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性基础设施

2024-10-21

软性基础设施(精选7篇)

软性基础设施 篇1

“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有很多空间……但我们选择生存在城市。尽管远距离旅行已经变得更加便宜……越来越多的人往大都市区聚集。在这个所谓的不断发展的世界,每个月有五百万人涌入城市,到了2011年,世界超过一半人口住在城市。”——Triumph of the city(E. Glaesser )

新形势

在各领域出现的新情况需要新的应变思路。新与旧, 科学与艺术与工程,城市与景观,真实与想象等关于事物的固有分类已不足以阐释当代社会出现的新情况,这些分类已经过于狭窄,需要予以重新思考。

到2050年,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30个城市将突破两千万居民,其中只有3个城市位于所谓的发达地区。 在中国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佛山和肇庆三个城市的大都市区域正逐渐形成,该区域拥有2000多万居民,被称为“广佛肇经济圈”(Guano Metropolis),它革新了之前所有关于 “城市”的定义。有人甚至据此认为未来的城市不再是西方式的城市。

这些新的联合体还叫“城市”吗?或许我们需要提出更准确的词来命名和理解这种建成景观。然而,可以认为巨型都市的活力即为“城市”的活力, 城市的未来和人类的未来本质上更紧密相联,因为已有超过50% 的人居住在城市化地区。

因此,想象和描绘城市的远景已经非常紧迫,它能最大程度去重新定义城市和环境的关系,城市和水、食物、 能源采集的关系,以及城市和乡村或者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在不断城市化的今天,如果非洲的出生率不下降, 到2050年,地球将要承载90亿人。

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不能应对这个问题。总体规划的策略在应对21世纪的后工业城市时显得苍白无力。 新的设计范式是绝对必要的:它能随时间维度适应变化, 并可以应对结构不连续的“新型”城市。

在墨西哥城高速发展背景下的TEXCOCO

在众多的设计阐述中,很难再找到一个比墨西哥峡谷大都会区(简称MZVM)(the Metropolitan Zone of the Valley of Mexico (MZVM) )的高速增长过程那样更加有力的案例。从七十年代开始吸纳大量移民(大都会区每天吸纳10万农村移民),它提供了超过40年的特大城市管理和安居的经验。墨西哥峡谷大都会区的规模和复杂度证明“城市的未来”必须超越传统的设计和专业实践经验。

在关于城市地区未来挑战的讨论中,有关理解城市复杂性的模型以及基础设施项目操作的尺度必然会采取当下传统的观念。要迎接挑战不仅仅需要创新性实践的出现,也需要将狭谷地区现有的从地方到区域尺度的各种工程形式协调起来。

在关于城市未来是什么以及会如何的研究中,墨西哥城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聚集多方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实验室之一。它甚至证明,非西方的、非传统规划图景变得越来越可行。它同时也表明,积极地思考是抵抗现今激进城市化模式的有利武器。

Texcoco公园项目证明,以传统的方式建造已不能应对即将到来的复杂挑战。总体规划战略在应对21世纪后工业化城市的复杂性时是无力的。新的范式必不可少: 战略因时而变,并且有能力应对动态城市的不连续结构(图1)。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以及跨学科团队共同描述城市的未来在当今已成为必需,而不再仅仅是一个实验。

超级城市的出现重新带来了巨大尺度的“规划”项目。 Texcoco湖生态公园项目是对Anurandha Mathur1)进行解读的一次努力——关于特大城市未来的想象和图景, 特别是墨西哥城的构想(图2)。

因此Texcoco公园将脱胎于两个基本的理念:城市、 景观和基础设施需要融合,以实现“平衡”和“多任务” 的目标。

“平衡”理念源于城市,可以而且必须找到更好的方式来填充它们的物质性分界,尤其对于墨西哥城而言: 在城市的职能、扩张、影响等方面,需要与当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融为一体。 什么是平衡,以及什么必须平衡的考虑显得尤为紧迫。

“多任务”的理念源于我们认为物质性分工的概念在城市中已经过时。面对当下的挑战,当代的思路和分类系统,即分离地考虑基础设施、景观以及城镇已被证明不合时宜。基础设施必须包含更加丰富的含义,因此, 对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和人居环境设计来说,还隐含着巨大的机会。

我们提议软性基础设施的概念,相对于单一功能系统,它有更加复杂的结构。它在一定的领域中,这些过程是相互相生的;通过对社会各阶层开放和保证可达性, 从而增强公众认知和透明性,进而提升社会共识。构建一个城市-景观-基础设施体系,能孕育一个更具责任心的公民城市,描绘和想象平衡的多样性,以保证一个可期许的未来。

项目背景和历史

墨西哥城代表了一种从早先的水文地理景观变成现在的城市扩张景观的戏剧性变化。乍眼一看,还真未能发觉现今的“干燥”景观过去曾是湖城。自从1629年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聚落之一在这里出现开始,湖泊便被一点一点地抽干。从殖民时代开始,城市就面临着来自Texcoco湖洪水的困扰。为了逐渐排干这个湖里的水来防止洪害,从16世纪到20世纪陆续建设了不同的排水工程,这些排水工程共同塑造了这个城市的未来图景。

Texcoco湖的历史和城市息息相关。湖泊排水工程根本起不了作用,这是在主流思想指导下建设的大尺度基础设施工程的失误。大规模的景观改变已经引起了水资源管理、环境污染、严重的盐碱化和土壤污染等大范围的问题。此外,今天的墨西哥城还面临尴尬的水问题: 水资源短缺和周期性洪水。

水是墨西哥城最紧迫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水资源 利用模式 的问题。 在1607年,Viceroy Luis de Velasco为了防止Zumpango湖泛滥, 下令在Huehuetoca修建运河来抽干里面的湖水。当这个工程在pit Nochistongo投入运营时,他们成功地把Zumpango湖里的水排向了Tula狭谷。但是,此项大工程还不足以抵抗洪水。直到20世纪之前,大尺度的基础设施仍在不断建设,影响着城市的未来。

在和水以及和整个峡谷生态的将近600年的斗争历史之后,大家开始意识到,忽略水和大峡谷生态系统逻辑的做法是不可行的。在古代Aztec湖景观区域内,因地质结构抬升而形成的湖泊盆地区存在着一个属于联邦政府的巨大的、受保护的陆地水库。这个空间有可能被重新改造并设想成是整个峡谷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它作为软性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将会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公园”。

Texcoco公园的面积是整个墨西哥峡谷大都会区的11%,占地超过14000ha(35,000英亩),是Bosque de Chapultepec(墨西哥城最大的绿地)的23倍,是伦敦海德公园的49倍,是纽约中央公园的43倍。仅仅根据规模,它就足以扭转整个大峡谷区域生态的未来。

在1971年,一个总统法令促成了Texcoco湖委员会的诞生,该委员会成功地创建和保护了在今天可能会被认作非再生城市资源的一个大面积保护区。这些在墨西哥大都会区东郊,原来被Texcoco湖侵占的土地,可改造成墨西哥城的生态边界——一个新的具有基础设施功能且整合了自然和人文的生态性区域。

错误,同样也是机会

Texcoco公园项目对当前的低效率和历史错误进行了调查,这些问题都可通过设计和创新来重新考量。从这个角度思考,机会就像过去的错误那样大量存在,因此完全可以把握这个巨大的、历史性的时机来重新创造未来。被诟病500多年的墨西哥大都会区将有一个机会来更新自己,那就是将古Aztec湖盆地改造为峡谷地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仅仅靠大小和规模,Texcoco公园就能使城市与其地理特征协调起来,通过结合自然水循环来消除洪水的威胁,形成与人为善的健康条件,同时有助于重新建立乡土生物群落。广义而言,它将重新引导这个长达500年历史的城市、水和生态之间的矛盾。

这是一个浩大进程的第一步,它将重新恢复在墨西哥城发展进程中消失的湖泊景观。

这个大区域也许能成为一个雨水耕作、雨水处理和雨水管理的地方;一个对经常溢出的污水、洪水进行管制的容器,以及一条受联邦政府保护的城市蔓延边界。 同时它将推动城市鲜有的活动:各类体育场地,湖泊, 划船、帆船的河道,山地自行车道,徒步道,以及动植物的观察活动,农贸市场,可持续且合理的交通网络和文化机构、研究机构的落地,加上大量的留给那些不确定的、还不能预测未来需求的、未规划的社会-文化生态项目的空间:如此便可应对未来的复杂性和变化。

尽管Texcoco公园的未来仍有待定义,但不承认如此大尺度区域的生态影响和机遇就相当于不承认未来墨西哥城区域发展中对自然过程的基础性需求。Texcoco公园将对具有明显缺陷的都市区域重新赋予社会、文化和教育系统上的活力,将为那些在特大都会区域中最易被遗忘的、经济萧条的社区提供优质的公共空间。

开放的设计过程

这个项目并不是寻求形象设计,而是在对扩张中的环境的“现实”理解基础上,赋予其该有的功能。这个设计,即使等公园建设完成,它也仅仅是一个半成品: 它应是一个由科学家、工程师、生物学家、化学家、生态学家、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 内科医生、律师甚至政治家等组成的团队所构思出来的不断更新变化的伟大远景。

对这样一个合作项目来说,“自下而上的方式”是必须而非可选项,并被证明是为如此复杂情况提供独特解决方案的最好选择。Texcoco公园项目是一个持续的对话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对多种场景下的设计进行动态评估的调查研究,而“特定”的场景设计只是作为沟通的必要手段。

景观从来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具有生命的事物。 就像燃烧着的火焰或者奔跑的马,特定的影像只是众多过程的一个参照,变化永远在发生,而且从不以相同方式重复。这个项目的设计逻辑,是通过调查研究来不断创建和改变形式。

设计成为一种节制的交流,成为一个面向多学科群体所组成的团队的开放讨论会。差异成为参数,合理的设计成为这些参数的论据:一种对话式的关系,即一种意见不能独大。没有必要向某种图景妥协或者完全屈服于实用性,它是一种更加健康的、有弹性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设计形式从对话中出现、生长,并随着需求而改变,同时保持自己的基因和独有的气质,更加接近开源编码而不是概念设计和辩证思考下预先定义的图像。

设计要超越清单逻辑

Texcoco公园项目探索了开放对话式的设计,而非像近年来单纯为了技术自证的设计。目标是培育在城市、 环境和社会领域之间的对话关系而不是制造对抗或者敌对。它成为项目组织的协调者和创造条件的媒介。

公园的设计将对话论而不是辩证法作为工具,并且探索 “良知的领域(fields of conscience)”作为概念式思考的重要选项。更为灵活的想法是建立一个更加健康、富有弹性、可持续、可适性强、灵活的“未来”城市: 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不再是毫不相干、各自分离的单一主题的领域,而是多功能、多尺度的人工、半人工和自然过程共生共存的结构。

过往的设计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已经形成一种模式: 从纯粹的形式到技术的表现。从制图开始,便成为设计, 甚至是设计的科学,所有的过程和结构都是在视觉逻辑下呈现的。今天,特大城市的出现和环境的压力已经不能允许这种可能性存在,因此,景观都市主义、设计— 工程方法和其他看上去悖于常规的方法出现了,成为比常规设计更有生命力的选择。不明确的、间质的、模糊的状态成为更具可能性、更完整的设计领域。

在如此模糊不清的环境中,设计不再是单一的含义或者象征,设计是关于它能做什么或者如何实现其功能。 既然从文化角度出发的设计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清单式的设计”也不能,设计必须作为战略而重生, 成为能包容对话和变化的概念。

这个项目的逻辑远在视觉的、实用的和有形的事物之上,它将在不同尺度下同时运作,它既是具体的、可感的,可变的、又是巨大的、整合的和持续的。它面向决策过程中参与的各阶层人士,从多种人群的智慧和情感中汲取养分,同时保持自身的特质。

峡谷是自然和文化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首先要意识到的是,Texcoco公园所在的峡谷地理是自然和文化的共同产物,而不是先去辩证地理解好与坏。同时也需要重拾遗失已久的、田园牧歌式的前西班牙时期的记忆。狭谷和湖泊中印刻着这个火山—湖泊城市的多种烙印。山的南面还留有最后的一点农业景观,山的北面呈现了戏剧化的高速城市生长。在东边,Texcoco湖还没有被填起来,历史上湖泊景观的纹理有待挖掘。

这个区域在许多方面很复杂:各种惊人的沉降速率, 延伸到地下80m深的苏打灰土壤,以及自然水灾。所有这些都是设计的机会。从邻近“tiraderos”(露天垃圾场) 收集岩屑和惰性的固体垃圾,并分布在土壤表面,土地再利用和补救是可以在场地内完成的。通过创造岩层毛细管渗透机制进行垃圾循环,以这种方法清洗岩层表面 (或者产生新的土壤),同时避免未来的污染。如此可以给高强度的园艺活动,甚至农耕或者其他社会项目创造肥沃的土壤环境。

这个地区其他土壤没有修复。要改变整个地区土壤是及其困难的,但可以采取前期风障实验中能适应恶劣土壤环境且能蓬勃生长的物种造景。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断发展的当地动植物群系丰富着这两种景观系统,直至场地能自我适应,不再需要人工维护。

空气中不能被鼻孔阻挡的微小污染物,正是和当地持续增长的癌症病发率有关,而这个地区的绿化屏蔽了大风,以此极大地有利于公共健康。开放空间成为体育锻炼的场所,而这正是周边肥胖率、特别是儿童肥胖率高的社区所需要的。随着这个地区空气质量的提升,它甚至能成为整个区域的另一个绿肺。

最后,水资源管理和土壤污染控制将成为项目的主要准则和目标。Texcoco项目通过水资源管理(需要从整个区域的水文结构考虑),具有改变墨西哥城用水悖论的潜力。

TEXCOCO湖:软性基础设施的尝试

现在,一些计划的进展让人们看到Texcoco湖地区只要整合必要的基础设施来支撑人口增长和基本需要, 就具备城市发展的机会。另外,在当前的国际语境下, 环境保护、责任制消费、社会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已经成为必要的发展议题。

诚然,把这片土地用来创建Texcoco湖生态公园存在一定问题,但它仍然有潜力去应对所在地区的多种因素和特性,同时也能抓住社会、政治和环境等的外部条件来促进自身发展。这个项目力求探究潜在问题,并寻找能使这个湖水景观地区逐渐地恢复活力的战略。 所有的这些想法需要基于两个限制条件:低成本和生态可持续性。

虽然恢复Texcoco湖原来的景观及其功能已经不能实现,但仍可以认为,它是这个盆地中复兴整个地区最适合的动力。利用Texcoco公园实现气候控制和温度调节等,都是此番措施的好处之一。这个区域因此拥有重新思考墨西哥城盆地新生态的机会,也能帮助人们回忆过往,展望美好未来。

重新组织“绿色”基础设施

在人口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墨西哥城面对的巨大挑战之一就是改善和增加绿地、开放公共空间,以此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仅就这个地区来讲, 90% 的生态系统服务是可以通过生物化学和生态学的技术恢复的。

例如水流曝氧,提升空气质量,温度调节等生态服务, 可与文化、审美和游憩等功能相结合,这些都应该在创建软性基础设施的多样性时考虑到,这样,其他循环圈也能正常运作而不受其破坏。

绿地具有一系列功能,能改变城市居民的生活。从环境角度讲,它能调节城市气候、吸收污染物、降低噪音, 使雨水下渗充盈地下水等。总之,它能使环境中的土壤、 水和空气达到平衡,这对城市环境来说不可或缺;从社会角度讲,绿地是休闲和娱乐的基地,因为它们是维系家庭的纽带,辨识邻里和街区的首选空间。

尽管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城市绿地的功能,然而无限制的增长和墨西哥城规划的缺乏已经使原有绿地受到损害。2012年5月在里约热内卢发表的《可持续城市健康指标》中,世界卫生组织2)推荐所有城市,每个居民至少有9m2的绿地,同时也强调,从家里出发步行15分钟内必须有一片绿地,这样才能保证人们都能享受到绿地带来的好处。

然而,墨西哥城的绿地已经丧失了其文化和生态价值。它们正处于首府的大型发展项目或者快速城市化的压力之下。如今,绿地的发展与绿地所受到的压力成为悖论。城市从一个被物产丰富的狭谷环绕的湖泊变成了一个面临城市化进程中各种挑战的地方,例如非正式的居住区,生态退化以及资源开发的行为等。所有这些消费行为都与该地区所提倡的具有生态特色、并符合峡谷栖息物种需求的新式景观目标背道而驰。

绿地具有变成软性基础设施的潜力,从而服务生态系统,它也能转化成新的公共基础设施类型。Texcoco公园是一个如何重新思考现有软性基础设施的案例。它应该是多目标的,多系统融合的,能满足城市多样需求的软性基础设施。Texcoco公园也提供了最顶级、最大的空间,以寻求墨西哥大都市区域的生态平衡。Texcoco公园相当于一个新的透镜,通过它,水平衡、水资源管理和社会游憩能融合于一种新的土地利用格局之中。

Texcoco项目计划中提及如何解决城市不公和基础设施供给的问题,该项目具备使城市废弃区域重获新生的潜力。公园边界以外的自治市在社会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方面都存在滞后。绿色基础设施成为联系与融合场地中其他基础性社会经济因素的媒介。

该湖区也考虑了经济状况异常低迷和教育基础设施水平低下的邻里社区。另外,缺少大型经济资源对就业的支持,远距离通勤,以及长期的社会问题还会导致犯罪和暴力的增加。

考虑到这点,城市公园应该包含体育设施、环境教育中心和可持续能源展示中心。另外,它也是一个文化、 休闲空间,能有助提升空气质量。这些空间对保证家庭和谐非常重要,它们能给年轻人开展健康活动的空间, 使他们远离附近街区发生的社会动荡。

公共空间用于重构当代的社会和生态条件。对周边的自治市来说,这无疑是带来新的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机会。这个项目关注于如何创造一种平衡,使其空间能成为社会和城市改良的催化剂。

而且,Texcoco湖联邦区是一个自然的战略性选址。 它位于墨西哥狭谷的高密度城市地区和向狭谷东边延伸的农村地区之间,因此,这个多边形区域能作为城市的软性边界,这个生态空间的一侧是城市,另一侧是位于其东边的农村环境。基于已开展的各种科学调查,未来愿景中存在着巨大的机会把项目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并与社会空间设计战略相结合。

相比于单纯的公园设计,更应将该项目看作一个巨大的机会。该项目是在新的文化生态学思想引导下进行的一系列空间干预和战略实践。它寻求自然和文化的对话,以改变墨西哥狭谷居民一直以来的集体想象。可以说是把巨大生态危机的情况扭转为生态和谐、幸福安康的建立。

为了抓住Texcoco湖联邦区所带来的机会,需要一系列能同时在多种尺度上操作的战略。在这里,设计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战略的统筹,具有通过生态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个区域的脆弱和缺陷的潜力。

水资源之辩

墨西哥狭谷是闭合盘地的一部分。该地区没有汇入海洋的河流,原来的Texcoco湖就在这个盘地海拔较低的地方。这个地区原本应是在湖边,但是,在人类活动的长期干涉下,它已经成为一个荒地。这个盘地已经违反了该区域的自然法则,从低地抽水排出带来了包括洪水、干旱及水资源短缺在内的严重问题,危害了墨西哥城居民的健康和安居。

从水文景观变成城市扩张的景观,该转变已经产生了这个城市今天面对的最具挑战性的困难:用水悖论。简单来说,这个悖论就是:尽管墨西哥城的年降水量比较大(每年32.1英寸左右),但居民仍然定期地面对水资源短缺或者周期性洪水的问题。所有这些和水资源问题有关的城市缺陷的根源都可以归结为水资源利用模式。超过三分之二(72%)的饮用水从地下蓄水层提取,剩下28% 的饮用水由远距离输送获得,金钱和环境成本极大。

从地下蓄水层提取水的速度远大于水回充的速度。 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硬质地面的极速铺展,墨西哥城地表获取、渗透、储存雨水的能力已经大大降低。暴风雨和废水由污水系统排出,这意味着回充地下蓄水层的水几乎为零。总之,如今水的排出量远大于水的储存量。 另外,因水资源管理的低效导致了过度的水流失和泄漏。 在将水从大型输水系统中传送到每家每户时,损失量达到40%。

饮用水短缺、卫生设备和排污设施的缺乏,再加上不受控制的城市化进程,这些都阻碍了基于居民需求的水利基础设施规划。这样的现状预示着2025年的规划愿景很难实现,因为需求量将会超过供给量的56%。最新的预测表明,地下水储藏量已经处于负平衡状态,缺口达到30%,即在每立方米的水消耗中,仅能补给30L水。 总之,地下水补给大约是31.6m3,而消耗则有59.5m3之多。如果把消耗系数考虑进去,这个公式会更加复杂。 大城市人均每天用水量的“建议值”是150L,然而据报道, 墨西哥城的居民是360L。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水资源过度开发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在这个背景下,Texcoco是关乎墨西哥峡谷水资源平衡的关键区域,尽管目前,尤其在雨季,它仍然是废水横流的地方。

Texcoco公园将水流作为恢复水利和生态基础设施的主要特征。Texcoco湖生态公园有三处水源:东边河流, 墨西哥峡谷污水处理厂的排水,以及雨水。在这个区域, 有11条河流,与4个水处理中心相连的14根污水管道以及6个人工湖。其中,最大的水体是Nabor Carrilo人工湖(图3),建于1966年,面积1000英亩。

景观也将适应于少量自然洪水的情况。这个地区目前能吸纳小范围的自然洪水,这将有利于水的储存和循环。基于水文条件,可将向该地区供水的三个主要的集水区协调起来。在智能化水资源管理下,这个区域可以将污水排向西边,部分干净的水排到东边的河流,同时, 还将建立雨水系统来恢复水循环。该区域已经有一些水利基础设施,污水处理厂和灌溉渠道,例如El Caracol。 这些基础设施说明恢复的方法可以复制,其次,引入科技可以发展基于科学研究和实验的新技术。所有这些措施意在更好地挖掘利用场地潜力,创建更可靠的水资源管理计划。

总之,一个更加综合的、多样化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对该项目来说是必要的。水资源成为Texcoco地区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它也能包容其他活动,这些活动往往经过精心策划,和文化生态概念相呼应。这些战略只有在跨学科的努力合作下,考虑所有影响项目的因素和设想后才有成立的可能。这个设计本身不能仅考虑图景式的设计,而更需考虑一系列围绕水资源平衡概念的系统性战略。

Texcoco公园是一个系统

在具体设计上,Texcoco公园的设计成为一个媒介, 它组织起被认为对墨西哥峡谷大都会区未来发展非常必要的四个系统,即栖息地、社会发展项目、交通以及能源系统。就像前面提到的,水成为主要的组织者。考虑到它无论短期性或长期性对人的亲和力,水体可以作为吸引力的核心。

在这个景观上覆盖一个500m x 500m的网格来定义人与人接触的最大距离,例如突发情况。然而,提升和改善城市现有社会条件变成需要部署哪类新基础设施的关键因素。

清洁能源的生产和利用,废水和固体垃圾的管理策略被应用在该公园项目中。项目意在产出而不仅仅是对文化和物品的消费。这些主要的因素在整个项目中被优先考虑,形式和计划只是手段而不是解决方案。

旧有废弃地“tiraderos”战略性地转变成一个精心安排的能源生产基地战略区域。沼气、高温分解、太阳能、 风能、植物修复和生物发电机将会被使用(图4)。这套基础设施将对公众开放,除了能源的自我供给,还可以是教育示范基地。

多样的交通系统将Texcoco公园和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边缘地带连接起来。可持续、合理和可达性是交通系统主要遵守的原则。通过对速度、形态的组织以及交通系统的规模与使用者的速度相契合,创造整个区域交通体验的多样性。

整个母系统底下再衍生出次级系统和子程序,它们再进行复合和演化。其中衍生的差异可以发展出设计中所涉及到的对应于不同尺度的特定的、小型的操作项目。

总体战略给未来的合作、重新设计和重新思考提供了条件,这是一种资源开放的设计,通过专家和公众的进一步合作中汲取营养,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和提高, 它作为一个灵活的过程,可以随着新的需求、科技、目标及其邻里、使用者、相关团体的愿望而变化。

Texcoco公园是一个社会、文化和水利的基础设施, 是一种更好的方法去最大限度地体现现有城市的功能, 同时减少对地球和子孙后代健康的影响。它是一个平衡的和开放的结构,用文化、社会和生物的生存需求来调节地理、景观和生态的矛盾。

这个项目可被理解成是一个过程:随着它的改变, 能从根本上解析地形学的逻辑。将水文和景观统领起来的概念已存在于峡谷地理中。地形改造能形成一定的自然水体以及保存已经存在的水体,例如Nabor Carrillo湖、 Churubusco湖、厌氧菌池塘、泻湖重现和控制,以及EI Caracol的灌溉渠道

水资源是规划项目的概念化战略,这个规划同时也是一个用500m × 500m作为单位的网格支持系统(用适宜步行到达的距离作为单位,同时用密集的点来表示可以不同的方式连接起来的社会活动)。这样就可以根据和城市以及水体的关系来分布社会活动。为连接不同的社会项目,在考虑社会、生态和城市背景及其发展可能性的基础上,建立交通流线(图5)。

交通系统

交通成为这个场地的主要战略。因处于墨西哥大都会区的战略位置,所以将公园和和城市肌理关联起来是必不可少的。另外,也有必要有效地将使用者和这个项目及公园服务联系起来,同时在周边邻里覆盖和提供交通基础设施廊道。这个公园将拥有高效的公共交通、交通基础设施和停车系统,并且限制私人交通在公园里的使用。

这个方案包括了对环境影响较低的公共交通系统, 并推广替代性交通方案例如自行车的使用。通过建立街道、自行车和园路系统,它提供了适应于边界条件的公园外围入口,从而将邻里和相对热闹的人口聚集点连接起来,提供了人们接近文化、娱乐元素的机会。

能源系统

Texcoco地区的地理特征预示了多种能源存在的可能。这些资源成为公园能源管理的综合战略。这些资源需要和现有的可得到的资源(例如:太阳能)以及其他技术(例如:废物管理或土壤改良)一起发挥作用。能源变成了公园运营的必需,因为能源的规模足以使公园运营从消耗的逻辑变成生产的逻辑。能源对公园的长期可持续运营来说是基础性的需求。能源的来源可以是风能、太阳能、藻类生物燃料、垃圾,以及从垃圾燃烧中产生的燃料等(图6、7)。

社会发展项目系统

社会发展项目成为提案中最强的组成部分。正如之前提到的,项目周边的邻里位于彻底被忽略的城市地带。为此,在这个缺乏公共服务和设施的地区,这个系统需包括一系列项目和策略来引进文化、教育和游憩基础设施。

Texcoco公园项目发展的主要概念是,通过生态的创建、文化和体育来恢复社会活力(图8、9)。公园社会发展项目可以响应附近的边缘化地区对社会催化剂的需求。通过在环境微差中建立社会基础,该系统意在提供公共游憩空间,尝试将使用者引导至绿地中去。

公园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为艺术和文化创造条件,提升游憩和娱乐功能,创建教育基础设施和提升市民的健康与环境安全。整个社会发展项目有意地围绕水体来组织,从而创造各种亲水体验,建立Texcoco湖的文化水互动的维度(图10)。

栖息地系统

将水作为战略规划的组织元素,这样一来,用系统性方法创建一个自然保护区便成了一种可能。考虑土地的功能,通过短期或长期的自然恢复战略,使低维护的自然庇护地得以重现。景观被看做一个演进系统,通过各种策略,如重新造林,种植计划和动植物品种重新引入等,来加速当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干预策略应聚焦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应有利于人类。 生物多样性的恢复能提升人类的幸福安康。公园将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多样性,自然栖息地和植物群落,这些都可以作为非凡的游憩地。植物的选择需要基于土壤的成分, 因为植物必须适应于水系统和湖床的盐度。Texcoco公园将实践绿色革命和创造性的设计,其生物群落的发展也是生态恢复过程的一部分。通过这些原则, Texcoco公园将恢复自然的循环,通过现有基础设施以及新水体的引入, 狭谷的水循环过程将得到强化(图11)。

关于基础设施的未来

考虑当前景观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进程,墨西哥狭谷大都市区域的复杂情况仍然是一个挑战。不只是因为它的规模,而且还包括城市所面临的剧烈的生态变化和水资源压力,这些因素在塑造该地区未来的时候都非常重要。

在理解操作的尺度时,重新思考基础设施项目必然会面对传统观念的挑战。Texcoco公园是一个城市如何能够重新组合传统工程的案例:是从基础设施和景观所能创造的条件上期待和要求更多的尝试。

水资源管理的潜力是协调和复原水文地理的尝试, 并同时适应于交通系统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概念。

这个项目说明,通过跨学科合作,设计创新是可以实现的,并成为融合各种设计策略的催化剂而不仅仅是单一目标的实现。

Texcoco公园也证明,建筑和规划学科中的传统工具不再能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新的范式已必不可少, 最重要的是思考一种新的社会性基础设施如何能够定义和创建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基于原有用水模式的水资源管理实践,因为一些最复杂的特征例如土地下沉、 周期性洪水和饮用水短缺等,已经无法承担城市的需求。 Texcoco公园意在实现用水模式的改变,通过一系列和地形、交通、能源以及社会性基础设施相关的人为干预, 来实现长期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

图3:由Luis Gallardo拍摄于2011年;

文中其他插图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摘要:在当代的新形势下,城市地区必须探索新的实践和工程模式。Texcoco生态公园是一个关于城市如何重新构想和协调土地和生态复杂性的案例。该项目位于墨西哥城的生态区内,它揭示和探究了传统的建筑学方法如何无法应对大都市区所面临的复杂问题。Texcoco生态公园意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园,同时设法解决当下墨西哥峡谷所面临的水危机。认识到水作为主要的组织元素,该项目提出两大主要策略来解决最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两大策略是:“平衡”和“多任务”。这个公园同时作为一个软性基础设施,一种更加复杂的结构,而不是单一功能的支持系统。最后,该项目提出为区域未来发展所需的四个系统:栖息地系统、社会发展项目系统、交通系统和能源系统。

关键词:特斯科科湖,水文地理,软性基础设施,雨水涵养,平衡,多目标

医疗设备的软性故障 篇2

1 环境不当引起的软性故障

环境不当表现为环境的温度过高、过低,湿度过大,周围复杂的电磁环境,接地不良,还有环境中的灰尘、赃物异物等。进口的大型设备如生化仪等检验类仪器,对使用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达不到它的要求,机器元器件就会不稳定,造成故障。仪器工作的最佳环境为温度22℃±2℃,湿度为50%±10%。

环境不当引起的软性故障很多见,如我院的UF-100尿沉渣仪,有一段时间经常出现样品针前进或后退的错误,检验电机、皮带、连接电缆等都没有问题,最后发现检测样品针的光电传感器上积累了很多灰尘,使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异常,除尘后再试机,工作正常。再如一台贝克曼血液分析仪,它利用电阻抗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来检测血液的成分,在实验室进行装修改造期间出现了质控不稳定,血小板本底偏高。经检测是此期间仪器内部的光路部分覆盖了大量灰尘,造成测量结果的偏差,清洗管路、调节光路、整机除尘后故障排除。

所以,仪器的运转也需要“舒适”的环境,这样它才能减少软性故障,发挥最大的效能。

2 操作者引起的软性故障

这类故障是由操作不当引起的发生有很大的偶然性。一般多由操作人员对仪器的误操作或对程序的不熟悉而造成的机械部分或计算机部分的故障。如我院的ALISEI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出现过运动小车错误报警,现象为:运动小车不能把96孔的反应板拉送到洗板头处进行洗板。经检查是因为操作者把反应板放到温育盘上时,反应板底座四周没有卡在弹簧片下,导致运动小车钩不到反应板上的小立柱,把反应板放好后,故障排除。这完全是人为操作不当引起的软性故障,这种故障看似不严重,其实有时会引起毁灭性的破坏,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操作者上岗以前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培训,上岗后也一定要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将误操作引发的的故障减小到零。同时,对于决策层领导,也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并且将使用人员的操作与工程人员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所属单位维修人员的潜力,使巨资引进的设备真正发挥其经济效益。

3 仪器设备自身质量缺陷引起的软性故障

这种软性故障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软件系统不稳定引起的故障,另一种是硬件系统不稳定引起的故障。对于前者,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医疗设备领域大量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小型设备一般采用较为简单的单片机单板机,这类仪器一般没有太多的软件上的问题;而大型的设备,由于软件系统太过庞大和复杂,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冲突和漏洞。如我院的IMMAGE免疫浊度分析仪有时候会出现工作中死机,重新启动后又可恢复正常,后来重装系统后,工作就稳定了。

由于硬件不稳定引起的软性故障常见有:电子元件热稳定性不好、机械磨损和各种接触不良。这种软性故障是比较常见的,像功率三极管存在热不稳定现象,但是,这种原因引起的软性故障是比较隐蔽的,有时打开机盖就好,盖上机盖就出故障,我们要仔细观察可用吹冷气和热气的方法来鉴别。各种接触不良引起的软性故障,可以重点检查继电器触点和动触片、各种接插件、传输电缆及焊点。机械磨损比较好发现,用肉眼即可鉴别。

如我院ACCESS全自动化学免疫发光分析仪出现样品盘不转动,检查电机和轨道均没问题,检查电机供电线路,结果发现导线接触不良,更换导线故障排除还有血培养仪在夏季当室温达到26℃时,就发生温度报警,室温下降后又可恢复正常,经检查发现箱内温度传感器长时间使用后存在不稳定现象。

软性磨粒流精密加工的仿真及实验 篇3

零件表面质量[1]对零件使用性能、寿命、可靠性等有很大的影响。抛光作为一种表面处理方法,是利用抛光工具或其他抛光介质对工件表面进行修饰加工。抛光加工一般采用固结磨料或游离磨料,主要的抛光方法包括:传统的机械抛光方法、现代抛光方法、复合非传统抛光方法等。现代的许多工业领域对精密机械零件工艺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并且零件规格不断小型化,表面质量要求不断的提高,特别是各种微小的型腔及通道等。磨粒流对这些部位的加工可谓独树一帜[2],磨粒流加工还可以成功地对各种材料进行微量研磨加工,包括较软的有色金属及坚韧的合金等,非常适应于现代制造材料和制造技术的发展。

磨粒流[3]以流体作为载体,将具有切削性能的磨粒悬浮于其中,形成流体磨料,依靠磨料相对于被加工表面的流动来进行加工。相对于传统的机械加工技术,它不受工件几何形状的限制,加工效率高,可以达到极高的表面粗糙度及公差要求,可以保证质量稳定[4]。

根据流体的粘度和施加压力的不同,可将磨粒流加工分为:磨粒水射流加工[5]和挤压研磨加工[6]。前者是采用粘度极低的压缩空气或水作为载体,用很大的压力差使磨粒流喷射到工件表面而达到加工目的[7],但是需要对磨粒流施加强大的喷射动力,使得工件表面会受到强力的冲击碰撞;后者采用粘度较大的有机高分子作为载体,在压力作用下使载体中悬浮的磨粒在被加工表面缓慢流动,需要施加强大的挤压力[8],会使工件表面受到强力的刮削。

本研究提出软性磨粒流的加工方法[9],它的特点在于使流体具有弱粘性,具有更好的流动特性,从而能实现湍流的运动状态。磨粒随流体无规律地撞击工件的表面,利用这种微力微量的切削逐步地达到光整加工的效果[10]。

1 约束装置及流道建模

软性磨粒流加工的特点之一是利用约束装置针对特有的加工表面配置相应的约束模块,从而形成特定的约束流道,使用于加工的固-液两相流体能够在约束流道中形成湍流的运动状态[11]。

约束装置的结构图如图1(a)所示。

它主要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密封垫、约束模块、加工工件及底座,这些部件通过螺栓连接从而构成密封的加工流道。

约束装置的加工流道如图1(b)所示。

它包括了入口、缓冲区和加工区,加工区的底面即为待加工的表面上诉约束流道的长度为100 mm,利用GAMBIT建模,采用非结构化的六面体网格进行网格划分,网格总数为78 050。采用速度入口,自由出口,无滑移边界条件,标准壁面函数。第一相为水,它的粘度比较小,较容易达到湍流。第二相为碳化硅颗粒,它的体积分数为30%,颗粒直径为50μm。入口速度设为25 m/s。

为研究软性磨粒流在加工过程中固-液两相流体在约束流道中的流动特性,本研究采用Fluent进行仿真。选择欧拉两相流模型为计算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将颗粒相与流体相一样都视为连续相。本研究按牛顿定律描述颗粒的运动,两相在同一空间点上共存,各自遵从自身的动量、质量和能量传递方程,两相间通过相间作用力和共用的压力场互相耦合。

液相的连续性方程与动量守恒方程表达式[12]为:

颗粒相的连续性方程与动量守恒方程表达式为:

式中:l—液相,s—固相,▽—拉普拉斯算子,α—体积分数,ρ—密度,v—局部速度,▽p—压力梯度,g—重力加速度,Kls—液相与颗粒相的曳力系数,μ—液相粘度,—剪切应力张量。

对于颗粒相本研究考虑了颗粒动力学理论,引入颗粒碰撞恢复系数和稠密气体的Boltzman输运方程,修正了经典分子论对量颗粒碰撞的动力学处理,推导出颗粒相的应力,及描述颗粒流动的封闭方程组[13]:

式中:Θs—颗粒温度,γΘ—颗粒相碰撞的能量耗散,Φls—液相或颗粒相和颗粒相的能量交换,ps—颗粒压力,—单位矩阵,KΘ—颗粒相温度输运系数。

其中,ps、γΘ、Φls分别为:

式中:ess—碰撞的归还系数;g0—径向分布函数,是一个当颗粒相变密时,用于修改颗粒之间碰撞概率的修正因子。

径向分布函数为:

式中:αs,max—颗粒相堆积最大体积分数。

2 仿真结果

湍流强度的定义为脉动速度的均方根与平均速度的比值,即:

一般小于或等于1%的湍流强度通常被认为是低强度湍流,大于10%被认为是高强度湍流。

流道中湍流强度的分布如图2所示。

图2中,在入口处的湍流强度较小为2%左右,流体流到加工区域后,由于水流直径的减小,导致湍流强度的增加,可看出其值已大于10%,故可认为其为强湍流。强湍流有利于颗粒的运动的无序性,从而能够达到较好的加工效果。

欧拉模型中把颗粒温度描述为颗粒速度脉动的一种度量,颗粒相的应力来自于颗粒碰撞产生的随机粒子运动,并考虑了颗粒相的无伸缩性,故颗粒温度的概念可间接反映颗粒撞击的程度。

颗粒温度的分布如图3所示。

加工区域由于截面的减小造成颗粒与壁面的碰撞更加激烈,从而使颗粒温度的值增加。颗粒温度的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从而证实了颗粒在流道中运动的无序性及颗粒对于壁面撞击的无序性。

整个流道中的速度迹线图如图4所示。

图4中,入口处设定的入口速度为25 m/s,进入缓冲区后,由于空间突然变大,速度相应变小。加工区的横截面窄,导致加工区流体的流速很大,为50 m/s~60 m/s。速度的增加亦可增加软性磨粒流的加工效果。

3 实验设计

3.1 实验平台

实验平台主要由磨料箱、泵、搅拌机、节流阀、压力表、约束模块、工作台及连接管道组成。磨料箱中装的是水与碳化硅颗粒的混合物,碳化硅颗粒的平均直径为50μm,搅拌机为防止在实验过程中碳化硅颗粒的沉淀,压力表显示约束模块入口处的压力。泵的最高流量为10 m3/h,约束流道入口半径为5 mm,面积约为78.5 mm2,故可以计算得到入口处的最大流速为35 m/s。

各部分由管道连接而组成工作回路,软性磨粒流在此回路中循环往复加工,不会造成磨料的浪费,提高了磨料的利用率,且在加工过程中不需要人为操作。

本研究在工件表面均匀地涂上3层喷漆,底层为红色喷漆,中间层为蓝色喷漆,最外面层为黄色喷漆。把加工工件放入到约束装置中加工,软性磨粒流对表面的加工效果,可以从喷漆被冲刷的程度上直观地观察到。

3.2 实验结果

仿真后流道底部的颗粒动压分布图如图5(a)所示;加工工件被加工的表面痕迹如图5(b)所示。

对比图5(a)与图5(b),可以发现,动压值分布与喷漆被冲击程度是相对应的,动压大的区域喷漆被冲击的程度也越大。故在仿真中,动压的分布图将为工件的加工效果提供很好的预测。

从喷漆的被冲击程度可预测相应的工件被加工的效果:

(1)流体从缓冲区进入加工的,由于截面的突然收缩,会对加工区的入口处有一个非常猛烈的冲击,故在加工区地入口处有一处明显的被冲击区域;

(2)加工区出口处喷漆的损失也比较厉害,已可观察到底层的红色喷漆层,由于出口处截面突然增大造成回流区的存在,会对工件的出口处进行反复的冲击,造成出口处喷漆的磨损特别严重;

(3)整个加工区加工效果,后半部分要比前半部分要好;

(4)中间位置的加工效果比两侧要好,两侧由于近壁区的存在,软性磨粒流的流动受到一部分限制。

工件加工前后表面的分别如图5(c)、图5(d)所示。

对比图5(c)和图5(d),可以发现:喷漆被冲击后的表面没有明显的被强力冲刷的痕迹,还是非常光滑,而且喷漆并没有被一片一片地冲掉,分布非常均匀。颗粒随流体在湍流的状态下运动,颗粒有可能从各个方向撞向表面,且颗粒撞向金属表面的力是微力微量的,逐步地实现光整加工的效果,验证了软性磨粒流加工的有效性及先进性。

4 结束语

本研究在普通磨粒流加工的基础上提出了软性磨粒流加工方法,这种方法可对微小型腔或通道等普通抛光方法无法加工的地方进行加工。它的特点在于通过磨粒的湍流运动实现对壁面的无序碰撞,利用微力微量的切削提高工件的表面质量。

软性材料制造业服务平台研究 篇4

软性材料裁床生态系统中的裁床制造企业、制品制造企业和制品用户等高度分散,增加了裁床制造企业的产品服务、向价值链上下游拓展服务、面向客户的客户的服务等的难度。而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为这些服务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随着软性材料裁床在不同的制品行业的日益普及,裁床生态系统各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需求也不断扩大,互联网的影响力和主导性的重要性得到充分体现,全范围和高质量的互联网服务将是软性材料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目前发展中的一个凸显的矛盾是: 裁床制造企业和下游软性材料制品企业等主体之间供需信息不对称,制造业互联网信息交流缺少有力的服务和渠道。

本研究在延续软性材料裁床生态系统服务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构建软性材料制造业服务平台。

1平台的基本思路

当前互联网发展迅速,以云计算技术、垂直型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创新理念、创新产品、创新平台层出不穷,方便了企业利用互联网创新成果进行业务创新,一些互联网平台创新服务的比较如表1所示[1,2,3,4]。

陈威如和余卓轩[5]对“平台商业模式”有如下定义: 平台商业模式是指连接两个( 或更多) 特定群体, 为它们提供互动机制,满足所有群体的需求,并巧妙地从中赢利的商业模式。软性材料裁床生态系统的研究目标正是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创新,将该产业生态系统的各个企业群体聚集起来,促进供需互动,打造多方共赢的生态圈。

软性材料裁床生态系统的服务方法体系如图1所示。

服务的实现方式之一便是服务平台。作为裁床生态系统中成员活动载体的服务平台,平台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是处于各行业价值链[6,7,8,9]上、下游环节的组织和人员。平台由裁床制造企业建设并运营,为企业开展产品服务和各行业价值链服务提供数据库、信息、人才、知识等各方面的支持。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2平台的体系结构及功能模型

2.1软性材料制造业服务平台的体系结构

软性材料制造业服务平台的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 1) 数据库层。数据库层是平台的根基,基于各资源数据库可以开展的基本服务很多,如知识服务和制品宣传服务等。同时,数据库层对不同制造行业价值链各个环节提供软件、硬件或知识的支持,价值链各环节对资源进行调用和按需修改,将新数据更新到资源数据库。

( 2) 企业能力层。硬件、软件及技术研发是裁床制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除了研发能力外,平台对裁床制造企业的能力要求还包括客户需求分析、供应商优化、业务流程变革、知识管理、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是裁床制造企业成为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企业必须具备和提高的能力[10,11,12]。

( 3) 平台建设层。软性材料制造业服务平台是软性材料裁床生态系统的物理实现。平台由裁床制造企业搭建和运营,依靠各软性材料制造行业用户。

( 4) 服务层。服务层是平台的价值所在。基于服务平台,裁床制造企业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围绕裁床的产品服务方法和基于裁剪工艺的多价值链服务方法。服务内容不限于裁床制造企业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平台用户都可以通过平台向大众提供服务,或者从平台获取所需的服务。

( 5) 目标层。目标层描述了平台将为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的效益,包括: 1提高客户产品质量; 2加快市场反应速度; 3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4扩大下游行业认知度; 5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2.2软性材料制造业服务平台的功能模型

平台的功能模型如图4所示。

( 1) 面向软性材料的服务。面向软性材料的服务模块为用户提供与软性材料相关的知识、信息的共享、 查询、评价等服务。

( 2) 面向数控裁床的服务。面向数控裁床的服务模块为用户提供与数控裁床设备有关的定制、查询、推荐等服务。

( 3) 面向软性材料制品的服务。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是平台的主要功能之一,平台建立软性材料制品库,集中展示各种软性材料制品。

( 4) 数字资源服务。软性材料制造业丰富的数字资源是平台为用户提供的价值所在,平台依靠数字资源服务吸引各行业从业人员来到平台,在平台上共享和获取资源。

( 5) 在线服务。在线服务模块为用户提供行业资质查询、协会院校查询、专家信息服务和视频浏览等功能,智能实现在线服务。

( 6) 论坛服务。软性材料制造业论坛是软性材料制造业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开放的推广、 互动、分享场所。

3基于软性材料制造业服务平台的若干特色服务

基于软性材料制造业服务平台,软性材料裁床生态系统中的特色服务分别为:

( 1) 大众为大众的服务。平台由裁床制造企业负责建设,而服务平台内容的丰富、服务的提供要靠大众相互支持和服务。将平台建设成为“大众为大众”服务的舞台,是裁床制造企业促使平台成为开放、共赢的行业创新网络平台的实现途径和重要任务。

( 2) 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平台以软性材料裁床、配套设备及相关软件、软性材料制品的网络宣传推广为基本目标,以为各软性材料制造行业提供包括材料裁剪服务环节在内的价值链服务为平台的增值途径,这就决定了平台的特点之一是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服务。

( 3) 价值链各环节的企业之间的协同服务。软性材料制造业服务平台为软性材料制造行业各行业价值链环节上的企业提供了协同合作的平台。在平台中, 软性材料供应商、软件供应商、设备供应商、产品消费者、各专业人员等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主体构成平台的用户,每个环节的用户都能找到相应的供应商或自己的目标客户,改变了以往信息来源单一的局面。

4软性材料制造业服务平台的应用

基于以上研究,笔者开发了软性材料制造业服务平台。

主菜单介绍如下:

( 1) 【软性材料】菜单是面向软性材料的服务功能的入口,包括【软性材料库】等子菜单;

( 2) 【设备】菜单是面向数控裁床的服务功能的入口,包括【数控裁床定制】等子菜单;

( 3) 【行业】菜单是纺织服装、广告印刷、汽车内饰、膜结构、碳纤维制品等典型软性材料制造行业解决方案信息服务的入口;

( 4) 【数字资源】菜单是数字资源服务的入口,包括【设计资源库】、【裁剪数据库】、【软性材料制品库】 等子菜单;

( 5) 【在线服务】菜单包括【行业资质查询】、【协会院校库】、【专家库】和【行业视频】子菜单;

( 6) 【软性材料制造业论坛】菜单是论坛服务的入口。

此外,首页向用户推送平台中最新资源共享信息、 各软性材料制造行业最新动态以及裁床制造行业领先企业的发展现状等方面的信息,方便用户及时掌握重要信息。

4.1裁床定制服务

裁床是软性材料裁床生态系统的核心设备,通过平台,裁床制造企业可以为客户提供围绕裁床的产品服务。

( 1) 应用分析。裁床制造企业通过平台为客户提供裁床定制申请服务。客户通过平台提交裁床定制需求信息,裁床制造企业对收到的客户定制申请进行处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设备。

( 2) 服务分析。平台是裁床制造企业宣传自身设备能力、开发各行业客户的重要工具。除了裁床定制服务,裁床制造企业在平台发布的各行业裁剪解决方案等信息有助于扩大裁床制造企业的设备及技术能力在客户中的认知度,为裁床制造企业的裁剪业务外包服务[13]、数据转换服务和裁剪解决方案服务等带来更大的空间。

4.2软性材料库

软性材料是裁床的直接加工对象,是各软性材料制造行业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因此,软性材料库是服务平台中最重要的资源数据库之一,是平台服务的出发点。

4.2.1应用分析

服务平台的软性材料库页面如图5所示。用户可以按材料应用行业查看材料列表。【热门资源】频道向用户推送平台中最受关注的热点材料,材料根据材料浏览量、评论数等指标统计而来。材料发布者主要有两大类: 软性材料供应商和裁床制造企业。

用户选择某种材料,查看材料详情,进入材料详情页面。用户从某种软性材料出发,查询材料裁剪工艺知识,查看针对该材料的推荐裁床机型、裁切刀具和材料供应商等内容,还可以参与对该材料的评论互动。 【相关制品】频道展示该材料的制品及其生产厂家; 用户通过【相似材料】频道,查看平台当前软性材料库中其他相似材料的详细信息。

4.2.2服务分析

通过软性材料库,平台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分析如下:

( 1) 软性材料知识服务。近百种的材料库,应用行业覆盖了主要软性材料制造行业,让相关人员得到免费有价值的专业知识服务的同时,树立了平台的形象。

( 2) 企业宣传服务。裁床制造企业不仅通过平台宣传自己的裁床设备,还帮助刀具供应商和价值链上的其它企业提供产品宣传服务,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平台,帮助用户选择和使用各种产品。

( 3) 数据库共享服务。软性材料库依靠平台用户的共同建设,通过共享软性材料数据库,在用户群体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以此吸引更多使用者。

4.3软性材料制品库

软性材料制品是软性材料经各加工工艺流程生产出来的产品,裁床制造企业完成材料裁剪的关键加工工艺,因此,软性材料制品库是服务平台中最重要的数据库之一,是平台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4.3.1应用分析

软性材料制品库以行业为分类组织的标准,展示各行业内常见的软性材料制品。软性材料制品库的材料发布者主要有三大类: 软性材料制品生产企业、裁床制造企业、软性材料制品设计师。

4.3.2服务分析

通过软性材料制品库,平台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分析如下:

( 1) 软性材料制品宣传服务。通过建立软性材料制品库,帮助自己的客户企业宣传他们的产品,为客户产品的消费者的选购提供产品介绍服务,达到为客户的客户服务[14,15,16]的目的。

( 2) 数据库共享服务。软性材料制品库的建设主要来自于各行业企业共同发布软性材料制品,并通过软性材料制品数据库的共享,丰富生态系统的内容。

4.4数字资源服务

软性材料制造业的数字资源包含设计资源、裁剪数据、行业软件等几大类,应用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 材料裁剪等生产流程。本研究以纺织服装行业为例分析平台的数字资源服务和平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4.1应用分析

纺织服装行业的设计资源库分为基本库、时尚库、 版型库和面料库4个子设计资源库。以纺织服装行业的基本库为例,平台聚集了大量的服装款式设计资源, 为服装企业的设计和生产提供借鉴。用户可以下载喜欢的服装款式设计矢量图,矢量图可以被直接用于服装款式的修改设计或后续的工艺设计; 用户对资源进行评论,为资源贡献者提供改进意见; 用户也可以将自己的款式设计资源上传到平台供其他用户使用,参与平台设计资源库的共建。

4.4.2服务分析

平台的数字资源服务体现了“大众为大众”的服务思想。对于服装行业来说,消费者对服装的需求呈现快节奏、个性化、时尚化趋势,单靠少数企业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服装款式设计的需求,需要大量服装企业、 服装设计师共同建设平台的资源库,内容丰富的资源库将最终使大家都获得利益。

4.4.3服务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软性材料制造业服务平台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否不断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平台,并能够从平台提供的服务中获得收益,使服务平台步入良性发展循环,是平台建设方裁床制造企业必须考虑的重点问题[17,18]。在数字资源服务方面,可以采用如下措施促进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资源的有偿下载和联合高校力量贡献资源。

4.5瓦楞纸创意制品商城

瓦楞纸制品的主要生产工艺之一就是瓦楞纸板的裁切,因而瓦楞纸制品行业成为裁床的主要应用行业之一。裁床制造企业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瓦楞纸板裁切工艺知识、产品设计制作知识和消费者喜好知识,具备整合行业价值链资源、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能力。由裁床制造企业开设的瓦楞纸创意制品商城,能够创造一个瓦楞纸创意制品行业产品集中网上展示和自由互动交易的平台,带动行业的整体发展。

4.5.1应用分析

瓦楞纸创意制品设计师将自己设计的作品上传到平台,通过商城向平台用户展示,并对产品进行标价。 平台用户在浏览商城时,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对需要购买的产品直接在线提交订单并下定金。用户还可以就平台提供的图片参与互动,提出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平台在接到订单后,裁床制造企业联合其他相关厂家将产品生产出来,并负责向用户发货。对于个性化定制订单,裁床制造企业协同设计师设计、制作出个性化的产品。平台每售出一件作品,作品设计师将获得一定比例的分成,提高设计师分享优秀作品的积极性。

4.5.2服务分析

瓦楞纸创意制品商城是裁床制造企业为设计师和消费者提供的直接互动的平台,平台的发展依赖于平台提供的各种服务。

( 1)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线上,平台给设计师提供了展现自己设计理念的自由空间,消费者接触到更多的创意作品,方便地进行线上定制和下单; 线下,裁床制造企业拥有材料裁剪设备及工艺,瓦楞纸板供应商的优质板材获得展现的机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减省了许多中间环节的消耗和资源的浪费,生产方式灵活,效率高。

( 2) 价值链各环节的企业之间的协同服务。商城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要设计师、瓦楞纸板供应商、印刷企业、裁床制造企业等行业价值链各环节企业的共同参与。特别是对于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产品订单,需要裁床制造企业根据消费者需求,结合设计师、印刷企业等各有关主体的技术能力,开展产品的协同设计和协同制作。

( 3) 商城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瓦楞纸创意制品商城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瓦楞纸创意制品设计师、消费者、裁床制造企业、印刷企业等构成了这个生态系统的成员。

随着商城的壮大,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员得到相应的价值: 设计师的设计水平得到提高,设计师群体扩大; 裁床制造企业的裁剪业务量增加,材料裁剪工艺技术得到增强,企业知识得到优化; 印刷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印刷业务订单; 消费者获得新鲜、环保和便利的生活体验—即生态系统各方都能获得相应的好处,保证了该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4.6平台的其他应用

( 1) 行业资质查询服务。平台提供软性材料制造业行业资质查询服务。通过行业资质查询,可以帮助企业用户快速找到优质的合作伙伴; 用户也可以申请将公司加入到平台的行业资质库中,让客户通过平台快速地找到自己的公司。

( 2) 行业专家库服务。平台建立软性材料制造业行业专家库,向平台用户共享行业专家信息,为用户查找与自身业务有关的专家进行咨询提供便利。

( 3) 软性材料制造业论坛服务。论坛常用于发布供需信息、新闻资讯等内容,并提供了文档共享功能, 为行业交流提供了重要渠道,并以形式自由、信息及时等优势凝聚着人气。平台的论坛服务有利于平台吸引许多喜欢交流互动和具有共享精神的软性材料制造行业从业人员加入到平台,加速平台发展。

5结束语

本研究主要研究软性材料制造业服务平台的构建及应用,提出了平台的体系结构,给出了平台的功能模型; 提出了基于软性材料制造业服务平台的特色服务; 开发了软性材料制造业服务平台,通过若干应用情景展示了平台的应用。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获取、分享资源和知识,并开展评价互动。

同时,裁床制造企业还可以针对更多行业的特点, 开发出促进行业价值链各环节的企业之间互动、协作的应用和服务,推动软性材料裁床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摘要:针对国内裁床制造企业发展遇到的需求变化和现实问题,延续了软性材料裁床生态系统服务方法研究,在研究互联网平台的创新应用案例的基础上,对软性材料制造业服务平台进行了构架,提出了服务平台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型,总结了基于软性材料制造业服务平台的特色服务,归纳了服务平台中产品服务方法和价值链服务方法的应用,开发了软性材料制造业服务平台,并通过若干应用情景展示了平台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该平台能将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有着重要意义。

软性内窥镜畸变板的设计与方法 篇5

目前除了在YY0068.1-2008硬性内窥镜第一部分:光学性能及测试方法中对硬性内窥镜的畸变测定做出了要求以外, 在其他的国标和行业标准中都未对软性内窥镜畸变的测定有任何解释和规定。基于内窥镜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比如不同的内镜的工作距离不同, 视场角也不一样等等, 要建立一个具有统一标准的软性内窥镜的畸变板有一定难度但也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设计了一套软性内窥镜畸变板。

经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和统计分析, 我们把市场上常用的医用软性内窥镜归纳起来, 固定焦距的工作距离一般分为15mm和10mm两种 (除小部分为可调焦外) , 最大视场角一般分为140°、120°、100°、90°, 并且这几种类型产品都存在着一定的视场误差。根据YY0068.1-2008硬性内窥镜第一部分:光学性能及测试方法中对畸变规定:试验的测标, 在最大视场高度的70%位置上任选四个正交方位上分布有4个黑色不透明圆斑, 圆斑直径不大于4mm。借鉴以上方法, 将软性内窥镜的畸变板分为固定焦距的工作距离为15和10mm两种, 在140°、120°、90°的最大视场高度的70%四个正交方位上和中心位置上检测5个直径为4mm的黑色不透明圆斑, 在通过内窥镜所获得的最后圆斑的图像的数据, 互相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如图1所示, 圆1、2、3、4代表视场角在140°、120°、100°、90°的视野范围, 0、5、6、7分别代表中心位置和视场角90°、120°、140°的最大视场高度的70%位置, 由于100°和90°最大视场高度的70%位置非常接近, 而且产品都存在着一定的视场误差, 所以只选择了90°的来进行测定。同时还可将视场角的检测很好地与之结合起来。

使用方法:

(1) 在暗照度低于照度值1%的环境下, 将内窥镜安放在软性内窥镜质量控制的固定及调节工具上。

(2) 将畸变板装入测标夹持器, 并使测标面垂直视轴固定于内窥镜末端前。

(3) 用冷光源通过内窥镜照明, 在通过内窥镜观察或监视器上观察, 横向和、或纵向位移调节内窥镜或畸变板, 使畸变板的分划圆与视场重合。对于非圆视场, 畸变板的分划圆应与最大视场边相切。

(4) 对于光学观察镜, 将摄像头与内窥镜连接, 物镜仔细对焦, 对于非目视观察类光学镜, 同样调焦 (如果有可能) 。

(5) 用测量显微镜测量监示器上视场中心的圆斑像尺寸, 以及周边4个圆斑像的径向尺寸并记录 (如果显示器上的圆斑像尺寸足够大, 可以用游标卡尺测量) 。

软性基础设施 篇6

高等教育是分层次、分对象的。重点院校主要培养研究型的基础性人才, 而职业院校侧重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性人才。学校应鼓励企业提前介入人才培养, 进行专业引导与职业定位;还应参照职业培训机构的作法, 进行教育分类、课程调整、教学内容更新, 注重实训与软性技能的培养。

一、IT人才的分类与教育模式

1. 研究型的基础性人才培养:重点院校的培养目标

让一个大学生直接介入企业的大型复杂项目不太现实, 也几乎没有能够完全胜任该项目的大学生。即使一个优秀的博士生, 进入到一个复杂的科研项目, 也不可能一上来就解决科学上的前沿技术问题, 一出学校就担任总设计师, 担任领军人物, 但是他有这个潜能, 因为长期的系统教育给他宽广的知识面与扎实的基础理论及较强的科研能力, 使他有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尽早适应环境并担当重任。

虽然中国现在需要大量应用型的专业性人才, 且重点院校也可以培养该类人才, 但是, 重点院校的主要目标还是在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科学思维能力强、能够处理复杂技术问题的高端人才。一个国家如果不重视研究型基础性人才的培养, 是无法成为一流的国家, 无法担当全球创新与制造中心的角色, 只能成为全球化经济中加工厂的角色。

2. 应用型的专业性人才培养: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

我们国家和企业需要一批搞研究的人, 但是研究型人材的需求量相对较小, 大约占6%-10%。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 重点院校与职业院校应有所不同, 其中重点院校应设置面向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课程, 而职业院校应更多地设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

如果企业需要学生毕业后马上就能够上手工作, 那么企业就必须与有关院校分门别类地合作。学生的实践环节直接安排在企业中进行, 学生可以把所学的课程知识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毕业后即可到对口的企业工作, 就能够直接上手。

譬如企业明年需要20个懂C++技术的人才, 那么可找软件职业学院去培养。如果后年企业的需求又变了, 需要懂Java技术的人才, 那么还可以再去找职业学院, 请他们在新的平台下培养新的技术人才。这样职业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就能够立马上任。

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历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学习要达到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源于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 十分具体、十分明确。职业教育的课程类型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特别是涉及计算机教育的课程, 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不动手、不实训是学不会的。

此外, 让社会正确认识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 并对人才的工作和人格给予尊重。“神七”中有不少设备是靠技师手工做的, 能说这样的人才不重要吗?

二、企业与学校的无缝衔接

一般来说, 企业不可能花一年半载的时间来培养学生使其适应工作。因此, 培养人才的过程又延伸回了学校。这也是英特尔为什么要开展大学教育计划的原因。他们开展的大学教育计划, 正是为了让企业与学校更好地无缝衔接。

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欧美学生相比, 或许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存在差距, 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弥补呢?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高校或企业举办的各种竞赛活动, 虽然是一部分人参加的比赛, 但是它可以影响到所有的学生。因为通过这样的竞赛, 可以让老师进行教学改革, 不断完善实践环节。虽然培养学生主要是学校的事情, 但是企业也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尽好自己的职责。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企业应提供教师特定课程的培训平台与教学激励资金。教师在该培训平台上进行课程设计以适应大学课堂教学;通过向教师与学生提供奖教金与奖学金, 提高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顺利学完本课程后除能得到学分外, 若通过企业考核, 便有可能直接进入该企业工作。

三、高校课程设计应注重实训

在教学设计上, 讲授的内容应该少、精、宽、新。陈旧的、重复的、微观细节的内容要去除;讲授体系和教材体系要适当分开, 避免“照本宣科”;提倡采用穿插提问式、双向交流式的讲课;建议将课后的作业以实训的形式来安排, 因为IT人才的真才实学是在动手动脑的“真刀真枪”的实训过程中练就的。

在教材编写上, 职业教育的教材不应是传统学科学历教育教材的删繁就简或简单组合, 而是要下功夫研究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习目标, 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要顾及学习者的特点和认知规律, 更重要的是要请教用人单位, 让有经验的IT工程师和专家参与讨论和把关, 而且要在每一个知识模块中加入实训内容。

考虑到一个学生从毕业到一个企业, 不会幸运地恰好赶上这个企业开始新的项目, 并从头参与到尾, 通常是加入到已经开始的项目中与别人一起工作。这种情况下, 如何跟别人一起做这个项目?怎么跟人合作?碰到问题怎么解决?这些情况通常需要你在这个企业工作两到三年, 而且持续不断地做, 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一个项目。而实训就不一样了, 我们可以在类似的情况下, 模拟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用户需求的变化、体系结构的调整、应用环境的变化, 甚至人为制造一些难题,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项目是怎么做的。我们还可以让他们先做测试, 然后做开发, 反过来也可以让他们先做开发再做测试, 从不同的角度演练同一个项目的工作经验。

笔者对本校学生作过调查并发现:60%以上的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较差, 其中10%左右甚至没有独立写过200行以上的程序, 只有20%左右编程能力比较好, 其余的就一般。由于学生之间差距很大, 造成授课非常难。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 主讲教师通常都会安排助教去辅导, 既然同学中有“高手” (即优秀学生) , 何不利用“高手”呢?可以把“高手”组织起来充当助教, 一个“高手”带领几个一般同学, 模拟企业的研发小组, 每次课后接受独立的实训课题。如果平时实训中组员有问题, 先别问教师, 去问身边的“高手”, 让“高手”指导解决, 这样既帮助基础差的同学, 又锻炼了“高手”的组织能力, 协作精神。为激励“高手”, 期末以小组为单位考核, 约定如团队集体表现好, “高手”另得“指导”分, 如组员表现差, 倒扣“高手”的“指导”分;为防止抄袭, 每个人所交作业程序必须进行雷同度软件测试。这种方式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灌输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向协作式实训, 经期末实训考核验证此效果较佳。

为了使学生接受这种实训方式, 提高积极性, 要把实训作为课程的课后作业。通过指导并组织各种实训活动, 如课外科技文化活动、读书及研究活动, 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可考虑设置Project或设计专题,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研究与实训活动。某些专业性课程提倡以Project形式设课, 并把讨论、作业、实训及平时测验中的表现, 计入课程总成绩。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比例一般不超过60%。要大力推进实训改革, 提倡开卷式、部分开卷式、论文式、口语式的考核方式, 部分课程也可以按过程检查评定期末成绩。

因目前高校提供的实训条件有限且职业培训能力较弱, 可考虑与IT职业培训机构签订合作协议, 取长补短, 借鉴学习。IT培训机构从2000年就开始踏上发展快车道, 目前市场竞争也比较激烈。IT职业教育行业已经出现多家优秀企业, 如北大青鸟、东方标准、华育国际、达内科技、安博教育集团、汇众益智都已成为IT职业培训市场中的领军企业。

四、软性技能与英语沟通能力的培养

除了专业知识, 企业很看重软性技能。什么叫软性技能呢?软性技能是指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的潜质和能力, 是他的EQ, 他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有许多学生, 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好, 但软性技能很欠缺。现在企业招聘笔试常有测试智商的成分, 也有测试EQ的成分, 而面试主要看EQ的能力。有很多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 在面试的时候往往通不过, 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软性技能不够。当然, 软性技能的提高不完全是高等教育的责任, 应该从小开始, 从小学、中学就开始培养,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素质教育。但笔者认为, 目前高校可以设置一些软性技能的培训课程, 以弥补现时的不足。软性技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主动性

遇到事情是不是能够主动地去多想一步, 主动地去学习, 主动地与别人沟通。例如Intel公司很鼓励员工主动地掌握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公司有很多的资源, 就看你能否找到这些资源为你所用。如果你不能够主动地去挖掘, 或者你按部就班, 别人让你动一步你就动一步, 那么你很快会觉得你在这个环境中是非常被动的。你可以经常与老板沟通你的职业规划。如果你不主动去提, 没有人知道你想要什么。老板们都很忙, 不会特别留意到你。所以Intel很能锻炼人的独立作战能力和主动性。

2. 学习的能力

这个对于现在的大学生尤其重要, 因为他们毕业后会面临一个“毕业鸿沟”的问题。其实这个“毕业鸿沟”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 只是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有公司曾作过一些调查, 发现大学生到企业工作5年后, 他们在大学学的知识基本上已经陈旧了。那么这个“毕业鸿沟”如何弥补呢?这就需要员工有一种自我激励的学习能力。IT产业天天在变化, 世界级大公司也在不断地否定自己旧的技术去创造新的技术, 所以, 员工一定要有学习的愿望和学习的能力。

3. 沟通能力

工作环境中的沟通与校园中的沟通是有区别的。工作后的沟通可能是一种更多元化的沟通, 需要沟通的对象更多。譬如企业职员每天面临的沟通对象, 有公司外面的, 比如媒体、客户、消费者;有公司内部的, 比如与其他部门的同事, 这些同事所从事的工作可能不同, 比如有做市场的, 有做研发的, 有上司, 有下属。如何与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沟通, 这就涉及到沟通能力的问题。

4. 视野要宽

现在很多企业, 都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具备跨文化素质的人才。他们既要懂得国际上的趋势、潮流和惯例, 有非常职业化的专业技能, 同时还要了解本地的特点、文化和市场。这种跨文化的人材是许多跨国公司都需要的。其实本土的公司也一样, 中国公司也要走向国际, 如联想、海尔、华为等, 他们也需要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此外, 就是英语沟通能力。例如, 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 印度人在开发软件时, 直接应用国外最新教材和开发工具方面没有任何语言障碍, 无形中加快了开发的速度。大批能规范熟练编程的“软件蓝领”, 使印度的软件企业形成了“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软件工程师→具体程序员”的合理化人才结构, 从而确保印度位于质量—成本坐标系上的最佳位置。在IT行业, 是离不开英语的, 英语是IT从业者躲不开的宿命。软件外包企业由于服务的客户来自国外, 对外语水平和交流沟通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 外包技术和管理人员最好具备读写和口语交流技能, 并能与他们密切交流和沟通解决外包项目的具体问题, 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虽然中国是全球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国家, 但是很多来中国投资发展的跨国公司, 还是感到找不到足够的合适的人材。报告指出, 只有10%的理工科毕业生适合去跨国公司工作。障碍在哪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外语语言能力。因此建议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外语训练, 特别是口语的训练。而这是没有捷径的, 只有脚踏实地, 多学多练。

摘要:探讨研究型的基础性人才培养与应用型的专业性人才培养的教育分类模式, 实现教育资源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IT人才培养应该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注重实训, 建议在课程设计中引入实训, 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与软性技能的培养, 让学生尽早适应从学校环境到IT企业环境的转变, 此外还应加强外语沟通技能的训练以适应IT行业的全球化发展。

关键词:IT人才,教育分类,实训,软性技能

参考文献

[1]徐延峰, 刘杰周, 应兵.由软件外包人材匮乏反思高校IT专业教育[J].计算机教育, 2006 (6) .

[2]吴晓桃.清华实践教学的三层次六要素[J].计算机教育, 2006 (7) .

软性基础设施 篇7

关键词:软性角膜,微生物

软性角膜接触镜在全球已经拥有近亿的配戴者, 显然, 接触镜是纠正近视有效而广受欢迎的方式, 而且总的来说是比较安全的, 但并非没有并发症, 最重要的并发症是微生物性角膜炎, 大多数角膜炎是细菌引起G-菌, 尤其是假单胞菌属, 是绝大多数严重细菌性角膜炎的病因, 真菌、阿米巴原虫相对少见, 但发病率相对更高, 为此, 我们对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眼部、镜片及护理产品的微生物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6月至11月在我院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的患者有80只眼, 其中眼部感染6眼, 经治疗后均痊愈。

1.2 方法

取材从被检者戴镜后结膜囊、常规消毒前后镜片、镜盒及护理液按常规方法取材。统计学方法:X2检验

2 结果

2.1 结膜囊、镜片及护理用品带菌阳性率比较细菌检查阳性率结膜囊为60.2%;

常规消毒前镜片为703.%, 消毒后镜片为10.2%, 常规消毒前后镜片细菌检查阳性率比较差别有显著性 (P<0.01) , 镜盒为70.3%, 多功能护理液为8%。真菌检查阳性率结膜囊为3.5%, 常规消毒前镜片为3.5%, 消毒后为2.3%, 消毒前后真菌检查阳性率比较没有显著性 (P>0.05) , 多功能护理液和镜盒未检出真菌。

2.2

所有被检眼、结膜囊、常规消毒前后镜片、镜盒及护理液均未检出阿米巴。

2.3 软性角膜接触镜相关性微生物种类

3 讨论

软性角膜接触镜是有效纠正近视的方式之一, 但其配戴存在眼部感染的危险。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 常规消毒能去除镜片上大多数微生物, 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完成正规的配戴后, 微生物的阳性检出率明显减少, 这表明正规的护理很重要, 而且可以有效的减少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所引起的并发症。同时我们从感染眼的结膜囊、镜片和镜盒中分离出相同的菌株, 表明配戴者眼部发生感染时, 对其镜片和护理产品进行检查, 将有助于病因学的诊断和治疗。理想状态下, 软性角膜接触镜应处于无菌溶液中以减少微生物负荷, 而且这种溶液应与眼表相容。但目前市场上的护理产品做不到这一点, 不同品牌的角膜接触镜引起的角膜炎风险明显不同。这就需要我们选择正规的产品, 尽量降低眼部的感染因素, 减少眼部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师民族音乐学下一篇:开放式口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