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2024-10-01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共12篇)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篇1

十年农村税费改革, 十年风雨兼程。岐山县作为陕西省的试点县, 在这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 先后实行了取消农业税、乡镇机构改革、乡村债务化解、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改革举措, 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做出了努力。尤其是2006年的乡镇机构改革, 动作之大, 影响之深, 至今作用久远令人难忘。在纪念农村税费改革10周年之际, 回顾这段经历, 更加坚定了我们始终不渝地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信心。

一、岐山县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做法

2001年以来, 岐山县曾进行过乡镇机构改革, 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乡镇机构内部设置人员构成不合理, 职责不清, 人浮于事, 效能低下的现象在乡镇没有得到彻底改观。取消农业税后, 农村工作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 乡镇工作重点转向提供公共服务、引导示范农户以及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形势呼唤乡镇职能转变, 倒逼乡镇机构改革。2005年, 省上将岐山县作为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县, 岐山县及时调整改革思路, 认真组织了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的乡镇机构改革试点。

一是积极转变乡镇职能, 适应经济社会需要。在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中, 把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和核心。经过深入调查研究, 县委、县政府对乡镇政府的职能进行了重新明确, 即:贯彻落实政策、发展农村经济、管理社会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新的职能定位解决了过去存在的重管理、轻服务;重经济发展、轻社会事业进步;重上面下达任务、轻农民现实需要;习惯于行政命令、不善于发挥市场作用等种种弊端。乡镇干部的工作方式也逐步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指导转变, 由计划手段向市场引导转变, 由行政命令向管理服务转变。乡镇政府和乡镇干部角色转换, 使大家明白了在新形势下乡镇应该干什么, 应当怎样干, 怎样才算干好的道理。促进了乡镇政府职能由“缺位、错位、越位”向“补位、到位、本位”回归。

二是大力整合乡镇机构, 合理精简人员编制。根据乡镇职能需要, 乡镇行政机构只设立党政办公室, 其余工作设11个干事和助理员岗位, 按岗位配备人员;保留人武部、财政所和司法所。这样设置, 有利于工作的协调配合和人员力量的整合, 也兼顾了上下对口关系, 增强了乡镇工作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乡镇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为农业技术推广站、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农村财经管理服务站和社会事务所;撤消各乡镇教育组和教育专干, 相关职能由乡镇中心小学承担。通过合理设置机构, 理顺了管理体制, 推进了乡镇职能转变, 有利于服务农村经济社会管理和发展。县上给改革后的乡镇内设机构和事业单位统一制作了牌匾, 刻制了印章, 达到规范统一。在编制核定中, 综合考虑乡镇人口、面积、财政收入及撤乡并镇等因素, 按机构改革方案分别核定了行政事业编制。行政编制比改革前精简10.6%, 事业编制精简18.8%, 乡镇人员编制与农业人口比例由1﹕553下降为1﹕648。乡镇领导实行交叉任职, 职数均核定为6名, 全县乡镇领导职数比改革前精简10%。编制管理中, 严格实行“编制部门核准编制、人事部门核定人员和工资、财政部门核拨经费、银行统一发放”的管理办法, 确保乡镇行政、事业编制只减不增。

三是妥善清退临时人员, 减轻乡镇运转压力。乡镇机构改革前, 各乡镇有480名临聘人员。这些人曾为农村工作做出过贡献。农村税费改革后, 他们的工作对象减少了, 失去了工资来源, 成为乡镇运转中的“老大难”问题。为了稳妥做好此项工作, 岐山县认真摸清临聘人员的人数、工作年限等, 制定了公开、公平、公正制定清退方案, 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县上充分考虑临聘人员的实际困难, 根据他们的工作年限核定了经济补偿金和生活医疗补助。全县共发放清退补偿金和生活医疗补助345.6万元、拖欠工资247.2万元。做到走的愉快, 乡镇稳定, 工作不受影响。

四是因地制宜撤并村组, 适度扩大村级规模。结合乡镇机构改革, 对全县建制村合理调整和撤并, 使乡镇机构改革和村级组织改革相衔接, 做到上下互动提高效能。1 500人以下的行政村不再保留, 条件成熟的1 500人以上的行政村也予以撤并。村组干部职数根据本村人口、经济情况确定4-5人, 推行村干部交叉任职, 提倡和鼓励村干部兼任村民小组长。按照德、能、勤、绩、廉的要求, 选拔政治素质好、办事公道、作风正派的人担任村干部。在全县范围内组织了两次公开选拔村级主要干部活动, 共有90人被选拔任用。撤村并组后, 全县行政村由183个减少到144个, 精简21.3%;村干部由763名减少到630名, 精简17.43%;村民小组和组干部均由原来的1 341个减少到984个, 精简26.6%。

二、乡镇机构改革成效

2006年的乡镇机构改革已过去5个年头, 改革的成效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化日益显现。

一是转变了政府职能, 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改革, 乡镇机构设置得到规范, 领导职数得到精简, 干部素质明显提高。乡镇机构改革后的第一年, 全县14个乡镇全部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其中10个乡镇超额完成任务。当年岐山县曾遭受多年不遇的暴雨、雪灾, 乡镇能带领群众克服困难, 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乡镇机构改革带来的活力。改革更重要的是把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到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上来, 工作模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工作重心真正转到为农民群众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管理方式由以行政手段为主, 转变为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民主和教育的手段。祝家庄镇在乡镇机构改革后, 积极探索为民服务的新路子, 通过组织群众外出学习、聘请专家培训、争取信贷支持、提供营销信息, 大力发展苹果产业。目前已建成精品果园2 000亩, 年产值1 200万元。还引导农民成立苹果专业合作社和养殖业协会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促进了全镇“一村一品”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深受群众好评。

二是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 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乡镇机构改革使乡镇干部经受了一次大洗礼, 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竞争, 使素质高、能干事、民意好的优秀干部充实到乡镇领导班子和重要岗位, 优化了乡镇干部整体素质。上岗后的乡镇干部十分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 增强了改进工作方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提高了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意识, 工作由“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 以强烈的竞争意识、责任意识, 把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为群众谋利益、办好事上, 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服务, 群众来信来访明显减少, 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大营乡机关干部积极争取建设项目和发展资金, 努力改善全乡的基础设施条件, 近年来带领群众兴修、整修水泥路29.7公里, 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 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赞扬。

三是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乡镇机构改革使乡镇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工作上。在国家政策支持下, 通过实施各项惠农补贴政策, 减轻了农民负担, 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减一加使农民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产, 激活了农村社会生产力,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2007年, 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 全县粮食总产达到31.8万吨, 创岐山县粮食生产历史新高。通过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 理顺了县乡分配关系, 调动了乡镇培植财源、抓收入的积极性。

四是加快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乡镇机构改革以来, 岐山县将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广播影视、计划生育、优抚等全面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 使公共财政职能延伸到农村, 建立了政府主导的农村社会事业投入机制, 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乡镇作为农村工作“一线指挥部”, 发挥了组织领导服务保障作用, 并在工作中提高了行政效能, 锤炼了作风。乡镇机构改革当年, 县财政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支出就达到23 387万元, 有效缓解了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突出问题, 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 岐山县以实施民生八大工程为契机, 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贫困家庭教育救助等制度, 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民就业服务等政策, 逐步构筑起了多层次、广覆盖、高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新农村建设方面, 落实了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工作。通过实施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 农村社会呈现出人心稳定、秩序良好、干群共谋发展的大好局面, 为建设和谐岐山、平安岐山奠定了基础。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篇2

市级重点调研课题

金城江区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问题研究

中共金城江区委组织部课题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从金城江区的实际来看,随着农村发展形势的变化和综合改革的推进,乡镇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乡镇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更好地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因此,新形势下如何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乡镇政府,是金城江区建设河池首善之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面对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研究背景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乡镇政府及其职能的历史演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失去了权威基础,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乡、民族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区域,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农村按居住地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此确立了“乡政村治”二元

治理体制的新模式。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新概念。1991年10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中要求“在县级机构综合改革试点中,省、地、市要适当地下放权力给县,县要适当地下放权力给乡镇。要在县级政府转变职能的基础上,逐步理顺县与乡镇的关系,让乡镇一级能够办更多的事情”。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乡镇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目前先要坚决把不在编人员精简下来,做到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从2006年1月1日起,随着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在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基础上,中央也多次提出了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乡镇政府职能历史演变的具有渐进性、复杂性和曲折性等特征,其转变的快慢直接受制于省以下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变革基本是在“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循环中往复,陷入所谓的“黄宗羲定律”中。

(二)乡镇政府职能的涵义和定位

乡镇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现行《宪法》第95条规定:“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第105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行政机关。”这些规定表明,乡镇政府是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最基层政机关,它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直接领导着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它有益农村建设的各项社会活动。由于乡镇事务具有综合性、执行性等特征,通常意义上的乡镇政府其实包括乡镇党、政、群机关以及事业单位等行为主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具有下列职能: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发布决定和命令;执行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保护公民私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有的自主权;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从实际情况来看,乡镇政府应定位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管

理职能等四种职能。

(三)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现状

农业税取消以后,国内有一定数量的学者对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问题进行研究,学界大致有三种意见:撤消论、保留论和自治论。以邓大才等为代表的“撤消论”学者认为,乡镇级政府早该撤消,其理由是:乡镇没有能力建立一级完全政府,乡镇级政府已没有多少职能,撤销乡镇级政府的收益大于成本,撤销乡镇级政府不会影响农村的管理等等。以徐勇、赵树凯等为代表的“保留论”者认为,乡镇政府主要功能是收取税费,但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的管理活动或行为大为减少,因此,彻底改革的时机基本成熟,乡镇政府应改为县级政府派出机构。以党国英、温铁军、李昌平等为代表的“自治论”者认为,只有乡镇自治才能从根本解决乡镇政府目前存在的债务负担重、机构庞大、职能不清等问题。学者们对政府机构与职能变革的重点、难点、治理主体结构、配套改革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也为后人研究此课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研究基础。

二、金城江区乡镇政府职能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金城江区乡镇政府公共管理体制及其机构设置

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是从上到下垂直管理的体制,中国的宪法规定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为三级:省(直辖市、自治区)——县(市、盟、自治县)——乡(镇)。但是实际上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四级: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地区、盟)——县(自治县、县级市、旗、区)——乡(镇、街道办事处)。

(二)职能定位(政府工作报告)

(三)运行状况(列图表)

(四)转变现状——金城江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之路

三、阻碍乡镇政府充分发挥职能的困难和问题分析

一是,我国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具有渐进性、复杂性和曲折性等特征。二是,我国乡镇一级政府处在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末梢,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快慢直接受制于省以下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因而它具有多层次性、上下连动性和左右协调性。三是,当人们谈论“如何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这一话题时,往往会忽略掉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即“一切官僚机构都具有自我繁殖能力和持续膨胀能力,机构庞大、人员臃肿、行政效率低是威权政治惯有的通病”(即著名的“帕金森定律”)。事实上,“‘官’字下面的两个‘口’,不仅意味着维持政府运转需要花费成本,而且政府官员也有自身的利益追求,只是这种利益追求往往会被权力的公共形式所遮蔽罢了”?輧?輮?訛。因此,当前我国政府体制最大的障碍是地方各级政府官员的“牟利性”和部门“寻租行为”,这又使得乡镇一级政府的职能转变呈现出了利益多元性、可变性和反复性等特征。

一是政府职能与政府目标不一致;

二是各部门职能尚未理顺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是政经、政事、政社职能错位;

四是政府职能转变中出现某种虚假现象……

四、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对策与建议但因此,我们必须重塑乡镇政府职能,提高组织运行与服务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课题负责人:班果隆金城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课题组成员:覃琴金城江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组织员办主任

莫仕杰金城江区委组织员办副主任、组织股股长

黄齐成金城江区委副科级组织员、组织部调研股股长

税费改革与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 篇3

关键词:税费改革;职能界定;职能转变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34-03

2006年3月14日上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这意味着乡镇政府将停止收费功能,这将为强化乡镇政府的服务功能,实现乡镇职能的理性归位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债务暴露无遗,乡镇政府职能潜在的缺陷凸显出来,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已刻不容缓。

一、税费改革对乡镇政府职能发挥的影响

(一)取消农业税给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新困难

1.乡镇债务十分沉重。自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在独立的乡镇财政和“承包式”的财税体制下,乡镇政府为了完成上级的征税任务向农民征税,在完成农业税征收任务的过程中,乡镇政府便把各种税费任务落实到村里,完不成的村干部必须先垫付,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大量的债务积压。随着农业税的取消,这些积压下来的债务更加难以清偿。当然除此之外,也还有因乡镇政府举债兴建基础设施等其他原因造成了大量的乡镇债务的积压。据悉,到2004年底,全国的乡村两级基层债务总额已超过6 000亿元。背负着如此沉重的债务包袱,很难设想乡镇政府还有能力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的投资[1]。

2.乡镇运转资金不足,资金缺口较大。农业税取消之后,乡镇财政收支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除了国、地税任务分成收入外,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外,主要来源是上级的转移支付,因为属于专款专用,受预算管理的刚性约束,因而实际操作运行缺口相当大。总之,乡镇政府作为国家一级基层政府却没有自己真正的财政,乡镇政府转变职能所需要的资金基本不具备。

3.乡镇政府中人浮于事现象严重。取消农业税之后,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责应该定位在引导农民进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农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乡镇政府干部,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战略规划,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但是,不少乡镇干部简单地把政府职能定位在收费和征税上,取消了向农民收税收费的权力,这意味着农村工作已经没有必要由乡镇干部去管,造成许多工作人员觉得无事可做或工作无从开展。同时,在乡镇政府内部也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许多乡镇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就缺乏积极性,无心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经济[2]。

4.乡镇机构膨胀,冗员问题严重。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政府机构重叠,冗员问题尤为突出,这不仅增加了行政成本,加大了财政负担,而且还降低了行政效率。(1)长期以来,县级政府就将一些无财权职能部门直接交由乡镇政府全权管理,也就是通常所称的七站八所,即文化站、农机站、兽医站、林业站、卫生院、教育站、中小学等事业单位,同时,又将乡镇政府内设的办公室、民政办、司法办、计生办、财政办、土地办、农经站、企业办、城建所、教育办这些绝大部分都拥有相应执法权,控制和管理着农村社会的主要资源的部门收归自己管辖。大量的机构功能都是重叠的,而且这些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清,职权和责任脱离。(2)原来的一些职能部门在农村免税后基本上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上的职能,但仍然保留。在这种机构膨胀的情况下,人员也随之增加,使得乡镇政府人员数量快速膨胀。

(二)税费改革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创造了条件

随着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乡镇政府由过去的“接受任务”到“找事情做”,大大降低了工作量,减轻了干部的负担,因此,由于税费改革前“催粮罚款”而导致的乡镇政府人员剧增、机构膨胀的状况必须改变,乡镇政府精简机构、裁剪冗员成为税费改革后的必然结果。长期以来,乡镇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收税,能把税费收齐就是最大的政绩,其他本属于政府应该履行的职能却逐渐弱化,乡镇政府只能做到对上级政府下达的行政指令的服从,而上级行政指令大都是围绕“农业税”而衍生。所以,解除了税费征收为服务型政府的定位创造了条件,增强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紧迫性。另外,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国家还给予农民各种补贴,农民由“被取”变成“被予”,农民的经营主题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基层干部那种主要忙着催种、催收、催款、以农业税费为抓手,用简单的行政命令强迫农民的工作方式已没有了市场和空间,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这就需要乡镇政府职能实现有效的转变,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信息。

二、促使乡镇政府职能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后税费时代的改革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行,不仅农村原有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开始出现,而且又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对乡镇政府的冲击很大,乡镇政府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定位,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税费改革最主要、最直接后果就是乡镇财政的汲取能力下降,财政上的窘境必定给乡镇政权的职能带来影响,乡镇政府内部的设置和运作以及乡镇政权的结构和功能都必须进行重新的构建,迫使乡镇政府必须进行人员机构改革,减人减事减支,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乡镇政府应该做的事务中去。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势在必行。乡镇管理的职能不转变,机构改革后的乡镇机关必然将出现新的膨胀,人员的不精简,税费改革后农村乱收费的口子就没法堵住,乡镇政府“赢利型经纪人”的角色就没法改变[3]。

(二)农村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的形成推动政府进行职能变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化的进程,政府职能变革已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国际性浪潮和趋势。中国20多年的改革历程,以市场化与民主取向的政治体制改革要求中国政府必须做出回应,中国的乡镇政府也同样要进行政府职能变革。作为国家政权机关的乡镇政府必须不断满足乡村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上的要求,不过度干预市民社会,改变“全能型”的政府格局,不再过度干预市场和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事务,建立有限政府,重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缩小政府的职能,向培育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保护环境、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向转变。塑造出一个相对独立于乡镇政府的强大的农村社会,实现部分政府职能向公民社会转移,并进而依靠强大的农村社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政府。把乡镇政府的事务都交给农民社会来决定,这样就创造出了一个自下而上的管理机制。

三、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乡镇政府职能转换认识模糊和不到位

目前,对乡镇政府职能转换还未形成共识,离职能转换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乡镇对自身的职能认识模糊。随着连续两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施行及税费改革的实施,乡镇政府工作从内容到形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对此,一些人对乡镇政府职能的转换明显表现出了不适应,过于强调客观困难,缺乏在新形势下对自身职能思考、探索的主动性;二是一些职能部门对乡镇政府职能转换认识不够。乡镇政府职能转换与部门的职能转换、职能发挥和服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不少职能部门或多或少都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三是对乡镇职能转换重视不够,存在“等”、“观”、“望”等现象。

(二)财政紧缺,收支矛盾突出,工作举步维艰

一是税费改革后,虽然对乡镇减收的缺口通过实施专项转移支付给予了全额弥补,但对多数项目的资金,实行封闭运行,导致过去靠调剂乡镇统筹等来弥补运转经费不足的乡镇,间接减少了资金来源。二是乡镇骨干税源严重匮乏,财政收入增长乏力。三是一些乡镇对乡镇供养人员进出把关不严,超越财政承受能力盲目进入,加重了财政的困难。四是由于税收征收机构垂直管理和按区域设置,不但加大了税收计划与收入预算的衔接难度,而且造成乡镇税收成本过高,增加了乡镇财政支出负担。五是乡镇政府宏观调控预算外资金的效果较差,使本就运转困难的乡镇财政雪上加霜。

(三)干部队伍素质总体偏低,干部管理机制不完善

首先,是乡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素质不适应。一些班子成员创新意识差,缺乏清晰的工作思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一些班子成员“对上不对下”意识严重;一些班子成员不注重团结,相互抬杠“内耗”现象得不到根治,削弱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其次,是乡镇干部队伍素质亟待提高。目前,乡镇干部队伍大致呈现三种状态,一是有一定创新和拼搏精神,能积极工作;二是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三是稀里糊涂混日子,得过且过。三种状态中趋于中间的较多,真正熟悉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懂业务、懂技术的人只是很少一部分,这就与当前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干部管理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乡镇对所属干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主要是干部管理方式单一,大部分乡镇仍然采用以干部包村和片线为主的岗位管理,特别是对所谓参加“社会实践”的乡镇干部的管理放任自流;干部考核方式不健全,吃“大锅饭”现象仍然存在;缺乏创新,只是一味地喊“现在干部难管、不好管”。另一方面,是县级有关部门对乡镇干部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动力机制不健全,主要是干部交流力度不够,干部本地化和长期在同一地方工作的现象较普遍;在选人用人方面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淘汰机制,乡镇党委政府对干部的个人升迁几乎没有发言权;工作考核机制不健全,目前,乡镇对上级部门的考核非常看重,围绕考核做足文章,把大量精力花费在上级安排的各种任务和考核上,造成一些工作只有服务的形式而无服务的内容。

(四)有责无权,大包大揽,以有限的权力承担着无限的责任

乡镇政府管理着成千上万人口,责任不可谓不大,要做的事情不可谓不多。然而现实是乡镇政府处于“既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两难境地。究其原因,在于乡镇政府和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乡镇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甚至是某些职能部门的办事机构。每年,乡镇总要签下数个“责任书”,成立数个工作小组,真可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对自上而下的数量化的任务没有任何商议和保留权,特别是对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的工作,上级没有赋予相对应的职权,乡镇几乎没有实际控制权力,这就导致乡镇以有限的权力承担着无限的责任。

(五)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薄弱

近年来,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明显,但仍然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乡村一级民主法制建设尤显薄弱。有的乡镇干部对现行的政策、法律、法规一知半解、知之甚少,要靠其依法行政、进行有关的宣传、增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还有较大困难;村组建制调整后,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贯彻落实还处于探索阶段,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如何做到村党支部坚持发挥核心作用与村民委员会强调村民自治的统一协调,如何有效解决部分地方存在的封建、宗族、家族势力阻碍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等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等等。

四、实现乡镇政府职能顺利转变的对策和建议

(一)界定具有中国特色的乡镇政府职能

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几个问题》中指出,要适当调整乡镇在经济管理上的职能,切实把工作重点从直接抓招商引资、生产经营、催种催收等具体事务转到对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以及营造发展环境上来;同时,要努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按照依法行政的原则,宣传、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规范自身的行为,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4]。这为乡镇政府职能界定确立了方向。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主要是政策服务和法律服务,宣传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法律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和合法经营观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利益纠纷,整顿农村社会治安秩序。公共服务职能主要包括销售服务、信息服务和科技教育培训服务。销售服务的内涵主要是对现有的供销系统进行彻底改革,用现代化物流配送的理念,构建连锁经营体系,使农民对农资产品的需求建立起顺畅的通道;信息服务的内容则是整合农村信息服务资源,加大投入,实现农民与所需信息的零距离。

(二)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观念,提高乡镇政府人员的能力、素质

作为乡镇政府要具有行政管理的新理念,即要树立有限政府、效率政府、服务政府和信用政府的新理念,要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大力推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转变传统的控制取向为服务取向,发挥好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树立效率观念,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为农民服务,树立诚实守信的新形象,同时在新的体制下,乡镇政府人员必须熟悉市场经济规律、现代管理理论以及科学决策方法,因此要加强在政府人员中的理论学习,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理论和决策水平;同时,需要强调的是乡镇政府是处于国家正式权力组织序列的最末梢,上接国家下联农民,这种特殊的居间地位使它在实际的权力运作中受到国家和乡村双重力量的交互作用,这也就决定了乡镇政府必须摆脱科层制一贯的“官僚”作风和冷峻的政权面孔,保持较高的亲民性。因此,可以斟情考虑打破硬式的乡镇干部选择录用条件要求,破格选拔一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强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人才担当乡镇干部。

(三)妥善解决乡镇债务和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资金基础

要妥善解决乡镇债务首先就要锁定历史债务,防止新的不良债务的发生,同时要积极回收债权,通过转账、抵账等方式化解部分债务,还要靠多渠道地盘活集体资产化解,如拍卖精简机构之后多余的资金办公房、公车等,将所获得的资金全部用于归还乡镇债务。在此基础上,上级政府也要加大专项资金的补助,从而加快乡镇债务的化解,切实加大上级政府对乡镇政府转移支付的扶持力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中央、省对县、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另一方面,也应加大倾斜力度。上级部门要在专项资金和具体项目上加强对乡镇的倾斜和扶持力度,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投入。

(四)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

乡镇职能的全能性,以及编制上的随意性造成了乡镇机构的持续膨胀,逐渐分化成了“五套班子”和“七站八所”的政府格局,加上内部党政一体的权力体制,使乡镇不仅财政负担沉重而且工作效率低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泛滥,对乡镇机构的裁撤并转成为必然。因此,机构要向着“资源聚集、职能整合”的方向改革,实行体制中的大面积的党政兼职和相互交叉任职等。这样就要求很大一部分人从中分流出去,如果人员分流的目标不能够实现,那么机构和岗位的“消肿”、重组就无法实现,从而乡镇的职能转变势必就无法保证。

总之,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在取消农业税之后势在必行,但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首先要科学地界定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乡镇政府的职能,在保证乡镇政府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从资源汲取型向资源支持型转变的基础上推动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全面系统地解决职能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真正发挥乡镇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戴军勇.乡村政府职能的转变[N].学习时报,2006-01-09.

[2] 宋惠芳.我国乡镇政府职能嬗变的动因及其价值定位[J].理论与现代化,2006,(1).

[3] 董磊明,李昌平.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4] 温家宝.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6-01-20.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篇4

乡镇是乡和镇的合称, 或泛指较小的市镇, 其含义比较广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乡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实体,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并自成特色的文化社区。本文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 故乡镇泛指以集镇为中心的农村地区。乡镇政府是农村地区的基层行政单位, 它辖于市、县, 是国家行政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2. 对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的研究

2.1 现行乡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我国香港学者李昌平在《乡镇体制改革:官本位体制向民本位体制转变》一文中认为, 现行乡镇体制的根源问题是乡村社会的官方权利过剩。现行乡镇体制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 它继承了人民公社的汲取型体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镇体制由汲取型体制异化为官本位体制, 而造成这样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乡村社会的官方权力过剩, 民间权力衰落。他提出要放活农民、放活乡村组织和放活乡镇政府, 且最终实现乡镇自治的治理目标。

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认为, 乡镇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乡级机构日益膨胀, 未能发挥相应功能;面对上级的任务型管理, 乡级管理负担日重, 乡级体制脱离社会;不断扩张的行政与相形见绌的财政的矛盾日益尖锐, 农民不堪重负。

南开大学程同顺认为, 乡镇政府“对上服务、向下要钱”的职能错位现象是有其深层原因的。总的来说, 主要是行政化控制、压力型行政体制、财政危机和动力机制不健全等四个方面, 导致乡镇政府对上负责有余而对下负责不足, 不能有效向农村提供必需的公共服务, 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应不足。

2.2 对乡镇政府的改革方向及方式的认识

2.2.1 关于乡镇政府的的改革方向

主要有三种主张:一是加强乡镇政府职能, 使之成为一级完备的基层政府组织;二是主张虚化乡镇政府, 将其变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 实行“县政乡派”;三是主张撤销乡镇政府, 实行类似村民自治的“乡镇自治”。主张废除乡镇政府的学者认为:乡镇政权中存在“加之于农民头上的经济负担非常严重”等问题, 取消乡镇政府完全符合市场经济“官退民进”、“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反对撤销乡镇建制的学者则认为, 我国的乡镇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 如贺雪峰教授指出, “中国是一个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 “在有着众多人口, 而且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文化乃至政治上日渐边缘化的广大农村, 出现各种特殊问题的可能性都会有, 其变数太大, 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到农村的发展和稳定, 而且还将会严重影响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2.2 关于乡镇政府改革的方法

金太军教授在《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研究》一文中主张更新观念, 形成改革的精神动力;以职能转变为中枢, 理顺政企关系;撤乡并镇, 精简人员;减政放权, 理顺条块关系;多管齐下, 拓展人员分流途径;依法定编, 将机构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 推进乡

镇村民自治建设并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吴理财在《官民合作体制:“乡政自治”——乡镇政府改革的思路探讨》一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 即“乡政自治”, 就是将乡镇政府改革为“官民合作”组织。曾军在《村委会准政权化设想初探》一文中主张村委会准政权化, 赋予村委会一定行政强制权, 使村委会具有一定政权性和地位。李凡等人主张乡镇长直选, 实行乡镇自治式民主改革。郑法在《农村改革与公共权力的划分》中主张撤消乡镇政权, 将国家的基层政权单位收缩到县一级, 并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 实行乡镇自治。温铁军教授认为50多年的实践证明, 小农经济的乡镇社区很难支撑一个高成本的乡镇政权。县级以下不应该设完全政府, 要逐步取消乡镇完全政府, 实现乡村自治。学者贺雪峰认为乡镇作为一级建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能取消, 但对乡镇一级出现的问题他又提出在农业型乡镇变乡政府为乡公所, 在工业型乡镇和中心镇则保留镇政府。

3. 小结

从以上综述中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改革方案类型:一是主张将它建设成为一级完备或完全的农村基层政府组织甚至将其向村级组织延伸;二是主张虚化乡镇政府, 将其改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 实行“县政、乡派”;三是官民合作的“乡政自治”模式;四是主张撤消乡镇政府, 实行乡镇自治。

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和探索, 我国在对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论证等方面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果, 但对转变的思路和方向还没有达成比较一致的认识, 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有关研究还存在着不足:一是简单地强调转变职能的重要性、必要性, 但对新时期乡镇政府的职能究竟如何定位没有作系统分析, 特别是对如何转、转什么研究不深;二是相对缺少理论层面的深入分析, 缺少对制约职能转变的深层次原因的剖析, 特别是影响职能转变背后的一些体制机制问题的深入研究。但是可以明确的几点原则是:在乡镇政府的改革中, 我们必须做到:1) 坚持思想认识先到位;2) 坚持以促进农村发展为前提;3) 坚持上下联动;4) 坚持因地制宜, 务求实效。

摘要:乡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地方人民政府, 是我国行政链条中的基层行政机关。其角色与职能定位是否准确至关重要。在当今社会转型期, 乡镇政府职能矛盾日益凸显, 本文将对这一基层政府的职能转变问题进行一个文献综述, 阐明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笔者的少许看法。

关键词:基层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金太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04, (12) .

[3]沈延生.自治抑或行政: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村研究, 2003, (6) .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篇5

加快乡镇职能转变 推进乡镇健康发展

作者:张晓红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3期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乡镇的发展却滞后,而乡镇职能也远远不能适应现在经济的发展。如何加快乡镇职能的转变,促进乡镇的职能合理科学地转型到服务型是当前乡镇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乡镇职能转变昭苏

昭苏县隶属于伊犁州哈萨克自治州,属于经济最不发达的县之一。昭苏县辖9乡1镇,其中集中整治重点乡镇2个、重点村(居)9个,复杂区域的村有10个。如何发挥昭苏县乡镇的作用,如何对昭苏县乡镇的职能进行合理、科学的定位是近年来昭苏县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创新精神贯穿于基层党建工作全过程,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深化昭苏县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性

伴随着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近几年昭苏县各乡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农机、交通、通讯、教育、卫生成效显著,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农民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但是,昭苏乡镇的发展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昭苏县财力非常困难。昭苏县在伊犁州属于经济最不发达的县之一。财政收入“支”大于“出”,基本属于“吃饭财政”。发展经济缺少财力支撑,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盼富”心态与“致富无门”的状况矛盾加剧。

2.产业结构单一。昭苏县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一产的当家品种只有春小麦和油菜,畜牧业以小畜占主导。二产多以资源开发型为主,三产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尚未起步,更谈不上发挥效益。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昭苏县产业的突出特点是“一产结构单、二产不发达、三产跟不上”。

3.市场体系发育不全。资本、劳务、生产要素等还处在原始的自发状态,产、供、销各个环节仍有较浓重的行政色彩,政府干预仍占主导地位。

二、加快乡镇职能转变推进乡镇健康发展

1.不断强化乡镇体制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要实现乡镇政权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乡镇就由“抓事务,抓税收”向“抓产业、抓服务”上转移。在整合人力资源,精简事务性机构的同时,组建以产业服务为重心的服务机构,强化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上的职能。当前,昭苏县走出了一条“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一般干部谋职锻炼”的用人机制,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官深入到乡镇第一线去工作,也调派能力强的年轻干部到基层去工作,这既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励干部作为的良好平台。昭苏县的乡镇职能转变正是以此为契机,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能确定等问题上要立足实际,合理设置机构,不墨守成规。

2.转变工作机制,改变行为方式。乡镇工作的一贯做法是“领导包片、干部驻村”。村民自治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发展,农民已经不欢迎乡镇插手村级一般事务。因此,破除包揽一切的思想,按照专业化的要求把力量集中到各个产业发展的服务机构中去显得十分重要,要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现阶段,首先是要抓信息。农民得到的信息常常滞后,种什么、养什么,大多来源于干部动员,或是跟着别人干,总比市场的真实信息慢半晌,造成了种什么,多什么,卖不出去什么的恶性循环

3.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乡镇职能转变,并非放弃管理职能,而是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协调,靠服务来管理。如昭苏县洪纳海乡在转变乡镇职能中,通过设立“发展基金”、“风险基金”、“奖励基金”等多种方式,大力引进项目,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发展名、特、优产品,让农民看得到实效,尝得到甜头,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这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树立了乡政府的威信。

三、乡镇职能转变中应注意的问题

1.乡与镇应区别对待,各有侧重,职能与任务相匹配。

昭苏县总共有9个建制乡,其中城郊2个,民族乡3个,其他乡4个。从产业和经济结构分,均属农牧业乡,从职责任务来定位,均发挥着生产功能、稳定功能、保障功能、服务功能的作用。因此,对乡的职能定位,应侧重在引领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稳定、落实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素质、发展中介组织、加快自治步伐上来。而做为昭苏县的唯一的一个镇——昭苏镇,是昭苏县政府机关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从昭苏镇职责任务来定位,即有乡的特点——政治与行政功能、经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管理服务功能。同时又具有城镇聚集功能、市场功能、调剂功能和培育功能。因此,对镇的职能定位应侧重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聚散传导、资源配置、信息传输、社会稳定上来。

2.“角色转型”期要进一步实现“职能转变”。乡镇政府“退出”经营领域后,如何在“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鼓励发展多元化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社会力量兴办为农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和经济实体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重点是实现以下“三个转变”。1是变过去的“管理”为“帮助”。只帮助规范运作,不参预具体事务。只引导农民种植、做好相应的服务,不干涉农民种植的主观意识。2是变过去的“收费”为“扶持”。上级的资金,应投放到“协会”、“合作社”等直接经合组织,不再让乡吃“过水面”。对于农民在经营中的困难要多给予经济上的扶持,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好政策。3是变过去的“主办”为“带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树立典型等办法,引领发展,不再强迫命令,强行硬上。这就要求上级政府在制定政策、编制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篇6

【关键词】乡镇财政所;三农;职能转变

前言

乡镇财政所是我国整个财政体系的基础,直接面对“三农”,在巩固乡镇基层政权、落实三农政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过去相比,近几年乡镇财政所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准确地把握乡镇财政所的职能变化,科学定位乡镇财政所的新职能,这对于乡镇财政所更好地开展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乡镇财政所服务“三农”职能的定位

1.为农村稳定服务。在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中,乡镇财政所的职能明显加强,突出表现在:一是乡镇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抓“三农”发展,抓新农村建设,抓农村和谐稳定。而乡镇财政所作为政府的“后勤”,就要积极提供财力,参与到农村商贸、文化、教育,卫生、水利、道路等农村基本建设中;二是当前惠农资金的支出规模不断加大,如救济资金、扶贫资金、各种开发资金、社保资金等,都要由乡镇财政所管理,因此只有用好这些惠农资金,才能农村稳定中发挥作用;三是乡镇财政所只有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努力培育农村市场经济体系,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为农民增收服务。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在农民增收过程中,农民需要减负,农民需要致富信息和生产资金、技术服务,农民需要生产贷款,农民需要调节自己的收入分配等,所有这些都是乡镇财政所具备的优势;同时,乡镇财政所还能为改善农民生存条件服务,更大程度上提供条件帮助农民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科技知识,提高种地增收水平。

3.为农业增长服务。当然,乡镇财政所除了要管好用好各项支农资金外,还要及时运用财政政策,及时引导与支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另外,乡镇财政所还要建立和完善各类农产品市场,支持重要紧缺农产品生产,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定农业生产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二、乡镇财政所职能服务“三农”的措施

乡镇财政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设立的,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乡镇财政所在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组织地方财政收入、开展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发展地方经济、维护政权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乡镇财政工作者,我们应该勤学习勤思考,就当前我们的工作进行谈讨一下。在实行“乡财县管”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新的乡镇财政管理办法后,乡镇财政所的工作必须以服务“三农”为重点,在“不越位、不缺位、补到位”的前提下,积极转变职能。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转变:

1.转变思想观念。思路决定出路,面对新形势,乡镇财政所的广大干部要切实转变观念,理出新思路。要由过去注重面向千家万户抓收入的“征管型”向实施公共财政政策的“服务型”转变;由过去负责农税征管“收入型”向以管理财政收支的“收支并重型”转变。要由思想观念的转变入手,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提高应对新形势的本领,做到有为有位。

2.做好财政资金监管。征管职能弱化,财政监督职能就显得尤为突出,要认真做好监管文章,通过有效的监管提高财政的整体管理水平。一是切实转变过去重拨付、轻管理的作法,加强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全过程的监管,对资金的审核、拨付、使用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特别是对专项资金、转移支付资金要加强监管和跟踪问效,及时发现并纠正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防止资金被挤占、截留、挪用。二是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资金。目前,大多数乡镇的招待费、办公费、燃修费、电话费等日常公务开支都已得到有效控制,而招商引资、城镇建设、项目的配套等支出,由于没有标准限额,弹性较大,在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却越来越大。这就要求财政部门要根据本乡镇的全年工作计划和上级政府的任务安排,积极和领导沟通,认真拿好全年的支出预算,真正做到量入为出,变被动为主动;在日常支出安排时,要随时向领导汇报资金使用及结存情况,给领导以适当的提醒,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另外还要灵活调度资金,调节季节收支不平衡,从而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积极主动服务。乡镇财政所今后的工作重点是服务“三农”,我们的工作人员要从过去的“财神爷”转变为人民群众的“勤务兵”。一是落实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扶持农村发展的惠农政策。如农村低保、五保、粮食直补、各种扶贫、支农项目的实施等,要真正把这些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必须认真细致地开展调查、走访,需要乡镇财政部门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各项支农资金及时、准确发放到农民手中。二是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对经济运行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敏锐地把握经济形势,主动履行好财政职责,变“事后出手”为“事前监督”和“全程跟进”,提高服务效率。三是亲近群众,查看成效,让群众多发言多提宝贵意见,及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提升财政服务水平。

三、结语

随着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乡镇财政在提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乡镇财政的机构和队伍建设作为乡镇财政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乡镇财政能否有效履行新农村建设中所承担职责和职能问题,这需要我们转变思想,做好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做好为“三农”服务的本职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罗贤通,魏再权.对乡镇财政所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经济生活文摘(下半月),2011(10).

[2]刘翠萍.乡镇财政所建设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建议[J].新财经(理论版),2011(08).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篇7

一、乡镇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分析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根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乡镇总数38 290个,涵盖全国农村9亿农民。温铁军说:到2020—2030年能够达到50%~60%的城市化率,也仍然会有8亿人口生活在农村[1]。由于中国的多民族性及居住特点使得社会矛盾和问题突出;特别是在西部落后的农村地区,封建迷信思想和落后的社会观念仍根深蒂固,外来思想不断侵入,社会不稳定因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存在。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配套,造成分配不公、产业结构矛盾集中凸现,协调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广大农村地理环境的限制和财政支持的力度有限,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和集体事业兴办困难重重。特别是在偏远落后地区更是难上加难。老百姓大都靠山吃山,环境保护观念淡薄,生态破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矿产资源乱采滥伐,矿难事故频繁发生;利己主义、小农意识在部分人心中仍有较深影响,社会公益事业难以开展,家庭暴力时有发生,邻里之间难以和谐相处等等。

要解决上述问题,要把中国广大中西部农村建成繁荣、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仍然需要乡镇政府发挥重要作用。正如李昌平所说:“我个人认为乡镇政府将长期存在下去(合并或分设一些是必要的)。时代在进步,人的需求也在增长……一个5万人口的地方,要建设和维护庞大的基础设施,要提供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包括正常的秩序和安全),要维护市场交易公平……乡镇政府是扶贫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组织实施者,是技术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实践证明:贫困的地方技术服务难以市场化),是社会秩序、社会公正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保障者,是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维护者,当然计划生育也只有政府来做了”[2]。“我们不是不需要镇村干部为我们服务,我们很渴望镇村干部能带来些致富信息、搞些劳务培训、组织劳务输出。”[3]种种社会需求表明基层政府仍然为社会所需要,农民仍希望乡镇政府存在,希望基层政府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和致富技术信息等服务,为农村脱贫致富提供后勤保障。

二、当前乡镇政府面临的困境分析

由于行政体制以及历史原因,使得乡镇面临诸多困境而不能发挥在现实条件下应有的功能,贻误了自身改革和促进农村发展的时机。时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 政治体制及行政文化制约

中国政治体制的规律是下级政府的权力和财力总是被上级政府剥夺,而上级政府的责任总是以“甩包袱”的方式下放,致使基层政府承担的事务总是越来越多而权力越来越小,甚至变成一个纯粹的执行机关。特别是在农业税取消的情况下,乡镇已经基本上沦为县级政权的执行机构。如果顺应体制发展的规律,最终的结果是体制基础的坏死,最终导致的是整个体制的灭亡[2]。在中国经历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中,主导乡镇改革的都是县级权力体,县级权力体的改革愿望是希望加强对乡镇的控制力,确保乡镇政府对县级负责而不是对人民负责。历次乡镇改革的结果都是权力上收,包袱下放。由此造成乡镇政府一直处于被动运转状态,唯上不唯下,乡镇为了完成上级下派的任务而使用一些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手段。如基层政府相关人员不深入调查土地自然环境,如温度、湿度、土质酸碱度、水利便捷度等情况,就强迫农民种这种那,直接干预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农民的减产甚至绝收。一些基层政府强行划出土地片区要求农民栽种烤烟等经济作物,而把农民已经种上的玉米、土豆等作物强行拔出,如有反抗就强制执行,激化了党群干群矛盾。这种干群矛盾成为一种体制性矛盾,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从体制上入手,从上级对下级的管理考核方式上入手,从执政理念入手,才有改善这一矛盾的空间。

2. 机构设置形式化不利于乡镇职能转变

当前乡镇的权力机构设置基本上是金字塔型:乡镇党委基于本级政权的权力之巅;乡镇政府(即乡镇行政机构)是乡镇权力的执行机构,权力较实,人员最多,功能最全;乡镇人大的权力较弱,处于乡镇权力结构的边缘地位,它既不能任命干部、对重大社区性事物进行决策,也不能对乡镇行政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有力制约[4]。纪委人员最少,工作大都由党委安排,同人大一样处于权力边缘,上班打考勤已经算是履行工作职责,监督处于冷冻状态。这种权力体系在基层的安排,存在明显的内在冲突,即人大本来应该是地方事务的最高决策者和管理者,而事实上地方党委才是地方事务的决策者和支配者,人大和纪委都成了一种体制性安排,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这是造成乡镇职能难以转变的制度性障碍。因为作为基层的政权机关,党委在乡镇占有绝对地位,主要职能就是维护党在农村的统治,而在现有背景下,要现实农村的发展就是还权于民,给予农民以话语权、评价权、监督权和一定的决策权,在农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让人民来决定自己的事情,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和首创精神。这里产生了一个让乡镇党委不知所措的悖论:党委要还权于人大,还权于民,又要维护对农村的统治,就要在维护统治的同时进行自我革命,解放自己和农民,这是造成乡镇职能转变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3. 县乡财政体制极不合理

乡镇一级财政与上级财政分灶吃饭,除直管部门外,人员工资都由乡镇自己负责。乡镇财政要负担行政人员、乡镇上的事业单位人员包括教师以及合同工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工资。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补偿制度使乡镇的财政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预算内增加和预算外减少。农村取消的税收都是过去乡镇的收费项目,而当前的财政转移支付不足以弥补过去的收费收入,使得乡镇的财力下降,加之绝大部分乡镇工业的不发展,致使乡镇的收入用以维持行政人员工资和政府正常运转都成问题。特别是教师工资几乎占财政开支的一半且不能拖欠,外加公共事业投资项目和乡镇部分不合理支出项目,造成乡镇债台高筑。

据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都杨镇分管经济的常务副镇长吴战江说:该镇现有的大部分债务主要是由20世纪八九十年代推进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据了解,该镇总人口5.1万,面积249平方公里,2003年由都骑镇和杨柳镇两镇合并而成,与此同时也继承了上述两镇合并前欠下的所有债务———20 910万元。按照当地有关部门提供的数字,在20 910万元的负债由以下几类构成:一是公路类债务共2 302万元,其中本金1 784万元,利息518万元;二是建筑工程类债务共1 168万元,其中本金668万元,利息500万元;三是学校类债务共527万元,其中本金505万元,利息22万元;四是公司贷款发展乡镇企业、农田水利建设等债务16 913万元,其中本金8 628万元,利息8 285万元[5]。造成乡镇债台高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贯彻国家“普九”政策而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改造中小学校,导致超支过大;二是作为边远乡镇,行路难、水利建设滞后、乡镇企业效益差等问题普遍存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在乡镇建设、道路改造、发展乡镇企业和水利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上述投入远远超出了乡镇财政所能承受的能力,由此形成大规模的负债。吴战江说:乡镇隐性债务已成为一枚滴答作响的定时炸弹。乡镇作为国家政治体制谱系的“神经末梢”,其经济安全,关系全局[6]。

三、缓解乡镇困境的对策措施

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乡镇职能应该发生根本性转变。乡镇政府只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转变执政观念和管理方式,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笔者认为,要变管治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县乡村改革联动,促进乡镇职能转变

“历史上机构改革进行过多次,但往往走不出‘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的怪圈。我认为,不重蹈覆辙的关键在于改革要上下联动。”沅江市改革办主任周锋说。乡镇机构改革的目的是促使乡镇实现职能转变,但依靠乡镇自身的变革难以实现这一目的。

从县级政权来讲,要从对乡镇政府的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县和乡镇几乎都有对口部门,上级管理部门应该和下级管理部门划分清楚职权和职责,遵循有权必有责的原则,确定管理范围、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划清各自的权力范围和责任范围,实现权力不随便上收的同时责任也不随便下放,使权力规范运行。

就乡镇政权而言,必须转变自身职能以服务农村社会建设发展。根据吴治平在《关于乡镇改革的调查与思考》中对部分乡镇干部的一份调查问卷第12题的调查:你认为乡镇政府的主要工作是(可选多项):D:发展经济占96%;F: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占76%;E:进行道路、水利等公共建设占72%;G: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占71%;B:计划生育占69%。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乡镇机构改革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转变职能上,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进行制度性创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想使中国农村脱贫致富,基层政府就必须改变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用市场经济的思维来处理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要做农村经济发展的“引导员、服务员和组织者”。这既有利于农民发家致富,又有利于政府较快运转。

村民自治制度不完善或者落实不到位是制约乡镇职能转变的一大重要因素。李志文认为,正是由于村民自治步伐远远跟不上农村形势的发展,许多本来应在村一级解决的问题都变成了乡镇干部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完成了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政府还是“无限政府”,难以从根本上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所以要进一步促进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落实,使农民的民主权利得以充分的实现,让农民对自己的事物有充分的话语权、评价权和监督权。才能促进乡镇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更好的为农村提供优质及时高效的服务。

2. 改革县乡财政体制,化解乡镇债务

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作为一级财政应该具备的条件和应该拥有的职能总体而言将不复存在,作为一级财政的作用,基本上已名存实亡。因此,应启动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现在县乡财政运转不畅,体制性历史旧账负担过重是重要因素之一。

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认为,“改革分税制,让地方的财政权和事权匹配,才是解决地方债问题的根本。”“逐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重点推行省直管县,增强地方政府财力,才能从体制上解决地方政府财力缺口的问题。”丁力说。

目前,债务问题是影响中国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的突出问题,特别是税费改革后,堵住了向老百姓乱收费的口子,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在债务问题上,各级行政机关要摸清情况,分清责任,并为乡镇政府界定清晰的事权和财权,明晰以后哪些事该由乡镇管,哪些事不该乡镇管,使乡镇政权轻装上阵,把主要精力放到服务新农村建设上来。

3. 整合乡镇资源,服务农村发展

整合乡镇包括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在内的丰富资源,建立调度统一、便利快捷的送服务下乡、送服务上门的服务农村机制,办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及文化建设,使基层干部在亲近农民的同时了解农民的期望,在此基础生作出服务三农的决策,使人才资源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在和谐新农村建设中,从保护农民利益的角度出发,还要支持和引导发展各种专业农会、行业协会,使公平得到维护,为实现农民的利益提供组织保障。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挖掘文化资源潜力,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发扬农村优秀文化传统,建设乡风文明的新农村。这将有助于农民意愿的表达和农民利益的保护,从而促进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李昌平认为,“打破旧的制度不容易,而建立一个新的机制更需要智慧。”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委书记袁善谋的话讲:“改革的核心是群众签单,政府埋单,给了群众以话语权、鉴定权。”

4. 发展基层民主,还权于民

农民是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根本和中国强盛稳定的根基。而当前中国农民的政治地位非常低。由于农民自身缺乏文化知识,更缺乏法律知识和意识,更缺乏自己的组织来保护自身利益,所以,农民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什么“话语权”,农民的需求没有渠道表达。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虽然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但是村民自治组织的“附属行政化”以及农民自身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的缺乏,导致农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正确行使,利益得不到充分表达。因此,要进一步促进新农村加快建设,就需要尽快让农民拥有话语权、评价权以及提高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和能力。正如吴毅所说:“如果不在政治资源分配上改变农民的弱势状态,不改变农民缺乏参政的状况,要改变农民在社会发展中的弱势地位是难的。”

因此,应该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创新村民自治制度的运行机制,以适合于不同地方的不同形式的机制为载体来推进农民参与自身事物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实现农民政治地位的提升,扩展农民的话语权,让农民逐渐成为自己的主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乡镇改革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农村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急不得,但也拖不得。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乡镇机构改革必须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推进。只有我们用统筹发展的思维促进县乡联动改革,才能迅速促进乡镇职能转变,转被动服务上级为主动服务农村,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广袤的农村,投入到农村的公共事业上,投入到三农发展上,改革一些与时代发展不相符合的落后理念和管理方式,为中国的进一步快速和谐发展打牢三农根基。

摘要:在未来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乡镇应由管治型向服务型转变。这要求县乡村联动改革,明确乡镇的职能定位,明晰乡镇的财权和事权,进一步落实农民的民主权利,还权于民,为中国持续快速和谐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县乡改革,职能转变,对策

参考文献

[1]刘七军.乡镇机构改革观点综述[EB/OL].三农问题研究网,2005-06-23.

[2]李昌平.乡镇改革与乡镇政府[EB/OL].三农中国,2005-04-19.

[3]段羡菊,等.政府服务:供给与需求脱节[J].半月谈,2005,(5).

[4]黄卫平,邹树彬.乡镇长选举方式改革: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

[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3/11/content_10988736.htm.

乡镇财政财务职能的转变浅议 篇8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 这不仅对国内的各类企业有重要影响, 同样会对乡镇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仅仅依靠乡镇财政部门以往的工作模式, 乡镇经济发展将会与现阶段的发展实情有较大的出入, 不利于乡镇整体的经济发展。而在乡镇财政部门的具体工作当中存在不少问题, 制约了财政部门积极发挥乡镇整体经济发展引导的作用, 所以, 乡镇财政部门需要积极实施职能的转变, 使自身的工作更符合乡镇经济在新时期环境下的发展需求, 使乡镇人民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福利, 建设更加文明富裕的新农村。

二、乡镇财政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财政部门职能单一

乡镇中的财政部门主要是对乡镇的财务进行管理以及规划并参与到乡镇的经济发展工作中,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乡镇的财政部门还停留在简单实施部门职能的阶段, 主要体现在职能单一且工作能力不强。财政部门主要注重征管乡镇的经济收入, 但是在整体推进乡镇公共财政发展上还有不足。同时, 财政部门的工作集中在乡镇的相关资金流动上, 在服务乡镇人民并促进人民生活整体提高上还有不足。同时, 还存在上级部门对乡镇的财政部门约束更多导致财政部门的工作范围和权利有限的问题, 不能够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职能内容, 这对于乡镇整体的经济发展不利。

(二) 财务管理能力不足

乡镇财政部门无法实施有效的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不足。由于国家整体经济进行了新常态, 国家对于农村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不断完善, 所以使原本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同时, 乡镇财政部门通常存在财务管理混乱的问题, 对于具体的国家资金管理和应用能力不够理想, 所以上级划拨的财政资金使用不够透明, 甚至存在滥用和盗用的情况。乡镇财务部门缺乏具体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 一般遵照工作制度只是粗略地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要求, 并不能有效规范并引导财政部门的工作。

(三) 服务能力和意识薄弱

乡镇财政部门对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部门需要做出的职能转变理解不足, 所以, 整体还停留在过去的简单服务阶段。财政部门的服务能力和意识较为薄弱, 只是停留在完成相关财政工作上, 但是对于乡镇人民的经济发展和生活需要了解不足, 不能够根据乡镇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经济活动。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对于乡镇中的经济发展工作和相关国家政策的解读不够, 不能够根据乡镇的实际情况开展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直接服务乡镇人民。但是, 乡镇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较为固定, 上级各部门对于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把关和要求不严, 所以, 乡镇财政部门职能转变进程一直处于较为缓慢的阶段。

(四) 缺乏监督审查工作

乡镇财政部门的工作直接影响到乡镇的财政管理和相关工作的实施, 只有在有效开展工作的情况下才能促进乡镇整体的经济增长。现在乡镇财政部门职能转变进程过慢的有一个原因是对于财政部门的监督审查工作开展不足。由于处在基层, 乡镇上级部门通常对于乡镇财政部门的监督工作开展不足, 而乡镇对于自身的财政工作也是没有采取合适的监督方法。财政工作的监督制度不健全, 同时, 缺乏专门的监督部门来完成监督审查工作, 所以, 对财政部门的具体工作情况无法有准确的了解与把握, 不能发现财政部门工作中不适合现阶段国家政策以及乡镇实际需要的不足之处, 这对于财务部门实施职能转变十分不利。

三、乡镇财政部门职能转变的措施

(一) 丰富财政部门职能

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趋于平缓同时乡镇等基层单位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管理和发展工作的阶段, 过去乡镇简单的财政财务工作已经逐渐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 所以需要实现乡镇财政部门的职能转换来加强乡镇的建设和发展力度。财政部门需要对自身的工作有个清楚的认识, 结合相关的国家政策来丰富自身的职能。首先, 财政部门的职能转变和完善工作是需要全乡镇以及上级部门共同支持完成的, 从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和部门建设上入手, 强化财政部门的职能。丰富财政部门的职能需要集中在推动乡镇整体经济增长, 由原来简单的管理部门转变为综合型服务部门, 并由原来的收入型部门转变为收支并重的部门, 强化自身在工作中不断完善的能力, 提高财政部门的学习能力和服务能力, 为财务部门的职能转变和丰富工作增强动力。

(二) 加强财务管理能力

乡镇财政部门主要负责在乡镇范围内的财政工作, 特别是财务管理工作, 而财政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将与乡镇整体的经济发展有重要联系, 因此需要加强乡镇财政部门的财务管理能力。首先, 需要根据财政工作和乡镇的实际情况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只有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下才能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合理地开展。对于乡镇中存在的相关资金, 财政部门需要合理地记录并应用在服务乡镇的工作中来避免资金的滥用。财政部门还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范围, 除了原来单一地收集和处理乡镇的财务信息, 还需要将财务管理工作渗透到以村为单位当中, 确保财务管理能够覆盖到乡镇中的各个具体部分, 这样也可以更为直接地了解乡镇的发展需要和财务管理方向。乡镇财政部门还需要加强和其他部门的联系与合作, 由财政部门带动乡镇整体实现职能的优化和转变。

(三) 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乡镇财政部门作为保证乡镇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单位, 需要找准正确的发展目标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乡镇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 还需要更加精准地服务乡镇人民。要想实现乡镇财政部门更加有效的工作职能, 财政部门需要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首先, 财政部门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并完善培养工作, 通过加强工作人员对国家政策的解读能力和乡镇基层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了解能力, 以及整体的财务处理能力和执行能力, 使财政部门的工作更能够落到实处。同时, 加强财政部门的服务精神, 能够更为主动为乡镇人民服务, 特别是落实国家出台的惠民政策, 使乡镇人民能够切实感受到国家给予的关心。乡镇财政部门还需要注重科学有效的工作方式, 使简单地服务人民群众发展为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模式, 使财政工作在乡镇更有效地实施。

(四) 强化监督审查工作

乡镇财政部门的相关工作需要在合理的监督审查工作下才能够保证工作的质量, 使财政工作真正服务于人民, 促进财政财务的职能转变。对于乡镇财政工作监督审查开展不足的问题, 首先, 财政部门需要针对相关财政工作构建监督审查工作制度以及配套的整改措施, 并有乡镇政府领导人员牵头成立专门的监督部门, 依照财政财务工作监督制度来实施相应的工作。对于财政部门的各项资金使用都需要进行详细的监督, 使部门的财务工作透明公开。对于财政部门的职能转变, 监督审查工作同样是一个必要手段, 通过该方法可以准确清楚地了解到财政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乡镇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可以及时地对乡镇财政部门进行优化, 实现财政财务职能转换并达到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目的。

四、结语

财政工作一直都是乡镇各项工作的重点, 特别是国家经济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更需要依靠乡镇财政部门来带领乡镇整体经济发展。现在的乡镇财政部门在发挥相应的财政作用上还存在过于简单的问题, 不能够完全调动自身的工作潜力来服务人民。乡镇财政部门需要积极完善自身管理和工作方面, 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实现工作职能的转变, 更加有效地推动乡镇经济更进一步的发展。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国家更加关注乡镇的经济增长, 通过乡镇的相关财政部门特别是财政所来完成相应的经济发展政策, 这也要求乡镇财政财务部门由原来简单地服务基层人民转变为能够适应新时期乡镇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型财务部门。但是, 现阶段乡镇的财政部门在职能转变方面存在开展不足的问题, 导致无法有效地促进乡镇经济增长和服务人民群众, 这需要乡镇财政部门对自身工作有更深刻的了解, 根据乡镇经济发展需要来实施财政部门的职能转变, 为早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乡镇,财政部门,职能转变

参考文献

[1]田平.浅谈当前乡镇财政所工作职能的转变[J].大陆桥视野, 2016 (10) .

[2]赵方成, 夏延河.山东邹平:财政所转变职能创新惠民[J].中国财政, 2016 (08) .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篇9

农村税费改革之后, 乡镇财政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扶风县把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作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加强基层财政“双基”建设的有力抓手, 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有利于乡镇财政建设的管理模式。

2009年, 县综改办被批准为常设机构。县财政局撤销了乡财股, 把乡镇财政所管理职能划归县综改办。2010年, 中、省明确了综改办管理指导乡镇财政有关工作后, 借鉴铜川市和彬县等市县的做法, 进一步明确乡镇财政所的管理主体为县综改办, 其人权、事权、财权统一由综改办负责, 定期向县财政局汇报。县财政局对乡镇财政所安排的各项工作均由县综改办统一衔接、一个口下达, 避免了多头管理、交叉管理、重复管理, 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运行机制更加顺畅。

二、围绕农村改革发展, 转变乡镇财政职能

县综改办管理指导乡镇财政后, 首先从明确和转变工作职能入手, 使财政所人员明了自己该干什么、怎样去做, 使乡镇财政更加贴近农村改革发展的实际。

一是从“取”向“予”转变。这是乡镇财政所工作职能转变最鲜明的标志, 也是中央政策在基层最明显的体现。目前乡镇财政管理的惠农资金主要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家电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税费改革以来共发放惠农资金1.8亿元, 这些资金都是由乡镇财政所工作人员一笔笔测算、确认、申报、分发、打入“一折通”发到农户手中, 全县农民人均直接受益460多元, 广大群众对此赞不绝口。

二是从管理资金向监督使用转变。过去乡镇财政所主要管理乡镇财政资金, 现在既管理乡镇财务, 还要实施村财村用乡监管;既要做好惠民资金发放, 还要监管好到乡到村到户的专项资金。如对扶贫、水利、交通、教育、卫生等到乡到村项目资金, 乡镇财政所进行全程监管。这一工作方式的转变, 保证了公共财政政策最终的发挥, 真正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三是从单一的财务管理向服务发展转变。过去乡镇财政所的工作局限于财务收支管理, 现在乡镇财政所开始向支持发展、服务发展转变。近年来, 天度、南阳、召公等乡镇财政所围绕致富群众、壮大财源产业、做大财政蛋糕的工作重点, 在支持群众做大苹果产业上下功夫, 三年争取中省投资2 563万元, 组织企业和果农投入7 600万元, 新栽植标准化苹果示范园41 000亩, 建成标准化苹果示范基地5 000亩,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开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来, 乡镇财政所配合乡镇村组完成一事一议项目113个, 总投资5 289万元, 争取财政奖补1 700万元, 受益群众达17万人。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三、夯实工作基础, 提高乡镇财政服务能力

(一) 抓硬件建设

全县10个乡镇财政所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房屋多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所建, 年久未修, 水电设施老化, 办公环境简陋, 不能适应财政工作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 影响了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此, 县综改办2009年投资10万元为各所更新了计算机;2010年投资30万元对各所办公条件进行了改善, 投资20万元对4个所的房屋进行了修缮, 使乡镇财政所硬件设施有了明显改观。

(二) 抓队伍建设

一是创新用人机制。采取制度约束、随机检查、年终考核、量化打分、技能考试、群众测评、竞争上岗、集中培训等形式, 不断激发基层同志的内在动力。特别是依据各所年终综合得分情况, 竞争调整财政所全体人员, 综合得分后15名的干部统一集中两周培训后另行分配。这种用人机制, 对干部有触动, 有压力, 正确引导在基层重实干讲实绩。

二是实行经费挂钩。对乡镇财政所办公经费, 分为基本经费和奖励经费。基本经费按人均每月300元核定, 每所月均在1 500-3 000元之间不等, 所在乡镇农业人口超过3万人以上的月基数再增加500元。奖励经费根据工作完成质量和工作进度、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等当月考核另行增加, 分为优秀1 000元、良好700元、一般400元三个等次, 次月兑付。

三是提升综合素质。开展“创先争优”、“争先晋位”等活动, 全面提高干部的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和自律能力, 增强从事乡镇财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 积极组织学习培训。根据乡镇财政业务, 编印100道业务试题, 各所随机抽题, 现场答卷判分, 计入年终绩效考评;每年5月和11月, 集中各所会计账务等资料, 邀请乡镇监督员参与评比, 各所干部观摩交流互相学习, 提升了乡镇财政人员的业务能力。

(三) 抓日常管理

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乡镇财政所《工作岗位职责》、《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考勤制度》、《服务承诺制度》、《行风投诉处理办法》等管理制度, 明确了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奖惩办法, 使乡镇财政工作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

二是严格执行制度。把自律与他律、提倡与禁止、约束与要求、扬正气与纠歪风有机结合起来, 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如在年初上班第一天, 组织对乡镇财政所干部到岗情况进行了突击检查, 严格依据文件规定, 扣发了未按时到岗干部的当月工作补助, 并通报全县各所, 反响强烈, 收效良好。

三是加强检查考核。定期对各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从资料装订、记账、业务办理、票据审核等方面对各岗位工作人员进行现场量化打分, 并记入年度考核得分。

(四) 抓文明创建

积极开展创建基层文明站所活动, 突出抓好“三高三懂”。即在思想建设方面, 要求做到思想觉悟高、理论水平高、职业修养高;在业务建设方面, 要求做到懂业务、懂政策、懂法律。通过开展一系列创建活动, 乡镇财政所工作面貌发生了变化, 业务水平明显提高。法门镇财政所被命名为全市“人民群众满意基层站所”, 杏林镇、城关镇财政所被评为全县优秀基层站所。

四、提升服务水平, 确保取得实效

一是文明办公, 做到“形象佳”。乡镇财政干部统一着装, 挂牌上岗, 使用文明用语, 对服务对象做到“五个一”, 即一张笑脸相迎, 一张椅子请坐, 一杯茶水暖心, 一腔热情办事, 一句暖言相送。坚决克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

二是服务周到, 做到“服务佳”。对符合政策、手续齐全、属于本职工作范围内的及时办;对需要审核、审批的事项按程序办;对特殊情况, 需要特办的, 经请示许可后帮忙办;对需要有关部门讨论商办的事项配合办。做到一次能解决的问题, 决不让群众跑两次。并设立宣传咨询窗台, 做到大户小户一样关心, 生人熟人一样热情, 忙时闲时一样耐心, 全心全意为基层群众服务。

三是服务快捷, 做到“效率佳”。每名干部职工自觉熟悉办事程序, 掌握业务技能。在日常处理业务中, 推行“立说立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理念。要求快捷、准确、不出错。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篇10

盛夏的陕南满眼绿色, 青山绿水随处可见, 处处孕育着生机。2009年7月6日, 对洛南县广大基层财政干部来说,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一天, 商洛市全市乡镇财政职能转换现场会在洛南县召开, 悄然拉开了全市深化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帷幕。透过洛南县财政局推进乡镇财政职能转变的实践, 我们可看到在新形势下乡镇财政发展新的出路和新的希望。

一、农村税费改革后, 乡镇财政路在何方?

乡镇财政作为最基层的一级财政, 直接面对着广大群众, 其职能作用发挥得好坏, 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重要决策的落实。而回望乡镇财政的发展道路, 又不乏波折和困惑。

特别是在2002年以来, 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 到2005年农业税这一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被取消。至此, 乡镇财政如何发展跃然摆在各级政府的面前, 成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方面, 随着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取消, 乡镇财政部门收税的职能大大弱化, 乡镇财政干部组织财政收入的任务大大减轻。另一方面, 党和国家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出台, 如何把党的温暖、公共财政阳光送到千家万户又是乡镇财政实实在在要做的事情。

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给乡镇财政运行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思想上讲, 乡镇财政干部不可避免出现一些波动, 甚至模糊认识, 到底人往哪里去、该干什么事, 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从工作看, 乡镇财政职能定位还不很清晰, 乡镇财权和事权不对等, 工作量又在增加、工作难度在加大, 财政资金安全风险也在加大, 乡镇财政在发展中面临着很多困惑。

在这种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下, 洛南这样一个陕南山区财政穷县, 25个乡镇财政所, 236名在编乡镇财政干部, 他们的路在何方?可喜的是他们没有沉湎于自身何去何从的困惑之中, 而是服从大局、坚守岗位, 在全面完成各项工作的同时, 积极寻求变革, 作了大胆而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二、积极探索, 从收支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

洛南县乡镇财政职能转变之路, 用当地乡镇财政干部的话说, “在转型中遇到茫然, 在贡献中饱尝辛酸, 在改革中经历考验, 在摸索中获得发展”。

2008年以来, 县财政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 在对乡镇财政地位、职能与作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提思路、出主意, 得到重视和支持。他们通过科学合理地对乡镇财政所设岗定责, 建立乡镇财政所综合服务大厅, 采取“一厅式办公, 级次式审核, 柜组式作业, 一条龙服务, 规范化管理”的运作模式, 推进乡镇财政职能由原来的收支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今年2月17日, 洛南县财政局下发了《关于乡镇财政职能转换建立综合服务大厅的通知》, 明确了乡镇财政职能转变方向、综合服务大厅岗位设置、工作职责及工作方式、建设综合服务大厅的原则及要求。

在岗位设置上, 本着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 坚持因需、因事对业务进行科学分类, 设岗定责。主要设置四个岗位, 即预算管理岗位, 负责预算内外资金管理;农税管理岗位, 负责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的征解;涉农资金管理岗位, 负责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涉农资金管理、财源建设工作;会计核算管理岗位, 负责会计核算、监督及村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

在工作方式上, 主要是通过建立综合服务大厅, 实行一厅式办公, 一厅式服务, 方便服务对象, 提高办事效率, 改变过去分散办公、不利于服务对象前来办事的诸多弊端。

在建设综合服务大厅的原则及要求上, 遵循以人为本、因所制宜、突出服务的原则, 不搞一刀切。正在基建的以及待建的财政所办公楼工程, 要将综合服务大厅建设纳入房屋图纸设计范围。各财政所要对现有房屋进行整合, 原则上对旧房进行改造, 有效利用现有房屋建设综合服务大厅, 确保大厅建设规范、布局合理, 面积不能少于30平方米。2009年年底前, 力争所有乡镇财政所全面实行一厅式办公。

同时, 县财政局下发了《关于乡镇财政所综合服务大厅岗位设置及职责的通知》, 明确根据乡镇财政工作需要, 预算管理岗位人员1-2名;涉农资金管理岗位人员1-2名;农税管理岗位人员1-2名;会计核算管理岗位2-3名, 并对各个岗位职责进行了细化。各乡镇财政所可按服务规模大小及各所人员情况自行配备。

三、可喜变化, 职能转变天地宽

思路决定出路。洛南县乡镇财政职能转变以来, 他们以服务为宗旨, 面向农村、农业、农民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不断完善乡镇财政的管理方式, 得到了农民群众的信任和欢迎,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 乡镇财政发生了可喜变化。

一是提高了服务质量, 各项惠农政策得到切实落实。乡镇财政职能转换后, 粮食综合直补、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农村低保等各项涉农补贴, 真正发放到了群众手中。截至2009年上半年, 投入运行的13个乡镇财政所综合服务大厅, 发放涉农补贴2 000余万元, 没有出现一笔差错。服务对象来财政所办事, 特别是群众办理涉农补贴事宜更加快捷, 及时、安全、高效地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人民群众手中。如, 麻坪镇地处山区, 最大特点是山大沟深, 群众居住偏僻分散, 镇财政所现有干部职工9人。过去群众来财政所办事, 路途遥远, 到所里还不一定找得到办事人员, 往往一件事得几次跑。现在, 服务大厅运转以来, 所内制定了《代岗工作制度》, 不让群众多跑一步冤枉路, 使群众高兴而来, 满意而归。大厅运转以来, 共核算各类财政资金240万元, 其中兑付涉农补贴资金95.56万元, 从未出现过因财政管理和服务方面引发的投诉和上访事件。

二是规范了管理, 调动了乡镇财政干部积极性。与综合服务大厅建立相伴生的既有岗位的设置调整、职责的明确、制度的完善, 又有监督体系的建立、服务标准的确立、行为规范的公开, 还有干部人力资源的整合、服务设施的改善等, 这一系列的变化, 使乡镇财政管理与服务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 同时, 使财政干部吃了定心丸, 激发了乡镇财政干部工作热情。如, 永丰镇财政所距县城12公里, 现有干部职工13人, 其中本科学历4人、大专学历9人, 平均年龄38岁。所内人员相对其它所比较富余, 出现了一岗多人, 苦乐不均的现状。服务大厅建立后, 所里创新工作方式, 科学合理地设岗定责, 整合人力资源, 人员向培植财源建设工作倾斜, 使每名干部在不同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 施展才华,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推进了所内各项工作整体上水平。上半年, 财政所组织收入3.5万元, 占考核任务的80%, 超额完成了“双过半”任务;投入财源建设资金500万元, 扶持发展烤烟4000亩, 生猪5000头, 经济林科管20万株, 建桑园450亩, 种植中药材1860亩, 发展私营企业2户, 个体工商户26户, 财政所干部包抓财源建设烤烟示范点和烤烟生产大户进展情况都比较好。

三是宣传了党的政策, 优化了服务环境。服务大厅设立后, 通过预算管理、农税管理、涉农资金管理、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四个服务窗口, 拓宽了宣传政策、咨询政策的渠道, 及时解答了干部群众疑难问题, 使党的财政政策

官员视点

Official View

尤其是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达到了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很多财政所将大厅划分为服务区和休息等候区两个功能区, 服务区主要摆放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文件柜, 墙体布置主要是各项制度, 以方便群众监督;在休息等候区, 配置有茶几、沙发、饮水机, 墙体布置主要是资金核算、资金拨付、管理流程, 以方便服务对象在等候时能了解相关业务流程, 加快业务办理的时间, 人性化的服务、优美温馨的环境让人民群众更加舒心。

四是转变了作风, 提升了干部形象。乡镇财政职能转变后, 乡镇财政干部依法理财的意识增强了, 内部具有严密的资金拨付程序, 避免了违规操作问题, 保障了资金的安全;服务意识增强了, 通过服务大厅, 贴近了干部群众, 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廉洁自律意识增强了, 一切业务办理公开公正透明, 堵绝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吃、拿、卡、要的现象。干部队伍出现了“六多六少”的新气象。即遵章守纪的多了, 自由散漫的少了;主动学习的多了, 不学无术的少了;自觉接受监督的多了, 我行我素的少了;独当一面的多了, 畏缩平庸的少了;精神焕发的多了, 萎靡不振的少了;思想稳定的多了, 思想滑坡的少了。比如, 巡检镇财政所, 距县城42公里, 全所7名干部, 承担着全镇12个预算单位和8个村的财务集中核算、2 040户群众的涉农资金发放及全镇契税、耕地占用税征管工作。为了实现快捷服务, 他们不断创新服务方式, 大厅开通了绿色通道服务电话, 推行预约办事、跟踪服务, 减少群众往返, 提高办事效率。据当地财政局同志介绍, 今年5月份的一天, 一位大伯从大厅办完事, 遇到该所财政所长时, 激动地拉着所长的手说:“现在国家政策就是好, 我听说家电下乡, 就买了个电视, 今来办手续, 一会就办好啦, 来这儿办事, 比过去方便得很!”新时期, 乡镇财政职能由收支管理型向支出管理型、由预算管理型向核算管理型、由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 是乡镇财政职能转变的应有之义。洛南县乡镇财政综合服务大厅建设是职能转换的一个十分有益的尝试。全省各地如何结合各自实际, 在农村综合改革中, 坚持公共财政方向, 不断推进乡镇财政职能转换, 让群众满意、让党和政府放心, 仍是任重而道远, 衷心希望全省各地高度重视乡镇财政问题, 再实践、再探索、再创新, 百花齐放, 一心为公, 全力为民, 使我省乡镇财政建设迈上新的台阶、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声明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篇11

舆情给政府提了个醒

由于部分政府机关和公职人员不依法行政甚至存在腐败行为,加之征地拆迁、劳资、医患、交通、环境污染、物业服务管理等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大量涌现,有关政府管理的负面舆情不断发生。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和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发布的《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2010年,国内20大网络热点事件中,直接与政府管理、决策、有关活动或公职人员相关的事件有11个,包括上海世博会、李刚之子校园撞人致死、北京查封“天上人间”、宜黄拆迁自焚、各地校园袭童案、安阳曹操墓真伪之辩、山西“问题疫苗”、商丘赵作海冤案、王家岭矿难救援、唐福珍自焚、部分地区罢工等。

2011年,又接连发生了多起涉及官员腐败与作风问题的网络事件。近两年,网络舆情往往发端于网络,盛传于微博,持续暴热于媒体跟进,呈现迅速强烈、多元叠加、集中放大等传播特点,从而在短时间和大范围内对政府声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抱怨是没用的

政府形象是需要塑造的,然而我国在政府形象塑造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一些地区和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形象树立和品牌建设缺乏足够重视,对于新闻媒体的发展变化缺乏应有认识。一些人不能正确看待舆论监督,指责批评报道“影响稳定”,抱怨“天下本无事,媒体来扰之”。

一些地方对舆情引导、突发事件处理重视不够,没有形成健全的舆情应对与突发事件新闻处置机制,效果也就不佳。一些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不适应,不会做、不善做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工作,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不高,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水平不高。

此外,公众教育需要加强,现代公民意识尤其是法制意识有待确立。而实情决定舆情,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够畅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不够及时有效。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在新形势下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性紧迫性;要采取有效措施,把树立政府形象工作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准确把握和利用社会化媒体规律,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形象根源于政府职能转变

形象发生于政府本身,归根结底,政府自身的修炼才是根本。要致力于提供公平公正、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重点落实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责,把精力、人力和财力向搭建平台、营造环境、提供公共产品转移,树立服务型政府的形象。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宣传和强化“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摈弃“以GDP为中心”的观念,纠正“重经济指标,轻公共服务”的倾向。

为建设广大公民心目中的诚信政府,要依法行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特别注重司法公正,增强对公众的诚信。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明确职责权限,开展绩效评估,建立健全行政问责体系,增强政府机构内部的诚信。要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培训机制,切实提高素质,减少“害群之马”。

新闻媒体本身具有“阳光、目光和激光”的作用,将政府行为亮在“阳光”之下,聚焦于群众“目光”之中,进而通过舆论监督实现“激光”手术。要推进大部制改革,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健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提升政府的公共行政效能和水平。要加快社会工作、应急管理等改革,充实部门和力量,完善工作流程机制,切实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在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时,尤其要快速反应,公开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组织,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挽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不受损失。

浅谈“转变政府职能” 篇12

1 政府职能的改革之行

从国内看,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后,国家开始反思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全能政府”的种种弊端。为了适应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家大刀阔斧地展开了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内容的公共行政改革。

由于政府职能集中反映了国家管理活动的实质和方向,故而是政府进行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活动的指南。对之进行科学的界定,是保证行政管理活动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前提。

不过,何谓政府职能,国内外学者表述不一。依笔者拙见,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政府职能并非是个静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着行政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察看我国当前的社会态势,一方面,公民的法制意识不是很强。据一项对上海市民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排名公共秩序前三位的问题分别为: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无视红绿灯,乱穿马路,经常发生率为43.3%;自行车不遵守交通规则,横冲直撞并随意停放,经常发生率为43.9%;乘坐公交车不排队,争先恐后,不遵守先下后上规则,经常发生率为37.2%。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弱势群体扩大,道路交通拥挤,公众需要政府创造就业机会,提供生活保障,建设公共设施。这些因素,致使我国政府职能面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可是,海量的行政任务与有限的政府资源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公共行政职能无法成为政府“专利”,需要由社会来合理分担。于是,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就成为转变政府职能的一种理想的社会治理模式。

2 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管理公共行政事务的法律制度

社会自治就是为了实现公共行政的分散化,国家通过法律设立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管理公共行政事务的法律制度。

根据法律规定和法理要求,参考学界观点,笔者认为只有具备以下主要特征的社会组织才具有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资格。

(1)独立性。非政府公共组织不属于行政机关系统。它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对特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并能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这个特征使非政府公共组织可以避免行政机关的官僚主义习气,在管理中,呈现民主化和亲民化。

(2)非利性。与营利性社会组织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同,非政府公共组织关注的是无利可图的公益事业。这个特征使它不追求权力出租和寻租,减少行政腐败。

(3)公益性。公共利益可以分为普遍公共利益和特殊公共利益。政府关怀的是为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普遍公共利益,但非政府公共组织关怀的是特定范围内的人们所享有的共同利益。这个特征决定了非政府公共组织可以履行相应的行政职能。

(4)公权性。为了对特定的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非政府公共组织享有法律授予或者确认的公共权力。但管理行政事务和维护公共利益的有限性,使其享有的公共权力相对有限。

(5)非包性。非政府公共组织的财政经费不是全由国家财政拨款,这个特征使其参与行政管理可以降低政府管理的成本。

以这5条特征衡量,我国目前非政府公共组织主要有三种类型:(1)社区组织。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2)行业组织。如律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3)公共事业单位。如公立医院、公立学校。

由于转变政府职能需要公共行政分散化,这样就促成了公共行政主体多元化体系:(1)职权性行政主体,即国家行政机关。(2)授权性行政主体,即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组织(其具有准政府组织属性,且国家不允许其转移职权)。(3)自治性行政主体,即非政府公共组织。

因为转变政府职能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实行公共行政任务的分担,所以,政府转移其部分职能的对象只能是自治性行政主体,而不能是营利性组织或者公民。

3 公民环境权

从法律角度看,公民环境权既是私法权利,更是公法权利。这项权利的双重属性构成了双重法律关系即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当公民的这项权利被他人非法侵犯时,公民有权选择司法救济或者政府救济。

英国著名的行政法学家威廉·韦德在评论司法救济与政府救济的利弊得失时指出:“法院的法律程序是琐碎、缓慢、费用昂贵的”。因为法院的任务是实现高标准的公正。一般而言,公众总是需要尽可能最好的产品,并准备为此付出代价。但在处理社会事务当中,目标就不同了。这个目标并不是不惜任何代价以获得最好的结果,而是在符合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取得最好的结果。为了节省社会和当事人的开支,应当使争议得到迅速和经济的处理。“法理如此,为什么我们的司法机关在设计救济制度时不考虑救济的低本、便捷和实效的原则,偏要公民和国家为维权和护法付出高昂的成本?”

至于《物管条例》和《物管规定》赋予物业对住宅装修进行社会自治,确有张冠李戴之嫌。物业管理属于私人治理,而私人治理不属于社会自治。因而物业不享有管理行政事务必需的公共权力。对于物业,政府可以利用之(如政府机关可以委托物业代为作出诸如行政指导、行政调解和行政信息服务等非强制行政行为,以降低政府管理成本),但不可转职之。否则,必然导致社会管理失控。如予不信,请看下例事实:

比如,在业主、使用人装修开始之前,《物管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业主、使用人需要装饰装修房屋的,应当事先告知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将房屋装饰装修中的禁止行为和注意事项告知业主。”大家知道,“告知”是无需批准的。这样,装修期限的长短听任业主决定。有些“自觉”的业主告知装修的事宜后,物业会发给“施工许可证”。有些“懂法”的业主则一声不吭,开工装修,物业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因为依法,物业无权实施装修许可。

又如,在装修过程中,有些业主任意做出国家规定的装修禁止行为,物业也会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发出“整改通知”。对此,“知法”业主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物业则不得不望法兴叹!

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哪里有国家,哪里就有管理,哪里有管理,哪里就有法律,哪里有法律,哪里就有强制。如果只有管理,没有强制,就可能造就“一个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世界”。如今住宅装修噪声污染泛滥成灾,不正是这条规律的具体生动的反映!

诚然,现代社会,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的确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国家转移给社会的是部分公共行政管理职能而不可能是全部的或主要的公共行政管理职能。那么,环境管理职能究竟属否主要的公共行政管理职能?

科学告诉人类,良好的生活环境既是公民有效和持续地进行劳动、维持健康和幸福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公民实现管理国家事务、享受休息和受教育等权利的必要条件,而噪声污染恰恰是危害公民健康的一大杀手。据调查,超过50分贝的噪声,会影响学习、工作、休息和睡眠,70分贝噪声会造成精神不集中,心烦意乱,严重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笔者曾专门和物管人员一起持噪声测试仪到住宅装修现场进行测试,结果是冲击钻:93分贝左右;电锯:97分贝左右;切割机:97分贝左右。显而易见,装修造成污染的危害性更甚于其他噪声污染!

正因为环境良好与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党和国家将环境保护定为我国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则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可见,按理依法,治理住宅装修噪声污染当然属于主要的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相关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将此项职能由政府错位转移给物业,实乃公共行政改革之败笔!

尤其需要引起警觉的是,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凸现,社会关系复杂,而转变政府职能涉及整个行政管理层面,现今,社会领域已发生误读现象。为了避免由于政府缺位而留下管理真空,致使社会无序,以致酿成社会危机,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一些建议,供国家有关部门作立法参考。

总而言之,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在思想上,不应形而上学地量化估量,而应辩证地质化考量;在行动上,不应高歌猛进,而应“摸着石头过河”———积极地理性地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参考文献略]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转型,推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当前,我国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内容的公共行政改革方兴未艾。从住宅装修噪声污染失控现象入手,寻根溯源地剖析国家有关部门因误读转变政府职能而导致立法失误问题,进而就正确解读提出建议,供国家有关部门作立法参考。

上一篇:机械专业计算机绘图下一篇:差异化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