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用光(通用6篇)
摄影用光 篇1
人类不满足于站在大地之上,对水世界的好奇心一直是人类探索发现和追逐的目标,19世纪40年代"现代水下摄影之父"奥地利人汉斯·哈斯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现代意义的潜水相机并开创了现代水下摄影的模式。从此人类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水下摄影的全面发展时期。
一般情况下水下摄影实际上是由水下专业摄影师来完成的,它需要配备摄影机防水罩、氧气瓶,脚蹼,防水灯具、鲨鱼枪等等,非常复杂。水箱摄影实际上是水下摄影的一种补充,也是特殊摄影的一种,它是在水下自然的环境状态下拍摄还不能满足我们所需要的画面(如鱼类的产卵、交配、攻击、防御、保护及植物的生长过程、变化等等)时,它是科学纪录片的一种特殊的拍摄方式。实际在科学纪录片类影片中已经有太多的呈现,只是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还没有仔细分辨出来而已,其难度就在于利用玻璃水箱这个载体,制造模拟出一种江河湖海水体下的一种真实状态。
首先我们要制造符合我们特殊需要的玻璃水箱,玻璃表面应该是洁净的,不能有变形、划痕。利用玻璃水箱拍摄鱼类和水体植物比较多,因为鱼类是江河湖海中最活跃的动物,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游动,在今天普遍使用高清摄像机的情况下,让专业的水下摄影师为我们追逐拍摄运动不定的水下动物镜头依然感觉到困难,尤其要拍摄动物的特写镜头更加困难,且成本较高。所以我们尽可能地把玻璃水箱做的窄一点,把鱼的活动范围控制在我们摄影机景深的可控制的范围内,让好动的鱼儿尽可能在水箱里左右方向(横向)游动,使得摄影师的焦点能迅速追上鱼儿的运动。
在拍摄科学纪录片《世界生物大爆炸》时,我们在云南的澄江和广西的北海观察发现,抚仙湖水质非常清澈,在光合作用下水生植物生长得非常茂盛,水深六七米都能看到水草和游弋的小鱼,尤其是在正午太阳光的照射下和湖底水流的推动下,这些水生动植物非常灵动和妩媚。但在现场实拍时,仍然感觉到拍摄它们的困难。后来我们分别制作了两个尺寸大小不同的水箱,第一个是长60公分、宽40公分、高50公分大的长方形玻璃水箱,用来拍摄抚仙湖里的抗浪鱼,然后在水箱里布置水草和沙石用来模仿抚仙湖里的生态环境,再把拍摄环境的四周用黑布遮挡起来作为模拟背景,因为湖底是黑洞洞的,如果选择晚上拍摄的话就没有那么麻烦了。笔者在水箱的上方放置了一盏650W的聚光灯,模拟水面上方的正午的太阳光,因为日光是垂直入射,反光也相应减少了,这时如果把灯光的位置安排得太低是不合适的,因为虽然湖水下面给人的印象是黑暗的,实际上我们在湖面上观察五六米水深的地方依然能看到光影的变化,所以聚光灯基本上是模拟太阳光正午的垂直照射,同时也可以根据时间和环境的不同在水箱的上方移动灯光的位置进行模拟太阳光照明。最好使用一盏灯照明,如果使用太多的光源,光的来源可能就不太合理,也比较混乱,给人不太真实的感觉。拍摄时我们又在水箱的水面上安排人工拨动水体形成波纹,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光影发生了变幻,平静的水体动了起来,光和影非常有韵律感。
真正实拍的时候,我们发现由于在一个新的环境下,抗浪鱼游动得特别快,且方向性很难预测,加上高清拍摄,很难捕捉到鱼的最佳状态,结果第一次拍摄虚掉的镜头比较多。
在做第二个玻璃水箱拍摄时,笔者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我们在水箱的中间专门做了一块活动的玻璃夹板,夹板可以前后移动从而缩小前后玻璃壁的距离,尽可能地把鱼的活动区域压缩在很窄(横向)的活动范围内,实际上鱼的焦点基本已经在摄影机镜头的景深控制范围之内,鱼儿乖乖地顺从我们的指挥只能在左右方向来回游动,这时再增加照明的亮度,收紧光孔,加大景深,这样鱼儿就好拍多了。
摄影用光 篇2
在室外摄影来说,我们可通过被摄人物服装的色调来设计,背景的色调我们也可以来挑选,来控制服装色调与背景色调是和谐或对比的效果。还可以选择低色温的暖调阳光来照明被摄人物。
如果是在影室内拍摄,色调的设计就方便了许多,不仅可以选择服装的色调,也可以选择背景的色调,我们还可以在照明灯具上加上有颜色的灯光纸来改变光源的色彩来控制色调。白平衡功能也可以来控制色调。
暖色调人像的用光
在美术的色彩学中,色彩可以分为暖色调、冷色调和中间色调,冷暖色是由给人的想象和感觉来判断的,红色、橙色和黄色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所以被归为暖色。蓝色、青色等给人以冷的感觉的颜色被称为冷色。灰色、紫色、白色为中间色,但很多时候冷暖色是需要在对比的情况下才能得出结果,并不是绝对的。
人像摄影中的暖色调处理,传统的方法是让被摄人物穿着暖色的服装,暖色的背景,然后再采用低色温光源或在灯具上加装暖色的色片,使整个画面构成一幅和谐的暖色调人像作品,
我们还可以利用白平衡设置来实现暖色调的效果。
冷色调人像的用光
冷调人像的拍摄和暖调人像的拍摄相类似,只是让被摄人物穿上冷色服装,并在背景灯前加装冷色滤光片。我们同样也可以利用白平衡功能的设置来实现冷色调效果,使用闪光灯拍摄时,我们将数码相机的白平衡设置为白炽灯模式,可以得到画面偏蓝的冷色调效果。
中间色调人像的用光
利用紫色和绿色形成的中间色调的效果,并搭配黑白灰的服装或背景来协调画面。黑白灰只有“灰度”属于“无色系”。整体用光上使用比较柔和的光线,这样会使整个画面的中间调效果更明显。
对比色调人像的用光
赛德克·巴莱 摄影用光的控制 篇3
摄影界有句话:“没有不好的光线,只有不成功的运用”,这句话强调了光线的地位和对摄影师的要求,不同的画面意境,需要利用合适的光影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视觉的优势,相比之下,受制于硬件设备和播放平台,电视的画面对光线的要求大大低于电影的标准。因为,电影摄影无论是传统的胶片介质,还是流行的数字摄影机,都比电视摄像机拥有更大的传感器面积,这直接的好处就是画面的动态范围大大提高,画面的影调更加丰富,而在基本的层次和影调方面也更能容纳较多的艺术创作空间。
本次咱们就结合影片《赛德克巴莱》的拍摄,来了解一些影视拍摄中常用的光线类型和曝光技巧。这部影片场景宏大,多为室外环境拍摄,剧中人物众多,自然状态下的用光就更加复杂,但影片的光影把握很到位,我们截取不同的典型用光场景分析一下:
散射光下的人物
图:1—6
自然环境或者人为制造的散射光, 是摄影师能够轻松把握的光线,这种光线柔和平淡,没有强烈的反差,画面的动态范围较小,很容易达到景物或人物的高光与暗部的平衡。
本片拍摄环境为台湾山地多雨地区,大多数的散射光场景都在雨雪雾气环境下实现,这符合当地的真实地理气候。这种光环境下,非常适合大全景的表现,同样适用多人物的大场景,可以很好地把众多画面细节在统一的光环境下,细腻而从容地曝光于同一光圈,而画面不会因为高光过高造成反差明显,中间灰阶的色彩和层次也是非常丰富的。
但此类光线的弱点也非常明显,在人物性格塑造和情节冲突表现力方面稍弱,更多时候,需要借助演员的表演能力来加强。
如果需要现场控制或者人为设置此类光线,可用遮挡法,减少环境光线对主体的影响,把主体的曝光和背景环境的曝光协调到一个动态范围之内,或者,用不太强烈的补光来平衡整体曝光,这个方式适合中近景的表现,大场景的补光,很容易露出过于做作的痕迹。
测光则以要表现的主体为主,散射光下,一般主体曝光准确,背景和前景环境的陪体基本也会处于合适的动态范围之内,整个画面的影调灰阶分布也是比较均匀的,整个曝光力求真实的自然光线感,避免简单生硬的补光,人物的行走运动范围,也会在此光线下相对自由。
散射光下的风景
图:7—12
这一系列散射光风景的拍摄,完全符合当地的地貌气候,也交代了整个影片的时间背景,烘托了影片的情节氛围,在一派雾霭和苍白的天空下,散射光看不到太阳,缺少了光明,增加了晦暗雨季的压抑感,而天空中自然残留的高光,适当带上一些顶光的作用,对于大场景拍摄,可以保证散射光的整体层次,又能勾勒出环境的立体感,而这种立体感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需要刻意去营造。
此时的天空就像一个巨大的遮光板或者柔光箱,散射光均匀柔和,大场景下的各个画面角落都能得到不错的曝光数据,只要曝光以整体环境为主,以中间灰度为标准,暗部一般不会太暗,而高光也不至于因为大景别明显吃光。
正侧光
图:13—14
正侧光,从主体侧面照射过来,可以提高画面的水平方向的层次,能够把主体从背景中适当提取出来,如果使用较窄的侧光,主体亮度作为曝光标准,这样,背景环境能够通过光强度的变化变亮或者变暗,以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主体面对侧光的时候,曝光平均分布在主体上,整个主体也就清晰明确,细节完全展现,而当主体垂直或者背对侧光的时候,此时的主体反差非常强烈,需要格外注意主体背光面的曝光平衡,不能因为反差过大导致暗部细节丢失,应该根据光线强度进行适当的补光,当然,补光也要以侧光正面光为主曝光,仅仅稍微提高暗部照度即可,切不可矫枉过正。
前上侧光
图:15—20
这是一种造型能力极强的光线,也是影视拍摄中使用最多的用光方法,它使用主体前侧上方的照明。能够非常好地表现主体的立体感,主体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其自身的质感表现也会在这种光线下得到最大程度表达,人物的性格塑造也能在此光线下得到强调。
曝光以主体受光面的高光为准,保证高光别过度,然后,再根据暗部的反差调整补光量,如果反差过大,补光会造成明显的人为痕迹,此时,不妨采用降低主光照明强度,或者主光加柔光遮挡等方式,降低画面的反差。
一般来说,画面中的高反差物体不宜过多,若画面中反差明显的景物过多,会干扰主体的表现力,要尽量以主体作为单一的突出物,这样才能很好利用此光线的优势,让主体完全从背景陪体中跳出来,又很自然生动。
当然,在此光线为主要光源的情况下,为了增加主体在环境中的立体感,增加空间透视效果,可以用逆光、轮廓光等修饰性光线加以混合,这样,主体与环境的关系更清晰明确,不会因为较暗的环境背景下,导致主体轮廓被淹没或者与背景模糊粘连。
使用烟雾、水汽、光束等低反光物体辅助置景,加入主体与背景之间,也会改善画面的空间透视感。
逆光
图:21—24
逆光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光线,主体处于光线的背面,相对于整体的亮环境,主体偏暗,但这样的光线也是主体情绪的一种表达,它多用于压力、困惑、沉重和一定的神秘感。
逆光的运用最大的问题就是避免镜头吃光,防止杂光和逆光光源直接进入镜头,这样会造成画面光晕污染,降低清晰度,质感也会大打折扣。
好的逆光安排,可以突出环境的纵向空间透视,整个画面的距离感较好,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动静对比也能起到烘托画面气氛的作用。如果把逆光运用到极致,可形成半剪影和全剪影的画面效果,这是一种写意性更强的技巧,画面的含义更多需要观众去自己感悟。
混合光
图:25—26
混合光源的使用,是很多影视拍摄常用的手法,无论是自然光源还是人工光源混合,都能多角度展示主体的立体感,画面饱满,层次分明,但这样光效多少有些平淡,在情感表达上,主观性并不突出,有点规规矩矩的意思。
顶光
图:27—31
顶光和脚光是几乎垂直于主体上下照射的角度,脚光一般用于较为阴暗晦涩的场景,使用频率很低,因为脚光带来的主观情绪太重,使用不当会适得其反。而顶光,则是一种常见的布光方式,尤其是自然环境下,这种来自天空的光线,会给画面带来直接的时间感和现场环境的客观体验。
顶光使得主体轮廓分明,反差较大,画面质感强烈,如果是大场景,需要注意顶光环境下,画面零散景物较多的话,顶光会增加琐碎和混乱的感觉,最好使用浅景深对画面主体进行控制,防止过多散落的光影干扰主体的表达。
顶光用于人物拍摄,人物的眼神光并不特别明确,可适当补光,让人物神情在若有若无之间,突出一点神秘感,或让人物面朝顶光方向,可以额外突出人物眼神的力量。
伴随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我们可选择的便携性数字电影机越来越多,已经开始进入全面普及阶段,从以往的单反视频到现在各类别大画幅摄影机的广泛应用,摄影的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都要与时俱进,希望大家都能够从“电视摄像师”的身份逐步向“电影摄影师”的角色迅速转变,这一转身,不仅是称呼的改变这么简单,而是完全把自己的拍摄思维进行升级换代,我们要的是品尝电影创作的美味,而不要电视快餐的充饥。
摄影用光基本光型分析 篇4
光质指的是光线的软硬的性质。聚光是有明显的方向会产生浓重、明晰的阴影;散光则是来自若干方向其影调柔和不明晰。影像光的软硬程度的因素有很多:光束狭窄的光质比光束宽广光质通常要硬一些些。晴天的太阳直射被摄体, 就是一种硬光;如果空中有云雾, 此时的阳光就是一种软光。硬光对比强烈有助于质感的表现;软光对物体的形状和色彩有很好的表现。就人像来说硬光适合拍摄男性和老年人, 软光适合拍摄女性和小孩。
2.光位
光位是指光源所处的位置, 这是相对于被摄体的而言。不同的光线的方向与角度产生的照明效果是不一样。如果以同一对象为圆心, 用不同光位拍摄, 就会产生不同的明暗效果。如果按光位划分归纳起来主要有:正面光、前侧光、侧光、后侧光、逆光、顶光以及脚光等。如下光位图 (图4-10)
2.1正面光:光线来自被摄体的正面, 又称“顺光”。顺光拍摄效果明亮, 明暗变化不大从而立体感较差, 因为顺光对于照片中的结构塑造不是很强, 它只是一个二维的影像。但用顺光拍摄时要注意要和环境形成影调对比, 以寻求差异。有时我们发现因为不同的阳光入射角, 摄影者的影子也会出现在照片里, 这是一件很头痛的事, 顺光也是最不能吸引人的一种光线, 正面光在灯光人像中常用作辅光之用。顺光对于景物固有的色彩呈现却有很好的效果特别是晨光或暮光更强烈, 拍出整个画面的色彩都沉浸在鲜艳之中, 通常在这情景中用顺光拍摄会是不错的选择。
2.2前侧光:属于测光的一种, 位于相机的两侧与相机主光轴形成45度的夹角。前侧光常用作主光之用是最常用的光。用前侧光照射的画面, 景物影调丰富、有生气、立体感强、色彩明快。在人像摄影中又叫“三角光”。
2.3侧光:位于相机的两侧与相机主光轴形成90度的夹角, 又称90度侧光或全侧光。侧光下被摄体的受光面和阴面几乎相等呈阴阳效果, 空间感强, 有一种戏剧性效果, 它的明暗对比强烈, 多用于男性摄影有阳刚之气。摄影者常常会为侧光激动不已, 它有着极佳地塑造风景的能力并且形成强烈阴影效果。
2.4后侧光:又称“侧逆光”或“伦勃朗光”与相机主光轴形成135度的夹角, 光线来自被摄体的侧后方。侧逆光能使被摄体的受光侧产生轮廓线, 从而使主体从背景中分离, 曾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侧逆光是拍摄低调照片好的光位, 但是要注意主体和环境的和谐尽可能都是深色调。
2.5逆光:又称“背光”, 光源在被摄体的正后方与相机相对。虽然逆光会使被摄物体不能得到充分的曝光, 但是它却有戏剧性的光线效果逆光能振奋人心。逆光能产生生动的轮廓线条空间感和立体感强, 逆光会使主体与背景分离。逆光构图时要选择深色背景否则轮廓线就不醒目。我们在使用逆光照明的拍摄条件下, 大部分景物光照不明显处在阴影中, 为了获得层次丰富的照片, 就要使景物轮廓清晰。
2.6顶光:光线来自被摄体的正顶上方。有顶光时忌拍人像, 因为会使人物脸部产生浓重阴影。
2.7脚光:光线在被摄体的下方, 自然光中没有脚光, 它常用于丑化人物, 例如拍汉奸。
3.光度
光度是光源发光强度和光线在物体表面的照度以及物体表面呈现的亮度的总称 (光源发光强度和照射距离影响照度;照度大小和物体表面色泽影响亮度) 。曝光与光度有直接关系, 要想被摄体的影调、色彩有很好的表现, 那么掌握光度和准确曝光率的是关键。
4.光型
在摄影用光中摄影师根据各种光线在拍摄时的作用所分的类型。
4.1主光:又称“塑形光”, 在摄影造型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曝光量和曝光时间的多少。是表现景物的质感、形体的主要照明光。
4.2辅光:又称“补光”或“辅助光”, 用来减小影像反差和表现阴影部细节, 以及提高由主光产生的阴影部亮度。
4.3修饰光:又称“装饰光”, 用来添加局部照明, 强化塑形效果的光线, 不能太强。例如:工艺首饰的耀斑光、眼神光、发光等。
4.4轮廓光:用来勾勒被摄体轮廓的照明光线, 位置在被摄体的后方或者侧后方, 所以逆光和侧逆光通常都用作轮廓光用。
4.5背景光:位于被摄者后方, 用来照射背景的光线, 这样可以美化画面、突出主体。
4.6模拟光:又叫“效果光”, 主要是用来模拟某种现场光线效果, 从而添加的一种辅助光。
5.光比
光比指被摄体受光面与暗部之间的亮度比, 是摄影用光的重要参数通常指主光与辅光的差别。光比大, 反差就大影调就硬;光比小, 反差就小, 影调就柔。拍男性、老年人常用大光比, 拍女性、儿童常用小光比。影像光比的因素很多, 例如季节、气候、光源距离、主光辅光的强度、灯具自身的原因等, 所以调节光比时我们可以从这些要素着手。
6.光色
光色指“色光成分”或者说“光的颜色”, 光色又称为“色温”。在彩色摄影中光色对构图有重要意义。光色决定了光的冷暖感能引起人们感情联想, 所以光色在表达和技术上都是很重要的。
摘要:摄影用光的六大基本因素是:光质、光位、光度、光型、光比以及光色。这六种因素是摄影用光必须要掌握的。
论构图与用光在摄影创作中的作用 篇5
摄影是摄影师通过使用他们的相机等专门的摄影设备将自然中最美的景象记录下来, 并留给世人欣赏的一门高雅的艺术创作。摄影家的能力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很多人会自然的将拍照和摄影联想起来, 而实际上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虽然摄影也有一个拍照的程序, 但是, 摄影创作更能强调出作者的主观倾向, 它更能体现出摄影师的思想。
在绘画中, 构图是最基础的, 同样, 在摄影创作中, 构图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选择好合适的对象, 并从最合适的角度进行拍摄对构图而言是相当关键的。要看一幅作品是否完美且成功最主要的就是要看它画面的安排和布局是否合理。一幅好的作品, 不仅不违背自然的景物, 还能高度概括, 对作品的色彩、质感、线条和形状进行较为大胆的处理。这就可以说摄影作品其实是来源于生活, 但往往又高于生活。
2. 构图在摄影创作中的作用
摄影构图就是将画面中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有序的组织安排, 让整个摄影作品充分且完美表达出其主题思想。同时, 它也是对整个摄影画面的结构和布局安排。在很大的程度上, 构思的实现是由构图决定的, 同时构图还决定了作品的成败。因此, 摄影构图的实质, 就在于帮助我们从周围丰富多彩的事实中选择出典型的生活素材, 并且给它鲜明的造型形式, 创作出具有深刻内容思想与完美形式的摄影艺术作品。可以称作是对整个画面的一种经营。
2.1 构图主体在摄影中的具体应用
摄影的目的就是要展现给观众摄影师心中最美的事物, 因此, 摄影师就要通过构图将他所认为的美丽事物展现出来, 一幅作品总要有表达的主题, 而往往这个内容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主体强调出来, 因此, 突出主体就成为构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以下这几种突出主体的具体方法:
(1) 对主体的比例大小进行调整。对事物的大小比例进行调整往往能够使画面中的主体得到突出, 一眼看过去较大的那个部分常常会吸引人们的注意, 这样就能达到对主体进行突出的效果。
(2) 采用井字构图法。它是把将摄影的画面均分为九部分, 在正中心的那一部分上确定四个角的点, 这其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用来安放主体。这种方法可以将画面的动感和变化结合起来, 给视觉造成冲击, 以突显主体。
(3) 虚实结合, 显露主体。这就要做到在摄影时将所要突出的主体拍的清晰, 同时将它的环境拍虚糊, 这样整幅画面才会显得集中、简洁, 以吸引人们的视觉, 有利用对主体的突出。
体醒目突出。这样清晰的影像才更容易被人的视觉所吸引。
(4) 对画面的色彩进行调整。在色调基本没有很大差别的作品中, 我们很难分出作品的主体, 使画面给人的整体效果被削弱了。因此, 可以采用对色彩进行调整, 通过色彩的对比来突显主体, 这样就能一眼看出作品中较为显眼的部分, 达到了突显主体的效果。
例如;著名摄影师宋朝在他的作品《矿工》中, 他排出了工业环境负责的干扰, 将被拍的主体置于纯色的背景前将其干净利落地全盘托出, 用平视的角度以一种十分可观且冷静的心态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与矿工面对面、赤裸裸的视觉对话的机会。在景别取舍上他采用了不规则的裁割, 这样就将矿工粗犷的大性格通过影像原原本本地表达了出来, 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2.2 认真选择被摄体, 巧妙安排布局
摄影构图可以表现一个摄影师的思想过程, 摄影师需要在自然中发现美的事物, 并且能将其与自然完美的搭配, 此外, 摄影师还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将被摄体巧妙的置于一个完整的环境中, 同时, 也要向观众表达出他想要表达的情感。一幅完美的摄影作品往往包含了摄影师的情感和思想, 在突出表现被摄体美的情况下还能将摄影师所要表达的主题深入人心。
2.3 摄影画面的构成
一幅完美的摄影画面是由很多不同的部分共同作用而构成的, 这里, 将着重探讨关于摄影画面构成的几个重要因素:
(1) 线条。线条是事物客观存在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 它控制着物体的表面形状, 自然界中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独有的外部轮廓形状, 这样就呈现出了一定的线条的组合。这里所说的在摄影构图中的线条, 实际上就是用来确定物体形状的线条。只有有了这些线条才能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2) 形状。物体都是有形状的, 通过形状我们才能辨别物体, 因此, 形状成为了物体十分重要的性征。不同的光线下, 物体的形状在轮廓上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于摄影师而言, 他们应该追求的形状应该是能代表物体特征的形状, 要通过独特、简洁将物体形状所独有的造型突出表现出来。
(3) 明暗 (色彩) 。它是指的画面的色调, 也就是画面所显现的明暗或者色彩。它是摄影画面的根本。画面之所以称之为画面, 是因为它的色彩或者明暗产生了一个层次。每个物体在光的作用下, 将它的色彩和形状表现出来, 于是就有了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色彩给了这个世界美的享受, 没有色彩, 自然也就没有了好的摄影作品。
(4) 质感。质感事实上就是物体的质地以及它的表面结构给人带来的一种视觉的感受。摄影构图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影像把被摄体的质感表现出来, 这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手段。由于物体的特征不同, 它所具有的质感也就不同, 最大限度的在照片中表现物体的质感, 可以让人有生动、亲切且真实的感觉。因此, 一幅好的作品, 良好的质感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3. 光线对摄影创作的作用
摄影所要体现的其实是光与影的变化, 因此, 如何用光对摄影创作而言是十分关键的。
3.1 光的特点在摄影中的运用
(1) 光的明暗度。光照强度的变化可以表现出光的明暗度。而在不同强度的光的作用下, 物体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物体之所以会产生明暗度, 正是由于有时光线可以直接的照到物体上面, 而有的时候却不能照到物体上, 这个时候就形成了物体的明暗度。同时, 明暗度还会受到光源远近以及光源能量大小的影响, 因此, 在摄影创作时, 一定要根据构图的需要, 合理的使用光线, 使作品更加的美观且具有感染力。
(2) 光的方向性。一般在单一光源的情况下, 光的方向性是很好被确定的, 但是, 当有多个光源或者在多云的天气有漫射光
(上接第110页)
的时候, 光的方向性就不好确定了。这个时候, 对摄影师而言, 是需要进行思考的。摄影者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拍出事物所不一样的效果。在主光源很强的时候, 从相机的取景角度看, 光投在物体的不同部位其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它可以形成斜侧光、正面光、逆光、侧光和侧逆光等不同的光线。还有的时候我们会使用一些能产生特殊照明效果的光线, 例如:顶光和到底光等。
3.2 如何控制用光
为了能使画面更具有美感, 一定要合理的控制用光。在实践中, 摄影者可以根据调整距离、角度或者是方位来进行用光的控制。同时, 要通过利用光照所形成的阴影、线条以及光斑等来表现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使画面的主体更为突出。例如, 在一个景象中, 如果所要突出的主体和背景都是亮的, 就要将主体的轮廓勾勒出暗的效果, 以使得它可以从背景中独立的显现出来。对不同的环境以及不同的拍摄对象, 一定要采用不同的用光方式, 这样才能使光线在摄影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使作品的效果更加的美观、深刻。
综上所述, 构图与用光在在摄影创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构图与用光是否合理关系着作品的成败, 所以, 将构图和用光的技术掌握好, 就表示着在摄影创作的路上离成功更近了一步。在摄影创作中, 不同的构图方式, 采用不同的光线都会诠释出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因此, 摄影创作中一定要重视构图与用光的作用, 使摄影作品更生动、真实、富有生命力, 以体现摄影的独特魅力。
摘要:在摄影创作中, 光线和构图是极其重要的两个环节。一幅作品整个的布局和安排是否成功关键就在于怎样构图, 构图决定了怎么选择并且拍摄其所选的画面。摄影作品往往来源于生活, 却又高于生活。好的摄影作品, 不仅不违背自然的形式, 同时还能将作品高度简化, 并对色彩、质感、线条和形状进行大胆的处理。因为摄影就是通过光线的明暗以及色彩来展现美的, 所以说光在摄影创作中是十分重要的。与此同时, 摄影作品还可以通过对光线的处理来展现作品画面的空间感以及时间感, 使照片更富有视觉上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本文将结合理论与实践, 探讨构图与用光在摄影创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构图,光线,摄影创作
参考文献
[1]唐骅.光与色的交响曲——摄影艺术语言漫论[J].美与时代:上.2012 (05)
[2]任雅聪.论构图与用光在摄影创作中的作用[J], 语文学刊.2011 (15)
[3]钭琼毅.浅谈摄影构图在摄影创作中的重要作用[J], 大众文艺.2011 (22)
[4]罗明.对摄影作品创作的再认识[J], 现代交际:下半月.2011 (08)
[5]朱清宇、秦盱丰.风光摄影作品的后期表现技巧10画面的构成 (上) .照相机.2012 (04)
[6]江枫.风光摄影中的色调与意境[J].大观周刊.2012 (32)
[7]刘永涛.浅谈审美意识在摄影创作中的提现[J].都市家教 (下月半) .2011 (07)
摄影用光 篇6
1 直射光与散射光——带来不一样的质感与氛围
被摄体的照明主要有六个方面:光质、方向、反差、均匀性、颜色和强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照明的光质和方向。个性化的光线质感, 再结合不同的光线方向, 才能拍出优秀的作品。光质, 主要指的就是直射光与散射光这样两种类型的光线性质, 也称硬光和软光。直射光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是晴天太阳照射的光线, 这种平行光束具有明显的投射方向, 因此能产生一种无可抗拒的力量感。另外一种则是指在摄影室内由特殊器材产生的平行照射的人工光。直射光有着强烈的方向性, 比较适合写实, 因而在纪实摄影中比较常见, 它能够较为直接地表达摄影师的拍摄意图, 在人像摄影中比较常用, 尤其是在老人、男性形象的塑造上。散射光一般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自然光照的条件下的散射光, 在阴天等天气时比较常见, 另外一种是在室内灯光下形成的人工散射光。
即使是同一个摄影师拍摄同样的被摄物体, 不同的光质也会打造出不同的相片质感。一般情况下, 散射光都是比较宁静、淡雅的, 它细腻、柔和的风格在摄影中非常适合写意, 也可以创造出比较平滑的质感。在人像摄影中则多用于少女、儿童等形象的塑造。强硬的直射光通过明显的方向性光照来增强被摄物的粗糙质感, 相对来讲轮廓比较清晰, 适合塑造老人、男性等形象。因而, 强化一个被摄体的质感, 往往会选择侧面方向的直射光;而如果要弱化一个被摄体的质感, 应该采用散射光。在拍摄中还可以使用黑卡纸对照射被摄物上的光线实施遮挡, 让明暗部分的对比更加明显。
2 顺光与逆光——两种不一样的表现手法
“如果你自己正满怀希望和喜悦, 从而借助夏天日出时闪烁的光芒和绚丽的色彩来加以表现, 那么你就选中了与自己的情感相吻合并能激发这种情感的拍摄对象。”这是摄影家费里曼·帕特森的名言。在纪实摄影中, 自然光的采用是较为方便, 也较为普遍的, 但是它却是一种较难对付的光线, 因为自然光往往是变化不定、难以预料的。它不仅在亮度上不断变化, 而且颜色也在不断变化。
2.1 顺光——需要丰富的被摄物的配合
有很多人认为, 顺光照明的方式往往难以突出作品的特点, 被摄体的影子落在其背后。那么光影留下的线条和明暗对比都会从构图中消失, 从而使画面显得缺乏视觉上的变化。的确, 顺光的致命弱点就是较为平淡, 缺少丰富的层次。但是, 正面光往往是均匀明亮的, 如果通过不同细节的呼应, 或者被摄物体本身的变化, 完全可以弥补正面光的缺憾。顺光对于多个被摄物或细节的表现力是不容质疑的, 均匀明亮的光线会使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被放大, 由于没有明暗交错, 画面并不显得繁杂, 构图会显得更加简洁明了。因而, 顺光, 往往被应用于较为复杂的被摄物体, 将画面取舍得更为干净, 突出摄影师想要突出的细节, 对于主题起到放大的效果。
2.2 逆光——凸显真实性背后的艺术价值
与常见的顺光不同, 逆光, 是一种容易描绘物体特征的光线, 它既含蓄又不失鲜明。逆光的作品往往会给人带来惊艳的感觉, 这种反常态的用光方式, 往往会引起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对于被摄人物的内心世界, 被摄物体的内涵, 表达得更加深刻。而在逆光摄影中, 更具有表现力的一种手法是剪影的拍摄, 在下午3点以后或上午9点前对着阳光拍摄, 将能拍出剪影照片。而当太阳已降得很低时, 背景则会是曝光正确的天空, 主体则会因曝光不足而几乎看不出细节, 只出现一个暗色的轮廓。在拍摄逆光照片时, 通常要选择干净、较为明亮的背景, 使背景和主体的反差充分、丰富。逆光拍摄时, 天空往往还能带来另一重的艺术效果, 那便是颜色的变化。清晨和傍晚, 天空的颜色可以在洋红、橙色、蓝紫等颜色中不断变换, 从而产生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力, 拍摄这一时段的逆光照片时, 可以寻找比较低的视点, 将天空纳入画面上方, 瑰丽颜色与黑色剪影的组合往往能带给人极强的震撼感。
纪实摄影虽然强调真实性第一, 但是却有很多作品有出色的美学价值。逆光, 作为一种夸张大胆的用光方法, 往往会把摄影者想要表达的信息抽象化, 凝练成更有感染力的一个符号, 在写实性与艺术性上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
3 侧光——丰富影调的塑造者
侧光, 往往会使物体具有丰富的影调, 突出深度, 产生一定的立体效果, 对侧光的应用, 往往能体现出摄影作品中的个性化因素。45度的前侧光最符合人们日常的视觉习惯, 因此被人们称为“自然”照明, 在这样的光线下, 被被摄物能够产生很好的光影排列效果, 这些光影不存在谁压倒谁的问题, 容易给人以愉悦的视觉感受, 而相对于正面光而言, 侧光使景物具有一定有明暗反差, 能够突出的立体感和比较丰富的层次感。此外, 恰到好处的光线, 对色彩的还原比较理想, 相比于正面光, 侧光创造的色彩显得更加丰富。在侧光中, 较特殊的是正侧光, 又称90度侧光, 它被称为戏剧性照明。正侧光使景物的明暗影调各占一半, 巨大的反差会产生特殊的表现力, 容易获得强烈的戏剧化效果。
当然, 在运用侧光时, 还有一点是要多加注意的, 那就是侧光的巨大的表现力带来的构图取舍问题。费里曼·帕特森曾说:“侧光带来的色调、线条和形体数量很大, 在底片上就显得过剩了, 所以需要精选一下, 必须运用自己的眼力去精选各种画面要素。”因而, 我们在使用侧光时, 必须配合恰当的构图, 否则, 画面就容易失去主体。
4 塑造特殊感觉的顶光
在人像摄影中, 顶光被人们称为“骷髅光”, 因为这种光线会在人物脸部的两个眼睛、鼻子下面和颧骨下面投下浓重的阴影, 但这不意味着所有的被摄物体都不适合顶光的运用。事实上, 正午时分的自然光或是垂直照射的光线在某些题材中是极其有表现力的, 只要找到恰当的被摄物, 这种特殊的光线就能表现出特殊的意境。二战期间, 一位无名摄影师曾经拍摄过一座被炸毁的荷兰大宅, 画面中, 整个房屋的屋顶被炸飞, 但却有三位绅士站在断壁残垣中的书架前认真阅读。这幅作品中充分利用了轰炸所造成的顶光, 由于房子的周围都是书架与墙壁, 并不透光, 被炸飞的屋顶就成为了唯一的光源, 顶光使地面上的废墟清晰可辨, 却难以看清三位绅士的表情。然而, 配合着巨大的书架, 这种光线给了人一种肃穆感、庄严感。特定的年代, 特别的用光, 特别的视角, 让这幅作品透露出了一个概念:无论在怎样的情境下, 书乃圣物。顶光的运用给了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给了这幅无名的作品无限的历史纵深感。
由此可见, 顶光在垂直空间内的延伸感适合表达厚重、略显压抑的题材, 尤其是战争、死亡、历史与哲学等主题。它在这些题材上所体现出的巨大表现力, 是其他用光方式无法比拟的。对于特定的被摄物, 例如建筑物等, 顶光的使用不仅不会使摄影师的创作意图变质, 还会使之变得更为深刻隽永。
5 室内自然光的运用
纪实摄影中, 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在室内完成的, 当无法利用人工光时, 怎样充分利用来自窗户的自然光, 便成了纪实摄影中的一大用光技巧。北半球的大多数房间在建造时会选择坐北朝南的方式, 因而在拍摄时, 方向朝南、光线充足的房间是第一选择, 当然, 也有很多摄影师选择使用来自北面窗户的光线, 因为这样的光线往往比较稳定, 没有太多的变化。著名摄影记者焦波曾经给父母拍摄过万余张照片, 他从中精选出120幅, 配以朴实文字, 出版为摄影集《俺爹俺娘》。在这些照片中, 有大量在焦波山东老家拍摄的室内照片, 可以说是纪实摄影中对室内自然光应用的典范。
焦波 摄
在焦波的这张作品中, 侧光照亮的部分是爹娘的手, 是娘带着老花镜, 皱着眉头的脸, 而爹的脸则藏在阴影中, 隐约能看出一种埋怨的表情。焦波利用窗户透过的自然光, 在小小的空间内描绘出了二老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 平凡、质朴却震撼人心。焦波的记录是极其真实的, 这种真实使之拥有非常深刻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 透过这些照片, 我们都能看到自己父母的身影, 看到一种无言的震撼, 想起自己应尽的孝道, 想起那份亲情。
6 混合光——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
纪实摄影, 往往有叙事的特性, 但主题的表现无法脱离观众的联想而存在。摄影画面只是静态元素的组合, 它们之间的关系、画面当中的故事必须要由观众来解读, 观众自身才是照片故事的叙述者。在这种情况下, 混合光往往就能达到激发读者想象力的作用。虽然在纪实摄影中, 自然光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 但恰当的运用人工光也能达到真实却又表现力突出的效果。例如, 如果拍摄一个正在观看皮影戏的村落, 可以选择刚刚日落之时, 地平线扁依旧是蓝色的天空光, 自然的逆光可以让村民房屋的剪影凸显出来, 而皮影戏带来的自然光则让门看清艺人和每个观众的表情。这里, 自然光的运用让背景变得简洁, 人工光则在这里突出了拍摄主体。这样的多重光线可能在初看时迷惑观众, 但却能带来一种探求的快感, 让观众乐于去寻找画面的主题。光线在这里, 以一种反常的方式, 吸引人们进入作品真正要表现得部分, 只要观众们能静下心来观察, 就能在光线中读出很多有意味的细节。
7 结语
纪实摄影作品, 既是一定程度上的历史文物, 也是一件艺术品。真实性的要求, 有时候会限制纪实摄影作品在艺术创作上的探究, 但是艺术的用光理念, 却会使二者达到一个巧妙的平衡。善于运用光影的纪实摄影家, 往往能在平凡的生活场景中捕捉到光影造就的不平凡, 使纪实摄影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摘要:光是摄影的一种精神, 错误的用光会毁掉一幅优秀作品的灵魂, 而正确的用光则会让照片的主题更加突出, 更好地表达出摄影师想要传达的概念。纪实摄影, 是以记录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 它的素材来源于生活, 因而, 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正确的用光理念让纪实摄影在客观记录的基础上, 增添了拍摄者的主观创作意图, 让作品显得更加丰富、饱满。
【摄影用光】推荐阅读:
用光照亮生命,用爱精彩人生作文05-22
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08-11
新闻摄影与实用摄影心得10-04
摄影记者谈学习摄影的心得体会10-10
摄影图像07-16
摄影实验07-18
图片摄影10-14
全景摄影05-12
摄影传播05-15
摄影社团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