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制度建设

2024-10-01

政府制度建设(通用12篇)

政府制度建设 篇1

一、引言

法律顾问乃至政府法律顾问,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出现。沿海城市诸如深圳是较早成立市政府法律顾问室、并由市政府聘请政府法律顾问的城市之一。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一直是我国政府的目标之一。2004年3月, 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2010年10月10日, 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提出: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更是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改革目标。近年来, 各地方政府积极贯彻中央有关会议精神及相关指导文件,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全面转型服务政府, 政府法律顾问的功能有很大增强, 但总体来看, 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相关保障不足, 法律顾问制度缺乏足够的支撑;政府法律顾问 (团) 人员组成比较单一;政府法律顾问成员评选机制上有不足。

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中的问题

(一) 相关保障不足, 法律顾问制度缺乏足够支撑

1.法律支撑不足

目前我国尚未对各级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做出统一的规定, 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建立依靠地方领导的政治觉悟及法治素养高低, 一旦地方政府领导弛于政务亦或者是对法律顾问制度重视程度不够, 则法律顾问制度往往形同虚设。除此以外, 一个地区各个单位标准不统一或者是压根就没标准, 造成了地区内部的不同, 不利于依法行政, 更不利于法律顾问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在落实相关政策过程中, 常常出现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现象, 有的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往往拉大旗作虎皮, 在文件的起草和规划阶段大张旗鼓, 真正到了落实的阶段却流于形式。这种形式主义导致了法律顾问制度缺乏支撑。

2.经费支撑不足

经费支撑不足, 致使政府法律顾问制度难以正常运转。当地政府未把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所需费用列入财政预算, 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各项工作诸如法律顾问机构、人员的组建无法完成, 出具法律意见书前所需的谨慎性的调查活动无法进行。现阶段, 政府法律顾问的劳动报酬较低, 有的甚至是无偿劳动, 法律顾问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使得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困难重重。

(二) 法律顾问成员管理评估上有漏洞

1.政府法律顾问 (团) 人员组成单一

政府的法律顾问过于依赖于律师。然而律师自身都有较多的社会业务, 他们不但要参与社会上法律事务, 而且还要应付与政府繁杂的关系, 因为他们本身也是社会群体的一员, 在与政府接触的过程中往往有着其他的考虑, 这就使得他们顾虑重重, 效果不是很明显。除此以外, 由于财力有限, 政府往往聘用一些知名度不高、业务水平较低的律师, 降低了办事效率。另一种情况就是政府在组建法律顾问制度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政府偏爱选择那些社会形象好、知名度高的律师, 把大量事务全都交给他们去办, 视他们为全能全才, 其实这些知名度高的律师不可能包办所有事务, 除此以外聘请知名度高的律师费用较高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2.政府法律顾问成员评选机制有漏洞

目前, 在政府法律顾问成员评选上, 主要方式为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初选, 然后征求有关司法部门意见。如此选聘法律顾问, 缺少竞争机制, 有失公平。这样的评选机制不但不利于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健康发展, 而且对法律顾问自身的提高起到了阻碍作用。

三、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完善

(一) 积极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 努力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法律顾问制度

山东省政府办公厅于2014年5月4日印发《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意见》对山东省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托本级政府法制机构, 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对本级政府所属部门、机构的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各县 (市、区) 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对乡 (镇) 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省政府法制办负责对全省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协调。

据《内蒙古日报》报道:在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中, 呼伦贝尔市于2014年在全市下发通知, 率先推行法律顾问制度。截至2014年底, 自治区各级政府及政府工作部门共聘请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有550家, 同比增长62.7%。其中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政府聘请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156家, 三级政府工作部门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320家, 乡镇 (苏木) 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74家。2014年鄂尔多斯市在解决湖水污染问题中, 法律顾问深入现场调研, 了解群众诉求。让群众懂得家乡生存环境的中重要性, 要依法依理解决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架起了政府与牧民对话的桥梁, 误会得以澄清。通过这件事, 使得政府法律顾问在乌审旗政府中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地方政府完全可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 努力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法律顾问制度。

(二) 建立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政府法律顾问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不规范, 是导致政府法律顾问制度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在选择顾问成员及选择机制中也有较大不足, 司法行政部门直接推荐的方式不利于选拨高水平有素质的律师参与工作, 而且这又为私人关系徇私舞弊提供了方便。因此地方领导干部思想的重视与否是建设法律顾问制度的重要因素。要加强地方法律顾问方面的宣传, 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契机, 使领导干部从理论上明白建立和施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必要性。海南省自2005年3月建立省政府首席法律顾问制后明确要求, 海南省人民政府的红头文件报送省长签发之前, 必须有省政府首席法律顾问附署意见。

制定《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规则》, 明确政府法律顾问的工作职能范围和相应的权利等, 确保法律顾问的工作得以正常开展。明确政府法律顾问的职责, 主要是其监督权的规范保障。如今的情况是在法律顾问的监督权方面,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更别说行政参与权受到行政机关侵害的救济方法了。因此, 应当完善监督行政规范, 要明确政府法律顾问对政府履行职责的参与权、督促权、评价权, 以及对政府未履行义务的申诉权、补救权和控告权。

(三) 加强对政府法律顾问工作的保障力度

1.经费保障

《吉林省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规则》第30条明确规定, 法律顾问“为省政府及其领导决策办理法律事务和提供法律咨询不付酬金”。这种规定对提高律师的积极性和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有着严重的缺陷。因此应当调整政府财政关于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方面的预算, 把法律顾问的活动支出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中。要对所需费用有一个科学的预算安排, 在年初的两会报告上就要对该项款项进行细致规定, 设立法律顾问方面的专项资金。在实行的过程中, 对于法律顾问建设成效显著的地区, 要实行奖励性专项拨款。

在争取上级政府支持的同时, 政府要依据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相关规定, 将政府法律顾问服务费列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目录。对政府法律顾问的服务项目, 由政府来制定具体费用标准, 依据国家财务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对法律顾问的费用要科学管理。严格规范法律顾问人员的出差经费和各种活动报销审批, 防止各种弄虚作假行为。

2.人才保障

政府在对经费方面有了充足的预算之后, 要分批次分情况选聘各层次各领域的律师, 以此来增强法律顾问的规范性。从长远来看, 调整司法行政和法制办的职能, 除了应当畅通执业律师成为政府雇员的通道, 以提高法律顾问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外, 政府还应当积极接受社会的监督, 使有知识有素养的非法律人士参与, 提高法律顾问的透明度及广泛性。

四、结语

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对于法治政府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 政府固然是责任主体, 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在新形势下, 政府应该积极转变角色, 打造阳光政府、责任政府。它在内涵上有别于政府法制工作者、公职律师和政府律师, 在功能上立足于规范政府立法行为、提升行政决策水平和促进政府严格执法, 在权能上享有决策介入权、决策审查权和参与监督权等。

要努力推进从“法律咨询者”向“法治守护者”的角色转变, 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的建设, 制定类似于《政府法律顾问管理规定》的法律规范, 努力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法律顾问制度, 统一管理模式。明确职责, 进行体系建设。以建立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政府法律顾问管理体制, 加强对政府法律顾问工作的保障力度。总之, 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任重而道远, 需要我们不断努力进行法律法规制度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琳.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应从深圳走向全国[N].深圳特区报, 2014-11-19.

[2]陈燕.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J].福建法学, 2015 (3) (总第123期) .

[3]罗岸伟.建立刚性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动法治政府建设[EB/OL]中国律师网, 2013.

[4]陈春艳, 普遍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程[N].内蒙古日报, 2015-3-24.

[5]民革上海市委.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进上海法治政府建设[N].联合时报, 2014-1-3.

[6]应珊.海南建立省政府首席法律顾问制[N].人民日报, 2005-4-18.

政府制度建设 篇2

满分: 100.0分 得分:60.0分

一.判断(每题10.0分)得分:20.0

1.政府信息的公开原则是()。错误 正确答案:D

A.完全公开

C.由远及近

B.依申请公开

D.由近及远

2.2012年9月1日下午,湖北长江大学在校生刘艳峰向陕西省财政厅寄送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申请公开杨达才2011工资。正确

A.正确 B.错误

3.2012年8月26日凌晨,延安境内发生重大车祸致36人死,2人重伤。

正确A.正确

B.错误

4.网上盛传的“表哥”是前山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错误 正确答案:

BA.正确

B.错误

二.单选(每题10.0分)得分:20.0

1.2008~2009年,北京拒绝公开政府信息理由使用最多的是()。错误 正确答案:

CA.国家秘密

C.申请内容不明确

B.信息不存在D.商业秘密

2.()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今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正确A.2011 B.2010

C.2009 D.2008

3.2009年3月,()首次向社会公开了中央财政收入表、中央财政支出表、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表等4张预算表。正确

A.海关总署

C.财政部

B.国家税务总局 D.中国红十字总会

三.多选(每题10.0分)得分:20.0

1.我国拒绝公开政府信息的实质理由包括()。错误 正确答案:

ADA.国家秘密 C.信息不存在 B.申请内容不明确 D.商业秘密

2.2012年,各部门选择在同一时间,以同种方式公开“三公”经费,公开内容包括()。

正确A.部门的基本情况 C.部门本年预算情况 B.部门去年决算情况 D.数据说明

3.()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的公开,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机构制定。正

确A.教育 C.计划生育

政府制度建设 篇3

政府重塑;从电子政务到电子政府

如何看待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的本质区别。必须对“政府”本质进行深入的研究。传统政府是随着工业化发展起来的,代表工业文明的政府形态;而电子政府则诞生于一个信息化与网络时代,是一种信息文明的政府形态。这两种政府形态的差异性,在于信息化及网络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是人类文明形态变革。基于网络技术,使所有行政事务都网络化,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众可以查询到除去国家机密以外的其他所有文件和信息。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又使政府的行政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从政府内部来讲,在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下,政府各部门之间存在严重的条块分割,信息沟通上存在严重不足。在网络背景下,政府各个部门的协调性大大增强。因此,从传统政府向现代政府改革转型,面临的是重塑政府。

对电子政府建设的国际比较发现:虽然对新技术的敏感、信息通讯技术文化在各国的成功形成都是重要的变量,可是电子政府的整体进步并不必然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相对应。政府决策、政治愿望、对国家与民众的责任心,公民的参与热情等等,以及政府对电子政府的判断力都对它的进程产生巨大影响,而对电子政府本质认识的深刻性是这种判断力的重要内容。

重塑政府的构架借鉴了企业再造的理论与实践。这些理论被移植到公共行政领域,借助数字化网络化方法论,产生了“以公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核心价值观,以重塑为本质的的电子政府整体框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法理基础,即改革的目标是切实保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必须从“以政府权力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转变为“以公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这一核心价值观也是人类文明的跨越式进步,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一些国家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时提出的“信息面前人人平等”,成为电子政府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决定着电子政府体系的创新、设计与建设。

政府网站:电子政府平台最佳选择

政府门户网站作为现代政府与互联网相连接的出口,今天已经越过“门窗”阶段,实质上已成为一级政府体现其执政能力的重要平台。一方面,政府通过电子政务提供的公共管理服务职能,需要通过政府门户网站这样的公众门户来提供;另一方面,公众也能通过这样一个开放平台,获取政府信息,享受政府服务,参与公共事务,评价政府效能。政府门户网站,已经成为政府运行的绩效表。

无论是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和平台提供社会管理和服务,还是建设一个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政府本身,都需要建设一个统一的平台实现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对接。目前各类电子政务向政府门户网站的集成,体现了政府门户网站已经成为电子政务的核心平台,其开放性、服务性和公共性,也客观上彰显了政府门户网站作为建设中国电子政府的现实路径。因此我们认为,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应该是一地电子政府的总前台;既是公众办事的平台,也是政府办公的平台;是承载实体政府电子政务的总集成,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一网一站式政府。

从服务途径上来讲,政府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例如办事窗口、邮递、电话、传真及互联网)提供服务。但如果服务途径的管理欠缺长远的发展方向和策略,在传统的服务途径之外增设服务选择,并不会带来提高效率和减省营运成本等理想的效益。电子途径通常是最有效率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服务途径,适当的服务途径管理策略和提供必需的鼓励措施,将有助鼓励公众转用电子途径。而政府门户网站正是这一种高效的电子服务途径管理策略。

从功能上讲,政府门户网站就是以用户为中心、服务为导向的一个总的服务平台,承载着政府信息公开、公共服务和民主参与的重要功能。它首先改变了公众和政府信息不对称,具备权威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其次能為公众提供一站式的公共服务,有效降低政府和公众的办事成本,再次,也为政府与公众之间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互动参与渠道,能够方便公众更好的参与公众事务,监督政府运行。

从应用上讲,政府门户网站在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中已经打下了牢固基础,“政府上网”工程已经使得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最为重要的电子政务平台。“十一五”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中,强调要使“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也正是对政府门户网站核心平台的确认。

因此,需要进一步将政府门户网站明确为电子政务的核心平台,基于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电子政府。这并不是说内网、专网等平台不重要,而是因为政府门户网站及其提供的服务,才是二者的价值依归。也只有确立政府门户网站为核心平台,才能有效破除信息孤岛等困境,在电子政务网络上,建立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提供统一完善的公共服务。

u型模式: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府

我们提出的电子政府U型模型体系,是基于政府门户网站,将电子政府的四个概念主体:技术、信息、政府与服务,以及四个对象:企业、公民、公务员、政府融合一体,以服务为导向,为公众提供规范化、便捷化的公共服务为目标,最终实现虚拟政府的一个业务模型。 从一级政府的层面来看,电子政府的U型模型主要表现为,公众/企业为模型的一端,政府为模型的另一端,两者之闻通过统一的一站式公共服务供给来连接,电子监察贯穿在统一的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从而实现服务模式零距离、服务效能零延时、服务库存零监管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u型体系描述为:基于政府门户网站建立统一集成的公众和企业各类诉求采集平台、经由智能调度平台调度,由政府各个部门及应用系统办理,再由政府门户网站集成的统一信息发布平台到达公众和企业,电子监察贯穿整个流程,基础平台提供技术支撑。

模型包括采集平台、调度(处理)平台。发布平台、电子监察系统和基础支撑平台。其中,采集平台就是政府及共组成部门通过各种公共采集终端(包括手机、网络、短倍等),或者经由其他通信平台到达公众信息接收终端的方式,按照一定的工作流程和格式规范,从公众或其他组织机构中收集和获取与公共服务需求或供给有关的信息;发布平台就是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将经由部门加工处理后生成的面向社会公众的政府公共信息、服务,或者与某个公民或组织机构直接相关的公共信息、服务,通过有效的公共发布终端或者个人信息接收终端发送给社会公众或者服务相对人,调度(处理)平台,就是政府机关或者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将采集到的公共服务需求或供给相关信息,按照职责分工、行政层级和管辖范围等交由单个或者多个职能部门分别办理,或者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处理,加工生产新的公共信息,电子监察系统,是政府行政监察部门、社会公众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公众信息采集、公共服务调度(处理)、公共信息发布等信息处理的过程节点进行监督管理,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实现社会公正公平,基础支撑平台,为信息采集、信息发布、公共服务调度(处理)等平台提供信息化/数据支撑的系列基础设施。

政府门户网站按照电子政府U型模型来设计,可以实现“一站采集、一网办理、一口发布、一路监督”。以某级政府门户网站为例,如果按照电子政府U型模型框架来设计,政府网站就需要遵循“两头在外、内部调度、监督协同、整体支撑”的思路,只有这样,政府门户网站的电子政府架构,才可以成为一个优质的公共服务系统,通过门户网站这个统一的技术平台,系统对外面向公民与法人统一采集信息和发布信息,对内面向政府机关为公民与法人服务的业务部门,中间环节就是调度和监察等相关部门依靠一个整体服务网络对节点和过程进行监督。

提升政府公信力建设诚信政府 篇4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衰”。在社会信用体系中, 政府公信力反映的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它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灵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都强调要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国家“十二五”规划中, 更是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创新政府管理和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

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其体现

(一) 什么是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 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 是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政府公信力的强弱, 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 取决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 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诚信程度, 政府的服务水平, 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 政府民主化的程度等方面。

(二) 为什么要提升政府公信力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 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 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 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 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 只有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系统的核心, 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首先, 政府信用的范围广、内容复杂, 影响很大。政府信用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更具广泛性、深远性, 一旦信用流失, 就具有很强的扩散性、长久的破坏性和巨大的毁灭性, 修复成本也往往比其他信用要大得多。其次, 政府信用是其他信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总之, 在社会体系中, 政府作为行政权力组织, 其行为和形象都具有非常广泛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 这就决定了政府公信力在现代公共生活和社会信用体系中, 也必然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 对社会系统信任以及社会生活的良序建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政府是经济活动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 政府信用对市场经济起着标杆的作用。第一, 在政府信用的影响下, 各类行政管理和指导监督机构才能够有效地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规范各种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第二, 政府是经济活动规则执行情况的仲裁者。经济运行过程犹如体育比赛, 政府不但制定赛程、比赛规则, 而且它还是裁判, 监督比赛的进行。政府的裁判地位, 要求它自身必须守信、公正、严格, 具有权威。政府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说, 没有政府信用的建立, 现代市场经济是不可能自行运转的。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评价

从总体上看, 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比较强的。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政府推动下取得的。但是, 毋庸讳言, 目前政府公信力存在不足和下降趋势, 近年来一些公共性事件中的舆论反应和一些舆情机构的调查都证明了这一点。具体表现如下: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策朝令夕改, 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公共政策价值取向与民众意愿相违背;一些地方政府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被忽视或有意模糊, 恶意封堵政府信息的行为屡见不鲜;一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不能依法行政, 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不同程度存在着部门利益经济化、经济利益部门化现象;一些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价值取向、评估的真实性受到公众质疑等。如2007年山西洪洞县惨绝人寰的黑砖窑虐工事件, 2008年震惊中外的毒奶粉事件, 人们在震惊和谴责之余, 种种疑问使政府在百姓心目中的诚信度大打折扣。

(二) 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分析

1. 社会因素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随着工业化, 信息化和时代的发展, 在社会进步的同时, 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如人口膨胀问题, 社会治安问题, 环境恶化问题, 失业问题, 健康问题, 犯罪问题, 交通问题等一系列问题, 旧的问题尚未解决, 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

1) 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 导致政府的信任危机增加。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 消极, 被动, 无效率, 都会引发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使政府的存在充满了合法性危机。

2) 社会信用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 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 一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 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信用是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 表现为合同欺诈、偷税漏税、地方保护、等等。失信行为遍及社会的角角落落, 方方面面。在社会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 政府信用也必然受其影响大打折扣。

2. 政府因素

1) 政府工作运行不够透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政务公开工作的开展尚不平衡, 总体状况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开的内容不够深;二是信息公开应付检查的情况存在严重;三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 事后公开多, 事前、事中公开少;四是公开资料管理不够规范;五是未建立政务公开信息反馈制度, 公开后没有及时听取群众意见, 对群众提出的要求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 或避重就轻。

2) 问责监督考评机制不健全, 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仍然存在。责任追究机制的缺乏, 使政府官员就可能免受行政责任, 使其缺乏行政责任感。行政责任追究包括对政府及其人员的责任追究两个方面, 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 在对行政人员的责任追究上, 往往只追究其主观过错, 而对其客观过错则较少追究或不予追究。法律的惩罚力度太小, 失信成本过小。

3) 政府极少数工作人员的腐败、渎职行为。权钱交易, 权色交易等腐败行为严重影响干群关系, 损坏政府形象, 使民众对政府行为及政府本身信任程度降低。“李刚事件”和“浙江乐清村长之死”可以说是前年最受关注的事件, 这些事件给了社会舆论一个宣泄的窗口。网民利用这些事件进行了情绪上的宣泄。“李刚事件”, 对整体“官二代”的形象、官员形象都有负面作用。这一事件留给我们的教训是, 应对突发事件, 信息透明、公开, 不能以维稳的目的去遮蔽, 去拖延。网络是社会情绪的宣泄窗口, 用传统的维稳观去应对微博背景下的媒体环境, 会构成很大的矛盾。“李刚”已经变成了不良官员的代称。

3. 公众因素

从公众因素来说, 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期望过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物质文明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人民在自身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 也产生了对政治参与、生活环境质量、自我价值实现等多方面的更高层次的追求, 多方面的追求使得人民对政府产生了多方面的期望。当政府作为不能满足这些期望时, 便会使政府和人民之间产生隔阂, 从而导致人民对政府的评价下降, 进而影响到政府公信力。

2) 认识不全面。部分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了解程度有限, 社会公众往往关注的是自身利益满足的程度, 所以当面对社会危机和社会事件的时候, 如果政府不能迅速地应对, 一部分社会公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会对政府行为做出负面评价, 而忽略了政府的正面行为。

三、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途径和措施

(一) 建立法治政府, 以公正立公信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法治下的政府是政府获得公信力的基本前提。依法行政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 限制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权力, 避免文件和领导讲话大于法的现象, 减少行政行为的任意性, 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 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体现政府的诚信, 让政府的行为完全按照法治的轨道运行, 有助于增加政府规范性, 合法性和公开性, 打造诚信政府。

(二) 建立阳光政府, 以公开促公信

信息公开, 确保公众知情权。在信息手段发达的今天, 种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只会使政府公信力下降, 为小道消息或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空间。政府信息公开的法理依据在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体现人民主权原则。信息公开要求政府权力行使的主体、依据、程序公开, 政府权力运作的过程公开。2010年岁末,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最受关注的一句话是“中国互联网进入全民围观时代”, 这意味着信息分享的背后挺立着4.2亿中国网民大军, 他们在虚拟平台上观点交锋、意见发布。与此同时, 一方面是社会参与意识的提高, 另一方面, 政府的话语体系与网民的期望尚有距离, 这是“围观”平台上, 影响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主要障碍。

(三) 建立服务政府, 以服务促公信

各级政府应牢固树立情为民所系, 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的思想意识, 把人民的需要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 确立“服务至上”的思想, 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 要把服务理念落实到政府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政府工作人员要转变过去“官本位”的思想, 必须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这也是解决政府公信力问题的根本方法。

(四)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建设责任政府, 廉洁政府

建设一支高素质, 高效率的公务员队伍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 因为公务员队伍是各项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和具体实施者。要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思想, 组织和作风建设。同时, 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奖惩机制, 问责机制, 建设责任政府。使人民感受到政府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政府对政府公信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加大对公务员的反腐倡廉培训, 建立健全反腐败体系, 建设廉洁政府。

总之, 提高政府公信力, 是一个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任务。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 各种原因造成的政府公信力流失比较严重。同时, 政府公信力又为公共权力提供合法性基础、为新型治理提供联结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是其功能, 这就要从理念、行动和制度三个层次来着手构建政府公信体系, 打造政府公信平台。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增强我国政府公信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建构起一个公众更加信赖的政府。

摘要:在社会信用体系中, 政府公信力反映的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它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灵魂。政府公信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增强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 巩固政府合法性, 维护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政府制度建设 篇5

1(单选题).(4 分)行政主体行使审批权的同时也要承担职责,体现了行政审批权的(C)原则。

A.独立自主 B.预防为主 C.权责一致 D.合法行政

2(单选题).(4 分)为破除部门利益的“一亩三分地”,增强工作主动性,国务院将加大(B)推动力度,更多借用社会力量促进改革。

A.从内到外 B.自上而下 C.从外到内 D.自下而上

3(单选题).(4 分)法无授权不可为,我国应编制并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并在此基础上推行地方各 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B)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A.权利清单 B.权力清单 C.负面清单 D.财力清单

4(单选题).(4 分)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总体上(D)经济社会的发展。A.平行于 B.领先于 C.紧随 D.滞后于

5(单选题).(4 分)我国政府要妥善处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依法行政的关系,要发挥(A)对政府职能 转变的引领和规范作用。A.法治 B.法制 C.督查 D.创新

6(单选题).(4 分)按照国务院要求,能取消的职能就要尽量取消而不放下,因为(B)的最终目标是要 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创新动力。

A.简政集权 B.简政放权 C.冗政集权 D.冗政放权

7(单选题).(4 分)行政审批主要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社会的(C)控制方式。A.事中 B.整个过程 C.事前 D.事后

8(单选题).(4 分)《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是在(B),标志着行政审批走上法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的轨道。

A.1998 年 B.2004 年 C.2000 年 D.2014 年

9(单选题).(4 分)根据宪法,(A)是实施审批制度改革的主体。A.国务院 B.企业 C.地方政府 D.社会组织

10(单选题).(4 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B)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 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

A.经济事务B.微观事务 C.行政事务 D.宏观事务

11(多选题).(3 分)下列各项中,对我国 2001 年以来行政审批项目描述正确的是(BD)。A.不断集中 B.不断取消 C.不断增加 D.不断下放

12(多选题).(3 分)在强调政府对市场和社会放权的同时,还要注重行政体系内部中央向地方放权,向 地方放权主要是在(BCD)。A.监管权 B.财权 C.生产经营活动审批权 D.项目投资审批权

13(多选题).(3 分)下列各项中,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义描述正确的是(ABC)。A.是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迫切需要 B.是防治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 C.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 D.是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必然要求

14(多选题).(3 分)国务院采取减少(ABCD),以最大限度地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

A.表彰、评估项目 B.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 C.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 D.达标、评比项目

15(多选题).(3 分)下列各项中,对我国行政制度改革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是(ACD)。

A.加强了服务型政府建设 B.降低了依法行政水平C.促进了机关反腐倡廉 D.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16(多选题).(3 分)2013 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的通知》中提到要(ABD)。

A.规范设定审查程序 B.加强监督 C.增加非行政许可审批 D.严格设定标准

17(多选题).(3 分)为加快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提高政府公信力,2014 年国务院决定对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引入(BC)方法。A.自我评价 B.社会评价 C.第三方评估 D.相互评价

18(多选题).(3 分)我国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行政审批广泛地运用于行政管理的各种领域,这项制度对于(ABCD)发挥了重要作用。

A.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B.促进经济发展 C.促进社会发展 D.保障公共安全

19(多选题).(3 分)我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总体看,政策基本落实,积极效果正在显现,但也存在 一些问题,包括(ABCD)。

A.行政审批不规范 B.部门和地方协调不够 C.中介机构评估效率低 D.非行政许可审批存在“灰色地带”

20(多选题).(3 分)下列各项中,对 2013 年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意见描述正确 的是(ABCD)。

A.做好国务院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工作 B.转给市场和社会的,任何一级政府不得截留 C.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由市县政府负责 D.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21(判断题).(3 分)我国将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改为实缴登记制。(×)

22(判断题).(3 分)我国各级政府应准确有序协调的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3(判断题).(3 分)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 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24(判断题).(3 分)对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应繁化程序,限时办结,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实现“同标 准许可”、“无差异审批”。(×)25(判断题).(3 分)我国将现行的企业检验制度改为企业报告公示制度。(√)

26(判断题).(3 分)要鼓励探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 度。(√)

27(判断题).(3 分)我国要出台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的指导文件,逐步建立公开透明、便利高效、程序严 密、权责一致的行政审批制度。(√)

28(判断题).(3 分)一些部门和行业协会自行设置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专业性不强、法律法规 依据不足,使个人就业创业和企业创新受到繁多的“证书”的拖累。(√)

29(判断题).(3 分)我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出要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

政府制度建设 篇6

关键词:政府网站;政府形象

建设和维护好政府网站,就是对政府形象的维护和保持,就是对政府形象的有效传播。广东省政府高度重视政府网站建设,将其作为政府形象的网上存在和网上代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保障。

一、突出“政务公开”功能,打造政府信息权威发布平台

围绕广东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升政府公信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一是着力加强对广东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部署的宣传解读。在及时权威发布政府文件的同时,推出《广东省政府重点工作》、《促进粤东西北大发展》、《广东省十件民生实事》等数十个专题,第一时间发布相关政策文件、具体工作举措和最新进展情况,专题内容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广东省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二是着力深化重点领域信息公开。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要求,开设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专栏,及时发布行政权力运行、财政资金使用、公共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公共监管等五个版块二十四个领域的信息,并纵横向整合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专栏内容,方便公众了解各领域的详细信息。三是开设“热点政务信息推荐”专栏,第一时间转载中国政府网站发布的重要信息,及时宣传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

二、突出“网上办事”功能,打造一站式在线服务平台

结合广东省当前正在进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全省统一的网上办事大厅,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规范的一站式在线服务平台。截至目前,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达70%以上,社会事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60%以上,50%以上网上申办事项到现场办理次数不超过2次,珠三角九市80%的镇街开通网上办事站。同时,根据用户需求重构服务体系,对海量办事信息进行梳理,通过设置合理清晰的分类,帮助公众准确定位所需服务。目前已开通教育、就业、医疗等13个专栏,并为学生家长、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17类人群和9类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

三、突出“政民互动”功能,打造政策解读和回应关切平台

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和公众关注热点问题,积极策划专题访谈,加强政策解读,回应社会关切。今年策划推出了“促进粤东西北大发展”和“政府工作话你知”两大系列访谈,邀请粤东西北12个地市市长和省直部门厅局长上线网站和微博平台,解读有关政策,回答网友问题。同时,开设“网上访谈问题征集”专栏,选取教育、就业等公众关注领域进行访谈问题征集,并对现场来不及回答的问题统一反馈。目前这两大访谈已累计举办24场,受到了网友的广泛好评,也得到了近20家国内主流媒体的密切关注。同时,为加强政策权威解读,开设“政府政策话你知”专栏,对广东省政府及部门重要规范性文件进行解读,并通过整合“在线访谈”、“新闻发布会”与其他媒体解读信息,多角度、多侧面地对政策出台背景、基本内容、精神实质进行讲解,帮助公众及时知晓和全面理解有关政策文件。

四、总结

这几年广东网站建设管理工作,主要体会是:

1.办好政府网站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大局、心系公众的基本原则。网络是最开放、最透明的传播渠道,公众了解政府工作,政府网站往往是第一选择。因此,政府网站作为政府联系公众的在线桥梁,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大局、心系公众。在网站栏目策划时,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传播施政理念,加强政策解读。在提供在线服务时,要牢牢把握公众的需求变化,积极开展受众分析,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和表现形式:一方面,努力优化政民互动方式,通过接地气的访谈方式拉近政府与公众沟通距离;另一方面,开通省政府门户网站信息无障碍通道,为视障人士访问网站提供便利。同时,不断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应用,开通政府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实现公众与政府随时、随地、随需的互动交流。

2.办好政府网站必须积极进行运维管理模式创新。政府网站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建设和管理必须由政府主导,但由于政府网站建设和运维任务繁重,在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仅仅依靠政府机构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面向社会,借助外力。为此,必须采取政府主导、服务外包的运维管理模式。政府层面充分发挥指导协调和把关定向的作用,负责网站建设的顶层设计、内容审核及有关协调保障。在服务层面,委托专业主流媒体公司负责网站日常运维管理,既发挥专业公司作为主流宣传媒体在新闻传播、舆情引导方面的积极作用,又发挥其作为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双方各司其职,紧密合作,合力推进政府网站建设。

3.办好政府网站必须努力加强集约化平台建设。政府网站是政府工作的集中展示。网站前台所展现的一条信息、一项服务、一次互动可能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持续、不间断的后台数据支撑,这也正是政府网站内容建设中的关键问题。这几年广东采取了集约化建设思路,通过搭建省、市、县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实现各地、各部门政府网站的后台数据连通,构建上下联动的政府网站群。以此为基础,将省政府门户网站各栏目与信息公开平台进行无缝对接,以平台中的全省信息资源为原材料,加工开发符合公众使用习惯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产品。今年就建设开通了广东省政府信息检索平台,实现了全省政府信息的一站式检索,大大提升了网站的信息服务水平。

政府制度建设 篇7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要求建立与之相应的社会主义法制, 我国依法行政也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

1984年,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彭真同志提出:国家管理“要从依政策办事逐步过渡到不仅依靠政策还要建立健全法制, 依法办事”。

1993年, 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依法行政, 严格依法办事”, 确立了依法行政原则。

1997年,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 自此依法行政准则基本确立。这标志着建设法治国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中国适时地开始了由“法制”向“法治”的迈进。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是法治国家、政府是法治政府。

1999年, 《宪法》修正案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一项宪法原则, 赋予了依法治国方略以宪法地位, 使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获得宪法性的根本保障, 加速推进中国法治建设。

1999年底, 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法治的关键在于治权, 而治权的重点则在于行政权的控制, 鉴于依法行政在法治国家中的关键地位, 出台了《决定》, 试图推动国务院自身及其治下的所有行政机关的法治建设。此后, 各级政府和行政机关开始加强制度建设, 严格行政执法, 强化执法监督, 依法行政的能力有所提高。

2002年, 党的十六大把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经验, 同时明确这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十六大报告指出, 要做到“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要“加强立法工作, 提高立法质量, 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 推进依法行政”。

2004年3月, 国务院出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这是具有行政法制建设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 它结合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 对改善行政管理、推进法制革新、建设法治政府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实施纲要》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和具体要求, 明确各级人民政府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 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即到2014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但《实施纲要》只是在体制、机制、法制和领导干部观念等方面作了原则性表述, 而至于法治政府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符合哪些指标体系才是法治政府, 并未细化。

2004年9月,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三大目标, 明确依法执政是党执政转型的三大目标之一, 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依法治国理论的进一步探索和深化, 是从依法治国出发对党执政转型提出的必然要求, 是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性跨越。“依法执政”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丰富和发展, 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注入了新的活力, 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2006年5月17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世界银行在京联合主办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际研讨会”, 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中国要“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

2006年9月4日, 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题为《加强政府建设, 推进管理创新》的重要讲话, 强调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 深入开展反腐倡廉, 防止行政权力滥用, 提高行政效能, 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贯彻《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

2007年,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推进依法行政”;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2008年1月15日, 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 对截至2006年底的行政法规进行全面清理, 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三级备案”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体制, 促进地方各级政府依法行政。

2008年, 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决定》指出, 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础, 提高市县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紧迫任务。规定了改革行政执法体制, 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 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等内容。

2010年, 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这是继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来, 配合《实施纲要》出台的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的具体意见, 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又一重大举措, 再次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步伐。这份意见从配合《纲要》入手, 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作法, 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全面推进依法执政, 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发生, 要求行政机关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 用权受监督, 侵权要赔偿”, 以此切实保护公民权利和民众利益, 充分体现法治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本质就是“治官”和“治权”。

2012年12月4日, 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 习近平提出, 领导干部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他指出, 宪法的权威和生命在于实施, 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 宪法的根基在于广大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要树立法治思维, 就必须信仰宪法和法律、相信法律,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2012年,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指出,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如果没有一个法治政府, 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反过来说, 法治政府建设也是小康社会建成的保障。十八大报告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内容、一项新要求提出来, 这是一个全新的高度, 这不仅意味着法治政府建设的速度将要加快, 且法治政府建设的重心将从“规范执法”行为转向“规范决策”行为,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移。十八大报告把法治政府建设放在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框架下, 超出了国务院在2004年提出的建设法治政府的立足点, 法治政府建设的地位和政治依据也发生了变化。自此之后, 法治政府建设成为党的号召, 成为治国理政的目标, 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它已经是全党、全国都要做的事情, 而不再是行政机关内部的事情。”

十八大报告还指出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继续推进行政执法创新和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十八大报告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也为法治政府建设输入了一些精神和原则层面的内容, 如公平、平等、公正、法治、民主等, 法治政府建设的制度价值取向更加清晰。

2013年年初, 习近平总书记在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问题上的一个重要批示中, 首次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为法治建设的新目标。

2013年3月23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 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的主体, 要带头严格执法, 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 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 这是习近平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关论述的进一步重申。习近平还指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一个新的观点。意思是说, 在国家层面上, 通过依法治国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执政党层面上, 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依照宪法执政, 介入或影响国家政权, 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领导;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依法行政, 到2020年实现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 所以要把依法行政放在整个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中, 来共同推进、一体建设。这是运用全局思维、战略思维, 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关系以及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一次新的解读。

2013年11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建设法治中国”正式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并确立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改革方向和工作方向。它是自党的十五大以来, 有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国版、升级版和综合版:是将法治的共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是对自党的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方略的升级, 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综合体。而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则构成了建设法治中国的两大重要支柱和改革内容。

综上, 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经过30多年的发展, 从“和尚打伞, 无法 (发) 无天……宪法有什么用, 我们用文件治国就够了” (毛泽东语) , 到现在的依法治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老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16字方针到十八大的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依法行政到依法执政, 再到“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三位一体;从“2014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新目标;从法治政府建设到法治中国建设;从法治政府建设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中国用60多年的时间建立起别国几百年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用30多年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而且基本适应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参考文献

政府制度建设 篇8

关键词:政府管理,公共服务,执政理念

在当今社会, 政府是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 其管理职能、管理主体、管理手段与方式的不同对社会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在政府管理过程中, 政府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国际竞争的挑战以及政府财政危机和权威危机, 公民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政府治理已不能适应公民的需求。

一、我国政府治理的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开展的五次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基本上是围绕着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政府职能转变而展开的,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然走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而且政府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反而更加严重。这种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难以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需求, 因此无论在价值取向、模式设计还是制度创新上都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全面推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的确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 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 以及受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 迫切要求中国政府改革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 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这种三元社会结构共同治理模式的互补优势, 科学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建立一个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政府从政府职能角度提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政府治理新模式: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二、我国政府治理的新模式———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自从美国学者登哈特夫妇提出新公共服务型政府理论以来,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 也成为各国政府力求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 我国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实际需要。因此, 要求我国政府实现治理的创新与转型, 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树立“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 积极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这一新型的政府治理模式。

(一)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公共服务型政府应该是这样一个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能够对公众﹑社会的需求作出迅速及时的回应, 以宏观间接管理为主, 强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上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大力提倡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元社会结构范式,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 政府与社会, 政府与公民的良好互动合作关系。

(二)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特征。公共服务型政府在新的环境下被提出来并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 具有以下特征:

1.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以人为本, 服务性是政府的核心价值取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注重服务意识, 强调“民本位, 社会本位, 权利本位”理念, 强调以“顾客”为导向, 以公民为中心, 提供高品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2.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而非“全能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加强宏观调控的作用, 形成“小政府, 大社会”的行政管理模式。

3.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而非“人治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政府机构要依法设置, 政府行为要依法行政, 避免对公民权利和市场秩序的不正当干预, 以法律为准绳, 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4.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政府廉洁高效。公共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在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提高政府的回应力, 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同时加强公务员的廉政建设, 强化公务员的伦理道德观念, 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和威信。

(三)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具体措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紧迫的任务, 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通过借鉴国外政府治理的先进经验,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不断完善。

1.从治理理念上进行创新。公共服务型政府最基本﹑最核心的理念就是服务理念。行政人员必须具备服务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对社会公众的需求能够作出迅速及时的回应, 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摒弃“官本位﹑权力本位”思想, 真正为人民办实事, 为公众提供高品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2.从治理机制上进行创新。公共服务型政府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 强调政府的职能主要表现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我国要加快政府职能的彻底转变, 建立精简高效的行政体制, 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 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元社会结构范式,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3.从制度建设上进行创新。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就要看各项制度是否民主、科学、合理, 制度建设是否完善。目前我国的制度建设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各项制度都不够完善, 存在着许多弊端, 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就要求政府对各项制度不断进行创新完善。总之, 在当今社会, 制度创新成为每个政府进行政府改革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4.从治理方式上进行创新。我国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管理方式手段单一, 方法落后,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程度不高, 政府信息化水平不高, 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时期, 要充分利用新技术革命的先进成果, 尤其是计算机、网络、信息通讯等先进技术对我国的治理方式进行根本性的转变。我国政府必须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更新管理方式与方法, 力求建立“电子化政府”。目前我国政府虽然在电子政府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 比如政府上网工程﹑推行“一站式”服务等为公民提供了更为方便更为快捷更多渠道的信息, 但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充分利用办公自动化设备, 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 提高行政人员的业务素质, 为公众提供多渠道的服务, 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5.治理主体方面的完善。现代政府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公共机构﹑私人机构﹑第三部门都可以成为治理的主体。一是作为政府治理主体的政府来讲, 要加强公务员的队伍建设, 建立廉洁、精干、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全面提高公务员的各项素质, 转变公务员的传统思想观念, 强化公务员的服务意识,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加强公务员的伦理道德建设, 树立“执政为民, 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健全第三部门。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一些社会性、公益性、自我服务性的事务可以不必由政府来承担, 社会中介组织能够解决的很好。我国目前的第三部门虽然发展迅速, 但是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 缺乏资金人才的支持, 自主独立性不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第三部门,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事务的管理中, 成为沟通政府与公民的一座重要桥梁。

政府审计制度特性浅析 篇9

关键词:政府审计,审计治理结构,审计制度

随着审计工作在我国的不断深入开展和其影响程度的不断扩大, 社会对具有经济监督职能的审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希望和要求, 政府审计活动因此受到社会公众的日益关注和重视。在公共领域, 政府治理结构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紧密的关系, 许多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 政府治理结构是否健全与经济发展缓慢密切相关, 而完善的治理结构会促进经济的有序发展。审计界为使得自身继续发展、发挥重大作用、更加为社会所肯定, 由此全面提高政府审计工作已成为一种共识。政府审计是指由政府组织、国家权力机关 (公众) 、审计组织以及其他有关机构集合在一起而构成的为人们所公认的一种制度生活领域。

国家权力机关是审计组织领域中的核心组织, 是公众利益的代表;政府是受公众的委托, 代理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组织;审计组织也是受公众的委托, 独立地对政府以及相关组织提出要求, 以明确审计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力分布。因而公众、审计组织、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决策审计事务时要清楚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同时, 还要提供一种结构使之用以设置审计目标、提供达到目标和监控审计的手段, 从而形成一定的审计治理结构。

从审计资源效率的角度来看, 审计治理结构就是决定审计效果的各种因素在制度上的综合反映, 这一制度是以政府治理为前提, 以公众和审计组织利益冲突与协调的结果为基础的, 体现公众与审计组织共同的选择。不同的审计制度安排, 可以促使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付出不同的努力, 从而激励出不同的政府审计工作质量。而不同的政府审计工作质量对规范政府行为、保护公众投资者的产权安全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功能与效果。因此, 在一定的审计制度条件下, 审计治理的目的仍然是促使审计以及相关组织选择“适宜”的行动, 以实现审计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所以合理的审计制度安排可以使社会投资的最佳水平与社会公众利益的最大保障。

审计制度是一种约束审计领域组织之间审计行为的规则, 这些规则是人们对审计管理的实践过程不断反复探寻的结果, 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大众性, 审计规则至少是符合大众利益的;二是效率性, 审计规则必须是有效率的, 而没有效率的审计规则是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的;三是对审计行为的约束也是基于审计关系人有机会主义倾向的一面。根据审计的特性, 这些规则主要有审计权利与职责、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的谨慎与能力、审计的透明度与责任约束机制、审计人员的职业化管理体制等。

一、审计权利与职责

审计是依据公众赋予的权力和规定的职责而进行的, 审计权力与职责体现着维护公共利益的目标要求。纵观国际上各国审计制度通常都是由最高立法机关或者根据宪法的规定而建立的。审计制度明确了审计组织的形式、权力、义务、职责以及对政府组织接受审计的信息责任要求。审计权力从性质上看, 是公共利益维护权力的法律赋予, 对政府组织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行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一般情况下, 审计授权的法律层次越高, 审计制度的实行就越能够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相应的, 法律规定的审计职责的范围越广, 审计作用的领域就越大。同时在审计体制的安排上, 完善的民主法治制度基础上的审计组织向立法机构负责、或者独立行使审计司法权、或者具有超然独立性的管理体制, 其拥有的权威性也就越大, 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也就越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审计资源效率也就越高。

二、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组织及其人员保持充分的独立性是审计本质的内在要求。相应的, 公众与政府之间某种利益的冲突性, 以及彼此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要求审计组织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公正无私的态度。根据审计职责有效履行的要求, 审计的独立性具体表现为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审计经费的独立性。审计组织的独立性是审计与公众和政府之间组织关系的反映, 要实现审计组织公正无私地履行审计职责, 既需要法律对其独立性予以明确, 又要求在管理体制上对其独立性予以组织上的保证。在这里, 独立性的法律规定是审计组织独立性的前提, 而管理体制上的保证是实现审计组织独立性的基础。审计组织的职责是由审计人员来具体承担的, 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是审计独立性的实质性表现。根据审计组织内部的职责分工, 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由审计长 (在我国还包括各级审计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的独立性和其他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两部分构成。其中, 审计长以及各级审计组织主要负责人的任职条件是决定审计人员能否真正实现独立性的关键因素;而其他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是指就具体的审计事项而言, 审计人员不存在有可能损害独立性的利害关系, 并通过“回避”制度来使审计组织与被审计单位保持自始至终的独立性。而可靠的经费来源是审计独立性的物质保证。从审计受托信息责任或受托履行监督职责的关系来讲, 公众依法支付审计费用或对审计费用予以财政预算上的保证, 既体现了审计需求者付费的公平交易原则, 同时也反映了审计独立性的特征。

三、审计的谨慎与能力

公共利益关系的维系是以规范的审计职责行为为前提条件的。审计中, 审计组织与人员任何一方偏离审计职责规范的行为, 并由此而使公共利益受到损失的, 那么其组织与人员就应该受到法律责任的追究。相应的审计组织与人员要避免受到法律责任的追究, 就必须提高审计的风险意识, 在履行审计职责的过程中, 保持自始至终的谨慎态度。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是否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 主要取决于审计风险的程度。因此, 完善的审计责任制度规定, 健全的审计责任约束机制, 要在运行中有效执行, 是审计组织与审计人员保持应有谨慎态度的基本制度条件。审计能力是公众的审计管理能力与审计组织审计能力互动关系的反映。审计制度一般不对公众的审计管理能力提出要求, 但在审计规则的制定以及国家权力机关的审计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中, 都是以审计专家以及审计技术人员为核心而组成的。审计能力的载体是公众和审计人员, 无论是对国家权力机关的审计管理人员还是审计组织的审计人员, 都要通过制度对其能力的自然情况做出限制性规定, 同时建立一套规范可行的审计管理程序和审计程序, 并保证其程序得到严格的遵守。另外, 国家权力机关和审计组织还要重视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培训, 建立完善的审计人员培训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的能力符合履行审计职责的要求。

四、审计的透明度与责任约束机制

提高审计的透明度是公众对审计有效治理的基本信息条件。审计治理结构框架应当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政府有关任何重大问题的信息。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既是对政府进行社会监督的特征表现, 也是公众对政府行使表决权的关键, 同时还是公众对审计组织履行信息责任或监督职责行为及其结果监督具典型特征。审计是政府治理的重要基石之一, 为了强化政府的责任约束机制, 规范其权力行为, 促进其职能的市场化转变, 需要改变地方审计组织的管理体制, 为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奠定制度基础。在不改变我国审计行政管理体制总体框架的前提下, 需要将省级以下审计组织的管理权上划到省级审计组织, 由省级审计组织垂直统一管理, 同时进一步加强审计署对地方审计组织的领导。在审计组织领域中公众是审计与政府治理的主体, 公众通过审计治理来加强对审计组织的管理与控制, 既是促使审计以及相关组织选择“适宜”行为的制度保证, 也是加强对政府管理的重要措施。因此, 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 国家权力机关要加强对审计组织履行经济监督职责行为的约束与管理以完善审计的治理结构。地方审计组织管理体制的改变, 要求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对审计组织行为的约束与管理, 建立专门的审计管理机构, 同时在制度上明确对审计组织行为约束与管理的程序及其要求。其中, 在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制度安排上, 要改变其审计报告的主体, 由审计组织直接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提交审计报告。这样既可以避免地方政府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干扰, 还能够促进审计组织提高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质量, 也为国家权力机关的财政监督提供信息保证。

五、审计人员的职业化管理体制

提高审计管理、监督与信息的生产效率, 有效的审计制度环境是审计绩效提高的条件, 而提高审计绩效的动力来源于国家权力机关审计管理人员与审计组织审计人员知识的积累与制度的创新。一个能够体现审计职业人力资本管理特征的人员管理体制, 是提高审计效率的重要制度保证。因此, 按照公务员分类管理的要求, 探索和实行国家权力机关审计管理人员与审计组织审计人员的职业化管理体制, 是提高我国审计制度总体效率的重要基础工程。

参考文献

[1]马曙光:博弈均衡与中国政府审计制度变迁[J].审计研究, 2005 (5) .

[2]马曙光:利益冲突与政府审计法律制度变迂[J].审计研究, 2006 (5) .

[3]秦荣生:深化政府审计监督、完善政府治理机制[J].审计研究, 2007 (1) .

[4]杨肃昌、肖泽忠、李培根:中国国家审计问题问卷调查报告[J].审计研究, 2003 (2) .

政府审计制度规则浅析 篇10

关键词:政府审计,审计制度,审计规则

政府审计是指由政府组织、国家权力机关、审计组织以及其他有关机构集合在一起而构成的一种监督制度。政府审计制度以政府治理为前提, 不同的审计制度安排, 会导致不同的政府审计质量, 而不同的政府审计质量对规范政府行为、保护公众投资者的产权安全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功能与效果。政府审计制度是一种约束政府行为的规则, 它主要包括审计的权力与职责、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的谨慎与能力、审计的透明度与责任约束机制、审计人员的职业化管理体制等。

一、审计的权力与职责

审计是依据公众赋予的权力和规定的职责而进行的。审计的权力与职责体现着维护公共利益的目标要求。从国际上看, 各国审计制度通常都是由最高立法机关或者根据宪法的规定而建立的, 审计制度明确了审计组织的性质、地位、权力、职责、义务以及对政府组织接受审计的要求。审计的权力从性质上看是法律赋予其维护公共利益的权力, 对政府组织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行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一般情况下, 审计授权的法律层次越高, 审计制度的实行就越能够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相应的, 法律规定审计职责的范围越广, 审计发挥作用的领域就越大、维护公共利益的成效也越大。同时, 在审计体制的安排上, 完善的民主、法制基础上的审计组织向立法机关负责、或者独立行使审计司法权、或者具有超然独立性的管理体制, 其拥有的权威性也就越大, 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也就越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审计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就越高。

二、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组织及其人员保持充分的独立性是审计本质的内在要求;相应的, 公众与政府之间某种利益的冲突性以及彼此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 要求审计组织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必须保持公正无私的态度。根据审计职责有效履行的要求, 审计的独立性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即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审计经费的独立性。

审计组织的独立性是审计与公众和政府之间组织关系的反映, 要实现审计组织公正无私地履行审计职责, 既需要法律对其独立性予以明确规定, 又要求在管理体制上对其独立性予以组织上的保证。法律上的规定是审计组织独立性的前提, 而管理体制上的保证是实现审计组织独立性的基础。

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是审计独立性的实质性表现。审计组织的职责是由审计人员来具体承担的, 根据审计组织内部的职责分工, 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由审计长 (在我国还包括各级审计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的独立性和其他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两部分构成。其中, 审计长以及各级审计组织主要负责人的任职条件是决定审计人员能否真正实现独立性的关键因素;而其他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是指就具体的审计事项而言, 审计人员不存在有可能损害独立性的利害关系, 并通过“回避”制度来使审计组织与被审计单位保持自始至终的独立性。

审计经费的独立性是审计独立性在经济上的必然要求。可靠的经费来源是审计独立性的物质保证。从审计受托履行监督职责的关系来讲, 公众依法支付审计费用或对审计费用予以财政预算上的保证, 既体现了审计需求者付费的公平交易原则, 又反映了审计独立性的特征。

三、审计的谨慎与能力

公共利益关系的维系是以规范的审计职责行为为前提条件的。在审计中, 审计组织与人员任何偏离审计职责规范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责任的追究;相应的, 审计组织与人员要避免受到法律责任的追究, 就必须提高审计的风险意识, 尽职尽责, 在履行审计职责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保持谨慎态度。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是否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 主要取决于审计风险的程度。因此, 完善的审计责任制度规定、健全的审计责任约束机制, 并且在运行中有效, 是审计组织与审计人员保持应有谨慎态度的基本制度条件。

审计能力是公众的审计管理能力与审计组织的组织能力互动关系的反映。审计制度一般不对公众的审计管理能力提出要求, 但是审计规则的制定机构以及国家权力机关的审计专门委员会, 都是以审计专家以及审计技术人员为核心而组成的。审计能力的载体是公众和审计人员, 无论是对国家权力机关的审计管理人员还是对审计组织的审计人员, 都要通过制度对其能力的要求做出限制性规定;同时建立一套规范可行的审计管理程序和审计程序, 并保证其程序得到严格的遵守。另外, 国家权力机关和审计组织还要重视审计人员的能力培训, 建立完善的审计人员培训制度。这样, 才能保证审计的能力符合履行审计职责的要求。

四、审计的透明度与责任约束机制

提高审计的透明度是公众对审计有效治理的基本信息条件。审计治理结构框架应当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政府有关任何重大问题的信息。一个健全、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既是政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的表现, 又是公众对政府行使表决权的必要条件;同时它还是公众了解审计组织履行信息责任或监督职责行为及其结果的必然要求。

审计是政府治理的重要基石之一, 为了强化政府的责任约束机制, 规范其对权力的运用, 促使其职能向市场化转变, 需要改变地方审计组织的管理体制, 为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奠定制度基础。在不改变我国审计行政管理体制总体框架的前提下, 需要将省级以下审计组织的管理权收回到省级审计组织, 由省级审计组织垂直统一管理;同时进一步加强审计署对地方审计组织的领导。在审计组织结构中, 公众是审计与政府治理的主体。公众通过审计治理来加强对审计组织的管理与控制, 这既是促使审计以及相关组织选择正当行为的制度保证, 又是加强对政府管理的重要措施。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的逐步完善以及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 国家权力机关要加强对审计组织履行经济监督职责行为的约束与管理, 以完善审计的治理结构。地方审计组织管理体制的改变, 要求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对审计组织行为的约束与管理, 建立专门的审计管理机构;同时在制度上明确对审计组织行为约束与管理的程序及其要求。其中, 在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制度安排上, 应改变其审计报告的主体, 由审计组织直接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提交审计报告。这样, 可以避免地方政府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干扰, 从而既能促进审计组织提高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质量, 又能为国家权力机关的财政监督提供信息保证。

五、审计人员的职业化管理体制

提高审计管理、监督与信息生产的有效性, 是确保审计制度提高审计绩效的基础性工作, 而提高审计绩效的动力来源于国家权力机关审计管理人员与审计组织审计人员知识的积累与制度的创新。一个能够体现审计职业人力资本管理特征的人员管理体制, 是提高审计效率的重要制度保证。因此, 按照公务员分类管理的要求, 探索和实行国家权力机关审计管理人员与审计组织审计人员的职业化管理体制, 是提高我国审计制度总体效率的重要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马曙光.博弈均衡与中国政府审计制度变迁.审计研究, 2005;5

[2].马曙光.利益冲突与政府审计法律制度变迁.审计研究, 2006;5

[3].秦荣生.深化政府审计监督完善政府治理机制.审计研究, 2007;1

[4].杨肃昌, 肖泽忠, 李培根.中国国家审计问题问卷调查报告.审计研究, 2003;2

政府“私有云”建设探讨 篇11

政府网络一般至少有两个物理隔离网络(政务网

和公务网),政务网服务器主要负责政务内网网站、政务内网邮件、短信服务器、VPN服务器、内网数据库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等,公务网服务器主要负责网络监控、机房监控、审计、主域服务器以及防病毒服务器等。随着服务器技术的发展,服务器硬件性能越来越高,而使用率却在下降。

随着业务类型的增加,服务器数量还将不断增加,造成成本高、可用性低、缺乏可管理性、兼容性差等众多运维和服务上的隐患。

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传统单一物理服务器部署应用方式所造成的弊端,政府率先采用云计算模式,有助于促进技术发展和市场进步,有助于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建立和完善。

所谓“云计算”

IT资源,包括基础设施、平台和软件,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按使用付费。这种特性经常被称为像水电煤一样使用。

“云计算”是通过网络将技术和应用作为服务提供的一种计算方式,是一种改变业务的新方式。

“云计算”可分为:基础设施云(IaaS)、应用云(PaaS)和服务云(SaaS)。

政府“私有云”是指利用政府的内部网络和信息平台,采用云计算技术,给政府内部部门提供共享的IT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或应用服务。

“云计算”中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作为核心业务的承载体,“云机算”中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分析、设计、建设、运维的各个周期都需要从需求分析入手,紧密结合业务特点,以优化整合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和竞争力为目标。

“云机算”中心建设涉及到机房、电力、布线、运营商线路、主机、网络、应用系统、设备的性能和数量及分布、存储等各方面的技术和因素,需要良好的技术及管理机制来设计及实施。

整个需求分析包括机房需求分析、机柜电源需求分析、网络通讯需求分析、业务需求分析、带宽需求分析、网络设备性能分析、网络架构分析、主机性能分析、服务器需求分析、存储需求分析、安全需求分析等。

建设政府“私有云”的益处

建设政府的“私有云”,通过打破信息系统的“竖井”,对IT基础设备、平台和软件系统进行“横向整合”(如图1),能带来如下好处:

1.实现资源共享,避免机房、网络和系统等的重复建设;

2.提升基础软硬件的利用率,通过采用虚拟化、按需分配和灵活扩展等技术手段解决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3.提升整体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水平,消除不同部门发展的不平衡;

4.通过公共的平台,把各部门共享的数据,包括大家都要用到的办公类的资源,通过一个公共的平台统一获取这些资源和服务,增进部门之间和部门人员之间的协同和沟通;

5.方便系统、应用的迅速部署和推广。

基础设施云的建设

基础设施云(IaaS)的建设围绕着“高效”、“可靠”、“灵活”、“安全”、“节能”等特点设计,各生产厂商也针对实际需求推出了新产品、新技术。

对于基础设施云(IaaS)的建设,需要重点考虑节能、高密度和虚拟化。

一直以来,刀片式服务器领跑高密度系统,并且成为部署虚拟服务器首选的平台。同时,随着微型服务器共享处理能力的快速提升,数据中心系统架构对单台设备可靠性依赖程度的下降,高密度、低功耗的微型服务器也成为重点考虑的服务器机型。

另外,虚拟技术在“云计算”中应用普遍,要求“云计算”中心的组网架构能提供灵活、易扩展的能力,并且要求能支持海量服务器的快速数据交换和数据转发,采用虚拟化技术对服务器进行整合(如图2)。

由于很多的功能都直接部署在虚拟服务器上,“云计算”中心从设备的构成上会趋向简单,主要的设备就是服务器和网络设备,下面将对“云计算”中心的服务器和组网架构进行探讨。

(一)服务器架构

上面提到过,“云计算”中心目前用得最多的服务器是刀片服务器和微型服务器。

刀片式服务器和虚拟化的成熟将实现更精细的各种服务器资源的配置,包括从处理器、内存、存储和输入/输出的各种配置。

对比传统的机架式服务器,刀片服务器有如下优点:

1.更高密度:在一个标准的机柜中,刀片服务器的处理密度要提高四到五倍;

2.布线简单:刀片服务器在机房布线只要统一布设网络线、电源线,刀片服务器之间不需要布线;

3.减少了许多重复的部件:如DVD、电源以及KVM和网络等线缆;

4.可靠性增强:刀片服务器的所有关键组件均可实现冗余或热插拔,其中包括冷却系统、电源、以太网控制器与交换机、中间背板与背板、硬盘及服务处理器等。

5.维护方便:卸下服务器进行维修仅意味着将刀片服务器拖出机箱,这就像拆卸热插拔硬盘一样简单。

刀片式服务器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中心的空间,缩短部署的时间,减轻管理员管理负担,减少能源消耗(如图3)。

面向“云计算”中心的微型服务器,由于受到IDC机房供电和散热等条件的制约,服务器在单机柜的密度和能耗将成为选择的关键。

目前,主流的服务器厂商都在高密度和低能耗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产品,包括HP DL2000的2U4节点、HP SL6000的2U4节点、HP SL6500的4U8节点,Dell DCS 5120达到3U8节点或12节点,超云SC-R6280达到2U8节点等,这些服务器的功耗都很低,平均一个节点的功耗都少于100W。

另外,各厂商还推出了整个机柜作为整体交付的高密度集群计算机,整个机柜作为整体运作,统一的N +1冗余电源,冗余风扇阵列提供自我管理的机柜通风,单机柜的密度进一步提升(如图4)。

应该说,高密度、低能耗、冗余性好、性价比高是新一代“云计算”中心选择服务器的关键。

(二)组网架构

对于单台服务器,计算能力的提升呈跳跃性的增长,单台服务器的数据交换能力也快速提升,目前普遍采用千兆双网卡,万兆网卡的应用会在3年内逐步普及。

前面也提到,虚拟技术是“云计算”中心的关键技术,虚拟技术对网络架构的扩展和灵活性要求很高,特别是虚拟化技术要求IP的迁移足够方便、灵活,很多的应用要求支持大二层的网络架构。

针对上述的需求,传统双核心,采用上、下多层扩展的组网架构已经无法满足“云计算”中心的要求。

“云计算”中心要求核心是矩阵式核心,矩阵式核心允许东西向的扩展,容量扩展取决于核心设备数量与容量,不会受到传统双核心的扩展制约,单台核心设备故障对总容量影响有限,可靠性要求可降低。

另外,由于采用了多核心的架构,终端一般会是双网卡,要求新的数据中心能支持多路径的负载均衡,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和数据交换机能力,比如思科VPC即是跨设备的链路绑定的技术支持。

此外,新的数据中心要求能支持大二层的组网架构,即在一个广播域里能支持几百甚至几千台设备,需要有新的机制来支持,比如思科FabicPath技术实现两点间多条路径同时转发流量EMCP(Equal Cost Multi Pathing)、快速收敛、防止广播风暴,能实现大二层的部署。

应该说,灵活、扩展性好,能支持海量数据传输和快速交换,是新一代“云计算”中心组网的关键。

分阶段部署政府“私有云”

建设政府的“私有云”,为政府各部门提供云服务,是一个创新、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在摸索中有规划、分阶段部署。

从“云计算”的分类来看,可以从底层的IT基础设施云的部署开始着手,在底层的部署中积累经验,为提供下一阶段的云服务奠定基础。

通过建设政府的IT基础设施云(IaaS),为各部门提供一个共用的基础设施平台,可以实现基础设施的共享,避免机房、网络、主机和存储等的重复建设。

通过虚拟化、按需分配和灵活扩展等技术手段,可以确保基础设施平台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各部门的应用系统,特别是公用的应用系统的部署更加方便、快捷。

浅析我国责任政府建设 篇12

一、我国建设责任政府的必要性

建设责任政府是时代发展对政府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有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建立责任政府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责任政府既是民主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能推动我国现代民主政治的建设。在我国封建社会没有产生民主制的土壤,而在现代有限责任制政府理念的提出下,人民与政府之间是一种“委托责任”关系,这种理念要求政府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第二,建设责任政府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作为两种基本的经济调节手段,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但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决定了需要政府来弥补市场的失灵。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二者间的关系,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配作用,可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三,建立责任政府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法治国家、依法行政是实现责任政府的制度基础,法治的核心是以法律为治国的准绳和依据,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应依法行使职权,依法履行职责。

二、我国责任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责任政府应该积极履行其职责和义务,承担在政治、行政、法律和道德上的责任,接受内部和外部的监督。但我国现实中的政府理念与这个理想状态相差太多,主要表现为 :

第一,党政权力结构不合理。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来间接行使自己的权力,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大的主导地位及政府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的政治原则 ;同时,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唯一合法的执政党并在政治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掌握着国家最高领导权。政府名义上向人大及人民负责,实际上向执政党负责,在实际运作中便出现了矛盾。

第二,政府职能过度膨胀。在我国,政府是党的意志的直接执行者,由于我国执政党的权力占绝对优势,掌握了大部分政治资源,因此,我国政府职能过度膨胀 ;同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政府习惯于通过计划手段干预和操纵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第三,责任制度安排上的疏漏。责任政府是一种治理理念,更是一种制度安排,所谓责任控制机制就是指确保政府及其行政人员承担其政治、行政、法律、道德责任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 ;目前,我国关于政府相关责任的制度和法律还不健全,对于政府责任的法律或制度有些要求过高,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等,还存在很多的漏洞。

第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水平较低制约了责任政府的发展。治参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 是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基础。由于当前公民的政与存在监督意识淡薄 , 形式和渠道组织结构单一 , 权利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 影响了权力监督效果的充分发挥。

三、完善我国责任政府建设的相关措施

面对上述问题,责任政府的建设还需从多个方面加以建设,才能把责任政府的口号真正的落实,贯穿于政府改革建设的各个方面。

第一,合理界定党政之间的责任。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通过调整,逐步缩小党的直接领导范围,扩大间接领导范围,提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政府运作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使党的领导主要处于一种政治领导 ;同时,在政府工作中,推行首长负责制,完善我国的行政责任制。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服务于社会的政府才能算责任政府,当前,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必须转变政府职能以建立有限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由“全能管制型”向“有限服务型”转变。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首先,要坚持依法行政 ;其次,在责任制度上努力实现从强调公民责任向同时强调公民责任和政府责任转变,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限制滥用权力的行为。

第三,健全行政问责制。建立健全的行政问责制度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做保障,目前,我国应该加快立法,把问责制作为法律组成的一部分,避免出现问题时,没有相关法律可以诉求。建立切实可行的法律来规定行政责任的范围,承担主体,责任范围等具体问题。

第四,建立全面有效的监督机制建设责任政府须从以下两点入手 :首先,加强政府机关内部相关监督职能。制定严格和科学的岗位责任制、廉政责任制等工作规则和程序 ;要强化上下级、同级和部门之间的制约监督 ;其次,要加大舆论监督。积极调动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强化群众监督的法律体系保障,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优势,与群众监督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力量。

摘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现代民主建设不断进步,责任政府一词相伴而生。在我国当今政府建设中,责任政府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加强责任政府建设成为当前政府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主要指出责任政府建设中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关对策。

上一篇:可施工性下一篇:水泥土混凝土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