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摄影

2024-09-19

报道摄影(精选11篇)

报道摄影 篇1

为了更好地发挥新闻图片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在报纸上大量选用专题摄影报道就是一种有益的实践。专题摄影报道是现阶段逐渐引起受众注意的一种报道形式,这种报道形式不同程度地满足了人们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信息的要求。因此,加强对专题摄影理论上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专题摄影是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将“专题”这样一个词,同摄影结合在一起,把被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一个过程加以反映,就不仅仅是某一事件或人物活动单一的纪实,而是较全面地报道新闻事件,或者着眼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题摄影往往是围绕一个主题,选用多幅照片来较全面地反映事物的发展和运动,揭示其社会意义的。由于一个专题摄影是由几张照片组成的,这些照片的组合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组成专题摄影的多幅照片之间必须有一定的结构方式和内在联系;专题摄影中的几幅照片并不是一般地描绘事件的过程,而是要共同阐明主题,每一幅照片在表现主题思想上可能是不完整的,但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每组照片中,应该有一幅能充分体现主题思想的“点题”照片;文章和文字说明力求简洁,其格调应与专题摄影报道的主题思想及表现方式相适应。

美国《生活》杂志对该社摄影记者提出的8点要求,被公认为拍摄专题摄影的基本原则。第一,全景或者对主题带有介绍性的照片:通常是广角或者是从高角度观察的全景镜头。第二,中景:对一群人或者一些活动的描写。第三,近景:把镜头集中到专题中的某一个元素,如人物的手或者建筑物的细节。第四,肖像:或者是人物表情丰富处于情感高潮的面部特写,或者是人物处于他的生活环境中的照片。第五,关系照片:表现人物之间交流的照片,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第六,典型的瞬间:对于这个专题有概括意义的照片,包含许多专题的关键要素,通常也被称作决定性瞬间。第七,过程照片:包括开始、经过、结束,前后的比较。过程照片使专题有一种发展运作的感觉。第八,结束性的照片或者可以称作结尾,将故事引向结束。

专题摄影主题的确定。专题摄影的多幅照片具有多角度展示不同人的心态、神态、姿态,使之典型化,进一步开掘事件主题深度的优势。因此,专题摄影大多是对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新事物、新经验、新问题、新生活、新成就的深刻报道。拍摄主题直接决定摄影作品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主题选择得好,新闻摄影作品体现的信息容量才越大,新闻价值才越高。摄影主题反映的可以是时代的变迁和缩影,也可以是生活的一个瞬间。具体到某一事件,应是最具有象征性的,把典型性的瞬间凸显出来,通过画面形象表达记者的认知和情感。选择好一个主题后,要以百姓为主角,用平民化的视角反映基层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要根据所了解到的现场实际情况,预先构思好拍摄思路,有步骤地进行操作,全方位展现主题思想,展现主角人物的喜怒哀乐,细致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深入地反映出事件的发展进程和结果。这样拍出的作品,视觉冲击力才够强,才富有新意,才能获得观者的共鸣,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专题摄影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专题类型的摄影报道是依靠照片所提供的形象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它不借助文章的串联,只用简洁的文字交代一下照片所不能表达的背景,就把主题思想阐述得清清楚楚。这种类型的专题摄影能充分发挥摄影的造型特点,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我们常说的那种让“照片说话”的专题摄影。它既能很快抓住读者的心,又能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给人以启发和联想。第二种专题类型的摄影报道是图文并茂,这种类型的专题摄影往往需要通过文章来交代背景和一些情节,以及必要的新闻要素。如果离开了文章,就无法阐明整个主题。这类专题摄影报道要求记者不但要拍好照片,还要写好文章,文图并茂才能加强图片的感染力。

专题摄影的表现方法涉及主题的确定、题材的处理、对内容表述的形式,以及突出特点、抓细节等,要尽可能寻找更新的题材和更好的表现手法。要将图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力争做到瞬间、角度多样化,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以多样的摄影风格给读者带来更新鲜的视觉感。

专题摄影的取材。任何关注现实,反映社会热点、变化的内容都可以用专题形式表现。要求摄影者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对拍摄对象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做好充分而详实的案头工作,随着拍摄进程,列出一个拍摄提纲。要达到专题摄影的深度,摄影者要有独立思考能力,不被拍摄对象牵着鼻子走,要独立、冷静、平衡地去拍摄。专题摄影题材是十分广泛的。例如,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改革开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一些体现新观念、新思想、新风采的现实生活,以及为广大群众所关注的、有传播价值的突发性事件,都可以成为专题摄影的题材。突发性事件是现实生活中矛盾冲突激化时的表现,专题摄影报道能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事件发生、发展的现场,以及事态的变化。比如2016年南方特大洪水的一组组展现正在发生的具有献身精神的英雄画卷,围绕军民团结一心抗洪抢险这一主题,活生生的场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起到了鼓舞人、教育人的宣传作用。

专题摄影要突出特点。在专题摄影报道中抓特点、表现特点,是重要的表现方法。所谓特点,是指最有代表意义的部分。专题摄影抓特点,包括抓时代特点,表现时代精神;抓人物特点,刻画人物个性;抓事件特点,体现社会意义。这些特点是通过照片形象来表现的,因此在取材上,不但要求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而且要富于形象特色。

抓取情节、细节是专题摄影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方法。情节是阐述主题思想的过程,是人物活动的连续线,能加强所报道的事件或人物的感情色彩。没有情节的专题摄影是没有生气的,不会激发人的情感。实践证明,采用专题摄影报道不仅能使报纸的报道形式更加活泼多样,也增强了新闻摄影的报道深度。

摘要:专题摄影报道是现阶段逐渐开始引起受众注意的一种报道形式,这种报道形式不同程度地满足了人们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信息的要求。

关键词:专题摄影,新闻图片,摄影记者

参考文献

[1]骆飞.论专题摄影的突破与创新[J].军事记者,2004(11):34-35.

[2]李楠.专题摄影的几个基本点[J].数码摄影,2013(4):55-56.

报道摄影 篇2

[关键词]摄影报道策划;基本原则;方法

摄影报道是以新闻图片配合文字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是使用相机对新闻事实作现场纪实的新闻报道形式。在摄影报道中,信息容量更大,新闻价值更高,视觉冲击力更强,拍摄内容更富有新意是评判是否为一篇好作品的几个基本要素,也是摄影报道能否吸引受众的关键。不难发现,图片只是承载“新闻”和“信息”的“外壳”,而“新闻”与“信息”是图片的“内核”,如果图片里没有“新闻含量”,仅剩图片这种“外壳”,图片也就失去了意义。

那么,如何才能让图片的“内核”得到更好的体现?如何才能让摄影报道更具新闻价值与看点?如何才能利用图片更好的表达信息?如何才能让图片更具生命力、更能吸引眼球?笔者看来,加强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是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一、新闻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策划势在必行

如今,新闻业的竞争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激烈,报业在整合,广播、电视的新闻更趋多元化,网媒、端媒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对于新闻业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在新闻生产端,媒体迈进了自动化门槛,机器人记者已经出现;在新闻分发端,一批个性化阅读客户端正在掀起一场巨大的变革,把新闻的编辑发布权从人让渡给算法。在新闻接收端,受众的选择空间不断变大。

现阶段,自动写作软件、视频自动剪辑软件,已成功完成了对传统新闻从业者的初级模拟,此外,各种社交平台的火热,让任何新闻都变得越来越不“新”,记者的职能已?被弱化,你的亲人、朋友,甚至素不相识的路人都可发布一条新闻、拍摄一张照片被你看到。在未来人工智能加速进化的过程中,唯有新闻策划会赢得主动,原因有二:

第一,如今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已从“量”的需求转向了“质”的需求。也就是说,受众并不缺少信息,而是缺少对信息的分类整理,让新闻更加一目了然;受众并不在乎得到多少信息,而是在乎得到多少有效的信息,而是在乎各种信息的关联与衍生。新闻报道仅仅以“多”取胜、以“快”取胜,显然已经过时。新闻报道必须通过精心的策划,为受众提供质量上乘的新闻大餐。

第二,传统媒体之间或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交叉竞争,使得新闻资源的垄断不再可能,独家新闻难觅。在这种资源共享的情况下,如何去打破“千人一面”的局面,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如何保证重大新闻事件的成功报道?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如何精心编排,吸引读者,增强传播的效果?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策划来解决。

在摄影报道中,策划也尤为重要。新闻报道强调“图文并重”,并不是要追求版面上图片数量的多少、多久出一次摄影专版,而是要重视其内容是否具有新闻性和信息量,重视其作为独立报道新闻、传递信息的作用。我们看到,很多报道并没有很好地发挥新闻摄影本身所应有的特点,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体现出策划的作用,简单地去看摄影记者有没有拍到好照片,编辑有没有安排好版面,而没有进一步去追究为什么没拍到好照片,为什么没安排好版面这个深层次的问题。

我们认识到,对具有较大社会意义的新闻题材进行精心谋划,对所拍摄的内容、步骤、途径等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安排,就能客观、准确、深刻地进行摄影报道,充分凸现其新闻价值,能将摄影记者和编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广大读者的需求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摄影报道的策划作为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途径而不断得到强化,这也是近年来新闻摄影报道的趋势。

二、进行摄影报道策划的基本原则

第一,要选择新闻因素比较充分的报道题材。这其中大概包括三种情况:1.围绕重大事件进行多角度的策划,如果说突发事件报道讲究的是快捷,那么重大事件的报道的核心则是深度和厚度;例如重要的历史时刻、特殊意义的节庆活动等,它们在时空长河里是一个承上启下、联系过去及未来的时间点,两头连接着丰富的内容,非常适合进行一些“大制作”。2.新闻报道题材本身以外的事件策划报道。如2013年黑龙江省的抗洪报道,当洪水警报发出时,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救灾情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抗洪过程中保粮食丰收、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等都可作为素材,提前策划。3.引起社会思考和政府关注的社会问题;如2015年在土耳其的海岸边,一名3岁小男孩的尸体照片震惊了全世界,而照片背后由于战争超过300万的难民流离失所,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第二,在遵循新闻摄影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特点。新闻摄影与文字报道比较,有其局限性也有其优势。它的优势在于能够直截了当地给读者提供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具体形象,展现出文字报道无法表达的形象信息的魅力。图片对所报道的事实更为直观和具有说服力,容易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在报纸版面上,一幅内涵丰富的照片常常胜过千言万语,比大段的文字描写更能吸引读者。

第三,尊重新闻事实,充分发挥摄影记者与编辑的主观能动性,二者相互配合,从策划到最终完成保持中心思想的完整性。任何策划都是从新闻事实生发开去的,新闻事实不能被策划,新闻报道却需要精心的策划。尊重新闻事实,由事实本身出发,摄影记者与编辑围绕事实进行思考,将自身的认知能力、知识含量与事实的“含金量”相结合,才能撞击出优秀的新闻报道。这就要求我们在策划时,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前提下,注意充分发挥摄影记者与编辑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新闻报道最终结果要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新闻报道的策划不是炒作,不是盲目地追求轰动效应。我们的策划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新闻报道,更好地引导舆论。因此,在进行策划时,我们要时刻注意新闻报道进行的方向,要以最终是否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作为衡量策划是否成功的标尺。

诚然,在摄影报道中,策划并不是一个新名词,但它正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更新,在推动摄影报道发展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当前,媒体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们要相信挑战中也有机遇,对于摄影报道的策划,如何有更深的认识与定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报道摄影 篇3

飞越你好。近些年,你拍摄的《大货夫妇》、《煤尘暴》、《卖菜女孩的夏天》、《黑暗中的游戏》等一批纪实题材作品在各大门户网站中被广泛传播,作品凭借独特的观察视角与对生活深入的解析引起不小的社会反响,也为你本人在摄影圈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与声誉。希望你能將摄影职业成长历程中的成功经验分享给读者。

刚才你列举的一些作品,尽管我个人认为这些作品在拍摄上仍有提高空间,但无疑是我截至目前相对比较满意的,可以说它们也是使大众认识、了解摄影师刘飞越的第一扇窗,是带有个人特质的重要标签之一。然而这几组获得了一定成功与影响力的照片在我个人拍摄生涯中仅仅是极小的一部分。一个人假若将成为自由报道摄影师作为重要的人生规划,那么你首先需要去了解的是这究竟是一条怎样的道路,你将会付出些什么,得到些什么。

作为一名自由报道摄影师,若要生存发展,不但需要纯熟、出色的拍摄技术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要反复揣摩如何有效抓住事物的本质与特点,通过拍摄过程中对题材快速、精确的把握去创造影像的冲击力从而获得读者的共鸣。一般来讲,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我们必须承认有天才存在,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想在社会纪实摄影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似乎并无有效的捷径可循,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

作为自由摄影师,特别是专注于社会纪实题材创作的拍摄者,的确需要大量的积累和沉淀,才能恰当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拍摄手法与经验,从而创作出好的作品,这是从技术层面来讲。同时,自由摄影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如果没有一定的固定客户群体来保证自己稳定的资金来源,那么一切的拍摄构思与创想也就只能沦为空谈。因此我想说,创作与经营对于职业摄影师来讲是两大核心要素,缺一不可。只有你在这两方面都具备一定的积累时,成为自由报道摄影师的时机才算得上成熟。然而积累的过程,需要耗费一个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你认为技术层面的积累应该从哪些环节入手?

首先来讲应该是摄影的理论学习。我认为学习启蒙阶段是一名摄影师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这个阶段,是我们掌握基础的拍摄手法、技术、理论的阶段,同时更是培养自己摄影思维逻辑构成的关键时期,它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今后在拍摄中思考的角度、深度与广度。技巧上的不足可以通过后期的学习来弥补,然而对摄影的观察思维一旦形成定势,往往很难改变。

能谈谈你学习摄影的经历么?

2000年,我从内蒙古呼和浩特来到北京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摄影,在学习各科目理论基础的同时,也结识了在自己摄影生涯中最重要的恩师—狄源苍(1926~2003)先生。狄先生精通英语,翻译过许多原版画册与资料,授课风格活跃、自由,从不照本宣科。也正是从那段时期起,我开始接触到国外纪实摄影大师的作品,甚至直至今日,我对摄影的思考方式仍然深受诸如威廉·克莱因、罗伯特·弗兰克、尤金·史密斯等人作品的影响。虽然我在清华美院的进修仅维持了半年时光,但这段经历对我今后的摄影生涯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我至今坚持走社会纪实摄影这条路线的起始点。

你所从事的第一份与摄影相关的工作是什么?

是边为狄源苍老师做摄影助理边打一些零工。摄影助理这份工作并不能使我解决温饱问题,我更多的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做,因此必须还要有一份稳定些的收入以支撑我在北京的生活。我选择的这份零工其主要范围是针对实体照片做后期处理,包括适当的剪裁与对划痕、瑕疵的修 复。

这类后期工作似乎与你所学并无过多的交集,又是怎样的契机使你决心开始自己独立进行拍摄创作的?

这段摄影助理的工作经历也并非与所学完全无关,事实上一些剪裁的处理能够引发自己对照片构图的许多思考,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解决了当初我在北京的温饱问题,也为我接下来的独立拍摄奠定了一定的资金基础。

通过摄影助理工作实践摄影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欲望开始逐渐膨胀,这些都应算做是我开始决定去独立拍摄的契机。当我下定决心后,花掉了一大部分积蓄购入了自己的第一套摄影设备,一台尼康F3相机与20mm、50mm两只定焦镜头。正是这套在现今看来并不高端的设备伴随我在2004年至2006年期间完成了我的第一部作品《北京的拾荒者》。拍摄这部作品几乎花光了我当时所有的积蓄,然而照片未曾在任何媒体获得过发表机会,两年的付出却颗粒无收。做自由摄影师是否正确?这组照片使我对自己当初选择的这条道路感到异常迷茫。

2006年,你曾放弃自由摄影师的身份而远赴石家庄,去《河北青年报》做了摄影记者,是因为《北京的拾荒者》未能发表而产生的挫败感吗?这段摄影记者生涯对你后来从事职业摄影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并非是《北京拾荒者》造成的挫败感所致,当初选择前往《河北青年报社》做摄影记者,首先是考虑到在国外念书的妻子即将归国,我急需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来担负养家责任;其次,这份工作是我一位好友所推荐,同时我也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顺利通过面试后,报社主编安排我负责刊物社会题材的图片报道跟进工作,即便是现在回头去看,我对那个阶段的工作业绩也还是相当满意的。

拍摄社会纪实题材与新闻摄影有很多共通点,但新闻摄影似乎更加强调其现场性、瞬间性、直观性与时效性。就你的切身经历而言,你认为两者在拍摄上有何不同?

主要体现在时效性方面,新闻摄影突出一个“快”字,一旦失去时效性,那么你的图片很可能就没有机会发表。但从技术角度来讲,当初报社所需的新闻摄影图片并没有社会纪实摄影的要求那么高,社会纪实摄影的基本特征是它的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所以社会纪实摄影更看重的是作品对社会是否能产生作用,也就是说社会纪实摄影不仅仅是客观记录,而是带有鲜明的社会目的。它不仅只记录事件的表层,而且拍下了事件的时代意义,因此它的社会价值更体现于其强烈的现实性中。

nlc202309032357

每一个实践的过程都是在检验理论,同时也是一个重新学习、提高的过程。这段报社摄影记者的经历对你现今的工作有何影响?你从中得到最具价值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对目前最有帮助的应该是在那一阶段学习并掌握了采访时的“突破”能力,具体来讲,就是指在针对某一突发事件的采访中,是否能拍摄到触及这一事件核心关键点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比较综合的,不仅限于常规的沟通与协调,有时甚至需要一些非常规的手段。

举例来讲,假设现在某地发生一起矿难,矿区现已封锁,戒备森严,你所在的报社并不能使你获得采访权,但同时又需要你在第一时间带回有价值的图片报道。这时你会怎么做?

这种情况事实上真的发生过。2008年2月,河北省武安市矿山镇一所养猪场内暗藏的非法铁矿发生爆炸,当地宣传部门不建议媒体前往,但我所在的报社依然决定进行报道,于是派我与另一位记者去做现场拍摄。

到达事发地点的当晚,我与同事围绕矿区进行“踩点”,发现封锁十分严密,凭借我们两人恐怕无法深入核心区去获得有价值的图片。但随后我们发现当地的新华社记者也来到了这里,于是我们便开车跟随他们的车辆“混”进矿区,抓紧时间进入矿井拍下一组图片后匆匆离去。随后也就有了河北青年报第二天头版头条《河北武安“猪圈矿难”致24死 矿井暗藏机关》的图片报道。

当然,如果没有新华社车辆突然出现,我们这次拍摄可能就会失败。所以说,对新闻现场的“突破”既要讲究方式方法及手段,又要凭借一定的运气。其实对于新闻报道的经历,无论结果成败,在若干年后回味起这些细节时,依然感到有趣。

当时你作为摄影记者在报社的业绩非常突出,接到的工作项目也很多,又是基于何种原因转而成了一名自由摄影师?

从本质上讲,可能还是我天性中就向往与享受自由摄影师的工作及生活状态。但最终我下定决心离开报社,是一次采访安排所致。

2009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里氏7.1级的强烈地震。或许是出于摄影师的本能,我认为如果自己能够亲身前往,一定能获得质量很高的图片,于是向主编毛遂自荐。但报社却坚持让我第二批再行前往。我向报社告假并在与网易新闻图片栏目建立合作关系后,决定自行启程前往玉树。

由于缺乏有力支援,前往玉树的过程比我当初想象中更为艰难,几经辗转我首先到达西宁,在这里我非常偶然地遇到了正在准备等候玉树地区第一批被转移伤员到来的护士及医生。于是在伤员送到的第一时间,我拍摄了一组《送诊西宁玉树人》,这组图片很快在网易新闻图片的头版发表出来,先于新华社图片。

到玉树后,我又完成了7组反映灾后平民生活的作品,在全国人民高度关注玉树灾情的关键时刻,使人们透过这些图片了解到了灾区的真實情况。这些作品不同于常规报刊媒体的图片报道,而是更加生活化,更贴近真实,也更符合我的摄影初衷与艺术表达视角。

那么,辞职成为自由摄影师后,和自己当初的想象有哪些不一样吗?

我在做摄影记者之前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我还是有充足的思想准备,与开始的设想差不多。只是,这个时候,我开始更多地考虑照片的出口—没有版面等着了,自己该怎么 做。

身份的转变必然带来新的问题,一方面依然要继续进行不懈的拍摄,另一方面为了获取更多客户与项目,则必然要在自我推广、经营上面下一番工夫。可否向读者分享一下你在这两方面做过的尝试?

在转型初期,我还是更愿意优先与网络媒体合作,比如网易和腾讯。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传播效率高、受众面广,能够迅速地使读者对摄影师的水准有较直观的认知,也能够迅速地帮助摄影师打开市场,这些是报纸所不具备的。而且,与网媒合作,自己发挥的空间更大,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去运作一个选题。当然我也不排斥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也使传统媒体有更多的渠道了解摄影师。

通过一定量的积累,你会发现自己的客户群体结构开始产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客户会主动与你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稳定而相互信赖的供求关系网。我所谈到的这个经营过程并非个例,而是在职业摄影师圈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操作模 式。

目前你的拍摄频率如何?接单拍摄每次提交多少照片?

一般的专题会拍摄一周左右,也有十几天的。通常我会精选出50多张给机构和媒体,他们会从中选出20~30张来做一个精品图集发布用。至于2014年,算已经签约项目的话,前半年大概要在外边拍摄60多天,中间也许还会拍些小选题。

你认为职业摄影师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能够拍出优秀作品,用作品使客户产生震撼与感动,是一个好的职业摄影师最为核心的竞争力。

优秀的摄影作品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要素?

对此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是图片的基础质量,也就是光线运用是否得当、构图是否严谨,可能还要考虑图片的记录性以及对人物、空间的把控能力,这是第一层,考验的是摄影师的技术素养;而更重要的一点,则是如何准确理解客户(媒体也是客户)的需求,用镜头语言去表达思维并不容易,如果是表达他人的想法就会更难。往往有些客户模糊的想法并未通过语言向你直接表述,但这些想法却存在于他的潜意识当中,并会不自觉地以此作为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

你刚才谈到把客户的主观想法具象化是拍摄优秀作品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时常在针对某一题材时,摄影师的思考角度未必与客户完全一致。如果双方意见相左,你会以哪方的观点为主导去完成拍摄?

涉及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但基本思路应是求同存异。同为大同、异为小异,唯有双方在核心问题上达成一致,方能形成供求间的双赢。以客户为主导,完成客户的要求,本是职业最基本的一个特征,但如果仅以迎合客户作为唯一标准而不考虑产品的最终质量,同样有悖于摄影师的职业准则。因此,我在实际与客户就拍摄工作进行洽谈时,会既尊重客户的要求,也会向客户阐明自己的看法,尽量在能够有效提高作品质量的方面达成共识。

nlc202309032357

客户提供的项目,是维系职业摄影师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与经济保障。对于职业摄影师来讲,为了拓展业务量、增加收入,除了维系长期合作的老客户,也会同时尝试开发新的客户群体。你怎样看维系长期合作客户与拓展新客户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经营中又如何去操作?

就职业摄影师而言,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侧重。对于事业刚刚起步的人,客户少、业务量小、收入相对微薄,这时拓展新客户当是首要任务。至于我个人,前面也谈到过,在起步初期更多的是利用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借网媒这个平台去提高摄影师与摄影作品的认知度与影响力。

而就目前我的状况来讲,谋求与长期合作的客户保持良好关系,尽量稳定、高效地完成项目可能会更重要。由于现下与我长期合作的客户群体已经非常庞大,当然我所指的庞大是针对一名自由摄影师个体而言,相互间的合作也渐入良性循环模式中。在收入与工作强度均较适宜的情况下,我的重心基本放在与老客户的合作上。时间与精力是摄影师的生产成本,没有足够的成本则很难提供出优质的产品。因此,在自身经营成本有限的状况下,我宁愿为老客户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也不希望因为盲目地拓展新客户而降低拍摄标准,以致影响自己在业内的口碑。

作为一名自由報道摄影师,你最骄傲和最无奈的是什么?在这一行里,国内外摄影师当中你最敬重的人有谁?

我没有什么可骄傲的。我很幸运作为一名自由摄影师,可以靠摄影来养活我的家庭。非常感谢那些熟悉和不太熟悉的朋友对我的帮助。目前在中国自由报道摄影师在拍摄比较敏感的选题的时候,遇到的一些风险完全是自己承担,这点比较无奈吧。

至于最喜欢的摄影师,外国摄影师当属路易斯·海因(Lewis W.Hine,1874~1940),国内我最敬重的是摄影教育家狄源沧老师。

在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中,你认为微博、博客以及个人网站等自媒体平台对于职业摄影师的自我推介能够提供怎样的帮助?

应该讲,网络平台对于职业摄影师的自我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职业摄影师的群体也日渐庞大,客户的选择余地较早期变得宽泛了许多。那么如何在高手林立的摄影圈中脱颖而出?这一方面依赖过硬的专业技术,另一方面则应注重自我的宣传与推广。

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建立了个人网站和博客,甚至博客的点击量已经超过百万,但却很少去打理和经营这些网络平台中的内容。根本原因在于我已经拥有了足够的长期稳定的客户资源。但同时我认为,如果你目前还是一名职业摄影圈中的“菜鸟”,应该在网络推广中多做尝试。结合国内外知名摄影师的自我推广模式来看,网络推广是大趋势,同时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论报道摄影的题材选择 篇4

关键词:报道摄影,题材,选择

报道摄影, 亦称作专题摄影、专题照片、成组照片 (组照) 、图片故事或系列照片, 是摄影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人们之间一种新的交流方式, 是最复杂的也是最有趣的摄影成果之一。报道摄影是通过多幅照片来集中地阐述一个主题, 真实、形象、令人信服地讲述一个故事, 通过辅助的文字, 以人们视觉阅读的方式完成故事主题的叙述。它能够比较全面、概括、深入地反映出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结果, 能够细致、深刻的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它是画报、报纸和杂志甚至电视、电影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 简称“报道”。所以, 一组成功的报道摄影图片, 报道题材的选择就尤为关键。

一、报道摄影的定义

中国摄影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将国外新闻摄影 (news photography、press photography) 、媒介摄影 (media photography) 、报道摄影 (photo-reportage、photojournalism) 这些内涵和外延都不同的词笼统地译为新闻摄影, 并且用新闻学所定义的新闻摄影 (news photography) 来界定, 造成中国摄影师在报道摄影和新闻摄影实践中陷入无所适从的窘境和困惑, 也使中外新闻摄影交流产生了不必要的障碍。

报道摄影其实就是图片故事, 用照片来讲故事。随着摄影在媒体上更为广泛地采用, 大量难以为上述定义所界定的摄影形式出现在在报刊的版面上, 如报刊的专题报道 (photo essay) 和图片故事 (picture story) , 版面上单张非新闻的特写报道, 在摄影室里使用模特、道具拍摄刊登与报刊的汽车版、时装版、美食版和家居版上的类似广告的图片, 在杂志封面上出现的摄影插图 (illustrations photography) 等。实际上, 这些摄影报道都是模仿国外媒体在多年实践中建立起来的行之有效的图片传播形式。

二、报道摄影题材选择的重要性

一幅成功的作品, 首先要有好的题材。好的题材, 应该是主题鲜明, 视觉形象突出, 给人以震撼的视觉感受与精神共鸣。

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WPP) (“荷赛奖”) 中多位中国摄影师获奖, 其中杭州日报摄影师陈庆港拍摄关于汶川地震题材“走出北川”获得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 图片说明为“2008年5月14日, 士兵在中国四川北川县参加地震救援”。《深圳晚报》摄影记者赵青拍摄关于汶川地震题材“废墟中的新生活”获得一般新闻类单幅二等奖。同样2008年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来说也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奥运年, 更一场国家形象和民族地位的竞争。中国成功举办世界瞩目的奥运会, 是世界对中国的肯定。新华社记者吴晓凌拍摄的作品《柔道——血染赛场》获得体育专题类单幅一等奖、中国青年报记者赵青的组照《北京电视上的奥运会》, 以独到的视角, 获得体育专题类组照金奖。这一年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 中国的摄影师大获全胜, 夺取了三个金奖, 两个银奖和一个铜奖。作品都可以看出题材选择的重要性。好的题材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引起读者的兴趣和联想。题材的选取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学性。

三、报道摄影题材如何选择

辨别什么是可以报道的题材, 哪些可以作专题报道。作为从事报道摄影的影像工作者, 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去掉没有形象性, 不适合做摄影报道的题材。

如一些会议报道, 会议报道常常是没有形象的, 这个会议和那个会议看起来都一样, 程式可能也都一样。不过在会议上可以拍一些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公众人物, 这些图片可能是市场需要的, 是读者感兴趣的。在摄影报道中还有一个至理名言:去拍人们谈论的事, 而不是拍谈论事的人。

2、用宏观与微观的双重视角来判断所拍摄的内容有没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历史、经济背影和意义。

比如国内多起暴力拆迁事件, 是因为执法部门管制问题, 还是因为建筑商违规操作;经济纠纷中是因为个人因素, 还是社会因素;民工拿不到工资是因为民工与工头之间的问题, 还是因开发商这样的利益集团所导致的……新闻后面的内容决定了所拍摄图片的价值。

3、要对即将发生的事件, 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敏感

意识, 对最终的影像要有预先想象, 事件发生的现场气氛、反应事件特定情节或人物的特定神情, 并且提前构思图片中的元素, 哪些是真实的, 有生命力的, 主题突出、视觉冲击力大。

报道摄影是纪实的, 再现新闻事实本质的纵横断面, 它依靠发现的视点来组成拍摄内容, 依靠表现手法达到视觉目的和效果。“发现与表现”在成功作品中二者缺一不可。要深刻了解新闻事件的全面背景, 洞悉社会现象的本源, 才能进被摄对象的内心世界, 摄影工作者纵然有再好的基本功, 也无法捕捉到真实动人的瞬间。也许你也能客观记录下某一事件的发生过程, 但是你却无法准确充分地记录事件的本质, 这也就是专题摄影的基本要求了不仅仅记录事件本身, 还要揭示事件的本质。报道题材决定着新闻的价值, 但新闻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只能实事求是地把握它、认识它, 而不能凭主观愿望去夸大或缩小它。作为一个摄影工作者, 我们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能及时发现新闻, 捕捉新闻。

报道摄影 篇5

2012-07-24|来源:南京新华电脑专修学院| 发布者: 南京新华电脑专修学院|

摘要:7月23号,新华电脑教育、土豆网联手打造的“2012《梦想成真》大型真人秀”全国总决赛第三场比赛正在山东新华电脑学院火爆上演。

7月23号,新华电脑教育、土豆网联手打造的“2012《梦想成真》大型真人秀”全国总决赛第三场比赛正在山东新华电脑学院火爆上演。在昨天晚会的3D舞台效果和吉祥物设计比赛中,红队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蓝队中来自湖南新华的勤雨涵和重庆新华的陈晓杰被淘汰,贵州新华的杨通华被调至红队,这样两队最开始的名单中都有两人出局。随着淘汰赛的进行,选手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也更加注重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挥汗如雨 不畏炎热

全神贯注 忘我拍摄

今天的比赛题目比起昨天就“平面”了许多。大赛组织方今天给红蓝两队每队一台相机,然后要求各队成员自行去拍摄校园内的景色,拍摄完毕后将照片用PS软件修饰漂亮,上交,每个团队至少上交5张。同时按照新华24周年庆典的内容做一份平面宣传海报,以团队为主上交一份,但是队员如果自己有更好的方案也可以上交。针对于专业摄影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广泛吸取知识。这样的题目既可考验了选手们的综合能力,也可以检验同学们的创意能力。

寻找运动健儿

细节决定成败

红蓝两队选手经过简单讨论后,在上午大约10点的时候开始执行任务。有人对取景擅长,有人对操作相机拿手,也有选手对细节要求完美,大家各司其职,又相互帮助。经过两天的比赛,大家对相互合作更加看重。在拍摄对象上,花草、树木、教室、看书的学子、谈话的朋友、打球的运动健儿等都成为他们取材的主角。到中午时分,两队的拍照任务基本完成,剩下就是选择和PS的任务了。中午吃饭时,两队都聚在一起认真讨论,可以看出大家对比赛的重视程度。饭后,大家重新回到电脑前,开始PS修饰照片和海报设计工作。

蓝队设计海报中

红队设计海报中

至下午6点,两队的作品都上交完毕。本次同样有15名学生作为大众评委,在观看完两组作品之后,对两队的设计作品进行投票,同时综合3名监督对于两队作品做出的最终点评,本场比赛蓝队获得胜利,同时红队中来自北京新华的杨召和江西新华的刘钦琦被淘汰,石家庄新华的石志强被调入红队。

大赛评委在点评作品时,特别提到了蓝队的摄影作品,认为作品取材新颖,立意深刻,拍摄角度和手法都可圈可点,同时红队的平面宣传海报视觉冲击力强,有效的突出了主题,非常有创意。今天两队比赛作品的综合质量都很高,获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赞扬。

两队队员分享今天的比赛心得

王芯克:做有想法的摄影报道 篇6

您拍摄的专题屡屡获奖,平时是否经常有意识地拍摄专题?

是的,我认为专题有几个好处:1、确定一个专题后,就需要经常去拍。这是一种工作之余的调节,让我的生活非常充实。2、随着不断深入拍摄,逐渐对这个题材、领域熟悉起来,比常人要懂得多。比如我拍了十多年钱塘江潮,对潮水的习性、规律有了了解。到后来闻着江风,就能分辨潮水是大还是小。作为一个记者,拍摄专题不应该只是短期行为。有的人拍专题,预先构思几个画面,很快就拍完,有时可能比长期拍要漂亮。但我不是这样,获奖还是次要,更重要的是追求生活阅历的丰富。从去年开始我拍了一年的高铁,也是基于我拍道口、火车的基础。3、为我拍摄新的专题积累经验、技术。比如一组专题完成后,我除了对这领域有更多了解,拍摄中的视角、观察和想法对我拍下一组片子(哪怕题材毫不相干)很有帮助。

您是怎样自学摄影的?

我想大家都差不多。一开始是拍留念照、生活照。我是个不安于现状的人,拍到最后总想是否可以拍得更好,之后再看书、找圈子交流。现在我们认为摄影班的层次很低,但当年我就是从杭州摄影班出来的,学过以后的确不一样。培训班参加多了后就有了交流的圈子。那时候我是杭州市供销社下属一个单位的团委书记。1988年自学大专毕业后,我有了业余时间去搞摄影。

当记者是从哪一年开始?

1988年前我曾经到媒体应聘,那时是考文字记者,没有考上。1993年前后浙江报业发生了大的转变,很多报纸开始改版扩版,需要大量人才来充实新闻队伍。原有的周报改日报,日报扩版,新的报纸涌现……在应聘工人日报的时候,我的《道口》专题已经拍了多年,在国内、香港都专版发表过。编委会看到专题当场就拍板录取我了。当时我有两个专题一直在做——《道口》和《水乡》。水乡主要是乌镇,一有空就去拍;道口在我家边上,我天天去。当时并没有所谓专题的观念,每天拍着,逐渐发现比以前的好,就把以前的淘汰掉。一些朋友看到后说可以作为组照发表,于是我整理好投出去,结果香港《摄影画报》用好几个页码刊登,让我感到很激动。《水乡》专题则是在《中国记者》上发表过。

做记者后我发现,照片是否珍贵,取决于是否有典型的时代元素,否则拍得再早价值也不高。我当时没有要记录时代特征的想法,所以很多片子特定的元素不够强。《道口》我是纯粹的记录,道口拆掉后我理解了。现在回头看,我的作品得到评价最高的还是《道口》,因为已经消失,拿出来会勾起很多人的回忆。拍《道口》最初是因为有个朋友的太太在那里遭遇车祸,我希望从注意交通安全的角度出发,拍摄一些危险动作、不安全因素。

当记者后您拍的专题有哪些?

每年9月份的钱塘江潮是杭州特有的景观,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记录。以前我骑自行车到钱塘江拍摄,拍江潮的人很少,杭州基本上只有我一人。海宁那时候有人拍,但他们是从记录钱江潮的壮观、气势的角度,而那时我已经是一名记者,懂得记录中要有观点,我是把潮水和人放在一起拍摄,表现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前是骑自行车到钱塘江边,现在有汽车了,我会经常去海宁拍摄。自从在国际上得奖后,2001年开始很多人去。原来搞摄影的人不去的。圈子里跟风的人多,然而潮水不好拍,有的人去了两三次拍不到就不再去了。

《砖窑》我拍了5年。嘉兴的窑在历史上很繁荣,清代最兴盛的时候有千座窑,嘉兴被称为砖窑王国,烧出来的砖80%都运往上海。嘉兴有一句话:“上海变高楼,嘉兴变洼地”。后来由于当地水土流失严重,政府开始禁止砖窑,砖窑逐渐萎缩了。当我去拍摄时那里清代古窑还有十来座,政府要拆,可是文物保护部门反对,我是针对这个话题去采访。现在嘉兴留下了4到6座清代古窑。这组作品获得了很多奖,但我觉得记录更重要,现在一有想法、有空我仍然会去拍。

您拍摄的都是身边常见的事物,能说一下自己是如何选择拍摄主题的吗?

从接触摄影到现在,除了新闻采访有时去外地,更多的时候我还是着力于把身边的东西拍好。因为不熟悉的东西拍不好、做不深。昨天我到建德拍摄了一个渔民。建德附近是新安江大坝,这个季节江面常起雾,很漂亮,现在不少渔民驾船穿梭在江面上,为摄影人当模特。那里出来的画面很漂亮,经常在世界各地获奖,每天都会吸引上百名摄影师拍摄。渔民做模特收取一定的费用,他们慢慢地就不捕鱼,去当专职模特了。这绝对是沙龙摄影,但是摄影记者的眼光会有所不同,我关注的是渔民的日常生活。白天去时人山人海,天黑时人就走光了,而我则留下来拍摄渔民老头在船上吃饭喝酒。

如何将工作与创作结合起来?

我的原则是先满足新闻工作的需要,创作是第二位。当然工作和创作结合在一起会更好。在平时的拍摄中,我不主张短期行为,绝不能拍过一两天后就忘掉,而应该有延伸,对采访对象持续关注。比如,前一阵杭州有地方搞拆迁,一个老太太跟树合影。她说这棵树是她18岁嫁过来时种的,现在她80岁了,舍不得这棵树。这就有了延伸,关心的人就会多了。我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要有感而发,自己都不下功夫的稿子,怎么可能获得读者的关注?记者应该去做一些有想法的报道。所谓延伸就是拍摄者的思想要融进报道里。

《青年时报》现在有多少摄影记者?

目前是7个。我们报社以年轻人居多,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是学新闻或摄影专业的。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和以前不同,明显比早两三年的管用,他们的外语和电脑水平都很好,掌握的技能、理论要比原来的大学生强。大学也在做调整。随着就业分配出现问题,教师们的压力也很大。我们老一辈的人在理论方面比较缺失,而年轻人在理论、新事物的掌握上比我们好,这样也是一种互补。

在全民摄影的时代,摄影记者应该如何应对?

对于突发事件,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人都知道这是新闻,而生活中细微感人的不一定有人能发现。这就是职业记者的优势所在,要学会深挖,发现普通人所不能发现或者没有能力拿下的东西。其实不是对记者的要求变高了,记者本来就应该这样。现在许多媒体记者捧着铁饭碗,照片拍不好也不会下岗,缺乏一种自觉。我想记者还是应该有一些危机感。

摄影师简介

发挥新闻摄影在批评报道中的作用 篇7

与文字类批评报道相比, 图片类报道有优势也有劣势。图片报道是对事件进行视觉角度的反映, 更加直观, 更加可信, 能够让读者对报道内容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是文字报道所做不到的。这也对摄影记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进行批评报道时我们所拍摄的图片不仅要展现事件的本质、真相, 还必须要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否则这篇报道就不算成功。而图片类批评报道的劣势则在于它表现更多的是外在的、表面的、人们所能看到的东西, 很难深究事件的深层次问题。

在进行批评报道时, 记者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证据充足, 这就如同法官审案一般, 一定要弄准事实, 让被批评对象无话可说, 否则就可能被反咬一口, 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在这方面, 新闻摄影不仅是批评报道的一种形式, 它本身也为报道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有图片为证, 批评报道的内容更让人信服。南方一报纸曾报道过某县的公安局政委在工作时间为父亲过生日, 前来贺寿送礼吃饭的人超过千人的事件。摄影记者接到线索后来到当地, 想方设法混入了寿宴, 一番努力后, 他不仅拍到了部分公安干警擅离岗位, 在宴席中间充当服务员的画面, 还拍到了“随份子”的礼单, 礼单上的人名和钱数清晰可见。稿件发表后, 数十家媒体网站争相转载, 网友评论数以万计, 当事人也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该事件如果单纯是用文字报道显然不会有这样的影响力。山西某煤矿发生塌方事故后, 各路媒体记者蜂拥而至, 让人意外的是他们不是来报道矿难真相的, 而是来领取封口费的。矿区办公室外, 等着领钱的数十名记者排起了长队, 现场情况被一名摄影记者冒险拍了下来, 公开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新闻主管部门按图索骥, 对违规记者和单位一一进行了查处。据知情者介绍, 发生矿难后记者上门来领取封口费的现象在当地由来已久, 大家心知肚明, 已经形成了一个潜规则, 但是这种情况却一直也没有得到新闻管理部门的重视, 而这次以图片为主的报道将少数素质低下的新闻从业人员违规违纪的行为彻底地曝了光, 犹如一颗重磅炸弹, 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和反思, 文字报道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种效果的。

这些极具现场感的新闻图片不仅给一些有可能犯错的人们敲响了警钟, 同时也为纪检部门介入调查提供了充分详实的证据。

有冲击力的图片使得批评性报道更有分量、影响力更强。农民工年底讨薪难曾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各媒体都数次进行过此类报道, 欠薪方多会找出种种借口, 百般抵赖, 而讨薪民工常常是求告无门, 只能苦苦等待。我省一家报纸的摄影记者曾拍摄下一组生动的图片: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里, 一处四面漏风的工棚里, 10多个农民工躺在简易的板床上, 身上盖着又脏又破的大棉被, 只靠窝棚中间的一个小火炉取暖, 非常的艰苦, 也很可怜。由于温度低, 棚内许多地方结了冰, 一些民工患上了感冒, 但还在继续坚持着。民工们没有过高的要求, 就盼着早一天拿到自己应得的工钱, 早一天回家过年。床边硕大的冰溜子、民工无助的眼神、大家围在火炉边取暖, 整组图片报道生动感人, 对讨薪民工生存状态进行了真实反映, 也从一个侧面映射了欠薪方的冷漠无情。报道见报后引起了主管部门的关注, 在劳动监察人员的协调下, 工钱很快交到了农民工们的手里。又, 中秋节前, 某报曾对一处黑月饼加工点进行曝光, 刊发了生产作坊内苍蝇横飞、污水横流等多幅触目惊心的图片, 社会反响强烈, 报道不但促使卫生监督部门加强了对黑加工作坊的打击监管力度, 也让市民对无证商贩出售的伪劣食品有了一个更清醒的认识。

摄影报道也可对一些事件进行跟踪式批评报道, 所起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以前每到秋收季节, 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就被大量进城卖菜的菜农占领, 清晨, 百余台运菜车把这个路段堵塞得严严实实, 叫卖声不绝于耳, 地面上垃圾成堆, 既影响交通, 又破坏市民正常的生活, 百姓叫苦不迭, 交警、市政执法人员多次对该地进行治理, 但收效甚微。针对菜农占道卖菜这一情况, 《黑龙江日报》推出了《哈市地段街菜农占道》系列报道, 编辑部首先是派出摄影中心记者进行采访。堵塞道路的情况、烂菜叶随意堆放、市民难耐噪声骚扰等, 一组组生动的图片将现场情况真实地反映出来, 然后又派文字记者深入采访挖掘问题的根源, 循序渐进揭示出政府管理不到位才是问题的关键。报道引起了当地主管领导的重视, 各职能部门多次开会研究, 商讨解决方案, 几天之后, 这个困扰市民多年的顽疾终于被彻底解决了。系列报道的最后一张图片展示了整条街道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整洁与畅通。

专题摄影报道中的图文模式分析 篇8

1 图文融合式:

组照图片定格关键情节, 文字报道详述故事全貌

通过对《中国青年报》、《华商报》、《南方周末》上刊登的专题摄影的进行分析研究, 笔者认为专题摄影的图文关系模式是与该报道的题材密切相关的。按报道内容特点, 专题摄影的题材大体可分为人物报道、事件报道、话题报道。在新闻实践中, 专题摄影的图文关系就会因不同类型的报道题材而采取不同的关系模式。通过比较分析, 笔者认为, 在专题摄影中一些特定人物或具体事件的报道, 因其组照图片只能展示人物或事件的一个连续性的片断瞬间, 因此需要文字报道部分给予“详细描述”, 以使专题摄影报道的内容更为完整、全面。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形成了一种围绕报道主题的融合式图文关系模式。

融合式的图文关系是指在专题摄影中, 组照图片及其图片说明所反映的内容与文字报道部分的叙事内容完全一致。但两大部分所担负的职责不同, 组照图片主要是由特定主题的串接式图片组成, 展现的是一些连接性的精彩瞬间。而文字报道部分则负责详述主题的全貌, 使读者能够把那些组照中的一个一个的瞬间串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对于单一图片与其图片说明之间的关系, 由于文字报道部分的内容已经比较全面, 因此单一照片所对应的图片说明往往比较简略, 一般采取直接表述图片内容的方式。

如表1的案例, 在这个报道中, 文字报道部分有700多字, 详述了仙军良与泥头戏的整个故事。而组照图片则是仙军良表演“泥头戏”的瞬间。文字与图片相互结合, 向读者讲述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动的故事。

2 图文分述式:

组照图片列举典型瞬间, 文字报道概述核心内容

从目前的情况看, 在专题摄影中居于主体地位的报道题材是话题式报道, 在媒体刊载的数量上占比最大。所谓话题式新闻报道, 就是对某一社会热点话题进行分析、解释的报道类型, 其时效性不强, 是属于非事件性新闻的范畴。由于话题式新闻报道能够充分发挥纸媒在分析与综合方面的优势, 使其正逐渐取代传统新闻成为纸媒的主角。由于符合当今平面媒体的发展趋势, 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也非常喜欢此种类型的摄影报道题材, 而且因其内容的容量大, 普遍采取的是专题摄影的报道方式。

通过比较研究, 笔者发现, 话题式专题摄影中的话题往往是综合性和跨越性的, 即拥有各个不同的侧面或跨越多层次时空。因此, 其组照的组合方式往往是主题同一下的并列式。而这种组照图片彼此并列的话题式专题摄影, 在组照图片与文字说明所承担的角色与前述人物式专题摄影又有很大的不同, 大体呈现出两种图文关系模式。第一种是分述式图文关系。这种图文关系的特点是:组照图片及其图片说明与文字报道虽都围绕着同一特定的话题进行叙事, 但叙事的侧重点不同。文字报道主要是“概述”主题的基本情况, 其作用是“导读”。而组照图片及其图片说明承担起传播“具体性信息”的主要任务。尤其是每张组照图片所附带的图片说明, 不仅要直接表述图片的内容, 还要增加一些背景性的信息, 与所对应的图片相互配合, 构成一个完整情节。选择此种图文关系的专题摄影, 其组照照片在排版上也往往被并列排放在一起, 使读者在品读一个个与主题相关的小故事的过程中, 理解报道的主题思想。

如表2的案例, 在这个报道中, 文字报道部分概括性的叙述了南京人观看世界杯的情况, 起到的是导读作用。而生动的细节描述则是由组照图片和其图片说明来完成的。该报道共有9张图片, 展现了南京各方人士观看世界杯赛况的精彩瞬间。

3 图文互动式:

组照图片展现意义场景, 文字报道阐释主题内涵

深度报道当前平面媒体 (尤其是纸媒) 非常重视的一种新闻文体。作为话题式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式, 其特点不是追求时效性, 而是在于对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在前因与后果、实质与意义的表现与探究。这种报道方式不仅能够弥补了网络时代的纸媒在新闻时效性上的不足, 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刻性和思想性, 非常适合纸媒的传播特性。而专题摄影具有图文综合传播的优势, 能够实现报纸版面的视觉化水平和报道深度的同步增加, 因此, 纸媒的专题摄影在报道题材上更多的选择具备深度报道特性的各类社会话题。由于具有深度报道的特性, 这种专题摄影所呈现出的图文关系模式是话题式专题摄影图文关系中的第二种模式, 即互动式图文关系。

互动式图文关系是指专题摄影的组照图片及图片说明与文字报道部分呈现互为说明、互为补充的关系。组照图片主要是由主题内涵一致的并列性图片组成, 其主要职责是通过组照中一张张具有典型意义的瞬间, 为主题和文字报道提供强有力的事实性支撑。但组照图片的内容在深度分析方面存在不足, 就需要文字报道部分能够担负起把报道引向深化的职责。由此也使得文字报道不仅独立成篇, 而且一般都拥有较大篇幅。对于组照图片中的相关内容, 在文字报道中往往有所体现, 但并不是完全的融合, 而是呈现“时”即“时”离的特点。而对于此类专题摄影报道中单一图片与其图片说明之间的图文关系在比较复杂。通过对案例的比较分析, 此类专题摄影图片说明的写作特点是:如果单一图片所反映的事件在文字报道中有所体现或画面的内容信息比较充分, 则采取直接叙述画面内容的方式。如果图片的内容在文字报道中出现没有或画面的信息内容表现不完整, 则在图片说明部分增加一些延展性的内容。

如表3的案例, 在这个报道中, 文字报道部分详尽地阐释了合肥高档餐饮业的萧条情况, 是一个典型的话题式深度报道。而组照图片则是多个与高档餐馆相关的并列性的瞬间。而图片说明的特点是:对于文字报道中提到的内容, 相应的图片说明采取至直述画面内容的方式。而在文字报道中没有提到的图片, 则多是在直述画面的同时, 增加一些背景性的内容。这种相互补充的图文关系, 保证了报道内容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摘要:专题摄影是当前平面媒体非常重视的摄影报道方式。由于图片和文字说明都较多, 专题摄影有比图片新闻更为复杂的图文关系。专题摄影的图文关系的状态是与其报道选题密切相关的。通过比较分析, 专题摄影的图文关系大体可分为图文融合式、图文分述式和图文互动式这三种模式, 而每种模式的图文关系都呈现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专题摄影,图文关系,图片故事

参考文献

[1]盛希贵.新闻摄影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研究 篇9

1 手机新闻摄影对于突发新闻事件的价值和作用

从近些年来国内外发生的突发事件来看手机新闻摄影成为了新闻摄影的重要表现形式,实际上简单的来说手机新闻摄影能够实现对突发新闻事件的图像截取,然后通过互联网等进行传播,另外摄影的主体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记者,而是只要持有智能手机都能够成为摄影主体。

1.1 使得新闻报道更具大众化及个性化

智能手机新闻摄影就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大众参与性,当前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其他媒介,另外手机摄影功能的使用是非常简单的,这就打破了传统摄影技术上的壁垒。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随手拍随手传也增加了人们进行拍摄的热情。例如:随着当前在我国微信、微博等各种社交自媒体的普及,草根新闻媒体人也随之出现,新闻报道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新闻的专利,每个民众都可以成为新闻摄影人,也可以成为新闻报道人。

传统新闻摄影记者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摄影时间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有时候很难在第一时间赶赴到第一现场,那么这时候民众就成为了第一现场的摄影记者,由于这些民众所拍摄的照片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拍摄的时候不需要考虑构图、新闻要素等,这样其所拍摄的新闻照片就成为了一种个性表达的方式,那么承载着个性化的新闻报道也就具有了个性化。

1.2 手机新闻摄影使得新闻报道更具社交性

根据搜狐发布的《2015年中国社交媒体核心用户数据分析》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社交网站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3亿人,社交网可以说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和各种手机App及各大网站相融合。当新闻报道和智能手机上本身所具有的社交功能衔接后,也就相应的具有了社交性。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的新闻摄影报道过程当中,例如:新浪微博中,人民日报就会利用自己的微博账号进行新闻报道,新浪微博是集图片发布和文字发布为一体的自媒体,网友在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利用智能手机通过微博发布出来新闻后,人民日报就会选取有代表性的草根新闻进行转发,这样就保证了信息的及时发布,另外我们知道新浪微博下人们还可以根据新闻通过新浪微博App进行互动和交流,这就提高了新闻报道的社交性。

1.3 手机新闻摄影能够还原第一现场

每个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手持手机的摄影者可能在不同方位、不同角落、不同视角下进行摄影记录,那么新闻报道就会在这些民众的摄影作品传播中变得碎片化,例如:在昆明发生的暴动事件当中,有的网友拍下了血迹,有的网友拍下了受伤人员接受治疗的过程,有的网友拍下了暴动现场。这些碎片化的事件摄影图片能够让受众有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使得受众能够通过碎片化的摄影图片还原事件的第一现场。新闻摄影在拍摄后第一时间的传播是最为重要的,手机新闻摄影搭载互联网就实现了这个要求,受众第一时间获取了现场的信息,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1.4 手机新闻摄影弥补了传统新闻报道的新闻缺失

即时性的新闻摄影可以说能够将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直播,通常来说只需要几分钟,网民们就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收到铺天盖地的事件新闻摄影图片,而传统新闻摄影却不具有这样的优势,所以说智能手机新闻摄影在弥补了传统新闻报道上即时性不强的缺陷。另外,很多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会涉及到一些民众情绪问题,那么在拍摄新闻摄影的时候使用单反相机就有可能会引起群众的反感,而智能手机体积小,不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所以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是可以替代单反相机来使用的,从这点上来说手机新闻摄影能够弥补传统新闻摄影对于敏感性新闻内容上的缺失。

2 手机新闻摄影存在的弊端

实际上手机新闻摄影虽然对于新闻报道来说作用和价值巨大,但并不是说其就没有任何的不足之处,手机就像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可以在摄影对象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进行摄影,那么就有可能会侵犯到被摄影对象的隐私。另外还有手机摄影还使得很多人成为了事件的看客,而不去采取行动去制止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例如:在2014年长沙发生的砍人事件当中,在事件发生现场的记者看到现场的人都拿出了手机,基本上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了看客,表现的非常冷漠,大众对于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似乎已经变得熟视无睹,手机摄影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心中原有的道德和伦理,在事件发生的时候人们想的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手机去记录现场,而不是行动起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另外,手机新闻摄影还存在文字匹配失实的现象,手机新闻摄影图片在发布的时候往往会进行文字的同步匹配,那么就会出现一些失真的现象。

3 提高手机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的措施

当前新闻摄影已经不再是专业记者的特权,新闻事件的每个见证者可以成为新闻摄影者,草根新闻报道已经成为了我国民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那么在读图时代,更重要的应该是去提高手机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和作用。

3.1 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的新闻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尤其是公众参与新闻摄影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工作基本上是空白的,这就使得在新闻摄影过程当中出现的伦理道德、侵犯隐私等问题迟迟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西方现今的法律体系,然后在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去完善我国相应的法律体系,从制度上去进行约束,使得新闻摄影从自律变为他律。

3.2 提高手机摄影人的素养

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公民手机摄影技巧,保证摄影作品的瞬间形象性即照片的真实性,当前我国民众摄影人所拍摄的新闻摄影作品最大的不足就是形象性不强,例如:我们可以利用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去宣传人们如何去更好的拍摄新闻摄影作品,如何在构图技巧、美学等层次去提高拍摄作品的质量。另外,除了提高公民的摄影素养之外还需要提高其新闻素养,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方式进行基本新闻报道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让这种新闻素养深入民众的心。

4 总结

新闻讲究的是时效性,手机新闻摄影在搭载上移动互联网之后实现了新闻摄影作品几秒内传遍世界各个角落的目的。手机新闻摄影对于新闻报道来说价值和作用重大,不仅能够实现新闻报道的大众化及个性化、社交性、还原第一现场,还能够做到对传统新闻报道的新闻缺失的弥补,但是其所存在的负面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尽快提高手机摄影人的素养。

摘要:新闻报道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图文并茂”,另外随着现代社会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已经逐渐的进入到了读图时代,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了。当前已经进入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文章将以手机新闻摄影作为研究对象,重点侧重于对其在新闻报道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方面。

关键词:新闻摄影,报道,智能手机,互联网

参考文献

[1]喻国明,欧亚,等.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2]周怡,姜岩.试论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J].新闻界,2009(1):76-78.

灾难性事件摄影报道的一次变革 篇10

灾难性事件的新闻价值

灾难性新闻事件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或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 如地震、台风、火山爆发等,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是典型的灾难性新闻事件。灾难性新闻事件包含重要的新闻价值及其背后所蕴涵的重大主题。

曾经获得1986年普利策新闻大奖和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的《奥马伊拉的痛苦》, 是灾难性新闻事件的优秀摄影作品。1985年11月13日, 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 山上的积雪被融化, 夹杂着泥石顺坡而下, 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 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美联社的法籍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在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赶到现场采访, 他在一个废墟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个名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倒塌下来的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 救护人员一时也难以将她救出, 她的脊椎已被砸伤, 人被没颈的泥水浸泡着, 福尼尔在用照相机摄下小姑娘那美丽而坚强的面庞的同时, 不时地同她攀谈。因为他懂得, 这样做会增强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 待救援人员赶到时, 她在泥浆里已经浸泡60个小时了, 她的心脏已十分衰弱, 最后终于停止了跳动。这张最有意义的照片记录了小女孩被死神召唤去的瞬间:双手泡得肿胀, 眼神暗淡, 丧失了生命的光辉, 小女孩在泥石流中苦苦挣扎60个小时, 她抗争着、愤怒着。作者回忆说:“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当人们眼睁睁地看着小姑娘死去时的内心感受!”

灾难是令人悲伤的, 但我们从照片中看到了小女孩的顽强, 那求生的眼神永远刻在了我们的脑海里。由此引发出读者对人生的哀怨伤惋, 对不幸遭遇的痛彻询问, 同时也激发人们珍惜生命, 善待生活。灾难性事件的新闻价值就在于:通过对灾难程度和灾难给人们带来的危害程度如实的报道, 表现人类是怎样与灾难进行抗争, 从而战胜灾难的。

灾情就是命令

灾难性事件的突发性、偶发性、不可预料的特点, 对采访拍摄造成了特殊困难, 同时也向摄影记者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汶川地震发生后, 电视及网络的强势是足以让每一位手拿相机的记者感到力不从心的。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0多分钟后向全世界发出了第一条快讯。中央电视台在地震发生28分钟后播出第一条新闻。网络和电视24小时全方位多角度向全世界进行了全面详尽的现场报道, 这让平面媒体感到望尘莫及, 对摄影记者无疑是一场严峻的挑战!灾情就是命令!《大河报》先后派出6名摄影记者赶赴灾区实地报道。

拍摄突发事件, 尤其是拍摄突发灾难性新闻事件的照片是对记者素质与能力的最全面的检验。快速反应能力、机智、敏捷是完成突发事件拍摄的保证。纯粹记录式的照片已打动不了读者, 人们渴望看到真实、生动, 激励全国人民奋力抗争的画面, 这就需要作品能够传递和表达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不屈不挠、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

按照常规进行采访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特殊时期就要用特殊手段。我们的记者有的变成了“军人”, 有的变成了“消防战士”, 还有的变成了“特警”, 分别乘着军列、警车出发了……他们吃干粮, 睡帐篷, 在余震不断、通讯不畅、交通不便的艰难险境下, 先后到达了北川、广元、都江堰、汉旺、什邡、映秀等地, 冒着生命危险, 拍摄了大量生动鲜活、感人至深的新闻照片, 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我们首先明确理性的报道思路: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这次报道的主题是“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任何灾难事故中, 人的安危是最为重要的。温总理指出:人民生命高于一切!所以抗震救灾的核心任务是救人。正如《大河报》记者白周峰所说:对灾区的报道不应该是“惨”, 需要表现出来的是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信念和勇气!他在都江堰拍摄救援人员搜救时的场景时, 突出了救援官兵的急切心情和神态, 着力表现齐心协力挽救生命的动人场面。《大河报》记者陈晓东跟随“铁军”身背几十斤重的照相器材, 走了3个小时的水路, 拍摄解放军战士运送救援物质的场景。记者杜小伟赶赴灾区时, 正是堰塞湖蓄水最多的日子, 绵阳几乎成空城。他和同事各持一部对讲机, 时刻保持联系, 直到放水前夜才离开。孩子从废墟中重生, 老人在残壁下救出, 每一次按动快门都表达了人性关怀, 一幅幅精彩的画面, 记录了中国人的精神!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 那是因为你距离战火不够近。”记者深入一线, 与灾区人民同生死共患难。记者许俊文在采访手记中这样写道:“余震来的时候, 听到脚底下刺耳的轰鸣声, 看到房顶上坠落的瓦砾, 所有人都乱跑, 我也害怕, 可是我的职责就是记录下这可怕的瞬间, 像军人一样冲在战场的最前沿!”

非常时期, 特殊处理

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 不但让摄影记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检验, 同时对编辑也是一个新的挑战。版面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读者在注视着:不能一味地报道悲痛、哀伤和泪水, 而是要用最快速的信息、最真实的画面, 给人们带来感动和力量!后方编辑每天要收到前方记者传回的数量十分庞大的抗震救灾文字稿件和新闻图片, 怎么办?编前会上, 经值班总编和各版编辑统一思想:非常时期, 特殊处理!编辑部门打破常规连续几天停掉其他版面, 停掉一切广告, 报头变黑, 一版将前方传回的被埋地下124小时的幸存者获救照片由彩色变成黑白, 头版与24版打通, 中间编排摄影专版, 用大版面彰显摄影魅力, 增强视觉冲击力。用感人的瞬间直接穿入读者的心脑, 让读者及时看到中国人民面对天灾, 众志成城, 举国倾力, 战胜灾难的精彩画面。

延续近一个月的抗震救灾报道, 从生命大营救到爱心奉献、重建家园, 我们的报纸始终与灾区人民心相连。笔者看到国外媒体在评价中国抗震救灾报道时这样写道:面对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新闻媒体在整个报道过程中采取了过去从未有过的方式。美国《纽约时报》称:信息铺天盖地, 高级官员和救援人员快速作出反应, 这与中国以前对唐山大地震的报道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报道摄影 篇11

1 新闻摄影的特点

1.1 时效性

新闻摄影, 首先是新闻, 新闻均具有较高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的第一要义, 不能及时捕捉的摄影照片, 不能称之为新闻摄影。而一组具有时效性的摄影作品, 需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 才能成为新闻摄影。

1.2 真实性

新闻摄影具有很高的真实性, 较之文字类的新闻, 摄影类的新闻更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 往往由抓拍得来的瞬间, 都能在较大程度上, 还原事实的真相, 作为事件发生的重要佐证。因此新闻摄影绝对不允许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 要秉承真实性的原则, 客观、真实地反映事实真相。

1.3 形象性

新闻摄影往往具备较大的冲击性, 能在短时间内抓住受众的眼球, 因此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在新闻摄影保证纪实的前提下, 可利用一些拍摄手法, 尽可能使得拍摄对象突出、鲜明, 突出其形象性, 以此来获得受众的关注与共鸣。

2 新闻摄影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2.1 传播信息

新闻摄影的首要价值为传播信息, 新闻摄影可在最短时间内发回现场报道, 以照片形式第一时间还原现场, 让广大受众直接接触事件真相, 相较于其他体裁的新闻报道, 新闻摄影具有更为高效的信息传播力量。《沉重的代价——苍南再生棉加工业之痛》报道中, 虽然该组摄影照片历时5个月才得以全部拍摄完成, 但相对于一无所知的受众而言, 在该组摄影照片发布之日时, 仍是炙手可热的第一手资料, 为外界传递了苍南县的污染情况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现状。

2.2 宣传引导

新闻摄影还具备一定的宣传引导功能, 新闻本身与宣传就密不可分, 新闻报道宣扬事实, 引导舆论。而新闻摄影以其较高的现场性、形象性, 且新闻摄影所能反映的情况, 较之文字更具有说服性, 对受众具有更强的引导功能。《沉重的代价——苍南再生棉加工业之痛》中, 以肮脏的河水、黑暗的作坊、贫瘠的山丘、无奈的老人、迷茫的青年五个角度切入, 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当地的真实情况, 并将此情况以新闻报道形式向外界传播, 引发苍南当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2.3 舆论监督

新闻摄影具备宣传引导功能的同时, 也具有舆论监督的作用。新闻摄影的批评和揭露, 具有见证性和现场感, 因此也更具有威慑力。对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和监督性。《沉重的代价——苍南再生棉加工业之痛》报道一出, 立即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及批判,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 苍南县政府立即作出反应, 以强有力的手段推出相关治理办法, 并大力开展行业的整治与提升。在短短3个月内, 苍南县便获得“全国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试点基地”称号, 同时, 该县从整合兼并、技术提升、环境治理三个方面, 加快再生纤维产业转型升级。由此可见, 一则成功的新闻摄影, 不仅能传递信息, 引导舆论, 更能成为强有力的舆论监督武器, 督促社会不良现象进行整治和改进。

2.4 历史文献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新闻的根本任务是记录历史, 反映时代前进的步伐, 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而新闻摄影作为不可复制的材料, 往往会成为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如1998年的抗洪抢险, 2001年的申奥成功, 2003年的抗击非典等, 当时留下的新闻照片, 都成为十分弥足珍贵的历史材料。《沉重的代价——苍南再生棉加工业之痛》这篇新闻报道, 作为苍南县当地的社会现状写照, 将成为其历史上珍贵的一个记录, 以此警示后人不再重蹈覆辙。同时, 该组照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拍摄手法及拍摄历程都值得后来的新闻人学习。

结语

新闻摄影以其特有的真实性、形象性, 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新闻摄影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传递, 更具有较强的社会舆论引导监督作用, 同时, 新闻摄影也是艺术作品, 其包含的时事要点、情感元素均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一组好的摄影作品不仅能对当时的社会不良现象进行强有力的社会监督, 更能成为具有参考价值的历史文献, 供后辈研究学习。因此, 在拍摄新闻照片的时候, 要学会抓角度、抓瞬间、抓时事, 同时, 在遵守新闻真实性的绝对原则下, 利用一定的拍摄技巧, 将相关的情感、社会元素融入其中, 从而拍摄出震慑人心的、有一定价值的新闻摄影作品。

摘要:本文从《沉重的代价——苍南再生棉加工业之痛》报道出发, 剖析了新闻摄影的特点及其社会价值。其中, 新闻摄影的特点主要有时效性、真实性、形象性三个方面;新闻摄影的社会价值主要有传播信息、宣传引导、舆论监督、历史文献四个方面。

关键词:再生棉,新闻摄影,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董二林.新闻摄影的形象价值及表现形式[J].新闻窗.2009 (02)

[2]李佳佳.新闻摄影的“冲击力”要素[J].新闻爱好者.2005 (08)

[3]温化平.新闻摄影之管见——兼谈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的问题[J].现代传播.1981 (04)

上一篇:化疗患者的护理下一篇:企业管理与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