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血瘀病机

2024-05-31

气虚血瘀病机(精选7篇)

气虚血瘀病机 篇1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化瘀胶囊预防性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防止或延缓冠心病发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中医气虚血瘀病机的相关性。方法240例轻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示管腔狭窄<50%)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口服益气化瘀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对照组120例口服辛伐他汀,每次10mg,每日1次。两组均以6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个疗程(12个月),然后评估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和毒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6个月、12个月后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及12个月后常规心电图检测阳性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气虚血瘀证候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9.29%和31.1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化瘀胶囊在预防性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防止冠心病发生方面优于小剂量辛伐他汀。气虚血瘀病机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进展的中医最基本病机。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气虚血瘀病机,益气化瘀剂胶囊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是最终导致冠心病心绞痛乃至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础,所以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避免出现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是预防发生冠心病的最根本手段与目的。自2006年6月从中医气虚致血瘀的认识角度,探讨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气虚血瘀病机的相关性,并应用益气化瘀中药对240例已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但还未发生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与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及纳入标准 纳入研究病例为我院心内科介入导管室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筛选出来的病例,并证实已经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但管腔狭窄程度<50%。临床有类似心绞痛症状,但经常规12导联心电图、平板运动实验以及ECT检查尚不能诊断为冠心病者。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或高脂血症或肥胖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疾病,但无合并其他疾病者。年龄35岁~56岁。所有病例全部符合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

1.2 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 依据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参照《实用中医心血管病学》[2]制定诊断标准。具备面色淡白或晦暗,气短心悸,神疲乏力,口唇或甲床紫暗,舌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涩中的气虚加血瘀证候中的各1项以上即可诊断。

1.3 一般资料 240例病例均为2006年—2008年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遵循前瞻、双盲、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44.5±9.5)岁;对照组120例,男64例,女56例,年龄(47.3±8.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益气化瘀胶囊(黄芪60 g,太子参30 g,川芎15 g,地龙10 g,赤芍10 g,鸡血藤30 g),每次4粒,每日3次,开水送服。制剂由唐山市中医医院制剂室按煎煮、浓缩、提取制作胶囊工艺生产,每粒含生药2.8 g,批号:冀药剂字20050835。观察期间,如伴有高血压或/和糖尿病,给予降压、降糖药物,不再应用对本研究有影响的药物。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10 mg,每日1次,如伴有高血压和/或糖尿病,给予降压、

1) 为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2007年度科研课题计划基金项目(No.2007083)

降糖药物外,不再应用对本研究有影响的药物。

1.5 疗效与安全性指标评定 疗效评定包括血脂指标(依据2007年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3])、常规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4]、中医气虚血瘀证。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尿、便常规和肝肾功能,并观察有无药物过敏等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病例情况统计

两组病例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120例中因不能坚持试验脱落2例,剩余118例参加试验项目检测,其中常规心电图检测有1例发生ST-T缺血性改变而退出,剩余117例中平板运动试验检测又有2例阳性而退出,最后剩余115例进入下一个阶段研究。对照组120例中,有2例因发生冠心病心绞痛,3例不能坚持试验而自行脱落退出研究,剩余115例参加试验项目检测,其常规心电图检测有1例发生ST-T缺血性改变而退出,剩余114例中,平板运动试验检测又有3例阳性而退出再试验研究,最后剩余111例进入下一个阶段研究。两组病例研究至12个月,治疗组又有1例发生冠心病心绞痛,2例不能坚持试验而中止研究。剩余112例参加血脂、常规心电图和气虚血瘀证候项目检测,其中常规心电图检测又有2例发生ST-T缺血性改变而退出,最后有110例参加平板运动试验检测;对照组有2例因不能坚持试验自行脱落而退出研究。剩余109例参加血脂、常规心电图和气虚血瘀证候项目检测,其中常规心电图检测又有3例发生ST-T缺血性改变,而退出平板运动试验检测项目,最后有106例参加平板运动试验检测。

2.2 两组血脂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6个月、12个月后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酰甘油(TG)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后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 两组治疗后气虚血瘀证候疗效比较(见表2)

2.4 两组平板运动试验指标比较(见表3)

2.5 两组心电图演变情况

两组治疗前心电图均无ST-T缺血性改变,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有1例发生缺血性改变,治疗12个月后又有2例发生缺血性改变;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有1例发生缺血性改变,治疗12个月后又有3例发生缺血性改变。两组最终心电图示心肌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3 讨 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是最终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病理基础,而血脂代谢异常,特别是LDL-C的参与是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因素[5],所以有效预防血脂代谢异常,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乃至冠心病心绞痛发生,是治疗的根本所在。

有关研究认为,冠状动脉硬化性血栓斑块属于中医血瘀证的范围[6]。经脉之血液所以能够流行不止,环周不休以营养周身,主要依赖于阳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当气虚运血无力时则会导致血瘀证发生,而最终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以气虚血瘀的过程,则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7]。本研究采用益气化瘀胶囊对已有轻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管腔狭窄<50%),但还未形成冠心病心绞痛的受试者进行预防性干预治疗。方中采用大剂量黄芪以补气行血,研究认为[8],黄芪能明显降低血小板黏附,减少血栓形成。再配以太子参以增强黄芪补人身经脉运血之气的作用,再伍以川芎、赤芍、地龙、鸡血藤活血化瘀,两组药合用以达到补气行血,化瘀通脉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益气化瘀胶囊在调控血脂相关指标方面与小剂量辛伐他汀疗效相当;而在预防性控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防止冠心病发生方面,治疗12个月后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在改善胸闷心悸、气短乏力、面色晦暗、舌质暗淡或有瘀斑等气虚血瘀证候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更具有明显优势。

本研究从临床上初步证实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中医气虚血瘀病机密切相关,为中医药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防止冠心病发生,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治未病”方法。本研究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表明益气化瘀胶囊用于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是安全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19.

[2]屈松柏,李家庚.实用中医心血管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301-302.

[3]《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

[4]卢喜烈.多导同步心电图分析大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72-391.

[5]雷燕,王振华,刘剑刚.血脂异常中医证候规律及其客观化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12):1074-1077.

[6]徐浩,鹿小燕,陈可冀,等.血瘀证及其兼证与冠脉造影所示病变及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1):8-13.

[7]周明学,徐浩.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医治疗概况[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5):472-474.

[8]王晓光,傅江南.常用中药药理研究与临床新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369.

从气虚血瘀论治病毒性心肌炎 篇2

1 气虚血瘀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基本病机

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将病毒性心肌炎定名为“心痹”, 即风、寒、湿、热等邪侵及形体, 阻痹经气, 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 久之损伤心气脉络, 心脉运行失畅, 临床以心悸、胸闷短气、心脏严重杂音、颧颊紫红等为主要表现[1]。目前多认为VMC的发病是由于感受温热毒邪, 或风寒、风湿之邪从口鼻、皮毛而入, 继则由表入里, 留滞不去, 内舍于心, 阻痹心脉而发为本病。其发病的根本在于正气亏虚, 导致其迁延难愈的关键病理因素是血瘀内停, 具体阐释如下。

1.1 正气亏虚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的根本前提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论述:“凡惊悸者, 由体虚心气不足, 心之府为风邪所乘, 或恐惧忧迫, 今心气虚, 易受风邪, 风邪搏于心, 则惊不自安。”其描述的“惊悸”是VMC常见的临床表现, 其认为VMC的发病虽然与感受外邪密切相关, 但其关键在人体正气是否充沛[2]。心主血脉, 为君主之官, 心气不足, 则推动乏力, 血流运行不畅则停为瘀血, 而出现心悸、胸闷、憋气、舌有瘀斑、脉涩结代等血瘀证的表现。VMC病位在心, 与脾脏关系密切相关。心主血脉, 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脾两脏在生理上联系密切, 病理上亦相互影响。病毒性心肌炎多见于素体虚弱者, 忧思劳累而伤脾, 脾虚气弱, 气血生化乏源, 加之邪毒侵犯, 正气无力趋邪外出, 邪毒留恋, 耗伤气阴, 心脉失养而发为病毒性心肌炎。

1.2 血瘀是病毒性心肌炎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

血瘀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 贯穿于本病整个病程中。温热毒邪或风寒、风湿之邪侵袭人体, 酿成热毒, 热毒之邪既伤心体又伤心用, 使心气不足, 血运无力, 血流不畅停为瘀血。瘀血既成, 阻滞脉络, 气血壅滞加剧, 病情加重, 即所谓虚可致瘀, 瘀可夹虚, 所以瘀血贯穿于VMC急性期、慢性期和后遗症期, 但以中后期较为显著。血瘀不仅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 同时也是致病加重病情的重要因素。

病毒性心肌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 气虚血瘀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因此在治疗上, 应以益气活血法为基本治则, 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随证加减。

2 益气活血法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大法

2.1 立论依据

“方从法出, 法随证立”, 针对气虚血瘀证, 益气活血是中医调和气血的主要治疗法则。益气活血法的立法源于《内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定其血气, 各守其乡, 血实者宜决之, 气虚者宜掣引之。”张仲景在继承《内经》气血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 并首创瘀血之先见, 其认为祛瘀必寓于温通之中, 因血遇温则行, 又赖气的推动。王清任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实践得出了“治病之要诀, 在明白气血”的重要结论。基于病毒性心肌炎以气虚为本, 血瘀为标的病理特点, 即因气虚而发病, 因血瘀而致疾病迁延难愈, 虚与瘀贯穿于疾病过程的始终, 不可分割。“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基于气血之间的关系, 对于气虚血瘀证的治疗, 单用益气则瘀不散, 只用活血则气不充, 惟有益气活血并用, 才能气助血行, 瘀去而脉利。

2.2 临床运用

病毒性心肌炎早期的病理表现为炎症细胞浸润、变性或坏死, 可以认为是机体局部瘀血所致。而慢性期心肌结构异常, 心肌细胞凋亡, 心肌间质过度增生, 形成心肌纤维化, 成为顽固性心律失常及转化为扩张型心肌病的重要时期, 此组织结构的异常也可以看成是血瘀证之微观辨证指标[3]。鉴于血瘀是贯穿于VMC急性期、慢性期的关键病理因素, 气虚为VMC发病与发展的内在前提, 因此, 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VMC是其必然选择, 临床诸多研究也证实了其良好效果。夏里丰等[4]运用自拟益气活血汤 (黄芪、沙参、党参、丹参、红花、金银花、连翘、甘草) 治疗, 并以西医病毒唑治疗组为对照, 其结果显示自拟益气活血汤治疗后综合疗效总有效率 (88.64%) 明显高于对照组 (65.91%) , 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 (81.82%) 明显高于对照组 (56.82%) 。孙九凤[5]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自制益气活血方 (麦冬、柴胡、牡蛎、双花、瓜蒌、太子参、桂枝、丹参、黄芪、龙骨、当归、川芎、炙甘草、五味子、白芍、茯苓) 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者, 总有效率为84.4%, 并能够显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证过程中, 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选择药物, 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黄芪是补气佳品, 研究表明黄芪皂苷能够清除过多的氧自由基, 黄芪多糖具有免疫调节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既能促进抗体产生, 又能增强巨噬细胞活性, 提高抵抗病毒的能力[6]。此外, 具有活血功效的三七, 其有效成份三七总黄酮能明显抑制心肌细胞中病毒的复制, 降低病毒润度, 减轻炎性细胞浸润[7]。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药, 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的作用, 改善心脏血液循环, 从而促进心肌炎康复。

3 结语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现代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病理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 但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尚缺乏研究。气虚血瘀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生的核心病机, 且贯穿于其全过程。祖国医学从整体观角度出发, 辨证论治, 采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为防治病毒性心肌炎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吴美芳, 张军平, 吕仕超.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证候学研究概况[J].中医杂志, 2012, 3 (5) :437-439.

[2]张俊婷, 张世亮.浅析病毒性心肌炎之病因病机[J].河南中医, 2015 (3) :523-524.

[3]王振涛.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心肌纤维化证治规律初探[J].四川中医, 2003, 21 (12) :8-9.

[4]夏里丰, 吴国红, 胡霞.自拟益气活血汤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疗效及心电图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 (10) :2543-2545.

[5]孙九凤.益气活血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效果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 (21) :69-70.

[6]项杰, 王育斌, 徐涛, 等.黄芪多糖在宿主抵抗李斯特菌中的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28 (6) :741-743.

气虚血瘀病机 篇3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胸痹,心痛病,气虚血瘀证,临床特点,回顾性研究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目前临床常见的重大疾病之一,多发于许多器质性心脏病的后期。中医药对于本病的预防与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是故本病的中医学研究引发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目前在中医学研究中,证候研究是重点与难点所在,亦有较多研究关注证候的规范化问题。从复杂性科学的高度入手,开展病证结合研究被认为是证候规范化研究的较好思路[1]。 前期研究中发现CHF的中医病因病机以虚实夹杂为特点,气虚血瘀证为其临床最为常见的证候之一[2,3]。本研究选择气虚血瘀证为研究对象,对临床特点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可望为其证候的规范化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在前期的临床病例回顾中,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了1 451 例CHF出院病人病例(2010 年12 月—2012年9月)[4],进行了相关的证候规范,并对本病的临床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与归纳。本次研究主要是对CHF气虚血瘀证临床上的年龄、性别分布、伴发疾病情况、中医病名诊断、心功能分级以及脑钠肽等特点进行提取归纳。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普陀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2010年12月—2012年9月收住的CHF气虚血瘀证病人。

1.2纳入标准

具备明确CHF、心功能分级以及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的病例。

1.3排除标准

重复出现的病例;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

1.4病例采集方法

病案室调阅病历。

1.5评价与筛选方法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整理病历,提取并录入数据信息,临床表现及体征的评价以本次发病情况为准。

1.6统计学处理

应用EXCEL、SPSS18.0等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年龄分布

经过总结统计,1 451例CHF病人中,气虚血瘀证128例,男性65例,女性63例;发病年龄方面,CHF为增龄性疾病,多见于80 岁以上的病人。进一步分析,发现气虚血瘀证在50岁以上,其中50岁~59 岁有14 例(10.9%),60 岁~69 岁有8 例(6.3%),70岁~79岁有38例(29.7%),80岁以上68例,占到总体的53.1%,可见,CHF气虚血瘀证的病人以80岁以上年龄段最为多见。

2.2年龄性别综合情况

本病证总体性别并无明显差异,将年龄与性别因素综合考虑后,CHF气虚血瘀证70岁以上的女性病人在构成比上高于同年龄段的男性病人,而50岁~70岁男性构成比与同年龄段的女性病人比较则相对高一些。详见表1。

例(%)

2.3并发疾病情况

CHF常出现在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在病例整理分析中亦发现,临床本病病人多有其他疾病伴发出现,涉及循环系统、内分泌、消化甚至呼吸系统等多科疾患,并发率在10%以上的疾病详见表2。

不难看出,冠心病作为CHF重要的原发疾病,亦是本病证最常见的并发疾病。除了以上并发率较高的疾病之外,本次研究还发现许多其他伴发疾病,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性心脏病、房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先天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冠脉综合征、风湿性心脏病、重症病毒性心肌炎、陈旧性心梗、帕金森病、前列腺增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痛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临床CHF病人病情之复杂,可见一斑。这些疾病虽然出现频次较少,却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

2.4中医病名诊断情况

中医学中并无CHF的病名,是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进行归属的,在本研究中,目前临床的中医诊断病名包括胸痹心痛病、喘病、心悸病、水肿病,而在128例CHF气虚血瘀证病人中,以胸痹心痛病为中医病名诊断的最多,有69例(53.9%)。2.5 症状表现归纳本病证的主要临床表现(出现率>10%)出现频次由高到低分布详见表3。

本病证病人多有胸闷、气促、心悸等症状,此外,还有病人出现便溏、汗出、口干、口唇紫绀、夜尿、颈动脉怒张、头痛等表现,值得进一步研究。主要舌、脉象(出现率>10%)的情况详见表4。

舌红、苔白、脉细为128例CHF气虚血瘀证病人的常见舌脉象,同时出现的还有舌青紫、舌胖、舌有齿痕、苔黄、苔滑、苔少、脉滑、脉涩、脉结代、脉缓、脉数、脉浮等。

2.6心功能分级与脑钠肽(BNP)

目前较多研究表明,CHF病情的轻重程度以及中医证型的分布与心功能分级情况、脑钠肽都有密切的关联,可以为CHF证型标准的量化提供参考与依据[5,6]。在本研究的128例CHF气虚血瘀证病人中,有明确心功能分级的有1 2 4例,总结发现,以心功能 Ⅲ 级最多,有8 4例(67.7%),其次为心功能Ⅱ级27例(21.8%),Ⅳ级有13例(10.5%);有BNP检测结果的病例共24 例,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衰分级标准(NYHA分级)[7],将BNP结果分为:1级(小于95pg/mL)、2级(95~221pg/mL)、3级(221~459pg/mL)、4级(459~1 006pg/mL)、5级(1 006pg/mL以上)五个等级,发现BNP在5级病人较多,共11例,4级5例,3级4例,2级3例,1级1例。具体规律仍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深入研究。

3 讨论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结果发现,CHF气虚血瘀证多见于80岁以上的病人;性别方面虽无明显差异,但是50岁~70岁男性以及70岁以上的女性病人相对较为多发;常并发冠心病、房颤、2型糖尿病、脑梗死等疾病;中医病名主要为胸痹心痛病;临床主要症状为:胸闷、气促、气急、心悸、下肢浮肿、乏力、寐差、头晕、胸痛、小便量少、舌红、苔白、脉细等;心功能Ⅲ级以及BNP在1 006pg/mL以上的病人相对较多。

随着CHF临床发病率的逐年攀升,医疗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也越来越关注本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而目前对于CHF气虚血瘀证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实验模型的确立以及临床疗效的观察与评价等方面[8,9,10,11]。相对而言,对本病证的临床规律以及辨证标准的研究较少,目前关于CHF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多是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2]进行的,即主症:心悸气短,胸胁作痛,颈部青筋暴露,胁下痞块,下肢浮肿。次症: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由于CHF的原发疾病较多,影响因素较纷繁,而证候本身更是人这一复杂巨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现象,是故现有的诊断原则以及标准很难满足临床辨证需求,亟待充实与完善。

气虚血瘀病机 篇4

1 汤剂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曰:“脉者……血之府也……涩则心痛。”邹兵[5]根据该病气虚血瘀的特点, 提出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为主, 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 自拟益气活血汤 (人参、黄芪、丹参、赤芍、地龙、桃仁、川芎、延胡索、泽泻、山楂、水蛭、枳壳、红花) , 对30例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患者进行治疗, 总有效率达93.13%。张丽丽[6]采用益气活血汤 (黄芪、党参、枳壳、当归、丹参、川芎、三七、赤芍、水蛭、地龙、山楂、茯苓) 治疗30例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患者, 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达96.67%。

《金匮要略》中提出该病病机为“阳微阴弦”。阳微是指阳气虚损, 包括心气虚损和心阳不足;阴弦则指由气滞血瘀、气虚痰阻或痰瘀互结导致的心脉痹阻, 即不通则痛的标实之证。路秀云[7]认为治疗该病当以益气固本为主, 兼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其分别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黄芪、当归、赤芍、地龙、白芍、红花、桃仁、丹参、葛根、人参) 和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患者, 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加味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通心络胶囊组。戴建民等[8]采用芪蛭通脉方 (炙黄芪、水蛭、当归、生山楂、丹参、桃仁、红花、赤芍、鸡血藤、丝瓜络) 治疗5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 每日1剂, 水煎200mL, 早晚分服, 3个月为1个疗程。经过治疗, 50例患者中显效20例, 有效28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0%。

《诸病源候论》中提出:“夫心痛, 多是风邪痰饮, 乘心之经络, 邪搏于正气, 交结而痛也。若伤心之别络而痛者, 则乍间乍盛, 休作有时也。”指出心痛的标实为风邪痰饮, 本虚则为气血两虚。王绍文[9]认为治疗该病应以益气活血和祛风化痰通络相兼并行, 自拟祛风通络汤 (海风藤30g、当归10g、川芎10g、丹参18g、黄芪30g、羌活12g、水蛭6g、瓜蒌皮10g) 61例冠心病患者, 并与西医常规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祛风通络汤组患者中医证候改善率 (90.32%) 显著高于西医常规组 (66.67%) 。

冠心病的发病部位在心, 但其在致病过程中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脾虚则运化失司, 内生痰浊, 精微失布, 肝失濡养, 疏泄失常, 郁而血瘀。余宏伟等[10]认为应肝脾同调, 治以益气健脾化痰、疏肝理气活血为主, 自拟益气活血方 (党参、炒白术、炒白芍、生黄芪、丹参、茯苓、炒枳壳、陈皮、佛手、玫瑰花、泽兰、泽泻、全瓜蒌、姜半夏) 治疗3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经过治疗, 患者心电图、中医证候均明显改善。

彭伟军[11]分别采用保心汤 (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0g、茯苓10g、山楂15g、葛根15g、丹参15g、桃仁12g、川芎10g、红花5g) 与常规西药 (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 治疗冠心病患者, 疗程均为4周。结果表明保心汤组患者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西药组。崔凯[12]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病位在心, 与肺、脾、肾、肝密切相关, 且多见于体弱年老、久病虚弱之人, 治宜以益气活血、通脉止痛, 自拟 “三参活血汤” (西洋参、丹参、三七参、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薤白、全瓜蒌) 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型患者70例, 显效47 例, 有效17 例, 无效6 例, 总有效率为91.43%。

2 颗粒剂 (胶囊) ﹑片剂

杨江华等[13]采用脑心通胶囊 (黄芪、丹参、赤芍、红花、炙乳香、炙没药、桂枝、水蛭、地龙、全蝎、当归、川芎等) 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患者, 其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硝酸酯类、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的对照组。刘洁[14]研究发现参康心胶囊 (人参、三七、水蛭、琥珀、附子) 对冠心病气虚血瘀型小鼠心绞痛有一定的缓解改善作用。范广岩等[15]比较养心氏片和复方丹参片对冠心病气虚血瘀型患者的治疗效果, 两药均口服, 每次3片, 3次/日, 30天为1个疗程。结果表明, 养心氏片组患者心绞痛总改善率、心电图总有效率均高于复方丹参片组。宋书江[16]采用冠心静脉胶囊 (丹参、赤芍、红花、川芎、三七、人参、冰片、苏合香、玉竹) 治疗37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 总有效率为94.6%, 疗效优于扩冠、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等常规治疗。陈国通等[17]采用心舒宝片 (丹参、郁金、白芍、刺五加、山楂) 治疗30例冠心病气虚血瘀型患者, 每次2片, 2次/日, 疗程为4周。结果发现心舒宝片可有效缓解冠心病气虚血瘀型心绞痛且不良反应少。

3 针灸

孙国胜等[18]采用针刺郄门穴﹑血海、足三里配合额旁1线治疗3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行平补平泻法, 留针时间为30min, 中间每隔5min行针1次, 1次/天, 疗程为20天, 总有效率达87.5%。吴长岩[19]选取心俞、厥阴俞、膻中、内关为主穴, 气海、血海、足三里、膈俞、地机为配穴, 采用温针灸治疗13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疗程为30天。结果表明, 温针灸可明显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脂、血流变指标, 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

温针灸具有温阳通络、益气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郭丽等[20]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为主穴, 配合T5、T7、T11、L2夹脊穴, 运用温针灸治疗6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经过治疗, 患者冠心病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达87.1%。何文锦等[21]选择心俞、膈俞、厥阴俞、膻中、内关为主穴, 地机、血海、气海为配穴进行温针灸治疗, 疗程为1周。结果显示温针灸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电图及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达92.6%。庄国立[22]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开穴, 配合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公孙穴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40例, 疗程为1周, 患者心绞痛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为97.3%。何志明[23]采用灵龟八法配合气海、足三里、列缺、隔俞、血海、三阴交穴针刺治疗4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7天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结果表明, 灵龟八法配合辨证取穴可明显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候, 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 改善心肌缺血状态。

4 结语

纵观上述文献, 中医药在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方面取得了持续稳步的进展。有不少医者在前人的治疗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治疗见解, 诸如对血虚导致的瘀阻不可一味使用香燥之品而达到行气活血散瘀之功;气虚血瘀日久, 新血产生不足, 血虚生风, 可从风论治;应用辛润温通法补血活血行气, 以兼顾保护胸中之阳等。然而, 在可圈可点的进步中, 我们也应注意到一些不足之处, 如冠心病缺乏规范的辨证标准;治疗时用药差异较大, 导致很难确定疗效具体来源。今后应制定更为统一的辨证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 避免中医辨证的主观性, 使治疗更客观化、科学化, 为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防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冠心病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 常见临床症状为心绞痛, 属于中医“胸痹”范畴, 病机为气虚血瘀。总结分析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为临床制定该病的统一辨证标准、疗效评价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气虚血瘀病机 篇5

1 冠心病的发病机理

冠心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发生明显的狭窄或严重的痉挛, 从而导致心肌发生缺血起病。患者的病理主要有血液流变学发生明显的改变, 患者的血液处于高聚和高凝的状态, 患者的血小板的黏附能力明显增强, 患者的脂质代谢发生严重的紊乱。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以患者心气虚弱常见, 气虚会造成血瘀络阻, 脉络不通则发生疼痛。八珍汤具有很强的益气活血作用, 同时具有增加患者的心肌收缩力作用、对患者的血小板聚集起到抑制作用、可以降低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具有很强的抗血栓作用、还具有很强的抗凝血作用等, 同时, 还可以起到扩张患者血管、改善患者的微循环血量、增加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液灌注量、明显降低患者的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患者的心输出量等[1]。

2 八珍汤的作用

2.1 中医理论

八珍汤, 具有活血通络、补益心气的作用, 从而可以恢复患者的心血的运行。八珍汤中的党参、茯苓以及甘草具有良好的补益心气、脾气的作用;麦门冬具有良好的清心、养心以及益心阴的作用;生地黄和当归具有良好的补血作用;赤芍具有良好的凉血和活血的作用;白芍具有良好的养血柔肝、敛阴止痛的作用;丹参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以及镇静安神的作用;川芎具有良好的活血行气的作用;枳壳具有良好的疏气通络的作用。四君子加减具有良好的补益脾气的作用、四物汤加减具有良好的养血活血, 两方合用, 共奏气血双补之功[2]。

2.2 现代药理研究

2.2.1 对全血粘度、血小板的影响

潘毓宁[3]等分别使用10 g/kg和20 g/kg的八珍汤饲养月龄为18个月的大白鼠, 作为实验Ⅰ、Ⅱ组。同时分别使用等量的百年乐原液和蒸馏水饲养大鼠, 作为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所有大鼠均饲养40 d。实验结果表明, 以及百年乐饲养的大鼠的全血、血浆黏度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明显的降低, 同时还对大鼠的血小板聚集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0 g/kg的八珍汤还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血小板解聚作用。

2.2.2 对超氧阴离子的影响

吴国忠[4]等通过测定体外八珍汤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 测定小鼠血液中的过氧化脂质 (LPO) 含量、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的活性以及果蝇寿命实验等, 探讨八珍汤加减治疗的药理作用。实验结果显示, 八珍汤加减在体外具有十分明显的超氧阴离子抑制作用, 对小鼠血液的LPO生成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可以明显的增加红细胞SOD的活性, 可以有效的延长果蝇半数死亡期以及增加果蝇的平均寿命, 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2.2.3 对心肌再灌注的影响

八珍汤主要是由四君子汤以及四物汤组成, 谭志鑫[5]通过实验研究发现, 四君子汤对大鼠心脏的氧化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主要的表现是在缺血-再灌注时, 可以有效的导致丙二醛 (MDA) 含量减少, 增加SOD的活性。同时, 经过四君子汤干预的大鼠, 缺血10 min时发生室性早搏机率明显降低;灌注10~20 min时, 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与扑动的机率也明显降低。说明四君子汤对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许多临床研究显示, 人参以及其中的主要成份人参皂苷具有良好的强心作用、良好的抗心肌缺血作用、良好的扩血管作用, 同时还对血小板聚集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良好的降血脂作用以及良好的抗动脉硬化作用, 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增强患者的免疫力。白术具有良好的增强免疫力作用、良好的抗凝血作用以及良好的降血糖作用。茯苓可以有效的增加患者的心肌供血量, 同时还具有良好的镇静、免疫以及降血糖的作用。当归以及其水溶性成分具有良好的增强心肌供血的作用, 良好的扩血管作用, 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良好的抗血栓形成作用以及良好的降血脂作用。当归可以有效的增强患者的免疫力。熟地黄具有良好的抑制血栓形成作用, 可以有效的增强患者免疫力。白芍中的芍药苷具有良好的扩血管作用, 对血小板聚集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还具有抗炎以及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川芎以及其中有主要成分川芎嗪和阿魏酸具有良好的扩张血管作用, 可以明显的增加冠状动脉的供血以及心肌的供血, 并且可以有效的降低心肌的氧耗, 增加患者心肌的供氧, 调节患者心肌的供、耗氧平衡。

3 八珍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王新有[6]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2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八珍汤加减治疗, 结果显示, 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9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董鹏举[7]使用八珍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40例,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冠心病心绞痛的常规治疗, 包括:阿司匹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低分子肝素以及调脂药物治疗, 患者心绞痛发作时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八珍汤加减治疗, 1剂/d, 水煎至300 mL, 分早晚2次服用。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4周,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心电图疗效, 治疗组患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因此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八珍汤加黄芪、三七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西医单独治疗。

刘德芬[8]使用八珍汤治疗胸痹伴心悸患者80例, 阴虚火旺型的患者, 加用麦门冬、玄参、黄连、酸枣仁治疗, 以达到滋阴清火、安神、调理气血目的;血虚型的患者, 以补血益气, 加用阿胶、黄芪治疗, 以达到调理气血的目的;心阳不振型患者, 加用桂枝、肉桂、三七、红花、丹参治疗, 以达通络化瘀, 调理气血的目的。1剂d, 水煎至150 mL, 分早晚2次服用。疗程1个月, 总有效率达到96%。

4 讨论

目前, 经过研究发现, 八珍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患者具有十分良好的效果, 可以有效的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改善患者的血流情况、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明显的抗动脉硬化作用, 减轻患者心肌发生缺血-再灌注时的心肌损伤。因此, 八珍汤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超, 南莉莉, 孙志, 等.八珍汤物质基础及其药理学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 2008, 29 (6) :273-274.

[2]杜俊蓉, 白波, 余彦, 等.当归挥发油研究新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 2005, 30 (18) :1400-1405.

[3]潘毓宁, 潘洪平, 吴隐雄, 等.八珍汤对老龄大鼠血液流变学改善作用的研究[J].广西医学, 2007, 19 (4) :581.

[4]吴国忠, 杨其绛.加味八珍汤抗氧化及对黑腹果蝇寿命影响的实验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 1997, 11 (2) :32.

[5]谭志鑫.四君子汤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及抗氧化酶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 2010, 2l (1) :232-233.

[6]王新有.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0 (2) :91-95.

[7]董鹏举.加味八珍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08, 17 (8) :1043-1044.

气虚血瘀病机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00例病人按信封法随机分为舒脉宁注射液组和脉络宁注射液组, 每组病人各150例。舒脉宁组, 男80例, 女70例;年龄28岁~70岁 (53.8岁±16.1岁) ;病程均在1周以内 (2.31 d±2.02 d) ;颈内动脉系统病变112例, 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38例;合并高血压病106例, 糖尿病62例, 冠心病48例;病情程度 (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积分) 轻度 (0分~15分) 51例, 中度 (16分~30分) 81例, 重度 (31分~45分) 18例。脉络宁组, 男89例, 女61例;年龄26岁~70岁 (51.6岁±15.2岁) ;病程在1周以内 (2.46 d±2.10 d) ;颈内动脉系统病变121例, 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29例;合并高血压病者98例, 糖尿病者56例, 冠心病54例;病情程度轻度47例, 中度82例, 重度2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300例病人均为我科住院的脑血栓形成急性期 (发病在1周之内) 的病人, 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确诊且符合以下标准。中医诊断标准按照1980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修订的《中风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 即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言语蹇涩或不语, 偏身麻木, 面色晄白, 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 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沉细, 细缓或细弦。西医诊断按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1.3 排除标准

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②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③70岁以上,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对本药过敏者;④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精神病;⑤凡不符合纳入标准, 未按规定用药, 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药物为舒脉宁注射液, 对照药物为脉络宁注射液, 均为河南新乡市征程制药厂提供。两药外观颜色、包装均相似。以盲法编号为舒脉宁注射液Ⅰ号、舒脉宁注射液Ⅱ号。

采用双盲对照治疗。于治疗前分别采用信封法, 随机分为舒脉宁注射液Ⅰ号组 (舒脉宁组) 和舒脉宁Ⅱ号组 (脉络宁组) , 每组各150例。做双盲治疗前瞻性对比观察, 均用注射液20 mL加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输注, 每天1次, 14 d为1个疗程。

1.5 疗效判定标准

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 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 病残程度1级~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以上。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采用 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8.71, P<0.05。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见表2)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

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监测结果大体一致 (P>0.05) , 治疗后舒脉宁组较脉络宁组的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降低 (P<0.05) 。详见表3。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 1)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 P<0.05

3 讨 论

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属祖国医学“中风”中经络范畴, 其发病机制多因内脏渐亏、肝肾不足、气虚血运不畅、血脉瘀阻、经络不通所致, 气虚血瘀为本病的基本病因病理特征。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指出“元气即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留致瘀”。血行不畅, 肌肤筋脉失于濡养, 而产生半身不遂、言语不利, 口眼歪斜等症状, 故治疗必须活血化瘀通络[1]。现代医学认为, 脑梗死时血流中断造成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 使脑细胞产生损伤及级联反应, 至少涉及以下几种不同的机制:能量代谢障碍, 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 钙离子的超载损伤, 炎症反应的损害, 氧自由基过度增加及其介导的脂质过氧化连锁反应, 一氧化氮的调节作用, 细胞凋亡, 其造成的脑损害会互为因果, 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造成脑组织的不可逆损伤。

舒脉宁注射液由人参、莪术、川芎、当归组成, 其中人参补正固本、大补元气、开心益智、保中守神为益气之主药。实验研究表明, 人参的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 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微循环, 提高组织抗缺氧能力, 抑制血小板聚集, 有Ca2+拮抗作用, 影响前列环素代谢[2]。莪术破血, 行气祛瘀, 比一般活血药物作用更强, 《医家心法》说凡行气破血, 消积散结皆用之, 王普霞等[3]通过大鼠血瘀模型血液流变性及凝血试验, 得知莪术不同炮制品均具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 抗凝血及调节血液流变性作用。李时珍《本草刚目》曰:川芎上行, 专治脑疾, 其活血行气祛风上痛, 消瘀血, 治腰脚软弱, 半身不遂, 为血中气药。其具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耗氧量等作用, 对脑缺血性损伤有保护作用[4]。当归和血, 活血祛瘀而不伤正, 使气血各有所归。当归及其阿魏酸钠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 其可能通过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 增加细胞表面电荷, 而促进细胞解聚、降低血黏度, 即有逐瘀作用[5]。当归还能促进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大鼠脑缺血损伤后神经生长, 修复相关蛋白细胞周期素D1和生长相关蛋白的表达, 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6]。其具有对抗血管痉挛和收缩作用, 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有显著激活作用[7]。本组病例中, 经统计学处理, 舒脉宁组疗效优于脉络宁组, 治疗后舒脉宁组神经功能好转明显优于脉络宁组, 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优于脉络宁组。

根据以上观点和临床实践验证, 舒脉宁注射液具有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 能祛除脑府之瘀, 且可降低血黏度, 抑制血小板聚集, 拮抗钙超载, 溶解血栓, 改善微循环, 扩张脑血管, 增加脑血流量, 降低脑组织耗氧量, 提高脑组织抗缺氧能力, 促进神经生长, 减少细胞凋亡, 故为治疗气虚血瘀所致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理想药物。另外该药临床应用多年, 未发现其有明显的副反应, 是一种安全、有效、价廉、易得的药物,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舒脉宁注射液对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于治疗前分别采用信封法将300例病人随机分为舒脉宁注射液组和脉络宁组, 做双盲治疗前瞻性对比观察, 均用注射液20mL加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输注, 每日1次, 14次为1个疗程。结果舒脉宁组疗效为96.7%, 优于脉络宁组的84.7% (P<0.05) ;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 (91.20±8.17) 分与 (82.28±10.79) 分, 舒脉宁组神经功能好转明显 (P<0.01) ;血液流变学指标监测结果显示, 舒脉宁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全部指标有显著好转, 治疗后舒脉宁组较脉络宁组全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降低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舒脉宁注射液具有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 为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理想药物。

关键词:舒脉宁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

参考文献

[1]王珏, 程安龙, 吕重庆, 等.醒脑静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8 (2) :115.

[2]王筠默.人参药理研究的进展[J].人参研究, 2001, 13 (3) :2.

[3]王普霞, 周百祥.莪术不同炮制品活血化瘀作用研究[J].中成药, 2004, 26 (11) :905.

[4]黄萍, 吴清和, 荣向路, 等.冰片与川芎配伍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17 (4) :323.

[5]张梅奎, 尹岭, 张学文, 等.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2, 8 (9) :74.

[6]杨静薇, 瘳维靖, 欧阳静萍, 等.当归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0, 16 (10) :100.

气虚血瘀病机 篇7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而下或淋漓不止, 是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调的一种月经病。其病机多为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累及冲任所致, 治疗多从虚、瘀、热入手, 其中气阴虚导致血瘀者多见, 笔者随导师在临床上以补气化瘀固冲为治疗大法, 采用其自拟参芪固冲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崩漏具有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门诊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诊疗的患者, 按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筛选出合格病例40例, 年龄25~57岁, 病程最长者2年, 最短者1月;出血天数最短9d, 最长20d。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妇产科学》[2] (七版) 制定。 (1) 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 周期经期长短不一, 出血量时多时少, 甚至大出血; (2) 妇科检查:除可见子宫出血外, 无其他异常; (3) BBT呈单相型; (4) 阴道脱落细胞涂片, 无排卵性改变; (5) 出血前1~2d宫颈粘液呈羊齿植物状结晶; (6) 出血前1~2d或出血6h内膜病检可见增生期改变或增生过长, 无分泌期变化; (7) B超未见子宫占位性病变。1、2、7必选。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按《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及全国中医高等院校规划统编教材《中医妇科学》[4] (新世纪2版) 中治疗崩漏有关内容制订。症见:阴道流血淋漓不断, 量或多或少, 色暗有块, 伴神疲倦怠, 气短懒言, 舌质暗有瘀点, 瘀斑, 苔薄, 脉沉细。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正值阴道出血患者。

1.2.3 排除标准

恶性肿瘤、妊娠、产后等因素所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合并有心、肝、肾等系统严重疾病者;血液病等。

1.3 治疗方法

40例患者均口服参芪固冲汤, 药用:黄芪30g, 党参15g, 炒山药15g, 龙骨, 牡蛎各30g (先煎) , 海螵蛸 (乌贼骨) 10g, 地榆炭15g, 茜草炭10g, 血余炭10g, 棕皮炭10g, 旱莲草 (墨旱莲) 15g, 仙鹤草15g, 焦蒲黄10g (包煎) , 白芍12g为主方, 随证加减。中药汤剂6剂, 每日1剂, 分早晚2次口服。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标准。有效:服药后5d内血止, 自觉症状消失。显效:服药后出血渐止, 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无效:服药1个疗程后, 出血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2.2 治疗结果

40例患者, 有效32例占80%, 显效5例占12.5%, 无效3例占7.5%。 (未愈3例为更年期功血, 1例行诊刮后用中药配合激素治疗治愈, 1例未按要求服药, 1例行子宫切除术。)

3 体会

中医学认为, 血崩日久, 气血耗伤, 气随血脱而致气虚, 气虚无力行血又易致瘀, 形成本虚标实之证。瘀血不去, 新血难安, 故气虚血瘀常为崩漏迁延日久的主要病机。方中黄芪益气摄血, 党参、炒山药补肾健脾, 益气固冲, 3药共用则肾气充, 脾气足, 经血自止;龙骨, 牡蛎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 用于崩漏证多与海螵蛸 (乌贼骨) 、山药同用以固冲任, 其中海螵蛸归肝肾经, 具有收敛止血, 固冲之功效, 在《本经》中记载:“主女子赤白漏下经汁……”;茜草炭化瘀止血以防止血留瘀, 其性寒长于凉血止血;地榆炭性寒苦降, 味涩收敛, 有凉血泄热, 收敛止血之功;旱莲草 (墨旱莲) 以滋补肝肾, 收敛止血为其功效;仙鹤草性平味涩, 收敛止血兼能补虚健脾, 无论寒热均可使用;蒲黄具有收敛止血及行血祛瘀之功效;血余炭收敛止血兼能散瘀;棕榈炭性苦, 以收敛止血著称, 导师在崩漏证中常与血余炭配伍, 效果极佳;白芍养血调经。诸药合用, 针对气虚血瘀患者共奏塞流、澄源之效。纵观全方, 重点以补益气血, 止血化瘀为治则, 使肾气得充, 脾气得健, 冲任则固。古人云:“调经之要在于补脾肾, 补脾乃益血之源, 补肾则为安血室, 知斯二者则尽善也”。临床中导师用此方治疗气虚血瘀证型崩漏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236.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01.

[3]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06.

【气虚血瘀病机】推荐阅读:

气虚血瘀型胸痹论文08-15

气虚便秘08-13

肺气虚证06-01

阳虚血瘀07-12

肾虚血瘀证07-04

气滞血瘀证09-15

肾血瘀证研究08-19

上一篇:创新群体下一篇:风险投资基金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