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制度

2024-08-19

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制度(共8篇)

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制度 篇1

为了规范期刊编辑工作,提高期刊编辑质量,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组织制定了《期刊编辑出版规程》,现由中国期刊协会颁布施行。

期 刊 编 辑 出 版 规 程

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

2009年

期 刊 编 辑 规 程

(第一稿)

目 录

一、总则

二、整体策划阶段

三、组稿阶段

四、审稿阶段

五、校对阶段

六、样刊监制阶段

七、市场反馈的监测与处理

一、总 则

1.为了规范期刊编辑工作,提高期刊编辑效率,保障期刊产品质量,提升期刊文化品质,制订本规程。

2.本规程依据期刊编辑实践经验和对期刊编辑规律的认识。3.本规程是针对单个期刊的编辑工作流程。

4.本规程立足于期刊出版单位自主策划的期刊项目,以投稿为主或其他类型的期刊项目可参照执行。

二、整体策划阶段

“整体策划”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确定期刊性质和读者对象定位,制订年度出版计划,进行栏目设置;二是指在某个期刊选题项目立项的时候,对选题内容及期刊编辑、制作、营销全过程所做的战略性筹划。

实施整体策划的目的在于:在重视开展调查研究、培养编辑策划能力和形成 有利策划工作的内部环境的基础上,将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合理组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不断创新的编辑策划机制,从而出精品、创品牌。

整体策划阶段主要工作及有关事项如下:

1.制订计划。根据期刊性质和读者对象,制订年度出版计划,包括选题计划、出刊计划、封面设计风格,以及版式设计格式等。

2.栏目设置。期刊的栏目设置关系到刊物个性特色的发挥和社会目标的实现,栏目设置的重点在于要有独立的风格,要划分重点和一般,要有长远的眼光和相对稳定的规划,期刊的栏目设置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需要相关策划人员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并且拟订年度栏目设置计划,经编辑部门、营销部门和财务部门集体讨论通过后实施。栏目设置重点考虑如下方面:

(1)栏目的主题及名称;

(2)栏目的主要内容、规模及体裁;(3)栏目的风格特色;(4)读者对象。.选题策划。选题策划从信息采集开始,信息采集从社会调查入手。编辑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调查,搜集社会发展信息、科学文化信息、出版行业信息、期刊市场信息、作者和读者信息,掌握大量一手材料,并使用科学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分类、综合、分析,从中寻找选题方位,进行选题策划。

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在期刊内容符合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各类读者的不同需求,构思并策划选题。策划选题须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选题的主题及名称;(2)选题的内容、规模、体裁;(3)选题的价值;

(4)与类似主题的期刊比较,选题的优点及特色;(5)读者对象。

4.实施方案策划。对期刊项目从设想到成品制成的全过程做出宏观的、大致的考虑。包括下列内容:

(1)人力方面。以选题内容、规模、体裁和读者对象为坐标组织记者队伍;

选择专业知识、业务水平、组织能力、文字功底能够胜任此类稿件审稿工作的编辑人员,对编辑人员的工作量做出估计,并定期进行相关考核。

(2)财力方面。根据选题的内容、规模、作者报酬和期刊的形态、用料以及投入的人力成本等因素,进行本量利分析。预估成本、印数、定价、利润,提出资金准备方案。

(3)进度方面。根据选题的内容和规模,安排组稿、撰稿、审稿、校样处理、印制等各项工作的进度,列出大致的时间表。

5.营销方案策划。根据选题的特色、价值、读者对象和编辑、印制的时间进度,提出营销策略。

6.选题立项。在选题、实施方案、营销方案策划比较成熟的前提下,申请立项。申请立项涉及如下事宜:

(1)撰写选题报告。选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选题的原因、依据、目的、进度安排、特殊情况及应对措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等。

(2)进行三级审批。一级为该选题的责任编辑,二级为编辑部主任,三级为总编辑。

(3)集体论证。一般放在编辑部主任批准之后、送交总编辑审批之前,由编辑部门、营销部门、财务部门的有关人员参加,论证选题的可行性,供总编辑决策参考。

(4)建档备案。一般选题,经总编辑批准、签字便成为可以实施的正式项目,由编辑部门实施,同时须在行政部门进行选题备案。

7.增刊策划。2005年12月1日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实施了《期刊管理规定》,该规定明确了期刊增刊审批内容,提出了对增刊的规范性要求,明确了每种期刊每年只允许出版两期增刊,由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批。期刊在每年的一月份拟定当年的增刊计划,撰写相应的增刊策划报告,经编辑部门、营销部门和财务部门集体讨论通过后,报相关审批部门,届时按预定计划执行。

三、组稿阶段

期刊的稿件主要包括自采稿、约稿和投稿三类。

1.自采稿件的成稿过程遵循以上整体策划阶段中的选题策划、审批及实施流程。

2.约稿的主要工作及有关事项:(1)选择合适的作者。

(2)与作者商讨撰稿事宜。其中包括向作者全面介绍选题策划的意图及内容;帮助作者了解稿件的结构、体例;确定作者所要撰写的内容及各部分的篇幅;如需配图,向作者提出有关图稿的要求;约定交稿时间。

(3)与作者签订约稿合同。

(4)关注作者写作情况。在撰稿过程中,与作者保持联系,随时沟通情况。作者拟出写作纲目后,要及时审读并与作者商量修改。

(5)按约定时间收稿。

3.处理投稿的主要工作及有关事项:(1)公布投稿地址或邮件地址。(2)由专人定期对投稿进行初选。

(3)通过初选的投稿根据其选题分配到期刊的相关部分,并确定该稿件的责任编辑,由责任编辑按照流程提交选题,进行审批立项。

4.稿件组合的主要工作及事项:

(1)内容设计。内容设计是体现选题设想的作品内容的组织形式。一般采用切割、归类、分层、组合的方法,将作品内容编织起来,使之成为架构合理、层次分明、前后协调、内容完整的组织系统。

(2)形式设计。形式设计是体现选题设想的作品内容的书面表现形式。以贴切、恰当展示作品内容为目的,涉及行文的语体,标题的形式,层次的区别,字体的安排,数字、年代、引文、注释的样式等等。凡行文形式可能产生歧异的地方都要做出限定。

(3)美术设计。美术设计是图书的审美形式。运用艺术手段对图书整体及各个部件的形式进行艺术构思,做出艺术处理方案。

四、审稿阶段

审稿是编辑流程的中心工作。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审级、两道程序、六个环节。

三个审级是初审、复审、终审;两道程序是审读、审订;六个环节是初审审读、复审审读、终审审读、初审审订、复审审订、终审审订。

审稿阶段主要工作及有关事项: 1.三个审级的责任限定。

(1)初审由责任编辑负责。责任编辑由具有中级以上出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担任。初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在责任编辑的指导下从事初审工作,但稿件必须经过责任编辑认可、签批。

(2)复审由具有副编审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编辑部主任或副主任负责;也可以委托其他正、副编审代审,但必须由具有副编审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编辑部主任或副主任复查、决断、签批。

(3)终审由具有副编审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总编辑或副总编辑负责;也可以委托其他正、副编审代审,但必须由具有副编审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总编辑或副总编辑复查、决断、签批。2.两道程序的任务和目标。

(1)由前三个环节构成的审读程序,旨在从宏观上把关,任务是鉴别稿件是否可以采用、有没有加工基础,做出采用、退修、退稿的决断,并对退修的稿件提出修改意见。

(2)由后三个环节构成的审订程序,旨在全面把关,任务是对已决定采用并具加工基础的稿件进行润饰、优化,使之达到出版水平,得以发稿。3.审读程序的工作及有关事宜。

(1)初审审读。通读稿件。衡量是否符合内容质量要求,是否符合约稿合同约定,是否具有出版价值;立论是否成立;逻辑是否严密;结构是否合理;体例是否妥帖、一致;行文是否通顺、规范。做出决策:质量、价值都符合要求且具备加工基础的采用;质量、价值基本符合要求但尚不具备加工基础的退修;质量、价值有一项不符合要求的退稿。对准备退修的稿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写出审读报告,随同稿件一并送交复审。

审读报告要写明稿件来源、稿件内容、作者情况、审稿过程;对稿件价值、质量做出评价;对其中的政治、政策、敏感问题做出分析、判断;对稿件提出处理意见,并说明采用、退修、退稿的理由。

(2)复审审读。在通读稿件的基础上,对初审审视过的问题进行复核,对初审的意见做出判断;提出处理意见;写出审读意见,随同初审报告、稿件一并送交终审。

(3)终审审读。在浏览全稿的基础上,根据稿件的内容、性质和初审报告、复审意见,有目的地重点选读部分章节。对初审、复审审视过的问题进行思考,做出判断;对初审、复审提出的处理意见给以答复;写出审读意见,随同初审报告、复审意见和稿件依次退复审、初审。

(4)审读的后续处理。由责任编辑负责。以终审意见为依据,对稿件做出采用、退修、退稿处理。

4.审订程序的工作及有关事宜。

(1)初审审订。已决定采用的稿件可以进入初审审订环节。结合稿件的审读意见,在略读全稿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精读稿件;以优化稿件为目的,以达到出版水平为标准,对稿件进行字斟句酌的编辑加工。包括完善原稿的观点,消除政治性差错,纠正思想性差错,订正知识性差错;优化标题,统一层次,调整结构,润饰文字;规范标点,规范数字,规范计量,规范符号;审查图表,核对引文,检查注释,对校目录;核对索引,审查文献,统一用语,整理附录。最后还要与装帧设计的方案融为一体;需要其他工作配合的要做出批注,签发初审意见一同交复审。

(2)复审审订。通读稿件,对初审审订的工作做全面检查,处理初审审订的遗漏问题,对初审审订的结果做出评价,对稿件的质量做出判断,对初审审订提出的处理意见做出回应,写出审订意见。同意发稿则签批发稿单,随同全部稿件材料送终审;需要退审则写明理由,指出重审范围、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提出指导性方案,随同全部稿件材料退初审重新审订。(3)终审审订。浏览全稿,根据稿件内容、性质和初审审订报告、复审审订意见,有目的地重点选读部分章节。处理初审审订、复审审订的遗漏问题,对初审、复审讨论的 问题做出回应,对稿件的内容质量、语言文字质量、7 体例的一致性、结构的合理性、装帧设计的水平做出判断,重新衡量一下稿件的价值,做出发稿、退审、退修、退稿的决断,写出审订意见。同意发稿则签批发稿单,随同全部稿件材料依次退复审、初审;需要退审则写明退审理由,指出重审范围、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提出指导性方案,随同全部稿件材料依次退复审、初审;退修、退稿是在特别特殊或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需与复审、初审共同研究具体措施。

(4)审订的后续处理。终审同意发稿的,复审通稿翻阅,处理终审提出的问题,退初审。初审通稿翻阅,处理终审、复审提出的问题,送责任编辑。

终审要求重审的,复审可以解决的在复审层次上解决,需退初审解决的退初审解决;初审、复审重新审订后认为达到了发稿要求,各自写出重审报告,再送终审。

终审要求退修、退稿的,由初审、复审、终审共同研究,提出妥善的处理方法,由商定的人员按商定的方法处理。

6.广告审查。期刊的广告是一种信息源,应赋予其信息属性,在期刊广告审查中应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前提,遵循专业性、严格性及优质服务的原则。

各期刊社应挑选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广告审查员,负责对期刊发布的广告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审查,严格把关,在期刊社内部建立起广告专人检查制度。经审查合格的广告,予以发布;经审查,发现问题的广告可直接报告总编辑,并商讨处理意见;未经审查的广告,不得发布。

五、校对阶段

校对工作是期刊生产流程中的独立工序,其作用是将文字差错和其他差错消灭在期刊出版之前,从而保证期刊的传播和积累价值。它与编辑工作相互衔接又相互独立,共同构筑期刊质量保障体系。校对阶段的工作分为初校、二校、三校和通读检查四个阶段,称为“三校一读”。

校对人员的工作包括两个基本职责:其一,忠于原稿,依据原稿逐一核 对校样,消灭一切排版上的错误,包括文字、数字、符号、标点、图表以及格式等错误;其二,发现原稿中存在的各种错误,并用铅笔在校样旁注明疑问,提请编辑部门解决。

校对阶段主要工作及有关事项:

1.初校的职责。依据原稿和对校样,完成上述第一个职责中的各项任务,在文稿质量达到规定标准即差错率为1/10000的前提下,做到灭错率为85%,同时兼顾第二个职责。

2.二校的职责。依据原稿和对校样,完成上述第一个职责中的各项任务,继续消灭初校遗留的错误,并核对初校所改是否正确,做到灭错率为80%,同时兼顾第二个职责。

3.三校的职责。依据原稿和对校样,完成上述第一个职责中的各项任务,消灭初校、二校遗留的错误,并核对初校所改是否正确,同时兼顾第二个职责。

4.通读的职责。消灭校对过程中所遗留的所有的错误,尤其要注意隐性的政治性、思想性差错以及病句及其他语法错误,还要注意人名、地名、书刊名、组织机构名等的前后统一。

六、样刊监制阶段

发稿后,编辑要与校对、出版人员密切配合,做好校样处理和样刊检查工作。1.校样处理。初审者要适时处理校对在各个校次中提出的质疑;对校样上改动的内容进行鉴别、选择和誊录;通读终校后的校样,检查期刊各个部件的校样,确认付印样。初审者、复审者、终审者要审查付印清样核红稿、期刊各个部件的印前样,确认无误后签印。

2.样刊检查。期刊在成批装订前,除责任印制、责任设计、责任校对从不同角度参与样刊检查外,初审者、复审者、终审者须从总体上进行样刊检查。样刊全面符合质量后签装。

七、市场反馈的监测与处理

1.在选题策划和期刊编辑、出版、营销过程中,编辑人员应始终着眼市场发展态势,关注读者的需求反馈,并充分考虑营销策略的客观需要,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相关部门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利用多种传媒,采用各种形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依情依势依时地做好宣传引导及协调工作。使读者更全面、更具体、更真实地了解本刊,购买本刊,认可本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刊物所应有的社会效益,产生经济效益。

2.在刊物出版发行后,编辑人员应及时关注和了解读者的意见回馈及社会评价,尽可能广泛地收取各方信息,并在对所收集信息全面归纳和分析总结后,将其作为对本刊市场定位、刊物特质、出版价值及内在质量进行综合衡量与完善的评判因素之一,继而对刊物进行再审视与再品评,汲取结经、总结不足,为刊物在今后发行中的不断改进和开发新选题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

3.期刊自评(也可放在刊物发行之后进行)。对于已经印刷发行的新刊,应及时组织编辑、记者对刊物内容进行内部评审(包括文字差错率、文章可分优良差),奖优罚劣,从而提高编辑记者的水平。

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制度 篇2

科技变化日新月异,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我国的编辑出版也日益现代化和科技化。数字化出版已由概念转变为现实, 渐渐融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在数字化出版趋势下, 对科技期刊编辑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科技期刊编辑素质及其提升途径进行了探析。

数字出版是指在传统的纸质媒体之外运用其他媒介作为载体, 把图像、文字等内容呈现出来的出版形式。从专业性来看, 数字出版的概念是建立在传统的纸质出版内容和媒介基础之上, 结合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 融合而成的一种新兴复合出版形式。

数字化出版趋势下

科技期刊编辑素质要求

随着数字化出版技术的不断发展, 编辑出版技术手段已经有了很大改进, 包括稿件采编平台管理系统、计算机校对软件、期刊排版软件、文献上网共享技术、数据安全技术、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等。在这个数字化出版时代, 这些高科技手段是编辑在数字化出版过程中所必须具有的。数字出版给编辑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展示平台, 要求编辑工作者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

1. 熟练掌握数字出版技术的素质

数字出版技术的两大基础便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 编辑要不断提高自身大规模快速处理和管理文稿数据的能力, 熟悉数字出版的各项流程。在数字出版的趋势下, 科技期刊编辑除了需要处理大量的文稿数据外, 还需要拥有科技信息的传播和出版管理方面的相关技能知识。传统的出版技术已不能适应数字化出版发展的需要, 因此熟练掌握数字出版技术是编辑必备的素质。

2. 信息素质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信息内容已成为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技期刊作为引领科研方向、凝聚科技力量、汇集创新成果的前沿阵地, 对编辑人员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字化出版趋势下, 科技期刊编辑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才能发现、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新信息, 才能充分展现科技期刊的核心价值、重要功能和社会责任, 才能在数字出版领域取得重大的突破和竞争优势。

3.娴熟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术素质

出版业的快速发展, 对科技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数字化出版趋势下, 娴熟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术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数字化出版越来越倚重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个平台, 各种编辑信息的处理都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撑, 所以, 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已成为数字化出版趋势下的基本技能。

数字化出版趋势下

科技期刊编辑素质提升的途径

1.不断学习, 优化知识结构

不论是年轻的、资深的编辑, 还是专家型、杂家型编辑, 都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 积极主动地吸纳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理论的精髓, 丰富、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增强运用新知识的能力, 以适应时代和办刊的需要。如果停止学习, 就会使编辑在自己的编辑岗位上停滞不前, 不利于期刊社的发展, 也不能拓展人文视野, 不能放眼多学科专业, 不能追踪前沿性成果, 不能挖掘深层次理论的精粹, 就会限制思维的宽度, 难以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 不能很好地推动科技期刊创新发展。

2. 转变观念, 强化主体意识

在数字化出版驱使下, 科技期刊编辑要学会主动转变出版编辑观念, 紧跟数字出版的潮流, 不受传统出版观念的束缚, 不断强化自身的主体意识。在接受新事物的基础上, 要学会吸收其精华, 有所创新, 不要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之上。不能产生对数字出版等新技术的抵触心理, 要善于把新技术为我所用。

在这些过程中, 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能够按照规范化的编辑程序、方法进行工作, 而且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工作经验、社会生活感悟、思想感情等来创造性地进行编辑工作, 以具体的编辑实践潜移默化地推动数字出版素质的提高。

3.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数字出版技术

创新意识是数字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而信息时代便捷、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快捷方便的信息加工和创造的方式也为学习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 在学习中要增强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 敢于打破陈规陋习, 能够不为传统思想及习惯所束缚, 敢于标新立异, 大胆提出新的概念、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 发明新的产品和新的技术, 在新的技术的基础上能有所突破。虽然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 但不能仅仅局限如此, 要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在数字出版上走的更远。

结语

科技出版编辑应有的意识 篇3

一、主导意识

首先,在爆炸式的科技信息和资讯中,编辑要有意识地去发掘出版热点,有针对性地去策划选题,这样将极大地促进我们的出版,满足读者对知识技术的需要。

其次,编辑要有意识地引导作者。通过与作者对稿件立意的选取、篇幅的大小、内容的轻重取舍进行沟通,旗帜鲜明地张扬编辑的选稿取向和出版思想,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最后,主导意识还体现在编辑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当前,学科交叉融合尤其普遍,而编辑作为书刊的策划和组织者,大多出身单一学科。因此,科技出版的编辑,不仅要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努力扩大知识面,了解多学科知识,从而应对不断交叉和融合的多学科技术的发展,牢牢把握科技出版的方向,不断推出引领科技发展的出版物。

二、质疑意识

科学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科技出版,同样如此。作为一名合格的科技出版编辑,要敢于质疑专家的稿件:前后数据是否统一?数据、单位、公式演算结果是否正确?理论推导是否合乎逻辑?对所有的这些都要敢于提出问题。在科技书刊中,数据错误是比较常见的,笔者就曾在一些专家的书稿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但通过与作者的沟通和及时纠正,避免了成书后的缺憾。另外,学术发展史、多次嵌套引用等因历史资料的缺失,在时间、人物上容易出现错误,也需要带着质疑的眼光去看。

三、精品意识

随着书刊市场多元化、多极化,科技出版的需求越来越强,而更多的出版社也进入到科技出版的行列。2012年,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居世界首位。400多家出版社安排了5.2万余种科技书选题。2010年,我国科技论文被SCI数据库收录近13万篇,位居世界第二。然而,在欣欣向荣的科技出版背后,引用率低、精品少,却是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

提高精品意识,不仅是编辑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体现,也是科技出版发展的需要。首先,科技出版肩负着传播科技文化知识,交流学术研究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信息的重任。其次,提高精品意识,也是书刊生存发展的需要。在文化体制改革的今天,要想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最积极、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出版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的书刊,用精品书刊赢得读者,赢得市场。

四、创新意识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关键,也是科研工作的第一要务。作为科技出版,同样要有创新。

书刊出版的创新主要包括形式创新与内容创新。形式对于现代出版来说,非常重要。传统的科技出版,形式简单,渠道单一,且重视内容,忽视形式,制约了科技出版的传播作用。面对浩如烟海的书刊文献,读者选择的依据一定程度上,倾向于内容相近形式不同所带来的不同阅读体验。

科技编辑在创新之前,一方面要对市场的同类书进行分类、比较、归纳,做到对同类图书的优劣势了然于胸;另一方面,依靠高水平作者群的支持,把握科技发展的脉搏,及时抓住热点和重要应用技术,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科技发展成果,从而发掘选题素材,拟定选题项目,策划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选题。

五、市场意识

科技出版一直以来都是销量小,读者群狭窄。然而,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是科技出版必须考量的问题。首先科技类书刊,由于专业性强,对相关人员素质要求高,如果单纯由普通销售人员去宣传和推广,往往事倍功半。因此要强化科技出版编辑人员的市场意识。其次,由于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很少去传统的图书销售场所选书购书。因此,要扩宽营销渠道,利用网络等手段,开展出版物推展工作,从而进一步开拓市场。

没有科技出版及其所带来的知识传播和交流,就没有当代的科研活动。2012年,我国科研人员达320万居世界首位,并且还在不断扩大。这对于科技出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但是,国际上大的科技出版集团也已经进入我国,这也对我们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在这样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科技出版的编辑只有全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编辑创新力,提高出版生产力,从而为我国的科技出版添砖加瓦。

出版编辑实习心得体会 篇4

像编辑这一职位,对于一个文科出身的学生而言,是很诱人的。编辑的工作也总是透露了那么一丝神秘。既然不再读书,当然要面临工作。对工作,处出茅庐的我还真是不知怎样选择。只是觉得,自己毕竟是学文的,在自己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文学知识语言知识。所以,将来的工作最好还是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关,能进一步发展自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掌握。所以自然而然,编辑工作就成了我的首选工作。

值得庆幸的是,我的实习职责是人生励志的助理编辑。这样的实习工作虽然让我的日语专业无从用起,虽然,之前的我对励志类的书籍几乎“闻所不闻,看所不看”,但是,我依然珍惜我的实习机会。因为我相信,任何一件工作,都可以让我们在校园不曾接触的东西;任何一位在公司的前辈身上,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亮点。

我不知道我其他朋友们实习情况是不是顺利,但是,我的实习生活在最初的阶段,可以用“迷茫”两个字来概括。实习的第二天,单位就给我配备了一台电脑,起初是欣喜,而后便是迷茫了。初来乍到的我,完全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同在一个办公室的前辈们,似乎各有各的事情。报社的工作似乎不同于其它,灵活性和独立性更强。因此,这个时候得我更无助。我就这么无所事事的上上网,聊聊天,把所有网站的新闻看一个遍……这样清闲的日子,让我心慌。我反复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甚至对于所有坐办公室的工作开始排斥,这样的清闲,我会崩溃。

经历了最初的迷茫,我告诉自己,我不能就这样碌碌无为下去。如果仅仅是为了实习鉴定,如果仅仅是为了几句评语,如果仅仅是想要一个那出去好看的公章,我不需要只身来到北京。我想要的,是真正的收获。于是,我开始主动翻阅各类畅销类的励志书籍,总结这类书的共同规律,然后尝试策划一个选题,并向老师寻求指导和意见。经过三个星期,我策划了一本叫《一句话点燃你的智慧》,并列出整本书的提纲。最后在暑期即将结束时成功地完成这项在开始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种成就感不是言语能表达出来的,我想,这就是实践的经历所独具的吸引力吧。

编辑工作,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要在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整理、整体设计等编辑实践中总结探索它的规律性,并以此指导实践活动。如此循环往复,逐步建立和完善编辑学理论,才能使编辑工作不致成为盲目的实践,而成为自觉的创造性劳动。

编辑工作犹如一项系统工程。各环节相互联系、制约和促进,具有严密的整体性,而每一环节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环节中有许多工序,相互之间同样具有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一个环节、工序的工作影响着另一个或几个环节、工序乃至全部编辑工作。这就既要从宏观上把握编辑工作的整体性,又要在微观上抓好每一个环节、工序的工作,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要用严密的制度规范各自的职责和相互关系,使整个编辑工作协调一致,高效率运转。

这项工作,不再像前期策划那样繁琐,但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相应高许多。一件稿件在手,先要筛选,看它合不合适运用。如合适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工作。

处理即编辑,它的主要内容是:将篇幅长度编辑成所需的长度;词语的应用、文章的趣味性等方面也要附和刊物的特色。之后,细细校正文章格式、错字标点等。如有需要,添加“教师评语”。

这是我在公司的最后一项实习内容,也是较难的一项实习内容。这些具体工作说起来容易,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太简单。在编辑过程中,我也曾出现过一些错误,但在肖老师的帮助下,都已一一改正,并顺利完成编辑任务,在此过程中也学习许多知识。

编辑工作是一项高尚、光荣的职业,又是艰苦、细致的劳动。所以从业人员应当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包括无私奉献的品德,开拓进取的精神,敬业乐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廉正奉公的精神,严谨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编辑人员还要具有广博的学识和专业修养,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不间断地学习和汲取新的知识,以适应现代编辑工作的需要。编辑工作不单纯是个体作业,它是个体和集体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结合,每项成果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因此,做好编辑工作,不仅要有一批人才,有一支优秀的编辑队伍,同时要有集合人才的凝聚力,组成团结和谐的编辑工作的集体。这也是出版优质高效图书的基础。

通过在出版社的暑期实习,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增强,能够把学到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我了解到许多关于选题,策划,编辑,校对,排版,彩编等方面的知识,逐渐熟悉了文化传媒方面的一些知识,并进一步了解图书出版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紧密关系。同时,我学会了怎样同公司的其他同事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收到良好的经济效果。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也强烈地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素质,不仅要有广博得知识,高超的技能,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较高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而且要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

编辑岗位职责(出版社) 篇5

2.搜集和整理有关的学术研究动态及编辑出版信息,进行图书市场调研、组稿、书稿的初审和加工。

3.参与选题策划与组稿任务。

4.按质量管理规定的要求和审稿要求,进行书稿审读与编辑加工。

5.提出图书封面、版式设计构想、建议、要求,参与审查封面、版式设计。

6.提出印装和用纸、用材的建议,也可提出选择排版、印刷厂的建议。

7.提出选择校对人员的建议。对校对人员提出具体要求,对校对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8.提出图书定价的建议。

9.提出图书宣传广告的建议和设想。

10.协助本部门策划和实施图书运作方案。

出版社编辑个人简历 篇6

女 29岁 江苏人

学历: 硕士及以上

工作年限: 在读学生

期望薪资: 3000-5000元

工作地点: 上海 - 虹口 - 大柏树

求职意向:其他编辑/出版职位

教育经历

至今在校 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学

7月毕业 南京师范大学 音乐学(理论)

语言技能

普通话:很好 英语:较好

证书奖项

证书名称:朱敬文奖学金 颁发时间:3月 颁发机构:南京师范大学

自我描述

我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即将进入毕业班,在学校学习优秀,文字功底强,擅长文献翻译。已在期刊、音乐会节目单以真名或笔名发表翻译、文章和文案数十篇,热爱学术以及图书出版行业。

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制度 篇7

关键词:网络时代,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

“数字化生存”概念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互联网络的兴起与发展, 是文化传播媒介的又一次伟大的革命, 数字出版已经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数字出版新业态的产生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加快培养适应现代数字出版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 是现代出版业发展的总体态势。科技期刊作为承担传播科技知识, 宣传科学思想, 提高全民文化素质重任的重要载体, 不仅起着科技信息交流的作用, 而且起着科学传承的作用, 在进行科学传承的同时进行科学的积累[1]。其培养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就网络时代科技期刊如何培养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谈几点看法。

1. 网络发展对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人才的新要求

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 使信息的生产模式、传播方式、传播速度、覆盖范围和应用方式等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化、网络化给期刊社原有的编辑、出版、管理、经营模式带来了重大影响, 也给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编辑提出了迫切的新要求。

1.1 手段上的新要求

网络发展是以数字化为显著特征的一种新型文化信息传播模式。数字出版是指只要是使用二进制 (0、1) 技术手段对出版 (报纸、图书、杂志、地图、多媒体载体等) 的整个环节进行数字化操作, 都属于数字出版的范畴, 其中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 编辑加工的数字化, 校对过程数字化, 印刷复制的数字化, 发行销售数字化, 阅读消费数字化和日常应用数字化等等[2]。数字出版的发展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支撑新的编辑出版手段, 较之纸质版期刊,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传播具有更为快捷、覆盖范围广泛、互动链接迅速等特点, 因而是对期刊整个编辑业务流程、编排格式体例、出版传播方式的一种革命性的整合和再造, 它模糊了编辑、印刷、出版之间的界限, 淡化了“刊”与“期”的概念, 改变着期刊的信息采集、内容编排、形式表达、媒体组合、信息链接等方式, 并在数字化、网络化处理中对刊载内容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功能, 为编辑工作的创造性思维、期刊样式的精致化设计、读者定制的个性化需求等提供了广阔空间。作为编辑如果没有这方面知识和技能将难以开展数字化的编辑出版活动。

1.2 运作上的新要求

当前, 中国科技期刊正越来越与网络互融发展, 特别是一些核心科技期刊, 在数据库和数字期刊平台建设以及网络期刊、电子杂志、手机杂志创办等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其出版正以纸质版、影像版、光盘版、电子版、网络版等多样化形式发展。有的科技期刊已经在尝试向双向或多向的跨媒体交融发展, 并已经在期刊的集约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实效。2003年11月,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首批9种网络期刊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开出版发行, 标志着我国知识信息资源建设与互联网出版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3]。这在客观上要求期刊编辑必须要尽快转变角色, 适合这一新的发展模式。一个缺少多种媒体理论和实践的编辑人员也将难以应对跨媒体的编辑出版工作。因此, 网络的发展需要多方专业人员的共同协作, 要求编辑人员必须是具备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1.3 管理上的新要求

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 互联网对传统科技期刊的冲击显而易见。其一是对科技期刊社会效益的冲击, 主要表现在对固有读者争夺的冲击, 使得传统科技期刊的宣传教育覆盖面在日渐缩小;二是对科技期刊经济效益的冲击, 主要表现在科技期刊纸质出版物发行及广告收入日渐萎缩, 科技期刊出版的业务形态和结构正在日渐产生巨大变化。显然, 传统科技期刊只有积极应对这些挑战,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创新发展, 比如通过强强联合, 打造专业化信息平台, 创办有影响力的网络期刊, 建立新型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版业态等手段, 才能实现科技期刊纸质出版和数字化出版的双赢, 并在市场经营中取得更大的主动权。这同样在客观上要求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必须要解放思思想, 转变观念, 建立网络化、数字化的科技期刊经营管理新模式。一个不懂得现代科技期刊经营的编辑是很难能够与期刊同步发展的。

因此, 综上所述, 网络时代的科技期刊编辑应该是一个既熟悉专业出版知识, 又掌握现代数字出版技术, 同时懂策划, 善于经营管理的集“大写手”、“策划家”和“营销家”于一身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这既是网络发展对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人才的新要求, 亦是网络时代复合型期刊编辑人才的主要内涵。

2. 当前制约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依然受到一些问题的制约和困扰,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出版体制的制约

由于我国现行的出版体制及其科技期刊出版的特殊性等制约, 我国现行的很多科技期刊依然尚未完全市场化, 从出版管理层面看, 科技期刊目前仍处于出版审批、主管主办的计划体制管理状况, 一些科技期刊依然承袭机关行政管理模式, 未能按照出版规律的要求建立期刊商业经营管理模式, 缺乏必要的自主经营权, 无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最终导致目前在一些科技期刊部门中不思进取的思想或现象依然严重, 一些人依然满足于或因行业优势带来的蝇头小利, 或因行政管理的庇护而得过且过的日子, 缺乏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 这些现象不仅导致科技期刊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而且严重阻碍了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

2.2 管理机制的制约

当前, 我国期刊运作大多数依然是采取“老人老办法, 新人新办法”的双轨制, 即一些体制内的媒体人以在编形式为主, 往往享受着高额待遇, 而一些传统体制外的媒体人则往往是以招聘为主, 待遇普遍不高, 但这部分人却大都是媒体的主要业务骨干, 是网络科技新知识的最佳拥有者和最佳实践者。面对不公平的待遇, 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敬业精神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最终会严重阻碍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或导致其严重流失。此种现象在一些科技期刊机构显得尤为严重。

2.3 技术理论的制约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科学技术是一个创新探索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会出现很多新问题。任何一种新出版载体的产生, 在拥有以前的出版载体或形式所没有的新功能的同时, 也往往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当前, 互联网作用于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就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一是缺乏统一性。由于现行的电脑软件系统各有不同, 使得现行的网络期刊数据存储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如当前的数据格式类型主要有标准通用置标语言 (SGML) 、超文本链接标示语言 (HTML) 、便携文件格式 (PDF) 、图像格式、文本格式和各种专用格式等。由于存储格式的多样化, 就不可能以通用的全文管理系统对期刊进行管理和利用。二是理论滞后。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多样化, 导致权威性的系统教材理论严重滞后于数字化出版的发展。尽管目前数字媒体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从科学实验、社会应用走向理论研究和规律探求的层面, 但在我国目前依然尚未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期刊发展国情的系统教材理论, 更多的是分散型的理论框架。这两点不仅给复合型期刊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带来困难, 而且严重制约了复合型期刊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整体社会效应。

3. 加强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几点对策

加强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科技期刊自身发展的要求, 更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作为科技期刊编辑来说, 只有掌握和利用了现代编辑手段,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编辑质量, 才能充分发挥期刊的作用, 使之更好的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建设服务[4]。根据当前科技期刊发展的现状, 加强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应从以下几点去着手。

3.1 推进科技期刊体制创新, 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当前, 体制创新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国家一直对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十分重视, 早在2006年7月, 新闻出版总署便印发了《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对科技期刊等出版单位和转企改制的经营性出版单位的改革目标、根本任务提出了相应要求。图书等出版物的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试点单位成功经验不断被推广, 既增强了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紧迫性, 也给科技期刊创新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但由于受历史、经济、文化条件以及某种既得利益关系等因素的限制, 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依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在一些科技期刊基层单位, 相关改革政策举措未能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因此, 这要求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必须要进一步切实推进体制创新, 探索、完善并实施符合科技期刊自身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 进一步完善科技期刊的市场竞争机制, 从而最终积极调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人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增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人才的竞争意识, 为科技期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3.2 加大科技期刊人事制度改革力度, 完善资源分配制度

基于当前我国期刊运作大多数都是采取“老人老办法, 新人新办法”的双轨制的薄弱环节, 科技期刊必须要切实加大人事制度的改革力度, 完善资源分配制度。一是要打破“终身制”, 比如可以将那些正式员工现有的工资待遇, 作为档案工资存档, 直至退休才可享受。让这些正式员工与聘用制员工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按岗位、责任定岗定酬。二是要竞争上岗, 双向选择, 建立内部人才流动机制。三是按市场经济原则配置人力资源, 改变论资排辈限制人才发展的状况。建立公开的民主机制, 开拓视野, 吸引更多的有用之才为我所用, 为做大做强储备雄厚的人才力量。四是要建立鼓励创新的机制, 将员工的报酬与业绩联系起来, 摈弃“官本位”思想, 打破“铁饭碗”和平均主义, 做到“栓心留人”, 确保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价值的动态增长。

当前科技期刊改革面临一个关键时期, 很多科技期刊出版单位既缺乏复合型期刊编辑出版人才, 又面临着人员老化、青黄不接、队伍不稳定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 一方面要对现有人员加强教育培训, 使他们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着力引进一批新生力量, 把他们培养成为一批热爱科技编辑工作, 具有扎实的编辑出版业务知识, 精深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广博的综合知识的期刊工作者。在这一点上, 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必须要以前瞻的眼光从严从高制定一种新时期科技期刊人才管理目标和体系。

3.3 加强科技期刊数字化理论研究, 建立和健全教育培训体系

我国出版学和传播学研究相对滞后,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论无学或有学无论的情况影响了媒体现代化的发展。这一现象也同样对科技期刊影响深刻。特别是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教材理论滞后于数字化出版本身的发展, 给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制造了诸多困惑。因此, 作为承当传播科技知识重任的科技期刊, 很有必要站在出版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角度, 对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进行专门的研究, 并应作为独立学科来发展。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正处于开拓创新和发展成熟的过程中, 许多实践经验需要总结, 科学理论体系需要探索和建立。与其他学科一样, 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也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需要揭示数字出版的基本概念、运作机制和内在规律。通过这些机内规律的研究, 形成一整套权威的系统教材理论, 同时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 比如可以建立科技期刊特定的数字化出版教育培训基地, 定期对科技期刊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教育, 同时辅以学术交流和高端论坛等形式, 对科技期刊从业人员进行广泛的多渠道的教育培训, 并使之制度化, 规范化。

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则要把培养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作为期刊社的长远战略任务, 有针对性地制订和落实人才培养计划, 并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不断地修订计划与方案。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组织编辑学习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新知识、新经验、新方法, 加强与国内外和行业间、相关学校、研究机构、期刊社间的交流与合作, 探寻有效的合作机制, 选送具有创新精神和一定能力的青年编辑到相关单位进修、合作研究和实践编辑工作等手段, 让编辑通过对新知识、新经验、新方法的学习, 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工作实践上要积极组织编辑投身编辑出版相关实践和创新实践环节, 让他们在充分施展才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与编辑出版业务能力, 不断朝着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目标迈进。

3.4 制定人才培养量化目标, 建立编辑出版人才管理长效机制

量化制度是确保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加强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 很有必要引入量化目标制度, 通过具体的量化目标的制定, 建立起编辑出版人才长效管理机制。当前, 随着科技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和集约化出版的不断发展, 对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 (2) 精深的专业知识及广博的学科知识; (3) 较高的学术素养; (4) 信息敏感度和识别能力; (5) 较高的编辑业务素质; (6) 专业知识及网络运用的复合型人才。期刊社应根据这些具体的要求标准, 建立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量化目标, 通过具体的量化目标的制定实现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而言主要应把握好如下三点:

3.4.1 制定责任风险量化目标

责任意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保证, 自然也是做好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基础保证, 理应成为培养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量化目标。因此, 培养新时期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首先应从培养其责任意识入手。这里的责任意识除了其基本的内涵外, 还包括一种风险意识。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 如今又受到网络媒介的冲击。面对新时代, 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 科技期刊需要理论创新, 一方面, 科技期刊的发展需要有创新理论来指导期刊合理发展, 另一方面, 期刊需要及时刊发、大胆刊发有真知灼见的精品力作, 引导和推动专家学者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推动社会科学不断创新。这其中除了需要期刊编辑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大胆写稿、选稿、用稿外, 还需要编辑敢于承当一定的社会责任风险。

3.4.2 制定创新发展量化目标

创新意识是复合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人才的重要内涵之一, 亦是推动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手段。编辑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与具有前沿性、挑战性的学术研究攻关与编辑实践创新是必由之路[5]。创新意识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这里的创新是指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的创新, 具体包括如下几点:

首先, 必须要树立策划意识。期刊策划在当今依然是期刊发展、竞争的一项重要办刊手段。一份期刊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期刊是否策划成功, 特别是数字化介入期刊出版之后, 如何策划出更加适合数字化出版的有效运作模式成为现代期刊编辑的一门必修课, 科技期刊亦不例外。因此, 作为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 无疑地必须要具有强烈的策划意识, 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到具体的工作实际之中。

其次, 要树立精品意识。精品意识既是科技期刊工作者对读者高度负责的责任心的体现, 也是编辑对出版艺术不懈追求的体现。只有树立精品意识, 才能办出精品期刊, 才能使期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满竞争活力。特别是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越来越互动交融的今天, 打造精品出版物无疑是实现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互动互赢的有效手段。树立精品意识是期刊发展对复合型期刊编辑出版人才的一种时代要求。

第三, 要树立特色意识。鲜明的个性特 (下转第78页) 场, 二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优势全方位创新发展, 积极加强科技期刊与信息服务商在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中多方位合作, 有效探索成功的商业运营模式, 最终实现纸质出版业与数字出版业的互惠双赢。而这从根本上要求编辑出版人员要充分熟悉掌握好每一个期刊的营销环节。作为现代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者, 只有通过营销运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期刊发展的价值, 才能真正算上一个成功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小芳王晓玲《科学期刊编辑与科学积累》《编辑学报》2007 (4) :85

[2].曲崑试论数字出版技术及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向[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13) :254

[3].期刊出版形式规范[S].新闻出版总署, 2007

[4].陈欣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现代化、网络化初探.[A]2006中国优势与特色学科学术期刊发展暨国际拓展研讨会文集[C].2006年20-21

鲁迅与编辑出版 篇8

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现代文学在34年的短暂时间内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关于这一点已有无数专业书籍、学术著作进行了详尽阐述,没必要再次重复。但有一点需要注意,许多年来却少有人从这34年间文学作品是如何被传播给社会大众这一角度去进行深入研究。换句话说,很少有人从大众传媒与文学发展的视角去深入研究文学与传媒互动互补、传承发展的相互作用力。这亦是一件遗憾之事。以鲁迅为例,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再伟大、不朽,也须通过传播媒介的传播,才能为人知道、欣赏,才会激励起千百万进步青年、知识分子与黑暗制度、反动统治者进行不屈斗争,才会启发许多文学人士的新文学创作意识,转变他们的思维模式,使他们得以创作出与鲁迅作品同样伟大的小说、诗歌、杂文来。而这一切均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作用,这是我们应当有着清醒认识的一个研究节点。

正如笔者在另一本书中所说:“大众传媒,究其字面意义就是能够向社会大众传播、传送、传递各种信息的媒介,或者说载体。这里有两个要件须具备:一是能够起到传播作用的载体,因为各种信息如果传递给社会大众,须有一个起到传递作用的载体方成;二是须面向社会最广大受众,大众是指这一社会中最为广大的、普通人群体。根据上述要素条件,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手机、杂志、电影、戏剧、出版业、图书馆、书店、主题酒吧等等能把各种信息传播给社会大众的各种各样传播载体。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发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内,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所限,未能有电视、网络、手机等较为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当时传播面广、影响力大的传播媒介主要以报刊为代表,报刊媒介无疑是当时受众面最广的传播媒介之一,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所起到的传媒作用力也最大。”但报纸也好,杂志也罢,须有人去编辑出版才能传播给广大受众,编辑出版工作无疑是媒介想要发挥出传播作用力的主导轴心。

作为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将之一,鲁迅自然非常清楚传播媒介在当时所能发挥出的对于文学作品的独具传播力量,也非常明白编辑出版工作在其中所承担的重要作用。为此,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准备弃医从文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设法筹划办一份杂志来传播新文学,对此鲁迅自己是这样说的:“但我又变计,改而学医,学两年,又变计,要弄文学了。于是看蝗文学书,一面翻译,也作些论文,设法在刊物上发表。”需要注意这段话里的“设法”两字,“设法”二字中透出的另一层意思是鲁迅此时就清楚刊物所具有的不菲传播作用力以及想要发表作品的不易。

从1906年有这一想法,到第二年夏天与许寿裳筹办《新生》文艺杂志,虽然因为没钱最终没弄成,但此时的鲁迅就已经发现,只有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才能进行思想启蒙,他的这一认识观念与其他新文学运动的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不谋而合。

自己没钱办刊物,只得另谋出路,鲁迅回国没几年,辛亥革命爆发了,满清王朝被推翻后,各种民间创办的报纸、杂志纷纷出现在北平、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使得鲁迅等一批新文化急先锋有了一个施展手脚的平台。很快,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了由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1918年4卷5号上。随后,另一篇同样极具影响力的白话小说《阿Q正传》从1921年12月14日起,由孙伏园做主编的《晨报副刊》开始连载。由此,鲁迅更加坚定了大众传媒自身所具有的强大文学传播功能。此后直到逝世,与传媒结下了很深渊源。

虽然最初想办《新生》杂志计划未成,但也就在1906年这一年,鲁迅在日本与顾琅合编了《中国矿产志》一书,并由上海普及书局出版,这是鲁迅第一次正式做编辑出版工作。1912年2月,由他负责编辑的《越社丛刊》第一集出版,此为鲁迅第一次独立承担编辑与出版工作。《越社丛刊》虽然在刊物的设计与编排上并没有特别引人之处,所选作品也没能产生太大文学影响力,但毕竟是他本人进入这一行当后的第一回成功运作,这一运作的成功,使得鲁迅对编辑出版有了较深了解,基本上掌握了编辑出版工作的要领与相应技术,为以后一次次成功运作打下了基础。

想要推翻旧文学、建设新文学,单凭个人力量是不可能成功的,必须组织起广大有着进步思想的文学青年,将一批有志于建设新文学的志同道合者联合在一起方可。但要把人组织起来,就须有一个文学刊物做阵地才行,对于这一点,鲁迅早有一个清醒认识,他为此说道:“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因此曾编印《莽原周刊》,’作为发言之地,可惜来说话的竟很少。在别的刊物上,倒大抵是对于反抗者的打击,这实在是使我怕敢想下去的。”“我之以《莽原》起哄,大半也就为了想由此引些新的这一种批评者来……继续撕去旧社会的假面。”由于统治者的阻挠,以及异类文人的反对,鲁迅亲自创办刊物的想法一直未能有一个预期结果,但鲁迅还是在那样一种异常艰难的环境中,除了撰写大量思想深刻、内容新颖、艺术别致的各类文章为新文学的发展摇旗呐喊、推波助澜外,同时亦直接参与了刊物编辑出版工作。据笔者粗略统计,鲁迅直接参与做编辑的杂志共计有14种之多,就是拿今天的编辑出版考核标准衡量,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钦佩的成绩单。

除杂志外,书籍出版业在当时也有着不凡的影响力,就鲁迅而言,其全部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直接出书售卖从而产生了相当社会影响力的。因此,对于书籍出版业,鲁迅同样倾注了不菲心血和汗水,比如他所撰写的好多作品在出版时都要亲自参与编辑、校对,有的书籍还要自己设计封面,或者向出版商提出封面设计创意构思及排版技巧等建议。正如笔者曾经在另一篇论文中说过的:“从鲁迅生前很喜爱木刻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他对美术同时亦是很为喜欢的,因此他还不时地为自己所出版的书籍亲自设计格式和封面,用行话讲就是搞装帧设计。如在《致郑振铎》的信中他对《北平笺谱》一书的印刷纸张选用、目录、插图、版式、封面设计、印刷技巧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说‘每页不尽同,倒也有趣……第一页及序目,能用木刻,自然最好。”文中提出想用设计和排版的有意不同来吸引读者。由此亦可看出鲁迅对版面设计确实有着一定的创意解读力。在《致吴渤》中鲁迅更是提了不少很为专业的建议。如“其中的‘木目木刻’,发音不便,‘木

目’又是日本话,不易懂,都改为‘木面木刻’了。”实际上这一建议已涉及了版面设计创意与语言运用。在选图上,鲁迅建议:“野夫的两幅都好,但我以为不如用《黎明》,因为构图活泼,光暗分明,而且刻法也可作读者参考。”同时鲁迅还对其中一幅图的表现技巧指出“《午息》构图还不算散漫,只可惜那一匹牛,不见得远而太小,且有些像坐着的人了”。这些话确实是行家所见。在这封信中鲁迅对如何制版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出了很内行的意见。

在《致李小峰》信中,鲁迅还亲自为《两地书》设计了一个封面。如下图:

封侧用小5号字竖排,封面书名《两地书》用4号字加粗横排,出版单位和副标题用5号字分别列在书名上下,借以突出书名的醒目效果。右下角用阿拉伯数字印上出版日期的做法不由让人想到现在所出的这些书几乎不见一本在封面上印有出版日期,想知道书是什么时候出版的只得翻开里面查找了,鲁迅的这一排版方法竟比好几十年后的今天都方便,这确实让人深思。

从整体创意效果来看,鲁迅这本《两地书》封面既简单清晰,同时又大方好看,显出了鲁迅在书籍封面设计方面的能力。上述例子足以证明,鲁迅对编辑出版行业的熟悉与投入精力之大。

编辑出版其具体工作不外乎这样几项,一是选题,二是组稿件,三是编排版面,四是出版发行。另外一个看似不起眼却直接影响着刊物质量的工作就是校对。这几项工作的重要性鲁迅全然明白,且一直在认真努力地做着这几项工作。1912年2月,鲁迅负责编辑《越社丛刊》第一集时就初尝了组稿的辛苦。1925年4月,当《莽原》创刊于北京时,初为周刊,由鲁迅编辑,虽说是附《京报》发行,不用为发行之事犯愁,却真正体会到了组稿、拉稿件的艰辛与不易,常常因计划想要的稿件弄不到手而使得杂志内容空泛了不少,引起读者的不满。为此鲁迅曾诉苦道:“其实,投稿难,到了拉稿,则拉稿亦难,两者都很苦,我就是立誓不做编辑者之一人。当投稿时,要看编辑者的脸色,而一做编辑,又要看投稿者,书坊老板,读者的脸色了。脸色世界。”诉苦归诉苦,但鲁迅一直认真负责地做着他答应要做的期刊编辑工作。《莽原》在他做编辑出版的那几期,内容与版面编排策划要比第二年他离开北京由韦素园接编后出版的那些期更为丰富充实。1929年创刊的《艺苑朝华》是由朝花社出版的美术丛刊,特地请鲁迅、柔石做编辑,鲁迅负责版面设计,像环衬、书函、窗式标题等版面设计技巧与内容安排合理,且不落俗套。当时影响力很大的纯文学期刊《语丝》移至上海后又是由鲁迅亲自编辑,对于这份期刊他更是不敢怠慢,《语丝》在上海出版的那段时间虽然文章质量上有一些改进,但影响力却不及在北京的那段日子,鲁迅对此也很无奈,他曾经在《我和(语丝)的始终》一文中谈了他做编辑的苦恼。但不管怎样,鲁迅此后并未对做编辑出版工作失去信心,《奔流》1928年6月在上海创刊后,就是由鲁迅和郁达夫编辑,两人一直做到1929年12月该杂志出至2卷5期停刊为止。《朝花》1928年12月在上海创刊后,由鲁迅和柔石编辑。《萌芽》1930年1月在上海创刊后,由鲁迅、冯雪峰编辑,该杂志后来成为左联机关刊物,鲁迅一直编辑到该刊出至1卷5期被市政当局查封止。此外鲁迅做过编辑的刊物还有:《未名丛刊》——由鲁迅编辑,原由北新书局出版,1925年未名社成立后改由该社出版。《乌合丛书》——由鲁迅编辑,1926年初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文艺研究》——鲁迅编辑,1930年2月15日出版(仅出1期)。1929年6月,鲁迅作为编辑之一,编辑出版了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译文》更是鲁迅和茅盾发起的翻译与介绍外国文学的杂志,创刊于1934年9月,最初3期由鲁迅编辑。在一次次的编辑出版运作中,鲁迅对于杂志和书籍的编辑出版基本功与专业技巧运用得非常娴熟,比如另页排、另面排、骑马订、锁线订、经拆装等等,从中更可看出先生对于编辑出版工作的热爱与敬业。

此外,从鲁迅与人交谈中说的许多极为专业的行话中,更可得出一个结论,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个很为专业的编辑。在《致蔡永言》信中,鲁迅详细谈了对于排版印书设计的见解,就是用现代编辑出版技术标准来看,这些话也是非常内行的。在《致孙用》中,鲁迅谈了印书的成本费用及发行成本如何计算等出版方面的技术事宜。在《致李小峰》信中,鲁迅介绍了他先前出版的《杂感选集》中的排版格式。在《致陈烟桥》中,鲁迅对如何合理使用印刷费用并设法节省印刷开支谈了自己的看法。在《致巴金》中,鲁迅向巴金谈了如何设计封面、如何制图、如何排版等编辑出版技术操作方面需要注意的技巧。在另一封《致李小峰》信中,鲁迅说自己要去装订《两地书》,同时谈了将如何设计该书封面。这些例子足以证明鲁迅对于编辑出版技术的精通。

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传播平台无疑是当时办杂刊出书的目的,但鲁迅和其他编辑同仁都明白,还有一个更实际的目的就是要设法赚钱,不赚钱或者说没有钱就不可能让其所办刊物面世,传播新文学则更是扯淡之谈。但如何才能让刊物赚钱,鲁迅对此的想法是:多印多卖,多作广告,拉赞助。为此鲁迅曾言:“我的译著的印本,最初,印一次是一千,后来加五百,近时是二千至四千,每一增加,我自然是愿意的,因为能赚钱……”对于拉广告,鲁迅更是有着独到的见解,这从他为刘半农重新标点刊印的《何典》所作的序里,便可一见分晓。在这篇序里鲁迅直白地说道:“那么,即使我是怎样的十足上等人,也不能反对他印卖书。既要印卖,自然想多销,既想多销,自然要作广告,既作广告,自然要说好。”从这几句直白的表述中已清楚地看出了鲁迅对于广告所能起到独具营销效果的认识。紧接着鲁迅顺势给自己的《华盖集》巧作了一条推销广告:“——顺便在此给自己登一个广告罢:陈源何以给我登这样的反广告的呢,只要一看我的《华盖集》就明白。主顾诸公,看呀!快看呀!每本大洋六角,北新书局发行。”另外,从《(未名丛刊)与(乌合丛刊)广告》《(艺苑朝华)广告》《((铁流)图)特价告白》等文中都可看到鲁迅作广告不遗余力之精神。

校对是编辑出版这一行当中最为初级的工作,技术含量少,当时一般都是由学徒工去做,但鲁迅为了所出版的书籍在质量上胜出一筹,对得起读者,常常亲自做校对工作。比如他亲自校对过的书籍有:1912年校勘古书,从唐代的《沈下贤文集》中录出3篇;1913年,校勘南宋张昊的《云谷杂记》;1915年7月校对《嵇康集》等。就连许广平翻译的《小彼得》文稿,也是由鲁迅亲自校对的。这些例子足以证明鲁迅对校对工作的重视程度。

尽管鲁迅在当时已是名人,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仍不能随心所欲地发

表或出版自己的作品,为此他曾经苦恼地说道:“当三○年的时候,期刊已渐渐的少见,有些是不能按期出版了,大约是受了逐日加紧的压迫。《语丝》和《奔流》,则常遭邮局的扣留,地方的禁止,到底也还是敷衍不下去。那时我能投稿的,就只剩了一个《萌芽》,而出到五期,也被禁止了,接着是出了一本《新地》。所以在这一年内,我只做了收在集内的不到十篇的短评。”从这段话即可看出,鲁迅当时那种因找不到一个让自己的作品刊登出去的传播媒介焦急又无奈的心态,亦可从中明白鲁迅为什么会对编辑出版工作倾注那么多的心血和汗水。后来,为了能使自费印书出版更方便一些,鲁迅专门开办了一家三闲书屋来专业从事出版发行工作。

作过上面的探讨后,实事求是地说,鲁迅并不是天生就会编辑出版这一行当业务,在这方面他并不是一个天才,之所以能弄成这事,笔者认为主要得益于他首先是一个作家,作为作家,首先要设法将自己写成的作品发表或者出版,在编辑出版自己的作品时,就会想方设法地使这些作品引起读者的注意,从而提高作品的影响力。为达目的,那不论换成谁都会非常认真地去编辑的。从这一角度分析,鲁迅之所以能对编辑出版有着如此成就,一方面与他认真执著的性格有关,另一方面则因他自己就是作家,他的作品就是编辑出版的对象之一,这才使得他非常敬业地去做好这件事。

参考文献:

[1]崔银河,报纸副刊与中国现代文学[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

[2]鲁迅,自传[M]//鲁迅全集(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

[3]鲁迅,题记[M]//鲁迅全集(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

[4]鲁迅,两地书[M]//鲁迅全集(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l:63

[5]鲁迅,致郑振铎[M]//鲁迅全集(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36

[6]鲁迅,致吴渤[M]//鲁迅全集(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61-262

[7]鲁迅,致李小峰[M]//鲁迅全集(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65

[8]鲁迅,致王志之李小峰[M]//鲁迅全集(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1

[9]鲁迅,写在《坟》后面[M]//鲁迅全集(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84

[10]鲁迅,为半农题记《何典》后,作[M]//鲁迅全集(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05

上一篇:经营班子管理办法下一篇:党支部各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