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群众文化

2024-11-05

摄影群众文化(精选12篇)

摄影群众文化 篇1

摄影, 这个属于高消费的艺术门类已经越来越多的走进百姓生活, 业余摄影爱好者的队伍在不断壮大, 广大人民群众希望通过参加摄影活动来学习摄影, 提高摄影技术, 以便把美好生活永久保留下来。面对广大群众如此高涨的摄影热情和摄影要求, 我们群众文化摄影工作者应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引导摄影爱好者把对摄影的爱好和热情转化为长久的对摄影艺术的追求, 从而在不断提高摄影技术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 陶冶情操, 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这是摆在我们群众文化摄影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需要思考和工作的事情。通过调研, 我就昭通市目前群众文化摄影状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群众摄影热情高涨, 但摄影技术和水平不高

摄影技术的提高, 必须要有较多的实践、交流和相互学习。没有较多的摄影活动, 就无法提高广大群众的摄影水平, 也无法充分发挥摄影艺术的多种社会功能。

通过调查, 昭通市各县区的摄影组织领导一般都落户在各文化馆, 而各文化馆的摄影干部一般都身兼数职, 他们的摄影工作主要是拍摄文化活动的各种资料, 因而其摄影技术大多处于中低水平。广大群众参加摄影活动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摄影水平。然而, 我们的摄影干部自身摄影技术水平不能提供这种有效的帮助, 又不能花钱请专家提供这种帮助, 因而造成群众摄影热情高涨, 但摄影技术和水平不高。

二、摄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有待及时普及

摄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的普及是提高群众摄影水平的保证, 也是使群众摄影热潮长盛不衰的保证。但是, 负责群众摄影活动的干部面对群众日益高涨的摄影需求无动于衷, 只是搞一些展览、比赛活动, 没对广大喜爱摄影的群众进行摄影知识和技术的普及。就昭通市现有的摄影组织每年几乎看不到办普及培训班, 有不少群众打电话或在QQ群里咨询哪有培训班, 都是叹气而回。广大群众对摄影的热切之情和对摄影的强烈需求令人感动, 可我们的摄影干部呢?除了搞展览还是搞比赛, 根本无视摄影基本技术知识的普及, 普及工作无人抓是严重影响群众摄影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

三、各种摄影比赛的不良导向, 致使群众摄影活动目的不正确

摄影作为一种快速准确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 其突出的社会功能已经越来越被社会各界人士公认。利用举办大型摄影活动来介绍及其产品, 来介绍某些旅游胜地, 来开发未被人知的经营项目, 已经被众多的商界政界人士采用。近年来, 摄影大赛层出不穷, 奖金数额越来越大, 致使许多摄影爱好者走上急功近利的歧途。奖金越高的大赛, 参加者越多;奖金少的比赛参加者寥寥无几;无奖金的干脆无人问津。许多摄影爱好者不再有艺术上的刻苦追求, 不再有技术上的刻苦钻研, 买一台高档相机就参赛, 这种不良风气严重影响摄影组织和群众摄影活动。有的摄影组织只搞比赛, 不搞其他活动, 为吸引更多的摄影爱好者, 不惜血本加大奖金额度。比赛一结束, 完事大吉。这种错误的导向使群众摄影技术水平不高, 艺术素质不高, 更甭说陶冶情操, 丰富业余生活了。

四、基层摄影组织应与企业紧密联姻, 给予群众摄影团队经费支持, 确保团队月月有活动, 长年不断线

摄影是一个消费较高的艺术门类, 光靠上级拨款是无法将基层群众摄影事业这块蛋糕做大做好的。基层摄影组织必须另僻蹊径。我以为, 基层摄影组织要想把群众摄影这块蛋糕做大做好, 应与有实力的企业挂钩, 紧密联姻。基层摄影组织通过一定的形式为企业扩大影响, 宣传、介绍企业的形象和产品。同时, 也获取企业在经费上的支持。与企业紧密联姻是基层摄影组织扩大自身影响并获得活动经费的一种好方法。但是, 光靠企业的这种“恩赐”是不能长久的。基层摄影组织必须想方设法增强自身的造血机能, 开办一些创收项目, 开展以文补文活动, 扩大经费来源。

作为基层群众摄影组织, 则应参加政府举办的各种公益性活动, 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政府, 使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群众摄影组织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方面可以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宣传政府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 促进小康社会的建设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可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 基层群众摄影组织只有这样的开展工作, 才会获得政府在经费上的长久支持。

取得了经费上的保证, 就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有高效的摄影技术水平的群众业余摄影队伍。大家都知道, 群众摄影会员都是在业余时间玩摄影, 无论是在摄影理论、技术方面都还十分稚嫩, 就要需要文化馆的摄影干部适时要组织会员参加各种实际拍摄活动。有的时候到外地进行采风创作, 有的时候组织会员进行专题摄影创作, 只有保持团队常年有活动, 才能使摄影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五、摄影干部的作用是群众摄影事业能否兴旺的关键, 他必须无比热爱群众摄影事业, 为群众摄影事业能吃苦耐劳, 有甘当人梯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

负责基层摄影组织的业务干部必须具备如下素质:1、对群众摄影事业有极强的事业心。2、有较高的摄影专业方面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3、具有很强的公关外联活动能力和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负责基层摄影工作的业务干部如果没有一颗对群众摄影事业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其结果必然是上级给钱就干, 给钱多也要少干, 不给钱坚决不干。没有较强摄影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的业务干部, 是不能搞好这项工作的, 因为他们自己就是个门外汉, 又怎能指望他为广大爱好摄影者提供优质服务和排忧解难呢!负责此项工作的业务干部必须要具有很强的公关外联活动能力, 才能在上级划拨的业务经费不足时, 通过自身的公关外联活动搞到补充经费, 使群众摄影活动得以长相持久的开展。

文化馆的摄影干部专业水平的高低对开展群众摄影活动影响极大。基层摄影组织一般都挂靠在文化馆, 文化馆的摄影干部一般都是基层摄影组织的负责人。从调研的情况看, 文化馆的摄影干部的专业技术水平较低, 极需加强培训, 提高水平。根据不同的基础, 不同的业务能力及业务需求进行培训, 采取系统的理论讲座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多种培训方法, 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培训方式, 尽快使县级负责群众摄影的干部的专业水平和理论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彻底改变基层摄影干部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的状况, 以便更好地开展群众摄影活动。

当前, 各基层摄影组织所举办的活动形式太单一, 现在的群众摄影活动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摄影大赛和月赛。摄影比赛是能吸引不少群众参加, 也不失为推动摄影事业的一种手段。但作为基层摄影组织, 是自寻死路。首先在经费上没有足够的实力。因此, 要想吸引更多的摄影爱好者参加活动, 应把比赛与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活动相结合。例如:可以设定专题, 组织群众集体外出拍摄, 这有利于相互交流;可以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以便学习别人的经验, 还可搞些摄影理论研讨会和理论报告会, 用以提高广大群众的摄影理论水平, 这也有利于摄影技术的提高。即使是比赛, 也可以多设定一些专题比赛, 使参加者能从中感知摄影的乐趣。

做好普及工作是群众摄影事业兴旺发达, 后继有人的基础。没有普及, 就不能保持一支庞大的摄影爱好者队伍。没有普及工作, 就不会有摄影高级人才的层出不穷。

摄影群众文化 篇2

周宁人

【摘要】 介绍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创新卫生摄影工作和通过该项工作培育构建医院文化的经验和做法,剖析了当前卫生摄影存在的误区,结合传播学的有关原理对加强卫生摄影传播效果,培育和谐医院氛围进行思考和分析,建议:加强卫生摄影队伍建设,构建卫生摄影网络,开展议程设置,拓宽创作平台,积极开展交流,从而最大限度提升传播效果。

【关键词】卫生摄影; 传播; 医院文化; 培育

摄影技术从诞生之时起,就被卫生医疗领域用来记录疾病的现象,或成为病案资料,或记录科研经过等等。卫生摄影狭义上也被称为医学摄影,卫生摄影是摄影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健康传播的观点来看,卫生摄影属于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即视觉传播方式的一种。相对于艺术摄影、新闻广告来说,卫生摄影担负着特定的社会功能,它的题材与所有的卫生行业相关,并集中反映卫生行业的动态,与行业内所有从业人员及其服务对象息息相关。

医院的卫生摄影工作是新时期培育医院文化、和谐医患关系、彰显医院精神、提升医院形象的重要工作,也是医院健康传播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将着眼于医院里的卫生摄影工作,并以江苏省人民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为例,重点从培育构建医院文化的角度分析卫生摄影担任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并结合经验提出卫生摄影的创新方法。当前卫生摄影的现状与存在的误区

1.1卫生摄影的现状

我国医学摄影开始于20世纪初期,北京、上海、天津等医学院设立了专门的医学摄影部,主要从事医学实验、标本、临床病例等的拍摄。在20世纪60年代还向全国培养输送了一批医学摄影专职人员。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成立了“中国卫生摄影协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在医学科学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拍摄范畴也日益增宽,从医疗、科研、教学扩大到医学新闻报道、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医学科普宣传等与整个医疗事业相关的一切活动和人物事件。

当前,我国大多数医院都有专门从事卫生摄影或负责卫生摄影的人员,所属部门也各不相同。一部分属于党委宣传部门,一部分属于行政部门下面的医院文化中心或者医院新闻中心,还有属于电化教育科。由于所属部门的差别,我国的卫生摄影人员的分工也存在着差异,卫生摄影工作的开展也存在着不同的侧重。

1.2卫生摄影的误区 1.2.1卫生摄影唯“工具论”

当前,不少卫生部门尤其是医院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专门从事卫生摄影的人员,但他们的作用仅仅体现在影像资料的留存,摄影人员与组织拍摄方沟通不够,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还极大影响了拍摄效果,对卫生工作的开展形成了阻碍。

一方面,表现在日常的会议拍摄、领导检查等各类活动的拍摄。不仅拍摄者没有任何的想法与策划,组织拍摄的负责人也仅仅将卫生摄影看成是一种工具。照片被作为一种单纯的记录手段,没有在形式、意义上提出要求,完全是为了拍摄而拍摄。拍摄结束后,数码照片占据了大量的硬盘空间,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另一方面,有些卫生摄影人员则成为临床科研机构的“工具”,被动地等待临床、科研的拍摄要求,如手术全过程、实验图像等,不少人不知晓所拍为何物,更不知道图片作何使用,而临床科室与科研机构在后期采用图片时往往因为数量巨大或者不符合要求而伤透脑筋。

1.2.2卫生摄影唯“画面论”

卫生摄影照片讲究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尤其强调照片反映真情实感。当前,不少卫生摄影工作者在拍摄图片时,过分强调画面艺术性与美感,忽略了照片的真实性与现场性。卫生摄影常常在形象中

寓含一定的医学科普知识,特别是卫生专题摄影、医学病理和显微摄影更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表现的,而目前在卫生摄影中违反卫生科学的照片还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例如,有人拍摄医务人员给儿童打预防针,为追求光线和环境优美的效果,让医务人员从室内搬到室外公园去拍,这样照片虽然对用光、构图是增色不少,但却从根本上违背了医学科学中打预防针需要无菌操作的要求,甚至会使接种对象发生感染,危害健康;再如有人在手术室里拍的照片,手术医生手术帽、口罩戴的不规范,露出鼻子等,这样拍出来的照片不仅不真实,而且明显违反了医学科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此外,在一些人文场景如医患互动、交流中,虽然没有医学科学的严肃性,但过分的摆拍,被摄者直视镜头的照片显得做作,缺乏真情实感,情感反映不充分,照片自然也不动人。

1.2.3卫生摄影唯“自由论”

当前,还有一部分卫生摄影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摄影技巧,也有着摄影构思与想法,但是他们忽略医院的中心与当前宣传的要求,而是单纯地进行自由创作。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卫生摄影是服务于广大职工,服务于广大患者,目的是要传播医院的文化理念、精神思想,传播科普知识、医学常识,和谐医患气氛,对内提供一个职工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平台,对外提升医院的形象。但是完全自由的摄影创作,就使得卫生摄影成为个人的摄影追求与展示,没有完成一个

组织应发挥的传播作用,这样的作品只会得到摄影艺术上的认可而不能发挥卫生摄影应有的功能。构建图像传播框架 培育和谐医院氛围

2.1 聚焦热点 围绕中心构建舆论环境

图像传播学认为,模拟真实是强调图像与符号这些非文字的内含式传播媒介,对于媒介受众是非常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在面对数量众多、教育程度不同的媒介受众时,如果使用符号、图像来进行沟通、互动、传递信息要比其他媒介手段来得简单和容易。人类目前面对的沟通和传播方式,大多数是以图像媒介的形式出现的。现代社会的人们已经习惯于运用图像方式来思考,图像已成为人类共通的语言。在人们呼喊读图时代已经到来的时候,实际情况是,人们久已身居图像的海洋里。

卫生摄影虽然带有一定的自身特点与传播条件,但是仍然属于传播行为的一种,符合传播学的诸多要素。与所有传播行为一样,有效、快速地通过摄影图片传达传播者的意图,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才是卫生摄影的传播目的。图像具有一种固有的表达力,这种表达力是透过人们的视觉阅读而呈现出来的,透过它可以使意义符号化。在图像再现时,需要将许多非常分散的元素聚集成一个明显的形式,这个过程被称为选择与建构。因此,正因为人们的视觉传播体系是一个非常复

杂的系统,视觉体系的社会建构更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在进行图像传播时要充分结合传播主体的思想的基础上,选择能够有代表意义的传播语言与要素,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图像这种固有表达力得到增强,使传播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彰显。

例如,要在院内的公共空间针对患者进行“和谐医患”宣传,如果仅仅展示医院的发展历程和优势技术等是明显不够的,或者一味地传播医院理念和公益性也是不够具有说服力——即使这些图片再精彩、再生动,也不会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受众所接触到得拟态舆论空间会因为受其传播内容而改变,而从传播内容看,偏硬偏介绍类的传播内容不容易引起共鸣,更没有和“和谐医患”产生明显的联系,因此传播效果只能说是一般。很多科室将一些学科简介、科研成果至于橱窗位置,但是观者寥寥,没有取得希望的传播效果。

江苏省人民医院有一条玻璃构成的全明长廊,长约300米,连通医院的门诊、住院部和外科楼。针对传播的对象,在仔细分析了传播主题后,经过4个月时间的筹备,医院制作了一期名为“笑脸和笑脸背后故事”的文化长廊主题展板,通过近80块展板,400多幅照片,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和谐美好的医患关系、护患关系,照片还通过展示职工献血、社会爱心等照片,拓展了和谐医患的主题,彰显了爱心、奉献的社会精神,构建了主流的舆论环境。医务工作者、患者及患者家属每天穿过长廊,总是会驻足停留观看,通过文化长廊感受医院和谐的医患氛围,并不时对内容加以赞叹,还有的患者通过图片认识了医生,认识了病友,加强了医患之间的互动,对增进疗效也有积极的

作用。

2.2 策划专题 整合信息强化传播效果

摄影作品是静态的艺术,是决定性的瞬间,单幅的摄影作品可能会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但是由于篇幅和表现手法的单一,在考察其传播效果时还是发现效果受限。同样,卫生摄影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单幅作品的艺术成就,而是要开展卫生摄影的受众分析,判定传播效果。

专题摄影是通过多幅照片来集中地阐述一个主题,从而能够比较全面地、概括地、深入地反映出事物发展进程和结果,能够细致、深刻地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它是画报、报纸和杂志甚至电视、电影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在开展专题摄影之前,首先要针对受众群体,做出必要的分析,例如,做什么样的摄影,从什么样的角度拍,用几幅照片来表现,后续有什么计划,都要仔细安排好。根据大众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在议程设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受众对议题的经验程度(间接经验的影响大)、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量对大影响越大)和人际传播的频度等。

江苏省人民医院近几年在院内外宣传报道中,都使用了专题摄影的形式来强化传播效果。例如,抗震救灾救治伤员报道、南京“7.28”爆炸报道、盛泽医院专题图片报道、救治“树枝入颅”男孩儿、“半脑男孩”神奇康复„„这些专题摄影既包括医院的大事要闻,也包括科普新闻,还有真情医患故事。例如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救治伤员的专题摄影报道里,我院分别有两名宣传工作人员在四川前线和江苏

后方分别开展摄影宣传报道,既有来自一线惊心动魄的战地救治,更有后方春风细雨的倾情救治,既有大地震带给灾区人民的苦难,更有医护人员呵护下的伤员们的欢声笑语。医院为此编撰了画册,发行了院办专刊,制作了网站专栏。虽然这是突发事件的专题摄影,但是在突发事件之后,医院作为传播者还是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积极拟定议程设置,并在结合文字报道的同时,通过大批量、多层次、不同角度的图片有机整合,在院内、院外媒体广泛传播,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提升了医院的美誉度,扩大了影响力。

2.3 组织交流 营造和谐融洽医院氛围

医院卫生摄影作品传播的渠道主要分为医院内与医院外,在院外的主要通过大众媒介向广大的社会受众传播。而院内的卫生摄影作品的受众对象主要是上级部门领导、医务工作者、患者及患者家属、其他单位交流访问者,其传播性质属于组织传播。与文字不同的是,卫生摄影作品的传播直接而迅速,受众无需花费太多的时间,便可以较为准确与全面地理解画面内容。正因为卫生摄影作品传播方便,易于交流,因此,经常组织医务工作者、患者与患者家属、医院与外单位的卫生摄影作品交流,可以迅速搭建沟通平台,凝聚人心,有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医院氛围。

江苏省人民医院每年都面向医院职工、患者及患者家属征集作品,通过连续多年的积累,医院将这些卫生摄影作品展示在文化长廊、科室病区宣传栏、门诊布告栏、医院院报、医院网站等地方,提供了

大家一个院内交流沟通的平台,获得了较好的反响。医院团委还成立了以青年医务工作者为主题的摄影队,不定期开展活动、采风。每年,医院适时结合主题推出摄影展览、摄影比赛,如“建党90周年摄影比赛”、“秋天的故事摄影比赛”、“笑脸与笑脸背后的故事”等,均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很多患者从图片上认识了辛勤的医务工作者,专门来信、来电感谢,和谐了医院氛围,医患关系也更加融洽。

卫生摄影的传播结合了组织内传播的正式、非正式渠道,既有上下行传播与横向传播,也有兴趣小组与各种联谊会的传播,而这些传播方式丰富了卫生摄影的内涵,扩充了传播内容,增大了传播效果,密切了组织内部关系。建设卫生摄影队伍

拓宽摄影创作平台

3.1 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摄影网络

创新卫生摄影,离不开一支训练有素的摄影队伍,这支队伍除了宣传部门专业的人员牵头、组成之外,还有赖于一支分布在医院各个科室与职能部门的通讯员队伍,这样方可以做到“平战结合”,“群专结合”,使卫生摄影工作可以做深做细,同时,也加深了医院科室之间的关系。

江苏省人民医院宣传部门有1-2人专门负责摄影工作,应对平时的常规与突发事件拍摄,并有计划地安排专题摄影。除此以外,医院还有一支100多人的通讯员队伍,既有来自临床一线的医生、护士,也有医技部门的技师,还有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通过每个季度的培训、交流,这支通讯员队伍已经成为卫生摄影的生力军,对于在临床、科室发生的事件报道及时、细致、准确,大大促进了卫生摄影的传播力度。

3.2 开展议程设置 提升传播效果

卫生摄影报道的议程设置,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所拍摄内容和表现形式加以谋划,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卫生摄影的策划包括对拍摄题材的具体设计和角度的预先安排,对发表媒体的选择,对拍摄对象的引导与调整等,要按照预先的思路拍摄作品或者按照预先的拍摄方式产生作品,这样的策划都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与全局性的特点。

卫生摄影的议程设置对于作品的传播效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江苏省人民医院在报道之前,首先选择发表的媒体,如同样拍摄优质护理、人性化护理的议题,对于外发的媒体,我们着重于护理中的小发明创造,减轻患者痛苦的小举措这一切入点进行拍摄,对于院内的展示,则着重于医患的交流、互动,笑脸与真情的流露进行拍摄。其次,议程设置体现在拍摄的议题选择,是结合当前工作还是开展长期报道,是表现医务工作者还是表现患者;再次,是表现的方式,是用纪实手法拍摄,还是以艺术手法修饰,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3.3 拓展创作平台 积极开展交流

学科与技术的发展需要交流,卫生摄影的发展也需要加强交流,只有通过交流,卫生摄影的生命力才会进一步彰显,创作平台才会不断提高。除了医院内部交流外,卫生摄影还需要更加宽阔的交流平台。

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卫生摄影人员不定期地与其他医院的摄影师、省疾控中心摄影师等开展业务交流,并与多家报社的摄影记者密切互动,并邀请他们开展讲座、介绍经验。此外,医院摄影人员还积极加入江苏卫生摄影影视美术协会、中国卫生摄影协会等,与央视、中央级媒体、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等都建立了友好关系。

参 考 文 献

[1]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G].2004,11(9):102-106 [2](英)麦奎尔(McQuail,D.)著.崔保国、李琨 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 2006,7(4):385-386 [3]韩丛耀.图像传播学:[M].第一版.台北:威士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58 [4]陈敏,张向阳,靳红岩,孔令占,等,当代卫生摄影在传播领域中的地位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2)

摄影群众文化 篇3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摄影艺术;文化站

0 引言

艺术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摄影只是其中一种,但是与其它的艺术表现有很大的差别,摄影能够刻画出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场景,而且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相比较,画面反映的更加生动,更加真实,对于人们的直观感受也更加强烈。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相机已经渐渐普及,而且应用简单,操作便捷。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普及可以提升群众的的艺术涵养,提升群众的个人素质,对于提升我国整体国民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前进的步伐。

1 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普及摄影艺术重要意义

摄影是一项非常高雅的艺术活动,能有效的提升我国人民群众的艺术涵养,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许多色彩。通过摄影能够将人们生活中的美好画面定格,以照片的形式完好的记录下来,同时还能够帮助人们记忆。那些定格的画面记录着普通群众工作、生活的场面,是人民群众生活最真实的写照。这些定格的画面不仅能够带给人们许多快乐,同时也能引起人们对于生活的反思。人们群众的摄影作品大多来源人们的生活,所以摄影作品带有一定的群众性、娱乐性等特点。摄影作品能够对画面进行永久的定格,画面展现的更加真实、更加生动、更加准确。照片是人们生活、工作场景的真实写照,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同时给人们的直观感受更加的强烈。摄影艺术作品还可以作为传播知识的媒介,能够帮助人们开阔视野,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普及摄影艺术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1]。

2 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普及摄影艺术基本策略

2.1 进行摄影知识以及摄影技术培训

艺术文化工作人员必须要具有丰富的摄影知识,同时还要掌握高超的摄影技巧,这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普及摄影艺术的重要基础。如果一名艺术文化工作人员没有丰富的摄影知识,如何去指导群众进行摄影知识学习。如果一名艺术文化工作人员不能具有高超的摄影技巧,又怎样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摄影艺术的魅力,使人民群众对摄影更加的热爱。所以对文化工作人员进行摄影知识和摄影技巧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各个文化站可以市场开设一些摄影培训课程,邀请一些知名的摄影艺术家进行讲课,将经验和知识一并传授给文化工作人员。文化站还可以派遣学习能力较强,工作态度积极,对摄影十分感兴趣的骨干人员到专业的摄影学校进行学习。同时文化站还要时常举行一些摄影活动,使文化工作人员可以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将所学习道德知识、理论与实际活动相结合,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摄影艺术创作水平。

2.2 建立網络体系

对于每一个人民群众都进行摄影艺术知识宣传教育,对于文化工作人员而言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想要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普及摄影艺术,必须要不断完善网络建设。可以在社区中建设摄影艺术爱好俱乐部,将对摄影艺术有浓厚兴趣的广大群众整合在一起,文化工作人员要与这些摄影爱好人员时常联系,加强沟通与交流。文化站要时常将文化工作人员汇集在一起,文化工作人员要及时的汇报各个区域摄影活动开展的状况、进度。同时,将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在会议上提出,众多文化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讨论,积极的找寻有效措施,保证摄影活动的顺利开展。

各个区域的文化站还可以举办摄影艺术作品展,可以要求专业摄影人员对艺术作品进行评判,展览结束后众多摄影艺术爱好人员可以一起交流,将自己的摄影经验进行分享,对于新的摄影艺术爱好人员可以对其进行引导。只有不断的完善网络体系构建,才能为摄影艺术的普及创造良好的环境,才能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普及摄影艺术的意义全面的发挥出来。

2.3 对一切资源进行有效应用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摄影人员正是如此,要将身边的一切资源都合理、有效的利用起来。在小区中有很多绿化的景观,这些景观的观赏不会受到限制,人们群众可以不限时间的进行参观,所以文化工作人员可以将摄影爱好人员聚集在这里,多角度的对这些绿化景观进行拍摄。

在春季,摄影爱好人员可以拍摄树木发芽的照片,用照片记录春天来临的美好画面。夏季是百花齐放的季节,摄影爱好人员可以将花开的景象定格在照片上。秋季风吹落叶,一种凄凉的意境,对摄影爱好人员来说是另一种艺术享受。冬季白雪皑皑,看雪花的飘落,白雪积压在树枝上,这种美丽的景象又怎能不让摄影艺术爱好人员所喜爱。这些是在人们生活中每一年都会经历的,但是以往我们却不在乎,将这些自然有效的利用起来,要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

最为重要的是文化工作人员要注意安全问题,一切活动的进行一定要以安全为主,摄影地点的选择一定不要选择车辆过往较多的地点,摄影爱好人员由于太过于专注,不能看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导致事故的发生,一定要避免这种不良情况。在摄影爱好人员摄影创作完成后,可以组织进行摄影比赛,要摄影爱好人员将自己满意的作品挑选出来投入比赛中,这样能使摄影艺术爱好人员可以通过摄影活动锻炼自己的摄影技能,摄影艺术水平也会有所提升,一些十分优秀的作品可以投到一些杂志社,充分的调动起人民群众对与摄影艺术的爱好,促进更多的群众可以加入到摄影艺术团队中去,对提升我国国民艺术水平,艺术文化素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2.4 提升文化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文化工作人员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普及摄影艺术得关键人物,文化工作人员首先要对于摄影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同时文化工作人员还要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文化工作人员才能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才能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普及摄影艺术工作真正的落实到位。文化工作人员是主导者,只有文化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引导身边的人群民众对摄影艺术有所认识,才能使人民群众感受到摄影艺术的独特魅力。文化工作人员要将提升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活动,提升综合素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阅读大量的书籍、积极主动地学习摄影等艺术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时常参加一些艺术经验交流会,扩充自身的知识层面。学习的方法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文化工作人员对此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不断的提升综合素质不仅仅是为了更好的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普及摄影艺术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对自身的全面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

2.5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以往对于文化工作人员并没有建立科学的、系统的管理体系,导致不能对文化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效进行检验,这样对于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普及摄影艺术工作会造成许多阻碍。管理工作在任何领域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艺术文化传播领域也是如此。对于文化工作人员一定要进行严格的考核,根据人才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岗位的确定。要坚决的防止摄影外行人员对摄影内行人员进行管理的现象发生,要充分的保护艺术推广工作人员的权利,同时对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制定规范管理制度。考核制度能对文化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防止文化工作人员队伍中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同时还能够对文化工作人员的工作成绩进行检验,文化站要对工作态度积极、工作成绩良好的文化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能够使得文化工作人员的付出有所回报,使得工作人员对于自己的工作能够更加的热爱,更加尽职尽责。

对于文化工作人员队伍中工作态度消极,工作不努力的人员要给与一定的批评和惩罚,要其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文化工作人员进行一切工作活动的参照和依据,对文化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制约,同时也要文化工作文员明确哪些行为属于正确行为,哪些行为与文化建设、文化传播需求相悖。只有不断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才能对文化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管理,才能对文化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才能保障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普及摄影艺术工作顺利开展。

3 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机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非常普及。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普及摄影艺术,能够有效的提升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对于提升我国国民素质、加快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文化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自身的责任,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人民群众中开展与摄影艺术相关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感受到摄影艺术的魅力,才能保障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普及摄影艺术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卫芳.浅谈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性[J].群文天地,2012第18期.

对群众艺术摄影中画意摄影的认识 篇4

摄影艺术与艺术摄影, 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 摄影艺术的概念大于艺术摄影的概念, 即艺术摄影属于摄影艺术的概念范畴。群众艺术摄影创作, 与其他专业摄影门类和摄影流派不同, 往往形成了独特的创作群体与受众群体, 其作品也具有特殊的艺术规定性。创作群体的大众性与受众群体的普遍性是最大的特征;这种作品艺术应当具有明晰易读、群体认同、感染引导、审美教化等的基本特征。

笔者多年来从事群众文化摄影的创作、培训、活动组织工作, 始终认为普通大众进入摄影创作和欣赏的境界, 需要不断引导和提高。因此, 探讨群众艺术摄影创作中的画意摄影, 就是摄影界不应忽视的题中应有之义了。

一、画意摄影在群众艺术摄影创作中的运用和意义

随着摄影的发展, 摄影的纪实性、运动捕捉力、多角度特征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呼唤着摄影脱离绘画束缚的声音带来了现代各种新流派的诞生。但对于普通摄影爱好者来说, 画意摄影依然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掌控着众多的摄影群体。

传统画意派强调在摄影中追求绘画效果, 重视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 关注画面中的平衡、线条、明暗等因素超过作品的现实意义, 强调美感比题材本身更重要, 为了表现画面美而有意避开世俗和丑陋的题材。时至今日, 类似和模仿画意派的作品也是历史最长, 最吸引受众欣赏的摄影, 在各种摄影展、摄影比赛、摄影沙龙中, 这类作品常常占据着最大的比例, 各种新兴的流派始终未能撼动其地位。台湾清华大学文化学者陈传兴对此有精辟论述:“沙龙摄影有时会流于视觉公式化, 但是, 这种追求及记录万物美感的摄影方式, 慰藉了摄影者的心灵, 也是普通大众最容易体验的美之历程。” (引自阮义忠:《摄影美学七问》, 中国摄影出版社)

以绘画入门, 是学习摄影技法的一般途径。在群众艺术摄影的辅导中, 学习一定的绘画理论与技巧, 对摄影的欣赏与创作能够事半功倍。构图、色彩、线条、透视是绘画与摄影的共性, 对称与均衡﹑黄金律、对角线、光影等绘画技法, 运用在摄影方面, 能产生优美﹑和谐、简洁的效果。这些基础技法要提升到高阶, 就要进入意境表现手法对作品创造了。历史实践证明, 现代画意摄影能带给欣赏者美的享受, 是一种审美共鸣。

摄影与绘画虽然同属于二维视觉艺术, 但是其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借鉴和融通是为了通过创新而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在群众艺术摄影的画意摄影教学中, 我们首先应当注意区分一些不是主体意义上的画意摄影作品, 即以纪实方式创作的、具有广告意味的、具有强烈沙龙意味的和新闻意义倾向明晰的作品, 还应当注意区分那些与群众艺术摄影有差别意义的摄影作品等。

画意摄影在世界范围内, 走过了肖像摄影 (摆拍构图) 、纯形式摄影 (“高艺术摄影”) 、高技术摄影 (微距、微观、高速、多次曝光) 、超现实摄影 (象征派、抽象派、新自然主义派) 等历程, 已经脱离了直接衍生于和依附于绘画的形式, 也能够摆脱极力强调主观真实的画意主义, 在作品中呈现更多的人文和社会的意义, 以及纯熟运用更饱满的摄影技艺。当今时代的画意摄影特征, 恰恰是当代群众艺术摄影的审美需求和教化需求。

二、在创作中认识画意摄影的基本创作理念

一般而言, 想要拍一幅好照片, 那么色彩赏心悦目、构图严谨和谐足矣;但想要创造出一件好作品, 我们就要求有内涵、有张力, 形象表达思想, 感情寄寓形式, 引动丰富想象, 产生心灵碰撞, 才能产生艺术感染力。

必须明确指出, 画意摄影的理念基础, 是面对拍摄对象时和摄影作品中的真实内容和真实情感。这正是一种艺术创作心理的“象外之意” (北宋苏轼语) 。由此我们提出, 群众艺术摄影的画意摄影创作, 应当达到“意在画外, 境由心生”的境界。因此在群众艺术摄影创作的画意摄影教学中, 核心理念就是强调摄影者在创作过程中, 就进入审美欣赏的心理阶段, 使创作与欣赏有机结合, 抉择和鉴别浑然一体, 画意相辅相成, 影像融合出彩。

(一) 画的基础, 意的创造

学习和了解绘画基础, 是为了在画意摄影中创作出满意的作品, 而不是为了炫耀绘画的技巧, 因此意境的创造就是画意摄影的灵魂。摄影创作应当着重于画的意趣和境界, 力求避免高度模仿甚至精度模仿。既要求做到画面上构图精致、用光讲究、影调优美, 又力图做到人物自然而不矫情、质感真切而不晦涩、细节完整而不喧嚣、画面纯美而不艳俗, 这些都是规范的要求。最重要的, 是主题创意出新与作品情感真实, 意境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正如陈复礼大师阐述的, 中国画意摄影“那就是着重画面的意境, 把作者的感情贯注入一树一木之中, 使欣赏者更容易受到感染。” (引自陈复礼:《再论中国画意摄影》)

(二) 意在画先, 画添意彩

对画意摄影来说, “画”是一种形式, 要把这种形式变为有于意义的作品, 就要把个人的观念融入照片里。因此“画意”首重“意”字, 若只追求画面效果, 忽略画面内的意图, 只能是一幅失败的作品。画意摄影的创作心理和创作实践, 都证实“意在画先, 重在写意”是客观存在的过程。整体构思, 精心布局, 准确定位, 瞬间定格, 每一环节或长或短都有谋划的思索过程, 这就是各位摄影大师所津津乐道的“精神”, 亦即“意在画先”的作用:郎静山认为自己的摄影“所采构图理法, 亦多与吾国绘事相同”, “由此观之, 东方艺术, 可为摄影之助, 摄影亦足证东方艺术, 它早入于精妙之域也。” (引自龙熹祖:《摄影艺术赏析》) 陈复礼认为中国画意摄影“就是以中国画的作画方法来经营照片。它不仅仅是从形式上加以模仿, 而是将中国画的创作精神方法贯注入照片的创作之中。” (引自陈复礼:《再论中国画意摄影》) 画意摄影在见物思画——以画入胸——胸有成像——像现镜中的艺术创作心理与实践, 提示我们在摄影创作中, 应当正确掌握和运用艺术规律, 精当处理“意”与“画”的协同关系。

三、群众艺术摄影创作中画意摄影的常用表现手法及培育

在群众艺术摄影创作中, 常见的画意摄影是: (1) 仿国画摄影作品; (2) 写意摄影作品; (3) 以风光摄影方式创作摄影作品; (4) 静物摄影作品; (5) 以舞台剧照为基础具有画意的摄影作品。

以一般情形而论, 最常见的是以风光摄影表现手法创作的画意摄影作品;最常用的画意摄影技法就是仿画。在仿画摄影中, 我们看到较多的是仿油画、仿国画、仿版画的画意作品。在初步掌握摄影构图、色彩等知识后, 通过了解这些画的特点, 从而培养欣赏力, 在摄影创作中才能游刃有余, 摸索出自己的风格。就目前群众艺术摄影创作的状况来看, 能够运用摄影技法直接拍成比较成熟的仿画作品, 确实需要相当的功力。

在群众艺术摄影培训中, 除了大量的观摩优秀绘画和摄影作品外, 还应当进行静物摄影和小品摄影的训练。静物摄影能够训练和培养精确的构图能力;了解用光和布光规则, 还能够直接感受和培养现场氛围。写意摄影, 可以认为是在社会意义上扩充了静物和小品摄影的内容与形式。舞台摄影, 是表现特殊艺术环境中特殊角色性格。其他门类的画意摄影创作, 各有其特殊的创作意念与艺术规律, 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索。

综上所述, 在群众艺术画意摄影创作的培训中, 最关键的要求, 就是摄影者要通过相机表现心中的意境, 不是为了创造虚假意境而拍摄, 而是为了表现内心真实的意境而拍摄。只有真正将我们心目中的意境表现出来, 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真正感人的画意摄影, 其中的真“意”定在图像之外。所以, 永远的创造力和捕捉美的能力, 才是最值得我们珍惜的;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用图中之美展现心境之美, 才是画意摄影追求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复礼.《再论中国画意摄影》.中国摄影出版社.

全球妈祖文化摄影大赛启事 篇5

妈祖被世人称为“海上和平女神”,信众遍及全球。据初步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妈祖宫庙五千余座,妈祖信众两亿五千万。湄洲妈祖祖庙的妈祖祭典,已经与黄帝祭典、孔子祭典一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仰更是深深植根于台湾民众的精神生活当中,台湾妈祖信众超过人口三分之二,海峡两岸实现“大三通”后,妈祖情缘将演化出更多的感人故事。2010年是妈祖诞辰1050年,因而在全球传播妈祖文化,展现妈祖文化以及相关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大力弘扬妈祖的和平大爱精神,将是对妈祖最好的纪念。

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此次联合举“2009年全球妈祖文化摄影大赛暨妈祖文化摄影图片巡回展”,获奖作品将颁发奖金奖杯和获奖证书,并遴选优秀作品参加全球妈祖文化摄影图片巡回展。2009年9月,将邀请部分获奖者前往莆田湄洲岛出席颁奖仪式暨全球妈祖文化摄影图片巡回展开幕式。部分优秀作品将结集出版。

一、活动主题

“天下妈祖,大爱无疆”

二、投稿时间

2009年1月26日(正月初一)至7月31日。

三、主办单位

主办: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承办: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天下妈祖》网()、《东南新闻》网()

四、大赛组委会 总顾问:

张克辉(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顾 问:

朱 清(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林国良(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陈秋平(福建省出版总社社长)

主 任: 林国良 成 员: 李军生(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郑世雄(《中华妈祖》杂志编委会副主任)、郑祖杰(莆田市文联主席)、林金榜(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董事长)、董振雄(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台湾大甲镇澜宫原总干事)、李家卫(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香港平和外汇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师)、潘朝阳(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林斌(福建电子音像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李大刚(福建电子音像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周金琰(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林春荣(莆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天下妈祖》网副总监)、苏健(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办公室主任)

组委会办公室: 主 任:林 斌

副主任:李大刚、苏 健、林春荣 组委会通讯地址: 联系人: 电话:

专用电子邮箱:wmefz@qq.com

五、参赛要求

(一)全球摄影爱好者,不分专业、业余作者均可参赛;

(二)参赛作品大致分为“妈祖宫庙风光”、“妈祖民俗文化”两大主题;

(三)参赛作品为原创摄影作品,风格不限,单幅、组照均可。

六、参赛细则

(一)本大赛主要采用网络投稿、展示、评选的方式进行。参赛作品均在《天下妈祖》网平安论坛(/bbs)的大赛专版发布。网友评议将作为评比参考因素。在论坛发布图片不便者,也可以将图片直接发到大赛专用电子邮箱:wmefz@qq.com,或者将作品邮寄至组委会办公室。

(二)参赛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参赛作品不得电脑合成。允许使用制图软件进行照片的尺寸、对比、明暗、色彩的调整,请保留作品的原始数据。

(三)参赛作品每人不超过5幅。通过网络投稿者,参赛作品每幅大小为1.5~3.5兆,jpg格式,并以简要文本说明主题(*.txt格式)。直接投稿者,应冲洗成8寸照片参赛。投稿时请注明:作品标题、作者 姓名、联系方式(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手机号码、电子邮箱等),并注明“参赛”字样。

(四)参赛者必须是参赛作品的原作者。参赛作品内容凡涉及艺术、影视、文字、图案或肖像等著作权,参赛者必须在提交作品前,即已保证获得合法的使用权或许可。

(五)参赛作品的著作权属于相关创作者,主办方不对参赛作品进行修改。每位参赛者在被公布告知入围评奖的同时,即被视为同意主办方出版、复制、演示、展览、印刷、分发、编辑该作品,以及采用获奖者姓名(笔名)和形象等,用于大赛的推广和宣传活动。

(六)所有参赛作品均不得涉及暴力、色情、非法宗教宣传等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内容。如遇此类投稿,主办方有权决定不予发表或删除,情节严重者将诉诸法律。

(七)主办方若发现作品并非参赛者本人拍摄(包括抄袭、剪贴、盗版等),或有直接间接商业推广目的者,一律取消其参赛资格。主办方不承担因参赛作品本身所致包括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商标权等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八)主办方若发现不同参赛者的作品有明显雷同者,主办方有权决定采纳与否,并通知相关作者。

(九)参赛者若违反参赛规则,应承担由此而产生的相关民事责任。主办方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撤销已获得的奖项,要求返还奖金、奖杯和证书,同时保留进一步追究赔偿的权利。

(十)由于病毒、黑客攻击、突发事件及其他主办者无法控制的原因,在可能影响比赛的管理、安全、评审或公正性的情况下,主办方有权推迟比赛。

(十一)参赛作品已获得过其他摄影比赛的奖励,原则上不得参加本次比赛。

(十二)本次大赛不收取任何费用。所有通过网络、直接投稿提交的参赛作品,均不予退稿。

(十三)评选日期:2009年8月30日前。

六、奖项设臵

一等奖5名,奖金各3000元人民币,并颁发奖杯、证书; 二等奖10名,奖金各1000元人民币,并颁发奖杯、证书; 三等奖20名,奖金各500元人民币,并颁发奖杯、证书; 优秀奖50名,奖金各300元人民币,并颁发证书; 纪念奖115名,颁发证书。

七、评选办法

由海内外专家组成评审组,参考网友评议,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选。

全球妈祖文化摄影大奖赛组委会

摄影群众文化 篇6

关键词 摄影群众文化作用

摄影与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艺术门类不同的是,摄影自身所具有的真实与逼真、现场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满足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并且它的认识、教育、审美、娱乐功能高于一般审美意义的实质内涵,引导人们思考,给人以启迪。群众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是全部文化活动的根基。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其辽阔的同土面积、特殊的生态环境、同有的文化传统以及宗教信仰,特别是新疆城市社区居民民族成分多,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成员结构复杂,其社会稳定对于全国的安定团结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群众文化生活显得尤为重要,而摄影艺术也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日渐凸显。

一、摄影所具有的广泛群众基础,起到精神调节和团结凝聚的作用

从以往的一些较好的国内外群众生活发展经验来看,社区中心、展览馆、音乐厅、图书馆、咖啡屋等社区场地和社区内的各种文化设施组织开展文艺、教育、科普、娱乐、健身等活动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必备硬件工具。南此营造一种舒适、快乐的氛围,通过一些丰富的娱乐健身的物质资源和消遣渠道,使人们从繁重的工和生活压力中得到释放,获得良好的精神享受。摄影正是这样一种拥有广泛群众基础,容易操作的创作过程,通过侵入拍摄者的思想感情,展现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它的素材来源于日常生活,记录了朴素而真实的情感,提高了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艺术感,也调节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加速期,其催生出的现象之一就是社会失范问题。而社会示范往往会导致严重的信任危机,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冷漠化、物化形式化关系,在新疆,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形式以及社区居民异质性的渐强,使得社区居民对日常生活中的“他者”保持较高的警惕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以及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一旦缺失,就势必会导致群体组织的活动缺乏号召力和感染力,难以凝聚群众,使居民的交往造成困扰和阻碍。而摄影艺术与群众文化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摄影拓展了人民群众的视野,并且有效地带动了周围有关行业的发展,最终又促使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为群众文化服务的队伍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時,摄影爱好者深人生活经常自发组织的感受名山大川、田野渔村以及文化古迹的主题活动,也激发了群众文化生活的热情,凝聚了人心。

二、摄影对文化现象的客观记录,起到了普及知识的作用

摄影艺术与语言文字在对于文化现象记录的最大不同在于,摄影艺术能够将那些具有文化意义的事物和现象如文化遗产、少数民族风情、各地民居等更加真实、自然和一目了然客观地记载。而对于一些具有浓厚现当代特征的时尚摄影、媚态摄影和广告摄影,也从图像层面给予了新的诠释。这种记录,利用视觉冲击不但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对风土人情、居民建筑、民族服饰、居民建筑和宗教文化的不同对象的选择和拍摄,也能够深刻地诠释我国的民族文化和将这种博大的民族文化不断发扬和传承,普及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而处于边缘状态,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少数民族有形和无形文化及其少数民族文物、产品正在不断流失,一些民族民间工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久远的乡土艺术、民族器物已难觅踪迹。如今在新疆许多地方,急于脱贫致富心理带有普遍性,致使新疆原生态的民族手工技艺处于相对弱势,传统的某些门类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发生了急剧的消亡和变异,民族手工艺逐渐被工业品代替。传统民居建筑艺术、服饰手工艺、传统饮食有的已不复存在或在原流传地区因无人继承、市场萎缩而濒于失传,更谈不上有翔实文字或图像记录。对于摄影来说,这种拍摄记录往往具有抢救性质,通过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对这种文化变迁的记录,既可以简单方便、易于保存史料资料,同时也方便读者在查阅图片资料时对于知识的精准吸收和解读。

三、摄影促进了群众文化的交流、传播,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教化作用

用艺术承载教育、宣传功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世界范围内各种艺术门类的一个重要特征,摄影也并不例外。一方面,摄影能够迅速、有效地传播民间文化,无论是重大的新闻事件和人物还是边远山区的民间艺人,无论是宏大的主题旋律还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借助网络这一个快速的信息平台,摄影照片的传播速度和应用得到了更快的发展,经过不同地域人们之间的互动,使传播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也加强了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对新疆而言,由于受到经济、地理因素的制约,处在反分裂斗争的前沿,西方反华势力从过去的幕后暗中支持,发展到现在开始不断插手新疆问题,公开支持境外“三股势力”的分裂活动。境外“三股势力”暗流涌动,甚至还发生了严重的暴力恐怖打砸抢或群体性事件。这种形势对我区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良好的社区文化互动正是增进居民间沟通、了解,相互帮助、约束的精神纽带,不仅可以使得居民间互惠互助,增强价值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这种良性发展也有益于减少摩擦和犯罪,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利用摄影艺术捕捉社会中出现的民族团结之风,对它们进行及时的歌颂,或对于一些宗教极端主义进行教育批评宣传,展开群众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对于社会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摄影是有效诠释大众审美文化表达的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是大众审美的文化表达,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美,在提升和丰富思想精神世界的过程中观察美。群众的文化活动是美的重要载体,是集体审美的自觉呈现。蕴含在群众文化中的原始美,是艺术美的根基。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创造美、捕捉美,赋予艺术美以灵魂与生命。每个历史时期的群众文化代表着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期待,决定着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时代审美价值取向的文化,是代表人民意志的主流文化。此外,群众文化的审美取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人类以民族的方式存在,在劳动和文化实践中形成民族特色鲜明的审美习惯。这种习惯深深镌刻着生动的民族图腾与民族印记,塑造了群众文化的灵魂。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每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民族而存在,就在于这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那么怎样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表现出民族美呢,抑或用怎样的手段凸显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的群众文化活动?摄影的审美娱乐功能就发挥了作用,摄影艺术的创作实质就是创造摄影艺术美,表现出实话实说的纪实美、以情感人的情感美、鬼斧神工的技巧美、各有千秋的风格美,任每个人去向南的欣赏、想象和评价看到和记录的一切,使得审美的角度变得没有统一的形式与规定,无形之中降低了艺术对大众的“门槛”,使艺术变得通俗化、群众化。更易于让群众接受并丰富大众的生活,从而变成一种喜闻乐见的大众审美形式。

文化馆群众业余摄影辅导浅议 篇7

而文化馆作为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的辅导机构, 承担着群众业余摄影的辅导任务, 因为群众业余摄影活动也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众业余摄影与专业摄影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有着它自身的特点与规律。为了搞好群众业余摄影辅导工作, 文化馆的群众业余摄影辅导干部, 除了具有过硬的摄影技术以外, 还必须全面把握群众业余摄影的规律与特点。为此, 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群众业余摄影辅导工作的实践与理性思考, 对此发表几点探索性拙见, 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并为群众业余摄影辅导工作提供理性思辨与工作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具体而言, 群众业余摄影辅导工作的特点与规律, 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进行详细探讨与解读。

一、群众业余摄影的亮点

要搞好群众业余摄影辅导工作,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准确把握群众业余摄影的亮点。这些亮点, 乃是群众业余摄影的生命与灵魂。

具体而言, 群众业余摄影的亮点又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主体性。群众业余摄影的创作者与欣赏者, 都是群众, 充分体现了群众的主体参与、主体创造、主体欣赏的最大亮点, 也使摄影成为人民群众真正的自己的艺术形式, 甚至与自己的生产、生活、社会活动密不可分。

其二是亲和性。群众业余摄影充分体现出与人民群众的亲和性, 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最爱。举凡外出旅游、家庭聚会、朋友相逢、同学见面、恋人留连、节日庆典等等, 摄影留念都成为最佳选择。相机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好的朋友, 摄影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必要活动之一。一言以蔽之, 摄影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 就如同阳光、水、空气一样, 不可或缺。

其三是业余性。群众业余摄影, 顾名思义, 业余性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所谓“业余性”, 是随意、自由地进行摄影活动, 不必刻意雕琢, 也不必过分追求艺术形式上的完美。

由此可见, 群众业余摄影的上述几大亮点, 正是它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眼球的地方, 也是它与众不同之处。群众业余摄影辅导工作, 就要牢牢把握这些亮点, 并努力予以凸显和强化。

二、群众业余摄影的特点

要搞好群众业余摄影辅导工作, 还必须充分认识、准确把握群众业余摄影的特点, 这些特点, 可以视为是群众业余摄影的本体审美特征与艺术优长。

具体而言, 群众业余摄影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其一是便捷性。群众业余摄影拍摄十分便捷, 随手可拍, 并无高难要求, 以实用、方便为特点。

其二是简易性。群众业余摄影的摄影设备, 也比较简易, 只备有一台相机, 大部分是数码相机, 不必配置各种附加镜头。而且大多都是全自动相机, 光圈、光速、焦距, 都自动调控, 拍摄时只需按动快门即可。

其三是人性化。群众业余摄影多半以人物摄影为主, 很少有风景摄影、静物摄影、动物摄影、舞台摄影、运动摄影等艺术摄影。这种人物摄影, 充分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 也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亲近之情, 其人性化特点十分鲜明。也就是说, 广大人民群众把摄影作为自己人生历程与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 是一种人性之光的定格, 也是一种心灵之美的外化。

由此可见, 群众业余摄影的上述几大特点, 也是群众业余摄影辅导者必须牢牢把握并认真体现的。

三、群众业余摄影的要点

要搞好群众业余摄影辅导工作, 更必须充分认识、准确把握群众业余摄影的要点。如果说, 群众业余摄影的亮点与特点都是群众业余摄影的“软实力”与“软工程”的话, 那么群众业余摄影的要点就是“硬实力”与“硬工程”。

具体而言, 群众业余摄影, 有以下三大要点:

其一是构图。构图是包括群众业余摄影在内的所有摄影艺术的重要要素之一, 摄影作为一种画面艺术, 首先要讲究构图。所谓“构图”, 是指画面结构的安排, 它是绘画、摄影、电影、电视等以画面为主要艺术元素的各种艺术的共同要素。摄影与绘画密切相关, 摄影艺术的两大流派———绘画派与纪实派, 都强调构图, 即“经营位置”。

摄影艺术的构图, 又包括主体、陪体、背景三大要素的安排。主体即拍摄者或拍摄物, 占画面的中心位置或主要位置;陪体即陪衬主体的人或物;背景即主体与陪体所处的地点、场合、环境、氛围等等。主体可以是个体的人或物, 也可以是群体的人或物。就群众业余摄影而言, 大多属于人物摄影范畴, 其重点是凸显主体的中心位置与主要位置, 要防止两种偏向:一种是主体过小, 不占中心位置与重要位置, 常见于一个人或两三个人在旅游景点的摄影, 人小景大, 人被景“吞”;另一种是主体过大, 常出现整个画面全是主体, 未见陪体与背景的现象, 甚至出现主体人物“削头”、“砍手”的事故, 这种事故多出现于集体合影当中。

摄影构图的类型也多种多样, 有立式长方型、横式长方型、斜式型等等。立式长方型多用于少数人物拍摄;横式长方型多用于集体合影;斜式型多用于少数人物拍摄。立式长方型与横式长方型具有稳定、平和之感;斜式型具有动态、新颖之感。具体采取何种构图类型, 要根据拍摄人或物的特点而定。

群众业余摄影的拍摄方式也分为摆拍与抓摄两种:摆拍是事先拍好位置的拍摄, 故其构图的要点容易掌握与体现;抓拍是即兴式的拍摄, 故其构图的要点相对较难掌握与体现, 只有凭借拍摄实践经验得以实现。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 讲的都是至理名言, 同样适用于群众业余摄影。

构图的原则讲究均衡与对比。均衡是指画面的各个部分在比例安排上相称, 力度、份量均等, 形成稳定、平衡的审美效果;对比是指画面各部分物象的大小、高低、远近、虚实、开合、疏密、刚柔、动静、明暗、浓淡的比照, 形成活跃、生动的审美效果。均衡与对比在构图中相辅相成, 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二是光线。光线是包括群众业余摄影在内的所有摄影艺术以及绘画、电影、电视等画面艺术的重要要素之一。光线直接决定着摄影作品的优劣成败, 有人把光线比喻为“摄影的太阳”, 此说也颇有一定的道理。的确如此, 如果光线选择与运用欠佳, 整个摄影作品就会模糊不清, 甚至乱成一团、漆黑一片。老式相机, 在光圈、光速的选择与运用方面, 学问很大, 要求很高, 涉及的问题也比较复杂, 例如早晚、冬夏、晴阴等不同时间与季节, 摄影要选择与运用不同的光圈与光速。有些特殊的摄影, 如夜景、背景等, 要求更高、更复杂, 因为这种相机已经不在群众业余摄影中广泛使用, 所以不再赘述。

目前群众业余摄影使用最广泛的是数码相机, 其光圈、光速均有自动调整、确定的功能, 故运用也较为简单。但是也要注意, 光线的明暗、刚柔、强弱等, 也要形成一定的层次感, 这由拍摄者的位置、角度所决定。要用正光、侧光, 不用逆光。

其三是色彩。色彩也是包括群众业余摄影在内的所有摄影艺术以及绘画、电影、电视等画面艺术的重要要素之一。色彩是数码相机摄影的一大重要特色, 色彩也是大自然的本体美的再现。我国传统绘画强调“随类赋彩”, 主张和谐。所以色彩和谐是群众业余摄影的要点之一, 也就是说, 摄影画面上的各种颜色的搭配, 要完整、统一、和谐。要避免“靠色”或“失色”现象发生。俗话说:“紫配蓝, 讨人嫌;红配绿, 夺大戏”, 说的都是色彩搭配要和谐的道理。例如背景是红花绿草, 人物的衣着就要避免红、绿色, 以免“靠色”。

群众业余摄影对色彩的选择与运用, 还应注意到色彩的象征意义, 即通常人们所说的“象征色”。例如红色象征热烈、喜庆、温暖、革命;绿色象征青春、希望、环保;白色象征纯洁、清新、朴素等等。

群众业余摄影对色彩的选择与运用, 还要注意到色彩的情感内涵, 即“感情色”。色彩的感情是摄影家赋予的, 没有摄影家就没有色彩的情感, 色彩是死的, 但运用得好, 它们就有了艺术生命。例如红色、橙色、粉色, 给人以温暖感, 被称作“暖色”;而白色、灰色、蓝色, 则给人寒冷感, 被称作“冷色”, 如此等等, 不胜枚举。

群众业余摄影对色彩的选择与运用, 还要注意色彩的对比, 使和谐与对比形成有机的统一。这正如俄罗斯大画家列宾所说:“对立的色彩也能获得统一的和谐, ”差别是和谐的本质。例如几名身着红色登山服的登山队员登上顶峰时的摄影作品, 以蓝天白去为背景, 以雪山为陪伴, 形成了红、蓝、白三色的强烈对比, 而在对比中又呈现出和谐之美。

其四是拍摄角度。有正拍、侧拍、仰拍、俯拍等。正拍较为正统、规范;侧拍有艺术感;仰拍易使人物发胖;俯拍易使人物瘦。究竟用何种角度拍摄, 视具体情况而定。

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开展路径 篇8

一、摄影艺术及其普及性分析

以往摄影艺术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传统的摄影艺术形式下, 传统艺术的摄影大多是资深的艺术家。但随着摄影装置及摄影设备的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摄影, 在摄影中倾注自己的情感或天马行空的拍摄。此种情况下, 摄影逐渐成为大部分群众所共有的一种文化特征。

通过摄影记录的照片, 可以包含中国历史文化、民族服饰、居民建筑、人生利益、宗教文化等, 如此照片被赋予了时代的意义。在摄影设备应用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 摄影逐渐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 运用摄影记录情感、美好瞬间、个人变化等, 让美好或有价值的瞬间镌刻、停留, 长此以往, 人们的审美能力、欣赏美的能力提高, 渐渐的摄影艺术将得到普及。当然, 摄影艺术的普及, 主要是源于人们对美好事物、对真实生活、对情感抒发的体会, 愿意将其定格在照片上, 让人们有亲临其境的感受, 增加回忆的空间, 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所以, 基于人们精神生活的追求, 摄影艺术在广大群众中越来越普及1。

二、群众文化中摄影艺术的重要性

在国民经济水平提高情况下, 相机或数码相机的购买已经成为非常容易的事情。因此, 越来越多的群众拥有相机或照相设备, 人们利用相机或照相设备进行摄影也越发普遍, 长此以往, 人们在摄影艺术的熏陶下, 利于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更利于群众文化的发展。所以, 群众文化中摄影艺术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1. 记录功能的作用

群众文化具有极强的大众性、开放性, 容易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和欢迎。随着照相设备的普及应用, 摄影艺术的大众性、开放性增强, 使得摄影爱好者很自然的投入大摄影当中, 并且积极传播摄影艺术, 如开展摄影展、摄影作品的宣传等, 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纷纷拿起照相设备, 记录生活瞬间、人物成长瞬间、美好景象等, 使得照片定格下了这个时代瞬间。

2. 传播功能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 促进了我国群众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在群众文化中推广摄影艺术。因为在信息化今天, 摄影艺术所记录的群众文化, 在文化交流中传播、发展, 可以使群众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所以, 群众文化中摄影艺术的开展, 有利于传播群众文化, 让群众文化熏陶和影响更多人, 推动群众文化发展与传承。

3. 认知功能的作用

基于审美标准来说, 摄影作品需要真实的反映群众社会生活, 向人们传递真实的情感, 并且让人们受到摄影艺术的熏陶。基于此, 在群众文化中进行摄影艺术实施, 能够让人们更加清晰的、准确的认知一些被人们忽视的人物或事物, 改变陋习, 良好发展, 同时也可以提升群众文化的艺术效果2。

4. 审美功能的作用

每个人的行为感受是不同的, 因此在欣赏摄影作品时, 人们的欣赏点是不同的。但是, 人民群众长期的接触摄影艺术, 并且注意拍摄好的摄影作品, 那么群众在摄影过程中将会考虑拍摄对象的美感, 进而从适合的角度进行拍摄, 提升摄影作品的美感。人民群众长期在摄影艺术的熏陶下, 必然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

5. 推动功能的作用

摄影艺术的发展使得摄影作品在群众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其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素材, 推动了群众文化的发展。基于当前群众文化宣传情况来看, 应当注意摄影作品的展示, 尤其是一些宣传社会文化、群众文化的摄影作品, 使群众在欣赏摄影作品时, 深受群众文化、社会文化的熏陶。所以, 群众文化中发展摄影艺术, 有利于推动群众文化, 使我国民众继承群众文化, 并积极宣传和发展群众文化。

三、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开展路径

群众文化中推广、普及摄影艺术是非常有意义的, 那么如何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受摄影艺术的熏陶和影响?

1. 遵循摄影艺术规律, 推广摄影艺术

(1) 合理安排摄影作品中的任务

摄影基本要求是对摄影构图进行合理布局。具体来说, 就是科学地安排摄影对象, 运用适合的摄影表现形式, 从而突出摄影主题及内涵。当然, 要想做到摄影沟通可以合理布局, 需要利用自然条件和原理, 比如合理运用影像、自然光等, 增添摄影对象的自然感、艺术感, 同时表达摄影主题。

(2) 合理确立摄影角度

通常情况下, 拍摄过程中要把握好拍摄角度。基于摄影学内容, 确定摄影角度分为正面拍摄、俯摄及仰摄等。摄影角度的选定, 是非常讲究的, 需要依据与摄影对象的距离、摄影对象的重点等。为了突出摄影主题或内涵, 拍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摄影角度的控制, 以实现拍摄效果的最佳化3。

2. 注意贴近生活, 科学选材

一般而言, 摄影不是对事物进行直板呈现, 而是利用摄影技巧, 有效表现出时代的思想感情以及文化内涵。为了使摄影作品能够真实、准确的表达情感、文化内涵, 在进行摄影艺术推广过程中, 应当鼓励摄影爱好者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捕捉有意义或有价值的生活瞬间, 促使摄影作品可以渲染情感、说明生活道理, 传播群众文化。

3. 合理、巧妙地运用摄影艺术表现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情感保留或美好瞬间定格都是通过照片实现的。为了使摄影艺术可以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进而传递群众文化, 应当搭建摄影信息交流平台或摄影技术交流会等, 为摄影艺术家、摄影爱好者、人民群众创造交流。沟通的空间, 促使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可以掌握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 在日常拍摄中合理、巧妙的运用摄影艺术表现形式完成拍摄, 提升摄影作品的美感、艺术感4。

四、结语

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的今天, 在群中文化中开展摄影艺术是非常必要的, 不仅可以让群众记录美好瞬间, 还能陶冶情操, 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当然, 通过遵循摄影艺术规律、科学选材等方式来推广摄影艺术, 可以使摄影艺术熏陶和影响人民群众, 让人们了解群众文化、继承群众文化、推广群众文化、弘扬群众文化。所以, 群众文化中开展摄影艺术是非常有意义的。

摘要:摄影不仅是一种爱好, 更是一种艺术, 它不仅为人类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 还使得人们的精神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在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的今天, 在群众文化中开展摄影艺术是非常必要的, 不仅可以让群众记录美好瞬间, 还能陶冶情操, 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基于此, 本文将重点分析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开展路径, 希望摄影艺术可以融入到群众生活中, 使群众生活更丰富多彩。

关键词:摄影艺术,群众文化,开展路径

注释

11.张燕方.浅谈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性[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0 (4) :101-101.

22.李卫芳.浅谈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性[J].群文天地, 2012, (18) :31.

33.强海平.浅谈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创新[J].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1 (8) :136-137.

文化馆摄影工作的定位与应用 篇9

一、把握摄影工作的方向与原则

摄影作为一种对生活表达的艺术形式, 是一种充满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活动,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遵循艺术创作的一般原则, 但是针对文化馆这一特殊环境来讲, 文化馆的摄影工作又有其自身需要注意的地方。文化馆的摄影工作承担着很大一部分的宣传作用, 因此需要对其大方向有一个明确的掌控。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摄影这一工具, 用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 文化馆的摄影工作要把镜头对准生活在一线的平凡生活中的人们, 要服务于大众的欣赏水平, 所选取的拍摄主题应该要积极向上, 向社会传递一种正能量。文化馆摄影作品的大方向一定要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符合党的基本要求, 同时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感人之处, 带给人民群众心灵的震撼, 让最广大的人们通过文化馆的摄影作品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 成为人们汲取正能量的来源。文化馆摄影工作的定位是要紧贴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充分重视摄影团队建设

要发挥文化馆摄影工作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 就需要我们充分地重视对摄影团队的建构, 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高业务素质的队伍。文化馆的摄影团队可以由两部分构成, 一种是掌握专业摄影技术的人才, 另一部分是热爱摄影工作的业余工作者在文化馆的摄影团队构建中, 要通过日常的培训与考核选拔出一批优秀人员, 以此为核心来带动整个团队的建设发展。针对业余的摄影爱好者应该创造条件给予其专业的指导培训, 鼓励他们多发表自己的作品, 在不断的实践中来迅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文化馆可以定期组织摄影团队之间的沟通交流活动, 让新老摄影师进行互动, 这有利于年青一代摄影师的成长。同时, 文化馆可以定期组织一定形式的摄影作品展活动, 适当的照顾新摄影师, 给予其一定的精神奖励, 树立他们的拍摄信心。文化馆还应该进行专门的摄影作品的归档整理, 方便以后的查阅。重视对摄影团队的构建。提高摄影作品水平以及活跃整个文化馆的氛围, 对于形成有序的、科学的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注重日常的摄影技术培训

文化馆摄影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要求文化馆摄影工作者在平时进行系统、专业、刻苦的训练。对摄影技术来说, 一定要多拍, 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此外, 对于摄影工作来说, 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文化馆应该注重对摄影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 根据当地文化馆自身的水平, 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进行一定的资金与人员设备的投入。文化馆应该定期举办摄影技术培训讲座, 邀请一些专业的人士来进行交流指导。要定期的向本地摄影工作人员传授最新的摄影技术,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其运用电脑进行后期PS制作等技术的训练。另外, 还要注重加强各地文化馆之间的沟通交流, 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学习, 相互交换拍摄心得与经验体会, 在相互的智慧碰撞中可以带来新的灵感, 对于快速提高自身的摄影水平很有帮助。摄影技术是一门需要专业技能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构成它的各个要素如选取主题、构图、选择光线、影调以及色彩调整等方面都需要专业的学习与训练, 文化馆应该定期开展对摄影工作人员的摄影技术基础知识方面的更新换代, 让其接受了解到最新的理念方法。另外, 针对文化馆这一特殊场所, 摄影工作的开展还应该充分结合群众的意见与建议, 要加强摄影工作者同人民群众的沟通交流, 一方面可以从中汲取创作的灵感, 另一方面可以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 对于如何创作出更能使群众满意的作品是十分必要的。

文化馆通过举办各种展览、讲座、培训等活动, 对于提高当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摄影工作作为文化馆管理运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极大的带动作用。我们要充分重视文化馆的摄影工作, 培养一批优秀的摄影人才, 促进摄影工作的持续繁荣。

参考文献

[1]徐利明.浅谈县文化馆摄影工作方式、方法[J].神州, 2014, (3) :32.

群众摄影活动的组织和辅导研究 篇10

一、摄影艺术的特点及发展

摄影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传统艺术的创作主体主要是常年从事于艺术创作的专业艺术家, 而摄影艺术的创作只需一定的摄影设备即可开展, 其创作主体可以是专业技术人员之外的普通群众, 正是基于此突出优势, 摄影艺术逐渐为广大群众所分享。而伴随着摄影工具和摄影技术的的逐渐发展, 摄影技术在大众中的普及性越来越高,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审美角度的普及性

照片作为大众摄影艺术的独特产物, 如何欣赏和评价取决与群众自身的兴趣爱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摄影艺术也是全民艺术, 每个人都可以欣赏和评价。审美的意义决定了摄影的价值。一张好的照片不但可以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 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观赏者的灵感以刺激其创作欲望, 还能让大众得到视觉享受从而领悟艺术的真正魅力。而群众摄影活动作为富有现实意义的纪实摄影能更加通俗和真实的记录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2. 生活反应的普及性

摄影是面向大众生活的, 它不但可以反应大众生活的悲欢离合和喜哀哀乐, 也可以展现“犀利哥”的独特风采和“芙蓉妹”的夸张另类。可以说, 摄影就是群众生活的眼睛, 它无时不刻地不在观察和记录群众生活的变迁, 而也正是在这种细致的观察记录过程中, 大众方能真正认识到生活的真谛, 真正体悟到生活的本真。

3. 摄影技术的普及性

当数码技术逐渐靠近普通群众时, 当照相机已成为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时, 摄影文化活动已逐渐成为伴随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必备伙伴。在朋友聚会和重要节日等日常生活的大事小情过程中均少不了数码相机和摄像手机等现代摄影工具的身影。

二、群众摄影活动的组织与辅导

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开展群众摄影活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正确合理选择, 集中体现了大众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愿望。在群众摄影活动的实际开展过程中组织者和辅导者务必按照“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和服务人民”的原则进行, 努力做到以下“两个体现”:1.群众性, 群众在心理上和在行动上是否能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群众摄影活动中来, 是群众摄影活动成败与否的关键衡量标准, 群众摄影活动只有在其内容形式与方式方法上能够做到倾听和满足群众呼声, 方能真正把群众摄影活动办到群众心里去, 才能真正的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群众摄影活动的积极性, 才能真正把民心凝聚到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大事上来。2.崇尚文明, 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是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 而拥有广大群众参与的群众摄影活动更应注重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以使群众在参与和欣赏具体的摄影活动过程中能做到知荣辱、树新风、讲正气和促和谐, 使其思想道德素质能真正得到升华。

三、群众摄影活动的组织与辅导者注意事项

群众摄影活动的组织与辅导者在群众摄影活动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1.紧跟时代步伐, 积极弘扬与反应时代主旋律, 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摄影的艺术美, 让群众能成为摄影艺术美的受益者;2.建立健全摄影艺术人才培养机制, 推荐优秀的摄影人才在促进群众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先进群众文化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3.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通过学习创新意识, 建立健全完善和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以保证群众摄影活动的顺利开展, 以利于群众摄影文化平拍的可持续生长和发展, 确保摄影活动的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群众摄影活动的行政指令与艺术创作生产应各司其职、双轨并进, 组织者和辅导者应在责权明确的基础上各负其责, 以完美的摄影艺术表现形式尽可能的服务于群众的生活和休闲;5.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开展群众摄影活动。数字技术的发展, 使得群众摄影活动中运用网络平台成为现实, 其打破了时空限制, 实现展示了交流即时化;简化了活动的组织流程, 降低了成本;调动摄影人积极性, 增强活动的群众性。因此, 在群众摄影活动中构建完善的网络平台, 并加强对该平台的推广力度, 对促进群众摄影活动的组织和辅导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抓好群众摄影活动的组织与辅导, 是有序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的坚实基础。而作为群众摄影活动的组织者和辅导者, 更应加强对摄影技术的推广传播;充分发挥群众网络文化作用, 及时了解各地摄影“发烧友”的摄影活动动态;利用当地自然风光资源, 定期组织创作活动, 进行业务交流。

参考文献

[1]张燕方.浅谈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性[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0, (04) .

[2]金福根.浅析数字摄影时代网络平台在群众摄影活动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 2011, (01) .

[3]王群荣.浅谈群众摄影的辅导与创作[J].文艺生活 (艺术中国) , 2009, (05) .

丝路影像文化与敦煌壁画摄影 篇11

自古以来,穿越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就是沟通东西方重要桥梁,东西方交往的漫长历史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透过文献记载和历史遗存,我们至今仍可感受到其中包含的大量的历史影像。

公元前2世纪前后,汉朝为阻止匈奴的侵略,并打通通向西方的交通道路,决定派军队进取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地区,加强和巩固对祖国西疆的统治,以“断匈奴右臂”,建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个郡,东接秦长城,西至敦煌,在敦煌以西建立了玉门关和阳关。古代丝绸之路上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遗产,敦煌莫高窟是典型的代表。

敦煌学的名词,最初是在1930年由我国著名的隋唐史专家陈寅恪教授提出,主要是指整理研究敦煌石室藏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敦煌学的概念有所扩大。一般认为,敦煌学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敦煌地区遗存至今的所有文献文物资料,包括莫高窟诸洞的壁画、塑像、浮雕,敦煌地区的汉、晋简牍,敦煌石室藏书,有的学者认为还应包括吐鲁番、居延、酒泉、玉门一带的文物。第二,对这些文献文物的整理研究以及指导这种研究的科学理论。如以学科来说,敦煌学研究的对象包括敦煌史地,敦煌美术,敦煌建筑,敦煌乐舞,敦煌文学,敦煌宗教,敦煌语言、文字、文献,敦煌科技,敦煌教育,敦煌版本图书等。建国后,敦煌学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际和国内的敦煌学研究学术会议,经常在北京、兰州或敦煌举行。敦煌学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对中外关系史的认识。

人们习惯于把敦煌千佛洞与大同云岗、洛阳龙门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艺术宝库。从历史影像的角度看,敦煌与龙门、云冈的文化内涵是大不相同的。龙门、云岗文物主要是佛教石刻塑像,其他文物较少,而敦煌则主要表现为壁画和藏书,塑像则居次要地位,其文化内涵远较龙门、云岗丰富。敦煌壁画主要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当地人称千佛洞)的四百几十个洞窟内。

敦煌壁画是敦煌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敦煌莫高窟壁画等于一部插图本的中国美术史。自公元5世纪至14世纪,各个朝代在莫高窟留下了壁画,并有可靠的年代题记,作为判断绘画年代的尺度。敦煌所存25公里长的将近一千年的举世无比的巨大画廊,成为中国和人类画史中的瑰宝。敦煌壁画反映内容以佛教为主,但与内地生活社会情况密切相关,反映了中古时代近千年中国美术史发展的大势。

敦煌壁画包含了丰富的古代中国视觉文化。中国画基本上由线条组成的,所以对线条的研究是美术史研究最基本的工作。过去因为遗留下来的唐以前的实物标本较少,所以美术史上的某些专门问题,很难有确切的答案,如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铁线描”“凹凸法”等等,以前只是作些推测和想象,而敦煌画廊中对这些问题都以图画的形式出现,对其技法的学习迎刃而解。

敦煌壁画中的佛教内容是历史影像的形式呈现的。如规模宏大的五台山礼佛图,表现了不同时代的衣冠服饰,不同阶层的生活起居、习惯民俗行旅等。这为研究各个时代各阶层人物和人民大众生活历史提供了参考史料。画中出现的乐队、舞蹈、乐器等,成为研究中古时期汉族和西域各族音乐歌舞的影像资料。霓裳羽衣舞,是唐代的少数民族舞蹈,一度成为盛唐时期皇帝贵族观赏的重要宫廷舞蹈。反弹琵琶的演奏技术,在壁画中也有所反映,成为今天拍摄唐代题材电影电视作品的主要依据。

敦煌壁画所画的佛教经变,是认识中国佛教变迁的重要影像资料。如六朝时期画的佛本生的故事比隋唐时期多;隋唐以后画西方净土,画金刚经变和维摩变的比较多。这种现象和当时佛教的信仰发展有关,如弥陀、弥勒净土思想,隋唐以后日益盛行,在壁画上也有反映。

敦煌壁画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曹衣出水”的绘画手法,和印度的犍陀罗艺术风格相似。在古代敦煌地区从事壁画创作的画师,不少来自西域。如在安西万佛峡壁画题名中,发现沙州曹氏时代管画苑的名为白般继,管金银匠工作的名为尉迟宝金,白为龟兹人,所取的是汉姓,尉迟是于阗人,取的也是汉姓。足见敦煌影像艺术是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产物。

敦煌文物影像摄取

选择恰当的历史文化审美角度敦煌壁画内容丰富,拍摄角度的选择直接决定着成像的内容和质量。一般说来,应根据壁画内容确定拍摄机位,即包括壁画所表现内容的先后顺序,也要充分考虑壁画所反映的影像价值点。影像拍摄和文献分析相结合选择拍摄的机位和角度可以充分反映历史影像的价值。

根据丝路文化特点选择用光佛教石窟是特定的拍摄环境,受到石窟的建筑结构和窟内光等条件的限制。摄影师回旋的余地较小,拍摄时不得不采用人造光源。光源是影像的根本,光可以表现静态壁画的生动和立体感,强调或弱化拍摄对象的对比关系,也可以增强石窟的景深。

彩塑形象是壁画拍摄的重心。拍摄雕塑全身像的用光,要兼顾整体和局部,尤其是造像的头部、眼部。人工灯光要远而略高于塑像,全身有均匀的八分光为好。用光线均匀而不平淡。理想的拍摄彩塑像灯光,最好是在一个灯架上装有上、中、下三个灯:上面的灯要高而略俯;中间的可以上下移动;下面的是脚灯。拍摄全身的坐像,脚灯可以不用。每个灯架前都有纱布做的扇面形夹子。使用时一个灯架用做主光,打在雕像身上二分暗的地方。不要将和光与主光拉平。若用彩色片来拍摄就是使暗的地方透明。总的来说,用光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全面和局部的关系。

合理用光能够更好地突出主题。在石窟内摄影,为保护文物,灯光须合理控制。应当在雕塑自身上用功夫,认真研究塑像的历史价值点和影像表现方法。突出影像主体,凡是和主体雕塑并列的其他雕塑,尽量用遮光板遮蔽,或设法不使它受光。拍摄石窟壁画的所用装饰光主要是轮廓光、头光、线条光。在石窟内的雕塑要用装饰光是有条件的,在拍雕塑的全侧面时可以使用。拍事儿主体本身过于暗、形象轮廓不分明时,肩部使用造型光,可以加强雕塑的立体感。

彩塑拍摄用光的作用之一是追求文物的质感。敦煌壁画的材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对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拍摄,应该把焦点放在表现彩塑的复杂多变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上。石窟摄影尽量有较多的光线层次和文物的历史价值像匹配。

丝路影像构图 石窟文化丝路文化的重要内容。石窟摄影中,首先要尽可能地表现文物的历史价值,同时要注重成像的审美趣味。丝绸之路的历史充满历史情感,历史情感常常表现在历史影像上。合理构图是历史影像拍摄的基础。好的构图要处理好虚实关系,即影像元素的位置关系。当满则满,当空则空。这里的“空”是成像内容的组成部分。如敦煌莫高窟盛唐第194窟菩萨半身像。常见的成像面容慈祥,体态丰映,是一尊典型的唐代塑像。为了充分地显示它的高髻,面部的曲线和袒露的胸脯,因此将画面右边的空白留得较多一些,以增加雕塑的动态感。

结语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丝路沿线的历史文化遗产将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历史影像为古老丝绸之路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

注: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博士、硕士生导师,历史影像实验室、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影像史学。(基金项目) 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重点项目”数字化历史影像实验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项目号2012WZD10)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摄影群众文化 篇12

通过“印像碗窑摄影室”的镜头,我们可以将碗窑文化的历史传承,碗窑制作工艺的精湛,古村落乡土气息的浓厚一览无余,使每一个来此休闲度假或者小憩的人感受到碗窑文化的魅力所在。

据“印像碗窑摄影室”创办人介绍:明末清初,福建连城县的巫氏等先民为避战乱,一路内迁,至浙江省苍南玉苍山麓南坡(原平阳县)蕉滩时,被当地的资源条件吸引,定居下来,重操原籍旧业——手工烧制陶瓷器皿,尤以青花陶瓷闻名。之后代代相传,在清乾隆年间达到极盛。当时仅碗窑村就吸引了40余姓聚居,人口多达4000人。碗窑人秉传祖业,埋头做碗,除了三四家开小客栈的和十来个给客商做翻译的,其余的几千号人口基本都从事手工制陶。由于制造工艺精湛,小小的村庄也因此在江南赫赫有名。随着碗窑村交通条件的日益发达,来买碗的客商更加络绎不绝。斗转星移,世事变迁,碗窑村里如今只有一家还保留着古老的制碗作坊,游客还可亲自体验一把用泥胚制碗的过程和乐趣。

上一篇:节能评价值下一篇:市场经济诚信政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