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设计

2024-10-11

基础设施设计(精选12篇)

基础设施设计 篇1

摘要:云计算正在加速应用到各行各业。然而在云计算模式下用户将数据和应用转移到云服务器或者虚拟机中,可能会受到来自云内部恶意管理员的攻击,加剧了云服务的可信性问题,阻碍了云计算的发展和推广。本文通过引入可信计算技术和第三方验证的方式,设计实现一种新的可信基础实施云模型T-IaaS。最后在Linux上实现原型系统,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实验结果表明,T-IaaS能够有效的保证基础设施云的可信性,而只引入很小的额外代价。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设施云,可信

0 引言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服务的新型使用和交付模式,利用集约化、规模化优势,节省服务成本,提高计算资源利用效率[1],代表了IT技术的发展方向。富士通2010年的调查表明,88%的潜在用户都是因为担忧基础设施云的可信性问题,才迟迟不敢采用云计算解决方案[2]。在云计算模式下,用户需要将自己的数据和应用转移到虚拟机或者云服务器上存储或者运行。然而这些数据和应用可能会遭受到来自于云中恶意管理员的窃取和篡改[3];也可能遭受其他云用户的威胁[4]。总结起来,如何保证基础设施云的可信性,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是:基础设施云的自我证明缺乏说服力;如何收集基础设施云的可信性证据,使其具有不可抵赖性;如何解决可信性动态变化问题[5]。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1节分析和讨论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节介绍本文提出的可信基础设施云(T-Iaa S)的系统模型;第3节介绍系统应用的远程验证协议;第4节通过实验数据分析说明T-Iaa S的有效性和性能代价;第5节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总结。

1 相关工作

在基础设施云的可信性的审计与验证研究方面,现有工作主要分成两种模式。一种是引入可信计算技术,通过计算和验证云平台完整性来确保基础设施云的可信。另一种是引入信誉机制,通过对云服务综合评估打分来确保基础设施云的可信。

引入可信计算技术确保基础设施云可信性的相关工作主要包括:CERTICLOUD[6]针对Iaa S云平台中的可信和完整性问题,基于硬件TPM,为用户提供验证远程物理系统完整性。my Trusted Cloud[7]将可信计算集成到云基础设施Eucalyptus中,只有预期的程序和配置文件才能在虚拟机和物理服务器上加载运行。Nuno Santos[8]等引入可信第三方的验证机制,允许云用户远程验证Iaa S云是否提供机制保证虚拟机安全。然而,这种模式要求云节点全部安装硬件TPM,而且在验证过程中会暴露所有物理节点的软硬件配置信息、IP地址等,存在安全隐患。另外,验证协议只考虑了虚拟机启动和迁移时物理节点的可信性,没有考虑在虚拟机整个生命周期内,其可信性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引入信誉机制确保基础设施云可信性的相关工作主要包括:Kai Hwang和李德毅[9]文中,提出通过在多个数据中心上利用信任层叠(trust-overlay)网络实现一个信誉系统来确保服务提供商和数据所有者的可信。但是,这些都处于设想阶段,尚未实现和证明。Sreenidhi和Vinay Kumar[10]针对志愿者云(Volunteer clouds),提出了一个新颖的信誉评价和管理模型,根据完成任务的性能、结果的正确性和可用性来自动评估各个物理节点的可信性。

综上所述,基础设施云的可信任性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可信性模型、验证机制、如何设计可信第三方平台等诸多方面还存在较多的挑战。针对基础设施云进行可信性审计和验证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2 T-IaaS系统模型

一个典型的基础设施云的节点分成两类:控制节点和物理服务器,其中控制节点是云平台的管理节点,物理服务器安装有虚拟机管理器,并在其上运行虚拟机。因此,只要保证云环境中运行的所有物理服务器是可信的,就可以确保虚拟机运行在一个可信的环境中。

如图1所示,T-IaaS系统包括三个模块:部署在物理节点内部的信任链构建模块和远程验证服务模块,部署在可信第三方上的可信性验证模块。信任链构建模块是操作系统内核镜像的一部分,内核成功启动后,信任链构建模块就开始计算操作系统中所有运行程序和打开文件的SHA-1哈希值,作为唯一标示该程序或文件的完整性值,然后扩展现有信任链并将其安全保存在完整性日志中。远程验证服务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根据远程验证协议与可信第三方建立安全信道,将信任链构建模块记录的可信日志完整的发送给可信第三方。可信第三方根据制定的验证策略检查目标服务器的可信日志,确定其可信性,只有通过可信第三方验证的物理服务器才能为虚拟机提供可信的宿主运行环境。(如图1)

3 远程验证协议

基础设施云主要提供以虚拟机为核心的业务,本文围绕虚拟机生命周期管理进行远程验证协议的设计。远程验证协议主要包括以下5类:物理节点注册协议、物理节点启动协议、物理机运行时协议、虚拟机启动协议、虚拟机迁移协议分别保证物理节点在注册、启动和运行时是可信的、在虚拟机启动、迁移时仍然是可信的。限于篇幅,无法详细描述全部的5个协议,下面以虚拟机迁移协议为例说明远程验证过程,如图2所示。

虚拟机迁移所涉及的角色包括:控制节点、源物理节点(虚拟机的源宿主物理节点)、目的物理节点(虚拟机的目标宿主物理节点)和可信第三方。控制节点根据虚拟机配置需求选择合适的目的物理节点。类似虚拟机启动协议,该物理节点也必须满足如下两个要求:经过可信第三方注册和可信启动;并且剩余可用CPU数大于所需数量、剩余的内存空间大于所需大小等。然后控制节点将目的物理节点的信息通知源物理节点,准备进行迁移。

源物理节点收到目的物理节点的信息后,向可信第三方请求目的物理节点的公钥,该公钥用来加密要迁移的虚拟机状态信息,保证只能被目的物理节点解密,防止被恶意用户截取并借此恢复虚拟机来获取用户私密信息。

可信第三方接收到源物理节点的请求后,对源物理节点和目的物理节点都进行可信性验证,防止恶意的源物理节点乘机攻击目的物理节点。如果两者均可信,那么可信第三方便将目的物理节点的公钥发送给源注册节点,否则警告控制节点中止该迁移过程。

源物理节点接收到目的物理节点的公钥后,使用该公钥加密虚拟机配置信息和虚拟机活动内存,系统状态等运行时信息;然后发送给目的物理节点。

目的物理节点使用自己的私钥解密出虚拟机的配置信息和虚拟机活动内存,系统状态等运行时信息,虚拟机管理器(Xen、Qemu或VMWare等)根据自身的迁移技术,恢复虚拟机的运行。直到完成虚拟机整个内存和系统状态的拷贝传输,就可以完全停止虚拟机在源物理服务器上的原型。而用户感觉不到切换和传输过程。

4 实验分析

本文主要使用Wirenet v1.0和Enyelkm v1.1两个恶意程序来检验T-Iaa S验证物理节点可信的有效性。Wirenet是一个应用级程序,专门以一些用户常用的浏览器为目标获取用户密码。Enyelkm是一个内核级rootkit,它可以隐藏进程、文件和网络连接,还可以进行TTY嗅探、参数嗅探等。在仿真物理节点运行时,分别植入这两个恶意程序,进行信任链验证,可以检测出这两个恶意程序。如图3所示,表明系统当前运行状态与预期不符,执行了某些不被信任的程序。这样就可以辅助用户判定该物理节点不可信,不接受其提供的服务。实验结果表明不管恶意程序是应用级还是内核级,通过信任链的验证都能有效的检测到。

5 结论

本文给出了一种设计和实现可信基础设施云的方法,利用可信计算技术和TPM芯片通过采集物理服务器的完整性信息构建信任链,具有不可抵赖性;引入可信第三方通过远程验证技术审计基础设施云的可信性;多种远程验证机制保证了云中虚拟机在启动、迁移和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运行在可信的物理服务器上。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可信基础设施云设计方案是有效可行的。

参考文献

[1]Michael Armbrust,Armando Fox,Rean Griffith,etc.A view of cloud comput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0,53(4):50-58.

[2]Fujitsu Research Institute.Personal Data in the Cloud:the importance of trust[OL].http://www.fujitsu.com/global/news/publications/dataprivacy.html.

[3]Wayne Jansen,Timothy Grance.Guidelines on security and privacy in public Cloud Computing[S],2011.

[4]Marco Slaviero.BlackHat Presentation Demo Vids:Amazon,part4of5,AMIBomb[EB/OL].[2009-8].http://www.sensepost.com/blog/3797.html

[5]Stefan Berger,Ramón Cáceres and D P etc.TVDc:managing security in the trusted virtual datacenter[J].Operating Systems Review(ACM),2008,42(1):40-47.

[6]Bertholon B,Varrette S,Bouvry P.Certicloud:a novel tpm-based approach to ensure cloud Iaas security.Proceedings of the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oud Computing[C].Washington,USA,2011:121.

[7]Wallom,D,Turilli,etc.MyTrustedCloud:trusted cloud infrastructure for security-critical computation and data management[A].Proceedings of the3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and Science(CloudCom2011)[C].Athens,Greece,2011:247-254.

[8]Nuno Santos,Krishna P Gummadi,Rodrigo Rodrigues.Towards trusted cloud computing[A].Proc.of the 2009 conference on Hot topics in cloud computing[C].San Diego,California:2009.

[9]Hwang K.,Li D,Trusted cloud computing with secure resources and data coloring[J],IEEE Internet Comput.,2010:30-39.

[10]Sreenidhi P M.,Vinay Kumar V.A novel reput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volunteer clouds[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cs(ICCCI)[C],2012:1-5.

基础设施设计 篇2

建筑安全等级为2级,已知上部框架结构由柱子传来的荷载: ,,H = 50kN;

柱的截面尺寸为:400×400mm;

承台底面埋深:D = 2.0m。

2、根据地质资料,以黄土粉质粘土为桩尖持力层,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断面尺寸为300×300,桩长为10.0m 3、桩身资料:

混凝土为C30,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15MPa,弯曲强度设计值为 =16.5MPa,主筋采用:4Φ16,强度设计值:=310MPa 4、承台设计资料:混凝土为C30,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为=15MPa,弯曲抗压强度设计值为=1.5MPa。、附:1):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

2):桩静载荷试验曲线。

附表一:

土层代号 名称 厚 度 m 含 水 量 w % 天 然 重 度 r KN/ 孔 隙 比 e MPa 塑性 指数 液性 指数 直剪 试验(快剪)压缩 模量(kPa)承载力标准值(kPa)内摩擦角° ψ° 粘聚力 C(kPa)1-2 杂填土 2.0 18.8 2-1 粉质粘土 9.0 38.2 18.9 1.02 0.34 19.8 1.0 21 12 4.6 120 2-2 粉质粘土 4.0 26.7 19.6 0.75 0.6 15 0.60 20 16 7.0 220 3 粉沙夹粉质粘土 >10 21.6 20.1 0.54 1.0 12 0.4 25 15 8.2 260 附表二:

二:设计要求:

1、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和设计值的计算;

2、确定桩数和桩的平面布置图;

3、群桩中基桩的受力验算 4、承台结构设计及验算;

5、桩及承台的施工图设计:包括桩的平面布置图,桩身配筋图,承台配筋和必要的施工说明;

6、需要提交的报告:计算说明书和桩基础施工图。

三:桩基础设计(一):必要资料准备 1、建筑物的类型机规模:住宅楼 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见上页附表 3、环境及检测条件:地下水无腐蚀性,Q—S曲线见附表(二):外部荷载及桩型确定 1、柱传来荷载:V = 3200kN、M = 400kNm、H = 50kN 2、桩型确定:1)、由题意选桩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桩;

2)、构造尺寸:桩长L=10.0m,截面尺寸:300×300mm 3)、桩身:混凝土强度 C30、=15MPa、=16.5MPa 4φ16 =310MPa 4)、承台材料:混凝土强度C30、=15MPa、=16.5MPa =1.5MPa(三):单桩承载力确定 1、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

1)、根据桩身材料强度(=1.0按0.25折减,配筋 φ16)2)、根据地基基础规范公式计算:

1°、桩尖土端承载力计算:

粉质粘土,=0.60,入土深度为12.0m 2°、桩侧土摩擦力:

粉质粘土层1:,取18kPa 粉质粘土层2:

,取28kPa 3)、根据静载荷试验数据计算:

根据静载荷单桩承载力试验曲线,按明显拐点法得单桩极限承载力 单桩承载力标准值:

根据以上各种条件下的计算结果,取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 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4)、确桩数和桩的布置:

1°、初步假定承台的尺寸为 上部结构传来垂直荷载:

承台和土自重:

取 根 桩距 :

取 2°、承台平面尺寸及柱排列如下图:

(四):单桩受力验算:

1、单桩所受平均力:

2、单桩所受最大及最小力:

3、单桩水平承载力计算:

,即 与合力 与的夹角小于 单桩水平承载力满足要求,不需要进一步的验算。

(五):群桩承载力验算:

1、根据实体基础法进行验算:

1)、实体基础底面尺寸计算:

桩所穿过的土层的摩擦角:

,取,边桩外围之间的尺寸为:

实体基础底面宽:

实体基础底面长:

2)、桩尖土承载力设计值:

1° 实体基础埋深范围内的土的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下取有效重度)2° 实体基础底面粉质粘土修正后的承载力特征值为:

根据书上表2-5 取,3°取,基础自重为:

4°实体基础底面压力计算:

当仅有轴力作用时:

考虑轴力和弯矩时计算:

由以上验算,单桩及整体承载力满足要求。

(六)、承台设计:

承台尺寸由图1所示,无垫层,钢筋保护层厚取100mm。

1、单桩净反力的计算:

单桩净反力,即不考虑承台及覆土重量时桩所受的力 1)、单桩净反力的最大值:

2)、平均单桩净反力:

2、承台冲切验算:

1)、柱边冲切:

冲切力:

受冲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的计算:

冲夸比与系数的计算:

3、角桩向上冲切:

4、承台抗剪验算: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可按下面公式计算:

,Ⅰ-Ⅰ截面处承台抗剪验算:

边上一排桩净反力最大值,按3根桩进行计算。

剪力 承台抗剪时的截面尺寸近似的定为:平均宽度 , Ⅱ-Ⅱ截面处承台抗剪验算:

边排桩单桩净反力平均值,按4根桩计算。

剪切力 承台抗剪时的截面尺寸:平均宽度,斜截面上受压区混凝土的抗剪强度为:

5、承台弯矩计算及配筋计算:

1)、承台弯矩计算:

多桩承台的弯矩可在长,宽两个方向分别按单向受弯计算:

Ⅰ-Ⅰ截面,按3根桩计算:

Ⅱ-Ⅱ截面,按4根桩计算:

2)、承台配筋计算:取。

长向配筋:

选配 短向配筋:

选配 承台配筋图:

(七)、桩的强度验算 桩的截面尺寸为,桩长为,配筋为,为通长配筋,钢筋保护层厚度选。

因桩的长度不大,桩吊运及吊立时的吊点位置宜采用同一位置,如下图所示,控制 弯矩为吊立时的情况:

基础设施设计 篇3

关键词:塞罕坝;防火设施;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S7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9-117-02

1 塞罕坝森林防火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1 项目建设是护卫京津,保障生态安全的需要 塞罕坝林区是华北地区两条主要河流滦河和辽河的重要源头集水区,是三北防护林环北京、天津段的重点区段,发挥着“为北京阻沙源、为天津保水源、为国家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其生态战略位置尤其突出。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完整性,对于维系区域生物多样性,保障华北(特别是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2 项目建设适应当前森林防火工作大形势,是切实加强防扑火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塞罕坝林区是我国森林重点火险区之一,森林防火与草原防火任务重、责任大。项目区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红山军马场、克什克腾旗的桦木沟林场接壤,东邻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邻御道口省级自然保护区,并处于木兰林管局滦河上游保护区的前端。林区内现有林地面积7.3万hm2,周边地区草场和未成林面积21万hm2。目前,项目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对森林火灾的防控停留在积极预防的层面,尚不具备扑救林冠大火的能力,由于项目区森林集中连片,加上来自周边地区的防火压力,一旦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极易造成火势失控,特别会对周边自然保护区带来极大影响。

1.3 项目建设是拉动地方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塞罕坝林区地处的河北省围场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项目的建设实施,有利于促进当地就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对各类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可以带动后续产业发展,繁荣地方经济,为本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活力。

2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2.1 自然条件 塞罕坝林区位于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最北部,东经116°89′78″~117°65′25″,北纬42°06′00″~42°60′43″,海拔1 010~1 939.6m,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风、沙暴、干旱、霜冻等灾害性天气较多。林区内成土母岩以玄武岩为主,以风沙土为主兼有草甸土和沼泽土;接坝山区多为灰色森林土及棕壤,少部分为褐土。成土母质主要为风积物、残积物、堆积物及冲积物等。境内广泛分布着沼泽地、小溪和众多湖淖,东部水源较为丰富,西部多为半固定沙丘,水源比较缺乏,沙化严重,植被盖度小,水土流失相对较重。

2.2 资源条件 塞罕坝林区总面积9.5万hm2,由陆地和湿地两部分组成。其中: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7.1%;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2.9%。植物多样性丰富多彩,既是森林草原交错带,又是生态交错带,分为7个植被类型,25个群系,有自生维管植物81科,303属,618种;大型真菌22科,51属,179种。在野生动物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黑鹳、金雕、白头鹤、大鸨、豹),二级保护动物42种(马鹿、猞猁、兔狲、细鳞鱼、黑琴鸡、大天鹅、小天鹅、红脚隼、红隼、灰鹤、白枕鹤、蓑羽鹤等)。此外,野猪、狍子、艾虎、赤麻鸭、绿头鸭、环颈雉、骨顶鸡等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2.3 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2.3.1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县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林场历来十分重视森林防火工作。指出:森林防火工作十分重要,一定要高度重视,高度警惕。要加大森林防火的投入,重点林区要给予重点支持。特别要提高装备水平,提高扑火能力,改变扑火装备水平低、设施薄弱的状况。近期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有关领导到林场视察工作时,对塞罕坝森林防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更高要求。

2.3.2 林场技术力量雄厚,有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 塞罕坝林区现有技术干部170人,专业结构合理,涉及林业、道渡桥、旅游、环保、通信、计算机等多专业。多年来,林场通过森林公园建设、保护区建设、营林工程、防火监测系统等多项工程项目建设,工程技术人员具备丰富的施工和工程管理经验,完全能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2.3.3 劳动力资源充沛 塞罕坝区内及周边人口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万人。项目区内人口5 000人,大多居住在塞罕坝林场总场及各林场社区。林场职工1 792人,其中在职职工1 377人,劳动力资源完全可以满足项目建设需要。

3 设计实施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在符合国家现有森林防火政策的基础上,坚持保护第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坚持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分区施策、分步实施的原则。

(3)坚持实用性、科学性、经济性和先进性的原则。

(4)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

(5)坚持生态效益为主导,生态、社会、经济3大效益协调的原则。

4 塞罕坝林区防火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4.1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体系现状

4.1.1 道路阻隔网络现状 塞罕坝林区共有林路701km,其中路宽3.5m以上通过能力较好路段391km,平均4.1m/hm2;因水毁和无力及时维护等原因造成的路况较差、不能阻隔森林火灾的路段310km,这些林路质量和路网密度严重制约了森林防火工作。

4.1.2 防火水源现状 塞罕坝林区水资源主要以降水为主,降雪为辅,天然水源较为丰富,河流、湖泊、泡子众多。场内现有机井14眼,多为浅水井,只能满足人们生活用水的供给。目前,项目区的防火水源建设尚属空白。

4.1.3 防火监控现状 塞罕坝林区现有林火视频监控系统1套,下设8个监控点,监控范围覆盖全场总经营面积的67%。除总场场区采用有线传输外,其余各点均通过陡林子中继传回总场防火指挥中心。目前,系统所采集的实时图像采用模拟微波传输,图像质量差,且受电磁波干扰,很难达到理想的监控效果。

4.2 林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措施和方法

4.2.1 道路阻隔网络建设 道路阻隔网络建设包括一级战区界和二级可控小区界共342.4km,其中一级战区界58.2km,二级可控小区界284.2km。加上原有通过能力较好路段391km,使阻隔道路达到733.4km。防火阻隔带可通过清理地表可燃物、降低林分保留株数、提高修枝高度及栽植防火树种等措施。

4.2.2 防火水源建设 根据塞罕坝林区水系分布及水资源特点,结合项目区道路阻隔网络布局,本着合理利用地表及地下水资源。设计新建拦河坝4座,新挖蓄水坑塘22个,新打机井10眼,维修配套旧井14眼,整修停机坪1处,改造直升机取水地1处,并购置指挥车、消防车、接力水泵、破冰机等相应的水灭火机具装备。

4.3 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根据塞罕坝林场实际环境,为了提高了望监测覆盖率,拟在现有了望塔台和视频监测系统的基础上,新建大唤起林场天桥梁望火楼、第三乡林场莫里莫望火楼、山门检查站、千层板林场烟子窑检查站、三道河口林场蔡木山望火楼5处监控点。按照10~15km的覆盖半径,采用点对多点方式,在陡林子、塞罕塔、大梨树沟、菜木山设置基站,基站采用室外集成一体化AP;在塞罕坝林场场区建立信息中心,进行视频录像和管理控制及VoIP电话的接入与管理和移动监控车的指挥。(见视频监控系统拓扑图)在新建监控点配备摄像机、防护罩、云台等设备。将原有视频前段改为透雾摄像机,并在视频终端加装可识别烟火智能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

校园网基础设施Ⅵ设计研究 篇4

一、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概念

VI,即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概念的提出源于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欧洲,在当时,其与当时企业识别系统,即CI的概念并不具有明显的界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成为了一项独特的体系,即以标准字、标志、标准字体和标准色为主而展开的一项完整的视觉表达体系,又称为视觉识别系统[1]。在网络层面,VI则是通过借助相对静态的且富有视觉化的具体传播方式,对各项网络基础设施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标志设计,使公众能迅速了解整个网络体系,并对其产生深刻印象,进而达到准确识别各项网络基础设施目的一类视觉形象识别系统。

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构成

(1)色彩。色彩是校园网基础设施VI中的重要要素,其具有较强的视觉导向作用,通过对人的视觉器官进行刺激,从而使人产生视觉的冲动或是联想,通过将看到的色彩与大脑中存储的相应色彩对应的设施进行对比和整合,从而辨认出具体的网络基础设施。(2)造型是校园网基础设施VI的另一重要部分,根据网络基础设施的类型、属性和特点,对其视觉识别系统的标志造型予以设计和构造,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造型的构造不仅应符合人机工程学的相关原理,还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在使标志造型美观、得体的同时,给人以较强的舒适度,增强视觉效果。(3)识别导向系统。对于校园网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而言,其需要依据各类设备标志符号来提高自身对设备位置确定的速度和精度,在此情况下,视觉识别系统则是在校园网这一环境中通过构建导向标志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统一和连续的符号。

三、校园网基础设施VI设计

1、计算机机房。计算机机房是校园网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是学生上机操作和教师上机指导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故障发生率和维修工作量最大的校园网基础设施。因此,对其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不仅需要考虑网络管理与维护人员维修和学生与教职工使用时识别的便利性,而且还应注重机房平时维护与管理的效率与安全。为此,分别设计图1与图2相结合的视觉识别标识。

2、路由器。路由器是校园网中的另一核心设备,其以当前信道的具体情况跟为依据,对路由进行自动选择和设定,从而以最佳路径将网络信号发送至用户端,使得用户端能够通过登录服务器实现网络访问。相较于维修阶段计算机机房标识符的红色标识符,路由器大都是供用户上网所用,强调的是网络的畅通性,故将其视觉形象识别标识符的主色调设置为蓝色。在此设计中,不仅考虑了路由器实物的造型以及标志的整体色调,而且也对路由器的使用方法和功能做出了进一步的标注,为校园网用户的网络接入奠定了良好的视觉识别基础[3]。

3、交换机。交换机安置在校园网的数据链路层,主要负责进行数据的物理编址和错误检验,同时对帧序列进行排列控制。通常情况下,校园网的主干网大都以具有三层交换功能的吉比特以太网交换机为主,从而对校园用户的用网需求予以较好地满足。其具VI设计形式的交换机标识符,以深蓝色和红色线为主色调,将红色连接线在各以太网交换机间进行穿插,以表示交换机的“交换之意”,即物理编址与错误检验,同时,以多根线条突出交换机的标识效果,也为校园网的管理与维护人员对交换机的日常监测、维修和养护提供了较大便利。

结论:本文通过对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概念进行说明,在对其相关构成要素予以说明的基础上,分别对校园网基础设施的计算机机房、路由器和交换机等进行了详细的VI设计。研究结果表明,科学的校园网基础设施VI设计对于提高校园网的运行、维护效率和确保校园网的运行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校园网基础设施的VI设计,为促进校园网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冷俊敏,付国,荆振宇.IPv6试验网络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3,08(01):1850-1852.

[2]刘海英,冯文秀.校园网安全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安全,2014,11(26):79-8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 篇5

原始数据:

传送带卷筒转速nw(r/min)= 78r/min 减速器输出功率pw(kw)=3.2kw 使用年限Y(年)=6年设计任务要求:

1, 主要部件的总装配图纸一张 2, A1,典型零件的总做图纸2张

3, 设计说明书一份(20页左右)。

计算过程及计算说明:

一,传动方案拟定。

设计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和一级带传动。

1,使用年限6年,工作为双班工作制,载荷平稳,环境有轻度粉尘。 2、原始数据:传送带卷筒转速nw(r/min)=78 r/min 减速器输出功率pw(kw)=3.2kw 使用年限Y(年)=6年 方案拟定:1

采用V带传动与齿轮传动的组合,即可满足传动比要求,同时由于带传动具有良好的缓冲,吸振性能,适应大起动转矩工况要求,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维护方便。

1.电动机 2.V带传动3.圆柱齿轮减速器 4.连轴器 5.滚筒

二、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计算

(1)电动机的选择

1、电动机类型和结构的选择:选择Y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此系列电动机属于一般用途的全封闭自扇冷电动机,其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价格低廉,维护方便,适用于不易燃,不易爆,无腐蚀性气体和无特殊要求的机械。

2. 、电动机容量选择: 电动机所需工作功率为:

式(1):Pd=PW/ηa

由电动机至运输带的传动总效率为: η=η1×η22×η3

式中:η1、η2、η3、η4分别为带传动、轴承、齿轮传动。η1=0.96 η2=0.99 η3=0.987η η总=0.91

所以:电机所需的工作功率:

Pd=PW/ηa =3.2/0.91=3.52 kw 3.额定功率ped=5.5 . 查表 二十章 20-1

4. 根据手册P7表1推荐的传动比合理范围,取圆柱齿轮传动一级减速器传动比范围I’=3~6。

取V带传动比I1’=2~4 。则总传动比理论范围为:Ia’=6~24。 则电动机转速可选为:

N’d=I’a×n卷筒=78*(2-4)*(3-6)=468-1872r/min 则符合这一范围的同步转速有:1000、1500 (2)分配传动比I总=1420/52=11.1

综合考虑电动机和传动装置的尺寸、重量、价格 和带传动、减速器传动比,可见此方案比较适合。 此选定电动机型号为Y132M1-6,其主要性能:

电动机主要外形和安装尺寸:

电动机轴伸出端直径38K6。 电动机轴伸出端安装长度80

电动机中心高度132

电动机外形尺寸长*宽*高=515*345*3155 启动转矩:2

三、确定传动装置的总传动比和分配级传动比:

由选定的电动机满载转速nm和工作机主动轴转速n 1、可得传动装置总传动比为: I总=nm/n=nm/n =960/78=12.30

总传动比等于各传动比的乘积 分配传动装置传动比

i总=i1×i2(式中i1、i2分别为带传动

和减速器的传动比) 2、分配各级传动装置传动比:

根据指导书P7表1,取i1=3.5(普通V带 i1=2~4) 因为:i总=i1×i2 所以:i2=I总/i1 =12..3/3.5 =4.39

四、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设计:

将传动装置各轴由高速至低速依次定为Ⅰ轴,Ⅱ轴,......以及 i0,i1,......为相邻两轴间的传动比

η01,η12,......为相邻两轴的传动效率 PⅠ,PⅡ,......为各轴的输入功率 (KW) TⅠ,TⅡ,......为各轴的输入转矩 (N・m) nⅠ,nⅡ,......为各轴的输入转矩 (r/min)

可按电动机轴至工作运动传递路线推算,得到各轴的运动和动力参数 1、运动参数及动力参数的计算 (1)计算各轴的转数:

0轴:n0= nm=960(r/min) Ⅰ轴:nⅠ=nm/ i1

=960/3.5=274(r/min)Ⅱ轴:nⅡ= nⅠ/ i2 =274/4.39=62.4r/min (2)计算各轴的功率: 0轴:P0=P ed=4(KW)

Ⅰ轴: PⅠ=Pd×η01 =Pd×η1 =4*0.6=3.84(KW)

Ⅱ轴: PⅡ= PⅠ×η12= PⅠ×η2×η3

=53.84*0.99*0.97=3.64(KW) (3)计算各轴的输入转矩: 电动机轴输出转矩为:

0轴:T0=9550・Pd/nm=9550×4/960=39.79 N・m Ⅰ轴: TⅠ= 9550*p1/n1=9550*3.84/343=106.91N・m

基础设施设计 篇6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减速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42-02

《机械设计基础》是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它主要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等内容,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一定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课程结束之后,大约占用两周时间,是学生在大学里第一次较为全面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训练。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知识,起到深化拓展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知识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提高就业率等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课程设计质量的提高办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通常选择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或者简单机械作为设计内容。目前采用较广的是将以齿轮减速器或蜗杆减速器为主体的机械传动装置作为设计课题。因为减速器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本课程所学的内容,主要包括电机、带传动、齿轮传动、轴、轴承、联轴器、螺栓、键、销、润滑、密封、减速器附件及箱体等,偏重零件方面的设计。课程设计的工作量为减速器总装配图(0#图纸)1张,齿轮和轴类零件工作图(3#图纸)各一张,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16k纸25页左右)。内容较多而且设计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把设计出的参数变为具体的结构,要求学生在两周内完成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设计,如何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呢?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简单介绍。

1.要求学生重视课程设计。学生往往认为课程设计是一门考查课,比开卷考试还容易应付,无非就是把课程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抄写一遍,因而敷衍了事,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复习其他课程上,对课程设计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学生还以查阅资料为幌子逃课、迟到、早退等,甚至同学之间相互抄袭,瞎编乱造,忽略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结果当然是课程设计质量不令人满意,故而必须要求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课程设计。

2.要求教师严格管理课程设计过程。教师对课程设计的管理不够严格,不关心学生的出勤率以及迟到早退现象,或者把考勤任务直接交给班干部,而班干部又碍于班级同学的情面,不向指导老师如实汇报出勤率,这就给部分同学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课程设计占用两周时间,教师应该严格卡住时间点,比如:第1周,完成执行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完成减速器箱体、润滑以及附件的设计,完成总装图的手绘图,并及时进行检查,及时改正存在的错误,防止学生走弯路;第2周,绘制零件图,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要求学生按时完成给定的任务,提高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防止个别同学平时不努力做,专搞最后突击、抄袭。两周的课程设计结束,要组织学生进行答辩,对于那些回答问题模糊不清,说话支支吾吾、语无伦次,图纸上漏洞百出的同学要严厉批评,要求其认真整改,问题严重的同学要重新进行课程设计。

3.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拆装减速器。减速器在现代机械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大部分学生从来都没有接触过,对其详细结构当然也缺乏感性认识。只有通过实物装拆,才能使学生对减速器的结构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才能进一步分析减速器中力和运动的传递途径。装拆的重点是轴系零部件的结构及装配关系,使学生能够在设计中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结构和尺寸,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减速器生产厂家参观或者观看陈列室。此外,对于箱体的设计也非常重要,箱体结构复杂,其各个尺寸,如箱体壁厚、箱座凸缘厚、箱体深度、轴承端盖外径、凸台高度、外箱壁至轴承座端面的距离等,单凭想象或查资料很难设计,有了实物才容易理解,方便学生绘制总装图和零件图。

4.要求学生重视传动方案的选择。传动装置用于将原动机的运动和动力传给工作机构,并协调二者的转速和转矩,以满足工作机对运动和动力的要求。传动方案的拟定主要包括传动装置的选择、总传动比的确定、各级传动比的分配、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的计算等。传动方案拟定是机器总体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方案设计的优劣对机器的工作性能、工作可靠性、外廓尺寸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确定一个较优的传动方案至关重要,需要对各种方案进行仔细分析比较,还要考虑工作环境、载荷平稳性、生产条件等多个方面。当采用几种传动形式组成的多级传动时,需要考虑各级传动机构的布置顺序,各级机构所适应的速度范围等,还需要考虑各种传动形式的优点和缺点,如:带传动工作平稳,具有缓冲吸振、过载保护等优点,适宜放在高速级,但是它的承载能力较低,结构尺寸比较大;链传动因多边形效应而存在运动不均匀、有一定的冲击振动,适宜放在低速级;斜齿轮传动的平稳性比直齿轮好,承载能力也较强,适宜放在高速级,但是在传动中会有附加轴向力产生;锥齿轮加工比较困难,一般放在高速级,并限制其传动比大小,以减小其直径和模数;蜗杆传动的传动比大,传动平稳,但是效率低,适宜放在高速级,以减小传递的转矩,获得较小的结构尺寸从而提高效率。

5.重点检查图纸中存在的问题。课程设计的两周结束后,要求学生把设计结果以图纸和说明书的方式上交,并在答辩时正确完整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需要完全清楚整个设计过程,并在图纸上正确表达出来,在说明书中提供有关参数的合理选择。关于画图部分,用到了机械制图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如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尺寸标注、公差配合、表面粗糙度等内容,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制图的有关标准去执行。此外还应注意一些容易出错儿的细节问题,如两个齿轮啮合处、螺纹联接处、滚动轴承处、油标及油塞的位置、轴承端盖上螺钉的位置、三个视图的投影关系等。还需提醒学生注意,总装图中的尺寸标注主要包括特性尺寸、配合尺寸、安装尺寸和外形尺寸,其他的尺寸都标在零件图上;轴承与孔的配合,只标轴的配合性质;齿轮与孔的配合,标轴和孔的配合性质;零件序号的编写、明细表、标题栏的填写一定要遵守国标规定;图中的数字、字母、汉字、符号等也要按照要求书写。

6.重视答辩与成绩评定。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工作成果的一次全面检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提高对机械设计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水平,因此务必组织学生进行答辩。在答辩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改正,提高设计质量。成绩评定要采用以答辩为主,参照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学习态度、钻研精神、遵守纪律情况等),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质量综合评定的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教学实践环节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只有这些工作都做好了,才能保证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龙英.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

[2]周海.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8.

柱下条形基础基础梁的设计 篇7

关键词:柱下条形基础,基础梁,设计假定,设计要求,内力求解

1 柱下条形基础

柱下条形基础由基础和基础梁两部分组成。见图1。

(a)单向条形基础;(b)双向条形基础

2 设计假定及计算分析要求

1)在比较均匀的地基上,上部结构刚度较好,荷载分布较均匀,且条形基础梁的高度不小于1/6柱距时,地基反力可按直线分布,条形基础梁的内力可按连续梁计算,此时边跨跨中弯矩及第一内支座的弯矩值宜乘以1.2的系数;

2)当不满足上述的要求时,宜按弹性地基梁计算;

3)对交叉条形基础,交点上的柱荷载,可按静力平衡条件及变形协调条件,进行分配。其内力可按本条上述规定,分别进行计算。

分析及讨论:关于柱下条形基础梁的内力计算方法,规范给出了按连续梁计算内力的适用条件。在比较均匀的地基上,上部结构刚度较好,荷载分布较均匀,且条形基础梁的截面高度大于或等于1/6柱距时,地基反力可按直线分布考虑。其中基础梁高大于或等于1/6柱距的条件是通过与柱距l和文克勒地基模型中的弹性特征系数λ的乘积λl≤1.75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当高跨比大于或等于1/6时,对一般柱距及中等压缩性的地基都可考虑地基反力为直线分布。当不满足上述条件时,宜按弹性地基梁法计算内力,分析时采用的地基模型应结合地区经验进行选择。

3 设计程序及设计要求

1)基础梁的内力求解。

2)基础梁截面尺寸的确定。

3)基础梁采用材料等级的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种类的确定。

4)基础梁承载能力计算及设计;抗弯承载力计算;抗剪承载力验算、抗扭承载力验算、柱下条形基础梁顶面的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裂缝宽度计算、挠度计算。

5)满足规范的构造要求。

4 基础梁的内力求解

4.1 地基反力为直线分布的连续梁法(也称倒梁法)(图2)

条件:1)地基比较均匀;2)上部结构刚度较好;3)上部结构荷载分布较均匀;4)条形基础梁的高度不小于1/6柱距时;5)边跨跨中弯矩及第一内支座的弯矩值宜乘以1.2的系数。

分析及讨论:

1)连续梁法未考虑基础挠度与地基变形的协调,所得的支座反力Ri不等于柱子的作用力Pi,反力出现不平衡,其差值⊿Ri=Pi-Ri。如差值⊿Ri较大,宜对反力Ri进行调整,即将⊿Ri均匀分布在支座i的两侧各l/3的范围内,相应的⊿Pi=3⊿Ri/2l,以此求解连续梁的内力,并与调整前的内力进行叠加。上述调整可逐次接近,直至⊿Ri趋至较小值。采用上述方法计算,边跨跨中及第一内支座的弯矩宜放大20%。

2)采用直线分布假定计算刚性梁的基底反力时,可先求出荷载的合力及其作用点的位置,然后按下式计算:

式中M——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作用于基础梁上的总弯矩设计值;

W——沿基础方向梁的抵抗矩;

L——基础梁的总长度。

3)对称交叉基础的计算

对两方向刚度及荷载分布比较均匀的交叉梁基础,可按两方向刚度及荷载相等的原则拆分为两个方向的单向条形基础。

4.2 弹性地基梁法

弹性地基梁法采用弹性地基梁法,并选用合适的程序、恰当的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当采用文克勒地基模型时,应选择适当的基床系数k值。k——地基土的基床系数(kN/m3),一般应由勘察报告提供,当勘察报告无法提供时,也可按表1取用。

4.3 有限元法

对特殊情况的条形基础(如平面形状不规则、荷载变化大、特别重要的条形基础等——编者注),不宜采用上述简化方法时,可采用有限元法计算。

5 结语

1)规范提出对柱下交叉条形基础交点上的柱荷载,可按交叉梁的刚度或变形协调的要求进行分配并分别进行计算。

2)按交叉梁的刚度或变形协调的要求进行分配,一般需采用专门计算程序计算。

地基基础设计及桩基础探析 篇8

1 基础的设计

地基砌体的结构要采用刚性条形的基础, 如果基础的宽度大于2.5米的话, 也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 也就是柔性基础。在多层框架结构中, 如果基础土质较差, 中柱最好选择钢筋混凝土柱。如果是框架结构、地基较好且无地下室, 可以选择单独柱基。如果没有地下室、荷载也比较大、地基又较差的情况下, 为了增加建筑整体性, 降低不均匀沉降, 可选择十字交叉梁基础。要是以上基础还满足不了地基基础的变形要求和强度, 也不能用人工地基或桩基时, 可以采用筏板基础。框架结构、有地下室、防水要求高且上部结构对不均匀沉降要求严格的情况下, 可以选择箱型基础。框架结构、无防水要求、有地下室、荷载均匀、地基较好、柱网的情况下, 可采用独立柱基, 在抗震防区应该加柱基拉梁, 或者用筏板基础和钢筋混凝土交叉条形基础, 如果筏板基础上的柱网均匀且较小、荷载也不大, 就可以采用板式筏板。如果柱距较大且荷载不同, 最好采用梁式筏基。

不管是采用何种基础, 都要对地下室外墙与基础底板的连接处进行处理。框剪结构地基较好、无地下室、荷载均匀, 可用独立柱基, 抗震防区柱基下设拉梁, 墙下设条基, 拉梁与条基连接在一起。如果没有地下室、地基较差、荷载大, 选择条形基础, 并与墙下条基连接, 增加整体性能, 如果依然不能满足地基变形要求与承载能力, 可采用筏板基础。剪力墙结构中, 有地下室或无地下室, 没有防水要求、地基好, 可直接选择交叉型基础。在对防水有要求的时候, 可以选择箱型基础或筏板基础。目前高层建筑大多有地下室, 可用筏板基础;要是地下室设有均匀钢筋混凝土隔墙时, 选择箱型基础。如果地基的条件较差, 为满足沉降要求和强度, 可以采用人工地基或桩基。在群房或多栋高层沉降差小、基础好及标高相等的基础时, 如果地基一般, 经过计算或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 可以减少初期的沉降差。

2 基础类型桩基础

1) 在人工地基或天然地基的变形或承载力达不到设计的要求时, 或者采用浅基础不经济的时候, 可以采用桩基础。

2) 桩平面布置原则:首先, 上部结构重心与桩重心要重合, 把桩顶所受荷载最大限度的均匀分布, 桩群在承受弯矩方向和水平力要有地抗力。其次, 纵横墙交叉处应该布桩, 门洞口处不宜不桩。第三, 相同结构单元不能用同样的端承桩和摩擦桩。第四, 大直径桩要一柱一桩。第五, 防震缝或伸缩缝可以采用两柱共承一桩的布桩方式。最后, 剪力墙下布桩要对两端应力进行考虑, 原则是使其受力均匀。

3) 桩端与持力层深度关系:a.应选择岩层或较硬上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最小深度是由持力层性质所决定的, 对于粉土或粘性土一般不小于2倍桩径;强风化软质岩或砂土不小于1.5倍桩径;强风化硬质岩或碎石不小于一倍桩径。b.桩端进入微、中等风化岩的嵌入岩, 进入深度不小于0.5米, 如果岩体属于未风化硬岩或灰岩, 深度一般不小于0.2米。c.如果与液化土层, 桩身必须穿过该层, 直到下午稳定土层, 对碎石、砂、坚硬粘性土或密实粉, 嵌入深度不小于0.5米, 如果是其他岩层则不小于1.5米。d.如果有季节性膨胀土层或冻土层时, 桩身进入其中不小于4倍桩径。

3 桩型选择的分析

1) 预制桩在持力层风化残积土层、强风化层碎石土层及砂层是比较适用的, 桩身深入的土层主要是高、中压缩性粘土层, 穿越层中如果存在软塑层突变为坚硬层或石灰岩的岩层地区是不适用的, 施工方法主要采用静压法或锤击法。

2) 沉管灌注桩对持力层欺负大、桩身穿越土层为高、中压粘性土层是较为适用的, 对于高灵敏度软土层及桩群密集地区是不适用的。对于这种方法由于其施工质量不稳定, 因此一般不采用此法。

3) 如果土层为饱和粘性土层, 以上两种方法的使用应该考虑挤土效应对工程质量及环境的影响, 在需要的时候应该采用预钻孔。设置消散超孔隙水压力的塑料插板、砂井及隔离沟等措施。使用范围最广的就是钻孔灌注桩, 一般度持力层层面起伏大、桩身穿越各类型土层、软硬变化大及风化不均匀等地层都是比较适应的, 如果持力层地层中夹杂大块石头或为硬质岩层等, 就需要进行冲孔灌注桩。没有地下水的一般土层, 可以用长短螺旋钻进进行成孔成桩作业, 冲孔时, 要用泥浆护壁, 所以施工现场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充分考虑现场受制约的因素。

4) 对于地下水水位较深的地方宜采用人工挖孔桩, 如果能采用井点降水法使水位较浅并且在持力层以上没有流动性淤泥质土的都较为适用。一般在成孔中出现涌水、涌泥等现象的, 不适宜用此方法。

5) 钢桩, 该方法由于造价过高, 一般不采用。如果在施工场地的硬持力层较深, 只能用超长摩擦力桩施工时, 如果采用灌注桩或混凝土预制桩, 其施工工艺对质量难以保证时, 可以采用钢桩作业。对持力层较硬的风化岩层或土层, 该法比较适用。

6) 夯扩桩。如果桩端持力层为密实砂层或者硬黏土层, 桩身穿越的土层为粉土、粘性土或软土, 为了把桩端的承载能力提高, 可以采用夯扩桩。夯扩桩属于挤土桩, 因此要避免挤土效应的不良影响。

4 结语

地基基础、桩基工程都属于繁杂的工程, 设计人员应该对每一个环节统筹兼顾、认真考虑, 各方面使之科学化、合理化。不仅要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性, 还要使施工成本经济合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 各种各样的高层建筑不断涌现, 高层建筑的基础在整个工程的投资中往往占据很大比例, 一般高层建筑均采用桩基础结构, 所以, 对桩基础的形式如何进行选择, 对于保证建筑的安全及成本的节约、造价的降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此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案进行施工, 本文主要对地基基础设计及桩基础设计和选型上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地基基础,设计,桩基础,选型

参考文献

[1]张敦庆.浅谈地基基础设计[J].中国科技纵横, 2010.

[2]周家忠.膨胀土地基基础设计浅谈[J].山西建筑, 2010.

[3]郭育龙, 高俊, 孙戎.地基基础设计及桩基础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

基础设计和结构设计分析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桩基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由7栋高层组成, 地下有两个相互连通的一层地下室。其中1号栋地上27层, 地下1层, 由A、B、C三个单体组成, 单机之间设260mm宽的缝彼此脱开。1号栋1、2层为商业用房, 3层以上为住宅, 地下为一层的五级人防地下室, B座上部剪力墙不允许落地, 从而形成钢筋混凝土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

2 基础设计

2.1 地基土构成与特征

勘察场地的地貌单元属湘江冲积阶地, 按其结构特征, 地层成因, 土性不同和物理力学的差异划分为8层。拟建场地浅部土层中的地下水属于潜水, 设计抗浮水位标高为-5.100m。

2.2 桩基设计

1号栋地下1层板面标高为-4.170m。由表1可以看出, 地下室板下土由层 (2) 、 (3) 、 (4) 构成, 其承载力不高, 变形模量较大, 作为1号栋的天然地基土承载显然不够。若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 有两个制约因素:其一是桩端持力层落在层 (8) 上, 桩长达到将近3 0 m, 不经济;其二是层 (9) 中富含潜水, 将对人工挖孔桩的施工造成困难。在本工程中采用了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 (CFG桩) 。1号桩CFG桩径500, 桩间距1500, 其他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620kPa, 完全可以作为主楼的持力层。地下室主楼以外车库部分荷载较小, 在控制好沉降的前提下采用层 (2) 、 (3) 、 (4) 作为持力层。

针对结构超长设置膨胀加强带, 在结构底板、侧壁、顶板中掺入适量的微膨胀剂, 加强带的间距20m-30m为宜, 由此加强整个地下室的整体抗裂能力。基础采用平板式筏板基础, 板厚1500m, 核心筒下板厚2.0m-2.2m。沉降的计算结果为:主楼核心筒最大沉降量19mm, 角柱沉降量4mm;主楼外车库部分沉降量2mm。其沉降量, 沉降差均能满足规范要求。根据近十年来对已建成的高层建筑主楼基础与相连的裙房基础沉降观测表明, 当主楼为筏形基础, 裙房为满堂筏形基础时, 主楼与裙房基础相连处设置施工后浇带, 在施工期间以及竣工以后, 此处基础沉降曲线是连续的, 没有突变现象。当后浇带封闭后, 只要底板具有足够的刚度, 可以认为该计算结果是符合实际工程情况的。

3 上部结构设计

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场地土的类型为中硬场地土, 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设计地震特征周期值为0.35S。主楼上部结构A、C座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结构, B座为框支剪力墙结构。A、C座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 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三级;B座框支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 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 非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三级。地下车库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抗震等级为三级。

3.1 结构转换

工程层3以上为剪力墙小户型住宅, 层1、2为商业、娱乐用房, 需要较大开间及空间, 上部的短肢剪力墙无法落地, 因此存在结构转换问题。针对工程实际情况, 并考虑到造价的因素, 在转换层设置转换大梁, 以承托上部短肢剪力墙。由于转换梁承托着上部24层的剪力墙, 受力很大, 因此需要很大的截面和配筋, 即需要转换层下层有较大的层高。经与建筑专业人员协商, 在转换层以下部分山墙两端及房间开间两侧设置剪力墙, 加大房屋的整体刚度及抗扭刚度。同时转换层以下不设管道层, 在3 m标高处设置管道通廊, 将设备管道由此引出室外, 从而将转换层下层的层高由5.4m降到4.8m。经过计算, 满足了侧向刚度规则的要求, 该转换层结构方案传力途径明确, 受力状况相对简单, 对框支构件另采用平面有限元的程序进行单独分析, 并与总体计算结果对比, 以保证关键构体的抗震安全。值得注意的是, 转换层大梁不是框支梁。框支梁上部承托完整的剪力墙需满足高规规定的条件, 框支梁整截面受拉。转换梁和普通梁一样单面受压或受拉, 在构造要求上与框支梁不同。高规对框支梁的构造有非常详细的要求, 对转换梁的规定很少。

3.2 结构抗扭

A、C座平面不规则, 中部楼电梯间凹进比较严重, 按照抗震规范3.4.2条的定义, 已属凹凸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的平面不规则结构。在结构初步计算时, 没有对剪力墙的平面布置作出适当调整, 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压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下之比为0.96, 扭转周期偏大。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 建筑专业能做的调整有限, 只能由结构专业采取措施:即通过加强结构的抗扭刚度, 从面提高结构的抗扭能力, 当结构出现扭转时也能保证安全。从力学基本概念可知, 构件离质心越远, 其抗扭刚度就越大。所以, 在建筑物外围尽可能布置抗侧力结构, 可以显著加大结构的抗扭刚度。在设计时将两端剪力墙、框架柱、框架梁刚盘适当提高, 端跨板加厚, 双层双向配筋, 以加强结构的连接。

3.3 对结构处理的总结

工程结构存在着以下不利因素:平面凹凸不规则,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侧向刚度变异大。为了保证结构的抗震安全, 有必要采取措施, 一方面使结构计算符合实际情况, 力求能准确反映结构的抗震能力及薄弱环节;另一方面也要按照概念设计的原则, 在构造上采取措施, 进一步保证结构安全。具体措施: (1) 分别采用广厦SSW和SATWE两种程序进行结构的空间分析, 以求正确反映结构的内力与变形情况。两种程序分析出的结构反应特征、变化规律基本吻合, 各种指标均能满足规范要求。 (2) 对框支构件采用平面有限元分析程序FEQ验算配筋。需注意转换梁的构造要求。将转换层及其上下两层楼板加厚, 钢筋双层双向拉通配置。 (3) 针对平面不规则的情况, 在建筑物外围尽可能布置抗侧力结构, 外围及核心筒构件截面造当加大, 配筋适当加强。A、C座结构自振周期 (秒) 。

B座结构自振周期 (秒) 。

B座侧向刚度比。

(1) 侧向刚度比 (括符表示Y向) 。

4 结语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篇10

1 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也是学生一次综合能力的训练。其基本目的有三个方面: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本课程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并能灵活运用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 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习和掌握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通过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传动机构和零件类型, 正确计算零件工作能力、确定尺寸和选择材料, 以及较全面的考虑制造工艺、使用和维护等要求, 进行结构设计, 达到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过程和方法。 (3) 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

2 课程设计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 本学期在学习完机械设计基础内容之后, 要进行一次具有实践性的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选择圆柱齿轮减速器作为设计题目, 因为减速器的设计基本包括了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课程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通用零件。设计内容包括7个部分:总体方案确定、传动方案确定、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零件的设计计算和选择、箱体及其附件的设计、装配图和零件图的绘制和编写设计说明书。

3 实施方式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学期未进行, 时间为1周, 时间短, 课程设计期间学生还要复习, 参加其他科目的考试, 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设计中来,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在教学和实践环节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为避免以往教师指导过细、设计作品千篇一律的弊端, 对课程设计的辅导重点在于方法, 教会学生从原理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各系统的实施到系统总成的整个过程能够自主进行, 加深对减速器系统的整体认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设计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3.1 设计前准备工作

由于本门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较少, 而且内容抽象, 对于生产实践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 激发他们的学习性趣很难, 而课程设计安排在考试前一周内完成。作为指导教师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所布置的任务, 在设计过程中要加以指导。在设计开始时, 轴的结构设计和减速器的外形尺寸的确定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 所以对减速器的设计专门进行了一次多媒体授课。首先让学生看减速器设计和制造录像片, 了解减速器产品及其设计过程。然后做减速器的装拆试验, 形象地认识减速器的结构。本课程设计之前, 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设计指导书进行了具体安排, 并且制定了具体的设计安排计划和详细的设计任务书。对全体学生就设计的步骤、要求、说明书的书写格式等进行总体的指导, 在设计过程中, 指导教师坚持每天都到现场进行指导。

由于课程设计工作量大, 为了确保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要求学生制定大致的设计时间分配表, 同时, 指导教师在设计开始时要对学生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 帮助学生明白设计任务及要求.同时对学生掌握程度不够的设计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集中辅导.本课程设计集中1周进行,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时间不够, 实际执行时, 应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束后就布置设计任务, 要求学生早做前期准备, 查找相关的资料和手册, 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 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做好这部分工作, 都是临到课程设计的一周来做, 结果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3.2 结构设计

研究设计任务书, 分析设计题目, 了解原始数据和工作条件, 明确设计内容和要求。结构设计是确定零部件形状和尺寸的主要阶段。重点是设计齿轮的结构和轴的结构, 对于小齿轮的设计, 应采用较小模数和较多齿数, 这样, 即可以增加重合度, 又减少了小齿轮的齿顶圆直径, 从而使箱体外廓尺寸变小, 节省了材料, 减轻了重量。对于轴的结构设计, 为了便于轴上零件的装拆, 轴一般做成中间粗两端细的阶梯轴, 然后设计成合理的形状和尺寸。为了清楚的表达设计意图, 装配草图的绘制尤其重要。该阶段不仅要确定减速器的结构和尺寸, 更重要的是通过装配草图的设计过程体会边计算、边画图、边修改的设计方法。

装配草图设计阶段从时间分配和学生成绩考核方面都占较大比例, 为保证装配草图的设计质量, 学生自检后必须教师签字审核草图, 然后才能在图纸上画图。设计过程中教师严格检查、记录和掌握每个学生的设计进度和质量, 并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到: (1) 随时复习教科书、听课笔记及习题。 (2) 及时了解有关资料, 做好准备工作,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 认真计算和制图, 保证计算正确和图纸质量。

4 几点体会

教师每天到教室指导学生设计、计算、绘图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创造能力, 对每个问题都应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反对盲从、杜绝抄袭。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学习态度不够认真, 不能按进度计划表执行。少数同学刚开始时, 手忙脚乱, 第二天才进入状态。不能按时在规定的教室设计, 出现迟到, 矿课现象, 虽然一再强调平时出勤记入课程设计总成绩。 (2) 独立工作能力差, 设计时不能或不进行独立思考, 学生的依赖性太强, 碰到什么问题都来问老师。 (3) 图纸质量较差, 特别是标准画法、尺寸标注, 出现问题较多, 表达不清楚。 (4) 说明书内容不够完整、工整。设计说明书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总结和提升, 要求文字简明、通顺, 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5 结语

如何把专业课教学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 一直是工程教育者努力的方向.目前高校的专业课教学存在与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可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可桢, 程光蕴.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吴宗泽, 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基础护理技术课程设计 篇11

【关键词】基础护理技术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37-02

一、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依据    我们通过问卷、座谈、讨论等形式,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岗位调研,确定了我院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是:在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从事临床、社区和康复等护理工作。

2.课程定位与作用    《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职业技术课,也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开设于第二及第三学期,是在学生具备了公共文化课、医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学习临床护理课程打基础的衔接课程,在专业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总学时160学时,理论56学时,实践104学时,理实比接近1:2.突现了以实践为主,理论实践并重这一特点。

3.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熟悉常用护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常用护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及健康教育的内容。

(2)能力目标    能按着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会运用沟通技巧与病人进行良好沟通;能正确执行医嘱、规范地书写护理文件。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价值观;养成严谨、慎独的工作态度和规范的护理行为习惯;具备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课程设计

1.教材选取    教材选取了科学出版社周春梅主编的案例版《基础护理技术》,北京教育出版社齐秀桂、郭丽光主编的《基础护理技术实训指导》。

2.教学内容    我们的课程设计是通过对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同时以护士执业考试及就业为导向,从病人入院、住院到出院将教学内容重新进行归纳,整合为现在的5个模块:入院护理技术、生活护理技术、用药护理技术、危重症护理技术、出院护理技术。根据模块,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20个项目,如模块一入院护理技术包括从办理住院手续到护送病人入病区,准备病床单元,生命体征测量等七个项目。

三、教学实施

1.教学模式     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的指导思想:“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突出了理论联系实践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2.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了传统讲授、项目任务、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及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

(1)项目任务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本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均可使用此法。

(2)角色扮演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设置临床护理工作,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将角色的言语、行为及内心世界表现出来,通过学习,更好地理解护患角色,为学生实习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课程入院与出院病人护理、药物疗法等均可应用此法。

(3)案例分析教学法    是采用临床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锻炼能力的方法。本课程的危重症护理技术等内容均可应用此法。

(4)情境模拟教学法    学生根据教师讲授、演示,在实训室通过模拟护理活动,掌握知识、技能。本课程的生活护理、出院护理等内容可应用此法。

3.考核与评价

(1)学生考核    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技能成绩、理论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20%,包括态度、出勤、提问、任务完成情况及团队合作精神;实践技能成绩占30%;理论成绩占50%。

(2)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分别由学院及系内教学督导教师、同行教师评价,学生网上评价的方式来综合评价每位教师。

四、教学资源

1.实训条件

校内:校内护理实训教学区分为3、4两层楼:拥有多间ICU及普通模拟病房、无菌操作室、形体室等且都配有多媒体教学系统。仪器设备有: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高级心肺复苏人、全功能基础护理人、电动吸引器、电动洗胃机、各种注射模型及气管插管模型等。

校外:本专业已拥有4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完全能满足学生临床实习与优先安排就业的需求,分布于包头、呼市、北京、天津、河北、青岛等地区。

2.教学团队

护理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全部拥有护士资格证和教师资格证,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2人。另外还有来自附属医院的兼职教师6人。

3.现代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影音教材,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建设校园网、链接相关网站,学生可以网上自学、观看视频、演练执业资格考试等。

五、教学效果与特色

1.教学效果

(1)近几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84%—92.21%;而且近年来我院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很好,达 90%以上,目前区内外等都有我校毕业生。

(2)技能大赛屡创佳绩     2012年4月、2014年5月我院学生在参加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同年在参加全国高职护理技能大赛中均取得三等奖的好成绩。

2.教学特色

(1)内容设计创新     按照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设计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学习

(2)教学模式方法创新——项目任务教学及模拟临床综合实训     在教学中按着医院真实工作任务进行教学,使学生早日熟悉临床的工作过程;并且使学生融入体验式学习,使知识、技能与岗位能力要求紧密对接,体现了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

3.教学改革思路

(1)需要继续建设稳定、专兼合理;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的团队

(2)安排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据教学内容进入医院见习从而进一步完善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基础设施设计 篇12

1老旧社区现状特点

地面方砖开裂, 老式灰色方砖具有透水性差、易老化、破碎等缺点。楼体散水部分破损, 且散水设计不符合规范标准。晾衣架老化, 存在一定危险性。地面不平整, 雨水沉积导致部分地势下沉, 井盖高低不平, 容易造成脚下磕碰, 且不利于排水。老式花坛施工用材简陋, 设计考虑不周全且花坛墙体破损, 花坛内杂物摆放凌乱, 甚至成为百姓的杂货堆垃圾场。花坛内杂草丛生、土壤板结, 地被稀少。有的被居民圈做了私人菜园, 人为践踏严重, 且没有设置护栏, 植物种植杂乱, 无生态合理性。小区缺少基础设施及功能性活动空间, 如没有提供休息的座椅、花架, 缺少用于百姓健身的健身器材, 活动广场等。停车位不足, 百姓车辆乱停乱放。

2设计改造方法

(1) 重新更换铺装让地面看起来更加干净, 整洁。铺砖的更换最能让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 得民心, 环境焕然一新也让百姓心情舒畅。地面的方砖选用新型的材料陶土砖等, 带来更加美观的视觉, 且技术更加进步, 陶土砖具有优异的透水性与透气性, 和良好的耐风化、耐腐蚀性, 还具有优异的抗冻融特性。在冬天极低温度状态下水分多次融化与冻结也不会出现裂痕, 环保生态性俱佳。

(2) 安装更换新的晾衣架, 提升美观效果, 为百姓解决实事, 给生活带来方便, 解决晾衣难问题。新型的晾衣架具有更坚固的质量, 且抗腐蚀和锈化, 不会过快老化。在安装布局上具有更加合理性, 充分考虑日常的光照与百姓出行的便捷。

(3) 对花坛进行“美容”及修复改造, 从合理性角度重新设置花坛高度, 文化石贴面及白色栅栏的运用可以提高花坛的档次, 提升小区形象, 并对花坛内的植物起围挡保护作用。

(4) 设计曲折的游园步道和花架。花架可以丰富空间层次, 增添游园趣味, 并且可以起到遮荫作用, 安置休闲座椅和圆桌等作为百姓休憩的场所, 增设健身器材提供活动及百姓健身。

(5) 对于破损的散水进行修补或重新抹面, 对于井盖的高低不平进行修复, 方便百姓出行, 减少脚下磕碰, 为居民带来出行便利。

(6) 小区绿化对于人们的居住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小区绿化不但可以有效吸收噪音、调节温度, 还能够改善小区建筑环境, 与建筑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舒缓小区居民的心情。老小区的绿化只是在住宅和道路分割出来的空地上随意布置些树木铺地, 或老百姓自己种植的花卉, 不考虑植物造景, 不注意强调乔灌木、地被的有机搭配。

(7) 在植物配置中, 要将乔、灌、地被层结构植物相结合, 尽量增加绿化的单位面积量, 最大限度发挥植物绿化的生态效益与生态功能。不仅要重视植物的平面布局, 也要重视垂直空间的草木结构配置, 增强植物的抗逆性。注重四季景观的变化及效果, 以及不同树形色彩的搭配, 观花观叶效果的组合。大量球灌木, 常绿模纹应用, 以及常绿落叶乔木的组团栽植为宜。

(8) 对于地被植物的选择多为草坪 (如早熟禾) 或白三叶等, 白三叶在后期养护管理更为简单些。模纹的选择基本为小叶黄杨、紫叶小檗、绣线菊绿篱为主, 小叶黄杨等常绿植物具有生长缓慢, 易成形易修剪等特点, 种植的密度和修剪高度根据实际现场决定, 多种植在花坛边缘或游园步道两侧, 起隔离、防花坛沙土外扬等作用, 增加空间立体感。

(9) 花灌木和球灌木的组合也是组团效果的重要特征之一, 花灌木常用丁香、连翘、红王子锦带、榆叶梅、紫薇等丛生植物, 丁香、连翘、榆叶梅花期为3、4月份, 花色分别为紫色、黄色和粉红色。红王子花期为5月份, 开红花。紫薇是秋季观花植株, 开粉色或紫色花。

(10) 球灌木在组团效果中起到关键作用, 绿色的可修剪成球的有大叶黄杨球、小叶黄杨球、花柏球, 黄色的有金叶女贞球, 红色的有紫叶小檗球。

(11) 观叶乔木适合在小区栽植的有小红枫、黄金槐、绸李、紫叶李、银杏等。小红枫一般比较低矮, 高度不到2m, 适合与模纹花灌木组团栽植。黄金槐与银杏分别在春季与秋季叶子金黄, 绸李在秋季叶子变为深红, 彩叶植物与绿叶植物的组合提高了花坛的美观性。观花乔木在小区栽植的多为樱花、玉兰、海棠、碧桃等, 多为春季开花, 芳香宜人。植物的种植选择在春季为宜, 防止夏天阳光对根系的曝晒水分蒸发过快。选用的苗木规格尺寸需比设计苗木相应的规格有所宽余, 特别是冠径高度、枝丛等规格, 这样才能在移植修剪后仍能保证达到设计要求的效果。另外, 所选的大规格乔木应主干挺直, 树冠匀称, 灌木类应蓬冠圆满、枝叶紧密, 花灌木应枝繁叶茂, 叶挺芽壮。

(12) 对于弃管楼院的改造目的是为了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造福百姓, 美化城市环境。对于基础性设施的改造可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方便出行, 提供活动休憩场所, 利于身心发展。对于绿化的改造可以提高小区绿化水平, 虽然无法与新建高档住宅相比, 但是具有一定的生态性、环保性与美观性。

摘要:老旧社区是旧居住区的一种形式, 在城市中大量存在, 此类住宅旧区以多层为主, 且大多处于城市的主干道两侧, 经历风雨侵蚀和时代变迁, 小区过旧的毛病日益彰显, 直接影响着市容市貌, 现状问题有待解决。

上一篇:故障案例下一篇:机器设备的安装与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