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行政效能建设问题

2024-07-25

政府行政效能建设问题(共5篇)

政府行政效能建设问题 篇1

行政效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政府执行力贯穿于政府执行活动的始终,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提高政府执行力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是统一于行政活动的全过程, 是互为一体的两个方面。就人事部门来说, 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提高政府执行力, 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 切实转变职能, 理顺政府职责。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 同时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四个“凡是”:凡是企业的事情, 交给企业去决策;凡是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 让市场去解决;凡是基层能处理的问题, 依靠基层去处理;凡是应该由政府办的事情, 政府必须切实负起责任。二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 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不断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三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财力保障的重点逐步向社会领域、公共事业领域倾斜。四是理顺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 健全协调机制, 努力构建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二, 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着力造就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和人才队伍。一是坚持民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原则, 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机制, 不断完善和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使干部选拔工作更加透明、更加民主、更加科学。二是严格把住公务员队伍“进口”关, 坚持凡进必考, 积极探索对新录用公务员安排到基层实习锻炼的办法, 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要大规模地开展公务员培训, 更新知识技能, 更新思想观念, 提升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和理论素养, 不断增强对政策的领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四是要建立行政问责制, 严格实行过错追究。建立健全政策法规配套齐全、日常工作规范有序、监督机制健全完善的公务员管理体系, 切实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管理。

第三, 加快法制建设步伐, 严格依法办事。一要深入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和《公务员处分条例》, 规范行政行为;二要加快行政法制建设步伐, 建立门类齐全的《行政法典》, 做到有法可依;三要开展文明执法教育, 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水平。

第四, 完善工作运行机制, 提高工作效率。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 下放权限, 减少环节。二是加强制度建设, 按照“改革创新、转变职能、从严管理、高效服务”的要求, 本着“顶用、能管住”的原则, 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规范、优化工作流程。要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窗口部门一次告知等制度, 使机关工作环环相扣、紧张有效、高效运转。三是要勤俭节约, 降低行政成本。政府机关要做节约能源、资源的模范, 节省每一度电、每一滴水。严格控制新建办公大楼和添置车辆, 减少文山会海。

第五, 着力解决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政府执行力, 既要抓制度创新, 也要抓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廉政作风的建设。一是着力解决精神萎靡不振的问题, 引导干部讲激情、比创业。十堰市当前发展的现状, 决定了我们必须有一种干不好工作就寝不安席、干不好事就食不甘味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毛主席说过,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那么一种激情, 没有一股子锐气, 凡事畏首畏尾, 按部就班, 只能坐失发展机遇, 不仅贻误事业, 而且贻误干部。讲激情、比创业, 就是要有一种敢为人先的勇气, 一种敢闯敢试的魄力, 一种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不甘落后、负重前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状态。二是着力解决群众观念淡薄、服务不优的问题, 引导干部讲服务, 比奉献。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 坚决克服“官本位”的思想, 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始终把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作为为政之本。尤其要解决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以及与民争利、扰民烦民的问题。只要是有利于发展的事、有利于群众利益的事, 一定要多服务、少干预, 多帮忙、少添乱, 多设路标、少设路障, 多讲怎么办、少讲或不讲不能办, 在服务群众中比奉献, 在服务基层中比业绩。三是着力解决纪律松、本位主义严重、效率低下的问题, 引导干部讲执行、比效率。三分战略, 七分执行。作为政府工作人员, 一定要在讲执行、抓落实、比效率上狠下功夫, 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必须令行禁止, 确保政令畅通;必须锲而不舍、真抓实干;必须只争朝夕、雷厉风行;必须齐心协力, 协调配合。四是着力解决廉洁意识不强, 权力运行缺乏有力监督的问题, 引导干部讲清正、比形象。行政机关的党政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 必须清醒地认识保持清正廉洁的重要性, 以俭修身, 以德律己, 慎用权、善用权、秉公用权, 既要把住大是大非, 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 又要管理住“小礼、小节”, 防微杜渐, 切实做到慎初、慎微、慎交。还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 厉行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

政府行政效能建设问题 篇2

——南江县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的思考

中共南江县委副书记、县长张长云

四川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南江正处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时刻,如何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创造更加开明开放的政务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促进南江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强化三个意识,转变工作作风

机关干部作风不正必然导致机关效能不高。按照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的要求,扎实开展作风建设,转变机关干部工作作风,是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的有力保障。

一是强化公仆意识。各级机关干部必须放下“官架子”,时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掌权”,都满腔热情地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办人民群众之所盼,多办顺民意、解民忧、谋民利的实事。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公仆,坚决克服“官本位”思想,从为群众办好每一件小事做起,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断提高为民服务质量和水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是强化大局意识。立足于“懂全局、管本行”,各级机关干部在自觉按照各自分工做好本部门工作的同时,自觉加强对重大问题的协调协同,相互理解、积极配合,坚决克服各自为政、互相掣肘、推诿扯皮、矛盾上交的内耗现象。加强学习,多读书、勤看报、常上网,了解信息,增强政治意识和纪律观念,找准服务大局、服务发展的着力点,时刻心中装大局,工作看大局,言行护大局。

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人性化管理,使每一个工作环节的服务更加周密细致,大力发扬“亟待解决的问题马上办、老大难问题迎难而上主动办、基层反映的重大问题或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深入实际上门办、对不违背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问题创新思维灵活办、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问题不违反保密规定公开透明办”的“五办”作风,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精简会议、精简文件、强化机关考勤纪律,让干部有更多的精力来谋划发展、推动工作、服务群众,为南江“融入成西经济圈、打造川陕后花园”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以真挚的感情和良好的服务吸引客商、留住客商。

二、突出三大重点,推进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办好政务服务中心,打造网上审批平台,提高机关行政效率和质量,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重点工作和核心内容。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关键是简政放权。按照从简原则,清理、精简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做到应清则清,应减则减,能放则放。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规范收费行为,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对行政事业性收费主体、收费依据、收费标准、收费范围等内容予以明确并统一公示。着力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环节,按照“统一受理、提前介入、信息共享、同步审查、公开透明、限时办结”的总体要求,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和群众高度关注的事项,通过集中办理、并联审批等方式建立“绿色通道”。

二是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按照“两集中、两到位”的原则,把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和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39个单位406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统一办理,对拒不纳入的,严格执行县委制定的“先摘帽子,再进大厅”的“问责”制度,严格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规划和建设局、水利局、林业局、农业局、工商局、司法局等19 个部门成立行政审批股,变一个部门多个科室审批为一个科室集中审批,并整体前移到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向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审批事项在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办理到位,变窗口“受理”为窗口“办理”;并在服务窗口公开行政审批事项的项目名称、设立依据、申报材料、审批标准和文件、办理程序、承诺期限、收费标准及依据和窗口权限等方面的内容,实行AB岗零缺位工作制,避免空岗、缺岗,树立“效率比笑脸更重要”的服务理念。

三是完善电子政务监察系统。充分发挥已成功实现省、市、县(区)三级联网的电子监察系统的监督作用,把群众办事较多、业务量较大、关系公共利益的审批事项作为监控的重点,将每一个行政审批项目的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和办结等环节都纳入“电子眼”的视线,并对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情况开展现场监控、在线监督、预警纠错、绩效评估、信息服务、决策辅助,使行政审批更加透

明公开。通过行政视频监控系统设置在县政务服务中心大厅的视频监控点和相关网络,进行远程视频图像监控,实现对服务大厅以及公务员工作作风、服务态度和办事效率的有效监督。

三、完善三项制度,构建长效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激励的长效机制,是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是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以前到机关办事,向工作人员问路,对方告诉你一个房间号,让你自己去问,至于你要办理的事情该哪个处室负责,该找谁办理,绝大多数被询问的机关工作人员是不会主动“多事”的。实行首问责任制后,首问责任人必须一“问”到底,对前来办理行政审批事项、衔接工作事务或咨询、反映情况的单位和个人应主动热情、以礼待人、文明用语,仔细耐心地接受问询,并对咨询或者申请办理的事项当场登记。对属于自己承办的事项符合条件可以当场办理的应当场办理,不能当场办理的要说明理由,并告知办结时间;对提交材料不齐全的,应一次性书面告知其办事机关的全部办理要求和所需的文书材料,不要让群众多跑或白跑。对不属于自己承办的事项,应将办事人员引导至承办人;如果承办人不在岗,首问责任人要代为接收、转交办理事项,并负责跟踪办理。二是全面推行限时办结制。本着高效便民的原则,各行政机关对受理事项要承诺办结或者答复的时限,并在法定期限或本机关承诺的期限内办结。对特别紧急的事项要急事急办,随到随办,情况特殊需超过办事时限的,须经上级领导批准并事先告知办理对象。凡对下级机关或个人请示的具备条件的行政管理事项,行政机关没有正当理由超出法定或本部门承诺时限未做出决定的,一律视为同意,并依规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不作为责任。一件事情涉及两个部门或两个以上部门的,由县委、政府确定一个部门为牵头部门,由牵头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并明确每个部门的办理时限,有效避免各部门间彼此推诿、互相扯皮,三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按照“责任明晰、尽职尽责、违者必究、违法必究”的要求,全面推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首先,实行机关首长问责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的,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追究该行政机关及机关首长、分管领导、岗位责任人的责任。其次,实行行政监察问责制。充分发挥行政效能监察室、行政效能督办室、行政效能监控管理室三个股室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投诉有门、办理有效、结果透明、督查到位的效能投诉工作网络和机制,重点监察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行政审批(许可)等,杜绝幕后操作、幕后交易,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第三,实行行政过错追究制。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规定的职责,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管理工作或损害行政相对方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要追究该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坚决查处涉及行政效能和干部作风的案件。

四、开展三大建设,实现标本兼治

效能建设领域广泛,内容丰富,要实现标本兼治,必须坚持抓点带面,连点成线,连线成面,通过重点问题的解决和难点问题的突破,来实现效能建设的整体推进。

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强化干部政治思想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勤政廉政教育,增强履行岗位职责的本领、服务发展的本领、依法行政的本领、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大力弘扬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的工作作风。健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一肩挑”制度和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制度,积极推行领导干部公推公选和公推直选制度,大胆选拔使用人品正、干实事、真爬坡、敢破难的干部,着力打造团结和谐的群众满意的干部队伍。

二是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严格依法、服务大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清理审核职权,编制政务公开目录,制定职权流程图,公开权力运行过程,实现权力运行动态公开与全程监督相结合,有效提升政务公开的质量和水平。政务服务中心和各职能部门要采用政务公开走廊、电子幕墙、办事指南、咨询台、咨询电话等形式,最大范围地让社会各界了解本单位的办理程序,广泛接受监督,方便服务对象办事。加大教育、医疗、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环保、公共交通等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力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政府行政效能建设问题 篇3

关键词:纠纷解决;行政性纠纷解决机制;行政效能

其他国家发展的历史表明,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历史时期,既是经济的起飞期、发展的黄金期,同也是社会转型期、矛盾的凸显期[1] (P.7)。2003年,我国人均GDP就已达1090美元,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完善我国的行政性纠纷解决机制,提高政府纠纷解决效能,对于化解纠纷,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政府纠纷解决效能的现实需要和重大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换一个角度可以看成是一部纠纷解决方式的演化史。在国家、法律等还未出现的原始社会,也存在着其他社会资源调整成员之间的关系。那时“没有军队、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一切争端和纠纷,都有当事人的全体氏族或部落来解决,或者由各个氏族相互解决……一切问题,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2](P.92-93)国家和法律产生后,从极具东方特色的人民调解制度,到方兴未艾的西方式的ADR,再到现代社会出现的行政复议等制度,各种各样的纠纷解决机制无一不是人们基于社会发展、解决纠纷的需要,通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才逐步形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其生产力高度发达、经济高度繁荣、法治高度昌盛,成员关系和睦。然而,这一切必须有完备的纠纷解决机制提供保障。人类发展的历史早已表明,忽视社会矛盾、纠纷,轻视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设,是社会向前发展的“绊脚石”;正视纠纷,重视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反而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完善纠纷解决机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举足轻重。

(二)和谐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应当满足社会成员不同层次的纠纷解决需求

不同的纠纷对应的纠纷解决需求也不尽相同。有些纠纷数额较大、涉及的人数众多、范围较广,甚至还涉及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社会影响重大,例如重大环境类纠纷;也有些纠纷或是争议的标的很小,或是要求解决的时间要短,或是由于纠纷时发生在亲友、邻里间,要求解决过程的对抗性不能太强。

和谐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理所当然应当为社会成员的权利救济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满足社会成员不同层次的纠纷解决需求。在面对不同的纠纷时,我們决不能“抓大放小”,只注重大案,而忽视甚至失无视“小”纠纷。如果机械地运用一种解决方式,不及时、妥善地化解,引发这些纠纷的矛盾则很有可能不断地积累和扩大,进而转化成更恶劣的纠纷。

二、纠纷解决机制面临现实困境

纠纷的解决,通常可以分为诉讼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诉讼作为现代法治社会最为重要的纠纷解决机制,具有程序严格、终局性强的特点,但是同时也存在着成本较高、时间较长的弱点,并且受到司法资源投入的限制。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费用低廉、程序简单、社会供给丰富,能够最快最便捷地处理纠纷,防止纠纷的扩大与恶化,但终局性和拘束力较诉讼要弱。从实践来看,诉讼机制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都面临一定的现实困难。

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宪法司法化进程不断推进,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不断拓展。在传统的法律关系领域出现了新型的诉讼。例如在人身关系领域,出现了有关女性贞操权与男性生育权的纠纷;在传统法律关系领域之外,许多“新型”的诉讼也开始涌入法院。例如以“齐玉苓案”为代表的,关于受教育权等由宪法规定的权利受到侵害引发的诉讼[3]、体育类诉讼,以及有关电子邮件、网络游戏装备、QQ号码及资源等发生在互联网领域类的诉讼。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享有的司法资源比较有限。此外,我国社会在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迷信诉讼万能的错误思潮。许多案件的出现,都表明部分社会成员的诉讼观念已由“厌讼”向“崇拜诉讼”发生了转变[4 ](P.29)。正是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致使诉讼的纠纷解决压力大大增加,部分地区还出现了类似于西方发达国家“诉讼爆炸”的现象,导致法院不堪重负,甚至要借法官审案。

另一方面,来自民间社会资源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纠纷解决的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发挥,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有些甚至还有所弱化。以仲裁和人民调解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已经施行已经十余年了。但作为世界民商事纠纷最通用的解决机制,在我国其受案数量远远落后于法院的民商事诉讼数量,其制度优势和纠纷解决的能力还没有完全转展现;人民调解制度,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纠纷解决机制,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人民调解制度的作用逐渐弱化,不但与法院收案数量的相对比率越来越小,收案的数量的绝对值也大为减少。

总体来说,在我国纠纷解决的大格局中,法院压力过重,仲裁、人民调解等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由于受到社会法律文化以及自身特点的限制,潜力尚待挖掘。在这种情势下,行政性纠纷解决机制应当扮演重要角色。

三、行政性纠纷解决机制具有独特优势

第一,行政性纠纷解决机制具有“专家优势”。由于长年的行政管理经验,行政机关对于其主管行业、领域内产生的纠纷所争议事实的认定、损害结果的评估,具有法院以及民间纠纷解决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对于环境纠纷、医疗纠纷、产品质量纠纷等特殊纠纷,法院在审理这些案件的时候,往往需要向行政机关需求帮助,因此建立专门性的行政性纠纷解决机制愈发显得重要。例如,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诉讼,往往由于举证困难而旷日持久。对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结果,法院由于自身专业素养的制约,需要借助民间或者行政机关来确定。但是如果交由行政管理机关来裁决,反而更有效率。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可以预见,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环境类纠纷、环境类诉讼的数量还会不断增长;同时,我国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基本国情,一些行业的改革尚未完成、管理体系还需继续完善等现实情况,都决定了医疗纠纷、产品质量纠纷等还将大量涌现。这些矛盾通常涉及的范围比较大、造成的影响比较深,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严重危害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行政性纠纷解决机制的意义就更为重大。

第二,行政性纠纷解决机制的权威性比民间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要高,资源要比诉讼更为丰富,覆盖面更广。在普通老百姓心目中,比起民间机构,显然更新任行政机关。一方面与我国民间的纠纷解决机构总体还不够完善,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独特的法律文化的影响。由于传统中国是一个“厌讼”的社会,社会成员一旦出现了纠纷,往往习惯于求助于有威信的个人或者单位进行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来自国外的法律思想和实践经验传入我国,我国建立起了一系列与国外接轨的法律制度,包括纠纷解决机制,特别是民间的纠纷解决机制,譬如仲裁制度。但是其发展的缓慢恰恰表明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推进以仲裁委代表的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使之成为解决纠纷的主要途径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四、发展行政性纠纷解决机制应当注意的问题

行政性纠纷解决机制虽然具有许多特点和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向行政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的来说,它要求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要强,法治化治理的水平要高。具体来看,至少有以下几个应当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行政单位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是否牢固,决定了行政单位在具体作为行政行为,特别是行事行政权力解决民间纠纷的时候,能否严格按照程序正义的要求来处理。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一项制度是否能够执行有力,并不完全决定于对违规行为的追究有多么严厉,内心理念的影响反而更为重大。行政性纠纷解决机制从本质上来说,其实也是诉讼外的纠纷解决机制,如果其适用的过程不能严格的遵守法律的规定,肆意地的行为,那么将会“画虎不成反类犬”,其权威性将大打折扣,甚至还会伤及政府的公信力,反而得不偿失。因此,在强调对责任追究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行政机关牢固树立的法治理念。

第二,完善纠纷的行政处理的程序制度。纠纷的行政处理程序是保证行政处理公正、客观、公平、合理、合法的前提,也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需要,更是维护行政性纠纷解决机制权威性与生命力的必然要求。在法制健全的发达过家,大都建立了相应的行政程序法来对行政程序进行规范。我国目前尚未统一明确的行政程序法,不同的行政机关基于其行政管理工作不同的特点,或依一般的行政程序进行活动,或自行创立一套自用的处理程序,或借鉴司法程序,呈现出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直接影响了纠纷的处理效果。因此,探索建立较为完备的行政性纠纷解决程序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完善与诉讼的衔接制度。完善行政性纠纷解决机制,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完善与诉讼的衔接。从仲裁和人民调解制度发展到的经验来看,这是一个难点。问题的关键在于纠纷解决的结果容易由于处理结果对某一方当事人不利,该方当事人以处理结果违反法律、显失公平为由,再次到法院提起诉讼,导致行政处理的成果付之东流。这还需要我们总结经验、创新制度来予以弥补。

纠纷解决,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一个话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显得更加突出。完善行政性纠纷解决机制,开拓纠纷解决的新资源,提高政府纠纷解决行政效能,有效发挥行政机关的基础作用是构筑现代意义上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环节,对于維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培林.高度重视人均GDP1000~3000美元关键阶段的稳定发展[J].学习与探索,2005, (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张哲,张亦嵘.权利未受侵害不能进行违宪审查[N].光明日报,2006-1-18(8).

[4]例如四川省广汉市陶姓女子因交通肇事导致上唇裂伤,于是向法院提起诉讼,讨要“接吻权”;北京市宣武区一起案件中,弟弟起诉哥哥,因父亲去世没有得到通知,而讨要“追悼权”.参见孙展.本土资源的重建[J].中国新闻周刊,2007,(14).

标准提升政府行政服务效能 篇4

今年10月14日,全世界标准化工作者共同围绕“减损耗,增收益——标准提高效率”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显而易见,效率就是以最少的损耗、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投入,生产或提供最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且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提高效率的意义非常重大,是帮助各类机构取得成功、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重要砝码。

标准是利益相关方充分协商一致的产物,是最佳实践经验的体现。将这些最佳实践经验,通过标准的形式向各方开放,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分享这些经验,同时使相关组织和人员避免重复性工作,充分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从而显著提高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的效率,实现以更低的损耗快速地为更多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标准是提高效率、增进效益的重要手段。

2 标准化在政府效能建设中的作用

政府效能作为行政管理和现代政府能力的核心,对政府全面有效地履行职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结构以及政府职能的变迁,效能建设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地方政府的重视。如何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府效能建设,成为了各级政府和理论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标准化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技术支撑,能够为政府效能建设提供创新优化的解决方案,为政府实现规范化管理、全方位提升效能的整体水平提供新思路。

2.1 标准化建设是规范政府运作流程,提升行政效率的重要方式

通过梳理标准化的工作流程、确立标准化的岗位职责、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和评价机制,建立全方位的政府标准化管理和操作机制,能够大大提升行政效率。一方面,标准化能够对工作人员的公共服务行为进行规范,从而避免其按照主观意志,过多自由裁量地履行政府职能,还能够改变通过命令和权力强力推行行政的模式。另一方面,通过服务标准化来固化科学的运作模式,能使最佳实践在整个政府服务体系内更容易复制推广、更容易达到相对一致的水平,从而有效降低政府运作成本、提升服务效率。

2.2 标准化建设是完善评价机制,加强行政权力监督的有力保障

政府推进标准化建设,建立全程可控制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标准化程序,对每个环节与细节建立明确具体的工作质量评价标准,能够对行政管理整个流程进行有效监控。并且,通过标准化建设,能够对行政权力的链条进行合理分解,形成权力合理分配、相互连接又相互监督的管理体系,建立透明、公开、量化的公共服务规范,有助于实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的科学化、标准化的行政权力监督机制,实现社会、公民和企业对公共权力部门的有效监督。

2.3 标准化是提高政府服务质量,提升公众满意度的有效手段

近几年,我国社会公共需求呈现全面快速增

李涵,杨朔:标准提升政府行政服务效能

长态势,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差距在拉大,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仍较低。标准化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可以对政府公共服务的目标、流程、提供方式等进行规范,建立一整套质量控制体系,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同时,标准作为利益相关方协调一致的结果,通过广泛吸纳公众参与标准制定过程,有利于满足不同群体享有公共服务的基本需要、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目标与公众期望保持一致,提高服务质量。

3 标准化推动政府效能建设的典型案例

3.1 探索行政服务绩效评价标准化,推动行政服务研究纵深发展

2012年5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现代服务标准化发展研究中心启动了《行政服务机构绩效评价技术与标准预研》项目,力求对标准化支撑行政服务中心绩效评价的相关技术及机制进行研究。

课题组分赴东、中、西部多家行政服务中心调研,对国内行政服务机构的运行现状和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分析,力求从中深挖出行政服务机构绩效评价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之上,课题组分析提炼出行政服务机构绩效评价的关键技术,提出了行政服务机构绩效评估的方法,切实开展了行政服务机构绩效评价相关标准的预研工作,为形成科学可行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奠定了扎实的研究基础。

该项目将研制出行政服务机构绩效评价的标准化、规范化方法,从而实现对行政服务机构绩效水平的量化考核,为未来行政服务中心绩效评价工具开发和信息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撑。该项研究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政府政务公开和透明化监督,从而巩固和提升政府的管理、服务能力,满足公众对政府行政服务水平提升的期望。

3.2 研制网上行政服务重要标准,助推“镇江模式”

李涵,杨朔:标准提升政府行政服务效能

再升级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行政服务中心面临着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平台这些新型服务窗口的建设问题。如何用标准化的手段解决现有问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现代服务标准化发展研究中心认真研究讨论、锁定重点,以网上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为切入点,联合镇江市行政服务中心联合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2012年5月,项目组分赴北京、上海、镇江、泉州、宁波、深圳、成都七地的行政服务中心展开实地调研,基于调研数据和反馈信息起草了《行政服务中心网上行政服务规范》国家标准草案,并经多轮研讨现已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包括国家信息中心、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编办以及10多个省市行政服务中心的专家代表对标准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该标准对网上行政服务概念的界定、网上行政服务事项种类、服务内容及质量、服务评价、服务评价指标等内容进行了全面规范,成功地搭建了标准化的网上行政服务架构。以标准为依据,镇江行政服务中心目前正在同步打造集地理导航、实景实时交互、无障碍技术等功能于一体的行政服务中心数字大厅,力争在实践中应用标准,用标准指导实践。相信在标准化的带动下,曾经一度因“镇江模式”而享誉全国的镇江市行政服务中心,必将再次成为行政服务改革中的焦点,从而进一步提升其行政服务能力、实现“镇江模式”再升级。

3.3 建设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小县城走上国际大舞台

近年来,山东新泰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把标准化引入到行政服务领域成果显著。2010年8月,新泰市被国标委列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

新泰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建立了一整套程序严密、全面覆盖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体系下设三大支柱体系,由551项标准构成。其中,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打造了高效的行政服务流程,解决了服务过程中因人而异的问题;服务管理标准体系对服务过程中涉及的关键环节和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从人、财、物等方面为服务质量标准体系的实施提供了全方位保障;服务工作标准体系明确了中心各个工作岗位的具体职责和作业要求。三大体系的建立实施,使政府行政行为有了明确的工作质量评价标准和全程可控制的行政服务程序,引领了政府管理创新。

新泰市在行政服务标准化方面的成功实践引起了广泛关注,北京、浙江、广州等多个地方的行政服务中心、纪检、监察、质监、工商、税务等部门先后来新泰考察学习。新泰市还应邀参加了第三届、第四届国际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交流会议,并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和核心对话,在国内外行政服务领域引起了强烈反响。

4 结语

政府行政效能建设问题 篇5

县政府办: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提升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主题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全县开展“提升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主题活动动员大会精神。我乡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不断促进干部作风转变,提升行政效能,确保我乡

各项工作目标顺利完成。现将我乡贯彻落实开展“提升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主题活动汇报如下:

1、我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和全体干部职工大会,学习传达全县开展“提升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主题活动动员大会精神和邱县长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了我乡开展“提升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主题活动,明确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和方法步骤,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参加活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结合实际,开展了“提升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大讨论。重点进行“六对照、六讨论”通过大讨论,使大家深刻认识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全乡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激发热情,积极投入到主题活动中去。

3、多种形式找出行政效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整改方向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一是实行公开承诺。对集中整治的重点问题,逐个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各单位工作职责,就便民利民的内容方式、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整改目标的责任时限等整改措施实行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简化审批环节,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三是规范机关行政行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讲求工作实效,降低政务成本,提高办会、办文和办事效率上来。四是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关规定,依托县政府网站平台,依法将应当让公众知晓的事项,及时向社会公开,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要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五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和相关绩效考评制度。规范机关行为、优化办事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和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乡开展“提升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主题活动,使我乡各项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待改进。

**乡党政办公室

上一篇:胺碘酮的不良反应下一篇:城市住宅土地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