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2024-12-14

推进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通用10篇)

推进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篇1

推进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行政法律法规体系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公共服务市场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现有行政体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必须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和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相适应的政府治理模式,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必然要求。

公共服务型政府主要职责在于服务,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政府必须动员社会一切力量监督自己,将政府的公共服务活动在阳光下进行。这要求一方面必须加强行政法律法规以及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将公共服务市场化,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健全和完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规范透明、灵活高效、廉洁自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不断健全和完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坚持依法行政,规范和限制行政权力,使权力在法律的笼子里运行使用;使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能有法可依。强化约束机制,把依法行政落实到实处。建立公开、透明的制度,将政府的公共服务置于全社会和老百姓的监督之下,避免官员暗箱操作徇私舞弊等行为。在进行重大公共决策和重大事项时,提高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建立和完善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政策听证制度。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使行政服务便利化,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审批数量,规范行政审批程序,优化行政程序,缩短行政审批时限,提高工作效率。使行政机关规范化、高效化、科学化以及制度化。建设电子政务也是政务便捷化的有效途径。

加强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将全能管理型的“无限政府”向服务型的“有限政府“转变。政府应该公共服务范围有所收缩,保留基本的公共服务职能,将一些具有竞争性、盈利性的公共服务业大量的交给市场和社会,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有针对性的基础公共服务中去。打破垄断,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支持鼓励国企、集体企业、私企以及私人参与公共事业经营,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化,实现公共资源最优配置以及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政府对公共事业的监管和宏观调节。实现公共服务市场化,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公共服务市场化制度,为参与公共事业的私营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支持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政策,加强政策上的宏观调控,减少微观干预。同时要对市场加强监管,使公共事业宽进严管;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保证公共事业投资者和用户各方的利益,保证公共事业健康发展。

通过健全和完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规范透明、廉洁自律、灵活高效的公共服务型政府;通过公共服务市场和社会化,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优化公共服务质量。建设现代化公共服务型政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推进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篇2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政府改革

一、服务型政府的涵义

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并严格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按照公民的意志组建起来的以公共利益诉求为导向,与社会合作为方式的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二、转变政府职能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作用

(一)转变政府职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然而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地区收入差距过大、政府职能出现的“缺位”、“越位”和错位的现象阻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只有转变政府职能,才能为建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服务型政府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

(二)转变政府职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处于体制转轨时期,面对政府的职能角色要重新审视和定位,要实现服务型政府就要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来适应我国的特殊国情。目前我国面对资源缺乏、城乡差距大、人们内部利益矛盾问题的错综复杂等问题都是在于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到位,从而使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因此转变政府职能成为解决矛盾的迫切需要。

(三)转变政府职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保证

我国现在正处于关键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着教育问题、医疗问题、资源问题、机会均等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和城乡差距问题等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愈演愈烈,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服务型政府将很难实现,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职能存在“缺位”、“越位”、“错位”

政府职能的“缺位”主要体现在政府没有尽职责,以及未给社会提供高质量、高品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得本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服务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政府职能的“越位”主要表现在政府完全超出了自己所属管辖范围的权限,任何事情都要进行行政干涉。政府职能的“错位”主要表现在政府内部职责发生乱权,该管的没有能力管。

(二)政府的公信力不够

政府的公信力从横向看,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不到位,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满意,政府的职责未达到理想的状态,是影响政府整体公信度的“短板”。从纵向看,政府公信力越往基层问题就越突出。政府公信力问题涉及到许许多多的内容,主要表现在管理问题、法制法规问题和政策问题,但最关键的问题是在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政治问题,而政府职能转变不科学合理是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的直接原因。

(三)政府职能转变缺乏系统的理论认知

政府职能转变理论的滞后严重影响着服务型政府的实现。无法实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内涵、目标、价值观取向、途径和方法等都缺乏系统的理论认知,政府并未合理的调整并确定政府行政管理的事项、事务和职责,最终使得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四)政府与政府、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和谐

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与各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目前政府之间的不和谐主要表现在中央与地方的处理事务的职权不清晰和财政权力的不确定,以至于无法调动中央与地方行使职权积极性来解决地区的事务。正是由于事权与财权的模糊性,使得中央政府陷入日常繁杂的小事中,无法集中精力去解决大事。因此政府在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不能满足社会公共的需求并使得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

四、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弥补缺位”、“退出越位”、“纠正错位”

加快转变政府的职能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直接性前提,同时也是实现服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性前提,因此政府需要着重于三个点:一是政府缺位的地方要弥补;二是政府越位的地方要退出;三是政府错位的地方要纠正。政府一定要规范政府职能的事权范围,从而来解决政府“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

(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一种执政能力、执政威信和执政资源的表现,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就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实现政府的管理模式由过去传统的注重管理、注重“以政府为中心”,向注重服务、注重“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中心”的职能转变。从而使政府能够成为为全社会服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最终成为维护全社会人民群众利益的服务型政府。

(三)全面把握政府职能转变理论知识的内容

政府职能缺乏系统的理论认知表现在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职能的结构性调整、管理方式的改变和机构性改革等内容。建设服务型政府就要转变政府职能的整个系统做到从整体到部分的认知、再从部分到整体的认知对其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设计。建设服务型政府就要全面把握政府职能转变本身的内容,按照系统理论认知的观念进行规划和设计改革的内容。从强化对文化教育事业的管理功能、增加界定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职责,指导并监督政府的职责等来推动政府职能的总体改变,最终为实现服务型政府奠定基础。

(四)理顺政府与政府、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其和谐

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就要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间的关系和政府与社会间的关系,以此实现政府间的和谐即政府内部的和谐,实现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即实现政府外部的和谐。对于政府间的和谐要做到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权,用法律法规来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做到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实现财政联邦制。对于政府与社会间的关系要做到政府管理社会、社会监督政府并做到维持社会权力与政府权力的平衡。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需要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关注弱势群体调整公共政策。从一定意义上讲,如果没有政府职能的转变,不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不能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五、结束语

政府职能的转变决定、制约、影响着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众所周知,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有直接的关系,政府职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的角色、作为、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政府在转变职能的时候要做到正确处理好政府职能中存在问题、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处理好各级政府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指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11.17-35

[2]魏红英,李世勇.服务型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构建研究.光明出版社.2013.7.7—10

[3]杜创国.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2001(18)

[4]蒋俊杰,王华,丁菊红.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和谐发展.2010(29)

浅论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篇3

关键词: 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转变问题 对策

一、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经过多次改革并取得了积极成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也不断符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但政府职能仍显滞后,突出表现在:

(1)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薄弱。首先是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提供主体的单一性。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存在着重政治统治职能,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问题,政府的权力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对社会事务大包大揽,提供了几乎所有的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又普遍行政化。职能的扩张使政府又不能提供优质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其次是公共服务客体的有限性。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存在着漏洞,一部分社会群体无法享受到应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带来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

(2)政府职能配置不合理。我国政府职能配置不够科学。一是综合管理职能与行业管理职能配置不科学。综合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行业或产业管理部门统筹协凋困难,行业或产业管理部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到位、权力分割,项目立项、资金支配等事项都要经过综合管理部门的层层审批,统筹协调困难,对一些问题难以及时出台有效的政策;二是中央决策、执行、监督功能在部门内或部门间配置不科学。一些部门集决策和执行于一身,监督流于形式,如个别宏观管理部门既管宏观规划叉管具体项目审批等等,容易造成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制化。

二、转变政府职能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扩大与深化,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不断调整,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并相应地改革与调整政府机构。为此我国要进一步深入体制改革。

(一)新时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要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1、是按照全面履行职能确定政府机构的原则。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根据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需要科学设置机构。要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适应,与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其服务的需要相协调。在加强经济调节与市场监管机构的同时。重点强化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尤其要强化履行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环保、新农村建设等职能的机构。要进一步收缩.压缩审批职能及其相应机构,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对于能够通过市场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事情,政府不再投入机构和编制。

2、职能统一与机构统一原则。相近和相关的职能要由一个部门承担,不能一事由多个机构来办,同类机构尽可能合并,减少因机构设置而造成的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推诿扯皮等问题。

3、机构精干原则。在履行政府职能的过程中,要尽量用最小的机构和最少的人员达到最干丰的行政效果,要保持政府的适应规模,使政府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真正实现精简、统一、效能。

(二)转变政府职能的对策

1、从微观经济向宏观调控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必须从直接微观管理转向间接的宏观经济调控。加强经济调节,彻底转变政府直接参与微观经济的方式.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进行政策指导,统筹国内和国际经济.注重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政府要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实行政企真正分开。政府不再对企业的微观管理进行行政干预,使企业真正成为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主体。政府还应尽快改变对不同所有企制企业的差别对待,逐步取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使国内外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同时,政府应当强化宏观经济调控职能,服务职能.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职能.为企业发展和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从市场参与者向市场秩序维护者转变。政府要从对市场的直接干预者转变到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以及规则执行的监督者。从侧重市场准入转向全面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推进垄断行业改革,通过政企分开和企业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同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要主要维护国内企业权益,积极参与国际市场规则的制定和修改,努力争取入世的正面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唐兴霖,金太军.论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经济职能多元性.中山大学报 (广州),2000(7).

推进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篇4

(一)班

学习体会

浅谈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学员姓名: 张忠林 职称职务:

乡 长 所在单位: 汉中市南郑县郭滩乡政府

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地

二〇一〇年三月三十一日

浅谈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汉中市南郑县

乡镇政府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的基石,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如何充分发挥乡镇政府职能在服务和引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迫切要求。近年来,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政府职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自己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就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中积极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通过老师的点拨和自我反省,我感到自己在这次的学习当中收获颇丰,现结合工作实际,浅谈一点体会。

一、我乡基本情况

我们郭滩乡地处汉中市南郑县以北,中梁山南麓东段,全乡10个岑,97个村民小组,4366户15909人,有耕地面积17885亩,是以个典型的农业大乡,经济穷乡。

二、以科学发展理念把握当前形势。

多年来,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对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农村政策,缺乏系统的学习,很少静下心来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索,往往是就文件学习文件,就精神传达精神,对惠农强农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近期任务、长远目标缺乏深刻透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文字或文件

(二)正视存在的问题才能克服困难。

乡镇工作的新特点带来了如今乡镇干部的“三喜三忧”:喜的是从要钱、要粮、要命(计划生育)的“三要”干部中解脱出来;忧的是成了无权、无钱、工作无抓手的“三无”干部。转型时期的体制形成,有权、有钱耍人的事全部垂直管理,担责花钱,惹人的事全部属地方管理;喜的是干群关系根本改善,忧的是干群联系越来越少;干群距离越来越远,对群众组织教育严重缺失。喜的是在有转移支付,有粮食直补,有良种补贴,有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忧的是无钱管公益事业,无权制约村组干部,无力稳定信访纠纷,无路化解村级债务。这些问题的存在,笔者认为,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体制因素。正是在转型时期,乡镇工作由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些长期积累矛盾和许多与形势不能适应的问题很快凸显出来,在乡镇形成有钱发工资、无钱干工作,上面下达指标严,下面完成任务难,传统习惯、法律法规和现实利益相互纠葛,乡镇管理“责、权、利”严重不一致。二是干部因素。基层干部是落实党在农村政策的关键因素,政策落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然而由于干部政策水平低,行政态度,工作方式,管理权限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政策落实中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乡村两级干部综合素质不高,文化水平低,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慢,乡镇干部在一个地方工作就是十几年,环境影响干部对工作的新奇感,再加上近年来乡镇优秀后备干部不足,没有新鲜血液补充,虽说每年有一部分村官干部进入到乡镇工作,但高分低能,做农村工作的经验不足,镇村两级干部队伍好象一潭死水,村干部实行直选

找不到的,解决现阶段农村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做到讲法、讲理、讲情,使三者融会贯通。这是科学发展观对乡镇政府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三、以科学发展观要求提升乡镇政府自身素质。

只有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来指导自己,不断提高乡镇政府发展经济的能力、改革创新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推动落实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着力提高政策水平,解决理解不够的问题;着力提高发展意识,解决工作不力的问题;着力提高责任意识,解决作风不是的问题,着力提高群众意识,解决感情不深的问题;奋力打造学习型、开放型、服务型、落实型、廉洁型政府,才能贯彻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乡镇经济跨越式发展。

1、建设学习型政府,在边学边干中提高水平。

乡镇政府一定要正视自身存在的“知识危机”“岗位危机”,把创建学习型政府作为“强镇富民”的重要战略举措,建立现代化的学习理念,形成“学习为本”、“终身学习”和“带头学习”的良好氛围。在学习中,要认真采取领导带头学、制定规划学、制度约束学、形式多样学和联系实际学的“五学”的办法,使学习成为经常化、普遍化和制度化,着力培养一支讲政治、懂经济、通法律、会管理的优秀乡镇干部队伍,提高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管理事务的水平。

2、建设开放型政府,在优化环境中招商引资。

开放出生产力、出经济效益。制约乡镇发展的瓶颈是无权、无钱,实效。有的在公共设施上,搞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与群众的实际需求有很大距离,和农民的承受能力不相符。要真正实现服务,必须把农民所想所盼、急需急用作为重点;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农民增收致富需要确定服务项目;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让群众决策、让群众选择,以契约方式,实现干部与群众互动。

4、建设落实型政府,在转变作风中求真务实。

乡镇工作千头万绪,落实好上级指示、要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乡镇政府要努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不提脱离实际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口号、不提劳民伤财的假政绩、不做欺上瞒下的虚文章,集中精力抓落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建设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落实型政府。

5、建设廉洁型政府,在廉政勤政中公正透明。

推进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篇5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市政府决定召开的,目的就是进一步落实国务院、省和白城市的会议精神,加快市政府自身建设,推进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工作。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逢

其时,国家、省和白城市先后提出了开展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学习讨论活动,十分及时、必要,对加快建设法制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和效能型政府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借着今天会议的机会,下面我就*市如何开展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学习讨论活动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确保此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收到明显成效。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和白城市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们*实际,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深刻领悟开展学习讨论活动的重要性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上讲,近年来,市直各职能部门、各乡(镇)、办事处依法行政水平有了较大提[找材料到好范文 wenmi114.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高,行政管理方式有了很大变化,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减少,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些部门和单位依法行政的意识不强,服务经济发展的观念不够坚定;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等侵害企业利益的行为仍时有发生;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的现象还较突出等。这些问题不解决,经济发展的环境也就无从改善,也就难以保证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严肃的政治问题,抓好这项工作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需要。今天,召开这个会议,就是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希望市直各部门和各乡(镇)、办事处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政府对这项工作的安排部署上来,把其作为当前一项重中之重的紧迫任务,摆上工作日程,及早动手,抓紧抓好。

二、狠抓落实,确保此项活动收到预期效果

随着我国加入WTO,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要和紧迫。市直各部门和各乡(镇)要立即行动起来,采取有力措施,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要切实推行政务公开。政务公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的前提,没有政务公开,就谈不上行政高效和优质服务。要建立健全服务公开制,认真推行政务公开,提高透明度,下大力气解决“暗箱操作”的问题。继续抓好《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关于市直政务公开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关于乡镇政务公开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政务公开工作考核实施办法》、《*市村级财务公开操作程序》等十余项规范性文件和操作办法的实施工作,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步入制度化轨道。各市直部门、乡镇、办事处,凡不涉及有保密规定的事项,都要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公开,尤其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事项及其办理结果都要按程序和规定的公开范围向社会公开。特别是办事政策、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制度、所需材料、责任部门、负责领导等都要通过适当方式进行公开,要让人民群众一看就知道自己的事能不能办,怎样办,谁来办,会办到什么样的程度,会得到怎么一个结果。

二要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决策、依法处理问题,把政府各项行政行为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加强对部门和公务员的效能考核,以建立效能政府为目标,不断改进效能管理办法,真正做到奖勤罚懒,调动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规范公务员行为,掀起主动学习《*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职业教育系列丛书》(政治理论与经济理论、法律知识与科技知识、政府职能和依法行政、综合素质、执政能力)热潮,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素质,实行“首问负责、来函必复、一次告知、规范服务”制度,绝不允许出现办事推诿、扯皮、缺位现象,实现工作作风的根本好转。

三要推进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我们将严格按照省政府召开的全面推行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坚持“一门受理、并联审批、统一收费、限时办结”的原则,遵循《*市进入审批中心的行政许可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便民服务项目》、《*市行政审批中心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办法》等

多项方案和办法,将我市有行政审批权的31个部门、136项行政许可事项以及62项收费和便民事项全部纳入市行政审批中心,实行统一规范的行政审批模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更好地方便群众办事。希望上述部门提前做好准备。

四要认真开展企业经营环境专项整治活动。市直各部门在工作中首先要搞好自查自纠,从严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发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要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行风和“评、查、树”等活动,改进和完善评议方式方法和考评标准,推动部门和行业解决问题。进一步清理行政事业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整顿和规范行政执法部门执法行为,解决部门利益至上,“中梗阻”和“三乱”问题。要集中一段时间,重拳整治对企业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行为,从严整治影响和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违纪违法行为,努力营造亲商、助商、护商的良好氛围。要建立举报中心,完善企业减负维权保护制度,由纪委和监察部门牵头,对有关部门和个人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严肃查处,决不姑息。

五要制定和实行服务承诺制度。实行政府服务承诺,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咨询的重要措施,也是评价政府信用程序的一个重要标准。我们的政府不仅是管理社会和经济,更重要的是要为人民服务。我们应该把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方式、服务的结果向群众承诺。要抓紧制定政府承诺的规章制度,规范承诺内容,不但要对政府及部门在一定时期的宏观目标作出承诺,而且对每一项需要政府办理的具体事项都要作出承诺,每一项承诺都要向社会公布。

六要实行行政服务限时制。要对各种具体政府行为制定出具体的时间要求,责成有关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办结,切实提高行政效率。人民群众、企业到政府来办事、办什么事、多长时间了结,要有个时限,对执法部门到企业开展的必要检查,必须做出规定,不能没完没了,更不能出现拖延检查时间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的现象。

三、加强领导,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这次我们开展的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次集中行动。各部门、乡(镇)、办事处要对这项工作作出具体安排部署,落实工作责任制,各部门一把手要充分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保证这次行动成功的关键是要严格执法,依法行政。要有铁的纪律、硬的手腕,对那些害群之马,我们决不能心慈手软,否则,许多问题就无从解决。希望各级领导一定要支持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利用过去形成的有利机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工作。

我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协力,锲而不舍地工作,我们的经济发展环境就能够不断优化,全市经济社会就能够健康快速发展。

推进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篇6

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作者:郭隽萍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2期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在管理模式、机构设置、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和公务员建设方面都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特别是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新情况,我国政府职能必须进行转变和优化。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必要性;难点;途径

[中图分类号]F045.51

推进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篇7

认证认可是发达国家经历计划经济政府主导、到监管型政府社会和市场运作的发展必然。欧美监管型国家的发展历程证明, 在行政体制改革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全能国家的公共管理体制已逐渐走上解体, 传统的一元化社会结构已逐步为国家、社会、市场的三元结构所取代。这种多极化结构打破了公共职能国家垄断的传统, 促使公共职能分担方式的调整与重构, 提高公共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实现了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目前我国带有行政许可性质的官方认证过多, 市场认证还不完善, 政府和市场二者之间的责权分工不协调。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 既不像行政许可、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认证认可。从现代公共管理学角度, 建立统一的合格评定制度和认证认可制度, 完善对第三方社会组织机构的引导和监管, 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现代政府角色和职能定位是, 政府主要提供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相关的公共物品和服务, 而把其他的产品与服务完全交由市场和企业来完成,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来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实现有限管理和宏观管理。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应获得相应的资格、资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 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应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具备提供服务所必需的设施、人员和专业技术的能力。

二、现代公共行政管理中的政府职能转变

公共行政是以公共组织为依托, 为有效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认为政府应该提供所有的公共产品, 导致政府扩大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外加于市场的公共权力造成政府与市场的脱节、政府运作缺乏市场效率和公共支持。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是融合了公共理念与市场理念、以追求“三E” (Economy、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即经济、效率和有效性) 为目标的管理模式。美国公共管理界推崇古希腊政府“凡是私人能做的事, 决不让政府做;凡是低层政府能做的事, 决不让高层政府做”的原则。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重塑政府”运动, 代表了现代政府职能转变的发展趋势, 在政府与公众关系方面, 新理论强调顾客取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 并通过建立企业化政府来提高政府的能力与效率, 使公众获得更多高质量的服务。这对政府管理提出的要求是:加强对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 不再从管理主体的角度考虑如何管制被管理者, 而是站在社会与公众的立场上考虑政府如何为公众服务、对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提高绩效。在这种背景下, 政府管理的变革要立足于国际化竞争, 以建立现代公共管理的思维模式为理念, 动员全社会力量, 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开放主体体系, 从而最大限度地谋取社会公共利益。欧美国家的第三部门和社会化组织发展成熟, 以对第三方合格评定机构的管理和采信为基础的社会化监管作为主要的市场监管手段和方式。

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来, 全球化对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 我国也十分重视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转变政府职能, 最近几年已经取消和下放了多批行政许可事项, 尽可能释放政策红利, 理清政府、社会和市场关系。如果政府对应行政许可, 那么社会就对应认证认可, 政府和社会共同在激发市场的同时又防止市场失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现行《行政许可法》第二十八条规定, 对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产品、物品的检验、检测、检疫, 应当逐步由符合法定条件的专业技术组织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指出, 加快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并就实施《方案》任务分工和有关要求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上海自由贸易园区实验区的政策设计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提供了经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从依法行政来讲, 政府行政属于行政许可范围, 对于公权“法无授权则禁止”。这种管理模式的改变已经是对计划经济审批管理模式的巨大颠覆, 推而广之, 则可以撼动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务院各部门也积极按照要求推进本部门的职能转变, 积极推动传统计划经济的“行政许可”向市场经济的“认证认可”转化。如司法部、国家认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司法鉴定机构认证认可工作的通知》的要求, 认证认可结果将与司法鉴定机构准入、退出和淘汰机制结合, 作为今后司法鉴定机构准入、延续、执业监管和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和内容。再如, 公安消防、环保、铁路、电力、电信等行业产品安全认证也实现了从行政审批到市场规则的认证认可的转变。

三、行政许可

严格行政许可设定, 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有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神,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 切实防止行政许可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 国务院并下发了《关于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的通知》。主要包括:对人员能力水平评价的事项, 除提供公共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 需要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特殊技能的职业, 确需设定行政许可的外, 不得设定行政许可;中介服务机构所代理的事项最终需由行政机关或法律、行政法规授权的组织许可的, 对该中介服务机构不得设定行政许可;通过技术标准、管理规范能够有效管理的事项, 不得设定行政许可等内容。认证认可有助于划清政府部门的责任界限, 避免认证与行政许可之间的重复, 提高行政效率, 减少行政资源的浪费。

改革开放以后,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 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日益加强, 深刻地影响着主权国家的社会生活, 也对传统的权力运作带来了挑战。国务院已多次发文取消或降低了涉及各部委的多批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 减少了既得利益在这方面的寻租。当前, 在认证认可的产品、服务和管理体系三大法律界定领域范围内, 尤其以服务这一领域范围的问题相对突出, 如上述各类执业、职业资格考试认定等。一些政府部门的资格认定也交由其各自行业的协会来组织, 但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行业协会商会本身资质的认可等尚不规范, 没有统一在法律范畴的认证认可之下。党的十八大强调,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国务院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服务做出重大部署, 明确要求在公共服务领域更多利用社会力量, 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紧紧围绕政府主导法律法规等规则事权的设定、市场和社会机构实施具体性事务,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 管、办分离, 公共服务领域更多利用社会力量, 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整合我国机构改革历程中各部委遗留的下属“官办”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 逐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防止“二政府”现象。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将一些达标、评比、评估和相关检查活动, 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物品的许可事项等一批具有“行政许可”性质的认证认可活动, 按照市场规则要求下的认证认可要求和WTO市场规则加以转变。

四、认证认可

认证一词的英文原意是一种出具证明文件的行动,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和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的定义, 是指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证明一个组织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标准、技术规范 (TS) 或其强制性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认证认可条例》 (国务院令第390号) 规定:认证, 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认可, 是指由认可机构对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实验室以及从事评审、审核等认证活动人员的能力和执业资格, 予以承认的合格评定活动。认证按认证对象分为产品、服务和管理体系认证;按强制程度分为自愿性认证和强制性认证两种。产品认证在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中定义“是由第三方通过检验评定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样品型式试验来确认企业的产品、过程或服务是否符合特定要求, 是否具备持续稳定地生产符合标准要求产品的能力, 并给予书面证明的程序。”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自己的产品认证机构, 使用不同的认证标志, 来标明认证产品对相关标准的符合程度, 如美国UL、欧盟CE、德国VDE、中国CCC及日本PSE认证等。服务和管理体系认证包括: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HACCP) 认证、ISO/TS16949汽车生产件及相关服务件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ISMS) 认证、信息技术服务管理 (ITSM) 认证, 及体育服务认证、低碳认证、清真认证、地理标志认证等等。

目前, 我国在认证认可条例法律框架下的认证认可活动主要是一些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认证认可, 而对整个产品、服务、管理体系全方位的认证认可尚未完全整体展开。我国的《对外贸易法》规定, 国家实行统一的商品合格评定制度, 对进出口商品进行认证、检验、检疫。与美国法规、欧盟指令及其协调标准等国外技术法规涵盖的产品范围一样, 我国的技术法规、强制性国家标准等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涵盖的产品范围本身也较为全面, 但由于我国大量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并未上升到类似欧盟指令次级立法或二级立法的法律高度, 使得产品仅符合标准而缺少法规依托的“认证”显得十分苍白, 如我国进口的机电类商品, CCC认证目录远未完全覆盖强制性国家标准范围产品, 大量的产品游离在类似欧盟低电压指令“CE”认证范围之外 (LVD低电压指令73/23/EEC范围为:使用电压为交流50V~1000V和直流75V~1500V之间的电器产品) ;另外, 我国的服务认证在一些关系社会民生如交通服务、物业服务、通讯服务、教育服务、医疗服务等领域也未广泛开展。一方面, 更多的政府部门调整传统审批管理方式, 通过认证采信的手段实现职能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铁路、公安、水利、司法等部门和行业领域, 如公安系统将所有消防产品纳入强制性认证, 并积极开展指纹采集设备、指纹自动识别系统、DNA试剂、身份证阅读机具等自愿性产品认证, 在公安系统警用装备招投标中全面采信认证结果。另一方面, 无论是产品方面, 还是服务、管理体系方面, 都仍有一些垄断部门或行业采用本部门、行业自定的准入方式, 看似“行政许可”性质的准入, 其实在严格的法律定义上既非行政许可、又非认证认可国际通行规则, 而是其部门或行业维护自身利益的“潜规则”, 并且这些部门利益往往被披上招投标、听证会等看似“合法”的外衣, 实则本质上不合法。譬如企业及其产品已获得某些资质, 但如果想进入某个领域, 还要必须通过这一领域有关部门单独的招投标、资质认可、产品认证、体系考核等程序。国家施行统一的认证认可制度, 不但从法律上规范了这一领域范围的各项活动, 而且对于政府职能转变, 激发社会市场活力, 理清政府、社会和市场关系, 防止行业部门利益和反腐败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 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认证认可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对原先行政许可审批管理项目实行认证认可管理, 变政府集“审批、评价、监督”于一身的直接管理为政府以“制定政策、采信第三方结果、后续监管”为主的间接管理, 变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监督, 合理配置了行政程序和行政资源, 提高了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效能, 避免重复认证以及认证与行政许可之间的重复。组织内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 对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认证认可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有效消除经济运行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调节和促进了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有序发展。在国家推行依法行政、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下放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释放改革红利、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背景下,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等一系列大政方针下, 认证认可所包含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内容是其中具体的载体。坚持放、管、治结合, 按市场规则从计划经济的“行政许可”向市场经济的“认证认可”转变, 符合中央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 进一步减少资质资格类许可和认定的有关要求。在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上, 认证认可法律制度、体制机制的完善和规范, 是改革平稳过渡和改革成功的保障。从行政许可到认证认可促进现代公共行政管理中的政府职能转变, 也是实现质量强国中国梦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严效民, 杨煜.认证认可与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视角的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1 (4) .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 (国办发[2013]22号) [Z].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3]96号) [Z].

[4]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的通知》 (国发[2013]39号) [Z].

[5]关于印发《国家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Z].

[6]支书平.主动改革、更有作为——在全国认证认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4) [R].

推进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篇8

教材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社会规范和科学文化知识在教育行为中的集中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普遍性的特征,基础教育阶段使用的教材在编写、出版、发行等环节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受到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约束,从而折射出国家的治理模式以及由此决定的政府职能定位。本文拟从梳理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编写制度的变化过程入手,粗略地探讨其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

我国的基础教育教材编写制度经历了从统编国定制到审定制的转变过程。影响甚至决定这种变化的,则是政府职能由“全能”向“有限”的转变。

一、基础教育教材的统编国定制与“全能政府”

(一)基础教育教材统编国定制的确立和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教材建设。1950年9月,国家出版总署召开的全国出版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1950年12月1日,由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社名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作为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教材的编辑、出版机构。自1951年秋季起,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小学各科暂行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组织编写或修订的中小学各科教材开始陆续进入课堂使用,国家统一编写基础教育教材的制度正式确立。在这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教育计划或教学大纲,先后出版了七套统编基础教育教材。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84年,尽管期间(1958年—1977年)出现过下放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权的事实,但那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国家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统一组织编写教材、全国使用通用教材,即所谓的课程的中央管理和教材的统编国定制,是这一时期的基调。

(二)“全能政府”模式与基础教育教材的统编国定制

上述大一统的教材编写管理制度,与这一时期我国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全能政府”模式是一脉相承的。

我国传统的经济——行政体制,是以计划管理、高度集权、部门管理为主要特征的。这种体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当时苏联的理论和实践逐步建立起来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政府职能的“全能性”:政府的职能范围和内容十分广泛,作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事无巨细,大包大揽。这种“全能性”体现在教材编写制度上,就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介入基础教育教材编写过程——成立直属的编写和出版机构、直接组织编写队伍、统一编写出版通用的基础教育教材并在全国使用。这一时期,我国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包括课程计划的制定、教学大纲的研制、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师的培训等,都是教育部指定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组织实施的。这是“全能政府”的典型表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但是在改革初期,经济体制处于从产品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过渡时期。与之相适应,政府职能尤其是经济管理职能无所不包的状况开始发生改变,但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的变革。因此在1984年之前,基础教育教材仍然维持着统编国定的编写制度。

二、基础教育教材的审定制与“有限政府”

(一)基础教育教材审定制的确立

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上述高度统一的课程教材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不利于课程教材质量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课程教材制度的改革被提上日程。

1985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指出:今后中小学教材的建设把编写和审查分开,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编写,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专家也可以编写;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审定,审定后的教材由教育部推荐,供各地选用。按照上述精神,国家教委(1985年6月18日全国人大六届十一次常委会决定撤销教育部,设立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6年9月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及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聘任了20名审定委员和200多名审查委员。1987年10月,国家教委颁布《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和《中小学教材送审办法》。这标志着我国教材编写制度的重大变革:从编审合一到编审分开,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从国定制到审定制。

1988年,国家教委出台了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提出了教材多样化的具体实施方案。根据这一方案,产生了“八套半”义务教育教材,义务教育教材初步形成了一纲多本的格局。

(二)基础教育教材审定制的深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措施之一,陆续采取了一系列课程改革举措,大力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以应对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世纪之交,中国启动了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99年1月,教育部(根据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决定》,国家教育委员会更名为教育部)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1999年底至2000年初召开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启动会议,2001年6月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7月正式公布17个学科18本课程标准。

作为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教材的编写制度也作出了重大调整。首先,在坚持教材审定制的基础上,扩大了国家课程教材编写者的参与范围,“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语)。截至2006年,共有264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真正实现了“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其次,为了适应课程管理制度的改革,即“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教材的编写和审定主体更加多元化,即除了国家课程教材外,还出现了地方课程教材和学校课程教材,教材的编写主体更加多元化;国家课程和跨省使用的地方课程教材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地方课程教材由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学校课程教材由学校自主审定。

nlc202309090853

综上,以1985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的颁布为标志,我国告别了实行三十余年的基础教育教材统编国定制,进入了教材审定制的新时代。

(三)“有限政府”模式与基础教育教材审定制的确定和深化

基础教育教材编写制度的上述转变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密不可分。

中国的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的。与此相适应,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也被放在突出位置。党的十四大后,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转变政府职能尤其是政府经济职能进行了多次改革探索。199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第一次明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提出要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使政府职能改革突破了经济职能改革的单一范畴。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是适应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形势,转变和规范政府职能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新一轮政府职能改革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进一步提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把政府职能改革提升到国家治理的全新高度。

这一时期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制度的变化,除适应课程制度的变化外,也顺应了上述政府职能改革的趋势,即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的界限越来越清晰,强调政府职能“有限”,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政府职能逐渐转移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具体而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再直接组织编写基础教育教材,而是通过制定规则、发布课程标准、组织专家审定、公布教材目录等形式引导、规范教材编写。在此过程中,教材编写制度的细节也随着政府职能改革的步伐不断完善。例如,教育部2001年6月发布的《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教材编写实行项目管理。编写教材须事先依本办法规定向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申请立项,经核准后方可进行”。同期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亦强调,教材编写者编写教材前须“向教育部申报,经资格核准通过后,方可编写”。2012年10月,根据《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教育部调整了教材审查程序,取消了“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编写核准”这一资格审查步骤。可以预期,随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断现代化,基础教育教材编写制度在吸取世界其他国家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也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继续迈进。

(作者单位系人民教育出版社)

推进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篇9

构建服务型政府机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近年来我们省在构建服务型政府机关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且也取得了扎实的成效,实践中我们感到,创建服务型机关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解决问题。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科学调整政府各部门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是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核心任务。一是要简政。将过多的审批、管理职能调整为服务责任,这样才可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要放权。当前要重点解决好政府机关管理工作“越位”、“错位”、“缺位”问题。特别是在经济管理上,要强化“看不见的手”,弱化“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做到凡是市场能运作的,政府不包揽;凡是企业能自主经营的,政府不干预;凡是该社会办理的,政府不插手。

二、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执政素质水平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而政府的服务能力是通过人这个主体来体现的。所以说,建设服务型政府机关,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公务员队伍。

三、规范行政行为,促进依法行政

服务型政府,必须是行为规范、依法行政的政府。依法行政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当前,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来说,在依法行政方面,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加强对各种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学习。其次要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第三要严格公正按法规政策办事。

四、实行政务公开,促进廉政建设

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做到政务公开。政务公开的一个基点是保证公民有知情权,让公民知道政府在做什么、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政务公开的另一个基点是,政治民主化。要让人民参与、关注政府的重大决策,这既是对人民负责,也是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有效途径,更是加强政府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

五、创新运行机制,实现科学管理

推进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篇10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回顾总结两年多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政府职能转变情况,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把改革推向纵深。

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是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十八届二中全会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本届政府成立伊始,开门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先手棋”。长期以来,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管得过死,重审批、轻监管,不仅抑制经济发展活力,而且行政成本高,也容易滋生腐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就是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一招,也紧紧抓住了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把握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社会建设的要害。可以说,这项改革是“牛鼻子”,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重要作用。

两年多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国务院部门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37项,本届政府承诺减少三分之一的目标提前两年多完成。投资核准事项中央层面减少76%,境外投资项目核准除特殊情况外全部取消。工商登记实行“先照后证”,前置审批事项85%改为后置审批;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企业年检改为年报公示。资质资格许可认定和评比达标表彰事项大幅减少。中央层面取消、停征、减免42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每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近千亿元。在放权的同时,采取措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做好“接、放、管”工作。有些省份进展较快,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比例超过一半、最高的达70%,有的省级非行政许可已全面取消。

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力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也推动了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和廉政建设,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成效。新增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去年达1293万户,其中新注册企业增长45.9%;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城镇新增就业仍达到1322万人。今年一至四月份,新注册企业继续保持每天1万户,城镇新增就业445万人。这两年,在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们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措施,而是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全面深化改革,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就业连创历史新高,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其中简政放权等改革红利的释放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推进简政放权等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的同志们顾全大局,勤勉敬业,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了很大的辛劳。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家表示敬意和感谢!

简政放权等改革虽初见成效,但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政府一些该放的权还没有放,手伸得还是太长;另一方面,已出台的简政放权措施尚未完全落实到位,“中梗阻”现象大量存在,“最后一公里”还没有完全打通。当然,“最先一公里”也存在问题。这里面既有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方式不适应的原因,也有地方和部门利益在作梗。企业和基层反映,不少审批事项只是换了个“马甲”,从明的转成暗的、从上面转到下面、从政府转到与政府有关的中介,审批服务中的各种“要件”、程序、环节等还是关卡林立。比如,稳增长必须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而当前投资仍处于下行状态,像重大水利工程、中西部铁路、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等,有的项目批了,中央投资也到位了,但就是迟迟开不了工,钱也花不出去。到3月底,地方国库库存余额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其中有不作为的问题,但确实还有审批慢、审批难、环节多的问题,影响了投资进度。同时不少群众反映,办事还是存在难与慢,部门之间经常扯皮,这个章那个证还是很多,经常被折腾来折腾去。比如,商事制度改革实现了“先照后证”,有些人反映拿了照以后还是碰到层层阻碍。缺一个“证”,企业就运行不了。一些谁听了都会觉得荒唐的“证”仍然存在。其实不只是普通群众,就是今天参加会议的领导干部,离开你管的“一亩三分地”,自己或家属办事也会遇到诸如此类的不少难题。另外,从国际比较来看,世界银行发布了全球2015年营商环境报告,我国虽比上年上升3位,但在189个经济体中仍排在第90位,主要原因还是各类行政审批等管制措施太多。名目繁多、无处不在的审批“当关”、证明“围城”、公章“旅行”、公文“长征”,对个人来说,耗费的是时间和精力,增添的是烦恼和无奈;对企业来说,浪费的是人力和物力,贻误的是市场机遇;对社会来说,削弱的是公平和公正,挤压的是创业创新空间,尤其是抑制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党和政府来说,影响的是形象和威信,挫伤的是人心民意。对此,如果不努力加以改变,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损害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延误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简政放权等改革,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实现“双中高”目标,需要靠深化简政放权等改革培育新动能。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三期叠加”矛盾逐步凸显,到了爬坡过坎关键时期。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也面临很多困难。但我们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采取的定向调控措施逐步见效,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经济下行压力。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一些方面出现向好的趋势,比如调查失业率4月份有所降低,工业也在回升。但有一些方面压力还比较大,比如投资还在继续下行。我们必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把向好的趋势巩固住,把下行的压力顶住。这从根本上讲还要靠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完成今年主要目标任务,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我们这个底气来自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打造好“双引擎”,就能进一步形成更为强劲而持久的发展动力,促进中国新一轮经济“破茧成蝶”、行稳致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靠深化简政放权等改革提供支撑。随着国际经贸格局深刻调整和我国资源要素条件变化,我们传统的竞争优势在弱化。当前国际市场低迷,我国进出口增长压力很大。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和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探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培育和扩大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这对政府工作的核心要求,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我到上海等四个自贸区都去看过,他们最主要的措施就是简政放权,让企业能够在自贸区内迅速登记,投资项目能较快落地。提高政府治理能力,需要靠深化简政放权等改革“修枝壮干”。政府有所不为方能更好有所为。只有进一步把该放的权放掉、把不该管的事交出,集中力量把该管的事管好、该服务的服务到位,才能有效推进政府的治理创新,更好地遂民意、促发展、利和谐。

特别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靠深化简政放权等改革清障搭台。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国家的繁荣进步来自于人民创造力的发挥。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提出推进“双创”,就是着眼于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无限创造力,让他们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

——推进“双创”,既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让群众起来搞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可以不断增加收入、扩大内需,还能使其在创造财富过程中实现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这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仅靠“二次分配”是不够的,主要得靠“一次分配”让更多的人富起来。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创业的环境好、创业的人数多,哪个地方的经济就充满活力、居民收入就高、贫富差距也就小。我们倡导万众创新,形成全社会的创新文化,这样创新的土壤就更为深厚,创新的动力就更为强劲,创新的效应也更为巨大。推进“双创”,不仅有利于增强国家经济“硬实力”,而且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双创”着眼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效契合了每个劳动者的内在需求。一个创业创新蔚然成风的国家,必然是昂扬向上、充满活力和希望的。

——推进“双创”,不仅限于个人和新生企业,现有企业包括大企业也要通过不断创业创新来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看看那些长盛不衰的企业,哪一个不是与时俱进、经历过多次创业创新的?否则,它的事业早就可能走到尽头了。近年来,有些大企业积极顺应互联网发展和消费个性化趋势,对管理模式进行再造,将传统的层级管控组织重塑为新型创业创新平台,让员工成为创客,并将平台向外部开放,创客在这个平台上孕育产生的“奇思妙想”,既可以自己用,也可以与外边合作开发,使企业变成一个大的创新资源聚集之地。这样,带动的配套中小企业更多了,创新能力更强了,产品更丰富了。企业推进创业创新是大有可为的。

——推进“双创”,我们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国有13亿多人口、9亿劳动力,目前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新增劳动力达到13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潜力巨大。同时,我们还有7000多万市场主体,其中有1800多万家企业。广大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拥有强烈的创业创新愿望,但仍有不少有形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他们的手脚。必须通过深化简政放权等改革,破枷清障、铺路搭桥,使他们轻装前进、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已就深化上海自贸区改革进行了部署,吸引了大批国内创业者以及金融企业和中介机构,不少外商也跟进了。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贸区的体制机制创新也在加快推进。这些自贸区探索的经验要及时复制推广,使我国拥有更好的营商环境,是外资的最佳选择地。

深化简政放权等改革不仅是基于两年多来的有效实践,而且是基于历史的启示,特别是我国37年来改革开放内在成功逻辑的启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中有很多优秀文化,值得我们借鉴。我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讲“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代表们是赞成的。《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至简”中的“简”字是什么意思呢?《论语》“雍也篇”中讲,要“居敬行简”,可解释为心里牵挂着百姓,做事有敬畏,但行为是“简”的,不扰民、不烦民,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但同时又讲,不能“居简行简”,可以解释说,如果心里没有百姓,已经很“简”了,再去“行简”,那就太“简”、不负责任、没有法度了。纵观中国历史,凡盛世往往都用“居敬行简”的办法,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而那些衰亡的王朝都是烦民扰民多,所谓苛政猛于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走的是改革开放之路,“大道至简”与此是相契合的。其核心内容是放开搞活,有力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创造活力。拿当年农村改革来说,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就是因为实行家庭承包制,给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很快就解决了温饱问题。当然放权不是不管,而是既管也服务。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和37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管多就会管死,只有放开才能搞活,从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府施政的要义在于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总的要求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推进,即“放、管、服”三管齐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逐步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我们要善于借鉴汲取“大道至简”等优秀文化传统,并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予以发扬光大,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所有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展其能、机会公平,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开辟社会进步新天地,营造团结和谐新气象,使我们的国家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深化简政放权,既要有勇气,也要有智慧。改革进行到现在,要更多触及深层次矛盾、触动利益的“奶酪”,还要改变原来习惯的管理方式,很不容易。何况,简政放权实质是政府的自身革命,自我削权限权就像割自己的肉,更为困难。目前这一改革如同顶风逆水搏激流,不仅不进则退,慢进也会退。为了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为了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着力把简政放权加快向前推进。坚决把该“放”的彻底放开、该“减”的彻底减掉、该“清”的彻底清除,不留尾巴、不留死角、不搞变通。同时,要做好深化简政放权的统筹谋划,因地制宜,讲究策略和方法,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和取得更大成效。

深化简政放权,要注重把握好三点:一要开门搞改革。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人民群众对审批之弊感受最深,对改什么、如何改最有发言权。我们要把主要由政府部门“端菜”变为更多由人民群众“点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确定深化改革的重点、措施和路径,更为精准、更加精细地清除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影响干事创业的“痛点”和监管服务的“盲点”。二要上下联动。上下同欲者胜。在简政放权这场重大改革中,上下必须协同推进。上级政府在设计改革方案时,要重视听取下级特别是基层政府的意见,使改革举措更具可行性、操作性。下级政府在贯彻执行上级要求的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好落实的具体办法。除涉及国家安全、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等重大公共利益事项外,其他的审批事项原则上要以取消为主。确需下放的,各部门要协调同步,把整个审批链全下放,不能你放他不放、责放权不放。只要有一个部门不放,企业创业和投资项目就整个运作不起来。因此,有关部门对确需保留的审批事项,不论是前置还是后置,都要有时限要求,而且要联网、要公开。事项下放到哪一级,要根据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来确定,不能层层往下甩包袱,最后导致基层接不住。三要由人民群众和实践评判改革成效。群众和企业满意不满意,实践效果如何,是检验简政放权成效的根本标准。不能光看你下了多大功夫,数字上取消下放了多少,关键要看群众和企业办起事来是不是快了、花钱少了、成本低了。

关于今年的简政放权工作,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已作出全面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为确保落实到位,必须突出重点、明确时限、扎实推进。

(一)再砍掉一批审批事项,切实降低就业创业创新门槛。5月底前,全面完成国务院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工作,今后不再保留这一审批类别。年底前,再取消一批“含金量”高的行政审批、投资项目核准及前置审批、资质资格许可认定、评比达标表彰等事项。清理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年底前取消200项以上,为地方放权进一步打开空间。

(二)再砍掉一批审批中介事项,切实拆除“旋转门”、“玻璃门”。要抓紧制定并公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精简中介评估事项。加快摘掉中介机构的“红顶”,与行政审批部门彻底脱钩,斩断利益链条。这里要明确,我们国家中介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展空间很大,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不是要限制这个行业发展,而是要通过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强化服务职能,使其更好更快发展。

(三)再砍掉一批审批过程中的繁文缛节,切实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9月底前,国务院部门要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压缩前置审批环节并公开时限,推行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着力解决环节多、时间长、随意性大等问题。加快建设信息共享、覆盖全国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6月底前实现部门间“横向联通”,年底前实现中央和地方“纵向贯通”。

(四)再砍掉一批企业登记注册和办事的关卡,切实清除创业创新路障。继续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年内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这是对能否破除部门利益的一个重要检验。我到地方去调研,有的已实现了“三号”变“一码”,但是只能在当地实施,其他地方还不认,遇到不少困难。要尽快在全国实现“一照一码”,推动全国市场实现统一公开透明和公平竞争。继续创新优化登记方式,实行“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必要的后置办证事项。要通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努力使新增企业数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新企业活跃度不断提高,为稳增长、保就业奠定基础。

(五)再砍掉一批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收费必须规范。去年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定向调控措施,包括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减税、定向降准、不对称降息等,向市场发出了积极信号,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是有效的。但是如果各种收费减不下来,其它措施就是再多,也会被冲减甚至抵消掉。5月底前,要对收费专项清理规范工作作出部署。年底前,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且未按规定批准、越权设立的收费基金项目,一律取消。擅自提高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的,一律停止执行。属于政府提供普遍公共服务或一般性管理职能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政府性基金,没有法定依据的行政审批中介收费,一律取消。超过服务成本的收费和有较大结余的基金,一律降低征收标准。

政府在减权放权的同时,要以刚性的制度来管权限权,厉行法治,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要坚持职权法定原则,加快建立“三个清单”,划定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的权责边界。以权力清单明确政府能做什么,“法无授权不可为”;以责任清单明确政府该怎么管市场,“法定职责必须为”;以负面清单明确对企业的约束有哪些,“法无禁止即可为”。通过建立“三个清单”,依法管好“看得见的手”,用好“看不见的手”,挡住“寻租的黑手”。今年,要基本完成省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的公布,研究推行国务院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并开展试点。

三、创新和加强政府管理,使市场和社会活而有序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仅要取消和下放权力,还要改善和加强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能,增强依法全面履职能力,使市场和社会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市场监管,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是当务之急。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秩序还很不规范。商事制度等改革之后,新的市场主体大批涌现,如果监管跟不上,市场秩序混乱现象会加剧,“劣币驱逐良币”的扭曲效应会放大,严重制约诚实守信经营者和新的市场主体发展。我到地方调研,不少企业包括台商、外商反映,侵犯知识产权、坑蒙拐骗等行为,企业自身难以解决,如果政府把这些问题管住了,企业的“心头之痛”就解除了。因此,在大量减少审批后,政府要更多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切实把市场管住、管好。这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积极适应这一转变,切实履行好管理职责。

要转变监管理念,强化法治、公平、责任意识。现在我们在市场监管上,一方面,各种检查太多,随意性太大,企业疲于应付,还有不少寻租行为。另一方面,该监管的还没有管或没有管住、管好。政府监管要“居敬行简”,不扰民、不烦民但法度不缺,制定科学有效的市场监管规则、流程和标准,向社会公示,使市场主体明晓界限、守法经营,并缩小监管者自由裁量权。同时,要依法开展监管,维护和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当好“裁判员”,不犯规的不去烦扰,轻微犯规的及时亮“黄牌”警告,严重犯规的马上“红牌”罚下场。当然,裁判要履职尽责、公平公正执法,不能该吹哨的不吹,更不能吹“黑哨”。监管者必须受监督,要公开信息,健全并严格执行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要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这两年,各地积极探索实践,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要继续推进监管创新。一是实行综合监管和执法。抓紧建立统一的监管平台,把部门间关联的监管事项都放到平台上来,同时清理整合各类行政执法队伍,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让几个“大盖帽”合成一个“大盖帽”,形成监管和执法合力,避免交叉重复或留空白死角。监管和执法的结果应公示,并留底备查,阳光是治理监管和执法不公最有效的手段。二是推广随机抽查监管。有些地方和行业把企业和监管部门人员放在同一平台上,通过两次摇号,按一定比例对企业进行抽检,随机确定检查人员,企业有了压力,也减少了监管部门寻租机会。要抓紧推广这一做法。三是推进“智能”监管。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模式。加快部门之间、上下之间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推进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息披露和诚信档案制度、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和黑名单制度,让失信者一处违规、处处受限。四是强化社会监督。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举报者要给予有足够吸引力的奖励并严格保密。强化企业首负责任,通过倒逼形成层层追溯、相互监督机制。加强行业自律,鼓励同行监督。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无数双眼睛盯着每一个角落,就能织就监督的“恢恢天网”。

四、优化政府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人民政府的天职。这几年,各级政府在加强服务方面花了不少力气,但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效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也可以增加有效投资、有利于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这要靠深化简政放权等改革破除障碍,把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好。改革的实效也要从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方面来体现。我们要努力通过提供比较充裕的公共产品、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使创业创新过程更顺畅、经济发展之路更通畅、人民群众心情更舒畅,使整个社会更温馨、更和谐、更有凝聚力和活力。

(一)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全方位服务。“双创”有利于扩大就业,稳增长也是为了保就业。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在降税清费减负基础上,要研究出台一批扶持创业创新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对众创空间、创新工场等各种孵化器,要在租金、场地、税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采取贴息、补助、创投基金等方式,撬动社会投入;完善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投资方式,探索新型商业模式,多措并举帮助创业者解决资金困难问题。二是提供平台综合服务。创业创新需要什么服务,政府就要在这个平台上提供什么服务。强化政策、法律和信息咨询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做好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和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这些服务有的政府部门可以直接提供,有的可以向专业机构购买,有的还要鼓励中介组织等积极参与。三是服务要便捷高效。群众创业创新不易,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提供更加人性化、更富人情味的服务,态度要好、手续要少、速度要快。继续办好政务服务中心和办事大厅,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规范流程、明确标准、缩短时间。

(二)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务。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政府不能唱“独角戏”,要创新机制,尽可能利用社会力量,并搞好规划、制定标准、促进竞争、加强监管。凡是企业和社会组织有积极性、适合承担的,都要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他们承担;确需政府参与的,要实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使是基本公共服务,也要尽量这样做。政府办事要尽可能不养人、不养机构,追求不花钱能办事或少花钱多办事的效果。这也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务发展新机制,促进民办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服务业发展。我们既要努力提供充裕的公共服务,更要增强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要创新服务方式,最大程度地便民利民。有些服务事项,最好能让群众不出门,通过网上办理、代办服务、上门服务等方式来完成。如果需要群众直接来,要提前告知各种要求,力争来一两次就办成。对要求群众出具的各种“证明”,要清理规范,能免的就免、能合的就合,确实需要的,尽可能通过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来核查解决。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要有这样一个服务理念,就是宁可自己多辛苦,也要让群众少跑路。

(三)履行好政府保基本的兜底责任。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全国有7000多万低保人口、7000多万贫困人口。虽然我们建立了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但保障水平还比较低。现在不少地方财政吃紧,但再困难也要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底线兜住了,也可为创业者特别是青年人创业解除后顾之忧,即使失败了也有机会再次创业。当前,要更加关注困难群体的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加快城市棚户区和农村危旧房改造。需要指出的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能脱离实际,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五、抓好组织领导,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是一场深刻革命,涉及面广、难度大,必须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切实加强领导,周密组织,使改革积极稳妥向前推进。

第一,强化机制、明确责任。国务院将继续着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各地区各部门也要充实加强相应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主要领导要直接抓,及时拍板解决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每个改革事项都要细化任务和分工,有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状。改革涉及到政府自身利益,我们必须狠下心来自己“多割点肉”,让群众“多长点肉”,让大家都富裕起来。

第二,协调行动、积极探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确保令行禁止,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国务院作出的各项改革决定,相关文件和配套措施必须尽快出台,不能久拖不办。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基本经验。很多重大改革举措都是先从地方做起,然后推向全国的。在这次简政放权等改革中,给地方留了很大空间。各地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国务院总的要求和原则,大胆探索创新,在改革中力争上游,同时要注意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互促共进。

第三,主动作为、干事创业。我们的公务员队伍总体是好的,是尽职尽责、勤勉实干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各级干部和群众一起干出来的,今后推动改革发展还得靠干部带着群众一起干。现在,一些干部中确实不同程度存在着懒政怠政、消极敷衍等现象。对此,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公务员积极适应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新形势,加快转变观念,不断取得新的工作业绩,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另一方面,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各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现在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工作很辛苦,收入也不高,我们既要坚决堵住“偏门”,解决公务人员以权力参与分配、牟取不当利益问题,也要打开“正门”,建立健全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使其收入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保障他们的合理待遇和应有的尊严。去年,国务院对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养老保险制度出台了政策,今年6月底前,各地工资调整一定要落实到位。

第四,加强督查、狠抓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并完善考评机制。加大督查力度,创新督查方式,并与第三方评估、社会评价结合起来,好经验要及时推广,发现的问题要抓紧解决,对落实不力的要严肃追究责任,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近期,国务院要对部门和地方开展重点督查,坚决打通“放、管、服”举措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推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第五,依法改革、有序推进。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简政放权等改革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同时法律法规也要适应改革需要,及时加以调整和完善,使激发释放活力和维护保障秩序有机统一起来。有关部门在放权的同时要提出修法建议。修法立法要严格把关,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严禁法外设权扩权,走出精简膨胀循环的怪圈。要按照国务院要求,抓紧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凡是于法无据、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都要废止或进行修改。

上一篇:小学生消费心理辅导案例一下一篇:对待学习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