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础设施(精选12篇)
文化基础设施 篇1
即墨乃文明古邑, 历史悠久, 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时期, 我们的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守山狩猎, 耕田稼穑, 临海渔盐, 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战国时期, 成为当时富甲天下的“经济特区”, 自铸钱币发行流通;灿烂文化, 人文名贤, 更是为即墨赢得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童恢驯虎、田横入海、田单破燕、郭绣上书、李毓昌反贪、蓝田抗大礼等重大历史事件载入史册;周如砥的文采, 王邦直的《律吕正声》, 徐万且研制的《太初历》辉耀古今, 这一切, 都成为即墨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近代以来, 即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不怕牺牲, 浴血奋战, 求得了民族解放和自由独立。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 100万即墨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取得了“三个文明”建设的伟大胜利, 两次跨入全国百强县的光荣行列, 为世人瞩目。
就在这巨大繁荣的背后, 作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主阵地之一的文化基础设施, 与经济建设的“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 “五十年一贯制”的陈旧, 使这里成为我市办公条件最差的场所。时代的日新月异好像与它无关, 新时代的阳光也好像完全遗忘了这个不该遗忘的角落。这里的落后、陈旧、狭窄已远远不能承担日益增多的工作任务。2005年夏季, 即墨文化馆140余处漏雨。迄今为止, 市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剧院、柳腔剧团等工作人员都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工作, 他们住在五十年前的办公室里, 用着五十年前桌椅桌凳, 忠于职守, 勤奋工作, 创造出优异的工作成绩, 走在青岛市各市区文化工作的前列。1998年和2002年, 即墨市委、市人民政府曾两次下发文件, 要在全市展开创建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市的工作, 都因基础设施太差而自动终止, 成为影响即墨声誉的一个不良话题。落后的基础设施, 成为历任文化局长和文化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心中一块长久的“痛”, 也成为提升城市品位和整体水平的一个“瓶颈”, 因而, 改变我市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 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使我市文化工作有一个较为宽松和舒适的环境, 为我市文化事业搭建一个良性发展的平台, 同时, 也为我市文艺人才拓宽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笔者以为,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推进:
一、解放思想,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中国加入WTO之后,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越来越快, 中国与国际接轨, 许多标准、理念、思想都在变化, 在西方和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 文化基础设施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2005年4月下旬, 在青岛市文化系统举行的一个文艺骨干培训班上, 亢清泉部长和著名剧作家代路先生介绍了他们参观、考察纽约、悉尼等世界著名城市的一些情况, 他们说, 在西方, 一个城市没有几座像样的影剧院、歌剧院、图书馆等公共设施, 是不可想象的, 其他的建设都必须为这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让路。这些城市的管理者以为, 如果缺失这些文化, 怎么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平?怎么衡量一个城市市民的整体素质?他的先进性和现代化又如何体现?
在我们生活、工作的这个城市, 近些年来, 社会各项事业突飞猛进, 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却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这是一个决不应有的失误。招商引资, 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 带领百万即墨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人民不会忘记;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使之付诸于实践, 最终落实于具体场馆的建设, 也是有利当代、惠及子孙的明智之举。在即墨的历史上, 无论是两千年前的王吉、童恢, 还是三百年前的许挺、尤淑孝, 他们劝农养蚕, 兴修水利, 总是把发展教育、畅扬文明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优先发展。他们身体力行, 为即墨的教育、文化建设作了大量工作, 铭记方志, 载入史册;从青岛市来看, 经济建设走在前列的即墨,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在其他市区的后面, 是唯一一个不是省级社会文化年先进市的城市, 每年两会, 人大、政协都有不少提案谈到这个问题, 但都没有引起决策部门足够的重视, 因而, 只要市及镇村的领导真正重视了, 形成决策了, 城建、土地、文化、财政才会考虑相关的问题, 作出安排, 我市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才有可能改变面貌, 不然, 一系列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一切都是一句空话, 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 必须全方位予以考虑。选祉、立项、设计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工作时间表, 结合旧城改造及其他城建工程, 有序进行。在设计上, 要考虑时代因素和文化工作的特点, 树立超前意识, 有利于创作、排练、培训、演出等工作的开展。方案确定后, 应召开文化系统干部职工座谈会和专家论证会, 广泛听取意见, 使设计更加合理、科学, 能够最大效能的发挥作用。
三、建立专业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机构
要搞好我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把蓝图变成场馆大楼, 建立专业性的专业工作队伍, 必不可少。一是要懂建筑专业知识, 二是要专门从事这项工作。因此,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成立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 进一步加强领导, 作好组织协调工作;2.成立领导小组下属的工作办公室, 处理日常事务, 在选址、拆迁、招标、安全生产、工程进度的诸个环节, 与施工单位搞好协调, 共同把好质量关, 把好事办好, 办出水平, 让全市人民放心, 让文化系统干部职工满意。
四、制定建设工作时间表, 进一步完善督察机制
对于我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必须有一个工作进度表, 什么时候完成立项, 什么时候拆迁, 什么时候完成主体工程, 都要有一个明确时间, 当然, 这个时间是经过科学论证了的。同时, 应加强对施工单位和有关单位各项工作的督察, 确保万无一失。
五、拓宽融资渠道
我市的文化基础设施的落后、陈旧, 有目共睹, 五十多年来, 是整个青岛地区唯一没有改建、扩建的文化基础设施。资金问题始终是困扰我们进行建设的一个难点, 因而, 我们要广为借鉴, 全面拓宽融资渠道, 吸取社会资金介入我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1.本着“共同开发、利益共享”的原则, 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的注入;2.结合旧城改造和新的房地产开发, 加快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总之, 要主动出击, 进一步为我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条件, 开辟道路。
现在, 我市的文化基础设施的落后、陈旧, 已经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年12月, 李宽端市长、李杰、郭玉娟、郭可汾副市长及国土资源局、城乡建设局、文化局的负责同志视察了我市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剧院、柳腔剧团等文化部门, 对文化部门干部职工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工作, 硬件不行抓软件的做法给予赞赏;2005年1月份召开的人代会上, 李宽端市长代表市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把容纳文化馆、电影公司的文化中心列入市政府年内要办的十件大事之一;2005年4月下旬, 青岛市委宣传部第一副部长兼文化局局长亢清泉来即墨调研时, 李宽端市长明确表示, 2006年, 将安排更多资金用于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所以, 我们是不是有充分的理由相信, 用不了多久, 我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文化基础设施 篇2
各位领导:
近年来,丹凤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发展各项文化体育事业,文体活动蓬勃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我镇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围绕我县建立文化大县的战略目标,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巩固现有文化活动阵地,繁荣发展我镇农村文化,以创新、发展为中心,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推进我镇文化事业的健康蓬勃发展。结合我镇文化体育事业的现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乡镇灯光球场、文化教育综合办公楼、村级文化活动室、篮球场建设为重点,巩固文化体育活动阵地,发展文化体育活动优势,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强化服务功能,增强服务意识,全面促进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全方位提高我镇文化体育水平。
二、规划目标
我镇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全面完成在镇政府所在地建一幢文体综合楼,每个村社建一个村级文化活动室、一块标准篮球场、两套乒乓球桌。
新建文体综合楼规划为三层,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一楼是会堂,二楼是办公室和阅览室,三楼是图书室、展览室、棋牌室和健身室,同时加强文体中心内部设施的配备,包括:电脑、各种体育健身器材及各种乐器配备,能够对内对外提供多种文体服务。改造灯光球场一块,占地面积700平方米;新建标准门球场4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20万元。
三、建设情况
(一)、文体综合站建设情况
我镇文体综合站从08年6月开工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物价不断上涨,决定将原计划建三层的综合楼改为建二层,一楼是会堂、办公室,二楼是办公室和阅览室、图书室、展览室、棋牌室。现在已经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主体工程完工后总投资已经达120万元,预计装修费需60万元,球场建设10万,绿化、购买各类器材设施10万。
(二)、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情况
我镇26个村社的村级文化活动室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建设目标,2008年16个,2009年7个,2010年3个,08年16个村社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部分村社还并图书和棋牌。
(三)、农村体育场地建设情况
我镇21个村委会(社区不建)的体育场地计划在08年全部完成建设,建设要求是一块标准篮球场和两套乒乓球桌。现在21个村委会有20个全面完成建设,一个村委会正在建设中。
四、存在困难和问题
1、由于经费紧张,物价上涨等原因,造成建设进度缓慢;
2、部份村社存在重建轻管现象,造成各类设施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较大;
文化基础设施 篇3
文化自“觉”必须有个对象,那就是文化资源。文化自觉肯定不是“觉”别人的文化,而是“觉”我们自己的文化。所谓自己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逐渐形成的、自成一体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这才是连接皇天后土的本土文化。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本土文化资源是什么,或者即使知道了资源是什么,但是我们早就将这个资源抛进了垃圾堆,没有正眼瞧过,更谈不上了解,我们还能有“觉”的地方吗?还能“觉”出东西来吗?
什么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本土文化资源?我看主要有四种内容,一是儒学,二是道学,三是佛學,四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指的是民间社会奉行的伦理观念、道德信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相关礼仪。百年以来,民间文化还在现实生活中顽强地存活着,化育着千千万万国民。而以儒道佛共存互补为特征的精英文化,则离现实越来越遥远。它们主要以典籍的方式存在于各地图书馆中,而没有生活在广大学生的课堂上、广大学者的大脑里、广大国民的心灵中。
它们的名字可能纷繁复杂,诸如《尚书》、《周易》、《诗经》、《礼记》、《论语》、《老子》、《庄子》、《金刚经》、《无量寿经》、《华严经》等等,但是它们具有某种内在的统一性,蕴涵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我们中华民族用来指导社会生活、国家生活、精神生活的法宝,是体现民族智慧的精神财富。
自从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颁布法律,不许中国各级各类学校学习以儒家典籍为主的经书之后,这些典籍在中国社会备受冷落,经过百年尘封,基本上被国人遗忘,今天已经成为专家之学,跟其他学者关系疏远。百年前中国学人言必称希腊,那是为了炫耀自己新潮、有身份。今天中国学人言必称希腊(美国、欧洲),那是因为我们一整套教育制度、教育资源、教育过程,只教给他柏拉图、但丁、伏尔泰、牛顿、爱因斯坦等西方文化,而没有教给他《尚书》、《周易》等等民族文化。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成为许多学人的共识之后,我们民族文化的复兴不见起色。为什么,就因为我们没有更改、调整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国民教育主体内容的文化资源。我们依然像蔡元培时代那样拒绝学习民族文化经典,所有的学校都在以国家的力量推广“他者”的文化,整个教育环境、媒体环境、社会环境都在鼓励“他觉”、崇拜“他觉”。于是,文化自觉遂成空话。
一旦文化自觉落空,其后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更成泡影。民族文化长什么样还没见过,你还自信个啥、自强个啥啊?
要想不让“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落空,办法也很简单,让国人一上学就叽里呱啦地念诵我们的民族文化,而不要只念洋文洋学。我们需用法律的方式规定,国民教育的主要文化资源,必须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学生上学,必须念诵《尚书》、《诗经》、《论语》。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才能重新输入到民族肌体之中,文化复兴才能够渐见起色,中华价值观才能够渐渐被世界认识,中国的文化权力(话语权是其表现形式)才能得到认可和尊重。
我对那个著名的口号试着做一些补充:文化资源自觉、文化价值自信、文化权力自强。认清了自己的文化资源,并且珍视之,才有文化自觉可言。拥有了文化资源,才能从中提炼、凝聚我们的文化价值。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价值中,才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当我们充满自信地致力于自己文化价值的弘扬、传播,再加上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综合国力上的崛起与腾飞,才能获得话语权,才能伸展我们的文化权力。这时候,民族文化才能成为促进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文化自强”不再沦为空话。
总之一句话,民族复兴必须得到民族文化的支持,文化复兴必须以本土文化资源为基础,重新拥有本土文化资源必须从教育资源的改革开始。只有用民族文化教化全体国民,才会拥有真正的文化繁荣和文化实力,民族复兴的理想才会有一代国民作为依托。
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廊道研究初探 篇4
一、文化基础设施的概念及演进变化
《城市规划大百科全书》定义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广泛用于规划的概念,指与城市社区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设施和服务。在一个健康的城市社区中,这样的一些基础设施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个范本式的学术定义中,缺乏对于文化基础设施的框定,只是将其归纳为学校、文化体育休闲设施,而现代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显然不止如此,应该是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文化系统,是统率发展城市地方特色和空间模式的关键性空间要素,是城市和居民获得精神满足的环境营造系统,是城市发展需慎重考虑的柔性限制。它不但包含传统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如文化广场、图书馆、展览馆等),而且更广泛地包括一切蕴涵城市文化特色的基础设施(如城市旧巷改造、特色铁路、港口等)。
城市根据不同层级的生产力发展,表现出不同的政治、社会、文化特点。文化基础设施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城市空间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水平提高而逐渐成熟,其变化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其一,文化基础设施发展与城市发展模式相适应,即与人们需求相关,因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文化基础设施也将相应地变化。其二,文化基础设施发展与文化产业相配套,即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因而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加大,相适合的基础设施建设应更趋完善。
二、中国当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在中国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冲击下,中国的本土民族文化、地方特色正遭受着蚕食鲸吞,表现在现阶段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凸显以下问题。
第一,盲目模仿,名城效应。城市对于文化基础设施的认识仅停留在物质建设层面,盲目进行建筑或空间形式的模仿,忽略融汇当地特色或文化精神。所谓名城效应,就是“照搬”标志性建筑或景观空间,大量的复制往往形成“零识别的城市与建筑”,而且由于标志性建筑的经营成本过大,很多城市暴露出后续日常运营及维护陷入经济窘境等问题。
第二,破坏历史,复制赝品。在以城市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建设过程中,大量有历史意义的近现代建筑、广场空间、基础设施等被排除。在文化发展得到日益重视的今天,很多城市没有积极保护“历史记忆”,却热衷于建造“赝品”,如哈尔滨的“巴洛克文化风情街”项目将原住民全部迁出,打造仅保留建筑外墙的“文化展廊”,切断了城市历史,丧失了民俗风情,成为门可罗雀的“空街”。
第三,分布零乱,缺乏维护。城市缺乏完整统一的整体风貌,总体环境不够协调,在城市形态上呈现一种无序状态。文化广场、展览空间、图书馆等随意散落在城市空间中,缺乏相互联系,很多文化基础设施甚至被人们遗忘而年久失修,成为城市的“疮疤”。
第四,孤木难支,缺乏联系。很多文化基础设施建于城市中的孤立地块,缺乏与周边空间“沟通”的廊道,边缘化成为必然趋势。城市的基础设施不应单独存在,需要整合一体化,作为城市“灵魂”的文化基础设施,应与城市灰色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相互搭接,增强城市区域的整体性和吸引力。
三、文化基础设施廊道的概念及构成
1. 文化基础设施廊道的概念及内涵
文化基础设施廊道是城市内穿越两个或者多个城市功能分区,连结文化基础设施并承担城市形象表达的带状系统,具有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连续性强等特点,主要由文化建筑、城市广场、历史风貌街区和废弃交通设施等以多种方式构成(表1)。
文化基础设施廊道的内涵在于:第一,它不只包括传统的文化娱乐建筑,凡是适应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设施都囊括在内;第二,不同城市的文化廊道可有多种组成方式,依照迥异的文化特色,可以是以历史传统街区串联的方式,也可以是以废弃工业地景观改造覆盖的方式;第三,所谓廊道是强调对于文化基础设施的整体性规划,没有固定模式,主要在于突出城市个体特色,研究范围仅限于城市内部空间。
2. 文化基础设施廊道的构成
文化基础设施廊道由文化基点、通道和影响域三部分构成(图1)。
文化基点是指地方特色突出、有代表性、承担城市重要文化形象的基础设施,通常作为传达城市精神的重要场所或表现市民风俗习惯的集体性活动场所,可以概括性地分为: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市政府等城市标志性建筑物;城市文化广场、市民广场、文化广角等城市公共文化开放空间;塔、雕塑等象征城市文化的构筑物;废弃铁路、老巷子、废弃工厂等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需要更新的废弃地。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首先对这些区域进行保护并延续基础特色。
通道一般是线状或带状分布,起到串联零散的文化基点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扩张和自然生态用地的退缩大大增加了连通的难度。通道好比城市中的文化“传播者”,能够连结点、线成面,增强文化设施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影响域是在文化基点和通道不能到达的情况下,由文化辐射力支撑的区域,反映城市标志性特色的延续,如为市民和外来游客设立的文化感受区,是对于文化基点和通道的延伸和补充。
四、文化基础设施廊道的空间形态
由于城市标志性文化精神不同,文化基础设施也不尽相同,加之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对于文化基础设施廊道建设的不同影响,可将廊道的空间形态分为以下四种。
1. 直线型
即在城市中以直线型表现出来的文化基础设施廊道(图2),包括:沿交通基础设施的廊道,如铁路、地铁线路等;沿城市特色街道的廊道,如哈尔滨中央大街、成都春熙路等;沿历史老街区的廊道,如北京胡同儿、上海老弄堂等。直线型廊道能够在城市中形成特色文化轴线,起到“领带”的作用,引导城市文化要素向廊道聚集。
2. 放射型
即从城市中心区域向周边呈放射形式的文化基础设施廊道(图3),适用于同心圆式发展的城市,包括:以政府为核心的廊道,串联政府办公楼、图书馆、展览馆等标志性建筑物;以城市中心广场为核心的廊道,串联城市的文化广角、市民广场等公共文化开放空间;以城市中心构筑物为核心的廊道,串联城市雕塑等标志性构筑物。放射线型廊道要突出城市中心的核心文化,以一种内核为主体,放射状廊道连结同类场所,凸显城市个性风貌。
3. 环网型
即由环状廊道和放射性线型廊道相互连结成环网状的文化基础设施廊道(图4),比较适合中国多数城市的发展模式。环网型文化廊道在城市中树立多个文化精神核心,有助于城市发展成为“多核组群式”空间结构,其中内环廊道加强城市中心文化、聚集城市核心特色空间,外环廊道加强外围孤立设施和零散组群之间的联系,放射线则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发展轴线承担连结内外环廊道的功能。
4. 自由型
即在城市中以自由形态串联文化基点的文化基础设施廊道(图5),适合于空间形态自由的城市,其中融合了多种廊道的构成方式,有利于以市民的需求为导向,构建城市的多元文化氛围。
对于上述四类文化基础设施廊道的空间形态,在城市建设中可因地制宜地进行应用(表2)。
五、文化基础设施廊道的建设方法
文化基础设施廊道在城市建设中具有统帅作用,城市文化要素向廊道周边聚集,在城市中形成点、线、面的结合,有利于有效组织城市功能空间沿文化核心、文化轴线有针对性地发展,维塑城市特色印象。
文化基础设施廊道建设可强调“一心、两环、四串联、多点放射”(图6)。“一心”是指城市文化核心,廊道建设以核心文化为概念基础,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提升可识别性。“两环”分别指城市历史文化环和城市发展文化环,前者展现城市历史和城市记忆,突出原汁原味的初始建设文化;后者根据城市发展方向,在延续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展现新融合的文化内涵。根据城市需要,在建设中可单独应用“两环”,或以包含、交叉、并列等方式联合应用。“四串联”是指文化基础设施廊道上需要连结的四类主要的文化基点。“多点放射”是指由廊道上的文化基点形成组团主核和组团次核,从各核心向周围“辐射”文化影响力,连接成网,并逐渐覆盖整个城市空间,以组团核心为单位增强文化效应。
文化基础设施廊道的建设要抓住城市所具有的自身特点,强化其形象特征。
1. 强调文化记忆
即结合城市原有的传统文化遗迹、承担城市风格记忆的基础设施、具有文化价值的老街巷等建立文化廊道。此类廊道建设向人们展现了城市特有的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保持原有的老城文化,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如哈尔滨是一个因修建铁路而形成的近代城市,铁路作为城市的文化脉络,记载着城市发展至今百多年的点点滴滴,是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发展核心。应将其纳入文化基础设施领域,建设文化记忆型文化基础设施廊道。沿铁路线勾画文化廊道主体构架,其中现运行的铁路空间主要承担连结城市生态廊道的作用;对于即将停运的铁路,预先进行文化廊道处理,妥善保存铁路器械、轨道等,未来搭建主题公共活动空间;对于已经废弃或被破坏的铁路,在城市内部统一改造成为代表城市特色的铁路景观轴线。
2. 强调精神文化
即由突出体现城市传统文化和延续发扬城市精神的公共场所、表达城市精神形象的标志性建/构筑物共同构成文化廊道。此类廊道建设系统、明确地展现城市宣扬的精神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层次,增强市民文化归属感。
如大庆是一个因石油而生的城市,虽然历史并不悠久,但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城市口号。铁人广场、石油陈列馆等,都反映了这座石油城市“爱国、创业、求实、贡献”的城市精神。城市中的公共文化空间也大多反映这一主题,以大庆市世纪大道、中央大街、大广高速为主要轴线,连结周边的公共文化广场(铁人广场等)、公共文化建筑(石油陈列馆等)、政府办公建筑(萨尔图政府等)、标志性构筑物(石油之光)等,共同构成大庆的文化基础设施廊道。
3. 强调休闲游览
即突出城市自然特色,创造人性化休闲场所为主,由城市公共文化游憩带、城市旅游观光游览带、民俗休闲娱乐空间等组成文化基础设施廊道。此类廊道适合小规模的城镇建设,突出地方旅游、观光、休闲特色,同时展现地方文化、民俗文化。
如长沙既拥有独特的自然山水风貌,又有古时移民传承给长沙人的吃苦耐劳和拼搏奋斗精神,使长沙的城市文化既承接了楚文化的浪漫,又成就了近代的有序、灵动。因此应以长沙的传统游览线路为轴线,连结长沙的休闲空间和民俗娱乐场所,构建休闲游览型文化廊道。
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廊道的建设,可以突出核心文化理念采用单一的建设方式,也可以根据城市文化表达需要采用多元化廊道建设方式,扬长避短,创造更好的文化场所。尤其对于中国众多的综合型大都市,可采用多元化的建设,以便展示城市悠久历史的同时,打造大型城市的品牌和个性魅力,从文化的角度赋予城市独特的形象,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而不再一味追逐西方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风格。
结语
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经济发展对城市空间的引导作用将开始弱化,文化作为城市的精神核心力量将引导城市的发展建设。不可否认,文化基础设施廊道这一新的理念,在建设中将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学界在今后的实践中共同完善,但是基于人们精神追求的不断提升,文化基础设施必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主旋律,在追求城市个性化形象风貌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金鑫.交通走廊导向的大城市簇群式空间成长模型优化研究.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南京,2011
[2]刘海龙.从无序蔓延到精明增长—美国“城市增长边界”概念述评.城市问题,2005(3)
[3]黄家骅.论簇群式城市分布的空间架构.中国城市经济,2006(8):14~19
[4]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程进.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城市规划,2005(9):76~80
[5]郝国芳.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研究—以董永故里为例.安徽建筑,2012(1):64~67
[6]杜士强,于德永.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及其构建原则.生态学杂志,2010(8):1646~1647
[7]廖德兵,衡景梅,周黎,胡世华.景观生态学在区域环评中的应用.四川环境,2004(2):53~56
[8]汪洋,赵万民,段练.生态基础设施导向的区域空间规划战略—广州市罗岗区实证研究.中国园林,2009(4):59~63
[9]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87~188
[10]俞孔坚,李迪华,李伟.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略和实施途径.地理科学进展,2004(1):1~12
[11]彭德胜.“反规划”理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以沅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05(1):31~36
文化基础设施 篇5
群艺馆、图书馆、书店、博物馆、展览中心等文化设施是一个城市塑造城市形象、彰显城市品位所不可缺少的,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点项目。长期以来,我市这些重点文化设施的建设处于全省后进行列,群艺馆、图书馆、书店、展览中心的建设一直落后于其它地市,至今没有博物馆,这与我市日益加快的现
代化建设步伐极不相符。尤其是今年,以上重点文化设施的建设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可以说是困难重重,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将严重阻碍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有三:
第一,关于群艺馆、文管会、艺研室、新华书店的建设问题。
我市的群艺馆、文管会、艺研室现座落于天桥附近,其中文管会、艺研室在群艺馆院内。这几个单位均是重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多年来为我市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几个单位长期存在着设施不健全、建筑面积狭小、办公条件差等困难。例如,今年冬天较往年寒冷,而这几个单位均无暖气,只能靠自己烧火炉度过严冬。文管会负责全市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但存放文物的仓库已年久失修,对所藏的大量珍品的保护存在隐患。
阳泉市新华书店分管全市及晋东地区的图书、音像、教材的调拨、批发、转运和发行工作。位于天桥的四大图书音像营业场所(综合、科技、文教、音像)年营业额达1000万余元,日接待各类读者3000人次以上,为我市城乡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去年9月,根据全市旧城改造总体规划,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和土地储备联合中心向群艺馆和新华书店下发了拆迁通知。而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文化设施的拆迁必须做到先建后拆或建拆同时进行,要保证重建的文化设施规模不低于原有的规模,同时这些文化设施要处于良好的地理位置,以便于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因此,我认为,由群艺馆和新华书店在原址上拆建开发,就地自筹扩建更为有利。在政府总体改造规划的前提下,由市政府执行规划设计意见,在艺术馆、新华书店现址上,按照文化部规定的地市级群艺馆建筑面积不少于3500平米的标准,扩建一座新型的、多功能的、适应我市发展要求的群众文化标志型建筑——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和面积不少于2000平米的新华书店图书大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文化活动的高度集中区域,不仅拓展了原有的功能,更可以辐射周边地区,带动我市群众文化整体繁荣和发展,并成为阳泉市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重要窗口,提高城市的文化档次和整体水平。政府不仅要给资金,更应该给政策,让这两个单位通过多种渠道融资。
第二,关于展览中心的建设问题。
我市现有的展览馆,不仅场地狭小、档次较低,而且产权也不属于展览馆自己。展览馆原产权属于市自来水公司,现被自来水公司卖给一个私营企业。这个企业已多次要求展览馆搬迁,但我市现在没有更好的场所可用于举办各类展览。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1、由市政府出面协调,让市展览馆继续在现址工作,直至新的展览馆建成。
2、由于市中级人民法院将搬迁至开发区,可否在法院搬迁后,通过资产置换或其他方式将法院旧楼改造成一幢文化大楼,供我市部分文化单位使用。这样可以将展览馆迁入其中,以解燃眉之急。
3、由政府出资建设一座新的展览中心。从长远来看,建设一座现代化、高档次的兼具博物馆和展览馆功能的会展中心,是我市文化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我市博物馆、展览馆的问题,也将使我市的文化品位再提升一个档次。
第三,关于文联各协会的活动场所问题。
我市文联下属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曲艺、作家、戏剧、电视、电影、民间文艺等11个协会,这些协会是我市各类艺术人才的精神家园,是联系和凝聚文艺工作者发挥自身特长、创作优秀作品的重要组织。长期以来,这些协会均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严重影响了协会工作的开展。一些老文艺工作者在退休之后,仍然愿意奉献自己的力量,为我市文化繁荣作贡献,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使得他们不能充分施展才华,影响了他们发挥余热的积极性。因此我建议,市政府能否提供一些可供这些协会使用的活动场所,让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有一个更好的创作环境。
建设安全文化夯实安全基础 篇6
确保运输安全,是建设和谐铁路的基本要求和艰巨任务。长期以来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在思想教育、基础管理,现场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艰苦努力和不懈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面对新的形势,必须寻求一种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具备多重管理功能,又能凝聚人心的载体来推进安全生产。安全文化建设正是北京铁路局推进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创新和实践。
中国铁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攀登世界铁路建设水平的制高点。这种超越常规的发展带来了管理体制的扁平化,带来了路局对站段的直接管理而安全管理机制建设,异地班组的自为能力,现场作业的控制水平和职工的安全思想意识,还远没有跟上这一变化了的形势。路局直管站段后,相对来说,站段管理方式和规章制度的整合较为容易,而安全文化理念的融合却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好的。因此要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对重组站段的原有文化进行整合,用新的文化理念统一站段职工的思想。
经过几次调整,我局站段布局“点多、线长”的特征越发突出。在这种形势下,文化管理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把安全生产提高到“文化管理”的层次,通过安全理念的培育、共同价值观的形成、管理手段的完备,更有效地保证和推动铁路运输安全。
安全文化建设为党政工团共同抓安全措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党政工团各级组织围绕安全全方位、多角度地发挥作用展示作为,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在安全生产中献计献策,施展才干,也能够有效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安全生产中建功立业。
安全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含义有二:一是要保证人的安全,二是要靠人保证安全。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抓住三个基本环节:一要真正确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二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将安全理念宣传渗透到全员的思想中;三要运用文化的影响力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安全文化在推进安全生产过程中发挥实效。
要将安全文化理念融于安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的全过程。规章制度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安全文化理念规章制度的执行要紧紧依靠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各级干部要加强对落实制度情况的检查监督,使广大职工按照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确保各项安全制度贯彻落实到安全生产的全过程而且要使自觉执行制度成为良好习惯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证。
近年来,我们引进了许多新设备,改造了许多生产工艺 同时也给安全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课题。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新设备、新工艺的效能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一是强化人机互补,通过人对设备的科学、准确,有效的控制,最大限度地把人的智慧与设备的效能结合起来;二是强化人机制约在作业过程中,把人与设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制约、达到堵塞漏洞、确保安全的目的;三是强化人机和谐,要求操作人员充分掌握设备性能,了解设备状况,熟悉设备的使用环境,根据工作要求有效驾驭设备,掌握安全生产主动权。
要注重职工思想道德和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教育职工把安全生产上升到法治的高度来认识。要注重职工技术业务素质的提升、针对新技术、新装备的广泛应用,探索职工教育培训的新形式、新方法,重点加强岗前培训和岗位锻炼,下力量提高职工非正常情况下的作业能力。
要不断改善站区、段区职工生产生活设施,展现安全文化建设的视觉效果。各级干部要积极发挥表率作用不断密切干群关系,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企业氛围。要为职工创造学习培训的条件和机会,引导职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实践中进步。要发挥宣传工作的优势,大力营造“遵章守纪,安全生产”的舆论环境。
安全文化建设的真正意义和最终目的,是用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来推进安全管理,夯实安全基础,保证安全稳定。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站段领导要切实发挥好安全文化建设的带头引路作用,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还要激发职工群众的热情,挖掘蕴藏在职工群众中的智慧和创造力努力把安全文化建设一步步引向深入。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借鉴和提炼培育的过程。路局和路局党委在提出总体要求的基础上,要加强面上的指导,提倡各单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反对照搬照抄努力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各站段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研究确定适合本站段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路,努力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文化基础设施 篇7
1 省会石家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软硬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设施不配套, 老多新少
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 石家庄市区常住人口为286万, 市区面积为455.8平方千米, 属于大城市, 然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却少得可怜, 能想起来的也就是省艺术中心、省图书馆、市图书馆、省展览馆、市展览馆及几家电影院等, 除了省图书馆和个别电影院是近两年新建的外, 其他的场馆基本上都是十几年前的, 有的影剧院甚至是几十前年的老古董。无论是设施还是技术都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了, 而今天仍然在使用, 原因就是新的场馆建设跟不上, 新的不来, 旧的不去, 省会都是这样, 省内其他的城市也好不到哪儿去。
1.2 利用率低, 不务正业
石家庄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少, 但利用率却很低。除了几家现代化的电影院门庭若市外, 其他的场馆不能说是门可罗雀, 也得算得上冷冷清清。如市图书馆, 如果没有活动, 周末和节假日的上座率也只有不到一半, 更不要说工作日了。在几家图书商场, 闲看的多过买书的。体育场馆鲜有比赛, 艺术中心鲜有演出, 最后这些地方由于要“养家糊口”只能不务正业:应该是举办比赛的体育场馆却经常举办文艺演出, 应该举办文艺演出的剧场却经常举办各种讲座, 应该举办讲座的学术部门反而没有合适的场所。最后, 艺术中心也就偶尔艺术一下, 平时成了个电影院, 博物馆轻易博不到物, 只能办一些书画图片展, 体育场馆要不就是不让人进, 要不就是挪作他用, 省体育馆基本每年都要举办纺织服装展, 其实就是一个室内的自由市场, 乱哄哄, 脏兮兮。
1.3 收费太高, 让人望而却步
以数字有线电视收费为例。据调查, 北京市有线电视收费为18元/月, 天津为20元/月, 太原为23元/月, 济南为25元/月, 郑州为20元/月, 沈阳为24元/月, 而石家庄为26元/月, 除与呼和浩特市平齐外, 超过了河北省周边的其他全部省市 (省会城市) , 经济不如人家发达, 经济头脑却比人家发达。超高的收费直接导致为数不少的石家庄居民放弃安装数字有线电视, 只“凑合着”看原来保留的6个台, 应享受的文化发展成果在这里大大地缩水。
记得1997年、1998年全国足球甲A联赛八一队主场设在石家庄裕彤体育中心, 当时石家庄的球迷着实高兴了一阵, 但后来到体育场买票时一问, 最低30元最高300多元, 已经超过了当时的北京国安和大连万达的主场票价, 加上八一队“不给力”, 结果看球的人越来越少, 不是大家不想看, 是八一队的比赛不值这个价。省艺术中心无论是外观设计、建设规模, 还是内部设施、服务功能都是一流的, 能够满足高水平的演出, 每年吴桥杂技艺术节都在此举行, 近年来还兴办过交响乐演奏、芭蕾舞和明星专场演唱会等, 但是要想目睹演出的盛况, 那就得花较高的费用——门票太贵, 让人望而却步。体育场馆和艺术剧场是最典型的收费高的, 现在体育场收费低了, 但比赛却很稀少。展览馆国家免费了, 不然也没多少人会去。
此外服务跟不上也是症结所在。想到图书商场买书, 在柜台里却轻易见不到个服务员;开车到艺术中心或剧场看场演出散场半天走不动;宣传跟不上, 八一队来了, 只在体育场周围拉了几条横幅, 香港巨星张学友来石家庄开了三次演唱会, 一场比一场观众少——大家都不知道 (知道的不少人也买不起票) ;当然也有举办得不错的, 比如2003年费翔在省艺术中心的演唱会, 人也多, 票价也不算太贵, 气氛也好, 就是保安没有经验, 现场太混乱……
2 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是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投入只有3000万元, 近两年有所增加, 但幅度不大, 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布局不合理。石家庄市区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市区东部的中心地带, 西部较少, 老城区因历史原因文化基础设施少而落后, 新城区因规划合理所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相对集中且发达。三是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配套, 维护建设跟不上, 如各区都有自己的少年宫或类似场所, 但基本都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 又老又旧, 维护起来难度大。四是现有各级管理部门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只顾眼前利益, 缺乏长远规划, 只顾自身的经济收益, 没有把服务群众放在首位等。
3 抓住机遇, 大力开展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3.1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管理部门, 要认清形势, 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要求开展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以加大财政投入, 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 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 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 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要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 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 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三是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 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四是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省会城乡规划和设计, 拓展投资渠道。五是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3.2 加强对现有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
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分硬件设施管理和配套软件的管理。硬件设施的管理主要是增强投入, 对现有公共文化场馆进行排查, 去除危险隐患, 对建筑主体进行加固装修, 对老旧设备进行更新, 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 满足群众对不同层次文化的需求。配套软件的管理主要是完善公共文化单位的运行机制, 建设健全适合新形势的管理制度, 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意识, 提高服务标准和水平。加强人才培养, 引进综合型、复合型的高水平管理人才。提高公共文化单位的市场竞争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 丰富服务手段, 听取群众意见和呼声, 改进工作方式, 千方百计将群众吸引到公共文化场所中来, 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3.3 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一切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为广大群众服务, 满足群众的需求, 才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最根本动力。要想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必须做到“一个中心, 两个兼顾”。一个中心就是以群众利益为中心,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就是要为广大群众服务, 为基层服务, 否则它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和必要。两个兼顾, 一是要兼顾普通群众和专业人群。既要阳春白雪, 又要下里巴人, 在开展或举办一些能让普通群众看得明白, 听得懂的大众艺术的同时, 可以适当推出一些专供专业人群欣赏的高雅艺术。二是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些需要收费的场馆, 可以在举办文化活动时收取适当的费用, 不要太高, 要在保障自身收益的同时让普通群众也能进得去、看得起, 用适当的价格和高水平的服务把群众请回来, 群众回来了, 参与了, 得到了最大的精神享受, 反过来会推动省会的文化发展和繁荣, 这就收到了社会效益, 这足够证明我们的服务没有白付出, 我们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根本目的。
石家庄是河北省的省会, 更是全省的文化中心, 石家庄市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了对全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有利于全省的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这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要求。
参考文献
[1]石家庄市统计局.石家庄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N].燕赵晚报, 2011-05-13.
[2]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EB/OL].[2011-10-15].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6033262.html.
文化基础设施 篇8
今年以来,陕西省彬县以开展“文体建设年”为抓手,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一是为6个镇和3个社区文化站及服务点配备了价值120余万元投影仪和电脑等设施器材54台件。二是争取到总价值32万元的12个农家书屋图书配备项目,该项目每个农家书屋投资2.6万元,配备图书1 800余册、音响光碟200余张、书柜6个,全部图书已发放给12个新农村建设村。三是多方筹集资金建成了村级文化活动室15个,发放价值30余万元的文化活动器材20余套,建设农村体育健身广场15个,发放价值12万余元的体育健身器材15套,并为农村体育健身广场补贴专用资金24万余元。四是镇文化站建设项目稳步推进,为3个新建镇文化站各配备了价值5万多元的灯光音响及图书阅览等文化设施器材,年底可实现每个镇都有新建文化站。
浅析动漫文化传播的文化心理基础 篇9
动漫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视觉文化
动漫文化是视觉消费时代以创意为核心、以动漫形象为基础、以传媒为动力支撑的大众文化。 (1) 它是一种特殊的视觉文化, 它不仅充分展示出视觉文化的图像优势, 还以轻松、夸张的文本内容对其感性、具象、娱乐要素进行了强化。与一般的视觉文化不同, 动漫文化所依赖的图像符号不是现实景观的直接投影, 而是对现实景观的创造性、艺术性改造。它根据内容情节及动漫角色性格塑造的需要充分发挥主观想象, 对立足于现实景观的图像符号进行简化、夸张、变形或重组。这样, 一方面动漫形象符号在线条、色彩、质感等方面追求“形似”, 与现实景观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便于识别;另一方面, 动漫形象符号在把握动漫文本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力求“神似”, 强调主观想象力的释放。依赖其独具特色的动漫形象符号, 动漫文化在传播方面具有突出的广泛性和深入性。
动漫文化能有效降低“文化折扣”, 实现跨文化传播
动漫文化所依赖的是经过特殊艺术处理的“图像语言”, 与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相比, 其最大优势在于:能够以最简单的表达方式迅速达到超越国籍、超越种族的传播效果。
如今文化边界日益模糊并不断被改写, 不过由于历史的长期作用,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折扣”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导致受众接受程度降低) 现象仍然在相当大程度上存在。而动漫文化因其本身具有的无国籍性能在跨文化传播中尽可能地将“文化折扣”降到最低。另一方面, 大量动漫文化创造者有意识地将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海外文化在创意这根“魔棍”的指挥下巧妙重组, 赋予其动漫文本混杂化的文化面貌。这样, 动漫文化的传播方与接收方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文化符号系统, 都会在好奇与理解中欣然接受, 动漫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进一步降低。
动漫文化雅俗共赏, 便于在全社会广泛传播
在英国学者费瑟斯通看来, 视觉文化的首要社会功能就是“文化的削平功能”。就动漫文化来讲, 由于其载体是鲜明、生动的动漫形象符号, 雅文化和俗文化逐渐模糊了各自的界限, 共同熔铸在充满可视性、形象性的动漫文本中。借助动漫这种通俗而生动的表达方式, 不论是文学名著、历史典故, 还是神话传说、少儿童话都能深入浅出地加以表现, 其“浅显”、“全龄”特征十分突出。当动漫形象符号的民族化特色凸显之时, 动漫文化雅俗共赏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对于广大民众来说, 动漫文化就是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老少皆宜的“无准备文化”。这在日本已经体现得相当充分, 各种动漫产品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而带有动漫形象的服装、玩具, 有动漫角色表演的游艺活动正日益普遍地进入一般民众的生活。由此可见, 动漫文化能较好地融合各种雅俗文化要素, 便于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中进行传播。
充满创意的动漫形象更贴近受众的心理真实, 促使动漫文化的传播深入人心
首先, 成功的动漫形象本身具有强大的心理召唤能力, 能有力推动动漫文化传播。动漫角色的形象塑造是动漫文本创造的核心, 也是动漫文化具有发散力的关键。独特鲜明、富有个性的动漫角色形象能迅速赢得受众的喜爱, 从而紧紧抓住受众心理, 有力地推动动漫文化传播, 使其深入人心。因而一说到动漫文化, 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米老鼠、史努比等经典的动漫角色形象, 动漫爱好者的相关文化活动 (如动漫绘画展、cosplay等) 也往往围绕这些动漫角色形象展开。
其次, 夸张、变形等手法使动漫情节的表现、动漫角色性格的塑造更贴近受众的心理真实, 强大的视觉表现力使动漫文化的传播更具社会渗透力。在改编成动漫文本时, 为了对所指进行更准确、更生动的表达, 使其贴近受众的心理真实, 创作者通常会对能指进行必要的夸张、变形处理。我们往往会对这样一些动漫画面记忆深刻:跑起来两腿像“风火轮”, 哭起来立刻“泪流成河”, 怒起来头顶火苗燃烧, 五官严重变形……这些充满想象、夸张的画面与现实景观构成强烈的离间效应, 对受众的视觉和心理形成巨大的冲击, 为其带来极大的新奇感。与此同时, 结合动漫文本情节的转化和角色情绪的起伏, 受众又会对此给予肯定和认同。当抽象的、难以言表的心理感觉转化为具象的视觉符号时, 动漫文本便会与全情投入的受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而这在一般的影视文化传播中是难以达到的。此时, 受众便会感受到视觉和心理的双重快感、双重狂欢, 进而达到对动漫文化进行娱乐性消费 (2) 、体验式消费的目的。夸张而富有想象力的动漫语言通过视觉刺激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机制, 从深层次确保了动漫文化传播的活性。
综上所述, 动漫文化传播具有现实而深厚的文化心理基础。依托优秀的创意, 将这种文化心理基础转化为动漫产业的市场基础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本文为四川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重大委托项目《国内外动漫产业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文化基础设施 篇10
(一)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情况
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共有广播电视20户以下自然村“盲村”525个, 为实现到2015年底, 广播电视“盲村”全覆盖任务, 2011年, 黑龙江省已将中央财政“十二五”安排在本省相关国贫县的专项资金下达, 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已与厂家签订采购合同, 全面启动了20户以下自然村“盲村”工程建设并于2012年9月底前完成了直播卫星接收设备的安装任务。截止到2012年底, 黑龙江省广电总局已完成了327个“盲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任务, 是2012年初确定的150个“盲村”建设任务的2.18倍, 占“十二五”期间总建设任务的63%。
(二)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情况
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 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电影事业, 满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截至2011年, 黑龙江省已向64个县市、乡镇配送了36辆流动放映车, 531套农村16毫米放映设备, 投放16毫米电影拷贝1000余部, 组建农村电影数字院线9条, 新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380支, 实现了全省年均放映电影8万多场次, 累计观看近650万人次。
(三)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情况
近年来, 黑龙江省不断加大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成果显著, 具体情况如表。
由上表可知, 黑龙江省乡镇综合文化站总数由2009年的481个增长到2012年的924个, 增幅达到92.1%;随着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 总投资额从2009年开始逐年增长;建设规模也由2009年的10.6万平方米增长到2012年的32.4万平方米, 增幅更是达到了205.7%;综合文化站乡镇整体覆盖率由2009年的53.5%增长到2012年的99.8%, 基本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全覆盖, 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日常文化生活的需要。
(四)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情况
黑龙江省自2008年全面启动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2011年底, 全省已建设农家书屋7525个, 占行政村总数83.1%, 惠及农村人口1800万。2012年, 包括自主建设其他书屋在内, 黑龙江省13个市地、65个县 (市) 、907个乡镇、37个林业局、113个农牧场, 共建设完成书屋10040家, 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 惠及全省人口近2000万人。不仅实现了全省行政村的全覆盖, 而且实现了全省农场、林场、种畜场、牧场的农家书屋全覆盖, 更是提前三年超额完成了全省农村村级区划单位农家书屋建设任务。
二、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建设缺乏规划供给出现偏差
1.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扩建缺乏合理规划。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只求数量, 不求质量的现象。例如, 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 只求“农家书屋”在各个村庄的覆盖率, 而忽略了“农家书屋”的环境、配套设施、图书及报刊的种类、使用情况以及管理人员的配备等问题。
2.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群众的需求出现偏差。
例如, 农民在农闲时想在“农家书屋”借阅有关科学养殖及生产类的书籍, 而“农家书屋”所藏书籍却以娱乐类的书籍为主, 导致了供求出现了偏差。因此, 这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一般往往也都是为了完成任务, 而非真正从农民需求的角度去建设。
(二) 城乡差距较大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1.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时期, 推行国家二元户藉体制改革, 对城镇和乡村实行经济分治, 形成了“农村落后、城市发达;农业落后、工业发达”的城乡二元结构格局。现如今, 二元结构的城乡分割体制依然泾渭分明, 农村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仍然比较薄弱。黑龙江省、市、县政府机关所在地的公共文化设施硬件、软件比较完备, 而县级以下乡镇和行政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明显不足,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短缺严重, 远远滞后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2. 与其他社会事业相比, 黑龙江省文化事业的总投入占全省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较低。
如2011年, 全省文化事业费用总支出为12.94亿元, 而全省财政总支出为3398亿元, 文化事业费用仅占全省财政总支出的0.38%。与此同时, 黑龙江省财政对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重要远高于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因此, 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近年来, 黑龙江省财政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 但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投入规模依然不足。由于资金不足, 很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都没有达到应有的建设标准, 即便是达到了标准, 由于对后续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不够, 导致出现了“农家书屋”无购书经费, 乡镇文化站和农家文化大院没有活动经费, 许多文化机构运转艰难等问题。
(三) 设施缺乏有效管理综合利用率低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评估及监管体系不健全, 从上到下缺乏垂直管理和长效机制。一方面, 相关部门宣传引导力度不够, 服务不到位, 组织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较少, 不能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 致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较低;另一方面, 由于管理不力和使用不善,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 大多数基础设施通过创建验收之后便无人管理, 成为应付检查的摆设。部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开放使用率低, 常年由“铁将军”把门;其他的一些文化设施如“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篮球场”等也都形同虚设, 并没有被用来开展文化活动。
(四) 人才短缺文化队伍建设滞后
长期以来, 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人才不足是制约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 (2012) 》数据显示:2011年, 黑龙江乡镇文化站从业人员2658人, 在全国排第24位;专职人员1426人, 在全国排第26位, 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3.6%;具有高级职称的仅27人, 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02%, 在全国排第23位。与此同时, 70%以上的乡镇专兼职文化工作人员没有管理文化工作的经验, 更没有文化艺术专业特长, 基本不具备承担农村文化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在文化队伍建设方面, 由于存在编制不足、薪资待遇偏低、人员招聘及准入机制不够完善、人员培养和继续教育跟不上、农村文化机构中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等问题, 致使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较低。
三、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一)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1. 政府要调整投资方向, 适度缩减对工业经济的财政投入, 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 设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特别是对较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 加快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2. 政府要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 在投资方面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机制。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机构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并给予企业或个人一定的优惠和政策支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 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共建的多元化投资模式。
(二) 加强设施管理提高设施利用率
1.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避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浪费。
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 对已有的设施做好管理工作, 确保设施有专人负责看管;二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三要建立健全激励制度, 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2. 加强设施综合利用, 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一方面, 对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要尽可能加以综合利用, 如可以依托乡镇中小学、农村职业学校等, 实现资源共享, 既提高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率, 也可以从中有所收益;既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 也可以充分发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作用。另一方面, 在设施功能上要强调综合性, 争取做到“一场多用”、“一室多用”, 使活动场所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科技推广、科普培训等于一体。
(三) 增强农民文化意识激发农民参与积极性
大部分农民由于自身接受教育程度有限, 对图书室等纯公共文化设施难以利用, 同时又由于赌博、打麻将等不良习俗的影响, 使农民对于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小农思想和不良习俗阻碍着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 政府在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同时, 要积极开展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的集体活动, 如组织书法比赛、举办读书讲座等, 从而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 激发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提升农民对于文化生活的追求。
(四) 重视人才培养及文化队伍建设
1. 在引进人才方面。
要建立健全工作岗位准入和在职考评机制, 在基层群艺馆、图书馆 (农村书屋) 、文化馆站 (活动中心) 、农村放映队等文化工作从业人员中, 实行严格的资格准入机制, 合理确定管理人员编制, 规范文化管理队伍。
2. 在培养人才方面。
要重视文化管理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 提高整体素质。政府部门要为农村文化管理工作人员划拨培训经费, 加大文化管理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为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和深造机会, 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培养一批善经营、懂管理、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文化管理人才。
3. 在留住人才方面。
政府主管部门要建立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 切实关心和帮助基层文化工作者, 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遇到实际困难, 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从而稳定农村文化队伍。
摘要:近年来, 黑龙江省通过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工程项目建设, 使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深受农民欢迎。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项目建设缺乏规划、资金投入不足, 设施缺乏有效管理以及文化队伍建设滞后等。黑龙江省应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加强设施管理提高设施利用率, 增强农民文化意识, 重视人才培养及文化队伍建设, 以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现状,问题
参考文献
[1]赖淑琴.当前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J].大众文艺, 2009 (4)
[2]纪珊珊.贵州省农村公共文化保障机制建设研究[J].新农村, 2010 (4) :29
[3]许淑萍, 巩村磊, 高洪贵.黑龙江省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2 (3)
水滴文化:为学校发展奠定基础 篇11
学校始建于1928年,80多年的历史传承,使得该校师生养成了“包容悦纳”的良好品质。青岛致力打造海洋特色教育,河西小学的“水滴文化”因势而生。学校秉持“滴水穿石”的拼搏精神,不断地丰富该校的文化内涵,彰显着学校的办学特色。该校重视“水滴文化”中的“融合”品质,共同营造和谐、团结的教学氛围。以“包容悦纳,水滴石穿”为校训,以“水润童蒙,海纳涓滴”为校风,以“春风化雨,汇滴立人”为教风,以“点滴成习,知行并济”为学风,弘扬“水滴文化”中的“滴水穿石”精神,最终实现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学校以“水滴文化”为指导,全面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校的品牌竞争力,推动整个学校以和谐、活力、健康的姿态向前发展。
水滴主题,创建优雅环境
学校整体文化设计以海洋蓝色为主色调,目标是构建一个蓝色的学习乐园。一进河西小学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写有 “目标是海”四个大字的蓝色宣传牌,仔细品味,回味无穷。花坛里花团锦簇,铺满藤蔓的长廊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休憩娱乐的好去处。粉刷一新的教学楼上,“水滴文化”标识赫然醒目,“包容悦纳,水滴石穿”八字校训,让人一下子就对这所学校精神内涵了然于胸。走进教学楼,大厅两侧分别呈现的是这八个字内涵的主题墙。学校“水滴文化”理念在楼梯和走廊里更是精彩纷呈。走进教室,便进入了个性四溢的班级“水滴文化”展示区,特别是学校打造最美教室理念的实施,使每个班生机盎然。学生们在教室里耳濡目染,“水滴文化”让学生身心受益。青岛河西小学“水滴文化”的框架体系,以“包容悦纳,水滴石穿”的文化内涵统领学校的整体工作。学校环境优美、书声琅琅,已然成为师生的蓝色梦想乐园。
师生悦纳,构建智慧课堂
学校结合市北区教育局提出的打造“生本智慧课堂”,构建起了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老师们也开始了自我专业素质的提升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成立了教学研究室,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研究、实践探索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
学校着力打造水滴灵动课堂,坚持质量管理,坚持推门听课制度,对教师专业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确保过程性质量的持续稳定的提高。发挥带动作用,充分地利用片区活动和校本教研活动,采用帮带结对等形式,有目标地开展“传、帮、带”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开展青年教师“三课关”活动,即“过关课”“研究课”“观摩课”:开学第一个月进行“过关课”教学研讨,第二个月进行“研究课”教学研讨,第三个月进行专题性质的“观摩课”教学研讨。结合课题研究,使教师从理论学习到课堂教学、总结反思等多方面进行知识储备、能力训练。
七彩水滴,注重修身立德
学校结合文化主题,推出了“七彩小水滴”特色评价体系。“七彩小水滴”的评选,是为了促进学生养成7种好习惯。“七彩小水滴”包括:文明、进步、安全、环保、勤奋、奉献、爱心。学校每周确定1-2项内容为评价、考核重点,通过开展“我是XX小水滴”评比表彰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良好的表现得到小水滴印章,凡是数量达到要求的学生,便可获得“XX小水滴”称号并颁发证书。学期末得到全部的小水滴的学生,获得校级“七彩小水滴”称号。同时,为了给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学校开展了“七彩水滴代言人”的评选:班级获得小水滴称号的学生,将个人行为简介以手抄报的形式张贴于“争做七彩水滴代言人”的展板上,宣传推广自己,全校投票选出小水滴形象代言人,每月更换,在学校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
校本课程,丰富品牌内涵
结合学校“水滴文化”,青岛河西小学规划了“水韵”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主要围绕“水之形、水之韵、水之艺、水之德”四个方面展开。“水之形”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自然形态的水,并培养环保意识;“水之韵”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人笔下的水,品味水的韵味;“水之艺”目的是让学生欣赏艺术形态的水,培养审美情趣;“水之德”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习水的品质等。
结合学校的“水滴文化”主题,学校制定了“七彩水滴,阅水成川”的社会实践活动计划。通过实地的调研、考察,学校选取了青岛12处和“水”有关的景点进行了参观。低年级的学生到张村河等村庄进行参观,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实践活动;中年级的学生到红岛挖蛤蜊、到青岛港、极地海洋世界、世园会去参观,用照片的形式做点滴记录;高年级的学生则到二龙山水库、石老人观光园等地区参观,撰写研究性报告,提高探究能力。学校开展这些活动不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开拓了学生的眼界,而且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肯定。学校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班级活动等多种方式鼓励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同时,学校鼓励师生走出校门看世界。
补足公共文化设施的“软件”短板 篇12
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各级政府及街道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然而, 在基层, 很多区县甚至乡镇一级的文化中心, 空间场所很大, 文化设施齐全, 与很多一线城市相比都不落下风。但追问下去, 普遍存在“内容不足”的“空心化”问题。服务管理环节的缺失, 让好端端的公共文化设施成了摆设, 殊为可惜。
为何会长期“空心化”呢?简而言之还是“政绩思维”作怪。既然上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配置有硬件上的明确要求, 基层自然将这些“看得见的部分”作为文化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 至于服务管理这些“看不见的部分”, 则抱着“有精力、有能力再说”的态度, 这一“再说”, 就拖延成了普遍化的闲置浪费。
其实, 在文化建设的“软件”部分, 政府是大有可为的。在基础文化服务领域, 政府应当加大投入, 不断提高社会优秀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供给。在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上, 政府也可以通过诸如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社会文化的建设, 同样需要大众文化的发育成熟。其中, 离不开各类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和发展。在上海等社会文化建设相对先进的城市, 一些基层文化中心里, 今天旗袍协会组织选秀, 明天海派秧歌开展比赛, 后天茶道同仁发起品茶……正是这些民间的文化社会组织, 盘活了基层的文化硬件资源, 加快了文化资源的流动, 为老百姓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产品, 将社会文化建设落地为一种日常实践。
社会文化建设应以“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宗旨。人人都有“向雅之心”, 人人都有提升文化素质的需求, 只要提供和组织好优秀的文化公共产品, 满足并引导大众的文化需求, 文化服务的发展空间会非常广阔。许多退休文艺家也迫切希望将自己的艺术才华无偿贡献给社会, 让普通群众获益。只要能够提供合适的文化服务平台, “供需脱节”的窘境, 也将大为缓解。
民进中央在提案中认为, 公共文化设施的症结就在于“供需不对等、管理不到位、服务待提升”。不过, 解开症结的方子并不全在政府一家手里, 需要全社会合力共治。如果政府层面丢开简单的“政绩思维”, 充分培育社会组织共同发力, 那么一幅生动活泼的可喜画面是能够呈现的。
当然, 对于“硬件建设”, 也不必一哄而上, 某些偏僻地区一年都用不上一次的所谓大剧院, 何必劳民伤财地建设?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建设, 要紧的是“把力使在刀口上”——这个“刀口”, 就是货真价实地“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舍此无他。
【文化基础设施】推荐阅读:
文化基础差异06-02
文化基础论文06-13
文化基础知识08-18
社会文化基础09-03
文化基础课教学10-11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论文05-26
文化人类学基础知识06-05
校园文化基础教育管理08-09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09-14
茶艺与茶文化基础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