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消费心理辅导案例一(精选12篇)
小学生消费心理辅导案例一 篇1
辅导题目 学做小会计
主题分析 合理使用和支配自己的零花钱是现代家庭教育辅导孩子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基本消费管理技能的记账行为,恰恰能在培养小学生管理自己的零花钱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记账,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用零花钱的变化情况,检查哪些支出是合理的,哪些是可以节约的,避免消费行为中的盲乱和混乱。同时,记账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能,掌握这种技能对管理自己的生活是有益的。本活动试图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记账的手段来合理消费。目的要求
1.帮助小学生学会基本的消费管理技能──记账。2.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课前准备
1.提前两周要求学生对这段时间的消费行为进行记录。2.准备一份一周的收入和消费记录表。3.准备几份小奖品。
辅导方法 讨论法、评议法。操作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两周前老师要求你们真实地记录半个月中的消费情况,你们完成了吗?好,今天我们就举行一次汇报会──‘学做小会计’。” 2.课堂操作。
(1)“合格小会计”评选活动。
①每人针对自己的账目表统计:总收入是多少?总支出是多少?余额是多少?用于学习、娱乐、生活、社交等方面的费用各是多少? ②小组评议:看一看哪个同学的账目记得最清楚、准确;每组评出一名“合格小会计”,进行全班交流;给“合格小会计”发奖。
③教师小结:刚才,几个参加交流的小会计账记得很好,很清楚,也很准确。那么这些钱用得是否合理、恰当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2)“最佳消费者”评选活动。
①根据每人统计出来的数据,小组讨论:哪些项目的开支是合理的,哪些是可以节省的?(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参加班级评选活动)②全班交流:选出一名最佳消费者,给予奖励。(3)评一评,他是合格的小会计吗? ①出示一张一周的收入和消费记录表。②评议:这账目记得清楚、准确吗?这个同学哪些开支是合理的?哪些开支是不合理的?哪些是可以节省的?你对这个同学的消费有什么看法?
日期 收入(元)
来源
支出项目
金额(元)
余额(元)
备注
7月2日
5.00
爸爸给
玩游戏机
5.00 0.00
7月3日
50.00
爸爸奖励
买书包
30.00
20.00
7月4日 / /
买冷饮
5.00
15.00
7月5日
/ / 游泳
10.00 5.00
7月6日
2.00 借
买零食
7.00 0.00
7月7日
5.00
向妈妈借
还钱
2.00 3.00
7月8日
/ / 买书
2.50 0.50
总结和建议 通过这节心理辅导课,我们掌握了记账的方法。你们可以用这种方法管理自己的零花钱,这可以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起监督、帮助、改进的作用。课外作业 从现在起对自己的零花钱实行记账管理,要坚持下去。
小学生消费心理辅导案例一 篇2
关键词:危机,心理危机,思想压力
一、案例简介:
学生小刘是渭南师范学院艺术系一名大二学生,今年9月到校后,整日闷闷不乐,情绪低落,上课时听不进去老师讲授的内容,回到宿舍常常独自发呆。晚上又辗转反侧,彻夜不眠。不仅自己生活严重失常,还影响到同宿舍其他同学的生活与学习。
接到同学的报告后,我迅速与小刘同学进行了谈话,对他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小刘同学来自云南省一个贫困山区,家里共6口人,伯父是聋哑人,由其父母照料,弟弟常年瘫痪在床,妹妹在当地上高中,母亲务农,家里主要经济来源靠父亲在建筑工地做泥瓦工所得。今年8月下旬,父亲突患重病,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积蓄花光外还借了几万元外债。今年的学费无法缴清,父亲的病情不知何日才会好转,妹妹又面临辍学的危险,这是困扰小刘的几个心结。为此,他吃不下,睡不着,上课更是无心听讲,是继续上学还是打工挣钱为父亲治病,这两个问题整日困扰着他,正常的学习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二、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典型的因突发事故引起家庭贫困而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事件。
危机是指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灾难等)时,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1]心理危机是指个体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的、灾难性的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或面临个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并出现极度痛苦、焦虑不安、绝望等不良心理反应的过程。[2]
小刘同学在父亲突患重病的情况下,作为儿子,他感到自己既不能帮父亲减少病痛,又不能帮家里减轻经济压力,内心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无所适从、痛不欲生,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小刘同学目前这种状态就是一种因突发事故的发生使心理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
三、解决方法:
作为小刘的辅导员,在了解具体情况后,为了小刘同学帮助恢复心理平衡,我及时对他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指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受心理危机所困者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困境与自身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3]
我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做的:
第一,从思想上解脱压力。首先肯定孩子的孝心。小刘目前心理出现失衡,是与父亲突然患病息息相关的。在学校里表现失常,包括吃不下,睡不着,甚至没心思上课,其实就是在为家庭考虑,为父亲担忧,说明他是一个极有孝心的孩子。与他谈话,肯定他对父亲的孝心,能够取得小刘同学的信任,可以与他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关系,鼓励他把对家庭、对父母的感情宣泄出来,起到心理减压的作用。然后告诉他目前的做法于事无补。就是为家里考虑,现在放弃学业,回到家里,也没有任何作用。再进一步说服他:天下的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学业有成,有出息,成人才,做一个在父母眼中有出息的孩子,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心,就是对父亲最大的宽慰,鼓励他带着对父母的孝心继续学习,从而将他从目前的思想困境中解脱出来。
第二:提供经济上解困的方法。小刘目前总是感觉无所适从甚至出现行为的紊乱,是因为他意识到当前事情的发展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作为儿子,既不能帮家里减轻经济压力,还要为交学费增加家里的经济负担,因而感到忧心忡忡。作为辅导员,我要协助小刘调整和接受突发事故改变了的生活环境及状态,并提供多种解决经济困难的方法。方法一,像这种家庭发生意外事件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现象,可以告知班干部、系领导及学院领导,申请国家奖助学金,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可以帮助他获得完成学业所需要的最低生活保障;方法二,结合身边比较熟悉的事例,告诉他,在搞好学习的前提下,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也可以利用周末做家教,虽然挣的钱不多,但也是家里减轻经济负担;方法三:如果家里马上需要一大笔钱给父亲治病,可以上报给学校团委组织同学们进行捐款活动。经济上解困了,心理上的危机感就会减轻。
第三:进行励志教育。心理危机一方面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导致个体严重的病态;另一方面危机也是一种机会,因为它带来的痛苦会迫使当事人寻求帮助。如果能利用这一机会,则危机干预能帮助个体成长和自我实现。[4]经过与我的几次谈话,小刘同学的情绪基本上得到稳定。为了进一步消除其潜在的心理危机,还需要对他进行励志教育。我结合身边的一些高年级同学自强自立的事例对他进行激励。鼓励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将目前的困难看做是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次磨难、一次历练,只有不断地打破艰难险阻、不停地向前努力,就会看到成功的希望。充分调动小刘同学内心的积极资源,在有效应对当前心理危机的基础上,度过心理难关,并促进其心理的成熟和发展。
第四:鼓励小刘同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小刘同学心理出现问题的表现是整日闷闷不乐,独自发呆,如果任由这种不良情绪日积月累,当遇到生活事件的进一步刺激时其心理危机会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这不仅会给小刘自己带来更大的身心伤害,对他周围的同学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积极调动和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将他纳入到集体活动中,鼓励他与同学多接触多联系,增加人际交往,在积极健康的团体活动中,让他充分感受到来自同龄人的关心和支持,在被保护被理解的友好信任的氛围中,释放内心的不良情绪,减少孤独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应付能力。
第五:给他希望,指出新的发展方向。在小刘同学心理基本平稳的前提下,再进一步给该生指出一个美好的前景,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危机干预效果。我会告诉小刘,父亲有病住在医院,应该相信医院,相信科学,治病花钱会带来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困难,这种经济困难灾难目前是暂时的,日后是可以补救的。如果现在努力学习毕业后致力于事业的发展,当前家庭欠下的债务肯定可以还清,这样,学业没有耽误,父亲又有治愈的希望,未来成就一番事业的自己,可以很好的尽孝心,不是更好吗?这样,更能激励小刘同学安心学业努力学习报答父母的决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说服教育,我发现小刘同学的情绪明显好转,由于跟同学接触的更多更频繁,性格也变得比较开朗了。他不但争取到了一个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周末还利用自己的特长,在校外的艺术辅导班带课,虽说挣的钱不多,但毕竟是自己劳动所得,个人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体现,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四、案例总结: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压力和挑战,在较大现实压力或打击下,有可能出现心理危机,并伴随着一系列心理反应,需要及时地发现和干预。对于大学生来说,许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或那样的不幸,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危机知识教育,建立心理危机的发现和报告机制,并加强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辅导员与任课老师的沟通,及时发现危机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与学生的日常接触非常多,对学生的情感状况、生活环境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发现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危机方面占有有利地位。根据上述案例,我认为辅导员在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创造一个平等的、友好的、相互信任的谈话氛围,给当事人提供一个情感宣泄的机会,将其沉重的精神负担释放出来,缓解其心理压力。
第二、根据实际情况向情绪思维比较混乱的当事人提出解决问题的劝告和建议,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助,稳定情绪,防止和限制不利情况的发生。
第三、结合身边的真实事例,进行励志教育,使当事人有足够的信心,坚信自己有处理危机的能力,让他看到希望从而使他对前途充满信心。
第四、创造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当事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使其能够文明地宣泄内心压抑的负性情绪,缓解他们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保持心理的平衡。
危机是与机遇并存的,只要处理的及时,完全可以帮助当事人获得新的生存动力。当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还有赖于学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心理辅导中心的密切配合,这就要求学校各部门之间要加强联系,及早发现学生较为强烈的思想和情绪问题。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心理危机及可能引发的后果(EB/OL).北京社科规划,2005-07-22http://www.bjpopss.gov.cn/bjpopss/xzlt/xzlt20030801b.htm.zh
[2]、[3]、王淑兰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西安:世纪图书出版社,2009:162
小学生消费心理辅导案例一 篇3
本文通过一例心理危机关于案例,提出了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思考。
关键词:心理危机 引导
一、背景材料
聂某新生报到期间,在其哥哥的陪同下来我校报到注册。来校的当天,哥哥便马上询问辅导员关于助学贷款的相关手续和减免学费的相关政策。通过谈话了解到,该同学是外省人,家庭非常贫困,从小患有眼疾,有严重的夜盲症,家里为治疗他的病花了不少钱,父母年纪比较大,哥哥因此还放弃学业,他本人也是在复读一年后考上大学。但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落后的位置,本人心理压力比较大。
一天晚上,辅导员去查寝,聂同学不在,辅导员、班长、寝室长马上与他电话联系,但是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该同学平常一直都是独来独往,因此并无人知晓晚自习后,该同学的去向。
二、引导方法与过程
(一)马上找到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晚上时间,不在寝室,又是外省人,新生,可能在学校的附近。而且手机是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并未关机。因此,可以在不断电话联系的过程中在学校周边进行寻找。
(二)联系家长。他不愿接听任何电话,所以,应该立即与他家里取得联系,告诉家长学生的情况,看家长是否能联系上学生等。
(三)稳定学生情绪。找到学生后,首先稳定学生情绪,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正确的安抚好学生的情绪。
(四)取得学生信任。辅导员要多倾听,引导学生充分的宣泄内心的情绪,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估和认知,激发学生的理想和信念。
(五)取得家长信任。与他的家长沟通,取得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同时与家长商定好全面的引导方案。
(六)及时进行心理咨询。请学校的心理医生给他诊断,进行心理医疗。
(七)给与学生帮助和关心。从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面给学生帮助,从而使其正确的认识自己,激发自己的潜能,劝导在实践中激发激情,保持激情,在困苦中磨练意志。
根据各项措施,辅导员首先与寝室同同学、班长等在学校周边进行寻找,并且不断的拨打他的电话。直到凌晨一点,聂同学主动与辅导员取得了联系,表示他现在很安全,不用担心,但是不想见任何人。在反复追问下,最终辅导员和班长在一个施工场地的黑暗角落里找到了他。
在之后的主动沟通交流中了解到:第一次远离父母到外地求学的他,有很多方面的不适应,尤其是睡眠质量差。从小就患有眼疾,有严重的夜盲症,来学校后视力一直在下降,白天看书就疼,晚上根本看不见。由于家庭非常贫困,从小的身体疾病导致他学习成绩差,心理压力非常大,经常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优秀,比较自卑。特别是进入大学后,寝室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理想,唯独他还需要别人的照顾。想在学习上超越他们,让自己不比别人差,但是不管如何刻苦努力,怎么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由此感到对未来很无望,对自己也失去信心,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为自己是家里的负担,老师同学的负担,进而担心以后就业会很困难。
辅导员认真倾听了他的实际情况,帮助他充分地宣泄了内心积压已久的情绪;让他明白了,大学新生会出现各种不适应是很正常的,这需要一定时间的过渡,告诉他一时的贫困不是一世的贫困,精神上的富有更为重要,并举出生活中存在的实例鼓励他;针对他缺乏自信这一点,我从他能成功考入大学这一点开始,追溯其以往的成功经验,启发他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和认知,找到自身的长处,帮助其重树自信,同时鼓励其坚定理想与信念,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激发激情,保持激情,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针对该同学的具体情况,帮助其办理了助学贷款,在让班级同学了解他的具体情况后,该同学被班级推荐获得了一等国家助学金,学费和生活费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還特别找到了他室友和主要班干部,开了一个特别的会议,希望室友和学生干部能在生活中多关心他。
第一时间与其家长取得并保持联系,通过交流,与其家长针对该同学的情况达成了教育共识,及时反映了该同学的点滴进步,真正达到了学校、老师和家长的互动与协调。
三、案例思考和工作建议
(一)未雨绸缪、做好预防工作
首先要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观念,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开展教育;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教育、生命教育等,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积极发展自我,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体系
首先,要建立一个由党总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团总支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的心里危机干预小组。党总支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系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应第一时间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向系里反映。
其次,要建立一条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干部、寝室长为信息员,第一时间向辅导员、班主任反映班级学生的情况,并且后续关注并反馈问题学生的情况。
(三)发挥班集体、寝室和学生个体的作用
首先,通过集体、寝室帮助改善问题学生所处的社交环境。鼓励问题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寝室事务,使其真正融入集体、寝室生活;鼓励班级同学多与问题学生接触,切忌采用孤立政策,要让问题学生感到自己也和其他同学一样是班集体、寝室不可或缺的一员;
其次,发挥班级学生个体的积极作用。可以在班上指定一名或几名品学兼优的同学共同帮助一个问题学生,从生活、学习、工作等多角度接触和交流,在这样的自然接触中潜移默化的帮助解决他们的思想上、心理上的问题。
(四)给予受辅者正反馈意见
在辅导过程中,要及时调整认知结构,使受辅者产生对其他人反映的正面期待,要让受辅者产生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和强化与他人交往的信心。多给予受辅者肯定、鼓励,提高受辅者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不断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受辅者对自身、对环境等有正确的认知。
(五)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缓解。作为辅导员,我们要做的就是多与问题学生的家长联系,不断的交流沟通,与其达成教育共识,做到与学校步调一致,一起协作,使学生能健康的发展。同时要及时反馈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学生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受到归属感。
(六)呼吁社会关心
社会应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关注。需要提醒周围的人群关注他们,给他们温暖。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家华,王金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3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09
[2]王祖莉, 初铭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科学出版社,2010,01
小学生消费心理辅导案例一 篇4
基本情况
唐@,8岁,单亲家庭。他上课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可他总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长进。
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父亲的交谈了解到,父母离婚。他是和爷爷、奶奶、父亲一起长大的,缺乏母爱。长辈对他过分溺爱,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惯。父亲常年不在家,回来就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固执任性。父亲又怨天尤人,怨恨他的母亲,使他心理压抑、恐惧。综上原因使他形成了依赖、懒惰、自卑、自私的不良个性。
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家校联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他父亲的思想工作,希望他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儿子面前埋怨,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影响他的健康成长,使他明白宽容与约束都重要。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他终于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
二、用爱心温暖他,让他体会到爱。
1.谈话交流。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以录像的方式记录家人对他的爱,让他观看,从家人点滴的行动、工作中体会家人对他的爱及赚钱的艰辛,使他懂得感恩,学会爱家人。
2.关心帮助。在生活上和学习上都尽可能地给予关心帮助。经常用一些表扬、鼓励性的语气鼓励孩子,给他提供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使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和关心。
3.体验集体生活,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自信心。
让他在集体中感受同学的友谊,体会集体荣誉给他带来的快乐。我让同班同学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他聊天。在班级活动中,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针对该生的行为,我除了采用以上的教育方法以外,还要求他用自身约束的行动来改变自己的所作所为。于是我和他约定:今天,你上课坐端正了,我就表扬你:今天你回答对了题目,我就表扬你:今天你作业及时完成了,我也表扬你:今天你做了好事,我就给你戴上小红花…这一约定还真灵,慢慢地,他改变了许多。
教育启示
小学生消费心理辅导案例一 篇5
(一)-地商购物
地商购物官网--摘要: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消费者网上购物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必然趋势下对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心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并从网络营销的角度为企业如何适应消费者网上购物心理特征提出了具有参考性的对策措施。这对于企业抓住市场机遇、迎接网络时代挑战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网上购物;心理分析;网络营销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网络将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及人们生活等各个领域。根据美国电脑工业年鉴公司公布的报告,到2005年底,全球互联网使用者人数估计达到8亿人,2008年可达到11亿人左右。目前通过网络实现商品交易的金额已占全球商品交易额的5%,预计在未来6年中,世界范围内利用网络购买商品服务的价值将达到5000多亿美元。我国现已跻身于全球互联网使用者最多的10个国家之一。与此同时,企业的国内外营销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者网上购物已成为时尚。因此,探讨当今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心理特征和企业的网络营销对策对于企业抓住市场机遇、捕捉市场机会、迎接网络时代挑战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当代消费者心理变化趋势和特征
当今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产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将逐渐成为历史,消费者主导的买方市场已经来临。在买方市场上,消费者将面对更为琳琅满目的商品及其品牌的选择,这一变化使当代消费者的购物心理与以往相比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与特点。
(一)消费主动性增强
消费主动性的增强来源于现代社会不确定性的增加和人类追求心理稳定和平衡的欲望。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下,消费者对购买的风险感随选择的增加而上升,而且对单向的“填鸭式”营销沟通感到厌倦与不信任。在许多日常用品的购买中,尤其在一些大件耐用消费品(如冰箱、空调、电脑)的购买上,消费者会主动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这些分析也许不够充分和准确,但消费者却可从中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以减轻风险或减少购后产生后悔的可能,增加对产品的信任和争取心理上的满足感。
(二)个性消费的回归
在产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时代,一切以生产者为中心,我卖什么你买什么,对消费者而言,个性化消费无从谈起。但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大多数产品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已极为丰富,“顾客就是上帝”、“消费者是企业的衣食父母”已成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准则,消费者个性化消费的愿望已完全能够实现。于是,消费者开始不断地规划自己的消费准则,大胆地向商家提出挑战。用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观察,消费者所选择的已不单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包括其他的“延伸物”及其各种不同的组合。从理论上看,不同消费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每一个消费者都意味着一个细分市场。因而,心理上的认同感已成为消费者做出购买品牌和品种的先决条件,个性化消费正在也必将再度成为消费的主流。
(三)购物兴趣的追求与对购买方便性的需求同时并存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可供支配的时间增多,一些自由职业者或家庭主妇希望通过现场购物来消遣时间,寻找生活乐趣,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减少心理孤独感。因此,他们愿意多花时间和体力进行购物,而前提必须是购物能为他们带来乐趣,能满足心理需求。然而,另一些消费者则恰恰相反,由于工作压力较大,紧张度高,他们往往以购物的方便性为目标,追求时间和劳动成本的尽量节省,特别是对于需求和品牌选择都相对稳定的日常消费者,这点尤为突出。这两种相反的心理将会在较长的时间内并存和发展。
(四)价格仍然是影响消费心理的重要因素
为了避免恶性的削价竞争,尽管相当一部分企业采取了各种差别化手段来减弱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但价格始终对消费心理有重要影响。例如,近年来的微波炉降价战,虽然作为市场领导者的格兰仕拥有技术、质量、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但最后却也被迫宣布重返降价竞争行列,为市场占有率而战。这说明,即使在当代发达的营销技术面前,价格的作用仍旧不可忽视。
二、对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心理分析
对于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心理反应,虽说不同的消费者有所不同,但总地来说可归纳为两种:心理优势和心理劣势。
(一)对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心理优势分析
通过调查及其它相关研究资料表明,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心理优势主要呈现在以下几方面:
1网上购物得以摆脱商场购物的心理压力。部分消费者可能因缺少购物经验或者不喜欢上街购买,或者因商场服务人员态度欠佳或过分推销,而对传统的商场购物方式抱有强烈的反感。还有些消费者可能因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所购买的东西,或者说想拥有他人所没有的产品,希望采取较为隐蔽的购物方式,也不愿意去商场超市购物。而网上购物方式具有购买产品的隐蔽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并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
2网上购物可以提供购物时间与地点的便利。消费者可能因购物场所离家太远,或者没有时间上街购物,或者所购买商品过大过重而不易搬运,或者营业时间过短等缘故,无法或不愿到商场购物。而网上购物方式具有全天候24小时营业和依据消费者约定时间地点送货上门的优势,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购物时间和地点的要求。
3网上购物可以突破购物种类和数量的限制。传统的商场购物方式零售商是通过扩大商场营业面积、增加经营品种等方法,来满足消费者对花色品种的要求。但是,商场经营的产品种类、营业面积不可能无限制扩大,消费者却要承担在茫茫商品海洋中搜寻产品信息的成本。而网上购物方式突破商场经营产品种类和地理区域的限制,不仅使消费者可选择的商品来源无限扩大,而且消费者只要移动鼠标即可方便快捷地找到所要购买的产品,实现产品信息搜寻的规模经济效益。4网上购物可以实现更低的成交价格。网上购物能为企业节省巨额的促销流通费用,使产品成本和价格的降低成为可能。而消费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的价格,甚至可绕过中间商直接向生产者订货,因而能有更低的价格实现购买。
(二)对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心理劣势分析
正因为消费者网上购物具有传统的商场购物所不具备的心理优势,所以它很
快被社会所接受并以飞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但它与其它任何事物一样都具有矛盾的两面性,即消费者网上购物在具有心理优势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心理劣势。1网上购物缺乏商场购物所特有的心理乐趣。传统的购物心理是眼见为实,消费者可以通过味觉、触觉、听觉等来感受商品,从而影响其购买行为。而网上购物方式基本上属于人机交往,沟通形式简单,交易过程单一,消费者既体验不到商场购物讨价还价的乐趣,也无法从交易过程中得到自我能力的验证。网上购物方式,消费者既享受不到商场购物条件下人员服务的待遇,也体会不到受人注意和受人尊重的“上帝”感觉。
2网上购物无法满足消费者购物的社交动机。网上购物方式体现的是人机对话,无法重现商场购物方式所特有的人迹互动关系,从而,难以满足消费者购物的社交动机,如在购物场所碰到熟人或朋友聊天的可能、结识新朋友的机遇与售货人员之间个人沟通的经历或者其他社交接触活动的机会。
3网上购物存在一定的购物风险和支付风险。网上购物体现的是虚拟的购物过程,消费者无法在购物前通过触摸方式对产品进行检视,因而存在较高的购物风险。特别是当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向远在海外的生产厂商或经销商号购买产品时,如果当地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或者当地政府执法水平不高、执法力度不大,或者当地市场行为缺乏规范,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言过其实、以次充好、服务低劣甚至销售欺诈等不良现象蔓延,网上购物风险将进一步扩大。从网上购物的支付手段来看,网上购物应适用电子支付手段,而安全通用的电子货币尚处于研制阶段,只能使用信用卡。在有关权威机构调查用户使用网络最关心的问题中,发现交易安全性占到50%以上。
小学生消费心理辅导案例一 篇6
李丹
10级经管二班32号
摘要:文章从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出发,通过问卷调查高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获得大学生在消费领域的有关真实资料。以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为主题,分析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探究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适度消费。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对策和建议,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消费责任意识,以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浅析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篇7
1.1 基本生活需要
在大学生的消费观中, 这应该属于最基本的消费需要。当代的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立地在校园生活, 生活上的各种开支自然也是不可避免, 总体而言, 这部分消费大体上与学校的物价水平一致, 存在一定的稳定性, 波动较小。
1.2 无计划地随性消费
作为大学生消费心理的第二个层次, 这种无计划的消费观是普遍存在的。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仍以学习为主, 一般没有什么经济上的负担和压力, 生活费用则由父母全权承担, 这种生活模式则往往导致了一些学生在金钱上的挥霍无度。
1.3 攀比消费之风盛行
改革开放的“胜利果实”滋养了千家万户, 物质上日益的充裕却使得许多人开始追逐华丽、富贵甚至是奢侈的生活。这种现象其实也折射到了下一辈的子女, 也就是当代大学生的身上, 形成了所谓的校园攀比现象。
从以上的三个消费心理的层次可以看出, 情况是不容乐观的, 这种校园里的贫富差距如果继续扩大, 将会严重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不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素质和道德素质。校园本是复杂社会中的一方净土, 是让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地方, 怎么能让世俗的空气将其污染呢?纵观大学生消费观念的演变发展, 不禁让人担忧, 当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日益多样化、开放化的今天, 最值得珍惜的理性消费却在一点点流失。
2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分析
2.1 父母支撑的大肆消费
“一月五百贫困户, 千儿八百刚够用, 两千三千才算酷, 四千五千真大户”, 这句玩笑式的顺口溜固然有点夸张, 但却反映了眼下一些大学生的真实心态。在以上所分析过的无计划消费和攀比消费的心理作用下, 这种大肆消费是必然存在的。如今“啃老族”这个词非常盛行, 因为它就是许多大学生现状的真实写照。因为有父母作为靠山, 因为有父母在学习期间的经济支撑, 一些大学生会不知不觉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 不是自己辛苦换来的, 自然也难以感到花费的心疼。这种坐吃山空的消费行为让人不免为其担忧, 与其无休止地向父母索取“鱼”, 不如潜心学习掌握真正的“渔术”, 这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2.2 打工获取的补贴消费
在国外, 这种消费行为和方式在大学生中是很常见的。外国的大学生不仅乐于在打工生涯中获取实践经验, 同时也乐于在自己赚钱的快乐中享受成长与独立的滋味。但是相形之下, 中国的大学生却似乎不太钟情于这种半工半读式的学习方式。当然这与我国的体制和国情有关, 由于人口众多, 难以提供足够多的岗位和与劳动匹配的工资水平。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消费行为, 用自己的劳动汗水换来的东西往往更为珍惜, 同时也为步入社会打下了基础。中国也有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尝试打工, 当然主要动机大多是为了体验生活, 不过与此同时也能挣到一些钱补贴日用, 何乐而不为呢?可以说, 这种消费行为是很有意义的, 也是很实在的。
2.3 信用卡实现的提前消费
最近, 银监会抬高了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门槛, 出现了信用卡冷对学生族的现象。银监会的这一举措其实正反映了社会对于大学生信用卡消费行为的态度。信用卡固然可以实现提前消费, 满足当下的消费需求, 但是它所带来的一系列后续的手续费、利息费对于经济实力尚弱的大学生来说, 无疑是难以承受的。加之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难以还款或者拖欠还款的现象极易出现, 不仅损害银行的利益, 对于大学生来讲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三种消费心理即基本生活需要、无计划地随性消费、攀比消费和三种消费行为分析即父母支撑的大肆消费、打工获取的补贴消费、信用卡实现的提前消费, 得出了规范大学生消费观的一些启示, 呼吁大学生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养成良好的理财消费习惯。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报告 篇8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后进生心理辅导
B844.1
古语云:十只手指有长短,出水荷花有高低。受家庭背景、不当教育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一个班都可能不同程度存在着学习差、品德差或者学习品德都暂时较差的学生,他们厌恶学习、性格暴躁,甚至沾染上逃学、赌博、滋事、早恋和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这不仅不利于其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对班风、学风和校风带来摧残性的影响。
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的小学教育中,仍然存在着片面追求学习成绩而忽略对小学进行心理辅导的情况,未能对小学生的心理辅导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后进生的心理辅导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弊端,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本文将以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典型案例为蓝本,对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和转化后进生的策略等进行分析,希望借此引起学校和老师对转化后进生心理辅导的共鸣,在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用爱心包容后进生的缺点,用耐心引导后进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帮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慢慢自重、自尊、自信起来,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小张是我2015年所教的一名六年级学生,13岁,智力水平较好,但纪律涣散,经常迟到,学习不用心,做作业全凭个人喜好,老师批评他也满不在乎,顶撞班干部时有发生...... 在班中属于较为典型的后进生,老师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了解,小张父母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让子女享有更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长年在外工作,小张与父母缺乏应有的交流,小张的日常生活主要由爷爷奶奶监护照顾,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爷爷奶奶给了他较好的生活条件,但由于受到知识水平、隔代教育 “心理代沟” 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爷爷奶奶对小张的课外学习辅导和思想教育几乎是真空,导致该同学以自我为中心、自卑心理强、自律能力弱、自强意志低,当在学习和生活上一旦遇到批评、困难或挫折,就会变得自暴自弃,以逃避、退缩的态度对待,久而久之便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进步失去信心。
二、案例分析--后进生心理辅导策略分析
针对小张的实际问题,笔者对该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导致小张成为后进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有之前不当教育因素的作用,也有社会环境和风气的影响等等。找准了小张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后,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开展心理辅导,引导他逐步自信、自强和自立,以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生活姿态融入到班集体中。老师和同学们看到小张的惊喜变化,也印证了这一后进生心理辅导策略是行之有效的,谨以此文和大家共勉。
(一)以赏识激发追求进步的源动力
在研究小张的案例中个案中,我发现他的内心是欠缺自信的。他认为老师不会喜欢学习不好的学生,认为同学会歧视品德不好的自己,认为爷爷奶奶不会懂得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的,甚至连小张自己也会有时不喜欢自己,自卑、厌学是他最明显的标签。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对他进行“赏识”教育,帮助他重建学习的信心,鼓励和引导他多一点和自己对比,拿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对比,每天进步一点,他也能成为一名优秀学生。为此,我努力发掘和抓住小张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的长处、一点点的进步、一点点的改变,我也给予正面的肯定和评价,让小张觉得自己也有优点,觉得自己并不比别的同学差。比如:小张在篮球方面有一定的天赋和基础,带球、控球和投球在全班同学中都是最好的,刚好遇上学校要开展班级篮球比赛,我在班会上任命他为新学期的体育委员,交给他明确的任务,鼓励他不要浪费了自己的篮球“天才”,希望由他组建二支篮球小分队并加强训练,争取在全级蓝球赛上取优异成绩,不会辜负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和期望......全级第一名的比赛结果公布后,我在班会课上隆重地表扬了小张的技术、努力和策略为班赢得了荣誉!此刻的小张不仅赢得了同学们赞赏的目光,他的小脸蛋也洋溢出之前未曾有过的自信。篮球赛后的小张有了质的变化,对学习开始感兴趣了,对生活也更多了点阳光正能量。
(二)以尊重开启认识自我的里程碑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小张对尊重的需要和渴望也不例外。根據小张性格孤独、不善健谈的性格特征,我决定以“尊重”为切入点,对其开展心理辅导。一方面,我以师者的身份言传身教,尊重他的学习和生活上的表现,没有因为他基础差需要重复数次才能学会别人一次就能学会的知识而批评他,而是更多地引导他明白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缺点,只要努力,就会越来越优秀;另一方面,要求同学们多点包容他、帮助他,让他感受到班集体这个大家庭并没有因为他一时学习差点、表现暂时差点而嫌弃他,主动和他交朋友,热情为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使他切身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正是因为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与帮助,正是因为榜样和集体的力量,小张漫漫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不再为暂时学习成绩差点而自暴自弃,而是变得敢于为自己定目标,变得更努力学习以弥补基础薄弱的不足,变得更主动融入班集体的各类活动与同学们打成一片。
(三)以真诚共筑师生关系的新征程
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表现为反复多变。在对小张进行心理辅导过程中,我也在开始的时候遇到过冷漠、反对甚至是对抗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曾经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模式总认为老师的意图是“别有有心”的,不愿意接授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我一方面多主动与他谈心,在操场谈、在活动课谈、在教师办公室谈......主动关心其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主动为他出点子给意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很快,我的真诚付出见到了成效:他心理上不再抵触我,不会再认为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都是别有用心的。小张后来的出色表现也印证了笔者的一个观点: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后进生的转化更彻底,是一股让后进生自勉、自励、自强的持久力量。
三、转化后进生心理辅导反思
每个班都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后进生,后进生就像推迟盛开的鲜花,不是不会开,而是花期的到来需要教师这位园丁的精心培育;后进生就象一个生病的病人,教师只要像医生那样望、闻、问、切,了解病情,分析病因,对症下药,后进生的转化自然水到渠成。
因此,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能正确运用心理学理论开展对后进生的心理辅导,深刻认识后进生心理辅导的重要意义,把心理健康教育穿教育工作全过程,转化后进生自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教师长期坚持和主动投入到后进学生群体教育中去。本文中,笔者分别从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后进生心理辅导策略分析、转化后进生心理辅导反思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对研究小学后进生心理辅导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冯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论分析[J].中国培训,2016(14).
[2]王军.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7).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篇9
镇一小
石赣
提要:
《劝学篇》中有句话:“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说的是莲蓬的生长不用扶植,自然就是直的。用在这里则比喻在孩子成长中环境的影响。当孩子受到家长过多的照顾时,他们的人格就会有所歪曲。现实中,很多孩子过多地关注自我,而不懂得同等地关注他人和世界,往往造成迷失自我,带来了一系列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行为。
一、意图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当是个健康的人,不仅有强健的体魄,也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做为班主任,应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般做好每位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使之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下面,就余某这个学生的个案所展开的研究,做个介绍。
二、背景
初次见面,当我问他话时,他一双大眼睛四处张望,身体来回扭动,除了觉得他有些好动外,没有其他不良感觉。当天下午,就开始出现各种不尽人意的状况了。先是陆续有学生报告他踩课桌、跳乒乓球台,骂人。接下来就开始上课迟到,随便下座位。大家写作业时,他突然唱起歌来,喊同学的名字,做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引得大家哄笑。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满不在乎。课间欺负同学,故意损坏别人的东西,喜欢嘲笑同学,但自己又做得不好。
(一)家庭背景 1、家庭成员
父:34岁,保险推销员 母:31岁,无固定职业者 2、个人成长史
余某出生时头部曾受到较严重挤压,幼儿时做过多次CT检测,未发现脑部异常。上过一年幼儿园,大部分时间由爷爷在家看管,但爷爷的过份溺爱,造成孩子性格执拗、行为偏差。3、家庭教育情况
父:长期在外跑保险业务,每天很晚回家,基本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学习方面的 指导,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行为,态度粗暴,孩子惧怕父亲是怕挨打。
母:没有稳定工作,无工作时能每天接送孩子,是余某家庭教育的具体承担者和学校的联系者,认识到爷爷的宠爱对孩子习惯的形成造成了不良影响,曾经制止 孩子去爷爷家。但有工作时,又无暇顾及孩子,仍由爷爷代管。
(二)学校背景 1、班级环境
虽然是低年级孩子,但对事物已经具有了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对调皮、欺负同学的学生有排斥现象。2、科任老师看余某
上课不听讲,总搞小动作,随意讲话、吃东西,干扰课堂教学,对老师的批评满不在乎。3、同学看余某
上课影响他人学习,很讨厌。
欺负同学,故意破坏别人的东西。
不愿和余某玩,认为他的习惯不好。
(三)余某自述
喜欢父亲,因为休息时候会带我出去玩,但又怕父亲,发起火来,就得挨打。不怕母亲,她不会打我。也喜欢爷爷,每次要钱爷爷都会给,不高兴时可以向爷爷发火,爷爷也不生气。
上课想认真听讲,但坐不住。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总想找人玩。但大部分同学不爱和我一起玩。
三、余某问题的分析
(一)基本需要满足的缺乏
1、亲情的需要
父母给余某提供了物质生活的保障,在生活上,母亲对孩子百般呵护,在学习上,绝不含糊,但因为余某上课不听讲,作业无法独立完成,又不听母亲的话,母亲见自已的付出得不到回报,虽然着急但也无可奈何,渐渐放松了原先的严格要求,放任自流。孩子在家常常听到的不是鼓励赞扬而是喝斥、批评,更加丧失了学习自觉性。
爷爷虽然宠爱孩子,但回家后不让余某与其他孩子玩,余某常期跟大人一起 生活,形成了与其他孩子交往的障碍。
2、归属的需要
由于余某学习习惯不好,造成成绩差,同学们不愿与其交朋友。再加上老师 对余某的批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其他同学对他疏远,造成余某归属需要的缺乏。
3、人格的需要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意识的增强,表现自我的需要越来越明显。他想 通过怪异的行为获得大家的关注,但又因此受到同伴的排斥。所以说表现自我、获得承认与尊重的需要无法获得满足。
4、成就的需要
余某在学习上没有成功感,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一开口大声讲话就受到其他老师的制止,使他丧失了积极进取的信念,从而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
(二)不良后果
基本需要满足的缺失,使余某心理严重失衡,由此带来了行为反应偏差,如违纪、不学习等,更加重了周围环境对他的拒绝,恶性循环的结果使余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三)诊断
根据目前的现状,余某基本属于不良习惯造成的学习适应障碍,导致自信的丧失。
四、辅导过程
摸清了原因,掌握了症结,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余某进行了心理辅导。
1、与家长沟通
通过家访,端正其父母的教育观,劝说不要放弃对余某的教育。同时收集家庭教育书籍,借给余某的母亲参考。我专门为余某准备了一本“家校联系本”,每天根据余某的表现在小本上写几句话。一方面是彼此了解余某在校、家里的表现,更主要是记录下余某的点滴进步。
2、谈心
这是我采用的基本策略。除了定期找余某谈心,还有意无意地相机谈上几句。让他感到在老师眼里,他是个具有许多优点,知错就改的孩子;给他讲努力学习的故事,帮他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建立自信。随着谈心次数的增多,我再以“建议”的形式告诉他“如果你这样做会更好”等等。渐渐地他能接受我的“建议”,一点点地改正缺点。只要有一点点小进步,我都会对他的表现及时予以肯定和表 扬,并督促他做到持之以恒。
3、营造和谐、友爱的班级环境
我要求每位学生每天为班级做一件好事,可以是帮助同学,可以是打扫清洁 等,促使余某产生为班级争光的愿望,从而引导他爱同学、爱老师、爱班级、爱学校,学会关心体谅他人。
4、全班同学每天说说他的一条优点,并记录下来
刚开始同学们感到为难,我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鼓励和表扬为 他找到优点的同学。随着项记录的进行,本上余某的优点越来越多,余某的表现也逐渐好转。
5、发挥特长,表现自我
余某爱画画,我就给他讲王冕画荷花、徐悲鸿画骏马、齐白石画虾的故事,帮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他内在的学习动力。并把他画的画张贴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赏。
五、结果与思考
通过一个学年的跟踪辅导,第一,余某语数作业能按时完成,但成绩在班级中仍处于中下水平;第二,余某和同学关系有所改善,不再破坏他人物品;第三,对爷爷有礼貌了,不顺心时大吼大叫次数减少了;第四,对老师的口头提醒能即时改正,虽有反复,但有一定自我约束力了。第五,有了一定的上进心,通过不断举手回答问题,希望被评为“小老师”。但老师无法满足他所有需求时,他又显得有些泄气、多动了。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篇10
李之龙
我们常把孩子比做初生的太阳,那么后进生就是迟升的朝阳,比起其他学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耐心、细心的呵护、理解与尊重、循循善诱……“要小心的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句话或许有些夸张了一点,却实实在在的告诉我们对待后进生不可疏忽大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
义务教育好这些后进生,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四(8)班的杨晓宇同学就是这样的一位同学。抛开学习不说,他碰到老师能主动打招呼,平时学生之间相处也相当融洽。但是涉及到学习,老师都要摇头,平时作业拖拉,有时还要撒谎,导致成绩一直在及格与不及格之间徘徊。
针对这种情况,我分别找他本人和他父母谈谈他的学习情况。经过了解他在家里是妈妈管学习的,妈妈在外打工,有一点数学基础,在家能辅导他。而且还额外提高他的学习要求。但是在外工作较忙,有时要加班,就顾及不上他了,杨晓宇同学趁妈妈不在家就不做作业。另外还了解到除了学习他的兴趣还比较多,特别喜欢动手做东西,比如:把钟表拆了装,装了拆。通过询问他本人了解到,他本人想提高学习成绩,因为家里的几个亲戚家的孩子成绩都不错。但是没有这个毅力坚持,总是三分钟热度。
通过和他妈妈的商量,我为他订了以下几点措施:一是妈妈每天要查看短信,针对他的回家作业,认真检查是否完成。如果妈妈不在家,打电话告知爸爸,爸爸一定盯紧了。二是如果一周之内没有作业拖拉的现象,我会在班级表扬(私下我准备了一些小东西,如巧克力,一本本子等,作为奖励),妈妈也时常保持和学校的联系,了解他在学校的状况,根据情况有一定的奖和罚。三是如有没有完成的作业,我会发消息回家告诉家长,家长在家督促完成。他妈妈答应他考试在80分以上就带他去省城看看。
小学生消费心理辅导案例一 篇11
暑期一过,又一轮孩子消费的“盛宴”即将“开席”。家长为孩子添置新装备,报各种培训班,你有我优,不亦乐乎,一些工薪族转眼成“月光族”。
开学经济的火爆一方面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但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攀比等不合理的消费方式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专家指出,孩子应从小培养理性消费和适度消费的观念。研究小学生消费心理的成因,矫正其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对于指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理性的消费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小学生的消费攀比,是指小学生超越自身需要,互相追求拥有比别人更新颖、更高档的消费品,以求得到心理的满足和平衡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当这种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孩子便会产生挫折感、自卑感,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小学生的消费有其特殊性,主要依赖父母,其消费攀比行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用品的攀比。比谁的书包、铅笔盒高档;比谁的课本包装精美;连用的尺子、橡皮档次也越来越高,可其寿命却越来越短。新学期是小学生购买学习用品的狂欢节,各种高端品牌的文具大受追捧,一些价值不菲的电子学习产品也逐渐成为小学生青睐的对象。第二,生活消费的攀比。比穿着,看谁的衣服漂亮、新颖;比吃,春秋游看谁带的食品多、好吃、高档;比零用钱,看谁的零花钱多,花钱大方等。第三,人情消费的攀比。部分学生间还会互相请客,你生日带个蛋糕到学校,我过生日就请几个同学到饭店吃,当然由父母做东。第四,学习培训消费的攀比。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们还在校外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班:英语口语强化、数学思维拓展,另外还要学钢琴、棋类、舞蹈等。“同学们都在学,我也不能落下”——这是许多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的理由。笔者对本校学生作了调查,数据显示,参加各级各类不同层次的培训班的学生人数竟高达全校总人数的97.6﹪。
凡此种种,凸显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学生消费攀比比的是“不该比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学生消费的攀比和炫富行为?
一、小学生消费攀比心理透视
消费心理学表明,商品内部有“精神”存在。小学生的消费攀比,实际上是商品内部精神的折射。他们把自己的需要投射到所攀比的消费品之上,而被投射的物品,则给他们带来特殊的心理效应。影响小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内驱力因素
内驱力因素即内因,是指人们的需要、兴趣、动机等因素。小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内驱力因素主要是指小学生为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而产生的内部驱动力。
1.归属与自尊的需要
小学生年龄尚小,其自我认知力、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看到同学有的,也不管自己是否有用,就缠着父母买,而且还要比别人的好。他们在消费上的互相攀比,主要出于渴望被同学接纳,受同学尊重的需要。因此,一些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由于缺少自信,便通过攀比,求得被同学认可,以提高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
2.满足虚荣心的需要
小学生普遍争强好胜,喜欢引人注目。因此,他们一有漂亮的衣服、新潮的玩具、时尚的电子产品等,就会带到学校向同学炫耀,在同学的羡慕中获得满足感。这种现象在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中较为
常见。
(二)诱发力因素
诱发力因素能激发人们产生活动的动机,并有强化原有动机的
作用。
1.媒体诱发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无论是打开电视、网络还是翻看报纸、杂志,各种各样的信息会扑面而来,其中就包括不少吹捧奢侈消费的内容。比如各种各样吸引眼球的名牌产品广告,以及充斥着“名牌”“拜金”“富二代”等内容的影视节目等,都在大肆鼓吹不健康的消费观念,这些信息“轰炸”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消费取向。
2.同伴诱发
比如,班里有谁带来新颖的笔,很多孩子都会跟风购买;过不了几天,新“花样”出现,他们又会跟风换新的。同伴的消费趋向成为当下学生攀比心理的强大吸引力。
3.权威诱发
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差,自信心不足,很容易受他人或自我的暗示,特别是权威的暗示。譬如,老师、家长的消费观念无时无刻不影响着这些孩子。穿着新颖时尚的老师常常会成为孩子们模仿的对象;家长爱攀比,爱炫耀,子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变得爱攀比。
(三)外压力因素
集体舆论、家庭社会的影响等外界压力因素对小学生攀比心理影响也很大。
1.伙伴间的无形压力
小学生的自主意识不足,独立判断能力不强。伙伴在自己眼前炫耀时得意的情形,以及其他学生的追捧,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压力,容易让孩子产生趋同心理。比如:穿着土气的孩子会受到同伴的歧视,没有电脑的孩子成不了班级“核心圈”的人物,等等。
2.家庭教育欠妥
现在不少家长溺爱孩子,只要孩子开口,他们都会无条件地满足,而且千方百计地在物质上超越其他孩子,甚至刻意用某些高档商品来武装孩子。这无意中流露出了互相攀比的思想与行为,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
3.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逐渐富裕,社会上一些奢侈之风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譬如家长中就出现攀比谁会赚钱、谁的车豪华、谁家的房子大等,这些无形中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二、小学生消费攀比行为矫正
为矫正小学生的消费攀比行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我们摸索了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活动迁移法
活动迁移即以活动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实现兴趣的转移。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特长与兴趣,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从而矫正不良的攀比行为。为此,我校开展了“快乐储蓄,幸运兑换”公民素养教育活动。学校给每位学生颁发“小公民存折”,学生只要做到了学校每月提出的公民素养要求,就有机会获得形状别致的奖章贴纸,存入“存折”。活动开展以来,学生以具有文明素养为荣,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再譬如我校开展的“吴小达人秀,秀出真精彩”活动,给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才艺,技术类的、艺术类的、运动类的,等等。学生在舞台上秀出真我,秀出精彩。当学生各方面的才艺受到老师的赞誉、同学的刮目相看时,他们便找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价值,从而淡化了用物质来体现自身价值的攀比心理。
(二)角色扮演法
所谓角色扮演法,就是通过让小学生扮演角色,改变其心理体验来矫正学生不良的消费攀比心理。对小学生来说,其心理和行为常缺乏理智,难以明白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为什么不能有,根本不了解需要的满足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以至于常常提出各种不合理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校有的班级开展了“我是小小理财师”活动,让孩子参与制定家庭消费计划;还有的班级开展了“我是小当家”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当家的烦恼。孩子们负责家庭的一日开销,参加买菜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学做家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理解了家长的艰辛,还懂得了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要合理消费,消费不能超过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三)暗示法
所谓暗示法,即采用语言的形式,或用手势、表情等其他暗号,用含蓄间接的办法对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过程。在教育中,运用暗示这种教育方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譬如,秋游时,我校三年级四班一个学生带来苹果平板电脑炫耀。见此情景,老师故意不予重视,还皱了皱眉头,悄声告诉他收起来小心保管。同时,暗示小朋友将“小能人星星”送给会理性购物、合理消费的同学的“小公民存折”中。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有效地抑制了孩子的攀比心理。
(四)竞争激励法
为抑制小学生的攀比心理,激发他们的竞争性,培养其健康心理,竞争激励法是有效的方法。爱与人攀比,说明其有竞争倾向。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小学生的攀比心理,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比素养、比特长、比知识本领上来。平时我们有意识地开展多样的小型竞赛活动,让低年级学生比一比“谁的橡皮寿命长”,中高年级的学生比一比“谁的书包整理得最干净”,秋游时比谁买的食品最合理等,通过竞赛抑制小学生的消费攀比心理,帮助其懂得爱物惜物,学会合理消费。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吴桥实验小学,无锡,214044)
浅谈当代中学生消费心理 篇12
1 当代中学生的消费特点
根据美国市场营销学会 (AMA) 的定义:消费者行为是“感情、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动态过程, 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换职能的行为基础。”中学生在购物消费的过程中, 对所需的商品有不同的要求, 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活动, 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购买行为。
1.1 非理性消费行为是主流
非理性消费与理性消费相对应, 是指对自己的需求和欲购买的商品或劳务没有清楚的了解, 不能合理地确定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中学生非理性消费的的表现就是不能依据个人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实际需要而进行的, 如过分追求衣着的名牌化, 过度贪图 (对学习不利) 休闲娱乐性 (如玩游戏等) 的消费, 超出了家庭承受能力。
1.2 品牌时尚是永恒的追求
现今中学生的名牌意识十分的强, 和其他年龄段的消费者一样, 中学生仍然具有从名的消费特征。在当今媒体无孔不入的广告舆论的长期影响下, 中学生在实际购物中更多地关注品牌, 选择所谓的“名牌”产品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他们对影视歌星、运动员、探险家、社会高层政客极为关注, 尤其是对前卫名人更是趋之若鹜, 因而便有了大批的“哈韩”、“哈日”族, 我们也能看到穿着某球星队服上学的中学生。
2 当代中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2.1 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不合理
中学生的日常消费主要以生活消费和购买学习资料、日用品为主, 而在生活费用中, 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随着各种商品的销售价格不同程度上涨, 中学生平均每天需消费10元左右才能满足基本的饮食生活需要。2007年对绍兴某中学570名初中住校学生进行初步调查和统计, 约有13%的学生月均生活费达到1000元以上, 65%的学生达到600元以上;有近37%的学生其月消费支出超过家庭人均消费支出。
在校中学生没有经济来源, 经济稳定性差, 其合理的消费结构顺序应为:食品消费、日用品消费、衣物消费、其他消费。应当说大多数中学生平均消费结构基本符合上述顺序。但部分高消费学生的消费结构表现出不合理的特征。在月均生活费达到1000元以上的中学生中, 有60% (约占全部被调查学生的7.8%) 的消费结构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吃饭、娱乐、衣着、通讯、学习用品和生活日用品, 而且男生居多。
2.2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 存在攀比心理
在调查中, 不少学生指出, 为了拥有一台轻巧的笔记本电脑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 一部分学生情愿节衣缩食, 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 满足自己强烈的消费欲望。这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为出, 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 严重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
2.3 储蓄观念淡漠, 理财观念需培养和加强
在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 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限额已经超出计划范围, 甚至有些同学还经常向别人借钱, 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 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注重理财的学生, 数量极为有限。可见, 当前中学生的理财观念需要加强引导, 注重培养。
3 中学生消费行为的心理成因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在购买行为的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 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 是消费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当代中学生的消费心理也独具特点, 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3.1 求新心理
中学生处于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的年龄阶段, 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在许多新颖玩意的吸引下, 许多中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最终趋近新产品, 进而产生消费。
3.2 求美心理
这是中学生以追求欣赏价值为主要目的的购物心理。在同一品牌、同等价位、相同款式、不同色彩间, 中学生的消费选择自然以达到最大欣赏价值为目标。
3.3 从众心理
主要是指消费者在购物认识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倾向于同多数人相一致的消费行为。意志薄弱、顺从型性格的中学生从众心理更强一些;当中学生对商品的认知程度不足, 缺乏必要的自信, 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实现消费的目的时, 更多地表现出从众心理。身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 许多学生家境不错, 特别容易出现攀比的风气。这便使许多人产生了“别人有什么, 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 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题, 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 跟进了流行大军。
3.4 盲目性心理
这种心理特点的形成是基于前几种心理的, 且从众性心理起到了主导作用。另外, 受许多商家看准学生的这种消费心理而推出许多商品之类因素的影响, 导致中学生的消费的无的放矢。比如:某歌星推出一张新专辑;某运动品牌有新的款式上市, 不用很长时间, 便会“你有我有全都有”。其实所买的商品是否实用甚至是否有使用价值, 在购买时学生不一定会去多考虑。“见好就买”似乎已经成为当代中学生消费的重要特征。
4 引导中学生树立个性、文明、科学的消费观
在中学生消费的问题上,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对错作为评价标准, 更不能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抑制中学生消费的目的。应该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对中学生进行消费教育和引导, 使中学生自觉自愿地做到个性、文明、科学适度的消费。
4.1 发展个性消费
由于个性的不同, 不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也迥然不同。美国社会学家戴慧思认为:“高速的商业化进程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 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 而且打破了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垄断。”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 对中学生的消费, 也应以学生为本, 遵循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 尊重中学生的个性选择, 因此, 我们不宜压抑中学生的正常消费, 相反, 在购买力允许的前提下, 我们应该发展其个性消费。
4.2 消除不良消费
消费所追求的内心满足是永无止境的。有些中学生一味地想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平衡, 而不顾目前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去赶时髦、追新潮, 这不仅会助长讲名牌、好攀比、爱虚荣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念, 还会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 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因此, 应该在中学生中倡导文明消费行为, 加强自身修养, 抵制畸形消费, 消除不良消费。
4.3 倡导文明消费
文明消费即强调健康向上的消费精神, 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 反对只重视娱乐性、享乐性消费, 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 实现最大的消费价值。通过倡导文明消费, 使中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 弄清什么是正常的、适度的、健康的消费;什么是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消费, 从而正确地评价和选择自己的消费行为。
因此, 必须提高中学生对国情、社情和家情的认识, 要对学生的消费加以科学的指导, 使中学生的消费步入健康、科学、适度的轨道。
摘要:中学生作为当代社会中特殊的消费群体, 处于良好的经济环境中, 由于受到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流行时尚、消费观念、外界新事物的影响, 他们的观念、想法与以前的同龄人已经大不一样了, 其表现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免不了有不合理的成分, 在消费观上, 现在的中学生消费结构已不是单一的, 而是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笔者通过对当代中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 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 积极引导当代中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
关键词:中学生,消费行为,消费心理
参考文献
[1]邓演平, 蒋继平等.中学生日常消费状况的调查[J].现代教育科学, 2005 (7) :26-27.
[2]王宁.消费的欲望[M].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5.
[3]周小舟.中学生消费中的不良现象调查及其对策探讨[J].青少年研究.
[4]钟华华.中学生消费健康的调查和思考[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5 (4) :23-24.
[5]戴慧思.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M].卢汉龙, 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小学生消费心理辅导案例一】推荐阅读:
小学心理案例07-22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报告10-16
小学生考试焦虑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11-13
小学一年级教育案例07-07
小学生一年级心理健康教案11-16
小学一年级心理生理特点09-26
小学一年级作文辅导10-17
中国小学一年级心理健康教案08-1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辑一08-21
小学一年级下辅导员工作总结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