辆碾压破坏树木,侵占、蚕食、破坏绿地的行为,缺少监管和查处不够。
2.3功能不全,绿地不足
一些开发小区各项规划指标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例如停车及交通问题、环境配套设施问题、绿地面积不足问题以及儿童活动区、老年户外健身区设置不够等问题。
2.4专业绿化养护队伍不到位
绿地养护“三分建、七分养”,为取得长久且良好的绿化效果,需要日常专业人员细致养护。很多小区从设计到建成之初绿化效果都不错,但经历过居民入住、管网维修、绿地停车、植物病虫害等一系列损坏后没有及时恢复,无专业绿化养护队伍,居住区绿化景观遭到破坏。
2.5人为破坏严重
小区绿地内开荒种地、借树晾衣等现象严重,摘花、折枝也屡见不鲜。有时小区管线挖土维修,维修后填上表土,绿地得不到恢复。人为长期踩踏绿地。另外因高大树木种植位置遮挡了阳光,遭到人为破坏。
3居住区绿地的改善措施
3.1从规划设计入手改善小区环境
登峰家园绿化覆盖率达到45%,住户3838户,占地面积48.31万m2,如果按照每户3口人来算,人均绿地面积超过1m2。先期绿化设计满足居民对绿化空间的要求,在使用单位的要求下,环境改造规划设计时增加乔灌树木量,在小区入口主干路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增加行道遮阴,也丰富了绿化景观层次。同时,种植时注重植物季相、色彩配置,用规则式与自然式相互搭配,在小区的不同位置呈现出不同效果。在裸地治理上,对人为踩踏的绿地进行调查,把居民需要的通道铺设成汀步,形成小路。其他裸地根据光照种植适合的地被植物。并在小区地势低洼位置,试验性种植杞柳,经过一个雨季的验证效果良好。注重居住在1层的居民对光照的需求,对遮挡居民室内采光的植物,少种植或更换低矮植物。
3.2完善绿地养护管理制度
有些小区由于绿地养护管理制度不完善、责任划分不清,很容易出现“一年绿、二年荒、三年光”的现象。登峰物业在日常绿化养护工作中由环卫绿化班组共同完成,劳动量占日常工作量的46%以上,没有专业绿化队伍,但通过组织专业培训,重点培训常见树种的养护管理,用少数带动提高群体能力。同时,在具体工作中严把质量关,实行养管责任制,明确责任。并执行绿化养护考核标准,加强各项养护措施,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督管理,把绿化完成质量列入季度考核,与绩效挂钩。
3.3实施各项措施,确保绿地完善
3.3.1扩大宣传,强化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小区环境是大家拥有,物业和居民都希望小区环境越来越优美,更加适宜居住。同时,环境需要共同维护,只有物业企业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居民绿化保护意识,绿化成果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小区环境才能得到有效改善。小区的文化活动促进了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以登峰家园为例,小区居民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单位,如何增加居民的归属感,是和谐小区发展的需要。小区物业通过经常举办有居民参加的邻里宴、消防演习、居民广场文化节活动,在居民中征集标牌提示语,在绿地上树立居民自己编写的警示语等活动,使居民更有归属感,引导居民爱环境、爱家园成为风尚。
3.3.2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格管理遏制破坏绿化的违法行为,物业加大了小区巡查力度,对挤占破坏绿地的一律限期腾、辟出绿地,由物业统一规划,实施绿化,从而有效地保护了绿化成果。
3.3.3加强植保工作,提高绿地养护水平为确保居住区绿地植保工作的规范有序和实效性,加大力度做好绿地病虫害预测预报,加紧进行生物天敌的试验和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
3.3.4加强绿化管理养护队伍建设物业绿化部门要加强技术技能学习,实现绿地养护规范化、专业化,按专业标准和步骤定期对小区内的植物实施绿化养护。企业内部要有计划地培养相关方面的技术人才,通过学习技术交流经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管理要求的绿地养护专业队伍。
3.4注重植物选择,做好植物配置
为提高居住区绿化品位,满足居住小区丰富的绿化植物品种和绿化四季观赏效果,发挥当地植物资源优势,利用当地适应的乡土树种,同时选择一些适应性强、色彩和季相丰富的该地常见树种,以及引种耐寒、抗性强的外来植物配置植物景观,是增加小区植物多样性的有效办法。大庆除乡土树种杨树、柳树、榆树、糖槭之外,近年来引种栽培很多北方地区树种,适合小区栽培。例如柽柳、水曲柳、火炬树、珍珠梅、糖槭、偃伏莱木、水蜡、树锦鸡儿、接骨木、榆叶梅、刺玫蔷薇、连翘、红丁香、小叶丁香、京桃、山桃稠李等。近年在大庆可利用的火炬树、山杏、茶条槭、金叶榆、紫叶稠李等彩叶树种能够适应大庆自然条件,色彩鲜艳、四季可赏,已成为绿化景观的亮点。
3.5丰富和完善绿化景观
在楼体之间绿地上种植常绿树、彩叶植物,以及利用植物在季相上的不同变化造景,能够达到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也可以利用乔灌木的高矮错落搭配造景,利用好藤本植物的立体绿化,利用地被植物、花卉植物完善和丰富小区绿化植物景观。总之,居住区绿化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居民对绿化美化环境意识的提高,更关系到城市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随着物业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通过不断自我完善、不懈努力,共建和谐社会、共筑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目标就会实现。
4结语
景观改造 篇6
2015年11月24日,大埔县成功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该县大麻老区镇以此为契机,推动“六村联动”景观升级实行改造工程,集资2000多万元,打造农旅结合的乡村旅游示范亮点,优化城乡建设布局,全面推进该老区镇经济振兴发展。
大麻老区镇按照“规划牵动、产业带动、村企联动、城乡互动、党建推动”的模式,推动包括小留行政老区村、大留老区村、中村、下村、坑尾村、桃石老区村在内的“六村联动”。通过整治村庄环境,修缮古民居、打造花卉南药观赏园、完善各项旅游基础设施、生态景观等,激活“千年万福寺、百年康美村”,打造大麻老区30里6村连片美丽乡村,带动老区人民致富。
今年,该镇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对景观进行升级改造。为确保升级改造工程顺利推进,大麻老区镇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联合梅州市设计院和该镇农业、林业、城建等相关部门,进一步打造“六村”联动景观,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浅谈居住景观改造 篇7
1 居住景观改造现存的问题
虽然经过不断的深化建设, 但是目前我国的居住景观建设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居住景观建设的发展。
1.1 设计方案随意性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的景观建设也日趋复杂化, 许多造型复杂、工艺细致的景观建设要素已经逐渐在居住区的景观建设中显现, 如亭台、喷泉等要求技术工艺相对精密的景观建设不断出现在了人们居住的小区内, 使人们在闲暇的时候可以有一个可以休闲娱乐的场所。但就目前的景观建设设计来说, 由于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 使这些景观建设多多少少会出一些问题, 然而目前为止, 各小区物业及小区居民对景观建设的维护率很是低下, 使原本精美的景观建设在物业不投入金及高额的管理维修费用下只得停止使用, 甚至有些景观还造成了荒废的现象。一些精美的景观由于当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质量的不标准, 使居民欣赏及使用的效率变低, 因此使居住景观的建设与当初建设时的理念相差甚远, 严重阻碍了景观建设的发展。
1.2 景观建设与功能使用的不相符
目前在许多的居住区景观建设中, 只片面地追求了景观建设的欣赏效果, 如将消防车设计为隐形车道、在消防车道设计桥木等, 这就给居住区的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另外, 有些景观的设计对场地地形的控制不到位, 使景观在使用过程中无法满足最初的设计理念, 例如, 景观建设中的草皮在使用地段时间内出现的排水不畅, 造成了地表因排水问题而产生的塌陷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同时, 因为种植的草木不适合小居土质, 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在少数。
1.3 景观小品的搭配不当
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经济发展, 目前国内的小居景观建设也出现了许多各地不同的建设风格, 如西班牙风、欧陆风、地中海风等等。就连我们居住的小区景观中的小品建设也出现了不同的风格与造型, 如人工跌水、奥大利亚柱廓等, 但在我国景观建设中, 由于对欧亚的景观建设认识不够深入, 使得设计出来的景观尺寸比例不协调, 空间距离安排不足, 使居住景观设计出现了诸多的败笔之作, 从而造成了居民出行困难等问题。
2 居住景观设计改造措施
景观建设是人们居住环境中的一大亮点, 也是人们闲暇、休闲娱乐最好的去处, 因此, 一个好的景观建设能够使人们得以身心的全面放松, 同时还可以给人一种接近大自然的感觉。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的景观设计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 针对以往景观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有关部门及设计单位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造措施, 其具体实施如下:
2.1 改善绿地使用情况
目前我国的居住景观建设是以满足人的居住需求及改善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不主导思想设计的。随着国内各城市小区建设的不断增多, 使景观建设也越来越多, 这就对景观的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来看, 老的居住区景观建设普遍存在着绿化面积较少, 布局不合理等现象, 因此, 我国针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首先, 要对原有的居住区附属用房进行拆除, 还原绿地的使用。其次, 根据实际的场地情况, 合理地利用设计区周边的环境, 因地制宜, 对小区原有的景观建设如不符合整体景观需求的则要进行拆除, 对一些必要的景观建设要加以改进, 使其占地面积适当, 合理地对绿地进行利用, 使人们在小区景观中休闲娱乐的同时可以有更多的绿地供人们所享用。
2.2 景观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现代我们所居住的小区环境都是一味地追求高层次的享受, 选用顶级的建设材料、最好的景观配备设施、最时尚的设计风格等等, 而忽略了这些设计是不是人们所希望享用的, 能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便捷的需求、能否让小区居民充分感受到生活的随性等等, 目前许多小区的景观设计中都没有将居民真正的需求考虑到位。在设计中常用绿篱做为隔离带使用, 完全忽略了人们行走的不方便因素, 使人们在小区中行走时通常都要七拐八拐, 本来只需2分钟的路程由于隔离带的不合理设计而需要走上十几分钟。另外, 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大面积地利用土地, 将土地围入篱芭之中, 给人以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 同时在景观设计中, 忽视了小区居住的残疾人群, 给残疾人群的出行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 在对原小区景观进行改造时, 要充分了解小区内生活人群的特性, 如年龄、生活方式、生活需求等等, 根据所了解的居民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地改造, 适当地调整草地与景观的配置比例, 让小区居民可以进入到草地中尽情地享受大自然, 保证景观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帖近人们的生活所需,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3 景观小品的合理设计
在小区景观设计中, 小品的设计是居住区的一大亮点。因此, 合埋的小品设计对整体景区的建设都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要根据小区的实际面积进行合理设计, 并根据设计范围的大小制定出小品的大小与尺寸, 如亭台、小桥等都要进行合理的计划, 以保留尽可能多的草地为设计景观的主导思想。另外, 小品的设计要选用适合的并符合设计标准的材料及工艺进行施工设计, 并且要根据居住的人群进行适当的优化, 使景观建设给人一种亲近感, 增加景观建设的魅力。
2.4 选用合理的植物进行搭配
在小区景观建设中, 经常会看到一些小区的大片草地上只点缀站几棵矮小的灌木, 而楼群门口则会看到大片大片的植物, 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混淆。因此, 在景观设计中, 要多选用一些具有欣赏价值的树木或花卉, 这不但可以降低草地的使用率, 还可以为后期的维护提供方便。另外, 小区景观内的绿地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树配置布局要进行合理的优化。由于居住区内楼群的数量、高低、方位、空间大小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的设计环境, 而且植物又各不相同, 因此我们在调整植物种植和工艺艺术时配置要依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来进行搭配, 在搭配时要注意乔、灌、草、花等复层次结构的植物群落的建成情况, 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区草地使用面积, 发挥生态自然效益和使用功能, 增加生态平衡作用。在强调绿化布局的同时, 还要在立体垂直空间上注重乔灌木与地被植物及草的分层结构和常绿树落叶树合理搭配设计, 这样既有利于植物的抗逆性, 又达到多样化的生态生长效应, 使植物景观可以层次丰富, 四季分明, 给人一种舒适怡人、自然和谐的休闲娱乐空间。
2.5 提高物业的管理力度
对于居住区景观建设来说, 小区物业的日常管理与维护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小区的人群情况复杂, 并且小区内孩子的数量不占少数。有些景观设计同于小孩子的天性使然而遭到人为的破坏, 做为小区物业的管理人员, 应对出现损坏的景观进行急时的维修, 以免景观由于时间而荒废。另外, 物业管理人员要对小区内景观进行随时的检查, 以保证小区内的景观建设都可以正常工作和使用。
3 结语
由上述论点我们可以得知, 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改造首先要以人的需求为主要出发点, 根据小区内的实际情况进行绿化及景观的合理改造, 以确保小区内景观的使用率, 从而全面推动整体景观事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在追求高层次的物质生活的同时, 对精神层次生活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于是在种形势的带动下, 国内各大中型城市都努力发展景观事业, 以求达到人们想要的理想化的生活。下面, 就跟随本文一起对居住景观改造进行一个简单的论证与说明。
关键词:景观建设,设计理念,改造措施
参考文献
[1] 徐叶.水与景观的关系[J].城乡建设, 2004 (11)
[2] 王敏骅.水景住宅的规划策略[J].园林, 2005 (5)
景观改造 篇8
城市化是21 世纪中国发展的产物。而如今, 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再开发已经使城市再生成为我国城市化的主要趋势。城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推行海绵城市必然成为城市化建设的主流。作为岭南标签的岭南水乡修复工程刻不容缓, 如何利用生态修复等人为介入技术手段, 重新整合修复破碎的生态斑块及增加生态用地, 如何保护原生河涌水系的生态性、多样性与安全性都是设计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1项目背景
项目工程位于番禺区东沙涌东段南岸, 场地全长约600m, 占地面积约为16539m2。建设内容还包含一座5m宽的人行跨涌桥梁工程, 长度约为16m。场地是连接公交站和番禺区儿童公园, 紧贴青少宫, 因此主要使用人群以青少年、家长为主, 场地功能既要兼顾儿童、青少年玩耍的需要, 与周边儿童特色明显的公园设计风格应保持一致, 还要凸显岭南水乡文化。
2设计理念
新时代下, 岭南河涌的改造和生态恢复, 不仅仅只是单纯地考虑河涌及其驳岸绿化的提升美化, 更多地是将河涌景观与周边场地性质、特征相融合, 贴合现代人的使用需求。以前, 岭南的河涌主要是防洪、满足水上人家的出行需要。而现代生活中, 河涌的使用功能已发生转变。除了防洪等基本功能外, 人们更关心河涌的可观赏性和亲近自然的可享受性。岭南河涌及其周边绿化的改造, 需要更多地关注现代使用者的日常需要。因此场地设计时, 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和活动需求, 满足蝴蝶、蜜蜂、鸟类等野生动物生存的需要, 营造野趣、生态自然的环境氛围, 向青少年和大众群体传播环保教育理念。本项目设想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对生态友好的带状滨水公园, 提供活动的场所, 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充足的生长空间, 通过维护河流、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保护城市原生河涌水系的生态性、多样性与安全性, 优化、恢复生态系统。
3改造设计特点
3.1 注重自然河滨风貌与生态结构的结合
在河涌驳岸整治的过程中, 项目顺应自然河道肌理, 畅通生态廊道。尊重水网交织、阡陌纵横、山水绵延的自然本底, 充分利用原地形变化、植被、水系等自然资源, 大量运用初生的水生植物, 丰富滨水生态廊道的植被层次及类型。水生植物在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以及吸附与富集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 达到稳定并改善湿地基质层的物理化学结构, 提升基质中微生物的净化能力。
水生植物作为水体净化、生态修复及水体景观的关键措施和技术主体, 河涌水体的深度对水生植物品种的选择有直接关系。水位的高低对水生植物的长期生存有决定性作用。项目河涌常水位设计为0.5m。在河道中央, 最深水位可达0.8~1m, 适宜种植沉水植物和部分挺水植物, 以萍蓬草、篦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观赏荷花等为主要种植品种, 其中篦齿眼子菜叶片细如丝, 景观效果明显。常水位在0.3~0.8m的区域, 种植了耐水湿的乔木和挺水植物, 如落羽杉、再力花、红鞘垂花再力花、花叶芦竹、紫芋等。在浅水、水陆消落区, 常水位低于0.3m, 顺着现场自然土坡沿线种植了挺水植物, 如黄菖蒲、千屈菜、花叶芦竹和芦苇等, 形成相对完整的水生植物群落。此外, 水体质量对植物生长及动物生存环境也是关键因素。控制水体质量是为滨水景观最为关键一环。利用河涌截污、清淤、上游补水、闸控河流等手段, 恢复河涌水体的自然洁净。同时, 通过人工增氧、生物自然净化技能提高溶解氧含量, 通过闸控河流流速与高度, 最大限度满足水生植物的生长习性。
项目设计注重自然野趣, 考虑原有草地随年月增长台湾草被杂草占据, 重新改造的过程中, 以喷播草籽形式取代铺台湾草, 喷播如蜀葵、波斯菊等不容易被杂草占据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为吸引蝴蝶、蜜蜂、鸟类、飞禽的栖息, 种植可食用的观果植物, 如苦楝、火棘、榕树、枇杷、白兰、合欢、香樟、阴香等。
3.2 体现岭南特色, 满足环保需求
在场地园建改造中, 在原有景墙上重新铺设色彩丰富的玻璃马赛克, 打造岭南水乡特色图案, 与儿童公园内的设计互相呼应。整个景观设计采用简单的软、硬材料, 依靠集结、颜色和纹理提供视觉冲击, 开阔的空间由有节奏感的弧线分隔成种植区、透水砖区、彩色沥青区和卵石花岗岩区。
采用独特的本土植物和天然铺装材料, 具有蓄水功能且维护费用低廉。公园减少草坪面积并种植一系列本土植物, 以此提高生物多样性, 减少维护需求, 降低灌溉需要, 并且能够吸引更多的本土动物类群。
植物选择对实现上述目标至关重要。为打造四季景观不同特色, 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互相搭配使用, 开花乔木以群落式种植形式为主, 保证了开花季节景观的整体效果。常绿乔木主要挑选:秋枫、南洋杉、蒲桃、人面子、狐尾椰、蒲葵、琴叶榕等。开花乔木挑选尽量满足不同品种花期互补原则, 春季观花品种以白兰、水石榕、串钱柳为主, 夏天观花品种以鸡蛋花、尖叶杜英、凤凰木、假苹婆为主;秋冬季观花品种以黄槐、美丽异木棉为主, 打造四季有花、四季缤纷的特色。所有植物几乎不需要修剪, 从而减少了绿色废物的产生和景观的维护费用。
岭南地区雨水丰富, 夏天炎热, 给排水设计需考虑岭南地区的特有气候特征。使用透水砖, 减少腐蚀及雨水的流失, 提高水质, 减少排水及贮水系统的项目费用, 易于地下渗透, 使雨水最大限度地渗透到下层土壤。
3.3 注重人性化设计
由于场地以青少年、家长为主要使用人群, 因此在步行系统、娱乐设施、铺装、植物及监控等设计方面都以特定使用人群的心理、生理特征为首要考虑因素。
原场地园路结构单一, 部分路段无法接通, 改造后, 步行系统设计对现有园路进行优化, 保证道路通达性、时效性和亲水性, 并与城市慢行系统、机动交通系统合理接驳, 配备完善的交通导识系统与交通管制措施。充分利用滨水沿线原有的城市服务设施, 如活动广场、绿道等;在重要节点位置, 合理布置独具特色的服务设施, 如亲水平台与文化设施。
在娱乐设施设计方面, 从色彩和几何形状贴近儿童的心理。在重点开阔场地上, 特意布置充满朝气的橙黄色、带有活力动感的景观艺术雕塑, 搭配以蓝白色混拼的、略带童趣的玻璃马赛克景墙, 和黄蓝色混拼的玻璃马赛克树池, 营造色彩缤纷的烂漫空间。人行跨涌桥的栏杆喷七彩颜色, 打造一条横跨在河涌上的彩虹桥。
为增强场地的安全性, 整体规划布置监控设施。在铺装设计上, 尽量运用烧面、不易掉落的石材贴面, 减少滑倒。靠近边坡的位置种植绿篱以代替栏杆, 以防游人失足落水。
4结语
本工程建设在一个复合型的多层次休闲娱乐场所上, 对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保留及利用, 重新打造后, 场地焕然一新, 集休闲、健身、娱乐和生态于一体, 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 了解自然规律、爱护自然资源, 保护野生动植物, 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意识, 是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各种资源的前提。面对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 我们要学会在有限的条件下就地取材, 提高河涌及周边场地资源再利用的效率, 发挥植物的最大价值, 恢复生态环境, 以满足人们活动及动物生存的需要。
摘要:在新时代下, 岭南河涌的改造设计不仅满足防洪的基本功能, 还需保证河涌的可观赏性和亲近自然的可享受性。场地设计时, 为使用人群创造充满活力的空间, 通过人为介入技术, 满足野生动植物生存的需要, 修复原始生态环境。
关键词:岭南河涌,生态多样性,修复,生态技术
参考文献
[1]肖楚田, 肖克炎, 李林.水体净化与景观——水生植物工程应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2] 张延, 位寄和久.日本ASO生态公园的构建研究[J].广东园林, 2008 (5)
[3] Cathy Wei.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溪畔线形公园[J].景观设计.2009 (4)
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研究 篇9
一、我国小城镇街道景观的特点
(一) 我国小城镇的形成
小城镇即规模最小的城市聚落, 在现阶段是指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区转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城市转变的过渡性社区, 一方面它是服务于周边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另一方面又为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等各项资源。小城镇作为特殊历史环境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人口集聚中心, 拥有自己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通过一系列的点、线、面的形式来表现自身独特的城镇性格、风貌。在不同的年代背景和生活模式引导下, 顺着历史的河流构建出一系列严整的结构体系和空间体系, 它是城镇历史发展的结果, 更是城镇人文景观、精神的所在。
(二) 小城镇街道空间的可识别性
街道空间是由底界面 (街道地面) 、围合界面 (两侧建筑) 和顶界面 (天空) 三个空间元素共同组合而成, 三者通过特定的比例大小和组合方式形成街道基本的空间形态。两侧的建筑确定了街道的尺度和大小, 但并不像国外的一些建筑, 材质粗犷且有质感的建筑墙体作为第一轮廓线, 形态鲜明而突出地表现于空间环境中。国内的小城镇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形成背景, 是伴随着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习俗而逐渐形成的具有商业贸易行为的聚居空间, 建筑更多地只是注重于它的功能性, 而忽视了其外部给人的视觉和空间感受。除了建筑立面作为街道的第一轮廓线, 还会有各种构筑物以及沿街小摊、广告牌、电话亭等, 我们称之为街道的第二轮廓线。在尺度上, 也不同于国内一些大中城市的街道, 小城镇的街道更多地强调生活性和可视性, 这不仅与人的行为心理和视觉心理有关, 同时也是与小城镇的建筑相协调的尺度要求。
(三) 小城镇街道景观的构成要素
街道作为小城镇空间的骨架, 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的景观作为静态的存在, 是小城镇街道的美化剂,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和元素存在, 同时在特定的阶段又代表了人们生活的状态。当我们重新身处那样的环境, 就会联想到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和遇见的人, 街道景观承载着城镇的记忆, 蕴含着小城镇的文化和特色。现代小城镇的街道景观既要协调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民俗风情, 又要结合地形, 节约用地, 注重生态环境和景观塑造, 充分体现尊重自然和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行道树和绿化设施, 它们是改善小城镇环境的最有效手段, 使单调的街道更具生命力, 美化环境, 功能上可以为行人遮风挡雨, 改善街道小气候;公共电话亭、报亭、路灯、垃圾箱、花坛、宣传栏、指示牌等实用设施, 构成了街道统一有序的“部件”;此外, 还有地面铺装和停车设施等, 共同组成了小城镇街道的景观环境。
二、下管镇商业街发展背景
“十一五”以来, 上虞市积极适应快速变化中的形式与环境, 及时抓住机遇, 为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休闲旅游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优质农产品基地之一而努力奋斗, 基本形成“北工、中城、南闲”的产业空间布局。下管镇作为虞南山区的中心镇, 必将成为区域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与农特产品的交易中心。因此, 必须加快推进下管镇镇区商贸街的整治规划与建设, 使之成为符合虞南山区商贸流通基地与旅游服务中心的需求, 为促进虞南山区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也有利于推动虞南山区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有序发展。
此外, 下管镇商业街的规划改造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 现状商业街总计长度为1500米 (见图1) , 主要为下管及周边村镇提供商贸服务。从商业业态来看, 主要有建材、家私、副食、农机、农副产品等。现状建筑大部分建于80年代以后, 建筑面积尚可, 但立面多较陈旧, 单板, 环境杂乱, 绿化缺乏。商业街所在百悬公路系过境交通, 过境车辆较多, 缺乏交通管制, 潜在交通隐患, 亟需进行改造。
三、街道规划改造构思
下管镇是一个安静素雅的乡村小镇, 流水潺潺, 两侧屋舍俨然, 有良田青山为伴, 耕读文化、越文化浓厚。新的时期新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我们的居住空间环境。如何传承下管特有的文化特色, 塑造一条安静祥和、带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街道是我们在街道改造规划中重点应该解决的问题。从适宜的生存空间开始, 以人性尺度把握设计的空间与形态, 从人文与自然两方面满足人的需求, 还原出一个饱含乡土风情的小镇, 简约、雅致、融于自然。
基于下管商业街地方特色浓厚, 如勤劳淳朴的居民, 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建筑, 丰富的地方历史和传统风貌, 以及各种欢庆的展览展示、集会活动等。在保留原有结构、尊重使用功能的改造前提下, 回归传统特色, 并将传统特色加以不同程度的保留与改造, 使其渗透在道路景观中及建筑立面之间, 合理设置小城镇空间功能, 我们称之为“毛细血管式”的改建与整治。
四、街道规划改造措施
(一) 商业街分区规划
从整体角度出发对商业街的面貌进行改造, 将商业街平均划分为三段 (见图2) , 北面的第一段为旅游服务, 配套设置桑竹、应乾坤坊、宋春茶居、三笋荟萃、名特小吃、耕读精品屋、东方旅舍、茶商竹栗果等。第二段为最繁华的中间地段, 镇政府前后各100米范围内为商业氛围最为浓厚区域, 以为市民服务为主, 设有日常用品服务街和农特产品交易街。因此, 规划该段主要以外立面改造为主, 业态保持现状并逐渐引导至兼顾市场需求。南面则规划作为区域服务地段, 主要为下管及虞南各地农特产品收购、农资购买等提供服务。
(二) 建筑改造
下管镇多为老建筑, 建造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之间, 而部分路段又建有现代风格的建筑, 因而立面杂乱无章, 风格参差不齐;建筑立面简单, 用料不协调。经过分析, 将商业街沿街建筑分为三类进行处理 (见图3) :
1. 原状保留建筑
整体立面较新, 现状立面风格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以及具有历史价值的构筑物进行保留。比如位于幸福公园的亭子, 其主要问题是四周地面没有铺装, 石碑比较陈旧。我们在规划中基本保留原状, 在其周围铺上铺装, 增强幸福公园的舒适度和视觉感受, 使得色调多样化, 并对石碑进行翻新。
2. 立面改造建筑
为立面破旧、杂乱、影响商贸街整体风貌的建筑, 或现状建筑立面风格不符规划要求的建筑。比如位于商业街北侧的某个店铺, 现状立面材质低档且年代久远, 外观残破且陈旧;铁门上粘贴各式广告单, 影响了商业街的立面景观, 店铺前堆放的杂物亦影响了店铺运营。我们的改造方式是: (1) 建筑立面重新粉刷; (2) 局部立面贴瓷砖; (3) 建筑墙角空地进行绿化种植; (4) 清理临时堆放的杂物; (5) 改造大门、窗户和栏杆; (6) 拆除临时搭建的雨篷; (7) 铺设路边石。
3. 拆除建筑
对于临时搭建的附房、棚等, 以及年代久远、缺乏安全隐患的建筑, 进行彻底拆除, 重新规划设计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的建筑, 并在功能上满足整个商业街发展的需求。
(三) 道路改造
商业街沿街景观较差, 无序列, 种类繁多, 细部处理十分欠缺。沿线路两侧分布着零星小绿地, 但基本以覆绿为主, 缺乏精致感。休闲空间景观、城市家具的设置已无法满足现状需求。道路宽度分布不均, 宽度变化与曲折变化的道路给商业街的交通带来一定的困扰。车辆停放混乱影响街道整体景观观赏价值, 亟待梳理。依据现状, 路宽幅度为6米—8.5米, 为便利交通, 利于长期发展, 我们将道路宽度统一为7.5米, 一块板, 机非混行, 限速40km/h (见图4) 。合理分布道路交通, 利用沿路两侧的植物景观形成绿篱, 提高道路的绿化量。人行道铺装以青灰色的花岗岩为主, 装饰红褐色带状、点状石材。间隔布置青砖铺装, 以体现道路的历史文化。此外, 埋设路边石, 铺装人行道, 补种行道树, 设置休憩设施和行道家具等。
五、结语
小城镇正面临着空间尺度与发展需求、建筑改造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矛盾, 商业街作为小城镇发展的基础, 其改造应促进小城镇整体发展和各城镇功能之间的协调运行。既考虑远期小城镇发展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保留人们的传统习惯, 坚持地方文化特色, 增强内在的历史韵味。通过有机更新商业街的建筑与景观以满足功能需求, 为人们创造更加方便、亲切、和谐的小城镇商业街。
摘要:街道景观是体现小城镇人文风貌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外部空间环境, 是小城镇展示自身形象的平台。新时期城镇化与现代化快速发展, 特色型小城镇需要坚持保持原有乡土风情和地方特色。本文以绍兴下管镇商业街改造为例通过对街道建筑、环境、道路、空间景观等方面的改造, 使之既保持历史韵味, 又符合现代城镇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日]芦原义信, 著.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 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2][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美]索斯沃斯, 等.街道与城镇的形成[M].李凌虹,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4]王士兰, 等.小城镇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杨柳.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研究[D].山东大学, 2007.
[6]霍艳虹, 等.小城镇街道空间设计浅析[J].河北林果研究, 2010 (3) :89-91.
废弃采石场景观改造策略 篇10
废弃采石场的景观改造不但能改善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缓解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而且给人类创造美好的景观环境空间,使更多的废弃地重新焕发生机,使其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全面发展,从而为城市带来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以利于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
对废弃采石场进行景观改造,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主要有对植被的改善,自然景观的改善,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与土地肥力提高等方面。通过废弃采石场的景观改造,不仅能缓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给当地人提供了一个旅游休闲的好场所。
我国废弃采石场及其他工业废弃地的土地退化的景观规模巨大,这些有限的土地资源,通过整治和可持续利用,能使人地矛盾得到缓解,力求获得更大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 废弃采石场改造策略
2.1 自然景观改造
2.1.1 土壤基质的恢复。土壤基质的恢复在废弃采石场的生态恢复起着最关键的作用,良好的土壤才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同时也有利于废弃采石场更进一步的开发。废弃采石场土壤整治的方法:(1)回填表土法:对于污染较严重的土壤,要将它重新换土,因为受损了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不利。而有些土壤受污染程度一般的,还可以再次使用,可采用覆盖一定厚度表土的方法来处理。(2)化学措施:由于工矿区的废弃土地受到污染或破坏,导致土壤的结构受到破坏,土壤养分流失快,受污染后很容易含有过高的重金属或盐渍化,所以一定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土壤的酸性变低,从而增强土壤的肥力。
2.1.2 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主要有植物修复法和微生物修复法:(1)植物修复法:主要利用植物能吸收重金属的作用,改善土壤受污染的程度,将在地下的重金属转移到地上来,然后集中处理地上部分,从而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这是一种较为有效且能廉价处理类似有害物质的新方法。(2)微生物修复法:通过微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来降低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浓度,使受污染的土壤尽量可以恢复到被污染前的状态。目前我国正在研究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原理。当前的修复技术主要有:添加营养、生物通气、接种外源降解菌、堆肥式处理、土地处理等。
2.1.3 植被景观的恢复与设计。
(1)植被景观的恢复:植被恢复是废弃采石场生态恢复的关键,根据具体环境条件来选择适合种植的植物是自然生态恢复的重要技术之一。植物品种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6个原则:(1)针对有毒有害物质含量高的重金属,应该选择对有毒有害物耐受能力广,且对干旱、贫瘠条件等有较强抵抗能力的植物;(2)根据工矿废弃地的条件,最好种植一些根系较发达,能固氮、固土,且能快速生长,生命力较强,可以阻止水蚀与风蚀的植物;(3)选择播种较易、发芽力强、苗期抗灾害能力强且容易存活的植物;(4)选择枝叶茂盛,容易分解且可以快速形成蓬松的枯枝落叶层的植物,以增强土壤的水分与肥力;(5)最好选择当地优良的乡土树木,也可引进外来的速生植物;(6)尽量选择可以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树种,既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又能恢复当地生态的树种。(2)植被景观的设计:废弃采石场植被的重新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复绿,而是要根据植被的特性,进行不同的植物组合搭配,从而规划废弃采石场独具特色的植被景观。利用植物的季相美、色彩美和形态美,设计出独具一格的环境景观来。
2.1.4 采石场地形与表面痕迹的处理。
人类的开采活动造就了废弃采石场多种多样的地貌特征。这些采石活动在自然中留下了多种痕迹,大多数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希望将这些痕迹保留下来,或是通过艺术加工的手法进行处理,在尊重场地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美学的观念和一些工程技术措施对其废弃采石场进行规划和改造,创造出更具有场地特色的景观。
2.2 人文景观改造
2.2.1 场所精神的挖掘。
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挪威著名的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提出了“场所精神”这个概念。他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提到在古罗马时期就有了“场所精神”这一说法。古罗马人认为,全部独立的本体,包括人和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与本质。废弃采石场是工业遗迹的一种,也是人们了解工业文明的一个重要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废弃采石场历史的变迁过程、自然与人为活动所带来的种种改变,以及人们对于这座城市所带来的记忆等等,这一些都是“场所精神”。为了延续当地的场所精神与历史文脉,景观设计师应该对废弃采石场原有的一些景观进行保留与利用,充分挖掘与保护废弃采石场的历史文化等,体现场所精神,尽可能少地破坏原有的历史景观。
2.2.2 景观记忆的保存。
在对废弃采石场的景观特征有了充分认识之后,怎样保存和延续场所精神是人们建造人文景观的重要任务。保存景观记忆的设计手法有以下4种:(1)修复。修复主要是指对废弃采石场所遗留下来的一些景观进行整修,使材料、形式和工艺都能恢复到原本的面貌,这种修复手法不但使当地的历史景观得到了整修,而且使采石场历史信息的识别性得到了保留。例如在巴拉斯特角公园中,将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一些部件进行保留,并将它们改造成雕塑。(2)调和。调和主要是指在原有景观特征的基础上,寻求某种新的景观表达形式,体现旧景观的内涵,将废弃采石场原有的建筑物、材料或设施融入到新的景观中去。例如辰山植物园的设计就是运用了这种设计手法,将原有工业景观与现代景观相融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3)片断组合。片断组合主要是指片断性地保留场地原有的景观,再穿插进去新的景观,利用片断的组合形式给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隐喻景观自我完善的特性与历史地段的真实性。(4)转化。转化主要是指把原有场地的文化特质转化到新的景观中得以重现,在新的景观中体现出场地的意境并抒发感情。例如河南焦作的缝山公园中竖立的缝山针,寓意着人们把山体当作有生命的物体,就像人类的朋友一样,像做手术那样来缝合“受伤”的采石山体,从而恢复健康的“体魄”,为人类造福,因此把它称之为“缝山公园”。
2.2.3 地域文化的融入。
在我国,地域文化主要为特定区域源远流长、具有特色,流传至今但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即特定区域的民俗、生态、习惯、传统等文明表现。在景观改造的设计过程中融入一定的地域文化元素后,形成具有特色的景观作品,体现出民族历史的文化韵味。
在废弃采石场的规划改造中,除了保留原有的场地精神外,再将地域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去,将这2种文化相结合,使其丰富了废弃采石场的人文景观。例如浙江绍兴的东湖,在保留原有采石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江南的地域文化,如设置的遗留湖洞体验、乌篷船游湖登山等项目。这一些都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韵味。
3 结语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今后我国废弃采石场的景观改造提供一些启发与借鉴。同时也为今后石材开采得到一些认识,不应先开采后治理,而是采用先规划后开采的方法,尽量减少环境的破坏。
摘要: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废弃采石场逐渐增多,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经济、环境和社会等问题。在废弃采石场的治理研究方面,虽然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已经获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是基本上都是从单一的生态恢复方面来对其废弃采石场进行整治的,实践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并且缺乏针对性的研究。本文从“景观设计”的角度,通过运用景观改造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废弃采石场景观改造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废弃采石场,生态恢复,景观改造,策略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树理.矿山废地复垦与绿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34-36.
景观改造 篇11
关键词:景观改造;既有住区;适老化
21世纪来临之时,我国逐步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在城市中,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也日益凸显。而与此同时,既有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中大部分设计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部分单位家属住宅区已经或正在筹备进行小区景观改造,但是其改造部分却较少针对适老化进行重点设计。小区景观改造设计中,形式新颖、造型独特的景观虽多,但对老人的关注较为欠缺,仅部分考虑了无障碍设计。因此,景观适老化改造已经迫在眉睫。
1 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老人活动的适应性
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通常遵循人性化、科学性、生态性、艺术性等原则。其中,人性化设计主要基于环境行为心理学,以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相互影响及对人的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设计考虑重点,保障景观设计的各项基本功能;科学性保障了景观中各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景观设计的可操作性、安全性与合理性;生态性保障了设计从景观的小环境内部平衡、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的适应性、景观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艺术性从不同形象、不同侧面和各个层次上体现了元素的应用、文化的传承、地域特色等。
由此可知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中,对于人性化部分的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大范围的人群,以普遍性设计为主。针对八九十年代建成的既有住宅小区景观,主要是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内的家属区进行的设计,以住宅建筑或办公建筑的配套设计形式出现,设计时间通常为主体建筑设计的中后期,设计周期极短,较少有专人对景观部分进行设计。其设计面向的人群以工作人员为主,服务于主体建筑。因此,这类景观在人性化设计等方面难免存在不系统、不全面的情况。
随着工作人员的离退休与国家居家养老政策的推行,这部分原本以上班族为主的景观设计已经不再能满足小区内部人员的需求。少数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进入了有专人看护的养老机构,大部分有一定自理能力、思维清晰的老人仍然以居家养老为主。这部分老人有娱乐锻炼的需求、人际社交的需求、传统文化与艺术欣赏的精神追求等,却难以在现有的仅以大面积绿地为主的单一环境中得到满足。
2 适老化改造设计的方向与方法
2.1 人性化设计的重心转变
人性化设计在改造过程中,不应只考虑设计的普遍适应性,应当考虑老人的心理与行为需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于2012年修订以来,国家相关的法规尚未作出调整,如2003年出版的《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2001年出版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2007年出版的《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对于大部分老人现居的普通居住区景观设计,尚无具体规范与老年人需求相对应。现行的设计规范主要基于早期的无障碍化建设,对有专人看护老人的敬老院和社会福利机构出台了相关的设计规范。仅上海个别国内一线城市对现有的居住小区在适老化设计上出台了地方性建设指导意见,但适应老人的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方向并没有改变。
适老性改造设计应基于原有的景观,对老人心理、生理以及行为方面进行适应性调整。心理方面,老人独处时间较多、安全感也较低,过于浓密高大的植物群亦造成安全感的缺失等;生理方面,老人身体机能逐步退化,机动车道与人行道的混合、台阶的设置等易埋下安全隐患;行为方面,老人需要与人交流、分担家务等,单一的绿地景观无法满足老人娱乐、社交等方面的需求。
2.2 科学性适老化设计的要点
科学性的改造设计应结合不同老人的具体需求,应从广场、道路、灯光、设施等方面着手设计。在居住区改造时,要考虑老年人在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宜增设一些方便老人跳舞练剑的广场、散步的步道、棋牌娱乐的亭台等。
小区内楼宇间距宽阔的区域可以考虑增设小型娱乐广场,广场单边长度宜在十米以上,设置专门的领舞台。设置位置不应靠楼宇太近,造成作息时间不同的人群间冲突。广场的铺装材质应考虑透水性好的地面砖,而非采用花岗岩等表面密实的材料;地面色彩宜采用中性色,可用不同深浅变化的颜色做铺装的花纹纹样设计,避免采用反光强的浅色面砖;排水坡度考虑1% ~ 4%之间,应根据面层材料和当地雨量大小进行设计。对于小区内空间有限的,应当考虑引导至社区休闲广场。
为保障小区内老人行走的基本安全,宜采用健康步道与车行道分离的设计,道路宽度有限的应严格控制车速。老人通常迈腿跨距小、抬高难,因此健康步道与车行道、步道与广场、单元门入口的衔接处,建议采用坡道与台阶相结合的设计,而非单级台阶。单级台阶易被视力退化的老人所忽略,三级及以上数量的台阶高差明显,配合坡道可以满足不同健康状况老人的需求。道路的两侧景色相似易带来疲惫感,甚至导致老人迷路,可在平面设计时考虑两侧为不同的植物配置或平面样式,避免多次重复。道路铺装方面宜采用防滑性好的材料,如透水砖、卵石铺面等,不宜采用宽缝隙的冰纹路或步石、汀步的设计,避免缝隙处卡住拐杖、轮椅或绊脚。
针对老人记忆衰退易迷路的现象,应当设计颜色鲜艳的提示标志牌,背景与文字颜色对比度明显,夜间增设灯光。以成都市成华区为例,多数既有小区物管为省电常采用5瓦灯泡,较为昏暗,道路两侧灯光应提亮。此外,在只有台阶的区域,可考虑在台阶踢面边缘增设灯光,对官能衰退的老人起提示作用。
设施方面,部分小区缺乏内部座椅或座椅设计不适宜老人。老人买菜、散步、接送小孩等过程中常容易腿脚疲惫,宜在步道旁每50米内设计座椅。座椅样式应有扶手和靠背,方便老人放随身物品与放松休息,即使在座椅上睡着也不至于栽倒。单个的石凳样式虽好看,但却无法达到以上效果。座椅在广场这类娱乐区边缘设置可让腿脚不便的老人观看他人活动、参与聊天等,在步道旁或绿地中部设置可满足老人安静赏景的需求,注意座椅遮阳功能或廊架的布置。
2.3 生态性与艺术性中的老人需求
生态性方面既有小区的植物配置,应当考虑老人呼吸道等身体机能的变化,避免柳树飞絮、花粉漫天的现象。也可以设计几块自助种植花坛,高度在0.9米以上,方便老人种植花卉植物,既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又避免了老人长时间弯腰或下蹲。个别改造设计在增设水景时,应考虑轮椅老人的安全,无护栏的水池边缘高度应在0.6米以上,既方便轮椅老人赏景,又不至于跌落水中。景观适老化改造也不应遗忘老人对文化艺术的精神需求。也可针对不同的单位、地域特色等,可以设计一些成为老人谈资和身份标志的雕塑等。
综上所述,适老化改造设计应当从现代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出发,基于老年人的具体心理与生理需求考量,落实到景观设计的细节。虽然现在的适老化景观改造已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但在具体改造中依然没有得到具体落实。所以,数量庞大的城镇既有居住区景观仍亟待改善。
参考文献:
[1]于一凡,贾淑颖.居家养老条件下的居住空间基础研究——以上海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5(04).
[2]裘知,楼瑛浩,王竹.国内老旧住区适老化改造文献调查与综述[J].建筑与文化,2014(02).
基于企业文化的办公景观改造设计 篇12
本文以义乌市陆港物流园区景观改造设计为例,探讨企业文化下结合景观环境改造的对策和方法。
一、办公景观的特征
(一)办公景观的概念
办公景观的设计是指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企业文化精神,对外推动企业形象与发展,对内为职工提供一个人性化,高品质的办公环境。一般景观构成的要素有铺装、植物、水景、地形、构筑物、景观小品等。
(二)办公景观理念
不断提升企业文化,以多学科的协作为基础,创造具有文化特色、生态特性、地域特征的景观模式。
(三)办公景观构成要素设计
1. 地形设计
在办公景观设计中,根据场地结合地形适当做一些微地形来划分空间,不仅能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而且还能丰富场地视线。除了具备最基本的承载功能之外,还具有调节局部气候、组织视线、营造空间等作用,由于办公区有大量硬性构筑物,因此地形的柔性是办公景观构成的要素之一。
2. 景观小品设计
办公景观小品的设计应当要符合企业特点,注重“企业精神”。借助景观小品来体现企业的文化和特色,不仅使办公区的环境更加生动,还能促进员工对企业的认知度。例如电子类企业可以将废旧的主板芯片等组件通过组合雕刻的形式作为景观小品来展示,形成独特的企业环境。
3. 植物种植设计
在植物种植设计上应当要考虑植物与办公区朝向、室内空间的关系,满足安全,通风和采光的要求。植物的配置应与建筑物协调统一,根据建筑物的规模与氛围选用不同的植物搭配,并按照植物自身的特色与企业文化的特征来发挥它的观赏性,提升整个办公区的景观精神与内涵。
(四)办公景观的意义
1. 增强生态保护性
科学的办公景观不仅对改善办公区环境有一定的作用,而且还能减少空气及噪音污染,为防灾避险提供场地。
2. 提高企业文化与形象
办公景观是企业精神的体现,对于企业文化与形象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3. 提供休憩活动场所
办公景观空间拥有良好的休憩设施,可以缓解员工们因紧张的工作所带来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二、企业文化在办公区景观的运用——义乌市陆港物流园区景观改造设计
(一)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浙江省义乌市北苑街道粮油仓库西面、市政基地南面,东临长和路,北靠宾王路,西接雪峰路,南侧为直通市中心的机场路。地块毗邻市中心区,地理位置优越,距中国小商品城出口仅4千米,地块容积率为1.57,建筑密度为36.3%。
(二)设计指导思想
该项目以“陆港精神”为依托,将建筑、人、自然等元素相结合,形成整体和谐的设计风格,使景观成为企业内涵的重要部分,将陆港集团的企业思想融入到园区景观风貌中。整个设计以“建筑”为载体,景观风貌呈现出现代、明快的动态感,并将“物流集装箱堆砌的几何空间”应用到景区规划设计中,其设计立意简洁、通达,有标识性。整个园区景观以块、面的形式,局部与休闲相结合,营造出一个简洁明了、亲切自然的办公区,从而带动了企业经济效益。
(三)设计原则
企业景观规划是把园区打造成对外推动企业形象与发展,对内为职工提供人性化、高品质的办公环境。
1. 尊重场地生态性
园区景观设计中利用场地原有风貌,将园区优势发挥到最大。乌市陆港物流园区总体地势比较平坦,空间层次不够丰富,因此在设计中主要利用台阶和垂直挡墙来体现层次感,并且对园区的景观绿化设计适当地采取一些小地形变化的设计手法来处理高差问题。例如靠近雪峰路和机场路的街角景观,既是面向城市道路的转角,也是园区的形象景观,因此在这个地方应当做一些“微地形”来丰富视线,以植物为辅助,以景观灯来点缀,这样不仅在视觉上达到美观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施工。
在对场地资源的利用方面,充分利用地块内的自然地形、地貌和绿化生态环境,进行富有创意的环境景观设计,融建筑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形成合理的规划布局。
2. 提炼企业文化,塑造办公形象
园区设计核心应当重视功能性,体现陆港务实真干的企业形象。如园区的中心景观,设计时以大片的草地为主,结合原有的水系形式,与景观绿化相结合,营造出简洁明快的商务景观形象,景色宜人的水景小游园不仅丰富了园区枯燥烦闷的工作气氛,还激发了员工们的工作热情。
3. 强调植物搭配,提高绿色覆盖率
商务园内植物的配置设计应与建筑相统一,简洁明了,重视功能和环境的融合性。根据园区的特点,植物设计也表现为大气明朗,达到宜人的景观效果。在植物的选材上,应当选用义乌当地的植物。入口空间注重整体景观效果,利用矮灌来围合道路空间,在节点处增设一些景观小品,引导游人视线。道路空间根据不同的功能及路线,给予不同的植物搭配,隔离带采用规则式的植物设计,将黄金榕修剪成柱状,结合低矮的灌木,显得灵活多变。中心景观空间是员工们的休闲活动场所,以大片草坪和乔木为主,结合水景、雕塑小品等休闲设施,在满足遮荫的同时,也享受了舒适。
(四)总体布局
园区规划结构总体为“一核”、“一环”。
1. 一核
“核”是以企业精神为中心的水景景观。这部分为内向型设计,包括中心水景、廊架通道、篮球场空间。主要是员工们的休闲娱乐场所,因此要将环境与功能融为一体,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
(1)中心水景
水景呈长方形交通流线,中心为葫芦形,水景与草地只用了卵石作为界面,视觉上不美观,功能上不实用。在新的设计中,首先要在尊重原有水景造型的基础上,在边界增设台阶丰富场地空间层次,设计采用现代的阶式驳岸手法,采用花岗岩等石材进行铺贴,台阶的设计还为员工们提供了休息交流的平台。之前植物设计呈自然式,绿化形式单一杂乱,以汀步作为步行道,整体设计与园区简洁明了的风格不统一。在新的设计中,以一大片的草地和高大的乔木搭配为主,以矮灌作为点缀。入口空间设计以成排式的花池为主,花池设计成集装箱的形状,不仅丰富了空间层次感,也提升了园区商务大气的风貌。
(2)廊架
廊架位于综合服务楼与中心水景之间,由于靠近中心水景,因此是园区重要的交通通道。之前廊架的设计以不锈钢和薄膜相结合,造型呆板单一。在新的设计中,按照“物流集装箱堆砌的几何空间”立意,廊架顶部以磨砂玻璃和柳桉木搭配成几何体形成面,两侧以柳桉木为材料结合线、面的方式组合排列,设计中考虑了点线面与光影的结合,不仅增加了空间的通透性,还提升了园区的趣味性。
2. 一环
环是以入口景观、街角景观、挡土墙景观围合成的环状互动空间。这部分是外向型设计,主要是展示陆港集团的企业文化内涵,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1)入口景观
入口处是企业对外形象展示的重要区域。因此应当以大气简洁的风格为主,根据实际情况去考虑空间秩序与组织,将企业文化融入周边环境。在新的设计中,通过对不锈钢字体的处理,与其后深色石墙形成鲜明对比,在视觉上造成强有力的冲击。种植池、标识牌、背景墙虽然材料各不相同,但保持了整体的统一。简洁现代的logo墙设计也展示了陆港集团的宏伟目标。
(2)街角景观
街角景观位于雪峰路和机场路的交接处,是面向城市道路的形象面。设计中采用高大的乔木点缀,加上花草植物配置,与外侧乔灌木结合的常绿植物形成景观群落,营造出一种大气美观的植物景观。
(3)挡土墙景观
挡土墙以灰色的花岗岩为主材,以灯光做点缀,提取陆港集团宗旨和员工准则中的指导思想等字样,雕刻在方形石块中。利用乔木点缀的种植池将挡土墙与地面隔开,弱化了生硬感,使其更显细腻。文字布置在园区内侧,让线性的景墙起到了导视作用,此设计体现出陆港的企业精神,达到厂区景观与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
三、结语
如今,中国企业迅速崛起,但是如何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园区景观中,是景观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对陆港集团景观设计中的企业文化进行了提炼,在合理利用场地资源,满足企业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使原有建筑和景观形成新的空间形态和新的功能,最终将陆港集团景观改造成能体现企业文化精神和推动城市形象的综合性园区景观。
摘要:办公建筑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办公区景观改造日益成为一种社会热点。本文以办公区景观改造作为研究论述的主要对象,以具体的实例来进一步说明企业文化下结合景观环境改造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企业文化,办公区,景观改造,景观元素
参考文献
[1]黎章程.企业景观设计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2]于茂霞,周建华,栾学宽,李晓霞.现代企业景观设计中历史文脉的表达——以重钢环保搬迁长寿新区景观设计为例[D].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2010.
[3]李宏星.企业文化在厂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以潜江江钻集团厂区为例[D].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5.
[4]任丽颖,陆文学.根植于企业文化的景观[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