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政府建设

2024-09-23

诚信政府建设(精选12篇)

诚信政府建设 篇1

《论语》中记载, 当年子贡向他的老师孔子问如何治理国家。子曰:“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可见在中国智慧中, “信”在国家治理中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衰”。在社会信用体系中, 政府公信力反映的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它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灵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都强调要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国家“十二五”规划中, 更是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创新政府管理和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

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其体现

(一) 什么是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 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 是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政府公信力的强弱, 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 取决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 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诚信程度, 政府的服务水平, 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 政府民主化的程度等方面。

(二) 为什么要提升政府公信力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 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 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 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 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 只有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系统的核心, 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首先, 政府信用的范围广、内容复杂, 影响很大。政府信用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更具广泛性、深远性, 一旦信用流失, 就具有很强的扩散性、长久的破坏性和巨大的毁灭性, 修复成本也往往比其他信用要大得多。其次, 政府信用是其他信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总之, 在社会体系中, 政府作为行政权力组织, 其行为和形象都具有非常广泛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 这就决定了政府公信力在现代公共生活和社会信用体系中, 也必然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 对社会系统信任以及社会生活的良序建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政府是经济活动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 政府信用对市场经济起着标杆的作用。第一, 在政府信用的影响下, 各类行政管理和指导监督机构才能够有效地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规范各种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第二, 政府是经济活动规则执行情况的仲裁者。经济运行过程犹如体育比赛, 政府不但制定赛程、比赛规则, 而且它还是裁判, 监督比赛的进行。政府的裁判地位, 要求它自身必须守信、公正、严格, 具有权威。政府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说, 没有政府信用的建立, 现代市场经济是不可能自行运转的。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评价

从总体上看, 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比较强的。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政府推动下取得的。但是, 毋庸讳言, 目前政府公信力存在不足和下降趋势, 近年来一些公共性事件中的舆论反应和一些舆情机构的调查都证明了这一点。具体表现如下: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策朝令夕改, 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公共政策价值取向与民众意愿相违背;一些地方政府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被忽视或有意模糊, 恶意封堵政府信息的行为屡见不鲜;一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不能依法行政, 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不同程度存在着部门利益经济化、经济利益部门化现象;一些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价值取向、评估的真实性受到公众质疑等。如2007年山西洪洞县惨绝人寰的黑砖窑虐工事件, 2008年震惊中外的毒奶粉事件, 人们在震惊和谴责之余, 种种疑问使政府在百姓心目中的诚信度大打折扣。

(二) 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分析

1. 社会因素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随着工业化, 信息化和时代的发展, 在社会进步的同时, 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如人口膨胀问题, 社会治安问题, 环境恶化问题, 失业问题, 健康问题, 犯罪问题, 交通问题等一系列问题, 旧的问题尚未解决, 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

1) 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 导致政府的信任危机增加。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 消极, 被动, 无效率, 都会引发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使政府的存在充满了合法性危机。

2) 社会信用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 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 一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 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信用是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 表现为合同欺诈、偷税漏税、地方保护、等等。失信行为遍及社会的角角落落, 方方面面。在社会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 政府信用也必然受其影响大打折扣。

2. 政府因素

1) 政府工作运行不够透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政务公开工作的开展尚不平衡, 总体状况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开的内容不够深;二是信息公开应付检查的情况存在严重;三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 事后公开多, 事前、事中公开少;四是公开资料管理不够规范;五是未建立政务公开信息反馈制度, 公开后没有及时听取群众意见, 对群众提出的要求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 或避重就轻。

2) 问责监督考评机制不健全, 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仍然存在。责任追究机制的缺乏, 使政府官员就可能免受行政责任, 使其缺乏行政责任感。行政责任追究包括对政府及其人员的责任追究两个方面, 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 在对行政人员的责任追究上, 往往只追究其主观过错, 而对其客观过错则较少追究或不予追究。法律的惩罚力度太小, 失信成本过小。

3) 政府极少数工作人员的腐败、渎职行为。权钱交易, 权色交易等腐败行为严重影响干群关系, 损坏政府形象, 使民众对政府行为及政府本身信任程度降低。“李刚事件”和“浙江乐清村长之死”可以说是前年最受关注的事件, 这些事件给了社会舆论一个宣泄的窗口。网民利用这些事件进行了情绪上的宣泄。“李刚事件”, 对整体“官二代”的形象、官员形象都有负面作用。这一事件留给我们的教训是, 应对突发事件, 信息透明、公开, 不能以维稳的目的去遮蔽, 去拖延。网络是社会情绪的宣泄窗口, 用传统的维稳观去应对微博背景下的媒体环境, 会构成很大的矛盾。“李刚”已经变成了不良官员的代称。

3. 公众因素

从公众因素来说, 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期望过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物质文明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人民在自身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 也产生了对政治参与、生活环境质量、自我价值实现等多方面的更高层次的追求, 多方面的追求使得人民对政府产生了多方面的期望。当政府作为不能满足这些期望时, 便会使政府和人民之间产生隔阂, 从而导致人民对政府的评价下降, 进而影响到政府公信力。

2) 认识不全面。部分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了解程度有限, 社会公众往往关注的是自身利益满足的程度, 所以当面对社会危机和社会事件的时候, 如果政府不能迅速地应对, 一部分社会公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会对政府行为做出负面评价, 而忽略了政府的正面行为。

三、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途径和措施

(一) 建立法治政府, 以公正立公信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法治下的政府是政府获得公信力的基本前提。依法行政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 限制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权力, 避免文件和领导讲话大于法的现象, 减少行政行为的任意性, 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 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体现政府的诚信, 让政府的行为完全按照法治的轨道运行, 有助于增加政府规范性, 合法性和公开性, 打造诚信政府。

(二) 建立阳光政府, 以公开促公信

信息公开, 确保公众知情权。在信息手段发达的今天, 种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只会使政府公信力下降, 为小道消息或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空间。政府信息公开的法理依据在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体现人民主权原则。信息公开要求政府权力行使的主体、依据、程序公开, 政府权力运作的过程公开。2010年岁末,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最受关注的一句话是“中国互联网进入全民围观时代”, 这意味着信息分享的背后挺立着4.2亿中国网民大军, 他们在虚拟平台上观点交锋、意见发布。与此同时, 一方面是社会参与意识的提高, 另一方面, 政府的话语体系与网民的期望尚有距离, 这是“围观”平台上, 影响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主要障碍。

(三) 建立服务政府, 以服务促公信

各级政府应牢固树立情为民所系, 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的思想意识, 把人民的需要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 确立“服务至上”的思想, 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 要把服务理念落实到政府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政府工作人员要转变过去“官本位”的思想, 必须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这也是解决政府公信力问题的根本方法。

(四)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建设责任政府, 廉洁政府

建设一支高素质, 高效率的公务员队伍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 因为公务员队伍是各项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和具体实施者。要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思想, 组织和作风建设。同时, 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奖惩机制, 问责机制, 建设责任政府。使人民感受到政府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政府对政府公信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加大对公务员的反腐倡廉培训, 建立健全反腐败体系, 建设廉洁政府。

总之, 提高政府公信力, 是一个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任务。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 各种原因造成的政府公信力流失比较严重。同时, 政府公信力又为公共权力提供合法性基础、为新型治理提供联结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是其功能, 这就要从理念、行动和制度三个层次来着手构建政府公信体系, 打造政府公信平台。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增强我国政府公信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建构起一个公众更加信赖的政府。

摘要:在社会信用体系中, 政府公信力反映的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它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灵魂。政府公信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增强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 巩固政府合法性, 维护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诚信建设

诚信政府建设 篇2

依法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打造公开、公正、为民、高效的阳光政务是社会管理的要求和保障,也是建设诚信政府的基础。几年来,我市以深化政务信息公开为主线,以建设综合服务平台为目标,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理念,不断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政务公开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政务公开范围越来越广泛。我市各级行政机关已将《行政许可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的意见》规定公开的事项;涉及公共利益、群众切身利益以及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重大决策事项;关系地区、行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事项;四是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涉及城乡建设及环境保护的各类规划调整的重大事项;政府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及招标投标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和评优评先、表彰、奖励事项和需要公示的其它事项向社会公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市各类公开主体共发信息3622条,其中市政府各部门发布信息3276条,占全市发布总量的90.4%;乡、镇政府发布信息346条,占总量的9.6%。申请公开的信息主要涉及政策咨询等方面问题,其中,已经公开的4条,占总数的100%。

二是政务公开内容越来越详细。我市编织发布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详细公开各级政府及各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机关的职责范围,行政许可事项、具体经办部门、联系人姓名、联系方式、办公地点等信息。其中行政许可事项中,还公开了每一项许可事项的设定依据、收费标准及依据、许可对象、办理时限以及办理程序,以及政务动态、法律法规及各“红头文件”和意见投诉及结果反馈等内容。

三是政务公开渠道越来越丰富。我市除在市政府门户网站上开辟政府信息公开专栏,集中发布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外。还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市档案馆、市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通过查阅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处设置触摸屏、政府信息公开栏、政务公开板,丰富和拓展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并且建立了农村“信息公开查阅网点”,及时向乡村基层群众公开市政府相关信息。

四是政务公开体系越来越健全。我市加大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力度,全面提高电子政务水平,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构建比较完善的行政权力运行制度系统、公共资源交易系统、行政绩效管理系统、行政权力电子监察系统及民意诉求反馈系统等应用平台,在政府与群众之间营造了一个崭新的沟通平台,维护了广大群众对政府行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五是政务公开效果越来越好。我市采取网上、信函受理以及在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增设依申请公开受理点等措施,实现100%的要求公开的政务信息可在网上查询,100%的行政审批项目可在网上申请及查询结果,100%的政府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纳入电子监察范围,全部及时上网公开,受到群众好评。对于公众在政务信息数据库中查询不到的信息,可以在网站上提出询问,由政务信息热线联络员将其转到相关行政机关进行解答,得到群众好评。

我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政务公开推行时间短,经验少,工作难度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目前仍是政府工作的“短板”,还不能完全满足公众的需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是主动及时还不够。部分单位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有的由于人员变动较大,造成工作脱节,不能及时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和法规政策,特别是与公民有切身关联性的“红头文件”的公开存在滞后现象,有的还采取“不重要的选择性公开,重要的一律不公开”,真正群众想要知道、急于知道的内容却没有公开。实质内容不公开,对于该大项中的小项的具体要求则不公开,而是要求办事人员到其指定的窗口购买符合其要求的范本。有 1 的还推诿敷衍,“你们自己去看政策文件不就都清楚了”。某些行政部门还存在着需要领导签字后方能查阅的现象。能不公开的就不公开,能少公开的就少公开。各级政府网站更新不及时,许多过时废止的政府信息没有及时删除。

二是灵活方便还不够。目前政务公开的方式还不能做到使各阶层公民都能方便地查询。许多公民并不了解政务公开的方式方法,以及通过怎样的渠道可以查询按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应该公开的政务信息;部分单位公开不规范,程序不严格,机制不完善;部分窗口单位服务流程烦琐,服务质量不高;另外仍有一些政府规章及政策的颁布虽然在报纸上进行了报导,但并没有刊登规章及政策的全文,只有导读性报导及分析。

三是信息对称还不够。公众普遍关注的政府信息大致有三类:一是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和行政权力廉洁的问题,如财政预算、“三公消费”、腐败现象等;二是公共资源分配,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公平问题,如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分配的公平问题;三是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如环境污染、社会治安、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重大灾情等。有的对公众感兴趣的这些政府信息透明度不够,特别是公开的垄断行业信息、不是“雾里看花”,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四是监督服务还不够。对政务是否公开缺乏监督机制。没有对违反规定的责任人的处罚规定具体的程序性规定,以及违反该规定的标准是什么,除了监察机关的监督以外,市民的监督权没有得以体现。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政府建立起一套开放透明、能够集中民智、代表民意的公众参与机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上这些问题,做到政府部门的信息和政务真正公开,实行阳光政务,才能促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理解,才能为建设诚信政府打好基础。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全面客观。在公开的内容上求“真”。在公开的内容上做到“三个转变”:一是从结果公开向过程公开转变。凡是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如惠农政策的落实、土地审批等,要求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程序都要公开,全过程接受群众监督。二是从定时公开向实时公开转变。根据政务公开的不同内容来确定公开时间,对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规定长期有效的事项,实行长期公开;对经常性事项,如财务收支、收费等实行定期公开;对阶段性工作,分阶段进行公开;对临时性工作,实行临时公开,从而实现政务的实时公开。三是从随意公开向全面公开转变。明确规定除涉及党和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其他政务活动一律公开,并要求所有政务公开的情况要建立档案,保存公开的原件或照片。对涉及面广、时效长、内容较为固定的事项,通过政务公示栏、发放文件和明白卡、收费表、政务公开手册等形式公开;对临时性、阶段性的事项则通过召开政务通报会、广播电视播放、黑板报公示等形式随时公开。集中政府资源优势,节约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要在建立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办法、保密审查办法和依申请公开办法的基础上,完善决策公开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工作问责办法、信息发布协调办法、澄清虚伪或不完整信息办法等等。事前公开是静态的权力配置、权力运行规则和流程的公开;过程公开是决策和执法两大类行为的过程公开;类别行政行为的公开。如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政府采购、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给付、行政救济等等,要依法依规公开;特殊行政环节的公开。如听证、会议、评估等等。纳入用人和绩效考核。

二要及时方便。做到规范与便利,“一栏一台一网一会”四种形式进行政务公开。“一栏”是指在便于群众观看的地方设立固定的政务公开栏。县直单位的工作职能、服务承诺、办事程序、收费项目、收费依据、收费标准等全部进行公示,各乡镇也把政务公开栏办到了人流集中的街头路口。本着“群众想知道什么就公开什么、关心什么就公开什么”的原则,开展 “点题式”政务公开,群众可在“点题栏”中将自己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写在栏内,待下次政务公开时就“按题”公开解答。醒目位置设置政务公开栏,公布“办事流程图”、“机构 2 示意图”、“岗位职责图”,公开政府组织机构、办事指南,而且将政府文件、工作报告、人事任免、土地出让、征地拆迁、实事工程、常务会议纪要等在网站上全面公开,使之成为群众透视政府的窗口。

三要创新载体。目前,政府信息公开主要载体是互联网络形式。随着信息化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网络问政”已成为公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主要途径。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网络这一新兴媒体,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受众由客体变为主体,每个网民都可以是即时性信息发布员。“大道闭塞,小道飞扬”,如果政府信息传递不及时,相关解释不充分,事态将被传言无限扩大,必将使政府处于被动尴尬位置。因此,一方面要强化政府网站互动功能,要在政务大厅、客服大厅、图书馆和大型公共场所、“农村书屋”等设立政府信息查阅点,特别是要解决贫困乡镇、街道办事处及社区的网络载体建设。要鼓励和提倡领导干部开微博和博客与群众沟通。另一方面要把政府机关网站建设管理落到实处。要完善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好信息发布审查制度、依申请公开制度、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制度等,妥善处理好公开与保密的关系,掌控好“第一时间”发布政府信息的权威性、实效性、预判性和规律性。

诚信政府建设 篇3

关键词:公仆意识;诚信政府;以人为本

一、政府诚信及其相关概念

政府诚信在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交互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有关政府诚信的研究源于20世纪中期,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严重的诚信危机的时期,各国政府和学者开始关注政府诚信,政府诚信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2]本文认为政府诚信是公共期待政府办事情时候能够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这种交互中,人民群众是诚信的主体,而政府的工作人员则是诚信的客体。政府诚信的建设,实质上是政府工作人员服务人民群众使群众自身利益的到满足的建设。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服务评价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心理预期的满意度构成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诚信关系。体现了政府与人民群众对应的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的合作新政府信任关系。[3]

二、政府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政府行政理念中执政为民意识淡薄,维系政府诚信缺乏有效的能动机制

受中国传统理念的影响,我国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执政为民意识淡薄。从工作作风上看,有作风飘浮、弄虚作假、瞒上欺下,论资排辈,权力欲强,放弃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职责。从实情掌握上看,有的不深入农村蹲点调研,固守办公室,回避矛盾,躲避群众,缺乏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办事推诿扯皮,该办的事或能办的事拖着不办。从工作业绩上看,有的仅满足于过去,工作重点不明确,拿“奖状”要狭人,躺在功劳簿上睡觉,有事无人做,有人无事做。从服务质量上看,有的业务素质低下,管理水平平庸,群众来访咨询时,答复不一,让群众无所适从。

(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执党为公意识淡薄,维系政府诚信缺乏有效的制约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利用职务之便来为自己家人、朋友等大开方便之门,滥用职权。而面对办事的人民群众却是脸难看、事难办,甚至按自己心情办事,故意为难办事的人民群众。在这些方面,法律约束也常常显得苍白无力,这其实是部分工作人员执党为公意识淡薄,从没想到自己应该有的服务意识造成的。甚至部分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雁过拔毛”、吃喝玩乐,丝毫没想到服务人民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此不体恤人民、不为人民着想完全没有服务意识的政府工作人员必然损害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政府工作人员不讲诚信,不但造成了个人信用的丧失,更使政府在丧失信用的同时,失去了民心。

对于以上损害政府诚信的情况,本文认为,强化公仆意识,体现治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能够有效促进政府诚信建设。若每一个政府工作人员牢记公仆意识于心中,在实际工作中以人为本、诚实守信,通过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就能很快的树立起诚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形象。

二、强化公仆意识,努力建设诚信政府

(一)注重理论学习,加强公仆意识,做到思想正位

增强公仆意识,首要的是注重理论学习,做到思想上的正确转变,在实践工作中加强意识锻炼、体现公仆服务精神。公务员要认真学习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做到学以致用,自觉加强公仆意识,把增强公仆意识贯穿到党性锻炼和作风养成当中,贯穿到日常工作细节中。

一是通过理论学习,做到思想正位。要加强公仆意识,做到诚信工作、诚信服务,必须克服思想上的个人主义、作风上的官僚主义、生活上的享乐主义。从思想上认识到个人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是不正确的,是同我国政务服务体系精神相对立的,是有损政府形象、有损政府诚信建设的。二是要树立正确的公仆思想,要明确执政为民、服务人民的宗旨,坚持人民的事无小事,工作中必须做到个人利益服从人民的利益,急人民之所急,提高工作效率,为办事人民着想,多吃苦、多做贡献,以好的服务、高的工作效率换取人民的效率。抛弃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养尊处优的坏思想。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主动去帮助群众解决事情,在工作中发扬老黄牛精神,谦虚谨慎,求真务实,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坚持服务群众的公仆理念,从思想上信赖人民群众,工作上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生动实践活动中求真知、谋良策,讲实话,务实事,求实效,以真抓实干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赢得群众的拥戴。

(二)抓工作落实,谨慎用权,做到服务到位

政府工作人员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职权,也肩负着相应的责任。部分工作人员思想懈怠,对工作责任认识不到位,个人修养不到,个人行为不规范,工作态度不端正。还有的对自己定位不对,遇到办事群众态度不端正,把自己当“主人”,把群众当“仆人”,导致把“执政为民”变成“以权挟人”;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造成群众对政府服务、诚信失去信心,认为群众的来办事多跑跑是应该的,不积极作为,把群众的事情看做是小事,不仅不积极服务作为,甚至背离民意,以权谋私,贪赃枉法,陷入腐败的泥潭。归根结底,就是这些人淡忘了“公仆”意识,在工作中不落实公仆意识,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没学到心里去,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行动上的错位,对政府诚信建设造成极坏的影响。要牢记我们政府人员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个人特殊利益。工作中应该落实公仆意识到位,时刻谨记自己的责任,谨慎用权。人民是衣食父母。政府部门的职权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全心全意对人民负责。在新的改革浪潮中,抓工作落实、树诚信形象,用好的服务赢取人民的信任和笑容。

三、总结

有研究认为加强政府诚信建设的时代价值首要任务就是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的需要。[4]本文认为强化公仆意识建设就能很大程度的满足社会、人民群众对政府的需要,就能很好地缓解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显而易见当每个公务人员都具有良好的公仆意识,以认为本进行工作,急人民群众之所急,为人民群众的困难事情奔波想办法,这样好的服务型政府,诚信建设是轻而易举的。因此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必须深化公仆意识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玉兰,论地方政府建设 [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6(3): 3-5.

我国诚信政府建设途径 篇4

关键词:诚信政府,诚信政府建设,政府诚信水平,诚信缺失

近年来, 随着华南虎事件、三鹿奶粉事件、毒胶囊事件的发生, 一次又一次地将诚信政府建设问题推到了社会面前, 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已成为我国政府当前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 必须加以重视。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 诚信政府建设对整个国家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因此,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今天, 我们更应重视和加强诚信政府建设。

一、诚信政府的概念

政府是国家权力运行的执行机构, 诚信政府建设是我国信用建设的重要内容, 只有政府的诚信水平不断提高, 才能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强大支撑。诚信政府的核心就是政府要履行对人民的责任和义务, 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

二、诚信政府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 我国各级政府在创建诚信政府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不断提升政府自身管理服务信用水平和公信力, 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急需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积极解决。

1、诚信政府建设缺乏法律制约。

在中国现阶段, 由于缺乏法律制约和政府权力监督机制不完善, 导致政府公务人员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现象比较严重, 公务人员在行驶行政权力过程中, 违法行政行为时有发生, 如贪污、渎职、权钱交易、权大于法等, 导致全社会对政府公信力严重质疑, 严重地影响了各级政府的诚信建设。

2、由于政府政策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使得公众对政府的信用度比较低。

例如, 一些政府只考虑本届政府任期目标, 缺乏长远规划, 留下很多问题给下届政府。一些地方政府形成“一个班子一套思路, 一届政府一个政策”的局面, 政策被随意的更改。大量政府公务人员人浮于事, 使得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3、政府工作效率低。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入, 政府机构不断膨胀, 政府的职能转变滞后, 仍传承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政府的作风, 即政府的权力是无限的, 政府的作用的全方位的, 服务意识不强, 最终导致政府的工作效率低下, 尤其是在公共事务管理方面能力的欠缺和应对突发事件时准备的不足, 使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4、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不够, 工作透明度不够。

一些政府部门不重视政务信息的公开化, 以及在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上顾虑太多, 导致社会对政府工作缺乏了解, 容易出现暗箱操作、腐败等问题。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 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促进依法行政, 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三、我国诚信政府建设途径

政府如何取信于民, 诚信政府如何构建, 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 增强政府诚信水平, 提升政府诚信形象, 也已成为新形势下亟需解决的一个严峻课题。

1、转变政府职能, 全面打造服务型政府。

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教育, 不断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 培养各级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价值观, 坚持作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健全政府政策监督机制, 加强对政府权利运行的制约。

健全行政问责制度和信用监督机制, 探索开展政府公信力评价, 将其诚信状况及社会公众满意度作为政府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 切实增强各级政府加强自身信用建设的自觉性。

3、建立政府政策制定专家咨询制度和社会公示制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政府公共政策对象和政策环境日益复杂多变, 仅仅依靠政府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的智慧和经验已很难适应, 需要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智慧, 因此建立专家咨询制度, 听取专家的意见, 有利于确保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政府政策的制定要保证公众具有知情权和参与权。事实证明, 公示制度不仅有利于广大群众参与政策的积极性, 会使决策过程更科学、民主, 还有利于群众对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督, 使政策真正发挥实效。

4、培育优秀的政府公务人员, 改善政府形象。

对政府来说, 公务员既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 又是政府形象的直接体现者。因此, 应采取积极措施, 培育优秀的政府公务人员, 改善政府形象。加强对公务员的诚信教育, 完善公务员信用管理制度, 建立公务员“信用档案”, 健全政府公务员考核制度, 提升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 改善政府形象。

5、加快推进政府电子政务建设, 促进政府政务信息公开, 不断提升政府工作效率。

电子政务是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 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降低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 可以真正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 增强政府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文花.加强公务员诚信建设, 提高政府公信力[J].科技咨询导报, 2007.12.

[2]周红.政府公信力:服务型政府的基础[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7.6.

诚信政府建设 篇5

张斯楠

(云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昆明 650500)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当前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加强社会诚信机制的建设越来越迫切。政府诚信是整个现代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部分,起着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对打造整个社会诚信起着极大的示范作用。当前,我国政府诚信缺失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其所带来的结果却是极具破坏性。人无信则不立,国无信则不昌。要使我国成为一个诚信社会,就必须加强政府的诚信体系建设。

政府采购期待双向诚信 篇6

[关键词] 政府采购 双向诚信

在政府采购这个市场中,诚信对于政府而言是公信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对企业而言,诚信既是一种无形资产,又是一种资源。但政府采购中采购人和供应商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这一让人痛心疾首的事实,已经成为阻碍政府采购发展的桎梏。

一、政府采购中的不诚信因素

1.采购人的不诚信不容忽视。现实中,人们的焦点往往集中在供应商的诚信上,而在这背后,政府采购部门直接和隐性失信行为,使得抱有长期参与政府采购美好愿望的供应商“有苦难言”,“爱恨交加”。主要是政府采购人在政府采购合同中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变平等的“贸易主体”身份为“贸易主管”,直接或间接地将政府需求和倾向强加于采购过程。其他诸如招标时随意抬高或降低准入门槛,在审定供应商资格和选择中标者方面预留操作空间,在中标后与供应商“二次谈判”,压低价格,附加额外条件,无偿增加招标文件中没有涉及到的服务事项,借口拖延付款等直接或“变相”违约,使严重损坏政府形象。

2.供应商的不诚信现象严重。供应商的不诚信主要表现为投机行为。为了分享政府消费的“大奶酪”,许多供应商为迎合政府采购需求,置社会道德约束与身外,不惜铤而走险。如在投标时,向采购人或采购代理机构提供虚假材料或假冒他人资质、与采购人、其他供应商或采购代理机构恶意串通、故意夸大产品性能,隐瞒不合乎招标要求的事实。在中标后,提供产品以次充好,以低档代替高档,售后服务不能严格按照合同进行,故意拖延。有些供应商出于自身利益,采取不正当手段诋毁、排挤其他供应商。这些不诚信的表现,都给政府采购带来严重的后果。

二、政府采购中构建双向诚信势在必行

1.政府推行“阳光工程”需要打牢诚信之基。首先,彰显政府形象需要诚信为先。政府采购人的诚信是政府采购市场诚信的核心与关键,它引导、影响着公众的诚信精神,推动、决定着政府采购的诚信程度。因此,政府首先要遵循诚实守信的基本原则,维护政府诚信形象,增强用户和公众对政府采购的信任。其次,凸显政府采购公平性、公正性需要诚信为本。采购人与供应商之间是完全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政府采购部门及代理人应改变权力本位、官大于民的传统观念,做到诚信于民,依法采购、廉洁采购、阳光采购,着力推进政府的诚信建设,

2.供应商铸造诚信“品质” 是生存和发展之道。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基本准则,也是市场经济有序运作的基础。从发展角度讲,一个企业只有树立诚实守信、信誉第一的观念,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这也是众多供应商的发展理念和不懈追求。从现实角度讲,政府对供应商的诚信要求越来越高,供应商要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冲突,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欺诈,认真兑现承诺,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只有铸造企业良好的诚信“品质”,才能使企业得到长远的效益。

3.构建双向诚信是解决当前一些棘手问题的必要手段。在目前的政府采购活动中,对供应商和政府采购人串通、向采购人、评标专家或采购代理机构行贿、进行恶意投诉或质疑等这些棘手的问题,执法难度大,依靠采取法律手段难以从根本上予以解决,需要充分发挥“诚信”这一道德的规范作用。同时,对待政府诚信缺失、一些机构和工作人员的言而无信、缺乏责任感、以权谋私的问题的监管,也需要诚信道德建设这一必要手段。

三、对政府采购构建双向诚信的几点对策

1.大力加推进诚信体制建设。政府应大力加强诚信的体制建设,首先,政府采购人要转变观念,建立和完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把政府的诚信行为纳入法治的轨道,防止行政恣意和滥权行为的发生,避免出现承而无诺和失信于民的现象,保证采购透明度高,采购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其次,对供应商要通过政策循序诱导,使其逐步转入政府采购诚信建设的良性轨道上来,自觉做到诚信。最后,在体制建立过程中要明确有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对遵守诚信原则和违反诚信原则的考核和奖惩等做出规定,推进诚信建设。

2.高度重视诚信教育。要重视诚信教育在构建政府采购诚信环境的作用,一方面培养“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另一方面,要从人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建设方面着手,切实加强对政府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廉政和法制教育。着力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职业素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正义感,增强其法纪、政纪和制度观念,提高依法采购水平和政策水平,努力做到奉公守法,清正廉洁,诚实守信,公正,自警、自爱、自律,树立政府采购的良好形象。

3.促进诚信网络发展。政府采购构建双向诚信,可以基于现代网络和数据库技术,逐步形成完整、准确、系统的供应商诚信数据库,将诚信网络的建设和使用推向成熟。诚信网络重点针对供应商在投标、签约、交货、质量、价格、技术、安全、环保、工期、工资、支付等方面的承诺与实践,通过科学的评判体系,对其信用程度进行综合评定并纳入诚信网络数据库。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各部门和地区之间的政府采购部门通过网络互相查询供应商的诚信记录,获得比较客观的依据。同时避免采购人在采购过程中的违规违法行为,实现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真正从源头上防腐。

4.构建诚信监督体系。政府采购双向诚信的构建需要全面、可靠、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对政府的诚信监督不能单独依靠监督部门,要充分发挥行政监察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行业监督的作用,不断完善和发展监督体系,形成对政府部门承诺的监督网络。监督部门工作人员,必须提高业务素质,增强责任心,从政府采购的资金预算、采购计划、市场调研、立项、审批、编制标书、发布招标公告、招标、评标、定标、合同签订、货物到位,到安装运行,要结合群众、舆论共同予以监督。群众要勇于向政府直言纳谏,媒体监督要坚持实事求是,敢于揭露政府采购活动中的不诚信和由此引发的各种腐败现象,供应商要善于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参考文献:

[1]王朝朝:采购人的诚信精神[J].西部财会2005.05

[2]王钰:中国政府采购现存问题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05

[3]马正红:论政府采购供应商的诚信建设[J].中国政府采购.2004.4

和谐社会过程中政府诚信的建设 篇7

1 建设政府诚信的意义

1.1 政府诚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 是我国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政府特殊角色和地位决定了政府的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的导向, 它能够增强社会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如果社会处在诚信体系关键地位的政府诚信缺失的社会中, 又会导致社会公众信任丧失、信心不足、信仰迷茫, 从而成为社会普遍失信, 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就会成为空谈。因此, 建设诚信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2 政府诚信是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础

政府诚信对社会诚信起着示范和促进作用。政府担当着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 一个政府要在全社会建立起盘好的诚信氛围, 首先必须是一千诚信的政府。政府自身如不能守信, 承诺不兑现, 说话不算数。就必然会招致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竞相效仿, 从而导致整个社会诚信缺失, 整个社会将陷入诚信危机的恶性循环中。

1.3 加强政府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需要

市场经济需要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 而政府诚信是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信用缺失问题日益突出, 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 这些行为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 危害了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WTO规则对政府诚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如果政府不按世贸规则办事情, 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就会受到影响, 在整个国际贸易交往中就会失去信任。政府的信誉已成为投资软环境的关键因素.如何提高政府的诚信服务水平、信用环境已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所以, 良好的政庸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可靠保证,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逛性运行的基础。

1.4 政府诚信是政府自身建设的必备条件

政府系统中的各级各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建设诚信政府的重要作用, 积极投身到建设政府诚信这项活动中来, 提高了政府的诚信水平。政府的服务水平提高了, 部门的协作加强了, 工作效率的提高, 从而做到依法公正、求真务实才能打造出真正的“责任政府”、“服务政府”、“阳光政府”。

2 建设诚信政府的途径

建立政府诚信就是政府组织寻求支持、发展和维护政府合法性的过程。我们必须加强政府信用建设, 才能建立起一个诚信的、负责任的、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政府, 一个被民众认可、支持的政府。

2.1 提高政府的执政力和公信力

加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化、使各项政策更加符合实际、经得起检验。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 强行行政问责制, 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 要严肃追究责任。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公务员要自觉遵守法律, 严格依法行政。切实改进行政执法工作, 努力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加快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推进政务信息查询制度等措施来打造阳光政府, 通过丰富和完善各种政务信息查询平台, 及时、高效地满足社会公众对服务信息的多样化要求, 最大限度的保证民众的知情权, 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与批评, 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增强政府的诚信意识, 消除群众的疑惑和误判,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2.2 健全法律法规, 严格坚持依法行政

提升政府诚信首要是提高认识, 进一步明确政府组成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 要言必行, 行必果。政府机构的组织和职能的设定, 应当有法律法规的依据, 保证行政主体合法, 做到机构、职权、责任的法定化, 防止随意性和扩大化。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健全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等各种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 确保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履行职责, 做到程序正当、过程公开公正。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2.3 规范职能职权定位

任何社会都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并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进行制度创新, 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政府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部门要精简效能, 便民利民的原则和资源、整合力量, 简化办事程序, 严格办事时限, 加强部门协作, 提高效能方便群众。严格规范和约束政府职权, 防止权力滥用, 回归本位, 既要防止缺位, 又要防止越位、错位, 打造精简商效政府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刘政.政府诚信[J].中国法学, 2003 (3) .

[2]沈群.政府信用建设研究综述[J].公共行政, 2004 (2) .

[3]陈潭.政府信用与政府自觉[J].伦理学研究, 2003 (4) .

[4]廖进, 赵东荣.诚信与社会发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诚信政府建设 篇8

而近些年来一些企业的短视行为导致诚信缺失引发社会性的诚信危机、诚信恐慌: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 从瘦肉精到地沟油再到毒胶囊、问题蜜饯, 数不胜数, 单单食品、药品行业的情况就已经让人触目惊心, 而其他行业中企业失信行为也层出不穷:违规操作、弄虚作假、虚报利润、生产环节掺杂使假等等。

从长远看, 诚信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 也关乎整个经济环境的和谐稳定, 所以企业的诚信建设不仅必要而且迫切。企业诚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政府、社会都需要参与其中, 绝非是企业自身一方面的事情。企业诚信缺失实质上是社会诚信危机在企业界的表现, 就中国目前的国情而言, 源头在政府。所以, 诚信缺失, 首责在政府;诚信重建, 首责也在政府。所以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对企业诚信建设的主导作用, 肩负起企业诚信建设的“首责”。

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在预防和惩戒两个环节发挥主导作用, 把失信行为杜绝在萌芽, 同时对已经发生的失信行为给予必要的惩戒, 以儆效尤。

在预防环节政府可以有哪些作为呢?

1. 提升政府诚信水平是刷新社会诚信预防失信的基础。

政府诚信对于社会诚信起着示范和表率作用。政府守信无疑对于企业、公民等的守信具有巨大的示范引导作用。社会成员对一个讲诚信的政府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安全感、信赖感, 也才会自觉地团结在政府周围, 政府的公信力正源于此, 一定程度上说, 政府的公信力有多大和政府的诚信水平成正相关关系。一个有公信力讲诚信的政府管理社会而制定各种政策及法律法规也才会有有号召力, 社会公众及各种组织机构源于对政府的信赖才会去遵守执行。政府的诚信正是它管理好社会打造诚信社会的一张名片。俗语说的好, “上梁不正下梁歪”, “上行下效”, 作为公共权力代表, 各级政府在诚信方面率先垂范, 才能站在要求社会公众及组织机构讲诚信的道德制高点。正因为如此, 政府失信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近来, 我们发现“临时工”成了一些机关部门工作失误失职的挡箭牌。越来越频繁地被推上前台的“临时工”所吞噬的是本就有限的政府公信力, 这种拙劣的公关危机策略导致的是有关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的整体性的形象下滑和信用危机, 民间尚且有“好汉做事好汉当”, 更何况代表人民利益的各级政府呢?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 建设信用经济, 规范市场秩序, 首要是建立信用政府, 扶正倾斜的信用大厦, 让信用不再成为稀缺资源, 政府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人无信不立, 企业无信则衰, 国家无信则败, 政府应从自身做起。

2.持续性地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宣传, 在全社会营造出诚信行事的氛围。思想引导行动, 环境影响思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不但用来描述环境对自然人的成长发展的影响, 企业的生产经营也逃不脱这个规律的影响。企业失信从长远看无异于自取灭亡, 但从眼前看又能以低成本获取高额收益, 当然这是以消蚀企业的信誉为代价的, 不过一些企业决策者受惑于眼前利益, 饮鸩止渴, 这样的企业行为如同瘟疫一样有传染性, 甚而至于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结局。为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 必须正本溯源, 从加强诚信教育宣传入手, 在全社会营造出诚信行事的氛围环境, 不给企业出现失信行为以机会和条件。当然, 这里政府的责任是不能回避的, 政府应当动用各种资源在全社会大力宣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的理念。在社会氛围的养成方面, 媒体的作用是巨大的, 政府应该对媒体舆论加以正确的引导, 充分发挥媒体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在报纸、电台、电视、网站开辟社会信用监督栏目, 公开曝光失信、缺信行为, 形成舆论压力。媒体监督是明枪利剑, 可以使守信者迅速名扬四海, 也可以使不守信者的声誉扫地。媒体监督成本相对较低, “事中”甚至“事前”的监督方式, 其作用有时比司法和行政监管更广泛、更有效。通过媒体曝光企业特别是企业存在的问题, 需要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极大的勇气, 政府要作为后盾支持相关媒体敢于站出来揭露企业诚信缺失的行为, 督促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真实的商品信息。这必将迫使那些不讲诚信企业在为自己的失信行为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中, 学会认同和践履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在这样的一种社会氛围中, 就会使那些有意不守信用意图走捷径的企业也是有心无胆, 从而使失信行为降低到最低, 让诚信成为失败者的墓志铭, 成功者的通行证。

政府在惩戒失信企业方面的地位更是不可或缺。

在企业诚信建设问题上, 政府自身诚信行政, 示范表率, 并通过媒体在全社会营造诚信做事的氛围固不可少, 但仅仅依靠这些柔性的手段还不足以让企业对失信退避三舍。因为前面提到的这些对企业而言实际上只具有道德约束力:政府的率先垂范加上社会的诚信氛围只是鼓励企业诚信经营, 而对企业一意孤行的失信却是素手无策。因此, 道德约束力不可忽视但毕竟作用是有限度的。对于那些诸如制造“毒胶囊”的黑心企业来说, 如果想要其出于内心的良知和社会的责任感而主动迷途知返怕是难于上青天。所以通过刚性的法律法规对这些失信企业给予必要的制裁惩罚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逐利是企业的本能, 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必须把企业的逐利行为限制在一个合法的范围之内, 对于那些不按套路出牌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的企业, 如果不加以制止和制裁, 这无疑于暗示非法经营的“合理性”, 会导致企业纷纷效尤, 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这里, 政府主要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

1.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执行。企业作为“经济人”也是道德行为主体, 有道德自觉的能动性, 在道德行为上具有选择能力。一般地, 一家企业在初创之际, 为了获得好的口碑和更多的合作伙伴及顾客, 扩大业务, 企业的决策者往往在决策和日常管理时都非常重视顾客、员工、合作伙伴的利益需求, 因而能够时时警惕自己要诚信的做好每一件事, 然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 企业家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逐渐放弃之前的行为方式, 机会主义心理不断膨胀, 尤其当面对大的经济诱惑和与此相对应的法律规范又比较模糊有漏洞可钻、法律惩戒相对宽松时, 很多企业是难以把持的, 为了利益铤而走险做出失信行为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 加强和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法律执行与实施将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企业诚信建设的制度和环境保证。企业的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不仅仅有好的榜样示范和良好的外部诚信环境就可以实现, 还要靠社会和法律的引导来完成的, 这可以称为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协同合作, 这也更加印证了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更是法制经济的论断。政府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打击企业失信行为, 净化了社会经济秩序, 对企业的良性发展意义重大。

2. 健全企业失信惩戒机制。

这首先就是经济惩罚制度。企业之所以失信乃是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 所谓经济惩罚制度就是政府相关机构要在经济上让失信企业得不偿失, 加大其失信成本, 让打算通过失信行为赚得盆满钵满的企业不仅算盘落空, 而且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当然这把“米”的丧失程度要足以让企业不敢去动非法经营的念头。对于失信企业还应该依据其失信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 在金融信贷利率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限制, 总之就是让失信企业生存的经济环境恶化, 这是对失信企业最大的惩罚, 也让其他企业不敢步其后尘。

另外, 政治上的惩罚也不能缺位。对于失信严重的企业决策者, 政府相关机构要给予政治上的惩治, 公布其信息, 增加其失信经营的政治成本, 除此之外, 要在一定期限内或者终身不能再担任企业领导职位。这对其他的企业经营者是一种警示和震撼。有污点的企业经营者在今后的经济活动中就会障碍重重。政治惩罚制度的确立, 就会让企业经营者珍视自己的声誉如珍视自己的生命, 这样距离实现全社会的企业都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局面就不会太遥远。

参考文献

[1]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2]阮德信.构建企业失信惩戒机制[J].企业文明, 2008, (4) .

诚信政府建设 篇9

一、市场经济要求建设与之匹配的诚信政府

不同于物物交换的简单商品经济时代, 最基本的公共信用和个人诚信就可以实现交换的目的, 达到交换双方双赢的结果, 在市场经济下, 商品的交换往往具有数量庞大、种类各异、交易渠道纷繁复杂等特点, 这使得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地位加以巩固, 同时, 也加速了“虚拟货币”的出现。原本的依靠个人信誉度而建立的简单交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建立市场的诚信机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就随之突显出来。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同时, 市场主体对诚信机制的建设和加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政府除了是市场的干预者, 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补救市场的缺陷, 其同市场一样作为资源配置的调节者, 作为市场调节背后的二次调节者。市场经济的规则是竞争, 而竞争就意味着“优胜劣汰”, 意味着得失胜负。如果竞争背后的机制不合理不科学, 那么竞争可能转为恶性竞争, 可能成为社会矛盾的源头。而政府作为公权力的行使者,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所扮演的隐形干预者和分配者的形象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诚信机制的建设, 影响市场主体参与交换的信心, 以及参与的积极性。如果由政府主导或政府牵头的市场活动背后存在着政府不合理的操纵行为, 那么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市场的活跃度势必下跌, 同时贪污腐败问题也同时滋生, 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必然降低民众对政府的信赖, 从而形成政府的诚信危机。

二、现行地方官员激励机制对诚信政府建立的阻碍

诚信政府是指政府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 实施公共管理时, 必须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 并且以诚实守信来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从政府的纵向组织结构看, 我国政府由中央政府 (国务院) 和各级地方政府组成。两者的区别从管辖范围上展开, 国务院所制定的法规、规范, 大政方略是宏观协调指导各部门, 各级政府, 使全国上下保持一致。因各辖区的实际状况不尽相同, 因地制宜的地方决策应运而生。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规、文件等与该辖区的民众息息相关。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对民众需要的回应

■黄涯杜阳阳

速度和力度。“政治锦标赛把考核的焦点放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地方官员更关心的是任期内经济的指标的高低, 而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这些投入均是在长期内产生影响的, 短期内无法“兑现”为经济增长”, 所以这样的人事干部激励机制不能化解地方干部个人私利与民众公共利益的心理冲突, 进而忽视了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领域, 使其长时间处于缺漏状态。GDP的大步提升与地方干部的晋升相得益彰, 然而, 民众对地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逐渐降低。“激励地方官员的政治锦标赛模式在深层次上与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有着内在的矛盾, 或者说这种特定的激励模式与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所需的政府职能的合理设计之间存在严重冲突, 这加重了政府在市场化过程中的角色冲突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困难”, 所以诚信政府的建设需要地方干部人事激励机制的更进, 只有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 才能有效减小干部, 尤其是行政领导, 在做出行政决策时面对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心理冲突, 从而提高所作决策符合民众利益的可能性, 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信赖度的提高, 政府就更容易获得民众的支持, 行政效率自然也会提升, 整个区域政治和区域社会也就获得了良性循环的基础。

三、诚信政府建设中的要点

根据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 公民为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 主动将自己的部分权力让出来, 通过与公共组织共同确定符合大众意愿的法律规范, 借助公共组织的监督管理和宏观规划来确保自身的利益安全。政府就是这样一个集成了大多数人权力让渡的公共组织, 然而, 政府并没有完全脱离公众, 而是在公众的监督之下行使其分内的权力, 担负其应有的责任, 完成其相应的义务。俗话说“人无信不立, 业无信难兴, 政无信必衰”。公众与政府之间因为建立了彼此的信任, 从而达成契约。所以不难看出, 信任是公众与政府沟通合作的基石, 如果政府的行为偏离了其对公众的承诺, 偏离了契约内容, 偏离了公众的期望, 那么双方的沟通将面临危机。公众若对政府产生了怀疑, 那么公民继续依托该政府代施其所让渡的权力的可能性将降低, 政府所做的政策决策也就不能获得预期的民众支持。

诚信政府, 不是一个单纯的口号, 而是实实在在地贯穿于行政理念, 行政行为中。诚信是道德, 政府的诚信就是对民众的尊重, 对契约的尊重。政府作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自然会做出相应的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必须严格做到职权合法内容合法以及程序合法, 在抽象行政行为作出前, 应一视同仁地对待不同的市场主体, 考虑和尊重各主体的利益诉求, 在资源配置, 规范管理方面, 要做到合理合法;公务人员作为公共权力的执行者, 在整个市场秩序整治、监督、维护等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都代表着政府形象,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众对政府会产生多大程度的信赖。这就要求公务执行人员在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管, 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要做到公正、公平, 严格按照法律精神, 遵循法律法规执行公务。防止经济利益流入个别利益群体, 导致市场混乱无章, 阻碍经济健康良好的发展。另外, 政府在政策的制定方面除了要保证政策在内容上的合法性, 还要保持其稳定性、连续性、持续性和相关性, 防止政策制定的随意性。这是信赖保护原则对政府行政行为提出的基本要求。政策制定相对于法律的制定来说, 频繁度更好, 更为直接地引导着民众的生产生活, 民众也更为关注政策的动向, 从而依托政策做出更多的个人决策。如果行政决策不符合民众的根本利益, 不能有效地解决民众的现实问题, 或者决策出现前后不一致, 决策变动幅度过大, 决策反复无常, 必然会激起民众的不满情绪, 降低民众对政府的信赖度。所以诚信政府必须在政策的制定上坚持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结合, 根据社会现状及时做出科学的体现民众利益的行政决策。最后, 诚信政府还体现在政府自身监督中, 也就是在政府内部贯彻“法不阿贵”的思想精神。如果行政领导或行政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了违反程序, 以权谋私、圈钱交易、“暗箱操作”等现象, 就必须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严格遵照法律精神, 法律原则, 根据法律条文做出相应的行政处理。这是对法律的尊重, 是对民众和政府之间契约的维护的诚信行为。那些“知法故犯”的违法行为不仅不符合诚信道德的要求, 并且与民意相背离, 是对民众和政府之间建立的契约的践踏, 政府内部对此类现象的制约力度和制约速度都反映着政府对民众的诚信度。

摘要:诚信是市场经济得以良性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毫不例外。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掌握了社会公权力的政府也必须遵循诚信的原则, 加强自身公信力的建设, 从而提高公民社会对政府的信赖。文章拟以市场经济对诚信政府建设的要求为出发点, 探讨诚信政府建设中干部人事制度对其的阻碍以及诚信政府建设的要点。

关键词:诚信政府,诚信政府建设

参考文献

[1]、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诚信政府建设 篇10

一、市场经济要求建设与之匹配的诚信政府

不同于物物交换的简单商品经济时代, 最基本的公共信用和个人诚信就可以实现交换的目的, 达到交换双方双赢的结果, 在市场经济下, 商品的交换往往具有数量庞大, 种类各异, 交易渠道纷繁复杂等特点, 这使得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地位加以巩固, 同时, 也加速了“虚拟货币”的出现。原本的依靠个人信誉度而建立的简单交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建立市场的诚信机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就随之突显出来。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同时, 市场主体对诚信机制的建设和加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政府除了是市场的干预者, 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补救市场的缺陷, 政府同市场一样作为资源配置的调节者, 作为市场调节背后的二次调节者。市场经济的规则是竞争, 而竞争就意味着“优胜劣汰”, 意味着得失胜负。如果竞争背后的机制不合理不科学, 那么竞争可能转为恶性竞争, 可能成为社会矛盾的源头。而政府作为公权力的行使者,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所扮演的隐形干预者和分配者的形象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诚信机制的建设, 影响市场主体参与交换的信心, 以及参与的积极性。如果由政府主导或政府牵头的市场活动背后存在着政府不合理的操纵行为, 那么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市场的活跃度势必下跌, 同时贪污腐败问题也同时滋生, 不公平, 不公正, 不公开必然降低民众对政府的信赖, 从而形成政府的诚信危机。

二、现行地方官员激励机制对诚信政府建立的阻碍

诚信政府是指政府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 实施公共管理时, 必须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 并且以诚实守信来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从政府的纵向组织结构看, 我国政府由中央政府 (国务院) 和各级地方政府组成。两者的区别从管辖范围上展开, 国务院所制定的法规、规范, 大政方略是宏观协调指导各部门, 各级政府, 使全国上下保持一致。因各辖区的实际状况不尽相同, 因地制宜的地方决策应运而生。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规、文件等与该辖区的民众息息相关。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对民众需要的回应速度和力度。“政治锦标赛把考核的焦点放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地方官员更关心的是任期内经济的指标的高低, 而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这些投入均是在长期内产生影响的, 短期内无法“兑现”为经济增长, 所以这样的人事干部激励机制不能化解地方干部个人私利与民众公共利益的心理冲突, 进而忽视了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领域, 使其长时间处于缺漏状态。诚信政府的建设需要地方干部人事激励机制的更进, 只有合理的科学的激励机制, 才能有效减小干部, 尤其是行政领导, 在做出行政决策时面对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心理冲突, 从而提高所作决策符合民众利益的可能性, 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信赖度的提高, 政府就更容易获得民众的支持, 行政效率自然也会提升, 整个区域政治和区域社会也就获得了良性循环的基础。

三、诚信政府建设中的要点

根据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 公民为更好的维护自身利益, 主动将自己的部分权力让渡出来, 通过与公共组织共同确定符合大众意愿的法律规范, 借助公共组织的监督管理和宏观规划来确保自身的利益安全。政府就是这样一个集成了大多数人权力让渡的公共组织, 然而, 政府并没有完全脱离公众, 而是在公众的监督之下行使其分内的权力, 担负其应有的责任, 完成其相应的义务。俗话说“人无信不立, 业无信难兴, 政无信必衰”。公众与政府之间因为建立了彼此的信任, 从而达成契约。所以不难看出, 信任是公众与政府沟通合作的基石, 如果政府的行为偏离了其对公众的承诺, 偏离了契约内容, 偏离了公众的期望, 那么双方的沟通将面临危机。公众若对政府产生了怀疑, 那么公民继续依托该政府代施其所让渡的权力的可能性将降低, 政府所作的政策决策也就不能获得预期的民众支持。

诚信政府, 不是一个单纯的口号, 而是实实在在的贯穿于行政理念, 行政行为中。诚信是道德, 政府的诚信就是对民众的尊重, 对契约的尊重。政府作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自然会做出相应的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必须严格做到职权合法内容合法以及程序合法, 在抽象行政行为作出前, 应一视同仁的对待不同的市场主体, 考虑和尊重各主体的利益诉求, 在资源配置, 规范管理方面, 要做到合理合法;公务人员作为公共权力的执行者, 在整个市场秩序整治、监督、维护等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都代表着政府形象,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众对政府会产生多大程度的信赖。这就要求公务执行人员在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管, 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要做到公正、公平, 严格按照法律精神, 遵循法律法规执行公务。防止经济利益流入个别利益群体, 导致市场混乱无章, 阻碍经济健康良好的发展。

其次政府在政策的制定方面除了要保证政策在内容上的合法性, 还要保持其稳定性、连续性、持续性和相关性, 防止政策制定的随意性。这是信赖保护原则对政府行政行为提出的基本要求。政策制定相对于法律的制定来说, 频繁度更好, 更为直接的引导着民众的生产生活, 民众也更为关注政策的动向, 从而依托政策做出更多的个人决策。如果行政决策不符合民众的根本利益, 不能有效地解决民众的现实问题, 或者决策出现前后不一致, 决策变动幅度过大, 决策反复无常, 必然会激起民众的不满情绪, 降低民众对政府的信赖度。所以诚信政府必须在政策的制定上坚持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结合, 根据社会现状及时做出科学的体现民众利益的行政决策。

最后, 诚信政府还体现在政府自身监督中, 也就是在政府内部贯彻“法不阿贵”的思想精神。如果行政领导或行政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了违反程序, 以权谋私、圈钱交易、“暗箱操作”等现象, 就必须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严格遵照法律精神, 法律原则, 根据法律条文做出相应的行政处理。这是对法律的尊重, 是对民众和政府之间契约的维护的诚信行为。那些“知法故犯”的违法行为不仅不符合诚信道德的要求, 并且与民意相背离, 是对民众和政府之间建立的契约的践踏, 政府内部对此类现象的制约力度和制约速度都反映着政府对民众的诚信度。

参考文献

[1]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诚信政府建设 篇11

关键词:政务诚信 政府信息公开 法治保障

对政务诚信的研究,当需从政治伦理与国家法理两方面入手,最终寻求法治层面对该原则的有效保障。从政治伦理与国家法理的历史演变中去追溯诚信原则在国家政务中的逻辑演变与政治价值在政治学理上尤为重要,然而现实实践层面上并不具备有效的实用指导价值,本文拟从政务诚信原则的真实性要义出发,在政务诚信语境之下,结合扬州市交通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工作,探寻彰显政务诚信原则的“政府信息公开”的法治保障。

1 政务诚信是政府信用与政府责任的集中体现

1.1 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政务诚信的建设 党的层面: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政府层面: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可见政务诚信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2 政务诚信是维护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原则 作为个体的政府公务人员当根据相关政府法律法规,依照“诚信”的原则行事,而作为组织的政府机构,则需发挥好监管与管治的权力,确保每一位公务人员能保持“诚信”办事。政务诚信是政府诚信的代名词,政务诚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使命的背景下,意义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政务诚信就是政府机构的一种信用保障,同时又是责任的体现。

2 法治是政务诚信与政府信息公开的链接点

2.1 政务诚信的核心:政府信息公开 随着民众对知情权、监督权的权力自觉,不断促使政府全面、准确、真实地公开信息,政府信息的公开的必要性已经得到了党和政府、大众的共识,正如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姜伟在《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知情、表达、参与、监督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知情是监督的前提,公开透明已经成为司法共识”,若政府客观如实及时地进行信息公开,并辅以法治保障,这对司法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2.2 政府信息公开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 为了进一步推进建设公开透明政府,有效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我国于2008年正式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一具有法的效力的法规性文件,这标志着我国在政府信息公开法治化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应视之为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有效作为,是一种里程碑式、开放式的政府法治作为,意义重大。

3 扬州交通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的法治保障

3.1 扬州交通局扎实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和项目信息公开 2010年3月,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启动了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与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扬州市是试点城市之一。自成为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与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以来,扬州市交通局一直扎实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和项目信息公开,重点解决市场监管不到位问题。2011年扬州交通局根据《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要求,在全市开展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互认共享工作,充分执行《公路水运工程项目信息公开暂行规定》,规范项目信息公开工作,以及时、准确、完整地向社会公开重大建设项目信息。根据要求,扬州市交通局在门户网站上建设了“扬州市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专栏”,该专栏针对该市现有的交通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特点,以交通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系统建设为突破口,统一数据库、统一数据源、统一公开平台,在较高水平上实现交通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动态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

3.2 扬州交通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工作的法治保障 扬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起步较早,较早尝试地方先行立法模式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在全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2007年4月5日发布,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出台之前,扬州在2006年就发布了《扬州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扬府发[2006]209号,2006年12月18日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扬州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扬州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一起构成了扬州交通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工作的法治保障,做到了“以公开促管理,以公开促廉政”。

4 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法治保障,促进政务诚信

4.1 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针对交通工程领域信息公开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我们需要制定高层次的法律,譬如确立立法层面上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并将其纳入司法体系,会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推行、实施力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4.2 政务诚信需要法的保障,又是法的原则 “诚信”是一种原则,“政务诚信”则是聚焦党和政府的政务工作而提出的一个关涉政治伦理与国家法理的重要原则,是政府开展事务性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政治伦理,更是法治层面的必然要求。政务诚信原则的重要体现之一就在于“政府信息公开化”,但又不止于此,更在于以法治化来确保政府信息公开的全面性与真实性。

参考文献:

[1]周福振.遵守规则与政务诚信[J].学习时报,2013年4月22日,第3版.

[2]保障公民权利事项 鼓励地方先行立法[N].南方日报,2012年10月10日A2版.

诚信政府建设 篇12

一法治社会下构建诚信政府的必要性

在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中, 要完成“和谐社会”这一目标, 大力加强诚信政府建设是必经之路。

1. 构建诚信政府是建设诚信社会的必需

构建诚信社会, 诚信政府尤为重要。在构建诚信社会的过程中, 政府必须进行倡导、组织和垂范, 政府如果不守信用、出尔反尔, 这将加速公众道德水准的普遍降低, 也必将引起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滑坡。而现在各地方政府中不守诚信的行为频频发生, 这严重影响着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公众对政府信任度的降低必然引起政府权力合法性的危机, 从而动摇政府统治的基础, 公众对政府的这种信任感一旦被打破, 底线崩溃后带来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构建诚信社会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2. 构建诚信政府是建设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民主的基本原则是主权在民, 公民是最终的统治者, 但现实中权力的行使者和归属者却发生了分离, 政府权力由公民委托赋予, 而在拥有权力的同时也被赋予了相应的责任。在现代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过程中, 政府诚信直接表现为公众对政府行政行为的满意度。提高政府的可信度, 使公民产生对政府的信赖, 有助于形成政府和公民的合力, 这不仅推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还利于社会的共同进步。

3. 构建诚信政府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法治的实体价值之一就是权力的合理配置。伴随行政职能的扩大, 政府有了更大的自由裁决权, 因此, 应当对政府的行为从法律上加以制约。行政法治要求对行政行为进行规范, 以使政府权力受到限制。在法治社会中, 政府首先是制度的存在, 而不是人的存在。公众信奉的是国家颁布的法律, 而不是政府里的人。以法律制约权力以获得政府的诚信是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法治的本质在于诚信。

4. 构建诚信政府也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需要

作为承担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增加职能的公共权力机构, 政府必须引导和督促公民具备对公共利益的奉献精神和良好道德。政府诚信是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起点, 是取得社会公众信任和支持、提高行政效益的一种重要手段。实践经验表明, 公民对政府权力的认同与服从并不取决于政府拥有权力的大小, 而是政府所具有的魅力所形成的权威。由诚信政府所形成的政府魅力无疑将带来并引导整个社会道德的提升。

二构建诚信政府的基本思路

构建诚信社会的前提是政府守信, 而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政府失信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并且显露了现行体制的缺陷。政府权力与机构的过度膨胀及其无限扩张倾向, 使得滥用和歪曲权力的事情增多, 增加了构建诚信政府的成本。因此, 要构建诚信政府, 首先要求政府自身树立诚信观念, 而建立政府信用的必然要求是法治政府、责任政府, 这些都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实现, 而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并具有增量改革的性质。政府的公信力来源于政府的行政行为和公众对行政行为的评价。然而, 行政行为的自由裁量原则、政策的相对流动性和权力的特殊性都使得政府行为倾向于一定的随意性。在法治社会, 构建诚信政府的根本保障是法治和制度。

1. 必须有法治上的保障

法律体系越完善的国家, 社会信任度也越高, 政府信用体系也越加发达。浙江、江苏、广东和上海等国内发达省市, 由于政府行政行为比较规范和较多为政府行政法律法规所约束, 其政府诚信程度要比内地相对落后地区高一些, 这也足以证明这一点。政府应是一个权力有限的政府, 如果没有一个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政府的行为, 那么只会导致失信的普遍化。如果没有法律法规明确界定政府的职能和行政范围, 自然也就意味着不会存在有效约束政府行为的制度机制, 因而失信也必定会伴随政府的过多管制而生。且政府的管制越多, 赋予政府机关的权力越大, 政府手中的自由裁量权也就越多, 由他们的自由意志决定经济社会命运和市场运行的力量也就越强, 失信产生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如果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和口头上的法治社会、依法行政, 而不在根本上确立法律至上、法治原则等现代法治社会的理念, 从根本上制约政府权力, 那么政府诚信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2. 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权力一旦失去控制和制约, 就会产生权力的异化和腐败, 严重侵犯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在社会的转型期, 原有的管理体制正在被打破, 新的管理体制正在建立和形成, 制度上的缺陷和漏洞比较多, 权力被滥用的情况更容易发生。针对这种情况, 就必须利用有效的制度和采取有力的措施, 加强对权力特别是下放到地方的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防止政府公共权力异化。尽管监督体系的体制构成比较全面:党内有自上而下的纪律检查机关;国家机构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政府体系内, 既有监察系统, 也有审计系统, 还有司法机关的监督, 但实际功效却不甚理想。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减少政府的决策失误行为, 防止由于政府滥用公共权力而导致政府失信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3. 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 为倡导、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 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定, 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是建立诚信政府的重要举措。老百姓最害怕的就是政策的不确定性。朝令夕改不但最终将失去人心, 还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而, 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要有可预见性, 要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 克服行政行为的随意性;政府各部门的行为也要有连续性、统一性, 在制定和执行各项政策时, 要尽量避免短期利益和短期目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4. 信息尽可能地公开化

一方面, 政府信息有公开程度的规定, 另一方面社会大众享有法律规定的知情权。政府部门信息公开不足会造成政府诚信危机, 导致行政神秘化、人治色彩浓重和腐败现象, 最终影响政府与公众的信任关系。政府信息公开是人民主权这一宪法性原则在国家行政领域的具体体现, 它对于人们节省收集信息的成本、促进经济发展, 监督政府行为、确保行政的公正和民主, 特别是防止政府腐败都起到巨大的作用。政府信息公开是沟通政府与民众的有效渠道, 是增强政府合法性、保障公民知情权、适应公共管理和强化政府公关的重要手段, 也构成了重塑政府信息的要件。为此, 必须强化服务理念、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全面推行政府信息公开。

此外, 政府的诚信还表现在政府的践诺能力上和勇于承担责任。一个有信用的政府, 必定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的稳定。依法行政、加强监督、建立和完善行政审批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度是保证令行禁止的根本。每一项政策的出台, 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执行得好, 给人民带来利益, 就会赢得民心, 政策执行不到位, 就会削弱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政府的凝聚力就会减弱, 在丧失信用的同时会失去民心。政府要勇于承担责任, 有错必纠, 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一个讲诚信、有责任感的政府在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应是公开的、透明的, 切实保障公民权益。要强化监督, 建立完善约束惩罚机制, 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政府失信, 不仅仅是个道德伦理和价值判断问题, 更与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远景命运攸关。从人类社会经济史的历史长河来看,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在法律制度不健全和政府失信的社会格局中能保持经济长期增长的, 如果不在国家政体的基本构架和法制建设上真正有所作为, 政府的诚信体系建设以及由失信所带来的问题将迟早会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羁绊。

参考文献

[1]张斯楠.当前中国政府诚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学理论, 2013 (2)

上一篇:全球项目下一篇:新时期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