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管理(共12篇)
基础设施管理 篇1
1 引言
网络安全工作按照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针对于事前的工作内容是以预防性工作为主,主要包括以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为代表的合规性工作和风险评估,事中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应急处置,事后工作的主要内容为灾难恢复。合规性工作主要侧重于信息系统是否符合最基本的网络安全要求,但在网络空间的双盲对抗过程中,如果一方知道对方的攻击或防护策略,将总有办法实现在对抗过程中的胜利。由此可知,合规性的工作仅仅是网络安全事前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仅能实现一个基本性的安全。只有将网络安全风险管理的思想运用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中,积极开展风险评估,并不断依据评估结果调整网络安全防护策略,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实现网络空间对抗中的优势。
2 美国关键基础设施风险管理体系
美国自2009年《国家关键基础设施保护计划》(NIPP)发布以来,一直将风险管理作为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和可恢复性的基础,尤其是在2013年修订时,提出更新关键基础设施风险管理框架,专门提供了一个补充说明,描述了关键基础设施管理的实现方法。图1中描述了风险管理框架,包括设定目标和目的、识别关键基础设施、评估和分析风险、实施风险管理活动、评价等五个方面的循环。
此外这个风险管理的框架支持区域、州和城市地区在其司法管辖区域内进行威胁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THIRA)。THIRA包括根据当前的能力和所需资源识别威胁和风险以及它们将如何影响公众,并确定如何最好地减轻这些威胁和风险。以下对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设定目标和目的
在这一方面,定义具体的成果、条件、终止点或总体描述预期效果和所需的风险管理状况的性能指标。目标和目的一般会根据外部风险环境、操作环境、特定行业、关键基础设施类型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国家级关键基础设施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各部门和各级政府对风险管理活动的集中实施来实现国家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在NIPP包括以下目标和目的:
(1)评估和分析关键基础设施面对的威胁、脆弱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向风险管理活动提供信息;
(2)通过可持续的努力,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免受人为、物理和网络空间的威胁,同时估算安全投资的成本和收益;
(3)通过预先规划和缓解措施,尽量减少事件的不良后果,同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以确保生命安全以及基本服务的迅速恢复,增强关键基础设施可恢复性;
(4)在关键基础设施所有者间共享有效和相关的信息,建立意识并做出基于已知风险的决定;
(5)在事件发生期间和之后加强学习和适应。
2.2 识别关键基础设施
出于各行业独特的情况,以及运营者运营模式和风险的不同,各方对于关键基础设施的关键性看法是不同的。一些部门会识别出政府和行业合作伙伴联合运营的区域、州和本地的重要基础设施。私营业主和运营商可能会识别出保持业务正常运行、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基础设施。同样,州、地方等政府可能识别出对确保公共健康和安全、基本服务提供的基础设施。故关键基础设施分为国家级、行业级、地方级等。国土安全部国家关键基础设施优先项目(NCIPP)识别对于国家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以支持联邦政府及其关键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做出风险决策。通过这一过程识别的关键资产、系统和网络一旦破坏或中断,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重大伤亡、重大经济损失或对国家的福祉和治理能力普遍和长期的影响。NCIPP从州、关键基础设施所在部门和其他国土安全伙伴提供的信息中标识、收集并对关键基础设施设定优先级。
2.3 评估和分析风险
国土安全风险可以根据其可能性和潜在的后果来评估。一般性定义、场景、假设、指标和过程可以确保风险评估有助于关键基础设施伙伴之间相互理解。风险管理方法支持可靠的评估策略、基于场景的后果和脆弱性评估,以及假定威胁或风险发生可能性的评估等。如补充说明的介绍中所述,重要的是考虑风险被威胁或危险的性质和程度所影响、面临威胁或危险时的脆弱性,以及有可能导致的后果。关键基础设施的风险评估可以明确地考虑所有这些因素,但不量化地去做。在开展评估时,分析人员谨慎地处理风险,以表达威胁和脆弱性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是如何计算的,以确保结果的可靠和有效。对于所有资产、系统或网络,都使用最复杂的风险评估模型和模拟所达到的详细级别和特殊程度不现实也不必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简化的、基于专家判断的依赖性和相互依赖性分析对于及时做出合理的风险管理决策已经足够。
2.4 实施风险管理活动
关键基础设施所有者和经营者将使用关键基础设施风险评估的结果,建立风险管理重点。比较和排序不同实体所面临的风险,有助于识别最需要降低的风险,确定最具成本效益的风险管理选择,支持资源分配决策(例如,哪儿应该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指导投资这些项目,并突显提供最大投资回报的措施。
关键基础设施合作伙伴根据他们特定的权力范围、部门需求、风险环境、安全方法和商业环境,在选择风险管理活动时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所有者和经营者、联邦机构、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有不同的选择来减少风险。关注物理资产优先可能适合风险显著集中在设施、当地环境和物理攻击方面,特别是那些可被利用作为武器的关键基础设施。关注功能优先对于那些需要在事件发生时和发生后确保业务的连续性的部门可能更有效,这些关键基础设施的复原力远比物理保护和关键基础设施的加固更重要。为减少关键基础设施风险的项目,将优先考虑投资安全的实物资产或者确保虚拟系统的复原力,这取决于哪种选择能使关键基础设施风险管理最具成本效益。
2.5 评价措施有效性
使用性能指标是关键基础设施风险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以评估关键基础设施安全性和可恢复性的改进。性能指标允许合作伙伴依据他们的目的目标跟踪重点进度。关键基础设施指标是关键基础设施社区建立问责制、记录实际表现、促进有效管理、提供反馈机制制定决策的基础。
国家的目标专注于风险管理、共享态势感知和国家灾备,将有效评估进展作为核心,提供一个对所需自愿合作的“最终状态”的共同理解,是共同努力实现的目标。通过开发一个涉及广泛关键基础设施合作伙伴的参与式过程,一套补充的国家重点将说明广泛行动路线对于实现国家目标是必须的。
3 日本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风险管理体系
3.1 认同风险管理的基本观点
日本希望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能够认同国际通用的风险管理过程框架,如图2所示。
3.2 风险管理的支撑
对于每个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分别开展的风险评估无法全面把握的活动。跨部门的研究分析和信息交流由内阁秘书处负责,以支持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实施风险管理。
内阁秘书处分析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部门所处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主要设施和技术的状况和趋势,以及主要设施和技术固有的风险源、来自风险源的新风险,同时考虑各项研究分析的有效性、与其他政策的相互作用,以及向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提供的研究分析的效果。
同时,内阁秘书处还负责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有利于跨部门信息和意见交流的风险沟通和协商。
3.3 明确各利益相关者工作
日本在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基本政策》(第三版)中,以矩阵形式明确了各利益相关者的工作,包括内阁秘书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责任部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和CEPTOAR(保护设计、技术操作、分析和响应能力,以及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提供信息共享和分析功能的组织)在政策制定、保护实施、信息共享、应急处置等各项措施中的具体工作。
4 我国网络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早,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的标准和政策。具体风险管理标准见表1。
政策方面包括:《关于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等。
这些技术标准、政策的颁布,初步建立起了我国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框架。
5 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风险管理体系构想
5.1 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风险管理框架
在国家层面,应当制定风险管理框架,给出通用方法,指导标准的制修订。宣贯风险管理框架,使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行业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方对风险管理有充分和一致的认识,为风险管理的逐渐深入和广泛实施奠定基础。
在行业层面,应依据风险管理框架,增加适用的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得出符合本行业实际、细化、可操作的行业风险评估和分析方法,供本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参考。
5.2 设定安全保护目标
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的目标可以包括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的威胁、脆弱性和后果有全面感知和综合分析;为各层次风险管理提供有效信息和知识,建立广泛、高效和准确的共享机制;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及相关方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调;提供验证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可持续的资源选项;促进事件发生期间和之后的学习和安全措施的改进等。
同时,各行业根据国家目标细化生成本行业目标,考虑本行业业务特点、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实际状况、所处环境、已有工作基础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保护目标,反映行业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及相关方单独或集体力求达到的保护目的,并将国家目标进行明确、可衡量的目标项分解,便于行业内关键基础设施运营者采用或依据目标进行定制裁剪,对国家安全保护目标有所贡献。
5.3 识别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国家层面编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识别认定指南,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目录动态管理制度,授权专门机构负责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目录的维护和更新,并以恰当的方式和范围使运营者和必要的相关方知悉目录。
在国家指导下,行业根据识别认定指南,确定适用本行业的识别方法和必要的业务功能、性能域值,关注跨行业、跨区域的设施间的相互依赖和影响,关注可能会包括涉及多个部门的设施,按照设施或设施群所提供的服务对于国家重要性,确定设施优先级,确保清单数据结构准确、及时。
5.4 评估和分析风险
国家可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机制和工作成果,包括等级保护等各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行业年度风险评估报告,判断威胁和风险变化趋势,形成年度威胁和风险报告。安全风险评估和分析应充分依靠专家委员会的力量,指定专门队伍参与和实施,关注设施间和行业间风险的相互影响分析。对于国家层面或普遍适用性的风险及其可能的后果,如环境变化、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新的威胁等,进行专门研究并及时分享研究成果,用以指导行业和设施运营者的评估和分析。国家层面可以为行业和设施运营者风险评估和分析提供技术队伍、评估工具和培训课程等资源列表。
行业应定期开展行业级的风险评估,形成年度行业威胁和风险分析报告。在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时,应开展关联性分析,尽可能充分地沟通和咨询有依赖性和互依赖性的行业和其他相关方。在分析后果时,需要同时考虑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特别是由于相互依赖性造成影响的两面性。
5.5 确定优先保护措施并实施
应用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风险评估的结果,国家可以确定安全保护措施的优先级,选择成本效益高的措施作为实施重点,调动国家资源,实施优先保护措施。
同时,行业也可以避免简单地减少系统漏洞,而是选择最大投资回报的预防、保护、缓解、响应和恢复活动。行业主管部门应更关注能够改善整个行业安全状况的体系化措施的实施,如软件开发过程的控制、重大项目上线前的安全风险评估、安全可控产品和服务的推广、统筹规划的灾备中心等,并将通用性措施形成最佳实践进行推广。
5.6 评价措施有效性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措施不是一成不变的,国家可以每年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重点检查各项保护工作的实施情况和保护效果,对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总体能力提升的作用、国家目标的实现程度等,设定量化指标,跟踪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记录实际效果,以评估的结果更新或补充国家目标,调整措施优先级。
行业也可以评估行业保护措施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安全性改进程度。对于与国家目标重点相关的措施,应以便于国家量化评价的方式提供评估报告。沟通和评估有依赖性和互依赖性的其他行业和相关方的网络安全保护目标实施情况对本行业的影响,根据国家目标和措施的调整和各项评估结果,指导本行业政策和措施的调整。
6 结语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我国《网络安全法》将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网络安全法》不仅奠定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法律地位,也明确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中运营者、政府部门、网信部门应采取的措施。对于建立风险管理框架、建立广泛、高效的共享机制、调动国家资源实施优先保护,全面实施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必将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THE WHITE HOUSE.Cyberspace Policy Review[EB/OL].[2016-09-01].https://www.dhs.gov/publication/2009-cyberspace-policy-review.
[2]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2010Quadrennial Homeland Security Review[EB/OL].[2016-09-15].https://www.dhs.gov/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s/2010-qhsr-report.pdf.
[3]日本政府网络安全战略总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基本政策[EB/OL].第三版.[2016-09-16].www.nisc.go.jp/eng/pdf/actionplan_ci_eng_v3.pdf.
[4]卢英佳,吕欣.《日本网络安全战略》简析[J].中国信息安全,2014(04):110-111.
基础设施管理 篇2
2.使用范围
[-http:///]本
规范适用于公司的各种检测检验机械设备、仪器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水电配套设施、消防系统、厂房等辅助基础设施的管理。
3.职责
3.1设备使用部门负责公司的检验检测等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维修,及日常的清洁保养工作。
3.2人力资源部IT组负责公司电话、电脑、网络、ERP数据库系统的维护和修理工作。
3.3人力资源部行政组负责公司设备的维修,以及水电配套设施,消防设施、厂房、库房的日常维护和修理工作。
4.作业内容
4.1.设备购置
所有设备、仪器购置前,相关部门应填写《请购单》交总经理审批。设备交付时,设备使用部门经理应进行仔细查验,有质量问题应立即拒收并更换,设备安装调试后,由使用部门及人力资源部行政组协同进行验收,直到达到正常使用要求,由相关人员在《固定资产领用单》上签字,并由行政组对该设备进行相应固定资产登记存档,形成《固定资产登记表》。
4.2机械设备、仪器
4.1.2日常保养
4.1.2.1日常保养由本设备操作人员专人负责,保养和检查内容根据《设备日常保养检查表》的项目进行,保养频率自定,一般每月进行一次。
4.1.2.2每天检查确认
A.机械设备、仪器应每日擦拭干净,保持3S良好。
B.机械设备各传动轴有无足够的润滑油。
C.开机时是否有异常现象。
D.各种监视及测试仪表是否正常。
4.1.3故障维修
当机械设备出现在运行中有异常响声,不正常的振动及松动等现象,显示设备发现故障及隐患应立即停机检修,并向主管报告,并及时联络人力资源部行政组配合修理,对于紧急修理,由使用人员直接联系行政主管安排修理,其余则填写《设备报修单》,交行政主管安排修理,应记录故障情况、发生时间、维修内容、维修时间等。
4.1.4保养(校验)
4.1.4.1每末由行政组人员根据本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情况,对检验机等设备进行保养,以确保机器的正常运行。
4.1.4.2检验检测设备、仪器的校验具体见《测量装置控制程序》,由品质管理部经理安排强检或自检。
4.2计算机、网络、ERP系统、电话、门禁监控系统
4.2.1人力资源部IT组应保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止病毒破坏,影响正常的办公和公司数据安全,应采用杀毒软件或防火墙系统对计算机进行防病毒保护,并及时更新杀毒软件的版本。
4.2.2人力资源部IT组应定期对ERP系统的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备份文件应作为重要记录妥善保存。
4.2.3计算机、电话、网络、监控系统发生故障后,由使用部门直接联系IT主管,由其安排修理。
4.3水电配套设施及厂房
4.3.1公司的水电、厂房设施必须在经过工程验收后方可投入使用。
4.3.2高压配电房必须有专人管理,管理人员必须取得电工入网上岗证,主要监视变压器高压断路器等运行状况,并进行记录,发现异常,应立即向行政主管报告。
4.3.3水电配套设施发生故障后,发现者应立即联系人力资源部行政组,行政主管应迅速派人进行紧急修理,确保水电设施良好。
4.4消防设施
4.4.1建筑消防设施在施工前,其设计图纸必须经过消防部门的审批,经审批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施工完成后,经消防部门进行消防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4.4.2对于灭火器、消防栓,由人力资源部行政组每季度检查一次,确保灭火器的压力及消防栓的消防水流畅通,水压正常。检查后应将检查情况分别记录于《灭火器检查记录表》及《消防栓检查记录表》,出现异常的应立即修理。
4.4.3对于自动消防报警系统,应由保安进行日常监视,确保消防报警系统主机运行正常,同时应由人力资源部行政组或委托消防维护机构每半年对自动消防报警系统进行维护,主要进行消防探头的清洗和测试,声光报警、手动报警、喷淋系统的试验,确保其正常运行。
4.4.4人力资源部每年应委托由资质的消防检测部门对公司的自动消防报警系统、喷淋系统、防排烟系统进行第二方检测,并出具消防系统检测报告,对于在检测中发
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并报总经理室。
4.5电梯、货梯管理
4.5.1电梯、货梯属于国家规定的特种设备,在使用前必须至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注册登录,经批准后方可投入使用。
4.5.2人力资源部每年必须对在用载人或载货电梯进行检验申请,经过特种设备检验所检验并取得合格证,若检验不合格,应立即停止使
用,贴封条,待修理完毕再次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4.6设备报废处理
4.6.1设备的报废应由设备使用部门提出,经人力资源部行政组鉴定,报总经理室批准后方可实施报废,建立《报废设备清单》,同时在帐、卡及财务上进行相应处理。
5.相关表单
5.1请购单
5.2固定资产领用单
5.2固定资产登记表(无规定格式)
5.3设备报修单
5.4灭火器检查记录表
5.5消防栓检查记录表
5.6消防系统检测报告(无规定格式)
基础设施项目全风险造价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管理;风险性造价管理;控制;责任方案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各种高层建筑被不断地兴建,对于高层项目的基础施工部分来说,做好基础性的处理非常关键。在我国的相关的法律规程中,对于高层建筑的基础设施的施工风险问题做出了重要的阐述,特别是在安全性方面,指出了当今建筑工程的弊端所在,分析了项目出现弊端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我国是一个建筑行业的大国,在基础性措施的建立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1.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性造价管理现存的问题
在我国,建筑基础性的设施和项目在造价问题上存在众多的问题,由于是单价的造价方面,由于采用的材料和基础性的建筑材料不同,再加上施工工艺方面的失误,容易造成施工中造价的风险问题,总的来说,出现问题的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项目风险性造价管理理念方面的问题
国外的一些国家对于项目的风险性造价方面发展比较迅速,特别是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条文,重点对项目的施工过程和总价进行估算和审核。在建筑基础施工的业主和设计单位之间会达成一定的共识,特别是开发商和承包商之间,在风险安全意识方面的重视程度较高。
任何施工单位在施工时都会十分重视基础设施项目的风险管理,有些单位设定了专业的机构,具体负责对项目的管理受理流程。在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因此容易出现因为安全问题造成的造价超预算的情况。
对于建筑行业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考虑施工方面的风向问题,在大多数的建筑行业管理发达的国家中,项目建筑施工的主体在建筑施工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业主和承包商在项目的申请和改造时,提前做好了预算方面的工作。
尤其是在当今的建设行业中,大量的国有投资的利用以及建筑行业的投资发展,使得原有的计划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各种体制的思想管理模式被不断地强化。在建筑项目的法人单位和代表中,各种业主和开发商从各自的利益角度出发,对工程中的项目进行了整体的研究和探讨,部分的专家认为,在经济管理模式的前提下,建筑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和当前的经济发展决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联系,各种高科技项目的实施,是风险管理中不可避免的重要因素,需要着重的注意。
1.2项目风险性造价管理方法方面的问题
我国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众多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建筑项目的基础施工部分,在项目的风险性角度来说,其管理水平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理论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两个方面来说,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正处于刚刚开始的阶段。这方面的落后,带来了我国在投资项目方面的很多问题,特别是经济造价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水平,保证项目管理的基础性和研发性,研究我国环境中建筑施工项目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2.建筑基础设施项目全风险造价管理技术方法
建筑基础设施项目全风险造价管理技术方法是一种主要用于对建筑基础设施项目的风险造价进行管理的技术方法, 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2.1识别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
主要是找出建筑基础设施项目活动中存在的全部风险事件及其存在的风险性造价。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识别是一项贯穿项目全过程的项目风险管理工作, 通过消除项目风险带来的造价损失和努力增加项目风险带来的造价收益。主要方法有系统分解法、流程图法、分析会议法、情景模拟分析法等。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识别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2.1.1识别并确定项目有哪些潜在的风险
这是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识别的首要工作和目标, 在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的识别工作中首先要全面分析和发现一个建筑基础设施项目的发展与变化中会有哪些项目风险, 并给出一个建筑基础设施项目的潜在项目风险清单。
2.1.2识别引起这些项目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分析和发现各项目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它们对项目风险的影响方式、方向和力度的基础上, 还应该进一步给出项目风险主要影响因素同项目风险的相互关系的描述和说明。
2.2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的度量
在识别出建筑基础设施项目的各种风险和风险性造价以后, 还必须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这些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进行全面的度量, 以便能够更好地认识项目的风险与风险性造价, 从而能够制定和实施各种项目风险应对措施和控制好建筑基础设施项目的全部风险与风险造价。主要方法有度量概率分析法、度量期望值法、度量模拟仿真法及度量专家决策法等。主要的工作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发生概率度量
分析和估计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的发生概率, 即项目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的大小。
2.2.2项目风险后果和项目风险性造价大小度量
度量项目风险后果严重程度和项目风险性造价的大小, 即一个项目风险和风险性造价的发生概率不大, 但如果一旦发生, 则后果十分严重, 那么对它的控制必须十分严格。
2.2.3项目风险的影响波及范围度量
项目风险可能影响到项目那些方面的工作, 即一个项目风险发生概率和后果严重程度都不大, 但它一旦发生会影响到项目各个方面和许多工作, 也需要对它进行严格的控制。
2.3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事件的控制
完成了对建筑基础设施项目的风险和风险性造价的识别与度量以后, 就可以对项目的风险事件采取各种各样的应对措施和开展管理与控制。
2.3.1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事件的控制体制
在开展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事件控制之前要根据项目风险识别与度量报告给出的项目风险事件清单和信息, 制订出整个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事件应对与控制的大政方针、控制程度以及项目风险事件控制的管理体制。
2.3.2确定要控制的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事件清单
根据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识别和度量报告所列出的具体项目风险事件情况, 去确定出对哪些项目风险事件要进行控制, 而对哪些项目风险事件可以容忍或暂不应对和控制。
2.3.3确定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事件控制的责任
分配和落实具体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事件控制责任, 所有需要控制的项目风险事件都必须落实责任控制的具体人员并规定他们的具体责任, 按责权利统一原则去确定项目风险事件的控制责任。
2.3.4制订建筑基础设施项目风险事件的控制方案
由负责具体项目风险事件控制的人员根据项目风险事件特征制订出具体的项目风险事件控制方案。
3.结语
总而言之,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造价水平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发展速度比较滞后,而对于国外的发达国家,各种新兴技术的应用会大幅度的增加项目发展的可行性,促进项目中各种元素的融合及提升。做好项目管理的造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项目的风险,控制项目流程,保证项目质量和稳定性能。
【参考文献】
[1]张晓平.全过程造价管理月报制度的探讨[J].建筑经济,2006(12).
[2]魏新亚,林知炎.中国基础设施投资构成的统计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7).
探析基础设施建设的财务管理 篇4
基础建设行业的日益复杂迫切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充分发挥出财务工作的管理职能, 确保项目的资金得到安全有效、科学合理的使用。因此我们应该针对不同性质的基建项目, 采取高效的财务管理措施, 确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的安全使用。
虽然我国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还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直接对建设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就目前的现状而言, 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开展实际操作较为困难。因为现行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我国基建项目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与投资方式的多样化等要求, 在实践中不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 (2) 建设资金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投资的缺口较大。很多基建项目上马时, 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建设资金的不足, 资金来源不明确, 加之各方面又要受到市场因素的制约, 因此工程建设所需要的资金问题很严重。 (3) 建设资金的管理不严。因为项目成本核算的不明晰、财务分析的不到位以及建设资金的挪用现象又严重, 整个项目的资金管理都存在很多问题。 (4) 基建财务管理的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因为多在生产第一线施工, 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及时到位的情况较为严重, 很多账务处理工作都不够专业, 会计核算和科目设置都问题重重, 大多数的财务管理工作都处于混乱中。
二、在建设项目前期如何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前期包括从建设项目的酝酿决定到最终的开工建设以前进行的各项工作。在此阶段我们要提出合格的项目建议书、做好可行性研究的报并初步设计好施工图纸等。对于财务工作而言, 因为此阶段多委托专业的设计团队和报告团队制作, 本项目的财务人员很少参与到其中, 这就很容易造成财务管理的失职。
在此阶段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强化其监管职能, 本着对基建工程实施全程管理的宗旨, 积极参与到前期工作中区, 切实提高基建工程的财务管理效益。
一方面, 我们要对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进行严格的管理, 把好建设项目的立项关。因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设资金多来源于项目的资本金、借入的资金, 我们一定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办事, 保证资金筹集渠道的可靠性和可能度。对立项源头的管理还要就项目的申报计划、论证报告、设计方案等加强与计划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
另一方面, 要建立健全的评价分析指标体系。因为在建设项目前期更注重的是分析建设项目在技术、经济等方面是否可行, 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此初步阶段根据相关的财税法规与价格体系分析, 来计算好项目的相关收益与费用, 确定项目的评价指标, 做出合理的财务测算分析指标体系, 并对做出客观合理、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
三、在基建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加强的财务管理工作
基建项目的实施阶段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主要阶段, 起于是项目开始建设, 止于项目的建成投产移交, 此阶段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是这个项目财务工作的主体。
其一, 我们的财务人员一定要积极的参与对项目的验标、开标与投标工作。对参与竞标的企业进行财务状况的分析评价, 防止不具备错误履约能力的企业夺标, 降低企业投资风险。
其二, 要推行制度的创新, 不断完善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机制, 规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财务会计工作, 也提高建设项目中会计核算的质量与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
其三, 要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 使得建设资金实现专款专用, 坚决杜绝基建资金的违规挪用现象, 并且一定要确保诸如工程的预付款、设备的采购款、土地征购、勘测设计、监理等基建项目资金支出都要有合同保证, 资金的使用也要有一套严格的程序。
其四, 要完善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内部分工, 相互监督, 互相检查, 才能在建设项目内部形成一套内部的自我协调与制约系统, 更好的维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产财产物资完整, 保证项目财务收支的合法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也保证建设项目的效益。
其五, 要加强对项目财务工作的考核, 建立起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我们要根据基建工程的实际要求, 建立起以投资、质量、工期、收益分析等作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 并不断的完善考核办法, 上级领导部门要定期组织项目财务工作的检查与考核, 并按照工程现状进行奖惩, 不断督促财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 完善知识体系, 端正工作态度, 做好本职工作。
四、在建设项目竣工阶段如何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移交并投入生产的阶段也是基建工程财务管理不可忽视的阶段, 我们的财务人员一定要对此阶段加强重视, 保证基建项目在新增资产价值方面能正确而全面的反映投资的权益。
首先, 我们一定要多到基建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现场察看工程进度, 直接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 以防止施工单位的挤占、挪用、截留与转借施工资产等现象的发生。
其次, 竣工阶段即将到来时, 财务人员要的开展各项清理工作, 对施工单位提交的竣工决算书等进行严格的审核, 完成决算竣工初稿后要申请决算审计, 并参与竣工的分析概算与预算执行情况的差异分析, 对项目进行成本效益的分析。
最后, 对于各项财务一手资料和工作记录一定要加强管理, 本着谨慎安全的原则加以保存, 以备今后对基建工程的查验, 也为今后的项目财务管理留下参考资料。
摘要:基础设施建设的财务管理肩负着建设项目中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等重大的责任, 相关部门一定要对其投入足够的重视。本文从分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背景和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进而具体从建设项目前期、建设过程中以及项目竣工后的财务管理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财务管理,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于海英.浅议基础建设项目的财务工作重点[J].集团经济研究, 2009 (20) :43-66.
[2]钟联昌.关于我国基础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几点体会[J].四川财经大学学报, 2009 (5) :46-57.
公司基础设施管理办法 在用 篇5
一、目的:
为确保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好和基础设备的正常运作,以保障提供良好的办公条件,提高生产效率,特制定本办法。
二、使用范围:
规范使用于公司的水电配套设施、消防系统、厂房、办公楼等以及其它辅助基础设施的管理。
三、职责:
负责公司水电配套设施、消防设施、厂房、办公楼的日常维护和修理工作。
四、作业内容:
1.日常巡回检查项目:
①厂房、办公楼外部结构及内部结构。②公用设施。③厂区道路、绿地。
④值班室、锅炉房、变电室、围墙、车棚、垃圾区。2.检查内容:
①地面:包括厂区道路及厂房、办公楼内地面是否清洁完整,无破损、拱起、塌陷及未硬化。
②墙面:所有厂房、办公楼内外墙有无脱漆、变色、掉瓷砖、开裂等损毁现象。
③楼梯:所有厂房、办公楼内楼梯是否安全可靠,扶手有无松动、脱漆变色等现象。
④天花板:所有厂房、办公楼内天花板、吊顶有无脱漆、变色、开裂等损毁现象。
⑤屋顶:所有厂房、办公楼防水层是否失效漏水,排水设施是否通畅完好。
⑥主体结构:厂房、办公楼地基是否有层降裂纹,各梁、板、柱有无裂纹产生,如有异常应及时分析原因并上报。
⑦设施:厂区内所有照明、空调、消防栓、给排水系统管线、设施、门窗、标牌及其它所有厂房、办公楼附属设施是否齐全、清洁、达到使用要求。
⑧绿地:厂区内绿的生机盎然、整齐、干净,有无枯死。
3.检修:
①对所有建筑设施进行巡回检查,并做好日常巡回检查记录。
②根据巡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检修方案,并交上级报批,上级领导与其它部门负责人进行协调,确定实施维修方案及作业时间。
③检修时要保证建筑平面和结构不受变动,检修的质量要达到规范要求。
④检修结束后及时填写厂房建筑检查维修记录。
五、特殊设施:
1.高压配电房: 高压配电房必须有专人管理,管理人员必须取得电工证;主要监视变压器高压断路器等运行状况,并进行记录,发现异常,应立即向上级领导报告。
2.燃气锅炉必须有专人管理,管理人员必须取得司炉上岗证;主要监视燃烧器及循环泵等运行状况,并进行记录,发现异常,应立即向上级领导报告。
六、领导小组: 组长:李志辉 副组长:刘方兴
成员:王海泉
龚俊
王新生
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具体工作由王亚庆负责。
基础设施管理 篇6
摘要:城市市政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程度提升,提高城市品味,促进城市化进程是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施工的最终目的。在实际施工中,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造价与管理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范围着手,对强化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造价与管理的措施做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市政工程;工程造价;管理;措施
市政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为了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加快城市化进行,必须高度重视市政工程建设。基础设施施工的造价与管理是市政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工程造价与管理不仅是群众利益的基础保障,更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面对我国市政技术设施工程造价与管理的现状,如何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是相关单位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范围
城市基础设施施工的方位非常广,主要包括城市道路、防洪、污水处理、园林、排水、公共交通、广场以及环卫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市政基础设施施工的主要经费来源于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率,必须对市政技术施工各环节所需要的费用进行有效控制,这个控制过程就是市政基础设施的工程造价,造价控制的内容有项目前期费用、建筑安装工程支出以及工程建设其他支出等。城市市政技术设施工程造价费用的来源有很多,如何对各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是城市市政技术设施施工关注的重点内容。
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造价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三边”现象普遍
“三边”是指城市市政工程建设同时开展勘测、设计和施工工作。按照建筑施工的实际程序来看,“三边”工程严重违反了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施工过程存在太多不可预见性,导致城市技术设施施工安全隐患较多,施工很难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工程预算的成本也因此提高,阻碍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发展。一直以来,我国禁止各施工单位开展“三边”工程,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仍有很多企业采用,这就给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造价与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
(二)投资人与管理者二合一
市政基础设施施工的主办方是地方政府,这就使地方政府同时扮演着投资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地方政府很难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导致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造价控制和管理问题重重。
(三)现场签证问题较多
受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实际特点影响,工程监管模式中监理和结算工作相分离,负责结算审核的工程师很少参与施工监督,结算审核工作以施工图纸和监理签证为主,实际施工中,很多隐蔽工程容易发生偷工减料的行为,现场签证存在较多问题,导致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造价与管理存在隐患。
(四)竣工结算中虚报问题
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在竣工结算过程中虚报工程量,任意提高工程造价,故意设立施工中不存在的项目,高套定额,扩大取费范围等,导致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造价与管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
三、强化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造价与管理的措施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存在“三边“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市政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建设程序开展施工建设,在招投标工作开始之前,提前对建设项目的成本进行控制与管理。下文从多方面对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措施做简单介绍。
(一)规范招投标活动,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
强化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造价与管理应该规范招投标活动,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首先,对投标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核实,减少不合格施工企业参与招投标活动;其次,合理控制投标控制价是促进招投标活动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提高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编制文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如果投标价由咨询单位定夺,支付委托费用的前提是保证投标限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加强合同管理
加强合同管理需要施工单位对施工合同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在严格遵循招投标有关规定和承诺的前提下,承担可能出现的风险,合同价格即招投标阶段的中标价格,竣工结算应该以合同价的变更、索赔为依据执行。另外,合同中与工程造价相关的条款必须表述清楚,如有模棱两可的内容及时与相关负责人联系,确保各条款内容合理。
(三)严格控制涉及变更
设计变更是影响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旦发现有需要设计变更的项目,相关负责人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应变更引起的损失降到最低。如果变更出现在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应该及时修改设计图纸;如果变更出现在建筑材料的选购阶段,不仅要修改设计图纸,还应该重新采购相关设备和材料;如果变更出现在施工阶段,施工人员还应该对已经完成的建设项目进行修改,必然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控制涉及变更,对容易出现变更的项目设置应急预案;实际工作中可以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各阶段进行监督检查,为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提供基础保障。
(四)严格控制现场签证
施工现场签证必须满足以下要求:第一,按照相关程序引发的设计变更;第二,通过了政府的要求,导致施工单位需要增加人力、物力或者财力等;第三,勘探报告与实际地质状况存在差異;施工单位以外的因素引发的停建、缓建、返工等问题;第四,合同和工程预算中在经批准项目以外的工程项目;第五,国家法律和政策要求的变更。只有满足以上条件才能满足签证的要求,严格控制现场签证,促进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造价与管理的顺利开展。
(五)严把竣工结算审核关
首先,施工单位要禁止竣工后期补办签证的问题;其次,如果由咨询单位进行竣工结算考核,必须有相关负责人进行监督管理,避免咨询单位与施工单位相勾结而引发的成本控制问题。
结束语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规模大、周期性长,建设资金由国家供给,因此,建设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工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如规范招投标活动,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加强合同管理、严格控制现场签证以及严把竣工结算审核关等,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琳琳.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政府职能的发挥[D].郑州大学,2010.
[2]黄佑香.谈如何做好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监理工作[J].广东科技,2014.
基础设施管理 篇7
1 基础设施基础的识别
医院根据现有医疗服务及医疗服务战略发展的需要, 从质量目标、安全性、环境影响等方面明确对基础设施的需求, 如病房的布局、内部空间安排, 医疗仪器设备的精度与能力及选用, 水、电、通风设备、医疗气体等辅助设施及供应室、血库、药库等的要求, 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对设施的管理要求及改善计划。
2 对基础设施的管理
在医院, 基础设施的管理程度对于医疗服务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就需要对基础设施的管理进行系统性的策划, 明确管理要求并加以实施。
2.1 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可按PDCA循环的模式进行。
2.1.1 系统地识别出基础设施中对医疗服务符合性产生影响的环节或因素, 并确定其对影响医疗服务符合性产生的方式。
2.1.2 制定出对基础设施的管理要求并实施。
2.1.3 对医疗服务符合性受基础设施影响的程度以及管理、控制情况进行评价。针对发现的薄弱环节, 考虑结合改造、增加新的基础设施等方式予以改进。
2.2 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 在规定管理要求时, 应充分考虑其运行特点及对医疗服务符合性产生影响的方式不同。
2.2.1 对于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设施一旦建成就对医疗服务的符合程度产生影响。因此, 在其设计、施工与安装过程中, 对其中可能影响医疗服务符合性的环节或因素加以控制。如手术室的洁净度要求等。另外在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设施投入运行后, 除了注意日常的维护外, 当发生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或大修等对医疗服务符合性影响程度变化较大的活动时, 也要考虑这些变化对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设施的影响和要求, 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无论在常规还是应急状态下, 医院为患者提供每天24h、每周7d的医疗服务。因此, 不间断的清洁水源和电力对于满足患者医疗需求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医院定期检测应急用水和电力系统, 并记录结果, 在水或电力系统中断、污染或故障的情况下, 医院有应急措施保护患者及员工的安全。
医院的设施系统及其他关键系统的高效运行对于患者、家属、员工及来访者的安全和满足患者医疗需求是必需的。例如食品准备区域的废弃物污染、临床实验室的通风不足、氧气罐的不安全存放、氧气管道的泄漏、电线的磨损都会造成危险。为避免危险, 医院定期检查这些系统和进行预防及采取其他维护的措施。对系统的关键部件 (如开关、继电器) 给予足够重视。在模拟实际负荷要求的环境下, 测试应急情况和后备电力来源。必要时采取改进措施, 比如加强新设备区域的电力服务。
2.2.2 对于设备设施, 要结合设备设施的使用寿命周期, 在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2.2.2.1 设备的前期管理阶段 (1) 设备采购申请:设备更新及添置新设备时, 使用科室要提出的设备申请中包括有标准型号详细的技术数据 (技术要求) , 作为选型依据。 (2) 设备的选型采购:尽量选用能耗低、技术先进的新设备。 (3) 设备的验收与调试:由设备的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共同完成。
2.2.2.2 设备的使用与保养 设备操作人员经过培训, 具备相应的操作能力。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实行维修人员与操作人员双包机制, 并落实到个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汇报。
2.2.2.3 设备的检修管理 检修实行维护保养与检修计划并重, 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的原则, 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 恢复或改善装备性能, 达到长周期、满负荷、安全稳定运行。
2.2.2.4 设备的报废 当设备达到使用寿命或不能再满足医疗服务的需要时, 应建立有关制度, 对设备的报废过程进行控制。
2.2.3 建立能够确保医疗服务符合要求的信息系统, 一般分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信息系统, 对信息系统的有效管理将对医疗服务的符合性以及医疗过程的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
2.3
基础设施的监测可以帮助医院预防问题, 并提供有关系统改进、计划升级或更换设施等决策的必要信息, 监测资料要有书面记录。所制定的基础设施的管理要求的细致、严格程度, 与管理对象对医疗服务符合性的影响程度相一致。
我院实施ISO9000标准质量管理, 已经通过两个周期的复评, 严格贯标的同时紧密结合本院实际形成上述经验, 在管理过程中不仅考虑基础设施的适应性, 而且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生理行为和情感的影响, 注重医院公共空间构成和基础设施的持续性、秩序性、效率性、安全性。这不仅涉及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也涉及医院的形象声誉、可持续发展等。
关键词:基础设施,ISO9000标准,管理
参考文献
[1]田兆树.医院后勤设备管理[J].现代医院, 2008, 8 (8) :138-139.
浅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 篇8
1 现重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特点
1.1 成立开发投资公司
根据重庆市市政基础设施多年来的建设管理实践经验, 针对长期政府投资项目自管、分散、临时建设组织方式, 在重庆市和两江新区管委会的领导下, 成立两江集团投资开发公司和新区范围园区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走企业化管理的道路, 该公司在政府授权下, 对政府投资非营利项目实现集中统一管理的新模式, 使政府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投”“建”“管”“用”适当分离。对工程项目立项、投资、建设、使用、资产管理各环节推行专业化分工管理, 由新区管委会根据新区招商的需要引资提出功能定位, 经过管委会相关部门进行投资论证, 投资决策, 然后授权给开发投资公司进行专业化的工程建设组织管理, 也就是在政府监管下, 实施项目法人制度和专业化管理, 公司在政府投资项目具体组织管理中享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权, 包括规划设计、方案论证与优化、概算预算编制、施工图设计及审查、征地拆迁与补偿、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的订立、材料设备的采购、工程进度款的审核和支付、施工过程质量、进度、投资、安全的监督管理、以及竣工验收和产权移交, 同时承担工程管理的责任与风险。
1.2 市政基础建设的任务与目标
两江新区现阶段市政基础建设任务主要为新区招商引资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由于是非营利性政府投资项目, 公司在进行企业化运作时, 不追求项目盈利为目标, 而是以投资目标、进度目标、质量目标、合同和信息管理目标为其项目经营的主要目标。
2 新区开发投资公司专业化管理措施与方法
2.1 充分吸取社会力量协助工程技术方案的设计优化
在每个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 特别是在重点、难点工程或其它投资较大的工程项目上, 均认真组织使用单位、设计单位、以及建筑结构、环保、设备、交通等专业及其他专家共同会审, 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角度, 评价项目一次性建设费用投资和长期运营费用的利弊得失结合招商引资的要求, 然后据此做出设计方案的优化调整, 从而有效进行项目投资与进度的控制。
2.2 准确工程预算编制及审查投资成本
在项目施工图设计完成后, 建设单位在管委会纪工委监督下, 从备选库里面抽取优秀的造价咨询单位进行造价投资的编制, 依据施工图纸和国家定额标准, 并结合市场询价, 认真仔细地分析项目的投资成本, 准确编制预算报告和工程量清单, 并上报建设单位与管委会财务局, 由财务再组织优秀造价咨询单位进行预算编制的专业审查, 为施工招标精确的计算出投标限价, 从而有效控制项目投资成本。
2.3 建立各类参建单位入库制度, 切实加强招投标管理
对愿意参加重庆两江新区建设工作的各类社会单位, 进行严格的资质管理, 分专业、分类别, 建立不同资格、资质单位备选库。在新区管委会建立了招投代理机构、造价咨询、勘察、施工、设计、监理、施工检测、环境评价等单位备选库, 按照有关规定, 定期对入库的各单位进行综合诚信评价、评比, 优胜劣态的方式对入库单位采取更新, 增加各参建单位的责任心, 规范其行为。两江新区各园区开发公司和两江集团根据工程项目特征、概况、建设要求, 与选取的招标代理机构一起制定合理的招标文件, 由管委会相关部门进行评审后才能执行, 在管委会纪工委监督下进行招标、投标, 以避免围标、串标, 达到规范招投标活动。
3 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管力度
3.1 健全工程施工过程的监控机制
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就确定项目现场负责人, 并要求现场负责人比较细致的介入项目前期工作, 在项目立项阶段就经常深入实地, 摸清楚现场征地、拆迁、地下地上综合管网情况, 为项目勘察、方案、施工图设计等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做好项目开展与实施过程中的服务;为施工项目顺利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项目规模大小现场监理与施工管理情况, 按照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的各自职责和作用构建工程系统管理监控机制:1、以项目业主为主的监督协调机制;2、以监理公司与业主代表为主的现场双重监管机制;3、以监理、业主现场代表、现场跟踪审计三重监督机制。项目的工程变更有集团法务部组织专家论证、监察审计部跟踪审计。工程进度款支付需要建管部、财务部审核。这些部门通过不同的角度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变更, 各种款项的支付, 从技术上、合同上、经济上进行严格的监管。
3.2 实行工程保险和担保制度
对新区内参建的单位无论是勘察、设计、施工、监理, 还是材料设备供应等单位都实行了投标担保和履约担保制度, 按照具体招标内容而定, 对有些投资大, 施工难度大的项目, 实行缴纳施工诚信保证金, 在其担保方式一般采用现金或保函的方式。
4 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 不懂专业的行政干预导致严重工程浪费
政府投资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为招商引资, 系国计民的重点工程, 对工程质量、工期、安全、造价控制要求都相当高, 具备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由于两江新区建设任务重, 参加项目建设的管理人员大多临时拼凑,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许多人不了解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的标准规范, 不熟悉法定建设程序, 缺少工程建设管理经验。这些临时项目管理班子的负责人都由单位或地区的行政领导担任,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违反工程建设基本规律和客观规律, 造成工程建设过程的投资浪费, 建设效果差, 甚至产生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问题。
4.2 管理体制不适应建设规模与建设速度的要求
建设单位由于受人员编制和经费的限制, 难以保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配套齐全, 导致基本建设班子人员缺乏全面、专业化的基本建设经验, 特别是重点工程、难度大的大型工程上, 投入工程实施管理的专业人员和管理设备与工程规模不匹配。单位责、权、利机制也不健全, 建设管理一线人员待遇与后方行政一般人员差不多, 甚至比有行政级别的人员低, 而在工作中的需要付出和承担的责任与单位的分配不相称, 直接影响现场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使基本建设在规划设计审查、工程质量控制、工期控制、成本控制等方面难以全面达到专业化、高标准的管理。组织结构高度集权和垂直一体化, 政企合一、政事合一的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原则也不相称, 使工作效率低下。
4.3 项目各参与单位缺乏统一沟通协调
由于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 要成功完成一个工程项目, 在项目前期、施工过程、营运管理等阶段, 需要涉及到许多政府事业单位与社会的企业单位以及企业的各部门, 这些单位和部门有时各自为政, 彼此信息不畅通, 影响了工程建设的推进工作。
5 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管理改进措施的建议
5.1 改善用人体制与分配制度, 加强人才培训
根据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工程实践经历、职业资格、管理经验分别设立人员库, 进行不同类别、不同规模、不同建设难点工程分类任用人员进行建设管理, 具体工程事物管理需要很强的工程实践经验, 选拔该类技术管理人才应该预防局限于高学历、溜须拍马和拉帮接派, 让真正有经验、有资格的人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不能享受应有的待遇, 就造成真正的管理人才流失, 使管理团队也不稳定。因此, 应加强人才培训和稳定技术管理骨干队伍, 提高技术管理人员法律、经济、商务、沟通等工程管理知识水平, 应从政策上、经济上鼓励有知识、有经验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 从而可以积累总结经验、提高公司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工程管理能力和水平。
5.2 重视项目前期工作, 避免腐败行为
根据工程项目特点, 确定项目建设的具体负责人, 在项目前期勘察设计工作过程中, 充分论证考虑各方面不利因数, 并把各种因数纳入施工招投标报价中, 在招投标与合同中明确实行施工现场无签证与无增变更合同, 减少施工过程的腐败行为, 能使施工过程的顺利。
5.3 加强社会监督机制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融资管理 篇9
1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城市交通运输方面,大部分城市对原有道路进行扩建和翻修,并设置合理的交通信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道路拥堵的现象,针对居民的出行设置站点,增设多条公交线路,极大程度上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在城市供水方面,供水的时间与水量越来越稳定,频繁停水的现象基本杜绝,最大程度上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安全可靠的自来水。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污水处理技术更完善,能十分迅速地将居民的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并处理,并将处理得当的污水进行回收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在燃气使用方面,大部分新型社区都配备燃气管道,提供煤气或天然气,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而天然气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减少了原有的燃气给城市带来的污染,逐渐改善了城市的环境。在城市绿化建设方面,植被覆盖率提高,许多城市还根据特色种植本地特有的植被,并由园林设计师进行植被形态的设计,不仅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还极大程度上美化了城市,一些效果突出的城市还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游览景点。我国的城市基础建设虽取得较大进步,但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均可享用的城市基础建设资源还存在不足,特别是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的质量较差,对居民造成一定不便,甚至危害其身体健康。可以说我国的城市基础建设还有较大空间可继续发展。
2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融资分析
我国的城市基础建设规划融资目前正处于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共同主导的方向转变,融资模式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典当融资、债券融资、项目融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等几种方式,其中项目融资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成为主要的融资渠道。项目融资的方式能够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并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且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是一种比较可取的融资方式。但我国目前的基础设施融资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存在一定问题。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缺口较大。由于政府财政支出在各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并不均衡,许多城市在进行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时还存在历史欠账,造成了一定的资金缺口。同时,许多城市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不能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经常会出现重复建设和运营维护不当等现象,将大笔的资金无端浪费,加大资金缺口。
(2)融资主体相对单一。项目融资虽是一种十分可靠的融资方式,但目前我国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主要依靠中央或地方的财政拨款,并不能真正做到融资主体多元化。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政府的财政负担,不利于一些社会闲散资金在城市建设中的利用。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融资方向存在不平衡问题。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与融资时,许多部门会将眼光放在大中型城市而忽视小城市,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小城市的发展,拉大各城市之间发展的距离。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与融资时,部分人会将眼光放在更易出效果的城市交通及绿化等方面,而忽视污水处理等建设,不利于城市的全面发展。
(4)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市场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近年来我国为减少政府财政压力进行了多渠道的融资与投资,一些城市组建了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但这些公司在实际运营中并没有发挥其投资、融资等功能,而是成为向国家开发银行进行贷款的工具。许多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名存实亡,无法为城市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3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融资改革措施
3.1拓宽融资渠道
我国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应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开放融资市场,逐渐完成从政府导向到政府与市场共同导向的转变。政府可吸引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甚至外商企业进行基础建设的融资,在进行融资前可对比各融资单位的实力选取条件最优的一方。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还可减少政府进行城市建设的压力,推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完成。
3.2明确融资主体
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决策时政府部门应更科学民主,认真听取融资部门的意见,将原有的建设规划与融资部门的实际情况结合,充分尊重融资主体。政府应明确自己不是单一的领导者,而是把自身放到规划与监督的位置上,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时随时与融资方进行沟通,提供规划,并对建设进行监督,保证质量与施工速度。政府要注意保护融资者的合法权益,在其进行融资期间实现公平的合作,积极为其创设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
3.3深化融资体制改革
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融资管理需深化融资体制改革。首先需对融资管理工作进行社会化管理,保证融资的高效性,合理地配置各项资源。其次需规范信托制度,要保证整个融资过程符合法律规定,可最大程度地保证融资的透明度,接受整个社会的监督。再次需建立健全非经营性的项目管理制度,对政府的融资行为进行规范,对其他主体的融资行为进行监督,并尽量简洁融资程序,减少其中不必要的步骤,保证融资高效完成。最后是对融资主体进行市场调节,保证各融资主体进行融资时和完成融资后仍能正常参与到市场经济运营之中。
3.4建立健全融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融资法律法规是整个融资管理过程顺利完成的基础,需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并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进行完善。这些法律法规应能保证融资市场的良好发展,也能为融资方提供切实的保护。对己失效的法律法规要及时废除,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在逐渐完善。针对目前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融资管理的现状,从拓宽渠道、明确主体、深化改革、完善法律等角度不断完善融资管理,能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更丰富的资金支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黄志全.我国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93.
[2]王冬梅.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的探讨[J].金融经济,2011(14):34-35.
[3]高强,李鹏进.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J].开发研究,2012(1):117-122.
[4]李亚玲.论地方政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J].才智,2009(18):246.
基础设施管理 篇10
一、长春站综合交通换乘中心项目概述
(一) 项目情况介绍
1. 项目背景。
按照吉林省政府规划要求, 在建设哈大客运专线与长吉城际铁路期间, 长春市政府在充分考察国内外先进枢纽中心后, 综合长春城市实际情况, 提出了打造国内一流, 便于换乘的长春站换乘中心的理念。
2. 项目规划要点。
功能定位为重点体现长春市的城市历史文化, 全面展示城市时代特征, 打造一个功能设施齐全、综合交通环境优美的城市窗口形象。由现状用地构成与规划用地构成相对比可以看出, 该区域在用地调整上很大, 规划减少了居住及工业的用地, 相应增加商业金融及市政设施用地, 快速轨道交通1号线、3号线、4号线在此汇集, 规划停车用地增加。
3. 项目地理区位及功能定位。
长春铁路枢纽现衔接哈大、长图、长白三条铁路干线, 为东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长春站目前为枢纽主要客运站兼辅助编组站, 是长春对外发展的窗口, 是长春市一颗永不停止、跳动的心脏。
长春站客运车场有旅客列车到发线7条, 旅客站台4座, 高架候车通廊一座, 旅客地道、行包地道各1座。2005年, 长春站办理旅客列车58对/日, 其中始发终到27对, 通过31对。2005年1月—10月, 长春站日均发送旅客32943人, 比2004年同期增长7.5%。长春站货运车场纵列于客运车场东侧, 分东、南、北三个货场。2005年1月—10月, 长春站货物发送量为113.8万吨, 集装箱发送量为13396换算箱。目前, 长春站所引出的正在使用的专用线共73条, 其中62条是从客车厂专用线引入长春站, 占所有专用线的85%。2005年1月—10月长春站专用线的货运量为89.5万吨。长春站有南北两个广场, 各类候车面积总计7250平米, 最高可聚集乘客9000人, 年发送旅客1200万人次。
4. 项目工程任务。
(1) 编制《长春站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 综合交通换乘中心以下简称枢纽。
(2) 具体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对火车站地区的功能需求, 通过定量分析的方式确定各年限枢纽设施规模;结合火车站枢纽外部交通规划设计, 提出解决枢纽外部交通道路疏解的方案。
(3) 解决枢纽内部结构功能和各种交通模式间的换乘关系及枢纽的建设进度计划和分布实施方案。
具体解决方案:在火车站枢纽南北广场范围内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条件, 在北广场进行轨道交通4号线、1号线车站的建设及对北广场既有地下停车场及地面公交、出租场站的建设。在南广场进行地铁1号线车站建设及对既有轨道交通3号线进行改造, 同时改造既有春华地下商场和地面广场公交、出租场站的建设。
5. 项目工程规模及内容。
枢纽北广场:最小限度拆改既有的地下车库及北广场地面景观, 采用改造既有西侧停车库的部分空间;枢纽南广场:是与北广场相对应的南广场地面交通枢纽, 将对春华商场改造及重新商业布局产生重要影响。
6. 项目建设工期。
本工程建设考虑轻轨三期工程建设及地铁一号线火车站南北广场两座车站的建设, 计划于2009年4月开工, 到2011年9月底全部建成并完成设备调试投入使用, 建设总周期约为29个月。
7. 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本工程总投资为243959.23万元, 其中工程费用为204809.72万元, 根据长春城市开发 (集团) 有限公司的融资方案, 资本金比例为20%, 计48791.85万元, 商业银行贷款比例为80%, 计195167.38万元, 资本金来源与城市维护费等。
二、长春站综合交通换乘中心项目目标成本管理
(一) 项目社会效益
长春火车站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工程虽然没有财务方面的收入, 但枢纽所产生的效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社会效益上:
1. 创造就业机会。
(1) 直接就业机会。大型公交枢纽项目属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项目, 它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和生产管理模式, 项目投资中技术含量较高, 同时对全体职工的劳动素质要求也较高, 正常运营整个交通枢纽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员工, 另外与枢纽相配套的商业开发部分也会增加很多就业机会。
(2) 间接就业机会。火车站枢纽建成运营后, 将促进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满足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周边将建设相关的服务设施。因此该项目在建设期要耗用大量的其他建材, 这些都将间接地创造就业机会。
2. 集约利用土地。
中国人口众多, 土地是稀缺资源。节约土地利用、发挥土地的最大使用价值是每个城市建设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把轨道交通换乘、公交车站以及铁路客运站组成综合的公交枢纽并综合开发利用是节省土地的一种解决办法, 是发展节约型社会的举措之一。
3. 为轨道交通和公交系统涵养了客流。
轨道交通和公交系统的站点辐射范围之内的人口越多, 可能乘坐公共交通系统出入的人数就越多, 公共交通运营的收入就越高, 同时也必将有效提高周边商业写字楼等商业运营空间。
4. 投资乘数效应。
长春火车站枢纽为乘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运输服务, 属于第三产业范畴的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大型交通枢纽的直接后向关联产业有能源、钢铁、建材、建筑安装、机电设备等, 这些部门的有效供给是长春火车站枢纽建设的必要保障, 同时交通枢纽的建设也为这些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大型交通枢纽的直接前向关联产业为公用事业 (包括各种交通方式) 、房地产业和居民服务业。无论向前还是向后大型交通枢纽都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即增加投资会引起收入成倍的增长, 最终促进整个区域整体的经济发展。
5. 铁路、地铁、公交客流的便捷切换。
中国人口众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 路客运输在社会经济中承担重要的作用, 众多人口出行是通过铁路实现的。而高效有序的疏散在长春火车站上下车的旅客是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铁路客流便捷方便的进入市内交通体系, 在这里建设一个交通枢纽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
(二) 项目工程成本预算
1. 项目工程建设期贷款利息。
本工程建设投资按80%银行贷款, 20%企业自筹, 银行年贷款利率按6.12%计算, 建设期三年, 前两年贷款完, 各站总贷款额度的50%, 按年中支用考虑, 建设期共需贷款利息约为23.89亿元。
2. 项目工程总资金。
经计算项目总资金为267851.71万元, 其中建设投资243959.23万元 (不含建设期利息) , 建设期利息23892.48万元。
(三) 项目目标成本管理的实施思路
长春站换乘中心项目在全面推行项目目标成本管理体系过程中, 将根据特定的目标成本管理组织架构, 着重把握实施效果, 重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将根据工程项目自身各样特点, 切实制定出相应的工作措施。
2. 将根据施工组织方案内容, 切实优化设计方案, 确保每个设计环节对应目标成本管理落到实处。
3. 将根据项目合同的风险进行识别, 然后进行评价并做出评价结论, 进而对项目合同风险的管理提出有效措施。
4. 将根据二次经营和分包管理经验, 制定切实可以降低工程项目建造成本的有效措施, 项目积极寻求一切可能为项目带来降低成本的可能途径。
5. 将根据考核及激励约束机制将项目目标成本控制目标拆分布置到项目实施的每一名员工身上, 以确保本目标的实现。
(四) 项目设计成本优化实施及效果
长春站综合交通换乘中心项目总投资约28亿元, 合同总价预计为24.4亿, 所要完成承包范围的工作内容、项目成本控制难度是非常大的, 项目成本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是项目实施成败与否最重要的工作。在项目业主方确定前提下, 符合合同的相关规定和城开集团公司对工程设计统一技术规定情况下, 进行设计优化。
重点将关注以下内容:
(1) 设计优化项目的确定, 专业设计优化的方向及优化项目, 重点是必须优化的项目。
(2) 项目设计优化指标的确定, 前提是确定工程项目成本测算分析报告内容, 以及项目设计优化指标的施工建议。
(3) 项目设计优化工作实施, 需要中国建设集团根据确定的项目设计优化指标, 对内部各专业设计部门下达设计优化指标, 项目部再同中国建设集团签订项目优化设计协议, 通过项目设计优化协议的签订实现项目降低成本目标的目的。
(4) 项目设计优化工作过程管理, 项目部在同中国建设集团签订设计优化协议后, 立即组织各部门和相关人员, 建立定期会议制度和强化组织管理, 同时自项目开工到竣工阶段无间断地实施项目设计优化工作。
(五) 项目工程方案优化成效
项目部在实施项目设计优化的同时, 组织项目部及各专业项目部的工程技术专业人员通过采用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工艺, 以实现控制项目成本的目的。如, 在施工单位建设项目的土石方和基坑围护、降水工程成本降低额近200万元, 这是通过对工程方案的优化工作, 有效降低了项目成本的体现。
三、长春站综合交通换乘中心项目成本管理的持续改进建议
(一) 项目的价值环节
本文研究的是项目成本控制, 即研究项目管理主体内部价值链的相关问题。从项目内部来看, 价值创造是由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活动构成的, 对该工程项目所产生的价值活动开展有效识别并对活动类型进行准确判断。其中, 在该项目的每类基本及辅助活动中都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活动。直接活动是指直接参与顾客价值创造的各项活动。上述活动中属于直接活动的有项目规划设计、工程建设、项目移交、组织以及职员评价等。间接活动是指那些促使直接活动持续成为各种活动, 如项目市场定位、开发土地的取得、物料采购、建设策划与推广等。
(二) 基于价值工程的项目成本管理开展
长春站换乘中心项目主要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开展项目成本管理, 不是实际全范围综合地应用价值工程, 希望接下来的过程阐述能起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为长春站综合交通换乘中心项目探索项目成本管理新途径提供现实可行的思路, 具体应用过程如下:
制定提高价值的方案, 绘制功能系统图:
按照业主单位对该项目建设的总体要求, 科学应用有关价值工程原理理论, 形成工程项目建设价值最佳方案:
表现形式为:V↑=F→/C↓, 即在充分满足必要功能条件的前提下, 有效降低工程成本。将根据长春站换乘中心项目的各样特点, 准确定位功能目标。
(三) 项目成本考核的实施
1. 施工项目成本考核的方法。
(1) 评分制:需要根据工程项目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设定和调整。
(2) 相关指标的完成情况相结合:确立与成本考核相关的指标包括进度、质量、安全和现场标准化管理等。
2. 长春站项目成本管理实效 (详见表1) 。
四、结论
本研究旨在把大型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成本管理的理论与目前项目成本管理的实践紧密结合, 通过长春站综合交通换乘中心项目案例的实证研究, 有效利用相关目标成本管理理论, 推动工程建设项目组织管理, 将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及施工企业切实提升成本意识, 最终实现有效加强项目成本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立群, 常颖.加强工程项目成本分析[J].建筑会计, 2000 (07) :29-30.
[2]周晓静.浅谈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J].建筑管理现代化, 1997 (02) :23-25.
[3]李成水.工程项目如何进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J].西部探矿工程, 2005 (10) :19.
[4]王耀华.关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几点思考[J].工程项目管理, 2000 (11) :27-29.
[5]D.D.Meredith.Design and Planning of Engineering Systems[M].Prentice Hall, 1997:23-32.
[6]王穗明, 蒙了成.浅谈工程项目如何实施成本管理[J].中国西部科技, 2005 (07) :28-31.
基础设施管理 篇11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决策;机制
做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为自向而下的管理方法,即政府负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户享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这种管理方式使农民没有参与感,他们也不会自主的维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如果让农户共同参与农田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决策,让他们与政府机构一起找出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方法,那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水平就能提高。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户参与管理决策机制成为管理水平的关键问题。
一、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户参与管理决策机制的基础
目前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户参与管理决策机制的主要构成为农民个体、农民的家庭、政府人员这三种。农民个体是数量最多的一个类别,这些农民个体之间本身存在差异性,比如一部分农民的知识水平比较高、一部分农民曾经参与过各种决策机制、一部分农民比较关注国家的农业政策等,农民的差异性决定他们是否能够进行参与管理决策机制。农户的家庭虽然不一定直接参与管理决策机制,可是农民家庭的经济情况、家庭成员的意见都会对农民的参与决策产生影响。政府机构的人员在管理和决策的机制中负责组织、管理、决策这三个部分,他们需要了解农民的意见、协调农民的意见、给出最终的管理决策,虽然他们的人员较少,可是管理决策机制的实施目前掌握在这些人的手里。
二、现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户参与管理决策机制的方法
目前,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参与决策机制以政府为主体,农户参与型机制。这种决策机制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决策的主导上来说,目前由政府主导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决策。在这个决策的过程里,农户虽然可以给政府机构提供一些自己的建设、可以说出自己的诉求,可是农户的意见仅仅只是参考意见,最终政府的决策是以自己的政策为主导方向,农户没有决策权。
从投资的资金上来说,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投资人为政府,虽然部分地方政府也让其它的个体参与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并允许他们少量的向农户收取费用,然而这种投资方式仅限于少量的项目。
从管理的方法来说,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主要由政府部门进行,而我国的管理部门水准参差不齐,在部分地区,一些农业管理部门没有积极的研究农户的需求,也没有花费足够的力气做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管理的问题。
三、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户参与管理决策机制的问题
1、政府和农户的需求不统一的问题
政府做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政府希望农户能积极的提供有效的建议,促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然而对于农户来说,他们开展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而由政府主导的管理决策机制偏重于政府的意向却忽略农户的意向,这使农户觉得自己即使提出各种建设也不会被执行,长此以往,他们就对关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决策问题不再有兴趣,同时他们也消极的对待政府提出的各項政策。
2、管理和产权的主体起冲突的问题
政府花费大量的资金投资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上,于是希望农户能够有效的利用和维护这类基础设施。然而对农户来说,因为这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一定能让他们产生经济效益,且产权也不属于他们,所以农户不愿意介入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中。这使政府投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既得不到有效的利用,也得不到有效的维护,等于白白浪费大量的资金。
3、商策和管理的方法无效率的问题
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实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管理决策机制时,意识出现错误,他们不认为做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管理和决策的目的是为农户负责,而是觉得应当为政府负责。这使他们进行决策和管理时,不考虑农户的意见,反而容易匆匆忙忙的开展一个项目,当项目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时,就丢下正在进行的项目又开始另一个项目。这使农户觉得政府根本无心做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决策和管理,从而排斥与政府工作人员共同做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四、优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户参与管理决策机制的对策
1、政府成为管理决策机制的平台
要做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工作,就需要政府部门意识到做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工作是为了让农户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为此,政府要以搭建平台的方式进行管理决策机制。首先,政府部门要将农田水利基础建设项目分为公益项目与参与项目,所谓的公益项目是个体单位难以承担,必须由政府来主导的项目,比如农业生产的盐渍研究工作;而参与项目,由是技术含金量较低,可由个人承担的项目,这部分项目,政府可交由个人单位进行,由政府部门负责监督。其次,政府部门要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让农户愿意自发的加入参与项目的行列中来,政府如果让农户了解到他们有权力共同管理和参与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工作,且这些项目能让农民提高经济收益,农民的参与性就会提高。
2、明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产权
政府在开展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管理和决策时,要明晰产权,即属于公益项目范围内的管理和决策,要由政府投资、政府主导、政府监督;如果属于参与项目范围内的,则可由产权人负责投资、产权人负责主导、产权人得到盈利,政府只需要以法律的角度约束产权人的行为,而不能越俎代庖,侵犯产权人的权力。
3、给予农户积极参与管理的机会
要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能真正满足农户的利益,政府部门就要多听农户的声音、了解农户的需求。政府可以引导学历较高、政治参与心强、资本较充足的农户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让他们代言农户的利益,最终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决策机制不再是政府部门的一言堂。
总结:
从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户参与决策与管理机制的基础和方法来看,现行的决策与管理机制存在很多的问题,只有提出合理的对策,才能使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户参与决策与管理机制变得更加合理。
基础设施管理 篇12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政府职能,管理体制
0 引言
城市基础设施广义上包括社会性基础设施和工程性基础设施两大类。在我国, 城市基础设施一般是指工程性基础设施, 也即狭义的城市基础设施。狭义的城市基础设施从用途上分, 包括城市能源供应设施、道路交通设施、邮电通信设施、供水排水设施、环境卫生设施、防灾工程设施等。城市与乡村在实体工程上的重大区别之一就是城市具有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工程, 其中交通、通信、供电、供水、供气、输油等工程系统又被称为城市生命线工程, 更凸显了其重要性。
1 当前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现状
1. 1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类型多、行业广、内容复杂, 我国基础设施管理机构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 专业管理机构。根据城市基础设施的各子系统的职责需要, 专门设置政府机构负责城市基础设施某行业、某领域或某环节的具体组织实施、管理监督等工作。第二, 综合管理机构。作为城市政府的职能部门, 基础设施综合管理机构既对市政府负责, 又以上级机关的身份对城市基础设施各专业管理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综合管理。这些综合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相关法规和规划方针, 组织实施重大工程设施建设, 指导和协调城市基础设施各方面的管理。
1. 2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 既延续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方法, 又建立和实施了许多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方式。这种二元式的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城市, 甚至在同一城市中不同的设施部门, 也不完全相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按行业、地域划分为若干条块, 按条块组成企业, 绝大多数企业是作为事业单位来进行运营管理的。与此相对应, 政府设立若干管理部门, 直接管理企业的人、财、物和生产任务, 企业收入全部上缴财政, 支出由财政包干供给,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全由政府掌握。1999 年, 建设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建设系统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 成为城市基础设施行业行政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标志。围绕“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城市基础设施行业政企分离、政事分离和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制进程加快, 主要大中城市的市政公用企业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事业制向公司制的转变, 基础设施的投资、运营逐步走向多元化, 政府逐步由行业管理走向市场管理。但是, 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 部分供水、供气、供热企业, 特别是园林、环卫等基础行业呈现出行政事业管理和企业化经营管理方式并存的混合管理型模式。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 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仍滞后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比, 仍显不足。目前全国的大部分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供水紧张的状况, 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三大难题。
第二, 资金缺口问题严重, 融资渠道单一。长期以来, 我国对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严重不足。在我国历史上投资比例最高的1998 年, 其投资也只占GDP的1. 8% , 与联合国推荐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占GDP的比例3% ~ 5% 有较大差距。资金压力大与融资渠道少有密切关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很长时期内都是国家财政。目前, 大部分还是依赖财政资金。但是, 财政资金有限, 不能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受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 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化解长期积淀下来的不良资产, 因此一般不愿意将大量信贷资金增量投向还贷期限长、贷款利率低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2. 2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方面的问题
第一、政府垄断经营, 弊端丛生。政府垄断经营是城市基础设施运营效率低下、公用产业资不抵债的主要原因, 也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改革中的顽症。虽然20 世纪90 年代对基础设施的垄断经营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但传统体制的弊端未从根本上消除。目前, 我国大部分城市基础设施仍然是国有并实行行业垄断经营, 市场化、产业化程度十分有限。长期垄断经营的结果是, 经营单位缺乏生存忧患意识和竞争压力, 生产、运营效率低下, 技术、管理创新乏力, 人员大量冗余, 政府财政负担过大, 企业经营包袱沉重, 而且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政府经营企业凭借垄断优势, 限制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
第二、政府角色错位, 职能混乱。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中, 政府主要扮演三种角色: 一是作为一般社会管理者; 二是作为市场管制者; 三是作为企业所有者或者生产者。但是在利益诉求、责任要求等方面, 这三种角色存在着内在的冲突。在一些城市, 政府仍是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直接投资者和所有者, 同时又是具体项目的经营管理者, 还是基础设施的管理者。“全能”角色造成政企不分, 基础设施权责利关系不明确, 建设、管理、运营脱节, 竞争意识弱, 效率低下, 投入产出效益差, 资产流失浪费现象严重。
3 发展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策略
3. 1 从战略层面讲, 必须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首先, 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改变当前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的状况。从全局来看, 总量不足是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国际经验表明, 发达国家在经济腾飞之前, 无一例外地都经历了一段基础设施的高投资、高积累时期。可见, 要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面对未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压力, 必须不断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
其次, 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消化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严重滞后于东部地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而且也严重滞后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些地区落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
3. 2 在策略层面, 要进一步深化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
第一, 正确定位政府职能,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市场化改革。从国际比较来看, 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中的作用是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现实需要的变化而改变的。同时, 政府发挥作用的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 它随着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城市基础设施的类型不同而变化。当前的国际变革趋势主要表现为私人部门参与以及更多地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困扰我国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垄断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 也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积弊。因此, 重新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是改善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题中之意。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中, 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抓好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服务标准的制定、质量监管和投资引导。
第二, 拓宽投融资渠道, 构建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上, 改变以往以财政为绝对主体的单一投融资模式。首先, 利用城市经营和基础设施市场化运营, 把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实现以城养城、以设施养设施; 其次, 可以利用资本市场来扩展城市建设资金来源,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最后, 还可利用项目融资模式, 积极推进政府和私人投资者的合作。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 随着民间资本的壮大以及对外资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未来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将成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融资的另一大主力。
第三, 建立规则严密、功能健全的城市基础设施价格体系。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市场化改革是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格机制为支撑的, 如果没有必要的回报, 就不可能吸引多元投资主体的参与。因此, 必须打破传统的定价模式, 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价格改革。要转换城市基础设施价格形成机制, 规范价格构成, 增强价格功能; 在项目区分的基础上, 进行分类定价; 要完善价格管制机制, 以建立价格听证制度来约束价格形成机制。
第四, 做好项目区分促进运营管理方式的多元化。城市基础设施的高效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分类基础上。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总体类的概念, 其中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运营规律具有很大的区别。项目区分要求根据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性质和特征, 对不同类型的项目进行区别管理。一般而言, 非经营性项目的开发主要由政府负责, 其权益也归政府所有。准经营性项目是具有潜在的利润受益, 但又无法完全收回成本的项目, 附带部分公益性, 是市场失效或低效的部分, 要通过政府适当贴息或政策优惠维持营运。纯经营性项目属全社会投资范畴, 所享受的权益也理应归投资开发方所有。
参考文献
[1]徐晓琳.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精粹[M].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3.
[2]张永桃.市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马彦琳.现代城市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基础设施管理】推荐阅读:
公共基础设施融资管理07-29
通信基础设施管理方案08-19
基础设施工作环境管理办法09-27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08-29
人民法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办法10-04
湖南省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理规定10-19
基础施工设施05-19
体育基础设施07-16
软性基础设施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