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行政职能转变

2024-08-11

中国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精选8篇)

中国政府行政职能转变 篇1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所谓政府职能,是指政府为实现国家利益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负有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经过多年的改革,从总体上看,我们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政府管理经济的体制发生了显著变化,政府管理职能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直接从事和干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的现象大大削弱,经济调节、市场

监管和综合协调的职能明显增强;单一追求高增长目标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工作重心逐渐集中到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上来;以人为本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不断丰富,政府的政策方针更多注重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

然而,转变政府职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的政府职能还不同程度存在着部门管理体制不够配套、依法行政意识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等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干预经营,集权审批,市场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以充分发挥。二是体制不顺,因权设事,“三乱”现象还不能得到全面禁止。三是执法不严,侍权干预,行政执法制度的机制还不够健全规范。这些现象不同程度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影响了社会投资和消费的积极性,最终结果是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体系内,政府只有从直接微观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重审批重管理转到重执法服务上来,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经济发展环境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优化发展环境、建设法治政府,主导权在政府,主动权在政府,关键环节在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制度建设,实现三个协调

要真正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就需要有完善的制度机制做保障,通过制度把政府的职能固化下来,因此,加强制度建设显得非常重要。要注重通过提高立法质量,完善配套制度机制,确保政府及其部门实现行使职权的法制化、规范化,努力做到“三个协调”:一是要与健全市场机制相协调。转变政府职能与培育市场机制是相辅相成的,在将企业推向市场,市场对企业起引导作用的条件下,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建立市场秩序,规范市场主体,健全市场组织,不断提高市场的组织程度,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只有这样,政府职能转变才可能真正到位。二是要与健全社会组织相协调。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组织承担政府让渡的职能,必然导致大量社会事务无人管辖。因此,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同样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保障。政府要积极对社会组织予以引导和管理,促使其不断健全和完善,从而有效地分担传统体制的部分政府职能。三是要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协调。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给国有企业更多的自主权,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不再管理国有企业,而仅仅是从直接干预转向间接调控的管理方式转变。因此,要转变政府职能、改变计划体制下的政企关系,就必须完善国有企业的自我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实现企业搞活的目的。

二、理顺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

转变政府职能,其根本在于理顺管理体制,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如开展了对相对集中的行政审批、行政执法依据梳理和行政权力清理等工作,基本理顺了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今后,还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对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的审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对确要保留的审批事项予以精简、规范;对部门之间重复、多头交叉的审批予以归并。同时,要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的监督约束机制,推进行政审批的政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真正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使政府部门从过去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搞好公共行政,加强公共服务,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廉洁高效、协调运转、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

法制是发展环境的基础,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是政府的职责,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是政府的失职。因此,有必要加大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力度,加强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要把依法行政与提高政府部门服务水平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必要的执法经费,坚决纠正各种形式的收支挂钩现象,以有法必依求效率,以执法必严保公正,以违法必究顺民心,以法制意识和执法水平论干部,确保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

四、塑造诚信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

从不同角度看,转变政府职能,实际就是转变政府形象,努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具体操作中就是要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着力改善软环境;要增强为民意识,牢记党的宗旨,立足本职,尽心尽责,心系群众,扎扎实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坚持在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塑造政府新形象;要大兴学习研究之风,面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摆脱文山会海,挤出更多的时间,集中更多的精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把各项决策建立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树立起新时期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

中国政府行政职能转变 篇2

1 政府职能的改革之行

从国内看,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后,国家开始反思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全能政府”的种种弊端。为了适应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家大刀阔斧地展开了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内容的公共行政改革。

由于政府职能集中反映了国家管理活动的实质和方向,故而是政府进行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活动的指南。对之进行科学的界定,是保证行政管理活动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前提。

不过,何谓政府职能,国内外学者表述不一。依笔者拙见,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政府职能并非是个静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着行政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察看我国当前的社会态势,一方面,公民的法制意识不是很强。据一项对上海市民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排名公共秩序前三位的问题分别为: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无视红绿灯,乱穿马路,经常发生率为43.3%;自行车不遵守交通规则,横冲直撞并随意停放,经常发生率为43.9%;乘坐公交车不排队,争先恐后,不遵守先下后上规则,经常发生率为37.2%。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弱势群体扩大,道路交通拥挤,公众需要政府创造就业机会,提供生活保障,建设公共设施。这些因素,致使我国政府职能面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可是,海量的行政任务与有限的政府资源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公共行政职能无法成为政府“专利”,需要由社会来合理分担。于是,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就成为转变政府职能的一种理想的社会治理模式。

2 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管理公共行政事务的法律制度

社会自治就是为了实现公共行政的分散化,国家通过法律设立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管理公共行政事务的法律制度。

根据法律规定和法理要求,参考学界观点,笔者认为只有具备以下主要特征的社会组织才具有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资格。

(1)独立性。非政府公共组织不属于行政机关系统。它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对特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并能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这个特征使非政府公共组织可以避免行政机关的官僚主义习气,在管理中,呈现民主化和亲民化。

(2)非利性。与营利性社会组织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同,非政府公共组织关注的是无利可图的公益事业。这个特征使它不追求权力出租和寻租,减少行政腐败。

(3)公益性。公共利益可以分为普遍公共利益和特殊公共利益。政府关怀的是为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普遍公共利益,但非政府公共组织关怀的是特定范围内的人们所享有的共同利益。这个特征决定了非政府公共组织可以履行相应的行政职能。

(4)公权性。为了对特定的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非政府公共组织享有法律授予或者确认的公共权力。但管理行政事务和维护公共利益的有限性,使其享有的公共权力相对有限。

(5)非包性。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财政经费不是全由国家财政拨款,这个特征使其参与行政管理可以降低政府管理的成本。

以这5条特征衡量,我国目前非政府公共组织主要有三种类型:(1)社区组织。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2)行业组织。如律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3)公共事业单位。如公立医院、公立学校。

由于转变政府职能需要公共行政分散化,这样就促成了公共行政主体多元化体系:(1)职权性行政主体,即国家行政机关。(2)授权性行政主体,即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组织(其具有准政府组织属性,且国家不允许其转移职权)。(3)自治性行政主体,即非政府公共组织。

因为转变政府职能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实行公共行政任务的分担,所以,政府转移其部分职能的对象只能是自治性行政主体,而不能是营利性组织或者公民。

3 公民环境权

从法律角度看,公民环境权既是私法权利,更是公法权利。这项权利的双重属性构成了双重法律关系即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当公民的这项权利被他人非法侵犯时,公民有权选择司法救济或者政府救济。

英国著名的行政法学家威廉·韦德在评论司法救济与政府救济的利弊得失时指出:“法院的法律程序是琐碎、缓慢、费用昂贵的”。因为法院的任务是实现高标准的公正。一般而言,公众总是需要尽可能最好的产品,并准备为此付出代价。但在处理社会事务当中,目标就不同了。这个目标并不是不惜任何代价以获得最好的结果,而是在符合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取得最好的结果。为了节省社会和当事人的开支,应当使争议得到迅速和经济的处理。“法理如此,为什么我们的司法机关在设计救济制度时不考虑救济的低本、便捷和实效的原则,偏要公民和国家为维权和护法付出高昂的成本?”

至于《物管条例》和《物管规定》赋予物业对住宅装修进行社会自治,确有张冠李戴之嫌。物业管理属于私人治理,而私人治理不属于社会自治。因而物业不享有管理行政事务必需的公共权力。对于物业,政府可以利用之(如政府机关可以委托物业代为作出诸如行政指导、行政调解和行政信息服务等非强制行政行为,以降低政府管理成本),但不可转职之。否则,必然导致社会管理失控。如予不信,请看下例事实:

比如,在业主、使用人装修开始之前,《物管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业主、使用人需要装饰装修房屋的,应当事先告知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将房屋装饰装修中的禁止行为和注意事项告知业主。”大家知道,“告知”是无需批准的。这样,装修期限的长短听任业主决定。有些“自觉”的业主告知装修的事宜后,物业会发给“施工许可证”。有些“懂法”的业主则一声不吭,开工装修,物业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因为依法,物业无权实施装修许可。

又如,在装修过程中,有些业主任意做出国家规定的装修禁止行为,物业也会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发出“整改通知”。对此,“知法”业主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物业则不得不望法兴叹!

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哪里有国家,哪里就有管理,哪里有管理,哪里就有法律,哪里有法律,哪里就有强制。如果只有管理,没有强制,就可能造就“一个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世界”。如今住宅装修噪声污染泛滥成灾,不正是这条规律的具体生动的反映!

诚然,现代社会,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的确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国家转移给社会的是部分公共行政管理职能而不可能是全部的或主要的公共行政管理职能。那么,环境管理职能究竟属否主要的公共行政管理职能?

科学告诉人类,良好的生活环境既是公民有效和持续地进行劳动、维持健康和幸福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公民实现管理国家事务、享受休息和受教育等权利的必要条件,而噪声污染恰恰是危害公民健康的一大杀手。据调查,超过50分贝的噪声,会影响学习、工作、休息和睡眠,70分贝噪声会造成精神不集中,心烦意乱,严重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笔者曾专门和物管人员一起持噪声测试仪到住宅装修现场进行测试,结果是冲击钻:93分贝左右;电锯:97分贝左右;切割机:97分贝左右。显而易见,装修造成污染的危害性更甚于其他噪声污染!

正因为环境良好与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党和国家将环境保护定为我国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则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可见,按理依法,治理住宅装修噪声污染当然属于主要的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相关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将此项职能由政府错位转移给物业,实乃公共行政改革之败笔!

尤其需要引起警觉的是,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凸现,社会关系复杂,而转变政府职能涉及整个行政管理层面,现今,社会领域已发生误读现象。为了避免由于政府缺位而留下管理真空,致使社会无序,以致酿成社会危机,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一些建议,供国家有关部门作立法参考。

总而言之,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在思想上,不应形而上学地量化估量,而应辩证地质化考量;在行动上,不应高歌猛进,而应“摸着石头过河”———积极地理性地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参考文献略]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转型,推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当前,我国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内容的公共行政改革方兴未艾。从住宅装修噪声污染失控现象入手,寻根溯源地剖析国家有关部门因误读转变政府职能而导致立法失误问题,进而就正确解读提出建议,供国家有关部门作立法参考。

政府职能大转变 篇3

从1982年以来,我国经历的几次机构改革,每次都对经济有很大的推进。我的评价是,这次根据十六大《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基本精神,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可以说是我们最彻底的、最好的改革。

实际上国家政府职能有两个:一是社会管理,二是资产管理,在我国的政府职能中,由于过去片面强调发展公有制经济,政府及其部门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国有资产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从而使其社会管理职能落在了从属地位。

之所以说这次改革最彻底最深刻,是因为这次体制改革,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表现为行政,同时对经济的管理体现为对资产的综合管理。国家决定设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将过去分散在各部门的职能分离出来,从整体上和根本上改变了改革的观念思路:政府营造环境,而非经营者。而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从企业管理转向资产管理,这是一个很深刻的转变。不再着眼于企业管理,使政府强化了社会管理职能,真正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迈进了一大步。

回顾历次的机构改革,总的来说,政府机关的多次改革撤并设立,虽然意味着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缩小,但不管是直接经营还是间接管理,都没有彻底摆脱政府的企业管理职能,只不过是多一点少一点,基本是围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行。改来改去,改的都是国家与企业关系,政府怎样调控、指导企业。但此次的改革方案,按照十六大报告精神,在总结我国历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曾经由多个部门分别拥有的国有资产(企业)管理职能,被剥离后系统集中交给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原有职能部门不再管理资产,而成为彻底的政府机构,可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营造经营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打击经济犯罪、保护经济发展。

朱少平说:这次在十六大报告指导下的机构改革,在指导思想上有了根本的改变:政府的经济职能以资产管理为中心实现调节而非控制,从管理企业为主转变为管理资产,从管理资产角度出发来处理资产管理与企业经营之间的关系。

朱少平说:新的改革思路从根本上倡导、实践、促进了两个原则:

1、政资分开。要把国有资产集中起来统一到国资委,“资”的职能与“政”分开。国有资产管理功能分离后,国有资产的经营和使用机构应完全独立于政府,由国资委委托过去和以后将要设立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包括国有投资公司、大型企业集团、国有控股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等独立运作,与政府部门,如计划、财政、贸易等部门不再具有直接联系,而新设立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则专门负责国有资产的管理,不具有社会管理职能,更不能干预其他所有制经济组织的活动。

2、政企分开。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表现为行政,对经济的管理则体现为对资产的综合管理。各职能部门不再有人财物产供销的直接管辖权,只能通过政策引导、规范约束来促进企业发展,而不能再直接干预。现在政府的两大职能应是:社会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按照新的改革方案,改革发展、财政、贸易部门都要退出企业经营,而其行使的“政”的职能要面向全社会,包括营造经济环境,指导经济政策、包括产业政策,这些部门制定的各种政策、法律、规则等对任何企业和投资组织都是平等、公开、公正和一视同仁的。都要覆盖全社会,要辐射到全社会。政府职能部门重大政策、规范环境,考虑的是全体经济主体的利益,为他们服务。

政企政资的分开,为从根本上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篇4

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乡镇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甚至是经营型转变提出了紧迫的要求,也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和机遇。如何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转变作风、强化服务,是摆在乡镇一级基层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乡镇职能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对乡镇职能转变提出了新要求。乡镇机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其职能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随着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乡镇的一些职能已经不能适应各种新出现的情况,一些新的职能需要重新增添。

2、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乡镇职能转变。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这就要求乡镇转变传统的粗放农业管理方式,增强规划和经营意识,为农民提供从产前到销售的具体指导和服务,而目前的乡镇职能对此却无具体的要求。

3、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行是乡镇职能转变的助推器。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行使农民负担减轻,乡镇由原来找农民“收粮催款”,变成向农民发放“粮食直补、粮种补贴、农机补贴”,由索到予,乡镇工作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二、对乡镇职能的基本定位。

在一份转型经济国际比较经验的专题报告中,世界银行提出了界定政府活动范围的3条原则。第一,政府应当大幅度减少在社会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流通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职能,除了国防、初级教育等少数例外,应当允许和鼓励企业来承担这些职能。第二,政府应当停止对私营合法商业活动的限制和直接控制,同时应当致力于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性,为私营部门发展和竞争提供一个健全的法律和体制环境。第三,政府应当为社会成员中最需要保护的脆弱群体提供生活保障。参考这3条原则,乡镇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改进调控和服务经济的方式,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基层组织四大职能上,从而建立精简、效能、便民的乡镇工作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甚至经营型的转变。

三、乡镇干部的“两个转变”是乡镇职能转变的基础。

乡镇干部必须做到“两个转变”,为乡镇职能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1、转变观念。一要转变计划经济的观念,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二要转变“官本位”思想,树立民本观念。三要转变自以为是的观念,树立开放的观念。四要转变“人治”的观念,树立民主法制观念。

2、转变作风。乡镇应该紧紧抓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一重点,加快干部角色转换,切实搞好服务,以服务架起政府与农民的纽带,实现乡镇职能的根本性转变。在服务方式方法上,应有4条基本原则:一是服务的指导性。在为群众服务上代办不包办,指导不强迫。二是服务的有限性。应延伸乡镇服务的手臂和触角,加快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服务体系。三是服务的群众性。真正把群众所想所盼、急需急用作为服务的重点。四是服务的长效性。把服务工作具体化和制度化,使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造服务型政府 推进乡镇职能转变工作

乡镇工作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的基石。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如何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职能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我们提出了“打造服务型乡镇政府,培养技能型乡镇干部”这一口号,为乡镇职能转变工作探索了一些有益经验。

一、依据产业特色,合理设置机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乡镇“七站八所”,使乡镇工作很难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为农民提供服务。“条块”分割的工作机构肢解了乡镇政府的职能。我们结合实际,打破过去工作模式,突出服务发展职能,对乡镇内设机构进行了重设和理顺,按综合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主导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分类组建了新的乡镇工作机构和服务机构,形成了乡镇机构职责清晰、目标明确、统一管理的新格局。目前牞全区17个乡镇内设机构除垂直管理机构外,全面进行了重新组合,统一划分为党政综合管理和经济社会服务两大块,主要设“一办二所三中心”,即党政综合办公室、财政农经服务所、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社会事业服务中心、村镇建设服务中心。经过合理调整,全区乡镇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60多个减少到110多个。乡镇工作力量已明显集中到产业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服务方面。

二、强化技能培训,力促干部转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乡镇干部队伍,既是适应乡镇职能转变和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又是推进乡镇改革的重要前提。面对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干部素质与能力不适应的问题,我们制定出台了有关培养技能服务型乡镇干部,建设技能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实施办法,把干部培训作为乡镇职能转变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整合培训资源,筹措培训资金,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农村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目前,全区各乡镇已采取分散和集中培训方式累计培训干部8000多人次。二是编写实用技术手册。组织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编写了《乡镇干部实用技术手册》,乡镇干部人手一册。三是组织开展了以农牧、林果、水利、财税、司法、劳务、人口与计划生育七个比赛项目为重点的乡镇干部服务技能“大比武”活动。四是建立以考促学制度。五是实行干部服务技能特长公开制。

三、坚持上下联动,优化干部资源。乡镇职能转变涉及到方方面面利益和关系的调整,必须统筹考虑。为此,我们首先是科学配备领导班子,精减领导职数。全区乡镇领导职数由之前的185名减到140名,乡镇党政班子正职领导由原来的34名减少为23名。精减后的领导班子在班子结构、人员组成、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等方面都比过去更加合理。其次是优化组合干部队伍。适应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要求,实行按产业或工作项目将干部编组定岗,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三是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机制。四是对在竞争上岗中岗位发生变化的干部实行“三变三不变三鼓励”的优惠政策。即变工作岗位、不变干部身份,变工作职能、不变原职务职级,变分配方式、不变开支渠道,鼓励乡镇干部自担风险、带薪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或承建农业科技示范园,鼓励干部带薪从事民营经济、创办企业,鼓励干部带薪到农村和街道社区担任职务。五是妥善分流富余人员。

四、创新工作模式,完善服务机制。积极理顺工作运行机制,推行“集中式办公,窗口式服务”,工作模式由“分散服务”向“集中服务”转变。一是建立区域服务网络。以乡镇行政服务中心为依托,协调引导区直部门驻地站所建立服务窗口,实行“一窗受理,部门联动”。二是设立村级“为民服务站”。以驻村技术指导员和乡镇干部、村委会干部为骨干,动员和吸收农民技术能手、科技示范户、党员、知识青年等参与其中。三是实施每周“3+x”工作制度。规定乡镇干部每周不少于3天到村“为民服务站”工作。其他(x)时间深入乡镇、村、企业了解掌握情况。四是区直部门服务范围延伸。选聘有相应特长的干部职工,担任农村技术指导员、企业助理、科技助理、平安助理等,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服务工作。五是配套出台相关制度。六是完善考核机制。

五、转移工作重心,促进经济发展。在乡镇职能转变试点工作中,各乡镇在五个方面下功夫,促进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一是在产业建设上下功夫。突出区域特色,为农民群众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使全区农业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二是在发展劳务经济上下功夫。我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足,常年绝对剩余劳动力在10万人以上。依托这一优势,各乡镇将劳务输转作为乡镇工作中最大的项目来运作,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民增收的双赢效果。三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上下功夫。抓住国家财政性建设资金向农村倾斜的机遇,锲而不舍抓项目、引资金、争投入,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四是在培育市场主体上下功夫。坚持把培育市场主体作为全区乡镇职能转变的主攻方向,积极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还培育了一批产业强村和种养加、产运销专业大户。五是在示范引导上下功夫。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各乡镇普遍采取组建农业产业协会等措施,通过协会给群众做好示范,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目前,全区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9个,协会专业门类齐全,通过农协会提供信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有效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我是乡镇机关的事业编制干部,在乡镇工作了10年,根据我的理解,答复如下:

乡镇工作的特点

一乡镇机关是最基层的政府机关,直接面对广大群众,是各项方针政策的最终落实者.二乡镇机关最需要的是务实,要扎实的为群众做实事,造福群众.在当今社会急剧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矛盾问题随之而来,群众上访与集体上访事件增多,如何协调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调解群众之间的矛盾是乡镇干部必须具备的本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工作.三当前在农村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土地承包方面.因为新的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民耕种的土地经营权30年不变,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这导致有些农民新增人口却不能及时增加耕地,矛盾突出.这是我在农民矛盾纠纷调解中遇到的比较普遍的案例.以上答复,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还有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的问题。

新农村的可能性不会很大,因为去年这个选题已经被其他省份考了,山东一般不会考别人考过的。乡镇工作,以我的理解,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待遇和工作不成比例、基层农村干群关系僵化、乡镇干部对农村建设裨益不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可以归结的、拔高到新农村建设中,但是更加贴近实际工作。

要求有政策性,简单的五个字就可以概括“为人民服务”。这个应该更加贴近于中央对农村工作的思路。

既然乡镇招考明确提出单独命题,这就有一个机会和一个陷阱在里面。机会是,如此一来范围大大缩小,准备起来相应充分一些。但是单独命题后,阅卷相应要严格一些,分数更不好拿。

个人见解,抛砖引玉了。

浅谈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乡镇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得如何,事关行政效率,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税费改革直至取消农业税,为乡镇政府按现代行政管理模式转变职能提出了客观要求,提供了有利条件。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付出艰辛探索,做扎实的工作。这里,就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明确转变职能方向

《国务院关于做好2004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温家宝总理强调乡镇政府要“把主要精力转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这就为乡镇政府转变职能指明了方向。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政府有三个明显特点。一个是行政职能不全。由于设在乡镇的站所基本上“三权在上”,经济调节的功能小。另一个是自主权小。乡镇政府的决策受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约较大,基本是按上面部署抓落实,上级部署啥抓啥。再一个是手段少。乡镇政府行政执法权、行政处罚权很小,抓工作难以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最基层政府的特点决定,其职能总的应是在落实国家经济调节相关政策措施,协助上级行政执法部门搞好市场监管的同时,加强乡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乡镇政府应循转变职能方向,认真解决职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吉林省一些地方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重点在“两还”、“一剥离”、“四加强”上下了功夫。即:从催种催收退出来,还农民经营自主权;从直接管理村级事务退出来,还村民自治权;将适于市场运作的事务从政府工作中剥离出来,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帮助农民拓宽生财之道;加强公共事业基础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极扶持弱势群体;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维护农村稳定。在改革实践中坚持这样探索下去,必将收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互动效应。

要把握好方向,积极稳妥地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主要应把握好四点。一是积极主动。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关键在于乡镇干部特别是领导者的积极主动性。应引导乡镇干部自觉转变观念,打破“全能政府”观念,树立“有限政府”观念,改变“全面控制”的做法,主动从不应该管的事务中退出来;破除“政府至上”的观念,树立服务的观念,从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走出来,把主要精力用在为经济发展服务上;矫正片面对上负责的政绩观,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到建设服务型政府上来。二是循序渐进。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不能一蹴而就,应尊重客观规律,根据客观可能逐步进行。三是从本地实际出发。乡镇间参差不齐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在客观条件上有高有低,在步伐要求上也应有快有慢。四是在改革中推进。应把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统一起来,根据必须行使的职能“量体制做”,设机构,定岗定员,使转变职能与机构改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组织

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基本途径是放权于社会。乡镇要将适于市场运作的事务从政府职能中剥离出去,需要社会组织以足够的能量承接下来。因而应按“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管理目标模式,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等社会组织,以其自治、自律等特点,处于政府与农民、政府与市场、农民与市场之间,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在市场经济中,为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要下放一些资源控制权。但在一些公共领域,市场机制会出现失灵,政府又无力包揽下来,就需要一种介于政府与市场、公共与利益个体之间的社会组织来承担这些职能。行业协会以其在会员间的公正、公平,社会中介以其在市场主体间的公正、公平,可依法发挥相应的管理、监督、公证等职能作用,促进有序竞争,维护市场秩序。社会组织通过承担政府不该管的事或管不了的事,为政府和市场提供多种服务,成为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转变职能不可替代的社会力量。

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组织,应从乡镇政府和农村两个实际出发,上下配合,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第一,政府主动“瘦身”,放权于社会。政府把可剥离的管理权下放给社会,社会服务组织才能有发展的空间。政府瘦身放权,是一场行政管理的重大变革。一方面要把不该管、管不好的事情,根据可能,逐步交给社会组织去办。另一方面,要下决心撤掉不该设的机构,精简不该设的岗位,从根本上克服人浮于事、没事找事做、挤占社会组织发展空间等倾向。政府放权于社会,乡镇政府需要作出努力,但主要在于县以上政府的相关部门。这些部门的原有职能,基本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按政府配置资源的模式形成的。应在行政体制改革中,下决心简政放权,为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提供宽松空间和有利条件。

第二,拆除“官办”门槛,坚持以民间组织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类型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得到长足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一大“先天不足”是“官办”色彩浓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多数是由政府部门牵头设立的,人员来自机关或下属事业单位,往往按政府部门的意愿开展业务活动,不注意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市场效应。对于官办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等机构,应纳入行政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中,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将需要政府办的服务机构全面规范,净化职能,脱掉行政色彩,完全依据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运作。对于适合民间办的,应借鉴国企改革经验,全面进行体制转换,逐步实现民办化。同时,应在人才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扶持民间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从而以政府小的付出,实现社会化的大服务。

第三,由小而大,在发展中整合。乡镇政府面向农村培育社会服务组织,应根据相关资源条件,由小抓起,由不规范的雏形抓起。农村中以能人带动型、专业户集聚型的专业协会、研究会,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供销等服务,并减轻了乡镇政府工作负担。应以此为基础,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服务组织。

第四,以城带乡,统筹推进社会服务组织发展。设在大中城市的服务、培训、监督、公正、认证等社会服务机构,应面向周围农村张开服务网。这样,既可为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创造宽松环境,又可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设在城市的社会服务机构向农村张网,是要有投入的。政府应通过一定的扶持,支持社会化服务业下乡。

三、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

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并弥补市场机制失灵的国家财政。为确保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弥补市场的失灵,政府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乡镇政府要把主要精力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特别是要强化缺位明显的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增加公共财投入。国家确立的农村综合改革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和财政制度,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但除发达地方外,县乡两级财政较困难,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很低。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必须由上而下,统筹考虑,采取相应措施。

首先,应加大上级财政面向农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为实现以公共财政支持公共服务,县级以上财政应设专项资金,通过转移支付方式,用于面向农村的公共服务业,重点应该用于扶持五个领域的公共服务。即:农业、牧业等技术推广;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建设和农民培训;交通、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面向农村增加公共服务的专项投入,既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又可解决乡镇功能不全在转变职能上遇到的困惑。

其次,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县乡财政收入。面向农村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根本的途径是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县乡财政收入。在产业政策上,应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合理空间。农业产后部门,尤其农副产品加工部门,今后上项目,应布局在县(市)城区及小城镇。这样,不仅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也有利于农民增收。

第三,建立节约型政府。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开元与节流并重。有些地方乡镇财政拮据,但并没有抑制住开支的膨胀,其节省开支的潜力远远大于精简人员。在解决“食之者众”的同时,还应解决食之者“奢”的问题。建立节约型政府,应以治奢作为突出口,将思想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统一起来,努力集约开支,调整支出机构,增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扶持力度。

四、围绕依法行政目标加强法制建设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需要理论上的探讨,也需要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这其中就包括法律问题。应以十年基本建成法制政府的目标要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实现政府职责法制化,行政行为法制化。

第一,依法规范国家公权力。随着法制建设工作的深入,国家公权力在制衡关系上得到加强,公权力受到一定约束。但按建设法制政府的要求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还应依法进一步规范国家公权力。首先,应依法进一步规范县级政府权限。乡级作为基层政府,基本是按上级政府的部署工作,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上而下压下来的任务。往往出现上边越位它越位,上边错位它错位。应进一步规范上级特别是县级政府职责,防止不问基层实际,一刀切式的往下压任务。其次,规范县级及其以上行政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有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凭借具有在农村兴办事业的财力、物力及掌握的人权,向乡镇政府下达工作任务。部门下达任务,很少考虑农村工作全局和基层实际,往往影响农村工作统筹安排,影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规范这种“条块”关系,应考虑五点。其一,对乡镇政府工作部署,由县级政府“一个漏斗向下”,有关部门不能面向乡镇政府部署工作。其二,对乡镇工作考核,应由县级政府按国家的相应规定,统一确定考核内容,设定考核指标。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对乡镇政府工作进行考核、设奖。其三,部门在农村兴办事业,应与乡镇政府各负其责,防止部门以督查者对乡镇政府指手划脚。其四,用于农村的财力、物力,尽可能由县级政府统一掌握。在财力、物力分配使用上,应当公开透明。其五,设在乡镇的事业站所,应强化当地政府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双重领导,由乡镇政府定期组织服务对象评议事业站所工作,并作为对事业站所业绩考核的基础。从而使事业站所的服务工作既能突出行业特点,又能符合当地需要。

第二,依法规范行政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在政权建设上相继清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错误观念和做法。但在一些地方以行政手段在基层搞形式、摆花架子之类的做法,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解决,乡镇政府难以分神于公共服务。在依法规范行政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上,应加强“四个控制”。一是控制会议数量和质量,防止将“落实”演绎为繁衍会议。二是控制文件的数量和质量,特别应防止“政出多门”,使基层无所适从的问题。三是控制检查评比。依法精选有实效的评比活动,取消形式主义的检查评比。四是控制奖励。奖励是广泛使用的激励手段。但一部分乡镇,财政拮据,甚至举债维持运转,而先进乡镇的奖牌、奖状挂满“会议室”的墙壁。应依法规范,提高奖励效应,减轻基层政府压力。

第三,依法维护社会法人和农民的权益。维护社会法人和农民权益,是建立有限政府、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应制定农民权益保障法,进一步落实村民自治法,加强执法监督,防止乡镇及其以上政府职能越位、错位,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几热点:

1:新农村建设问题

2:合作医疗问题

3:占地问题

4、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

5、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乡风文明)

6、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乡镇干部的作用(政府诚信)

农业科技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以自主创新为大背景,结合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作文章.几点看法:

一是基层政府的欠债不还问题.原因是近几年来,部分乡镇财政紧张,一些如吃喝招待工程建设等费用,不能按时归还,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降低了在群众中的威信,政府成了抗帐大户,甚至为此走上了被告席.二个题目可能是政府做好事如何取得群众理解支持的问题.如今在乡镇机关,想做一件好事实事,必然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造成群众的不信任不理解,发生许多现实的棘手的矛盾,如何解决已成为乡镇干部的必备的本领.我的分析,不知大家认为是否有道理.文章一

乡镇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得如何,事关行政效率,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税费改革直至取消农业税,为乡镇政府按现代行政管理模式转变职能提出了客观要求,提供了有利条件。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付出艰辛探索,做扎实的工作。这里,就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明确转变职能方向

《国务院关于做好2004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温家宝总理强调乡镇政府要“把主要精力转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这就为乡镇政府转变职能指明了方向。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政府有三个明显特点。一个是行政职能不全。由于设在乡镇的站所基本上“三权在上”,经济调节的功能小。另一个是自主权小。乡镇政府的决策受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约较大,基本是按上面部署抓落实,上级部署啥抓啥。再一个是手段少。乡镇政府行政执法权、行政处罚权很小,抓工作难以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最基层政府的特点决定,其职能总的应是在落实国家经济调节相关政策措施,协助上级行政执法部门搞好市场监管的同时,加强乡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乡镇政府应循转变职能方向,认真解决职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吉林省一些地方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重点在“两还”、“一剥离”、“四加强”上下了功夫。即:从催种催收退出来,还农民经营自主权;从直接管理村级事务退出来,还村民自治权;将适于市场运作的事务从政府工作中剥离出来,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帮助农民拓宽生财之道;加强公共事业基础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极扶持弱势群体;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维护农村稳定。在改革实践中坚

持这样探索下去,必将收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互动效应。要把握好方向,积极稳妥地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主要应把握好四点。一是积极主动。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关键在于乡镇干部特别是领导者的积极主动性。应引导乡镇干部自觉转变观念,打破“全能政府”观念,树立“有限政府”观念,改变“全面控制”的做法,主动从不应该管的事务中退出来;破除“政府至上”的观念,树立服务的观念,从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走出来,把主要精力用在为经济发展服务上;矫正片面对上负责的政绩观,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到建设服务型政府上来。二是循序渐进。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不能一蹴而就,应尊重客观规律,根据客观可能逐步进行。三是从本地实际出发。乡镇间参差不齐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在客观条件上有高有低,在步伐要求上也应有快有慢。四是在改革中推进。应把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统一起来,根据必须行使的职能“量体制做”,设机构,定岗定员,使转变职能与机构改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组织

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基本途径是放权于社会。乡镇要将适于市场运作的事务从政府职能中剥离出去,需要社会组织以足够的能量承接下来。因而应按“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管理目标模式,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等社会组织,以其自治、自律等特点,处于政府与农民、政府与市场、农民与市场之间,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在市场经济中,为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要下放一些资源控制权。但在一些公共领域,市场机制会出现失灵,政府又无力包揽下来,就需要一种介于政府与市场、公共与利益个体之间的社会组织来承担这些职能。行业协会以其在会员间的公正、公平,社会中介以其在市场主体间的公正、公平,可依法发挥相应的管理、监督、公证等职能作用,促进有序竞争,维护市场秩序。社会组织通过承担政府不该管的事或管不了的事,为政府和市场提供多种服务,成为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转变职能不可替代的社会力量。

培育和发展相关社会组织,应从乡镇政府和农村两个实际出发,上下配合,采取综合性的措施。第一,政府主动“瘦身”,放权于社会。政府把可剥离的管理权下放给社会,社会服务组织才能有发展的空间。政府瘦身放权,是一场行政管理的重大变革。一方面要把不该管、管不好的事情,根据可能,逐步交给社会组织去办。另一方面,要下决心撤掉不该设的机构,精简不该设的岗位,从根本上克服人浮于事、没事找事做、挤占社会组织发展空间等倾向。政府放权于社会,乡镇政府需要作出努力,但主要在于县以上政府的相关部门。这些部门的原有职能,基本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按政府配置资源的模式形成的。应在行政体制改革中,下决心简政放权,为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提供宽松空间和有利条件。第二,拆除“官办”门槛,坚持以民间组织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类型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得到长足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一大“先天不足”是“官办”色彩浓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多数是由政府部门牵头设立的,人员来自机关或下属事业单位,往往按政府部门的意愿开展业务活动,不注意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市场效应。对于官办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等机构,应纳入行政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中,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将需要政府办的服务机构全面规范,净化职能,脱掉行政色彩,完全依据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运作。对于适合民间办的,应借鉴国企改革经验,全面进行体制转换,逐步实现民办化。同时,应在人才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扶持民间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从而以政府小的付出,实现社会化的大服务。第三,由小而大,在发展中整合。乡镇政府面向农村培育社会服务组织,应根据相关资源条件,由小抓起,由不规范的雏形抓起。农村中以能人带动型、专业户集聚型的专业协会、研究会,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供销等服务,并减轻了乡镇政府工作负担。应以此为基础,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服务组织。

第四,以城带乡,统筹推进社会服务组织发展。设在大中城市的服务、培训、监督、公正、认证等社会服务机构,应面向周围农村张开服务网。这样,既可为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创造宽松环境,又可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设在城市的社会服务机构向农村张网,是要有投入的。政府应通过一定的扶持,支持社会化服务业下乡。

三、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

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并弥补市场机制失灵的国家财政。为确保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弥补市场的失灵,政府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乡镇政府要把主要精力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特别是要强化缺位明显的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增加公共财投入。国家确立的农村综合改革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和财政制度,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但除发达地方外,县乡两级财政较困难,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很低。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必须由上而下,统筹考虑,采取相应措施。

首先,应加大上级财政面向农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为实现以公共财政支持公共服务,县级以上财政应设专项资金,通过转移支付方式,用于面向农村的公共服务业,重点应该用于扶持五个领域的公共服务。即:农业、牧业等技术推广;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建设和农民培训;交通、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面向农村增加公共服务的专项投入,既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又可解决乡镇功能不全在转变职能上遇到的困惑。其次,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县乡财政收入。面向农村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根本的途径是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县乡财政收入。在产业政策上,应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合理空间。农业产后部门,尤其农副产品加工部门,今后上项目,应布局在县(市)城区及小城镇。这样,不仅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也有利于农民增收。第三,建立节约型政府。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开元与节流并重。有些地方乡镇财政拮据,但并没有抑制住开支的膨胀,其节省开支的潜力远远大于精简人员。在解决“食之者众”的同时,还应解决食之者“奢”的问题。建立节约型政府,应以治奢作为突出口,将思想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统一起来,努力集约开支,调整支出机构,增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扶持力度。

四、围绕依法行政目标加强法制建设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需要理论上的探讨,也需要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这其中就包括法律问题。应以十年基本建成法制政府的目标要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实现政府职责法制化,行政行为法制化。第一,依法规范国家公权力。随着法制建设工作的深入,国家公权力在制衡关系上得到加强,公权力受到一定约束。但按建设法制政府的要求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还应依法进一步规范国家公权力。首先,应依法进一步规范县级政府权限。乡级作为基层政府,基本是按上级政府的部署工作,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上而下压下来的任务。往往出现上边越位它越位,上边错位它错位。应进一步规范上级特别是县级政府职责,防止不问基层实际,一刀切式的往下压任务。其次,规范县级及其以上行政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有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凭借具有在农村兴办事业的财力、物力及掌握的人权,向乡镇政府下达工作任务。部门下达任务,很少考虑农村工作全局和基层实际,往往影响农村工作统筹安排,影响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规范这种“条块”关系,应考虑五点。其一,对乡镇政府工作部署,由县级政府“一个漏斗向下”,有关部门不能面向乡镇政府部署工作。其二,对乡镇工作考核,应由县级政府按国家的相应规定,统一确定考核内容,设定考核指标。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对乡镇政府工作进行考核、设奖。其三,部门在农村兴办事业,应与乡镇政府各负其责,防止部门以督查者对乡镇政府指手划脚。其四,用于农村的财力、物力,尽可能由县级政府统一掌握。在财力、物力分配使用上,应当公开透明。其五,设在乡镇的事业站所,应强化当地政府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双重领导,由乡镇政府定期组织服务对象评议事业站所工作,并作为对事业站所业绩考核的基础。从而使事业站所的服务工作既能突出行业特点,又能符合当地需要。第二,依法规范行政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在政权建设上相继清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错误观念和做法。但在一些地方以行政手段在基层搞形式、摆花架子之类的做法,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解决,乡镇政府难以分神于公共服务。在依法规范行政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上,应加强“四个控制”。一是控制会议数量和质量,防止将“落实”演绎为繁衍会议。二是控制文件的数量和质量,特别应防止“政出多门”,使基层无所适从的问题。三是控制检查评比。依法精选有实效的评比活动,取消形式主义的检查评比。四是控制奖励。奖励是广泛使用的激励手段。但一部分乡镇,财政拮据,甚至举债维持运转,而先进乡镇的奖牌、奖状挂满“会议室”的墙壁。应依法规范,提高奖励效应,减轻基层政府压力。第三,依法维护社会法人和农民的权益。维护社会法人和农民权益,是建立有限政府、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应制定农民权益保障法,进一步落实村民自治法,加强执法监督,防止乡镇及其以上政府职能越位、错位,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乡镇企业的变迁

上世纪80年代初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度国民经济三分有其一。

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综 篇5

关键词: 政府职能转变 电子政务 综述

一、转变政府职能的必要性

(一)入世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的要求

加入WTO,对我国各级政府职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1、解决制约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利益障碍。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就要有效发挥市场竞争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造经济要素充分流动的条件,加快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式。

2、建立适应入世后开放经济下的宏观调控体系。入世后,不仅国内经济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多,而且外来不可预见性因素及影响也会增大,这些问题依靠市场内在调节机制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预测和政策加以调节。如何适应入世后开放经济的新形势,加强宏观预测和调控,是一个新的挑战。目前中国许多的宏观调控政策还依赖于行政性手段,宏观调控的市场基础还没有真正形成。

3、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政府服务的基本职能。长期以来,由于实施“经济”战略,对经济建设的直接投资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也服从于这个大局。入世后,政府投入的重点是社会基础设施领域和公共服务,政府必须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4、建立市场经济规则和秩序。发达的市场经济首先是市场规则管理严密,市场有序,法治环境完善以及各项政策透明有效的经济,因此,政府职能要转向研究制定和严格执行市场规则、健全法治,而不是直接干预市场和企业活动。

5、解决好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外部性问题。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公共设施维护等外部性问题,既是无法用市场竞争机制解决的问题,也是市场交易双方不考虑的问题,因为受损害和付出代价的是第三方,是公众和全社会。因此,政府要担当起这个责任。入世后,如何制定规则和立法,解决国内生产、境外投资和贸易增长所带来的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制定并严格执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标准,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二)转变政府职能是21世纪经济腾飞的战略保证。

1、根本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关键任务。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重要就是要解决如何使市场替代政府逐步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促使政企分开。

2、根本转变政府职能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体制条件。新世纪的前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十五”《建议》明确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十五”期间要以发展为主题,坚持有的政府行为,如大量的行政审批、搞行业垄断、计划投资和政企不分等,对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消除影响生产发展的体制障碍,促进经济发展,则是关键的关键。其中转变政府职能更是一项迫切任务。因为转变政府职能是当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深层次矛盾,为各种体制性障碍之首。只有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其他矛盾才能迎刃而解。

3、根本转变政府职能是有效防止和纠正“政府失灵”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可能会出现“市场失灵”,也可能会出现“政府失灵”。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市场失灵”有可能通过政府来弥补和纠正。从某种意义上说,宏观调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弥补和纠正市场缺陷,做市场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而“政府失灵”,则很难由市场来纠正和弥补,必须通过政府职能转变来纠正。

(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是实践“三个代表”的迫切要求。

1、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体制改革的一项关键任务。改革就是发展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当前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是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体制的完善主要又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制度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成为竞争的主体。另一方面是政府职能转变。这里所说的政府职能主要是指政府经济职能,也就是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的功能和手段。

2、政府职能转变是改进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抓协调服务、加强宏观管理和优化环境上来,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新型管理体制。尤其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突出政府为社会服务、为经济服务、为基层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职能,不断开创政府工作的新局面。

3、政府职能转变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新世纪的前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政府如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消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则是关键的关键。其中转变政府职能更是一项迫切任务。如果政府职能仍然保持传统的那套做法,大事小事都由政府包揽,政府说了算,体制障碍就难以消除,公平竞争、规范化的市场体系就难于建立和完善,经济发展就势必会受到严重阻碍。

(四)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质。

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质是:制度创新,制度竞争。创新应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要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是国家政权机关,它对市场职能是进行宏观调控,利用的是经济手段,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等等,通过这些政策来调控市场。市场是配制各种生产资源的一种基本形式,各种生产要素都要通过市场来控制。

第二,要解决政策和企业的关系。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国企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政企关系而展开的,因此政企关系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和主线,成为入世后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有权自我决策。所以对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政府不能枉加干预。企业是按照市场变化来进行运作,而不是根据政府的指令来进行运作。

二、政府职能转变取得积极进展

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国各级政府职能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职能在很大程度得到转变,企业逐步成为市场主体。国务院机构改期中调整和减少了专业经济部门,省级政府不再保留工业、商业等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使企业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法人实体;国家从建立大型国有企业的稽查特派员制度到监事会制度,进一步促进了政企分开;解除了中央党政机关和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在人才物方面彻底脱钩;行政性公司改为经济实体。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向企业、向社会和下级组织下放的职权约200多项;市县乡机构改革开始积极稳妥推进。

第二,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得到加强。通过职能调整,将综合经济部门改为宏观调控部门,加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逐步改变政府管理经济方式和手段,集中力量抓好宏观规划、政府指导、执法监督、组织协调,以及为企业和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第三,政府的行政审批有所减少,管理方式有所改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通过“三定”重新规定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取消了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把属于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职能,交给了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该由地方办的事情交给了地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许多地方都把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新切入点,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大力减少审批事项。

第四,进一步合理划分了政府事权和部门职责。首先根据各级政府的行政地位和功能特点,合理划分上下级政府的事权,充分发挥各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明确界定了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理顺相互关系,避免职责交叉,完善了运行机制和办事程序,提高了行政效率。这次国务院对各部门的职能,作了明确规定,涉及相互之间的职责调整有100多项,解决了一批长期关系不顺的问题。

三,政府职能未根本转变及原因

(一)政府职能未根本转变

从总体上说,政府职能仍未从根本上实现转变而不能适应WTO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理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习惯于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指挥式”行政管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经济结构网络化和经济发展国际化的需要。

第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特别是对公平制度的供给还不充分,如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公平竞争的法律体系,缺少《反补贴法》、《反倾销法》和《商业秘密保护法》等。

第三,在投资领域对非公有经济还有一些限制,不利于市场经济主体的公平竞争。

第四,政府行政垄断在某些领域依然存在,行政审批制度较多。

第五,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出于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对企业进行不适当的行政干预,角色“越位”和“错位”现象并存。

(二)政府职能未根本转变的原因。

政府职能未实现根本转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深层次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政府职能未实现根本转变,与政府行政主导人及管理制度有很大关系。凭这种所谓的政绩,就可以得到职位的升迁。这种由上级主管赞扬干部的行政主导型的干部人事制度,内在地制约着政府的行为,使一些政府官员不愿放弃对企业的权力。

2.部门权力与利益挂钩,利益驱动作怪。这几年,有这样一种说法:部门权力化,权力利益化,利益法制化。这便成了政府职能未根本转变重要原因。

3.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的惯性很大。政府习惯于把企业当作行政附属物,习惯于发号施令和通过审批等行政手段管理企业。这种长期形成的习惯性做法,体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意志,企业的关停并转,不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结果,而是政府意志的结果。

4。政府职能的转变,还受到现有的财政体制,特别是财政支付制度的制约。目前现实的财政支付制度很难保证政府部门有效地在职责范围内开展活动,政府部门利用现有的权力,通过合法或不合法的方式干预企业,在企业中寻找到一块利益,也就有了客观上的必然性。财政支付体制本身具有 的缺陷,也给政府职能的转变带来不利因素。

5.不完善、不健全的市场组织规则,也限制了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必须把不宜由政府承担的职能,一部分还给企业,一部分交中介组织,或行业协会。进入WTO,对我国行业协会一类的自律性中介组织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但从目前情况看,中介组织存在两个主要问题。第一,行业协会发育不健全,数量不多,覆盖面不广。第二,许多行业自律性组织,是由原来的政府机构派生出来的,管理体制、组织方式、运行机制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

6.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也阻碍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约束,一是制度约束,二是法律约束。在计划经济时期,权大于法,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很容易遭到权力的践踏。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真正能有约束政府行为的法律法规还很少,这是导致政府行为不规范,随意干预企业,甚至瞎指挥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不仅要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也要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参考文献: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篇6

高立国

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撤并乡镇已结束,农民群众与政府的距离逐步扩大、办事难的现象随着出现。着力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地方组织的研究课题。六合镇党委、政府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紧紧围绕“三农”这个重中之重,组织开展了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调研,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

一、群众心目中的政府

通过调研,农民群众需要一个亲民、爱民、安民、富民的政府,能够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帮助群众发家致富。

1、希望政府畅通致富信息渠道,帮助群众发家致富。

2、政府应建立长远规划,制定出好的思路和政策,引导群众早日富裕起来。

3、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如农资、农贷问题。

4、要端正工作态度,树立群众观念,切实把群众的事视为大事。

5、镇政府要体察民情,经常深入到村组,了解农民的实际困难,各项工作要到村、到组、到户。

6、应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解决群众办事找不到人的现象,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局面。

7、各职能部门应加强支农服务,要扭转只收钱不服务的现象,不断提高农业中的科技含量。个别权力部门要转变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方便群众办事。

8、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走支部+协会的路子,发展经济带头人,帮助和引导农民围绕市场种田、调整结构赚钱,探索适应本村的经济新增长点。

9、建立畜牧防疫体系,保障畜牧业安全,切实维护百姓的利益。

二、搭建各种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型政府

六合镇党委、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体现党员先进性,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多办利民之事,多行为民之举,多思富民之策,努力构建亲民、爱民、安民、富民的人民政府。

1、谋划好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夯实基础,突出特色,制定出符合本镇的发展思路和措施,谋划好十一五规划。

2、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目前,政府的职能已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其主要职能变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从中也可以看出,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已弱化,服务成为主要的职能。所以地方政府更应该从以前的管理思维、工作方式、服务观念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服务“三农”、为民办实事上来,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发展好。各职能部门也要从收费解型单位向服务型单位转变,改变以往收费的时间多、服务时间少的现象。

3、建立先性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党员的素质进一步提高、模范作用逐步发挥、基层组织的凝聚增强、服务意识明显强烈。我们要以开展学习关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服务三农为方向,全面加强党员队伍教育。要保持教育的经常化、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出现流于形式,应付了事的现象。要建立教育机制,作为考评的一项内容来落实。

4、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民富镇强目标。要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摸清情况,找准问题,理清思路,制定和完善结构调整规划,落实好结构调整的各项措施,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一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解决卖难和价格波动大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护好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着力发展白瓜籽、马铃薯、葵花等订单。二是大力发展柞蚕业,使蚕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三是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奶牛业,实行舍饲养殖、科学饲养。四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突出发展白鹅产业。五是实行退耕还林,发展林果业。

5、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撤乡并镇,给群众办事增加了难度,到政府办事不是找不到人,就是因为办事程序繁琐而影响了办事效率,当天办不成事的现象增多。为此应采取相应的办法加以解决。一是业务人员实行坐班制,严格执行作息时间,保证群众来了有人接待。二是简化办事程序,由原来的领导签批,变为事后领导审查,三是实行村干部代办制,对那些不需要本人亲自办理,有固定补助的事项,由村干部代办,既能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方便了群众。四是开通电话,实行电话问询电话解答。五是公开办事程序,方便群众带全手续,确保当日办结。六是转变机关干部工作作风,重点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吃拿卡要”等问题。

创新推进与政府职能转变 篇7

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与太原市的经验做法

20世纪90年代, 转轨经济 (Transition Economiccs) 被系统地提出后, 东欧经济学家迈克·克莱茨基 (Michal Kalecki) 认为, 政府要有效实现转轨的使命, 需要转变政府的规则、行为和功能, 变革方向可概括为建立解制型政府, 即解除内部繁文缛节的限制, 释放公共部门蕴藏的能量, 提高政府行动的水平, 使政府的活动更具创造力、效率及效能。

解制型政府有三种表现:一是精英政府。由处于社会阶层金字塔上端的高素质、强能力、具有长远眼光的社会精英组成, 他们在不受狭隘政治势力的影响下为其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产业政策。二是战略导向型政府。认为政府最关键的是决定采用合适的、适宜本国发展阶段的战略, 譬如一个国家可以利用比较优势建立发展战略, 以便利用后进工业化国家的资源禀赋, 推进产业结构的大幅度升级。三是市场友好型政府。认为只有在市场发育不完全或是市场机制自发运行所需要的条件部分扭曲的情况下, 政府主动地人为模拟市场, 使得市场回归自由、正常的运动轨迹。从现实来看, 这三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互相渗透、相互影响, 并且在不同国家或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 存在的形式也可能是不同的。

作为太原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太原高新区管委会以推动创新为出发点, 在新时期减少无关紧要的行政审批、构建与市场结合更加有效的解制型政府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形成不少值得总结、借鉴和推广的经验。首先, 太原高新区管委会紧紧把握企业需求, 逐步摆脱以往“审批性、指令性”的行政式管理模式, 转而强调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员工服务的管理理念。最典型的如2003年4月, 太原高新区秉承“小政府, 大服务”的管理思路, 实施政务创新, 投资建设了多功能行政服务大厅, 实行“一站式、一条龙、全方位”的政务体系, 通过“并联审批”和“零费区”管理, 最大限度地精简审批项目, 缩短审批时间, 创新审批方式。其次, 在政务服务创新的同时, 太原高新区大力引导各金融机构、工商税务、规划海关建立分支机构或设立分局, 通过成立信用促进会、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投资环境监督委员会, 不断转变政府职能, 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 太原高新区还积极创建学习型管委会, 经常性地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来区讲学, 着力提高干部的业务素质。与山西大学合作开办了太原国家高新区人才培训中心, 定期组织企业家进行高级管理培训, 提升区内企业家管理水平。选派两批共40名企业家赴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学习深造, 赴海口培训基地培训学习, 竭力提高企业家素质, 使他们能及时更新知识, 提高管理水平。

创新推进中政府职能转变面临的挑战

转轨经济下,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本来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然而, 目前伴随着两种经济体制的转折, 还需要以创新为引领, 探索产业创新、区域创新以及企业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等一系列旨在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区域结构的支持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这本身就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了历史性的挑战。

就目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而言, 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潜意识地把“创新”理解为“科技创新”, 过度强调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强调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强调鼓励企业研发投入和增加研发人员、高端人才的引进等, 这些固然是创新的主要内容之一, 有助于加快资本、技术、信息等流动的创新网络, 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的天使投资、社会资本, 有利于企业、大学等合作的产业联盟组织, 有利于凝聚人才和提升区域品牌的创新文化建设, 市场建设中的商业创新、新兴组织创新以及政府导向的制度、政策、举措等都是创新的内容, 政府机构设置中“人事部门、经济部门、规划部门、招商部门以及土地、财政等部门”都对创新推进担负着必要的职能, 而恰恰是这一点, 往往被很多人所忽视。二是惯性的行政职能、思维及行为方式难于满足创新的需求。客观地说, 各地政府, 特别是高新区管委会, 遵循“精简、统一、效能”原则, 走出一条“小政府、大服务”的行政职能转变道路, 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改善了服务的质量, 并在园区发展战略、规划方面起到了重要且积极的作用。然而, 按照创新自身的需求而言, 政府职能的转变仍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从目前企业围绕“创新”需求的高端人才、创新资金、风险资本、信息网络平台、创新组织以及创新政策等方面需求看, 政府除了具备精英政府和战略导向型政府的特质外, 针对大量科技型企业徘徊于死亡谷、高速成长面临瓶颈以及面临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渠道不畅等诸多问题, 还要承担起市场友好型政府的角色, 现阶段, 政府不仅要导航、制定战略、培育环境, 必要时还要亲自“划桨”——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去。只有根据企业创新需要调整政府管理、服务的着眼点, 政府提供的服务才是企业现实更为需要的。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内涵、要求与建议

从内涵上讲,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除了我们普遍认识到的减少政府行政审批和提高服务意识及服务能力外, 还需要更加强调“市场缺失职能的补充”和“创新系统运作流畅的保证”, 前者基于公共政策理论中提出的政府具有弥补政府失灵的职责, 包括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死亡谷”的政策体系、加强我国市场化非盈利组织建设、市场诚信体系建构等;后者基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学者强调政府具有弥补系统失灵的职责, 包括类似欧洲旨在促进技术转移的创新驿站、欧洲信息网络、科技金融相结合等。

这种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内涵, 在当前转轨经济和创新推进的双重挑战下, 就需政府部门:持续性地学习, 善于研究和把握产业创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发展, 丰富政府服务创新的职能建设, 广泛参与创新活动。

一是加强持续性的学习能力, 这一点太原高新区“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然而, 这种学习, 不仅仅是来源于外部动力推动的“知识的输入过程”, 而是来源于内部动力吸引下“知识消化和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建立“善于学习、爱好学习和鼓励学习”的文化氛围。目前, 转轨经济下,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市场经济, 是新鲜事物, 而在全球经济背景下, 如何通过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通过创新赢得国际竞争力, 同时是一件新鲜事物。如果政府不善于学习, 就不可能有效改变自己、也不可能适应市场变化、更不可能有效引导社会的变革。

二是在持续性学习的基础上, 善于研究和把握产业创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发展中的自身规律。以高新区为例, 纵观半个世纪以来科技园区的发展历史, 基本上存在三种形态:传统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和全球性知识社区。传统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下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形成的主要依靠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断创造经济财富的区域发展形态, 典型特征就是财富积累的速度相对比较慢;科技园区是大科学时代创造的以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和财富不断积累的区域发展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 技术和信息成为创造财富的关键要素, 研发行为贯穿于产业链的始终;全球性知识社区是进入知识/创新经济时代技术与知识、“点子”与创意等智力要素在全球实现快速流动, 在流动中实现价值增值, 进而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和财富级数式增长的园区发展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 研发、设计、金融、物流等高端服务以及高端制造业成为园区主要产业类型, 园区实现了经济与社会、工作与生活、人文与生态一体化、全球化的非等级阶层的多元文化、不同民族共存、共融的社区化生态环境。要建设好高新区, 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地现实条件, 充分理解科技园区发展的自身规律是最基本的要求。

三是丰富政府服务创新的职能建设, 重点包括增强政府的产业规划研究和决策能力。目前, 无论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还是培养新兴战略性产业, 如果不能相对科学、合理地设立产业发展导向, 再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很可能是为别人做嫁衣, 国内数千万研发投入产生的研发成果, 被国外跨国企业、风险投资公司买走, 经过产业整合, 反过来对中国企业实现技术封锁, 类似例子不是少数。因此, 必须提高政府的产业预判和规划决策能力, 抓住要害, 提前部署, 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市场化组织创新和建设能力, 在发达国家, 介于政府与市场间的组织载体非常丰富, 如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社团组织等, 他们一定程度上担负起系统有效运作“融化剂和系统网络”的功能, 而在我国, 这样的组织非常缺乏, 这不仅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的重要表现之一, 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突破口;社会资源整合能力, 目前庞大的社会资本投入到房地产、股市等不能产生社会价值的领域, 很多优秀的人才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很多技术成果还滞留在实验室, 把优质资源整合起来, 最大化地实现其价值, 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 这也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之一。

中国政府行政职能转变 篇8

关键词:洛克;自然权利;社会契约;分权制衡;有限政府

洛克的自由主义被美国奉为神圣,成为民族理想。洛克的政治思想对后来的政治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托马斯·杰弗逊等美国政治家,并且在美洲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洛克的影响在法国则更为激烈。甚至启蒙运动乃至法国大革命都与洛克的思想不无关系。洛克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天赋人权”学说。他把在英国革命中提出的各种基本要求概括为自由权、生命权和财产权,并把它们说成是天赋人权。在如何制约和控制权力的问题上,无论是在学理探索还是制度安排方面,人类一直在竭尽所能,寻求合理的根据与制度,在这一过程中,洛克以其独特的方法和视角,构建了自己的有限政府理论,对人类社会的制度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洛克有限政府思想的主要观点,对于今天中国政治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都有重大的参考和现实意义。

一、洛克有限政府思想的主要观点

洛克在政治著作《政府论》(下篇)中,系统地阐述了有限政府思想,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有限政府产生——克服自然状态的缺陷

洛克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平等、安全、和平、友爱、互助的自然合成体,人人都享有生命权、生存权、健康权、自由权和财产权,这些是人生来就享有的完全自由的权利,并和世界上其他任何人的权利相等,人人都能根据自然法保障自己的权利,惩罚侵害自身权利的人。但自然状态存在缺陷:第一,缺少一种人们共同同意并明文规定的成文法;第二,缺少一个按照既定法律来裁判一切争端的裁判者;第三,缺少权力来支持正确的判断。在这种状态下,由于种种原因总会有些人不遵守自然法,用强力去剥夺他人的自由,人们的生命、自由、财产等权力实际上得不到保障。为了克服自然状态的缺陷,人们便订立契约,并自愿让渡一部分自然权利,组成国家,建立政府,这就是国家政府的起源。如果大多数公民觉得权利的执行者没有很好地执行他们的意愿,或者他们想要修改他们的意愿,他们是有权收回或修改。“如果一个国王已使自己不再成为国王,并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有什么办法能阻止人民不来控诉他这个已经丧失其国王地位的人,如同对待与他们处于战争状态的其他任何人一样呢?”[1]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并归属于人民,因而它必然是相对的、有限的,必然在人民的监督之下,而不能凌驾于人民之上。

(二)有限政府的运作——法制原则和多数决议原则

洛克认为要通过法治原则来规范政府权力运作与权力范围。政府之所以应该实行法制主要有两个理由:第一,它可以使人民知道自己的责任,并能在法律范围内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自由并非人人爱怎样就可怎样的那种自由,而是在他所受约束的法律许可范围内,随其所欲地处置或安排他的人身、行动、财富和他的全部财产的那种自由,在这个范围内他不受另一个人的任意意志的支配,而是可以自由地遵循他自己的意志。”[2]第二,它可以把政府的权力限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不为他们所拥有的权力所诱惑而去为所欲为。立法或最高权力机关必须以颁布经常有效的法律并由有资格的著名法官执行司法和断定人民的权利。“统治者应该以正式公布的和被接受的法律,而不是临时的命令和未定的决议来进行统治。”立法机关也不能把制定法律的权力转让给他人。

洛克认为政府运行的另一个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当某些人基于每人的同意组成一个共同体时,他们就把这个共同体形成一个整体,具有作为一个整体而行动的权力,而这是只有经大多数人的同意和决定才能办到的。人人都应根据这一同意而受大多数人的约束。”[3]这一原则关系到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决策,二是社会成员与政府的关系。在洛克看来,意见的分歧和利害的冲突,在各种人的集合体中总是难免的。因此,只有通过每个人的同意才能形成对每个人有约束力的公共决策是几乎不可能的。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又必须行动一致,所以,“这就有必要使整体的行动以较大的力量的意向为转移,这个较大的力量就是大多数人的同意。如果不是这样,它就不可能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共同体而有所行动或继续存在……”由此可见,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既是对政府运作的约束,也是对政府运作的保障;它约束政府应以多数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又保障政府不致因少数人的反对而瘫痪。

(三)有限政府的构建——人民同意原则、分权制衡原则

所谓人民同意原则是指政治社会的建立、政府权力的形成和行使、政府形式或国家制度结构的确定和变更等,都要以人民的同意为基础。洛克指出,“政治社会的创始是以那些要加入和建立一个社会的个人的同意为依据的;当他们这样组成一个整体时,他们可以建立他们认为合适的政府形式。”这就是说,只有经人民同意的政权,才是具有合法性的政权。这里的合法性不是指是否符合法律,而是从法理上说颁布法律的政府本身是否合法,如果这种政权根本不具有合法性,就是篡夺或暴力征服的政权。尽管洛克认为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但他仍对政府充满了忧虑,认为掌握权力的人在其自私的本性支配下,必然会滥用权力,除非这种权力受到制约。“统治者在野心和奢侈的怂恿下,想要保持和扩大权力,不去做人们当初授权给他时要他办的事情,加之献媚逢迎使君主认为具有与其人民截然不同的利益,于是人们发觉有必要更加审慎地考察政权的起源和权力,并找出一些办法来限制专横和防止滥用权力……”鉴于此,洛克提出政府不仅应当实行分权的原则,而且各权力也应当相互制衡,即分权制衡原则。洛克认为立法权和执行权分立的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法律可以在短期内制定,因而立法机关不必是常设的机关;但是,法律的执行是经常的事情,需要一个常设的机构。所以,两种权力应该分立。第二,“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绝大的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使法律符合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因而他们就与社会的其余成员有不相同的利益,违反了社会和政府的目的。”同时,洛克认为在政府存在的情况下,立法权是最高的权力,但执行机关有召集和解散立法机关的权力。洛克有限政府思想实际上是试图通过限制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来协调个人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关系,在公民个人自由与政府权力的边界之间寻求平衡的政府理论。[4]

二、有限政府思想带给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

洛克的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民主制度的健全,社会结构的变迁,依法治国的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构建有限政府和打造有限政府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价值原则和目标取向。为此,我们必须对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和模式进行改革,实现三个转变,才能真正履行好上述职能。

(一)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

自政府产生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政府模式不同,大致路径是专制政府——放任政府——全能政府——有限政府。在早发现代化国家中,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的发展是一个政府权力相对缩小的过程。在后发现代化国家中,虽然在其早期阶段,出现了政府主导型的社会改革,政府权力加速扩张,但随着社会力量的成长和社会机制的完善,政府权力将会逐渐缩退。随着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社会自由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权力和社会能力的加强,必然要求缩小政府职能,扩大社会自治功能,即在缩小政府职能和权力、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的同时,把原来由政府管理的大量社会、经济事务交给个人、企业或中介组织去处理。“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行政机关不要通过行政管理去解决”。为此,应充分尊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使政府能真正“归位”,认真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项职能。

(二)实现从权力政府向法制政府转变

温家宝总理指出,建设法制政府,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国家,有限政府是法制的要求,宪法和法律是行使国家权力的依据,只有它才能决定公共权力的边界。建设法治政府目的是用宪法和法律制度规范政府的权力运行,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做到依法治官、依法治权、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政府不仅要依法保护公民权利与市场秩序,还要严守法律的规范以避免对公民权利与市场秩序的不当干预,因而,建立法制政府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是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入WTO的根本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及实施,对准确界定政府权限,打造适应市场经济的有限政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表明,我国政府正在摒弃过去的权力型政府管理模式,逐步进入一个法治型政府时代。

(三)实现从封闭政府向透明政府转变

行政权力具有扩张和滥用的倾向,如果不有效监督和约束,必然走向腐败。“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致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领》指出“推进政府信息公开,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法律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事项外,行政机关应当公开政府信息。对公开的政府信息,公众有权查阅。行政机关应当为公众查阅政府信息提供便利条件。”这意味着政府行政行为要告别传统的暗箱操作。行政信息公开,有利于将行政权力掌握者和行驶过程全部纳入监督视野,有利于公众参政议政,有利于构建公民参与和良性互动的机制,防止公共权力被部门权力肢解;防止国家利益被部门利益肢解。我国通过全面推广电子政务,构筑数字化政府,推进政务公开建设,大大促进了我国政府信息的公开化,有效改进了过去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状况,使公众和企业平等地知悉和享用政府资源。这深刻地表明了我国政府正在逐步告别暗箱操作向阳光行政转变。

参考文献:

[1]洛克.政府论下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洛克.政府论下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洛克.政府论下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上一篇:初一年级一班班级公约下一篇:小学党支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