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 政府依法行政

2024-08-30

依法治国 政府依法行政(精选8篇)

依法治国 政府依法行政 篇1

依法治国 政府依法行政

一、教学设计思路: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依法治国”“宪法”已经不再陌生,已经有了相关内容的零星的记忆,因此,对于简单的重复的内容通过学生自学,并运用具体事例进行深化,激发学生情感。在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五大版快:观察与思考(引出课题)-----理性剖析(回归教材)-----《话说宪法》(深化、提升)------事例分析(政府依法行政意义)-----作业展示(践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理解: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中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深刻感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依法治国的概念、基本要求、及意义;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深刻感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四、教学设计: 导入:观察与思考

请同学们阅读P43课本材料:法制建设巡礼。思考:(1)以上图片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它说明我国实施怎样的治国方略?(2)我国实施的治国基本方略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何影响?引出课题。

一、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板书)

教师介绍“人治”和“法治”的区别,让学生感受“依法治国”的进步性和优越性。并提问:(1)、什么是依法治国?(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3)、坚持依法治国的意义?(1)、什么是依法治国(板书)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以下内容: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的主体、依法治国的“治”的含义、所依据的“法”是什么。回忆初二思想品德内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并出示A、今日说法-----“孙志刚案”始末,请同学围绕着“违宪审查”这个中心,谈谈对这个事件的看法以及这个案件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B、阅读感悟-----阅读课本P48(我国宪法第四次修订内容)相关链接,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宪法的修订程序这么严格?为什么要做以上这样的修改?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宪法修正的内容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现实性和可行性。(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板书)

学生自学回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含义。并通过选择,让学生理解“十六字”的要求。(3)、坚持依法治国的意义(板书)学生通过自学理解。

承转:我们生活在法治的国家里,人人都要和各种政府部门打交道,政府机关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的看法,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认识,也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二、政府依法行政(板书)教师提问:我国政府的性质?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学生看书P46-47(1)我国政府的性质?(板书)我国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政府是为人民办事的机构。其工作宗旨和行为准则是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

(2)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板书)

政府履行职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体举例说明(3)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板书)采用事例教学法,收集政府不依法行政和依法行政的案例:湖南嘉禾事件、温州“效能革命” 让学生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承转: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公民应该怎么做呢? 展示作业:《意见书》,对小组进行评价。

板书:

一、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板书)(1)、什么是依法治国?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3)、坚持依法治国的意义?

二、政府依法行政(板书)(1)我国政府的性质?

(2)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3)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练习:温州市长专线自2005年1月1日,改号“12345”开通以来,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共受理群众和基层单位来话26972件次,其中投诉举报9975件,已答复和办理8876件,总办结率89%,并开展领导接听日48次,在社会各界取得了良好的群众口碑。据此回答:

1、让群众与市领导面对面交流,主要体现了

(A)A.政治文明的进步

B.物质文明的提高 C.法律意识的增强

D.道德水平的提高

2、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监督,并来电投诉,这主要表明

(B)

A.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B.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C.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D.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3、下列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内在联系说法正确的是①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文明

②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③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和核心

④依法治国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方略(B)A.(1)(2)(3)

B.(1)(2)(3)(4)

C.(1)(2)(4)

D.(2)(3)(4)4.胡锦涛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这是因为(A)

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B、与普通法律相比,宪法与公民生活关系更为密切 C、宪法是我国所有法律的总和 D、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全部问题

五、附录:

1、“孙志刚事件”新闻背景:

3月17日,就职于广州一服装公司的大学生孙志刚未携带身份证逛街时,被广州黄村街派出所以没有暂住证为由予以收容。3月18日,孙被送往广州收容遣送中转站,后又被收容站送往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并于3月20日死亡。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法医鉴定中心的鉴定表明:“综合分析,孙志刚符合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即孙志刚是被打死的。

事件披露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此事亦引起中央有关领导高度重视。目前此案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涉案的13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被公安机关缉捕归案,3名在此案中渎职的工作人员已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

5月14日,三位法学博士以普通公民身份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

三位博士上书的主要内容及媒体的相关评论集中在三点:

一是收容遣送制度有违法治精神,应予废除。收容遣送制度使得民工、流浪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人身自由极易受到侵犯,有违法治精神。从依法治国的精神出发,没有法律依据的行政制度不应长久存在,对收容和限制人身自由的范围作不适当扩展的越权行为必须予以纠正。即使是出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需要,也应该重新依法制定相关法规,做到依法行政。如果民工在城市中违背了有关法律法规,应当按刑法或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而不应当用强制的方法将其送回户籍所在地。二是《收容遣送办法》违反了宪法和《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应予改变或撤销。

中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立法法》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制定法律。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而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授权国务院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收容遣送办法》是1982年制订的行政法规,其中有关限制人身自由的内容,与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相抵触。《立法法》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对于“超越权限的”和“下位法违反上位法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由有关机关依照本法第八十八条规定的权限予以改变或者撤销。可见,《收容遣送办法》属于应予改变或者撤销的行政法规。

三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尽快启动违宪审查机制。

三位公民依法“上书”,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是公民宪法意识增强的表现,对启动违宪审查制度有重要意义。从法律逻辑上讲,既然赋予公民提出审查建议的权利,该项权利就应当有法定的保障。所以,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机构对该建议进行研究并给予答复,是法律上的当然义务。呼吁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启动违宪审查机制,并将审查结果及时通知建议人和媒体。

因《立法法》并未对公民建议书的反馈渠道和程序以及回复时间、期限等作出具体规定,三位上书人一度深为担心建议书会因无法启动审查程序而被无限期搁置。但日前有消息说,此份建议书已经引起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正在积极办理之中。不少法律界人士认为,只要办理过程启动违宪审查机制,不管结果如何,都将是中国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标志性事件。(来源:《瞭望》周刊)

2、我国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

第一次:(1988年)

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第二次:(1993年)

修改内容共涉及九条,要点有:

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坚持改革开放”等提法写进宪法序言;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取代“国营经济”、“国营企业”;删去“农村人民公社”的提法,确立“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法律地位;将县级人大每届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

第三次:(1999年)

主要有六处修改:

强调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邓小平理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国家根本大法;增加“依法治国”条款;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概念;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的“双层经营体制”;个体和私营经济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确定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反革命活动”的提法被“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所取代。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第十八条至三十一条,共有14条,涉及13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关系国家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第四次:(2004年)主要有十三处修改:.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完善土地征用制度;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完善全国人大组成的规定;将戒严修改为进入紧急状态;增加对国家主席职权的规定;修改乡镇政权任期;增加对国歌的规定。

3、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湖南对嘉禾事件处理结果(节选)

新华网北京6月4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日上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严格拆迁管理的有关问题,同意湖南省对嘉禾县珠泉商贸城建设中违法违规有关责任人所作出的严肃处理。

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经湖南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已责成有关方面按规定程序撤销周余武中共嘉禾县委委员、常委、书记职务;撤销李世栋中共嘉禾县委委员、常委、副书记职务,并依法撤销其县人民政府县长职务;给予李水福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引咎辞去中共嘉禾县委副书记、嘉禾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职务;给予中共嘉禾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周贤勇留党察看一年处分;给予雷知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其嘉禾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县长助理、城关镇党委书记职务。对涉嫌触犯刑律人员的刑事责任,由司法机关调查后做出决定。对其他有关单位和人员的问题,将由有关部门继续调查处理。

嘉禾被捕拆迁户获得国家赔偿(节选)

时间: 2004-06-02 10:1

2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曾鹏宇

备受媒体关注的“嘉禾拆迁事件”日前又有新进展,记者6月1日获悉,清华大学宪法与公民权利中心日前派出律师赶赴嘉禾,向当地拆迁户提供法律援助;5月31日上午,两名律师代表三位因反对当地政府强制拆迁自家房屋而被捕的拆迁户向当地有关部门递交了国家赔偿要求申请书;结果有关部门在一天后就将全部赔款送到拆迁户手中,赔付金额约每人1700元人民币。

4、“效能革命”在温州

新华网浙江频道 记者 张和平马玉瑛 朱立毅 编辑 陈晓明 监制 何玲玲

2003年夏,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风暴席卷温州。

这是一场特殊的革命,革命的主体是机关干部,革命的对象也是机关干部。这场自我革命,革的就是群众深恶痛绝的“衙门作风”!

温州市委书记李强代表市委市政府将之宣称为:“效能革命”。“效能革命”如何实施?温州市决策层同样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他们“切口小、挖掘深”,先从小做起,从易做起,从“底线”做起。为此,实施广大干部看得见、摸得着、易接受、可操作的“四条禁令”,其中也包括 “工作日午餐禁酒令”,因工作日午餐饮酒易导致办事拖拉、态度刁蛮甚至误事。当“四条禁令”一铺开并为广大干部所接受,温州市决策层即有步骤地将“效能革命”引向规范,实施以制(度)保禁(令),建立“效能革命”的规范机制,这些制度就是:办事公开制、“窗口式”一次性办理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A、B岗工作制(类似演员A、B角接替制)、办事时限制、否决事项报告备案制、市直机关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与此相“咬合”,市委市政府又专门制订了机关效能监察制度、领导干部管理监督制度和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

开展“效能革命”以来,在半年的时间里,温州共辞退机关工作人员29人,撤职或降级、降职29人,行政告诫90人,此外还有260多人被通报批评„„

(2005—2006)第三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入围奖项目名单(共14名,排名不分先后)河北省青县县委:“青县村治模式” 上海市徐汇区政府:政府工作流程再造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政府:公众全程监督政务 安徽省芜湖市政府:“政府利用网络实行政府与市民互动” 浙江省温州市政府:“效能革命”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政府:淮海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浙江省绍兴市政府办公室:政府办公室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浙江省长兴县教育局:“教育券制度” 北京市大兴区妇联:“巾帼维权岗”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管委会:服务承诺制 浙江省武义县委县政府:村务监督委员会

湖北省秭归县政府:杨林桥镇“撤组建社”村民自治新模式 重庆市开县麻柳乡委乡政府:“八步工作法” 教学反思:

1、深刻感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很好体现了情感教育

2、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中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3、“孙志刚事件”新闻背景:学生了解 少说明学生对时事缺乏关注

依法治国 政府依法行政 篇2

随着形势的发展,依法行政考核已从积极探索的软性提倡,变为必须实施的钢性职责。《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 :“加强依法行政工作考核,科学设定考核指标并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目标考核、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对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依法行政考核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深入分析,找寻当前依法行政考核缺乏实效的根源 ;破解制约依法行政考核的瓶颈 ;探索新的依法行政考核评价机制 ;通过切实有效的评估,准确反映出政府各个部门依法行政的实际。促使由政府机关主导的依法行政考核在现有的体制机制框架内取得考核实效,彰显依法行政考核区别于一般考核的独特价值,以此作为当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突破口,确保和促进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工作。

2 现行依法行政考核中的问题及成因

2.1 从考核现状中透视出的问题

2.1.1 考核机制尚未形成合力

2009年 ,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由政府法制机构组织实施的依法行政考核,本应成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结果也应纳入到政府绩效考评之中。而实际工作中,区县依法行政考核尚未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之中,两种考核仍然独立开展。政府绩效考核实施机构,往往只对已有的依法行政考核指标再次精炼后,另行组织考核。政府法制机构组织的依法行政考核,区别于一般考核的独特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同 , 现有考核评价资源尚未得到整合。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过分夸大区县之间差异,导致各区县在适用于本区域的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构建上缺乏统一性,指标的权重也各有不同,考核力度也存在很大差异,科学、规范的依法行政考核工作局面尚未形成。

2.1.2 社会公众对政府主导的考核缺乏认同

依法行政考核由行政机关独立完成,在考核过程中缺乏公众参与,特别是缺乏由专家、学者及媒体组成的第三方考核主体,这种以上级对下级评价为主的考核,导致了依法行政考核主体的单一化特征,弱化了社会公众的需求对政府行为的导向性作用,依法行政的社会评价仍未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由政府法制机构组织各专项考核单位组成检查组,以年终一次性书面方式进行考核,是当前区县政府依法行政考核中较为常见的形式。主要包括各部门自评、听取汇报、查阅资料、专项职能部门和监督员打分等环节,体现出传统行政管理在行政理念与制度构建方面封闭、单一的特征。考评标准由行政机关制定,考评的组织实施在政府系统内部进行,考评结果也只在政府内部进行公布。考核的封闭式运行使得考核在各个环节上缺乏理性的程序保障与制约,使得考核对象和社会公众对考核缺乏信任和认同感。如 :杭州市余杭区的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及法治指数曾遭受国内行政实务界和法学理论界的质疑,其理由便是余杭区的法治指数是在余杭市政府的主导甚至是直接组织之下,进行依法行政考核指标设计,再在政府主导下运用这套指标体系对余杭区政府进行测评,选取的公众代表也不具有普适性等。[1]

2.1.3 考核对制度执行效果的检测功能有限

建设法治政府 , 不仅依赖国家的立法质量 , 更依赖于基层政府对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的效果。目前,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有一种倾向,[2]认为摆脱“人治”的束缚,选择“法治”的道路就是建章立制,在对“人治”的批判中,制度建设不断得以强化。反映在依法行政考核领域,就是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主要集中于制度建设等容易测定的内容,对制度的执行情况,特别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尚无操作性强的考核方式。现有法律规范难免出现漏洞,在无法依据现有的法律规范直接作出判断时,区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往往容易以“根据法律规定“或者上面“有规定”为理由来拒绝当事人的要求和希望。工作人员往往并不考虑当事人的要求和希望是否正确,而是直接拿出法律或者上面规定予以拒绝,回避由其本身进行判断。

在推进依法行政过程中,充分赋予行政机关以各种执行手段,为其设定较为全面而周密程序的行政执行法尚未颁布,行政机关在执法依据不能充分发挥其调整、规制作用的情况下,往往以缺乏执法依据为由而选择“不作为”。行政人员难以能动地发现法律,依据法理作出判断,受到那些毫无意义的抽象概念的限制和束缚是实务中仍然存在的现象。面对这类问题,现有的指标难以进行有效考核,考核本身所带来的导向作用使得各单位更专注于书面材料的完善,考核对依法行政工作实绩的检测功能大打折扣。考核结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2 成因分析

2.2.1 依法行政考核的定位模糊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政府,必须在维护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肩负起秩序行政的维护者、市场秩序的规制者、违法活动的制裁者等诸多角色,致力于消解诱发政治不稳定的环境与条件,以确保政府顺利地完成从传统权威、魅力权威向法律权威、理性权威的转换”。[3]我国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进型”的法治道路。推进依法行政的各项重点工作均由上级机关统一部署,但考核工作本身的推进却是“自下而上”。目前,国务院颁布的几份纲领性文件,仅是对考核工作提出宏观性的要求,但在国务院层面并未开展此项工作,即国务院对地方政府暂无依法行政考核,也未对此项工作下发过任何指导性文件。权威性制度规范的缺乏,导致地方各级政府在组织实施依法行政考核过程中,因缺乏统一的制度保障与战略上的宏观视角,各自制定出的本区域内有关依法行政考核的规范性文件,难免缺乏整体配合与协调,且考核制度仅仅针对考核本身,无法将考核看作一个系统工程,考核所需的组织结构、保障机制的建立等深层次问题无法涉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政府绩效考核、依法行政考核等对某一部门承担的工作进行重复评价等问题。

2.2.2 区县政府参与型行政的缺失

尽管区县政府在公众参与、提供优质服务等领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是,缺乏整体的制度安排以及政府在市场化过程中自身也被利益化等原因,参与型行政只能成为一种个别现象,甚至变为不同决策者根据需要选取的工具。政府往往将对其自身的考评作为一种纯内部管理行为 :一方面,缺少公众参与的思维传统,少数人“拍板”决策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考核的各项工作 ;另一方面,虽然来自社会民间的力量正在强烈地要求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并对现行体制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考核方式与指标设计存在缺陷。考核本身所带来的导向作用使得各单位更专注于书面材料的完善,难免陷入以“制度贯彻制度”的模式中。在行政机关内部,往往以管理者自居,依法行政作为成为行政机关用法律手段来管理“老百姓”的工具,其重点和对象是“治民”而非“治官”,这些固有思维方式与行为也对考核机制的建立,形成了极大的阻碍。

3 依法行政考核的对策研究

3.1 引进参与型考核评价机制

“对于行政活动本身的评价机制来说,不仅民众的参与机制没有渗入,而且政府系统内部的民主参与机制也不够完善。诚然,在价值观多样化的社会中,对于被迫应对民众需求的基层政府来说,往往很难有充裕的精力来进行科学的民主的行政评价机制的建构。因此,以贯彻《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建立和完善行政评价机制,确立评价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4]

我们的社会与政治现实,决定了政府的参与甚至直接组织依法行政考核评议是无法改变的现实。政府虽然可以主导甚至组织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设计与运作,但政府不是依法行政考核的唯一主体,不能用行政手段包办这一工作,民众和社会组织也不是依法行政考核的被动看客和接受者。因此,在依法行政考核评价中引入参与型机制,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势在必行。政府、公民与社会组织等都是依法行政考核的参与者与责任者。

3.2 转变单一考核评价方式

“在中国这样一个主要依靠行政主导的发展中国家,推行法治与发展经济一样,需要来自政府方面的强大动力。包括法治指标在内的较为全面的政绩考核标准恰恰能够提供这样的动力”。[5]法治政府指标体系,旨在通过对法治政府的精神实质进行深入剖析和科学概括的基础上,把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分解、细化和量化,转化为一个个可以测评的指标,组成一个体系和系统。“从微观上看,每一个指标及其数值要求均具体而客观,构成了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在法治政府的不同要求上清晰可辨的一个个努力目标,只有达到或接近这一数值才能符合这一要求 ;从宏观上看,法治政府的指标体系综合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目标要求,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必须全面兼顾法治政府的各项要求,不能偏废和失衡,否则同样无法获得好的分数。法治政府指标体系正是通过变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并通过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把法治政府的原则要求转化为易判别、可操作的具体标准,从而形成推进依法行政的内在驱动力”。[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法治政府指标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制约和影响某一地区依法行政工作的主要问题、薄弱环节及其根源所在,从而制定相应对策,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更有的放矢。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为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勾勒出具体达成目标的现实路径。对于难以量化的内容应注重档案记录,规范价值评判。这也成为依法行政考核取得实效的关键。许多制约工作发展的难点、重点问题总是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来,离开了行政机关日常行政的各类具体信息,也就无法对政府的行政行为,依照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给予具体明确的考量与测评。把量化分析与价值判断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扭转仅凭考核指标直接决定考核结果的工作模式。注重考核评价结果。

4 依法行政考核方式的转变

4.1 依法行政考核内容的区分

依法行政考核指标,实际上是用相对简单的指标对复杂的行为进行量化。在指标设计上,将文件内容直接转化为考核指标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健全推进依法行政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等基础性工作方面,的确可以将两者等同起来。但在行政执法等领域,我们面对的是执法人员能动、复杂的执法行为,影响执法的因素种类繁多。这些复杂的执法行为究竟如何通过考核进行评判,需要复杂的分析,很难用千篇一律的指标方式给出确定的答案。如前所述,考核的内容主要以国务院《意见》的规定为主,文件本身高度概括,有些为政策、倡导性条文,在行政执法领域,很难通过以上文件来提炼出能够检测工作实绩的考核指标,如:在执法体制创新、执法能力建设、执法效率提高、执法程序规范、执法效果判定、执法队伍建设、执法形象转变等方面,量化后的指标难以反映其本质要求,考核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执法部门的大量无法量化的执法行为只能通过考核人员将其记录成一个个的执法案例,接受更为科学、合理的评判,最终达到有效考核评估的目标。

4.2 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完善

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体系就是要构建一个较为客观、能为人们认可与接受的衡量标准,以此来测量和评价某一地区、某一部门依法行政的状况,相对准确地把握一个阶段内推进依法行政的目标设置是否合理,推进措施是否有效,从而对该地区、该部门法治政府的建设水平作出恰当、准确的评价,对谋划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作出科学判断。[7]同时,法治政府建设归根结底是人们的科学实践,法治政府的理念和精神要得到贯彻实施,就必然要细化为具体的工作要求,最终体现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门。尤其是就缺乏法治观念、长期行政主导的传统以及当下庞大的行政公务人员队伍,整体上而言依法行政的水平与素质仍然有所欠缺的情形来看,更应该通过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细化来将高度抽象的法治政府具体化为广大公务人员的行动准则,使得抽象的依法行政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方法、步骤,变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和可度量的指标。

4.2.1 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特征

4.2.1.1 指标的导向性

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对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现状作出客观、公正地评价,从而全面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步伐。依法行政考核指标把法治政府的大量工作要求,转化为易判别、可操作的具体标准,引导各级行政机关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考核只是工作的手段,而绝非目的。通过测评看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主动进行整改和完善,引导鞭策行政机关不断改进自身工作,达到以评促建、以评助改的效果。

4.2.1.2 指标的专业性

“对政府职能、行政规制必须客观对待,并且,在立法层次、执法层次和司法审查层次,必须有不同的标准”。[8]因为本文仅针对区县政府的依法行政考核工作进行研究,所以,这里仅对执法层面进行描述。“在执法层面,应该从适用法律规范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视角来运用行政权,区分行政规制权力和行政给付权力,羁束性权力和裁量性权力,合法行使相应的权力,并充分裁量,合理裁量,及时裁量”。[8]这体现了考核指标设计的专业化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对林林总总的指标进行区分和筛选,理清其相互之间的差异,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遴选出具有代表性,对建设法治政府至关重要的指标,最终在经过有序排列组合之后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4.2.1.3 指标的动态性

考核指标体系并非固定不变,它是随着工作的推进而不断调整、不断充实的动态考核机制。在确立了全面系统的制度体系和指标体系、评分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与当年依法行政工作重点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使考核制度的稳定性与考核指标的灵活性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客观、全面反映当年被考核单位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完成情况。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体系,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开放的指标体系。在指标初定时,难免受到意识与方法上的局限,出现指标的检测功能不强等不完善的地方,但在执行过程中,一旦发现现有指标背离了指标设计的初衷,需要结合工作实际及时对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作出调整,否则就会使得依法行政考核指标陷于尴尬境地,自然也就无法发挥依法行政考核指标对政府行政的制度保障作用。

4.2.1.4 指标的程序性

“目前,我国行政法体系最大的缺陷就是统一的《行政程序法》缺位。没有行政程序法规范整个政府的行为,法治政府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9]影响依法行政开展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恐怕还是保障行政行为平稳、有效运行的行政程序的缺乏。行政机关大量的行政行为(如行政收费、行政征收、行政裁决、行政确认、行政给付、行政奖励等)因缺乏严格的程序规范,从而给某些行政人员留下了寻私、滥权的空间。因此,应将各项程序性规定转化为考核指标,对行政机关是否公开其活动的依据、过程以及结果 ;作出行政行为是否说明理由,并告知相对人权利 ;作出影响相对人权益的行为,是否充分听取相对人的意见 ;特别是作出对相对人不利的行为时,是否听取了他们的陈述和申辩 ;行政公务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是否回避等问题进行考核。

4.2.2 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分类

在区县政府层面,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体系,可以根据不同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 , 如根据考核对象不同,分为行政执法类考核指标与街道办事处类考核指标 ;根据考核期限不同,分为日常考核指标与年终考核指标;根据考核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制度建设等基础性指标与制度执行等效果性指标。

4.2.2.1 行政执法类考核指标与街道办事处类考核指标

考核对象首先应具备行政主体资格,即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职权并对外承担法律责任。行政执法部门与街道办事处都直接与行政相对人打交道、行政行为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划分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具备执法权,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考核对象应适用于不同的考核指标。对于执法部门考核指标侧重于对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的考查,而对于街道办事处则侧重于对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等问题的考核。

4.2.2.2 日常考核指标与年终考核指标

日常考核指标是对行政机关日常履行岗位职责和完成任务情况进行的考察和数据收集,确保相关部门按时按质完成相应工作,离开了行政机关日常行政的各类具体信息,也就无法对政府的行政行为,依照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给予具体明确的考量与测评。年终考核指标主要针对工作周期较长,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的工作进行设计。如: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工作,对其宣传培训的形式、人数、相关材料的发放等数据均可以在日常完成收集,但对于现有工作模式的转换,执法依据的完善等事项则有赖于相关配套制度的颁布施行,以及对执法部门在运用条文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汇总,这些内容则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区分日常考核指标与年终考核指标的目的,在于将能够量化的考核内容尽可能在平时完成数据的收集,防止年终一次性指标收集所带来的偏差。

4.2.2.3 制度建设等基础性指标与制度执行等效果性指标

如前所述,目前依法行政考核主要涉及国务院《意见》确定的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等内容侧重于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建立,主要包括本机关主要负责人,是否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本部分是否起草了年度推进依法行政实施方案及其任务分解书等。这些内容多为推进依法行政的基础性工作,以制度建立等书面材料为主,考核指标变动性较小。而对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等内容,除决策程序、执法程序本身因不断规范,每年都有新要求外,其考核指标主要侧重于对决策、执法制度执行,取得效果的考查。尤其在现阶段,各项制度纷纷建立,而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考核应强调各项制度的运转,提高贯彻落实各项制度的执行力。

4.2.3 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操作

在运用依法行政考核指标构建法治政府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不能将依法行政考核指标机械化、绝对化。依法行政考核指标是法律规范具体化的产物,是为了解决法律的可操作性而科学设定的一系列可量化的指标,量化后的指标不能与相关依据直接等同起来。因此,运用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不能完全脱离行政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施行需要接受一般行政法治原则的指导,需要参照行政法律法规,要在严格遵守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基础上,保持适当的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弹性。

4.2.3.1 数据收集

收集整理与测评相关的材料数据,是顺利进行法治政府评估的重要前提,能不能收集整理出真实有效的材料,直接关系到法治政府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同时收集整理的材料也是法治政府评估最重要的参考依据。考核数据主要来源于各个单位的存档记录以及相关部门的统计,根据其权威性和可信度的不同,有些数据和材料可以直接作为测评的支撑材料,有些需要经过分析和研究后,转换为考核指标。不可否认,与经济现象等其他社会现象相比,对法治建设进行定量分析要更为复杂,数据获得也十分困难。这一方面要求我们能够通过深入研究,真正理解和掌握法治与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及其运作规律,把对法治政府建设的定量分析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另一方面要求充分收集和积累法治政府建设的数据,必要时由专门机构负责调查、收集和分析。[10]

因此,我们应畅通数据采集或供给渠道,对由专门机构负责调查、收集、整理、保存的数据实施数据共享。必须强调的是,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行政实践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如果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基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受到这种不良倾向的影响,势必影响到依法行政考核结果的真实性,从而使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的合法性基础从根本上受到动摇。因此必须确保信息收集的真实、准确。

4.2.3.2 现场调查

依法行政考核是开放式的考核,要吸收社会大众参与到测评当中来,而不能闭门造车,对着一大堆的数据材料仓促盲目地得出评估结果。现场实地调查,可以深刻认识到当地或该部门依法行政的真实水平,发现客观存在的问题,防止造假行为,避免出现考核分数高,但当地的人民群众怨声载道的尴尬局面,从而降低了法治政府评价指标体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在现场调查时,要扩大调查的范围,既要邀请有关专家参与论证,也要深入到基层,倾听当地群众的声音。问卷调查要具有代表性,要走访不同行业,选择倾听不同职业、年龄和文化程度人群对于依法行政的意见和建议。调查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客观中立的原则,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要充分考虑民意,反映民情,表达民愿。

4.2.3.3 分析汇总

在科学、民主的考核评价中,考核结果取决于多方因素制约,最终在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汇总中得出考核分数。从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中搜集、调取的数据材料首先由考核人员进行初步判断,对于还没有收集到的材料继续进行信息补充,对已经收集整理好的材料进行整理分类,重点核实相关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对分类整理好的数据进行录入,合理确定权重和分值,既包括每一个大项在整个评估体系当中的分值,也具体到每一个小指标所对应的分值。根据相关证明材料,评估其是否符合该指标的要求及程度,并进而划分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等级档次,在这个标准下酌情给出相应的分值。

4.3 依法行政考核档案的推行

依法行政考核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推行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评价的同时,对于不适宜用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进行日常考核。许多制约工作发展的难点、重点问题总是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来,离开了行政机关日常行政的各类具体信息,也就无法对政府的行政行为依照依法行政考核指标给予具体明确的考量与测评。特别是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也总是结合实际案例才能评判,为此,应该推行依法行政档案制度,对考核所需的数据进行日常采集,确保被考核单位在相应的时间节点完成对应的工作,收集的信息涉及各级政府机关依法行政的成绩与缺点、教训与经验,各级各类行政公务人员依法行政的实际状况,行政相对人对政府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依法行政的期望与要求等。

对依法行政工作中难以量化或通过考核指标进行考核效果不理想的工作进行甄别,通过对其分析,查找原因,找出对策,突破因考核指标不断改良而渐渐形成的设计瓶颈,从而扭转仅凭考核指标直接决定考核结果的工作模式。同时,只有借助执法监督的日常考核,才能提高考核评议的专业化水平。以行政执法为例,行政执法涵盖行政许可、确认、处罚、强制、给付等各种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也是当前法治政府建设的最重要环节之一。

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形成,法律、法规、规章的实施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大量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是由行政机关执行和监督执行的。对于行政执法领域的监督应该成为考核评议的重点。目前,较为通行的做法是由政府法制机构具体组织实施考核评议工作,对行政执法进行指导和监督本是政府法制机构的工作职责,区县政府都设有执法监督队,在执法监督过程中进行日常考核数据的采集是其履行应有的职责。但是,与各个执法部门相比,目前的执法监督鲜有全程参与执法的事中监督,而多以案卷评查、重大处罚备案等方式进行事后监督。要想发现推进依法行政中的问题,尤其是执法领域的深层次问题,使日常考核发挥实效,应进一步增强监督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监督人员首先要熟知某一执法领域的执法事项,操作规程等。由于执法部门间执法事项的差异很大,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 :在全部36个执法主体中,执法事项最多的工商分局1284项,执法事项最少的保密局两2项,没有行政许可的5家,没有行政处罚的2家,在这一点上,在增强执法监督的力量的同时,更应合理进行人员配备。

5 结语

推行依法行政考核评议,对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是否遵循法治规范与法治精神行使权力;使违法、不当行为受到追究,行政权力受到约束。妥善维护公共利益是法治政府建设进入新阶段所必然出现的产物,让考核评议真正发挥实效是政府法制机构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法治政府的宏伟蓝图已经逐步显现,时代已不可逆转地跨入法制社会的今天,通过积极推行考核评价制度,发现制约和影响某一地区依法行政工作的主要问题、薄弱环节及其根源所在,已经成为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关键环节,随着这一制度实效性的发挥,行政机关更应严格遵循法治精神。诚如杨建顺所说“现代行政法的价值体现在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抗衡权力,以权利的深度、广度来抗衡权力的力度、强度”。[11]

摘要:推行考核评价制度:通过对行政机关行政活动的量化评估,以此作为评价依法行政的重要尺度,已经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共识。从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到党的十八大;法治政府建设的宏伟蓝图从“努力建设”发展为“基本建成”,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各项工作变得更为紧迫,因此,立足区县政府工作实际,对推进依法行政的实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让政府机关主导的依法行政考核,在现有体制机制框架内取得实效,不仅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更是迫在眉睫的一大课题。

“依法治国”塑法治政府 篇3

山雨欲来风满楼。“现代政府”首先是法治政府,“政府限权”、“让利于民”、政务透明公开、“政府问责”、反腐风暴成为常态,都是“法治政府”的应有之义。不为众人察觉的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烈焰下,一场行政变革早已悄悄地淬炼成型。

“政府限权”势在必行

曾几何时,老百姓在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时逐渐发现:以往高高在上的“衙门”已不再专权蛮横,天底下也有“当官的”管不了的事。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中,政府愈加意识到,以往“保姆式”的强权管理再也行不通,政府权力的行使不断受到公民权利的挑战。

1996年,陈锦洪状告佛山市经委行政侵权并请求行政赔偿,开启了“中国民告官第一案”长达6年的诉讼之旅。虽然此案最终没有判决赔偿,但从法律上宣示了行政行为并非可以肆意妄为。1999年《行政复议法》出台,开通了百姓向政府“讨说法”的又一渠道。这些年,“民告官”已告别了长期蛰伏状态,在华夏大地此起彼伏,诸多诉状直指省部级行政部门,状告公安部,状告司法部,状告铁道部……迄今被起诉的中央部委就达几十个。

公民不断向政府“叫板”的背后,深刻揭示出一个真理:政府的权威必须置于法律之下,这是法治政府与非法治政府的根本分野。这对于习惯了计划体制下包揽一切、统管天下的政府而言,将是一次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脱胎换骨式的变革。

限制政府权力,必须从法律上准确界定政府的行为边界。无论是2005年成都火车站的“警贼勾结案”,还是2006年李志刚杀死城管队长案,都透露出行政执法权过大、失范等问题,人们在惊讶之余不禁大声疾呼:政府限权势在必行。1996年10月1日,《行政处罚法》施行,对行政处罚的权限、范围、程序进行了全面规范,限制政府滥用处罚权成为重要目标。2005年8月28日,《治安管理处罚法》获通过,加强了对人民警察执法规范的要求,更加鲜明地突出了警察限权的主题。

失去约束的政府权力必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危害。世纪之交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以约束政府权力为目标。2003年8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通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为“行政许可行为”单独立法的国家,意味着政府限权将从文本步入现实,政府审批行为从此被套上“紧箍咒”。为了配合许可法的实施,国务院取消和调整了1795项行政许可项目,整个审批事项削减近半,各地也对行政审批以及相应的法规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和整顿,让民众发出“公章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的感叹。

与此同时,为了防止一些地方借助立法手段私自扩权、非法牟利,运用“红头文件”侵犯老百姓权利,国务院加强了全国范围内的法规清理和规范性文件治理工作。

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国防教育法》,公布之日起施行。

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25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公布之日起实施。2003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行政许可法》,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2004年1月1日,我国110部新法律法规开始施行,其中国家级法律法规51部,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工伤保险条例》、《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等。

2006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007年10月1日实施。

2007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8年1月1日实施。

2001年,中央和地方两级立法机关进行了大规模的法规清理,大批与WT0规则精神不符的或过时失效的法律规章被明令废止。六年后,国务院再次决定对现行行政法规规章进行全面清理,包括655件现行行政法规、3031件国务院部门规章和9664件地方政府规章。截至2D06年底,已有90%以上的市级政府和80%以上的县级政府建立了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一度“违法红头文件漫天飞”的现象得到了有力遏制。

在法律缰绳的羁束之下,中国政府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瘦身运动”,上至国务院下到乡镇办公室,不断精简裁员。2D05年国家公务员法的出台,更加快了建立廉洁奉公公务员队伍的步伐,打造法治政府又多了一个重要的法律平台。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小的政府在百姓心目中赢得越来越大的威信。

“问责政府”成为常态

西方学者认为,“宪法不是设计来让政府金盆洗手”,大多数公民权利的实现都蕴涵着相应的政府义务,因此,责任总是与政府时刻相伴。然而,现实中不断发生的恶性社会事件,却一再指向政府责任的缺失。

1999年1月4日晚6时50分,跨越重庆市綦河两岸的人行虹桥整体垮塌,40人遇难。2007年,广东九江大桥、湖南凤凰沱江大桥相继垮塌。当悲剧以同样的方式不断上演,人们不禁向政府监管部门发出强烈的责任追问。

2005年2月14日,辽宁阜新矿业集团孙家湾煤矿发生特大瓦斯事故,214人死亡,国务院对辽宁省副省长刘国强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责成辽宁省人民政府作出书面检查。但每年的矿难事故依然不断,让人防不胜防。而2007年震惊寰宇的山西“黑砖窑”事件,不仅让人目睹了惨绝人寰的人类犯罪,更让人看到背后政府部门和官员极度缺失的责任意识。

密云踩踏事件,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圆明园防渗工程”事件,齐齐哈尔假药事件,松花江污染事件,哈尔滨550万元“天价死亡”事件,山西左云特大矿难瞒报事件……难以枚举的各类恶性事件,无不将政府监管职责的缺失暴露于众:问责政府成为必然。

2004年6月,一场“审计风暴”揭开了政府问责制的新篇章,随后的“环保风暴”更点燃了社会各界对问责政府的热切关注,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向社会传递出了“高官问责”的强力信号。2005年7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内容涉及定职定责、评议考核、责任追究,利剑直指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随意执法。在中央立法的带动下,深圳、成都等地出台了行政首

长问责暂行办法等,将问责制不断推向末端。

在经历磨难中成长,中国政府在一次次问责的压迫下逐渐成熟起来,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少了几许彷徨,增添了几分自信。2003年的春天,肆虐的“非典”考验着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国务院花了不到20天就颁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各种责任机制确保了政府行政效率,在很短时间内遏制住了疫情蔓延。2005年下半年,面对肆虐的禽流感,国务院又出台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从非典防治初期的手足无措,到禽流感的从容应对,这反映了政府公共服务主体意识的回归和应急能力的提高,也预示着中国政府在疫情的考验中越来越走向成熟、理性、负责。

“玻璃缸中的金鱼”

“政务公开”是现代政府的生命表征。对中国的老百姓而言,法治政府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透明度”了,在一系列公开机制运作下,各级政府成了“玻璃缸中的金鱼”。

在“入世”之初,中国政府就加快了政务公开的步伐,酝酿政府信息公开立法。200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明确提出“经过不懈努力,使政务公开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全国31个省区市普遍建立了政务公开领导机构和办事機构,国务院38个部委建立了政务公开领导机构。10月1日起,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开通,成为政府的一扇新窗口。也在这一年,我国首部民主政治白皮书亮相,坦陈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最终通过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阳光下的政府法”清晰地描绘出一条“政务公开”的路径。

听证无疑是新世纪中国政府政务公开的核心关键词。自2002年1月铁路票价首开全国听证会以来,各种听证会如雨后春笋,虽然有些沦为了花瓶式的摆设,但其背后蕴含的政府运作透明化、行政决策民主化的程序价值依然不可小觑。

政务公开蔚然成风,公民权利才有坚实保障。一周内“105次违章,10500元罚款,210分记分”,这是安徽来京务工人员杜保良在首都创造的交通违纪记录,由此引发的“暗中执法”讨论,促进了行政执法公开的步伐。从当年的8月份起,北京的违章司机就会接到“处罚通知书”,其他各地交警部门也纷纷采取了通报举措。“便衣”测速、“伪装”设备统统叫停,江苏、广东等地警方陆续出台了“透明执法”新举措,极大地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

如今,政府不再“侯门深似海”,敞开了胸襟接受阳光的普照。2002年《政府采购法》,使政府采购成为“阳光下的交易”,“赤裸裸”的政府行为更加受到百姓欢迎。《行政许可法》的实施,终结了以往“办一个证要跑十几个部门”的历史,上海和深圳的市民办理护照只需要两三分钟的时间,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共建立2100多个综合性政府服务中心,采取“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等方式,为纳税人提供最便捷的优质服务。

反腐肃贪,走向廉洁政府

法治政府必须是“廉洁政府”。如何根治腐败毒瘤,成为人民政府增强自身生命力的重大历史性课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反腐也到了危急关头。广东湛江特大走私受贿案,创了建国以来的两个“最”走私数额最大,涉及党政机关、执法部门受贿人员最多。

愈演愈烈的腐败案件,昭示了反腐斗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也坚定了党和国家整治吏治的决心。据统计,党的十五大以来,全国省(部)级以上机关共制定党风廉政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2000余项,其中中央纪委、监察部制定的有120余项。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成克杰,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黑龙江省政协原主席韩桂芝,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王昭耀,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上海市市委书记陈良宇等巨蠹陆续落马,破除了旧社会“刑不上大夫”的迷信。而2007年原药监局局长郑筱萸案更是让人始料未及,600余万元的受贿金额居然让其走上“不归路”,打破了近年来省部级腐败高官“坦白、认罪、退赃”即可免死的惯例,不仅彰显了政府擎剑反腐决心,且透露出中国反腐的新动向。

政府腐败,以官商勾结居多。为此,中国政府在2006年开始向商业贿赂全面宣战,剑指工程建设、土地出让、医药购销、政府采购、商业保险、银行信贷、证券期货等腐败高发的重点领域。6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六),将商业贿赂犯罪的主体扩大到公司、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一时间,全国68名厅局级干部涉嫌商业贿赂纷纷落马。截至2007年6月,全国共查处商业贿赂案件24879件,涉案金额61.56亿元。其中,涉及国家公务员的案件5523件,占案件总数的22.2%。与此同时,全国检察机关的反渎职侵权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每一次重大责任事故中都挖掘出一批“不落腰包的腐败分子”。

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 篇4

章新生

2005年第3期 ——民主法制

2004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实施纲要》总结了近年来推进依法行政的基本经验,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提出了“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地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推进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要以积极而认真的态度,切实贯彻落实好《实施纲要》,努力推进政府法制建设。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的重大意义,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第一,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努力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建设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各级地方政府作为执政机关,要按照《决定》精神,不断改进执政方式,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所要解决的,是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合法性操作问题;所要规范的,是政府机关的行政权力;所要明确的,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责任。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就是为了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进而做到依法治“官”、依法治权。既防止行政权的缺失,保障政府有效实施行政管理,又防止行政权的滥用,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第二,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建设法治政府,是适应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新形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完备的法制来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以及利益关系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需要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和调整。特别是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也要求我们按照国际的通行规则办事。建设法治政府,要依法界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作为政府应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更好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三,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建设法治政府,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改进行政管理方式的基本途径。建设法治政府,要求各级政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促进和增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建设和谐湖北,维护社会稳定。

二、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实施纲要》,不断提高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近年来,我省各级行政机关不断转变和更新观念,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完善在行政过程中执行国家各项法律、地方各项法规、规定和相关制度的方式,加大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的力度,依法行政的水平得到了提高。

(一)结合贯彻落实《实施纲要》,认真学习、积极宣传行政许可法,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行政许可法的颁布与施行,是对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2004年以来,我省以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管理创新。各级政府部门纷纷举办讲座和培训班,开展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培训;积极组织新闻单位广泛宣传,效果明显。省政府对现行有效的12645件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

保留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省政府规定的700项行政许可事项,同时将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及其实施主体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二)按照《实施纲要》要求,完善立法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为依法行政提供制度保障。制度建设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省政府出台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湖北省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规定,从制度上健全立法工作程序。在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审查工作中,我们扩大立法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公布法规规章草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我们还采取座谈会、研讨会、协调会、专家咨询论证会等形式,深入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不断推进立法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提高立法质量。

(三)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促进政府行为的进一步规范,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显著标志。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须从体制上大胆革新。我省已在武汉、襄樊、宜昌、黄石等地,实行相对集中处罚权的改革,从体制上解决多头执法、执法缺位、执法机构膨胀等执法扰民问题,对全省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现在,又有10多个市县正在着手进行执法体制改革的准备工作。

针对过去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不落实的问题,我们探索建立把执法权力与执法责任挂钩的新制度,以增强各级领导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促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并即将出台《湖北省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为规范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检查,省政府制定了《湖北省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已于2004年5月1日实施。《规定》明确规定,要建立报备登记、审查意见反馈、审查发现问题的处理等各项制度,积极督促各地各部门按要求将规范性文件报送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事前审查试点工作正在全省铺开。

(四)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工作,依法防范和化解各种矛盾,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重要环节。行政复议是政府内部层级监督的重要法律制度。在行政复议案件的办理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行政机关不合法、不适当的行政行为予以纠正,对合法的行政行为予以维持,并主动对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既有效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又积极支持行政机关进行有效管理,提高执法水平。

三、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

贯彻落实《实施纲要》,是一项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和《若干意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努力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

(一)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严格实施行政许可法。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行政机关不再通过行政管理方式解决问题。强化间接管理和事后监督,切实转变管理理念,转变政府职能。遵守信赖保护原则,维护政府信用。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

(二)努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行政机关制定各项制度,要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维护法制统一,遵循并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度内容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为此,要建立公开征求意见和听证制度、成本效益分析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争议协调制度、定期清理制度等。

(三)进一步理顺执法体制。要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按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的原则,清理和规范行政执法主体,明晰职责权限,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积极推进综合执法试点,继续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提高执法的整体水平。

(四)强化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完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不仅要纠正错案,而且要惩戒责任人。畅通行政争议的解决渠道,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信访事项。规范行政裁决制度,充分发挥行政调解、行政裁决在解决民事纠纷中的作用,提供高效、便捷、低成本的解决纠纷方式。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及舆论监督,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认真实行行政复议制度,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

(五)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提高法律素养,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自觉运用法律观念来思考研究情况、分析问题,依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善于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善于调解人民内部矛盾和处理其他社会矛盾,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政府法制机构一定要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在依法行政方面当好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充分发挥作用。■

依法行政与提高政府能力分析 篇5

【摘要】前不久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着实让我们广大的民众看到了我们党进行改革的决心和勇气,这次伟大的会议必将掀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政治体制改革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切实提高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的能力。依法行政,就是要求政府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要求,在合法的职权和职责范围内行使权力,并接受监督,承担法律责任,其中对政府权力的约束是依法行政的核心。依法行政对提高政府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行政立法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行政执法制度,切实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而提高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依法行政 政府能力 行政执法制度 行政权力的监督

【引言】

前不久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着实让我们广大的民众看到了我们党进行改革的决心和勇气,这次伟大的会议必将掀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政治体制改革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切实提高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的能力。

一、依法行政的含义和本质

(一)、依法行政的含义

所谓依法行政,就是依法设立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要求,在合法的职权和职责范围内行使权力,并接受监督,承担法律责任。其包括以下几种内涵:第一,行使行政权力的行政机关必须是依法设立,依法获得权力。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享有、行使行政权力。第二,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在实体上和程序上都必须有合法的依据。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的幅度、范围、原则,不得任意行使。①第三,行政权必须接受监督和制约,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滥用,侵犯行政相对人的权利,那么就要求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二)、依法行政的本质

依法规范、约束行政权力是依法行政的本质。②行政组织法规定了政府的职责和职权,政府一旦违反行政组织法就会越位、错位、缺位。行政程序法规定了政府行为的方式、过程、步骤,要求政府在程序上真正的依法行政,防止出现程序的不公,侵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行政管理法规定了政府行使权力的范围、条件、标准,防止行政机关权力的专断和滥用„„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对行政权力的约束和规范,体现着依法行政的本质。为了进一步准确把握依法行政的含义,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深刻认识依法行政的本质:

1、在人民与政府的关系的认识上,必须从公民义务本位和政府权力本位向公民权利本位和政府责任本位转变。依法行政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就是人民与政府的关系问题。现代政府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权力来自于人民,受人民监督。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之本,是行政权力之源;政府职责是行政权力的核心,是政府属性的本质。对于政府而言“法未授权不可为”;而对公民而言,“法未禁止即可为”。在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上,我们应当转变以前的官本位思想:不是人民为了政府而存在,而是政府为了人民而存在,人民政府应该是人民群众的公仆,是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着和维护者,要依法行政,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2、在法治理念上,必须从依法治民、治事向依法治官、治权转变。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重点是依法治官而不是治民,依法治权而不是治事,依法规范和制约行政权而不是扩大和强化行政权。在此前提下通过地方和部门的依法治理,让法律真正贴近每个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使法律真正贴近每个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使法律真正成为他们信赖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

3、在责任意识上,必须从片面强调公民责任向同时强化政府责任转变。我国现行立法比较重视设定公民责任,不太重视设定政府责任,一些规范政府行为的综合性重要法律法规难以及时出台,一些单行法律中对政府责任的规定或者处于空白状态,或者力度过软不具威慑力,或者又过于原则无法追究。先行行政执法过于重视行使行政权力,不太重视承担行政责任。一些执法者习惯于抖威风、耍特权,谋取部门利益,甚至在少数地方和部门形成了以案件为资源,以执法为手段,执法护违法,违法养执法,执法违法相互依存、恶性循环的黑色“执法产业”。现行的监督制度往往重视虚置的监督形式,不太重视落实行政责任。内部监督由于部门“利益关联”往往出现“互相礼让”;外部监督尽管主体众多,但难以形成监督网络;专门监督虽然制度不少,但实施起来阻力很大;监督者的监督责任同样缺失,很多监督都成了“软监督”。③

二、依法行政对提高政府能力的意义

(一)、依法行政有利于提高政府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凡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无不重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新时期我们应该继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市场对经济的驱动作用,不断的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但我们同时还应看到,除了要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经济类型体制以外,还要建立一套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经济法制体系,严格规范政府行为,我们可以说,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越发展,对法治化要求就越高,它要求作为市场管理和调控者的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科学合理的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的调控经济发展结构。另外,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掌舵者,须时时的拿法这一标尺测量各市场主体的行为,严格规范各市场主体,严格的依法办事,对不法分子绝不姑息,切实提高政府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二)、依法行政有利于提高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法治社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治化,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没有依法办事的落实,就不可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建设就无从谈起。而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责任重大,能否依法行政关系着社会主义和社会能否顺利建立。实践证明,政府依法行政,则政令畅通、社会和谐。④行政机关违法行政,滥用权力,则不仅仅容易侵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还会扩大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和谐问题。如果国家权力比例过小,公民的权力比重过大,往往会导致各种形式的无政府主义,社会秩序会陷入一片混乱。反之,如果 公民权利比重过小,国家权力比重过大,则又形成本末倒置,公民权利无法有效约束国家权力,反而被国家权力扼制的局面。这两种情况都会损害社会整体利益,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政府严格的依法行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系,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对提高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三、如何按依法行政的要求提高政府的能力

(一)增强政府的法制、平等、效能、服务的观念。

要提高政府的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转变政府的观念,法制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而政府在社会法制进程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就立法方面而言,政府是法律法规的制定主体;在行政执法方面,政府永远是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一方主体;在对外关系上,政府代表国家对外进行交往,有对外交往职能,所以只有不断的强化政府的法制理念,才能更好的带动整个社会进行法制建设。依法行政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运行基础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是政府给予其充分的发挥自我调节能力的空间,以及提供各项完备的服务的服务型政府,而不是以监督指导为主的管制型政府,所谓“服务”,就是要为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土壤,树立群众观点,一切从群众出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摒弃一切“官本位”思想,抵制一切官僚主义,真正从思想上转变,接受“服务”的内涵,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

(二)、完善行政立法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举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的法制进程相对西方的法制进程来说还很短,行政管理的众多领域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另外,我们应该看到由于行政立法没有很好地融入民主、平等、公正、理性等功法的精神,所以也造成并加剧了我国本已存在的法律冲突,同时对部门或地方利益不适当的考虑更使行政立法的整体质量不高。

第一,要端正行政立法和规范性文件的指导思想,真正融入民主、平等、公正的立法精神,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着眼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行政立法要与时俱进的眼光,立法跟上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减少法律的漏洞,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第二,应遵循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确保行政立法的合法化。依法行政对行政机关制定行政规范的要求是法律优先与法律保留。所谓的法律的优先要求行政立法与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不得与法律相抵触;法律的保留意味着某些立法事项与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不得染指,或非经授权不得进行立法。

第三,完善立法技术工作,吸收与借鉴科学的立法手段,是所立得法具有可行性。

第四,要扩大公众对立法的参与,是行政立法能够体现民意,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归根到底,行政立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服务于人民。

最后要完善立法监督制约机制,将不合时宜或不合法的行政立法或行政法规及时清理。

(三)、完善行政执法制度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最直接相关的、最大量的、经常性的管理活动,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关节,是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直接交锋,其公正、有效与否,不仅关系到行政管理的效力,更关系到公民权益的保障以及法治国家的建设。如果有良法但是没有良好的执行,法治的理想就如“镜中花”、“水中月”,不过是诱人的幻影。因此要全面、深入地推动依法行政,必须加强和改革行政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一,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行政机关是我国最主要的行政执法主体,除此之外还有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特别后两种执法主体,由于一些原因有时并不被人们所了解,所以也经常发生不依法行使权力的情况。所以我建议应实行行政执法主体公告制度,行政执法主体公告制度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将本政府的所有行政执法部门及职能等向社会公告,使公众知悉。一方面,可以使公众了解有权进行行政执法的部门,自觉抵制非执法主体执法。另一方面,实行公告制也可以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水平。至于公告方式,除了可以在当地政府公报上予以公告外,各级政府还应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告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以便公正查询。

第二,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制度。政府依法行政,就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故应针对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的实践的现实需要,结合现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具体规定,明确并严格地实施一些最基本的、实施条件最成熟的行政程序制度,包括:除了法律规定的紧急情况之外,行政机关作出涉及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已作出决定的事实、理由和根据,并给予其陈述和申辩的机会,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保障当事人的陈述权和申辩权;对重大的事项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该组织听证;作出行政决定之后应该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并告知具体的救济途径和期限;行政机关的决定应该采取书面的形式,并依法送达当事人;书面决定应当说明据以作出决定的事实、证据、理由和法律依据,如果是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还必须在行政决定中说明理由。

第三,加大对行政强制行为的程序约束。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都是行政执法主体为实现行政目的,对行政相对人的财产、身体及自由等予以强制而采取的措施。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是,行政强制行为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利造成损害的风险性也特别大,故须加以严格的约束,要求行政机关纳入法治化的轨道。所以我建议应该尽早出台统一的行政强制法,切实提高我国行政强制程序的法治化水平。

第四,完善行政执法案卷制度。行政执法机关应该客观、全面、详细地记录行政执法的事实、证据材料和决定,对行政相对人的有关监督检查记录、证据材料、执法文书应当立卷归档,要重点做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行为的归档和整理工作,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案卷制度,定期的检查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纠正。认真坚持实行这一制度,有利于夯实行政执法的工作基础,促使行政机关的自我纠错能力,推动行政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依法行政,提高政府的责任能力。

第五,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行政责任难以落实,是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鉴于此,在多年来的行政改革过程中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就是重要的制度创新。但还需从一下几个方面给加以完善:(1)坚持依法决策。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促进各级行政机关认真实施各项法律法规,在行政决策中把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减少决策中的人为因素。(2)加强了行政法律制度的建设。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促使各级行政机关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着力规范行政权的设置,加大对涉及行政许可、行政收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机关管理手段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力度,使行政法律制度不断得到完善。(3)促进各级行政机关的树立法制观念。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坚持职责法定化、程序规范化、责任明确化,并通过对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广泛开展,逐步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内部的行政效能评估机制。(4)促进行政执法水平的提高。即行政机关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行政执法行为更加规范,随意执法的情况大大减少;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有所提高,通过权责挂钩的制约,行政执法人员的权力本位意识逐步向责任本位意识转变,开始形成规范执法、文明执法的风尚。各级政府和行政机关应当全面推行行政机关责任制,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明确个行政执法机构对外承担的法定职责,将职责层层落实到每个岗位和人员,做到权责分明、责任的到人,并统一进行监督和考核,以真正实现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为此,必须对执法机关的职权与职责进行科学的分解,建立起完整的岗位责任体系,并积极采用电子信息化手段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从而将执法责任制由传统的单纯事后监督并追究责任,转型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动态监督并追究责任,以减少行政损害和社会成本;还必须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举报、控告、申诉受理制度,逐步完善和推行引咎辞职制度。

(四)、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我国目前在行政监督方面一个较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而行之有效的行政法制监督制度,从而保障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

第一 建立人大监察专员制度。鉴于我国目前的权力机关的监督缺乏具体的操作手段,而且权力机关监督的力量还不是十分明显,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议设立人大监察专员制度。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在现实中也存在这像听取报告、质询、行政执法评议等监督,但是切实有效的监督并未形成。如今国务院向数家大型国有企业派出的督察专员,可以作为专员制度的一个雏形。但按照法治的要求应尝试在人大中设立监察专员,这样才能实施有效的监督。

第二,完善司法监督制度。目前司法机关对行政的监督,主要是通过行政诉讼的途径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对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的具体行为进行合法性的审查,判断和评定该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是否有效。通过这种法定的方式来对行政机关的行为进行日常和法制化的监督。此外,我们的法院可以通过司法建议的形式监督行政机关改进行政管理工作,完善行政管理制度,提高行政能力。

第三,加强对行政管理的层级监督,强化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于所属各部门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行政机关违法的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建立完善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制度。层级监督的主要内容是监督检查下级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包括制定规范性文件是否有悖于法律,依法改变或者撤销下级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不适当的行政决定、命令或者指示,考核和奖励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通过层级监督,规范下级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行为。

第三,赋予行政监察和审计监察监督以独立的地位。我国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察在立法上已经向法制化、制度化发展,但其监督地位还有待提高。行政监察和审计监察在实践中需要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监督。把这两个部门至于政府内部,其人、财、物归同级政府控制,很难有效地对地区和本部门作出强有力的监督,对于所属地区的首长等是无法实施监察,无法真正处于监督的地位。鉴于我国的情况,可以真正做到监察独立和审计独立,充分发挥监察和审计在防止公务员腐败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推进和依法行政走向完善,我国的行政法制监督制度也会随之向前发展,走向完善,这也必将推动政府行政能力的提升。

(五)、整合政府解决纠纷机制。

我国政府防范化解社会矛盾机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最初强调政府解决纠纷到强调防范化解并重,这种转化意味着由纠纷的事后解决到矛盾的事前预防和纠纷的事后解决并重,由被动走向主动,有消极等待走向积极预防,进一步体现了我国政府以人民利益为本位的服务意识。实践中我国的矛盾防范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有的领域内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矛盾防范机制。目前治安领域已经建立了矛盾防范机制即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其他领域也可以建立与行政职能相适应的矛盾防范机制,从而可以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在这方面的能力。

(六)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能力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是行政活动直接实施者和具体行为人,他们依法代表国家各级行政机关直接行使行政权力、具体履行行政职责。依法行政归根结底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直接影响依法行政的推进。因此只有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能力,才能相应提高政府的能力。依法行政观念和公务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除了需要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断自学外,还要从培训、考核等制度上保障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的提高:

1、建立学法制度,加强依法行政知识的培训。我国可以专门制定关于公务员的《培训法》,尤其是一些发达的省、市、自治区,把培训高素质的公务员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建立完备的公务员培训制度,这样可以更好的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时,提高政府的能力。

2、把依法行政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因为许多官员热衷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急功近利,决策失误、劳民伤财、弄虚作假,而不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长远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也把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抛在了脑后。因此,应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把依法行政的情况列入各级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的考核内容,把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作为考核行政机关领导和一般工作人员的重要标准,这样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大的意义。【结语】

依法行政对提高政府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行政立法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行政执法制度,切实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而提高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①韩建、王俊良:《我国依法行政的基本理论与实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②韩建、王俊良:《我国依法行政的基本理论与实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③延永玲: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新西部 》2010年第10期,第8页。

政府依法行政工作总结(DOC) 篇6

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我们来对前段时期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以便于更好的做好下一步工作。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政府依法行政工作总结,供您借鉴。

今年以来,我们在隆回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和罗洪乡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围绕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执法为重心,全面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积极开展依法行政宣传培训、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行政监督、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等工作,把推进依法行政与加快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逐步实现政府工作法制化、规范化,为法治政府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组织领导,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推进依法行政,关键在领导、重点在落实,我们始终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运作的基本准则。乡政府年初把依法行政工作与经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下发《罗洪乡20XX依法行政工作计划》,成立了罗洪乡依 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以乡长覃志华为组长,着重抓好依法行政队伍建设。激发了干部主动学法、约束并规范自己行为、依法行政的工作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干部职工依法行政水平,并切实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

二、认真开展宣传教育,增强依法行政意识。

加强对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认真组织法制宣传,普及公民法制观念。坚持全方位多形式宣传,营造良好的教育宣传氛围一是开展执法宣传活动在主要街道、路口悬挂宣传横幅,向广大群众散发宣传手册,发放各类宣传资料,接受群众咨询等举措,使执法宣传工作达到了一定的细化和广度;二是组织专门的学习会议,比如今年组织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等重要依法行政法规制度,极大的提高了行政有关干部的思想意识水平,使他们能在日常工作中按照有关要求严于律己;三是组织各类互动宣传。引导群众向人大代表反映问题、献计献策、并在乡设立投诉电话和投诉信箱,办理群众投诉、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均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教育、沟通和互动效果

三、强化规范性文件审查,规范政府决策行为

严格执行《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实行逢文必审,严把法律关,凡需要以乡政府印发的规范性文件,先由法制办把关审查依据是否充分,内容是否违反法律、政策,程序是否合法。对涉及群众重大利益的事项则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来扩大政府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规范性。加快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通过电视广播、公开栏对全乡重点项目,干部任用等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公示,增加工作透明度。充分发挥政府信息中心职能,加强政府网站群建设,提高信息传输安全性。

四、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点是规范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的监督约束机制。凡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都进行了听证,建立健全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一是强化人大监督。乡政府每年都向镇人大报告依法行政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虚心听取其对法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强化专门监督。成立了由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任组长的依法行政工作监督小组,定期不定期检查依法行政工作。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群众对机关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在乡纪委设立行政效能投诉和 举报电话,随时接受群众的举报和监督;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镇依法行政工作监督小组认真调查、核实,及时作出处理。

五、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了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我乡建立健全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考评机制、综治领导责任机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机制等,建立了罗洪乡政府网站,发布政府重大事件,方便群众了解政府工作;进一步规范了财政管理,实行政务、村务公开,我乡无一起因不依法办事,而造成违规、违纪现象发生各村、各单位的各项工作制度、职责全部上墙,对外公布,在便民的同时接受群众监督

六、存在的不足与明年工作打算

我乡依法行政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与依法行政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一是依法行政、科学行政贯彻落实还没有完全到位,部分执法主体存在畏难情绪;二是依法行政监督不够有力,行政问责机制尚未健全,影响依法行政深层次推进;三是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还需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仍然比较薄弱。

依法治国 政府依法行政 篇7

关键词:财政,法制化国家,推进措施

1 公共财政的概念和特征

要理解好依法管理财政必须首先理解财政和公共财政的概念。财政活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经济现象, 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人类社会出现私有财产, 社会分裂为阶级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一旦产生, 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家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 于是国家财政这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也就应运而生。“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 财政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 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实际工作来看, 财政是指国家 (或政府) 的一个经济部门, 即财政部门, 它是国家 (或政府) 的一个综合性部门, 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 保证实现国家 (或政府) 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 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 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 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 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 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公共财政的定义可以这样概括, 即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 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 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 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公共性、透明性和法制性是公共财政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公共性是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 公共性和财政分配的不对称性有密切关系, 所谓财政分配的不对称性是指从收入过程来看, 是价值单方面的转移, 表现为社会产品的价值从市场主体 (企业和个人) 手中单方面让渡到政府手中, 政府取得收入不需要向市场主体付出任何报酬。从支出过程来看, 财政分配除了要提供公共商品与服务以外, 还要实现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 主要是通过转移支付来帮助社会弱者, 这就是财政非市场特征的最集中表现, 公共财政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透明性是公共财政运行的基本要求, 相对于纳税人来说, 财政资金是公共性的, 因此必须公开和透明。法制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法则,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而公共财政必须坚持依法理财, 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活动必须在法律的约束下规范运行;另一方面, 依靠法律的强制手段, 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

2 依法管理财政的意义

依法管理好政府财政, 对于建设法制化国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 依法管理好政府财政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 法制性是其基本特征, 依法管理财政是保证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和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必然要求, 公共财政的一切收支活动必须置于法律规范和约束之下, 实现财政收支活动的公开、公平和透明;第二, 推进依法管理财政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保证, 有利于促进政府财政活动规范运行, 财政资金的合理运用, 防止贪污、腐败等违法行为发生。

3 目前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政府财政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第一, 财政决策等财政行为不规范, 漏洞比较多, 部门财政决策权往往由本部门领导个人来决策, 财政决策不透明, 公开性不够;第二, 财政立法层次低, 法律体系不健全, 财政立法除少数几部为法律层次, 大多数都停留在部门立法;第三, 财政支出效益较低, 使用不尽合理, 对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的投资该退出还未退出, 对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需要还不能完全满足, 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待遇差别较大。

4 推进依法管理财政的主要措施

4.1 加强政府财政立法, 完善财政立法体系

财政立法的主要任务是, 通过加强财政立法, 建立体系完善、门类齐全的财政法律体系, 使一切财政活动都能做到有法可依, 以保障财政体制改革、健全财政职能。在相关的财政法律的制定过程中, 充分发挥法学家与财政专家的作用, 使财政法制建设始终处于民主与科学的框架内;同时应强化人大代表监督预算和决算的监督力度, 完善人大代表质询制度, 使人大代表对国家预算和重大收支项目的来龙去脉都清清楚楚;在立法中要重视中央与地方税权划分、税种划分以及转移支付制度的构建, 解决好这些问题必定会使我国财政法制化水平向前大大推进。合理界定财政的职能范围, 提高对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性事业的保障能力,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4.2 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 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

建设法制财政, 必须强化对政府财政的监督。财政预算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决定了财政预算的审批权必须而且应该纳入人民权力的范围, 由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大代表行使。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监督预算, 就是体现人民意志和愿望的过程, 就是把预算草案变成具有法律效力的财政计划的升华过程。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 依法向同级人大报送预算编制、执行以及决算的相关材料。过去由于预算未编到单位和项目上, 把编制中应解决的问题推到执行过程中, “一年预算、预算一年”,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批条子过多, 随意性较大。坚持把人大审批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 对审计查出的问题, 督促政府研究整改意见, 责成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进行整改, 整改结束后向人大常委会专题汇报整改情况, 使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监督得到深入和延伸。长期以来, 财政部门提交人大审议的预算报告确实存在着“内行人看不清, 外行人看不懂”的问题, 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们审议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导致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预算监督工作停留在一般程序上, 实质性的监督难以到位。为了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人大应该在预算编制初期提前介入, 了解财政综合预算和部门预算编制的基本情况, 进一步增强了预算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3 加大对政府采购的监督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及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采取竞争、择优、公正、公平的形式使用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等财政性资金, 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法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法》的实施对政府采购管理监督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从采购运行的实践来看, 我国尚处在摸索实践阶段, 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不规范的现象, 政府采购中存在巨大的利益, 使得采购官员有滥用裁量权的冲动, 采购人员采购时, 不是以公共利益为重, 而是很可能作出使其私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具体管理职责不清, 监管部门采购资金审核不严, 年度或季度、月度采购计划不能准确执行, 下一步需要规范运作, 提高效益, 政府采购的根本目标是节约成本、治理腐败、规范管理。

4.4 实施阳光财政, 保证纳税人的知情权

在纳税人享有的诸多权利中, 知情权是一项基础性的权利, 同时也是首要权利。其他权利能否实现以及能否充分实现, 需要以知情权作条件。纳税是国家规定纳税人要把自己的金钱缴纳给国家的一种义务, 纳税人要尽这种财产损失的义务, 当然有权知道履行这种义务的原因, 如税收是什么、国家为什么要征税、国家征税干什么、国家对哪些人征税、国家应该征多少税、国家应该怎样征税等, 这些都应该让纳税人明白。赋予纳税人知情权, 有利于纳税人监督政府的公共财政, 打造出透明政府、亲民政府、服务型政府。无数的事实说明, 权力使用的不透明必然让权力监督架空, 于是, 权力无所畏惧、无所不能。要让权力在阳光下使用, 清清白白, 干干净净。接受更广泛的监督, 让钱用在明处, 用在刀刃上。

4.5 实施过错责任追究, 推进财政绩效评价制度建立

责任追究是维护法制权威性的根本保障, 也是推进理财的必要手段。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要结合岗位责任制、财政执法责任制、建立理财过错追究制度, 明确过错责任追究范围、追究程序、追究方式等。在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中, 因主观故意或过失违反财政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规定的, 都要实施过错责任追究;部门违反规定形成过错行为的, 要追究其主要领导责任, 坚持有错必纠、处罚到位、不断强化依法理财的责任意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作为改善公共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 具有判断、预测、激励、约束等多项功能。建立财政绩效评价的制度和方法,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 缓解财政收支矛盾, 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合理、到位。

4.6 继续深化政企关系改革, 培养市场主体, 壮大市场力量

依法管理好理财, 除了需要国家机关通过相应的制度构建与变革而自觉地实行以外, 还需要有坚实可靠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为此, 就需要使市场的主体——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方面的成长与壮大。通过继续深化政企关系的改革, 使企业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政府也承担起相应的职责, 消除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 同时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力量, 使各类市场主体都得以健康的发展, 并将其作为中国市民社会的基础, 推进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

4.7 强化对财政的自由裁量权的管理

依法治国 政府依法行政 篇8

关键词:依法行政;法治政府;行政权力

一、依法行政的内涵

所谓依法行政,是指各类行政主体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管理,并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学界把“法治”概括为八个字:约束公权,保护私权。从这一本质出发,依法行政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内涵。

(一)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必须合法

依法行政首先就要求行使行政权力的机关和组织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地位、资格和组织条件,如果进行行政活动的主体不是依法成立的或者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那么,他的行为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二)行政权力的取得和行使必须合法

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于法有据,同时,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活动必须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活动,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现实中“只要初衷是好的,采取什么样的手段也就无所谓了”的观念是经不住法律考验的。依法办事是政府行政的一个基点,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将好事办好。

(三)行使行政权力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到权责统一

依法行政要求行政主体在享有行政权力的同时,必须承当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不当行使权力、滥用权力、不作为、不尽职以及失职、渎职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即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二、我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法制建设曾一度受到重视,行政法也应运而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较大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自1957年起,在“左”的思想干扰下,法律受到轻视,法治被否定,政策代替了法律,行政法滞步不前。在随后的“文革”时期,法律虚无主义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民主和法治惨遭践踏和抛弃。我国社会主义法制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依法行政无从谈起。

我国依法行政的发展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正式推进的,可归纳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步阶段,这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9年,强调的是政府要依法办事;第二个阶段是建立阶段,这个阶段是从1989年到1999年,这个过程中强调的是约束权力;第三个阶段是发展阶段,是从1999年到现在,这个阶段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过程,经过前面两个阶段,我国的法律体系已逐渐搭建起来,广大政府机关、行政人员的法制意识也得到了较高程度地提高,公民的维权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这个阶段我们党鲜明提出了要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回望历史,纵观我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轨迹,从1978年,到党的十八大明确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新目标,至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重大任务,步履始终清晰、紧迫而坚定。

三、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主要措施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坚持职权法定原则。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自始至终需要有法律依据,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不可否认,现在各方面工作的难度在加大,但是,再难也要依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如果基层政府部门还迷信于行政强制,习惯于通过强制的方式推行禁令,将工作简单化,只追求结果,不顾实际,不注重程序,那样,只会引起民怨,而且违法的是政府,被推上被告席的也会是政府。

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没有界限,权力就会无休止扩张。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行政机关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即制定一份权力清单,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力、没有什么权力、能在多大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这样才能有效杜绝失职、渎职行为,這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础。

政府要列出自己的权力清单,关键是简政放权。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就是简政放权。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多个场合指出,以大幅精简下放审批事项为重点的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截止到2014年底,国务院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已取消下放708项。用网络上流行的话来说,为了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国务院也是“蛮拼的”。所有这些充分显示了中央推进审改的决心。与此同时,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也陆续浮出水面,全国各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与创新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这是对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主要内容提出的明确要求。从此政府的决策不再是一人一言一决定,而是人员专家化、程序法定化、责任终身化、结果合法化的一项机制。

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建立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实际上就是为了保证每一个决策者都要对自身的决策负责任,不能随意做决策。决策终身追责,必将“倒逼”广大领导干部谨慎决策,谨慎用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敬畏民意用好决策权,既注重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真正立足当地实际,立足长远发展,为群众谋求长远利益。

(三)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在行政执法体制方面老百姓反映最多的的问题就是,“有好处就抢着干,有责任就踢皮球”——权责交叉、界限不清、多头执法,执法“缺位”、“越位”、“错位”,对此,老百姓深受其害,反映强烈。

“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就是改革的重点。《决定》针对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出要合理配置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等具体措施。相信这一系列措施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钓鱼执法、选择性执法、养鱼执法等问题。

(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是提升执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

规范执法行为。衡量和判断执法工作的成效,既要看法律效果,更要看社会效果。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的期待要求。既要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又要准确把握社会心态和群众情绪,改进执法方式,理性文明执法,注重语言规范、行为规范。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

完善执法程序。严密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平公正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对一些敏感复杂案件的处置,如果执法程序规范严密、公开透明,就能最大限度地赢得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执法瑕疵而授人以柄。

上一篇:摄影测量复习题及答案下一篇:2018早上励志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