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2024-10-25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精选12篇)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篇1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系列数据库首发式于2010 年12月16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 新闻出版总署李东东副署长出席并讲话。来自全国的1 4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该系列数据库由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中国学术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同研制, 并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以电子期刊方式正式出版。此次发布会还首次发布了为各省、各部委、各学会、各出版集团专门研制的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分析数据库》, 以及专为各编辑部单独开发的《学术期刊个刊影响力评价分析数据库》。影响因子是度量期刊学术创新影响力和整体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该系列数据库的研制出版旨在客观、规范地评估学术期刊对科研创新的作用, 为学术期刊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在全面研究学术期刊、博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各类文献对学术期刊文献的引证规律基础上,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系列数据库首次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期刊影响因子指标体系, 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公开的期刊评价指标统计标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数据统计规范》。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分析数据库”为期刊出版管理部门和主办单位等分析评价学术期刊学科与研究层次类型布局、期刊内容特点与质量、各类期刊发展走势等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学术期刊个刊影响力评价分析数据库”为各刊提供所发论文的学科分布、出版时滞分布与内容质量分析, 并支持论文作者分析、审稿人工作绩效分析等功能, 有助于编辑部科学地调整办刊方向与出版策略。

方面:一是在监控端, 监控界面上显示出报警系统安装区域的平面图以及每个探测器的安装方位, 然后将灾害分区的概念与探测器融合起来, 探测器处于正常状态时, 其周边区域显示蓝色, 而处于预报警的探测器周边显示橙色, 报警的探测器周边显示红色, 这样在后方的监控界面上就能够直接进行灾情的分区显示, 有利于指挥救援及人员疏散;二是对布置在重点位置的探测器进行改造, 加装小型摄像头, 在报警时, 能够启动摄像头拍摄图片, 回传至监控中心, 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处理, 识别出真假火灾, 从而能够有效降低系统的误报率。

参考文献

[1] 厉剑, 董文辉, 梅志斌, 等.火灾探测器智能探测算法实现与性能评估技术[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6, 25 (5) :668-671.

[2] 潘刚.火灾探测报警技术发展趋势[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2, 21 (1) :29-30, 38.

[3] 田艳玲, 王凤英.海湾安防 (GST) 消防系统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19 (2) :92-96.

[4] 胡君健, 谢启源, 袁宏永, 等.复合与智能火灾探测技术展望[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5, 24 (2) :199-201.

[5] GB 50116-98,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S].

[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A true system-on-chip solution for 2.4GHz IEEE 802.15.4/ZigBee, 2008.

[7] Maroti M, Kusy B, Simon G, et al.The flooding time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C].Proceedings of SenSys'04: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bedded networked sensor systems, New York, USA: ACM, 2004.

[8] Bernardo L, Oliveira R, Pereira M, et al. A wireless sensor mac protocol for bursty data traffic. Proceedings of personal, 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 2007. PIMRC 2007:1-5.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篇2

2011.10.12.题。姓名李艺师学号成绩

一、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重庆维普)数据库中进行“传统检索”,解答以下问

问题一:在1989-2004年的全部期刊中,题名中出现“高速公路”和“沉降”的文献有94篇,请列出布尔检索式:

题名=高速公路and沉降。

问题二:在1989-2004年的核心期刊中,题名中出现“高速公路”和关键词为“沉降”的模糊检索,文献有84篇;关键词为“沉降”的精确检索,文献有

题名=高速公路and关键词=沉降。

问题三:在“问题二”的结果中,请您继续检索有关“地基加固”的相关文献有篇;关键词为“混凝土桩”的精确检索,文献有篇;请您将检索结果的文献中找出第一篇参考文献记录如下:。

请列出布尔检索式:。

二、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进行信息检索,解答以下具体问题。

问题一:2000全库精确检索河海大学吴中如院士所著文献的被引用情况,共221篇文献,并请列出布尔检索式:

作者=吴中如。

问题二:请您写出吴中如院士在2000被引用频次最高的专著文献,被引用频次为40篇次,并请列出所有文献的题目名称: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篇3

系统详细设计主要根据总体设计部分的功能模块,采用当前最流行的Microsoft Visual Stdio10的集成工具,以C#为开发语言进行系统的详细设计。到目前为止,系统已录入各种文档5906条。其中,科技工作文件法规类713条、科技规划类9条、科技成果类321条、年报类16条、简报类4007条、其他类840条。

科技信息资源后台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一)修改资料

成功登入后台管理系统登入界面后,界面首部信息栏将显示登入的操作员名称,点击修改资料按键,将进入本操作员信息修改界面。可以修改用户的口令、电话、电子邮箱,用户名称和用户ID不可修改。

(二)政策法规数据管理

政策法规数据管理包括已发布资源管理、上传资源审核、资源分类管理、资源上传等功能模块。(1)已发布资源管理:点击“已发布资源管理”按键,系统将显示已发布资源管理界面该功能用于对已经发布的资源进行管理。在界面中输入查询条件,如文献上传员、审核人、有效期、标题、分类类别。点击查询按键,系统将按输入的条件搜索资源,最后将结果显示出来。或者不输入任何查询条件,直接按查询按键,系统将显示出所有已发布的资源。在资源信息界面,点击“详细”按键,将显示该条资源的详细信息。其中显示的详细信息字段根据资源类别的不同而不同。在资源信息界面,点击“修改”按键,将进入资源信息修改界面。点击“更新”按键确认修改,点击“取消”按键取消修改。可修改的内容包括分类和前台显示两个字段。分类即为资源类别,前台显示包括显示和不显示两种情况。(2)上传资源审核:点击“上传资源审核”按键,系统将显示上传资源审核界面,该功能用于对已经上传的资源进行审核。在相关界面中输入查询条件,如文献上传员、分类类别。点击查询按键,系统将按输入的条件搜索资源,最后将结果显示出来。或者不输入任何查询条件,直接按查询按键,系统将显示出所有已上传的资源。在上传资源审核界面,检查某行信息的分类和前台显示字段内容无误后,在该行上点击“审核”按键,系统将弹出提示框,提示是否确认通过此条资源信息审核,点击“确认”按键则通过审核,点击“取消”按键取消此次审核操作。

(3)资源分类管理:点击“资源分类管理”按键,系统将显示分类管理界面,该功能用于资源类别进行管理,可按需求添加新的类别。界面左端显示系统已经存在的分类类别,界面右端为新类别添加区域。首先在父类别下拉列表选择要添加类别的顶级类别,然后再类别名称输入框中输入新类别的名称,在简码输入框中输入该类别的简码。最后点击“添加类别”按键确认添加到系统中。在界面左端类别树形显示区域,单击要修改的类别名称,则右端将显示该类别详细信息,单击类别信息行后的修改按键,则该行信息进入修改状态。可以修改分类名称、简码、父类别三个字段。点击更新按键确认修改,点击取消按键取消修改状态。在界面左端类别树形显示区域,单击要删除的类别名称,则右端将显示该类别详细信息,单击类别信息行后的删除按键,进行该类别的删除操作。

(三)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包括角色管理、操作员管理、日志查询、黑名单管理、客户管理和新闻管理等,下面分析一下角色管理。角色用于控制系统用户权限,角色管理区域主要包括角色搜索功能区、添加角色区和已有角色信息操作区(包括编辑、删除、激活和赋权)。角色搜索:如果系統角色数量比较多,在表格中查找某个角色效率比较低。搜索功能将帮助用户快速查找需要的角色;角色修改:在角色信息行中点击“编辑”按键,表中的角色信息行将变为修改状态。其中角色名称可以修改。修改完成后,点击“更新”按键,确认修改;点击“取消”按键,取消修改;角色删除:在角色信息行中点击“删除”按键,可删除该角色信息;角色激活:在角色信息行中点击“激活”按键,弹出提示框,提示是否确认激活,点击“确认”按键,可激活该角色。

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文档数据库内容覆盖面不够广泛,有待扩充。

(二)改进意见

充分与省市州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企业、高校充分沟通,了解需求,扩展文档来源渠道,建设一个更具地方特色的文档资源数据库,为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

(作者单位:贵州省科技情报所)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篇4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从2002年以来已连续出版7年。2009年起, 该报告更名为《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年报》。

2009版《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年报》首次提出并计算了两种分别适用于基础研究 (含应用基础研究) 、技术研究 (含工程学研究) 类期刊的影响因子 (两者不具可比性) , 使影响因子更为恰当合理地应用于描述不同研究层次科技期刊在相关研究层次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和影响, 为科技期刊的计量分析和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模式和方法。

该报告中, 在“建筑科学”的学科分类中, 《消防科学与技术》在“基础研究类”刊源中的影响因子为0.407;在“技术研究类”刊源中的影响因子为0.44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数据库实习四 篇5

一、实验目的

(1)了解Oracle数据库的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和角色管理。(2)掌握为用户分配权限的方法。

(3)了解为不同用户分配不同权限的目的及原因。

二、实验内容

用SQL语句完成以下内容:

1. 用系统帐户sys登录数据库,分别创建用户Tom和Mary,创建时分配帐户口令。

用户Mary

用户Tom

2. 为了使两位用户登录数据库请为其分配相应的权限。/ 6

运行结果1

运行结果2

3. 授予用户Tom在自己模式下创建表和视图的权限,授予用户Mary可以在任何模式下创建表的权限。

代码 / 6

运行结果1

运行结果2 4. 用Mary帐户登录,在Tom模式下创建一张表,表结构自定。(如果建立的表中有主键约束,需要预先授予Mary用户create any index的权限。)

代码

5.用系统帐户sys登录数据库,创建用户John,将角色权限DBA授予用户John,并将S、P、J、SPJ四张表导入到John模式下。

代码

(1)把对表S的INSERT权力授予用户Tom,并允许他再将此权限授予其他用户。

代码

运行结果

(2)用户Mary对S,P,J三个表有SELECT和INSERT权力 / 6

代码

运行结果

(3)用户Tom对SPJ表有DELETE权力,对QTY字段具有UPDATE权力。

代码

运行结果

(4)把对用户Tom授予的所有权力收回

代码 / 6

运行结果

(5)对用户Mary增加SPJ表的SELECT权力。

代码

运行结果

6.在John模式下导入Sudent、Course和SC表,创建角色STUDBA,将修改Student、Course、SC表结构的权限、操作三张表中数据的权限授予角色STUDBA,将角色的权限授予所有用户。

代码 / 6

授予角色student的权限

将student权限授予所有用户

三、实验总结

农业科技凭借大数据崛起 篇6

谈起农业科技软件市场,老道的投资人Adrian Fortino这样评价道:“从我开始关注时起,这个行业似乎就一直存在泡沫。”2012年,他和风投机构First Step Fund都参与了密歇根州安阿伯市软件开发商FarmLogs的种子轮融资。FarmLogs开发的软件旨在帮助农场主记录并预测作物收成、降雨以及其他与农作物相关的重要数据。现在,Fortino是风投公司Mercury Fund安阿伯办事处的负责人。他说道:“过去三年,我们目睹了这个行业的爆炸式增长。”

这个行业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激增,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农场主自身观念的转变。Fortino解释说:“人们接受新科技总有个过程,农业技术也不例外。一开始,总有些人凭着感觉尝试使用科技,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又(仅)凭感觉卸下了农耕苦力。”

根据网上农业众筹平台AgFunder统计,2014年农业科技领域一共获得了23.6亿美元投资,而在今年,仅半年时间就已经吸引了20.6亿美元投资。2015年9月,美国圣路易斯市举行的农业科技盛会Ag Innovation Showcase规模空前,参会技术多样,从规模到类型都创造了该活动开办六年以来的纪录。活动组织者宣布,参加的企业合计募集到了4.3亿美元。

Fortino认为,这说明产业开发正在顺应宏观经济潮流。他指出:“看看数据就知道,到2050年,我们得把农产量提高一倍才能养活全世界的人口。”

农业软件覆盖了所有基本的企业经营领域——减少文案工作、提高生产率、实现电子商务。不仅如此,这类软件还深入专业领域,比如操纵无人机和机器人看管农田、控制湿度、使用农药和化肥、控制设备。当然,它们也有预测农作物产量和农业大宗商品价格的功能。

Lagomarsino Group是一家总部在加州维塞利亚市的种植业与商业地产公司,Jeff Beck是该公司处理日常金融交易的负责人,他说这类软件给他的公司带来了急剧转变:“2008年我刚到公司时,所有文书工作还得手写完成,那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耗费大量时间。”

而今,很多依靠传统方法的人开始起用增加了人力输入功能的软件,以便更全面地展现市场全貌。以一款电脑设计的预测模型为例,该模型可以预计乳制品的价格,却无法预测中国市场奶粉稀缺这类最新消息。DecisionNext是一家规范分析软件开发商,总部位于旧金山,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 Mike Neal承认:“有些事,人类确实比机器做得好。”

Neal说,跨国企业更愿意接受能给他们带来变化的混合型分析法,越来越多的美国农场主开始相信数据是安全的,他们也在综合运用各类数据分析法。和专营有机农产品的小型农场主相比,那些以大宗商品销售为支撑的农业经营者更早采用数据分析,比如养牛的牧场主。

此外,移动领域的农业科技也是日新月异。总部位于伊利诺伊州道纳斯格罗夫市的软件开发商Lextech Global Services开发了一款iPhone应用,用它操纵机器,一个人也可以将卸粮机上输送的粮食装卸到一辆卡车上,不必再占用一个人手。John Hennessy是该公司的顾问,他说,在这种移动应用的帮助下,装卸过程更安全,更有预见性,工作效率相应可以提高20%。有这样的高科技做帮手,可以更科学地安排卡车装卸,减少卡车司机原地待命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农场主能根据移动应用传递的数据迅速作出反应。Hennessy说:“他们无需等一小时甚至一周才看到数据分析报告。如果突然发现,和平时收货相比,从田里运出成熟草莓的卡车遭到拒绝的次数更多了,你就可以随时立即终止草莓采收,不必等到一天采摘劳作结束才了解情况并叫停。”他还补充说,当机立断叫停可以减少损失。“农场经营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更容易受到数据影响。”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篇7

1 我国企业R&D投资现状

1.1 全国R&D投资力度逐步加大, 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

从1996~2005年全国R&D投资情况来看, 我国R&D投资绝对数有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 从1996年的404亿元到2005年的2450亿元, R&D投资在十年间增长了5倍多, 以平均年增长率达22%的速度增长。这使中国的R&D投资总额从1995年世界第14位上升到2005年的世界第6位。

表1中列示了近年来R&D投资的相对指标, R&D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全国人均R&D投资情况。从相对数来看, R&D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没有R&D投资绝对额的上升趋势那么强劲, 考虑到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较为迅速的事实, 在分母快速增长之时, 能保持分数的持续上升已是难能可贵。人均R&D投资也逐年增长, 2005年的中国人均R&D投资为187元, 是2000年的71元的两倍多。因此, 无论从R&D投资的绝对额还是从其相对数来看, 中国的R&D投资力度都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这说明全社会研发与创新的意识逐步加强, 这也与国家近年来鼓励科技与创新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6》数据整理所得。

1.2 R&D投资地区差异较大

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全国R&D经费的投入上, 同样表现出区域间的不均衡特征。从2005年度全国R&D经费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 中国R&D经费在全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之间的分布差异较大, 全年R&D投资超过100亿元以上的省 (直辖市) 有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山东、浙江和辽宁, 这7个省 (直辖市) 的R&D投资达1587.2亿元, 占全国R&D经费总支出的64.78%, 它们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区, 在经济发展上也是全国的排头兵, 而全年R&D经费低于10亿元的省 (自治区) 是西藏、海南、青海、宁夏和新疆, 除海南外, 都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省份。这从宏观经济数据的角度说明了R&D投资力度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从企业R&D投资的分布上来看, 也具有同样的特征。以在中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 2005年, 东、中、西三大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资分别占75.1%、14.8%和10.0%。2005年中、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占全国比重分别比2000年下降了3.6%和1.7%, 东部地区这一比例则上升了5.2%。从具体的省市分布来看, 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主要集中在东部省市。2005年, 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总额排名前10位的省市中东部省市有9个。其中广东省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资占全国总量的14.4%, 居全国之首。R&D投资占全国的份额超过5%的地区有6个:广东 (14.4%) 、江苏 (14.1%) 、浙江 (12.1%) 、山东 (8.6%) 、河南 (7.4%) 、上海 (6.7%) 。从近年来的变化情况看, 200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资排名前10位的省市R&D投资总额占全国的72.1%, 到2005年, 这一比例变为75.2% (1) 。这表明了中国企业创新活动向少数发达省市集中的整体变化趋势。

1.3 企业已成为全社会R&D投融资主体

在全国R&D投资持续增长的形势下, 中国企业的R&D支出也保持持续高速的增长。1995~2005年, 各类企业R&D支出年均增长31.3%, 高于同期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R&D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2003年, 各类企业R&D投资总额达到978.3亿元, 比上年增长21.4%。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 企业在R&D投融资中的主体作用越来越突出。1995年, 企业R&D投资占全国R&D投资总水平的45.89%, 到2005年, 企业R&D投资为1642.05亿元, 已占到全国R&D投资总水平的67.04%, 比1995年增加了21.15%。企业R&D投资远远超过政府、国外和其他来源渠道。从R&D投资的不同执行部门来看, 企业的主体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1.4 大中型企业在R&D投资中占主导地位

近年来, 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的R&D人员保持稳步增长势头。2005年, R&D人员总量已达60.6万人年, 是2000年的1.8倍。占全国R&D人员总量的44.4%, 而2000年这一比例为35.7%, 增长了8.7%。大中型工业企业在中国研发体系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十五”以来, 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总额大幅增长。2005年已经达到1250.3亿元, 是2000年 (353.6亿元) 的3.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 “十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25.3%。R&D经费投入的迅速增加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统计数据来看, R&D经费支出强度 (此处为企业R&D投资与企业增加值之比) 这一指标在“十五”期间有较大幅度提高, 一直保持在2.4%以上。该指标的提高说明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正在逐步提高, 也反映了中国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1.5 产学研合作有了一定的发展

1992年, 国家经贸委、原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产学研联合工程, 采取了多种措施鼓励产学研合作。2002年6月28日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制定了《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企业优化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 充分发挥区域或国家技术创新平台的作用, 促进一国或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数据表明, 最近几年高等学校接受来自企业的委托研究经费迅速增长, 1998年为36.8亿元, 到2005年时已增长为172.9亿元, 高校2005年来自企业的科技经费接近1998年的5倍。

2 我国企业R&D投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 中国企业R&D活动日渐活跃, R&D投资呈逐年增长之势,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2.1 R&D投资强度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R&D投资无论在绝对额上还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是较低的。美国在2004年的R&D投资总额为3125亿美元, 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68%, 而2004年, 中国R&D投资总额为240亿美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3%, 同时期日本R&D投资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13%, 远超过美国, 韩国R&D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5% (2) 。

R&D投资强度 (R&D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是衡量企业R&D能力的主要指标。发达国家经验表明, 企业R&D投资只有达到其销售收入的5%以上, 才有较强的竞争力, 达到2%只能维持企业的基本生存, R&D投资强度不到1%的企业极难生存 (3) 。而统计数据显示, 2005年中国大中型企业R&D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仅为0.76%, 尚未达到1%这一国际上认为极难生存的水平。

2.2 研发人力投入不足

科技人员的数量与素质是决定企业R&D能力的关键因素。企业R&D能力与科技人员的数量、素质具有直接的线性关系。毫无疑问, 企业拥有的技术研发人员数量越多, 实现技术研发突破的可能性就越大, 企业所拥有的技术研发人员的素质越高, 知识结构越合理, 它的研发能力也就越强。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 中国加大了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 科技人才的数量和素质不断上升。2005年, 中国的科技活动人员总数达381.46万人, 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达256.06万人, 分别是1991年的228.6万人和132.1万人的1.67倍和1.94倍。每万名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也从1991年的11人上升至2005年的20人。但是,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研发人力投入依然较低, 2005年中国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1364.8千人, 在绝对数上不少, 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 每万个劳动力中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数量仅为18人, 远远低于加拿大的67人, 法国的66人, 德国的67人, 意大利的28人, 日本的97人, 韩国的75人, 英国的55人, 美国的90人。另外, 从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来看, 中国许多企业的大部分工程技术人员都忙于日常生产性技术或传统学科的研究, 而真正从事高技术开发和应用学科研究的人员较少。

2.3 企业研发投资绝对额增长较快, 相对额增长不足

中国企业R&D投资逐年增长趋势明显, 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 (如表2所示) , 2005年R&D投资为1250.29亿元, 是2001年R&D投资 (442.3亿元) 的近3倍, 但2005年的R&D投资占销售额的比重是0.76%, 与2001年相同, 这一指标还低于2002年的0.83%。从研发人力投入的角度看, 在绝对额上, 研发人员数的增长也是不稳定的, 2001年之后有下降趋势, 2005年增长较多, 但从研发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比重这一相对指标来看却更不乐观, 从2001至2005年, 该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 由2001年的1.99%降至2004年的1.25%, 到2005年时稍有回升, 为1.62%, 但尚未达到2001年的水平。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年鉴 (2006) 》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06) 》的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2.4 中小企业R&D投资不足

与较低的R&D经费投入强度并行的是, 中国中小企业R&D投资相对不足, 这与R&D资源过于向大中型企业集中有着密切的关系。从R&D投资情况看, 2005年, 全国企业共支出R&D经费1642.05亿元, 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支出1250.3亿元, 占全部的76.14%。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实践表明, 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在美国, 大约50%以上的科技发明是小企业完成的。1996年, 德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以品种来计算, 75%是小企业生产的, 15%是中型企业生产的, 大企业生产的仅占10%。根据教育部科技司对全国173家大中型企业和58家小企业的调查, 在产学研合作研究, 开展技术创新的问题上, 大中型企业的动力远不及小企业强。然而, 在中国中小企业中, 高新技术企业不足10%, 中小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的经费约占全国研究经费的40%, 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而且R&D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固定资产, 自主开发能力很弱。

近年来, 国家在科技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但在2004年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中, 小企业所占比重仅为22.1%, 与2001年的30.2%相比反而有所降低, 中型和大企业分别占到38.7%和39.2%;其中, 小企业占比较高的是在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中, 所占份额达到56%, 在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份额分别是13.7%和16.3%。因此,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仍有相当大的拓展空间。

2.5 R&D投资结构有待改善

R&D投资按活动类型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 许多国家的情况表明, 基础研究作为激发原始性创新的源泉, 对于国家竞争力影响很大, 但与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 中国基础研究投入长期偏低是不争的事实。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施“稳定地加强基础研究”的战略, 近年国家通过调整科技计划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基础研究计划的支持, 并实施“知识创新工程”, 这一系列旨在加强基础研究的举措使得基础研究经费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但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这一重要指标, 多年来一直徘徊在5%上下。2005年R&D经费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的分布结构为5.4%、17.7%、77%。2003年, 基础研究经费在占R&D经费的比重美国达18.7%, 韩国为15.1%, 法国更高达24.1%。

中国R&D投资中基础研究所占比重较低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现阶段中国基础研究经费近90%依靠政府提供, 来源主渠道是中央财政的专项拨款, 中央财政持续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是中国基础研究活动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中国R&D经费总量的快速增长, 其中的增长部分主要源于企业试验发展活动规模的扩大, 企业部门对基础研究的投资量很小。发达国家的基础研究投入占R&D经费总支出的13%以上, 这与它们的资金来源密切相关, 对基础研究投资以政府作为主渠道而不完全依赖于政府, 企业界积极介入、高校及非盈利机构有一定份额的投资, 是这些国家基础研究经费保持较高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1999~2006) [M].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2006

[2].中国科技部.OECD《主要科学技术指标2006/1》, 南美洲科技指标网络, IMD《世界竞争力报告2006》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篇8

3月31日, 中国商业联合会与江苏众瀛联合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姜明、王琴华、刘建沪、王民, 副秘书长周京英、朱金兴, 中商联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戴中久总经理, 会员部副部长沈实, 办公室副主任王越涛和江苏众瀛联合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倩芳、董事副总裁廖天、董事杨辉生参加了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由中商联副会长王琴华主持。刘建沪副会长宣读了战略合作意向书, 中商联副会长兼秘书长姜明与江苏众瀛联合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倩芳代表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意向书。王倩芳董事长和王琴华副会长分别讲话, 双方对下一步合作事项进行了磋商。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篇9

2014年8月25日, 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项目管理办公室来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开展数据资源和信息化建设情况调研, 并与相关处室交流座谈。部水利信息中心常志华副总工接待了调研组一行。

会上,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项目管理办公室介绍了“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项目整体情况, 说明项目自2012年启动建设, 旨在汇集国内外工程科技领域中的海量数据, 通过深度检索和智能获取技术, 挖掘和发现数据背后的知识, 向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为以院士为代表的广大工程科技工作提供科研、教育等知识服务, 项目目前已初步建成包括制造业、农业等在内的12个专业领域知识服务系统;并强调本次调研是为下一阶段准备启动水利水电专业知识服务系统建设而开展的前期工作。

部水利信息中心针对调研目的, 重点介绍了信息中心基本情况, 近年来水利信息化建设情况, 水利部目前已有软硬件、网络等基础设施及水利普查成果等信息资源情况, 并就信息资源更新机制、下一阶段如何利用水利信息资源为水利业务和社会开展服务进行了交流。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篇10

有资料可查期刊的产生距今不过300多年的历史。目前人们一致认为世界上第一种期刊, 也即是第一种科学技术期刊应该是1665年1月5日法国的议院参事戴·萨罗 (Denys de Sallo) 先生在巴黎创办的《学者杂志》 (Journal des Scavans) ;而第一种真正用于学术交流的期刊则是于同年3月6日由英国皇家学会秘书享利·奥尔登伯格 (Henry Oldenburg) 等人创办的英国皇家学会汇刊《哲学汇刊》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该刊现在的名称为《伦敦皇家学会哲学汇刊》, 并分为A、B两辑, 它是世界上创刊最早, 而且寿命最长同时又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性期刊。

2 中国期刊的起源及发展

2.1 中国期刊的起源

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西汉时期创办的“邸报”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但期刊的出现较欧洲要晚一个半世纪之多。第一份中文期刊是1815年由英国人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而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期刊是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于1833年在广州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后来, 陆续出版了《中外杂志》、《万国公报》等20余种期刊。但这些期刊均为外国人主办。而《吴医汇讲》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科技期刊, 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期刊和医学期刊, 为江苏长州人唐大烈 (?-1801年) 于清乾隆57年 (1792年) 8月刊刻。而我国科技期刊被冠以“杂志”二字则是始于1900年在上海出版的《亚泉杂志》, 该刊也成为中国科学家独立主编的最早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

2.2 近年来我国期刊的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国家政府非常重视期刊的出版发行工作。科技期刊是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 广大科技期刊工作者, 牢记使命, 把握导向, 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传播知识, 推广经验, 为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但是, 与世界发达国家科技期刊的发展规模和质量相比, 我国期刊仍然存在着相当的差距;我国科技期刊的在数量上可以称之为世界期刊大国, 但是,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精品科技期刊还为数不多;科技期刊信息量小, 学术质量不高, 出版周期长。出版业正在经历着一场重大的变革, 在出版体制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转变的过程中, 科技期刊业应该成为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和先锋力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 全国共出版期刊9821种, 其中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比重最高, 达到5000余种, 期发行量在25万份以上的科技期刊已有10余种。可以说, 目前, 一个基本反映我国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水平, 具有记载、传播和积累科技信息、科技理念、科技知识作用的科技期刊群已经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成为我国科技事业和出版事业的重要力量。

3 期刊的评定

3.1 核心期刊的出现

做为文献计量学的一个概念, 核心期刊是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文献学家布拉德福 (B.C.Bradtord) 提出的。布氏认为:如果将科学期刊刊载某一学科的相关论文数量统计起来, 并按顺序排列, 那么可以将期刊分为专门面向这个学科的核心区和与核心区同等数量论文的几个相关区, 这时核心区与几个相关区期刊数成1:a:a2…的关系 (布拉德福给出的a值约等于5) 。这就是著名的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他按照载文密度将专业期刊划分为对该专业最有贡献的核心区域 (nucleus) 和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几个相继区域, 将密度最大的核心区域的期刊称为“核心期刊”。后来, 美国文献计量学家加菲尔德 (E.Garfield) 用类似方法在引文分析理论中将其发展为包括多学科的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概念由此而产生, 而在我国此概念最早出现于1973年, 且用词不尽一致, 有“核心” 、“ 重要 ”、 “有意义 ”、“重点 ”、“基本”等等说法, 它们与布氏 (S.C.Bradford) 和加菲尔德 (E·Garfield) 所用的“核心 ”与“中心 ” (Nucleus与core) 意义相同。我国对核心期刊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经移植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发展至今, 其间进行了4次较大规模的“中文核心期刊”遴选。

3.2 期刊的评定标准

为了全面、准确、公正、客观地评价和利用期刊, 并与国际评价体系保持一致, 结合中国期刊的实际情况, 目前对于国内公开出版的各学科中英文期刊进行评价的指标大致如下:

3.2.1 期刊引用计量指标

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扩散因子、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引用刊数、即年指标、他引率、被引半衰期。

3.2.2 来源期刊计量指标

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海外论文比、基金论文比、文献选出率、引用半衰期。其中, 期刊引用计量指标主要显示该期刊被读者使用和重视的程度, 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评价期刊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和客观标准。

4 国内核心期刊评价机构及数据库建设

4.1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CSCD)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创建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简称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分为核心库和 扩展库。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 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 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共遴选了1048种期刊, 其中英文刊40种, 中文刊1008种;核心库期刊670种 (以Y为标记) 扩展库期刊378种 (根据2003年来源期刊统计)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具有建库历史最为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检索方式多样、完整、方便等特点, 自提供使用以来, 深受用户好评, 被誉为“中国的SCI”。

4.2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术期刊评价及文献计量学研究”中的一个子课题“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的研究成果。“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主持。《总览》设计了十分细致的类目, 有130余个学科, 覆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总览》从其它数据库中统计出相关各期刊的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影响因子等多个指标, 通过综合筛选和专家鉴定给出每一个类目的核心期刊, 并按重要程度排序。

4.3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南京大学共同研制, 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项目。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上, 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文的统计与分析, 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 评价科学研究质量, 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经过数年的努力, 现已开发的CSSCI (1998~2009年) 11年数据并在国际互联网上和国内电讯网上向社会各界提供多种形式的查询服务, 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该项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 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教育部更是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

4.4 中国期刊引证报告

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资源中心与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合作,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 结合“现有文献数据的规范、整理、加工及科技监测、评价基础数据库建设”课题研究, 联合研制开发该数据库。

4.5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ISTIC) 受国家科技部委托, 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ISI) 《期刊引证报告》 (JCR) 的模式, 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 结合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 确定了在中国出版的1405种科技期刊作为统计源期刊, 选择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平均引用率、基金资助论文比例等十几种期刊评价指标, 利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十几年积累的丰富数据, 编辑并出版各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4.6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社科文献计量评价中心共同建立的核心期刊数据库之一。其主旨是通过对学术期刊发展规律和增长趋势的量化分析, 找出期刊发展和应用中的核心部分, 为便利学术期刊的使用和优化文献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服务。该库年收录的来源期刊为700种左右。根据文献计量学的集中分散理念, 该库选出的来源期刊囊括了学术领域的权威期刊和优秀期刊, 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 其产出的论文能较完整地反映出学科发展的主流趋向。

综上我们看到国内目前对于核心期刊的评定标准不一, 数据库众多。应该承认无论是哪一个数据库对于核心期刊的评价都不能说得上绝对的具有权威性, 因为这些数据库的评价标准与收录指标尽管大体相近, 但其创建又各成一体, 且都不具有官方性质。而惟一具有官方权威的机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此项工作上却从未做过任何有关期刊级别、核心与否之类的评定。

5 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期刊评奖活动

获得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期刊评奖活动的奖项的期刊, 是全国期刊中的优秀期刊, 其总体质量应当说是在同类期刊中比较好的。但是, 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均是每二年评比1次, 其中有对获奖期刊学术水平进行专门的评估。期刊获得的这些荣誉都是阶段性的, 并不是期刊的终身荣誉。如果在下一个评奖年度未获得奖项的, 就不再是获奖期刊了。所以, 如果将期刊是否曾经获奖与其学术水平的高低直接挂钩, 也是不科学的。

“新闻出版总署从新世纪的第一年起, 调动全国期刊界的智慧和力量, 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中国期刊方阵”, 推动我国期刊出版事业的发展, 并为此制订了《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工作方案》。“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 形成宝塔形结构。

第1个层面为“双效”期刊。以全国现有8135种期刊为基数, 按10%~15%的比例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1000余种期刊, 作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通过各省 (区、市) 和中央部委评比推荐产生。

第2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

第3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

第4个层面为“双高”期刊, 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左右。

任何的评价系统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核心期刊的评选也不例外。一般来说, 核心期刊的评选活动与期刊的评优、评奖活动有所不同:前者重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期刊的优化使用, 注意按学科和研究领域评选和使用期刊;后者注重鼓励和提高期刊的整体水平, 目的在于通过期刊的评优活动, 推动期刊质量的全面提高, 如提高期刊的政治质量、学术水平、编辑质量和发行量, 它可以分级或分类按地区、按部门展开评选。了解这些不同点, 有利于核心期刊的合理使用。

6 结论

6.1 重新认识评定核心期刊的意义

由于核心期刊的出现及大行其道, 使得一些核心期刊在生产生活及科研实践中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核心期刊成为广大作者投稿的参考依据;核心期刊成为评价个人学术研究成果的指标;核心期刊成为图书馆导读和参考咨询的工具;核心期刊成为各数据库及馆藏机构选择性采购期刊的标准。由此可见核心期刊似乎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忽视核心期刊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正是其在各个领域的大行其道, 使得核心期刊的作用被人为的过分夸大了。我国出版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因此, 出版工作必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科技期刊文献的出版工作也不例外。而现实却是唯核心是举, 唯核心可用, 这与在某一学科领域内推行核心评定的初衷完全背道而弛。更有甚者, 一些刊社在入选了某个核心数据库之列后, 工作的重心就不完全的放在期刊质量与所载文献的学术水平上了, 而是尽其所能的大肆敛财。这与我国出版管理条例所述的出版工作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精神也是不相符的。籍此, 我们说应重新认识评定核心期刊的意义。

6.2 寻找科学评定核心期刊的方法

截止到2008年底, 我国有期刊万余种, 这些期刊都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并配发国内统一刊号的, 新闻出版总署从未就学术水平的高低为这些期刊划分过级别, 仅从出版管理的角度, 按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将期刊分成中央期刊和地方期刊。由于期刊是发表科研成果的主要园地, 因此期刊的级别涉及期刊管理、编辑、作者的评奖、入选、职称、晋级等很多方面,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对期刊级别的划分远比本文提到的要复杂得多, 依国务院制定的《出版管理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所述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全国期刊出版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制定并实施全国期刊出版的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 建立健全期刊出版质量评估制度、期刊年度核验制度以及期刊出版退出机制等监督管理制度。由此可见, 对于期刊的评定完全应由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威机构制定出科学分级的标准, 而不是现实状况下的众多民间组织创建的标准不一的各个所谓核心数据库。

摘要:文章从期刊的起源入手, 简要论述了目前国内科技期刊文献的发展现状, 涉及对现有文献数据进行规范、整理、加工及科技监测、科学评估的几大基础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CSCD)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中国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等的建设情况以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于期刊文献包括科技期刊在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在此基础之上探寻对于科技期刊文献进行科学评定的意义与方法。

关键词:期刊,科技期刊,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数据库,科学评定

参考文献

[1]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473/n35503/10941828.html[EB].2008-10-20

[2]新闻出版总署就报刊退出评估体系征求修订意见.http://www.gapp.gov.cn/cms/cms/website/zhrmghgxwcbzsww/search.jsp?mytext=%BF%C6%BC%BC%C6%DA%BF%AF&q=&word=&siteId=main[EB].2009-05-27

[3]孙寿山.总署将推动优秀科技期刊做大做强.http://www.gapp.gov.cn/cms/cms/website/zhrmghgxwcbzsww/layout3/header.jsp?chan-nelId=1025&siteId=21&infoId=461321[EB].2008-10-20

[4]张亚军.核心期刊与品牌期刊[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 (3)

[5]《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2008年版) 》简介http://www.cass.net.cn/manager/images/pic/2009819160100.doc[EB].2009-02

[6]学术期刊分级研究述评.http://www.mflw.cn/html-data/40/0503/9.htm[EB].2005-03-28

[7]吴韬信.对我国两次核心期刊评定的思考[J].图书馆, 1998, (1) :42-47

[8]汪华明, 江家凤.关于我国图书馆学类核心期刊评定几个问题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 1997, (3) :42-45

[9]蔡丽珠, 汪若洁.试论我国科技期刊的级别及其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2) :137-140

[10]王凌峰.中国核心期刊评选的一个本土化方案[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8, (4) :124-126, 129

禾讯科技:用数据为农业预测未来 篇11

成立日期:2009年6月

所处行业:科技

主营业务:农业专业卫星遥感监测服务

行业地位:全国首个全球农情监测系统

管理团队:CEO向涛

融资情况:天使投资210万元

禾讯科技将卫星遥感技术商业化,除了为政府农业部门提供服务外,其也瞄准金融市场对数据的刚性需求,为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提供农情数据服务。通过独家分析模型对数据深入挖掘和分析,禾讯科技为客户提供及时、客观的农情监测服务。禾讯科技目前除了掌握每日两次更新的卫星数据,还拥有全球2002年以来的连续更新数据。

技术是起点

利用卫星监测数据,通过对数据挖掘和分析,禾讯科技为客户提供包括大宗作物收获前估产、长势监测、灾情评估等服务。运用领先的卫星遥感技术和独特的分析算法开发出的全球农情监测系统,是其核心技术壁垒。

禾讯科技拥有独立的研发团队,到目前为止,其自主研发的3.0版“全球农情监测系统”已初步形成多源海量数据实时获取、数据生产与分析、产品展示及分析等三大关键技术支撑。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经济金融研究所主任范博宏认为,禾讯科技利用卫星技术、开放的数据平台和分析平台让用户能快速、方便并且廉价地获得第一手全面数据,满足了用户需求。

瞄准金融对数据的刚需

禾讯科技CEO向涛的目标,是将禾讯打造成一家为农业“预测未来”的信息服务企业。因此,禾讯科技走的是一条绝对市场化的路线,目前已拥有近百家客户,包括政府、咨询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和投资基金等机构。

举例来说,农产品产量及灾情的预测对于农产品期货公司来说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他们在金融市场里是否能获利。因此,为了得到准确及时的农情监测数据、打破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很多期货公司都成为了禾讯科技的客户。

用户注册后可以免费查阅到除最新30天外的一年内数据,最新和历史的数据则需要付费。针对期货交易市场,禾讯科技推出的收费服务则意味着用户提前获取第一手数据。

另外,对于保险公司客户,禾讯科技为其提供灾害监测以及灾损评估,将成本最小化。

创业接力基金合伙人徐毅律表示,禾讯科技充分利用数据采集资源,依托信息平台技术,顺应了近年来金融期货行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发掘了新的市场需求。

商业模式评价:

在中国新兴跨界行业中,农业是发展和改造空间最为广阔的。禾讯科技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独特的分析算法,为用户提供及时、客观、全面的数据服务。如何利用数据更好地服务金融市场,是禾讯科技未来盈利的关键。

科技事实型数据库建设研究 篇12

关键词:科技事实型数据,数据分析,科技决策

0 引言

事实型数据是对客观世界中事物的描述, 可客观地反映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对于科技领域来说, 事实型数据是指长期积累形成的与科技创新全过程相关的各类科技信息资源, 涉及客观描述科技创新决策和具体的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各类科技信息资源[1], 具体可涵盖科技政策、技术开发成果、知识产权信息等内容以及其他有支撑作用的信息资源。为此, 本文在分析苏州市科技事实型数据建设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对提升该市科技计划项目的发展和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科技事实型数据库建设的现状

目前, 科技情报机构往往采用的是购买商业数据库的方式来提供服务。但是, 我们可以看到, 商业数据库提供的都是普遍性服务, 数据大部分主要集中于期刊、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等内容, 并且在使用上有很多限制, 功能也比较单一 (见表1) 。要想在研究工作中形成优势, 科技情报机构必须构建服务于特定对象和目标的事实型数据资源库, 对资源实现最大化利用, 提升数据的使用价值。

科技事实型数据中有一部分数据主要贯穿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整套流程中, 如项目指南发布、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立项、签订项目合同、项目中期检查、项目验收、资料归档[2]。在各个阶段, 项目申报系统都会产生大量的事实型数据, 对这些数据的积累、使用和分析将会对我市的产业分布以及科技领域的发展情况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注:数据截止于2014年7月。

目前, 科技情报机构的业务很大程度上成为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延伸, 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外围性工作, 成为科技管理部门的得力助手。我们搭建并维护着市科技计划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具有科技事实型数据库数据整合和建设的独有优势[3]。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虽然包含了从项目申请到项目验收等流程中的很多数据, 但是, 这些数据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 没有连结性。同时, 这些数据还仅仅局限于科技计划类别所包括的范畴, 对于科技决策的支撑力度还远远不够。

此外, 科技情报机构尽管采用自建或者与其他单位合作的方式开展科技发展动态研究、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科技发展跟踪研究和科技发展预见研究等研究工作。但是, 这些研究通常限于一隅, 和当地实际情况结合的力度显得不足, 或者欠缺相关方面的事实数据导致研究成果不够全面, 从而不能对上级主管部门起到有效的辅助决策作用。

2 科技事实型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内容

科技情报机构建立完善的科技事实型数据库不仅能提高自身能力建设, 还能对上级主管部门在进行项目决策时提供有依据的支撑。因此, 科技情报机构应着重建设以下5类科技事实型数据库, 为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科技发展的决策和科技政策的实施奠定基础。

(1) 建设科技查新类事实型数据库

科技查新是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相结合的情报研究工作, 它以文献为基础, 以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为手段, 以检出结果为依据, 通过综合分析, 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进行情报学审查, 写出有依据、有分析、有对比、有结论的查新报告[4]。因此, 查新有较严格的年限、范围和程序规定, 有查全、查准的严格要求, 要求给出明确的结论, 查新结论具有客观性和鉴证性。基于这些事实型数据, 我们可以有效积聚、整合和保存科技查新事实型数据资源, 建立科技查新数据库, 分析科技成果的分布以及科技创新的发展态势, 从而更有效地支持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和实施。

(2) 建设科技项目类事实型数据库

科技项目管理包括发布项目指南、项目申报、项目评审、中期检查、项目验收等过程[5]。在每个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事实型数据, 如项目申报书、中期检查报告、结题报告、验收报告以及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软件著作等。基于这些事实型数据, 不仅可以进行科技发展趋势的分析以及科研机构的评价等基础性研究工作, 还可以进行技术发展预测与分析等服务。例如, 基于项目申报书, 就可以了解当前的研究热点, 建立技术领域的发展演化模式等[6]。基于中期检查报告和验收报告, 可以掌握项目的进展状况, 如各种参数指标的考量等, 对产业或技术发展进行一些趋势走向分析工作。

(3) 建设政策类事实型数据库

科技情报机构在为上级主管部门对某些产业或者地区发展进行调研时, 经常需要了解某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的科技政策, 如果平时没有积累这些数据, 则很难对需要调研的内容提供令人信服的数据支撑。因此, 科技情报机构应有意识地、长期地收集并加工国家、省、市科技政策类数据, 具体包括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以及人才政策等, 以提高科技政策制定的权威性[7]。基于这些事实型数据, 能够直观、清晰地看出国家、省、市在科技发展方面的走向和态势, 同时能够进行比较, 引领国家、省、市向有利于区域发展的产业过渡。

(4) 建设产业类事实型数据库

当前, 随着科技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各级政府都纷纷将其列为政府的工作重点, 与第一和第二产业一起支撑着区域的经济发展。由于业务密切联系着科技主管部门, 科技情报机构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科技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产业类数据包括一些宏观统计数据, 如产业发展情况、投资情况, 还包括产业统计数据, 如产业内企业数量、企业销售情况等, 以及企业自身数据, 如企业基本情况、技术创新情况等等。基于这些事实型数据, 科技情报机构可以对产业发展态势、企业发展方向、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形成专题报告, 以供上级主管部门在进行科技发展的决策时作为参考。

(5) 建设专利信息事实型数据库

专利信息作为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成果, 对于科技战略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专利信息的分析, 可以获取大量的情报, 可以反映出技术发展趋势、专利申请的经济利益趋向, 以及专利申请者的研究开发方向、能力和经济实力等内容[8]。科技情报机构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整合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美国专利商标局、欧洲专利局、日本专利厅的多种专利数据源, 并综合专利题录信息数据源、专利法律状态信息发明说明书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技术, 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加工, 形成高质量的专利信息数据库。基于这些事实型数据, 不仅可以对某一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并用可视化的表达方式绘制出来, 如专利地图, 从而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历年专利动向、专利技术分布和技术发展趋势等信息;还可以对某一专利的研发人员进行跟踪, 掌握研发态势, 挖掘高精尖人才为企业发展助力。

3 科技事实型数据库的应用

科技事实型数据库的建设将对今后的科技情报工作带来充分便利, 而大样本、全样本的分析, 将为今后的科技项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这些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和整合, 可以实现如下的信息分析服务内容。

(1) 立项监测。基于项目类事实型数据, 可以对项目负责人承担项目情况进行分析, 避免项目负责人同一年承担多个项目的情况;同时, 还可以对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监测, 避免承担单位在多个计划类别下进行申报造成的重复立项, 为科技主管部门提供立项管理。

(2) 产业研究。基于项目类事实型数据和产业类事实型数据, 可以分析区域内不同行业或领域的发展变化情况, 还能够反映出区域对各种行业或领域的支持变化情况。而且, 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 可以建立动态的产业地图, 直观地显示出区域产业发展情况, 为科技主管部门在进行产业规划时提供辅助决策参考。

(3) 创新能力评估。基于项目类事实型数据和专利信息事实型数据, 可以对企业的历年承担项目、取得成果、科研人员构成和专利著作等情况进行分析, 从而能够更好地判断企业的发展情况, 如研发实力和产出水平等, 并能对真正具有创新的企业在经费支持方面时有一定的提升, 从而能够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以及区域的经济发展。

(4) 技术预见。结合科技查新类事实型数据、产业类事实型数据和专利信息类事实型数据, 可以反映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及带来这些发展变化因素的认识, 为主管部门和企业决策者提供实施决策的基础信息。

4 科技事实型数据库建设的建议

科技事实型数据库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 需要上级科技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同时也需要科技情报机构采取有效的机制和开发新技术, 一同来推动这一项工作的开展。

(1) 主管部门应统筹规划科技事实型数据库建设工作

科技查新类、科技项目类和科技政策类事实型数据是基础性资源, 目前大多数都以数字化形式呈现, 如果不及时收集、加工和集中保存, 数据就可能丢失。因此, 上级主管部门应统筹规划科技事实型数据建设工作, 加大科技事实型数据收集加工整合的经费投入, 推动科技事实型数据库建设工作有序地开展。

(2) 采用合作共建机制推动科技事实型数据库建设工作

科技事实型数据通常都缺乏连结性, 而且还需要长期的积累, 加上科技情报机构自身业务依托上级主管部门的性质, 往往都很难做到全面、完整地收集和加工这些事实性数据。因此, 科技情报机构需要与其他机构协作共建科技事实型数据库, 拓宽合作渠道, 一方面既可以提升自身能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建设的质量, 从而能够很好地支撑科技情报研究能力的整体提升。

(3) 研究开发新技术支撑事实型数据库建设工作

利用新技术来开发高效的服务平台, 连通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 才能有效地对这些数据源进行整合, 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这些数据的使用价值。以往的数据库建设方法和技术已不适应目前的环境,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需要我们利用各种技术, 如数据分布处理的技术、数据的抽取、数据的清洗、数据的标引、数据的索引等来对这些科技事实型数据进行加工整理。而一旦随着这些数据量达到一定的级别, 则需要使用大数据及相关技术, 如Hadoop, No SQL, Mongo DB来对数据进行处理, 提升数据使用和运转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贺德方.基于事实型数据的科技情报研究工作思考[J].情报学报, 2009 (5) :764-770.

[2]刘军, 范文虎.初探山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科学数据的汇交管理[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0 (5) :37-42.

[3]刘军.科技计划项目事实型数据库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3 (3) :97-99.

[4]李万伦, 黄文斌.我国科技查新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成果, 2005 (21) :10-11.

[5]李海峰, 党延忠.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的界定与表示方法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 2010 (2) :29-34.

[6]党延忠.科技管理及科研项目管理——我国基础性研究科研管理中的知识管理[R].大连:2009.

[7]贺德方.事实型数据:科技情报研究工作的基石[J].情报学报, 2010 (5) :771-776.

上一篇:港口设施会计处理下一篇:集中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