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诚信政府一

2024-11-05

市场经济诚信政府一(共5篇)

市场经济诚信政府一 篇1

摘要:市场秩序主要包括社会信用秩序和法律秩序。政府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的基础, 主导社会信用秩序的形成;同时, 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 确立市场主体交易和竞争过程中的游戏规则, 并通过这些规则惩恶扬善, 为维护市场秩序, 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制基础, 这也需要政府的诚信作为保证。

关键词:政府诚信,市场经济秩序,作用

市场经济秩序是指市场经济中用以约束和调整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的总和。规范的市场秩序是市场顺利运行的基础。市场秩序主要体现为信用秩序和法律秩序。不论是信用秩序还是法律秩序的建立和维护, 都以诚信为基础。在所有的诚信中, 政府诚信是最关键的。本文就政府诚信在市场秩序形成中的作用做一简要论述。

一、政府诚信在社会信用秩序形成中的作用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政府的诚信则是整个社会诚信的基础。在一个政府信用失范的社会, 不可能建立起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 也不可能实现政府的有效职能。因为政府信用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良性运行具有主导作用。

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契约既包括社会内部各公民之间的契约, 也包括公民和政府之间的契约。按照主权在民的基本理念, 人民把权力委托给政府并承诺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这是有条件的——政府和国家权力机构必须守信。如果政府和国家权力机构带头失信, 不遵守承诺, 那就必然失去人民的信任, 更为严重的是, 还会进一步导致人们彼此之间, 以及人们对政府和国家的失信, 比如相互欺骗, 违法乱纪。如果出现大规模的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失信于民的现象, 而人们对此又无可奈何的话, 那就会使政府陷入严重的信用危机, 而且, 人们会学习、模仿政府, 导致整个社会信用崩溃, 诚信全无, 最终危及到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信用秩序的建立。

政府在市场中的身份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是市场主体, 也就是人们说的“运动员”, 另一方面它更是社会经济运行的管理者, 也就是人们说的“裁判员”。政府的这种特殊身份, 决定了它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正由于此, 在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中, 政府诚信就是关键的一环了。源于它在市场中的双重身份, 政府诚信也可以概括为两种情况:一是作为市场主体, 必须以身作则, 遵循市场规则, 树立诚信为本, 服务社会的观念;二是作为管理者, 制定和执行游戏规则时必须讲信用, 不能朝令夕改, 随意行政。这是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中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 也是规范的市场秩序得以建立和维护的关键。

政府诚信还具有公权效益, 这会极大地促进市场秩序的形成。由于政府的特殊位置, 它的诚信得到认可和尊重的话, 公共政策的诚信就顺利和成功。相反如果它的诚信受到质疑和挑战, 那么公共政策的贯彻就大打折扣, 公权的合法性就受到威胁。这就是政府公信力。在市场秩序的建立和维护中, 政府要求公民遵守一定的规范, 通过倡导良好的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等非正式规范使公民行为自觉遵从一定的社会约束。作为倡导者, 政府应该是实践这些规范的榜样。一个本身假、大、空的政府, 人们是不会遵从其倡导的文明守信的规范的。

二、政府诚信在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中的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 确立市场游戏规则, 用这些规则惩恶扬善, 为维护市场秩序, 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制基础。因此, 政府既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 也是市场规则的执行者和监督者。所以不仅要求市场主体要讲信用, 恪守诚信原则, 而且作为具有双重身份的政府自身更要率先垂范, 依法行政, 充分尊重和保护各市场主体的自主权, 使各市场主体自觉遵守市场交易和竞争规则,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政府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 除了通过倡导良好的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等非正式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之外, 还要通过制定法律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作为正式规范的法律法规制定者的政府来说, 诚信与否就关系到正式规范——法律法规的公平与公正, 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秩序当然也包括市场秩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一个本身违法乱纪、目无章法的政府, 当然不能胜任法律法规制定者的角色, 完成市场秩序的构建。

作为维护市场秩序的“裁判员”, 政府必须诚信履职, 也就是说, 从执法的角度, 要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一个诚实守信的政府是不可缺少的。政府部门严格有效的执法, 是构建市场诚信、使市场经济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的保证。就目前的状况来讲, 一些政府部门的行为不尽如人意。由于利益的原因, 该管的它们不管, 不该管的争着管, 抢着管, 缺位, 越位, 抢位现象屡见不鲜。毫无疑问, 这样的政府行为本身就极大地破坏了整个社会的诚信秩序, 也就是说我们的政府部门带头叫人们不要或不用遵循诚信原则, 这就影响甚至破坏了市场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因此政府在整个社会经济秩序建设中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政府。所谓合格的政府, 在这里主要就是指, 一个诚信的政府要以诚信为本, 要职责明确并严格按照确定的职责运作, 该管的一定要管, 管好;不该管的一定不管, 依法行政。只有这样, 这种合格的政府才能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构建中发挥正确导向的作用, 因为我们刚才谈到政府部门是法律法规的执行者, 而这些法律法规与各行各业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政府在执法过程中循规蹈矩, 依法办事, 会产生示范效应, 还会为整个社会营造一个遵纪守法的制度环境。更为重要的是, 政府部门在自觉维护和执行法律法规中, 还会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和尊严, 从而成为真正强有力的政府, 更加充分地发挥它在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中的作用。

由以上可知, 政府诚信是市场秩序形成、维护市场经济和谐的基础。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法制经济, 需要秩序、规则维系其正常运行, 而秩序和规则能否得以建立和遵循, 从而发挥它们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实质上取决于社会信用体系和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否。这就是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经济交易和经济竞争过程中, 要求市场主体遵守契约和合同, 遵纪守法, 遵循等价交换、平等互利、诚实信用的原则。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建立和维护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 市场经济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而这一切, 无论是健康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 还是完善的国家法律体系的形成, 都离不开诚实守信的政府。

市场经济诚信政府一 篇2

(一)课程的考试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中国经济走势可能从()一竖过渡到一横。

A.T型 B.L型 C.E型 D.H型

2.2016年,我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全年降低企业税负(),所有行业实现税负只减不增。

A.5100多亿元 B.4700多亿元 C.5500多亿元 D.5700多亿元

3.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财政政策要更加(),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A.积极适用 B.适用有效 C.积极有效 D.符合实际

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2016年新登记企业增长24.5%,平均每天新增(),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每天新增4.5万户。

A.1.5万户 B.2.5万户 C.1.0万户 D.2.0万户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下列属于2016年我国主要做的工作的是:()。

A.着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供给结构有所改善 B.大力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C.强化创新引领,新动能快速成长

D.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

2.2016年,我国成功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推动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留下深刻的中国印记。

A.开创性 B.引领性 C.机制性 D.独特性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2016年,我国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

正确 错误

2.2016年,我国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

正确 错误

3.中国正在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

正确)错误

4.2016年,我国就业增长超出预期。

政府采购期待双向诚信 篇3

[关键词] 政府采购 双向诚信

在政府采购这个市场中,诚信对于政府而言是公信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对企业而言,诚信既是一种无形资产,又是一种资源。但政府采购中采购人和供应商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这一让人痛心疾首的事实,已经成为阻碍政府采购发展的桎梏。

一、政府采购中的不诚信因素

1.采购人的不诚信不容忽视。现实中,人们的焦点往往集中在供应商的诚信上,而在这背后,政府采购部门直接和隐性失信行为,使得抱有长期参与政府采购美好愿望的供应商“有苦难言”,“爱恨交加”。主要是政府采购人在政府采购合同中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变平等的“贸易主体”身份为“贸易主管”,直接或间接地将政府需求和倾向强加于采购过程。其他诸如招标时随意抬高或降低准入门槛,在审定供应商资格和选择中标者方面预留操作空间,在中标后与供应商“二次谈判”,压低价格,附加额外条件,无偿增加招标文件中没有涉及到的服务事项,借口拖延付款等直接或“变相”违约,使严重损坏政府形象。

2.供应商的不诚信现象严重。供应商的不诚信主要表现为投机行为。为了分享政府消费的“大奶酪”,许多供应商为迎合政府采购需求,置社会道德约束与身外,不惜铤而走险。如在投标时,向采购人或采购代理机构提供虚假材料或假冒他人资质、与采购人、其他供应商或采购代理机构恶意串通、故意夸大产品性能,隐瞒不合乎招标要求的事实。在中标后,提供产品以次充好,以低档代替高档,售后服务不能严格按照合同进行,故意拖延。有些供应商出于自身利益,采取不正当手段诋毁、排挤其他供应商。这些不诚信的表现,都给政府采购带来严重的后果。

二、政府采购中构建双向诚信势在必行

1.政府推行“阳光工程”需要打牢诚信之基。首先,彰显政府形象需要诚信为先。政府采购人的诚信是政府采购市场诚信的核心与关键,它引导、影响着公众的诚信精神,推动、决定着政府采购的诚信程度。因此,政府首先要遵循诚实守信的基本原则,维护政府诚信形象,增强用户和公众对政府采购的信任。其次,凸显政府采购公平性、公正性需要诚信为本。采购人与供应商之间是完全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政府采购部门及代理人应改变权力本位、官大于民的传统观念,做到诚信于民,依法采购、廉洁采购、阳光采购,着力推进政府的诚信建设,

2.供应商铸造诚信“品质” 是生存和发展之道。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基本准则,也是市场经济有序运作的基础。从发展角度讲,一个企业只有树立诚实守信、信誉第一的观念,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这也是众多供应商的发展理念和不懈追求。从现实角度讲,政府对供应商的诚信要求越来越高,供应商要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冲突,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欺诈,认真兑现承诺,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只有铸造企业良好的诚信“品质”,才能使企业得到长远的效益。

3.构建双向诚信是解决当前一些棘手问题的必要手段。在目前的政府采购活动中,对供应商和政府采购人串通、向采购人、评标专家或采购代理机构行贿、进行恶意投诉或质疑等这些棘手的问题,执法难度大,依靠采取法律手段难以从根本上予以解决,需要充分发挥“诚信”这一道德的规范作用。同时,对待政府诚信缺失、一些机构和工作人员的言而无信、缺乏责任感、以权谋私的问题的监管,也需要诚信道德建设这一必要手段。

三、对政府采购构建双向诚信的几点对策

1.大力加推进诚信体制建设。政府应大力加强诚信的体制建设,首先,政府采购人要转变观念,建立和完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把政府的诚信行为纳入法治的轨道,防止行政恣意和滥权行为的发生,避免出现承而无诺和失信于民的现象,保证采购透明度高,采购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其次,对供应商要通过政策循序诱导,使其逐步转入政府采购诚信建设的良性轨道上来,自觉做到诚信。最后,在体制建立过程中要明确有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对遵守诚信原则和违反诚信原则的考核和奖惩等做出规定,推进诚信建设。

2.高度重视诚信教育。要重视诚信教育在构建政府采购诚信环境的作用,一方面培养“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另一方面,要从人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建设方面着手,切实加强对政府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廉政和法制教育。着力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职业素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正义感,增强其法纪、政纪和制度观念,提高依法采购水平和政策水平,努力做到奉公守法,清正廉洁,诚实守信,公正,自警、自爱、自律,树立政府采购的良好形象。

3.促进诚信网络发展。政府采购构建双向诚信,可以基于现代网络和数据库技术,逐步形成完整、准确、系统的供应商诚信数据库,将诚信网络的建设和使用推向成熟。诚信网络重点针对供应商在投标、签约、交货、质量、价格、技术、安全、环保、工期、工资、支付等方面的承诺与实践,通过科学的评判体系,对其信用程度进行综合评定并纳入诚信网络数据库。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各部门和地区之间的政府采购部门通过网络互相查询供应商的诚信记录,获得比较客观的依据。同时避免采购人在采购过程中的违规违法行为,实现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真正从源头上防腐。

4.构建诚信监督体系。政府采购双向诚信的构建需要全面、可靠、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对政府的诚信监督不能单独依靠监督部门,要充分发挥行政监察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行业监督的作用,不断完善和发展监督体系,形成对政府部门承诺的监督网络。监督部门工作人员,必须提高业务素质,增强责任心,从政府采购的资金预算、采购计划、市场调研、立项、审批、编制标书、发布招标公告、招标、评标、定标、合同签订、货物到位,到安装运行,要结合群众、舆论共同予以监督。群众要勇于向政府直言纳谏,媒体监督要坚持实事求是,敢于揭露政府采购活动中的不诚信和由此引发的各种腐败现象,供应商要善于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参考文献:

[1]王朝朝:采购人的诚信精神[J].西部财会2005.05

[2]王钰:中国政府采购现存问题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05

[3]马正红:论政府采购供应商的诚信建设[J].中国政府采购.2004.4

市场经济诚信政府一 篇4

一、市场经济要求建设与之匹配的诚信政府

不同于物物交换的简单商品经济时代, 最基本的公共信用和个人诚信就可以实现交换的目的, 达到交换双方双赢的结果, 在市场经济下, 商品的交换往往具有数量庞大、种类各异、交易渠道纷繁复杂等特点, 这使得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地位加以巩固, 同时, 也加速了“虚拟货币”的出现。原本的依靠个人信誉度而建立的简单交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建立市场的诚信机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就随之突显出来。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同时, 市场主体对诚信机制的建设和加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政府除了是市场的干预者, 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补救市场的缺陷, 其同市场一样作为资源配置的调节者, 作为市场调节背后的二次调节者。市场经济的规则是竞争, 而竞争就意味着“优胜劣汰”, 意味着得失胜负。如果竞争背后的机制不合理不科学, 那么竞争可能转为恶性竞争, 可能成为社会矛盾的源头。而政府作为公权力的行使者,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所扮演的隐形干预者和分配者的形象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诚信机制的建设, 影响市场主体参与交换的信心, 以及参与的积极性。如果由政府主导或政府牵头的市场活动背后存在着政府不合理的操纵行为, 那么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市场的活跃度势必下跌, 同时贪污腐败问题也同时滋生, 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必然降低民众对政府的信赖, 从而形成政府的诚信危机。

二、现行地方官员激励机制对诚信政府建立的阻碍

诚信政府是指政府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 实施公共管理时, 必须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 并且以诚实守信来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从政府的纵向组织结构看, 我国政府由中央政府 (国务院) 和各级地方政府组成。两者的区别从管辖范围上展开, 国务院所制定的法规、规范, 大政方略是宏观协调指导各部门, 各级政府, 使全国上下保持一致。因各辖区的实际状况不尽相同, 因地制宜的地方决策应运而生。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规、文件等与该辖区的民众息息相关。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对民众需要的回应

■黄涯杜阳阳

速度和力度。“政治锦标赛把考核的焦点放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地方官员更关心的是任期内经济的指标的高低, 而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这些投入均是在长期内产生影响的, 短期内无法“兑现”为经济增长”, 所以这样的人事干部激励机制不能化解地方干部个人私利与民众公共利益的心理冲突, 进而忽视了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领域, 使其长时间处于缺漏状态。GDP的大步提升与地方干部的晋升相得益彰, 然而, 民众对地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逐渐降低。“激励地方官员的政治锦标赛模式在深层次上与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有着内在的矛盾, 或者说这种特定的激励模式与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所需的政府职能的合理设计之间存在严重冲突, 这加重了政府在市场化过程中的角色冲突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困难”, 所以诚信政府的建设需要地方干部人事激励机制的更进, 只有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 才能有效减小干部, 尤其是行政领导, 在做出行政决策时面对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心理冲突, 从而提高所作决策符合民众利益的可能性, 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信赖度的提高, 政府就更容易获得民众的支持, 行政效率自然也会提升, 整个区域政治和区域社会也就获得了良性循环的基础。

三、诚信政府建设中的要点

根据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 公民为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 主动将自己的部分权力让出来, 通过与公共组织共同确定符合大众意愿的法律规范, 借助公共组织的监督管理和宏观规划来确保自身的利益安全。政府就是这样一个集成了大多数人权力让渡的公共组织, 然而, 政府并没有完全脱离公众, 而是在公众的监督之下行使其分内的权力, 担负其应有的责任, 完成其相应的义务。俗话说“人无信不立, 业无信难兴, 政无信必衰”。公众与政府之间因为建立了彼此的信任, 从而达成契约。所以不难看出, 信任是公众与政府沟通合作的基石, 如果政府的行为偏离了其对公众的承诺, 偏离了契约内容, 偏离了公众的期望, 那么双方的沟通将面临危机。公众若对政府产生了怀疑, 那么公民继续依托该政府代施其所让渡的权力的可能性将降低, 政府所做的政策决策也就不能获得预期的民众支持。

诚信政府, 不是一个单纯的口号, 而是实实在在地贯穿于行政理念, 行政行为中。诚信是道德, 政府的诚信就是对民众的尊重, 对契约的尊重。政府作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自然会做出相应的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必须严格做到职权合法内容合法以及程序合法, 在抽象行政行为作出前, 应一视同仁地对待不同的市场主体, 考虑和尊重各主体的利益诉求, 在资源配置, 规范管理方面, 要做到合理合法;公务人员作为公共权力的执行者, 在整个市场秩序整治、监督、维护等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都代表着政府形象,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众对政府会产生多大程度的信赖。这就要求公务执行人员在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管, 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要做到公正、公平, 严格按照法律精神, 遵循法律法规执行公务。防止经济利益流入个别利益群体, 导致市场混乱无章, 阻碍经济健康良好的发展。另外, 政府在政策的制定方面除了要保证政策在内容上的合法性, 还要保持其稳定性、连续性、持续性和相关性, 防止政策制定的随意性。这是信赖保护原则对政府行政行为提出的基本要求。政策制定相对于法律的制定来说, 频繁度更好, 更为直接地引导着民众的生产生活, 民众也更为关注政策的动向, 从而依托政策做出更多的个人决策。如果行政决策不符合民众的根本利益, 不能有效地解决民众的现实问题, 或者决策出现前后不一致, 决策变动幅度过大, 决策反复无常, 必然会激起民众的不满情绪, 降低民众对政府的信赖度。所以诚信政府必须在政策的制定上坚持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结合, 根据社会现状及时做出科学的体现民众利益的行政决策。最后, 诚信政府还体现在政府自身监督中, 也就是在政府内部贯彻“法不阿贵”的思想精神。如果行政领导或行政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了违反程序, 以权谋私、圈钱交易、“暗箱操作”等现象, 就必须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严格遵照法律精神, 法律原则, 根据法律条文做出相应的行政处理。这是对法律的尊重, 是对民众和政府之间契约的维护的诚信行为。那些“知法故犯”的违法行为不仅不符合诚信道德的要求, 并且与民意相背离, 是对民众和政府之间建立的契约的践踏, 政府内部对此类现象的制约力度和制约速度都反映着政府对民众的诚信度。

摘要:诚信是市场经济得以良性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毫不例外。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掌握了社会公权力的政府也必须遵循诚信的原则, 加强自身公信力的建设, 从而提高公民社会对政府的信赖。文章拟以市场经济对诚信政府建设的要求为出发点, 探讨诚信政府建设中干部人事制度对其的阻碍以及诚信政府建设的要点。

关键词:诚信政府,诚信政府建设

参考文献

[1]、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政府诚信建设论文 篇5

摘要: 诚信是指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相互信赖与坦诚。政府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示范和表率作用,是社会诚信的典范。政府诚信引导着公众诚信,直接影响着社会诚信。它关系到政府公信力和执政能力的核心问题,它标志着社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状态,是社会政治、经济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本文从政府诚信缺失的表现入手,进而提出了加强政府诚信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政府诚信 建设 行政管理 一.诚信的概念

诚信是诚实信用的简称,其基本涵义是坦诚、不欺。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诚信要求为人做事要信守诺言,不能出尔反尔。“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等汉语成语表明,人们对诚信的社会价值早就有所认识。在中国历史上,商鞅曾以“南门立木”取信于民,树立了诚实守信的政治形象,并获得了丰厚的政治回报;而周幽王却因“烽火戏诸侯”,付出了巨大的政治代价,被后人所耻笑。实践证明,诚信不仅是经济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政治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正如美国学者法兰西·索能伯格所说,“诚信现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是关系的粘合剂,使夫妻双方能在一起生活,商业买卖不受损害,政治体制稳定。没有诚信,婚姻将会失败,选民会变得冷漠,企业将陷入混乱。” 二.政府诚信的原则

所谓政府诚信是指政府必须履行其对公众承诺的责任,它是现代民主社会中责任政府的重要标志,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对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和推动作用。

法律意义上的诚信原则,最早源于古罗马时代。在罗马法中,有诚实契约和诚信诉讼。后来,这一原则逐渐被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许多国家所接受,并从债法原则演变为私法领域的一般性原则。1840年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第3项中有“契约应依诚信履行” 的规定;1907年公布的瑞士民法第2条则明确规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依诚实及信用而为之”。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也有类似的规定,即“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目前,诚信原则已为许多国家的法律或判例所承认。1926年,德国行政法 院在判决中指出:“国家作为立法者及法的监督者,若谋取以国民特别义务,于国民私法关系,相互遵守诚实信用乃正当要求;且国家对于个别公民在公法关系上,该诚实信用原则亦是妥当的。” 我国台湾地区的《行政程序法》第8条也明确规定如下:“行政行为,应以诚实信用之方法为之,并应保护人民正当合理之信赖。”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胡锦涛总书记倡导树立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是将诚信列为重要内容之一。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礼诚信”也被概括为道德规范的必备要素。

诚信既是法治政府的基本品格,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政府的本质特征。为打造诚信政府,我国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在《行政许可法》中首次规定了公法上的诚信原则。该法第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国务院2004年3月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则将“诚实守信”作为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诚信建设是十分的重视。

三.政府诚信的重要性

政府诚信的内涵极为丰富。简而言之,就是政务活动遵循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保证自身决策的严肃性、科学性、持续性,自觉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公开透明,运转协调,管理科学,崇尚实干。

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已成为政府自身建设的首要任务。一个不守诚信、出尔反尔的政府不可能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

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先导和表率。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诚信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根本。于个人,它是做人的最为重要的品德;于社会,它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基石;于政府,诚信是一项基本的政治道德。政府承诺的事,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去兑现,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这样的政府,才能取得社会各界信任,才能为社会各界树立榜样,才能在打造诚信社会中发挥榜样作用。如果不履行承诺,政府就会在丧失诚信的同时也会失去民心,甚至还会被民众推翻。

社会诚信体系是一个信用管理制度的系统。个人信用管理制度、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行业信用管理制度和政府信用管理制度,以及信用信息采集制度、信用约束与惩罚制度和信用等级评价制度等,都是这一系统的基本要素。其中,政府信用是其核心。政府是社会最具公信力的组织,政府及公务员的诚信行为,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只有政府做到诚信了,整个社会才会有良好的秩序,人们对于自己努力的结果就有比较明确的预期,整个社会才会安定。

因此,没有好的政府信用,政府出台的政策再优惠,地方资源再丰富,商机再多,对于投资者而言也不过是美丽的陷阱而已。政府信用的缺失,不仅会失去市场,还会失去自己的发言权。只有政府能够履行自己的承诺,才能真正形成和谐的市场经济环境,才能推动经济发展,使社会和谐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政府诚信缺失的危害

然而,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有政府失信于民的事件见诸报端,说明政府诚信缺失现象绝非个案:鹿邑县“村村通”工程竣工三年,仍有2300多万元工程款仅仅只是承包商手里的一把欠条。一位欠款乡的乡长说:“我们从来都不否认欠着这笔款„„就是没有钱(还)。”河南省清欠办连续公开曝光了十大拖欠工程款案例、15家拖欠工程款单位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从报道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要么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根本不顾施工单位利益;要么是政绩观不正确,只顾眼前,牺牲长远;要么是片面追求高速度,不切实际,贪大图洋。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央有关部门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分工方案》和中央文明委有关精神中强调,“要使企业和个体诚实守信,政府首先要做到诚信。”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和源头,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因此,政府信用的提高对企业和个体的信用具有引导和示范意义。同样,政 3 府的失信也给社会带来不可磨灭的危害。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信用处于核心与支柱地位,对于构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制度保障,良好的政府信用可以弥补民间信用暂时短缺所带来的一些问题。相反地,政府信用建设出现问题,也会给社会信用一种不健康的指示作用,造成“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局面,从而破坏我国社会信用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我国,政府是一国政府经济运行的管理者和规则制定者,信用作为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契约,客观上要求当事人双方共同遵守的契约的内容,从而确保契约正常执行。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契约双方在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时常常出现不对等的现象,监督制度的不完善也会引起政府信用缺失现象的产生。又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和其信用的缺失,必然为企业和个人发生信用缺失现象提供了不良的参照系和错误的信息导向。如果政府缺乏信用,企业和个人又如何能诚实守信。因此,政府信用缺失将进一步动摇和破坏社会信用的基础。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代表,其诚信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政府诚信是一种代理者诚信,与信用体系相比,是一种非利润刺激诚信,所以诚信动力不足。2.政府诚信是一种建立在诚信方和信任方非对等基础上特殊诚信,当诚信方一旦发生失信行为,信任方由于权力支配上的劣势而显得孤立无助,然而。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管理者和行使者,其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的核心,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导,同时是建立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政府诚信应该也必须成为社会诚信的重要力量和楷模,能够增强社会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政府一旦失信于民,其本质上是对公共责任的破坏和对公共利益的损害,结果会导致政府威望的下降,进而影响政府职能的有效行使,而政府不能充分履行职能,反过来又造成政府的公信力的丧失。

五.重塑政府诚信的对策

政府诚信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其内容十分宽泛,不仅包括惩治腐败、打击犯罪、社会稳定、司法公正、分配合理、流通有序、平等竞争;还包括国家机关的社会形象、办事效率、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群众威信、承诺守信等。因此,政 4 府诚信的重塑必须:

(一)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和所有领导干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行动力。

各级政府官员者要强化“执政为民”意识和“八荣八耻”的荣辱观,牢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带头身体力行“三个代表”,时刻关心群众利益,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兑现承诺,把关系人民利益的事情办好、办实,提高政府的信誉度。

(二)完善民主法制,保障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与质量,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尽职尽责。首先,要抓好执法干部队伍的建设,提高政府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其次,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实施承诺制,强化问责制,对行政过错要依法追究,让人民满意,这样才能“政通人和”。

(三)制定“阳光政府诚信条例”。

随着民主法制进程的加快,对政府诚信的规范应该上升到法律层面,对公务员的诚信状况,需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考核、奖惩制度,官员的升迁要与诚信状况挂钩,对于信用良好者,可以给予奖励;对于失信者,则必须依照相关规定严肃惩戒。

(四)建立健全的政府诚信机制。

诚信机制的构建从客体上看,指经济运行的管理制度,从主体上看,是市场行为主体的依法经营、诚实交易、公平买卖。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建立经济诚信机制,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取信于民。积极营造诚信经济的市场资源环境,加强相关法规的落实,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避免乱决策、瞎指挥,杜绝“政绩腐败”。

(五)建立一套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制度。

既看经济发展,也看社会稳定;既看收入的增长,也看思想道德的提高;既看经济指标,也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看当前发展,也看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既看“显绩”,也看“潜绩”;既看主观努力,也看客观条件。只 5 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科学的政绩观、发展观,政府的公信力和威望值才能不断提高,政府的决策与措施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结束语:一个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应包括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三个方面。其中,政府诚信在社会诚信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没有良好的政府诚信,就无法建立良好的社会诚信。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形成以诚信机制为核心的社会资本,诚信机制的逐渐完善需要社会各界的长期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政府诚信建设》,赵爱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2、113-264页。

[2]《河南省清欠办曝光拖欠工程款案例引起强烈反响》,陈要逢,河南报业网,2005年,08月09日。

上一篇:摄影群众文化下一篇: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