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地理信息

2024-08-18

基础地理信息(精选11篇)

基础地理信息 篇1

1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 以对地理空间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制图、应用为目的的一门技术[1]。随着GIS在城市规划、国土、城管等行业中的应用逐渐广泛, 对基础地理数据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和精确。GIS强大的计算和分析功能, 需要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支持。基础地理数据在测量、采集到建库的过程中, 由于采集方法和应用软件的差异, 缺少统一标准, 很容易造成数据格式混杂、内容重复, 难以发挥基础数据库的真正作用。因此, 在基础地理数据库建设过程中, 需要基于相同标准的编码体系将数据进行转换和共享。

2 造成数据结构和内容混杂的主要原因以及后果:

在GIS建设过程中, 前期的数据采集和向系统内输入数据两项内容, 占据了GIS相关工作人员的大部分时间。而造成基础地理数据结构和内容混杂的主要原因主要在数据采集阶段, 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成图过程中, 内业人员一般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CAD) 进行制图。CAD主要侧重于空间数据的图形信息的展示, 与GIS相关软件在数据结构、储存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2) 在CAD基础上开发的各种测绘成图软件在成图过程中存在差异, 不同的数据生产单位选用的软件也不同, 造成基础地理数据的编码体系、属性格式不一致。

(3) 工作人员的制图习惯也不尽相同。

数据结构和内容混杂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数据格式混杂, 基础地理信息不能迅速录入数据库;二是相同内容重复录入, 造成系统空间冗余;三是缺少属性数据, 无法实现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这些问题造成数据录入阶段要对地理信息的格式和属性内容进行重新编辑, 产生大量重复性工作, 影响数据使用效率。

3 基础地理信息编码体系

根据基础地理数据特点和工作需要, 将编码分类体系分为两种:一种是偏重于数据采集阶段的地物分类代码, 用来描述某一类地物。

2006年, 国家颁布了《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 B T13923-2006) 。国家标准将基础地理要素分为八大类, 要素从属关系依次为大类、中类、小类和子类, 代码由六位数字码组成[2]。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 GIS对空间数据是按照点、线、面的数据结构进行管理, 而某些地物可能是由两种甚至三种几何要素组成的复杂地物, 因此国家标准代码中子类这一级的代码有时候无法准确描述这些地物要素的特征。另外还经常遇到的情况有:同一类地物下还有更精细的分类等等。

因此, 国家标准代码不能完全满足地图制图和空间分析的需求,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分类代码进一步扩展。邯郸市根据本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需要, 参照《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和《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 制定了邯郸市地形要素分类与编码标准, 编码统一用八位数字描述, 结构为 (图1) :

其中, 第七位为国家标准编码的下一级分类码 (1~9) , 用于对包含多层逻辑关系的地理要素更下一层分类的补充。第八位为代码附编码 (1~9) , 用来描述复杂地物中的不同地理要素, 邯郸市地形要素分类与编码标准对这些地理要素进行了大致的分类。

另一种编码偏重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阶段, 是每个独立地物的唯一标识码, 用来描述某一个地物。

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主要目的是利用GIS平台强大的计算分析功能和数据共享机制, 为规划、国土、市政等部门决策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对GIS中数据的各种属性信息的管理有很高要求, 上述部门所需要绝大多数的地理要素数据都是基础地理数据。因此, 在基础地理数据录入数据库前将这些带有属性信息的地理要素根据一定的代码体系进行梳理, 将极大地提高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数据使用效率。

地物的标识码是间接利用信息分类结果, 即在分类的基础上对某些类别的数据分别设计出其全部或主要实体的识别代码, 用以对某一类数据中某个实体, 如一幢建筑物、一条街道、一个街口、一条河流、或一段行政单元界线进行标识, 以便能按实体进行存贮和逐个地进行查询检索, 从而弥补利用分类码不能按实体进行个体分离的缺陷。标识码编码原则与分类码原则基本一致。但标识码要保证在基础地理数据库覆盖范围内唯一, 且与要素实体一一对应, 不允许出现多个标识码对应同一地理要素实体, 或不同地理要素实体, 或不同地理要素实体对应一个标识码的情况出现。邯郸市主要根据《城市地理要素—道路、路口、街坊、市政管线编码结构规则》 (GB/T 14395-93) , 并结合本市的具体特点, 制定出邯郸市主要地理要素的识别码编码方案, 其中规定了道路等基础地理信息的识别码。道路是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及市政管理等多部门共同关注的重要地理信息, (图2) 详细介绍一下道路标识码的编码规则。

道路标识码必须能反映道路的空间位置和标识, 它由七位数字组成, 对各部分的含义和取值做了详细规定。其编码规则为:

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还会继续对邯郸市主要基础地理要素的识别码编码方案进行丰富和完善。

4 结语

基础地理信息种类齐全, 内容丰富, 涉及领域广泛, 如何将它们有机地进行组织, 有效地进行存储、管理和检索应用, 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它直接影响数据库乃至整个系统的应用效率。只有将所有的地理信息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和编码, 才能对它们进行按类别存储, 按类别和代码进行检索, 真正实现分析决策和数据共享。否则, 将基础地理数据录入数据库后, 将会成为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 或者无法查找, 或者检索出的数据与需求不一致, 甚至可能使数据库完全失去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英杰, 袁勘省, 余卓渊.多维动态地学信息可视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GBT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S].

基础地理信息 篇2

文章以山东省基础测绘项目为例,总结、阐述德州市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过程,并介绍其技术要点、关键,为类似数据库建设提供典范和宝贵的参考价值.

作 者:刘坤 叶达忠 作者单位:刘坤(国家测绘局第二大地测量队,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叶达忠(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3)

基础地理信息 篇3

关键词: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整合;数据迁移;探討

1、引言

全国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整合升级项目是按照国家数据规范和省专业技术设计的要求对原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和补充完善。由于浙江省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数据结构、要素选取和属性内容及表达方式与国家数据规范存在差异,为了使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满足浙江省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需求,我部门参与了浙江省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整合升级。现就整合中遇到的问题、处理方式以及个人的体会做一个小结,供大家在以后的同类项目中借鉴和参考。

2、工作内容及技术方案

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要素繁多,整合内容复杂。按类别分主要包括交通、水系、居民地及设施、管线、地貌、植被、境界与政区和地名共八大类,本次数据整合主要是对原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要素表达方式的改造、内业要素补充采集和元数据改造。

数据整合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数据分层、属性表结构和属性项定义等,并依据现势性较强的DOM影像数据对要素进行补充完善。为了提高数据整合效率,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一套作业方法,即首先对整合区域按一定数量的图幅进行区块分割,然后把分割区块中的要素层进行要素分类,主要分为交通要素类、水系要素类、居民地和其它要素类共三大要素类。作业人员按照《1:10000(1:5000)基础地理信息地形要素数据规范》、《浙江省数据整合处理生产专业技术设计书》和《浙江省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整合处理作业指导书》的要求采用省标分类代码对各要素类数据进行图形整合、补充完善和各要素属性挂接。必要时对分类代码及属性项进行适当扩充,以满足国家库的要求。数据整合过程中,需要赋名称和编码的交通要素类按照《1:50000数据库更新工程_全国国省道路线名称代码》和《GBT+25344-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线路名称代码》处理。需要赋名称和编码的水系要素类依据河流、水库和湖泊水系编码资料进行属性赋值。境界和行政区按照行政编码参考表进行名称和要素代码属性赋值。

各要素类整合成果数据经过数据合并形成区块成果数据,然后按照GEOWAY 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成果质检软件对区块成果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形成区块最终成果。区块最终成果在满足自身图形和属性接边的基础上,进行各区块之间的接边和融合,最终形成完整的省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整合数据。

经过接边处理的要素关系应基本协调合理。相同的更新年代或更新方法生产的数据应严格接边。因生产年代或生产方法不同而产生的部分重要社会经济要素的不接边,如高速公路、铁路、水库、大坝等,应收集资料尽量接边,确实无法接边的,可保持不接边状态,并记录在元数据中。[1]

3、数据整合处理经验探讨

整合成果数据库提交前要经过各质检部门检查验收,检查出的问题作业人员全部进行了修正,现就检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以及处理方法和建议整理如下,供大家在以后的同类项目中借鉴和参考。

①数据整合中交通要素比较繁琐复杂,需要修改和添加属性的要素比较多,值得注意的是路网发达地区,尤其是铁路、高速、国省道并存且城市道路比较密集的时候,思路一定要清晰,做到有条不紊。整合数据检查时发现不少问题,比如:高速公路双向隧道处新采集的高速公路结构线补划不正确,双向隧道应分别补划高速公路结构线并在隧道出入口处与双向通行的高速公路结构线(与隔离带重叠表示)实接,建议遍历隧道结构线;单线路或双线路结构线与新采集的高速公路结构线的连接处处理不正确,应删除高速公路结构线上连接处的交点,建议遍历新采集的高速公路结构线并仔细查看;立交桥和匝道区分不正确,建议调用最新的DOM影像数据成果判断是否为立交关系,为立交关系的才能将匝道边线和匝道结构线修改为立交桥边线和立交桥结构线代码;栈桥式码头和浮码头补充采集的方向线方向错误,建议所有层要素可见并结合DOM影像判断相应码头方向线的方向。

②数据整合中水系要素也是比较繁琐的一项内容,尤其在水网比较密集又紧邻海域的地区,由于需要添加的水系结构线比较多,且流向难以判断,往往出现河流结构线流向自相矛盾。比如:水网面积比较大且图幅内河流流向符号表示比较少,补充采集的双线河流结构线方向处理上比较难以把握,建议根据图中已有的水系流向先确定部分水系结构线的方向,该部分处理好后根据小支流汇入大支流,大支流汇入主河道的原则,从整体上确定河流的流向,确保各水系结构线之间以及水系点要素、附属线要素和水系结构线之间的关系处理妥当。处理后的水系结构线式样建议选择有方向箭头的线状符号,这样可以比较直观的判断水网的正确性。

③数据整合中居民地要素主要是街区和居民地设施的处理。街区的把握主要是依据房屋毗连成片并经过比较大的综合等特征进行数据处理,但不乏掺杂一点主观因素在里面,常出现对房屋综合在度的把握上存在偏差,建议利用更新平台上巡视功能,按一定比例显示居民地要素并进行房屋综合;点状符号构面以及根据注记构空地面,常出现点状符号构面范围不正确,空地面和道路面、房屋面有重叠等,建议点状符号构面、空地构面时所有层要素可见并参考DOM影像数据和注记,妥善处理各要素层之间的拓扑关系。数据整合中地貌要素出现的问题和居民地设施相似,常出现乱掘地构面和露天采掘场构面范围不正确,田坎、沟堑和路堑、路堤的区分不正确等,建议所有层要素可见并结合DOM影像数据和注记判断乱掘地、露天采掘场的范围和田坎、沟堑和路堑、路堤的区分。

④数据整合中境界的处理主要是根据行政编码参考数据核实行政区代码,国有农场、林场、牧场的构面及添加国有农场_林场_牧场_已定界等。值得注意的是添加的农场_林场_牧场_已定界和图中原已定界满足拓扑实接关系。

⑤数据整合中管线的处理主要是管线点要素和线要素的拓扑关系。常出现电线杆不在电力线上,建议利用Arcgis平台上的Select by location工具根据位置判断选择不在电力线上的电线杆。

⑥数据整合中地名点的处理主要是地名点的位置(点和面的关系)和同属性地名点要素的删除。比如河流的地名点落在水库面上,行政村或自然村地名点、住宅区名称对象点等没有落在所属区域房屋面内等。同属性地名点要素的删除,要注意把地名点要素和浙江省行政村界面要素属性叠加,通过叠加属性判断并删除重复地名点要素。

4、远期展望

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的省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提交到国家局后,各省市技术人员进行省之间的数据接边和检查,形成全国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对全国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整合与数据库升级,实现全国范围的规范统一,对于尽早实现全国“一张图、一个网、一个平台”的战略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为建立国家与地方交换共享、协同更新和快速服务机制奠定坚实的基础,加速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对于国家与地方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2]

参考文献:

[1]《1:10000(1:5000)基础地理信息地形要素数据规范(试行稿)》

基础地理信息叠加更新模型研究 篇4

1地理信息的数据类型及变化特点

1.1地理信息中的数据类型

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被高度抽象为点、线、面要素,复杂地物可通过其组合进行表达。点、线、面是GIS中最基本的数据类型,在GIS中分层管理。下面是对各类要素的描述。

1.1.1面状地形要素

凡是在特定比例尺下(如1:10000)地形图中以多边形表示的地形要素均称为面状地形要素,如居民地类中依比例尺表现的独立房屋、普通房屋等;水系及附属设施类中,图上宽0.4以上依比例尺表示的河流,图上面积大于0.5~2的湖泊,小于0.5~2但有重要意义的湖泊(如位于国界附近的或作为河源的小湖及干早地区的淡水湖等)等都是面状形要素。在基础地理数据更新过程中,面状要素是重要的操作对象,在对面状要素进行更新的时候既要注意面状要素间的拓扑关系,又要注意面状要素与点状要素及线状要素之间的拓扑关系,面状要素也是更新过程中较难处理的对象。

1.1.2线状地形要素

线状地形要素是指有一定长度而没有面积的对象,或者是在给定的地图比例尺(如1:10000)下形状非常狭窄的地形要素。

在1:1万地形图中线状地形要素包括几何线状地形要素和权属线状地形要素。几何线状地物是指具有一定面积与宽度的线状地物,主要包括交通及附属设施类中的铁路、不依比例尺的公路、其他道路;水系及附属设施类中的图上宽0.4mm以下的河、渠等。权属线状地形要素主要指境界线等。

1.1.3点状地形要素

点状地形要素是指没有面积和长度的地理特征,或是相对于给定的比例尺来说边界太小以至于无法显示。在1:1万地形图中点状地形要素主要是指测量控制点,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方法研究居民地类中的不依比例尺的普通房屋,工矿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类中的开采的矿井中的竖井、斜井、小矿井等及其他一些以点形式表现的地形要素。

1.2地理信息变化的特点

基础地理信息变化的特点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规律中有具体的体现,科研人员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尽管由于区域差异性原因,除了自然地理因素外,人文因素作用显著,包括国家和地方政策的调控、经济发展等的影响无论在变化程度、变化格局和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上都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总的来看表现在,城镇建设用地通过大量占用耕地而扩展,非城镇建设用地间结构变化明显,城镇用地扩展主要集中于老城区外围的城市边缘区,扩展强度指数最高的区域多位于主城区的边缘区即城乡交替地带。这个现象在规模相对小的人类聚居区也有类似的表现,如村镇的内部相对稳定在外围的区域则是建设的活跃地带,与城市相比而言特点类似只是规模大小有别。

2地理信息变更模式

基础地理信息变化的原因多种多样,变化形式的丰富多彩,在以矢量模型抽象表达现实世界的地理信息中则表现为:代表客观实体的地理信息中的各种点、线、面要素的变化或是其各种要素变化的组合。

客观世界中各种不同的地理实体有着自己的发展变化规律,如:居民地,水系,道路等,从变化快慢上来说,由于我们国家目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居民地,道路短时间内可能变化较大,而水体一般来说自然发展则相对缓慢;从GIS数据的变化方式上来看,又有所不相同,如居民地可能被拆迁改造从而使得记录它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都发生变化。地理信息变化可分为空间数据变化与非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变化,它们不是截然分开,有时空间数据改变和属性数据的改变又是相互影响的,如,上面提到的,属性改变导致图层转移,其中也包含空间数据的改变,同样空间数据的改变也会造成地形要素分类的改变,其属性信息也就会改变。

2.1空间数据变化形式

矢量表达的空间数据类型包括,面状要素、线状要素及点状要素,对它们的变化模型分别总结如下。

2.1.1面状地形要素主要变化模型

(1)面状地形要素分割,即一个面状地形要素分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不同类型的面状地形要素。(2)面状地形要素合并,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类型面状地形要素合并为一。(3)面状地形要素扩大,面状地形要素所表示的类型不变,而其边界变化,导致其范围变大,从而使面状地形要素面积增加。(4)面状地形要素缩小,面状地形要素所表示的类型不变,其边界变化,从而使面状地形要素所围面积减少。如面积减小到一定程度则使得其所属类别发生变化,这又会使得其属性发生变化。面状地形要素变窄使其向线状地物方向变化,或者面状地形要素面积减少而使其变为点状地形要素。反之点状要素、线状要素也会向面状要素发展。(5)面状地形要素的新增及消亡。

2.1.2线状地形要素主要变化模型

(1)线状地形要素新增或消亡。(2)线状地形要素的延伸或收缩。

2.1.3点状地形要素主要变化模型

点状地形要素增加或消亡。

2.2属性数据变化

属性信息变化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仅仅是其一个或几个属性信息发生变化,但其空间数据和所属分类没有发生改变,对此类改变仅仅需要修改其变化的属性信息即可。(2)几何形状没有太大变化,但其属性发生改变,使得其分类发生改变,这使得该要素不再属于某一图层,需要改变图层。如道路有一般道路改造后变为等级公路。(3)由于其几何数据变化而导致其表达形式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其所属分类改变导致图层转移。如沟渠变窄后,由以前的面状要素表达转为用线状要素表达使得其所属图层发生改变。

地理信息的变化情况在实践中非常复杂,上述的变化形式在更新过程中可能只是简单图形变化,也有可能同时发生,但是在数据更新实现中又不能同时操作所有的变化地类,只能对变化类型进行综合分析与分步处理,按一定的设计流程完成数据更新。在实际更新过程中,一种地理信息的变化必然导致其它地理信息在空间上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通过对地理信息空间对象的变化特征的标识、聚集或复合,把地理信息的变更模式抽象地归并为扩展、收缩、消亡和新生四种模式,并在几何数据类型变化模型基础之上的建立相应的属性信息变化模型。涉及到两个及两个图层互动更新的,属性数据一般会有改变,因此把它们统一到属性数据更新中。地理信息更新过程中的属性变化和空间数据变化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而常常是相互掺杂在一起的,通过对地理信息变更模式的分析,制定数据更新的策略,设计更新流程与更新模型以有效方便的进行更新。在进行更新处理时,要求综合考虑引起变化的地物特征,采用各自分层和综合分析的方法,使得地理信息变化的相互影响及其复杂性在更新处理时得以有效解决。

3更新中的空间分析与图形操作

地理信息更新是以空间分析为基础的,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图形操作。在单个实体更新过程中通过基本实体和比较实体的空间逻辑关系的比较实现空间几何图形的基本操作。空间实体之间的空间逻辑关系主要有:等价(Equal),包含(Contain),内含(Within),相交(Cross),相离(Disjoint),覆盖(Overlap),切触(Touch)。

基础地理信息更新中,空间分析判断新数据与旧数据之间的关系,还要靠几何图形操作实现数据更新,几种基本的空间操作实现几何图形的基本操作,包括:切割、差分、交集、并集。

3.1切割(Cut)

指定一条切割曲线和一个几何图形,经过切割运算后,沿切割曲线方向把几何图形分成左右两部分;点与多点不能被切割,而面与线只有与切割曲线相交是才能进行切割运算。

3.2差分(Difference)

确定参考几何图形和比较几何图形,经过差分运算后,返回那些用参考几何图形中的点减去比较几何图形中的点后剩下的部分。

3.3交集(Intersect)

确定参考几何图形和比较结合图形,经过交集运算后,返回同时落在参考几何图形和比较几何图形中的部分,交集运算必须在同维之间进行。

3.4并集(Union)

确定参考几何图形和比较几何图形,经过并集运算后,返回那些属于参考几何图形和属于比较几何图形的部分,并集运算必须在同维之间进行。

在地理信息更新过程中,一个地形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到其他地形要素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明确地理实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拓扑操作,变更操作中空间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我们顺利进行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奠定基础。

4基础地理信息叠加更新模型

更新应用了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用第二章和第三章叙述方法获得新数据图层,先对新要素设定缓冲距离,与现状图层进行空间查询分析,得到与变化数据相关的点、线、面各层要素。新数据分别与相关点、线、面各层要素按变更模式作空间叠加更新,见图1。

在进行更新处理时,关键要考虑引起变化的地形要素特征及其空间相互关系,以满足基础地理信息更新需要为目标,更新过程中采用更新数据各自分层和综合分析的技术,使得地形要素变化的相互影响在更新处理时能很好解决,确保数据的一致性,提高数据质量。

基础地理信息更新主要的内容为:几何数据更新和属性数据更新。几何数据更新一般只是在某一层内对数据进行增、减,信息技术合并,分割等操作,属性数据更新要复杂一些,因为属性变化往往涉及到某一地理要素是否还属于某一层的问题,如果属性变化导致地理要素不再属于某个层,那么就要在不同层之间互动更新,这包含着空间数据操作。这时的数据更新可通过在几个图层之间应用空间数据更新操作实现。

4.1矢量数据更新模型设计

以矢量方式表达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模型是通过分别对面状要素、线状要素和点状要素更新实现的,根据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实体的关系给出地形要素的更新模型,见图2矢量数据叠加更新模型。

面状要素叠加更新是针对面而状地物发生变化的处理方法,以旧版基础地理信息为基础,与经过数据处理后的变化面状要素及线状地形要素进行空间叠加处理和更新,生成新基础地理信息。

叠加处理过程如图3所示。在对面状要素更新时会对与之相关的点、线、面要素有影响。包括旧图中点要素删除(消亡),线要素的删除(消亡)、变短(收缩)等,对面要素也会有类似的影响。在面状要素叠加处理时,要确保变化图层的属性字段与旧版现状图的属性字段完全一致,才能做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同时更新,避免数据操作出错。

4.2属性信息更新模型

属性数据变化分为几种情况:(1)仅有属性数据变化的情况,如某某道路改名,某建筑物用途改变等,此时的空间数据没有变化,相应的分类也没有改变,此时数据更新操作就仅仅是修改属性数据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字段值就可以了。(2)由于属性值的变化,而使其分类改变。更新中需要在不同的图层中联合删除和新建操作,即原图层删除(消亡模式)改地形要素,目标图层新增(新增模式)该要素。(3)由于其空间几何数据变化而导致其表达形式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其所属图层改变。

更新中除了有消亡模式和新增模式,外还要考虑使用增长或收缩模式,以适应表达形式的改变。

5结语

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主要涉及矢量数据更新,以及与之关联的属性数据的更新,在矢量数据更新中,针对不同的空间操作,如切割、差分、交集和并集,对点、线、面三种不同要素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另外,属性数据更新和空间数据更新不是相对独立的,他们常常互相掺杂在一起,相互影响,属性数据更新是以空间数据更新为基础的,在更新过程中要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郭黎.空间矢量数据融合问题的研究[D].郑州: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3.

[2]郭庆胜.地图自动综合理论与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2:10-20.

基础地理信息 篇5

摘要: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比较常见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组成和结构与GIS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唯一存在的不同就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重点是对空间基础数据进行分析,而其他地理信息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信息作为支柱,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GIS的分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维护和更新的原则就是数据的处理和数据的服务。

关键词: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维护;数据更新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利用研究对象所在的城市空间位置信息,对相关城市地理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等进行分析,表示地表研究对象所在的数量、环境质量、分布情况和规律等信息。城市地理信息一般分为两类,基础地理信息和专题地理信息。基础地理信息包括对各种平面的控制点、建筑物、道路、植被等信息进行收集,主要用来表示城市的基本面貌,是专题地理信息的载体。专题地理信息是对城市的规划、土地的利用,交通,房地产等等信息进行规划。

一、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性

(一)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

1.大比例尺的地形图

在1:10000地形图,1:2000地形图,1:500地形图中,城市采用的最多的比例尺方式,就是1:500地形图和1:2000地形图,郊区采用最多的比例尺方式就是1:10000地形图。这些地形图就是对空间进行定位的主要依据,同时业能够成为其他信息的载体[1]。

2.数字正射影像

航空摄影和卫星遥感的方法都是获取地表信息的主要方法,由于数字正射影像能够非常直观的对地面光谱信息进行记录,然后采用地形图成图方法进行选择对比,信息量更加齐全。过去利用卫星遥感图像来进行全州的数字正射影像图,航空摄影主要用于对城市中的某一部位,例如主城区或者热门地区进行正射影像图设计。随着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目前0.2米以上分辨率的正射影像图已成为获取大面积地表信息的主要手段,且可通过航空摄影测量创建三维数字模型,能够更加清晰、直观的表现地物、地貌、地形等要素,可作为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基础数据。

3.地下管线数据

地下管线是整个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管线,包含了城市的电力、电信、煤气、排水等等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类别,因此,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地理的主要信息,同时地下管线也是城市地下可开发利用的主要依据[2]。

(二)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基本特性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实际上是一种基础产品,与国家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城市基础地理信息也具有独特的特性。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具有非常大的数据存入量,能够存储不同时间段的信息。城市地理信息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有些地方较密集,而有些地方就较为稀疏,这就特性就导致大城市的数据结构都非常复杂,涵盖的内容也非常广泛,而小城市的数据相对来说较简单,内容也比较单一[3]。基础地理信息的成本非常高,但是制造的效益非常巨大,不管是遥感影像还是航空摄影,在数据采集,加工的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支付昂贵的费用,但同时基础地理信息为国家经济带来的收益也是非常可观的。

二、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更新措施

(一)空间基础数据更新方法

空间基础数据的更新,实际上就是系统对空间进行二次获取的过程。这种数字化的获取过程分为编绘更新,实测更新和遥感信息更新。编绘更新就是根据现有的地图和资料进行新图的编制,一般选择地图资料作为依据,参考其他资料,对地图资料中的要素进行删减和选取,最后通过转换,用计算机编织成新的数字地图。实测更新的方法,就是利用全站仪进行直接的数字化测量,从而形成数字化地图,然后将数字化地图放入数据库空间中。这种更新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测量非常准确,地和物之间的关系能够处理的很明确。缺点就是绘制速度相对较慢,而且需要非常大的人力资源。遥感信息更新就是利用航空摄影和卫星遥感,对地面进行信息搜集从而绘制地图。卫星遥感具有速度快,综合性高,准确性高的特点,尤其是对光谱信息的搜集非常清晰。

(二)属性数据更新方法

非空间关联的属性一般被称为特征编码,但基本都直接成为属性。属性数据是需要在GIS中处理的特征数据,本身不属于空间数据的范畴。属性数据主要来源于对地面物体的物理性质信息的收集。属性数据的信息与地理的空间位置相互对性,属性信息能够给予空间信息活力,空间信息同时也是属性信息赖以生存的依据。因此,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更新过程中,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4]。空间信息与属性数据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空间物体的移动而变化,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属性数据的更新方法具有其自身独特性。

(三)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更新策略

促进城市基础地理系统在短时间内进行大规模的更新,具有非常大的困难,因此要完成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更新,就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开发区的更新需要有先进性,因为开发区对人类生活影响力巨大,环境变化迅速,因此要及时的把握住开发区的环境信息,进行優先更新,从而能够采用较短的时间更新完成。重点城区的更新,是非常困难且繁琐的,重点城区的环境变化迅速,为了贯彻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就要充分利用数字城市系统对地区已有的数字层面的支持。城市基础信息系统的更新具有整体更新和局部更新两个方法,整体更新的实施,一般都是因为原有数据不能达到现行的标准,或者数据变化过大,从而采取整体更新,整体更新的成本较高,一般不会采取这种更新方法。局部更新必须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进行。

三、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维护措施

(一)系统的维护

系统维护又称为系统纠错,系统维护一般在系统运行出现异常的时候进行,对开发期没能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更新,硬件产品的使用寿命越来越短,因此必须及时的进行更新和维护才能保证系统运行正常,GIS系统开发和食用过程中,由于系统过于复杂,一些系统问题和故障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为发现。

(二)数据库的维护

数据库的维护是系统运行中的最重要的维护之一,DBA要根据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转储计划,从而能够保证系统发生故障后能够最快的进行数据库恢复,从而减少对数据库的损害[5]。数据库运行过程中,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对数据库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要求就需要DBA修改原有的安全控制,与此同时,根据数据库完整性的不断变化,DBA也要随着用户的意见不断进行修改。

(三)空间数据的维护

GIS维护除了对硬件和软件进行更新和维护以外,还包括对空间数据的维护,主要是保证地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从而保证地理信息的测量误差能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地理信息完整性和准确性的维护,是保证GIS质量的主要措施。其维护数据的功能主要分为对空间拓扑结构的建立、格式的转换、坐标转换、接边和整合五个部分。

结语: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核心就是数据,数据的重要性在于其准确性和通用性,数据的维护和更新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失败都会造成城市基础地理系统出现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更新和维护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据交换,是一个数据采集,组织,存储,维护,管理,发布和共享的完整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紧密的配合以及国家给予相应的法律支持。

参考文献:

[1]葛月娥.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维护及更新[J].大科技,2014,(27):226-227.

[2]刘小兰.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矢量数据更新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13):404.

[3]《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修订章负责人会议在北京召开[J].城市勘测,2014,(6):74.

[4]罗晓燕,李兆平.《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开始修订[J].城市勘测,2014,(5):29.

基础地理信息 篇6

1 CORS的发展

伴随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成熟, GNSS在城市测绘中的作业模式也产生巨大变革。尤其近年来推广应用的CORS连续运行参考站定位服务系统, 将传统GPS-RTK的测绘区间有效延展, 利用FKP/VRS虚拟参考站技术, 提高CORS-RTK测绘的成果精度, 并由相对统一的空间框架, 维护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基准统一, 有助于实现基础地理信息在城市管理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与综合应用。

2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更新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最常见的即城市大比例尺基础地形图件, 同时也包含遥感栅格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等相关基础数据, 而遥感影像的镶嵌和矢量栅格地图融合、数字高程模型 (DEM) 建立, 均来源于城市控制点基准框架与大比例地形数据。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基本要素, 可分为以下几点。

(1) 城市空间定位框架。传统的城市空间基准框架包含1954北京坐标系统、西安80坐标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等, 为适应当前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2008年由国土资源部报请国务院, 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CGCS2000) , 实现平面与高程框架的三维统一;城市空间定位框架的具体实现, 则为布设于城市地域空间内的平面、高程、重力等相关的控制点位, 维持城市基准框架的稳定与统一。

(2) 元数据。作为数据库建设的核心, 元数据被称作“描述数据的数据”, 用于表达城市基础数据的产品内容、精度质量、相关标示、参考框架、采集源等属性信息, 协助管理者认知与检索空间地理信息数据, 实现数据高效管理与分类挖掘。

(3) 地形矢量数据 (DLG) 与数字高程模型 (DEM)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最为直接的表达形式即为大比例尺地形图件资料, 涵盖城市建设与管理所要求的交通、水系、植被、建筑等地物与地形数据, 图件比例尺一般在1∶500-1∶2000之间;数字高程模型, 则为通过阵列形式描述地面起伏变化信息的地形模型, 可进行城市水淹分析、水系网络分析等, 关系到城市的抗灾防洪。

(4) 遥感正射影像 (DOM) 。以航测、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 所制作的城市正射影像 (DOM) 资料, 与矢量地图数据融合后, 可更加直观丰富的展现城市区间内的地物现状信息, 同时以正射影像信息为基础, 利用监督与分监督分类的方法, 对辖区用地类型自动分析, 对比查找图斑变化, 有助于实现国土用地的科学动态监管。

3 SDCORS在基础地理信息更新中的应用

3.1 SDCORS简介

基于适应现代数字测绘的需要, 山东省利用数字通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 通过参考站点间的优化整合, 建立构建起省级定位服务系统SDCORS, 系统采用Ntrip协议以接收/响应机制为基础, 通过CDMAG-PRS3G向入网用户播发RTCM/CMR格式的差分数据文件, 实时点位测量达到厘米级精度;针对静态观测, 服务器可对注册用户, 提供基准站观测数据下载功能和解算, 用于用户的事后基线高精解算。在城市基础地理更新中, 引入SDCORS网络, 进行数据快速采集、成果质量现场检核, 提高了更新的效率, 维护了基础地理信息的统一性。

3.2 SDCORS在基础地理信息更新中的应用

(1) 城市控制点框架复测更新。伴随城市建设的步伐, 部分城市基本控制点、一二级导线点被破坏或发生移动, 为维护城市空间框架的稳固性, 按照规范要求必须加强控制点基础框架的复测更新工作, 在SD-CORS系统下对于高等级控制点与导线点, 利用静态与快速静态观测的方式, 采集一定时段的卫星观测数据, 并与基准站同步观测数据, 共同构成基线网络, 在整体框架之下基于CORS站进行基线解算、三维无约束平差与约束平差工作。同时, 由于SDCORS站点同时具备CGCS2000大地坐标和1980西安坐标系坐标, 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坐标转换, 为CGCS2000的推广和应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 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更新测绘。SDCORS条件下, 在同一作业区域下, 无需二次校点和架设临时基站, 流动站开机即接入VPN网络, 即可利用原有参数进行图根测控与地形碎部测绘工作, 真正实现了单人单机即可测量, 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提高了测量效率, 降低了劳动成本。对于部分卫星信号不佳地段, 采用SDCORS-RTK布设少量图根点, 联合全站仪即可高效完成地形信息更新工作。经过检核, SD-CORS测量得到的图根控制点可以满足CJJ/T8-2011《城市测绘规范》的要求。采用SDCORS与全站仪相结合进行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更新, 可以充分发挥两个的优势, 互为补充, 保证了测量的精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

3.3 SDCORS的优势

(1) 与传统RTK相比, 省去了架设基准站的工作, 单人单机即可测量, 提高了人员、仪器利用效率, 降低了作业成本。 (2) SDCORS可以无需通视全天候作业, 基准站覆盖全省, 数据稳定, 精度均匀, 保证了测量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3) SDCORS与山东省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结合, 可以实时获得精确的三维坐标, 省去了繁琐的传统几何水准测量工作, 实现了平面、高程一体化测量。

4 结论

工程实践表明, SDCORS条件下的点位精度完全满足CJJ/T8-2011《城市测绘规范》的要求。伴随国内“数字城市”建设的推广开展,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时效性与可靠性, 与政府、社区、企业间的科学管理密切相关, 因此相对滞后的城市基础数据, 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需求, 利用SDCORS等现代信息采集手段, 快速高效准确的更新城市基础地理信息, 对城市高效综合管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摘要: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关系到综合定位与要素管理, 要确保其更新的现势性与客观性, 因此更新与维护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完善数据库建设, 对于加强城市的综合管理, 具有重要作用。从城市地理信息更新的方面, 分析CORS系统的工作原理, 探究SDCORS在城市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上的优势, 以促进其基础数据库的动态更新。

关键词:SDCORS,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更新效率

参考文献

[1]宋黎民, 苑庆中, 宋雷.基于SDCORS的网络RTK在工程测量中的精度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5 (1) :114-116.

[2]郭秋英, 密兴刚, 张继祥等.基于SDCORS的网络RTK在城市区域测量效率与精度测试分析[J].全球定位系统, 2013, 38 (6) :36-39.

系统登录与基础信息管理 篇7

1 系统登录

科研业绩是单位考核员工的一种重要参数, 因此凡是涉及科研业绩的信息都必须准确无误。员工通过登录, 录入本人的科研信息并查询相关的科研业绩信息。

1.1 角色与用户权限设定

科研信息的录入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 部门科研信息统一由部门科研秘书录入和审核。

(2) 由员工本人录入后, 部门科研秘书审核。

因一个单位员工往往较多, 需要录入的科研信息量较大。如果录入部门中员工的科研数据都由部门科研秘书来完成, 则录入工作量很大, 输入时难免会出现错误, 审核时就不易发现存在的数据错误, 因此使用第一种方法录入, 数据的准确性将难于保证。而使用第二种方法录入时, 每个员工的科研信息相对较少, 录入时工作相对比较轻松, 出错的概率相对较低, 即使录入时有少量错误, 后面还要由部门科研秘书进行审核, 容易发现错误。通过以上的分析, 本系统中科研信息的录入采用第二种方法进行。

本系统中按照需要, 将员工分为3种角色:普通员工、部门科研秘书和系统管理员。角色不同, 其操作的权限是不同的。

普通员工: (1) 录入本人或相关员工 (因一个科研项目由多人完成) 的科研信息; (2) 修改、删除还未审核或审核没有通过的本人科研信息; (3) 对于审核通过后的项目只有查看的权限; (4) 查询本人或所有员工的科研信息与业绩信息; (5) 查看系统基础数据, 为方便员工录入相关的科研信息, 允许普通员工添加期刊、出版社等信息, 但不允许修改或删除期刊、出版社。

部门科研秘书: (1) 按单位科研文件规定录入、修改各种科研项目不同类别 (即各基础信息表) 所对应的业绩分和排位系数; (2) 审核本部门员工上报的科研信息, 对每个项目提出审核通过或审核未通过的意见。

系统管理员:具有所有权限。

在本系统中, 通过员工表 (Employee) 中设置员工权限 (UserRight) 字段来决定该员工的操作权限。员工权限为一个整型类型字段, 每个Bit代表一种权限 (为1时表示有权限, 否则为无该权限) , 从低到高各Bit权限定义如表1所示。

据此分析, 对于普通员工, 其权限为0……0111 (仅限于对本人的科研项目, 数值=7) ;对于部门科研秘书, 其权限为0……01111000 (仅限于对本部门的科研项目, 数值=120) 。

1.2 主页设计

1.2.1 主页页面 (Default.aspx)

对一个Web数据库应用程序来说, 用户登录是必不可少的。用户登录不仅是为了系统安全, 也是为了获取登录用户的使用权限。

本系统为方便用户使用, 将登录界面 (即系统登录区) 直接嵌入网站主页的中央, 页面下方显示系统使用说明, 如图1所示。

主页界面从上到下分为4个区, 其中最主要的是菜单显示区、系统登录区和提示区。

(1) 菜单显示区设计为只含一个单元格的Table, 代码如下:

其中:LB_Menu标签用于员工登录后显示系统菜单。因显示菜单的代码较长, 这里就不介绍了, 需要的读者可查看源文件包中的文件Menu.js和CreateMenu.js。显示菜单的代码请见下面的程序区。

(2) 系统登录区设计为一个一行的Table, 代码如下:

其中:TB_UserID、TB_Password输入框分别用于输入用户ID和对应的密码。代码中通过OnClientClick="return ChkLogin () "为登录 (BtnLogin) 按钮进行输入验证, 目的是验证用户输入是否合法。当输入不合法时, 系统将出现出错提示信息, 验证代码如下:

(3) 提示区也是一个Table, 代码如下:

其中:Lbl_DispLogin标签用于员工登录后显示登录信息。注销 (Btn_logout) 按钮用于用户退出本系统。

1.2.2 主页代码 (Default.aspx.cx)

上述程序中都加入了注释, 阅读代码时要参考界面中各个对象的使用。由于主页 (Default.aspx) 文件的详细源码很长, 这里就不一一给出了, 读者可以根据图1及其后关键部分的代码自己设计。

用户登录成功后, 主页上将出现一个主菜单, 展开后的页面如图2所示。

2 基础信息管理

科研业绩的管理涉及到较多的相关基础数据:部门、员工、期刊、出版社、期刊级别、课题级别、获奖等级、产权类别和人员排位系数等。由于篇幅有限, 不可能一一给出详细设计代码, 将相近的部门与员工管理, 给出员工管理的详细设计方法和代码;同样期刊与出版社管理, 给出期刊管理的详细设计方法和代码;最后给出人员排位系数管理的设计代码。

2.1 员工管理

2.1.1 员工界面 (Employee.htm)

员工管理涉及到两个表:员工信息表 (Employee) 和部门信息表 (Department) 。为方便用户操作, 员工管理界面采用了框架结构, 如图3所示。

相关代码如下:

2.1.2 左框架 (EmployeeTree.Aspx)

左框架用于显示单位的所有部门, 并提供用户选择。其中仅有一个名为TV_Department的TreeView对象, 用于显示单位的所有部门。EmployeeTree.Aspx的源代码设计如下:

在TV_Department对象的定义中使用了OnTreeNodePopulate事件, 用于部门数据的填充。该事件在源代码的head区中使用脚本定义, 其中Node_Populate () 函数通过调用FillDepartment () 函数完成部门数据的填充及导航 (NavigateUrl) 参数的设置。用户选择部门后通过导航 (NavigateUrl) 参数, 将该部门的员工信息通过EmployeeMain.aspx显示在员工显示区。

2.1.3 员工显示区

员工显示区由左框架中的TV_Department对象引导, 用于显示所选部门的员工信息。

2.1.3. 1 员工显示区的界面 (EmployeeMain.aspx)

执行“网站”→“添加新项”菜单命令, 在出现的“添加新项”对话框中, 选择“Web窗体”, 并在“名称”输入框中输入EmployeeMain.Aspx, 单击“添加”按钮后创建员工管理主界面。添加控件后, 员工显示区界面如图4所示。

其中:

(1) Lbl_Department对象用于显示选中的部门名。

(2) GV_Employee是GridView对象, 用于显示查询到的员工信息, 相关代码如下:

与该对象相关的GV_Employee_RowDataBound、GV_Employee_RowDeleting、GV_Employee_PageIndexChanging事件代码在EmployeeMain.aspx.cs代码文件中定义。修改员工的单击事件LBtnModify_Click事件代码也在EmployeeMain.aspx.cs代码文件中定义, 具体请见下面的EmployeeMain.aspx.cs代码设计部分。

每行的右边设计了两个ItemTemplate模板, 每个模板中放置了一个超链接 (LinkButton) 按钮对象, 实现该员工的“修改”和“删除”操作。设计时将要修改的员工ID通过CommandName传递到LbtnModify_Click单击事件中, 将要删除的员工ID通过CommandArgument传递到GV_Employee_RowDeleting事件中, 并通过设置CommandName值为“delete”告诉系统执行的是删除操作。这些属性值的设置要与LbtnModify_Click或GV_Employee_RowDeleting事件中的相关代码相一致, 否则将起不到对应的效果。

(3) Div_Input对象仅在添加员工或员工数据修改时可见, 层上定义了一个表格 (table) , 用于员工信息添加和修改时数据的显示和输入。用于输入的各个对象名如图4中的标示, 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2.1.3. 2 员工显示区的代码 (EmployeeMain.aspx.cs)

(1) 因需要页面需要操作数据库、使用SQL语句和得到员工权限, 故在EmployeeMain类中定义了如下3个私有变量:

(2) 按下面代码编制页面的Page_Load事件:

(3) 编制将指定部门员工数据绑定到GV_Employee对象的绑定函数:

(4) 因查询到的员工可能较多, 需要进行分页显示, 故按下列代码编制GV_Employee对象的PageIndexChanging翻页事件 (GV_Employee的AllowPaging属性应设置为True) :

(5) GV_Employee对象中每行的后面设计了两个TemplateField模板, 用于员工信息的修改和删除。考虑到使用方便和系统安全, 只有员工本人和管理员才有权限进行员工信息的修改, 只有管理员有权限进行删除操作。因此需要设计GV_Employee对象的RowDataBound事件, 对“修改”和“删除”超链接进行设限, 相关代码如下:

(6) 编写“添加员工” (Btn_Add) 按钮的单击事件, 相关代码如下:

(7) 编写“修改”超链接 (LBtnModify) 的单击事件, 相关代码如下:

(8) 按以下代码完成“删除”员工的工作:

(9) 编写Btn_Action按钮 (有“添加”和“修改”两种操作) 的单击事件, 相关代码如下:

(10) 编写“退出” (Btn_Close) 按钮的单击事件, 相关代码如下:

至此, 完成界面和代码设计。

(1) 运行Web程序, 用户登录后, 执行“基础信息”→“员工管理”菜单命令, 进入员工管理的“浏览”界面, 如图5所示。

(2) 单击“添加员工”按钮, 出现如图6所示的“添加员工”页面。输入或选择相应员工的数据后, 单击“添加”按钮就可将员工数据存入数据库。若用户输入的数据不符合要求 (如工号、姓名为空, 生日格式不正确) , 则系统将显示“出错信息”后, 要求重输。

(3) 单击行后的“修改”超链接, 出现如图7所示的“修改”页面。修改完成后, 单击“修改”按钮完成数据修改工作。若用户修改的数据不符合要求 (如工号、姓名为空, 生日格式不正确) , 则与“添加员工”一样, 系统将在显示“出错信息”后, 要求重输。

2.2 期刊管理

2.2.1 期刊管理 (Magazine.aspx) 界面

期刊管理涉及两个表:期刊信息表 (Magazine) 和期刊业绩分信息表 (MagazineLevel) 。用户的权限设计与员工管理相同, 可参考上面的员工管理。期刊管理界面如图8所示。

其中:

(1) GV_Magazine对象用于显示在库的期刊信息, 相关代码设计如下:

与该对象相关的GV_Magazine_RowDataBound、GV_Magazine_RowDeleting、GV_Magazine_PageIndexChanging事件代码在Magazine.aspx.cs代码文件中定义。修改期刊信息的单击事件LBtnModify_Click事件代码也在Magazine.aspx.cs代码文件中定义, 具体请见下面的Magazine.aspx.cs代码设计部份。

(2) Div_Input对象仅在添加期刊或期刊数据修改时可见, 层上定义了一个表格 (table) , 用于期刊信息添加和修改时数据的显示和输入, 各个对象的定义如图8所示。

2.2.2 期刊管理的代码 (Magazine.aspx.cx)

(1) 为了将期刊数据导出到Excel中, 使用了开源项目“报表的开发利器-ExcelQuicker”, 用户可以通过Google按ExcelQuicker关键字查询到, 将其下载后把其中的ExcelQuicker.dll加入本项目中, 并将ExcelQuicker.xml文件拷入本网站的根目录中, 其详细使用请见ExcelQuicker.chm帮助文件。

(2) ExcelQuicker在命名空间EUDEV.Shared.ExcelQuicker中定义, 因此需要在C#文件中使用using EUDEV.Shared.ExcelQuicker;

(3) 因需要操作数据库、使用SQL语句和得到员工权限, 故在Magazine类中定义了如下3个私有变量:

(4) 按下面代码编制页面的Page_Load事件:

(5) 编制从数据库获取所需期刊数据的函数Get_Magazine_Data和将期刊数据绑定到GV_Magazine对象的绑定函数Magazine_DataBind:

(6) GV_Magazine对象的PageIndexChanging翻页事件、RowDataBound事件的代码与上节中GV_Employee对象的PageIndexChanging翻页事件、RowDataBound事件相似, 只需将GV_Employee替换成GV_Magazine即可, 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7) 编写“添加期刊” (Btn_Add) 按钮的单击事件, 相关代码如下:

(8) 编写“修改” (LBtnModify) 超链接的单击事件, 相关代码如下:

(9) 按以下代码完成“删除”期刊的工作:

(10) 编写Btn_Action按钮 (有“添加”和“修改”两种操作) 的单击事件, 相关代码如下:

(11) 按以下代码编制“输出到Excel” (BtnToExcel) 按钮的单击事件, 完成将查询到的期刊数据输出到Excel文件中。定义了一个ExcelQuicker_DataExport函数实现期刊数据输出到Excel文件的工作, 在“输出到Excel”按钮的单击事件中简单地调用ExcelQuicker_DataExport函数完成数据导出工作:

(12) 编写“退出”按钮的单击事件, 相关代码如下:

至此代码设计完成。

(1) 运行程序, 用户登录后, 执行“基础信息”→“期刊管理”命令, 进入期刊管理的“浏览”界面, 如图9所示。

(2) 单击“添加期刊”按钮, 出现如图10所示的“添加期刊”页面。

(3) 单击行后的“修改”超链接, 出现如图11所示的“修改”页面。

2.3 排位系数管理

2.3.1 排位系数界面 (Magazine.aspx)

排位系数存放在排位系数表 (OrdersCofficient) 中。排位系数管理界面如图12所示。

其中:

(1) GV_Coefficient对象用于显示在库的排位系数信息, 相关代码设计如下:

与该对象相关的GV_OrdersCofficient_RowDataBound、GV_OrdersCofficient_RowDeleting事件代码在OrdersCofficient aspx.cs代码文件中定义。修改排位系数信息的单击事件LBtnModify_Click事件代码也在OrdersCofficient.aspx.cs代码文件中定义, 具体请见下面的OrdersCofficient.aspx.cs代码设计部份。

(2) Div_Input对象仅在添加排位系数或排位系数数据修改时可见, 层上定义了一个表格 (table) , 用于排位系数信息添加和修改时数据的显示和输入, 各个对象的定义如图12所示。

2.3.2 排位系数管理代码 (OrdersCofficient.aspx.cx)

(1) 本页面中也要使用ExcelQuicker, 因此需要在C#文件中使用using EUDEV.Shared.ExcelQuicker。

(2) 因需要操作数据库、使用SQL语句和得到员工权限, 故在OrdersCofficient类中定义了如下3个私有变量:

(3) 按下面代码编制页面的Page_Load事件:

(4) 编制从数据库获取所需排位系数的函数Get_OrdersCofficient_Data和将排位系数数据绑定到GV_Coefficient对象的绑定函数OrdersCofficient_DataBind:

(5) GV_Coefficient对象中每行的后面设计了两个TemplateField模板, 用于排位系数的修改和删除。考虑到使用方便和系统安全, 只有管理员或具有操作权限的用户才有权限进行排位系数的修改和删除。因此需要设计GV_Coefficient对象的RowDataBound事件, 对“修改”和“删除”进行设限, 相关代码如下:

(6) 编写“添加排位系数”按钮的单击事件, 相关代码如下:

(7) 编写“修改”超链接的单击事件, 相关代码如下:

(8) 按以下代码完成“删除”相关排位系数的工作:

(9) 编写Btn_Action按钮 (有“添加”和“修改”两种操作) 的单击事件, 相关代码如下:

(10) “输出到Excel” (BtnToExcel) 按钮的单击事件与上节期刊管理中的“输出到Excel”按钮的单击事件大同小异, 也是定义了一个ExcelQuicker_DataExport函数实现排位系数输出到Excel文件的工作, 在“输出到Excel”按钮的单击事件中简单地调用ExcelQuicker_DataExport函数完成数据导出工作, 只是工作表名及数据来源不同, 如下所示:

(11) 编写“退出” (Btn_Close) 按钮的单击事件, 相关代码如下:

至此代码设计完成。运行程序, 用户登录后, 执行“基础信息”→“排位系数管理”命令, 进入排位系数管理的“浏览”界面, 具体过程与期刊管理类同, 就不一一详述了。

3 结语

会计信息质量与其保障基础 篇8

关键词: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保障

一、财务会计信息的作用

企业与国家、投资人、债权人等各方具有利益关系。可以这样说,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 各契约主体的目标并不一致, 并倾向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但是契约本身不会减少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冲突的成本, 人们要求对这些契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而会计的本质就在于它在连接企业契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是维系企业契约的纽带。国家利用税收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需要企业的会计信息;投资人凭其拥有的财务资本参与企业契约需要会计信息, 以对其财务资本的经营进行监督;债权人需要利用会计信息来监督限制性契约条款的执行情况。作为会计而言是对经济信息进行确认、计量、报告的一种程序, 旨在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以使信息使用者根据会计信息能够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二、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如此重要, 那么企业向外报出的会计信息能否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就要看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了。一般来讲具有真实性、可靠性、相关性、有用性、合规性等特征的会计信息就是质量高的会计信息, 而在这些评价标准中“真实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它包含如实反映客观的涵义。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不仅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能满足, 甚至误导信息使用者, 使其做出错误的决策, 直接导致其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因此, 真实性是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标准。真实性是会计的生命。那么如何理解真实性在会计信息上的体现, 是不是确保计算精确就能代表真实呢?会计信息的生产与会计准则, 会计制度、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有关。会计处理程序的可选择性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真实性呈现相对性。这主要体现在, 财务会计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之上的。这些假设和前提是对不确定的客观经济环境所作的一种界定描述, 然而现实生活中, 这些假设并不总是成立的。所以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标准——真实性, 主要指的是财务会计信息要具备公正的特征。前已述及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 如果财务会计信息只侧重于为某一利益主体服务则将使其他它利益群体受损, 这样的会计信息是不公正的也是不真实的。会计公正就是说在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过程中, 不受某一利益主体利害关系的影响和制约, 客观中立、不偏不倚地向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规范的框架下提供具有公信力的会计信息。可以这样说, 在会计法规之下具备公正性的会计信息就是真实可靠的。

三、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基础

公安机关基础信息采集研究 篇9

1公安工作中情报采集的概念及其特点

公安机关的情报采集, 是公安机关日常服务之一。内容十分广泛。即有公安机关及其民警在日常警务活动中的各种信息采集, 还包含将采集到的资料录入相应的系统这种深层次的信息加工服务工作。这就意味着公安机关的信息服务具有复杂性、繁琐性、日常性等特点。综合对比起来, 公安情报采集有以下特点:

(一) 采集范围广

公安业务信息采集的内容特别多。小到案件的基本信息, 如案情、案发经过、案情中嫌疑人与报案者的笔录等, 大到维稳类情报的基本内容, 维稳类信息种类多、遍及分散, 为便于把握它们的特点, 就必须对它们进行采集、分析, 找出其相同要素。

(二) 采集方式多

公安机关的信息采集方式五花八门。比如采集中使用的传统采集手段, 在社区中通过抽查表的使用, 来采集基本的信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提高, 公安机关信息采集的能力也逐渐提高,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高清卡口的使用。

(三) 采集具有专题性

专题情报信息是公安机关特有的一种信息采集或情报采集方式。是指由公安机关为达到特定的目的所收集的反映社会整体治安状况。比如如社区民警所采集的各类社会不安定因素, 国保机关所采集的群体性事件及其他突发事件等影响社会安定的情报信息。专题性情报采集具有很深刻的目的性和保密性, 一般由特定的机构或者部门来负责采集。

2公安基层队伍中情报采集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缺乏正确的认识

相当一部分基层民警认为情报信息工作是分局层面的事情, 只是简单的对一段时间内一定区域内的发案情况做一个统计工作, 写几个数据, 弄几张报表, 例行公事。要么就是到网上搜集一些无法核实的小道消息做一些夸大的、不切实际的分析报上级情报部门, 完成考核任务。认为情报信息虚无缥缈, 无法指导基层派出所实战工作。什么是情报信息很多民警都没有准确的概念, 即便有时发现一些苗头性信息也不愿花精力去核实、掌握、上报, 担心花了大把的精力到头来只是虚惊一场, 看不到工作成绩。少数不负责任的民警甚至对一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认为领导对情报信息收集工作只重结果, 不看过程, 只要不出事情, 做与不做一个样。

(二) 缺乏足够的重视

基层所队作为业务部门, 领导多重视打防控绩效和队伍建设工作, 情报信息更多时候只是一句口号, 难以落到实处。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以及社会治安管控仍旧依靠传统工作方法, 大清查、设卡、地毯式排摸这些基本靠投入人力的工作方式依旧在如今的公安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大多民警没有建立自己的情报信息网络, 耳目等隐蔽力量多停留在档案上, 作用有限。基层所队的情报信息人员基本由内勤人员兼任, 除了按照上级情报部门给的信息报送任务完成一些指标外, 大量的精力要放在服务全所业务工作的其他事务性工作上, 还要应付来自上级各部门的各项行动和考核, 加之多没有经过专业能力训练, 无心也无力做好情报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和报送工作。造成例行公事的信息较多, 信息挖掘不够、研判质量不高, 甚至为了完成指标在平台内"制造信息", 忽略了信息的实战应用。从目前的对情报信息工作的考核方式来看, 工作完成较好的是一些业务量小、队伍人数少、地理位置偏僻的基层所队, 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来做信息收集上报工作, 县市中心区域的基层所队因为承担了繁重的打击处理任务以及大量的非警务活动, 情报信息工作较为落后。

(三) 缺乏专业的情报人才。

情报信息系统随着情报信息工作的开展由开发、测试、使用到进一步改进也已经走过了几个年头, 然而系统的应用基本到分局层面为止, 没有进一步向基层所队延伸, 以至于仅有的部分有用情报信息无法被基层所队及时利用, 发挥效能, 从而使得基层所队的一线民警无法体会情报信息在现代警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基层所队每年要应对大量的集中行动和业务考核, 唯独没有情报信息的考核任务, 即便有也只影响基层所队内勤人员, 一线民警在报送情报信息工作上没有压力, 自然也没有动力。常常是在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再报送相关信息, 做一些亡羊补牢的工作。

3提高基层信息采集工作效率的途径

目前, 公安信息工作呈现爆炸式的增长, 提高基层信息采集效率迫在眉睫, 如何保障基层采集工作有针对性, 有目的性, 我认为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

(一) 特殊节点搜集法。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 每年的重大会议、重要赛事、重要节假日、敏感时段等节点前后, 是各种涉稳非法活动活跃期, 在这些时段期间加强维稳情报搜集工作, 通常会获取一些有价值、深层次、行动性、预警性情报信息。民警应该多关注情报综合平台敏感日期一栏, 比如今年4月省厅发布的敏感节点有"4.5清明节 (天安门事件) "、"4.8胡耀邦同志逝世日"、"4.22世界地球日"、"4.23南京解放"、"4.25法轮功分子聚集中南海事件"等等。

(二) 热点问题搜集法。

不同的时期, 总会出现一些关系国计民生、轰动全国的焦点、热点问题, 如近期百姓十分关注的环境问题"PM2.5"、"雾霾"、"血铅超标"、"沙尘"、"煤雨"、"墨迹天气"等, 还有近期"两会"所提的部分政策改革活动等;社会问题方面, 如警民矛盾、因愁官愁富引发的群众公愤事件、其他如宝马撞车事件、温州富家子撞人事件到后来一系列的交通事故等此类引发了社会舆论的热议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政府工作方向;群访群诉方面, 目前经常因征地拆迁、工资改革、企业改制、政策改革等问题引发群体上访事件, 不仅影响交通, 也干扰了政府部门正常的办公秩序, 其实事发起因都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如果在日常工作中多注意发现这方面的苗头和线索, 有些群体访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三) 重点人搜集法。

在每个基层所队都负责监控一些邪教、重点群体等维稳领域重点人, 围绕重点人控制工作也可以搜集一些涉稳情报。对此类重点人员的掌握, 在其中了解掌握情报, 往往能及时地掌握到一些特殊群体地活动苗头, 如近期活动频繁地军转干群体、农转非群体、民师群体等等。先期掌握其活动情报, 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其活动苗头, 防止系列涉稳事件地发生。

(四) 关联分析搜集法。

从事物发展的六要素入手, 按照时间、地点、人员、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对已获取的情报和已破获的案件进行分析梳理, 顺藤摸瓜、抽丝剥茧, 结合平时我们惯用的并线串案方法, 找出个人、个案之间存在的关联, 一是通过具体工作摸出新的情报线索, 二是通过分析研判形成新的研判成果。

摘要:公安情报资源研究目前借鉴科技情报学的研究体系, 既出自于科技情报, 又与竞争情报有很大不同。因此, 公安情报学应该在使用普通情报学研究方法的同时, 创新出自己的一套科研方法, 从而建立比较整体和有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达到培养浙江公安人才的目标。本文在阐述开放存取理论的同时, 提出公安情报自身应具有的学科特点。

关键词:情报,公安情报,学科特点,基本理论

参考文献

[1]严怡民.情报学研究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2.

[2]K.B.塔拉卡诺夫.情报学[M].何士彬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3.

[3]孟宪文.略论公安情报学学科体系的建构[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6 (1) :56-59.

[4]谢晓专.公安情报学与情报学的关系研究[J].情报杂志, 2012 (6) :22-25.

[5]梁战平.情报学若干问题辨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3 (3) :136-137.

基础地理信息 篇10

信息化建设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20世纪末,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形成了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生产力。这既为我国带来发展的契机,又使我国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对企业固有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这种变革显得更加迫切。这是因为:

1、企业信息化可以推动业务流程重组,促进组织结构优化。一方面,新的“动态网络”结构,加强了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极大地调动了各部门的工作潜能和积极性,促进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以更好地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2、企业信息化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扩大企业竞争范围。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涉及到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成本,改变和改善成本结构。企业成本的下降,使企业能以低信息成本实现管理成本结构优化,并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从而改变竞争方式,给企业提供新的竞争空间,扩大竞争能力。

3、企业信息化可以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提高差别化。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获得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思路的效率,给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更大的开拓市场和选择消费的机会。使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建立起高效、快速的联系,从而提高了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使企业能迅速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促进企业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研究,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形成不易为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

4、企业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信息技术实现了跨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料方面,手段更加灵活、快捷和开放。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同时,企业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在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加快信息化建设须以统计信息为基础

企业统计信息是一种资源,可以直接或间接创造财富。它既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这是由统计信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

1、统计信息是企业领导科学决策的基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五个统筹发展”的方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适应市场,求得生存、发展,必须通过统计信息了解市场、产品、技术、管理等诸方面的情况,以此制定企业发展计划,调整产品结构,解决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设备更新、技术开发等一系列问题。并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和减少决策失误。

2、统计信息是企业开发资源的重要依据。以最小的投入,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企业可以运用统计信息,对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地对比、分析,寻找相关的情况和规律,从而进一步有效地利用、开发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潜质,不断发展企业。

3、统计信息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助推器。统计信息既可使企业领导把握本单位的各种内部情况,也可把握企业在地区、行业中的市场占有份额、行业排名,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需求反馈等诸多外部情况,从而做到知己知彼、博采众长、扬长避短、采取对策、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4、统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晴雨表。企业管理是一门系统的综合性学科。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增加值、产品产量、质量、利润和成本等指标,是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成效的重要内容和体现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尺。掌握、研究这些指标,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

加快以统计信息为基础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企业信息化必须确保企业统计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和有效地利用,并形成使统计信息在企业信息网络上“有车可跑,有路可走”的科学的信息管理体系。因此加强以统计信息为基础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强化以下几项工作:

1、夯实企业统计信息工作的组织基础。目前大多数企业虽已建立统计机构,但其职能和工作范围还较受局限。不少企业的统计信息工作仍以产品产量、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的统计为主,而忽略了综合统计职能的发挥,统计资料的发掘利用还较肤浅、有限。因此,企业一是要加强对统计信息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健全企业统计信息组织,并明确其职能和工作任务,搞好统计监督。二是要建好一支队伍。企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投资建设和综合经济效益等总体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没有一支高素质的统计人员队伍,是难以担当起这种重任的。现阶段,既要加快现有统计信息机构和人员的思想观念转变,从传统的服务方式和单纯提供数字数据向全方位收集,深层次分析、信息共享转变,为企业领导提供具有一定水平和价值的综合分析或专题分析报告。又要抓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技术业务素质,把思想道德素质好、技术业务精和作风严谨务实的人员充实到统计队伍中来,构筑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

2、夯实企业统计信息的管理基础,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管理制度。首先,必须贯彻《统计法》,依法统计,保证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其次,建立健全数据搜集,整理及反馈制度、原始资料核对检查制度、数据处理制度、分析资料及管理制度等,形成完整的统计信息质检体系。从组织、方法、技术等方面对统计数据的误差进行预防、控制、检查和纠正,保证数据的质量。

3、实施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整合。由于统计的触角延伸到了企业的各个层面,并且形成由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统计制度、统计方法为保证的科学高效的统计体系,所以统计部门能提供比其它渠道范围更大、层次更深、质量更高、内容更加全面和系统更强的信息源。而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可以借助统计部门快捷准确采集的并且经过统计整理的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及时发布到网上,供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权限共享信息。因此,信息将企业信息网络部门与企业统计部门两者的管理职能有机整合起来,组建网络管理部门与统计部门合二为一的新型信息管理部门,实现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整合。这样统计可借助网络技术驶上信息高速公路,而计算机信息网络可借助统计信息渠道发挥应有效用,从而形成适应新环境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组织好信息资源的网上采集、传递、存储、发布和共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企业信息资源,为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基础地理信息 篇11

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 信息资源己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 信息化水平己成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企业信息化就是围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 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和服务, 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

在新世纪之初, 人类正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成为了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 信息化水平则成为企业管理水平及在市场竞争中综合实力表现的重要标志。早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就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党的正确领导下, 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都在加紧制定自己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近年来, 很多企业都相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建设上, 主要是建立了以财务管理为主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实现了部分资源的共享。那么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 由于受行业自身特点影响, 信息化发展程度相对较其他行业低一些, 但在当前经济发展情形下, 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也决定着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 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中, 建筑施工企业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也是增强企业国际遇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件的必要性及意义

从施工建筑企业的现状来看, 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 推行信息资源共享尤为必要。

(一) 财务信息失真、严重滞后的问题

集团各下属企业财务人员由于受到内部的控制、部门利益和业务能力局限、未能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 为了及时出报表等的影响, 常会造成会计核算不准, 提前结账、手工及半手工填制报表, 难免不出现这样和那样的疏漏, 造成报表不真实, 如果集团各下属企业之间的往来业务频繁、内部交易量大, 由于地域分散、入账不及时等问题难以及时的对账, 信息不能及时的汇总核销, 极大地影响了对外关联交易的披露和合并报表的抵消工作, 这样就会让合并会计报表掩盖了下属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账物不符、账表不符;造假账问题也就不同程度存在。而且即便是提前结账报表也很难及时上报, 每一个下属报表单位每月少则都要拖个三五天才能上报, 集团公司汇总则要推个十天八天数据才能合并汇总, 报表汇总、合并、内部交易处理周期长、准确性低, 造成提供的财务信息失真及严重滞后。

(二) 集团监管乏力

由于目前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公司下属各单位在信息系统建设上还存在分散化管理模式, 各下属单位自行开发或使用不同的管理软件, 集团公司管理层无法实时了解下属企业的信息资源 (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 对项目的切实监管也就无法实施。

(三) 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较差

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缺少统一的整体规划, 各分子公司采用的财务软件不尽相同, 有些集团公司即便是统一了财务信息系统并对会计科目设置和核算原则规定了统一标准, 但在下属单位具体应用中自行添加和修改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集团难以通过汇总子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 信息没有在整个集团管理范围内共享。

(四) 管理模式与信息系统工具的矛盾日益突出及各种管理软件之间的不相容

目前很多财务软件的功能和定位是帮助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 以代替手工核算为目的, 不能适应财务工作从核算到管理再到决策的趋势, 更无法适应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管理模式与信息系统工具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在一个集团公司内部的不同部门使用不同的管理软件, 各种软件与企业财务软件不能建立接口实现对接, 资源不能共享。

因而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 加强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工作, 推行信息资源共享, 使用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得以连接, 从根本上改变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状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首要目标。

二、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受行业特点及工作环境的影响,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与其他行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信息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如信息观念滞后, 认识不足, 信息化投入低, 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有限, 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欠缺, 具体来说就是:“重建轻联、重硬轻软、重投轻用、重有轻管”;从事信息和计算机人才相对缺乏;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这些都制约了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一) 对信息化的认识上片面性及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企业而言, 信息化不单纯指是实现网络化办公以及电脑的普及。确切地讲, 信息化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 更是一次深刻的认识革命。信息化就是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 是同企业提高经济发展需求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过程, 这种联系和结合越紧密, 信息化水平就越高。总而言之, 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模式、资金运作、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等诸多方面的变革, 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地逐步实现。但在现实工作中, 企业领导虽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 并加大了对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投资, 但并未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 对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情况及发展战略并未给予更多的关注, 让有些信息系统的建立只流于一种形式, 并未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只能说是实现的财务电算化, 并且是单机核算, 即便使用ERP管理信息系统也只是应用了简单的财务核算工作, 仅仅是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及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造成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现状可以用16个字代替, 也就是“重建轻联、重硬轻软、重投轻用、重有轻管”。主要表现是: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技术开发上的盲目性, 未能使正在使用软件从局域网向广域网的方向直接转化;虽重视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的投资, 却忽略了信息系统的整体开发, 造成各部门重复开发, 加大资本耗费;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搞信息化建设, 但实际工作中却未真正的使用, 依然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工作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有些单位虽然建立了信息化系统, 但却没有安排专业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对系统进行管理, 或者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偏低。

(二) 精通信息化系统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及系统应用的人员相关培训的不足

一方面, 由于管理模式的制约, 建筑施工企业长期以来, 对计算机知识及专业管理知识的培训是相互脱钩的, 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过于单一化, 造成懂计算机的不懂企业的业务操作及其适用的管理方法。不能把优秀的管理方法应用在信息管理系统中。

另一方面,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上财务人员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及局部利益的考虑, 对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抵触, 主观上不愿意使用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相关知识培训的缺乏。目前有些工程项目上的财务人员对计算机应用的水平有限, 对网络知识掌握得也比较少, 只限于单机操作和简单的编辑工作, 虽然经过短期的系统使用培训, 但由于思想未能转变及培训时间较短, 具体应用时的效果并不理想, 还存在问题, 也造成信息管理系统在整个集团的全面应用的有效实施。

(三) 个别地区信息系统所依附的网络基础设施的不畅通

由于建筑施工行业的特点, 有些工程项目建在比较偏僻的地方, 这些地方网络基础设施没有建立, 政府在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如果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使用集团信息化系统, 就必须专门从网络开通的地方拉一条专线, 此项投资费用可能会超出其为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从企业经济效益战略管理角度来看, 就为实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困难。由于网络流量的限制, 影响工作效率, 长期发展, 使用者就会对其的失去兴趣不再使用, 这也是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 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 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 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推进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 因此, 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 主要应该是对信息化建设有个正确的认识, 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 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一) 提高认识, 加强重视, 结合各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所以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 推进信息资源共享首要任务就是, 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而且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 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为此, 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 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 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

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 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但是, 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 (即使是非常成功的) 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

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 因此, 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 同时, 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 (部门) 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 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 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 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 建立网上招标及采购系统, 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 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 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 建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中心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 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 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 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 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就变得至关重要, 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蓄积动力, 克服阻力, 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 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建立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预算, 并形成基金式管理, 以加强对后期升级及维护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

(二) 加大培训力度, 包括信息化专业治理人才的培训及全体信息系统应用人员的培训

由于信息化管理是一种技术上的变革, 也是一种认识上的变革, 同时更是一种管理模式上的变革, 这就要求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的次要任务就是:应加强对既熟悉信息化系统又了解企业业务及管理方法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同时还应加强对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人员管理思想及系统应用的培训工作。培训的重点对象应该是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技术和财务管理知识、将来充实到企业管理战线来实施和应用这一系统的主要力量。一个企业应该拥有自己信息化治理专业人才 (包括专业治理人才、系统配置人才、系统维护人才、网络安全管理人才等) 并设置专岗管理。企业应该在内部发掘一些有潜力的人员, 并实施严格的培训, 使他们达到专业化水准, 这样不但减少了对外部专业技术人员的长期依靠, 而且也实现了内部人员的优化配置。对企业财务人员及其他系统的应用人员而言, 应在信息系统建立初期就对其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和应用加以培训, 提高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以及应用水平的同时加强其对使用企业信息化系统时对标准化方案及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让其能主动和自觉地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

(三) 政府加大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

力度, 支持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或是寻求开发一种能适时或不定期与信息化管理网络系统实现对接的其他替代软件

通信系统的不畅通也是影响建筑施工加强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减少企业投资, 降低风险, 应寻求政府对建筑施工行业的支持, 加大对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或者是寻求开发一种可以适时或是不定期能与企业信息系统实现对接的单机版软件替代, 以消除网络不畅通给集团公司信息共享带来的影响。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我们已经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建筑施工企业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出发, 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推进信息资源共享, 必须提高认识, 领导加强重视, 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及寻求政府的支持。遵循着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开发和应用, 逐步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溶合, 从而实现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建立、改进和不断地完善, 使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尽快真正地实现信息化管理, 信息资源达企业中达到真正地共享, 方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 能适时地改进企业的管理模式, 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摘要:企业信息化是围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 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和服务, 以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文章在阐明建筑施工企业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的必要性及意义的基础上, 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现状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改进或解决的方法, 最后对信息建设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信息化,资源共享,现状,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申伦.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EB/OL].毫文企业信息化研究中心, 2007-12-19.

[2]、武红雁, 张延峰.当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 2006 (6) .

上一篇:垂直平面下一篇:景观改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