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改造方法

2024-08-18

景观改造方法(精选10篇)

景观改造方法 篇1

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今后城市建设必将从量的增加变为质的提高,城市老城区的改造项目势必会随之增加。尤其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对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老城区保护也迫在眉睫。所以,在尊重原有建筑风貌、地域特色的基础之上,解决老城区街道以及建筑复杂的城市问题,优化老城区街道空间,从而实现老城区焕发新活力的目的已经成为现代老城区改造的重中之重。

老城区普遍存在内部功能混杂、建筑环境杂乱、机动车乱停放、市政空间不足、绿化缺失、居住环境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等基础问题,同时,一些老城改造案例又忽略了对局部区域文化特色和历史文脉的研究,造成了很多街区改造项目缺少自身的特色。

2 解决方法

面对老城区改造项目,我们可根据以下策略进行设计。

2.1 提升建筑品质

老城区建筑质量整体偏差,严重老化,私搭乱建严重,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因此,提升建筑品质是焕发老城区活力的重要一环。我们可对老城区现状建筑进行调研,对现有建筑风貌以及质量进行统计分类,将建筑从风貌角度上归为三类:与传统建筑风貌协调的建筑、与传统建筑风貌较协调的建筑和与传统建筑风貌不协调的建筑。改造策略为:对与传统建筑风貌协调的建筑且质量较好的进行修缮;对与传统建筑风貌较协调以及质量较好的建筑进行改造;对与传统建筑风貌不协调以及质量差的建筑进行更新。还原老城区街道肌理,打造传统街道文化。

2.2 营造舒适的景观环境

老城区街道环境杂乱无序,卫生条件差,乱堆乱放严重,侵占街道,为行人带来众多不便。因此,我们将对街道进行整顿,结合景观设计,将市政设施进行梳理藏匿,整合空间杂乱的现状,对胡同街道进行铺装设计,解决铺装单调无序的问题,最终打造舒适的景观环境。

2.3 打造和谐的照明系统

老城区照明线路老旧,路灯布置凌乱不统一,且照度不足,灯具缺乏设计。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对灯具的位置、高度、间距、尺寸、材质进行系统设计,达到见光不见灯,消除路灯对胡同景观的影响,避免眩光,结合地域性街道特点,打造符合地域特色的街道氛围。

2.4 梳理道路交通

老城区机动车乱停放、交通不便等问题严重,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禁止沿街堆放物品,当街道宽度较窄时,可以将车辆双行线改为车辆单行线,必要时,甚至禁止车辆通行,打造纯粹、幽静的步行系统。同时,可结合景观广场,增设地下机械停车,禁止街道内部停车,将街道内部空间释放出来,营造更舒适的街道环境。

2.5 结合“微地域”,升华设计理念

现代很多老城区改造项目,采用干篇一律的“仿古一条街”,缺乏自身特色,原因在于忽略了“微地域”元素。所谓“微地域”,即在特定区域内,有其自身独特的民众生活、文化特色、历史文脉、资源等特征,并使它们在该区域内得到强化,能够引发人们心目中的某种记忆,有自身独特的场所精神。我们应结合“微地域”,对设计理念进行升华,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老城区文化。

下面结合宫门口东西岔胡同景观环境整治与建筑改造项目案例,对老城区环境整治及建筑改造项目的方法进行说明。

3 宫门口东西岔胡同景观环境整治与建筑改造项目

3.1 现状调研与问题分析

宫门口东西岔胡同是两条呈剪刀状交叉的“X”形胡同,位于白塔寺文化保护片区(见图1)。东部毗邻藏传佛教建筑——白塔寺(见图2),南邻金融街商务圈,西邻地铁阜成门站,北侧为老城区原住民。同时,在片区周边存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鲁迅故居、历代帝王庙等),地理位置极其优越。由庙带市,由市聚人,自元代以来东西岔逐渐成为周边百姓生活化的商业中心,在清末民初商业达到鼎盛,目前是京城仅存的十字交叉型古商街,无论在大街上或是蜿蜒的胡同里,宫门口东西岔胡同曾经到处散发着老北京传统文化的气息。

由于历史的变迁,东西岔胡同没有了历史上的繁荣景象,这条有名的商业街面临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环境脏乱差、建筑风貌杂乱、业态过于单一,停车位置不足、市政空间不足及缺少公共空间等众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导致那些慕名而来寻觅老街的游客只能失望而归(见图3)。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已刻不容缓,复兴东西岔胡同活力也迫在眉睫。

3.2 提升建筑品质

通过现状调研分析得出,东西岔胡同的建筑质量整体偏差,私搭乱建严重,很多建筑风貌与传统的老北京建筑不协调。我们将不符合传统建筑风貌的房子进行更新和改造,例如,东西岔胡同中心广场西侧现存与传统建筑风貌极其不协调的网吧建筑,由于体量过大,但建筑质量较好,将其改造为具有民国风格的传统建筑(见图4),使其在中心广场位置显得不那么突兀;将符合传统建筑风貌质量较差的房子进行修缮,例如,在东岔胡同内现存与传统建筑风貌协调的老店铺——宫门口馒头店,但建筑质量较差,我们将对其进行修缮,保留原有的传统建筑元素,对其进行加固、修缮,继续供民众使用(见图5)。

3.3 营造舒适的景观环境

面对脏乱的胡同街道、杂乱的空中架线、众多的市政井盖、缺失的胡同绿化,我们提出以下策略。

1)整合街道景观铺地,对两条胡同做不同的铺地处理,打造不同的胡同氛围(见图6)。

2)将空中架线做入地处理,整合市政井盖,同时结合景观设施将变电箱等市政设施藏匿于其中,达到消隐作用(见图7)。

3)在有限的胡同空间内,充分利用胡同凹角部位,增补绿化,同时利用建筑山墙面增加垂直绿化,创造“生态”的东西岔。

3.4 打造和谐的照明系统

对于东西岔胡同的照明系统,我们将店招灯箱进行统一落地处理,将路灯、地灯做柔化处理,达到见光不见灯,例如,在西岔胡同现存一棵古树,我们结合古树景观对该区域进行照明设计,对胡同的影响做到最小化(见图8)。

3.5 梳理道路交通

面对拥挤的胡同空间,我们整合东西两条胡同的行车路线,将西岔胡同作为车行单行线,东岔胡同作为幽静的步行路线,在满足功能的需求上,最大可能地实现车辆分流,恢复老北京传统的胡同氛围。同时结合宫门口南侧绿化广场,增设地下机械停车,解决胡同内的乱停车辆问题(见图9,10)。

3.6 结合“微地域”,升华设计理念

通过对历史资料及现场调研的分析,我们将在提升基地所在区域现状生活条件及环境的同时,结合“微地域”概念,提出以下三个主题理念。

1)主题一:规划转塔路线,实现白塔寺旅游与东西岔发展互动借力。

东西岔胡同东侧紧邻北京现存最早的元代建筑——白塔,历史上存在“八月八穿自由鞋走白塔”之说,结合东西岔胡同,恢复历史上的转塔路线,顺应白塔寺打开西门的想法,将起始点定在东岔胡同与西岔胡同交汇处的中心广场位置,围绕白塔做顺时针转塔,同时,在转塔路线上,游客可寻找“最佳拍摄点”(见图11),从不同视角欣赏白塔,未尝不是一种享受。转塔路线的恢复,实现了东西岔胡同与白塔寺之间人流的互动,同时也缓解了白塔寺正门的人流压力,最终达到了白塔寺旅游与东西岔发展互动借力的目的。

2)主题二:打通东西岔路径,漫形最奇特“X”形胡同,体验宗教与世俗、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穿越,实现两个胡同的跨越发展(见图12)。

东西岔胡同的“X”形肌理,是北京独一无二呈现交叉状的胡同,这种肌理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两条近乎平行的胡同间距很小,可以自由穿梭在东西岔胡同之间,体验不一样的胡同氛围。东岔胡同东侧紧邻藏式佛教建筑——白塔寺,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因此我们将东岔胡同区域定性为“宗教”和“传统”;而西岔胡同紧邻居民区,现代生活方式氛围浓厚,因此西岔胡同可定性为“世俗”和“现代”。因此,“宗教与世俗”“传统与现代”穿越主题应运而生。

3)主题三: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引入构筑物,打造三维立体空间,实现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东西岔胡同位于白塔和社会主义大楼之间,胡同过小的建筑体量导致了比例的极其不平衡,且东西岔胡同建筑密度过大,与白塔和社会主义大楼的大体量存在某种冲突。为了减缓比例失衡及冲突,在胡同上空增补天际线,增加过度体量——屋面棚顶(见图13,14),结合东西岔胡同中间环岛的屋顶平台,打造三维立体胡同,实现了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转化。同时,屋面棚顶可为居民游客提供遮阳、避雨、休憩的机会和空间,从而改善游览的体验。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宫门口东西岔胡同景观环境整治与建筑改造项目的解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1)对现有建筑风貌以及质量进行统计分类,对不符合当地地域特性风貌以及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进行更新、改造或修缮。

2)结合景观设计,将市政设施进行梳理藏匿,整合空间杂乱的现状,对街道铺装进行设计,解决铺装单调无序的问题。

3)对于照明设计,结合地域性街道特点,打造符合地域特色的街道氛围。

4)对于机动车乱停放、交通不便等问题,结合现状,在街道之外设计高效的地下机械停车,必要时街道之内仅提供单向行车路线,甚至禁止行车,打造纯粹的步行系统。

5)在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之上,可结合“微地域”的文化特色及历史文脉,对设计理念进行升华,打造出具有“微地域”特色的老城区文化。

面对老城区,我们尽可能地尊重和发挥它的历史、文化等价值,反对大拆大建,尊重市民老百姓的生活意愿,保留老城区自身的历史价值,才能更好地保护老城区,发展老城区。

摘要:结合宫门口东西岔胡同景观环境整冶与建筑改造这个具有试验性的项目,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老城区改造的方法,在尊重“微地域”环境的基础之上,解决老城区街道以及建筑复杂的城市问题,优化老城区街道空间,从而实现老城区焕发新活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大城北京[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金受申.老北京的生活(4版)[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4]段柄仁.北京胡同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5]扬·盖尔.人性化的城市[M].欧阳文.徐哲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柯林·罗,弗瑞德·科特.拼贴城市[M].童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大学校园景观改造设计与研究 篇2

关键词:校园景观;圆形符号;活动空间;整体风格

第一章绪论

1.1校园景观改造的背景。校园寝室楼前的树林树木单一,进入秋天后便满是落叶,冬天便萧条一片,唯独夏天可以树下乘凉,下面是土地,只能站立休息。寝室区是校园中人口密度最大人口流动性较大的区域,周围却没有适合的活动空间,只能相约到别处去学习或聊天,因此对楼前树林的重新规划和改造是必要的。

1.2校园景观改造的目的和意义。校园寝室楼前树林改造的目的是:扩展校园活动空间,创建一个集学习、休闲、娱乐、绿化为一体的多功能为一体的活动空间,打造校园寝室区域标志性活动场地。寝室楼前树林改造的意义是:校园景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校园的整体感觉,但在现实生活中校园景观不被大家重视。校园景观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于校园环境素质,剑桥康河、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同济大学趣园、华东师范大学园林等老校园的景观至今都是我们心中所向往的学习环境,散发着独特的精神魅力。在树木葱郁的校园环境中,人们很容易忽略或原谅其他视觉效果差的建筑单体。因此,对寝室楼前树林的改造,是进一步加强了校园整体的景观设计,创造更好的校园环境,大幅度提高校园环境素质,打造寝室区域标志性符号。

第二章高校校园景观改造设计的手法

2.1点缀型改造。部分高校校园中的景观虽然绿量足够、植物效果优美,但缺乏统领空间环境的主体,这往往会导致景观缺乏主题性和可辨识性,校园精神和文化特色无处寄托。点缀性改造针对这一问题,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些富有深刻涵义的雕塑、景石、树木等景观元素,使空间氛围主题丰满起来。

2.2修补性改造。大学校园老校区由于经年累月的使用和自然退化,部分小品和植物景观破败不堪,已经和初始時大相径庭,有的甚至已经失去使用功能:新校区由于建设工期短、设计不完善等原因,导致景观空间层次单调,使用频率低。修补性改造针对校园中这种类型的景观问题,在保留景观环境基底的前提下,对原有破损、老化或影响整体环境的景观小品和树木修理或移除,结合周边景观的氛围和肌理进行再设计,增加植物造景和具备视觉效果的景观小品重新布置空间。

2.3更新性改造。随着时代发展,大学校园老校区空间局促的问题日益严重,原有规划模式己不能承载现今校园使用者的需求,加上部分景观小品年久失修已不能再使用等因素,导致此类大学校园景观不得不进行更新改造。更新性改造指的是推翻原有景观环境,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学校的整体环境对学校的某一区域进行再一次改造。改造中对仍具有使用功能的座椅、景石、雕塑等小品和表现良好的植物进行保留,在新方案中进行考虑或移至校园他处。

第三章校园景观改造概述

3.1对校园寝室区楼前树林问题的发现与思考。春天发芽、夏天葱茂、秋天落叶、冬天枯枝,这就是楼前小树林一年四季的景象,和校园外任何一片树林一样没有任何特点,树木种类的单一,让人感到无趣和视觉疲劳。在寝室区这种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反而缩小了同学们的活动空间,所以我决定对这片区域从新进行规划和改造。

3.2校园景观改造概述。根据改造区域的面积大小和学校的整体建筑风格,结合校园文化和社会人文。淳朴的自然和学校的历史文化结合,使得该区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和休息的氛围,扩大了学生的活动场地,体现了现代校园中,良好、优质的校园生活!人文理念:校园的建设与改造应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便捷的生活设施,宽敞的自由活动空间,轻松的交流环境。绿色理念:建设花园式校园。使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方式,在充满自然的环境中陶冶情操。改造建筑物需要有高有低,植物也是高低错落,我们把乔木灌木,彩叶常绿树,落叶树种,观花观果树木相结合,使其不论在春夏秋冬都有不一样的景象,丰富多彩摇曳多姿。(春天:香樟+玉兰、垂丝海棠+桂花、萱草+毛白杜鹃:夏天:水杉+广玉兰+合欢、石楠+阔叶+大功劳、长春花+鸢尾:秋天:南天竹+垂柳、鸡爪槭+茶梅+火棘、常春藤:冬天:雪松+五针松、腊梅+梅花、大吴风草)道路可沿线圆形链接,既不影响走向又更加美观。中国人讲究外圆内方,讲的是内心端正外表要有和顺的态度,彼此才好相处,圆还表示自然,是环境优美贴近自然的意思,圆还寓意团圆。广场中的雕塑的外形可设计成火炬整体可是成向上发展的趋势,寓意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不断发展和提高的意思。同时又像是火焰的形状,象征人们的生活红红火火、蒸蒸日上。主要颜色采用绿色,正是大自然的颜色,说明这是绿色的健康生活环境。又像是一颗急切向上生长的嫩芽代表人们的美好生活将由此开始。

设计可以主要以简洁规整式为主,材料选用生活废弃品回收利用,体现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在颜色上以采用大自然的绿色,做到规整与自然式相结合。主体建筑周围的绿化突出安静、清洁的特点,形成具有良好环境的活动空间。其布局形式与建筑相协调。在雕塑的四周又加上小喷泉闲的恬静舒适。

结语:校园环境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园中的景观的建设,校园景观的设计要从师生的心理、行为需要出发,为师生提供一个优美得教学环境,同时要注重校园景观文化性的建设,体现校园的历史文脉与精神风貌,让校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文化特色。同时,还要关注校园生态景观的建设,赋予校园“生命力”。

景观改造方法 篇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绿地系统总体规划与布局也在发生改变,出现绿地被基础设施挤占、茂密植物影响通风采光和司机(行人)视线、绿地被行人穿越践踏、车辆乱停放等诸多问题。因此,运用合理科学、疏堵结合的改造方法,完善城市景观功能,提升城市绿化景观的完整性、兼容性、诱导性、参与性势在必行。

绿化景观作为视觉和触觉等感官美学意义上的概念,狭义的解读与“风景”同义。广义的景观即为文化景观,它是人类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它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环境生态,包括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因素,以及对这些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所构成的生态环境;二是社会历史文化,包括蕴含于生态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行为方式等与人们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或街区的风貌[1]。

景观改造的宗旨是为人们创造休闲、活动的空间,舒适、宜人的环境。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有关土地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及对一切人类户外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与艺术感性的分析综合,找到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途径,对大地景观进行规划、维护、设计和管理,通过景观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利用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创造优美宜人的户外为主的人类聚集环境12]。西安曲江新区结合辖区历史文化内涵、地域特点、文化产业定位、旅游景区特色等资源,实施绿化景观提升改造。

1 艺术感与实用性结合,创新型景观设计提升区域品味

为满足审美需求,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必须体现其艺术审美价值,即植物配置要遵循多样统一、协调对比的艺术原则,也就是植物配置的艺术性[3]。西安曲江园林景观作为现代时尚品质生活与历史人文精神契合的载体,不仅展现出古城新貌的外在城市空间构成,更折射出城市所隐含的性格与精神(见图1)。曲江新区在城市绿化景观提升工作中本着“创意、节约、品质”的理念,巧妙运用和把握各类乔灌木在层次、季相及色彩上的变化,结合当地环境特点营造出简洁、自然、时尚的植物群落和丰富多彩的园林风景线。

1.1 打造城市窗口绿化景观,提升品质城市新形象

在绿化景观提升中,以大地作为画纸,通过“透、借、引”三位一体中的造景手法,打造与地域环境相融合的人文景观风景线。大地艺术对景观产生巨大的影响,表现在景观艺水化的地形、自然材料的选择以及思想的表达等方面[4]。

西安绕城高速曲江出入口是各地宾朋了解曲江人文历史的第一道风景(见图2)。借助原有地貌,因势利导进行地形梳理,提取脸谱、丝路沙海、飘带、蝴蝶等元素表现历史、自然、生态内涵,围绕大转盘通往各条大道节点,栽植6组迎客松抒发古都西安喜迎八方宾客的情怀,通过地形梳理、苗水移植、园林景石、夜景灯光、台地塑造、雾化喷灌等方式,形成园林景观与历史文脉的呼应。

西安曲江新区新开门转盘周边景观改造以“复合式造型植物和彩色植物群落”造景为主,正面台地栽植造型油松烘托点缀景区标识,背面以丰富彩叶植物林冠线及灌木“书印”造型色块,寓意进入曲江便是打开历史的书籍,使优美的园林景观融入旅游与文化元素,彰显曲江新区的区域特色。转盘周边以高品质小区和商业服务区为主,区域内市政公共绿地的提升改造注重观赏性和实用性。在行人践踏严重的绿地上,采用彩色透水地坪和组团彩叶乔灌木相结合,通过四通八达的林荫印花漫道,将人行道和商铺门前小广场融为一体,方便市民停留通行。

1.2 创意景区节点提升,塑造高标准旅游环境

道路交叉口绿化景观是道路节点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是特别的“停留”景观,既要从属于整个道路绿化景观系统之内,又要区别于“行动中”的道路绿化,而这短暂的停留能让人感受到城市的园林艺术气质,充分展示城市形象、城市品位和城市投资环境[5]。

曲江新区对辖区重点道路、开放式景区和繁华商业广场周边路段十字路口节点实施了20余处道路节点的提升改造(见图3)。从绿化增量、色彩丰富、植物造型、点石成景、彩色透水地坪等方面着手,在保证景观效果和绿化功能的同时,做到不遮挡交通指示标志,不影响行车通行视线,实现优化景观效果、增加生态容量、完善便民设施的工作目标,营造出“一节点、一风格、一处景”的道路景观效果(见图4)。为国际化大景区增添了新的内涵,使曲江国家级AAAAA景区更具“国际范儿”。

1.3 创造美化手段,树疤林道变艺术走廊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曾指出:景观是一种媒介,通过这个媒介,很多自然的、生物的、文化的过程产生并互相作用。因此景观设计不仅是一门美化的艺术,更是一门解决问题的艺术[6]。曲江池遗址公园大草坪栽植的法桐和杨树,因多年西晒灼伤而腐烂结疤,通过巧妙构思,因疤制宜、因洞借景,创作了“疯狂动物城”主题树洞画艺术景观休闲区域,形成一个新型景观创意区(见图5),使小创意美化了大环境,吸引市民来此休憩游玩。

2 主题街景融入文化曲江,都市文化渲染人文气息

街景特色是城市内在素质的外部表象和城市个体的综合体现,不同的街景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在特定条件下的不同社会的生活场景,体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物质追求和精神需求[7]。曲江新区每年围绕传统节庆和主题文化活动进行街景氛围营造,2016年结合大唐古韵、丝路延绵文化符号进行街景花坛创意,主题街景有大雁塔南广场和开元广场主题花坛2 组,其他花卉氛围布置点位分布在绕城高速出人口、雁南路等主要道路共12个节点(见图6,7)。彰显了曲江独特的园林特色,渲染“都市让生活更美好、文化让都市更精彩”的发展主题。

3 做好海绵城市综合治理,创新处理城市绿化高抬土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8]。低影响设施开发包括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狭义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蓄水池、植草沟等。

3.1 采用海绵城市理念,实施城市绿地综合治理

绿地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衰退,绿地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活的园林植物,其可塑性强,这种特点决定了绿地景观的日常养护非常重要。曲江新区在做好绿地景观日常养护的同时,在绿地“高抬土”整治方面,为减少因覆盖地下设施而产生的高抬土,创新管理措施,采用厚碳钢作为高抬土挡板,置石和花灌木栽植过渡硬质材料,将园林造景手法融入其中,形成简洁雅致的效果(见图8)。独特的高抬土处理方式,既能保障绿地有效收集雨水,又使造型效果别具园艺特色。

3.2 实施绿地小广场建设,打造优美舒适人居环境

城市广场是人们休闲、娱乐、观赏等活动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俗称“城市客厅”,集中体现了城市风貌、景观特色等。绿化是城市广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城市必不可少的生态要素,合理的设计对维护城市景观有重要作用,进而提升城市广场的内涵和价值[9]。曲江新区针对部分市政绿地损毁严重、商铺门前停车乱、主要出入口行人践踏严重等绿地现状,结合海绵城市绿地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的理念,在对雁南五路、雁展路等40余处小广场提升改造时,不仅栽植了高大的彩叶乔木和花灌木,还增加了透水地坪彩虹路、造型树、七彩糖豆景观、糖果座椅等园艺景观和公共设施(见图9,10)。融入人性化服务功能和景观效果,方便市民通行和亲绿体验。

3.3 创新性与节约型相融合,海绵城市生态理念引领环保建设

节约型园林的概念应包括4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10]。曲江新区注重绿地生态效益和植物物种多样性,倡导种植宿根花卉和适生植物品种,改善植物配置结构,实现节约型绿化改造。

1)小广场改造中引入海绵城市理念运用起伏式和台地式处理手法对地形进行整理,景观挡墙借助台地从功能上分解陡坡,形成了丰富的景观效果;利用现有坡地高差设计了收集雨水的滞留塘、植草沟,从而蓄积利用多余雨水补充日后养护的喷灌设施。将海绵城市理念贯穿整个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各个节点,并在曲江多个区域进行推广,成为城市绿化改造的“范式”。

2)采用常绿耐阴地被植物,改善草坪生长不良状况麦冬、八角金盘、射干等常绿地被植物具有节水、耐寒、耐旱、耐贫瘠、抗衰退、抗病虫害、四季常绿等优良特性,且栽植养护成本低、成活率高。曲江新区在改造树荫下、树池坑草坪斑秃处,采用各色耐阴常绿地被植物,依照树冠投影或树池坑形状栽植成流线型色带,改善绿地景观效果,形成自然流畅、高低错落的流线型绿地景观带。

3)优化区域生态配置,突出生物多样性特色根据植物叶、花、茎的色彩差异进行合理搭配,使整个景观带如七彩飘带,交相辉映,构成品质西安“更人文、更自然、更生态”的大景观形象(见图11,12)。

4)科学配置植物群落,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实施立体空间绿化,因地制宜,推广屋顶绿化、墙面、桥体等垂直绿化方式,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尽量保留辖区原有绿化高大植物,保留原有林带自然植物群落,保护城市生态系统。

5)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消除林下空地乡土树种最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具有抗性强、耐旱、抗病虫害等特点,为本地群众喜闻乐见,也能体现地方特色风格。充分使用乡土树种是实现创造“生态园林”的基本保证,是建立“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重要因素。曲江新区绿化景观大量选用西安周边园林乡土植物油松、银杏、桂花、西府海棠和市树国槐(见图13)和市花观赏石榴紫荆等,积极引种美国红枫、红花檵水、黄金槐、五角枫等彩叶植物,在绿地花坛、树下林地等区域见缝插绿,推广繁殖应用佛甲草、射干、麦冬等10多个节能型新优品种,有效消除林下空白地。

4 多元化创意丰富景观,打造舒适都市休闲空间

景观提升工程融合了新理念和新手法,运用环保型材料和新技术、新工艺。在绿化栽培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植物做背景,选用多种彩叶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实现了低成本营造丰富景观效果的目标。在缓坡大草坪改造中,注意树丛的疏密,林相、林冠线(起伏感)、林缘线(自然伸展感)结合地形的处理,创造出整体效果舒展开朗且具有“流淌的绿色”疏林草地之动感,打造出令人流连忘返的城市休闲、活动交流空间。

5 积极提升科学管养能力,培养良性城市绿地系统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最重要的是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品质,园林绿化施工和养护是绿化工程的重要工作,须加强在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工作,按科学的方法合理进行养护,从而使城市绿化景观满足城市环境建设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曲江新区绿化管理严格执行《绿地养护检查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各区域责任单位、养护责任人、督查责任人,形成多层次、全方位检查监督的工作机制。

1)多层次巡查,实行无缝隙化检查监督。采取定时和不定时检查的方式,层层落实,形成多位一体的检查监督机制。

2)运用经济杠杆,将检查监督与各施工单位的费用挂钩,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工作积极性。

3)充分发挥生物防治在园林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的重要作用,使用国槐小卷蛾诱捕器、采用树体外插注药物、以虫冶虫等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和清除化学农药对景区环境的污染。

6结语

回归自然、修复生态、传承文化,展现曲江新区地域文化景观是绿化景观提升改造的宗旨。只有尊重曲江新区本身的自然和社会地域条件,在改造中使功能与艺术巧妙结合,才能有效实现地域人文景观,历史风貌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传承和创新,使曲江景区散发更为迷人的魅力,提升文化旅游新区的宜居性、美誉度和文化内涵,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马晓.城市印迹——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2]邵力民.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武勇.基于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探计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方法[J].现代周艺,2015(6):158-159.

[4]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的关系分析[EB/OL].[2015-12-05].http://www.zhazhi.com/lunwen/sjlw/jgsjlw/109319.html.

[5]李智涛.道路节点绿景改造提升的探索[J].中华建设,2013(10):78-80.

[6]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美化环境的艺术,更是解决问题的艺术[EB/OL].[2007-05-30].http://www.doc88.com/p-1148775504783.html.

[7]张鹏.地域特色融入现代街景空间的设想——以朔州市雁门街景规划设计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3):172-174.

[8]胡灿伟.“海绵城市”重构城市水生态[J].生态经济,2015(7):10-13.

[9]刘秦芳.城市广场绿化景观设计探讨[J].房地产导刊,2015(1):240.

景观改造方法 篇4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 ;东西镜古村落;改造模式;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1 东西境古村落老街概况

东西境老街位于增城小楼镇,距增城市区仅10km,附近有增派公路及、在建的广河高速和增从高速经过,同时也是增城绿道上的重要节点。区内及周边地区自然资源及人文景观丰富,有二龙山森林公园、报德寺、万亩冬瓜迟菜心基地等景点。

东西境老街有着“岭南周庄”的风格,。800年来,古朴的集贸古街800年来紧密的连系地联系着东西境古村落,是周姓家族几百年来长期在这里生产生活、生息繁衍的聚居地。麻石道路、祠堂厅夏夏,、民居排屋,还有、旧时私塾、举人旗石,和还有岭南特色的“田、塘、村、林”古村落格局,蕴含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图1)。(图1)

图1 东西境老街景区人文景观资源图

2改造面临的问题

2.1如何延续古村落街区的“肌理”

东西境古村落老街在改造前东西境古村落老街作为蕴存岭南古村落的乡村风情,洋溢质朴、宁静的氛围而富有历史韵味,同时存在岭南特色的“田、塘、村、林”古村落格局。如何在改造中保留原有的“肌理”成为我们设计者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2 如何对街区进行“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

东西境古村落老街的风貌存在于体现岭南具有古乡村风韵的建筑中间,同时穿插了一些新建的不具有保留价值的不伦不类的建筑,对整个古村落的风情体现造成反衬的效果影响了古村落的风貌。如何对街区的进行“有机更新”也是设计者面对的另一个课题。

2.3古村落街区的保护和改造中的改造模式的问题。

东西境古村落老街的改造模式模式应该是怎样的模式。可能会误入应该避免进入当前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出现的三个误区种模式[1]误区 :

一是企业操办,追求回报。大量拆改原有建筑,建设商业景点、开发旅游,;或者是只是修缮修沿街立面一层皮,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改善不大,受益不多。这两种做法都背离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初衷。

二是“人房分离”。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全部迁移全部村民,再建房屋再建,外观相似,但物是人非。或变成有钱人的新社区,或变成旅游参观的“布景道具”,完全改变了街区的性质,住民突变,文化的传承从何谈起无从谈起?。

三是拆真造假,搞仿古一条街。一时迎合了一时的旅游开发的的需要,可能会有经济效益会有,但是文化遗产的价值丢失了却不复存在,得不偿失,。从长远看不会为群众所认可。

这些改建模式都不是我们在东西境古村落老街的改造中最好保存、更新和延续的模式都应该加以摈弃。我们需要在东西境古村落老街的改造中探讨出一张一个比较合适的改造模式,包括对街区的改造模式和及改造后的运营模式等的研究。只有找到了合适的改造模式,才能更好的地保存、更新和延续。

2.4 整个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存在消防安全存在隐患。

整个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首先是给排水系统超负荷。,供水量不足,原有水压和供水量难于满足现在的居住现今的生活需要。;再者然后是公共环卫设施严重不足。;再然后是村落不存在没有服务游客服务的基本设施。

部分街区的道路格局无法满足不符合现行的消防通道尺寸要求,一旦发生火灾,消防扑救困难,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历史文化街区内大多是砖木结构的房屋,容易引发火灾。这些因素都使历史文化街区的消防安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3改造实践的探讨

3.1 改造模式的选定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模式在当今的实践中主要有三种模式:“上海新天地”模式、“菊儿胡同”模式、“周庄”模式。这三种模式各自有有自己的特性特色(表1),而且这些改造模式都不乏成功的案例。

通过对比表格可以知道看出这三种模式改造的主导力量、资金来源,、改造后的功能和新建建筑的比例都是有些差异的。通过实践验证除此以外,改造后的风貌协调程度也是有所不同的。“上海新天地” 模式改造主导力量和资金来源都是是房地产开发商,必然更注重商业效益,改造后的功能也是以商业为主;“菊儿胡同”模式和“周庄”模式改造主导力量都是以政府为主导,资金来源中政府资金的比例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较注重对于改造后的综合效益的追求考虑,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用是政府所考虑的重点。改造后的结果必然是多方共赢为目标的。

经过对东西镜古村落项目本身的认真思考,我们最终还是选定了以“上海新天地” 模式和与“周庄”模式相结合的模式来进行改造。改造的主导力量是房地产开发商、政府和居民。保留原街巷网络,保留、修缮大部分建筑,,新建建筑参考原风格,改造后的街区功能以商业(饮食、娱乐业)、旅游和居住为主导。这样的改造模式不仅维持维护了原有功能,,还增加了旅游功能,增强了街区生命力;同时,旅游收益会增加居民自发保护热情,增强了街区的生命力;。结合了“上海新天地”模式的改造在保护老建筑外部“肌理”上是成功的这种模式,对于历史风貌价值大于史料价值的非文保单位建筑是较为适宜的[3]。并且它因为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维护和延续了街区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情,同时着力还营造了一种怀旧的文化氛围,为街区商业活力与经济价值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 确定保护和改造的标准和方法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原则作了相应的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实行分类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是,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在小楼镇东西境古村落老街改造中,我们也是遵循《条例》的原则来实施的。

第一,要保护历史的真实遗存。在东西境古村落中,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周姓祠堂厅夏,、民居排屋,、旧时私塾,、举人旗石和古朴的集贸古街。对这些真实遗存我们比较以核心内容加以保护。重点保护,不得做任何形式的改动。

第二,保护的重点是外观的历史风貌。建筑的外观依原貌维修整饰,室内可以按现代生活的要求进行改善,增加必要的设施。此外,这里还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其他要素,包括道路、街巷、院墙、古井、荷塘、溪流、驳岸、古树等(图3)。拆除一些对表达历史风貌有反作用副作用的后加的新建、构筑物。对一些有特点的细节或细部可以加以特别的雕凿。

第三,实现街区要维护它功能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这里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不能只保护那些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持社会生活的的延续,保存文化多样性实现街区功能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并且,在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同时要兼顾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既要使遗产得以保护、文化得以传承,又要改善环境,服务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和发展经济。

图3 东西境古村落效果图

3.3 加强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消除消防安全隐患

东西境古村落街区要得到更好的保护、更新和延续,对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3.3.1对更换和改造原有的供水、排水管道系统进行更换和改造, 根据街区内的道路规划布局,合理布置区内供水管网系统;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同时,加强街区内环卫设施配备,增加一些休息场所和公厕等游客服务设施公共场所,为游客观光旅游提供便利,但要注意游客服务设施的造型应与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相协调。

3.3.2 对遗存建筑内部结构进行深入调研、探索。 对一些有价值的建筑内部结构已经破旧,、不牢固的部分进行合理的加固和整修。修整都以“修旧如旧”的为原则。

3.3.3建立合适的消防系统。 由于东西境村内火灾隐患较多,应从多方面着手加强消防设防措施。一是在历史街区周边道路等交通环线设置消防车辆的主要通道,在街区内部寻找合适处并抽疏部分房屋作为消防应急通道,利于救火与疏散;二是增设消防栓、灭火器等消防设施。

4定位和开发思路

4.1景观环境改造定位

东西境古村落,总占地面积为36.19 hm2。以岭南古村落文化为资源依托,我们把其改造后的性质定位为休闲度假古村落商业街;改造的主题定位为以“景观休闲、商业购物和文体活动”为主题;以“两轴一环”为骨架,打造以古村落为背景的商业街形象。

4.2东西境古村落老街开发思路

东西境古村落老街是以“两轴一环”为骨架,打造以古村落为背景的景观休闲、购物和文体活动为主题的游憩场所(图2)。“两轴”分别是指以古村落原有村道升级改造的商业购物轴和沿荷塘沿岸边打造的景观休闲轴,“一环”是环古村落修建的环村自行车道。

图2 东西境古村落平面图

4.2.1商业购物轴

商业购物轴就是在由原连接东西境村的村道和村道两侧的房屋升级改造而成。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对村道两侧的房屋进行勘察和评估,保留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建筑,对拆除没有后面建设没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进行拆除;二是以“修旧如旧”的为原则修建与原古村落建筑风格一致的建筑,以商业、餐饮、娱乐休闲和住宿功能为主。;三是以有历史传承价值的青石板路代替水泥路面,在沿路周边增加一些乔木、灌木和草本相结合的绿化。

4.2.2景观休闲轴

景观休闲轴就是在沿荷塘边修建一条供游客休闲散步的具有良好景观的休息场所绿色走廊,以方便游客观赏近看周边优美的荷塘景色和远眺美丽乡村风景。

4.2.3自行车绿道

“一环”就是在环村落周边修建一条自行车绿道。该构思设计理念是为游客打造一条能够完整游览古村落余景风貌的通道,既在锻炼身体,又感受乡村优美环境的过程当中欣赏优美的乡村景色和呼吸新鲜的空气,一举两得。

5小结

增城小楼镇东西镜村落改造之后真正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肌理”,确实做到了“保存、更新和延续”,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想要成功改造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的成功,,最重要的是需要做到延续街区的“肌理”,对街区能够进行“有机更新”,。而这就需要改造的决策者能够很好的地了解待改造街区的历史,掌握街区的文化底蕴,以至于能够并选择好合适的改造模式,把握好改造的内容和规则。

改造以后能够真正做得历史文化街区的“肌理”传承担,确实做到了“保存、更新和延续”。

参考文献

1 王景慧. http://www.cityup.org .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2 谭佳音.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动态保护模式的比较研究[J].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5):69-73.

高校校园景观改造探析 篇5

1 高校旧建筑的改造

1.1 高校旧建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 高校的旧建筑是学校发展的产物, 有的是近代建筑, 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重建时建造的, 使用到现在, 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结构上, 因为年久或失修, 稳固性堪忧, 存在安全隐患;其次是内部装修和设施陈旧落后, 存在不同程度的锈蚀、腐烂和损坏, 影响美观和使用, 不能适应当前高校师生的的工作和学习需求。但是这些老校区的旧建筑, 见证着学校从创建到发展壮大的历史, 体现着时代的特色, 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文化、记忆和风貌, 因此对于高校旧建筑的拆除重建或改造利用要慎重。一味的破坏和新建会丢失师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和特色, 切断大学的文脉。理性地保护和改造可以保持校园地域的、文化的、传统的、多样化的特色。

1.2 高校旧建筑的改造原则和方法

1.2.1 功能转变

将新功能赋于旧建筑, 旧建筑因为年代久远, 受当时条件限制, 建筑层数和密度较低, 使用效率低, 不能继续承担现有的教学或科研功能,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转变为其他场所:例如科研机构、办公场所、展览场所等, 继续发挥使用功能。为适应新的功能、提高使用效率、改善使用条件, 可以对旧建筑进行内部改造。

1.2.2 加强保护

高校内多数旧建筑因为年代久远, 需要采取加固措施进行合理保护。砌体结构的加固分为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两类, 根据实际情况及使用要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技术。适用于砌体结构的直接加固方法一般有:钢筋混凝土外层加固法、钢筋水泥砂浆外加层加固法、增设扶壁柱加固法。砌体结构构造性加固与修补包括:增设圈梁加固、增设梁垫加固、砌体局部拆砌、砌体裂缝修补。

1.2.3 内部提升

对于保留下来的高校旧建筑, 结合其新的使用功能进行内部装修和提升, 改善内部环境, 提高使用舒适度, 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同时注意其安全性、实用性和特有的文化性。可以通过内部装潢、空间改造、更换和增加房间设施、改善取暖采光条件、增加电梯设施等方法, 使其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承担新的使用功能。改造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需要, 改造过程要强调使用者的参与,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保证改造后的建筑更能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1.2.4 恢复原状

对于建筑形式独特或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旧建筑, 如果存在局部残损的情况, 应该按照原有形式和特点进行修复, 使其尽可能地保持原有的风貌。旧建筑修复可以运用传统的工艺和材料, 具体包括对内外墙、门窗、地板等部位的修复和油漆, 保持建筑物的外观美丽和原有风格。

1.2.5 拆除重建

对于没有保留和改造价值的建筑物, 可以进行拆除重建。重新设计建造现代化风格的建筑, 使其与传统建筑形成强烈对比, 体现学校的进步和创新意识。具体可以采用现代建筑设计、建筑结构、, 新型材料等当代建筑手法, 赋予校园新鲜元素。

2 高校绿地景观的改造

2.1 老校区绿地景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校园绿地景观能够展现一所高校的风貌, 体现一所高校的品质。我国高校的老校区校园绿地景观多数都保持着一个比较传统的、相似的风貌。上世纪中叶开始的校园绿化美化工作, 因为当时的校园建筑用地充足, 绿化面积偏大, 主要模式是依靠大面积栽树, 树种少, 搭配不合理, 造成今天的老校区校园绿化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树木过多, 绿化有余, 美化不足, 比如教学楼、宿舍等建筑物前后种植的高达乔木, 树型不美观, 影响建筑物采光, 存在安全隐患;二是树木老龄化, 有失美观。当时种植的一些速生树种, 比如杨树、泡桐、绿篱灌木等已严重老化, 存在飘絮、枯枝断落, 易发生病虫害等问题, 影响校园美观, 与大学气质不符;三是绿化结构不合理, 缺少立体化种植。建校之初常采用大面积单一种植的方式进行绿化, 缺少立体种植, 随着高校的发展, 不断占用绿地增加建筑物, 整个校园的绿地大量减少, 迫切需要增加立体绿化, 提高绿化水平。四是种植形式落后, 不适用。老校区的乔木灌木经过几十年的生长, 由原来的整齐美观到现在的拥挤封闭, 而且形式上多采用规则种植, 造成空间封闭、呆板, 缺少意境表达, 与大学生思想开放、意识先进的气质不符, 不利于师生休憩、活动和交流。

2.2 校园景观改造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2.2.1 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大学校园的使用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改造设计时应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合理规划景观空间和形式, 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按照教学区、图书馆、生活区、运动区等各功能区的特点设置相应的道路、广场、绿地及景观施舍等, 满足各功能区师生的活动需求。每一处景观的规划都要与该场地的主体精神相适应, 使得它能为师生活动交流发挥相应的作用。针对景观和人流的需要应选择合适的配套设施和材料, 以满足师生的需要。

2.2.2 注重突出校园文化特色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特有的校园文化特色, 特色的体现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校历史、学校特色和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的。具体到形式上, 可以通过雕塑、浮雕、壁画廊柱、刻字表述等多种景观小品来体现, 注意各种形式的设计要结合场地特点和校园整体布局来运用。校园特色植物的种植以其特有的种类和特征见证着校园的特色。

2.2.3 整体性和延续性原则

从规划设计到工程施工, 要保持校园景观的整体性, 风格上的一致性;保持高校校园的文化氛围和教书育人气氛;与时俱进, 新旧理念的完美融合, 创造舒适宜人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从宏观层面的控制到微观层面的设计, 都要体现校园规划的总体理念, 实现改造规划设计的“取其精华”和“舍弃糟粕”。在进行校园绿地景观改造时, 要根据实际进行扬弃, 做到科学取与舍。

2.2.4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主要体现在校园植物造景上, 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 植物的种类要尽可能丰富, 搭配上要注重乔灌草、常绿和落叶、各种色叶果植物的合理配置, 形成多层次、多景观的植物生态群落, 营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植物景观。

3 高校校园道路的改造

现在的高校校园, 特别是城市中心的老校区往往存在交通不便利的问题, 道路拥挤、车辆停放问题日益明显化, 影响校园内的通行和校园的美观。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 校园交通环境的改善, 根据交通流量和停车数量进行科学规划。同时规划车行道与人行道, 在一些特殊的地段可以将人行道与车行道分开, 实行人车分行, 根据条件开辟便捷的小径供学生上下课时行走。注意完善校园内的交通标志和辅助设施, 保障交通安全。建设校园停车场和自行车车棚, 在人流量大的教学楼、宿舍楼周围应设置较多的车位, 而人流少的地方要相应地减少车位数量。

4 结语

校园改造工程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工作, 内容多, 时间长, 应该在尊重历史和科学的前提下, 循序渐进的进行, 保留有价值的部分, 去除糟粕的部分, 补充缺少的部分, 精心打造一个有特色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充满生机的校园环境。

摘要: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景观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高等校园, 特别是一些老校区的校园如何进行景观改造, 以适应当前的高校发展形势是很多高校面临的问题。浅析了校园景观改造的三个主要方面:高校旧建筑、校园景观及交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进行改造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校园景观,改造,园林

参考文献

[1]包广龙.大学校园景观改造研究:以南艺百年校庆校园景观改造为例[J].美术研究教育, 2011 (11) .

[2]董鹏怀, 吴晓刚.以天津大学为例浅析高校老校区园林景观提升改造[J].高校后勤研究, 2013 (5) .

浅谈居住景观改造 篇6

1 居住景观改造现存的问题

虽然经过不断的深化建设, 但是目前我国的居住景观建设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居住景观建设的发展。

1.1 设计方案随意性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的景观建设也日趋复杂化, 许多造型复杂、工艺细致的景观建设要素已经逐渐在居住区的景观建设中显现, 如亭台、喷泉等要求技术工艺相对精密的景观建设不断出现在了人们居住的小区内, 使人们在闲暇的时候可以有一个可以休闲娱乐的场所。但就目前的景观建设设计来说, 由于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 使这些景观建设多多少少会出一些问题, 然而目前为止, 各小区物业及小区居民对景观建设的维护率很是低下, 使原本精美的景观建设在物业不投入金及高额的管理维修费用下只得停止使用, 甚至有些景观还造成了荒废的现象。一些精美的景观由于当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质量的不标准, 使居民欣赏及使用的效率变低, 因此使居住景观的建设与当初建设时的理念相差甚远, 严重阻碍了景观建设的发展。

1.2 景观建设与功能使用的不相符

目前在许多的居住区景观建设中, 只片面地追求了景观建设的欣赏效果, 如将消防车设计为隐形车道、在消防车道设计桥木等, 这就给居住区的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另外, 有些景观的设计对场地地形的控制不到位, 使景观在使用过程中无法满足最初的设计理念, 例如, 景观建设中的草皮在使用地段时间内出现的排水不畅, 造成了地表因排水问题而产生的塌陷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同时, 因为种植的草木不适合小居土质, 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在少数。

1.3 景观小品的搭配不当

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经济发展, 目前国内的小居景观建设也出现了许多各地不同的建设风格, 如西班牙风、欧陆风、地中海风等等。就连我们居住的小区景观中的小品建设也出现了不同的风格与造型, 如人工跌水、奥大利亚柱廓等, 但在我国景观建设中, 由于对欧亚的景观建设认识不够深入, 使得设计出来的景观尺寸比例不协调, 空间距离安排不足, 使居住景观设计出现了诸多的败笔之作, 从而造成了居民出行困难等问题。

2 居住景观设计改造措施

景观建设是人们居住环境中的一大亮点, 也是人们闲暇、休闲娱乐最好的去处, 因此, 一个好的景观建设能够使人们得以身心的全面放松, 同时还可以给人一种接近大自然的感觉。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的景观设计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 针对以往景观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有关部门及设计单位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造措施, 其具体实施如下:

2.1 改善绿地使用情况

目前我国的居住景观建设是以满足人的居住需求及改善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不主导思想设计的。随着国内各城市小区建设的不断增多, 使景观建设也越来越多, 这就对景观的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来看, 老的居住区景观建设普遍存在着绿化面积较少, 布局不合理等现象, 因此, 我国针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首先, 要对原有的居住区附属用房进行拆除, 还原绿地的使用。其次, 根据实际的场地情况, 合理地利用设计区周边的环境, 因地制宜, 对小区原有的景观建设如不符合整体景观需求的则要进行拆除, 对一些必要的景观建设要加以改进, 使其占地面积适当, 合理地对绿地进行利用, 使人们在小区景观中休闲娱乐的同时可以有更多的绿地供人们所享用。

2.2 景观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现代我们所居住的小区环境都是一味地追求高层次的享受, 选用顶级的建设材料、最好的景观配备设施、最时尚的设计风格等等, 而忽略了这些设计是不是人们所希望享用的, 能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便捷的需求、能否让小区居民充分感受到生活的随性等等, 目前许多小区的景观设计中都没有将居民真正的需求考虑到位。在设计中常用绿篱做为隔离带使用, 完全忽略了人们行走的不方便因素, 使人们在小区中行走时通常都要七拐八拐, 本来只需2分钟的路程由于隔离带的不合理设计而需要走上十几分钟。另外, 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大面积地利用土地, 将土地围入篱芭之中, 给人以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 同时在景观设计中, 忽视了小区居住的残疾人群, 给残疾人群的出行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 在对原小区景观进行改造时, 要充分了解小区内生活人群的特性, 如年龄、生活方式、生活需求等等, 根据所了解的居民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地改造, 适当地调整草地与景观的配置比例, 让小区居民可以进入到草地中尽情地享受大自然, 保证景观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帖近人们的生活所需,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3 景观小品的合理设计

在小区景观设计中, 小品的设计是居住区的一大亮点。因此, 合埋的小品设计对整体景区的建设都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要根据小区的实际面积进行合理设计, 并根据设计范围的大小制定出小品的大小与尺寸, 如亭台、小桥等都要进行合理的计划, 以保留尽可能多的草地为设计景观的主导思想。另外, 小品的设计要选用适合的并符合设计标准的材料及工艺进行施工设计, 并且要根据居住的人群进行适当的优化, 使景观建设给人一种亲近感, 增加景观建设的魅力。

2.4 选用合理的植物进行搭配

在小区景观建设中, 经常会看到一些小区的大片草地上只点缀站几棵矮小的灌木, 而楼群门口则会看到大片大片的植物, 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混淆。因此, 在景观设计中, 要多选用一些具有欣赏价值的树木或花卉, 这不但可以降低草地的使用率, 还可以为后期的维护提供方便。另外, 小区景观内的绿地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树配置布局要进行合理的优化。由于居住区内楼群的数量、高低、方位、空间大小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的设计环境, 而且植物又各不相同, 因此我们在调整植物种植和工艺艺术时配置要依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来进行搭配, 在搭配时要注意乔、灌、草、花等复层次结构的植物群落的建成情况, 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区草地使用面积, 发挥生态自然效益和使用功能, 增加生态平衡作用。在强调绿化布局的同时, 还要在立体垂直空间上注重乔灌木与地被植物及草的分层结构和常绿树落叶树合理搭配设计, 这样既有利于植物的抗逆性, 又达到多样化的生态生长效应, 使植物景观可以层次丰富, 四季分明, 给人一种舒适怡人、自然和谐的休闲娱乐空间。

2.5 提高物业的管理力度

对于居住区景观建设来说, 小区物业的日常管理与维护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小区的人群情况复杂, 并且小区内孩子的数量不占少数。有些景观设计同于小孩子的天性使然而遭到人为的破坏, 做为小区物业的管理人员, 应对出现损坏的景观进行急时的维修, 以免景观由于时间而荒废。另外, 物业管理人员要对小区内景观进行随时的检查, 以保证小区内的景观建设都可以正常工作和使用。

3 结语

由上述论点我们可以得知, 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改造首先要以人的需求为主要出发点, 根据小区内的实际情况进行绿化及景观的合理改造, 以确保小区内景观的使用率, 从而全面推动整体景观事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在追求高层次的物质生活的同时, 对精神层次生活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于是在种形势的带动下, 国内各大中型城市都努力发展景观事业, 以求达到人们想要的理想化的生活。下面, 就跟随本文一起对居住景观改造进行一个简单的论证与说明。

关键词:景观建设,设计理念,改造措施

参考文献

[1] 徐叶.水与景观的关系[J].城乡建设, 2004 (11)

[2] 王敏骅.水景住宅的规划策略[J].园林, 2005 (5)

景观改造方法 篇7

广州天河软件园高唐新建区作为天河软件园三大核心园区之一,高唐新建区位于天河区东北部,规划面积为12.25km2,处于广州科学城高新区、五山高校科研区及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的地理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是广州东进发展战略“创新走廊”的带动龙头。

高唐新建区的建设以生态、环保、以人为本为理念,依照IT企业和人才特有的生产、生活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是未来广州科技创新核心区、广州东部高端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广州科技总部结算与展示中心区、生态型软件社区。

工程项目属于景观绿化综合性工程,包括园建工程、绿化工程、安装工程、市政工程等。工程施工特点是施工范围广,所需的材料种类多,项目大而工期较紧,质量要求严。由于工程是大型园区绿化,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特别是园建和水电的安装施工、园路的铺设和大树的种植、养护。今后的改进措施是加强工程的养护管理,做好园建小品、水电线路和苗木养护工作,对被损坏的园建小品和园路进行修复,以保证其景观效果;对各种病苗,采取有效措施防治,保证苗木的健康生长。

2 城市道路景观升级改造的主要特点

2.1 道路改造工作极为复杂

广州市在长期建设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区特点的城市道路以及道路景观,市政道路原有景观范围包含有中央绿化带、人行道绿化带以及路侧绿化带等,经过长期发展绿化带植物品种以及长势等都逐渐形成固定模型,在城市绿化带内部构建了景观建筑,形成了城市独有特色。部分道路基础设施和规划都比较完善,在道路沿线具有许多商业圈,流动人口相对较多,因此道路改造工作必将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影响道路改造效率和效果[1]。

2.2 影响道路景观改造工作因素众多

在道路景观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会涉及到路面开挖与拆除建筑物以及拆除基础设施等工作,因此施工的机械设备也相对较多,包含有压路机、装载机及推土机等,这些作业机械在施工工作中会相互干扰,并且对周边环境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市政道路周围设施逐渐完善,逐步形成人口流动大的商业圈,同时还具有餐馆、店面、停车位等建筑设施,人口流动大、交通繁忙及商业大楼林立等给道路景观升级改造施工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

3 对城市园林景观升级改造技术进行深入分析

3.1 园林地形改造

城市园林景观植物已经长势迅速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态群落,原来的施工设计图和施工资料已经无法满足升级建设需求,因此在施工前期应当对现场换环境和基本状况进行勘察,并绘制现状图,再标识现场地形标高和植物高度,然后再标识景观基本构件,保留原有植物参照位置和高度,根据现场勘测结构和参照物来设计地形,以确保地形设计图样和谐统一。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通过结合等高线法或是断面图法进行设计,同时设计图样上不但要体现出原地形模型,还要表现出后地形模仿,并计算出工程土方量。平整场地等高线设计详情方案如图1所示。

断面法是在具有等高线工程施工地图上作方格网施工场地,结合施工方案图分别确定出各点设计标高和施工标高,并划分填挖方区然后计算出土方量,再绘制土方调配图和等高线图。常在工程局部竖向设计中使用断面法,在施工中具有很大便利性,但是无法清楚表示出施工地形变化趋势和施工地貌。除此之外,在选用机械设备时应根据施工现场特点选择较为合适设施,从而提高施工效率。

根据施工地形和面貌采用白石灰来绘制方格网线,并结合施工设计图进行标识标高,然后明确开挖位置和填土位置并开展各项施工工作。在制作地表形状时应在不同方位进行感受,并不断进行调整,从而构成自然、和谐的地形视线,形成美观的景观。在进行地形改造时还需要对排水、地下管线以及管沟布置进行综合考虑,创造出更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的园林景观。地形改造有助于提高绿地排水通畅性,营造更加良好的绿化景观,园林景观改造具有很大难度,应根据改造地形实际状况选用合适的施工方法。

3.2 移栽大树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移栽大树的时间为初春或深秋,在这两个时间段中大树生长相对缓慢,在移栽过程中水分蒸发慢,能提高移栽大树存活率。但实际上由于市政府施工项目不仅会受到政策影响,还会受到资金投入影响,所以在实施项目时无法在最好时间段内移栽大树。虽然无法控制移栽时间,但是可以通过各种措施提高移栽植物的存活率。

若是移栽时间是夏季,可以在移栽时扩大植物土球,同时还要重视防晒和保湿工作。在大树移栽前需要提前2~3年断根,在断根前还需要给予大树浇灌,第一年时间里可以将大树主干全周1/2或1/3断掉,剩余根茎则在后续工作中断掉。完成截干后则采用塑料薄膜包好锯口,避免水分过分蒸发而降低存活率,同时还要预防锯口位置产生感染现象。除此之外,还需要按照顺序记录大树编号,并标记向阳面以便在栽植时能够满足光照需求,从而提高存活率。

同时还需要做好挖掘和包装等各项工作,在开挖前应当先明确土球形式和大小,结合胸径大小来判断开挖形状,若是胸径>15cm则开挖成方形,若是胸径<15cm则要开挖成圆形(图2),一般情况下移栽植物土球半径是树干胸径的8~10倍。

在开挖过程中需要按照由外向内的方式开挖,起树前要确保大树土球完整,可以采用木板箱包装或是软材料来加强大树包装;起树后要进行大树定植和养护,及时放入开挖好的种植穴,做好定植工作,提升大树生存率。按照标记的南北朝向种植,调整至光照最佳位置,撤除土球外包扎木箱以及绳子,保留草包以保护土球完整性。完成填土后要立即进行灌水,需要完全浇透大树,经常向树冠浇水,确保空气湿度较高;然后再采用水管喷枪浇透大树,让大树获得更多水分,同时还可以给树木注射营养成分,以提高树木的湿度,让移栽大树快速成长。

3.3 对管线进行改造

城市园林改造中管线迁改是较为重要的一道工程,在进行管线迁改工程施工时需要先制定实施计划和实施内容,以免影响社会居民的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在实际管线管道开挖中,因为管线管道施工状况较为复杂,所以需要谨慎且小心开挖,以免因施工操作不当而出现漏电或管线损伤现象[2]。在改造管线时必须要采用专业化的施工设备,保障着改造施工的安全。铺设新管线时不能盲目按照施工图纸进行开挖,应先对铺设地下环境及状况进行勘测和估计。若是影响大树根系则应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保障施工安全;若是盲目展开工程施工工作,管线受到破坏,不但会导致社会经济严重损失,还会影响着居民日常生活,甚至会导致工程施工费用增多,影响工程施工周期和效率[3]。

4 结论

公路园林景观升级改造过程中需要对改造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改造目标确定相应的改造措施,科学地选择改造设计手法,选择合理的改造技术,顺利地完成景观改造施工。该工程施工后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被评为广东省风景园林优良样板工程金奖,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摘要:指出了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园林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包含了场地铺设、地形改造、种植绿色植物、改造地形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园林在进行施工时,需要使用现代化的施工技术进行施工。以广州天河智慧城核心区景观升级改造工程为例对园林景观改造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园林景观,改造施工,天河智慧城,升级改造

参考文献

[1]王忠,朱琳.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方式初探:以河北廊坊固安孔雀海景观设计工程为例[J].四川建筑,2014(2):7~10.

[2]李炎,张万荣,林震.古典园林植物景观意境初探[J].山西建筑,2014(5):202~203.

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研究 篇8

一、我国小城镇街道景观的特点

(一) 我国小城镇的形成

小城镇即规模最小的城市聚落, 在现阶段是指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区转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城市转变的过渡性社区, 一方面它是服务于周边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另一方面又为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等各项资源。小城镇作为特殊历史环境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人口集聚中心, 拥有自己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通过一系列的点、线、面的形式来表现自身独特的城镇性格、风貌。在不同的年代背景和生活模式引导下, 顺着历史的河流构建出一系列严整的结构体系和空间体系, 它是城镇历史发展的结果, 更是城镇人文景观、精神的所在。

(二) 小城镇街道空间的可识别性

街道空间是由底界面 (街道地面) 、围合界面 (两侧建筑) 和顶界面 (天空) 三个空间元素共同组合而成, 三者通过特定的比例大小和组合方式形成街道基本的空间形态。两侧的建筑确定了街道的尺度和大小, 但并不像国外的一些建筑, 材质粗犷且有质感的建筑墙体作为第一轮廓线, 形态鲜明而突出地表现于空间环境中。国内的小城镇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形成背景, 是伴随着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习俗而逐渐形成的具有商业贸易行为的聚居空间, 建筑更多地只是注重于它的功能性, 而忽视了其外部给人的视觉和空间感受。除了建筑立面作为街道的第一轮廓线, 还会有各种构筑物以及沿街小摊、广告牌、电话亭等, 我们称之为街道的第二轮廓线。在尺度上, 也不同于国内一些大中城市的街道, 小城镇的街道更多地强调生活性和可视性, 这不仅与人的行为心理和视觉心理有关, 同时也是与小城镇的建筑相协调的尺度要求。

(三) 小城镇街道景观的构成要素

街道作为小城镇空间的骨架, 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的景观作为静态的存在, 是小城镇街道的美化剂,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和元素存在, 同时在特定的阶段又代表了人们生活的状态。当我们重新身处那样的环境, 就会联想到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和遇见的人, 街道景观承载着城镇的记忆, 蕴含着小城镇的文化和特色。现代小城镇的街道景观既要协调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民俗风情, 又要结合地形, 节约用地, 注重生态环境和景观塑造, 充分体现尊重自然和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行道树和绿化设施, 它们是改善小城镇环境的最有效手段, 使单调的街道更具生命力, 美化环境, 功能上可以为行人遮风挡雨, 改善街道小气候;公共电话亭、报亭、路灯、垃圾箱、花坛、宣传栏、指示牌等实用设施, 构成了街道统一有序的“部件”;此外, 还有地面铺装和停车设施等, 共同组成了小城镇街道的景观环境。

二、下管镇商业街发展背景

“十一五”以来, 上虞市积极适应快速变化中的形式与环境, 及时抓住机遇, 为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休闲旅游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优质农产品基地之一而努力奋斗, 基本形成“北工、中城、南闲”的产业空间布局。下管镇作为虞南山区的中心镇, 必将成为区域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与农特产品的交易中心。因此, 必须加快推进下管镇镇区商贸街的整治规划与建设, 使之成为符合虞南山区商贸流通基地与旅游服务中心的需求, 为促进虞南山区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也有利于推动虞南山区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有序发展。

此外, 下管镇商业街的规划改造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 现状商业街总计长度为1500米 (见图1) , 主要为下管及周边村镇提供商贸服务。从商业业态来看, 主要有建材、家私、副食、农机、农副产品等。现状建筑大部分建于80年代以后, 建筑面积尚可, 但立面多较陈旧, 单板, 环境杂乱, 绿化缺乏。商业街所在百悬公路系过境交通, 过境车辆较多, 缺乏交通管制, 潜在交通隐患, 亟需进行改造。

三、街道规划改造构思

下管镇是一个安静素雅的乡村小镇, 流水潺潺, 两侧屋舍俨然, 有良田青山为伴, 耕读文化、越文化浓厚。新的时期新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我们的居住空间环境。如何传承下管特有的文化特色, 塑造一条安静祥和、带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街道是我们在街道改造规划中重点应该解决的问题。从适宜的生存空间开始, 以人性尺度把握设计的空间与形态, 从人文与自然两方面满足人的需求, 还原出一个饱含乡土风情的小镇, 简约、雅致、融于自然。

基于下管商业街地方特色浓厚, 如勤劳淳朴的居民, 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建筑, 丰富的地方历史和传统风貌, 以及各种欢庆的展览展示、集会活动等。在保留原有结构、尊重使用功能的改造前提下, 回归传统特色, 并将传统特色加以不同程度的保留与改造, 使其渗透在道路景观中及建筑立面之间, 合理设置小城镇空间功能, 我们称之为“毛细血管式”的改建与整治。

四、街道规划改造措施

(一) 商业街分区规划

从整体角度出发对商业街的面貌进行改造, 将商业街平均划分为三段 (见图2) , 北面的第一段为旅游服务, 配套设置桑竹、应乾坤坊、宋春茶居、三笋荟萃、名特小吃、耕读精品屋、东方旅舍、茶商竹栗果等。第二段为最繁华的中间地段, 镇政府前后各100米范围内为商业氛围最为浓厚区域, 以为市民服务为主, 设有日常用品服务街和农特产品交易街。因此, 规划该段主要以外立面改造为主, 业态保持现状并逐渐引导至兼顾市场需求。南面则规划作为区域服务地段, 主要为下管及虞南各地农特产品收购、农资购买等提供服务。

(二) 建筑改造

下管镇多为老建筑, 建造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之间, 而部分路段又建有现代风格的建筑, 因而立面杂乱无章, 风格参差不齐;建筑立面简单, 用料不协调。经过分析, 将商业街沿街建筑分为三类进行处理 (见图3) :

1. 原状保留建筑

整体立面较新, 现状立面风格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以及具有历史价值的构筑物进行保留。比如位于幸福公园的亭子, 其主要问题是四周地面没有铺装, 石碑比较陈旧。我们在规划中基本保留原状, 在其周围铺上铺装, 增强幸福公园的舒适度和视觉感受, 使得色调多样化, 并对石碑进行翻新。

2. 立面改造建筑

为立面破旧、杂乱、影响商贸街整体风貌的建筑, 或现状建筑立面风格不符规划要求的建筑。比如位于商业街北侧的某个店铺, 现状立面材质低档且年代久远, 外观残破且陈旧;铁门上粘贴各式广告单, 影响了商业街的立面景观, 店铺前堆放的杂物亦影响了店铺运营。我们的改造方式是: (1) 建筑立面重新粉刷; (2) 局部立面贴瓷砖; (3) 建筑墙角空地进行绿化种植; (4) 清理临时堆放的杂物; (5) 改造大门、窗户和栏杆; (6) 拆除临时搭建的雨篷; (7) 铺设路边石。

3. 拆除建筑

对于临时搭建的附房、棚等, 以及年代久远、缺乏安全隐患的建筑, 进行彻底拆除, 重新规划设计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的建筑, 并在功能上满足整个商业街发展的需求。

(三) 道路改造

商业街沿街景观较差, 无序列, 种类繁多, 细部处理十分欠缺。沿线路两侧分布着零星小绿地, 但基本以覆绿为主, 缺乏精致感。休闲空间景观、城市家具的设置已无法满足现状需求。道路宽度分布不均, 宽度变化与曲折变化的道路给商业街的交通带来一定的困扰。车辆停放混乱影响街道整体景观观赏价值, 亟待梳理。依据现状, 路宽幅度为6米—8.5米, 为便利交通, 利于长期发展, 我们将道路宽度统一为7.5米, 一块板, 机非混行, 限速40km/h (见图4) 。合理分布道路交通, 利用沿路两侧的植物景观形成绿篱, 提高道路的绿化量。人行道铺装以青灰色的花岗岩为主, 装饰红褐色带状、点状石材。间隔布置青砖铺装, 以体现道路的历史文化。此外, 埋设路边石, 铺装人行道, 补种行道树, 设置休憩设施和行道家具等。

五、结语

小城镇正面临着空间尺度与发展需求、建筑改造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矛盾, 商业街作为小城镇发展的基础, 其改造应促进小城镇整体发展和各城镇功能之间的协调运行。既考虑远期小城镇发展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保留人们的传统习惯, 坚持地方文化特色, 增强内在的历史韵味。通过有机更新商业街的建筑与景观以满足功能需求, 为人们创造更加方便、亲切、和谐的小城镇商业街。

摘要:街道景观是体现小城镇人文风貌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外部空间环境, 是小城镇展示自身形象的平台。新时期城镇化与现代化快速发展, 特色型小城镇需要坚持保持原有乡土风情和地方特色。本文以绍兴下管镇商业街改造为例通过对街道建筑、环境、道路、空间景观等方面的改造, 使之既保持历史韵味, 又符合现代城镇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日]芦原义信, 著.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 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2][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美]索斯沃斯, 等.街道与城镇的形成[M].李凌虹,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4]王士兰, 等.小城镇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杨柳.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研究[D].山东大学, 2007.

[6]霍艳虹, 等.小城镇街道空间设计浅析[J].河北林果研究, 2010 (3) :89-91.

景观改造方法 篇9

关键词:高速公路;绿化改造;景观

中图分类号:S7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3-0059-04

1背景

汉宜高速公路是湖北武汉与宜昌之间的公路交通大动脉,也是沪渝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汉宜高速通车后,在高速公路两侧栽植了10~50m宽的绿化林带。经过多年的生长和养护,两侧意杨和水杉林带已形成江汉平原上长长的绿色通道,为平原上的农田路网镶崁上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随着社会经济,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原来简单绿化已不再适应新时期高速公路绿化规范及景观要求;杨树已进入近熟林和过熟林阶段;病虫害时有发生;沿线林木配置简单粗放,对高速公路的营运逐渐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汉宜高速的绿化予以改造十分必要。

2环境特征

2.1自然条件

(1)气候。本项目区大部分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h,全年平均气温15.4~17℃,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

(2)降雨。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mm之间,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多,冬季少。适宜的气候、优质的土壤为各种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3)植物。路线所经区域植物种类丰富,除大量意杨林和水杉林外,主要乔灌木有苦楝、泡桐、樟树、杜英、乌桕、臭椿、马尾松、油茶等树种。

2.2文化特征

汉宜高速途经湖北省域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地区,楚文化、三国文化、巴人文化等多种文化沿线交汇、交融,文化底蕴极其深厚。

3规划原则

3.1安全第一的原则

该公路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管护,各项交通设施比较完善,绿化改造必须在充分考虑并保护现有公路交通设施基础上进行;高速公路,顾名思义,交通运输是其首要功能,绿化改造必须服从、服务于有利行车安全这一总原则,在固坡护堤的同时,避免绿化改造后期给道路带来安全隐患。

3.2可操作性原则

本次绿化改造规划是在原有绿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而非新建。需要对沿线植物进行详细的调查,保留该保留的植物,并详细标注保留植物的路段坐标及具体位置;该道路全长278km,因线路较长,投资较大,不可能一促而蹴,需要在一次规划的基础上,做好分期分部实施规划,以确保道路景观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在绿化改造规划上,还应充分考虑在确保道路正常营运的前题下,做好工程的施工规划,让规划不止美在纸上,更重要的是安全科学地落实到地中。

3.3可控性原则

植物不同于道路硬质景观,它有一个生长完善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植物,其生长习性、树高、冠幅、产生的绿化景观效果各不相同,规划时,在各新栽植物之间、新栽与原有植物之间的配置上,应有较强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绿化近期和远期效果合理可控。

3.4文化性原则

该高速公路是湖北省域经济和旅游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交通走廊,是国家近期布局的长江重庆-上海经济带在我省的重要通道,是展示湖北重要窗口,在绿化改造规划上,除必须考虑的生态环保外,更加应该注重和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打造设计亮点。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在三国文化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沿线景观资源十分丰富,虽然狭长的空间不足以展现,但应充分发挥主要景观结点的点缀和引导作用。以点带面,全面宣传并促进湖北旅游业的发展,展示荆楚之地,鱼米之乡的文化底蕴。

3.5经济性原则

以大尺度景观为基本格调,以可视范围为重点,造景与借景相结合。在植物配置上,结合高速公路环境特征,选择以有一定抗汽车尾气、灰尘及耐瘠薄的乡土植物为主,利用与改造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衔接,便于后期管护,以合理成本获得最佳效果。

4现状分析

4.1有利条件

(1)基础良好。汉宜高速公路路界之内的绿化和线外林带经过多年的生长,已融为一体,形成了一条绿色廊道。特别是夏季绿量大,为司乘人员提供了难得的舒适环境。

(2)行式多样。针对多种绿化地段:中分带;站区、所绿化;边坡生物防护等,采取了多种绿化形式和养护措施,丰富了绿化内容,展现了良好绿化路容景观形象。

(3)特色鲜明。尽管该绿化规划较为粗放,但在特色营建上,还是有所考虑,水杉是湖北省省树,在道路沿线绿化中大量种植,体现了湖北的地方特色;行驶在高速公路,农田林网交织,线内线外景观交融,一幅幅江南鱼米之乡的画卷跃然在大地上,特别是互通区,成为体现沿线文化景观亮点。

(4)空间充备。坡脚的加固,为绿化创造了更多的空间;沿线大部分路段,利用废弃的混凝土块料,对路基挡墙进行了加固处理,减缓了路堤边坡坡度,稳定了边坡,扩大了可视植物种植面。有利于沿线植物景观的营造[1]。

(5)底蕴深厚。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公路沿线高效农业、农田林网、城乡工业开发区、新农村建设等都得到了良好发展,沿线所经市、县,楚文化、三国文化底蕴浑厚,为本项目建设创造了更多的规划及组景、借景的源泉。可以极大地丰富沿线景观。

(6)经济基础良好。公路管理单位经过多年经营,资本积累逐年扩大,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有力财务支撑。

4.2不利条件

(1)沿线隔离栅外侧通道的绿化主体是意杨林带,在部分路堤较低地段,尤其弯道内侧,意杨树冠已经沿伸至路面,挤占车行路面,影响司机视线,给行车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

(2)高速公路车流量大,速度快,绿化施工和正常营运存在矛盾。

(3)高速公路建成早,原来的建管措施已经不适应现阶段的发展,部分路段路权不清,难以改造,给整体效果带来影响。

(4)植物老化已成隐患,公路沿线绿化大部分树种是意杨。由于意杨为速生树种,按用材林分级标准,造林10~12a为近熟林,13~15a为成熟林,16a以上为过熟林。沿线大部分路段的意杨已进入近熟和成熟林阶段,步入砍伐期。再加上意杨病虫害较多,一旦虫蛀空心,容易被大风折断。虽然可以采取一定措施保留部分意杨林带,但大范围的砍伐不可避免。

(5)公路绿化权属体系不够完善。虽然汉宜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已成规模,而其林地产权较大部分不属公路路权范围,隔离栅外大量乔木是意杨林带,因林地权属问题,在利益驱使下,终将被砍伐更新,届时路侧绿化将残缺零碎,绿量稀少,景观凋零。

5改造方案

5.1改造目标

全线绿色通道植物配置结构合理,可实现持续发挥生态、防护、美化功能,消除因绿化带来的安全隐患。在突出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同时,实现路侧景观与线外自然景观的协调融合,展现道路沿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成果、新成就。

5.2填方路段边坡绿化改造方案

5.2.1低填方路段

将隔离栅与路面之间的水平距离小于6m的填方段均纳入本类规划。

此类路段的意杨距路面较近,对行车构成安全隐患,必须更新改造。逐步缩减现有意杨所占空间,扩大路权范围内的绿化种植面积,最大限度地建立路权范围之内的绿化体系。方案如下:①砍伐隔离栅外侧第一排意杨(保留水杉和常绿乔灌木),腾出更新植物生长空间,在原地补植常绿乔木,更新品种根据立地条件可选择香樟、广玉兰、女贞、杜英等,作为较持久的绿化背景,其间可按景观需要点缀落叶开花乔木。②砍伐隔离栅内意杨,改种低矮灌木,消除安全隐患。③边坡种植观花或观叶灌木,常绿和落叶品种交叉,形成带状景观。④坡面较宽路段,可在坡脚挡墙上种植灌木(或小乔木)搭配。

5.2.2高填方路段

将隔离栅与路面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6m的填方段均纳入本类设计。

此类路段路堤较高,路侧绿化带距路面较远,对行车难以构成危险,故不做大量处理,改造方案如下:①护坡道栽小乔木,以常绿为主,落叶树作景观点缀,主要解决冬季景观单调的问题。②土路肩栽开花灌木,形成带状景观。③坡面混播多花木兰和白三叶草籽,兼有护坡功能。

5.2.3绿化断链路段

沿线有多处路侧长距离无乔木和线外林带的地段。改造方案如下:若路外环境较差,则补植乔木作遮挡处理;若线外景观良好,则作通透式处理,只在路侧以开花小灌木为诱导,坡下间隔以乔木组团种植,为中景点缀,构成近、中、远相结合的大画面。

5.2.4零填方路段

有些路段紧靠村庄,或因坡脚增设挡墙后抬高了坡面,形成零填方形式的路外种植地,整个坡面大部分已进入视线范围之内。此路段适当敞开路侧观景空隙,将线外景观引入视线,做景观节点细部设计处理,以植物为景观元素,构成管理粗放的小景点,提高全线的景观水平。对于外环境背景较差的,作遮挡式密植处理。

5.3挖方路段边坡绿化

5.3.1土质边坡

此类边坡以生物防护为主,采用坡面播撒紫穗槐或多花木兰种子,以常绿小乔木为点缀,有条件的在边坡顶上加植开花乔木。

5.3.2采用工程防护处理的边坡

本类边坡以片石墙面进行防护,植物稀少。改造方案如下:①挡墙上沿植云南黄馨。②坡面以草本植物作防护种植。③若坡脚平台较宽,构筑浆砌片石种植池,植花灌木。

5.3.3岩石边坡

此类边坡较少,坡陡,坡脚以高挡墙作防护处理,挡墙与岩石之间留下较窄的种植空间。改造方案如下:①挡墙背后可种植空间回填种植土。②以云南黄馨镶边种植,小灌木自然式种植点缀。

5.4互通立交区

互通立交区按以下基本思路进行改造规划:①尊重地形,巧妙布置,因形就势,能水则水,能坡则坡。②尽量保留原有乔灌木和种植形式,添加自然式植物群落,疏密相间。③增加乔木,扩大生物群落。④结合地域特色和当地文化,强化文化特色。

仙桃互通改造方案:保留现有种植格局,用樟树、桂花、水杉等沿着水体进行点缀。沿匝道坡面、坡脚片植紫叶碧桃,点缀“仙桃”地名由来的动人传说。

潜江互通改造方案:保留现有水体,改变水边和坡脚规则式绿化为自然式种植,三五成群,增加水杉及常绿植物点缀。突出体现“潜江”植物王国活化石——水杉的故乡

丫角互通改造方案:该互通是通往古城荆州的互通,现有洼地改造成湿地景观,用吸尘能力强的植物形成片林作防护分隔。圆形匝道围合区的水沟扩大成水塘,改造成自然式水景。在植物色块图案上,注重将楚文化如编钟图案的引入,点缀荆州古文化城市名片。

安福寺互通改造方案:该互通是通往枝江的互通,互通内樟树片植较大,为纯林布局,改造增添紫花泡桐和梨、李及杨梅等在当地较有特色的观果等乔木灌木,以体现和突出地域特色。林缘以地被植物做自然化处理。

5.5停车区、服务区

沿线停车区、服务区数量少,因建成时间较早,受当时理念限制,占地面积小,绿化用地少,绿化遮掩更是缺乏。改造方案如下:①现有绿地增植乔木,起到隔离防尘作用。②条件允许的地方,构筑种植池,植高大乔木,创造遮荫空间。③以孤立式乔木与围护性群植灌木相搭配。

5.6植物配置

高速公路的景观是处在高速行车的动态情况下被司乘人员所欣赏,景观构图以大画面、大色块为佳[2]。规划减少落叶植物种植比例,增加常绿植物的选植,增加开花植物和四季叶色变化植物的配置,调剂沿线景观。

在种植尺度上的控制:①乔木种植间距5~6m。②路侧景观变化不宜频繁,景观布局要延续5km左右距离再做变化。③尽量考虑植物的多样性。

6对高速公路绿化改造规划的启示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从1988年沪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实现中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到2014年底,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1.2万km,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高速公路系80~90年代所建,局限于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绿化行式比较简单,管理比较粗放,不太适应新时代要求和发展,亟需改造,通过汉宜高速公路绿化改造规划实践,我们总结高速公路绿化改造应注意的问题如下,以资借鉴:①严格遵守《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1997,确保高速公路行车通顺、视线通畅,消除隐患,保障行车安全。②充分尊重现有绿化基础,在充分进行现场详细现状的基础上,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注重并突出近期与远期效果的有机统一。③充分展现地域文化。高速公路是一个省、市、县对外联系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宣传及展现一个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特别是在景观结点的组景上,注重文化特色的揉合,体现设计特色,同时,对互通区附近,存在的历史文化景区或景点,起到点缀和引导作用。有力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④绿化设计更应因地制宜,结合立地条件,多措并举,充分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发挥生物护坡、立体绿化功效,应绿尽绿,将绿地率最大化。并针对不同的绿化措施,制订完善、补缺、更新等养护方案,提高全线绿化质量和路容整体景观形象。⑤在道路景观组织上,做到张弛有度,开合有致。善于将线外能体现当地经济建设、生产特色或优美景点通过借景方式,组织到道路沿线景观之中,将不美观的地方,通过绿化遮挡的方式,进行屏蔽,以增加道路景观的丰富性,做到绿化有界,而景无边。⑥在植物选择上,针对高速公路特征,选择以有一定抗性、后期管理粗放的乡土植物为主,注重乔灌草的有机结合,常绿与落叶的合理搭配,力求在品种多样化的前题下,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景观效果。⑦注重尺度的把握。高速公路,里程较长,皆是一晃而过的动态欣赏景观,构图不宜过于零碎,应采用大尺度的方式来完成。但也不宜过于单一,避免司乘人员视线疲劳[3]。

总之,高速公路绿化改造规划不是一门简单的种植设计,而是集科学、艺术、文化、生态于一体的一项综合性工程,只有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起道路沿线经济、文化发展的符号,因地制宜,推陈出新,综合利蔽,才能创作出特色鲜明、无愧于时代的精品杰作。

参考文献

[1]薛春泉.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技术探讨[J].广东林业科技,2012,28(2):9699.

[2]张国育.连霍高速公路商郑州段绿化改造[J].河南林业科技,2008(9):1819.

[3]陈尖,黎明.浅析营建生态景观林带的效益和设计路径[J].广东林业科技,2012,28(4):7073.

景观改造方法 篇10

新农村景观设计是我国景观设计中一个新兴的领域, 是适应农村地域特点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景观新模式, 在新农村的发展建设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农村景观根据当地地域环境, 人文风情, 利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段丰富了园林绿地内容, 创造了优美、舒适的环境, 赋予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崭新的面貌。本文以昆明市富民县咀咪哩村委会绿化景观改造为例, 探讨了新农村绿化景观设计特点。

2 项目概况

咀咪哩村位于富明县赤鹫乡东部, 原是彝族的居住地, “咀咪哩”的彝语意思为“好山好水的地方”。该村距赤鹫乡政府所在地15km, 距富明县城35km。咀咪哩村年均温度14.8℃, 年均降雨量842.9mm, 土壤pH值4~6.5, 物质肥沃, 适宜植物生长。主要分布景观植物有:云南含笑、清香木、鸡嗉子、黄连木、滇朴、沙松、云南松、火棘、蕨类植物等。

本次方案根据对方要求, 针对入村路口, 咀咪哩村委会院内外的道路绿化进行改造设计, 创建适应新农村发展生态园林景观的需要。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 总共改造面积约1500m2, 现有地块绿化种植凌乱, 色彩单一、层次单薄, 且用地性质混乱, 总体景观效果欠佳。

3 规划设计

3.1 设计原则

(1) 遵循节约型、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绿化景观建设理念。在植物选材上, 以本土原生植物为主;充分利用植物特性, 力争做到绿化养护零投入。

(2) 结合当地农业发展思路, 以农业经济作物作为主要景观元素, 展示本土特色, 以最低的要素投入, 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通过绿化建设, 打造一处具有生态绿化景观成效的乡村景观, 在当地乡村寨新农村生态绿化景观建设中起到示范作用。

3.2 规划布局

本次方案分为主入口、村委会大门前路旁绿化、停车场以及村委会院内景观四个规划片区 (图1) 。

3.2.1 主入口

该处是车辆从主干道进入咀咪哩村的路口, 应具有鲜明的标识特点。路口原有现状是一丛丛杂草, 没有明显的道路指示, 因此为突出该村的地理位置, 在这个岔道的转折处设置标识性景石一组, 石上雕刻“咀咪哩村, 新农村生态绿化景观建设示范村点”字样, 石头周围自然式配置火棘、清香木、麦冬草、肾蕨等植物, 形成清新、雅致的入口标识景观 (图2) 。

3.2.2 村委会门前及道路两侧绿化

由于原有大门前空旷单调, 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绿化景观, 建议在村委会大门两侧围墙前砌筑花坛, 种植矮篱搭配清香木球, 以规则式布局手法营造简洁、庄严且具现代感的景观效果。

大门前方的大道两边现有的绿地植被较杂乱, 亟需改造。结合现状及设计要求, 对一些长势良好的树种进行保护, 而对一些弱小长势不好, 杂乱的区域进行梳理清除。本片区采用两种手法:

方案一:采用自然式设计手法, 错落有致的搭配樱桃树、大树杨梅等特色经济作物, 与原有板栗树、黄连木、沙松、云南松等乔木巧妙融合。以火棘、蕨类、地石榴等植物搭配自然置石, 营造充满野趣, 清新雅致, 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 (图3) 。

方案二:采用规则式种植手法, 保留沿路两边原有乔木, 在空缺处整齐补种大树杨梅, 形成林荫道, 同时沿路地被植物选用地石榴。乔木后方规则式大色块种植油菜花、向日葵等经济作物, 丰富景观层次, 营造乡村特有的, 热烈、喜庆的丰收氛围 (图4) 。

3.2.3 停车场

村委会大门右侧地块较为平坦, 平时办事车辆就停靠在此, 但由于没有合理规划, 车辆可以随意停靠, 显得非常混乱。为使停车场规范化, 在该区域内铺设嵌草砖, 列植规格统一的乔木如香樟分割车位, 其中点植一株较大规格本土树种———石楠作为主干乔木。沿停车场外侧设置休憩坐凳。停车场的设置既方便来往办事的人们, 同时在平时也可作为附近居民们聊天、休憩的场所 (图5) 。

3.2.4 村委会庭院景观

进入大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两侧的方形绿地, 由于疏于管理绿地里植物杂草丛生, 不符合办公区景观需求重新改造。在该绿地中选用当地树种, 以乔灌木自然式配置为主, 植物选择方面主要以滇朴、马缨花、大树杨梅、石楠、樱花等有机结合, 形成丰富的视觉景观, 其间点置自然置石与乔木、花灌木、地被植物搭配, 形成较好的景观层次感。

院内办公楼前花坛位于一面挡土墙上, 斑驳的墙体与办公楼建筑结合显得尤为生硬、粗陋, 为遮挡墙面, 采取沿挡土墙边缘砌筑石块形成花池方式, 花池中自然式种植花灌木及藤本植物, 例如清香木, 火棘, 麦冬草, 马缨花, 并在外侧种植常春藤, 形成垂吊景观, 软化建筑线条。

办公楼前小广场一侧的围墙原是一列白色围墙, 显得单调枯燥。考虑到当地的民族文化, 在围墙上设置了具有彝族风情的景窗, 并在围墙后方栽种叶子花, 叶子花摇曳生姿若隐若现, 既拓展了景观视野, 又大大丰富了院内的景观效果, 更重要的是彝族景窗的设计, 突显了当地的人文风情, 打造了咀咪哩村独特的景观 (图6) 。为遮挡视线, 优化景观效果, 延长围墙至位于围墙另一端的卫生间。卫生间前两块绿地由于面积较小, 地块倾斜可以种植地石榴、火棘、云南含笑等。小广场后门的绿地区域, 采用现有地貌, 丰富植物配置, 利用乔、灌木种植营造一片葱葱郁郁的森林式园林小景, 其间设置园林步道与后门连通 (图6) 。

4 结语

新农村景观设计是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坚持合理、科学的设计原则, 传承当地历史文化, 突显村落特色, 体现乡土气息和乡土风情, 对建立充满活力与特色的乡村景观, 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晓玲.新农村景观设计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2]张晋石.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6.

上一篇:基础地理信息下一篇:粉体喷射搅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