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基础设施建设

2024-06-06

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通用12篇)

政府基础设施建设 篇1

从各地政府的角度看,铁塔公司的网络规划不再是企业的竞争行为,选址和建设也将不存在恶意竞争和违规垄断的意图。作为通信基础建设的“惟一接口”,铁塔公司更容易与地方的城乡建设规划进行对接,更具大局观和长远愿景,更加方便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

就在3月底,广东省政府与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铁塔公司”)正式签订了战略协议,就提升广东当地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明确目标。

在协议中,铁塔公司不仅提出了未来5年的投资计划,而且对于新建基站数量、新建室内分布系统的规模也有了明确的“数字化”目标。广东省政府为全力支持铁塔公司的未来投资计划,不仅将包括铁塔在内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而且还承诺将开放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医院、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旅游景点景区等场所,协助铁塔公司推进室内分布系统的新建工作。

这种与地方政府达成的“战略级建设合作”,在此前三大运营商的“单独建设时代”是不曾有过的,更不用说“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发展规划”。

事实上,铁塔公司所享有的这种“优待”不仅是在广东省,自2015年以来,刚刚成立不久的铁塔公司各地分公司就忙于与当地政府“接洽”,希望通过地方政府让移动基站建设“自上而下”地全面贯通,以此彻底解决过去“选址难、建站难、进小区难”的基站困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铁塔公司已经与广东省、河北省、陕西省、云南省等10多个省市地区签订了战略协议,这也为铁塔公司在2015年必须面对的4G建设大潮开了一个好头。

过去通信基础建设“有战略无战术”

事实上,关于“将通信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发展规划”的说法在近些年的通信圈曾被多次提过,比如光纤到户。虽然“宽带中国”已被列为国家级战略,但在具体的落实和实施中,却因缺乏更加具体的政策指导意见,使得运营商在宽带进小区的整个过程中处处受阻。

当然,移动基站的建设也不例外,在早期的通信大发展时代,广大用户对于移动通信需求强烈,移动运营商在全国范围内的2G基站建设可谓“异常顺利”;然而伴随移动通信用户规模日趋饱和,运营商为争取移动互联网市场而转战3G/4G,逐渐走高的频段划分需要运营商更加密集地建设基站,而相应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也越来越沉重。

有运营商人士表示,由于铁塔、基站机房等基础设施涉及到房屋资产、水电成本、维护成本等,近些年随着网络部署逐渐精细化,运营商所背负的建设和运维包袱也越来越重。据统计,2014年三大运营商仅支付铁塔、机房的电费一项就达到了几百亿元,同时各地运营商还要视情况支付类似发电费、代维费、电力引入费、场地租用费等名目繁多的“其他费用”。

在铁塔、机房建设运维一片乱象的情形下,铁塔公司的成立就显得意义重大。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爱力曾对此表示,三大运营商对于铁塔、机房的电池配备、发电需求、发电配置、品质保障需求都不一样,在铁塔公司接收这些资产和进行维护之后,如果能够统一标准,那么像万花筒一样被混杂放大的隐性成本将会完全显性化,相配套的资源和设施也能得到重复利用,这将带来投入成本上的巨大改善。

缘何铁塔公司受到地方青睐

在过去,通信基站的建设都需要经过层层审批,由于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远景预期,现实中的通信管道需求与城市的整体规划之间往往存在“断档现象”。如果能够建立政府规划与通信建设之间的桥梁,让负责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或单位与市政府、国土规划部门、交通建设部门以及环保、水力、电力部门得以充分并长期的讨论与沟通,那么无论对于城市总体规划还是通信基础发展而言,都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此来看,新成立的铁塔公司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全国大多省、市、地区政府的鼎力支持,其中缘由也就不言而喻了。

从各地政府的角度看,铁塔公司的网络规划不再是企业的竞争行为,选址和建设也将不存在恶意竞争和违规垄断的意图,铁塔公司作为通信基础建设的“惟一接口”也更容易与地方的城乡建设规划进行对接,更具大局观和长远愿景,更加方便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

“开放存量铁塔资源”大限将至

不过,“看上去很美”的铁塔公司也面临不少的挑战。刘爱力对此就表示,通过半年多的实践,各项工作进展比预想的好,但现实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比预想的要多。目前铁塔公司面临的主要难题:一是存量资产清查注入问题,二是商务定价问题,三是混合所有制推进问题。

他表示,对于现阶段的存量资产清查注入问题,能否按时保质地完成工作是后续一切工作的基础。关系到新建需求的满足效率、存量资产改造整合的效果以及商业模式定价的合理性。“一方面,资产清查要做深做透。只有摸清家底,才能进行估值定价,才能知道溢价/折价从哪里来、溢价/折价是否合理,才能知道哪些资源可以共享、哪些资源可以整合。另一方面,资产注入时间越早,越有利于中国铁塔与3家电信企业协同共赢,越有利于深化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越有利于改革成效彰显。资产清查不仅是中国铁塔的需要,更是3家电信企业利益所在,是大家共同的任务。”

据悉,工信部已经对“开放存量资源”明确了时间:要求在4月15日前,全面开放存量铁塔资源,未来运营商对于基建的部分关注度将转移到业务上来,运营商综合布局与业务将更为重要。

政府基础设施建设 篇2

【发布文号】豫政[2001]34号 【发布日期】2001-08-14 【生效日期】2001-08-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

关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豫政〔2001〕34号二00一年八月十四日)

为了更好地落实《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确定的关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进一步提高我省的防洪除涝和抗旱能力,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反复调研论证,提出了《关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我省的防洪除涝和抗旱能力,更好地适应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根据李克强省长在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并举,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除涝和抗旱能力,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优化配置、节约,保护和综合治理,下大力气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任务及目标

“十五”期间,完成4座大型水库、7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开工建设燕山水库,建设盘石头水库,复建田岗水库,完成淮干与临淮岗工程相关的重点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洪汝河下游河道治理、小洪河部分河段治理及淮干部分河段治理工程,开工实施唐白河、天然文岩渠治理工程等。实施老王坡、泥河洼及卫河滞洪区工程安全设施建设,继续完成鸭河口、梅山等11座大型灌区部分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任务。开工建设赵口引黄二期工程,做好小浪底南、北岸灌区前期工作。开展防洪抗旱决策指挥系统、水文监测系统等防洪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十五”期间的建设,防洪工程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主要防洪河道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主要平原河道的除涝能力达到3年一遇。搞好水资源节约保护、优化配置及合理利用,到“十五”末,全省防洪除涝及抗旱能力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新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50万亩,建设早涝保收田50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40万亩,解决227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

二、二、重点建设项目

(一)防洪工程建设

1.水系治理

淮河干流:“十五”期间,完成淮干陈族湾大港口圩区、白露河口治理和临淮岗淹没影响处理工程建设,加固圩区堤防,提高行洪能力。“十五”末淮河干流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上述治淮工程建设需资金5700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9340万元,省投资6130万元,市、县自筹1535万元。

洪汝河:完成洪汝河下游河道治理、小洪河部分河段治理,完善老王坡滞洪区安全设施建设。使洪汝河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小洪河杨庄至桂李河段能够满足杨庄、老王坡滞洪区的联合调度运用。共需工程投资70340万元,其中争取中央投资51880万元,省投资14720万元,市、县自筹3740万元。

沙颍河:加固白龟山、昭平台、白沙3座大型病险水库,完善泥河洼滞洪区安全设施建设;在澧河支流上开工建设燕山水库,控制澧河洪水;加固处理漯河至周口段沙河南堤重点险工险段。上述工程“十五”期间共需工程投资59158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31880万元,省投资23528万元,市、县投资3750万元。

卫河:完成淇河盘石头水库主体工程建设,完成卫河、共产主义渠部分清淤疏浚、加固堤防,开工建设良相坡、白寺坡等主要蓄滞洪区控制工程和安全设施。共需工程投资8531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21000万元,省投资13569万元,市、县自筹50711万元。

唐白河:实施防洪治理一期工程部分河段治理,经过治理的河段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工程需投资60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3000万元,省投资1800万元,市、县白筹1200万元。

平原骨干河道治理:按3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完成汾泉河治理、贾鲁河部分河段治理:积极争取水利部、黄委安排实施金堤河下游支沟防洪工程,达到3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商请淮委尽快完成涡惠河前期立项,力争2004年开工建设。2001年批准治理天然文岩渠,达到3年一遇除涝,10年一遇防洪标准。共需投资2845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9800万元,省投资7600万元。市、县自筹投资11050万元。

2.黄河

尽早完成沁河河口村水库项目建议书、可研及初设阶段前期工作,为早日批准开工建设做好准备;2002年完成陆浑水库除险加固部分工程。

堤防工程建设共安排堤防加高、堤防帮宽、机淤固堤、截渗墙、堤河淤填、堤顶硬化、涵闸建设、防浪林、防汛道路、河道工程、沁河工程等,共需总投资687434万元,其中,争取中央项目投资578400万元,亚行项目投资109034万元。

我省黄河滩区“十五”期间,主要进行避水连台、避水楼房、撤退道路和桥梁等滩区安全建设。安排避水台土方0.7万立方米,撤退道路200公里,搬迁10万平方米。共需工程投资800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48000万元,地方自筹32000万元。3.中型水库除险

完成佛耳岗、丁店、青天河、虎山、王屋山、沟水坡、陈家院等7座省定重点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田岗水库复建。共需工程投资78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770万元,省级投资3917万元,市、县自筹投资3112万元。

各省直辖市要对本辖区的中小型水库进行认真检查,分析排队,病险情严重的水库,要集中资金,在“十五”期间,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除险加固,摘掉病险帽子,确保安全运用。

4.小型水库除险

以市、县为主对195座小一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共需工程投资8680万元,其中:省级补助经费2000万元,市、县自筹投资6680万元。

5.防洪保障体系建设

继续进行6处国家级重点水文站、20处省级水文站监测设施改造和完善,加强水文勘测监测设施及基地改造、水质监测设施建设等,配合国家防总建设好防汛抗旱数据采集、防汛通讯、防汛计算机网络、防汛决策支持等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共需工程投资201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4500万元,地方投资15600万元。

(一)灌溉设施建设

1.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相关工作,为早日开工建设做好准备

全力配合水利部在2001年完成我省沿线11个城市水资源规划的编报工作。配合长委完成中线工程总体项目建议书及重点单项工程可研报告,为工程早日开工奠定基础。

2.灌区建设与节水改造、续建配套

完成中央已安排实施的鸭河口、引丹、昭平台、梅山、南湾、广利、窄口等大型灌区部分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任务,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完成引丹刁北灌区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扩大灌溉效益。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到2005年,全省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40万亩,农业节水18亿立方米。

3.工业及城镇生活节水工程

主要对火力发电、化工、造纸、冶金等重点行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节水技术改造,完善节水设施,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改造城市生活管网,降低漏失率,兴建中水设施。争取“十五”节水5.5亿立方米。

4.解决农村饮水困难

采取以集雨工程为主的多种形式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争取在2004年前基本解决山丘区227万群众的饮水困难。

着重发展省定116个小城镇供水建设,实现新增供水能力3.65亿立方米,增加受益人口300万人。

5.引黄灌溉补源

用足用好国务院分配我省55.4亿立方米的引黄水量。续建完成新三义寨南干渠、第三濮清南灌区、内黄引黄补源、大功引黄灌区骨干工程及新安引黄提灌工程,完成新三义寨、大功、人民胜利渠、韩董庄等中央已安排实施的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的部分建设任务。2004年开工建设赵口引黄二期工程。做好小浪底南、北岸灌区规划及项目建议书阶段的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审批立项和开工建设。

三、三、主要措施

(一)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为实现“十五”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为顺利实现省政府制定的“十五”发展目标,要增加前期工作投入,加快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不失时机地争取中央项目和资金支持。

“十五”期间,要全力配合水利部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体项目建议书和重点单项工程可研报告。2003年完成燕山水库可研、初设阶段勘测设计,配合淮委完成沙颍河、涡河项目建议书,组织完成沙颍河近期治理可研报告,配合黄委完成沁河河口村水库项目建议书、可研、初设阶段前期工作,2003年完成唐白河治理一期可研与初设成果及赵口引黄二期工程初设,2005年之前完成出山店水库规划及项目建议书。

(二)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水利投入

根据省政府确定的“十五”水利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2001--2005年需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00.5亿元,其中,农田水利投资59.3亿元,重点基建工程投资41.2亿元。重点基建工程投资中拟申请中央投资19.8亿元,市、县配套投资10.3亿元,省级安排投资11.1亿元。按目前投资规模,省级5年共可筹集8.9亿元,资金缺口2.2亿元。

要按照市场机制运行原则,大胆使用银行贷款、外资和各种社会资金,并积极争取中央对我省项目和资金支持。要加大省级财政水利投入。按照省财政每年增长幅度,同比例增加水利基建投资基数。2001年省级水利基建投资按16000万元安排,以后每年应增加一定的比例,纳入省级基建投资规模,用于水利基建工程建设。要按调整后的水利基金项目来源,足额征收水利基金。要从征收水资源费上缴省级的20%用于大型重点工程建设。并尽快出台《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从河道堤防维护管理费每年上缴省级的10%用于骨干防洪河道治理。

(三)依法治水,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

要以城市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河南省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要加强水资源技术基础工作,重点抓好各行业用水定额的研究制订,为推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科学实施取水许可制度提供依据。要坚持依法治水,进一步做好地方性水法规的立法工作,争取尽早出台《河南省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办法》。科学制订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用水汁划,大力推广使用先进节水工艺和设备,通过节水缓解水供求矛盾,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落实管理制度,切实加强质量管理

全面推行水利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工程审计制,保证工程质量。要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项目法人要对项目的资金筹措、招标、施工管理和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全过程负责,确保工程发挥效益。

(五)推进水价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价管理机制

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价形成与管理机制,逐步理顺水利工程供水价格,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与发展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尽快出台《河南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根据;中央关于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的原则,依靠价格杠杆,根据市场供求和成本变化及时调整供水价格,将水价提高到合理水平。并从今年开始对具有供水功能的水利工程核定水价,实行有偿供水。利用增收水费,投入水利工程建设,弥补建设资金不足。

(六)抓好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

开展“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不断研究完善竞赛内容和评比办法。开展调查研究,采取切实措施,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自觉投工投劳兴办农田水利工程。

(七)加强领导,保证方案顺利实施 水利建设是关系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各级政府要把水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按照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制定相应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实现“十五”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全面提高防洪除涝和抗旱能力。

附件:1.河南省“十五”农村水利建设发展指标表(略)

2.河南省“十五”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表(略)

政府基础设施建设 篇3

【摘要】 我国一直面临城市化迅速发展与基础设施短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大与资金短缺等矛盾,这些矛盾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首先对基础设施的经济学属性进行分析,讨论基础设施投资存在的问题,提出基础设施投资必须市场化,让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在此过程中发挥相应的作用。

【关键词】 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社会资本

一、基础设施的经济学属性分析

迄今为止,基础设施还没有统一公认的规范定义。根据《经济百科全书》、《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等认为: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如果按用途来分,基础设施可分为经济类基础设施与社会类基础设施。所提到的基础设施概念是综合、广义的基础设施,由于社会类基础设施更多具备公共物品属性,故提到的更多是指经济类基础设施。

对基础设施经济学属性的讨论可追溯到斯密,其将基础设施作为公共品看待;对其进行规范的经济学讨论却源于萨缪尔森的公共物品理论。基础设施从其产业或行业的角度来看,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有以下特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具有“不可分性”;基础设施资本流动性差,其经济具有外部性;从基础设施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来看,它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性;从基础设施与社会发展关系上看,具有相互促进作用。这些性质又决定了基础设施项目资金投入大、退出成本高、转移成本高。

基础设施有效供给指最大程度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与社会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取决于基础设施供给的补偿机制和供给机制。基础设施供给的补偿机制因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属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纯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而言,供给的补偿方式只能是税收。对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供给的补偿方式可以是税收也可以是使用者收费,纯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由政府提供,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可以由政府通过市场或由市场来提供。

二、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前,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包揽,决定权和审批权高度集中,投资资金来源于单一的财政拨款;投资运行靠行政系统和行政手段。从上世纪80年代,国民经济出现了较快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日渐迫切,建设资金缺口不断扩大,银行贷款开始成为基础设施建设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从1992年开始,国务院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引导基础设施多元化融资主体和渠道的政策法规,逐步形成中央、地方、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投资体制,由此进入我国基础设施多元化融资主体和融资渠道阶段。

目前,我国基础设施经过大规模建设有了大规模的发展,总量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但应看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供应量不足,水利、基础设施状况还够不上低水平的供需平衡,结构问题愈发凸现。基础设施投资存在着更多的问题,这是分析的重点。

1.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总量相对不足。基础设施投入资金长期处于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较低的比重水平上,远远低于国际水平。目前仍然没有达到世界银行在1994年发展报告中推荐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应占其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例。

2.融资渠道相对狭窄、融资方式相对匮乏。从纵向看,基础设施领域向非政府资金开放,融资渠道逐渐拓宽。总体而言,融资渠道是十分有限,政府资金和国内银行贷款合计总比例,占去绝大部分。从横向看,国际上最常用的投融资渠道,在我国却不畅通。当前,基础设施融资方式存在一种结构性矛盾:从数量上看,我国的融资方式绝对不少,从适应性看,我国的融资方式相对匮乏,相对匮乏的原因在于融资制度。

3.基础设施领域价格决定机制的僵化、单一。政府在制定基础设施产品的价格时,更多的考虑政治和社会目标,较少按经济规律办事。结果导致基础设施的价格既不能准确反映生产成本,又不能准确反映社会需求;既不能对生产形成有效的激励,又不能正确引导消费。

4.基础设施融资市场上的工具缺乏。我国资本市场上只有长期信贷、股票、债券等几种资本工具,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上市场发育程度低,长期债券市场短缺,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大量分散的社会资金难以集聚进行大型项目的投资。

5.社会资本进入存在产业组织制度障碍。较多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性,传统的基础设施企业几乎都采取了垂直垄断一体化的大一统经营模式,实际混淆了基础设施领域不同环节的经济属性,将可竞争环节与自然垄断环节一起视为自然垄断行业。至今,我国尚未对基础设施领域的垄断经营范围作过严格的界定,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造成可竞争环节当作自然垄断业务来经营,不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

6.缺乏明确的分类改革目标。在目前的制度条件、技术条件和需求条件下,基础设施项目既有能够盈利的经营性项目,又有只能收回部分投资的准经营性项目,还有根本不能收费的非经营性项目。很多项目还具有自然垄断性和公益性,这些现实情况决定了改革只可能采取分类进行的路径,不能一概市场化。制度创新并未对改革目标进行明确的分类,导致一些决策者认为,市场化改革取向就是不论项目性质一概市场化,一概引进民企。结果,由于民间资本以逐利为目的或擅自提高服务价格或擅自建设与环境不相容的项目,既损害了公众利益,损害了政府的公共形象,又破坏了生态环境。

三、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基于企业与政府融合视角

我国的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经济,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多元化,应当成为多元化经济的基本形式,成为未来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创新的基本取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创新的目标应同时兼顾三个方面:一是以增加资金供给为着力点,通过引进竞争机制,推进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动态均衡;二是以优化资本结构为着力点,通过对渠道体系的拓宽与优化创新,推进投融资渠道多元化,实现资金供给与资本结构优化的协调互动;三是以提高投融资效率为着力点,通过对投融资工具的整合与创新,推进投融资方式多元化,实现资金配置与运作效率的高效互动。

在基础设施领域,主体多元化的涵义是政府主体与市场主体都是投融资主体,二者相生相伴,相互补充。这种复合模式是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主体创新的基本取向。政府和市场复合模式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博弈关系,这种博弈的结果是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动态均衡。政府与市场共生的复合模式正好处于两者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是政府与市场共生复合模式的最突出优势,它是形成适应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特点的产权制度、自我激励机制的基础。公共产品没有市场化时风险全部由政府承担,现在市场化后也不能全部由企业承担。政府可以通过打破垄断、引进竞争、开放市场,兼顾各方利益,尤其注意政府管制机构的管理范围逐步扩大,管制的重点逐步缩小等方式来实现。

即使民营基础设施企业,也可以通过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信托机构渠道取得建设资金和运营资金,还可以通过项目融资等方式直接从国内外企业法人和自然人获取资金,一些信用水平较高的企业,甚至可获得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国际金融市场的支持。一个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体系己经在我国形成,为基础设施建设融通了大量的资金。目前基础设施资金仍然是以政府财政和国有银行信贷融资为主,以政府信用和国家信用融资为主,社会信用、企业信用体系尚未形成,这是制约融资重心转向市场的根本原因。拓展融资渠道并不暗示着所有融资渠道存在的合理性。一定的融资渠道总是与一定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机制相联,也总是受制于特定经济社会系统中的经济条件、金融体制、信用水平等环境因素,带来不同的社会经济效果。我国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渠道的创新重点既要反映在渠道的拓展创新上,还要体现在渠道体系的结构优化创新上。通过增进结构优化来增加资金供给,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社会成本和金融风险。

在投资模式创新中,方式创新是最为丰富。一方面投融资各方具有不同的投资和融资偏好,为方式创新提供了多样化动力;另一方面金融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多样化方式创新创造了条件。在未来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的创新过程中,一是要以效率为原则,因地适宜地推广国际通行方式,二是以需求为动力,开发新的投融资方式。

四、政府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中的作用

1.规划指导。政府在建设基础设施时需要尊重科学发展规律,政府应发挥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的计划主导作用,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应有基础设施的规划,政府经济发展管理部门应有相应的计划,使基础设施的发展与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匹配。

2.监管者角色。政府要制定基础设施运营产业,在一定时期内的限价,并规定价格调整的周期。为使基础设施运营产业的规模经济性和成本弱增性,政府需限制新企业进入产业,为保证其供给的稳定性,还要限制企业任意退出该产业。政府既要鼓励基础设施运营企业投资,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产品或服务需求,又要防止企业间过度竞争,重复投资。为保证广大消费者,政府必须制定各项基础设施运营产业的质量及服务标准。我国政府对基础设施运营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健全的政府监管体制与机制,缺乏有效的法规支持。被监管产业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且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现有监管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监管,还需要加以规范。

3.政策扶持。民间投资的各类投资主体,无论是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成为投资主体的时间都不长,规模还不大,经济实力还很有限,为促进民间投资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政府必须从税收政策、资金筹措、价格政策上给予更多的优惠,使其在使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借助政府和市场的资源,在投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以减税来启动投资、刺激经济增长有如万应灵丹,备受世界各国的青睐,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莫不如是。“逐利”是社会资本的本性,启动民间投资的“扶持”政策,就要从提高投资的盈利率和投资回报率入手,不仅要保证民间资本投资基础领域有一定的回报率,还要保证从长远来看回报率要高于市场一般利率,这样才能焕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应根据各行业或项目的不同特点,推出一些特殊的价格或收费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1]郭树清王编.《走向市场经济的投融资体制》.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2]韩英杰主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张树全.关于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成功条件的思考.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9(3)

政府基础设施建设 篇4

1 湖南省小城镇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1.1 湖南省小城镇整体发展良好

“十五”期间, 湖南省城镇化进程以年均1.45%的速度向前发展。进入“十一五”后, 全省城镇基本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城镇化进程加快,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如表1所示, 2008年全省城镇化率比2000年提高12.4%, 年均提高1.55%。2005年以后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7%以上。

数据来源:湖南省统计局.湖南人口城镇化进程与分析, 2009。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 城镇化发展一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如表2所示, 2000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47%。2000年以后城镇人口快速增加, 到2008年的8年间, 城镇人口年均增速为5%, 高于全国城镇人口年均增长3.55%的速度;城镇化率年均上升1.55%, 超过全国年均上升1.19%的速度。2008年, 湖南省的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已由2000年的6.47%缩小为3.55%。

数据来源:湖南省统计局.湖南人口城镇化进程与分析, 2009。

在中部六省中, 2000年以来, 湖南省城镇化水平一直处于第三位, 排在湖北省和山西省之后, 但差距在不断缩小, 与排名第一的湖北省相比差距由2000年的10.47%缩小到2008年的3.05%, 而且2005—2008年增速达到1.72%, 在省份中增速最快的。

数据来源:湖南省统计局.湖南人口城镇化进程与分析, 2009。

1.2 省内各地区小城镇发展不平衡

至2008年年底, 长株潭城市群的城镇化率为55.04%,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89%;“3+5”城市群城镇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91%, 为45.06%;但大湘西地区城镇化率仅为32.58%, 与长株潭城市群差距达到22.46%。14个市州中城镇化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只有长沙 (61.25%) 、湘潭 (49.44%) 、株洲 (48.83%) 、岳阳 (45.50%) 、衡阳 (42.57%) , 其他9个市州城镇化率均不到40%。邵阳市城镇化率 (29.85%)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3%, 不足长沙市的一半, 是全省最低的。16个县级市城镇化率只有41.26%, 比省平均水平低0.89%, 其中达到或超过省平均水平的县级市只有7个。城镇化率最低的武岗市 (22.46%) 还不到城镇化率最高的冷水江市 (74.18%) 的1/3。2008年全省72个县的人口占了全省总人口的65.12%, 但其中城镇人口只占了全省城镇人口的48.32%。平均城镇化率只有30.42%,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73%。72个县中只有4个县的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 34个县城镇化率不足30%。在《湖南省“十一五”城镇化发展规划》中, 提出力争全省城镇化水平年平均增长1.6%, 至2010年, 城镇化水平达到45%, 城镇人口达到3000万人左右, 初步形成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体系;至2020年, 湖南城镇化水平达到55%左右, 城镇人口达到4000万人左右, 基本实现城市化。

1.3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

湖南省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投资、银行信贷和社会资金投入, 其中地方财政投入是关键。按照联合国推荐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基础设施年均投资占GDP 3%~5%测算 (见表4) , 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项的资金就需要地方财政收入的45%以上, 小城镇建设存在巨大的资金需求, 资金短缺势必影响小城镇建设质量, 导致小城镇规模小、功能不完善、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低, 经济和社会效益低。

数据来源: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2008。

1.4 政府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作用的无效发挥

1.4.1 政府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定位问题

(1) 越位——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自治的干涉

越位, 是政府干预了不该干预的事, 越过了它的职权范围。在实践中, 省政府、市政府把乡镇政府当做自己的行政下级或派出机构, 仍然习惯于用传统的命令指挥式的管理方式, 对乡镇政府的日常工作进行全面的行政干预, 越过其职权范围。随着乡镇政府职能的完善, 乡镇政府对该地区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都要进行全面的规划, 但是政府却对其投入资金与款项加以干涉, 规定必须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建设基础设施。

(2) 缺位——政府职能缺失

缺位, 是政府该管的不管, 管理出现了真空和盲点。政府的工作重点只放在完成上级派下来的硬指标工作上, 或仅限于上级派下来的工作上。对于自身应该承担的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经济等软工作缺乏应有的积极性,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自身的要求、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无心理睬。甚至为了迎合上级要求大搞所谓“政绩工程”, 造成治安、医疗卫生、教育、交通、道路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难以得到改善, 结果是该做的未做, 该管的未管, 政府职能缺失严重。

(3) 错位——政企不分, 政事不分

①政企不分。乡镇政府为追求政绩, 一味强调企业的外延扩张, 引发了企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结构失衡、市场秩序失调等一系列矛盾。企业在已形成的买方市场中, 缺乏经营自主权, 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动及时自主做出反应, 严重地阻碍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②政事不分。在市场经济中, 这一状况并没有根本的变化。事业单位继续承担着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行政职能, 结果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党委、政府安排的工作上, 很少从事本身业务工作, 种了别人的田, 荒了自家的地, 造成政事之间的严重错位。

1.4.2 政府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职能问题

目前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首要问题是, 处于管制核心地位的政府未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弄清自己的角色, 妥善处理管理组织者和投资者的关系, 及时转变和创新职能, 以致政企不分, 抑制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 政府的管理职能不完善

政府的管理职能不完善, 不能适应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的管理职能包括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政府人事管理职能、政府能源管理职能等, 其中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是影响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首要因素。

(2) 政府的职能和事权不完善

在小城镇设立的各类机构虽多, 但大部分属县级部门垂直领导, 镇政府只有一部分管理权, 甚至无管理权, 镇政府的职能不健全, 事权不完整, 使镇政府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降低, 难以有效地组织实施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的规划。

(3) 政府的财政职能不完整

镇财政只是作为县级财政的一个支出单位, 小城镇社区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向镇村企业收取非规范化且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 自收自支, 乱收乱支, 导致财政性资金的“体外循环”。在县级以上的城市之间, 基本实行了分税制, 在县级市或县与镇之间, 大部分仍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 下级城镇的财政收入全部上缴给上级城市, 然后由上级城市政府根据下级政府的行政事业人员的支出, 拨付办公人头费用。财政的不完善, 制约了镇政府功能的发挥。

(4) 政府的机构设置职能不合理

政府的机构设置职能不合理, 不适应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大部分机构与乡政府基本没有什么区别, 没能按照城市管理的要求来设置机构, 现行户籍制度等还不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 不利于提高小城镇的管理水平。

湖南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直由政府财政拨款, 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和建设主体, 基础设施实行无偿供给, 形成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全依赖政府的局面。其结果, 一是资金短缺;二是形成垄断, 资金利用效率低。

2 发挥政府在湖南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中的作用

自公共物品理论提出以来, 小城镇基础设施就一直被认为是典型的“公共物品”, 而传统不区分“政府生产”和“政府供给”的“公共物品政府提供”意识已使我国现阶段城镇基础设施供需矛盾加剧, 在需求迅速增加的同时, 供给存在着投资意识薄弱、投资主体单一、资金缺乏和市场有效竞争不足等缺陷。为此需定位政府在城镇基础设施行业中的角色作用, 转变和创新政府职能, 尤其是进行制度创新, 确保城镇基础设施最终满足供应的同时, 引入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2.1 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引导、启动和调控作用

2.1.1 政府要承担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定位

基础设施建设之前, 必须做好总规、控规和详规, 必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 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基础设施建设与耕地保护、公共设施、经济效益与环境质量等之间的关系, 在按照现代化建设和跨世纪发展要求的同时, 突出发展特色, 尽量体现超前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当前的现实, 湖南省要抓紧制定全省小城镇基础设施总体发展规划, 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发展, 以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效益和水平。

2.1.2 政府要立足于制度和政策创新

政府立足于创新, 从制度和政策上推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表现在:

(1) 适当调整全省的行政区划, 逐步扩大重点镇和中心镇的规模。在我国, 城市和城镇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 更重要的还是一个行政概念。我省各级的城市和建制镇地方政府担负和行使相应的行政职能, 如果政府适当调整小城镇行政区划, 逐步扩大重点镇和中心镇的规模, 那么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将更快一些, 城镇人口的增加也就更快一些。

(2)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实现城乡户口的一体化管理。户籍制度的改革是为了降低农民进入小城镇的门槛, 实行以居住地确定落户地点, 以现行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 逐步调整大中城镇户口迁移政策, 保障公民正常迁移和择业权利, 促进人口在城乡、区域间合理流动和分布,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传统的户籍制度导致进城民工都只能以暂住人口或“三无人口”的身份在城里作边缘人口, 这种制度不但加大了人口转移的成本和铁路、公路运输负担, 还加大了城镇管理的难度, 引发一系列与流动人口有关的社会问题 (诸如子女入学问题、计划生育问题、民工合法权益保护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 ;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导致了信息不对称、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劳动力价格的扭曲, 进一步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

(3)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就目前湖南省乡镇的情况来看, 农民承包的耕地和宅基地是农民的主要财产。为了加快湖南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 完善农村土地的流转制度, 政府可以允许农民将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转包、出租转让、投资入股, 还可以允许农民把自己承包的土地和宅基地按级差地租的收益折成一定比例调换城镇土地, 或在其购买城镇住宅中按一定标准减去占用土地费用, 政府要把这些制度明确化、科学化, 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之法制化。

(4)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环境, 创新小城镇自身资金筹集的渠道和机制。主要渠道有:一是建立省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 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和担保, 发挥国家资金的引导作用。二是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 建制镇要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 在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方面加快步伐, 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统一开发。三是鼓励企业和个人等民间资金投资或参与投资小城镇的公用设施, 鼓励有资金实力的个人承包建设一条街、一个小区、一项基础设施, 允许投资者以一定的方式收回投资。

2.2 政府要推进乡镇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推进乡镇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一个职能明确、结构合理、廉洁高效的小城镇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发展小城镇基础设施必须坚持建管结合, 特别是已经建立起来的城镇一定要加强管理, 真正使小城镇成为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生活便利的好场所。一是要理顺小城镇基础设施管理体制, 赋予小城镇基础设施必要的经济和行政管理权。政府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该放权的要放, 该给的政策要给足;在机构设置上, 政府要因地制宜, 提高效能, 强化小城镇的财政与税收功能, 增强小城镇基础设施自我发展能力。二是转变小城镇政府职能, 强化政府的协调和服务功能。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本城镇实际的物业管理、道路交通、环境卫生、建筑管理和流动人口等相关的基础设施方面的具体办法, 制止各种乱收费行为, 实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 为小城镇基础设施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3 运用市场机制, 实现小城镇基础设施自我扩张、发展的良性循环

2.3.1 政府盘活存量土地、市政公用设施等存量资本

积极盘活小城镇基础设施存量资本, 可以通过市场运作, 以转让股份、承包租赁、公开招标拍卖、抵押、有偿使用等形式, 将土地的实物形态转化为价值形态和货币形态,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通过将城镇存量土地出让有偿收益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超额部分, 全部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土地使用制度方面, 要通过不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将国有土地从原来无偿、无限期、无流动的计划配置转到有偿、有限期、有流动的市场配置上来。

2.3.2 政府建立和完善城镇基础建设投融资新体制

建立和完善城镇基础建设投融资新体制, 有效筹集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解决城镇土地开发与资金瓶颈的障碍,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国家要加大城镇之间交通干道及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 加强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财政支持。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集中统建, 招商引资, 运用谁投资、谁受益的优惠政策, 以及市场经济手段, 强化城镇理念, 鼓励民间投资, 引导多种投资主体筹资建设, 使农民成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消费的主体。另一方面, 通过制定和完善土地开发政策, 充分利用城镇内存量建设用地, 积极开发城镇地下空间土地, 进行综合利用和二次利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发展不相适应的要控制用地。

3 调整产业结构, 增强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1 政府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要树立新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 就是要重视小城镇人才的培养和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人才的聚集是推动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城镇化基础设施进程中人才的促进因素越来越重要。当前湖南省小城镇人才严重不足, 如何培养、发掘和引进一大批各类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成为当前湖南省小城镇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增加投入, 培养、发掘和引进高素质人才, 加强熟练劳动者培训。

3.2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建立产业支撑

小城镇基础设施应与乡镇企业互相依托, 互相促进, 协同发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能够产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效应, 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小城镇繁荣,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乡镇企业依托小城镇基础设施发展, 有利于节约成本, 扩大规模, 节约耕地, 保护环境。政府应该致力于产业政策的改革, 彻底解决企业因受产业政策因素的影响导致的发展困难, 外部环境日益趋紧, 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主要指标下滑, 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层次低, 产品质量差, 档次低的状况。小城镇基础设施只有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联动、互动, 才能给二者带来生机与活力。

3.3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重视加强文化建设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重视加强文化建设, 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小城镇基础设施是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政府必须注重城镇化的文化内涵, 多开展有利于提高人们文化素养的活动, 并体现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市民素质与农村发展之中。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发展中, 政府对优良的本土文化应敢于、善于融合外域文化, 形成动态、开放的城镇社会人文环境, 积极改善城镇发展的软环境。

参考文献

[1]孔文华, 薛艳萍.对农村小城镇公共设施建设中政府作用的思考[J].经济观察, 2007 (8) .

[2]陈甫军.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分析[J].福建论坛 (经济社会版) , 2001 (9) .

[3]王秀云.城市经营中的政府职能定位[J].中国城市经济, 2004 (11) .

[4]张小青.论政府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定位[J].经济观察, 2004 (12) .

政府基础设施建设 篇5

小腮镇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辣椒、香菇、烤烟

生产农用附属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为使我镇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我镇经济的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统筹规划、综合配套、有效整合、有机集成、全面推进”为指导,结合实际,确保全镇农业生产水平和质量整体提高,增加农民收入。

二、目标任务

(一)在春景村建设辣椒营销专业合作社一个,占地1.0亩;

(二)在春景村建香菇生产营销基地,占地50亩,其中附属设施占地2亩;

(三)在哨溪村建现代农业5间,占地1.0亩

三、具体要求

(一)时间要求。

全镇实施的辣椒、香菇、烤烟生产加工设施建设实施方案,要在每年12月底前完成;项目招投标,在每年1月上旬前完成;项目开工,在3月中旬前动工。

(二)工作内容和任务分解。

1.土地流转:当地的土地确权、有序流转、规模经营,由各村实施,8月底完成。

2. 土地流转规定:年限为20年、用途为设施农业用地(建烤房等)。

3.烤房及辣椒加工房闲置期综合利用及烟地轮作制度和种植养殖模式:由农业服务中心负责,5月底前完成。

4.四周生态环境和基地生态景观设计,由林业站负责,其项目建设由村和烟草部门负责。

5.镇党政办,负责全镇现代烟草农业项目、辣椒及香菇生产加工用房建设的总协调;负责对各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实行统筹安排和指导;负责对各项目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指导、监督、考评和总结。各责任单位要在5月底前完成涉及项目的申报工作,并根据项目要求制定项目实施进度工作时间表,在项目未得到及时批复的情况下,采取强有力措施,积极协调资金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工建设,确保各项建设任务的完成。

四、保障措施

(一)项目资金保障。

1.依照建设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集中实施。

2.整合烟草、农业、扶贫、畜牧、林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治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建设,形成起点高、标准高、效益高,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二)组织保障。

建立镇现代农业示范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和项目实施工作小组。

1.建立镇现代农业示范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2.成立镇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工作小组。

现代农业示范实施村相应成立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工作小组,各村现代农业示范建设必须明确一名专人负责,并抽调人员组成专职班子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小腮镇人民政府

二0一0年二月三日

主题词:农用设施建设方案抄 送:县政府办小腮镇党政办2010年2月3日

政府基础设施建设 篇6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规范发展,政府职能也逐步向服务型相转变,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也在逐步进行,相应的政府会计也要适应市场经济下社会对政府信息透明度日益增高的要求。本文对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的构成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当前我国政府社保基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并对我国政府社保基金财务报告体系的发展趋势也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我国财政预算的规范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社保基金;预算会计;改革

一、绪论

针对各级财政部门以及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的需要,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决定从2013年开始施行。2013年财政部印发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并决定从2014年初开始实施。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这些内容构成了我国政府会计体系。这些会计规范和会计制度对进一步规范我国政府会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现行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之处。

二、我国现阶段政府社保基金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无法全面反映政府社保基金的债务状况。收付实现制下的政府会计体系下,即使是新规定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也是着重于披露会计年度内的预算完成情况和实际支出情况,但是收付实现制以资金的实际支付作为财政事项的会计核算依据,这样做是难以全面反应财政资金支付的背后意义的,也难以全面反应债务明细和构成,而且由于收付实现制下,支出口径和依据难以统一,难以对成本信息和绩效内容进行横向对比。现有财政支出核算不能反映、核算和分摊未来的债务负担,因而无法全面反应债务及财政风险,更难以反应绩效方面的信息,从而给政府带来了潜在的财政风险。例如社保基金会计体系中,往往代发待遇种类较多,如果以收付实现制作为款项确认方式,那么难免会出现延迟申报死亡人员行为来骗取国家养老金、生活补助等行为,如果按照收付实现制,以社保网络中参保人员的死亡证明开具后,就作为社保方法的核算依据,列入负债中,待实际发放时,再结转为支出,这样才能真正地核算出社保基金的真实负债情况,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收付实现制的问题。虽然新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增加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但是收付实现制仍然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基础。实践表明,收付实现制存在很多问题,在社保基金核算上尤其明显:现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是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在这种记账基础上,社会保险费收入仅核算当期实际收到的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费支出仅核算当期实际支付的按规定应支付的各项开支。应收而未收的社会保险费收入和应付而未付的社会保险支出则被排除在会计核算体系之外。会计核算与基金收支业务管理相脱节,以养老保险基金为例,在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原则下,大量的债权债务,如企业欠缴的养老保险费、本年补缴以前年度的养老保险费、个人账户的应计利息等重要信息在会计核算中无法体现,资产负债表不能客观反映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状况,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完整。同时,由于现行社会保险费征缴年度是以本年度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为核算期间,而基金会计制度的核算期间仍然是自然年度(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产生的预缴养老保险费不能按期进行分摊而是全部记入当期收入,补付以前年度的养老保险待遇也只能作为当期的支出,欠发的待遇不能在相应期间的支出中体现。这些非正常因素的收支会造成各个会计期间的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去可比性,如果仅依靠现行会计报表反映的基金信息进行决策会对趋势的判断产生较大偏差,给社会保险基金持续健康运行带来隐患。

(三)政府社保基金会计报表不够细化。目前我国政府会计体系中,以决算报表为主体的财务报表体系尚不够细化,例如社保基金决算报表中,仅能看到具体的收入和支出数据,然而看不出个人账户基金的信息,这反映了实际会计核算不够细化,虽然做到核算到个人基金账户工作量繁多难以实现,但会计核算中缺少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责任主体,这会导致社保基金管理存在一定的隐患。但是至少应当将参保人所在的单位(社区、学校等)这些信息纳入核算范围,这样会更有利于反映社保基金的发放情况,以更好地摸清社保基金收支的源头和流向,便于社保管理机构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发现社保收支的发展趋势。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社保基金会计核算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考虑到现实中参保单位众多,且绝大部分能按时足额缴费,在实际工作中也可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结合起来,可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历史欠账、应收企业欠费、预收的养老保险费、个人账户的应计利息、应支未支的养老保险待遇等事项在资产、负债、收入、支出中进行合理的确认和计量,具体核算上是将应缴未缴的核算为应收款项;应付未付的核算为应付款项,待实际支付时在冲减应收应付科目。同时应当在基建项目等长期项目中的会计核算中引入费用资本化核算方法。这样社保资产、负债在会计核算及报表中均可清晰地反映出来。这些重要的会计信息可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这种“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现在和未来隐性债务的信息,增强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可信性和透明度;也能正确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持续能力,为政府规避基金风险、实施稳健的发展战略、制定长期的发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二) 进一步细化对社保基金会计核算。建议社保基金会计核算能够进一步实现细化核算,应将参保人所在单位(社区、学校等)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建议在个人账户基金支出一级科目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二级科目后,将参保人所在单位(社区、学校等)、附注信息等各种社保信息列入三级科目,这样有利于在财务报表中就能看出社保基金的受益对象、责任人等信息,使社保基金会计信息反映更明晰化,也有利于加强外部对社保基金运行情况的监督。

(三)建立综合性的财务信息报告制度。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仅实行决算报告制度,无法科学、全面、准确反映政府资产负债和成本费用,不利于强化政府资产管理、降低行政成本、提升运行效率、有效防范财政风险,难以满足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促进财政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因此,必须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建立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收入费用、运行成本、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在社保基金的披露上应当加强对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建议设立类似:“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XX年基金运行分析报告”这样的分析报告制度,在报告中披露参保扩面情况、基金征缴与收入情况、基金支出情况等并提出分析结论,这样有助于社会各界对社保基金的运行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加强外界对社保基金运行情况的监督,也有利于社保管理机构对社保基金管理能力的提高。长远来看,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投资运作情况、投资收益情况也要进行披露并加以分析的,以加强我国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的提高。

同时社会保险经办管理应从单纯业务经办向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实现多元化、社会化、网络化管理。要大力推进经办业务“电子化”服务建设,完善“网上社保”功能,积极打造集参保登记、变更申报、信息查询等功能一体的网上经办系统。要积极拓宽服务渠道,加快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将经办业务办理关口向社区、企业前移,开展便民服务。要创新服务手段,推进经办服务标准化建设,将规范化的维权和政策法规宣传作为各项服务的扩展和延伸。

在信息报告体系中也应建立健全养老保险风险预警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参保结构、基金平衡、待遇支付等各类数据模型,科学预测未来基金状况,实现基金收支总体平衡,确保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鞍山市铁西区社会保险局)

参考文献:

政府基础设施建设 篇7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需专项规划

物流基础设施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各类仓库、货场、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枢纽、集装箱站、中转站、货运站等货运功能为主的设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物流规划中至关重要,汪鸣认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是几乎所有物流规划中都涉及到的内容,同时,随着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的大型化和网络化,针对单个或多个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运营等问题,也需要进行专项规划。

为科学开展物流基础设施规划,使规划能够分类指导物流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建设和运营,并使各种物流基础设施在构建物流服务网络中能实现功能匹配,同时对既有物流基础设施进行有效整合,就要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属性和类型进行正确的认识。汪鸣说,对于物流基础设施,目前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的物流基础设施指为物流的整个环节或部分活动提供组织服务的设施。狭义的仅仅指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等专门为物流供应链管理提供节点支持的设施。按照物流的实质和对资源进行整合的特征,为发挥基础设施规划的作用,应按照广义概念认识物流基础设施。

汪鸣进一步分析道,从满足物流企业及企业物流对物流基础设施功能需求的角度,考虑到物流基础设施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对集中或者分散的组织关系与分工关系,物流基础设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指位于物流、生产、流通企业或货流较为集中地区,提供物流的组织管理服务的专门化设施,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另一类指处在不同物流活动环节和不同空间位置上,具备满足单个或多个物流活动管理功能的专业化设施,包括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枢纽、场站、仓储设施等。

区域物流系统由功能明确、布局位置合理和运作关系紧密的单个基础设施构成,根据区域范围内物流基础设施系统与单个物流基础设施的关系,考虑到通过完全的市场途径实现单个物流基础设施在布局与功能上与区域性物流基础设施系统发展吻合的难度和可能对资源造成的浪费,有必要对各种类型的物流基础设施进行规划,这对完善单个物流基础设施功能与布局,对提高各个基础设施之间的服务衔接与功能匹配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规划意义重大

汪鸣认为,鉴于对单个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进行规划的必要性,考虑到物流基础设施在物流组织管理、产业培育和产业升级发展方面的作用,以及内部功能完善的需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与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提升物流组织化水平与管理能力。物流基础设施规划的作用首先是从物流组织与管理的角度进行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依据就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物流组织化水平,目前比较多的是通过物流基础设施完成的物流量与所在区域物流总量的百分比进行量化。但是,从不同区域物流活动的内容和结构差异角度分析,这种量化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和不同物流活动的针对性,在理论上尚难找到统一的指标,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总体上讲,确定量化指标是目前可行的分析方法,物流基础设施规划方案的形成和规划的具体实施,将有利于提升物流服务的组织水平与物流运作管理的功能与能力。

二、强化物流基础设施的经济开发功能。物流基础设施的经济开发功能首先表现为新建设施的开发功能和既有设施及资源的整合功能,这是物流基础设施规划的重要功能之一。物流基础设施多属大型基础设施,基建规模较大、占用资源较多,由此产生的大量投入必然带动所在地区的经济增长。

同时,物流基础设施的开发和建设将以其功能设计和布局牵引对相关物流体系给予适当调整,实现对既有设施与运输资源的合理整合。因此,对于物流基础设施进行合理规划,既符合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管理要求,又利于对物流产业发展环境及基础条件产生积极的引导与调控,,也有利于培育带动物流产业发展而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开发出新的经济发展领域。

三、发挥物流基础设施的产业发展功能。物流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支撑,也是建设社会化开放型高效物流体系的具体体现。物流基础设施规划通过设施与企业在空间布局、功能整合和服务区域与产业的协调互动,,促进和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的区域物流运作模式与服务方式的聚集,通过物流业的技术与服务升级,扩展物流服务的规模、内容、水平与服务空间,满足工商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改善服务的需求。同时,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将对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以及对物流企业的集约化管理提出相应设想,有利于规划区域改善物流资源利用状况,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物流资源的利益,有效缓解交通压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区域物流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投资环境。

四、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内部功能与布局。从基础设施自身发展的角度,通过在通盘考虑基础设施整体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对需要建设的物流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可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内部的功能与布局。

首先是完善功能,即通过对单个具体物流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可以按照与其他物流基础设施现在空间与功能上的配合以及从基础设施自身经营运作的需要,进行整体及设施范围内的相关功能规划,使基础设施具有与其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整体及具体功能,为物流基础设施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其次是布局,可以按照物流基础设施的服务对象,在设施范围内经营的物流企业、服务对象企业的运作需求,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内部流程合理化,对基础设施内的各种功能设施,包括仓储、配送、停车、辅助服务等进行合理布置,以便使物流基础设施发挥最佳功能。

政府改革决定中长期规划进程

对于这次出台的物流业中长期规划,汪鸣认为,后面的细则需要相关部委去制定落实。当然,规划落地不只是一个细则出台的问题,它涉及到政府改革,如果政府改革不能跟进,规划只能落在纸面上。而政府部门自己改革,缺乏动力,治标不治本。比如诟病已久的食品安全,单靠审批能审出安全吗?对食品审批销售过程,改的对象应该不是企业,核心在政府改革,怎样改,由市场决定。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要更好发挥市场的作用。

2009年的物流振兴规划就是因为没有相应的细则规划,所以难以落实,现在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就是在这种需要做规划的大背景下出台的,而这次规划就物流业发展的内容上来讲,没有太多超出之前物流振兴规划的东西,更多的是把国家未来发展系统做了一个描述,延续了国家持续支持,发改委来牵头做规划的思想,涉及到哪个部门就由哪个部门来做。

政府基础设施建设 篇8

本刊讯为进一步规范和推进乐山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乐山市政府办公室近日发出《关于做好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通知在编制要求处明确提出“编制通信基站规划要加强与铁塔乐山分公司的协调对接, 由铁塔乐山分公司会同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企业协商后, 提出规划意见报各区县规划编制机构。”

市经信委根据通知要求, 发文并于3月24日组织召开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培训会, 要求各区县经信局、市级通信运营企业、铁塔乐山市分公司负责人参会。本次会议对通信行业的各项建设工作将起到强力推进作用。

政府基础设施建设 篇9

关键词:市政基础设施,监管,对策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事关城市功能、载体能力、政府形象, 涉及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 是营造和谐人居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作为城乡统筹环境下的西部直辖市, 由于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监督管理, 增强了工程参建各方责任主体的法律意识和质量意识,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重庆市政基础设施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的同时, 在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公众参与方面, 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3号) 对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要求对战略任务加以明确, 探索建立市政基础设施的政府监管体系和社会监督机制, 以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展开对市政基础设施监管问题的调查分析的, 检视当前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探究其成因, 并作出回应。

一、当前市政基础设施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在市政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单位的监管上尚属空白, 缺失市政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市场准入条件和相应管理制度。重庆市现行《条例》对此也未作规定, 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管理主体多元化带来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2、城市建设与日常管理并重的指导思想未能在政府监管体系中得以体现, 市政基础设施并联审批制度有待完善。市政部门对市政基础设施的设计和竣工验收参与不够或无法参与, 造成“问题市政基础设施”成为既成事实, 造成“接管即整治”的现象时有发生。

3、市政基础设施监管主体过多、缺位、错位导致的监管效果不佳。从监管主体上看, 一方面监督主体的过多容易导致职责不明, 互相踢皮球的现象;另一方面在监督体系方面, 自上而下的监督强化, 平行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弱化, 往往造成监督不力;一些领域监管主体重复交叉, 而有些领域监管主体缺位、错位, 甚至存在监管主体对市政基础设施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承诺落实不及时或推诿不予以落实的情况。

4、监管过程和效果缺乏成本-效益分析, 经济性和科学性不强。没有对监管活动进行专门的成本-收益分析, 造成目前高昂的行政监管成本、消费者受到的大量不公正待遇以及监管过多导致的巨大遵守成本等现象。

5、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若干问题。目前, 重庆市的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有限, 存在着如下缺陷: (1) 形式上公开多, 实质上公开少; (2) 结果公开多, 过程公开少; (3) 原则方面公开多, 具体方面公开少; (4) 公众被动接受的多, 主动参与的少; (5) 公开政府正面信息多, 负面信息公开少。

6、公众参与存在的若干问题。目前, 重庆市的公众参与还处于低层次, 存在很多不足, 广大民众普遍对自己所应该享有的法定权利和社会服务内容等认识模糊, 对是否要参与、如何参与、参与的内容等了解的很少。

与城市基础设施经营者相比, 广大消费者处于一种天然的劣势, 因为需要进行听证的项目通常具有一定的技术性, 消费者在专业方面缺少与经营者相抗衡的知识, 因而在意见表达上也苍白无力, 信息不对称导致公众参与流于形式。

二、市政基础设施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1、地方性法规难以适应当前新形势发展需要或法规暂时空白。《重庆市市政工程设施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已运行达十年之久, 在管理方式、管理措施等方面变得滞后, 诸多内容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市政基础设施作的相关新的规定, 需要在地方性法规中结合实际情况予以衔接。

2、政府身兼市场监管、投资主体双重角色, 形成依法监督的“瓶颈”局面。由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公益性的特点, 决定了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方式主要是政府投资方式, 而政府又是作为市场监管的主体, 因此, 就会形成市场监管和投资主体之间的矛盾。在这种矛盾的约束下, 质量监督机构公正执法、依法监督将形成“瓶颈”。

3、城市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性质。由于城市基础设施自然垄断性质的存在, 作为行业主管的政府部门, 无法对自己有准确定位, 市政工程监督机构的“依法行政”受到干扰, 无法真正体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公正执法原则。

4、导致消费者天然的弱势地位。与城市基础设施经营者相比, 广大消费者处于一种天然的劣势, 因为需要进行听证的项目通常具有一定的技术性, 消费者在专业方面缺少与经营者相抗衡的知识, 因而在意见表达上也显得苍白无力, 信息不对称导致公众参与流于形式。

三、市政基础设施问题解决之道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市政基础设施作的相关新规定, 需要在地方性法规中结合实际情况予以衔接。市区两级政府关于市政基础设施建立定期沟通机制, 针对相关问题会商解决办法或将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中取得的制度创新及时总结出来, 并能够在地方性法规中加以规范。

2、城市建设与日常管理并重的指导思想不仅体现在立法的体例结构上, 在市政基础设施的实际操作中也要充分体现。积极吸纳建设领域并联审批制度的积极成果, 提高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对于市政基础设施设计、竣工验收的参与度, 并增补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在某些环节无法参与的相关规定。

3、加快推进政府非经营性投资项目代建制, 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完善社会资本投资激励机制, 采取建设—经营—转让 (BOT) 、项目收益债券、业主招标等方法, 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 规范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

4、在推行招投标和特许经营制度基础上, 加大市政设施监督检查力度, 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适应市政设施市场化改革趋势。在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后, 进行有效的后评估, 并推进典型案例分析制度化、常态化, 及时将经验教训总结, 并在其他同类项目中予以推广。

5、建立与各协办部门之间的定期和不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和建议反馈机制。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介建立相关部门与公众的互动机制及跟踪机制, 以解决日常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接受社会监督, 提高行政效率, 体现执政为民意识。

6、转变政府信息公开理念。 (1) 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的激励、监督及考核机制; (2) 构建政府监管的信息平台, 减少信息不对称; (3) 建立公众参与的激励机制, 降低公众参与成本; (4) 在必要的时候, 扩大公众参与的途径, 可借助座谈会、论证会、甚至网络等方式。

此外, 听证会、论证会和座谈会等涉及到参与者的选择问题,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不仅因政府监管决策的目标不同而有所差异, 而且还会受到诸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条件的制约, 一般来说要考虑“适当均衡性”, 一方面可以防止权力寻租, 减少监管机关被企业所捕获的风险;另一方面有助于监管机构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科学民主地决策。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监督部门强化自身建设, 创新改革, 转变观念, 强化监督工作, 做好“监帮结合”, 实现“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监督管理。在时机成熟后, 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激励方式和协商方式进行监管, 通过引入竞争或明确奖惩的方式给予企业提高效率的刺激和诱导, 强调的不仅仅从监管的目标出发设置监管措施, 同时也参照被监管企业的经营目标, 把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市场约束也纳入政府监管的范畴, 引导他们来支持监管目标的实现。协商监管, 即监管机构与被监管企业之间就如何进行监管达成协议, 即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监管转变为主动参与决策, 制定监管政策。

参考文献

[1]王保乾, 李含琳.如何科学理解基础设施概念[J].甘肃社会科学, 2002.02.

[2]强青军.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监管机制创新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建筑经济, 2009.06.

论我国政府会计确认基础 篇10

确认是财务会计核算职能得以实现的最基本的程序之一, 是财务会计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确认是指在交易或事项发生后, 应按某个要素正式通过账户 (要素在日常记录中的分类) 记录因交易或事项引起的某个项目 (通常按照复式簿记的要求, 还有与之对应的另一个项目, 至少两个项目) , 并在记录后通过要素在报表中的分类 (报表项目在报表中表述) 并连同金额计入报表的小计、合计和总计的过程。这里要确认的乃是交易或事项引起的项目应记入哪个 (哪些) 要素及其所属账户, 以及嗣后再计入报表中相应的要素及其所属报表项目, 两项确认或两个阶段的确认的特点是先在账户中正式记录, 后在报表中正式表述, 会计确认说的都是要素 (既可称为会计要素, 也可称为财务报表要素) 的辨认记录和列报, 或者准确说, 都是指将交易或事项的内容进行分类, 先确定其在日常记录中应记入哪个要素及其所属账户, 在期末再通过汇总、分类、再分类, 确定其在财务报表中应列报为与日常记录一致的要素及其所属项目和细目, 前一阶段可称为初始确认, 后一阶段则称为再确认 (葛家澍, 2004) 。在会计确认的问题上, 至少涉及到两方面问题, 一是确认内容的问题, 即哪些经济内容应进入会计系统及应从会计系统对外输出, 在会计确认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应否确认为某一要素及其所属账户最为关键, 为此FASB给出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四个确认基本标准;而另一方面是确认的时间问题, 即会计确认基础的问题。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则认为, 会计上有这样一个确认基础区间, 这个区间的范围从现金制基础这一端到完全应计制基础的另一端, 在这两个极端中间, 有很多变化, 这些变化实际上或者是对现金制基础或者是对应计制基础的修正。从会计实务情况看, 确实如此, 除了现金制和应计制外, 还存在中间带的会计基础, 通常称为修正的现金制基础 (Modified Cash Basis) 和修正的应计制基础 (Modified Accrual Basis) , 积累财务数据所需的信息制度, 其复杂程度随着会计基础沿会计基础区间从现金制基础向应计制基础的移动而逐渐提高。

二、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的分类

(一) 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 其基本特征是在现金收到或支付时确认交易和事项, 而无论交易和事项是在何时发生。长期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都实行收付实现制, 对于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的优缺点, 许多学者都作出了论述, 其优点归纳起来主要为有:一是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以现金流动形式确认并计量预算资金收支, 能更好、更经济地追踪预算资金的实际收支情况, 换言之, 实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对预算中现金流的运动是无法有效追踪的, 其信息必然存在一定的不完备性, 这也正是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存在的最根本原因。同时, 从预算执行会计的角度看, 现金制会计确认的是实际入库的预算资金, 这就便于安排预算拨款和预算支出进度, 也便于落实预算余缺, 并如实反映预算收支结果。二是在传统公共管理体制下, 利润既不是政府部门活动的目标, 也不是评价这些活动绩效的计量依据, 政府受托责任仅表现为确保政府固定的行政程序的规范运作、防止腐败和浪费, 而收付实现制对这一责任目标又具有相当好的适应性。三是收付实现制会计只确认实际收到现金或付出现金的交易或事项, 并计量某一期间收入现金和付出现金差额的财务成果, 会计程序比较简单, 易于为非会计专业人员所掌握。尽管收付实现制在预算会计领域内存在着上述各种优点, 但随着公共管理环境的剧变和政府会计的改革, 其明显表现出对新体制的各种不适应性, 归纳起来主要有:现实经济中按收付实现制基础提供的政府及所属公共部门财务信息, 既不披露非现金资产存量的价值、负债, 也不提供服务的成本, 因而难以揭示财务状况和财务绩效的全貌, 财务报告可信性成疑;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难以提供符合新公共管理要求的相关财务信息, 不能显示政府的财务状况及财务绩效的全貌, 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各政府部门和行政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消耗与效率水平, 低质的财务信息又导致低水平的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这种会计基础所反映的会计责任狭窄, 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广泛和综合, 不能向管理者们提供制定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按照收付实现制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受托责任比较狭窄, 而且其反映的财务成果易于被管理当局操纵 (因为管理当局可以根据其需要将收款或付款的时间从本期推迟到下期, 或从下期提前到本期) , 使财务信息缺乏可靠性和前后期的一贯性;无法落实政府的经济管理责任, 特别是收入征收部门, 对各种拖欠税款没有催讨的压力, 很容易造成国家税源流失, 也无法分清各级政府及各预算单位的财务责任, 特别是涉及到财政体制结算、税收返还、预算拨款或财政补助等情况, 如果由于某一级政府无力履行其财务责任, 势必影响其他政府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 政府潜伏的财政危机也被掩盖。

(二) 修正收付实现制

最常用的修正的收付实现制, 是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的一段特定时期过后才结清上一年的账户。这种修正的现金制可以将与本年支出相关却发生在本年结束之后的现金流确认为本期收款或付款, 特定时期的长短通常是由政府统一规定并适用于所有的政府部门, 一般为一个月, 发生在特定时期之内但却源于上一个报告期的现金收款或付款被确认为上一会计年度的收款或付款, 而在报告期初发生的已经被计入上一个报告期的现金流则从本期现金流量中扣除, 在此基础上的现金余额、现金收款、现金付款确认和报告实质上与现金制相同, 但这种修正的现金制的计量焦点较现金制更广泛, 不仅包括现金余额, 而且包括准现金余额, 对会计年度结束后特定时期内的收款和付款进行确认可以反映出一部分应收款和应付款信息, 尽管这些应收款和应付款没有被确认为资产或负债, 但有关准现金的金额和类型的信息也有助于报告主体更好地控制资源。

(三) 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记制, 是指会计上根据交易和事项发生的经济实质而不是根据现金实际收付对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与现金制相比, 权责发生制会计为政府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了更广泛的信息, 包括由政府主体控制的资源、政府运营成本 (或提供服务的成本) 以及其他用于评价报告主体的财务状况、运营绩效的信息等。鉴于收付实现制对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诸多不适应, 学者们提出了我国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的变革方向应是逐步地从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权责发生制在反映和评价公共受托责任方面明显地优于收付实现制, 而且越是从长期的观点以及政府责任的广泛性来评价政府, 就越要实行彻底的权责发生制。在计量和确认标准上, 权责发生制计量的是主体在某个期间内取得的经济收益与消耗的经济资源之间的差额的财务结果, 确认则仅以交易和事项是否实质发生为评判标准, 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目标在于提供主体控制的经济资源信息, 提供从事经营的成本或提供产品和服务成本的相关信息, 提供用于评价经济主体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化和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经济性以及效率性的有用信息, 如果客观经济现实迫使我们将视点聚集在经济资源及其变动方面, 那么权责发生制就成了合理的选择。权责发生制的重要特征是对资源存量的如实反映, 具体表现为对主体财务状况正确揭示。权责发生制基础政府会计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权责发生制会计报告为社会公众充分提供了如实评价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的信息, 这类信息如实反映, 促进了有效的政府公共行政管理;其次, 在改进公共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率, 增强政府竞争力方面, 权责发生制为量化计划和活动的效率水平, 评价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提供了一种机制;第三, 有利于政府及公共部门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核算和管理;第四, 权责发生制更加适应新公共管理环境下拓展公众受托责任要求, 全面充分地提示了政府的财政资源和财政风险信息, 增强了财政透明度;第五, 权责发生制给政府部门带来了文化的转变, 使得管理者更重视政府机构的效率、效果等财务绩效管理问题;最后, 相当重要的一点是, 全面、持续地推进权责发生制基础政府会计可以提供增强财政长期支持能力方面的信息, 从而优化政府的中长期决策。虽然权责发生制拥有以上诸多优点, 但由于政府行政职能的非营利性以及公共物品的非互惠性交易和被共同享用的特性, 完全权责发生制应用在政府的政务活动中是有其内在的缺陷或成本过高而无法执行, 权责发生制可在不同程度上加以修正, 以反映某些资源的来源和使用以及负债的发生。

(四) 修正权责发生制

最常见的权责发生制修正形式是对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范围作出限制, 或对确认上存在技术难度、计量成本过高或对政府决策管理影响不大的资产和负债不予确认。如将基础设施、国防和文化遗产在取得或建造时直接确认为费用;只确认短期金融资产和负债;确认大多数符合应计制的资产和负债, 但同时确认现金制或某些修正基础上的收入;确认除某些负债 (如养老金负债) 之外的所有负债等。事实上, 权责发生制的修正程度应和计量重点的广度配合起来, 从世界范围来看, 在政府会计领域, 推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国家还是少数, 大多数国家在政府会计改革上都是循序渐进地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

三、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的选择

(一) 国际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的选择

从2O世纪8O年代初开始, 由新西兰率先发起, 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美国等西方国家先后进行了政府会计和预算改革。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实践, 许多国家已经基本建立了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要核算基础的政府会计体系, 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从国外实施权责发生制的范围来看, 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所有的政府会计科目上都实施权责发生制,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这些国家实施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二是主要会计科目上采用权责发生制, 部分资产和负债科目仍采用收付实现制, 如冰岛、意大利等国, 这些国家实行的是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除不计提折旧外, 其他会计科目的核算均采用权责发生制;三是除特定的交易采用权责发生制外, 均按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 如丹麦、法国、波兰等国家。从国外实施权责发生制的层面来看,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整个政府层面和各政府部门均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告, 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在这些国家的政府会计中, 权责发生制不仅应用于各个政府机构、部门, 而且在整个政府层面上也要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告;二是只在政府机构、部门的层面上采用权责发生制, 而在整个政府层面上则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 如比利时、德国、法国、荷兰、瑞士等国家, 这些国家在财政部门对各政府机构、部门拨付款项时, 按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告, 而在各政府机构、部门取得收入和发生支出时, 则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告。但西方有关权责发生制的改革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改革成本巨大, 影响信息需求, 部分项目无法计量, 审计机构不予认同, 如美国审计总署 (GAO) 连续8年对联邦政府财务报告“拒绝发表意见”, 认为某些会计和报告实务存在着明显的重大缺陷。有鉴于此, 许多国家对引入权责发生制相当慎重, 如爱尔兰政府对此改革明显存有疑虑, 认为要采取尝试的态度。

(二) 政府会计确认的国际范例

新西兰是最早尝试以应计制为政府会计基础的国家, 也是应计制在政府会计和预算中应用较全面和彻底的国家, 其政府会计改革主要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和重新界定政府的经济社会职能而进行的, 并以立法作为保证。1986年颁布《国有企业法案》, 推行私有化政策, 在国有企业会计中开始引入应计制的概念;1988年颁布《国有部门法案》, 明确了部门产出责任和部门执行长官的资源管理责任;1989年颁布《公共财政法案》, 对政府部门预算及会计系统进行应计制改革;1993年编制出第一份完全合并的中央政府财务报表, 包括:资产负债表、运营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同年9月, 通过了《财务报告法案》, 强化了公共部门对应计制的应用;1994年, 通过《财政责任法案》, 编制了第一份以应计制为基础的政府整体预算, 至此, 新西兰在政府会计和预算中已经完全实现了应计制。权责发生制会计的采用在新西兰的政府改革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财政支出明显减少, 政府财政透明度显著提高, 政府工作效率得到较大提高。新西兰政府在会计改革上所具有的勇气为世界各国所称道, 我国为成文法国家, 新西兰政府所采用的以立法推动改革的方式对我国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加拿大的应计制政府会计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 首先在政府部门中实行修正的现金制。80年代至90年代, 政府整体及部门开始采用修正的应计制, 主要表现为资产负债表只反映金融资产, 非金融资产在需要安排支出时才加以反映, 但不进行资本化, 对所有负债都进行确认和报告, 收入项目中只有税收收入仍采取现金制方法记账;应收账户计提坏账准备, 贷款和投资计提坏账准备, 并按净现值计算, 通过未来拨款进行补偿;养老金、退职金和假日津贴、或有负债、法定应计债务、贷款担保、递延收入等都作为负债。2001年4月起, 政府整体和所有政府部门都开始实行应计制。2004年, 政府完全采用应计制会计基础编制预算。加拿大政府会计改革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加强了对政府的财务监督, 提高了政府资产的使用效益;其次, 有利于防范财政风险, 缓解财政困难;再次, 强化了政府会计管理, 提高了各级政府财务报告的质量。加拿大政府会计的改革实践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边试点边改革, 不断完善, 逐步推开, 这对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法国是高度集权的国家, 地方政府的独立地位相对较弱, 与其政权相对应, 其中央政府预算为主要国家职能的行使提供资金, 中央预算的控制权力都集中在财政部。法国中央政府的会计和预算系统是一种二元化系统, 该系统严格区分了会计原则和预算原则, 整个预算程序和报告以现金制为基础, 而财务报告是按照应计制基础编制的, 而且会计和预算采用不同的分类法。二元化系统可体现每个公共部门完整的费用情况, 以便对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并可以向议会提供经过审计、体现中央政府整体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 同时又能够防止人为操纵以应计制为基础的预算弊端。法国的政治体制在许多方面同我国具有相似性, 因而其政府会计方面的做法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应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三) 我国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的选择

我国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的改革既要借鉴国外政府会计的经验教训, 也要符合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和政府会计的具体情况。从世界范围来看, 在政府会计领域, 推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国家还是少数, 大多数国家在政府会计改革上都是循序渐进地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由于我国的经济改革走的是渐进式道路, 政府会计改革势必将是循序渐进式的, 在引人权责发生制会计上也将是渐进式的, 不可一蹴而就。现在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还存在着很多的困难, 基于此, 对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建设中引人权责发生制会计的程度, 以及如何分阶段地引人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哪些会计核算项目应当首先引入权责发生制等问题的研究, 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认为, 我国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的选择应充分借鉴法国的二元系统和加拿大的渐进式经验, 政府预算会计主要反映立法机构批准的预算及政府执行该预算的情况及结果, 其通过设立一套自我平衡的预算帐户体系, 运用会计的程序和方法, 对预算及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 以加强预算的会计控制, 并通过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的比较分析, 定期向政府行政长官、立法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信息, 借以评价和考核政府当局执行预算收支的财务责任。预算会计本质是财务会计的一个侧面的内容, 但其目的是加强预算管理和控制, 而不是为了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 其目标注重预算资金的合规性、合法性及对预算的符合性。有鉴于预算会计的特殊性以及收付实现制对预算的较好适应性, 当前预算会计应采用与预算相吻合的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 从而有效发挥其对预算的全程核算和监督, 确保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授权执行的合法合规性。而对于一般政府财务会计, 则应依据一般政府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 分步骤分阶段地逐步从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 可以在3~5年时间内采用收付实现制到修正的收付实现制, 扩大资产负债的确认范围, 然后在5~20年时间内逐步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 在资产方面, 除反映现行现金制基础上政府当期流动资产之外, 逐步增加政府长期债权投资、国有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政府长期资产的反映;在负债方面, 除当前现金制基础上只反映政府当期的流动负债外, 逐步增加对政府直接隐性负债、或有直接负债的反映, 充分揭示政府的负债风险;在政府的收入和费用确认方面, 应逐步按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原则来进行确认, 从而在修正的应计制基础上提供反映政府财务状况、政府运营情况和现金流量的财务信息, 以满足政府管理部门、立法机构和政府审计机构作出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决策的信息需要, 同时满足投资人及其它利益相关者做出相应决策的信息需要, 并有利于社会公众了解其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从而解除其公共受托责任。在未来大致20-50年直至更长的时间, 政府财务会计对于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的使用范围更广直至采用完全的应计制, 对于政府资产的核算范围将扩大至包括国家土地、文物、矿产资源等政府的全部资源, 债务的反映也将扩大至或有隐性负债, 对政府的财政风险的揭示更加充分, 收入费用的确认在权责发生制下也将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框架的总体设想》, 《会计研究》2004年第1期。

[2]李建发:《论改进我国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会计研究》, 《会计研究》2001年第6期。

[3]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政府会计课题组》:《关于建立中国政府会计准则的研究报告》, 《会计研究》2006年第3期。

[4]陈胜群等:《政府会计基础比较研究》, 《会计研究》2002年第5期。

政府基础设施建设 篇11

【关键词】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会计;核算基础;改革

一、引言

政府非营利性组织主要指的是行政单位、各级财政单位以及各类非营利性质的事业单位,他们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具备的社会职能十分重要。在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并不以盈利为目的,这就使得其无法依靠资源来换取相应的经济利益,这也就使得其会计核算工作与传统形式上的财务管理存在差别。

二、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会计概述

作为稳定社会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组成,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的作用十分重大。而对于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会计而言,其整体的工作重心放在了预算管理方面,通过采用多种管理手段以及利用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对各级政府及行政单位和非营利性组织的日常收支预算进行管理,从而最大程度上的提升其财务管理水平。在开展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单位预算资金以及财政性资金,通过对这些资金的运作及经营状况进行监督,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出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的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而作为现代财务会计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共同构成了现代财务会计的主体,因此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现代财务会计的发展。

三、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会计特点

1.不以盈利为目的

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会计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资金的投向最终的目的并不是获得利润收入,而是更好的促进投入方向企业或者市场的发展。因此,不以盈利为目的也就成为了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会计与企业会计之间最大的区别。

2.资金投向不对组织的所有权产生影响

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会计财务管理中,出现资金投入时,被投资方的企业所有权并不发生改变,不会像企业干预其经营,这也就意味着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的资金投入,并不会对企业权益产生影响。因此,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会计在开展工作时,重点放在了促进被投资方的发展方面,而非扩大自身在该组织发展当中的影响。

3.会计核算无实收资本

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会计与企业会计之间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并没有实收资本,而企业会计在注册成立之初就形成了实收资本。比如说一个企业在注册成立之时,所投入资产总额为300万元,则其所形成的实收资本也就是300万元。但是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在成立之初,并不存在注册资本的限制,这也就意味着其自身的发展并不存在必要的实收资本,其资金来源大多为财政收入以及社会募捐等等。

四、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会计会计核算基础分析

1.收付实现制

会计基础作为记录编制费用成本以及收入的方法与原则,在稳定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健康发展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会计工作开展的必要依据,收付实现制在制定会计核算计量标准以及做账程序当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收付实现制的实行,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能够对自身的资金支出进行详细的记录,从而更好的把握每一笔资金的流向与用途,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2.权责发生制

在收付实现制当中,由于自身计量标准以及相应记账规范的制约,其对于会计主体资源的存量并不能及时的反映,对业务开展对资产的影响也缺乏有效的记录。而通过实施权责发生制,对自身的总体运营状况以及财务状况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强化对于现金流量的管理工作,从而更好的为会计主体经营业务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依据,别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单纯的艺考收付实现制已经很难满足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发展的需求。

五、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会计改革途径探究

在现代经济环境下,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会计工作的开展。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会计必然会改变以往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逐渐的朝着权责发生制的方向改革。但是改革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为避免在改革的过程中发生影响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改革初期,应该首先强化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以及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帮助其认识到以往会计核算当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最大程度上的消除其抵制情绪。

六、结语

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开展,可提升自身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亦影响着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且对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意义深远。所以,必须要加强对于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会计核算基础及改革工作的研究,从而更好的发挥出其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烨;关于政府会计基础引用现金制还是应计制的一些探讨[J];大众商务;2013年02期

[2] 王丽洁,张玉周;中国政府财务会计体系建设及其与预算会计的协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3] 曾月明;政企关系质量对企业财务报告和政府会计监管的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作者简介:

政府基础设施建设 篇12

基础设施资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产, 其主要特征有广泛的公益性、独特的专用性、较高的沉淀成本、紧密的网络性, 它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国家的受托责任观。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对交通基础设施类资产进行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

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 (GASB) 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AB) 共同制定发布政府会计准则, GASB服务于州和地方政府, FASAB服务于联邦政府, 政府会计准则规定了政府会计概念、要素、财务报告目标等基本理论问题, 对政府会计处理方式和政府财务报告的模式进行了重要的改革, 进而规范各级政府的会计处理和会计信息披露。

GASB认为政府资产应包括货币资产、流动财务资源 (流动应收账款和短期金融投资) 、长期财务资源 (长期应收账款和长期金融投资) 、服务索要权 (存货和预付款) 、资本资源 (运营实物资本和基础设施实物资本) 、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资本资源通常是通过购买或建设而获得的, 其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法和重置成本法。GASB在其第34号公告《州和地方政府基本财务报告和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明确规定关于部分资本资产的会计核算, 即“资本资产应当按历史成本法计量。资本资产的成本应当包括资本化利息和使资产运输达到使用地点以及达到使用状态的有关安装费用。受赠的资本资产应当按照收取时估计的公允价值加上有关费用呈报”。关于资本资产折旧规定应当采用GASB第34号公告第23-26款所规定的修正方法, 根据预计使用寿命计提折旧, 除非属于用之不竭资产或基础设施资产, 用之不竭资产诸如土地及其改良、艺术作品或历史财富的非资本化收藏不应计提折旧。

美国联邦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将全部资产划分为四类:1.联邦任务财产、厂场和设备 (包括大量的联邦对防御武器系统部门的投资) ;2, .继承资产 (因其历史、自然、文化、教育、艺术或建筑价值而持有) ;3.代管土地 (包括大部分的联邦土地) ;4.普通财产、厂场和设备 (用来提供普通政府服务和产品) 。FASAB认为, 将代管资产资本化并计提折旧并不能提供有用信息或只具有有限的有用性。因为这些资产多数具有不确定的使用年限, 而且估计和确定如代管土地等资产的历史成本是相当困难的, 其现值也难以获得, 并易于受到人为操纵。所以, FASAB提出以非财务方式报告独特的联邦资产, 即代管资产的金额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而是以物理单位来计量, 对政府的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投资, 则在财务报表当中以补充代管报告的形式加以揭示, 从而使财务报告记录了所有在主体控制下的资产。美国联邦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将财务报告所要传递的信息划分为符合会计规范的财务核心数据、非财务核心数据、财务环境数据和非财务环境数据。根据报告主体“环境数据”可能对主体产生的经济影响并结合报告目标, 通过成本效益原则分析判断将哪些具体的环境数据加入到核心数据中。随着更多的信息加入到核心数据中, 财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可以从“财务状况”扩展到更广义和更具前瞻性的“财务境况”。

英国政府对于水、电、气等进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改革, 改革之后这些部门并不属于公共部门会计核算的范围。所以, 在英国基础设施主要是指道路。在会计核算方面, 英国政府引入了资源会计, 资源会计专门规定哪些资产应予以计价与折旧, 但是在实务中折旧的期限以及方法都是由各个部门自行决定。对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 《政府财务报告手册》进行了相关规定, 在资产负债表中, 对道路网络至少每五年进行一次全面估值, 按当前重置成本计价, 以反映道路网络的真实状况, 与此同时每年还应对整个道路网络的重要道路或有代表性的道路进行一次状况调查。所有的更新道路支出都直接计入经营成本, 如果道路状况调查显示整个状况较前次调查有所恶化或改进, 则应相应调减或调增资产的账面价值, 并将差额部分计入经营成本。

澳大利亚会计准则AAS29《政府部门的财务报告》对基础设施资产计价进行了分析, 认为基础设施资产的建设或取得常常涉及巨大的财务资源。许多基础设施一般有很长的使用期限, 它们的历史成本可能会与其现行取得成本或现行销售价格有很少的相关性。另外, 这些资产所提供服务的实质趋向于特定实体。因此, 这些资产的现行市场销售价格与其现行重置成本并没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 过去取得的但是之前并没有在财务状况表中确认的基础设施资产引发了许多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如确认这些资产的价值, 确定历史成本或未来经济利益的其他价值, 假定它们的寿命期以决定是否应对其进行折旧。AAS29规定增加了前期取得资产计量问题, 鼓励对前期取得但未确认的资产以净现值成本作为计量基础;对非流动性资产的重估和折旧作规定, 非流动资产的重估基础可采用净现行成本或其他计量基础, 以5年为周期对一类资产的所有项目依次进行重估, 并要求对基础设施资产、遗产性资产、社区资产计提折旧。

综上, 各国政府会计不同程度地引入了权责发生制, 不同国家基于本国国情核算的政府基础设施资产范围有所不同, 但都对政府拥有或控制的基础设施资产进行了核算, 而对于私有化的基础设施资产不包括在政府资产之中;此外, 对于基础设施资产是否计提折旧, 以及折旧方法的选择表现出了不同, 具体如表1所示:

二、我国对基础设施类资产的会计核算规定及研究进展

在我国现存的预算会计制度中, 财政部颁布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政府资产进行了相关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只对货币性资产进行了计价, 而对于固定资产并未反映。对资产的定义为“一级财政掌管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包括财政性存款、有价证券、暂付及应收款项、预拨款项、财政周转金放款、借出财政周转金以及待处理周转金等”。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的定义为“行政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 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 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暂付款、库存材料等。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 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 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 包括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该制度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或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记账, 盘盈和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者有关凭据确定固定资产价值, 对固定资产进行改建、扩建, 其净增值部分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但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为“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事业单位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从我国政府会计相关制度可以看出我国施行的预算会计制度, 并未将大部分基础设施类资产进行确认, 而只是在收付实现制下以政府支出列示, 因此我国预算会计制度下对基础设施资产的处理方法并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 而随着国际政府会计环境的变化以及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 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政府会计改革, 对政府会计改革中基础设施资产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李建发、肖华基于受托责任观认为政府会计不仅需要预算会计体系, 而且还需要有完整的政府财务会计 (包括政府成本会计) 体系, 并将两种体系衔接起来。此外, 还对政府会计对象进行了界定, 认为政府公共部门的财务受托责任范围和公共财务活动的内容是政府会计对象, 也就是说政府会计不仅包括公共收入、公共支出的监督和核算, 还包括公共投资、公共财产 (包括各项主权债权和定义为公共部门的经营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收益权, 如果能够取得一致意见, 还应当包括资源性公共财产) , 公共债务 (包括显性债务、隐性债务) 等的监督和核算。他们对政府会计核算对象进行了明确界定, 将基础设施资源性公共财产纳入了政府会计核算对象的范围, 将受托责任观确定为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

陈纪瑜、陈友莲指出了政府会计计量基础改革的必要性, 认为现存的以现金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信息只是反映当期的财政资源, 而无法全面反映政府公共资源存量, 故社会公众及内部信息使用者都无法获得整个政府公共资源的使用和配置状况。另外他们还指出政府会计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这样才能将政府资产反映清楚, 例如建筑物、基础设施等各种固定资产、存货, 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此外, 对政府会计进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改革有利于政府部门合理配置社会公共资源, 并进行合理的长期决策, 继而提高政府财务的可持续性能力。

王雍君等对政府资产的资金流使用情况提出了看法, 认为整体政府财政预算、决算并没有提供有关政府固定资产方面的会计信息, 即使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所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了会计核算, 但这部分资产并未计提折旧, 而且这些数据也只是提供给国家统计等有关部门作为参考资料, 即社会公众并不能对用于购置政府部门的固定资产的财政资金进行有效监督, 因为这些财政支出在支出之后就不存在有效的追踪与监管机制。还提出了现行预算会计下固定资产的计量所带来的问题, 指出现行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会计制度下政府支出所形成的只是当年政府固定资产的增量部分, 并未对历史积累的固定资产存量进行合理完整的会计核算。预算会计制度下对于固定资产并不计提折旧, 反映的并不是固定资产净值, 这样政府会计所反映的固定资产价值就偏离了其实际价值。政府对于基础设施类资产的财政拨款, 只反映在当期的财政支出中, 最终并未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 因此, 无法真实反映政府资产状况。

张国生认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 按照我国目前的政治形势和市场情况, 资本资产确认和计量的条件并不成熟, 政府或其主体可以按辨认和计量的难易程度逐步对政府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 指出在目前和将来较长一段时期内, 需要先将传统政府资产负债表先分解为偿债能力表和资本资产表, 但在市场经济、计量技术以及政府信息系统发展都比较完善的条件下, 可以将这两张表合为一张表。对政府资本资产也进行了相关归纳, 认为政府拥有或控制很多独一无二的资本资产, 这些资产包括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 但现行的预算会计并不全部确认, 只有在权责发生制下才能完整确认。其中长期实物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基础设施、投资、遗产资产、国防或军事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并将基础设施资产也确认为政府资产, 由于基础设施资产涉及到历史遗留未入账的资产, 因此对于政府基础设施资产的确认、计量涉及到计量技术的发展。

三、我国政府基础设施资产的会计核算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下的资产计价对象范围过窄, 预算会计制度下的资产计价对象主要是预算资金及少部分实物资产, 大部分政府实物资产 (包括基础设施、资源性资产和遗产资产等) 和部分无形资产 (如由于法律或国家固有性质所取得的无形资产) 没有得到反映。基础设施资产更是支出额大, 资产的价值高, 我国的基础设施资产大部分没有资本化而是作为某项费用列支, 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基础设施资产存量的价值状况。因此应建立基础设施资本化制度, 将基础设施资产纳入政府资产之中并对其进行计价。

通过上述对国内外政府会计中基础设施类资产的会计核算问题的研究回顾, 可以看出基础设施的计量、确认与报告更是政府会计改革的一个难点, 而我国政府基础设施资产的会计核算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现行的预算会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 大部分基础设施资产并未在政府会计记录反映, 不能全面反映政府基础设施资产的存量, 我国政府会计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

2.我国政府会计核算的基础设施资产范围应该是指政府拥有或控制的基础资产, 不包括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的基础设施资产, 应该确定我国政府会计需要核算反映的基础设施类资产的范围。

3.由于历史遗留下的基础设施资产历史成本难寻或者相关的历史成本已经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对它们的计量需要借助重置成本等计量属性反映, 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基础设施资产的计量属性的选择将是基础设施类资产计量时的一个难点问题, 这个问题会随着估值技术的发展而逐渐解决。

4.基础设施类资产的预期使用年限较难确定, 因此也较难确定折旧额。研究国外政府基础设施类资产的会计核算办法, 便于发现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中基础设施类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并借鉴国外经验基于我国国情找到适当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长冲程抽油机下一篇:电视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