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型稳定性心绞痛(共7篇)
血瘀型稳定性心绞痛 篇1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为临床心血管领域急性冠脉综合征常见类型, 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心肌急性梗死之间, 通常采用药物、手术、介入等方案治疗, 虽可改善预后, 降低死亡率, 但也各有不足之处, 如药物长期服用易有副作用, 手术及介入治疗复发率高、费用高等。中医药治疗该疾病优势较为明显, 本研究选取100例气滞血瘀型U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单纯西医治疗与加用心痛泰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气滞血瘀型U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49例, 女51例, 年龄50~69岁, 平均年龄 (62.4±7.2) 岁, 平均病程 (64.8±5.2) 岁;合并糖尿病患者4例, 合并高血压病患者1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符合《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相关标准。
1.2.2 中医诊断符合《中药新药治疗胸痹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标准。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①基础治疗:包括合理运动、低脂饮食、禁烟、注意休息, 根据需要安排吸氧干预。
②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给予美托洛尔口服, 每次12.5mg, 每天3次;硝酸酯类制剂: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醇口服, 每次20mg, 每天2次;抗血小板制剂:给予阿司匹林口服, 每次100mg, 每天1次;调脂药物: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 每次10mg/次, 每天1次。
③干预措施:心绞痛发作时, 取硝酸甘油片含化;并发症干预:有糖尿病合并者, 给予胰岛素或降糖药物, 控制血糖;合并高血压者, 给予降压药物, 控制血压;有感染合并者, 给予敏感抗生素药物, 控制感染。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加用心痛泰颗粒 (主要由枳壳10g、丹参10g、木香10g、川芎5g、山楂10g、葛根10g、郁金10g、三线5g等药物组成) , 每次1 包, 每天2次。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 共1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
显效:证候积分减少≥70%, 症状、体征改善明显;有效:证候积分减少30%~70%, 症状、体征好转;无效:证候积分减少<30%, 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IL-6、IL-8指标变化情况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IL-6、IL-8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后均有所降低, 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s, pg/mL)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祖国医学无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的明确记载, 但根据临床表现, 属中医“心痛”“胸痹”的范畴, 具有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等特点, 与“久病入络”病理方面的特征符合。心痛、胸痹的病发与外因、内因均相关, 外因多为外邪侵袭、膏梁厚味, 内因多为脏腑病变、年迈体虚、七情内伤、劳逸失度。本虚为心脾功能失调、肝肾亏虚, 标实为阻滞心脉、寒冷、痹遏胸阳、气滞、痰阻、血瘀, 病因由本虚标实所致[1]。
针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现代中医药从炎症因子、微循环、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学等多方面进行研究。魏丹霞等[2]研究显示, 急性冠脉综合征多由痰湿引起, 最为危险的类型属痰阻心脉型。研究表明, 该疾病多由肝气郁结引起, 治疗需疏肝理气、从肝论治。临床研究显示, 心绞痛患者中男性多为实证, 女性多为虚证。王阶等[3]研究发现, 患者兼证的不同, 不稳定心绞痛血瘀证在动脉狭窄程度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气虚血瘀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积分偏低, 寒凝血瘀型患者积分偏高。
董晓斌等[4]研究认为, 冠心病的发生以脾肾亏虚为基本病机, 采用益肾健脾活血化痰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取得显著的效果, 在内皮功能、血脂、症状等改善方面均较为明显。朱林等[5]研究发现, 该病以气血瘀滞为标、心阳虚弱为本, 采用温阳益气化瘀通脉法治疗, 在心绞痛总持续时间、心绞痛发作次数上,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杨立群等[6]研究指出, 冠心病为痰瘀痹阻、气阴两伤所致, 活血化痰、益气养阴法可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 促使血管内皮功能好转。大量临床研究证明, 采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较为明显, 可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情况, 消除症状。
4 结论
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心痛泰治疗, 由葛根、丹参、枳壳、川芎、山楂、三七、木香、郁金等药物组成, 具有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 主治气滞血瘀之胸痹, 患者症见心悸、胸闷、胸痛、脉涩、舌质暗等。方中川芎祛风止痛、活血行气;丹参除烦安神、活血调经、凉血消肿、祛瘀止痛;木香健脾消食、行气止痛;三七活血定痛、化瘀止血;山楂行气散瘀、消食化积;枳壳化痰消积、破气除痞;郁金利胆退黄、活血止痛、清心凉血、行气解郁;葛根升阳止泻、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全方以川芎为君药, 活血行气、祛瘀止痛;木香、三七、郁金、山楂为臣药, 三七可辅助丹参发挥止痛散瘀效果, 郁金、山楂辅助川芎散瘀行气, 木香可升降三焦虑诸气、调节气机、助血运行, 而不发生瘀滞。枳壳破气下行, 葛根宣畅辛散, 共为佐药, 可调畅气机。全方药物配伍, 可达到行气活血的效果。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川芎含中性油类、生物碱、内酯类、酚类等多种成分, 可促进外周阻力降低, 扩张冠状动脉, 增加血流量, 还可抗心肌急性缺氧缺血。川芎嗪可抑制血栓素的活性和生成, 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实验性血栓形成。动物实验证明, 川芎嗪可使血管平滑肌痉挛解除, 促使休克时机体内含的内源性SOD活性增加, 消除氧自由基。磷酸川芎嗪无菌粉针剂可疏通血流, 促使血液流变性的改变, 进而降低血液的高凝状态。丹参可增加冠脉血流量, 促心肌损伤或缺血恢复, 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抗心肌缺血缺氧, 进而扩张血管, 改善血液流变性, 降低血压。本研究结果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IL-6、IL-8水平无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后均有所降低, 且观察组患者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心痛泰治疗气滞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消除患者症状, 提高其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心痛泰治疗气滞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气滞血瘀型U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 (单纯西药治疗) 与观察组 (加用心痛泰治疗) 各50例,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IL-6、IL-8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治疗后均有所降低, 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采用心痛泰治疗气滞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提高其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型,心痛泰,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顾勇清, 李晓倩, 姚祖培.疏肝解郁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4 (5) :80-83.
[2]顾力华, 庞永诚, 陈斌, 等.阿司匹林片联合氯比格雷片对急性脑梗死进展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3, 42 (10) :1146-1148.
[3]王阶, 褚福永, 姚魁武, 等.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与血脂及冠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研究[C].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暨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9:184-190.
[4]董晓斌.益肾健脾活血化痰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9, 9 (4) :10-12.
[5]朱林, 陈瑞杰, 郭立军.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19) :36-37.
[6]杨立群, 李春瑜.活血化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13) :111-112.
血瘀型稳定性心绞痛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观察病例为2013年10月—2013年12月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确诊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 (30例) 与对照组 (30例) 。
1.2 诊疗及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 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2007年《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制定。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和其他心脏病患者, 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中医辨证排除心阴亏损、寒凝心脉证型。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银丹心脑通胶囊, 主要成分:银杏叶、丹参、灯盏、细辛、绞股蓝、山楂、大蒜、三七、天然冰片、植物油、山梨酸蜂蜡。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两组均服用8周。观察指标:心绞痛症状疗效, 心电图改变情况, 药物不良反应等。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 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制定[2]。显效: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疼痛发作的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减轻;无效: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未有改善或加重。心电图的疗效按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降低, 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 但未达正常水平, 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 (达25%以上者) , 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 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治疗后ST段降低加重, T波加深, 或T波由平坦变为倒置[3]。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心绞痛疗效 (见表1)
例 (%)
2.2 两组心电图疗效 (见表2)
例 (%)
3 讨论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 本病的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 其中气滞血瘀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机。脏腑亏虚, 阴阳气血不足, 继则痰浊、瘀血等邪由内而生, 致使经脉失荣, 血脉阻滞, 在此基础上, 受各种诱因影响, 则可使脉管挛缩、绌急, 而诱发本病。银丹心脑通胶囊即根据这一基本病机采用益气活血组方制作而成。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消食、止痛的作用。丹参中的丹参酮、三七皂苷、银杏总黄酮等可以起到钙通道阻滞的作用, 扩张冠状动脉, 降低血小板凝集, 改善血液流变学, 同时又能很好地降低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含量。绞股蓝和山楂可以行气散瘀, 并且可以降低血压, 降血脂, 防止动脉脂质增加。
银丹心脑通胶囊能够扩张冠状动脉, 有一定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可改善气滞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肌供血, 缓解胸痛症状, 是治疗气滞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的安全、有效中成药。由于研究时间较短, 本课题观察样本量较小, 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73-1374.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69.
血瘀型稳定性心绞痛 篇3
关键词:活血养心汤,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血液流变学,不良反应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表面血栓形成以及远端血管栓塞所引发的一种严重的、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临床内科急症。常规西医内科治疗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重要措施, 但常可能出现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近年来, 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配合中药辨证论治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现对本院采用自拟养心活血汤辅助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探讨,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签订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气虚血瘀型胸痹心痛的诊断标准[2,3,4]。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观察组男24例, 女16例, 年龄47~73岁, 平均 (59.7±12.4) 岁;心绞痛分级:Ⅱ级8例, Ⅲ级19例, Ⅳ级13例;初发型心绞痛13例, 进行型心绞痛19例,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8例;合并高血压者18例, 合并高血脂者26例, 合并糖尿病者11例。对照组男23例, 女17例, 年龄48~71岁, 平均 (59.4±11.2) 岁;心绞痛分级:Ⅱ级9例, Ⅲ级20例, Ⅳ级11例;初发型心绞痛14例, 进行型心绞痛19例,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7例;合并高血压者16例, 合并高血脂者23例, 合并糖尿病者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绞痛程度、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指南进行常规治疗, 包括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75 mg/次, 1次/d, 口服;低分子肝素钠5000 U/次, 1次/d, 皮下注射;倍他乐克25 mg/次, 2次/d, 口服;同时针对患者的合并症给予控制血压、降脂、控制血糖等对症治疗。在心绞痛发作时,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5 mg, 若仍难以控制, 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加硝酸甘油注射液5 mg, 1次/d, 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自拟养心活血汤治疗, 其组方为:太子参20 g, 黄芪30 g, 桂枝10 g, 丹参15 g, 川芎20 g, 麦门冬20 g, 当归15 g, 玄参30 g, 甘草20 g, 每天1剂, 水煎200 m L, 早晚分两次口服。均以2周为1个疗程, 治疗两个疗程后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每周记录1次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 并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和记录。
1.3 评价标准
1.3.1 心绞痛症状疗效评价
显效: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 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 基本不用硝酸甘油或24 h动态心电检查无缺血改变;有效:心绞痛症状减轻, 心电图得到有效改善, 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 硝酸甘油用量减少原剂量的50%以上或24 h动态心电检查缺血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无效:达不到显效、有效相关指标者均视为无效[2]。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3.2 血液流变学指标正常参考值
应用MVIS-2035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 全血高切黏度正常参考值为4.52~6.63 m Pa/s, 全血低切黏度正常参考值为8.78~12.94 m Pa/s, 血浆黏度正常参考值为1.37~1.84 m Pa/s, 红细胞聚集指数正常参考值为5.19~8.57, 红细胞压积正常参考值为37~50 L/L。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绞痛症状疗效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两个疗程的治疗, 观察组显效21例, 有效16例, 无效3例, 显效率为52.5%, 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显效13例, 有效20例, 无效7例, 显效率为52.5%, 总有效率为82.5%。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
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分别为 (2.7±1.2) 次/周和 (2.9±1.8) min/次, 对照组分别为 (4.3±2.1) 次/周和 (4.6±2.7) min/次, 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持续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 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5], 具有进行性恶化的趋势, 极易转变为心肌梗死, 甚至猝死。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血小板活化以及继发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有关[6]。药物治疗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基础, 其主要目的是促使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缓解缺血症状以及防止血栓的形成。临床上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 改善内皮功能, 抗氧化等治疗常无法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因此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保护血管内皮和抑制血小板活化的药物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 多为本虚标实, 以气虚血瘀型最为常见, 心气亏虚为其本, 心血瘀阻为其标。心脉痹阻是造成冠心病心绞痛的直接原因, 而气虚不足、气血运行失常则是导致该病的根本原因。瘀血是在心气亏虚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 而瘀血又作为病理产物进一步阻滞气机, 影响气血津液的代谢, 造成心气亏虚加重, 而导致心绞痛不断发展及并发症的产生。自拟养心活血汤方以益气治本, 化瘀以治标, 诸药合用益心气, 补心阳, 养心阴, 活血化瘀, 养血止痛, 通补兼施, 标本兼治, 共奏益气养心活血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太子参中的多糖提取物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 降低人体脾虚发生率的作用, 同时其所含的水提物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7]。黄芪具有扩张血管, 尤其是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 能有效减轻心肌缺血, 而且还具有控制血压, 降低血液黏稠度以及改善异常血液流变学指标等作用;还可通过增加心肌细胞内c AMP以及Ca2+的含量而起到增强冠心病患者左心收缩力, 增加心排血量, 改善心功能的作用[8];同时还可增强机体抗缺氧能力, 对心肌细胞起到保护作用[9]。桂枝具有扩血管、抗氧化及降血脂等作用[10]。甘草有解痉止痛, 强心和保护心肌细胞作用[11]。丹参具有扩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 同时还可通过降低血小板活化而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2]。麦门冬可改善心肌收缩力, 增强心脏泵功能[13]。川芎、当归中的阿魏酸具有抗氧化、降低胆固醇以及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作用[14,15]。诸药合用不仅能有效改善心绞痛症状, 还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而且对于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胆固醇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血瘀型稳定性心绞痛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全部来自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门诊及住院患者, 共120例, 临床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 男34例, 女26例, 年龄45岁~68岁, 平均56.8岁;病程0.5年~16年;合并高血压11例, 高脂血症10例, 糖尿病4例, 脑血栓1例。对照组60例, 男32例, 女28例;年龄46岁~69岁, 平均58.4岁;病程0.5年~18年;合并高血压10例, 高脂血症8例, 糖尿病3例。两组一般资料及心绞痛危险度分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西医诊断标准, 每周发作心绞痛≥2次的Ⅰ级、Ⅱ级、Ⅲ级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者。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业组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2], 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分级参考“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 (上海) 修订的《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3]。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辨证符合阳虚血瘀证者。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及《中医内科学》[5]的胸痹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诊断的患者;②符合中医阳虚血瘀证辨证的患者;③年龄45岁~70岁, 男女不限;④心绞痛严重程度评级为Ⅰ级、Ⅱ级的患者;⑤心绞痛症状积分≤12分、≥6分;⑥心电图检查 (包括在心绞痛发作时做的普通心电图) 提示有缺血型改变 (ST段下降≥0.05 mV及/或R波为主导联T波倒置且深≥0.2mV) 或者次极量运动试验心电图阳性。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 除硝酸甘油外, 停服其他扩冠、抗心绞痛中西药, 降脂药、糖尿病、高血压药照常服。治疗组服用温阳活血方 (药物组成:桂枝、炙甘草、附子、丹参、砂仁、檀香、蒲黄、五灵脂等) , 每天1付, 3次/天, 饭后服用。对照组服用养心氏片 (青岛国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Z37021103) , 3粒/次, 3次/天, 饭后服用。4周为1个疗程。
1.5 观察项目
观察记录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包括相关症状体征、舌象及脉象;心绞痛疼痛的次数、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的服用量及停减率;心电图或运动心电图的变化。
1.6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 (试行) 2002年版及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3]制定。判定的主要项目为心绞痛症状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心电图疗效等。
1.6.1 心绞痛疗效
显效: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分级降低两级, Ⅰ级、Ⅱ级者心绞痛基本消失, 不用硝酸甘油;有效:心绞痛症状降低一级, 硝酸甘油减用一半以上, 原Ⅰ级者心绞痛基本消失, 不用硝酸甘油;无效:症状及硝酸甘油用量无改变, 或虽有减少, 但未达到改善程度者;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加重, 或心绞痛升级, 硝酸甘油用量增加。
1.6.2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好转, 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30%;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加重, 证候积分减少<0。
1.6.3 心电图疗效
显效:休息时心电图恢复到正常或大致正常, 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由阳性转为阴性, 次级量分级运动试验阴性, 或运动耐量上升2级;有效:休息时心电图或双倍运动试验ST段下降在治疗后回升0.5mV以上, 但未正常, 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 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 次级量分级运动试验较治疗前运动耐量上升一级;无效:休息时心电图或运动试验与治疗前基本相同, 或虽有改善但未达到“有效”项中规定者;加重:休息时心电图或双倍运动试验ST段较治疗前下降0.5mV以上, 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50%以上, 或直立T波变为平坦, 次级量分级运动试验较治疗前运动耐量下降一级。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软件编程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2)
2.3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见表3)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胸痛”“心痛”等范畴,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心脏脉络“不通”或“不营”所致, 其病机表现为本虚标实, 本虚为气血阴阳的亏虚, 标实则多为血瘀、痰浊、寒凝等。《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心者, 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 心主血脉, 血液之所以能够在脉中运行不息, 主要是靠心阳的推动作用, 只有心阳 (气) 充沛, 方可须臾不停地鼓舞心脉, 化赤运血, 使心血盈满, 循环往复, 内养脏腑, 外滋百骸;只有心阳充裕、君火温达, 方可上煦于胸、下暖肾水, 阴阳既济、升降有序。
阳虚血瘀是冠心病的最基本的病机, 正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篇》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 阳微阴弦, 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 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 所以胸痹心痛者, 以其阴弦故也”。张仲景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指出上焦心阳不足导致下焦阴寒之气上泛, “阳微”为本, “阴弦”为标。故临床当治以温通心阳、活血通络, 阳气恢复, 则寒可去, 痰得化, 血能行, 脉自通, 病始愈。温阳活血方是临床经验方, 由桂枝汤去芍药汤、丹参饮、失笑散等化裁而成, 方中桂枝辛甘性温, 入心助阳, 炙甘草甘温, 补中益气, 二药相配, 辛甘合化, 温通心阳, 附子辛、甘, 大热之品, 可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其性善走, 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 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 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 彻内彻外, 丹参、五灵脂、蒲黄能活血行血, 化瘀通络, 生姜、大枣, 宣补胃阳, 以制浊阴之气。诸药共奏温通心阳、活血化瘀之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 温阳活血方治疗阳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疗效优于养心氏片, 提示温阳活血方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李立明.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5.
[2]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81, 9 (1) :75.
[3]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药事, 1987, 1 (2) :7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7, 20 (14) :1199.
血瘀型稳定性心绞痛 篇5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中西医结合疗法,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 引起心肌急剧、暂时性缺血缺氧而造成, 以胸骨后部及心前区阵发性绞痛或闷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情严重时可发生心肌梗死、猝死等急性冠状动脉事件[1]。因近年来该病的发生率和致死率逐年上升, 已引起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我院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 联合运用补阳还五汤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 收效良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住院患者106例, 均参照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2]进行诊断, 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关于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 的辨证标准, 辨证为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 排除近期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或合并高血压、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恶性肿瘤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其中男58例, 女48例, 年龄41~70岁, 平均年龄 (59.6±6.7) 岁, 病程1~16年, 平均病程 (7.6±1.2) 年;稳定型心绞痛51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 混合型心绞痛病21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53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绞痛分型及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均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硝酸异山梨醇酯 (山西临汾云鹏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4020799) , 10mg/次, 3次/d, 阿司匹林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2026201) 0.1g/次, 1次/d;并要求患者卧床休息, 同时进行吸氧及心电监护;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 常规进行降压、调脂及降血糖药物治疗;心绞痛发作较重时, 临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 (生黄芪120g、当归尾10g、赤芍10g川芎8g、红花5g、桃仁10g、地龙10g) , 1剂/日, 水煎液浓缩至300m L, 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均连续用药4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胸闷、心绞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胸闷、心绞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 静息心电图T波倒置及ST段低平情况好转;无效:胸闷、心绞痛等临床症状、心电图均无改善或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45%, 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7.92%, 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可归属于祖国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等病证范畴[4], 其基本病因病机为瘀血、痰浊痹阻胸部、不通则痛, 并造成心脉失养、脏腑虚损;应以补气活血、行气止痛、为主要治则, 达到通补并用, 寓通于补, 标本兼施。现代研究表明, 冠心病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 导致心肌急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上主要通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 (或) 增加心肌供血供氧方面进行治疗[4]。
补阳还五汤原方出自清代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 由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等药味组成。方中重用生黄芪为君药, 补脾胃之元气, 以使气旺而血行, 瘀祛而络通;当归尾为臣药, 活血补血, 使活血而不伤血;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为佐药, 佐助当归尾活血祛瘀、通经活络;方中以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伍用, 使气旺而血行, 活血而不伤正, 诸药合用, 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5]。
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运用抗凝血、抗心绞痛、降血脂、降血压等药物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常规西药药物治疗基础上, 加用中药复方补阳还五汤, 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 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及病态心电图,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用药方案, 既体现了现代医学理论, 又融入了中医辨证论治观点, 疗效显著, 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蔡卓冶.自拟益气活血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广西中医药, 2010, 33 (6) :11-12.
[2]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杂志, 1981, 9 (1) :75-76.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41.
[4]周伟.血府逐瘀汤配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2010, 32 (5) :45-46.
血瘀型稳定性心绞痛 篇6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养心氏,内皮素,一氧化氮,C-反应蛋白
作为临床常用药物, 养心氏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为进一步探明其作用机制, 本研究根据辨证用药的原则观察其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中内皮素 (ET) 、一氧化氮 (NO) 、C-反应蛋白 (CRP) 的影响, 并观察心绞痛的缓解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以及第五版《内科学》中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均有心绞痛反复发作史和缺血性ST-T的改变。中医辨证标准:参照卫生部1993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主证为:胸闷, 气短, 心悸, 神倦乏力, 面色紫暗, 舌淡紫, 脉弱而涩, 属气虚血瘀者[1,2]。
1.2 临床资料 78例患者均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心血管门诊及病区,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0例, 男24例, 女16例;年龄42岁~75岁, 平均55.36岁;稳定型心绞痛24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16例;合并高脂血症38例, 心律失常25例, 高血压病32例, 糖尿病12例。对照组38例, 男25例, 女13例;年龄43岁~74岁, 平均54.78岁;稳定型心绞痛25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15例;合并高脂血症35例, 心律失常23例, 高血压病27例, 糖尿病13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养心氏片 (黄芪、人参、葛根、淫羊藿、延胡索、山楂、地黄、当归、黄连、炙甘草等13味, 青岛国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 每次4片, 每日3次。 对照组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 (山东鲁南制药厂生产) , 每次1片 (每片40 mg) , 每日1次。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 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各组顺利取外周静脉血立即送化验室, CRP测定采用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 多点定标后在仪器O1ympus AU640上测定, 试剂购自法国Orion公司。ET-1的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使用125I-内皮素放射免疫测定盒 (购自北京北东雅生物技术研究所) 直接测定。NO的测定采用硝酸还原酶法, 使用NO试剂盒 (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 应用分光光度仪比色法测定血浆中亚硝酸盐浓度, 换算后得出血浆NO含量。此外观察患者临床症状, 肝、肾功能, 电解质和血、尿、大便常规。
1.5 疗效评定标准
1.5.1 中医证候疗效 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证候总疗效。显效:原有症状基本消失, 总积分减少≥70%;有效:原有症状明显减轻, 总积分减少≥30%, <70%;无效:原有症状无明显好转, 总积分减少<30%;加重:原有症状治疗后加重, 总积分较治疗前增加10%以上。
1.5.2 心绞痛症状疗效 显效:劳力型心绞痛, 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分级降低2级;原为Ⅰ级者心绞痛基本消失 (即在较重的超过日常活动的体力活动也基本不出现心绞痛) ;非劳力型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心绞痛发作每周不多于2次, 基本不用硝酸甘油。有效:劳力型心绞痛, 治疗后心绞痛症状降低1级, 硝酸甘油减用一半以上;原为Ⅰ级者心绞痛基本消失, 不用硝酸甘油;非劳力型心绞痛治疗后心绞痛次数和硝酸甘油用量减少一半以上。无效:症状及硝酸甘油用量无改变, 或虽有减少, 但未达到改善程度者。加重:疼痛发作次数增多, 程度加重及持续时间延长, 或心绞痛升级, 硝酸甘油用量增加。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2 结 果
2.1 血ET、NO、CRP变化 (见表1)
2.2 心绞痛疗效
治疗组显效19例 (47.5%) , 有效17例 (42.5%) , 无效4例 (10.0%) , 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显效21例 (55.3%) , 有效14例 (36.8%) , 无效3例 (7.9%) , 总有效率为92.1%。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中医证候疗效
治疗组显效29例 (72.5%) , 有效9例 (22.5%) , 无效2例 (5.0%) , 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显效10例 (26.3%) , 有效15例 (39.5%) , 无效13例 (34.2%) , 总有效率为65.8%。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4 副反应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测定肝、肾功能, 电解质和血、尿、大便常规, 结果均未发现异常变化。说明养心氏治疗冠心病安全, 无毒副反应。
3 讨 论
ET、NO、CRP在冠心病心绞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始动因素[3]。ET和NO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对心血管系统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相互拮抗的一对血管活性物质。ET是内皮细胞分泌的环形多肽, 有强大的促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收缩血管和升高血压作用。在动脉硬化组织内, 不仅有ET的过度合成和释放, 而且粥样斑块上的ET受体的数目可增加1倍, 呈明显的受体上调, 在增生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 ET的生成尤其活跃, 斑块或增厚的管壁内滋养动脉对ET敏感性异常增高, 表现为ET持久的缩血管作用, 可导致并加重血管内膜的损伤, 引起巨噬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研究表明, 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时血浆中ET水平明显升高, 血浆和心肌ET含量的升高与临床预后和病情呈明显的正相关[4]。NO也称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因子, 其具有双重性, 在心肌缺血早期内皮细胞机能障碍主要表现内皮依赖性舒血管作用, NO减少是血管内皮损伤的标志之一。文献研究也表明[5],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循环血浆ET-1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而NO水平明显低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反映了前者存在更严重的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 冠脉内皮过度损伤将促使易损斑块的形成。CRP是急性期蛋白的一种, 在炎症与组织损伤时常迅速增高;有研究表明, 炎症细胞亦是引起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破裂的主要因素, 进而引起冠脉狭窄、阻塞, 使心肌缺血、坏死[6]。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范畴。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六腑相互维系, 达到“阴平阳秘”, 即脏腑调和, 阴阳平衡。冠心病病位在心, 致病因素与心、脾、肾亏虚, 心气不足, 气血运行不畅, 痰瘀内生, 阻滞心脉, 脉络不通有关, 总属气血失调, 阳虚阴乘所致。养心氏是由黄芪、人参、葛根、淫羊藿、延胡索 (炙) 、山楂、地黄、当归、黄连、炙甘草等中药组成, 具有扶正固本, 益气活血, 行脉止痛等功效。养心氏片中之黄芪、人参补气疗虚损, 更取其补气行血、气行血行之效;肾为一身阳气之根本, 淫羊藿益肾壮阳祛寒湿, 且此药不甚燥烈;当归、丹参有活血作用;当归与黄芪合用则补气养血, 使气血相生;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 甘草益气复脉, 治疗气虚血少、心悸自汗、脉结代等症。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当归、丹参、延胡索、山楂、淫羊藿、葛根都能扩张冠状动脉, 增加冠脉流量, 其中大多数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 部分药物能降低心肌氧消耗, 尤其丹参可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改善血液流变性, 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浆黏度, 加速红细胞电泳率, 进而改善微循环[7,8]。 山楂、当归、淫羊藿都具有降血脂作用, 黄芪、人参具有强心作用, 使心肌收缩力加强, 对抗多种动物, 多种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模型所致损伤, 对心肌缺血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抑制血栓形成及降低血小板黏附率[9]。 黄连能兴奋心脏,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9] 。地黄具有强心利尿降血糖作用[8] 。全方标本兼治, 气血皆顾, 补羸弱之体, 疗虚损之脏, 复心主血脉之功, 疏心脉之瘀滞, 畅气血之运行, 共奏扶正固本、益气活血、行脉止痛之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 养心氏能够显著降低血中ET和CRP的水平, 提高NO水平来改善动脉硬化, 缓解心肌缺血, 其结果与西药组相当;而临床疗效方面症状改善显著, 明显优于对照组, 可能与本研究根据其益气活血的特点对病人辨证运用该药有关, 且该药安全无毒副反应, 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57-6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9.
[3]Classer SP, Selwyn AP, Caro P.Atherosclerosis:Risk factors andthe vascular endothelium[J].Am Heart J, 1996, 131:379-382.
[4]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81, 9 (1) :75.
[5]余丹青, 周颖玲, 李光, 等.冠状动脉斑块超声影像学特征与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的相关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5, 14 (7) :490-493.
[6]胡瑞.炎症、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0, 20 (9) :566-567.
[7]叶显纯.中药学[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1983:379-381;622-625.
[8]郑虎占, 董泽宏, 佘靖.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7:1108-1118;3906-3909.
血瘀型稳定性心绞痛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筛选
(1) 临床诊断:参见世界卫生组织 (WHO) 及国际心脏病协会 (IAC) 临床诊断命名标准化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2) 病例入选标准: (1) 患者或患者家属知情同意者; (2) 诊断符合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 (3) 中医辨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 (4) 心绞痛发作时症状典型; (5) 心电图检查提示存在心肌缺血样改变和/或运动平板试验阳性; (6) 年龄 (45~75) 岁; (3) 病例排除标准: (1) 拒绝和/或未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2) 近3个月内参与其他临床治疗试验者; (3) 使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后出现不良反应者; (4) 有出血性疾病者; (5) 包含以下疾病者:如由心肌梗死、休克等导致心电图缺血样改变者;急性心梗、心脏神经官能症导致胸痛者;重度高血压、严重心律失常、重度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我院心脏中心收治的“心血瘀阻”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共计60例, 病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共30例, 男性18例, 女性12例;组内平均年龄为 (63.30±10.46) 岁;平均病程为 (13±2, 31) 日。对照组共30例, 男性19例, 女性11例;组内平均年龄为 (64.24±12.28) 岁;平均病程为 (14±1.64) 日。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年龄、性别、病程长短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3 治疗经过
对照组患者予适当运动、抗血小板 (阿司匹林肠溶片) 、扩管 (硝酸酯类) 、减慢心率 (β受体阻滞剂类) 、调节血脂 (他汀类) 、营养心肌等临床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基于对照组常规医学治疗基础上再加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 (通化玉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20120605, (国药准字Z20060361) 10 m L加进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治疗15天左右后评价疗效。
1.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治疗前、后总有效率、心绞痛症状发作频次、持续时间长短、发作间隔时间长短、症状缓解的程度以及心电图改善情况。
1.5 安全性指标
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肝功能、肾功能以及凝血5项。
1.6 疗效
通过临床症状控制联合证候积分进行结果评判。证候积分率= (临床治疗前证候积分一临床治疗后证候积分) /临床治疗前积分×100%[3]。评判结果标准:临床治愈 (临床症状、相关体征基本消失或消失, 证候积分率≥95%, 治疗后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 ;临床显效 (临床症状、相关体征改善明显, 证候积分率≥70%, 治疗后心电图大致恢复至正常) ;临床有效 (临床症状、相关体征均有所好转, 证候积分率≥30%, 治疗前心电图ST段压低, 治疗后心电图ST段回升0.05 m V以上, 但是未达正常心电图水平;T波由治疗前倒置、平坦改变为治疗后直立) ;临床无效 (临床症状、相关体征无明的改善甚至有所加重, 证候积分不足30%, 治疗后心电图与治疗前相比基本无改善) 。
1.7 统计学处理
相关统计资料以 (±S) 表示, 统计方式采用t检验、x2检验。统计软件使用SPSSl9.0。
2 结果
2.1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疗效相关指标比较参见表1。由治疗结果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前后患者心电图比较参见表2, 结果示治疗组患者心电图改变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肝肾功能、凝血5项均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3讨论
《中华药典》记载[4]:“红景天益气活血, 通脉, 用于气虚血瘀, 胸痹心痛, 中风偏瘫。”现代药理研究显示, 青藏高原多年生景天科植物红景天主要成分为红景天甙、黄酮等[5], 具有抗心肌缺血、缺氧的药理作用, 能够降低急性中或重度由于低压缺血、缺氧引起大鼠血浆、脑部组织内皮素的异常升高[6], 还有研究显示红景天同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促进组织纤维蛋白溶酶的活性、降低血液的黏度、促进血液中血栓溶解、改善血液血流的药理作用[7,8], 基于以上相关药理作用, 能有效降低或缓解心肌缺氧、缺血损伤, 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 改善心功能[9,10]。本文观察研究显示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株红景天对于“心血瘀阻”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 并且不存在肝功能、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说明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能通脉止痛、益气活血化瘀, 对“心血瘀阻”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金萍.红景天的研究现状[J].光明中医, 2011;26 (7) :1508
[2] 关鑫.红景天的临床功效与药理作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0;7 (32) :14
[3] 郑筱萸中药新药l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68~73
[4] 唐彬, 王志祥, 罗庆文, 等.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34 (3) :19~20
[5] 季宇彬, 耿欣, 汲晨锋.红景天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 2007;24 (1) :81~85
[6] 张慧, 沈俊, 王吴, 等.红景天对急性低压缺氧大鼠内皮素的干预[J].航空航天医药, 2001;12 (3) :125
[7] 龚小军, 陈素红, 吕圭源.红景天“益气活血”功效相关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 2008; (4) :292~294
[8] 王加林, 曹勇, 罗正义.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19 (16) :1978~1979
[9] 张洪强.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 (33) :284~285
【血瘀型稳定性心绞痛】推荐阅读:
气虚血瘀型胸痹论文08-15
不稳定性的心绞痛06-25
稳定心绞痛06-19
治疗不稳定心绞痛06-01
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08-22
糖尿病不稳定型心绞痛10-23
阳虚血瘀07-12
血瘀体质10-08
肾虚血瘀证07-04
气滞血瘀证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