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管理信息化(精选12篇)
基础管理信息化 篇1
现代市场经济中, 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关系到企业的筹措与控制、关系到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提升。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的提高, 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在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基础上,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通过互联网环境下财务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 实现企业财务管理通路的完善、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流通效率的提高。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强化财务管理能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 企业应注重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 为企业的经营发展保驾护航。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特点的分析
了解并掌握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特点是提高技术应用的基础、是保障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效果的关键。根据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特点, 企业应认识到这一全新财务管理方式所产生的特定环境, 了解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对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同步化作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 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信息系统, 实现财务信息的集成与综合,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以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为基础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
1、整合企业信息化资源-------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的基础
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需要企业对原有信息化资源进行调研, 针对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需求确定网络设备优化方案, 分步开展网络信息管理设备的建设。通过硬件系统设计、网络环境设计以及软件环境的设计, 提供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环境。在对企业原有硬件系统基础上, 分析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需求, 确定硬件优化与设计方案。在硬件设备服务器及相关设施完成后对企业的网络环境进行评测, 以满足财务信息化安全为基础进行网络环境设计。在确定上述内容后, 根据企业的经营范围、财务管理内容等进行软件环境的设计。并对市售财务管理软件进行评价, 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环境。
2、建立集中财务管理模式---------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的关键
根据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的要求, 现代企业在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中还应建立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以核心数据库为基础, 将企业各职能部门子系统与中心数据库相连接, 满足集中核算及会计动态核算需求。在建立集中财务管理模式时, 现代企业还应对各部门相关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以此满足集中财务管理模式需求、促进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
3、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为了保障财务信息的安全, 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还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以系统自身的安全性为基础, 以企业内外部网络系统中软硬件防火墙为重点保障企业财务信息安全。在此基础上, 企业还应强化系统使用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培训及安全意识的培养。通过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 避免误操作等问题对财务信息安全的影响。通过系统使用者安全意识的培养, 使操作人员在计算机的应用中能够时刻保持良好的安全使用习惯、避免病毒及木马入侵造成的信息安全隐患。
三、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作用
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够使企业改变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组织设置及管理方式, 以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决策权、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而且, 针对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需求, 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也能够更加完善。通过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还有助于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助于企业财务监控能力的提高。利用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企业财务信息实时性与准确性, 为企业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在现代企业经营发展中, 加快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重要方式、是现代企业规模化发展中必须的重要基础。利用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能够提高企业财务信息实时性、准确性, 提高企业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掌控能力。通过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的运用还有助于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提升、促进企业快速市场反应能力的构建, 提高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
摘要: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财务管理是规范企业经济活动、指导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工作。通过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运营资金管理及利润分配管理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产值、利润及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 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还关系到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制定。针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需求, 现代企业应注重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的运用, 以此促进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本文就现代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经营战略
参考文献
[1]孙建国.现代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分析[J].财务管理与培训, 2012, 8
[2]马琳.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现状及对策探讨[J].财会资讯, 2012, 7
基础管理信息化 篇2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6-08-19 10:11:00 ] 作者:徐少春 编辑:studa20
20世纪末,来自大洋彼岸的互联网风暴席卷中国,它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各行各业,冲击着芸芸众生。人们仿佛从睡梦中惊醒,四处奔走相告,一遍又一遍传说着网上掏金的美丽故事„„
于是,成千上万的人加入了建造网站的行业,种地的,卖菜的,甚至乞丐,摇身一变成了。COM,人们划着小艇,迎着风浪,朝大洋彼岸的海市蜃楼——NASDAQ奔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各种各样的坏消息从NASDAQ传来,什么“跌破了发行价”、“成了垃圾股”、“B2C不如B2B”、“B2B不如ASP”等等,亢奋的人们开始渐渐平静,一场惊心动魄的互联网风暴渐渐退潮„„
仿佛经历了一场噩梦,中国企业终于明白“烧银子、挖金子”的互联网战略是注定行不通的!只有充分利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脚踏实地发展电子商务才是未来制胜的关键。
一、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应从哪里开始
互联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电子商务成了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但是,发展电子商务不是建一个网站那样简单,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决不能一蹴而就。电子商务不仅涉及信息基础设施、社会习性、信用关系、物流配送、支付手段等因素,还涉及积极参与商务交易的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等方方面面。那么,作为发展 电子商务的主体,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应从哪里开始?
据统计,美国今年电子商务营业额已超过5400亿美元,而在中国最多只有8亿元人民币,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很显然,美国电子商务有强大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和科学的 数字化管理体系作支撑,经过了企业的EDP、MRPⅡ、ERP、EDI等发展阶段,积累了长期而坚实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经验。反问中国企业,我们现在最缺什 么?我想,我们无疑会回答,最缺的仍然是内部管理,需要科学的、可以量化的、精确实施的基础管理,在新的互联网时代,就是利用电脑、互联网技术与先进企业 管理思想良好结合的数字化管理。
因此,中国企业作为电子商务的参与主体必须首先加强自身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企业基础数据的信息化、企业基本业务流程和事务处理的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及实施控制过程的信息化、人的行为规范管理等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工程,确保企业在规模不断扩大和业务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坚实的管理基础和繁 殖内核,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础管理影响企业经营管理全局
一般来说,企业管理可分为三个层次:高层管理——实施战略管理,即对企业业务和资源在整体上的一种把握和控制,包括组织架构、资源配置和企业战 略等。中层管理——实施业务管理中的具体设计、组织和协调,决定了企业各种业务是否能有效地开展。基层管理——实施对业务处理的过程管理。我们通常将分布 在基层管理中但又跨越三层管理能够影响企业全局的管理活动和事务称为基础管理,基础管理是企业持续的管理实践。基础管理的好坏决定了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否实 现,也决定了企业持续发展是否有坚实的繁殖内核。
在企业管理中高层常忧虑这样三个问题:基层上报的数据是否准确及时?基层运作的效率如何?基层是否存在漏洞?这种忧虑不无道理:
某企业总经理为了某一项战略决策需要了解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即最新的应收、应付资料,于是,财务部长、销售部长、供应部长为此组织人员忙了一 周,数据出来了,然而财务部与销售部报出的应收帐款资料、财务部与供应部报出的应付帐款资料大相径庭。总经理不知他的决策应建立在哪份资料基础上?此时若 再花一周,核对清楚半月以前的资料,这个决策还有实际意义吗?!可见,基础管理的薄弱,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决策速度和决策质量。
某企业采购主管在谈到基础管理信息化给他带来的效率和效益时说:以前我在做请购审批时基本上是“跟着感觉走”,新系统启用后,在一次审批关于“ 维修工具——螺丝刀”的请购时,我通过新系统及时查询了全公司大小库房及车间临时库房,发现我公司的“螺丝刀”的库存储备量足够我们用整整6年时间。平时 我们总在抱怨采购资金不足,影响了生产的有序进行,然而,我们却往往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了盲目采购。在企业中典型的情况是,企业的高库存与缺料并存。可见,基础管理的薄弱,基层管理存在的漏洞,将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于是,出现了管理层次“向下错位”的现象:比如CEO,厂长经理被困于基础管理,无足够的时间顾及战略的管理,大部分是在生 产的第一线,或者在询问一些很基本的问题,他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搞基础管理。再比如首席财务官CFO大部分时间是放在记帐,算帐和报帐,如果建立了数字化的 管理系统,如果说这些基础管理信息系统都已经建立好了,那他的重点会进行财务战略的安排,就可以有时间帮助企业是不是要在资本市场融资,是不是要上市。或 者说进行其他的投资等等。以上所描述的,总裁干副总裁的活,副总裁干总经理的活,总经理在干经理的活的现象在企业随处可见。
然而,管理层次“向下错位”后,并没有让管理者的困扰迎刃而解。同时处在这种错位状态上的管理者通常让人觉得这个领导只会和手下抢业绩,没雄才 大略,跟着他干没前途。中国企业3C(CEO、CIO、CFO)管理实际上是到不了位的现象,已普遍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大难题。从高层管理的忧虑到管理 层次“向下错位”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基础管理的质量,将极大的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全局。
三、基础管理的本质
就像网络与电脑紧密相连,管理与经营密不可分。一个企业对于其经营业务的管理是一个企业所有管理的核心,是其所有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业务是企业的命脉,它关系着企业的盈亏生存。
业务管理之下是以人、财、物、产、供、销管理、质量管理、岗位责任制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管理。企业基础管理的特点根据企业业务管理特点来制定,为业务管理服务。
业务管理之上是由业务管理升华而成的企业文化。如果说业务管理的规范和方法是企业的法律,那么,企业文化更像道德。它为业务管理的顺利进行提供舆论、氛围、精神、士气以及其他方面的补充支持,为业务管理服务。
可见,所谓企业基础管理,就是对覆盖产品(服务)价值链的业务的流程进行全面的计划、组织、协调,及对业务的有效处理和有效控制的管理。实施企 业基础管理最本质的是对企业的基本业务实施过程管理。具体地说,主要是对企业销售、供应、生产、库存、质量、成本、财务等主要事务活动的过程管理。
在基础管理中需要特别强调过程管理的特性,是因为它是能真实反映业务处理过程的第一手的、最祥尽的资料,使企业的业务决策和战略决策建立在“理 性”的基础上。尤其是当基础管理实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后,使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战略决策速度、精度发生“质”的变化。管理者能明显感到:以前凡需跨部门 处理的业务,就出现“老牛拉破车(又慢又吃力)”的现象,而实现信息化管理后,此类事务变成是高效、轻松、准确工作。
例如,当一个企业实行基础管理的信息化后,负责审批应付帐款的业务主管,可以轻松的通过自己的电脑系统,清楚的得知:与此单应付帐款对应的采购 申请单、采购订单、此订单入库情况、入库检验情况、供应商情况、供应商发票等,这样在实施审批处理时的工作效率和准确度是不言而喻的:使企业的“支付系统 ”得到有效管理。
四、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的内容包括:基础数据管理、基本业务流程设计及业务事务处理管理、内部控制设计及实施控制过程管理、人的行为规范管理等四个方面。
(一)基础数据管理
基础数据的管理是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状态的第一手资料,是业务处理决策时的依据。规范和科学管理好基础数据,并使之成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有用的信息,是企业管理的客观需要。
企业业务管理特点决定了所需建立的基础数据,例如,通常的制造企业具有如下主要基础数据包括:物料基本信息定义,产品结构及工艺路线定义、物料清单数据,物资存放地点定义,客户基本信息定义,供应商基本信息定义,企业组织结构设置、员工基本信息定义、会计科目设置数据、成本明细参数设置等等。
然而在人工管理系统下,基础数据总是处于分散、孤立、滞后的状态,数据部门私有化现象较为严重,企业很难在同一数据环境下运营。另外,由于数据处理完全靠人的手工作业,处理环节多,使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受到很大影响。
(二)基本业务流程设计及业务事务处理管理
在企业中,基本业务流程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保证了部门内部的信息沟通的顺畅,有了同一基础数据环境,及完整业务事务处理的过程管理和过程处理的记录管理,不仅保证了业务处理在各部门间协同工作的高效,同时保证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和科学性。
企业业务管理特点决定了日常基础业务管理的特点,例如,通常的制造企业具有如下日常基础业务:库存日常作业,合同登入和维护,销售预测,主生产 计划,生产订单处理,采购订单处理,采购入库,车间领料,生产完工报交,成品发运,财务预算,凭证登入与维护,采购发票处理,销售发票处理,收款与付款处 理,银行对帐等等。
没有规范的日常管理的基础,高层的管理不仅难于规范,也容易流于形式。规范的日常管理,是实施更高一层规范化管理的保证和它的组成部分。
(三)内部控制设计及实施控制过程管理
企业管理者需要开放和授权,但同时也需管理和控 制。所谓企业基础管理的内部控制设计,是企业管理者对业务处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策略、制度、政策、法规的具体设计。它体现了管理者对事务处理过程中,应 采用的管理和控制标准。例如:基于职能分割的互相牵制控制(如钱、物、帐分离);对不同客户的消除限额控制、对超限客户的发货限制,不同客户或不同销售方 式下产品的价格体系,不同用途不同金额费用的财务审批权限控制,不同性质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用于成本核算时物料的计价方法等等。
然而,在人工管理系统下,控制的标准是用企业的规章制度等“纸质”文件来体现的,使控制标准和控制过程管理实施处于分离的状态,容易造成管理的“偏差”,甚至错误。
实现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后,内部控制思想和标准,通过对软件系统设置使之固化,并在具体业务处理时自动加以控制,实现了控制标准与业务处理控制 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的实现,使企业的基础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起到了规范业务处理、堵住管理漏洞、归避经营风险的作用。
例如:当实现基础管理的信息化后,在销售业务员下达某销售订单时,系统会自动检索客户的价格策略信息等,以决定该订单是否有效。而在处理销售发运时,系统会自动检索该客户的应收帐款情况和允许的赊销限额情况,以决定是否可以执行该订单的发运。
(四)人的行为规范管理
规范管理不能只是一套形式上的规范,它更有存在于人性中和业务发展中的内在的根据和逻辑。员工如果不能理解和掌握在管理形式之下的内涵,那么再好的管理制度,也只会流于形式。不断强化和优化日常基础管理,可以帮助管理者学会从本质上,而不是简单地从形式上掌握科学规范化管理的方法,使得管理能够有足够的深度和取得实质的效果。它也能够为员工对高层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规范管理的一个目的是约束我们一些“自然”的,但是却不符合企业发展的行为。从简单的管理入手,更容易培养员工科学的职业化的工作习惯。
日常基础规范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可以使一个团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独特氛围和风格。通过基础管理的加强,一个团队的成员,会逐步形成统一的行为方式、表达方式和语言,从而逐步达成一种默契,建立对集体的认同。
五、中国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策略
中国企业开展基础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企业管理及电子商 务应用软件并制定合适的实施策略,这种选择应以解决企业自身管理为目标,在期望与现实之间求得平衡。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普遍存在自身的管理水平不 高,信息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因此,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企业基础管理,并建设一定的电子商务基本应用,将是中国企业开展基础管理信息化,迈向电子商务的基本策 略。
(一)互联网上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框架
将企业的所有信息集成起来,是无数经理人不断追求的梦想。企业系统(Enterprise Systems,简称ES)就是能帮助经理人实现这一梦想的企业级信息系统。这里给出金蝶公司提供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框架就是其中一类。
在此应用框架中,涉及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VM(价值管理)、KM(知识管理)五大部分。面向市场是整个应用框架的核心思想,现代企 业的任何一个业务,都必须面向市场,而和企业运营休戚相关的主要是资本市场、供应市场、消费市场和知识市场。在金蝶的应用框架中,以CRM管理消费市场的 业务,以SCM管理供应市场的业务,以VM管理资本市场的业务,以KM管理知识市场的业务,以ERP管理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由此可以看出ERP是企业信 息化的核心,没有ERP就没有面向企业外围四个市场的电子商务应用。
(二)紧紧抓住过程管理,提供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中国企业的管理比国外落后10~20年,主要差距就在于管理手段落后和管理流程混乱,因此,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建立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就是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电脑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先进、适用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因此,一个 以强调对基础管理实施有效过程管理为特征的企业ERP系统是中国企业的普遍需求。
扬州英瑞车材有限公司毛霞总经理,在一篇题为《解决基础管理难题》文章中这样描述他们企业实现基础管理信息化后的益处(摘自《计算机世界报》2000年8月28日):
成立于1997年的中外合资扬州英瑞车材有限公司专业生产轿车水箱,是典型的“小批量、多品种”企业,产品主要销往美国的几大分销商。如今公司 的水箱年产量已由原先的1万台,飞速发展到25万台。随着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原有的管理人员在数量和工作方式效率上已无法适应,同时由于内部信息流的不 畅通,使得我们许多的精力用于协调和监督。改变企业内部现行的信息流通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用计算机和管理软件参与管理势在必行。
去年下半年,我们对国内外近10家管理软件厂商及产品进行了调研,最终选择了金蝶的K/3系统,使用K/3软件8个月后,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公司有较大的帮助:
1.采购、销售、仓存、财务等各种业务资料信息流的畅通,减少了不必要的协调和矛盾。
2.方便生产车间的领料。
3.加强了辅助材料的考核,降低了辅助材料的消耗。
4.加强了生产管理。
5.提高了整个公司的运作速度和工作效率。
(三)遵循企业经营活动的内在规律,提供一体化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必须具有一系列功能,这类功能我们称之为基本职能。为了完成这些基本职能,企业需要进行一系列活动,为了对这一系列活动进 行有效的协调和控制,就产生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过程。组织结构犹如人体的骨架,在企业管理中起支撑作用,而管理过程犹如人体的运动,保证企业的健康运 行。企业要以某种方式,动用组织结构中不同部门的不同活动的组合,使系统中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资金流正常流通,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可见,能帮助企业实现基础管理信息化的软件,首先应能完成企业从采购、生产、销售到财务管理等覆盖产品价值链的,重要业务部门的基本职能的业务过程管理,使之能全面的替代企业管理人员的各类手工业务管理,具有极强的集成性、综合性与智能性管理工具。
需要指出的是:与企业业务活动相伴而生的三大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是交织一体不可分割的,其中运用的企业基础数据也有多处重复使用特征。所以,一个合格的企业级管理软件必须是:能使企业数据和信息实现共享性一致性;能体现的是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集成管理需求特征的管理工具。显然,现 在国内以完成企业某些局部业务管理功能或仅做有限扩展的“部门级管理软件”,或将各业务功能简单堆叠起来貌视企业级管理软件的系统,将不能有效解决企业基 础管理问题。
(四)将管理策略和控制制度,融入业务处理流程中,提供管理法制化工具
俗话说,“有规矩,才能成方圆”,传统管理中,中国企业真没少花功夫订立企业管理制度,其中涉及企业基础管理最基本的制度,包括定额制度、标准 制度、财务制度、作业制度、设备管理制度、材料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交接班和考勤制度、安全卫生制度以及班组和车间管理制度等。然而,在传统管理手段 环境下,制度通过学习方式知会各级员工,然后被束之高阁,成为有名无实的东西,造成今天人人都在抱怨说,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差、信息不顺畅、管理效率低等 等。
显然,在基础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应做到,将原有“束之高阁”的管理制度和业务策略“信息化”,且用“程序化”的手段融入业务处理流程之中,成为业 务处理过程中的决策工具,实现业务流程和业务控制策略、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只有在企业“规矩”做到了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企业管理信息 化才能跑在规范化、法制化的高速轨道上。
搞好信息网络基础管理工作浅析 篇3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影响信息网络稳定运行的问题也大大增加。如何有效地对信息网络进行管理,确保信息网络可靠、稳定地运行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网络;管理
引言
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网络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影响信息网络稳定运行的问题也大大增加,如交换机、路由器以及通信线路等网络硬件设备的故障问题;网络服务软件和管理软件的设置、优化问题:网络病毒的破坏和网络安全问题等。如何有效地对信息网络进行管理,确保信息网络可靠、稳定地运行已经成为网络管理员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网络管理工作是网络管理员利用多种工具软件、应用程序软件和辅助设备来监控和维护网络,使网络正常、高效运行的一种服务工作。
一、网络管理员的主要工作
1进行系统的维护。如果计算机系统出问题要对系统进行维护。如安装操作系统、安装程序、安装软件、设置网络参数等等。
2网络管理。网络管理主要是管理网络联通性。比如局域网内部我们要包括所有机器之间是互通的,同时保证所有计算机可以顺利地访问网络。另外要保证网络的性能,比如网络我们要提高网络的性能,优化网络。另外一个就是故障排除。
3针对一些中大型的网络,我们要进行服务器的管理。其中可能包括WEB服务器、邮件服务器以及代理服务器的管理。
4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因为计算机网络内部感染病毒会有很大的损失,我们必须防治这些病毒。
5保证网络的安全性,防止黑客入侵和对系统进行破坏,对网络和数据的破坏。
6实现数据备份和恢复,通常要对一些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出现问题可以及时恢复。
7就是要建立一套档案,要详细介绍网络所有的情况,包括网络的拓扑结构、硬件配置、软件设置,这样有助于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排除问题。
简单地说,网管人员的工作主要包含网络建设、网络维护、网络服务三个方面。另外作为网管员应具体负责对资源的管理,包括网络中的资源:如IP地址资源、域名资源、硬盘资源等,用户资源管理:授予用户一定的访问权限、分配不同级别的资源给不同的用户,并保证网络的安全。
网管人员负责的这些工作,说起来简单,但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是无法胜任的。
二、合格的网管员应具备的素质
1了解硬件、软件方面的知识
管理网络免不了和硬件打交道,除了要熟悉PC的各种配置和故障排除方法外,还得了解网络硬件设备的相关知识,才能够排除网络设备的各种故障和问题。熟悉服务器、网络适配器(网卡)、传输介质(网线)、路由器、交换机(包括集线器)、硬件防火墙等网络设备的技术参数及实用性。软件方面需要掌握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的安装及配置方法,掌握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技术,掌握软件防火墙、杀毒软件的安装及配置方法等。
2熟悉自己的网络设备
作为网络管理员,必须知道自己的系统都使用了哪些网络硬件,熟悉系统的物理线路所连接的交换机、路由器,应该了解自己网络设备的安装位置,网络设备的功能及性能、型号和制造厂商、使用方法,网络设备有无服务合同及故障预报机制,了解整个网络的运行状态,根据故障的现象找到故障设备,及时进行修理或更换。
3掌握使用必要的管理工具软件和命令
网络管理员不但要掌握常规的网络管理软件,还应该了解一些攻击防御软件,这样,才能在出现各种网络危机时化险为夷。
4丰富的经验有助于网络管理
网络管理员丰富的管理经验,对管理网络是非常有用的。有目的地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管理和设置,避免问题的出现,对出现的问题在最短时间内排除。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
三、如何轻松管理网络工作
1做好网络结构的规划和基础工作,根据网络不同的接入区域划分出明确的网络接入拓扑图,以合理的网络结构实现网络的可管理性。在网络建设中把好基础建设质量关,杜绝伪劣产品,这件工作做好了,网管员就基本上不用忙那些最不该忙的工作了。
2要慎重考虑对网络设备的选购。应尽量选择性能稳定的品牌产品。一些小厂商的网络产品虽然在价格上有一定优势,但往往在本地化服务上存在问题,导致用户在网络建设中出现多厂商产品,影响网络的可管理性。同时在构建网络中应充分考虑升级的问题。
3网络达到一定规模时,最好购买网管软件(或在设备购置额较大时要求设备供应商免费提供)。有了网管软件的支持和帮助,网管可以监督整个网络的工作状况。
系统登录与基础信息管理 篇4
1 系统登录
科研业绩是单位考核员工的一种重要参数, 因此凡是涉及科研业绩的信息都必须准确无误。员工通过登录, 录入本人的科研信息并查询相关的科研业绩信息。
1.1 角色与用户权限设定
科研信息的录入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 部门科研信息统一由部门科研秘书录入和审核。
(2) 由员工本人录入后, 部门科研秘书审核。
因一个单位员工往往较多, 需要录入的科研信息量较大。如果录入部门中员工的科研数据都由部门科研秘书来完成, 则录入工作量很大, 输入时难免会出现错误, 审核时就不易发现存在的数据错误, 因此使用第一种方法录入, 数据的准确性将难于保证。而使用第二种方法录入时, 每个员工的科研信息相对较少, 录入时工作相对比较轻松, 出错的概率相对较低, 即使录入时有少量错误, 后面还要由部门科研秘书进行审核, 容易发现错误。通过以上的分析, 本系统中科研信息的录入采用第二种方法进行。
本系统中按照需要, 将员工分为3种角色:普通员工、部门科研秘书和系统管理员。角色不同, 其操作的权限是不同的。
普通员工: (1) 录入本人或相关员工 (因一个科研项目由多人完成) 的科研信息; (2) 修改、删除还未审核或审核没有通过的本人科研信息; (3) 对于审核通过后的项目只有查看的权限; (4) 查询本人或所有员工的科研信息与业绩信息; (5) 查看系统基础数据, 为方便员工录入相关的科研信息, 允许普通员工添加期刊、出版社等信息, 但不允许修改或删除期刊、出版社。
部门科研秘书: (1) 按单位科研文件规定录入、修改各种科研项目不同类别 (即各基础信息表) 所对应的业绩分和排位系数; (2) 审核本部门员工上报的科研信息, 对每个项目提出审核通过或审核未通过的意见。
系统管理员:具有所有权限。
在本系统中, 通过员工表 (Employee) 中设置员工权限 (UserRight) 字段来决定该员工的操作权限。员工权限为一个整型类型字段, 每个Bit代表一种权限 (为1时表示有权限, 否则为无该权限) , 从低到高各Bit权限定义如表1所示。
据此分析, 对于普通员工, 其权限为0……0111 (仅限于对本人的科研项目, 数值=7) ;对于部门科研秘书, 其权限为0……01111000 (仅限于对本部门的科研项目, 数值=120) 。
1.2 主页设计
1.2.1 主页页面 (Default.aspx)
对一个Web数据库应用程序来说, 用户登录是必不可少的。用户登录不仅是为了系统安全, 也是为了获取登录用户的使用权限。
本系统为方便用户使用, 将登录界面 (即系统登录区) 直接嵌入网站主页的中央, 页面下方显示系统使用说明, 如图1所示。
主页界面从上到下分为4个区, 其中最主要的是菜单显示区、系统登录区和提示区。
(1) 菜单显示区设计为只含一个单元格的Table, 代码如下:
其中:LB_Menu标签用于员工登录后显示系统菜单。因显示菜单的代码较长, 这里就不介绍了, 需要的读者可查看源文件包中的文件Menu.js和CreateMenu.js。显示菜单的代码请见下面的程序区。
(2) 系统登录区设计为一个一行的Table, 代码如下:
其中:TB_UserID、TB_Password输入框分别用于输入用户ID和对应的密码。代码中通过OnClientClick="return ChkLogin () "为登录 (BtnLogin) 按钮进行输入验证, 目的是验证用户输入是否合法。当输入不合法时, 系统将出现出错提示信息, 验证代码如下:
(3) 提示区也是一个Table, 代码如下:
其中:Lbl_DispLogin标签用于员工登录后显示登录信息。注销 (Btn_logout) 按钮用于用户退出本系统。
1.2.2 主页代码 (Default.aspx.cx)
上述程序中都加入了注释, 阅读代码时要参考界面中各个对象的使用。由于主页 (Default.aspx) 文件的详细源码很长, 这里就不一一给出了, 读者可以根据图1及其后关键部分的代码自己设计。
用户登录成功后, 主页上将出现一个主菜单, 展开后的页面如图2所示。
2 基础信息管理
科研业绩的管理涉及到较多的相关基础数据:部门、员工、期刊、出版社、期刊级别、课题级别、获奖等级、产权类别和人员排位系数等。由于篇幅有限, 不可能一一给出详细设计代码, 将相近的部门与员工管理, 给出员工管理的详细设计方法和代码;同样期刊与出版社管理, 给出期刊管理的详细设计方法和代码;最后给出人员排位系数管理的设计代码。
2.1 员工管理
2.1.1 员工界面 (Employee.htm)
员工管理涉及到两个表:员工信息表 (Employee) 和部门信息表 (Department) 。为方便用户操作, 员工管理界面采用了框架结构, 如图3所示。
相关代码如下:
2.1.2 左框架 (EmployeeTree.Aspx)
左框架用于显示单位的所有部门, 并提供用户选择。其中仅有一个名为TV_Department的TreeView对象, 用于显示单位的所有部门。EmployeeTree.Aspx的源代码设计如下:
在TV_Department对象的定义中使用了OnTreeNodePopulate事件, 用于部门数据的填充。该事件在源代码的head区中使用脚本定义, 其中Node_Populate () 函数通过调用FillDepartment () 函数完成部门数据的填充及导航 (NavigateUrl) 参数的设置。用户选择部门后通过导航 (NavigateUrl) 参数, 将该部门的员工信息通过EmployeeMain.aspx显示在员工显示区。
2.1.3 员工显示区
员工显示区由左框架中的TV_Department对象引导, 用于显示所选部门的员工信息。
2.1.3. 1 员工显示区的界面 (EmployeeMain.aspx)
执行“网站”→“添加新项”菜单命令, 在出现的“添加新项”对话框中, 选择“Web窗体”, 并在“名称”输入框中输入EmployeeMain.Aspx, 单击“添加”按钮后创建员工管理主界面。添加控件后, 员工显示区界面如图4所示。
其中:
(1) Lbl_Department对象用于显示选中的部门名。
(2) GV_Employee是GridView对象, 用于显示查询到的员工信息, 相关代码如下:
与该对象相关的GV_Employee_RowDataBound、GV_Employee_RowDeleting、GV_Employee_PageIndexChanging事件代码在EmployeeMain.aspx.cs代码文件中定义。修改员工的单击事件LBtnModify_Click事件代码也在EmployeeMain.aspx.cs代码文件中定义, 具体请见下面的EmployeeMain.aspx.cs代码设计部分。
每行的右边设计了两个ItemTemplate模板, 每个模板中放置了一个超链接 (LinkButton) 按钮对象, 实现该员工的“修改”和“删除”操作。设计时将要修改的员工ID通过CommandName传递到LbtnModify_Click单击事件中, 将要删除的员工ID通过CommandArgument传递到GV_Employee_RowDeleting事件中, 并通过设置CommandName值为“delete”告诉系统执行的是删除操作。这些属性值的设置要与LbtnModify_Click或GV_Employee_RowDeleting事件中的相关代码相一致, 否则将起不到对应的效果。
(3) Div_Input对象仅在添加员工或员工数据修改时可见, 层上定义了一个表格 (table) , 用于员工信息添加和修改时数据的显示和输入。用于输入的各个对象名如图4中的标示, 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2.1.3. 2 员工显示区的代码 (EmployeeMain.aspx.cs)
(1) 因需要页面需要操作数据库、使用SQL语句和得到员工权限, 故在EmployeeMain类中定义了如下3个私有变量:
(2) 按下面代码编制页面的Page_Load事件:
(3) 编制将指定部门员工数据绑定到GV_Employee对象的绑定函数:
(4) 因查询到的员工可能较多, 需要进行分页显示, 故按下列代码编制GV_Employee对象的PageIndexChanging翻页事件 (GV_Employee的AllowPaging属性应设置为True) :
(5) GV_Employee对象中每行的后面设计了两个TemplateField模板, 用于员工信息的修改和删除。考虑到使用方便和系统安全, 只有员工本人和管理员才有权限进行员工信息的修改, 只有管理员有权限进行删除操作。因此需要设计GV_Employee对象的RowDataBound事件, 对“修改”和“删除”超链接进行设限, 相关代码如下:
(6) 编写“添加员工” (Btn_Add) 按钮的单击事件, 相关代码如下:
(7) 编写“修改”超链接 (LBtnModify) 的单击事件, 相关代码如下:
(8) 按以下代码完成“删除”员工的工作:
(9) 编写Btn_Action按钮 (有“添加”和“修改”两种操作) 的单击事件, 相关代码如下:
(10) 编写“退出” (Btn_Close) 按钮的单击事件, 相关代码如下:
至此, 完成界面和代码设计。
(1) 运行Web程序, 用户登录后, 执行“基础信息”→“员工管理”菜单命令, 进入员工管理的“浏览”界面, 如图5所示。
(2) 单击“添加员工”按钮, 出现如图6所示的“添加员工”页面。输入或选择相应员工的数据后, 单击“添加”按钮就可将员工数据存入数据库。若用户输入的数据不符合要求 (如工号、姓名为空, 生日格式不正确) , 则系统将显示“出错信息”后, 要求重输。
(3) 单击行后的“修改”超链接, 出现如图7所示的“修改”页面。修改完成后, 单击“修改”按钮完成数据修改工作。若用户修改的数据不符合要求 (如工号、姓名为空, 生日格式不正确) , 则与“添加员工”一样, 系统将在显示“出错信息”后, 要求重输。
2.2 期刊管理
2.2.1 期刊管理 (Magazine.aspx) 界面
期刊管理涉及两个表:期刊信息表 (Magazine) 和期刊业绩分信息表 (MagazineLevel) 。用户的权限设计与员工管理相同, 可参考上面的员工管理。期刊管理界面如图8所示。
其中:
(1) GV_Magazine对象用于显示在库的期刊信息, 相关代码设计如下:
与该对象相关的GV_Magazine_RowDataBound、GV_Magazine_RowDeleting、GV_Magazine_PageIndexChanging事件代码在Magazine.aspx.cs代码文件中定义。修改期刊信息的单击事件LBtnModify_Click事件代码也在Magazine.aspx.cs代码文件中定义, 具体请见下面的Magazine.aspx.cs代码设计部份。
(2) Div_Input对象仅在添加期刊或期刊数据修改时可见, 层上定义了一个表格 (table) , 用于期刊信息添加和修改时数据的显示和输入, 各个对象的定义如图8所示。
2.2.2 期刊管理的代码 (Magazine.aspx.cx)
(1) 为了将期刊数据导出到Excel中, 使用了开源项目“报表的开发利器-ExcelQuicker”, 用户可以通过Google按ExcelQuicker关键字查询到, 将其下载后把其中的ExcelQuicker.dll加入本项目中, 并将ExcelQuicker.xml文件拷入本网站的根目录中, 其详细使用请见ExcelQuicker.chm帮助文件。
(2) ExcelQuicker在命名空间EUDEV.Shared.ExcelQuicker中定义, 因此需要在C#文件中使用using EUDEV.Shared.ExcelQuicker;
(3) 因需要操作数据库、使用SQL语句和得到员工权限, 故在Magazine类中定义了如下3个私有变量:
(4) 按下面代码编制页面的Page_Load事件:
(5) 编制从数据库获取所需期刊数据的函数Get_Magazine_Data和将期刊数据绑定到GV_Magazine对象的绑定函数Magazine_DataBind:
(6) GV_Magazine对象的PageIndexChanging翻页事件、RowDataBound事件的代码与上节中GV_Employee对象的PageIndexChanging翻页事件、RowDataBound事件相似, 只需将GV_Employee替换成GV_Magazine即可, 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7) 编写“添加期刊” (Btn_Add) 按钮的单击事件, 相关代码如下:
(8) 编写“修改” (LBtnModify) 超链接的单击事件, 相关代码如下:
(9) 按以下代码完成“删除”期刊的工作:
(10) 编写Btn_Action按钮 (有“添加”和“修改”两种操作) 的单击事件, 相关代码如下:
(11) 按以下代码编制“输出到Excel” (BtnToExcel) 按钮的单击事件, 完成将查询到的期刊数据输出到Excel文件中。定义了一个ExcelQuicker_DataExport函数实现期刊数据输出到Excel文件的工作, 在“输出到Excel”按钮的单击事件中简单地调用ExcelQuicker_DataExport函数完成数据导出工作:
(12) 编写“退出”按钮的单击事件, 相关代码如下:
至此代码设计完成。
(1) 运行程序, 用户登录后, 执行“基础信息”→“期刊管理”命令, 进入期刊管理的“浏览”界面, 如图9所示。
(2) 单击“添加期刊”按钮, 出现如图10所示的“添加期刊”页面。
(3) 单击行后的“修改”超链接, 出现如图11所示的“修改”页面。
2.3 排位系数管理
2.3.1 排位系数界面 (Magazine.aspx)
排位系数存放在排位系数表 (OrdersCofficient) 中。排位系数管理界面如图12所示。
其中:
(1) GV_Coefficient对象用于显示在库的排位系数信息, 相关代码设计如下:
与该对象相关的GV_OrdersCofficient_RowDataBound、GV_OrdersCofficient_RowDeleting事件代码在OrdersCofficient aspx.cs代码文件中定义。修改排位系数信息的单击事件LBtnModify_Click事件代码也在OrdersCofficient.aspx.cs代码文件中定义, 具体请见下面的OrdersCofficient.aspx.cs代码设计部份。
(2) Div_Input对象仅在添加排位系数或排位系数数据修改时可见, 层上定义了一个表格 (table) , 用于排位系数信息添加和修改时数据的显示和输入, 各个对象的定义如图12所示。
2.3.2 排位系数管理代码 (OrdersCofficient.aspx.cx)
(1) 本页面中也要使用ExcelQuicker, 因此需要在C#文件中使用using EUDEV.Shared.ExcelQuicker。
(2) 因需要操作数据库、使用SQL语句和得到员工权限, 故在OrdersCofficient类中定义了如下3个私有变量:
(3) 按下面代码编制页面的Page_Load事件:
(4) 编制从数据库获取所需排位系数的函数Get_OrdersCofficient_Data和将排位系数数据绑定到GV_Coefficient对象的绑定函数OrdersCofficient_DataBind:
(5) GV_Coefficient对象中每行的后面设计了两个TemplateField模板, 用于排位系数的修改和删除。考虑到使用方便和系统安全, 只有管理员或具有操作权限的用户才有权限进行排位系数的修改和删除。因此需要设计GV_Coefficient对象的RowDataBound事件, 对“修改”和“删除”进行设限, 相关代码如下:
(6) 编写“添加排位系数”按钮的单击事件, 相关代码如下:
(7) 编写“修改”超链接的单击事件, 相关代码如下:
(8) 按以下代码完成“删除”相关排位系数的工作:
(9) 编写Btn_Action按钮 (有“添加”和“修改”两种操作) 的单击事件, 相关代码如下:
(10) “输出到Excel” (BtnToExcel) 按钮的单击事件与上节期刊管理中的“输出到Excel”按钮的单击事件大同小异, 也是定义了一个ExcelQuicker_DataExport函数实现排位系数输出到Excel文件的工作, 在“输出到Excel”按钮的单击事件中简单地调用ExcelQuicker_DataExport函数完成数据导出工作, 只是工作表名及数据来源不同, 如下所示:
(11) 编写“退出” (Btn_Close) 按钮的单击事件, 相关代码如下:
至此代码设计完成。运行程序, 用户登录后, 执行“基础信息”→“排位系数管理”命令, 进入排位系数管理的“浏览”界面, 具体过程与期刊管理类同, 就不一一详述了。
3 结语
基础管理信息化 篇5
____市____县(市、区)______学校年月日
一、学校信息
1、学校属性 ①年份
②所属地市 临汾市
③所属县区 霍州市
④学校类型(无 高级中学 完全中学 初级中学 职业高中 职业初中 九年一贯制学校
完全小学 小学教学点)
⑤学校性质(无 公办 民办)
⑥学校所属(无 县直 市直 省直)⑦学校所在地(无 城市 县镇 农村)
2、联系方式 ①学校名称 ②校长姓名 ③联系电话 ④学校地址 ⑤学校邮编
⑥学校主页 http:// ⑦电子邮件
二、基本信息
1、教师数 ①教师总人数 ②小学教师数 ③初中教师数 ④高中教师数
2、学生数 ①学生总人数 ②小学学生数 ③初中学生数 ④高中学生数
3、小学学生数 ①小一学生数 ②小二学生数
③小三学生数 ④小四学生数 ⑤小五学生数 ⑥小六学生数
4、中学学生数 ①初一学生数 ②初二学生数 ③初三学生数 ④高一学生数 ⑤高二学生数 ⑥高三学生数
三、信息技术
1、开展情况
①是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
②是否列入毕业考试科目
③是否开展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④信息技术教材版本(无 山西经济出版 教育科学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工业出版社)⑤开课时间
⑥开课年级(小一小二 小三 小四小五 小六 初一初二 初三 高一高二 高三)
2、人员情况
①专职信息技术教师数
②兼职信息技术教师数
③取得培训证书的教师数
四、网络硬件
1、基础设施
①是否拥有校园网 ②网络接入类型(无 ADSL 光纤 电
话拔号 有线电视 其它)
③是否有卫星接收设备
④计算机教室数 ⑤多媒体教室数 ⑥电子备课室数 ⑦电子阅览室数 ⑧语音实验室数 ⑨校园电视台数 ⑩硬件总投入(万元)
2、教学设备 ①学生计算机数 ②教师计算机数 ③数码摄录设备数 ④数码照像设备数 ⑤录音机数 ⑥电视机数 ⑦光盘播放机数 ⑧实物投影仪数 ⑨光学投影仪数 ⑩液晶投影仪数
五、软件资源
1、磁介质类
①课堂教学类(盘)②教师培训类(盘)③学习辅导类(盘)④专题教育类(盘)
2、光介质类
①课堂教学类(盘)②教师培训类(盘)③学习辅导类(盘)④专题教育类(盘)
3、其它
①其它资源(GB)②教学资源库总量(GB)
③软件总投入(万元)
六、学校电教 ①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级别(无 非
实验校 国级 省级 市级 县级)
②是否承担省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
③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实验报告数(篇)
④在省级以上评选活动中获奖的优秀课例数(例)⑤获得省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教师数
⑥获得市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教师数
⑦获得县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教师数
基础管理信息化 篇6
[关键词]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ERP信息系统;管理职责;过程管理
[作者简介]周云,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近年来,随着我国出版社转企改制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出版社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引进其他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提升出版社的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各出版社的一项战略举措。2008年6月,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及下属8家出版社整体启动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这一重要战略举措,并于2009年11月正式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现场审核,成功建立起基于ISO9000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与此同时,8家出版社同步导入ERP系统这一信息化管理手段。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ERP提供了一个规范的管理环境,ERP又为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一个科学、高效的运行平台。基于ISO9001与ERP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管理环境与管理手段在出版社正式建立之后,总编室管理职能和工作模式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进行必要的转变。
一、管理职责与权限的明晰化
1. 管理水平与执行力的提高
ISO9001标准将“管理职责、过程管理”等四个基本过程作为质量管理过程的全部活动,其中“管理职责”要求对企业内部每一个部门的职责进行划分并形成文字,明确每一个部门的相应职责。ERP系统则利用多种技术手段为“管理职责”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例如,通过ERP的建模,出版社可以按照ISO9001“管理职责”的要求,形象地表述出版社部门岗位的职责与权限。在实际工作中,则体现为管理职责从纸质制度化的层面落实到实际的、可见的流程上。在实际的日常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内部管理经常会出现管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等现象。导入具有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ERP信息化系统之后,由于每个工作流程都有相应的记录,形成了可追溯性,在某个问题出现时能清楚找出责任人,有效避免了“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出版社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完善与提升了出版社的内部管理水平。
在规范的管理制度基础上,借助ERP信息系统这一管理抓手,总编室工作人员可以更好地对选题申报材料的填写、书稿三审的质量情况、图书出版流程的规范等加强管理。一方面避免了各项资料的错误及缺失以及不规范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自身的执行力,提升了总编室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2. 平凡事做经典,琐屑事做完美
由于处于出版业务的中枢位置,总编室工作具有“多、杂、繁、乱”的特点。无论是选题计划制定申报、出版单位等级评估材料准备,还是领导指示与精神的上传下达、各种报奖及重点项目材料报送,不仅工作量大,而且琐碎。总编室工作的重复性及低创新性,导致大多数总编室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工作积极性不高。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工作流程中每一个小事都会对产品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任何一个环节或者节点的疏漏都可能导致最终结果的不可控。工业产品的不合格可以通过“召回”来减小乃至消除对消费者安全的隐患,而不合格图书对读者乃至文化传承、精神文明建设的不良影响则是不可估量的。
總编室工作人员应积极践行“平凡事做经典,琐屑事做完美”的管理要求,充分发掘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ERP信息化系统的管理优势,并积极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协助社领导做好选题规划,满足编辑业务与专业发展需求,协调好社内外各种关系,不断发挥总编室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四大基本职能。
二、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的更新
在传统出版模式下,出版社的管理主要依托手工管理、纸质管理。基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与ERP信息系统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管理环境与管理手段在出版社正式建立之后,ERP系统作为规范管理的抓手,必然给总编室的管理工作带来挑战。面对这些新工作方式的转变,我们要通过不断优化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维。
1. 精细化的管理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与ERP信息系统强调的是一种精细化的管理模式,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对每一个“生产”流程都做到监控到位、管理到位,以确保产品(即图书)质量合格。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对一本图书的全流程进行分析,对影响图书质量的关键流程的操控程序予以规定,遵循“按做的写,按写的做”这一规则。ERP信息平台则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这一手段,对图书选题策划及图书流程管理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从选题策划到图书销售,责任人、操作时间等每一个细节都可以在ERP信息系统中呈现,期间一系列数据的采集及储存也变得更加清晰、方便和快捷。细节的精细化呈现,不仅便于总编室的管理,也为各级领导做出相应决策提供较好的数据支持。
在贯彻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总编室需要承担相当一部分的监督检查职责,具体有参与编制文件,学习质量管理标准,检查各部门执行情况,收集整理贯彻标准所产生的各种材料、数据等。在ERP信息系统的操作过程中,同样有许多关键节点的控制,如选题立项、工作任务指派、书号核准、流程检查、数据导出等,这些都需要由总编室工作人员来具体操作。鉴于此,总编室工作人员要主动接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理念,积极参加ERP信息系统的操作培训,努力接受新的管理模式,力争快速掌握新的工作方法,积极进入新的工作状态。
2. 系统化的管理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与ERP信息系统所强调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在系统化的规范管理基础上。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依托的是PDCA循环管理模式,ERP信息系统则依靠计算机系统的强制性建立起流程的合理化与规范化,通过系统各管理模块的提前设定,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能。这样做的好处是:各种数据和信息的流转程序不能随意变动,从而做到信息准确;不规范的做法会遭到系统的拒绝,并能使不规范操作得到及早发现,最大限度地杜绝因管理漏洞或管理缺失导致的严重后果。
nlc202309041707
在总编室的业务管理过程中,选题的策划申报、书稿的三审、书稿的三校一通读、书号的核发、CIP数据的申领等节点比较重要。如果选题的策划与申报关系到出版社的出版方向,那么书稿的“三审三校”则涉及出版社的导向问题,书号与CIP的申领则体现出版社遵循国家管理要求的程度。这几个环节都是由总编室在其间承担着协调、管理以及服务的职能。采用ERP信息系统工作平台后,从编辑在系统上填写选题申报开始,一直到三审记录的填写、书号及CIP数据的申请,总编室工作人员均可以通过系统在线查看。无论是资料是否健全,还是流程是否顺畅,甚至是相关人员的工作是否高效,都可以在系统上一目了然。这不仅减少了手工操作的环节,缩短了信息传递、处理的时间,而且降低了操作过程中出现误差的概率,便于相关人员自我约束。
三、对过程管理的进一步重视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关注“过程方法”,即强调对流程的监控与管理。根据系统是由过程组成的网络,过程是活动的流程,活动是过程的节点这样的原理,ERP系统依据出版社的过程或者活动中一系列操作规则在系统中生成了相应的过程模型。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即通过对图书的选题策划、编辑校对、出版印刷、发行储运等过程加以识别乃至控制,确保每一个环节“输出”到下一个流程的工作都是“合格品”,实现各个环节之间的无缝对接,这是保证图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ERP信息系统以产品的实现过程为主线,通过对图书出版流程各环节的控制,借助上一个流程的“输出”,链接到下一个流程的“输入”,通过不断的“链接”,最终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全过程跟踪。基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ERP信息系统的导入,为确保产品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图书的生产过程是一個系统的过程,每个环节及流程都会影响出版物的最终质量。图书的质量形成过程,主要包括选题策划、编辑加工、三审三校、生产印刷、营销发行等主要环节,其中涉及总编室或者与总编室工作密切相关的有选题策划、编辑加工、三审三校等环节。因此,在强调对过程进行严格管理的理念指导下,总编室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导入ERP信息系统后,总编室的工作关口便前移到对过程的管理中。借助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及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无论是选题策划还是书稿三审记录填写,总编室都可以在操作过程中参与进来,随时可以针对流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异议,并要求及时整改。甚至作者交稿的时间,编辑加工、三审时间的分配等一系列细节问题也都呈现在ERP系统上,这为总编室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
总之,新形势及新管理模式的出现,对总编室工作人员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积极面对挑战,把握机遇,善于思考,努力化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总编室的工作职能,做好管理工作的转型升级,为出版社的发展与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1]林清发,刘航. 新闻出版行业ISO质量管理体系操作指南[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白建明.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对出版单位的管理效用浅析[J]. 出版发行研究,2006(8).
基础管理信息化 篇7
关键词:机关档案管理,科学化,问题,对策
一、当前机关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低。
各单位往往重视财务、人事、组织等方面的管理,却很少重视档案管理,殊不知档案管理也是机关单位管理的重要一环。许多机关单位忽视档案管理工作,忽视档案材料是单位的重要信息资源库。档案部门更是作为“冷部门”,极易成为精简或兼并对象,甚至撤销专门档案机构,只设置兼职档案人员。这些人员岗位不固定,档案业务知识偏低,待遇较低,再加之档案机构在单位组织体系中地位低,直接影响档案工作的发展。
(二)档案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的机关档案管理虽有一定规模但内部管理与机关单位发展脱节,如财务档案由财务部门整理装订、技术档案技术部门负责收集整理装订,交由办公室编号与文书档案一起保存在办公室,虽各部门都整理装订档案,但他们之间互相封闭,大部分档案管理者未经过正规培训,不懂档案整理,很多档案实行简单归纳管理,影响档案的查阅利用。
(三)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低。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文档一体化等新生事物相继出现,使档案形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这些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方式与纸质档案管理相去甚远。当前档案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技术水平已不能适应信息化需求。必须运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全面改造。
二、档案管理科学化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一)档案管理是机关单位管理的基础环节。
档案材料无系统归纳整理,会造成管理上的被动。由于现代资源的市场化流动,如果档案信息化管理跟不上,往往会导致管理层面断裂,工作无法延续;重则导致机关机密和信息流失,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档案是机关单位高效管理的重要保证。
档案是公认的提供信息的核心资源。长期以来,许多单位对室存档案重“藏”轻“用”,企业员工对档案利用效益也知之甚少。加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档案利用率不高。档案的管理和服务手段远远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
三、档案管理科学化的对策
档案管理科学化要求档案管理要与时俱进,构建科学档案管理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开展政策宣传与教育培训。
1. 各地档案部门应设立《档案法》宣传月,积极塑造典型,发挥以点带面功效。精心选择一些规模大、作风好、有一定档案管理基础的单位作为试点,进行重点指导、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档案管理水平。采取先学会管理的单位带动后建档的单位,以老手带动新手,先推出部分示范单位,使其成为“领头羊”,让后来者有榜样可学习,有先例可借鉴。
2. 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和指导。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一是举办培训班,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二是深入机关单位,现场指导和培训。给专兼职档案人员上培训课,使机关单位档案工作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二)机关单位自身层面。
1. 机关档案工作人员要树立档案意识,确立档案实用效益观念后,才会用心去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好这些档案资料,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各机关单位应认真学习《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及所属地档案条例,提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接受档案部门的业务指导与监督,主动抓好档案工作。
2. 构建科学化档案管理机制。只要符合国家档案法规,有利于档案工作开展,就可以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建制。关键要保证档案的及时、完整收集、保管和提供有效利用。如果档案没有保存齐全完整,不能提供各项活动服务,档案室再豪华,设施再完备也是毫无用处,缺少价值。
3. 变实体管理为信息管理。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也应适应数字化管理的需要,从实体档案管理转变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以信息为管理对象,对形成的各种门类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才能真正实现档案资源信息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向各类工作提供大规模、大信息量的分布式数字信息服务,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总之,档案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历史资源。因此加强档案的科学管理工作,是档案部门面临的共同新课题。档案部门应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文件档案管理系统,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机关管理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亚利.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4):35-37.
基础管理信息化 篇8
城市基础设施是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最重要力量之一[1],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导向。然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牵涉面广内容复杂,包括科学决策、管理体制、管理程序、融资渠道、经营机制、经济调节、法规政策、监督机制、教育宣传等诸多方面。现有的管理方法及管理手段已不能够满足目前及将来管理的需要。在很多国家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尤其是发展中国家[2],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及管理相互脱节,决策不科学、融资渠道狭窄、资金分配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重建轻管、资金不足、管理系统缺乏有机整合与协调能力、设施服务能力差等问题。
作为城市信息化或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正逐步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手段。但是,当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某个领域,如给排水或某个阶段、基础设施投资决策等,既没有系统地对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进行研究,也没有考虑城市基础设施跟踪管理。这既不能保证基础设施的正常使用和维护,又没有考虑基础设施为公众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理念来指导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用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来辅助城市基础设施决策、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笔者以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为指导,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进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二、城市基础设施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
城市基础设施是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3,4],其涉及城市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多个方面,如给排水、道路交通、供热供气、邮电、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防洪、防火等。城市基础设施寿命周期管理[5]就是以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为基础,对城市基础设施从规划、设计、施工,经使用、管理、维护阶段,最终被废弃或再利用的全过程实施系统管理。其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六大系统,具体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其管理过程描述,如图2所示,其中信息管理包括上述各系统内部各阶段的信息管理和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信息管理。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寿命周期进行全程管理,使得基础设施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尽量降低成本,从质量和经济性两方面寻求最佳平衡点。
三、基于寿命周期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框架
信息技术是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寿命周期管理的关键。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即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使得寿命周期管理从理论探讨转变成为实际操作。反过来,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的应用又可以指导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建设。因此,基于寿命周期管理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和寿命周期理论有效的结合,并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六大方面。其可以用图3表示。
四、基于寿命周期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功能分析
上述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框架模型,可以实现整个基础设施管理部门及公众的信息需求,具体功能可以用图4来表示。对各功能的说明如下:
1.城市基础设施现状查询
城市基础设施现状查询主要面向高层领导、决策人员及公众。查询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分布状况等信息。通过在线查询功能,高层领导或决策者可以较好的了解城市基础设施基本现状,如基础设施运营情况、建设投资情况及整个基础设施投资比例等,从而制定有效的措施以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向。而公众则可以通过查询功能获得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如公交线路情况等。
2.城市基础设施现状评价
城市基础设施现状评价是高层领导者或决策者针对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及分布状况,采用适用的评价方法(如GIS分析、OLAP等)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如基础设施运营模式评价、使用率评价、地理分布评价等。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现有基础设施规划、投资、使用、维护及分布等的合理性评价,为高层领导者或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以辅助决策。
3.城市基础设施需求分析
满足城市生产生活需要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目的。城市基础设施需求分析就是要依据需求状况及需求趋势,对中长远期的需求状况进行预测,从而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提供相应的信息。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速度及发展方向和人们的对基础设施需求增长情况。
4.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包括两部分:一是政府对基础设施经营者的管理;二是城市基础设施经营者对基础设施使用的管理和控制,包括对基础设施划分的管理、对用户的管理、对使用费的管理及对再利用的管理等。通过该信息化模型对上述信息进行集成管理,对基础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5.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维护是保证基础设施正常使用、发挥其最大效用的基本手段。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管理是指城市基础设施经营者在经营的过程中,对城市基础设施因人为损坏或自然老化而出现的各种损坏进行记录、检测、维修及监测的过程。维护策略及方案可以根据知识库的知识,由DSS自动产生。
6.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以城市规划为基础,规划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内容、项目选址等。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管理就是要结合城市规划资料,参考现状评价信息和需求分析信息,对上述六大系统进行规划,并对规划情况进行模拟、预测、决策及资料存档的过程。规划信息应贯穿基础设施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
7.城市基础设施设计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设计是依据规划资料,采用基于Web的设计软件对具体项目进行设计、模拟的过程。在项目设计完成后,应针对设计对象的结构形态和使用材料,结合寿命周期中的使用环境和包括地震在内的预计荷载,利用寿命周期性能预测和评价技术进行材料的耐久性预测、结构的损伤预测、针对建筑物寿命周期中各个时段进行性能评价,并可进行受损后的性能恢复方案设计,进而可以做寿命周期总成本估算和优化设计。城市基础设施设计管理不仅包括对城市基础设施设计资料的管理、模拟和查询等,还包括通过网络进行设计招投标的管理。
8.城市基础设施施工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施工管理是依据设计资料,进行网络施工招标、评标、施工管理及项目验收整个过程和相关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对施工现场及进度、成本进行动态模拟,对各相关资料进行网络查询。
9.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主体、投资比例、投资方向、融资方式、投资评价等。通过投融资信息化管理既可以项目投资进行科学评价,又可以方便地掌握当前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基本状况,从而指导制定有效的投融资策略。
10.城市基础设施信息服务
城市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内容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相关法规、政策;项目投资者、经营者、建设者的信息;项目服务信息及收费标准;基础设施运行实时监控信息;其他服务信息等。这些信息可以在线查询,也可以通过其他通信方式获得。其主要是为非政府投资者及基础设施使用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如确定公交最佳路径等,同时也可以收到社会的反馈信息。
上述各功能的实现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Web GIS和DSS技术,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网络化、决策的智能化操作,并且可以形象化显示各种信息,如矢量图形的任意放大、缩小、漫游、打印、设计、模拟等。
五、结论
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直接受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的制约。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研究将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笔者以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为指导,提出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框架模型。一方面界定了城市基础设施寿命周期管理及信息化的概念和内容;另一方面提出了基于寿命周期管理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框架。通过该信息化框架模型的实施,可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水平,这既降低了基础设施建设并维护成本,又提高了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从而提高了城市综合竞争力。该模型的研究将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
摘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成效对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信息化建设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发展方向。分析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框架模型的功能,包括各系统全寿命周期过程的信息化,即项目规划——投资决策——招标——设计——施工——使用——维护等,以及基础设施信息查询与服务功能。该模型可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水平,一方面可以降低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从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寿命周期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与基础设施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5):62-69.
[2]袁钢.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管理——上海的新追求[J].城市管理,2003(1):48-50.
[3]翟文华.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及其效益特性[J].城乡建设,2000(12):53-54.
[4]何永,徐彦峰.北京城市基础设施战略研究(一)[R].北京规划建设,2004(1):54-56.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风险管理研究 篇9
网络安全工作按照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针对于事前的工作内容是以预防性工作为主,主要包括以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为代表的合规性工作和风险评估,事中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应急处置,事后工作的主要内容为灾难恢复。合规性工作主要侧重于信息系统是否符合最基本的网络安全要求,但在网络空间的双盲对抗过程中,如果一方知道对方的攻击或防护策略,将总有办法实现在对抗过程中的胜利。由此可知,合规性的工作仅仅是网络安全事前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仅能实现一个基本性的安全。只有将网络安全风险管理的思想运用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中,积极开展风险评估,并不断依据评估结果调整网络安全防护策略,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实现网络空间对抗中的优势。
2 美国关键基础设施风险管理体系
美国自2009年《国家关键基础设施保护计划》(NIPP)发布以来,一直将风险管理作为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和可恢复性的基础,尤其是在2013年修订时,提出更新关键基础设施风险管理框架,专门提供了一个补充说明,描述了关键基础设施管理的实现方法。图1中描述了风险管理框架,包括设定目标和目的、识别关键基础设施、评估和分析风险、实施风险管理活动、评价等五个方面的循环。
此外这个风险管理的框架支持区域、州和城市地区在其司法管辖区域内进行威胁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THIRA)。THIRA包括根据当前的能力和所需资源识别威胁和风险以及它们将如何影响公众,并确定如何最好地减轻这些威胁和风险。以下对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设定目标和目的
在这一方面,定义具体的成果、条件、终止点或总体描述预期效果和所需的风险管理状况的性能指标。目标和目的一般会根据外部风险环境、操作环境、特定行业、关键基础设施类型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国家级关键基础设施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各部门和各级政府对风险管理活动的集中实施来实现国家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在NIPP包括以下目标和目的:
(1)评估和分析关键基础设施面对的威胁、脆弱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向风险管理活动提供信息;
(2)通过可持续的努力,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免受人为、物理和网络空间的威胁,同时估算安全投资的成本和收益;
(3)通过预先规划和缓解措施,尽量减少事件的不良后果,同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以确保生命安全以及基本服务的迅速恢复,增强关键基础设施可恢复性;
(4)在关键基础设施所有者间共享有效和相关的信息,建立意识并做出基于已知风险的决定;
(5)在事件发生期间和之后加强学习和适应。
2.2 识别关键基础设施
出于各行业独特的情况,以及运营者运营模式和风险的不同,各方对于关键基础设施的关键性看法是不同的。一些部门会识别出政府和行业合作伙伴联合运营的区域、州和本地的重要基础设施。私营业主和运营商可能会识别出保持业务正常运行、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基础设施。同样,州、地方等政府可能识别出对确保公共健康和安全、基本服务提供的基础设施。故关键基础设施分为国家级、行业级、地方级等。国土安全部国家关键基础设施优先项目(NCIPP)识别对于国家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以支持联邦政府及其关键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做出风险决策。通过这一过程识别的关键资产、系统和网络一旦破坏或中断,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重大伤亡、重大经济损失或对国家的福祉和治理能力普遍和长期的影响。NCIPP从州、关键基础设施所在部门和其他国土安全伙伴提供的信息中标识、收集并对关键基础设施设定优先级。
2.3 评估和分析风险
国土安全风险可以根据其可能性和潜在的后果来评估。一般性定义、场景、假设、指标和过程可以确保风险评估有助于关键基础设施伙伴之间相互理解。风险管理方法支持可靠的评估策略、基于场景的后果和脆弱性评估,以及假定威胁或风险发生可能性的评估等。如补充说明的介绍中所述,重要的是考虑风险被威胁或危险的性质和程度所影响、面临威胁或危险时的脆弱性,以及有可能导致的后果。关键基础设施的风险评估可以明确地考虑所有这些因素,但不量化地去做。在开展评估时,分析人员谨慎地处理风险,以表达威胁和脆弱性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是如何计算的,以确保结果的可靠和有效。对于所有资产、系统或网络,都使用最复杂的风险评估模型和模拟所达到的详细级别和特殊程度不现实也不必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简化的、基于专家判断的依赖性和相互依赖性分析对于及时做出合理的风险管理决策已经足够。
2.4 实施风险管理活动
关键基础设施所有者和经营者将使用关键基础设施风险评估的结果,建立风险管理重点。比较和排序不同实体所面临的风险,有助于识别最需要降低的风险,确定最具成本效益的风险管理选择,支持资源分配决策(例如,哪儿应该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指导投资这些项目,并突显提供最大投资回报的措施。
关键基础设施合作伙伴根据他们特定的权力范围、部门需求、风险环境、安全方法和商业环境,在选择风险管理活动时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所有者和经营者、联邦机构、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有不同的选择来减少风险。关注物理资产优先可能适合风险显著集中在设施、当地环境和物理攻击方面,特别是那些可被利用作为武器的关键基础设施。关注功能优先对于那些需要在事件发生时和发生后确保业务的连续性的部门可能更有效,这些关键基础设施的复原力远比物理保护和关键基础设施的加固更重要。为减少关键基础设施风险的项目,将优先考虑投资安全的实物资产或者确保虚拟系统的复原力,这取决于哪种选择能使关键基础设施风险管理最具成本效益。
2.5 评价措施有效性
使用性能指标是关键基础设施风险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以评估关键基础设施安全性和可恢复性的改进。性能指标允许合作伙伴依据他们的目的目标跟踪重点进度。关键基础设施指标是关键基础设施社区建立问责制、记录实际表现、促进有效管理、提供反馈机制制定决策的基础。
国家的目标专注于风险管理、共享态势感知和国家灾备,将有效评估进展作为核心,提供一个对所需自愿合作的“最终状态”的共同理解,是共同努力实现的目标。通过开发一个涉及广泛关键基础设施合作伙伴的参与式过程,一套补充的国家重点将说明广泛行动路线对于实现国家目标是必须的。
3 日本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风险管理体系
3.1 认同风险管理的基本观点
日本希望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能够认同国际通用的风险管理过程框架,如图2所示。
3.2 风险管理的支撑
对于每个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分别开展的风险评估无法全面把握的活动。跨部门的研究分析和信息交流由内阁秘书处负责,以支持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实施风险管理。
内阁秘书处分析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部门所处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主要设施和技术的状况和趋势,以及主要设施和技术固有的风险源、来自风险源的新风险,同时考虑各项研究分析的有效性、与其他政策的相互作用,以及向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提供的研究分析的效果。
同时,内阁秘书处还负责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有利于跨部门信息和意见交流的风险沟通和协商。
3.3 明确各利益相关者工作
日本在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基本政策》(第三版)中,以矩阵形式明确了各利益相关者的工作,包括内阁秘书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责任部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和CEPTOAR(保护设计、技术操作、分析和响应能力,以及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提供信息共享和分析功能的组织)在政策制定、保护实施、信息共享、应急处置等各项措施中的具体工作。
4 我国网络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早,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的标准和政策。具体风险管理标准见表1。
政策方面包括:《关于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等。
这些技术标准、政策的颁布,初步建立起了我国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框架。
5 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风险管理体系构想
5.1 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风险管理框架
在国家层面,应当制定风险管理框架,给出通用方法,指导标准的制修订。宣贯风险管理框架,使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行业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方对风险管理有充分和一致的认识,为风险管理的逐渐深入和广泛实施奠定基础。
在行业层面,应依据风险管理框架,增加适用的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得出符合本行业实际、细化、可操作的行业风险评估和分析方法,供本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参考。
5.2 设定安全保护目标
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的目标可以包括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的威胁、脆弱性和后果有全面感知和综合分析;为各层次风险管理提供有效信息和知识,建立广泛、高效和准确的共享机制;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及相关方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调;提供验证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可持续的资源选项;促进事件发生期间和之后的学习和安全措施的改进等。
同时,各行业根据国家目标细化生成本行业目标,考虑本行业业务特点、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实际状况、所处环境、已有工作基础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保护目标,反映行业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及相关方单独或集体力求达到的保护目的,并将国家目标进行明确、可衡量的目标项分解,便于行业内关键基础设施运营者采用或依据目标进行定制裁剪,对国家安全保护目标有所贡献。
5.3 识别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国家层面编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识别认定指南,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目录动态管理制度,授权专门机构负责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目录的维护和更新,并以恰当的方式和范围使运营者和必要的相关方知悉目录。
在国家指导下,行业根据识别认定指南,确定适用本行业的识别方法和必要的业务功能、性能域值,关注跨行业、跨区域的设施间的相互依赖和影响,关注可能会包括涉及多个部门的设施,按照设施或设施群所提供的服务对于国家重要性,确定设施优先级,确保清单数据结构准确、及时。
5.4 评估和分析风险
国家可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机制和工作成果,包括等级保护等各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行业年度风险评估报告,判断威胁和风险变化趋势,形成年度威胁和风险报告。安全风险评估和分析应充分依靠专家委员会的力量,指定专门队伍参与和实施,关注设施间和行业间风险的相互影响分析。对于国家层面或普遍适用性的风险及其可能的后果,如环境变化、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新的威胁等,进行专门研究并及时分享研究成果,用以指导行业和设施运营者的评估和分析。国家层面可以为行业和设施运营者风险评估和分析提供技术队伍、评估工具和培训课程等资源列表。
行业应定期开展行业级的风险评估,形成年度行业威胁和风险分析报告。在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时,应开展关联性分析,尽可能充分地沟通和咨询有依赖性和互依赖性的行业和其他相关方。在分析后果时,需要同时考虑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特别是由于相互依赖性造成影响的两面性。
5.5 确定优先保护措施并实施
应用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风险评估的结果,国家可以确定安全保护措施的优先级,选择成本效益高的措施作为实施重点,调动国家资源,实施优先保护措施。
同时,行业也可以避免简单地减少系统漏洞,而是选择最大投资回报的预防、保护、缓解、响应和恢复活动。行业主管部门应更关注能够改善整个行业安全状况的体系化措施的实施,如软件开发过程的控制、重大项目上线前的安全风险评估、安全可控产品和服务的推广、统筹规划的灾备中心等,并将通用性措施形成最佳实践进行推广。
5.6 评价措施有效性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措施不是一成不变的,国家可以每年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重点检查各项保护工作的实施情况和保护效果,对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总体能力提升的作用、国家目标的实现程度等,设定量化指标,跟踪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记录实际效果,以评估的结果更新或补充国家目标,调整措施优先级。
行业也可以评估行业保护措施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安全性改进程度。对于与国家目标重点相关的措施,应以便于国家量化评价的方式提供评估报告。沟通和评估有依赖性和互依赖性的其他行业和相关方的网络安全保护目标实施情况对本行业的影响,根据国家目标和措施的调整和各项评估结果,指导本行业政策和措施的调整。
6 结语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我国《网络安全法》将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网络安全法》不仅奠定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法律地位,也明确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中运营者、政府部门、网信部门应采取的措施。对于建立风险管理框架、建立广泛、高效的共享机制、调动国家资源实施优先保护,全面实施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必将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THE WHITE HOUSE.Cyberspace Policy Review[EB/OL].[2016-09-01].https://www.dhs.gov/publication/2009-cyberspace-policy-review.
[2]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2010Quadrennial Homeland Security Review[EB/OL].[2016-09-15].https://www.dhs.gov/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s/2010-qhsr-report.pdf.
[3]日本政府网络安全战略总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基本政策[EB/OL].第三版.[2016-09-16].www.nisc.go.jp/eng/pdf/actionplan_ci_eng_v3.pdf.
基础管理信息化 篇10
鉴于以上情况,改变现在必须进行通信资源信息梳理,将分散的通信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准确的通信专业信息数据库,实现通信专业管理的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提高公司通信管理水平,提升通信网资源集中管控能力。
电力通信网是公司除电网外的另一张实体网络,它是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是电网一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是各类电力信息化业务的运行平台。同时,它具有网络规模大、网络设备全、覆盖范围广、人均设备运维任务重、网络运行安全责任大、调度业务要求保障高等特点
1 管理现状分析
1.1 资源信息管理分散
目前公司共有五套网管系统(分别为马可尼1区、马可尼2区、NEC、中兴、华为),此五套网管系统资源信息独立存储和管理,不能互通。由于数据存储分散,不能进行统一查询,不能形成全面的通信站点分布图、光路拓扑图,通调、检修、方式人员只能通过对各网管查询结果的对比和凭借经验或者自行整理的数据,才能了解全局网络布局和业务信息,这样工作起来非常不便,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1.2 各网管系统功能不一致,良莠不齐
由于各网管系统建设厂家和建设时间不同,导致具体功能不一致,比如数据查询、业务生成、创建拓扑图等功能,在满足实际需求方面和易用化方面更是差强人意。另外,大多数网管系统都是英文界面,并且厂家在使用培训方面一直处于滞后状态,技术支持也不能做到随时随意。甚至,个别网管系统,在公司内只有极少数人员会使用,当该人员出差时会出现工作无法开展的情况。
1.3 各网管系统均不支持多点访问
各网管系统均有一个非常大的通病,即不支持多点访问。比如马可尼网管系统,全公司只有两台台式电脑能够访问,一台用来做业务,一台用来日常查询。并且这两台电脑都放置于网管中心,方式专责需要查询相关信息时,必须从办公室跑到网管中心,查询完毕后再回办公室生成方式单。
2 管理需求分析
2.1 数据需求分析
目前明确需要梳理的通信专业基本信息包括通讯站点、传输网设备、通信业务及业务通道信息等基础台帐信息,及通信站点、通信设备、传输网络、承载业务的对应关联关系。另外,还包括站点分布图、传输网拓扑图等信息。
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满足通信专业实际业务需要,包括基础资源信息管理/查询功能、重要业务分析、历史信息浏览等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2.2.1 基础资源管理维护
通过提供标准统一、权责分明的信息管理维护功能,提供对如下基础信息的统一管理,包括信息的采集导入、数据更新、管理权限划分等,为后续的关联关系梳理和信息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1)基础设备台帐信息:
包括站点、ODF、DDF、光端机、板卡等,每个设备根据实际情况有可细分内容,如光端机中的槽位信息,板卡的端口信息等。
(2)传输网资源信息:
包括光连接、光缆段、光芯、光连接盒等信息。
(3)承载业务信息:
包括光芯/板卡端口对应的业务信息描述、细分的2M业务信息描述等。
(4)拓扑图信息:
包括光缆拓扑图、传输网拓扑图。
2.2.2 关联信息管理维护
这部分内容为本次信息梳理的重点,通过将梳理后的设备、传输网、承载业务之间明确的关联、对应关系明确化,保证信息的完整、统一,为下一步信息分析提供支撑。
主要是进行通信资源信息(通信设备、传输网、承载业务)之间的关联关系维护,如站点连接光缆信息、光端机安插板卡信息、板卡端口连接光芯信息、板卡端口承载业务信息、板卡端口细分2M承载业务信息、关联方式单号等。
2.2.3 信息综合利用分析
实现通信资源信息的多维度、多角度综合查询、汇总、分析。
(1)自上而下:
从大项入手,实现信息的逐步细化。如根据站点信息查询对应设备、板卡/端口、承载业务及其业务通道信息。
(2)自下而上:
从具体入手,实现信息的逐步追溯。如根据业务信息查询对应的通道、板卡/端口,及其关联的设备、站点相关系信息。
(3)自由视角:
实现任意信息进行追溯(向上溯源)和透视(向下明细)查询。
(4)模糊查询:
要支撑相关信息的模糊查询,比如查询10端口,要列出所有设备的10端口。
总体来讲,通信调度、通信检修业务侧重于通信资源已用情况的查询、分析,而方式管理则更偏重于空余通讯资源的查询、分析、利用。
2.3 明确信息采集、管理、维护职责
只有完备的基础台帐信息做支撑,才能进行更方便的业务支撑,更准确的信息分析。故在系统建成后,明确信息采集渠道、信息负责人和管理责任,明确各信息源方面的义务、责任,使信息采集便捷、通畅,确保信息更新及时、真实、有效。
3 结论
香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启示 篇11
关键词:香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培训
21世纪,人类步入了以经济全球化、世界信息化和教育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竞争时代。“信息化”一词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发了教育信息化潮流。基础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高公民信息素养的奠基性工程,是教育应对信息化趋势的本质要求和必然选择。香港作为世界金融、科技和信息中心,是为数不多较早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香港称之为“资讯科技教育”)的地区。研究香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经验,对内地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战略
政策指引实践。先进的战略理念是香港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香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计算机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工作。1982年,计算机被首次引入香港的学校。同年,香港修订了中学四、五年级的计算机课程纲要,并在30所中学开展试验项目,将计算机课程作为会考科目。1985年,计算机成为香港中等学校课程的学科之一[1]。自此,香港的信息技术教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1997年,时任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在《施政报告》中提出一系列关于强化信息技术教育的举措,包括政府增拨经费,以提高中小学校的计算机配备数量;在10所小学和10所中学推行资讯科技先导计划,以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最佳教学模式;在中学设立多媒体学习中心,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等。
1998年,香港出台了第一份资讯科技教育策略文件——《与时俱进:善用资讯科技学习五年策略》(以下简称《五年策略》),其宗旨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在这一核心思想的引领下,该文件提出三个具体目标:使学生成为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个体,使学校成为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场所[2];为学生提供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机会;使学生学会筛选、分析和处理各类信息,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意识。
2004年7月,香港教育部门颁布了第二份资讯科技教育策略文件——《善用资讯新科技,开拓教学新世纪》,其中不仅总结了《五年策略》所取得的成果和出现的弊端,而且从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层面制定了香港信息技术教育的未来发展目标。例如,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校领导的管理能力、改善教师的教学能力、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信息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借助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改革等。
2007年10月,香港教育部门发布了第三份资讯科技教育策略文件——《适时适用科技,学教效能兼备》。该文件指出一些学校片面追求技术的误区,强调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着眼于以人为本,而不应仅仅关注技术,资讯科技要同时成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工具,即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能一味地鼓励其使用信息技术,而忽视教师指导的作用,应避免两者间不平衡现象的出现。同时,文件明确提出,2009-2013学年在香港中小学校全面推广电子学习,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双向提升。
在过去一段时间,香港紧随时代步伐,始终把提升学生和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作为核心发展战略,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向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硬件设施建设和网络设施建设两个部分。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香港特区政府不断增加财政拨款,购买计算机和其他硬件器材,并加强后期管理和维护。相关数据显示,1997年,香港特区政府拨款2.54亿港币,为每所小学增添15台计算机,其中2台与因特网连接。此后,特区政府逐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1998年,耗资近26亿港币,为香港每所小学配齐100台计算机,同时更新中学已有计算机及其他硬件设施。在《五年策略》实施期间(1999-2003年),香港政府陆续投入60多亿港币,用于1200多所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3年,全港中小学校均已完成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同时大多数学校成立了多媒体学习中心[3]。2003年至2006年年底,香港政府共投入约72亿港币,用以改进和提升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2007年香港教育署公布的信息技术教育统计指标显示,香港小学阶段的生机比已达到6:1,中学阶段的生机比达到4:1,超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平均水平。近年来,香港地区中小学校的计算机拥有量及相关硬件配备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不仅在数量上远超预定目标,而且在质量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网络设施建设方面,香港特区政府于1998年推出“数码21”资讯科技策略。该策略明确指出,在加强网络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提升香港地区的网络服务水平,以期在全球网络互联的新世纪使香港顺利成为世界领先的数码城市。随着该策略的实施与推进,2001年,香港已成为全球网络设施最完善的城市之一。这为其校园网络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技术支撑。在这一广阔的发展背景下,一方面,特区政府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中小学校园网络系统的建设。例如,向每所学校提供为期3年的网络环境建设专项经费,启动校园网络建设。到2007年,全港公立学校均实现了宽频网络连接的目标。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港中小学均已完成校园网的建设工作,即网络几乎覆盖了香港校园的每个角落,包括教室、多媒体机房、教师办公室、图书室等。另一方面,特区政府不断采取措施,促进校园网络的正常化发展。例如,为学校推荐或安排网络服务公司,以协助学校加强校园网络的日常管理和系统定期维护;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制定科学的技术行为规范;提供权威的建设规划指南等。
三、信息化资源建设
信息化资源建设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与灵魂,是促使其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香港特区政府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始终将信息化资源建设列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建设项目。1998年,在优质教育基金资助下,香港成立了当地迄今最大、点击率最高的教育网站——香港资讯校园。该网站以推动学校师生使用互联网服务为目的,到目前为止已为800余所中小学提供网络服务。
1999年,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民共享,香港成立了优质教育网上资源中心。该资源中心包含教学素材、文献资料、教学案例等多项内容,为师生随时获取所需教育资源提供保障。就学生而言,利用此网络空间获取知识与信息,不仅有助于其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而且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就教师而言,一方面,通过此资源中心不仅可以了解最新的教育资讯、计划、报告和教育成果,还可以获取优质的教学资料、教学课件以及教学案例,为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教学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教师也可通过网络上传教学资源,促进优质资源的流动,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网络共享。
2000年8月,香港教育部门建立了全球首个网上教育电视频道——香港资讯教育城[4],分为公众、家长、教师和学生四个频道,内容涉及教育前沿动态、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这一项目资源的建立,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为广阔、有效的学习内容,强化自主学习过程,促进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
2003年,香港正式开通了以教育内容为主的全新门户网站——学校团队(School Team),其宗旨是加强师生间、生生间以及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和交流,为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多边的网络互动平台。
近年来,随着特区政府对信息化资源建设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内容也愈加丰富,不仅包括素材类教育资源和网络课程建设,还涉及教育资源建设评价、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开发等方面。
四、师资培训
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主导力量,是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所在。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等。香港自1998年开始着手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五年策略》将师资培训划分为四个水平,即基本程度水平(接受有关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教学软件的应用培训)、中级程度水平(接受有关在备课和授课时使用信息技术的培训)、中级偏上程度水平(接受有关计算机联网和利用教学软件备课的培训)、高级程度水平(接受有关计算机辅助教学和高难度计算机操作的培训),并对每阶段应达到的培训时长和培训人数作出了具体说明,其最终目标是全面提升香港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促使其在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截至2003年8月,香港所有教师(5.06万人)均已接受基本程度水平的信息技术培训。其中,达到中级程度水平的教师占77%、中级偏上程度水平的教师占27%、高级程度水平的教师占6%。[5]
为进一步推广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校校用、班班用、师师用的终极目标,特区政府在不断加大培训力度的同时,开始尝试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和岗位进行重新界定与划分。例如,教育部门为163所学校各增聘一名资讯科技教师,主要负责各校信息技术的统筹工作,以实现资讯科技教育的专人负责和管理。此外,为体现各学校的教育特色,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特区政府还专门为250所学校各安排了一名资讯科技统筹员,以协助学校制定、实施及推广各类信息技术教学的校本计划。[6]
随着师资培训范围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培训形式已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特区政府尤为重视教师培训方式的变革,以转变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例如,定期为在职教师安排训练课程和复修课程,以进一步提升在职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同时,特区政府也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将信息技术列为大学的必修课程、设立信息技术培训中心等,以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培养。
五、启示
内地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虽已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同香港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香港的有关经验值得借鉴。
(一)政府高度重视,逐步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公平程度
香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始终把资讯科技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且一直给予强大的资金保障,用以更新硬件设备和改善相关软件环境。此外,香港特区政府对弱势群体也提供许多帮助和支持。例如,发放津贴,以保障贫困家庭学生使用资讯科技设施;为残障人士提供资金补贴等。这一系列措施的施行,无不彰显特区政府努力缩小教育差距的决心,以期逐步提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公平程度。
众所周知,内地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以及城乡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更新速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直接导致各地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内地农村和城市小学的生机比分别为34:1和18:1[7],与香港地区相比差距甚远。这时刻提醒我们,内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公平问题亟待解决。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定位准确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香港特区政府始终不遗余力地进行相关政策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以确保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通过对香港以往相关战略、政策的分析可发现,香港特区政府尤为重视教育目标的调整,始终将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和价值观上面。例如,为实现新的培养目标,造就信息社会所需人才,《适时适用科技,学教效能兼备》就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实施和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设备资源的管理和开发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同时,指出应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教育教学观念更新,彻底转变思维方式,最终确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学习观和信息观。这使得香港的信息技术教育在过去几十年间得到了迅速发展,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内地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突破原有的单一线性发展思路,从整体推进的角度进行规划,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师资培训等要素有机结合,使信息技术融入到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之中,最终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优化发展。
(三)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政府推动、企业支持、多方参与
全员参与、各尽其责,是香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香港特区政府的主要职责包括投资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制定资讯科技教育发展策略、监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情况、加强师资培训和管理等。在政府的号召和推动下,信息技术教育得到香港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各类企业对此投入了大量资金,为学校配备硬件及软件设施、提供网络服务、资助相关科研活动等。同时,香港教育部门也组织教育界、商界和资讯科技界的专业人员和团队共同研究和策划相关工作,以保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开展。纵观香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其巨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香港特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企业的资金支持及教育界相关人士的广泛参与。与香港地区相比,内地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依赖于政府和学校的推动,而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力度远远不够。因此,政府应采取一定措施,鼓励和推动社会各类企业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和资助,特别要加大对西部和偏远山区的支持力度,切实提高落后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最终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5][6]陈俊珂,孔凡士.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4,19,20.
[2]王运武.我国香港和台湾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7(12):8.
[3][4]郑芳霞.香港及亚洲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J].科技视界,2012(31):161.
[7]王攀花,张肖.新加坡与中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J].软件导刊,2013(7):7.
基础管理信息化 篇12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目标
计算机应用技术遍及各个领域, 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具有双重性,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两个目标分别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服务。其具体内容如下:
1. 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当今社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对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软硬件基本知识,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培养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 切实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 学生在大学期间, 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可以逐渐养成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思维的习惯, 学会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
2. 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服务
为深化信息技术公共课程教学改革, 对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信息技术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就要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服务。在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目的, 是为后续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服务以及为今后工作和生活中应用计算机做准备。因此, 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策略
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可以从合理整合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内容和改革考试方案四个方面采取策略。
1. 合理整合教材
现行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为主, 为适应计算机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 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应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合理切割, 整合计算机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既要保持其实用性, 又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整合, 应结合信息管理专业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选择计算机教材的内容, 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修改或编制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 应打破常规教学内容, 组合信息管理专业相关行业的实际应用知识点为主的课程模块。
2. 创新教学方法
改革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创新。创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等, 形成大众化、通俗化、多元化的案例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教师要灵活多样地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与此同时, 还应减少课堂教学, 增加机房授课, 加大计算机实践教学时数, 引导学生提高和强化实际操作技能, 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技巧。
3. 改善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懂专业、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在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中,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师资队伍, 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 可以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保证。另外, 学校可鼓励在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进行进修, 提高学历层次, 并定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进行考评, 发挥督导评估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4. 改革考试方案
考试是检查与评定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计算机的普及, 各领域的工作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 还要在考试方案上进行改革。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重点应放在计算机操作技能上, 把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更紧密地融合。整合后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再把知识点作为考试的依据, 应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为目标, 明确课程定位、精讲课程内容、运用新的考试模式, 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三、结语
总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信息管理专业的基本教学目标是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类信息的管理, 需要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 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改, 应着力于整合计算机教材、创新计算机教学方法、改善计算机教学内容和改革计算机考试方案, 使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改, 从过去的操作技能的培训逐步过渡到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促进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杨玲, 浅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2011, (01) .
[2]云正富, 任友理, 周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05) .
[3]陈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 (02) .
【基础管理信息化】推荐阅读:
疾控基础信息管理平台08-28
信息管理基础知识08-29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08-19
税收管理员培训习题集-税收信息化基础知识(多选1~149)10-02
基础管理11-06
基础管理与预算管理09-19
档案基础管理07-18
作业基础管理07-28
能源基础管理09-01
高职管理基础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