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血瘀证

2024-09-15

气滞血瘀证(共8篇)

气滞血瘀证 篇1

摘要:目的 初步获得气滞血瘀证的诊断指标, 并探讨其在不同疾病中表现的差异。方法 使用德尔菲法对20名全国知名中医专家进行咨询, 获得气滞血瘀证诊断指标;再对121名气滞血瘀证患者进行临床调查, 检验德尔菲法获取的气滞血瘀证诊断指标, 根据主病分组比较各项指标敏感度。结果 德尔菲法选出气滞血瘀证诊断指标20项, 临床调查的检验结果与专家意见有一定出入, 其按主病分组比较各项指标敏感度的结果不全一致。结论 气滞血瘀证诊断指标在不同疾病中敏感度不同, 体现了同证异病的差异。

关键词:气滞血瘀,诊断指标,德尔菲法,病证结合

气滞血瘀证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病证, 广泛存在于临床各种疾病病程中。本研究尝试找出气滞血瘀证的诊断指标, 并探讨不同疾病的气滞血瘀证诊断指标敏感度的差异, 为气滞血瘀证的病证结合研究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0年10月—2011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或住院的121例气滞血瘀证患者临床调查资料, 男30例, 女91例;年龄21岁~80岁 (54.6岁±14.4岁) ;病程半个月至40年, 平均6.5年。

1.2 纳入标准

经有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1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西苑医院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确诊其主证为气滞血瘀证;年龄≥18岁且≤80岁者。

1.3 排除标准

有精神异常或智力障碍者;气滞血瘀证在其证候诊断中为次证或伴随证候;兼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溶血性疾病者。

1.4 研究方法

1.4.1 德尔菲法

提取最新《中医药学名词》、《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2) 及《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气滞血瘀证的四诊信息并拆分为最小的信息单元格, 筛选出第1轮问卷的诊断指标。向20名全国知名中医临床专家、中医科研专家、中医诊断专家进行2轮专家咨询, 经统计分析及增删、合并、调整专家的补充和修改意见获得气滞血瘀证诊断指标。

1.4.2 临床调查

根据德尔菲法最终获得的各项指标制定临床调查表, 由调查人员向符合标准的患者进行临床调查。

1.5 统计学处理

1.5.1 德尔菲法

用SPSS 13.0进行统计。德尔菲法问卷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分为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5级, 分别赋值5、4、3、2、1, 请专家进行评分, 诊断指标的权重系数=其得分值/各项指标总得分值[1], 权重系数>平均算术权重系数 (即1/指标总数) 的指标反映专家认为其重要性较高。

1.5.2 临床调查

临床调查中, 因121例均为气滞血瘀证患者, 故指标的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 指标的敏感度=该指标的真阳性例数/气滞血瘀证例数, 即实际为气滞血瘀证而按照该指标的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气滞血瘀证的百分比, 反映该项指标发现气滞血瘀证患者的能力。

1.5.3 按主病分组对比

根据主病病种将临床调查病例分组, 用χ2检验对比各项指标在不同分组的敏感度。

2 结 果

2.1 德尔菲法 (见表1)

两轮调查问卷回收率、填写有效率100%, 专家积极系数100%。经专家咨询获取气滞血瘀证诊断指标20项:胸胁脘腹胀闷、胸胁脘腹疼痛、胸胁脘腹刺痛、疼痛时轻时重、情绪波动加剧、痞块时聚时散、善太息、嗳气则胀痛得减、肠鸣则胀痛得减、矢气则胀痛得减、舌紫或暗、舌有瘀斑瘀点、脉弦、脉涩、脉弦紧、脉弦涩、情志不畅症状加重、抑郁或郁怒、症状入夜尤甚、痛经。

第二轮问卷统计显示, 权重系数>平均算术权重系数0.050的指标有胸胁脘腹胀闷、胸胁脘腹疼痛、胸胁脘腹刺痛、舌紫或暗、舌有瘀斑瘀点、脉涩、脉弦涩、情志不畅症状加重, 反映专家认为其重要性较高。

2.2 临床调查 (见表1)

纳入临床调查的121例患者中除导致气滞血瘀证的主病之外, 既往史否认其他疾病的患者20例, 兼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101例。

据统计, 敏感度>50%的指标为:舌紫或暗、胸胁脘腹胀闷、情绪波动加剧、胸胁脘腹疼痛、疼痛时轻时重、情志不畅症状加重、抑郁或郁怒、嗳气则胀痛得减、脉弦、善太息, 其发生几率较大。

2.3 按主病分组比较 (见表2)

临床调查中患者的主病共18种, 构成比最大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61例, 构成比50%) , 其余所有病种构成比50%, 其余单个病种所占构成比均低于10%, 故将其视为一组, 与主病为冠心病组比较, 痞块时聚时散、脉弦涩、痛经在不同组的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 论

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临床病例的观察总结,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专家经验总结, 都需要密切结合临床实际, 方能去芜存菁, 具备更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本研究通过德尔菲法获取20项气滞血瘀证诊断标准, 且专家认为胸胁脘腹胀闷、胸胁脘腹疼痛、胸胁脘腹刺痛、舌紫或暗、舌有瘀斑瘀点、脉涩、脉弦涩、情志不畅症状加重几项指标重要性较高。而临床调查显示, 舌紫或暗、胸胁脘腹胀闷、情绪波动加剧、胸胁脘腹疼痛、疼痛时轻时重、情志不畅症状加重、抑郁或郁怒、嗳气则胀痛得减、脉弦、善太息, 这些指标敏感度较高。二者意见有一定出入;而对病例按主病分组对比表明, 指标在不同组中的敏感度也并不完全一致。这些分歧的产生可能与这121例患者同证异病有关。专家意见与临床调查、主病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统计结果的相同之处体现了“异病同证”的共性;而相异之处则提示气滞血瘀证在不同的疾病中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体征特点, 采用完全舍病从证的方法来诊断和研究证候是非常困难的, 故在证候研究中宜采用病证结合思路, 而非完全脱离疾病来研究证候。

囿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 本研究仅进行了小样本量临床调查, 且本研究中患者年龄偏大、病程较长、既往史较复杂, 可能会影响到统计结果。今后尚需收集更大样本量的病例资料, 为进一步的病证结合研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吴崇胜, 陈家旭, 胡立胜.Delphi法建立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权重系数确定法新探——双百分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6, 12 (4) :254-255.

气滞血瘀证 篇2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中医治疗;痛经汤;补肾促卵汤

[中图分类号] R27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1-83-02

原发性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它是一种盆腔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疾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及青年妇女。中医谓之“痛经”“经行腹痛”,辨证分为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阻型、肾气亏损型、气血虚弱型等5型,近年来,笔者采用加味痛经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60例患者均是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2010年10月~2011年7月门诊患者,年龄13~27岁,月经周期基本稳定,病3个月~1年,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型。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妇产科学》[1]:原发性痛经始于月经初潮后1~2年内,未有炎症或类似病情,疼痛及其他系统症状反复发作,而且在时间上每与月经来潮时间相等,妇科检查、B超检查等除外器质性病变如炎症、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引起的疼痛。中医参照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气滞血瘀型痛经诊断:每于经前1~2 d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胸胁乳房胀痛,或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常伴有心烦急躁易怒,经净疼痛消失,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或弦滑。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原发性痛经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气滞血瘀型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③妇科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④未经过中医或西医的正规治疗;⑤定期连续复诊3个月以上。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痛经汤加减口服,经净1周后予口服补肾促排卵方加减。痛经汤方药组成:当归20 g、白芍20 g、炒川楝15 g、玄胡10 g、柴胡10 g、枳壳10 g、制乳香6 g、制没药6 g、丹参15 g。气滞明显者加木香10 g、制香附10 g;血瘀明显者加桃仁10 g、泽兰10 g。于月经前5 d开始服药,每日1剂,连续5剂,以后每月经前5 d服5剂,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补肾促卵汤方

药组成:赤芍15 g、白芍15 g、牡丹皮15 g、淮山药15 g、山茱萸10 g、熟地10 g、续断10 g、菟丝子15 g、红花10 g,川芎10 g,于经净1周后开始服用,至经前1周停服,每日1剂,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

对照组用消炎痛25 mg,每日3次口服,于月经周期第25天开始,连服5 d,3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

1.5 疗效观察

①观察方法: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于月经干净后同一时间行妇科检查、望舌苔、诊脉象)变化,两组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每月定期复查肝肾功能。②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相关标准拟定。治愈:服药1个疗程以内痛经消失,其他症状痊愈,连续3个周期无复发;显效:服药1个疗程后,腹痛明显好转,不影响学习;有效:服药2个疗程,腹痛基本缓解;无效:服药2个疗程后,腹痛无减轻。中医证侯疗效评价标准: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证侯总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3018.20±2.57 4.90±2.43△

对照组3017.90±3.1613.80±2.74△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1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表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n(%)]

组别 n显效有效 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018(60.00)8(26.67)4(13.33) 90.00△

对照组30 7(23.33)13(43.33)10(33.33)66.67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多发病,多见于青春期少女及青年妇女,中医谓之“痛经”“经行腹痛”,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与经期冲任气血变化有关。气滞血瘀型的痛经因患者素多抑郁,或恚怒伤肝,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瘀阻胞宫、冲任。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胞宫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或复伤于情志,肝气更为郁结,气血壅滞更甚,经血运行不畅,发为痛经。如《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所云:“妇女经欲来而腹痛者,气滞也”“妇人经正来而腹痛者,血滞也”。故在治疗气滞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时重在活血化瘀消癥,方用痛经汤口服,方中炒川楝、元胡,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柴胡、白芍、枳壳,疏肝理气缓急止痛,乳香、没药、当归,活血化瘀。两者合用,达到气血同治的效果。根据笔者多年临床观察原发性痛经常常从初潮后就发生,必然与肾气、天癸有关。但是控制疼痛仅仅是治标之法,预防痛经的发作,才是治本之源,痛经一证虽病发于行经期,但其病根多存于经间排卵期和经前期,故笔者结合夏桂成教授临床运用调周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2],结合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特色,予口服痛经汤为基础,加服补肾促排卵方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治疗时抓住两个关键时期,即排卵期和经前期,其治疗重点尤在排卵期[3-4]。排卵期的生理特点是重阴必阳,阴向阳转化的时期。故在此期促进阴阳转化,维持高温相的时间与形式,阳足则助瘀浊排出,经行通利,通利则不痛[5]。在痛经汤的基础上加用赤白芍各15 g、淮山药15 g、山萸肉10 g、丹皮15 g、川断10 g、熟地10 g、菟丝子10 g、红花10 g、川芎10 g于经净后1周服用。血中养阴,以使肾阴充实,癸水高涨;川断、菟丝子、熟地温补肾阳;赤芍、红花、川芎行气活血以促排卵。陈晨等[6]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物有增加血流量,促进瘀血消散,舒张平滑肌,调节内分泌的作用,从而改善子宫平滑肌的营养和缺氧状态,故痛经汤为基础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良好疗效,与此同时,加味补肾促排卵汤加减达到正本清源之功.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81.

[2] 殷燕云.夏桂成教授治疗月经病经验[J].四川中医,2004,22(12):3-4.

[3] 陳志霞,梁洁莎.痛经的中医辨证论治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8):73-74.

[4] 任国秀,范会芳.痛经止汤治疗原发性痛经29例[J].甘肃中医,2009,22(3):48-49.

[5] 邵志英.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48-49.

[6] 陈晨,刘倩,高华,等.活血化瘀药药理进展研究[J].中国药事,2011,25 (6):603-605.

气滞血瘀证 篇3

关键词:调气活血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

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 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 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等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等[2]。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常见病型, 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3], 普遍多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 并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为研究调气活血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 探讨调气活血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可行性, 本研究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比较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将临床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收治的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患者75例, 女性患者45例, 年龄20~75岁, 平均 (51±4.7) 岁, 患者均经中医临床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

1.2 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60例应用颈复康颗粒进行治疗:口服, 每次5g, 每天2次;观察组60例应用调气活血汤治疗:药物包括:葛根20g、茯苓15g、熟地15g、当归15g、赤芍12g、川芎12g、桃仁12g、柴胡10g、红花10g、积实6g、桔梗6g、川牛膝6g。水煎服2次, 共取药材汤汁约400mL, 每天早晚各1次, 每次服用200mL。

1.3 评价标准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4]。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 肌力正常, 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 颈、肩部疼痛明显减轻, 颈、肢体功能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或改善, 颈、肩部疼痛减轻, 颈、肢体功能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具体见表1。

[n (%) ]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常见病型, 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气滞血瘀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基本病机, 气逆于上则为眩晕, 气机郁滞则为血瘀, 气滞血瘀则脑窍失于濡养, 筋脉失于通调, 共同导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诸多症状[5]。气为血之帅, 气的正常与否, 关系到血液的产生、运行和濡养功能的发挥, 气滞血瘀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基本病机, 而气病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因此气滞血瘀证的治疗当体现调气活血、调气为先的治疗原则。

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调气活血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金榜, 任伟亮.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2, 19 (2) :76-77.

[2]王希琳, 张喜娟.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 2011, 34 (6) :23-25.

[3]李红辉, 许琴.针药联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4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10, 16 (7) :76-77.

[4]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168-170.

气滞血瘀证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来自于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心血管内科住院和门诊治疗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证患者,共60例;住院病例35例,门诊病例25例。全部病例按住院及门诊就诊时间先后顺序编号,选用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62.53±5.59)岁;病程(8.94±3.66)年;合并高血压11例,高脂血症17例,糖尿病10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63.13±5.16)岁;病程(9.23±4.84)年;合并高血压12例,高脂血症16例,糖尿病9例。

2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9]。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分度标准参照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心病学术专业委员会制订的《中医心病之心绞痛诊断与疗效标准》[10]。

1.2.2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临床危险分层为中低危患者,且心绞痛严重程度分级为Ⅰ~Ⅲ级,2)符合中医证候(气滞血瘀证)的辨证标准;3)年龄在30~70岁之间;4)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2 W内有活动性出血,有脑出血史、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兼有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肿瘤、结缔组织病、活动性溃疡者;2)血压>180/110 mm Hg,经药物治疗不能满意控制者;3)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或年龄在30岁以下或75岁以上患者;4)肝、肾及血液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者;5)除心肌梗死以外的其他心脏疾病、中重度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重度心肺功能不全、精神病病人;6)依从性差,对本药过敏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100mg/片)100 mg口服,每d1次;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药业有限公司,25 mg/片)75 mg口服,每d1次;单硝酸异山梨醇酯(山东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20 mg/片)20 mg/口服,每d 2次;美托洛尔(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25 mg/片)12.5mg口服,每d 2次。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化硝酸甘油。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心痛泰颗粒(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制剂室,9 g/包),每次1包,每d 2次。连续用药3个月为1个疗程。同时在不影响试验药物疗效的前提下,对合并病及并发症根据相关疾病诊疗标准予以相应治疗。

2.2 疗效标准

证候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积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

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n≥70%;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n≥30%;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n<30%。

2.3观察指标及测定

ELISA检测治疗前后P-选择素、TXB2的变化,试剂盒购自上海晶杭生物有限公司。

2.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处理。

3 结果

3.1 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疗效分别为93.3%、73.3%,经秩和检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总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1。

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P-选择素、TXB2水平的变化

治疗前2组患者的P-选择素和TXB2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后,2组P-选择素和TXB2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选择素和TXB2降低更显著,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4 讨论

据目前所知,P-选择素在血管栓塞和炎症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反映血小板活化和释放最特异的分子标志物。主要表达在活化血小板/内皮细胞表面,介导这些细胞以及与白细胞的黏附,而有利于炎症部位白细胞招募到血栓部位[12]。有研究测定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水平明显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病人,表明血浆P-选择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预测ACS的标志物和评价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一个非侵入性指标[13,14]。

前列环素(PGI2)和TXA2是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的一对产物,具有重要的生理调节功能。TXB2为TXA2释放后迅速降解产生的,主要由活化的血小板合成、释放,其具有激活血小板、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收缩血管的作用。临床以检测TXB2浓度来判断TXA2的水平。不稳定型心绞痛时TXB2增加,进而冠状动脉收缩、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并诱发和加重心肌缺血[15]。研究[16]显示冠心病患者TXB2水平显著增高,而且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TXB2呈增高的趋势,UA与AMI患者TXB2水平最高。TXB2的浓度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相关,提示不稳定型心绞痛时存在着血小板活性的增加,可以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及临床危险分层的参考指标[7]。由此可知,降低TXA2的生物合成对于心血管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心痛泰由丹参、川芎、三七、郁金、枳壳、葛根等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效,方中以丹参活血祛瘀止痛,和有“血中气药”之称的川芎共为君药,三七、郁金共为臣,助君药行气祛瘀止痛,佐以枳壳、葛根,一升一降共调气机。诸药配伍,使胸阳振、瘀血散、气机畅,其证自愈。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丹参对缺血的心肌具有保护作用,能够减小心肌梗塞面积、降低心肌耗氧量,同时可以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液黏度,促进纤维蛋白降解,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17]。川芎嗪是中药川芎的有效成分之一,达明芳[18]等用盐酸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对有心绞痛典型症状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提示其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微循环、抗氧化等作用,并有扩张血管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优点,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理想药物之一。三七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降低心肌细胞钙含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微循环,从而调整心肌缺血缺氧状态[19]。除此之外,三七还能保护血管内皮,减低血液黏稠度及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郁金的有效成分姜黄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心功能,延缓心力衰竭;抗凝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20]。枳壳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可显著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流量,轻度加快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21]。葛根可以降低血压,减慢心率,扩张冠状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的代谢,降低血脂、血糖[22]。

气滞血瘀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针灸临证手册》病人主诉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 或伴有乳房胀痛, 经量少不畅, 色紫黑有块, 块下痛减, 舌紫黯或有瘀点, 苔薄、白, 脉沉弦或涩。经B超及妇科检查, 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病人多为月经初潮后3年~5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轻妇女。以护理学院30名经期有以上症状的在校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19岁±3岁, 月经周期28 d±3 d, 经期为3 d~6 d, 经色、经量基本属上述情况。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嘱病人取仰卧位, 双腿伸直, 并放松身体和心情。针刺选穴:气海、太冲、地机、三阴交、足三里[2]。取毫针刺气海穴, 快速捻转, 以针感放射到阴部为佳。三阴交和足三里针刺后用平补平泻法, 并留针30 min[3], 出现的针感为酸、麻、胀、重感, 有时为一种, 有时几种同时存在。10 min行针1次, 针后拔罐10 min~15 min, 每天1次。选择在月经来潮前1周进行, 治疗3个疗程, 经期前1 d或2 d停止。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病人隐私和安全, 针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意病人有无晕针等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与此同时采用调经汤治疗。药物组成:川芎、艾叶、小茴香各15 g, 当归、丹参、甘草、胡索、木香各200 g, 香附、枳实、乳香没药各5 g水煎服。每次月经来潮前1周服4剂, 每天1剂, 连用3个月[4]。

1.2.2 疗效标准

痊愈:行经时疼痛消失;好转:行经时疼痛明显减轻, 无效:行经时疼痛无改变。

2 结果

连续3个疗程后病人主诉疼痛减轻, 痊愈10例, 好转18例, 无效2例, 有效率93.3%。

3 讨论

经期疼痛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女性的生活和工作, 西医治疗往往治标不治本且副反应大, 而中医在治疗痛经方面有相当优势, 针灸治疗舒经活络, 活血化瘀, 调理肾和胞宫。其功效在临床上已得到充分证实, 同时配合调经汤药理气疏肝、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摘要:对30例气滞血瘀型痛经的病人进行针灸、拔罐结合调经汤药治疗,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病人主诉疼痛减轻, 痊愈10例, 好转18例, 无效2例。

关键词:痛经,针灸,拔罐,汤药,气血瘀滞型

参考文献

[1]朱运喜, 刘文杰.实施用针罐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01-204.

[2]赵商勋, 金蓉.针灸治疗痛经的选穴与机理研究现状[J].针灸临床杂志, 2009 (1) :1.

[3]赵莉.原发性痛经针灸治疗概况[J].中医杂志, 2004 (7) :654-656.

气滞血瘀证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眼眶骨折76例,均为单侧眼眶骨折,其中男62例,女18例,左侧49例,右侧31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年龄在2~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2.4)岁;2)无严重颅脑损伤,无精神病病史;3)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眼科全书中眼眶骨折的诊断标准[2];4)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眼科中的关于气滞血瘀型眼眶骨折的诊断标准[3];5)愿意参加本研究,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3 排除标准

1)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及精神疾病;2)凝血功能异常者;3)不同意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降眼压、减轻水肿、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20%甘露醇125 m L静脉点滴,2次/d;地塞米松5 mg,1次/d;VB15 mg肌注,2次/d;甲钻胺片0.5 mg口服/,3次/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24 h后给予患者口服红元胶囊(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制剂室研制,组方:土鳖虫10 g、红花5 g、三七5 g、延胡索5 g、冰片2 g、大黄3 g、穿山甲2 g,直接粉碎,过12目筛,装入胶囊,100粒/瓶,0.4 g/粒,生产批号:为041026,3粒/次,3次/d。治疗14 d。

2.2 护理干预

1)病房环境设计:病房窗帘为浅蓝色;病室温度在24~26℃,湿度为50%~60%,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2)定期进行心理干预,安抚患者的情绪;3)按时对患者进行有关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嘱患者勿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海鲜、牛羊肉等,多吃富有维生素及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5)嘱患者采取头高、健侧卧位,可减轻局部血瘀水肿,促进局部血运,增加局部组织氧和饱和度,利于组织新陈代谢及恢复。

2.3 疗效标准

治愈:骨折处完全复位,无复视,眼位正,眼球运动正常;无眼球内陷;眼球突出度检查正常;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消失。好转:正前方视野无复视,第一眼为正,眼球运动轻度受限;眼球内陷不明显,眼球突出度检查两眼相差≤2 mm;局部红肿、疼痛症状减轻。未愈:复视、眼位偏斜,眼球运动明显受限;眼球内陷,眼球突出度检查两眼相差≥2 mm;局部红肿、疼痛症状无改善。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用χ2检验。

3 结果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体会

眼眶骨折是累及眶缘和眶腔骨壁的骨折。单纯眼眶骨折并不多见,但它易与颌面部其他骨骼合并骨折,颧骨、额骨、鼻骨和上颌骨Le FortⅢ型骨折均易累及眼眶,甚至导致眼球损伤。气滞血瘀型眼眶骨折是指患者由于眼眶骨折的病理改变引起患者体内气的运行不畅,于眼眶骨折部位产生阻滞的病理改变,临床主要表现为眼眶局部出现胀满或疼痛的症状;气滞久则可引起血瘀,使局部的疼痛加剧,甚则结成肿块或腐损肌肉,常遗留明显畸形。以往治疗气滞血瘀型眼眶骨折即便是掌握好手术时机,做到及时准确手术也常常留有不同的并发症,如下眼睑下垂、复视、眼球活动障碍、眶下神经损伤、泪囊损失、球后出血等,为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笔者在积极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本院制剂室自制的红元胶囊联合护理干预治疗气滞血瘀型眼眶骨折,有效率从原来的50%提高到80%,说明了红元胶囊联合护理干预治疗气滞血瘀型眼眶骨折有显著疗效。红元胶囊组方中土鳖虫其性寒,味咸,有散血瘀、消癥结、接骨续筋、消肿止痛之功效[4];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此药还具有增强纤溶活性、溶解血栓形成的作用[5]。红花辛,温,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红花中含有红花黄素、红花甙、红花醌甙等成分,具有抑制血小板集聚,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抑制体外血栓形成等作用;三七有止血活血等作用[6],含有皂苷、黄酮、挥发油、氨基酸、多糖、淀粉、蛋白质等以及部分无机化学成分如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和钴、钼、铯等微量元素,具有镇静、止痫、抗炎、提高免疫力及增加记忆力等作用;延胡索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等作用,含有树脂、树胶、挥发油等,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血管通透性并有镇痛和抗炎等作用。冰片具有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冰片中含有龙脑右旋龙脑薇草烯,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及抗缺氧作用。大黄,性味苦,寒,活血祛瘀、泻火解毒;现代研究表明大黄有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防止便秘,抗感染,增加免疫力等作用;穿山甲有消肿排脓、通络搜风、通经下乳等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穿山甲具有抗炎、增加组织对缺氧、缺血的耐受性,提高人体免疫力等作用。总之红元胶囊组方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作用,提高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增加微循环的血供,消除局部血栓,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镇静、止痛,缓解紧张的情绪状态等作用。联合护理干预也可以消除患者由于眶骨骨折产生的恐惧、愤怒、紧张等不良情绪,保持患者机体内活性物质稳定,神经递质传导正常,保持患者免疫力正常,可以消除由于外部不良刺激人体产生应激反应致使血管紧张素等物质的增加,利于局部消肿,循环通畅,药物顺利达到局部,并及时发挥药效病且达到最好疗效。因此骨折处消肿加速,愈合加快,病情得以恢复。

参考文献

[1]Manolidis S,Weehs BH,Kirby M,et al,Classification and surgical management of orbital fractures:Experience with 111 orbital.Reconstruction[J].Craniofac Surg,2002,13(6):7265.

[2]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43.

[3]李传课.中医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61-964.

[4]杨耀芳.土鳖虫药效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2,25(2):125-127.

[5]钱宗云.几种动物类中药对兔耳静脉血栓溶解作用的实验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1991,26(1):512.

气滞血瘀证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65例均为2008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患者,按照实际接受的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男20例,女17例,平均年龄(42.78±8.68)岁,平均病程(9.81±6.75)d,斑秃平均面积(6.7±4.86)cm2;对照组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40.75±8.29)岁,平均病程(9.82±6.44)d,斑秃平均面积(6.61±4.93)cm2,证型均为气滞血瘀型。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3]:根据头部突然出现圆形、椭圆形的秃发斑,局部皮肤无炎症,平滑光亮,无自觉症状,即可诊断。

中医辨证标准[3]:突然出现头发脱落,伴有性情急躁易怒,头部、胸胁胀痛或刺痛,嗳气、善太息、睡眠差等症状。舌质淡红或有瘀点,脉细弦涩。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加中药外搽,对照组采用中药内服。中药内服:疏肝行气、活血祛瘀。方用逍遥散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柴胡10 g、当归10 g、白芍15 g、赤芍15 g、丹参30 g、川芎10 g、红花10 g、白芷15 g、柏子仁30 g、夜交藤30 g、合欢皮30 g、麦芽30 g、炙甘草5 g,水煎服,每2 d 1剂,分3次口服,15剂为1个疗程。中药外搽:祛风解毒。外用自拟蜈蚣乌姜生发酊外搽患处,方药组成:蜈蚣、川乌、草乌、朝天椒、生姜等。制备法:将药物浸泡于纯高粱酒中1周后即可使用,用法:外用涂搽患处,搽至局部皮肤有发热感为度,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斑秃区全部有终毛生长,拔毛试验阴性。显效:斑秃区普遍有毳毛生长,毛发停止脱落,终毛覆盖率≥50%,拔毛试验阴性。好转:斑秃区普遍有毳毛生长,毛发停止脱落,终毛覆盖率<50%,拔毛试验阴性或阳性。无效:斑秃区仅有少许毳毛生长,头发继续脱落,拔毛试验阳性。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3个疗程后,2组共痊愈45例,显效12例,总有效率为87.69%,其中治疗组痊愈30例(81.08%),显效4例(10.81%),好转2例(5.41%),无效1例(2.70%),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痊愈15例(53.57%),显效8例(28.57%),好转3例(10.71%),无效2例(7.14%),总有效率为82.14%。2组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尚无显著性(P>0.05),痊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提示中医药治疗斑秃疗效确切,中药内服外搽治疗斑秃较单纯中药内服痊愈率高。进一步比较不同疗程的痊愈率,治疗组在治疗2个疗程时的痊愈率(45.95%)高于对照组(14.29%),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提示中药内服外搽治疗斑秃较单纯中药内服疗程更短、起效更快。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仅2例患者使用外用药后局部皮肤有发痒、丘疹,但停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后症状迅速消失,2组其余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斑秃是皮肤科常见病,是一种损容性疾病,中医称之为“油风病”,隋代《诸病源候论》称为“鬼舐头”,曰“人有风邪在于头,有偏虚处则发脱落,肌肉枯死,或如钱大,或如指大,发不生,亦不痒,故谓之鬼舐头。”描述了斑秃的临床表现,认为本病因体虚、风邪外袭于头,导致脱发。《外科正宗·油风》云:“油风,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根枯,脱落成片,皮肤光亮。”认为斑秃乃血虚而不能濡养所致。又因肾“其华在发”,《素问·五脏生成论篇》曰:“肾气实,发长齿更;肾气衰,发堕齿槁”,指出头发生长、脱落与肾气盛衰相关。这些论述认为斑秃的成因多为整体或局部气血不足所致。现代研究认为其病因可能与遗传、情志应激、内分泌失调、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而不仅是局限于局部毛发功能的改变。有研究发现,本病可能与生长期毛囊免疫耐受丧失、T细胞活化有关,遗传素质和环境因素在斑秃的发病中也有一定作用[4]。

中医学根据病情发展和发病原因常将斑秃分为血虚风燥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两亏型等,血虚风燥型和肝肾两亏型所见论述较多,而气滞血瘀型的论述相对较少。本组结果显示,中药内服外搽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斑秃疗效优于单纯内服中药者,治疗疗程更短,有利于疾病康复、减轻患者生理和心理负担。笔者总结长期临床经验,认为斑秃虽因局部气血不足所致,但应更深入分析其根源,以求治本。血虚风燥型和肝肾两亏型均以患者本体正气不足为其根本,而气滞血瘀型则是因为气血不畅、脉络瘀阻而致局部气血不足、经脉失养,进而导致脱发,并非患者本身正气不足,因此治宜疏肝行气、活血祛瘀。方用逍遥散合通窍活血汤加减,使气行则血行,瘀血去而新血生,脉络通而血行畅,血随气行,上营于发,则毛发可长。外用方为笔者经验方,其中蜈蚣息风止痉、解毒通络,局部外用,经皮吸收而取效更捷;川草乌祛风除湿散寒,与蜈蚣同用可增强其祛风之功;姜、椒、酒辛散行血,使头皮血管扩张、血行加速,毛发得以充养,并可祛除外溢皮脂,疏通毛窍,诸药合用,共奏祛风解毒、活血通络、祛脂生发之功。同时使用中药内服、外搽方法治疗本病,病程短、脱发范围小者1~2个疗程即可痊愈,病程长、脱发范围大者2~3个疗程可见效,4~6个疗程可痊愈。

综上所述,中药内服外搽治疗气滞血瘀型斑秃将中医内、外治法结合运用,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但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47-948.

[2]惠云,王千秋,张国毅.斑秃治疗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38(4):245-247.

[3]艾儒棣.中西医临床外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99-602.

气滞血瘀证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山西中医学院各专业大一至大四 (18岁~23岁) 1 226名女学生进行筛查, 选择确诊为原发性痛经且证型属气滞血瘀并自愿参与治疗的128例病人, 入选病例均符合本研究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纳入标准、剔除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6 4例, 病程:6个月~1 1个月8例, 1年~5年19例, 6年~9年37例;月经周期28.80d±5.20d;经期4.80d±2.20d;治疗前症状积分15.80分±3.09分;疼痛程度:轻度4例, 中度17例, 重度43例。观察组64例, 病程:6个月~11个月9例, 1年~5年20例, 6年~9年35例;月经周期27.10d±4.60d;经期5.10d±2.60d;治疗前症状积分16.70分±3.03分;疼痛程度:轻度5例, 中度18例, 重度41例。两组病人年龄、病程、月经周期、经期、治疗前症状积分、疼痛程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的痛经诊断标准, 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所致腹痛, 除外重要脏器疾病、精神、神经疾病及其他严重疾病者。

1.2.2 评分标准

(1) 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痛经疼痛及伴随症状的积分评定。评定时间:开始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的第3个月经周期, 疼痛最严重时。观察期间禁服其他药物。 (2) 观察指标:血色、血块、疼痛性质及与月经周期的关系、舌苔脉象及有无胸胁乳房胀痛、腰骶酸痛、肛门坠胀、头晕、肢冷、出汗、恶心、呕吐等症。 (3) 症状积分标准[2]: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疼痛计5分 (基础分) , 腹痛明显0.5分, 腹痛难忍或坐卧不安1分, 需卧床休息或影响学习工作1分, 休克2分, 面色苍白1分、四肢厥冷或冷汗淋漓1分, 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暂缓0.5分, 不缓解1分, 伴见胸胁乳房胀痛、腰骶酸痛、肛门坠胀、恶心呕吐各0.5分, 经色紫暗有血块、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或涩各0.5分, 疼痛在1d以内0.5分 (每增加1天加0.5分) 。 (4) 疼痛程度分级: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积分>14分为重度, 积分8分~14分为中度, 积分<8分为轻度。

1.2.3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结合症状积分拟订。治愈:腹痛及伴随症状消失, 停药后连续3个月经周期无不适, 症状积分恢复至0分;显效:腹痛明显减轻, 其余症状明显改善, 症状积分降至治疗前的1/2以下, 但不能维持3个月;有效:腹痛减轻, 其余症状好转, 症状积分降至治疗前的1/2~3/4, 但不能维持3个月;无效:疼痛及伴随症状改善不明显, 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不足1/4或无变化。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2.4 治疗及护理

对照组采用单纯中药内服, 观察组采用经络导平结合中药内外同治。两组均配合情志调适、辨证施食及生活起居指导[4]。以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3个疗程, 停药观察3个月经周期进行疗效判定, 治疗期间停用与该病相关药物。对照组:口服膈下逐瘀汤 (《医林改错》) 加减方, 主要组成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皮、枳壳、延胡索、五灵脂、香附、乌药、甘草等, 每日1剂。经前7d开始服, 连服10d。观察组:中药口服同对照组, 经络导平于月经前7d开始, 每天l次, 每次大约30min, 连续10d。

经络导平仪器选用南京产久益牌ZDZ-5型经络导平治疗仪。主穴取中极、关元、气海、脾俞、肾俞、三焦俞、天枢、中脘、气穴、中注、四满等腹背部腧穴, 配穴依据疼痛程度选取三阴交、次髎、地机、血海、足三里、太冲、子宫等四肢腧穴。选用频率10Hz, 由低到高逐渐增大电流刺激强度, 以穴内有热力渗透、抽动感及病人能耐受为度。

操作要点:向病人讲解治疗原理、优点, 以取得配合, 评估皮肤是否完整, 动作轻柔, 检查仪器性能是否良好, 操作时屏风遮挡病人, 取平卧位。接通电源, 打开开关预热2min~3min, 预先将导电电极片在清水中浸湿后用扎带扎紧, 生理盐水棉球擦拭所选穴位后, 使电极片与皮肤紧密接触。按要求连接导线与电极片, 专用导线一端插入仪器输出孔, 另一端按主、配穴分别连接仪器左侧的负极、右侧的正极。严密观察局部皮肤和全身反应, 防止电极片脱位, 随时调整各穴位脉冲电流强度, 如果发生头晕、心悸、恶心及皮肤灼热等现象, 及时处理。操作完毕, 观察并清洁局部皮肤。1.2.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是青春期少女和未生育青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据调查, 我国妇女痛经的发生率为33.2%, 其中原发性痛经占53.2%, 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

西医学认为, 该病发生多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合成和释放过量的前列腺素 (PG) , 引起子宫异常的强烈收缩[6], 子宫平滑肌缺血缺氧而致痛经。治疗主要使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7], 但效果持续时间短, 每次月经均需用药, 且易形成依赖, 药量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加大。中医学称为“室女痛经”, 亦称“经行腹痛”, 按病因病理和辨证法则, 大致分为气血瘀滞、寒湿凝滞、肝郁湿热、气血亏虚、肝肾亏损5个类型[8], 本组病例均为气滞血瘀证型, 病因为经期或行经前后, 或情志烦躁、抑郁, 或六淫内侵, 或起居不慎, 导致血瘀气滞、瘀阻胞宫、壅滞冲任, 而发痛经。发病与肝、脾、肾及三焦、任脉等皆有关联, 病位在胞宫、冲任, 变化在气血, 经络不通是关键, “痛则不通, 通则不痛”。治疗原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通调冲任、祛瘀止痛。

中药内服之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气解郁止痛功效。方中桃仁、红花、赤芍、丹皮活血祛瘀;枳壳、延胡索、五灵脂、香附、乌药行气化瘀止痛;当归、川芎养血和血调经;甘草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中药对痛经的现代病理生理特点颇有针对性[9]:当归、赤芍、香附等有效成分能抑制醋酸刺激动物致疼痛而发生的扭体反应, 有缓解子宫痉挛的作用。此外,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皮等可不同程度地扩张周围小血管, 改善微循环或血流状态, 从而改善子宫平滑肌的营养和缺氧状态, 缓解痛经症状。

外治法经络导平以中医经穴———脏腑相关理论为基础, 将传统中医针灸理论与独创的生物电子动态平衡理论相结合, 通过特殊低频脉冲、高电压、低电流, 电极片通电后迅速产生热量, 并辐射出可达人体较深部位的脉冲电流, 刺激相应穴位、经络, 调整经络功能, 改善气血循环。

所选经穴主要为任脉 (阴脉之海) 、督脉 (阳脉之海) 、足太阳膀胱经之背腧穴。中极与关元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 通调阴经与任脉气血, 可温下焦调冲任通胞宫。关元为蓄气之海, 元气之本, 三焦气之所出, 激之引气归元。气海为任脉腧穴, 又为诸气之海, 总调下焦气机, 益气调滞通胞脉。激脾俞、肾俞、三焦俞, 可补脾益肾、扶正培元、通利三焦, 合“气在腹者, 止于背俞” (《灵枢·卫气》) 。天枢有行气活血通络之效, 中脘属任脉, 气穴、中注、四满为足少阴与冲脉交会穴, 起调理冲任之用。配穴中三阴交是足之三条阴经肝、脾、肾的交会穴, 调三经阴阳, 通胞脉气血, 祛瘀止痛。次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位于腰骶部, 与肾、督脉关系密切, 地机属足太阴脾经的郄穴, 气海合次髎、地机, 调下焦气机, 调经止痛。三阴交合血海、足三里调脾胃、益气血、养胞脉, 冲任自调。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可疏肝理气, 行气止痛。取经外奇穴子宫, 直达病所, 取其暖宫调经止痛作用。从经络上看, 冲、任、督一源而三歧[10], 同起于胞中, 三脉经气相通, 贯穿十二经, 入三阴;从功能上看, 刺激诸穴可激发三脉经气, 借助生物动态平衡作用调和冲任, 行气活血, 通经活络, 达瘀化痛止之效。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经络导平治疗, 利用导平仪对经络与穴位的双重刺激效应, 对相应穴位、病理经络强制性疏导平衡, 使气至病所, 正气得复, 阳气得化, 气血顺和, 冲任得调, 经络疏通, 正合“经络所通, 主治所及[10]”;且中医外治与中药内服协同为用, 于非经期 (经前7d) 针对病机进行治疗, 充分发挥中医“未病先防”的优势, 发挥药效与穴效的双重作用, 疗效叠加, 维持经前期阳长至高水平, 促进排卵期阴阳的顺利转化, 协调阴阳, 扶正培本, 标本兼顾, 通补相济, 使痛经得愈, 诸症悉除。与对照组仅采用中药内服相比,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临床疗效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总之, 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应用中医内外同治及护理,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131.

[2]宋俊芳.妇女原发性痛经理疗效果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理研究, 2012, 26 (2C) :538.

[3]陈佑邦.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61.

[4]陆波, 金颢璇.针灸配合中医护理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9) :63-64.

[5]杨进琼.女大学生痛经心理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增刊1) :198.

[6]王叶秀.论述青春期原发性痛经的发病及治疗[J].内蒙古中医药, 2008, 27 (1) :17-19.

[7]姚颖玉.中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11) :1318.

[8]刘宏奇.中医妇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91-97.

[9]陈蔚文.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70-274.

【气滞血瘀证】推荐阅读:

肾虚血瘀证07-04

肾血瘀证研究08-19

阳虚血瘀07-12

气虚血瘀病机05-31

气虚血瘀型胸痹论文08-15

上一篇:清醒的思想者论文下一篇:准快速路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