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诚信档案建设(通用10篇)
科技期刊诚信档案建设 篇1
科研诚信(亦称科学诚信、学术诚信),是指科学研究人员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需要恪守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在科学活动中恪守道德价值准则及道德行为规范等。美国学术诚信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Academic Integrity, CAI)将科研诚信定义为:科研人员即使在逆境中仍坚持诚实、信任、公正、尊重和责任这五项根本的价值观。“科研诚信”一词已经进入科研人员、政治家、新闻记者等人的语汇。诚信是众望所归,因为科学要建立在信任与诚实的基础之上。远在政府机构公布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之前,人们便公认在科学研究中撒谎、欺骗和剽窃是错误的。
一、科研诚信问题
科学研究诚信问题事关国家科研工作和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整体大局。科研诚信直接影响到整个科研学术环境,良好的科研学术环境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情况来看,科研诚信问题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已经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迫切需要开展科研诚信建设。在科研活动中,科研诚信是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的重要基础;在科技促进生产活动中,科研诚信直接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在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乃至整个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科研诚信是重要的基础要素问题。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当代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诚信不断面临新的挑战。
加强科学研究、强化学科建设的同时要完善科研诚信规范,建设科研诚信文化,强化科研监督管理,加强教育引导,将科学道德和诚信教育纳入科学研究事业体系,构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全社会共同防治学术不端行为,构建良好学术风气,营造良好科研学术环境,自觉抵制学术腐败现象,不让弄虚作假、剽窃抄袭的行为有立足之地。
二、以科研诚信档案监督科研行为
科学研究必须受到一些基本伦理原则的制约,并在实践层面呼唤科技人员的社会良知和专业责任,切实提升科技工作者的科学道德修养。近年来,我国相继制定、出台了针对科研诚信问题调查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和学术规范。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著作权法》、《专利法》、《知识产权法》等,针对科研诚信、学术不端等行为都有相应的条款。相关单位和部门也都成立了科研诚信监督专门机构,学术不端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0年,为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科技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科技信用管理体系,发挥档案的监督、警示、查考、凭证等作用,为申请、执行、评估评审项目的科研单位和研究人员个人建立科技信用档案,建立和完善科研诚信承诺制度。在科技界建立对单位和个人的科技诚信档案,作为其承担项目、授奖和评聘职称的依据之一;发挥诚信档案的监督作用,成为有效遏制科研诚信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各级政府和部门针对科研诚信问题,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等,科研诚信档案建设已进入科研诚信研究领域。
1.2011年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受访时表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科协将重点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推动我国科研诚信立法,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的独立调查机制。中科协还将设学术诚信档案,公开受理会员学术不端行为投诉,披露学术不端行为。
2.2011年6月1日,修改后施行的《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及有关单位应当为承担和参与科学技术项目的人员建立诚信档案,作为对科学技术人员聘用专业技术职务、审批科学技术人员申请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依据。科学技术人员有学术不端行为的,由有关行政部门记入诚信档案,并自该行为被记入诚信档案之日起五年内取消直接责任人员申报科学技术项目或者科学技术奖励奖项的资格。
3.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将科技诚信制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条例》规定:管理机构应当对承担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建立诚信档案,作为其项目申报、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事项的依据。
4.2011年9月,上海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上海市科技进步条例》(修订草案)。为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建立科研诚信档案的相关事宜已经写入新版《上海市科技进步条例》,有望于“十二五”期间探索实施。
三、如何开展科研诚信档案建设
针对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企业、公司倡导建立单位诚信档案、个人信用档案,高校倡导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等,表明诚信档案在诚信追踪、诚信保障中的作用。因此科技工作倡导科研诚信,开展科研诚信档案建设是必要的、有效的方法。根据《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和科研诚信档案形成的过程和特点,如何开展科研诚信档案建设,笔者作如下探讨。
1. 科研诚信档案的记录内容。
为防止学术不端,倡导科研诚信,每位科研人员都应建立一份科研诚信档案并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供相关科研主管部门检索。科研诚信档案立档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科研诚信记录具体内容。个人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身份证号、学历、职称、研究方向、科研成果等。科研诚信档案具体内容应主要记录个人学术不端行为,以起到警示作用。教育部在2009年3月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通知中列举了必须严肃处理的七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1)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2)篡改他人学术成果;(3)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4)伪造注释;(5)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6)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7)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因此上述七种学术不端行为作为基本的科研诚信档案内容必须记录在案。
2. 科研诚信档案与科研档案一致性管理。
科研诚信档案是科研人员在从事科研工作中形成的,反映科研人员科研信用的原始记录。因此组建科研诚信档案应与科研档案工作保持一致。科研诚信档案建设应和科研管理工作统一,作为科研管理工作的一部分,随同科研管理的中期检查、督导同时进行,符合档案形成的规律。为规范科研行为,有条件的部门应在科研档案归档之初,就开始重视诚信档案的收集、审查与整理,把诚信档案融入科研档案管理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科研诚信档案包括科研档案的全部,代表全面诚信、真实、可靠的科研档案。科研诚信档案是科研档案真实的全程记录,从科研工作的起始阶段,包括科研项目的批文、课题任务下达书、课题委托书、研究报告、调研报告、课题论证和项目合同书、协议书等文件;到科研工作实施进展过程中的各项重要数据记录、中期报告、阶段性成果等;到科研工作完成时的结题、鉴定、评审、验收阶段中的最终研究成果,包括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科研论文、著作、专利、产品等;成果报奖材料中的人员、成果、技术指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社会反响、应用推广前景等,上述各类科研档案材料归档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科学、规范、真实、有效,并要求负责人做到信用承诺,从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源头做真实诚信。
3. 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指导性的科研诚信档案管理办法。
目前,诚信档案建设已在各行业纷纷开展,并制定出台了有关的诚信档案管理办法,对诚信档案管理提供指导性意见,如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办法,各学会、协会诚信档案管理办法等。但在科研诚信档案建设与管理方面,从科技部、教育部,到各级地方政府及各高校,科研诚信虽然引起了高度重视,并倡导建设科研诚信档案,但科研诚信档案如何建设、如何管理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或管理办法出台,还停留在探索争鸣阶段。因此笔者提议,有关部门应尽快论证、起草、制定并出台《科研诚信档案管理办法》,对科研诚信档案建设与管理提供指导性的操作规范。
在实体经济打假之外,科研学术打假也颇值得关注。教育部发布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要求把科研诚信纳入高校教师年度考核中,并建立科研诚信档案。开展科研诚信档案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诚信档案的查考、警示作用,建立健全防范科研不端行为的监督、预警机制。建立科研诚信档案固然是好的方向,但更需制度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标本兼治。科研诚信建设需要各级主管部门加强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惩戒力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科研诚信工作协调机制。通过科研诚信档案建设,全面营造有利于科研诚信的制度环境,维护科研诚信、弘扬科学道德,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科研诚信建设工作体系。
摘要:本文从科研诚信档案的记录内容, 科研诚信档案与科研档案一致性管理, 出台《科研诚信档案管理办法》三方面对如何开展科研诚信档案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研诚信,科研诚信档案,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潘泳.科研诚信从档案管理入手[J].兰台世界, 2004 (12) .
[2]程铷.构建高校科研诚信档案防止学术道德失范[J].老区建设, 2010 (12) .
[3]潘泳.科研诚信与科技档案[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7 (8) .
[4]胡泽保, 杜润.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与科研诚信问题[J].科研管理, 2008.
[5]科技部等.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 2010.
[6]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 2009.
科技期刊诚信档案建设 篇2
目前,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已经尝试由档案人员与科技人员共同申报、参加“设施农业与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示范”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同步进行项目资料的收集与归档。另一方面,合理使用有限经费,对破损严重、亟需抢救保护的档案,经过汇编整理、深受科研人员欢迎的专题档案以及与当前现代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档案优先进行数字化。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适应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的要求,必须加大档案数字化硬件投入的力度。
在信息采集环节,要购置相关的采集设备,如照像机、录像机、扫描仪等;在信息存储环节,要购置必备的磁带、磁盘、光盘及相配套的磁盘阵列和光盘库;在信息利用环节,要购置必备的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确保档案数字化工作顺利推进。三是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教育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鼓励档案管理人员通过在职培训、业余进修等形式,熟练掌握和运用档案专业理论和现代技术技能。其次,要面向社会引进掌握信息技术、具备软件开发能力的专业人才,建立一支能够胜任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任务的档案员队伍。
一、建设数字资源
一是建立目录数据库。,台州市农科院购买了专业档案综合信息管理软件,开始建立归档科技档案案卷级目录数据库。在建设过程中,对案卷目录着录格式的标准化严格把关,控制好机读目录数据库的质量。目前,我院以前形成的农业科技档案案卷级目录已经全部录入计算机。二是建立全文数据库。,台州市农科院将档案综合信息管理软件升级为全文版,开始启动室藏科技档案全文扫描数字化项目。针对室藏档案资料量大、数字化力量薄弱的情况,农科院采取“外包与自建相结合”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对20以前形成的保管期限为长期和永久的农业科技档案进行全文数字化加工。
二、方案实施前
诚信档案建设应从在校大学生开始 篇3
为了尽可能地在全社会范围内消除欺诈、失信现象,从道德方面、制度方面解决现代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建议:
1.在高校普及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从新生入学时将学生的诚信记录作为学生档案的重要内容,成为对学生学籍档案的重要补充。在大学生步入社会时,将其融合到公民诚信档案体系中。
2.政府统筹,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公民诚信体系。将大学生诚信档案与社会公民商业、保险信用有机地结合,建立健全全民信用体系。将个人诚信档案作为判断是否具备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重要依据。
3.通过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进一步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和诚信氛围的营造,并以此为基础在全社会推广普及,建立起全民诚信档案和社会诚信体系,点亮全社会的信用之光。
科技期刊诚信档案建设 篇4
关键词:科技人员,科技工作,诚信,道德建设
一段时间以来, 科技人员的道德失范问题屡见报端, 人们始而震惊, 继而沉问, 为什么一向被认为道德高尚、操守严谨、阳春白雪的科技人员也会产生如此行为?
科技人员的道德失范不仅浪费资源、压抑人才, 还使得优良的传统学术风范、价值导向和科学精神被严重破坏, 小则污染学术殿堂、引起学术秩序混乱, 大则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国家民族失信。然而, 问题的出现必然有它的深层原因和社会背景。本文仅就科技人员的诚信素质与科技道德建设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1 科技人员的道德失范
1.1 概念
科学技术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及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称为科技规范。科技人员违背了科学技术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或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就导致行为失范。有时, 人们将违反学术活动规范的行为称为学术上的“不轨行为”, 有人将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不轨行为”称为“科学越轨或不端行为”, 将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不轨行为”称之为“学术失范”, 这些都是行为失范。
科技人员的行为失范包括技术失范和道德失范两个层面。科技人员违背技术层面上的一些人为的硬性规定, 如数据格式、论文关键词、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等称为技术失范。而科技人员在其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诸如夺取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尊重客观实际、学术霸权或滥用科技成果等行为就是道德层面的行为失范。科技人员的行为失范可能发生于学术研究活动 (如选题、样品采集、数据分析等) 和非学术研究活动 (如课题申报、学术成果鉴定和评奖等) 的全过程。科技人员的道德失范与科技诚信和科技道德建设直接相关, 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1.2 科技人员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
1.2.1 巧夺他人科技成果。主要表现有:
(1) 直接部分或全部抄袭他人论文, 或利用他人论文“拼凑组装”论文; (2) 导师、上司或权贵人物在他人论文或成果上署名, 但没有参加实际工作; (3) 未经他人允许, 在自己的论文或成果中加署学术权威人物的姓名, 以此骗取论文或成果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4) 夺取别人的实验数据或资料支撑自己的论文, 甚至还不为实验数据或资料的生产者署名; (5) 对论文或成果的实际贡献较小, 但在论文或成果的实际排名中靠前; (6) 引用他人研究成果, 不注明出处或有意模糊注明出处; (7) 收受他人好处, 降低论文评审或成果鉴定的门槛; (8) 独占合作者的研究成果; (9) “惟我主义”, 有了一点成绩就完全抹杀前人和别人的贡献; (10) 一稿多投, 不尊重编辑人员的劳动, “放大”自己的研究成果。
1.2.2 违背客观实际。主要表现有:
(1) 凭空虚构或编造试验案例, 引出科学技术结论; (2) 在试验环节上 (诸如试验条件、分析设备、取样地点、抽样面积、样本数量等) 作假; (3) 根据预期设计的结论编造或篡改试验数据, 以求试验结果的“圆满”; (4) 未经过足够数量科学实验的充分证实, 就草率下科学结论; (5) 虚构试验观察结果, 得出科学结论。
1.2.3 学术霸权。主要表现有:
(1) 在学术争论中进行人身攻击、打击报复, 严重背离学术评价的客观性; (2) 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 排斥不同观点, 批驳其它声音, 在学术界搞党同伐异; (3) 成果评审或鉴定靠攻关, “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等评估鉴定结论难辨真伪, 超越客观实际; (4) 将对科研项目的审批、评审等控制权力, 作为全部或部分占有论文或成果的交换条件。
1.2.4 滥用科技成果。主要表现有:
(1) 选择现代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时, 或者受短期行为心理影响, 或者只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代价, 导致能源高消费和环境大污染, 构成了全球性生态危机; (2) 将原子弹等现代高科技应用于战争, 无数生灵涂炭, 伤痛难以忘怀, 还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辛勤积累的社会财产遭到严重破坏; (3) 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或成果搞迷信活动, 蒙骗他人; (4) 另外, 试管婴儿、人体克隆、安乐死等也都涉及科技成果运用的伦理道德问题。
2 对科技人员道德失范的不同反映
2.1 痛斥科技道德失范
对于科技人员的道德失范, 不论是夺取他人劳动成果方面的失范、违背客观实际方面的失范, 还是充当学术霸权或滥用科技成果方面的失范, 科技界、教育界和广大科技人员总体上是持反对态度的, 甚至反对的态度很坚决。
早在1999年11月18日, 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就联合下发了《关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2004年8月16日, 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试行) 》。2007年2月26日, 中国科学院正式向社会发布了《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和《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 在全国掀起了一轮大讨论, 范围波及科学界、教育界、工程技术界、文化界、艺术界乃至政界。
而科技部以7个方面的措施加大制度建设和落实力度, 以“根治学术腐败、肃清不良风气、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 包括: (1) 科研立项全程公开透明; (2) 建立科研分类评价体系; (3) 学术评价坚持质量第一, 防止学术“大跃进”; (4) 专家评审机制与国际接轨; (5) 建立科研诚信制度; (6) 强化科研经费监管; (7) 引入问效问责制度。这些措施中的大部分均与惩治道德失范有关。
2.2 纵容科技道德失范
在痛斥科技人员道德失范问题的同时, 沿袭、默许、怂恿科技人员道德失范的现象却大量存在, 甚至还愈演愈烈。
一方面, 有的科技人员“口头上坚决反对, 行动上我行我素”;大声痛斥别人失范, 自己却依旧明知故范;向别人“学习”, 急功近利, “失范见效益”, “不犯白不犯”, 失范的范围越来越广, 技术水平越来越高, 隐蔽性越来越强, 更加不容易被别人察觉。这些现象在论文署名、篡改数据、虚构实验、一稿多投、课题申报、成果鉴定等方面尤为突出。
另一方面, 有的人将科技道德失范问题产生的根源完全归结于“科技体制的不完善”和“社会大环境的不纯洁”, 认为道德失范的根源已不在科技人员本身。甚至还有科技教育界之外的少数人也为科技人员“开脱”, 为科技道德失范者辩解, 认为科技道德失范与科技政策缺陷、政府官员腐败、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效益优先原则”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观点客观上进一步助长了科技道德失范现象的蔓延。
2.3 媒体报道情况
对通讯社、杂志、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5种主流媒体对“学术腐败”的文本报道情况进行统计发现, 通讯社、杂志、广播电视三者的报道不足5%[1], 关于“学术腐败”的报道主要集中在报纸和网络上。而报纸 (党报和市场化报纸) 和网络的报道情况如下 (表1) 。
从表中可以看出, 负面报道占了很高的比重, 尤其是立场观点更加自由活泼的网络, 揭露和反映的问题更多。
3 科技诚信的基本内涵
3.1 诚信的涵义
诚信是初始性的道德规范, 其最原始、最基本的内涵是说真话、传递真实信息、不掩盖真相、不歪曲事实, 同时遵守诺言、言必信、信必果。诚信是最古老、最原始的道德要求, 是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 是民族道德之魂, 是人类道德之公理[2]。
3.2 科技诚信的基本内涵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院士指出:现代科学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科学诚信[3]。学问可高可低, 学风不可不正, 科技活动必须讲求诚信。
科技诚信的内涵至少应当包括: (1) 以事实为依据, 尊重实验结果, 不篡改实验数据, 不虚构科学结论; (2) 尊重别人的劳动, 反对抄袭, 反对重复他人观点, 反对巧夺暗取他人科技成果, 反对压制或排挤别人的学术思想; (3) 坚持公平, 不论资排辈, 不为“自己人”开绿灯, 不因“利益交换”而为别人降低学术门槛; (4) 正确、恰当地运用科技成果, 不利用自己掌握的科技知识蒙骗他人, 不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危害社会、危害环境。
在科技诚信所包括的上述四个方面中, 第一个方面的科技诚信是最基础的诚信, 是对科学技术具体实践活动最客观的要求, 属于基础层次。第二、第三方面的科技诚信是对科技人员对科技产出或科技资源的占有或支配态度的基本要求, 属于中间层次。第四方面的科技诚信则涉及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方向或导向问题, 属于高级层次 (图1) 。
4 科技诚信建设与科技道德建设面临的若干现实问题
4.1 科技体制自身存在的现实弊端
首先, 由于缺乏统一的学术规范 (如各学术期刊对拟发表文章在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数据表格、文献引用等方面的要求不统一) , 缺乏公认的标准, 客观上出现混乱, 于是便有人得过且过、有人投机取巧、有人浑水摸鱼。
其次, 科技资源数量有限, 供需矛盾突出。诸如国家基金项目申报、省市重点实验室评比、学位授权点申请、单位职称评定等等, 由于“数量极为有限”, 导致“科技人员开动脑筋、管理人员遭受考验”, 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中间商”, 时间一长, 各种失范问题就自然产生。
第三, 科技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要害部门”, 甚至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一些科技资源的管理者是项目审批、项目验收、成果鉴定“一条龙管理”, 人情关系复杂, “公关”变成“攻官”, 官员腐败与学术腐败相伴而生, 行为失范就自然难以避免。
4.2 市场经济环境对科技道德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一切遵循“效益优先”, 在很多情况下, “低成本”换来的论文或成果会给人带来数十倍的效益。职称评定、职位晋升、学校毕业、岗位竞争等等, 处处需要论文和成果, 或许没有论文成果, 或许文章质量太差, 或许要求的时间太急, 总之需要“马上”提交论文或成果的人太多。在这样的背景下, 人们还顾得上什么“抄抄改改”、“利益交换”?市场经济的强大利益诱惑, 加之浮躁和焦虑的社会心态, 已经使不少人耐不住几十年如一日的寂寞去心平气和地以耕耘者的姿态老老实实地做学问。
与此同时, 这种巨大的市场需求, 导致了“代写论文”、“代发文章”等有偿服务市场应运而生。据调查[4], 目前社会科学类论文代理发表的周期与价格层次见表2。
而在正常投稿渠道下, 在国家一级学报上发表文章的周期一般至少需要半年, 甚至超过一年, 而发表论文所需要的版面费、审稿费等则远远没有这么高。
市场经济环境对科技道德的这些负面影响, 说明科技活动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市场规则。否则, “竞争和奋斗的结果”就必然是因没有规则或不守规则而失范。
4.3 社会腐败问题对科技道德的影响
科技人员道德失范暴露出来的是整个社会问题的一方面, 官场腐败、商场腐败、演艺界丑闻等现象的大量存在, 使科技人员的正常心态大受影响, 导致科技道德滑坡, 科技道德失范。一些科技人员自然不禁要问:其它领域可以急功近利, 可以通过这样那样的渠道“取得进步”、“获得效益”, 拥有高智商、高学历的科技人员为什么不行?科技人员为什么就该如此含辛茹苦?这是科技人员道德失范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
另一方面, 一些项目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大搞“官学一体”, 谋求通过自身的政治地位或特权身份“赚取学术地位”, 科技人员却正好为了科研项目而“投其所好”, 与项目官员“建立交换关系”, 以获取项目经费, 实现“双赢”。
4.4 科技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首先, 科技人员考核压力增大, 业绩评定、成果奖励、职称评定、学位授予等过于量化, 致使学术实用主义心态过分膨胀, 功利思想突出。学术检查评定过于频繁紧张, “数量胜于质量”, 迫使一些科技人员在“数量目标”的驱使下成为“论文高产户”, 助长了科技短期行为, 致使一稿多投、一文多篇等现象大量发生。
其次, 科技评价中, 论文按其所刊载的期刊排座次, 使学术期刊等级化、SCI期刊神秘化, 导致一些期刊“过分热门”, 发表文章不仅需要质量, 还需要“人际能量”。于是, 向编辑部“定向推荐”论文审阅专家、联合编辑人员发表文章、与国内外著名专家联合署名发表文章等现象就自然出现。
再次, 成果评价以专家的身份定等级, 项目主持人的地位越高或参加评定的专家的级别越高, 成果的等级就可能越高。“院士评定国家奖、教授申报部级奖”、“省级压市级、博导压讲师”, 使一些科技成果“被埋没”, 一些年轻科技人员心理不平衡。
4.5 开放的时代背景与发达的信息化环境对科研道德建设的影响
高度开放的时代背景和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环境促进信息自由便捷交流的同时, 也给科技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信息电子化, 什么材料都可以简单地检索、复制、粘贴, “千里之外”的材料和数据可以“信手拈来”, 客观上为一些人提供了失范的有利条件。
网站任意发布或转载信息, 各种论坛随意发布个人观点, 海量信息使人难以分辨, 就是虚假科技信息、诽谤他人的言论、刻意排斥不同学术观点的信息也难以追究或核实。例如, 每次院士增选期间, 一些网站发布的对候选人的攻击性信息就令人叹为观止、无从辨析。
5 加强科技道德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5.1 重视大师的垂范作用
不论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即使在今天 (也并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 , 诚信是初始性的道德规范这一基本论断始终是公认而不可改变的。伟大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世人的道德典范。孔子、庄子等无数大家的思想世代影响着华夏儿女, 陈景润、华罗庚等当代科学家毕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始终激励和鼓舞着年轻一代, 而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感言:“ (正是) 受到各族人民的鼓励、爱护、支持、帮助, 我才能尽力做了一些微薄的贡献……”, “我将在有生之年, 尽我的力量, 报答党的领导和人民的爱护”。这是多么感人至深啊!
这些道德大师和科技大师带给当代科技工作者的, 绝对是一种无形无限的力量。在当今社会, 宣传为科学奋斗、倡导为真理献身的力度还应该大大加强, 要充分利用大师的垂范作用, 正面影响科技人员, 有效引导科技人员的行为。
5.2 切实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调查表明, 从小学生到大学生, 对抄袭行为正确反应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图2) [5]。与此同时, 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也逐渐消退和萎缩 (图3) [5]。
个人诚信的总和构成国家诚信, 个人诚信素质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保证。学生是创新的未来, 诚信教育需要继续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加强, 丝毫不可松懈。
5.3 建立社会监督制约机制
监督机制与惩罚措施缺陷是科技人员道德失范的重要客观原因。政府或科技管理机构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和惩处措施, 对科技人员道德失范问题揭露不及时、宣传面太小、惩处力度不够, 为各种歪风邪气提供了生存空间。
因此, 必须建立科技道德监督制约机制。建议建立相应的组织或机构对科技道德失范问题接受举报、监督检查、调查核实。监督机构有国家级的, 也有省市级的, 可以是政府性质的, 也可以是团体性质的。总之, 要让惩治科技道德失范的行为合法化、权威化、日常化, 使知情者苦有诉处, 让失范者罪有应得, 给蒙冤者还以清白。
5.4 加强科技道德个案处理
对于科技人员的道德失范现象, 要发现一个, 处理一个。处理务必严肃, 毫不含糊, 决不轻描淡写, 得过且过, 失去原则, “带着失范的嫌疑去处理失范问题”。简单的批评通报, 道德失范的成本太低, 风险太小, 不足以“惩戒”, 处理措施要“狠”。处理要明确清楚, 而不是遮遮掩掩, 甚至连失范者的姓名、单位等基本信息都被模糊, 常常以“某某大学某某教授”等含糊了之。不仅仅在网上炒作, 让人半信半疑, 仅作为茶余饭后的议论, 而不知是否确有其事, 而要以权威机构或组织的名义正式发布。同时, 建立科技人员档案与黑名单制度, 失范者终身禁止参与科技活动。
5.5 大力倡导正确的科技道德观
国家出台的若干关于科技道德建设的法律法规都是必须的, 对抑制科技道德失范现象势必起到作用, 但这些制度主要是事先预警和事后救济, 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治学而言, 更需要的是道德的自律, 提倡诚信, 倡导诚信才是治学之本[2]。科技创新需要诚信,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诚信, 诚信是科技工作之前提, 是科技人员的根本素质。科技人员的道德失范将玷污道德准则, 扰乱社会秩序, 破坏科学精神, 危及人类进步。全社会尤其是科技人员自身, 不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 都应当首先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端正科学理念, 弘扬科学精神, 坚守科学准则, 恪守科学伦理, 痛斥道德失范, 营造和谐的学术生态, 承担起科学的社会责任。
5.6 构建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科技伦理观
毛泽东同志说:“革命是不容易的, 是科学, 经济建设也是科学”[6]。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进步应该服务于全人类, 服务于世界和平、进步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7]。这应当是一切科学技术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类要坚决避免滥用科学技术, 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恰当运用而危害环境、危害自身, 要强调科学发展, 构建科技、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和统一, 让现代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 实现人类的伟大进步。
6 小结
科技道德失范现象不是当代新鲜事物, “天下文章一大抄”之说自古有之。只是到了今天, 在制度缺陷、利益失衡等大背景下, 才使其更加泛滥而成为“过街老鼠”。实际上, 科技界的主流是好的, 科技道德失范现象并非“无处不有, 无人不坏”。
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 也给人类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伤痛。严守科技诚信、严惩科技道德失范始终是现代社会不可回避的重要命题。科技无对错, 功过全在人, 人类应当自觉构建扬善抑恶的科技道德观, 使科技更好地造福人类[8]。
参考文献
[1]肖燕雄, 杨元龙.大众传媒视角中的学术腐败现象[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8, 29 (2) :65-69.
[2]夏卧武.加强“诚信”的道德培养是防范学术腐败的根本途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5 (3) :48-51.
[3]路甬祥.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强科学道德建设, http://www.cas.ac.cn/html/Dir/2006/06/02/14/00/83.htm
[4]路征.学术腐败造就的超级市场[J].中国研究生, 2007 (1) :50-60.
[5]林炳辉.知识产权文化读本[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129-130.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 (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73.
[7]江泽民.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5
关键词: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人才
前言:近些年来,国家对于科技档案管理的发展越来越重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日益更新,档案管理信息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相关单位必须要重视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建设,针对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这就需要相关单位了解并做到以下内容:
1 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分析
要知道,由于档案被长期保存在密封的空间内,经常会受到潮湿环境以及火灾的影响,所以相关单位必须支付一定的文档保管费用。所以,这样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管理系统的整体发展。但是,由于近些年来,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以及无纸化的出现,使得整个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意味着档案工作将以多种多样的形式面向整个社会[1]。
另外,从档案信息化的角度看,环保档案管理的科技信息化也迫在眉睫。现今,许多的环保档案工作人员只是将档案管理的形式停留在一个肤浅的表面上,对信息化的理解过于狭隘。环保档案工作人员只是一味的照搬传统体制手法进行工作,而忽视了信息化所带来的快捷、方便。甚至于有些地方的环保部门没有充分按照要求进行信息化改革,只是进行口头的讲解,并未进行实际上的落实,这不仅消耗资源,不利于环保,更加阻碍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 环保档案局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方法
2.1 转变思想,树立新观念
首先,环保档案局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改变传统的意识,突破自我,对信息化进程加以重视。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应该充分进行信息化模式的调整,加强环保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根据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进行信息化改革。另外,單位人员还要根据环保局的自身发展情况,为单位内部的发展制定适合的管理体制。更重要的是,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还应该对档案包含的文件、数据以及软件等进行统一的管理,从而保障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相关档案管理人员还应该及时转变自身的观念,树立良好的信息化意识,为整个档案管理单位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2 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
一直以来,大多数的档案管理单位都是采用较为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虽然也可以完成档案管理的工作,但是却缺少一定的效率和保障。所以,在加强科技档案管理的同时,档案管理单位应该在内部构建一个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其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一来,档案管理单位就可以运用高科技的管理系统,促进整个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将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在整个档案管理单位中,不仅可以为档案管理人员节省一定的时间以及提高一定的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保证整个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和永久性,这无疑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2]。
2.3 重视人员培训
相关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要知道,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的艰巨任务,工作人员要想更好地完成任务,就必须要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且还要不断培养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奉献精神。尤其对当前情况而言,相关档案单位完全可以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促进整个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档案管理单位还要定期为员工安排一些专业技能培训,让其在不断的锻炼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此来保证整个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相关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要注重这点内容,为其日后快速稳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
2.4 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是环保档案局进行科技信息化的基础,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就应该加大物质基础的投入,让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和领导人员重视信息化建设。在完善合理的情况下最大化的加强信息化改造,如果某一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能力有限,也可以进行分期式的投入,首先进行硬件系统的升级,加强信息安全式的防护[4]。第二、相关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单位内部结构的不同特点,加强其硬件系统的建设工作,以保证其日后更快更好地发展。
2.5 重视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信息化制度
合理科学的制度能够保障科技信息化建设的有效运行,所以,环保部门以及档案建设部门应该全力改善信息化体制,确保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过程当中都能实现科学信息化。安全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稳定的网络平台,对于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所以,相关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时刻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意识,并且档案管理人员还要拥有较高的警惕性,了解安全管理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档案管理人员还可以采取身份认证、使用杀毒软件等方式,对科技档案管理系统进行严格管制,以此来保证整个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5]。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经济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问题越来越重视,它对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档案管理单位的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其工作的科技水平。更重要的是,档案管理单位还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问题,加强安全管理体制,为档案的保密性做出更多的努力,真正地将管理档案的重要价值发挥出来。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档案管理单位的不断发展,而且还可以提高其整体的工作效率,最终为我国的整体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丽英.浅谈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5(2):195-195.
[2]龚霞,钟霞.浅谈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9):19-20.
[3]张永宽.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科技资讯,2014,12(8):232.
[4]管意.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刍议[J].大陆桥视野,2014(22):92-93.
论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建设 篇6
一、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社会人员诚信意识淡薄, 普遍存在失信现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然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生活中的诚信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 也不断的爆发出“信任危机”, 大学生考试作弊、随意更改成绩、修改履历、不及时还助学贷款等现象比比皆是, 这种诚信缺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自我身心健康发展, 引起了社会各界人们的普遍关注。日常生活中, 经常听到“瘦肉精”、“地沟油”等诸多不诚信的现象, 造成人心惶惶, 使得人们之间失去了最起码的信任,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 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然而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 社会诚信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管理, 各部门之间交流、沟通能力不强, 缺乏信息互通、交流与共享, 所以, 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很缺失,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正在逐渐降低。社会中干事情需要查询自己的信用信息, 查询时如果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比较完善, 就可以快速的进行查询, 但是, 目前, 由于诚信档案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 查询信用信息时还必须在各个单位设立的诚信管理系统中查询, 这样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由于各个单位的系统功能不同, 也给查询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三) 社会诚信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还很缺失
21世纪, 法律已经成为必须知道的基础知识, 每个人都必须懂法, 遵法, 用法, 在社会生活中, 要时刻把法律作为自己做事情的基本准则, 遇到事情要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 目前, 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 与社会诚信档案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还很缺失, 社会生活中, 人们还没有形成主动遵法, 守法, 讲诚信的良好氛围, 所以, 使得社会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不再信任,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完善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的解决措施
(一) 完善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 打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诚信是做一切事情的根本, 没有诚信的人根本没有立足之地。相关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一定要不断的完善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 营造良好的社会整体诚信氛围。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进行宣传来倡导社会人们都讲诚信, 提高社会人们的诚信意识。对于一些典型的讲诚信的事件, 一定要扩大宣传力度, 让人们看到讲诚信的好处, 从而自觉遵守相关制度, 做个诚信的好公民。
(二) 不断建立与健全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 科学整理档案信息资源
政府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社会诚信档案管理工作, 要不断的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 并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建立专门的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 由专人负责, 还要建立社会诚信档案信息数据管理库, 从而可以方便的进行管理。建立好了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 还应该科学的进行资源整合, 可以通过电子网络等渠道将社会诚信档案信息资源有效的整合在一起, 并且由社会人们进行监督, 从而形成有效的社会诚信信息查询平台, 给人们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 相关部门完善与社会诚信档案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 实现依法管理
法律法规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 所以, 我国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完善与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 并且积极宣传, 让人们都学会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社会信用行为。政府作为领导者, 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诚信行为, 一定要做好示范和表率作用, 使得社会人人都能遵守法律。政府, 对于社会上一些不讲社会诚信的人, 一定要严惩, 不能有任何的徇私舞弊的行为出现, 建立起严格的奖惩制度。
(四) 相关部门积极开展社会诚信档案的收集工作
相关部门一定要积极开展社会诚信档案的收集工作, 在收集时并不断的进行宣传教育, 让人们都明白讲诚信的重要性, 从而自觉的开始讲诚信。凡是与社会诚信有关的部门都有可能产生诚信档案, 所以, 一定要充分了解并且进行收集, 真正做好社会诚信档案管理工作, 使得全社会形成一种讲诚信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对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得出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已经变得越来越少, 人们彼此之间的信任感越来越缺失, 造成人心惶惶, 为此, 一定要不断完善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 打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教育, 让人们都懂得诚信的重要性, 并且不断的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让人们都能够自觉的遵守法律法规, 实现档案的依法管理, 建立一个诚信的社会。
摘要:在信息快速发展的21世纪, 诚信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快速发展, 确保社会和谐的关键性支柱;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社会中失去诚信的现象正在不断的增加,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本文就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社会诚信,诚信档案
参考文献
[1]肖文建, 魏芙蓉, 马兰, 陈丽娜.论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建设[J].档案学通讯, 2012 (06) .
论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建设 篇7
1 做好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颁布, 使我国的档案工作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轨道, 档案管理事业有了全面发展, 各级各类的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工作扎实推进, 包括企业员工、军队、学生、农民工、下岗职工等等各种档案在内的档案管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档案管理系统。档案的妥善管理为企业的员工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晋升发展前景, 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为农民工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 为下岗员工提供一个上岗的机会, 在社会保障方面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以及社会保险。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呈现多种特点, 设备现代化, 档案种类多样化, 对档案人员的专业化要求更高,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档案管理, 不论从专业角度还是创新角度, 都需要一批业务知识强的人员加入, 档案的管理关乎民生, 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方面, 是全党、全国人民活动的真实记录, 是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是中央可以更好管理国家的重要途径。
2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档案管理的问题
2.1 对劳动保障档案管理重视不够
劳动保障档案数量巨大, 工作环节繁琐, 管理档案的硬件投入不足, 有的地方部门由于档案归档不及时, 档案保存工作不到位, 甚至出现丢失的现象。
2.2 社会保障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
社会保障档案由于涉及的面比较广泛, 不同的类别社会保障档案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 管理出现了多方管理, 而且部门之间沟通困难、不及时, 一个人的资料由不同机构管理, 不能形成完整的档案信息, 这就加重了管理的负担, 同时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3 传统的管理方式
我国一直遵从着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 如按“件”整理和按“卷’整理, 这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也出现了一些弊端, 数量多、工作量大、容易出错, 组卷工作繁琐, 由于多人经手、卷内容不明确、使用不方便、不便携带, 交接的工作量大。
3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档案管理的方法
3.1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信息化、“两网化”建设提高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建设幸福德州的高度, 作为“十二五”期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科学规划和建设, 明确工作责任, 精心组织实施。
3.2 建立完整的运行机制
建立职工个人档案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再就业等系统化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制度建设, 教育机制、约束和激励机制, 从专业人员的培训到上岗管理, 流程完整有秩序, 通过科学的管理, 为企业提供便利的服务, 有效地保障全体人民的利益, 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3.3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由于传统档案管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 设备现代化, 档案种类的多样化, 都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提出了新标准, 必须通过各种形式, 加强他们对新档案法的学习和认识, 使其具有法律责任和义务, 增强自觉性、责任心, 必须加强档案管理人员教育, 尽快培养一批掌握新技术, 又熟悉档案知识的专业人才, 才能完成这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
3.4 办公室文书档案的管理
文书档案的特点, 其内容有针对性, 不能被修改遗失, 加之档案量并不是很大, 所以我们可以使用“件”的整理方法。取其所长。①对于“件”数太多。办公室归结出的档案一般比较具有时效性和法律性, 数量并不是很大, 且不常使用, 需以存放居多。这样的工作量是可以承受的。②对于整理过程繁琐。办公室档案一般可以分门别类地进行系统的整理, 且多数为法律文件、规划部署、计划方案之类, 使用量不高, 大体分类即可。③对于管理易发生的错误。办公室文件最大的特点是其有机联系性强, 从名目即可窥看内容方向。即便发生管理失误, 工作人员也是很容易整理的。
3.5 办公室业务档案的管理
业务档案的特点是零散、量大, 其特点的群体性, 可做忽略和整合处理。这样就可以使用“卷”的整理方法, 有整体性, 不计细节, 方便找出其中关联档案, 立卷整理的优势就立刻显现出来。①分类概括。业务档案多以涉及民生问题的个人档案居多, 这与办公室档案有很大去别, 民生问题档案笼统、量大、常被查阅。而采用立卷的方法则正好可以根据其所在地、所在科室、所在管辖进行分类, 且民生问题涉及安全性文件量低, 主要以个人或全体档案调用为主。②立卷简易。如是办公室档案归类立卷则需详尽其细致, 在立卷名上马虎不得。而业务档案不必逐一姓名列出, 以其整体性来来看。只需列入街道名称、住宅名称、所在科室名称、管辖区域名称即可, 并不存在因为人员不同而产生的立名不同。即使是案卷标题也可拟写, 几个字就行, 如劳动合同鉴证册、招工表、大学生报到卷、某某科室员工信息等, 不存在争议问题。
3.6 加强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电子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 实施信息化管理, 将把档案管理从传统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 减少对档案材料的磨损, 延长档案寿命, 减轻档案人员的劳动强度, 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促进人事档案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现代化, 降低了按件整理工作的繁琐率, 降低了人为因素在文件工作中的影响, 工作清晰明了, 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3.7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档案管理的其他思索
对于档案管理不仅只能从分类方法上找寻解决, 分类方式只是从其本身找解决方法, 而外部也存在诸多帮助档案更好管理的可能和方法。比如法律文案方面, 国家应及时出台一些相应的档案收集管理的辅助措施, 出台相应规范细则, 加强档案管理的执行力度。人才培养方面, 培养相应的档案业务人员, 规定具体细则, 使其有规范性和统一性。做好档案监控工作, 成立专门部门, 派遣相应专业, 在档案收集、整理、利用、保存等各个环节确保档案整理工作的有序性、科学性、安全性, 使立案和监管互相制约、监督。
4 结束语
人事档案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至关重要作用, 影响着人才的吸纳、流动, 市场经济的建立, 产生了多种经济组织形式, 但与旧的人事制度发生了巨大的碰撞, 新型的人事管理制度如人事代理制应运而生, 人事管理变成了一种社会化的活动, 自从人事局和劳动局合并以后, 档案的管理的任务更加重大, 旧的档案管理方式仍需继承, 在旧中求创新。因此, 作为人事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人事档案工作, 也必然具有这种社会化的性质, 档案管理要适应社会发展,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 各种人才大批量涌入, 做好档案的管理, 对人员分类、社会保障问题提供了方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档案管理传统模式与新模式的综合运用是做好档案管理的必要方法。
参考文献
[1]贾志勇.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管理[J].现代交际, 2013 (09) .
[2]付立宏.论档案馆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整合[J].北京档案, 2012 (05) .
浅谈大学生考试诚信档案建设 篇8
考试作弊现象自古至今一直屡见不鲜, 近年来,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考试作弊更是呈现普遍化、团伙化、科技化的特点。据悉, 在2010年12月份的四六级考试中, 太原市三名大学生网上购买作弊工具和答案并出售, 帮助他人作弊时被警方抓获。2011年全国考研当天, 吉林省四平市出现考试作弊的现象, 犯罪人员当街兜售作弊工具, 受到法律制裁;湖北省全天共处理违纪作弊考生169人, 摧毁8个考研作弊团伙。大学生在高校课程考试中的作弊情况则更为严重, 尽管每年考前学校都会开展诚信教育活动, 但考场中的作弊现象仍屡见不鲜, 作弊手段更是五花八门。有单独行动的, 比如携带纸条或者书本;也有协同作弊的, 比如传递答案, 偷换试卷等。
大学生考试作弊如此之普遍, 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究其原因,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第一, 大学生自身原因。很多大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着依赖心理、虚荣心理或者盲目心理。在价值取向上, 大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能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并以此要求别人;在实践中, 却放纵自己失信的价值标准, 未能将社会道德转化为自身的认识和自觉行动。第二, 高校教育原因。目前国内高校诚信教育普遍滞后, 诚信教育多表现为分散性、临时性, 缺乏系统完整的诚信教育规划和体系。第三, 社会原因。一方面, 目前社会信用体制不健全, 社会信用体系也正处于建设之中。社会上的失信行为更为普遍, 使得在校学生未能及时正确地认识考试作弊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 社会信息不对称, 信息海洋与人们信息可接受能力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 进而导致失信的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称性, 人们可以通过付出很少的失信成本, 却可以因此获得经济、名誉方面的收益, 从而使得很多人愿意冒险失信, 包括考试作弊。第四, 家庭原因。一些父母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诚信行为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以致错误引导和放纵了学生在校的失信行为。
二、国内外考试诚信档案建设基本情况
针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这一普遍现象, 很多高校和学者都将目光聚焦在诚信档案的构建上。诚信档案的构建可以有效地将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 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
针对学生考试作弊现象, 国家以及各大学也相继采取了诸多措施。依据教育部的规定, 自2005年起, 由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负责建立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加全国统考 (含普通、成人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硕士生统一入学考试) 考生考试诚信档案;2007年, 教育部又规定, 从当年起将逐步建立国家和省两级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网络平台, 对考生在普通高考、成人高考、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作弊行为, 在按国家规定进行严肃处理的同时, 还将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数据库, 供高等学校、招生单位和用人部门查询;2008年, 国家教育考试诚信网站开通“国家教育考试考生诚信档案系统”从国家教育考试全局出发, 利用数据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高科技手段, 将分三阶段建立起统一的国家教育考试诚信系统网络平台, 把考生参加各项国家教育考试的违规行为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数据库, 并依法向社会提供诚信档案查询服务。该系统建成后, 将为招生高校、用人单位提供诚信记录查询、认证服务, 对作弊考生起到有力的威慑和打击作用。另外, 各大高校特别是大学也为本校学生建立了诚信档案, 在档案中记载学生的基本信息以及在校期间的学生成绩、考试诚信情况、贷款诚信情况及任职经历等。每个学校对于自己的诚信档案都有一套自己的制度。例如, 2003年, 国内首份“大学生信用档案”在上海建立, 上海大学成为国内第一所为在校大学生建立信用档案的高校;2008年底, 广东省启动大学生信用档案试点工作, 该信用档案在学生本人、校方和中国人才信用网之间实现了数据共享, 为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高校学生管理和学生实习就业提供便利。
同国外相比, 我国目前针对大学生考试诚信档案的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 考试诚信教育的不完善。目前, 许多高校的诚信教育工作呈现分散性、临时性和缺乏系统规划的特点。诚信教育工作仅仅停留在书面上或者形式上, 没有发挥实质性的功效。其次, 考试诚信的激励和惩罚措施的不足。考试诚信方面强调失信记录, 而没有对遵守诚信的学生作出相应的激励措施。在高校, 部分老师在监考过程中对学生的作弊行为采取宽容的态度, 使得一些学生带有侥幸心理进行作弊追求更高成绩;而对于遵纪的同学来说, 会造成他们成绩上和心理上的双重不平衡。再次, 考试诚信档案更新和利用的缺乏。目前, 我国的考试诚信档案在记录更新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 只是依照各个学校的具体校规而定;在考试诚信档案的利用方面, 社会利用率较低, 公信程度也有待提高。
三、大学生考试诚信档案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 完善法律体系。
一方面, 加强和明确法律法规中关于考试作弊惩戒的规定, 使得各高校拥有统一的处分依据。通过法律武器来加强考试作弊的惩罚力度, 让学生望而却步, 做好考试方面的自律。另一方面, 加快完善诚信档案的立法建设, 考试诚信档案作为诚信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法律来确定它的公信度, 以提升其利用率, 营造诚信社会氛围, 构建和谐社会。
2. 加强学校诚信教育。
首先, 增强高校考试诚信教育系统性, 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教育活动。学校要将诚信教育纳入学生的素质教育之中, 从新生进校开始进行一系列培训教育。从校园考试诚信氛围营造, 到考试诚信教育宣传活动开展, 再到考试诚信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都应做好思想教育和组织管理工作, 统筹规划, 明确教育目标和预期教育成果, 使大学诚信教育不再流于形式, 而成为大学学习中一个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 加强诚信意识的培养。一方面, 在学校的考试诚信教育上, 不应该把教育方式仅仅局限为灌输式, 应该提倡互动式的诚信教育, 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进来。另一方面, 应广泛应用校内的各个媒体, 如校报、论坛、宣传栏以及广播台等, 宣传诚信档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各种途径向大学生强调考试诚信以及诚信档案在评奖评优、就业以及晋升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作用。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档案意识, 并且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考试诚信档案以及个人诚信档案的建立过程, 建立标准等。再次, 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考试诚信教育活动。开展各种校园宣传活动、签订考试承诺书、制作个人考试诚信名片等, 在活动中增强大学生参与诚信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认知。另外, 学校还可以设立无人监考考场, 由原来的“约束式”教育转变为“信任式”教育。
3. 建立和完善考试诚信档案。
(1) 考试诚信档案内容的规范化。考试诚信档案的内容应该客观、详细。考试诚信档案是考生诚信状况的真实记录, 应该是客观公正的。入选档案的内容是学生在考试期间的诚信表现相关联的资料, 并且这种资料具有不可替代性。另外, 考试诚信档案的内容还应广泛而开放, 既可以包括考生个人的基本信息, 考生签订的诚信承诺书, 更应包括对他们以及相关违纪违规人员的考试违纪违规行为的具体而详细的记录。 (2) 建立过程的标准化。考试诚信档案的建立应遵循严格的标准。大学生考试诚信档案的建立应该遵循信息收集、整理加工、鉴别鉴定和开放利用四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 都有相关人员专门负责。同时, 完善考试诚信档案的评价体系, 对参与考试作弊的学生作出相应的失信标记, 对诚实守信的学生也要做好诚信评价工作。 (3) 做好诚信档案的更新和利用。考试诚信档案是学生考试诚信的一个动态记录, 应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定期更新。如果一个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出现轻微作弊行为, 但在那之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在一定时限内没有再次出现作弊行为, 应该按照规定将该学生的考试诚信档案进行更新。
做好考试诚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诚信档案的充分利用, 应当实现考试诚信档案在学生间、校方和社会信用机构中的资源共享, 方便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诚信情况进行了解。既可以增加诚信档案的社会公信度, 又实现了诚信档案的最终价值。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也正处于不断探索之中。做好大学生考试诚信教育, 建立和完善考试诚信档案, 对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素质, 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营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田丽娟.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体系的构建[J].山西档案, 2010 (6) .
[2]崔明.国外诚信档案建设的成功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档案, 2010 (5) .
论新形势下期刊诚信建设 篇9
关键词:期刊,诚信,建设
新闻传媒诚信建设一直是出版业内一个热门话题, 也是广大读者关注的一个话题, 所谓新闻传媒诚信是指新闻传媒获得受众信赖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诚信是新闻传媒最具价值的内在品质, 是新闻传媒发挥社会功能的根本前提, 是新闻传媒获得经济效益的有效保证, 更是新闻传媒事业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期刊出版业作为我国传媒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在向社会传播资讯信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特的宣传效应和优势。当前, 期刊发展也面临着诚信建设的严峻考验, 期刊宣传业也存在着诚信缺失的严重现象, 加强期刊宣传诚信建设既刻不容缓, 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提高期刊诚信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1]。本文试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我国期刊诚信建设做一些探讨。
1. 当前困扰我国期刊诚信建设的几个主要问题
诚信的本义是指以真诚之心, 行信义之事, 是公民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期刊诚信则是指期刊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和受众中建立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目前, 期刊诚信体系建设的标准现在只能是一种描述[2]。社会转型期, 随着媒体商业化运作程度的深入, 期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挑战。深层次剖析期刊诚信弱化甚至缺失的原因, 当前困扰我国期刊诚信建设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官本主义的困扰
在我国, 长期以来, 由于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 我国期刊基本上一直是“一元体制, 二元运作”的独特格局, 长期以来在计划体制的影响下,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受多重政令管制, 导致至今依旧有很多期刊社“官本位”思想十分严重, 一个非常明显的表征就是行政权力的过多干预导致“官本位”思想在期刊界的根深蒂固。这具体表现为一些期刊社惟领导马首是瞻, 往往一把手说了算, 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某些领导并不能甚至是不屑于对受众作更多的调查研究, 而是想当然将自己的情感喜好或个人价值标准作为期刊的定位, 或将期刊当做自己的私人领地, 大发人情稿关系稿, 全然不顾及群众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把受众作为“发射”信息的“靶子”, 久而久之造成期刊宣传与群众需求的严重脱节, 最终导致百姓对期刊渐渐失去信任。
“官本位”思想还促使期刊形式主义泛滥。这主要体现为两方面, 一是一些期刊为了所谓的赶时髦, 大玩新花样, 在封面等形式上花里胡哨, 但在内容上却空洞无物, 少有或没有实际内容, 形成一种“瘪壳新闻”或“空壳新闻”。二是一些期刊走向另一个极端, 固步自封,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僵化老套, 陷入教条形式主义。这两种情形都是实际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在期刊宣传的典型反映, 长此以往, 不仅影响了群众对期刊的信心, 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期刊宣传的发展, 在不知不觉中背离了大众传媒的本来意义, 严重影响了期刊的诚信建设。
1.2 市场异化的困扰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 期刊出版业也日逐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从进入市场经济一开始就肩负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任务, 并一直存在公益化与市场化的矛盾, 这一矛盾在那些学术类期刊身上显得尤为突出, 一方面社会效益要求期刊以公益化的姿态为社会服务, 另一方面, 经济效益要求期刊在市场化的竞争中去创造财富。当这一矛盾无法维持平衡时, 将直接导致期刊这一特殊商品质量的降低, 具体表现为有偿新闻、虚假广告鱼目混珠, 最终导致公众对媒介信任度的下降。
事实上, 在我国, 媒体诚信的缺失便是始于频频发生的虚假新闻, 使得受众对传媒的可信度产生了质疑, 不少传媒遭遇到了信任危机。早在2001年,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便做了一项中国传媒“议题设置”的调查, 结果仅有2.6%的人相信传媒完全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世界, 而97.4%的人则对传媒或多或少持有怀疑的态度。这一数据表明, 虚假新闻成为危及传媒诚信的头号祸害之一。换言之, 虚假新闻是传媒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期刊亦不例外。
1.3 监督缺位的困扰
在信息化的今天, 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日益凸显, 但媒体自身的被监督机制却一直缺位。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主管部门监管的缺位, 尽管近年来国家主管部门加大了对媒体的监督力度, 如2005年4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对虚假广告进行了有力的整治, 但这仅仅是一种专项整治上的成效, 并未形成一种长期的监管合力;二是媒体间互相监督的缺位, 媒体间本应是很好的互为监督的对象, 但至今媒体间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监督机制;三是社会民众对媒体监督的缺位。社会民众无疑是监督媒体最为广泛的群体, 但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某种“民不与官斗”思想依然在束缚着社会民众的手脚, 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民众法律知识的贫乏也使得其不能以维权者的身份去主动监督媒体。以上种种监督的缺位, 一定程度上导致媒体自律制度的苍白无力, 其权利被滥用的机率极大, 最终导致诚信建设的弱化甚至缺失。
这种监督的缺位, 导致一些期刊游走于期刊政策规范边缘玩一些缺乏诚信的小花招。为了满足读者猎奇心理, 认为制造所谓“卖点”, 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一些期刊不惜触及相关政策底线, 大打“擦边球”小动作, 在办刊方向上日趋走向低级媚俗, 在内容上大搞“新闻炒作”, 不管实效性, 把极个别现象当作普遍现象, 把常人难以做到的当作典型来推广, 让人感到高不可攀, 可望不可及;围绕某个主观意图, 大造声势, 言过其实, 不留余地;徒有其表, 片面追求轰动效应, 乱贴耀眼的标签, 夸大其辞, 危言耸听, 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期刊的诚信建设。此类现象在一些娱乐期刊中尤为突出。
2. 加强我国期刊诚信建设的几点对策
综上所述, 期刊诚信建设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国家和政府的传播政策及法律法规、社会与公众对传媒的监督机制, 受众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等外部因素和期刊机构内部制度建设及自律规范、从业者职业道德素质和修养、新闻观念及经营理念、物质条件等内部因素的制约。新形势下加强我国期刊诚信建设无疑应针对这些要素来研究对策, 出台措施。
2.1 健全和完善政府对期刊的管理职能, 从政策上为期刊诚信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生态环境
在我国, 政府既是媒体的管理者, 一定程度上也是直接的参与者。新形势下, 政府的这一管理职能亟需不断健全和完善。政府作为我国期刊的最高管理者和决策者, 具有统筹兼顾, 合理安排的管理效能, 只有政府不断健全和完善自身的管理职能, 才能为期刊宣传营造出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 才能适应期刊诚信建设发展的需要。比如, 过多的行政干预导致期刊界“官本位”思想严重的现象, 需要政府对期刊的行政介入有一种我自约束的新机制, 具体而言, 政府意愿参与期刊内容传播的方式与过程均需要有公开、合理的制度依据, 同时应将直接参与逐步转换成间接参与, 将大包大揽的全面管理转化为以法律为杠杆的重点监管, 还比如期刊公益性与市场性之间的矛盾, 需要政府出台政策予以协调, 对于那些确有保护价值但在市场中无法有效竞争的期刊, 政府很有必要从政策上予以倾斜, 将其纳入公益化的保护体系, 以确保期刊诚信度的维护。所有这些要求政府管理职能的不断完善和改进, 未来政府职责更应主要集中于创造更优化的期刊产业制度环境, 鼓励期刊数量化的繁荣逐步转型为品质化的繁荣, 从而确保期刊诚信度的有效构建。
2.2 健全和完善期刊法制建设体系, 从期刊自身发展上建立期刊诚信建设长效管理机制
加强期刊诚信建设, 与期刊法制建设密不可分, 只有不断健全法制建设, 完善监督机制, 才能有效遏制期刊的腐败现象, 确保期刊诚信经营和发展。当前, 我国已经出台了众多相关的规范媒体运作的法律法规, 明确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坚持真实性、“依法维护公民个人隐私权”、杜绝有偿新闻、“新闻报道要实行实名制”等等, 但却缺少相应的细化的执行规定, 尚未形成一种完善的监督机制, 使得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往往成为一句空话, 最终使媒体法律制度成为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准则。
因此, 加强期刊的法制建设, 关键是要配置相应的实施细则和监督措施, 使媒体法律制度得以严格执行。当前,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 引入公益诉讼制度无疑是一条可行之路。对期刊宣传中任何违反法律、侵犯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根据法规的授权向法院起诉, 由法院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此外, 还可以借鉴国外的新闻评议会制度、记者站任职轮岗等制度, 以减少“有偿新闻”等影响媒体诚信事件发生的概率, 形成对期刊最大限度的监督体系, 确保期刊宣传诚信度的健康有效构建。
2.3 健全和完善办刊人职业道德建设体系, 以高素质期刊从业人员确保期刊诚信建设
部分期刊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低下是导致期刊诚信建设的弱化和缺失另一大原因。因此, 健全和完善办刊人职业道德建设体系是期刊诚信建设的另一必要举措。《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等法规对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上做了明确的规定, 因此, 期刊单位应该要以《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等法规为指针, 切实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特别是要提高期刊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 要从期刊从业人员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上提出高的要求, 最大可能提高期刊从业人员自我约束、自我限制、自我协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要在媒体界形成以诚信为荣、不诚信为耻的舆论氛围[3]。
2.4 健全和完善期刊品牌建设机制, 以期刊品牌效应确保期刊诚信建设
实践证明, 期刊品牌建设是维护并提升期刊诚信建设十分重要的必须手段。加强期刊品牌建设应注意抓好如下几点:
2.4.1 树立期刊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确保期刊品牌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期刊的责任意识, 主要体现在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弘扬主流文化, 创新先进文化等方面。当今那些成功实施品牌战略的期刊无一不是始终贯穿着责任意识。如《读者》杂志, 多年来一直以“主流媒体”和“主流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始终坚持以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为己任, 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 同时在办刊思路上不断创新, 提升期刊的内在品质, 传送着高品位的精神食粮, 才不断建立起期刊的品牌, 获得受众的信任, 增强期刊的诚信度, 从而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2.4.2 树立期刊精品意识
精品意识是打造精品文章思想保证, 打造精品文章是建设期刊品牌和提升期刊诚信度十分重要的必须手段。还以《读者》为例, 《读者》杂志的发行量一直是高位运行, 2006年, 《读者》杂志的印数已经占到全国杂志总印数的1/27, 2007年的发行量尽管有所回落, 但仍居国内媒体发行量之首。有人问《读者》杂志社的社长有何秘招, 读者杂志社长回答很简单, “以内容为王, 靠精品取胜”。广东《家庭》杂志也一直高度重视杂志品位和文化含量,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在全 (下转第176页) 国首创家庭文学, 并且至今一直不断邀请文学一线的专家给其撰稿。高质量和高品位的刊物内容使万千读者对《家庭》产生亲切感、认同感, 同时也带来了品牌的高认可度和美誉度。
2.4.3 树立期刊的特色意识
鲜明的个性特色既是期刊生存发展的活力, 也是期刊品牌和诚信度的重要表征。比如《家庭》杂志, 上世纪90年代根据读者阅读需求, 口号调整为最精彩耐读的婚恋故事, 受到了读者的好评。进入21世纪后, 随着读者阅读要求的日益提高, 《家庭》杂志在文字定位和文风上进行了全面改造和提升, 优化原有纪实的基础上加大对人心的关注, 进行身心按摩, 并且推出一系列精彩的栏目, 进一步获得了读者的认可和喜爱, 并使得《家庭》杂志成为全国品牌期刊中的佼佼者。
2.4.4 树立期刊的服务意识
市场经济条件下, 期刊工作者不仅是办刊者, 更是为读者服务的服务者。刊物是为读者服务的, 因而刊物应该在读者的心目中树立起一个值得信赖的形象。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从杂志的定位上来突出服务意识, 要以读者的生活、工作、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为标准, 选择和确定报道内容, 二是要不断改革完善杂志发行渠道, 确保杂志市场资产运作的信誉度和持续性。实践证明, 一份诚信度高的优秀期刊, 完全可以也应该通过严肃高雅的办刊宗旨和适合市场需要的读者定位等一系列举措来打造自己的品牌信誉, 从文章的取舍上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生活或情感的需要, 从而赢得读者的喜爱和信任, 最终实现期刊诚信建设的最大价值。
总之, 期刊诚信建设是确保期刊健康稳步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加强期刊诚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及新闻主管部门, 新闻传媒及其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等多方面的整体合力。政府要增加信息的透明度, 新闻主管部门要加强新闻立法和监督力度, 新闻传媒及从业人员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要加强自律, 规范道德行为, 社会公众要自觉提升媒介素养, 如是, 期刊的诚信建设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朱毅:《科技期刊的诚信建设》2005
[2]石峰:《谈期刊诚信体系建设》, 2007
科技期刊诚信档案建设 篇10
一、诚信档案与征信教育的逻辑关联
诚信档案作为众多档案的一种,能够为大学生征信教育提供诸多的便捷;征信教育的开展能够为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思路与平台。两者具有诸多的关联性。
(一)诚信档案与征信教育的内涵与功能。诚信档案是档案家族的一种,是现代公民社会的产物,是开展国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建设好诚信档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档案工作的不断完善,促进全社会公民教育的开展,促进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征信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现代信用社会建设的需要与产物。开展征信教育能够极大促进全体国民的公民精神培育与养成,能够极大促进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
(二)诚信档案与大学生征信教育的相关性。诚信档案与大学生征信教育作为现代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两者具有以下的的关联性:
一方面,诚信档案的建设是开展征信教育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开展征信教育的手段与平台很多,比如网络平台、各种诚信档案的开发利用、征信法的宣传与实施等等,其中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能够极大促进大学生征信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促进大学生征信素质的提高。
另一方面,征信教育是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重要目的。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具有诸多的目的,比如培育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不断完善高校档案工作与促进大学生征信教育工作开展等等,其中征信教育是现代信用社会对大学生公民素质与公民教育的新要求。
二、目前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大学生诚信档案具有诸多的价值与功能,但是环视目前高校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的现实场景,确实不容乐观,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征信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档案开发利用的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影响了高校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的健康发展。当前高校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对档案建设的理念构建与创新做得不够,科学化与系统化的档案建设理念不足,致使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整合规律性不足和各个要素、环节、层次的整体性发展做得不够;协同融合的档案建设理念坚守不够,没有很好地将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征信教育工作好好融合发展;人本化的理念坚守不够,致使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往往更多地从档案视角出发,从大学生本身的成长发展视角考虑不够。
(二)档案开发利用的范畴不宽泛,影响了高校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的广度。当前高校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对档案建设的内容规划设计不完善,没有很好地根据大学生各个方面成长和高校发展、公民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来构建诚信档案建设的内容体系,致使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往往注重学业诚信与做人诚信,忽略经济诚信、求职诚信、网络诚信等信息的收集与囊括。
(三)档案开发利用的方式创新整合不够,高校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的有效性。当前高校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往往注重传统的档案建设与利用方式,对于网络档案建设平台建设与整合不够,比如微博、微信、QQ、网站等档案信息来源与建设渠道开发利用的力度不够,整合创新也不够;往往注重诚信档案的理论建设、信息建设,对其实际的警示教育与监督功能开发利用非常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诚信档案建设的合力推动。
(四)档案开发利用的主体素质不高,影响了高校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的有效推动。当前高校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过程中,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不够,同时培训提升工作也做得不够;对档案人本身——大学生的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做得不够,往往注重大学生本身的学业、就业与专业学习,忽略大学生在当今社会上更需要的现代公民品质与技能的培育提升。
(五)档案开发利用的保障条件配置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的资源供给不足。当前高校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过程中,档案工作需要的经费投入不够,可以说缺乏专项经费,致使诚信档案开发利用的诸多条件不充足;从制度上看,诚信档案开发利用与建设所需要的一系列政策不到位,可以说没有专门针对诚信档案建设的一套制度,影响了诚信档案工作的制度与政策安排。
(六)档案开发利用的考核督导不得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的有效督导。当前高校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过程需要强有力的监督与考核,可是目前针对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工作需要的监督体系没有构建起来,可以说非常缺位,或者说对于诚信档案建设工作的考核评价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三、主动适应征信教育的新要求,加大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
针对我国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根据诚信档案与征信教育的相关性,高校应该以征信教育为契机,从各个层面做好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以此建构起适应现代信用社会建设开展征信教育的高校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
(一)以诚信理念为主,不断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理念体系。当前高校在推动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时,应该主动分析与适应征信教育工作的需要,分析其对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理念构建需要,坚持诚信的理念,力求诚信档案信息收集、整理与归类、利用等务必要坚持求真的精神,力求遵循档案发展、高校发展、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的归类,不断提高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的合规律性、科学化水平;坚持系统性的理念,将征信教育融入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工作中,注重诚信档案各个环节的整体性发展;坚持协同融合与创新发展的理念,将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征信教育工作进行有机融合整合,不断创新诚信档案建设工作的各个要素;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理念,好好分析与把握大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发展的特色等,围绕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社交与网络生活而开展诚信档案工作。
(二)以信用的记录为主,不断丰富拓展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内容体系。当前高校在推动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时,应该主动分析与适应征信教育工作的需要,分析其对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视域与范畴的要求,将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各个方面、现代公民社会对大学生的各个方面要求、学校对大学生的各个方面要求都纳入诚信档案的建设中,力求建构囊括大学生各个方面的诚信档案体系,加大对大学生经济诚信、求职诚信、网络诚信等信息的收集与囊括、开发利用。
(三)以网络平台与实践开发为主,不断创新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形式。当前高校在推动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时,应该主动分析与适应征信教育工作的需要,分析其对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方式与平台的要求,不断创新重传统的档案建设与利用方式,同时加大对网络档案建设平台建设与整合,努力开发微博、微信、QQ、网站等平台上的诚信档案信息,不断扩大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开发渠道;在注重大学生诚信档案的理论建设、信息建设的工作基础上,要充分挖掘诚信档案的警示教育与监督功能、价值观的引领功能、现代公民素质的教育功能,努力采用诚信档案的实践方式,大力提升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的力度与广度。
(四)以大学生素质与档案工作人员素质提升为主,增强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的主体力量。当前高校在推动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时,应该主动分析与适应征信教育工作的需要,分析其对诚信档案建设主体素质提升的要求,以档案工作素质与现代公民素质为核心加大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利用各种教育与学习机会,加大对诚信档案人——大学生本身的素质培养与提高,在注重大学生本身的学业、就业与专业学习的素质提升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大学生在当今社会上更需要的现代公民品质与技能的培育提升。
(五)以政策与经费供给为主,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的保障机制。当前高校在推动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时,应该主动分析与适应征信教育工作的需要,分析其对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条件的需要,从经费投入加大对诚信档案工作的投入力度与广度,以此不断夯实大学生诚信档案开发利用的资源配置与条件供给;从制度与政策体系的构建上,针对诚信档案的建设、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征信教育的需要,努力建构起囊括诚信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一系列政策,以此推动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有更为完善的政策依据。
(六)以征信与诚信效果为主要考核指标,努力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的考核督导机制。当前高校在推动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时,应该主动分析与适应征信教育工作的需要,分析其对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考核评价的需要,力求从档案本身、学生成长、征信教育等视角建构一套完整有效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的考核与督导机制,彻底改变目前诚信档案工作的监督与评价的软弱无力状态。
总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长期工程,需要高校、师生与家长、社会的共同协作,更需要不同视角的探索与尝试。当下流行的征信教育为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与思路。高校开展诚信档案建设工作时务必要主动适应征信教育的要求,重点做好诚信档案建设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工作,力求征信教育与诚信档案建设形成一种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摘要:征信教育作为当今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已经引起了高校的重视,其开展途径很多,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就是很好的途径,可以说两者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但是放眼征信教育与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与开发利用的现实场域,确实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者的发展,影响了对大学生信用美德的培育。鉴于此,高校务必要以征信教育为契机和平台,从思政、档案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视角全力推动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创新发展,力求建构适应征信教育的当代大学生诚信档案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征信教育与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创新驱动态势。
关键词:诚信档案,大学生,征信教育
参考文献
[1]崔彬.应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征信宣传教育长效机制[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3).
[2]张晖,张毅明,安桂玲.浅谈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作用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08(11).
[3]黄莉.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的现状与完善对策[J].兰台世界,2014(2).
【科技期刊诚信档案建设】推荐阅读:
精品科技期刊06-27
科技学术期刊07-29
环境类科技期刊06-18
科技期刊选题策划07-12
综合性科技期刊10-14
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06-23
高校科技期刊质量控制10-13
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制度08-19
国内科技期刊封面设计10-14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