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血瘀证(精选6篇)
肾虚血瘀证 篇1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5-09~2007-08我院及青田县中医院的门诊和住院病人136例。其中男性62例, 女件74例, 年龄35~82岁。分为治疗组76例, 对照组60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病例纳入标准:符合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 (DN) Ⅲ期的诊断标准, 符合糖尿病中医辨证肾虚血瘀证。西医诊断标准:6个月内尿检查连续两次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 20~200μg/分, 或30~300mg/24小时, 并排除心力衰竭、泌尿系感染、酮症酸中毒、原发性高血压等引起尿微量白蛋白增加的因素[1]。中医辨证标准: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倦怠乏力、咽干口燥、视物模糊、舌紫暗或有瘀斑, 或见舌下静脉怒张, 脉沉细涩[2]。
2 治疗方法
采用常规糖尿病基础治疗, 一般控制, 空腹血糖4.4~7.0mmol/L, 餐后两小时血糖4.4~11.1mmol/L之间, 血压经降压治疗稳定在140/90mmHg以下。治疗组加用补肾活血方治疗, 药物组成:生黄芪30g, 地黄15g, 山药30g, 山萸肉12g, 牡丹皮9g, 泽兰12g, 菟丝子l2g, 肉苁蓉9g, 鬼箭羽l2g, 丹参15g, 水蛭3g, 熟大黄6g, 全蝎3g。随症加减:口渴甚者, 加五味子、天花粉;四肢欠温、腰膝酸软者, 加肉豆蔻、补骨脂;视物模糊者, 加枸杞子、青葙子;手足心及周身烦热者, 加麦冬、地骨皮。每日1剂, 水煎两次, 滤取两次煎液约300ml, 早晚分服。对照组加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安搏维治疗, 150mg/次, 1次/日。两组均连续用药8周为1疗程, 观察1个疗程。统计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3]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值下降≥70%, 实验室检查指标 (如血糖、血脂、血流变、尿微量蛋白和内皮功能等) 基本恢复正常, 或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值下降>30%但<70%, 实验室检查指标有明显改善, 或较治疗前下降10%~29%;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值下降≤30%, 实验室检查指标无改善, 或较治疗前下降不到10%。
3.2 结果
见表1。
3.3 副反应
在临床观察过程中,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做了三大常规、肝功、肾功、心电图等监测, 未发现异常。临床表现亦未发现患者对药物有过敏反应及不耐受现象, 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早期糖尿病肾病 (DN) 是糖尿病的特征性并发症。属中医消渴病范畴, 肾虚血瘀是早期DN的重要病机, 肾虚为本, 血瘀为标。对于本病的治疗要以“久病及肾”、“久病多瘀”为切入点, 谨守肾虚失职、瘀阻肾络的病机, 治疗当以补肾活血为治则。本文采用的补肾活血方中生黄芪功擅补气升阳, 又能生血行滞、利尿消肿、生津止渴, 且生者无温补壅滞之性, 利于祛邪;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滋而不腻, 为“补肾家之要药, 益阴血之上品”。二药合而为用, 健脾补肺而不温燥, 益肾养阴而不滋腻, 共为君药。山萸肉补益肝肾, 敛精益阴, 平补肾之阴阳:山药补脾肾之阴, 亦能固精;菟丝子、肉苁蓉温肾阳, 在滋阴药中适当加助阳之品, 使其“阴得阳升, 泉源不竭”, 上述药物共为臣药。DN久病致瘀, 加鬼箭羽、丹参、水蛭、熟大黄活血化瘀之品, 以消糖尿病瘀毒之标实, 其中鬼箭羽解毒化瘀, 水蛭破血逐瘀通经, 改善早期的DN瘀血状况;生地、丹皮清热凉血;熟大黄逐瘀清热, 上药共解痰湿瘀热等互结之毒, 为佐药。全蝎通络其性善走, 解毒通络活血, 以行药势, 为使药。纵观全方攻补兼施, 扶正祛邪, 协调阴阳、脏腑及气血平衡, 使元气旺、瘀浊去、肾络通。本文结果表明, 采用补肾活血方的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89.5%, 明显高于对照组, 提示本文补肾活血法治疗早期DN疗效好, 且无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07.
[2]南征, 高彦彬, 钱秋海.糖尿病中西医综合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81.
[3]解中华, 纪志尚.蒙诺和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7, 28 (9) :742.
肾虚血瘀证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289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肌瘤类型均为肌壁间肌瘤, 符合子宫肌瘤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标准里的肾虚血瘀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45例和对照144例。观察组年龄28~50岁, 平均年龄 (37.6±8.4) 岁;肿瘤直径2~5 cm, 平均直径 (3.6±1.1) cm;病程4~18个月, 平均病程 (10.6±2.7) 个月。对照组年龄26~50岁, 平均年龄 (38.1±7.7) 岁;肿瘤直径2~5 cm, 平均直径 (3.8±1.3) cm;病程3~20个月, 平均病程 (9.7±3.5) 个月。排除标准:年龄<25岁, >50岁, 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合并有恶性肿瘤, 内分泌疾病及其他子宫疾病患。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肿瘤直径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 15 mg/d, 睡前口服。观察组给予口服益肾化瘀汤剂主要由:三棱10 g, 莪术20 g, 菟丝子10 g, 当归10 g, 熟地10 g, 夏枯草10 g, 炙甘草6 g等组成, 水煎服, 3次/d, 经期暂停, 1个月为1个疗程, 服用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患者子宫体积、肌瘤体积、血红蛋白和血清性激素变化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肌瘤消失, 子宫机能恢复, 血红蛋白水平正常, 子宫肌瘤的临床症状消失;有效:肌瘤体积减小, 血清性激素水平降低, 症状缓解;无效:肿瘤体积没减小, 症状无缓解。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9.3%, 高于对照组的86.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各项指标测定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均小于对照组, 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 雌激素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方案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 降低血清雌激素水平, 使子宫体积和肌瘤体积减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为激素依赖性肿瘤, 高水平的雌激素和孕激素都可以促进肌瘤的生长。西医研究认为, 子宫肌瘤的产生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细胞因子、免疫因子和细胞凋亡异常等, 多因素介导的子宫肌层局部微环境的改变密切相关。中医则认为, 子宫肌瘤的重要发病因素是瘀血内停。临床上将子宫肌瘤分为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寒凝血癖、气虚血瘀、肾虚血瘀、阴虚血瘀六个证型。中医治本, 采用整体调节来调理机体脏腑功能, 达到稳定的疗效[2]。
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手术疗法和保守疗法。相对于手术疗法, 患者多选择保守疗法来治疗子宫肌瘤, 以避免手术带来的伤害和降低生活质量[3,4,5]。目前, 未发现可以预防根治子宫肌瘤的有效药物, 米非司酮可产生抗孕酮干扰子宫内膜的作用, 被用作子宫肌瘤的首选药物[6]。但是, 越来越多的患者认识到中医治法变化多端, 中草药制剂在子宫肌瘤中发挥的作用, 迫切需要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的中草药制剂, 从根本上治愈子宫肌瘤。由于此病与“血瘀”密切相关, 肾虚血瘀是子宫肌瘤的重要治病机制。本研究选用益肾化瘀汤剂与米非司酮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肌瘤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提示, 经过益肾化瘀汤剂治疗的肾虚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 各项指标均较好, 更有针对性,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鲍海玲.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4) :86.
[2]刘冠位.益肾化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肌瘤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3]熊蓉艳, 彭诚.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在治疗子宫肌瘤中的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17) :74-75.
[4]周艺.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 :67.
[5]江娜, 朱雪琼, 陈文兵.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106例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34) :5128-5129.
肾虚血瘀证 篇3
关键词:血瘀肾虚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辨证施治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腔疼痛, 并且可导致不孕等不良临床结局,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饮食等多方面因素变化的影响,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1]。祖国医学将子宫内膜异位症归属于“血瘕”、“月经不调”、“痛经”等, 而西医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虽然较为丰富, 但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2]。本文就笔者多年临床工作经验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中医病机, 从血瘀肾虚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临床治疗, 旨在为今后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以及治疗方法, 现报道如下。
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病机分析
1.1 历史沿革
中医珍贵文献《金匮要略》中写到“经水不利, 少腹满痛”, 在《诸病源候论》中则描述“血瘕”为“令人腰痛, 不可以俯仰;横骨下有积气, 牢如石, 小腹里急苦痛, 深达腰腹, 下挛阴里, 若生风冷, 子门癖, 月水不时, 乍来乍不来, 此病令人无子”。此处对“血瘕”的描述与现代医学命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诸多的相似之处, 如盆腔疼痛以及不孕症状[3]。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病机
结合现代医学特点, 近年来中医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多数中医学者认为血瘀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以及发展密切相关, 并且血瘀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基础已获得广大学者的充分肯定[4], 但对于血瘀的形成诸多学者则存在较大的争议, 有学者认为肝郁气滞导致血瘀形成, 也有学者认为寒邪凝涩、气血湿热、肾虚导致。笔者根据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特征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认为, 血瘀肾虚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理机制。
1.3 血瘀内滞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基础
结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特点分析可知, 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发生于经期或经期前后、产时或产后, 尤其是在小产、人流术后,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风险极高, 这可能与摄生不慎、外有所感、内有所伤, 使离经之血当行不行而当泻不泻, 经血瘀滞于体内形成血瘀内滞的症状, 血瘀难以排泻而日以益大, 形成癥瘕[5]。
在《景岳全书》中对于“血瘕”的血瘀内滞进行描述概括, “瘀血流滞作症, 唯妇人有之, 其证则有经前或产后, 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 或恚怒伤肝, 气逆血留;或忧思伤脾, 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 气弱不行, 总之血动之时, 余血未净, 而有所逆”, 这便间接表明血瘀内滞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病理基础。
1.4 肾虚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重要环节
肾虚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重要环节, 主要与“久病多虚”、“久病及肾”密切相关, 同时血瘀导致肾血行不畅, 有碍于肾精气的充养以及肾气化生, 久而久之便可导致肾虚。肾虚者阳气不足而中气无力, 气化不利失常进一步造成血失流畅, 因而血瘀可导致肾虚, 肾虚同样可加重患者血瘀的严重程度, 肾气虚弱则蒸腾气化不利[6]。
就此总结为血瘀证即可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发病机, 也可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继发性产生病理机制, 血瘀日久则肾虚, 而局部气机升降失衡, 气机郁而不达则血流不畅, 所结之处日渐坚硬而导致津液输出失衡, 因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血瘀肾虚同样可导致痰瘀的产生。因而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我们认为血瘀肾虚是基本病理机制, 并且血瘀、肾虚并非单纯的、独立的病理机制, 二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互相促进, 相互影响, 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难以治愈。
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论治研究
2.1 活血化瘀
结合上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病理机制的研究认为,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根本应为活血化瘀, 瘀血内积日久导致气机失衡, 并且可导致津液运行输布, 进而导致痰瘀的形成, 因此在祛除血瘀的同时也应基于化痰治疗, 二者相辅相成, 只有功能治疗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7]。
2.2 补肾益气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机制特点为本虚标实, 其本源多由肾虚所指, 因此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不应仅局限于活血化瘀中, 补肾益气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同样重要, 通过补肾益气、调理冲任能够有效调理患者气机, 保持体内津液畅通、血行顺畅, 并且补肾益气能够消除久用活血化瘀药物的弊处[8], 进而提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安全性。
3 子宫内膜异位症方剂研究分析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活血化瘀、补肾益气的治疗思想, 笔者自拟“消癥汤”用于从血瘀肾虚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 方剂组成为三棱、莪术、桃仁各10 g, 水蛭6 g, 土鳖虫10 g, 浙贝母9 g, 制香附、鸡内金各12 g, 山慈菇10 g, 枳壳12 g, 夏枯草6 g, 桑寄生、党参各15 g, 肉桂10 g, 菟丝子15 g。方剂中三棱、莪术作为君药具有破血、祛瘀、止痛的作用, 其在攻坚破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能够有效分破血散瘀, 行气消积止痛, 具有通月经, 消瘀血, 止仆损痛的功效。桃仁具有活血祛瘀、调经通脉的作用, 浙贝母可化痰散结、破血逐瘀血, 水蛭与土鳖虫则具有强力的活血化瘀功效, 能够有效促进局部结缔组织粘连的松解, 制香附可走可守, 具有调理气机、畅行三焦的作用, 枳壳则以行气为主并化痰消积之效, 山慈菇辛寒可消热解毒, 夏枯草可消热散结, 配伍浙贝母可强化化痰散结之功效, 党参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 发挥祛痰而不伤中气之功效, 鸡内金具有健运脾胃、化坚消积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瘀虚同治、攻补兼施、祛邪扶正的功效, 起到活血化瘀、补肾益气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瑾, 程玲.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研究新进展[J].医学综迷, 2014, 20 (19) :3571-3574.
[2]McLeod BS, Retzloff MG.Epidemiology of endometriosis:an assessment of risk factors[J].Clin Obstet Gynecol, 2010, 53 (2) :389-396.
[3]文怡, 魏绍斌, 刘龙, 等.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对比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12, 39 (6) :1025-1027.
[4]马遇春, 丛慧芳, 王素, 等.从伏邪理论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特点[J].辽宁中医杂志, 2015, 42 (3) :54-56.
[5]庄梦斐, 曹阳, 赵莉, 等.清瘀温通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J].中医学报, 2015, 30 (2) :289-291.
[6]曹阳, 赵莉, 陈华, 等.戴德英运用红藤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3, 47 (4) :4-6.
[7]崔轶凡.子宫内膜异位症宏观与微观辨治探讨[J].山西中医, 2009, 25 (5) :1-4.
肾虚血瘀证 篇4
关键词:肾虚血瘀,盆腔炎,反复发作
盆腔炎是妇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急性期如未能彻底治愈,病程迁延可引起组织破坏、盆腔广泛粘连、增生,炎症反复发作,甚至继发痛经、不孕、异位妊娠等,给患者的身心均造成巨大的伤害[1]。西医学目前对盆腔炎反复发作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笔者尝试性地从肾虚血瘀论治盆腔炎反复发作,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为提高认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08年10月~2011年9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肾虚血瘀型盆腔炎患者90例;其中年龄(26~54)岁,平均年龄为(35.76±7.35)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为(3.36±1.22)年;其中已婚已育66例、已婚未育20例、未婚未育4例。
全部患者均有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等症状,并伴有低热、白带异常、月经量多等临床表现,常在过度劳累、性交后加剧。B超检查结果提示有炎性包块或盆腔积液。中医辨证分型均为肾虚血瘀型,症见少腹疼痛拒按、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带下量多、经行不畅、量多夹块。舌体暗红,见瘀点或瘀斑,苔白,脉沉细或弦涩[2]。同时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合并心、肝、肺、肾和造血系统严重疾病、精神病史、药物过敏及其他原因不能合作者。
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两组患者从年龄、病情、病程、中医辨证分型、婚育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口服阿奇霉素(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70918)0.5g/次,1次/d,连续服用7d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停药3d再进行下一疗程[3]。
观察组患者给予口服自拟中药汤剂,处方组成为红藤、败酱草、党参、黄芪、当归、巴戟天、熟地黄、赤芍、续断、香附、炒艾叶等,腹痛甚者酌加延胡索、炒蒲黄、五灵脂;白带多者酌加海螵蛸、车前子等;腰骶酸痛甚者加杜仲、狗脊、桑寄生等[4]。上药1剂/d,水煎两次温服。
两组患者经治疗1个月后比较临床疗效;随访1年,观察复发率。
1.3 判断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妇检附件无压痛,B超检查提示附件包块消失或明显缩小、附件增厚减轻或盆腔积液消失或减少;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妇检附件无压痛,B超检查提示附件包块缩小、附件增厚减轻或盆腔积液减少;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5]。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а=0.05。
2 结果
2.1 随访期间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现代研究认为盆腔炎是继发细菌感染后的免疫反应、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盆腔微循环障碍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盆腔炎反复发作是西医学疾病术语,中医古籍中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纳于中医学理论中“瘕”、“带下”“月经不调”等范畴[6]。多因湿热、浊邪蕴结胞宫,湿性粘滞,使病情缠绵难愈;加之起居无节损伤肾阳,使肾阳虚衰而失于温煦,寒凝血滞,日久成瘀[7]。以肾虚为本,血瘀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治则以补肾助阳、活血化瘀为法[8]。
本方中以红藤配伍败酱草为君药,取其祛瘀止痛、清热解毒之功效;以党参、黄芪共为臣药,功能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当归活血养血、调经止痛;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9];熟地黄益精填髓、养血滋阴;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续断补肝肾、行血脉;香附行气止痛;炒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腹痛甚者酌加延胡索行气止痛;炒蒲黄、五灵脂祛瘀止痛;白带多者酌加海螵蛸固涩止带;车前子利水通淋;腰骶酸痛甚者加杜仲、狗脊、桑寄生以补益肝肾、强筋骨[10]。诸药合用,共奏补益肝肾、祛瘀止痛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从肾虚血瘀论治盆腔炎反复发作临床疗效肯定,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狄文,吴霞.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2006版盆腔炎性疾病诊治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4):241~243
[2].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18~319
[3].张沙飞,屈红,安允允.温肾散寒法治疗肾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探讨[J].甘肃中医,2010;23(11):5~6
[4].陈冬梅,姚石安,郭胜.姚寓晨贴脐治疗肾虚血瘀型盆腔瘀血综合征的辨证用药特点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3):436~437
[5].柯楚真,凌岚,何倩,等.传统康复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1005~1007
[6].徐丛云.艾灸加微波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疗效及护理[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3):511~512
[7].张大德.归茴化瘀汤改善寒凝血瘀型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2):93~94
[8].杨燕贤,曾灏,谢孜,等.中医辨证治疗盆腔炎198例[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159~160
[9].周英,李凤葵.芪藤止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1):1207~1208,1219
肾虚血瘀证 篇5
关键词:黄褐斑,火针,气滞血瘀,肾虚,疗效
黄褐斑一般出现在面部,呈淡褐色或黄褐色色素分布沉着的皮肤性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大部分对称分布在额部、眉部、脸颊部及鼻部、唇部,形状不规则,属于不自觉性症状;黄褐斑发病原因一般为气滞血瘀或肾虚,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本文拟对比火针治疗气滞血瘀型和肾虚型黄褐斑的疗效,发现火针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气滞血瘀型与肾虚型黄褐斑患者各50例,均为已婚成年女性。其中气滞血瘀型患者年龄23~50岁,平均31.6±1.8岁,病程2个月~9年,平均4.3±0.4年;排除存有明显兼夹证或合并症状者;处于哺乳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最近半年时间内曾经服用过避孕药等影响内分泌的患者;过敏性体质及对多种药物有过敏者;合并肝肾与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性原发性疾病和精神病患者;临床病情严峻、无法顺利对药物进行有效性且安全性评价的患者。肾虚型患者年龄25~53岁,平均32.1±1.6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4.1±0.7年;排除糖尿病及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肺、肝、肾、消化道等严重内脏疾病患者;其他皮肤病或外伤后有明显色素沉着者;妊娠过程中或分娩后一年以内者;室外工作者,不能防止高度日照者;停止服用避孕药半年以内者;治疗前三个月内系统使用或曾经使用过黄褐斑药物和方法治疗的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火针治疗,取臀点、腘窝点及坐骨神经循环典型压痛穴位4处至5处;患者侧卧位,完全暴露患者的治疗部位,选择相应的痛点位置,碘伏皮肤消毒后,使用师怀堂新九针中的2寸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成针体通红至白亮,然后对准患者穴位,以最快的速度刺入,并迅速出针,整个治疗过程要求动作稳、准、快;出针后采用闪火拔罐法在火针的穴位处选择大小合适的玻璃火罐行吸拔操作,留罐5~10min后起罐,再用碘伏对火针位置进行清洁,嘱患者在2天内不可浴水揉搓。每2天治疗一次,连续5天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痊愈:肉眼观察皮损面积消退超过90%,色素基本消退,或皮损面积与颜色分值在接受治疗后下降指数超过0.8;有效:肉眼观察患者皮损面积消退超过60%,色素明显变淡,或皮损面积与颜色分值在治疗后下降指数超过0.3;无效:肉眼观察患者的皮损面积消退不超过30%,色素变化情况不显著,或皮损面积与颜色分值在治疗后下降指数不超过0.3。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气滞血瘀型患者总有效率为92.0%,肾虚型患者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气滞血瘀型显著高于肾虚型。见表1。
注:与肾虚型比较,①P<0.05
3 讨论
黄褐斑亦称“肝斑”、“黛黑斑”,是一种后天性色素过度沉着的皮肤病,皮损一般呈淡褐色、深褐色或黑褐色斑片,有明显界限,边缘呈不平整分布,形状有如地图或蝴蝶,一般以对称形式分布在面部,表面光滑平整,无鳞屑存在,临床为不自觉症状,一般在日晒之后恶化。中青年女性的发病率较高,也有妊娠妇女出现妊娠性黄褐斑,在其分娩后斑状会逐渐消失,不需要特别治疗[1]。
黄褐斑形成的机理十分复杂,中医学认为其与忧思过度或抑郁情绪有关,对患者的情志有严重影响,日积月累,伤肝脾、火燥瘀滞而出现此病;也有可能由于肝、脾、肾等功能失常,造成患者气血不足而致[2]。
火针疗法是针刺治疗中的一项特色治疗技法,其集齐了针刺和热灸疗法的优势,借助火针的温热刺激性作用,以温振人体内阳气,激发患者经气,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效果。现代医学认为,火针有助于病变位置的刺激性作用,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消除或改善患者局部组织水肿、充血、粘连及缺血等病理性症状,有助于慢性炎症的吸收,同时炽热的针体直达患者病灶,能够让粘连组织得到有效松解[3]。
气滞血瘀型黄褐斑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解郁祛风,自可实现祛斑功效;肾虚型黄褐斑多为补肾疏肝,主要为补肾气、畅肝气,患者气血调养后黑斑自可消去[4]。
从本研究结果可见,火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能够梳理通气、消肿散结,疗效优于肾虚型黄褐斑患者。总之,火针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见效快、疗程短、疗效显著,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杜坤.中医埋线治疗肾虚型黄褐斑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学院,2009.
[2]潘瑜.穴位敷贴配刮痧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3]魏娜.当归方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研完[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肾虚血瘀证 篇6
所有病例均来自双鸭山煤炭总医院中医内科2006-07~2008-01门诊患者, 病程最短者5个月, 最长者43个月, 年龄最小45岁, 最大79岁。治疗组33例, 男20例, 女13例;轻型18例, 中型15例。对照组33例, 男18例, 女15例;轻型21例, 中型12例。两组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美国国立神经系统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制定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1]。痴呆程度判定标准:采用1993年Morris修订的临床痴呆分级表 (CDR) [2]。肾虚痰浊血瘀型中医辨证标准参照文献[3]。
2方法
2.1 给药方法
对照组:给予喜德镇片 (天津华津制药厂生产, 批号050939, 1mg/片) , 2片/次, 3次/日口服。治疗组:给予补肾祛痰活血法组方的中药汤剂 (组成为熟地、山药、山茱萸、石斛、麦冬、石菖蒲、远志、巴戟、桃仁、红花、半夏、茯苓、枳实、陈皮、甘草) 150ml, 日2次早饭前、晚饭后口服。两组连续治疗30天为1疗程。两组治疗期间停服其他治疗本病的药物及中西医促智药物。
2.2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以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 (MMSE)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计算治疗前后积分, 按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临床基本控制:疗效指数≥85%;显效:疗效指数≥50%;有效:疗效指数≥20%;无效;疗效指数<20%。
3.2 两组患者总疗效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下同)
3.3 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疗效比较
见表2。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ADL积分的比较
见表3。
本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 **P<0.01;组间疗后比较△P<0.05
4讨论
中医学将血管性痴呆 (VD) 归类在“痴呆”、“善忘”等范畴, 认为其发病或以阴精亏损为主或以阳气不足为著, 引发肾精亏虚, 兼以风火痰瘀内生使清窍受蒙, 灵机记性俱乏。故治疗关键在于填精益髓、涤痰化瘀, 使痰祛瘀消, 髓海充足, 则气充血旺, 脑窍得养, 窍开神醒而病向愈。补肾祛痰活血法组方的汤剂具补肾填精、祛瘀化痰、活血化瘀、开窍醒神、健脑益智之功效, 且药性平和, 补而不滞, 祛邪而不伤正, 适于长期服用, 疗效较好。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 以上药物多具有健脑益智、延缓衰老、清除自由基、调节脂质代谢紊乱、抗动脉粥样硬化、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供血、增强免疫功能、提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性腺轴功能作用, 故适宜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补肾祛痰活血中药可明显改善VD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均优于喜德镇。说明补肾祛痰活血法治疗VD具有十分确切的疗效。从本病的病因病机考虑若长期服用本方对预防和控制痴呆应有较好作用。尚需加大样本量, 增加疗程, 扩大应用范围方面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Roman GC, Tatemichi TK, Erkingjuntti T, et al.Vascular dementia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researchstudies-report of the NINDS-AIRENIntem-ational Workshop.Neurology, 1993, 43:250.
[2]Hughes CP, Bergl, Danziger WL, et al.Anewclinical scale for the staging of dementia.Brit J Psychiatry, 1982, 14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