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提升改造

2024-05-27

景观提升改造(共11篇)

景观提升改造 篇1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绿地系统总体规划与布局也在发生改变,出现绿地被基础设施挤占、茂密植物影响通风采光和司机(行人)视线、绿地被行人穿越践踏、车辆乱停放等诸多问题。因此,运用合理科学、疏堵结合的改造方法,完善城市景观功能,提升城市绿化景观的完整性、兼容性、诱导性、参与性势在必行。

绿化景观作为视觉和触觉等感官美学意义上的概念,狭义的解读与“风景”同义。广义的景观即为文化景观,它是人类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它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环境生态,包括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因素,以及对这些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所构成的生态环境;二是社会历史文化,包括蕴含于生态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行为方式等与人们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或街区的风貌[1]。

景观改造的宗旨是为人们创造休闲、活动的空间,舒适、宜人的环境。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有关土地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及对一切人类户外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与艺术感性的分析综合,找到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途径,对大地景观进行规划、维护、设计和管理,通过景观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利用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创造优美宜人的户外为主的人类聚集环境12]。西安曲江新区结合辖区历史文化内涵、地域特点、文化产业定位、旅游景区特色等资源,实施绿化景观提升改造。

1 艺术感与实用性结合,创新型景观设计提升区域品味

为满足审美需求,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必须体现其艺术审美价值,即植物配置要遵循多样统一、协调对比的艺术原则,也就是植物配置的艺术性[3]。西安曲江园林景观作为现代时尚品质生活与历史人文精神契合的载体,不仅展现出古城新貌的外在城市空间构成,更折射出城市所隐含的性格与精神(见图1)。曲江新区在城市绿化景观提升工作中本着“创意、节约、品质”的理念,巧妙运用和把握各类乔灌木在层次、季相及色彩上的变化,结合当地环境特点营造出简洁、自然、时尚的植物群落和丰富多彩的园林风景线。

1.1 打造城市窗口绿化景观,提升品质城市新形象

在绿化景观提升中,以大地作为画纸,通过“透、借、引”三位一体中的造景手法,打造与地域环境相融合的人文景观风景线。大地艺术对景观产生巨大的影响,表现在景观艺水化的地形、自然材料的选择以及思想的表达等方面[4]。

西安绕城高速曲江出入口是各地宾朋了解曲江人文历史的第一道风景(见图2)。借助原有地貌,因势利导进行地形梳理,提取脸谱、丝路沙海、飘带、蝴蝶等元素表现历史、自然、生态内涵,围绕大转盘通往各条大道节点,栽植6组迎客松抒发古都西安喜迎八方宾客的情怀,通过地形梳理、苗水移植、园林景石、夜景灯光、台地塑造、雾化喷灌等方式,形成园林景观与历史文脉的呼应。

西安曲江新区新开门转盘周边景观改造以“复合式造型植物和彩色植物群落”造景为主,正面台地栽植造型油松烘托点缀景区标识,背面以丰富彩叶植物林冠线及灌木“书印”造型色块,寓意进入曲江便是打开历史的书籍,使优美的园林景观融入旅游与文化元素,彰显曲江新区的区域特色。转盘周边以高品质小区和商业服务区为主,区域内市政公共绿地的提升改造注重观赏性和实用性。在行人践踏严重的绿地上,采用彩色透水地坪和组团彩叶乔灌木相结合,通过四通八达的林荫印花漫道,将人行道和商铺门前小广场融为一体,方便市民停留通行。

1.2 创意景区节点提升,塑造高标准旅游环境

道路交叉口绿化景观是道路节点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是特别的“停留”景观,既要从属于整个道路绿化景观系统之内,又要区别于“行动中”的道路绿化,而这短暂的停留能让人感受到城市的园林艺术气质,充分展示城市形象、城市品位和城市投资环境[5]。

曲江新区对辖区重点道路、开放式景区和繁华商业广场周边路段十字路口节点实施了20余处道路节点的提升改造(见图3)。从绿化增量、色彩丰富、植物造型、点石成景、彩色透水地坪等方面着手,在保证景观效果和绿化功能的同时,做到不遮挡交通指示标志,不影响行车通行视线,实现优化景观效果、增加生态容量、完善便民设施的工作目标,营造出“一节点、一风格、一处景”的道路景观效果(见图4)。为国际化大景区增添了新的内涵,使曲江国家级AAAAA景区更具“国际范儿”。

1.3 创造美化手段,树疤林道变艺术走廊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曾指出:景观是一种媒介,通过这个媒介,很多自然的、生物的、文化的过程产生并互相作用。因此景观设计不仅是一门美化的艺术,更是一门解决问题的艺术[6]。曲江池遗址公园大草坪栽植的法桐和杨树,因多年西晒灼伤而腐烂结疤,通过巧妙构思,因疤制宜、因洞借景,创作了“疯狂动物城”主题树洞画艺术景观休闲区域,形成一个新型景观创意区(见图5),使小创意美化了大环境,吸引市民来此休憩游玩。

2 主题街景融入文化曲江,都市文化渲染人文气息

街景特色是城市内在素质的外部表象和城市个体的综合体现,不同的街景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在特定条件下的不同社会的生活场景,体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物质追求和精神需求[7]。曲江新区每年围绕传统节庆和主题文化活动进行街景氛围营造,2016年结合大唐古韵、丝路延绵文化符号进行街景花坛创意,主题街景有大雁塔南广场和开元广场主题花坛2 组,其他花卉氛围布置点位分布在绕城高速出人口、雁南路等主要道路共12个节点(见图6,7)。彰显了曲江独特的园林特色,渲染“都市让生活更美好、文化让都市更精彩”的发展主题。

3 做好海绵城市综合治理,创新处理城市绿化高抬土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8]。低影响设施开发包括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狭义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蓄水池、植草沟等。

3.1 采用海绵城市理念,实施城市绿地综合治理

绿地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衰退,绿地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活的园林植物,其可塑性强,这种特点决定了绿地景观的日常养护非常重要。曲江新区在做好绿地景观日常养护的同时,在绿地“高抬土”整治方面,为减少因覆盖地下设施而产生的高抬土,创新管理措施,采用厚碳钢作为高抬土挡板,置石和花灌木栽植过渡硬质材料,将园林造景手法融入其中,形成简洁雅致的效果(见图8)。独特的高抬土处理方式,既能保障绿地有效收集雨水,又使造型效果别具园艺特色。

3.2 实施绿地小广场建设,打造优美舒适人居环境

城市广场是人们休闲、娱乐、观赏等活动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俗称“城市客厅”,集中体现了城市风貌、景观特色等。绿化是城市广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城市必不可少的生态要素,合理的设计对维护城市景观有重要作用,进而提升城市广场的内涵和价值[9]。曲江新区针对部分市政绿地损毁严重、商铺门前停车乱、主要出入口行人践踏严重等绿地现状,结合海绵城市绿地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的理念,在对雁南五路、雁展路等40余处小广场提升改造时,不仅栽植了高大的彩叶乔木和花灌木,还增加了透水地坪彩虹路、造型树、七彩糖豆景观、糖果座椅等园艺景观和公共设施(见图9,10)。融入人性化服务功能和景观效果,方便市民通行和亲绿体验。

3.3 创新性与节约型相融合,海绵城市生态理念引领环保建设

节约型园林的概念应包括4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10]。曲江新区注重绿地生态效益和植物物种多样性,倡导种植宿根花卉和适生植物品种,改善植物配置结构,实现节约型绿化改造。

1)小广场改造中引入海绵城市理念运用起伏式和台地式处理手法对地形进行整理,景观挡墙借助台地从功能上分解陡坡,形成了丰富的景观效果;利用现有坡地高差设计了收集雨水的滞留塘、植草沟,从而蓄积利用多余雨水补充日后养护的喷灌设施。将海绵城市理念贯穿整个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各个节点,并在曲江多个区域进行推广,成为城市绿化改造的“范式”。

2)采用常绿耐阴地被植物,改善草坪生长不良状况麦冬、八角金盘、射干等常绿地被植物具有节水、耐寒、耐旱、耐贫瘠、抗衰退、抗病虫害、四季常绿等优良特性,且栽植养护成本低、成活率高。曲江新区在改造树荫下、树池坑草坪斑秃处,采用各色耐阴常绿地被植物,依照树冠投影或树池坑形状栽植成流线型色带,改善绿地景观效果,形成自然流畅、高低错落的流线型绿地景观带。

3)优化区域生态配置,突出生物多样性特色根据植物叶、花、茎的色彩差异进行合理搭配,使整个景观带如七彩飘带,交相辉映,构成品质西安“更人文、更自然、更生态”的大景观形象(见图11,12)。

4)科学配置植物群落,保护城市生态系统实施立体空间绿化,因地制宜,推广屋顶绿化、墙面、桥体等垂直绿化方式,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尽量保留辖区原有绿化高大植物,保留原有林带自然植物群落,保护城市生态系统。

5)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消除林下空地乡土树种最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具有抗性强、耐旱、抗病虫害等特点,为本地群众喜闻乐见,也能体现地方特色风格。充分使用乡土树种是实现创造“生态园林”的基本保证,是建立“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重要因素。曲江新区绿化景观大量选用西安周边园林乡土植物油松、银杏、桂花、西府海棠和市树国槐(见图13)和市花观赏石榴紫荆等,积极引种美国红枫、红花檵水、黄金槐、五角枫等彩叶植物,在绿地花坛、树下林地等区域见缝插绿,推广繁殖应用佛甲草、射干、麦冬等10多个节能型新优品种,有效消除林下空白地。

4 多元化创意丰富景观,打造舒适都市休闲空间

景观提升工程融合了新理念和新手法,运用环保型材料和新技术、新工艺。在绿化栽培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植物做背景,选用多种彩叶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实现了低成本营造丰富景观效果的目标。在缓坡大草坪改造中,注意树丛的疏密,林相、林冠线(起伏感)、林缘线(自然伸展感)结合地形的处理,创造出整体效果舒展开朗且具有“流淌的绿色”疏林草地之动感,打造出令人流连忘返的城市休闲、活动交流空间。

5 积极提升科学管养能力,培养良性城市绿地系统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最重要的是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品质,园林绿化施工和养护是绿化工程的重要工作,须加强在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工作,按科学的方法合理进行养护,从而使城市绿化景观满足城市环境建设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曲江新区绿化管理严格执行《绿地养护检查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各区域责任单位、养护责任人、督查责任人,形成多层次、全方位检查监督的工作机制。

1)多层次巡查,实行无缝隙化检查监督。采取定时和不定时检查的方式,层层落实,形成多位一体的检查监督机制。

2)运用经济杠杆,将检查监督与各施工单位的费用挂钩,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工作积极性。

3)充分发挥生物防治在园林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的重要作用,使用国槐小卷蛾诱捕器、采用树体外插注药物、以虫冶虫等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和清除化学农药对景区环境的污染。

6结语

回归自然、修复生态、传承文化,展现曲江新区地域文化景观是绿化景观提升改造的宗旨。只有尊重曲江新区本身的自然和社会地域条件,在改造中使功能与艺术巧妙结合,才能有效实现地域人文景观,历史风貌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传承和创新,使曲江景区散发更为迷人的魅力,提升文化旅游新区的宜居性、美誉度和文化内涵,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马晓.城市印迹——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2]邵力民.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武勇.基于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探计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方法[J].现代周艺,2015(6):158-159.

[4]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的关系分析[EB/OL].[2015-12-05].http://www.zhazhi.com/lunwen/sjlw/jgsjlw/109319.html.

[5]李智涛.道路节点绿景改造提升的探索[J].中华建设,2013(10):78-80.

[6]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美化环境的艺术,更是解决问题的艺术[EB/OL].[2007-05-30].http://www.doc88.com/p-1148775504783.html.

[7]张鹏.地域特色融入现代街景空间的设想——以朔州市雁门街景规划设计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3):172-174.

[8]胡灿伟.“海绵城市”重构城市水生态[J].生态经济,2015(7):10-13.

[9]刘秦芳.城市广场绿化景观设计探讨[J].房地产导刊,2015(1):240.

[10]王晓燕.浅谈建设节约型园林的措施与模式[C]//2011北京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论文集.北京,2011.

景观提升改造 篇2

蔡永铭

摘要:

新农村正面临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化乡村景观转变过渡的重要时期。该如何保护乡土文化以及发挥农村自然景观资源、正确对引导农村建设的发展路线,该明确一些合理化的改造规划。启蒙对于新农村景观改造规划的人文资源控制,唤起人们对自然朴实之美的认识,阐述新农村景观改造规划的基本理论。通过城乡比较,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家乡,唤醒内心深处热爱家乡的情怀和价值观。关键词:新农村景观改造规划 引言:

伴随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的深入化,新农村景观的规划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针对新农村景观改造规划的科学性质已经得到了更加系统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新农村景观的研究起步略晚、经验不多,现在新农村景观在改造中依然存在很多失败的例子,这一点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本篇文章从新农村景观规划的概念为出发点,分析总结了新农村景观规划改造的特点和当前景观建设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塑造了对新农村景观改造的思路,提出了使新农村景观与人们的居环境相适应的种种规划。1.概述

新农村景观改造规划与设计是一个多领域的工程,新农村景观改造重点根据景观所在地村民的主要生活需要,运用现代的科学生态设计理念,对农村自然环境的土地空间格局加以改造,使其延续地方特色同时,越来越符合我国现代新农村的发展需求,而且其景观能和新农村改造规划构想的各个指标呼应的建设活动。普遍来说,新农村景观规划有以下特点:第一,农村景观有极强的地域性。第二,农村景观不需要结构的复杂性。第三,跟城市多功能性质的广场、纪念性质的博物馆等建筑相比较,道路、市集、以至于祠堂这样有用的设施更受到居民的重视益于接受。所以新农村景观的改造规划必须从居住者的需要为出发点,把为当地村民服务作为设计改造的重点。2.新农村景观改造规划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新农村景观改造规划建设的现状

目前,新农村景观建设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建筑、道路、公共设施等的规划建设上。随着新农村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许多村镇内的建筑很多都是近些年新建或翻建的,总体来说这些建筑宽敞、舒适,很大程度上改写了村镇民的住房条件。但同时农村建筑也存在着等级差异的问题。比如建筑的时间较短、质量较高、效果好的建筑与建筑时间长、质量较差,甚至一些年代久远、老化严重的破旧房屋杂处,这样就对村庄景观的整体形象造成影响,另一方面新农村景观建设过于追求现代化和奢侈感也常常导致了当地建筑特色的缺失。还有村庄中电线入户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各种线路铺设混乱,不仅增添了安全隐患,而且也不利于管理。另外,新农村对于垃圾、污水处理的设施的缺乏也是影响新农村景观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2.2问题产生的原因

根据调查,新农村景观建设的设计质量、居住环境、和一些公共设施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的景观建设。其中主要原因是当地居民拒绝割舍的乡土情结,当然也是农民意识方面的发展水平较低的关系。新农村在面对城市环境巨大变化的冲击时,该如何利用好与城市一样的现代文明成果,就成了发展新农村景观建设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比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行为日渐便捷却单一化的情况不一样,村镇居民由于自然条件和人文风俗的特殊性,相比城市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与风格,而盲目山寨城市景观只能打破其传统的生活状态,这样却影响到新农村建设互帮互助、和谐共居的人居关系。无论什么村镇的建设都不能离开大自然,但是目前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大多以主观思想追求类城市的居住方式为时尚,无视了社会生活、生态影响、地域文化还有长时间积累下形成的乡土生活方式,丧失了农村原本的田园气息和地域文化特点,最终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复制城市,这种情况也导致原本的乡土生态资源遭受了一些的破坏。

总结来说,想要塑造新农村景观优美与和谐的特色,就必须在达到居民需求的同时去尊重当地原本的生态风俗以及传统习惯,对于村庄整体布局的完善和对人居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十分重要。3.新农村景观的改造与建设规划 3.1新农村景观改造规划理念

第一,新农村景观改造首先需要注重生态环境,并且与田园生活方式相适应。乡土区域的特点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或者建设风貌,而是当地居民们适应这些过程形成的乡土文化的表现。此外注重乡土环境可遏制当代新农村环境的恶循环,与此同时还可以解决农村的生产模式单一低下且无法合理分配优秀资源等问题。新农村规划设计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地貌,接纳当地居民注重与周边环境共存的保守观念,从而实现新城镇与乡土环境的完美结合。以陕西省某市某区大夯屯村的改造建设为例,大夯屯村在新农村景观改造建设规划里,就有渔乡肌理为基础,坚持“生活、生态、生产”三个基本点,整治了村庄风貌,提高了乡村人口居住环境,还大力发展了休闲渔业,营造了“渔事特色鲜明,乡土风情独特,景观体验浓郁”的渔乡特色村,这样就得到了良好的环境收益、经济效益。在行为意识的变化中寻找新的居住方式、传统环境的协调,经过大力引导、提升农村人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同时也注意到保护、发展优良的乡土文化,使其对农村景观的改造规划产生良好的影响。3.2新农村景观改造案例

2007年底,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受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政府的邀请,接手了鄯善县蒲昌村新农村建设的改造工程。蒲昌村位于城市郊区北部,紧邻AAAA级旅游景区库木塔格沙漠,是城市、景区、乡村的交汇节点,非常适合于开发旅游。“鄯善”县大家一定感到很陌生,但提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楼兰”古城我想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楼兰”城更是每个旅行者心中的“圣地”。在两千多年前的一场战役中,“楼兰”国被“且末”所灭,“楼兰”国从此灰飞烟灭,所以当时的部分楼兰人就迁移到了今日的鄯善地区。经过研究人员的分析确定:用独特的地域性语言展示城市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景观、用原生态的建造手法塑造独一无二的新农村形象,诠释新农村建设的精髓并且体现了新农村的活力的传承。用独特的地域性特点展示了鄯善县的历史,反映出鄯善和楼兰的渊源,充分利用楼兰的神秘和沧桑打造鄯善的厚重与醇美的文化精神。用原生态的建造手法塑造独一无二的新农村形象和旅游品牌。通过研究人员认真的比较,鄯善县最终使用历史悠久的建造手法“生土建筑”的形式作为主要的建造工艺。生土建筑主要用未焙烧而简单加工的原状土为材料作为构造主体的建筑。当地还拥有交河古城、高昌古城等生土城市遗址,现存的吐峪沟麻扎村也是生土建筑的代表作。这种建筑形式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和形式美感,也与楼兰文化的主题契合,同时恢复和挖掘这种几近绝迹的建筑样式也是最好的旅游价值所在,可以为今后旅游品牌的建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整个项目是以新农村景观改造为目的而建立的,在如何做到“施惠于民”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整个项目改造中涉及到上百家住户,不同居民家的经济情况差距又很大,所以研究人员针对那些经济条件不好,房屋破旧的居民家庭进行了较大的改建,甚至是拆掉重建,其中政府拿出了很大部分资金,个人只出了小部分的资金,使他们也住上了宽敞的大房子。这样的好处是同时在他们这部分房屋上设计了更多的景观和接待功能,让这部分人在以后的旅游开发中能够持得到一定收益从而致富。而对于那些比较富裕的住户的房屋只做了些立面上的改造,这样他们就减轻不必要的负担,从而体现整个项目“以民为主、为民谋利”的思想。

3.3以民为本与统筹兼顾

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最好可以实行比较民主的决策管理,这样可以引导群众不由自主地投身到环境景观的改造建设中。而且,还应该从农村居民的生活规律、精神需求的角度为出发点,努力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景观形象,完美景观的经济利益、社会效益。3.4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

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正立足于新农村的长期发展规划,完善好基础公众设施还有其基本管理体系,并在提高村民素质的基础上,针对落实村庄居民的特色产业,明确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方向,针对不同的建筑风貌特征逐一解决相应的问题。设计中应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力求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把不同的乡村聚落形态一一展示其丰富的乡土人情和特色。4结语

在我国,新农村景观的规划建设还在刚起步时期,还缺少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和主要的实践经验作为指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相关的设计人员应该遵从农村当地居民的生存需要,使新农村规划适应人们的生活行为。景观设计的现代化时期,完善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保护当地乡土风貌,使当地特有的文化景观资源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参考文献

城中村改造的景观设计研究 篇3

城中村一度被称为“城市中的斑块”,因为其与周边景观不相符,造成现代城市景观出现瑕疵,因而城中村改造的景观设计,就是为了弥补城市景观的缺陷,实现城市建设的一体化。在印度城中村改造的重点主要是缓解辖区内居民的生活压力,在美国主要是出于经济发展需求对城中村进行商业化的改造,但是在我国城中村改造的根本不仅在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活环境,更应当坚守“和谐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改造实现人文、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中村改造的景观设计的理念

1.经济理念

基于城市发展趋势下的城中村改造,其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都遵循了一种经济理念。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农村。”因此,城中村的改造实际上便是为了减少城市发展道路上的阻碍,更好地实现城乡一体化而进行改造和建设。对于景观设计的经济理念而言,不仅仅是为了迎合当前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求,缩小城中村与周边大环境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要体现出一种能够代表当前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独特景观设计思路。

2.人文理念

城中村改造的景观设计时为了填补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文化缺失,用以装饰、展示城市面貌的文化元素。因此,城中村的景观设计应当体现出足够的人文价值,例如艺术景观的设计、民族文化元素的展现等,都可以对中国特色文化予以写照。如何才能满足人们对于艺术、文化的需求,针对原有的事物或者在新事物设计原材料中怎么样去取舍,都是值得深思的。总之,景观的设计必须要体现出与人文文化相切合的思路,而不是追求价值、科技等的片面过程。

3.生态理念

作为城市建筑群中的一部分,城中村在改造之前显得相对“脏乱差”,因此在改造之后就需要与周边融为一体,在卫生、环保等方面具备相应的水平。这仅仅是生态理念的一个方面,现代城市建设无不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讲究人类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契合,这便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因此,如何实践城中村在改造之后的环保,给予人们更舒心、自然的体验,对于景观设计而言尤为重要。

城中村改造景观设计的思路

1.生态景观的营造

生态景观的设计需要以生态理念为基础,结合区域资源、地理科学等,根据宏观的区域环境来进行配套设计。这不仅要求景观具有较强的生态自然特征,同时还需要体现“和谐”,即如何领城中村改造后的景观与城市景观相融。在传统意识当中,例如多栽种绿色植物、打造公园、林地、湿地等就是生态景观的设计。其实并不完全如是,生态景观的设计还应当致力于思考如何实现景观与城市系统的衔接,例如湿地与给排水系统的衔接、绿化带与城市整体绿化规划的衔接、公园与居民生活区的配套等。生态景观需要的并非是单一的绿色、自然,还应当积聚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智慧,同时还应当获得人们在欣赏景观时的心灵认可,例如:利用高大乔木与矮小灌木组合成的道路旁的绿化带,不仅带来了城市的绿意,同时还提供了天然的汽车扬尘和噪声隔离带;被艺术化的植物,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

2.人文景观的营造

人文景观在当前可以划分为两种:①乡土景观,即能够还原因城市化而缺失的地域特色乡土文化元素,诸如农具、建筑、雕刻、菜地等,经过有机保留可以将原本不存在与现代城市的一些农园气息展现出来,游客行至此处仿佛梦游于异度空间一般,这不仅是地域特色的鲜明体现,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一种保护和传承。②文化景观,有时候乡土景观与文化景观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例如屋舍中的雕花、绘画、文字等,是直接的文化符号,可以不经加工便能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此外,利用现代技术设计相关的装饰、摆件、雕塑、图案等对街道、建筑进行装饰,或者是还原部分旧时生活环境,同样是特色文化景观的体现。

3.设计办法与实现

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下几点:①地域特色,不同的城市所在地文化底蕴和社会气息不同,因此在景观的设计上为了“接地气”就应当就当地民俗文化、地域特点等进行考究;②地理条件,诸如湿地规划、植被选择都需要对地理条件进行调研,选择合适的方案,能够减少后期维护管理成本。在具体方案的设计中,除却由设计者设计的景观之外,对于原有的一些景观还可以利用。例如:原有的参天大树、古井、青石街道、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石雕等,可以进行移位、维修、保留现状等办法,将其与区域建设规划融合起来,成为城中村改造之后既能引发原住民思绪、又能使后来者获得心灵感悟的特色意象。

总结

总之,城中村改造的景观设计应当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兼具人文、生态等特色,不可片面追求某种利益或效果而忽视了其在城市建设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原本一些能够代表人文或者历史的事物,不应当一昧地否认和撤换,而是应当有选择的保留甚至是复原,争取在改造中体现中国特色。

森林公园植物景观改造提升思路 篇4

1 广东森林景观建设概况与作用

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的主体, 是林业自然保护结构体系的组成部分, 与大都市人群生活息息相关, 是林业向社会提供生态服务的重要形式, 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吸引着各地游客。维护和提升森林公园的林木花草景观, 既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多样性, 也能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户外游憩场所。作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林业大省, 广东的森林景观建设与大发展历时半个多世纪。解放初期的广东省森林覆盖率很低, 全省森林覆盖率仅为18.7%, 凭借有限的森林资源, 根本谈不上森林景观建设。为扩大森林资源,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依托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强大的经济实力, 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森林景观建设飞速发展, 在全国已处于领先地位。至2009年底, 全省共建立森林公园419处, 总规划面积98.09万hm2, 占我省国土面积的5.5%, 占林业用地的8.9%。其中国家级26处, 面积20.66万hm2;省级61处, 面积10.32万hm2;市县级331处, 面积67.11万hm[2,3]。森林公园建设作为广东省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 开辟了一条不损耗森林资源但又能为社会提供服务的道路, 很好发挥了森林资源的多功能效用。

首先, 各地的森林公园不仅成为保护森林风景资源的主要形式, 而且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

其次, 以森林公园为依托的森林生态旅游业初具规模, 成为旅游业和林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的铁杉林、广东松林、高山矮林, 从化石门国家森林公园的典型常绿阔叶林等。

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森林景观, 尤其是阔叶林景观资源。提高对这些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 对促进森林公园建设、发展地方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4]。

2 广东森林景观的主要类型

广东省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环境带内, 植物区系年代久远, 分布着以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以及热带季雨林, 还有亚热带针叶林、热带针叶林、红树林以及杉木、马尾松、桉树、木麻黄、竹林等人工林, 森林景观丰富, 大致可以分为八类, 下面仅介绍与广东森林景观密切的几个主要类型[2,3,4]。

2.1 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作为我国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之一, 一般优势树种不明显, 林冠繁茂, 参差不齐, 多呈波浪起伏, 由于落叶树种的存在, 具有较明显的季相林相变化, 是属于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之间的过度类型, 在广东主要分布在粤北山地, 因适应气温的变化, 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 是海拔升高效应所促成垂直分布带谱上的森林植被类型, 其分布下限同常绿阔叶林相接。森林群落结构通常分布为乔木、灌木及草本三层, 有的还有苔藓活地被层;常见的落叶树种有水青冈属等, 而常见的常绿树种有樟属、山茶属、柃木属等[6]。

2.2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在中国亚热带地区分布广泛, 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 也是广东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之一。构成广东常绿阔叶林的基本成份, 是壳斗科、樟科和山茶科、木兰科等科的常绿树种。这些科的常绿树种在广东非常丰富, 往往是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或共优种。

按广东常绿阔叶林的组成、结构和生态特征, 可分为3个森林植被亚型, 即:典型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矮林[7]。

2.3 热带季雨林

热带季雨林是在热带干湿交替显著的季风区, 由多种能耐干热的常绿和落叶树种组成的季相变化明显的森林类型。热带季雨林在广东主要分布在西南部雷州半岛一带, 北至廉江、茂名、阳江一线。广东热带雨林的植物区系与龙脑香林及山地雨林相比较, 虽然仍以热带区系为主, 但从树林群落的建群树种看, 已有较明显的变化。

2.4 亚热带针叶林

亚热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的丘陵低山区, 这些针叶林分布区的土壤多属酸性红壤、黄壤和赤红壤, 有的马尾松和在相同立地条件生长的阔叶林有较强的抗性, 能够在干旱瘠薄的立地上蔚然成林, 成为绿化荒地的先锋树种。

2.5 热带针叶林

热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广东西南部, 大多数树种都是散生于阔叶林中, 形成针阔叶树混交林。

3 森林公园林木景观存在的问题

上述讲了广东森林景观的八大类型, 虽然在各大森林公园基本上都有分布, 但因为人类活动过于频繁, 把原有地带的森林植被破坏了, 原本丰富的森林景观类型大多已演替为人工次生林, 不仅林相破碎, 而且观赏价值差, 让植物景观本应有的疏密相间、晦明变化的美丽图景消失。从扩大森林公园的吸引力、提高旅游者的关注度与回头率来看, 大都存在着一些景观缺陷[5,6]。

3.1 古树名木稀、观赏林木缺

由于森林公园多处在城郊结合部, 频繁的人为活动产生各类污染, 使园内部分景观植被受到破坏, 目前大多数园区缺乏具有较高价值的珍贵植物和体量巨大、景观效果好的观赏树木。

3.2 树种较少, 林相单一

森林公园植物景观以马尾松、杉木、相思树和果树等树种所构建的同龄针叶纯林植物群落为主, 目的建群阔叶树种较少, 林相单一, 物种多样性单调, 树型优美的阔叶树和观花观叶的植物较少, 景观类型不够丰富。

3.3 季节色彩变化少

森林公园植物景观以彩叶树种作为建群树种较少, 以彩叶树种为主的植物景观比重小, 整个森林植被更是缺乏季节色彩上的变化。从总体上来说, 缺乏季相变化, 景观效果不佳。

3.4 缺乏波动起伏的层次变化

森林公园植物景观层次单调, 以单层结构为主, 复层林及树种组成多样、林龄古老的复层混交林较少, 使得植物景观缺乏波动起伏的层次变化, 美学价值偏低。病虫害更容易大面积暴发, 不利于森林可持续发展。

3.5 缺乏树影婆娑的自然美

森林公园植物景观中, 现有常绿阔叶林分布局有限, 缺乏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金缕梅科、山茶科、冬青科、山矾科等组成的常绿阔叶林 (地带性顶极森林群落) , 造成公园植物景观缺乏树影婆娑的自然美。

3.6 森林公园植物景观地域差别显著, 局部落叶树种、灌草连片等的植物景观在冬季时显得十分荒凉与萧条。

4 森林景观的改造思路

以上问题的存在, 让森林公园森林景观的改造升级成为当务之急。森林景观的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景观植物的选择和配置, 合理地选择和配置景观植物.成功地组织和建立园景, 改造出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在森林景观建设中, 应根据森林公园内自然概况, 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禀赋, 以当地特色树种、花 (叶) 色树种为主题树种, 以乡土阔叶树种为基调树种, 坚持生态化、乡土化, 注重恢复和保护地带性森林植被群落, 不搞“一刀切”的形象工程[6]。

4.1 摸清森林公园家底有针对性地引进植物资源

森林公园主体景观是植物景观, 森林植物景观资源的调查、认识、评价、开发和组织是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和改造的核心和基础。大多数珍稀植物起源古老, 是大自然进化过程中的幸存者。由于各种原因, 它们的生存受到威胁, 有的甚至处于绝种的边缘,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意义重大.是研究植物进化的活证据。要摸清家底, 就必须组织林学专家进行植物资源调查, 对公园各种自然或人工栽植的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等植物景观的地带分布、珍稀度、吸引度和科学度进行评定, 确定出森林公园的植物景观特色, 找出最突出、又具有代表性和当地特色的植物资源。为增强吸引力, 公园可以建立珍稀植物园、兰花植物园、梅园、药用植物园、野果植物园等专类植物园景观, 进行挂牌说明, 建成科研科普基地, 寓教于游赏之中。昆明的金殿、西双版纳的热带花卉园在这方面都做得很有特点, 在公园大门附近地段、服务接待站和住宿点及游览步道两侧, 选择配置了反映公园主题的代表性植物[5]。

4.2 对天然林、次生阔叶林进行封禁性保护

森林公园中的天然林和次生阔叶林是宝贵的森林景观资源, 应当对其实施封禁性保护或限制性经营。一些本来有林而后被破坏沦为无林地的地方, 只要条件允许, 一般都适于采用封育措施任其自然恢复森林, 具体措施有两种[7,8]:

一是对森林公园内具有天然下种或者萌蘖能力的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灌丛地实施封禁, 保护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长, 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 促使恢复形成森林或者灌草植被。

二是对森林公园内低质、低效的有林地、灌木林地进行封禁, 并辅以人工促进经营改造措施, 以提高森林质量。比如, 通过合理疏伐、补植等技术措施, 突出功能分区的植物景观特色, 并适当增加花果、色叶、芳香类等植物, 进行美化和香化, 使园内植物景色宜人, 森林景观丰富多彩[9,10]。

4.3 林分改造提高森林景观价值

在森林景观管理中, 对不合经营要求的低密度、低产值以及有严重病虫害的低价值林分, 可以通过林分改造, 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 使之向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的林分转化。比如可以引进和保留目的树种, 将低劣的多代萌生阔叶林、不符合经营要求的灌丛、杂木林改为以针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还可以对原有林分的密度和结构进行优化, 组建新的合理树种、科学密度和林分结构, 让整个林木的质量和稳性提高, 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11,12]。

4.4 明确森林景观植物配置的主题

在大面积早已无林、自然恢复无望的地方, 如森林公园中的废弃地, 或在急于要取得森林的生态和景观成效的地方, 就只能求之于人工植树造林, 这时就要注意植物景观搭配主题。

只有确定出森林公园植物景观配置主题, 走差异化道路, 从立意上从地域特色入手, 才能保证所开发的主景具有不同于其它公园的独特景观, 凭借这核心竞争力, 才会吸引游客的脚步。比如惠水野梅岭森林公园的植物景观改造, 以岩溶地貌上的野生腊梅为主题, 围绕“梅”字做文章, 在公园大门、住宿点以腊梅为主, 在宜林空地和石灰岩杂灌山地上, 栽植腊梅、枫香、乌柏、紫树、火棘等景观植物进行绿化, 反映出公园的“梅”主题。

4.5 适地适树营造森林景观

植被是森林景观的重要基础。植物景观规划在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上, 要坚持因地因景制宜、适地适树和植被多样化的原则, 通过林分结构的改造与配置, 构成公园境内枝繁叶茂、疏密相间、季相丰富的景观效果。园区内的一些宜林荒山空地.不利于旅游区的建设和开发, 应搞好环境绿化改造。在林木花草的选择和配置时, 只有满足各类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光、热、水份、温度及土壤等外生态环境的不同要求, 做到适地适树, 才能使植物因子正常生长和保持稳定, 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与旅游环境相吻合[14,15]。

绿化时量利用原有林木, 清理有碍观瞻的枯草和杂灌, 因势利导补植耐荫的林下花、草植物如:南天竹、十大功劳、八角金盘、孔雀木、鹅掌藤、栀子花、夜来香等。还可以根据沿途自然景观及植被情况, 采用木棉、木莲、盆架木、凤凰木、石栗、第伦桃、银桦、白兰、广玉兰、红千层以及适生的棕榈科植物等进行绿化, 配置高低错落的花境, 或种植低矮植物进行遮挡, 或选择适生性强、具观赏性的地被植物进行边坡绿化, 分段营造山花道[16,17]。

4.6 林木景观层次结构合理配置

对于针叶林面积偏大的景区, 可以通过林冠下造林等营林措施, 以逐步过渡的形式建立新的阔叶林植被类型, 使各景区形成独自的植物景观特色。在重点保护森林公园可视范围内森林植被的基础上, 可根据现有植物状况, 注重创造出植物大空间与安逸小空间的不同氛围, 使之在宏观上既有植物的多样性, 又有植物的统一性, 形成春花灿烂, 夏荫浓郁, 秋叶斑澜, 冬景苍翠的气势。同时, 每一个景区在植物的配置上, 注重植物视觉的平面和立面。有景可借处, 树木适当稀植, 或选栽低矮的灌木花卉, 以留出透视线。景观资源不良地段, 要组织较密的树丛遮蔽, 以取得“嘉则收之, 俗则屏之”的效果[18]。

平面上种植点的配置, 对于林木而言, 应根据成年树木的冠幅来确定种植点的株行距, 同时结合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来调整密度。

竖向上应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注意将喜光与耐阴、深根系与浅根系、速生与慢生、乔木与灌木、花草等不同类型的植物种类相互搭配, 按垂直结构的规律台理地结合, 在满足景观植物的生态条件下改造出稳定的复层景观绿化效益[19,20]。

5 结论

破坏森林生态景观系统, 就是破坏人类经济发展本身。经济要想求得可持续发展, 必须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系统。作为林业工作者, 在森林公园的建设或者升级改造中, 必须集思广益, 可以通过多种植物景观改造方法, 将有较高观赏价值和鲜明季相特色的植物按照叶色、花色及观赏期的不同, 运用衬托和对比等手法对森林植物景观进行多层次的改造, 逐步改造成一个层次感强、具有一定色相、季相变化、树形美观的植物景观, 增加人们视野的深度, 切实提升森林公园的植物景观价值、档次和品位。

摘要:本文以广东省国有林场建立的森林公园植物景观为典型, 对森林公园绿化景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 提出了诸多改造思路。森林植物景观要通过合理的选择、配置、改造, 才能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森林景观, 让人们尊享健康、收获视觉美感, 让森林公园有良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

苏州地区水体环境与河道景观改造 篇5

关键词:苏州;水体;环境;河道景观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60-02

水,是生命之源,而对于苏州来说,是城市建筑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水,造就了苏州这样一个典型的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自古时起,人们就逐水而迁、旁水而居,房屋也就因此依水而建,由此形成了一座座生机勃勃的城市。作为一个水网城市,苏州拥有三横四直的城内水道,环城河道和大运河,建筑也就因此依傍河水而建。这些河道景观无论是从数量质量,还是规模上,都是最为突出的。

一、苏州地区的地理环境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东部、太湖之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湖州等地,西有太湖与无锡相连。其前身为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受命扩城所建的都城,周长四十七里,又被称为“胥城”。并且伍子胥在苏州城内所建的8座城门均为水陆两用,而这种结构的城门却仅此苏州一地,足见苏州水域众多、水运发达。苏州也是地处长江下游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但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苏州也跟其他城市一样经历了大规模的拆迁与重建。在这些变迁之中,最主要的莫过于水体环境的整治改造和河道景观的改造。

(一)水体环境的历史及现状

苏州地处江南水网地区,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素有“东方水城”之称。全市水域面积约360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2.5%。主要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此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从北面横贯而过。境内大小河道达21 454条,其中县级以上河道147条,总长1457.18公里,构成一个完整的河网湖荡系统。苏州市区主要入境河流有京杭运河、胥江和元和塘,集中在城西和城北,河流的水量和水位主要受太湖、长江及京杭运河的影响,并与降水、农时用水相关。市区河道坡降小、补水量少,流速缓慢,外城河及内城河经常处于滞流状态。水环境是苏州的灵气之源,也是与苏州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环境要素。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苏州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口数量迅猛增长,水环境污染形势相当严峻。地表水环境受上游来水、本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等污染源影响,局部水域达不到标准要求。“水质型缺水”已成为苏州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过程中的一个“瓶颈”,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1]。

(二)河道景观的历史及现状

从秦汉时期开始到现在,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富有特色的地域单元在江南逐渐形成。江南地区素来享有“江南水乡”的美誉,但由于飞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在因为经济利益,在小城镇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水景观的重要性却没有得到重视,滨水地区水系污染、文化缺失、空间破碎等问题不断产生。随之融于这些空间、界面、景观的水文化日渐消逝,水景观建设迫在眉睫[2]。

(三)水体环境与河道景观的联系

河道景观是随着水体环境所形成起来,并且根据水体而进行建造,使之在整体的城市环境中协调一致。规划上,河道景观是河岸和河底相同的石料进行建造,尤其是在岸边的民居更是直接用此石料来建造墙体,除此之外,其他的建筑材质也是围绕着水与石所选取的。最出名的便是苏州的太湖石,无论是作为景观观赏还是建筑材料,都很好的体现出了与水体沿河而修建,随着河道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苏州地区在近几十年的河道改造中,也在根据水体对河道景观进行了重新规划,使二者更好的协调来推动区域的发展。颜色上,苏州的建筑多为粉墙黛瓦,尤其是水体附近的河道景观。白、灰两色则是对水体颜色的归纳和总结。人们还采用与水体较接近的颜色进行外部装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墙体因潮湿阴雨的天气而形成的霉斑,不仅不破坏美感,还在很大程度上与水体颜色相呼应。

通过了解水体环境与河道景观的发展来研究其改造过程,这样不难发现改造的理念都离不开正确处理山、水、人、文化等相互关系,以水为主题,从各方面塑造出具有江南特色的古镇人性化、生态化、个性化水系景观[3]。

二、近年的水体改善和河道景观改造

类似于苏州古城东北角的平江历史街区几乎是苏州现存的唯一能够真正意义上体现“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城市传统民居聚集区域。平江河与山塘河是此水网中最具地域特色的一部分,因此就通过两地区改造的具体实况来诠释城市规划中水体环境对河道景观的影响。

(一)平江地区改造实例

1.历史现状

平江历史街区以平江路为主脉,街区内的道路按路网结构、路幅宽度和交通量的大小,分为街、巷、弄三级。建筑或沿河而建,由石板平桥或拱形石桥连接道路和河道,构成一个步行与水运相结合的交通网络[4]。

平江历史街区基本保留了平江图中的“街巷、河道”的情景,纵向的内城河、平江河和横向的胡厢使河、柳枝河、新桥河、悬桥河,组成了“两纵四横”的河网[5]。在平江路的街头,“街依水生、河街并行”的布局依然随处可见。其主要街巷南北向有平江路、仓街,东西向有胡厢使巷、丁香巷、大柳枝巷、大新桥巷、混堂巷、卫道观前、中张家巷等。道路线形一般不取直,有曲有折,有宽有窄,形成曲直对比和收放对比空间形态[6]。

2.改造详情

政府在2003年开始对平江路地区进行了全面而又系统的保护和改造。对平江河的水体进行了净化改造处理,排污清淤,并据此对河岸周边的部分建筑进行了规划和改造。在这些河道景观中,多为常年需要修理的老式民居,而现代建筑与旧式建筑的处理关系就成了该地区规划的难点。因此,政府这种新旧相融的做法是配合河水改造的需要来使河道景观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也是在保障城区规划合理性与协调性。比如现代的类似于咖啡店的商铺,都将自己的门面装点地与周围水体环境相和谐,并且带有自身的特点。这种改造是既延续了古镇风貌又不乏特色,是将水体环境与周围建筑的关系运用到改造上的具体体现。而传统民居大都依水而建,主要就是为了人们日常起居用水以及水路出行的便利。平江河的水质改造虽然不能像先前那样供人们洗衣做饭,但是它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与建筑环境,有利于旅游业的开发,因此这样也将水路这一方式更好的发挥。

历史遗迹是苏州地区河道景观的重点改造对象,其开发与保护涉及的是对苏州文化形象的发展。由于历史悠久加上苏州多雨潮湿的天气,使得这些古迹的建筑实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政府在改造中对此进行修建扩建,但基本上保持了古迹的原貌。

关于平江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老建筑对城市是如此不可或缺,如果没有它们,街道和地区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7]。老建筑以“特殊的形态”为人们提供对于城市的记忆,建筑是能够唤起人们对城市记忆的某种“记忆的符号”[8]。

在这些改造中遵循了水体环境的布局,同时也对相连接内部的排水系统进行了改善,将古迹与河道相连接,既便于排水又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平江路地区改造是河道景观改造的典型范例,政府通过对河道进行整改、排污节流和水体整治等改善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居住条件。而在另一方面,古建筑的重新规划与翻新改造也与水体环境交相呼应,也将建筑对水体的污染降到了最低。现在走在平江路上,人们可以感受到水体与河道景观的相协调一致,也能充分感受到苏州特色的流水小镇。

(二)山塘地区改造实例

1.历史现状

另一个改造范例就是苏州的旅游景点——山塘历史文化名街。山塘街是典型的历史街区之一,它位于苏州虎丘山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所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山塘街呈现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格局,是苏州古城风貌最精华所在,也是苏州水巷的典型代表[9]。

山塘历史街区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它早已从往日的繁荣逐渐走向衰败。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巨大冲击和差异渐渐反映在现代与传统的生活方式上。除此之外,社会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化也在不断影响着老街区的居住和使用,并面临着各种危险。

山塘街区是苏州总体规划确定的5个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历史积淀很深,其中有一处国家级文保单位(虎丘),2处省级文保单位(五人墓、葛成墓),7处市级文保单位,9处控制性保护古建筑以及11处古迹遗址和大量风貌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水巷和街市等[10]。从2002年6月开始,“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性修复工程”在苏州启动,严格遵守“保护风貌、修旧如旧、延年益寿、有机更新”和“分级分类保护”的原则,并开展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整体风貌整治、历史文化挖掘、重要节点修复等工作。除此之外,政府对山塘历史街区开展了接连三阶段的改造,这一改造取得的整治成果十分可观。

2.改造详情

与平江路相比,山塘街主要是为旅游提供服务,重点体现出了其商业价值。在山塘街的改造中,着重将河道建筑与水体进行紧密结合来更好服务于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河道的改道与整治是改造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当地对于乘船游览的需要。与同里、周庄、西塘等古镇相似,山塘街通过改造成为了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特色的旅游景点,也成为其他水乡古镇改造的典范。

在改造中强调要将山塘传统历史街区恢复成原有的水街格局。山塘历史街区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特色的江南水乡风貌,粉墙黛瓦,河路平行,前街后河,小桥流水。

山塘街区道路,水系的整治在保留原有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传统格局的基础上,道路适当的加宽,开辟了若干新的支路,并重视对水系的规划整治:水质治理。只解决污水截流问题,水源治理另解决。在空间结构上,重点保留山塘街区原有的八种水街关系及其尺度。河驳岸整修,对山塘河上原有驳岸码头,原则上都保留,不新建,只维修。个别地段修旧如旧,并修复、增加水埠头、水墙门、石台阶、栏杆等[10]。

在现今,通过改造后的山塘历史街区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古城苏州的西区,这里重现了曾经的盛世山塘的风貌,为历史文化名城新的胜迹之一。

三、结语

河流水系见证了小城镇从起源到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是小城镇中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蕴含和孕育了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在空间实体层面是具有历史文化渊源的场所,体现在社会生活层面是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11]。

水体环境与河道景观自古以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苏州地区的古建筑更是与水体的变迁改造紧密相连。在一系列的河道改造中,水体环境在方方面面影响着城市的规划设计。通过对苏州地区水体环境和河道景观的研究,可以对今后的城市规划改造起到指导性作用,也可以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文化形象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苏州市区水环境质量状况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EB/OL].http://www.cnemc.n/publish/totalWebSite/news/news_35773.html,[2013-05-20].

[2]吴增明,周银波,王瑞林.水·文化·印象——江南小城镇水文景观建设之我见[J].生态经济,2012,(1).

[3]陈杰.水文化建设研究初探[J].城市规划,2003,(9).

[4]林林,阮仪三.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6,(3).

[5]董寿琪.从“双棋盘”说到平江历史街区[J].苏州杂志,2004,(3).

[6]阮仪三.护城纪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24.

[7]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70.

[8]王汀.融入民居环境的商业空间——苏州平江历史街区改造和保护的艺术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9]王苑,邓峰.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10]袁泉,张炯.历史街区分阶段整体性保护更新研究—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J].华中建筑,2008,(8).

景观提升改造 篇6

1 温州城市绿地要利用本土文化元素

温州有着非常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古桥是瓯越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是一笔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水乡文化的缩影和代表物之一,更是塘河上不会再生的一道独特人文景观。塘河古桥除少数得到重视保护、立有桥碑刻有文字简介外,大多古桥的处境可以说是风雨飘摇,处于自生自灭的脆弱状态。前几年在塘河源头上河乡一带,还可以看见好几座古桥的神韵,如溪头街的塘糕桥、埭头村的下殿桥、石柱门的将安桥、林桥村的蜈蚣桥等,然经几次山洪暴发加上河道的拓宽工程,这些古桥均已不存在。随着城乡建设迅速发展,本来就稀少的古桥以更快的速度在我们眼前消失。清代女诗人范荑香有诗曰:“缓步同行过小桥,春风吹暖卖饧箫。忽惊背后来游客,退入垂阴折柳条。”温州多山多水,城中名木林立,市区现有的130多株百年以上的名木古树,可以通过这些古树来增强城市绿地的层次感和主题性质。在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在保护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营造具有温州特色蕴含瓯越历史文化的城市绿地景观,满足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场所。

2 温州城市绿地要丰富绿地层次

绿地建设应利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材料,根据景观需要,按照上层、中层、下层、底层进行多层次的配置。按照温州地区常见的植物配植比例,乔灌比为8∶2~6∶4,常落比为7∶3,为了体现不同的景观特色,要允许不同群落单元存在一定微差,如突出花灌效果的地段,则可加大花灌木的比例将乔灌比调为6∶4等,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如图1所示,绿地中应该增加中层及底层植物的配置,中层可以种植山茶花、鸡爪槭等耐荫小乔木,下层可以配置蜘蛛兰、洒金珊瑚、八角金盘等耐荫灌木,底层可以配置常春藤、络石、扶芳藤、吉祥草、兰花三七等耐荫地被植物。 通过多层次植物群落围合绿地空间,提升绿地的景观效果和游客的舒适度。

3 温州城市绿地要注重绿地空间的营造

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温州有着山水城市格局的天然优势,但是温州现代城市空间的绿色画卷却迟迟未能展开。要提升城市绿地景观效果首先要注重绿地空间的营造。以植物为材料,进行艺术布局,组成适应园林功能要求和优美植物景观的空间环境。根据空间的视线通透性的要求,进行空间边缘各个方向层次设计和树种的选择。利用地形、地貌的特征,通过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围合成或大或小的舒适的草地空间。在林冠线边缘通过突出某种开花植物或色叶树等来体现绿地空间的主题景观。

4 温州城市绿地要注重季相变换景观

温州建成区绿地率仅为20.7%、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21.69%和6.87 m2,这个数字不仅显示了温州与国家园林城市存在距离,与省内、国内兄弟城市存在差距,更留下老百姓对“绿满温州”的期待。温州城市绿地率偏低,常年日照时间长,应该多种植常绿树。但是温州四季分明,空气湿度大,一味地强调种植常绿树,大量地高密度地种植榕树和香樟,多年以后,温州常年只有绿色景观。特别是春季和冬季,常绿树林下阴森湿冷的环境无法满足人们室外娱乐休闲活动的需求。在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季相景观,保证适当的常落比和乔灌比。

温州市地处亚热带南缘,气候温暖湿润,有着非常丰富的植物资源。温州植物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也是部分热带植物生长北缘。温州应该要利用这一优势,营造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绿色基调和背景,利用各种落叶树种、观花树种营造多彩的季相变化,还可以利用热带树种配置热带植物景观,充分体现温州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园林植物季相变化的表现会使人触景而生情,产生意境的联想。

5温州城市绿地要加强绿地养护管理

绿地的养护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三分种七分养”。绿地建成后一定要加强养护管理,新植树木的加土、扶正和支撑;剥芽、修剪和整形,绿地的松土、除草、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等等。养护不到位,将严重损害植物的生长和影响绿地的景观效果,甚至导致绿地功能的退化。面对温州市年复一年剧增的绿地面积,当务之急,要制定合理的绿化养护管理制度,以确保绿地功能的发挥和绿地景观的逐年完善。

6结语

温州市城市绿地日见增长,绿化建设重点应转入对现有绿地的升级改造和精细化养护,公园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公共绿地进行改造提升,这样城市绿地空间将在物质形象和文化品质等方面不断提升,从而创造出具有温州特色城市绿地景观。

摘要:对提升温州城市绿地景观作了论述,提出温州市城市绿地要充分利用本土文化元素、丰富绿地层次、注重绿地空间的营造、注重季相变换景观、加强绿地养护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改造提升,从而创造出具有温州特色城市绿地景观。

关键词:城市绿地,绿地景观,城市特色

参考文献

景观提升改造 篇7

1 城市园林景观绿化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1.1 以人为本原则

这是园林景观绿化设计遵循的首要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从城区居民的切实需要出发, 尊重老城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 将人们的意愿及喜好融入设计全过程, 充分体现民意, 提升老城区改造的价值。

1.2 经济适用原则

这是园林景观绿化设计遵循的重要原则。在设计过程中, 应地制宜, 充分利用老城区原有的绿化系统, 并在植物配置、建筑物衬托物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以改善城区居民生活质量, 满足人们审美需求。

1.3 坚持形式与功能相统一原则

这是园林景观绿化设计遵循的可行性、必要性原则。城区景观要充分体现实用性, 将休闲娱乐、文化广场、交通格局等充分结合, 进行人性化设计。同时, 充分运用现代化审美艺术手段及技术, 丰富园林景观形式, 让改造后的城区更具生态美化作用。

2 如何通过园林景观绿化设计提升老城改造的质量

2.1 因地制宜, 合理利用原有植被

老城区改造是以建立宜居环境为目标, 着力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完善基础设施, 规范建筑设计, 使得城区充满积极向上的生活气息。这需要在园林景观绿化设计过程中,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老城区原有绿化系统的功能, 将原有的植物种类、分布等结合起来, 进行人情味更浓、生活气息更强烈的设计。同时, 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 将时间概念与空间形态有效结合起来, 引进美观、多样的植被, 如花卉、盆栽等。并对新引进的植物品种进行四季分明的合理搭配, 满足居民对不同季节的景观需求, 切实提升老城改造的质量。

2.2 全面分析, 合理利用地势条件优势

在植物科学、合理搭配方面, 要进行全面分析,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并合理利用城区的地势条件优势, 不断优化园林景观绿化设计。在老城区改造设计过程中, 最大限度利用原有地形地势条件, 可有效减少施工土方工程, 不仅节约了施工成本, 还使得园林绿化更加自然, 从而促进城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此外, 还要对当地土壤、气候与自然植被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适当引进其它植被, 丰富城区植被构成, 形成多层次复合生态的结构, 使园林绿化人工搭配更自然, 更具和谐性。

2.3 综合统筹, 全面发挥绿化生态效益

城市化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是建筑物越来越密集, 楼层越来越高, 老城区在改造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在有效土地资源基础上建高楼、筑大夏, 这大大增加了园林景观绿化设计的难度。因此, 要综合统筹, 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良情况进行系统分析, 使得园林景观绿化生态效益得到全面发挥, 保障城区居民的生态环境及生活质量。在园林景观绿化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绿化面积的有限性, 适当增加园林植物种类, 采取立体绿化结构, 使绿化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根据具体的植被布置情况, 进行园林小品、坐凳及铺装的美化, 在城区内形成景色, 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此外, 水孔设置在满足植被生长需要的同时, 可结合道路排水管, 形成流动性水域, 不仅使城区更具生机与活力, 还能颐养性情, 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从而使得绿化有效的生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 小结

老城区面临改造, 形势较为严峻, 这不仅考验着市政工程建设, 更是对城市园林景观绿化设计提出了全新挑战。当今的园林景观绿化设计, 不能只是单纯地满足居民生存需要, 还应结合时代元素, 充分展现艺术美感, 满足居民更高的精神追求。只有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 从艺术的角度对园林景观进行挖掘, 使园林绿地景观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才能在美化居住环境、净化生活空气的同时, 让居民保持愉悦心境, 实现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辉.浅谈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若干设计问题[J].建材与装饰, 2013 (14)

景观提升改造 篇8

1 大树移植前方案准备

由于树木是生命体, 受品种、树龄、气候、土壤的影响很大, 进行大树移植是项复杂的工作, 在移植前我们必须做好施工方案的准备工作, 确保移植成功。

1.1 移植大树的选择

按照景观改造设计意图选定树种以及规格, 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 胸径、高度、树形都应该按照设计要求选择, 在选定好的树木上应该做好标记并编号, 1树1号, 精心组织。选树工作应在移植前3天进行。

1.2 移植大树定植选择

按照景观改造设计要求, 事先应对定植点进行勘探, 按照图纸要求进行种植前规划, 同时准备好移植过程中所需的工具, 比如腐殖土、铁锹、支架、水源、浇灌设备、草绳等材料, 移植前3天应将新的种植树坑打好, 严格按照大树胸径要求打坑, 树坑直径应大于树胸径40cm以上, 深度应大于土球直径20cm以上, 挖掘过程中应把表土与鲜土分开放置, 周边有草坪的应在草坪上覆盖彩条布, 同时要将土中的建筑垃圾等清理完毕。

对于要移植的大树, 应该在移植前1周浇水, 浇水应大水浇足, 使树的根部吸收水分, 这样有利于大树的挖掘工作, 而且根部也容易成球。

2 大树移植过程中的技术

2.1 移植时期

大树移栽最好选择在树木休眠期进行, 一般以春季萌动前和秋季落叶后为最佳时期。北方地区适宜移栽的时期当属春季。但是现在很多景观工程需要随时随地进行移植, 这样的情况就必须要采用专业技术进行, 比如确保大树根部土球要大, 操作要规范, 后期养护要科学。在夏季移植中尽量选择阴天或者雨天前后进行, 冬季移植要做好防风防寒工作, 浇水要充足及时。但是, 这样非季节移植会导致大树土球过大、养护困难等情况发生, 无形中增加了移植的施工成本。

2.2 挖树和包装

现在多数采用人工挖树, 并对树根部位进行草绳编制包装, 一般用于胸径15cm左右的常绿树木如雪松等。对于胸径大于20cm的常绿乔木, 通常采用木箱方形土台包装, 落叶乔木在移植前要对树冠进行重剪, 防止树体失水。详见图1。

2.3 吊装和运输

通常大树移植需要使用吊车装卸、汽车运输。起吊过程中, 要使用软性材料保护树体, 大树装入汽车中, 树根应朝向驾驶仓, 树冠朝向车尾, 同时用软绳绑扎好。运输过程中要保护好土球, 防止土球损坏, 运输过程中要办理好防疫证件, 长途运输要注意喷水、防风、防晒等事宜。见图2。

2.4 大树定植

正式移栽时, 先在穴底铺1层腐殖土, 紧接着拆除土球上的包扎物, 借助吊车把大树缓缓移入穴中, 扶正时注意方向。填土时要分层回填、踏实 (土球四周和地表也要加铺营养土) , 当回填土至土球高度的2/3时, 浇第1次水, 使回填土充分吸水, 待水渗毕后再添满土 (注意此时不要再踏实) , 最后在外围修一道围堰, 浇第2次水, 浇足浇透。浇完水后要注意观察树干周围泥土是否下沉或开裂, 有则及时加土填平。

3 移植后的管理技术

3.1 设立树体支撑

移植结束后, 必须对树体进行支撑固定, 应设置立柱进行支撑, 防止浇灌后土壤松软, 大树被风吹倾斜或者倒地, 不利于大树成活, 甚至会发生安全事故。支撑前, 应在树体上缠绕草绳作为保护层, 防止捆绑过程中对树皮造成伤害, 见图3。

3.2 浇灌技术原则

大树移栽后应立即浇1次透水, 以保证树根与土壤密接, 促进根系发育。一般春季栽植后, 应视土壤墒情每隔5~7天浇1次水, 连续浇3~5次水;生长季节移栽的大树则应缩短间隔时间、增加浇水次数;如遇特别干旱的天气, 进一步增加浇水频次。浇水要掌握“不干不浇, 浇则浇透”的原则, 与此同时, 为了有效促发新根, 可结合浇水加200ppm的NAA或ABT生根粉。

3.3 输液促活

对栽后的大树采用树体内部给水的输液方法, 可解决移栽大树的水分供需矛盾, 促其成活。输入的营养液既可使植株恢复活力, 又可激发树体内原生质的活力, 从而促进生根萌芽, 提高移栽成活率。注意:有冰冻的天气不宜输液, 以免冻坏树体。

3.4 调整树形

移栽的大树成活后, 会萌出大量枝条, 此时要根据树种特性及树形要求及时抹除树干及主枝上一些不必要的萌芽。经过缩剪处理的大树, 可从不同的角度保留3~5个粗壮主枝, 然后再在每1主枝上保留3~5个侧枝, 以便形成丰满的树冠, 达到理想的景观效果。

3.5 防寒抗冻

对移植的树木应在9~10月份进行干基涂白, 涂白高度1.0~1.2m。立冬前用草绳将树干及大枝缠绕包裹保暖, 既保湿又保温。对移植的雪松等抗寒性较差的大树, 移栽当年冬季必须搭防风障进行防寒保护。

总之, 我们在大树移植过程中, 需掌握好进度, 制定出严格科学的移植方案, 严格参照施工图纸与方案施工, 同时对施工过程中的细节工作加以重视, 监理单位也应加大对移植环节的监督管理, 只有这样城市景观改造过程中大树移栽成活率才可以保证。

参考文献

[1] 邢保华.景观设计与工程施工[J].陕西建造, 2007 (11)

景观提升改造 篇9

一、基地解读

城中湖景观飘带 (千岛湖广场至梦之岛段) 原整条飘带建设已久, 现状地势平坦, 局部地形较高, 且马路与湖面高差大;植物层次单一, 过密;湖岸线块石零乱, 有安全隐患, 且水位变化很大;沿线绿地中有很多变电箱。存在诸多问题和难点, 整体面貌与时代格格不入, 必须通过景观设计解决问题, 改造提升。

该段飘带北接千岛湖广场二期, 广场二期景观配套相对成熟, 服务配套功能欠佳, 飘带设计在景观上主要考虑与它几个平台、园路标高上的衔接, 西园码头维修扩建与西园污水提升泵站衔接, 增加商业配套用房;中间段西园娱乐公园大树成荫, 空间过密, 通透性较差, 且设施破坏严重, 东部湖边有一座水上建筑和一处货船码头;南接梦之岛, 该处有一座泵塔, 原有绿地较窄, 而且高差大。

二、现状评价

1. 优势

(1) 山清水秀, 人文景观丰富;

(2)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背山面水, 风水福地;

(3) 地域土壤种类丰富, 可营造多样的植被景观和人居环境, 且丰富的植被资源, 可再利用。

2. 不足

(1) 景观主题不突出, 统一性不够强;

(2) 景观设施破损比较严重, 设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功能设施不完善;

(3) 缺少千岛湖文化特色;

(4) 湖水水位变化较大, 盈水位与枯水位时景观的不稳定因素较大;

(5) 绿地平坦, 沿湖绿地原有植物过密, 遮挡视线, 视觉通透性差;

(6) 缺少为千岛湖广场商业功能配套;

(7) 硬件 (铺装、小品) 材质不丰富, 色彩不协调。

三、解决措施

(1) 竖向设计。从道路向湖面通过挡墙进行降坡处理, 缓解高差大问题, 打开视线。

(2) 保护和利用。针对长势良好的苗木, 进行保护和利用;保留人文景观建筑, 进行修复扩建。

(3) 文化提炼。提练千岛湖地方文化、历史、风俗等内涵, 创作景观建筑与小品, 赋予景观飘带生命力。

(4) 岸线美化。根据不同地段进行有效地驳岸设计, 配合植物的应用, 使岸线有较好的绿化过度。

(5) 绿化种植。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合理配植一个主景突出、季相丰富、层次分明、视觉通透的景观飘带。

(6) 色彩协调。绿化植物季相、色彩合理搭配;硬质铺装、建筑小品、亮化灯光色彩等要与环境相协调。

(7) 增加商业配套建筑。

四、设计构思

方案构思以超前意识、生态环境意识、系统意识为指导, 遵循千岛湖滨水景观带上位规划要求下, 力求反映千岛湖特有经济、文化、人文魅力的山水风貌。

城中湖景观飘带 (千岛湖广场至梦之岛段) 景观结合自身特色与千岛湖特有的文化, 从体现“飘、山、水、船、渔、古”等方面, 对湖岸线绿地进行创作, 通“飘”带状游步道连接, 布置五个主要景观节点:“千岛归来、千岛风帆、千岛渔歌、千岛奔流、千岛眺望”。方案的总体思路具体如下。

(1) 根据功能分三个区:1) 千岛归来、千岛风帆段为商业配套景观区;2) 千岛渔歌为娱乐休闲景观区;3) 千岛奔流、千岛眺望为自然休闲景观区。

(2) 结合千岛湖的上位规划要求, 绿地中都贯穿沿湖“S”形曲线“飘”带状游步道, 游步道采用不等宽设计, 大于等于2.5 m (安全、舒适、美观、大方) , 游步道标高为107.00~108.00 m;人行道的标高为110.00~114.00 m之间, 高差2~6 m不等。

(3) 考虑沿湖的观赏视线, 人行道以外除商业配套景观区的绿地做统一坡向湖面, 并且配置落叶大乔木 (如沙朴) , 让游人可以透过树杆一览湖光山色, 为避免绿地过于单调, 选用塑型高杆加拿利海枣来点缀滨湖景观, 并在疏林草坡上用大景石及鲜花配景, 形成简洁大气中又带有精致的湖岸绿地景观。根据绿地各宽窄不同, 分为两种形式处理:一是较窄处, 利用景观挡土墙的形式来处理2~6 m的高差, 并且采用木栈道半挑的形式;二是直接斜坡草地下降到108.00 m的高程的游步道, 再根据延伸至水面绿地的大小, 进行具体设计, 局部增加凉亭、雕塑等建筑小品, 驳岸尽可能保持原有地貌。

(4) 沿湖岸线考虑了栏杆或绿篱防护和景观照明。

(5) 所有硬件以暖色调为主, 而且自然、环保。

(6) 沿园路挡墙、花坛都可作为“隐形”座凳, 高度为40~45 cm。

(7) 停车场设计:考虑自驾环湖旅游光观, 设置了五处停车场, 共计40个停车位。

(8) 生态公厕设计:公厕是滨湖绿地系统不可缺少的配套服务设施, 根据350 m服务半径, 新设了两处生态公厕, 加上西园码头原有公厕, 整条飘带绿地共计三处。

(9) 夜景设计:从点、线、面三个方面, 对景观飘带进行统一规划设计, 根据亮化的照度和色彩, 将区域分为光彩区域、亮化区域和控制区域三个等级。区域亮化根据功能可划分为:商业区亮化, 主要有临江滨商业活动区等, 属光彩区域, 亮化可结合室外灯箱、壁灯, 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娱乐休闲区亮化, 主是沿滨湖边广场, 属光彩区域和亮化区域, 利用广场绿化的庭院灯、景观灯柱、草坪灯、地灯强调亮化区域主体, 突出夜间休息氛围;山水自然休闲景观区亮化, 主要千岛湖湖岸线和其自然山地, 属亮化区和控制区, 利用绿色泛光灯结合庭园灯, 通自然山地、水中倒影等手段美化、装饰, 突出水面、地形轮廓。线型亮化包括滨湖亮化和道路系统亮化, 滨湖亮化指城中湖环湖区域, 属亮化区域, 统一水边灯光色彩和亮度, 清析构画水面轮廓线;道路系统亮化, 主要指沿湖游步道及区域内园路, 通过景观灯、地埋灯、草坪灯营造良好的道路夜间景观。点亮化主要指标志性建筑、建筑小品、重要节点, 采用泛光灯进行外观照明, 强化节点。

(10) 植物种植设计。千岛湖镇定位为体育休闲城市, 着力打造未来的长三角地区休闲旅游中心。城中湖景观飘带又是千岛湖镇对外经济、文化、人文交流的窗口, 因此在绿带的绿化设计方面尤其应当注重生态性、景观性、防护性的结合, 同时注意与城市风貌的协调与文化的融合。

西南林业大学宿舍区景观改造设计 篇10

关键词:西南林业大学;宿舍区;景观改造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1-95-03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Design of Dormitory Area in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Wen Ye et al.

(Jiangxi Academy of Forestry,Nanchang 330032,China)

Abstract:With the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teaching scale getting enlarged continuously,the function of the dormitory area limi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Based on the existing campus environment,follow the principle of landscape security to transform the four landscape nodesz,in order to build a beautiful multi-level campus space and environment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Key words: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Dormitory area;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design

1 概况

西南林业大学,简称“西林”,坐落于春城云南省会昆明市,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林业本科院校,拥有70a以上的林业高等教育的办学经历和30a以上的独立办学历史。学校坚持“立足云南、依托西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办学定位,秉承“树木树人、至真至善”的校训,致力于培养“品德、知识、技能、个性”为一体,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由于近年来,学校教学规模的扩大及校园建筑密度的升高,导致校园景观绿地完整性和系统性逐渐降低。面对人们对绿色空间的需求与校园扩张的矛盾,校园绿化和户外活动空间常以“见缝插针”的方式存在于建筑之间[1],原本的宿舍区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以提升学生生活环境以及增强校园美感为出发点,对校园宿舍区景观节点进行改造设计。在空间布局上,增加休闲空间与聚会场所等为校园主体服务的室外景观场所。在增加宿舍区景观和特色的同时使整个校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使新旧景观协调统一,以形成有机的校园整体[2]。

2 指导思想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现有的校园景观为依托,励行节约,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科学构思,精心设计,在满足景观功能性的前提下美化校园环境[3]。为西林师生提供一个功能分区合理、设施配套齐全、亦娱亦教,人与自然、建筑和谐交融的住宿环境[4]。

3 改造设计

西南林业大学宿舍区由学生公寓7栋、8栋、9栋、10栋、11栋、12栋、国际交流中心、第一食堂、第二食堂组成,整体呈“勺”型(图1)。其地势西高东低,地形落差较大,改造的同时应注重景观安全,恪守景观设计的安全法则。由于宿舍区绿化程度较高,在保证景观安全的前提下已不适合大规模的植树,本方案对宿舍区周边的4个景观节点进行改造,提高功能性,增强美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交互空间。

3.1 节点设计 位于11栋学生宿舍前,为宿舍区的一个主要入口,上、下课期间人流量及车流量较大,且学生常在此处聚集。在原本废弃的水井上建造供学生休憩交流的景观木平台,增加庭院灯、垃圾桶、自动贩卖机等设施,不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满足学生临时聚集的需要,并且对宿舍区入口景观进行了美化,软化了建筑、水井的硬质感(图2、图3)。

3.2 节点2设计 位于学生宿舍11栋及12栋之间,此处为一处未被利用的空地,将此处空地进行改造,避开排水设施破除部分硬质铺装,在现状允许的条件下以软质铺装为基调,周边疏密有致布置不同体量、不同色叶、不同高低、错落多彩[5]的耐阴植物及小型灌木,增加庭院灯、健身设施,形成一个层次丰富的半封闭式休闲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户外健身、休息、娱乐的场所(图4、图5)。

3.3 节点3设计 位于学生宿舍7栋和9栋之间,为宿舍区主要的出入口之一,该区域景观绿化较好,上下课时人流量较大,学生常在此平台处聚集。在保留原有绿化的基础上,增添庭院灯、花架、垃圾桶等功能设施,并建造与周围建筑风格相仿的景观亭作为该节点的过渡性空间[6],加强景观系统的可进入性,既兼顾生态美观又重视功能实用性[7](图6、图7)。

3.4 节点4设计 位于8栋学生宿舍旁边,此处原本为学生休息区,但由于工程建设需要此处景观设施被拆除,后此块休息区被用于停车及车辆掉头。将此节点改造成一个多功能的小型环岛,便于车辆的停放及掉头,种植部分不遮挡视野的大型乔木及低矮的花境植物,用景石进行点缀,增添庭院灯及地埋灯以增加夜间行人的安全系数,并建造木质廊架供学生休憩(图8、图9)。

4 结语

随着高校新功能需求的不断出现,原有的功能布局已跟不上学校发展的步伐,但调整并不意味着对原有格局的彻底颠覆。在本次西南林业大学宿舍区的改造设计中,利用现有的校园景观,遵循景观安全原则,通过改造宿舍区的4个景观节点,以期营造出优美宜人的多层次校园空间,增加师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及归属感[8],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洲林.南京林业大学实景教学型景观改造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3:1-88.

[2]刘扬,沈丹.昆明理工大学莲华校区环境景观改造设计[J].山东林业科技,2006(2):54-78.

[3]沈创之,孙海峰.华南农业大学中心校区环境景观改造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7.

[4]郑芳香.高校校园景观设施配置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1-88.

[5]童舟.高校传统校区景观改造——以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5(5):146-148.

[6]宫铭.高校校园景观改造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1-64.

[7]周之澄,周武忠.大学老校区环境景观改造设计对策与建议[J].园林,2015(3):46-49.

[8]韩娅芳.小城镇街道景观改造设计研究——以眉县金渠镇街道景观改造设计为例[D].西安:长安大学,2014:1-60.

浅谈居住景观改造 篇11

1 居住景观改造现存的问题

虽然经过不断的深化建设, 但是目前我国的居住景观建设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居住景观建设的发展。

1.1 设计方案随意性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的景观建设也日趋复杂化, 许多造型复杂、工艺细致的景观建设要素已经逐渐在居住区的景观建设中显现, 如亭台、喷泉等要求技术工艺相对精密的景观建设不断出现在了人们居住的小区内, 使人们在闲暇的时候可以有一个可以休闲娱乐的场所。但就目前的景观建设设计来说, 由于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 使这些景观建设多多少少会出一些问题, 然而目前为止, 各小区物业及小区居民对景观建设的维护率很是低下, 使原本精美的景观建设在物业不投入金及高额的管理维修费用下只得停止使用, 甚至有些景观还造成了荒废的现象。一些精美的景观由于当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质量的不标准, 使居民欣赏及使用的效率变低, 因此使居住景观的建设与当初建设时的理念相差甚远, 严重阻碍了景观建设的发展。

1.2 景观建设与功能使用的不相符

目前在许多的居住区景观建设中, 只片面地追求了景观建设的欣赏效果, 如将消防车设计为隐形车道、在消防车道设计桥木等, 这就给居住区的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另外, 有些景观的设计对场地地形的控制不到位, 使景观在使用过程中无法满足最初的设计理念, 例如, 景观建设中的草皮在使用地段时间内出现的排水不畅, 造成了地表因排水问题而产生的塌陷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同时, 因为种植的草木不适合小居土质, 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在少数。

1.3 景观小品的搭配不当

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经济发展, 目前国内的小居景观建设也出现了许多各地不同的建设风格, 如西班牙风、欧陆风、地中海风等等。就连我们居住的小区景观中的小品建设也出现了不同的风格与造型, 如人工跌水、奥大利亚柱廓等, 但在我国景观建设中, 由于对欧亚的景观建设认识不够深入, 使得设计出来的景观尺寸比例不协调, 空间距离安排不足, 使居住景观设计出现了诸多的败笔之作, 从而造成了居民出行困难等问题。

2 居住景观设计改造措施

景观建设是人们居住环境中的一大亮点, 也是人们闲暇、休闲娱乐最好的去处, 因此, 一个好的景观建设能够使人们得以身心的全面放松, 同时还可以给人一种接近大自然的感觉。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的景观设计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 针对以往景观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有关部门及设计单位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造措施, 其具体实施如下:

2.1 改善绿地使用情况

目前我国的居住景观建设是以满足人的居住需求及改善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不主导思想设计的。随着国内各城市小区建设的不断增多, 使景观建设也越来越多, 这就对景观的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来看, 老的居住区景观建设普遍存在着绿化面积较少, 布局不合理等现象, 因此, 我国针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首先, 要对原有的居住区附属用房进行拆除, 还原绿地的使用。其次, 根据实际的场地情况, 合理地利用设计区周边的环境, 因地制宜, 对小区原有的景观建设如不符合整体景观需求的则要进行拆除, 对一些必要的景观建设要加以改进, 使其占地面积适当, 合理地对绿地进行利用, 使人们在小区景观中休闲娱乐的同时可以有更多的绿地供人们所享用。

2.2 景观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现代我们所居住的小区环境都是一味地追求高层次的享受, 选用顶级的建设材料、最好的景观配备设施、最时尚的设计风格等等, 而忽略了这些设计是不是人们所希望享用的, 能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便捷的需求、能否让小区居民充分感受到生活的随性等等, 目前许多小区的景观设计中都没有将居民真正的需求考虑到位。在设计中常用绿篱做为隔离带使用, 完全忽略了人们行走的不方便因素, 使人们在小区中行走时通常都要七拐八拐, 本来只需2分钟的路程由于隔离带的不合理设计而需要走上十几分钟。另外, 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大面积地利用土地, 将土地围入篱芭之中, 给人以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 同时在景观设计中, 忽视了小区居住的残疾人群, 给残疾人群的出行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 在对原小区景观进行改造时, 要充分了解小区内生活人群的特性, 如年龄、生活方式、生活需求等等, 根据所了解的居民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地改造, 适当地调整草地与景观的配置比例, 让小区居民可以进入到草地中尽情地享受大自然, 保证景观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帖近人们的生活所需,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3 景观小品的合理设计

在小区景观设计中, 小品的设计是居住区的一大亮点。因此, 合埋的小品设计对整体景区的建设都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要根据小区的实际面积进行合理设计, 并根据设计范围的大小制定出小品的大小与尺寸, 如亭台、小桥等都要进行合理的计划, 以保留尽可能多的草地为设计景观的主导思想。另外, 小品的设计要选用适合的并符合设计标准的材料及工艺进行施工设计, 并且要根据居住的人群进行适当的优化, 使景观建设给人一种亲近感, 增加景观建设的魅力。

2.4 选用合理的植物进行搭配

在小区景观建设中, 经常会看到一些小区的大片草地上只点缀站几棵矮小的灌木, 而楼群门口则会看到大片大片的植物, 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混淆。因此, 在景观设计中, 要多选用一些具有欣赏价值的树木或花卉, 这不但可以降低草地的使用率, 还可以为后期的维护提供方便。另外, 小区景观内的绿地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树配置布局要进行合理的优化。由于居住区内楼群的数量、高低、方位、空间大小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的设计环境, 而且植物又各不相同, 因此我们在调整植物种植和工艺艺术时配置要依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来进行搭配, 在搭配时要注意乔、灌、草、花等复层次结构的植物群落的建成情况, 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区草地使用面积, 发挥生态自然效益和使用功能, 增加生态平衡作用。在强调绿化布局的同时, 还要在立体垂直空间上注重乔灌木与地被植物及草的分层结构和常绿树落叶树合理搭配设计, 这样既有利于植物的抗逆性, 又达到多样化的生态生长效应, 使植物景观可以层次丰富, 四季分明, 给人一种舒适怡人、自然和谐的休闲娱乐空间。

2.5 提高物业的管理力度

对于居住区景观建设来说, 小区物业的日常管理与维护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小区的人群情况复杂, 并且小区内孩子的数量不占少数。有些景观设计同于小孩子的天性使然而遭到人为的破坏, 做为小区物业的管理人员, 应对出现损坏的景观进行急时的维修, 以免景观由于时间而荒废。另外, 物业管理人员要对小区内景观进行随时的检查, 以保证小区内的景观建设都可以正常工作和使用。

3 结语

由上述论点我们可以得知, 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改造首先要以人的需求为主要出发点, 根据小区内的实际情况进行绿化及景观的合理改造, 以确保小区内景观的使用率, 从而全面推动整体景观事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在追求高层次的物质生活的同时, 对精神层次生活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于是在种形势的带动下, 国内各大中型城市都努力发展景观事业, 以求达到人们想要的理想化的生活。下面, 就跟随本文一起对居住景观改造进行一个简单的论证与说明。

关键词:景观建设,设计理念,改造措施

参考文献

[1] 徐叶.水与景观的关系[J].城乡建设, 2004 (11)

[2] 王敏骅.水景住宅的规划策略[J].园林, 2005 (5)

上一篇:高职环境工程CAD下一篇: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