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血瘀证研究

2024-08-19

肾血瘀证研究(精选7篇)

肾血瘀证研究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滋肾活血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D)肾阴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纳入标准选择50例VD肾阴虚血瘀证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予滋肾活血法治疗,对照组予奥拉西坦胶囊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中医证候、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等评分。结果 最终纳入统计的病例为48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4例),脱落2例。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疾病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87.50%比70.83%,P<0.05)。治疗组治疗后MMSE积分、ADL积分、中医证候积分、NIHSS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后MMSE积分、ADL积分、中医证候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滋肾活血法为治疗VD肾阴虚血瘀证的有效治法,疗效优于奥拉西坦胶囊。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滋肾活血法,肾阴虚血瘀证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导致脑功能损害引起的以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痴呆综合征,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类型。近年来,由于世界人口老龄化及脑血管病发病率的不断攀升,VD的发病迅速上升,对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国内外至今没有特效药物和治疗手段,防治VD是医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本研究运用滋肾活血法治疗VD肾阴虚血瘀证,并与奥拉西坦胶囊作对照,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VD的诊断采用《美国国立神经病与卒中研究所/瑞士神经 科学研究 国际会议 (NINDSAIREN)》中 “临床很可 能血管性 痴呆”诊断标准[1]。 肾阴虚血瘀证的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2]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2002年版)[3]拟定。

1.2纳入标准符合VD的诊断标准;符合肾阴虚血瘀的证型标准;年龄50岁~80岁;神志可以配合神经心理学测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存在认知功能障碍;Hachinski缺血计分(HIS)≥7分;康奈尔痴呆抑郁量表(CSDD)得分≤8分;临床痴呆评定量表 (CDR)评定属轻-中度痴呆。

1.3临床资料将符合VD诊断标准的50例肾阴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最终 纳入统计2 4例 ,男1 4例 ,女1 0例 ;年龄5 0岁~59岁5例,60岁 ~69岁7例,70岁 ~80岁12例;病程3个月~6个月6例,7个月~12个月10例, 13个月~24个月6例,>24个月2例;文化程度:文盲4例,小学8例,中学及以上12例;卒中发生1次9例,2次10例,≥3次5例;痴呆程度:轻度10例,中度14例;合并高血压病10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4例。 对照组最终纳入统计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50岁~59岁6例,60岁 ~69岁8例,70岁 ~80岁10例;病程3个月~6个月5例,7个月~12个月8例, 13个月~24个月7例,>24个月4例;文化程度:文盲3例,小学10例,中学及以上11例;卒中发生1次11例,2次9例,≥3次4例;痴呆程度:轻度13例,中度11例;合并高血压病9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病情程度、卒中次数、合并病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4方法治疗组:治以滋肾活血法,选滋肾活血方, 方药组成:制首乌20g,熟地黄10g,龟板10g(先煎), 益智仁10g,北五味子5g,丹参30g,葛根30g,石菖蒲10g,远志10g,川芎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对照组:口服奥拉西坦胶囊每次0.8g,每日3次。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共服3个疗程。治疗期间,如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患者可加服降血压、降血糖等相应药物。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进行随访,观察智能、生活质量和是否发生新的脑血管病等情况,以了解患者病情的远期效果。

1.5疗效评定标准

1.5.1疾病疗效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2]:以MMSE积分为参考指标,以其百分率的变化来表示病情的改善。疗效指数=(治疗后得分 - 治疗前得 分)/治疗前得 分 ×100%:显效 ≥ 20%,有效≥12%,无效<12%,恶化<0。

1.5.2中医证候疗效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所确定的辨证标准及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将主症、次症分为无、 轻、中、重4个等级,主症按等级分别计为0分、2分、4分、6分,次症按等级分别计为0分、1分、2分、3分,根据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变化判定疗效。显著改善:积分减少≥70%;部分改善:积分减少≥30%;无改善:积分减少<30%。

1.6统计学处理对符合独立性、正态性和方差齐性要求的计量资料采用ANOVA方差分析;对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疾病疗效比较(见表1)

2.2两组MMSE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01);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比 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 义 (P <0.05)。治疗后12周与随访比较,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 异无统计 学意义 (P >0.05)。详见表2。

2.3两组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01);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2周与随访比较,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3。

2.4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治疗 组治疗前 后比较差 异有统计 学意义 (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4。

2.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01);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详见表5。

2.6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6)

2.7安全性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尿粪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改变。用药期间,治疗组1例觉得煎药麻烦而自行停药,对照组有1例出现焦虑不安、失眠,半月后停药。说明滋肾活血方治疗无明显毒副反应。

3讨论

中医无血管性痴呆的病名,但对痴呆的认识较早, 相关论述散见于“善忘”“呆病”“痴证”等疾病中。该病主要表现为记忆、认知等脑功能减退。《灵枢·海论》 曰“脑为髓海”,提示脑功能发挥的物质基础是脑髓。 《黄帝内经》曰:“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说明肾是充实脑髓的最重要脏腑,脑功能与肾密切相关。肾精充足则脑髓充实,脑主智能之功能正常发挥。若肾精亏虚, 脑髓空亏,则可呆傻愚笨。VD是与中风病相关的智能障碍,瘀血阻络是中风病的重要病理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阐述“凡有瘀血也令人善忘”,瘀血痹阻脑络,脑窍蒙蔽,神明失用,导致呆钝愚笨。所以肾虚髓亏是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基础,瘀血是关键致病因素,肾虚血瘀是VD的基本病机,补肾活血是临床常用治法。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学说,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蕴涵真阴真阳。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 可总结为肾阴和肾阳两方面。肾阳和肾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当这种平衡受到损害时则出现肾阳肾阴的偏盛偏衰。肾中真阴真阳充足,气化有序,则气血和畅,精神得养。肾中精气亏虚,真阴真阳不足,或以阴精亏损为主,或以阳气不足为著,或阴阳俱损,脑髓失充失养则脑神失用。所以VD辨证必须重视阴阳,在肾虚血瘀的辨证基础上需进一步区分肾阴虚血瘀证与肾阳虚血瘀证。肾阴虚血瘀证者治以滋肾活血法,肾阳虚血瘀证治以温肾活血法。

本研究中谨守辨证论治原则,重视阴阳之道,随机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VD肾阴虚血瘀证患者,治以滋肾活血法,采用滋肾活血方。研究结果显示,滋肾活血方能改善患者的智能障碍和中医证候,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近期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奥拉西坦胶囊,提示滋肾活血为有效治法,滋肾活血方为有效组方。方中制何首乌、熟地共为君药。熟地性微温, 味甘,归肝、肾经,能养血滋阴、补精益髓。制何首乌味甘涩,性微温,归肝、肾经,为阴中之阳药,滋阴补血之中,有化阳之功,但无阴凝之弊,可获阴阳双补之效。 龟板、益智仁共为臣药,龟板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益智仁辛温助阳,助阳以化阴,取“阳生阴长”“阳中求阴”之意。丹参、葛根、远志、石菖蒲、北五味子共为佐药。丹参、葛根活血化瘀。蜜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北五味子滋肾涩精。川芎为使药,张元素称其“上行头目,下行血海”。 诸药配合,标本兼治、通补结合、补而不滞、阳中求阴, 共奏滋阴补肾、安神健脑、活血通络之功,适合肾阴虚血瘀证VD的治疗。

桃核承气汤治疗肾血瘀证临床新用 篇2

1 桃核承气汤组成及功效

原方由桃仁五十个 (去皮尖) 、大黄四两、桂枝二两 (去皮) 、芒硝二两、甘草二两 (炙) 五味药组成, 方中大黄祛瘀生新;桃仁破血化瘀, 大黄与桃仁同用可加强活血化瘀之功;桂枝宣通阳气, 增大黄和桃仁活血化瘀之力。芒硝泻下除热;甘草缓硝黄之急。该方主治下焦蓄血证, 功在破血化瘀, 祛瘀生新, 诸药共奏其效。

2 临床新用

2.1 糖尿病肾病

王廷春等[2]用桃核承气汤为主方 (生黄芪20g, 丹参15g, 桃核、太子参各12g, 沙参10g, 大黄、桂枝、芒硝各6g) 治疗糖尿病肾病138例, 两个月后观察各指标, 结果治疗组空腹血糖 (FPG) 、餐后2h血糖 (PBG) 、24h尿蛋白定量均明显下降, 内生肌酐清除率升高,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24%。中医学虽无糖尿病肾病之病名, 但可将其归属于“消渴”“水肿”范畴。《灵枢·五变》中记载“血气逆留, 臗皮充肌, 血脉不行, 转而为热, 热则消肌肤, 故为消瘅”, 说明了瘀血不行是导致消渴的主要病因[3], 消渴是涉及多个脏腑的疾病, 多种原因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使血行不畅而瘀血乃成, 血不利则为水, 水液积于脉外则发为水肿。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 血管狭窄甚至闭塞, 高血凝状态等多原因致代谢产物及其他滤过物质沉积, 引起弥漫性及结节性肾小球硬化。桃核承气汤可降低血脂水平, 从而减轻和延缓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的增厚较轻以达到治疗目的[4]。

2.2 泌尿系结石

杨顺利等[5]用桃核承气汤为主方 (桂枝、生大黄、石韦、海金沙各10g, 桃仁、芒硝各6g, 金钱草、鸡内金各30g) 观察泌尿系结石138例, 治疗组69例中, 平均年龄 (42±9.6) 岁, 1个月后观察疗效, 治疗组治愈28例, 有效33例, 总有效率为88.31%。泌尿系结石属于“石淋”“癃闭”范畴, 结石乃下焦湿热日久, 血与热结, 瘀血内停所致。而其主要病机瘀热互结和肾血瘀证不谋而合[6], 故选方桃核承气汤, 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收效颇佳。

2.3 慢性肾功能不全

赵全等[7]用桃核承气汤为主方 (生大黄后入15g, 桂枝、桃仁各12g, 芒硝冲、红花各9g, 丹参18g, 煅牡蛎、蒲公英各30g, 熟附片、炙甘草各6g) 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30例, 7天为1个疗程, 间隔3天, 6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结果显效8例, 有效15例, 总有效率为76.7%。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多种慢性肾病发展到后期所出现病症, 属“水肿”“关格”“肾劳”范畴。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机主要为本虚标实, 本虚系脏腑精气虚损, 标实则有多种, 而瘀血阻滞是公认的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不断下降的最重要病机, 甚或认作是标证之首, 其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邪实兼证, 而且随着肾功能的不断下降, 瘀血内阻病机的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 瘀血阻滞还是促使肾小球硬化不断进展的重要因素[8]。桃核承气汤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延长凝血时间、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凝集[9], 因此用桃核承气汤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疗效颇佳。

2.4 男科疾病

2.4.1 前列腺炎

孙一鸣等[10]用桃核承气汤为主方 (桃仁20g, 桂枝、炙甘草各15g, 芒硝6g, 车前子、双花、滑石各10g) 治疗前列腺炎57例, 治疗14天后观察疗效, 结果治愈42例, 好转12例, 总有效率为94.8%。慢性前列腺炎属“淋证”“精浊”范畴, 本病病机多为肾虚血瘀, 瘀血阻滞更是贯穿疾病始末。慢性前列腺炎多与长期、过度的性冲动刺激及阴部摩擦引起前列腺充血有关, 表现为前列腺肿大, 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该病缠绵难愈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瘀血阻络。研究表明, 活血化瘀药物能改善前列腺微循环, 促使药物渗入腺体组织[11], 因此用活血逐瘀的桃核承气汤治疗该病疗效甚佳。

2.4.2 前列腺增生症

詹院生[12]用桃核承气汤合桂枝茯苓丸 (茯苓30g, 败酱草15~30g, 赤芍15g, 桃仁、桂枝、牡丹皮各12g, 鹿角霜10~15g, 大黄、小茴香、苏叶各10g, 芒硝、生甘草各5g) 治疗前列腺增生42例, 7天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 治疗组治愈23例, 好转17例, 总有效率为95.1%。本病属“淋证”“癃闭”范畴, 多发于老年男性患者, 该病因年老肾气亏虚、血运无力、气虚血瘀导致脉络瘀阻, 凝结成块则为积[13]。故临床上用桃核承气汤为主方配补肾之品治疗该病收效颇佳。

2.5 腰痛

周东阳[14]用桃核承气汤为主方 (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 治疗腰痛21例, 治愈16例, 有效3例, 总有效率为90%。瘀血腰痛因瘀血阻滞经络导致气血不通, 腰痛卒发, 其痛如刺。瘀血为有形实邪, 故其疼痛特点为痛有定处且拒按。瘀为阴类, 得阳始运, 故白天疼痛稍轻, 夜晚阳气潜伏, 阴气较盛, 血运减缓, 则疼痛夜重[15]。腰者肾之府, 瘀血腰痛则是肾血瘀证典型的临床表现, 治以桃核承气汤活血祛瘀、通筋止痛可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2.6 乳糜尿

曹会波[16]用桃核承气汤为主方 (桃仁、红花、大黄、苍术各9g, 赤芍、丹参、地龙各15g, 天花粉18g, 桂枝、芒硝、黄柏、甘草各6g) 治疗乳糜尿15例, 10天后观察疗效, 结果治愈8例, 显效4例, 有效2例。本病属“膏淋”“尿浊”范畴, 本病初期由于湿热相搏于下焦导致分清失司, 湿邪阻滞气机, 致经络瘀滞不畅, 形成瘀血。西医认为本病主要病理是由于炎症反复发作, 淋巴结及淋巴管最后被增生的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所阻塞, 以致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不能回流所致, 而这一病理变化正符合中医瘀阻的病机, 因此运用活血化瘀的桃核承气汤治疗该病是行之有效的[17]。

2.7 盆瘀征

南振军[18]用桃核承气汤为主方 (桃仁、桂枝各10g, 酒大黄、元胡15g, 丹参30g, 炙甘草6g) 治疗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38例, 30天后观察疗效, 治疗组痊愈15例, 好转20例, 总有效率为92.1%。盆瘀征是指盆腔静脉血液运行迟缓, 回流不畅, 艰涩瘀滞而引起的一组证候群, 目前西医对该病认识尚不明确。中医认为盆腔这一部位属肾所管辖, 而盆腔静脉血运不畅又类似于血瘀证病机, 故盆瘀征属于肾血瘀证范畴, 临床治疗用桃核承气汤活血祛瘀可起到很好疗效。

3 病案举隅

3.1 糖尿病肾病

郑某, 男, 57岁, 2011年3月7日就诊。既往糖尿病病史7年, 予注射胰岛素治疗, 空腹血糖控制在9~14mmol/L近1个月余, 患者因劳累后出现双下肢水肿, 自觉口渴, 但饮水不多, 神疲乏力, 腰膝酸痛, 小便量少, 大便干。舌质紫暗, 苔薄, 脉沉细无力。查餐前血糖12.2mmol/L, 尿常规示蛋白尿 (++) 。诊断为糖尿病肾病, 治以补肾化瘀、益气养阴。拟方桃核承气汤合参芪地黄汤, 7剂服后诸症大减[19]。

3.2 泌尿系结石

王某, 男, 63岁。1985年9月13日就诊, 主诉近日排尿时有涩痛之感, 小便混浊而红。五月前在西南某医院经尿检, X光摄片及B型超声波检查。诊断为右侧尿路结石。服排石汤、五苓散等均未见效。现少腹隐痛胀满, 小便涩痛, 大便干结, 神倦乏力。舌淡苔白滑, 脉沉涩。诊断为泌尿系结石, 证属瘀血阻滞, 治以活血化瘀、利湿通淋。方用桃核承气汤加味治疗, 服药后诸症大减[20]。

3.3 慢性肾功能不全

张某, 女, 50岁。主诉患慢性肾炎十余年, 病情一直未稳定, 近一月来出现头晕耳鸣、恶心呕吐, 经对症治疗效不显, 1987年4月30日来诊。诊查:颜面苍黑, 精神不振, 口唇青紫, 恶心呕吐, 下肢浮肿, 舌质紫苔薄白, 脉沉涩。尿常规:蛋白 (++) 、红细胞 (+) 、白细胞 (+) 、颗粒管型偶见。查血:肌酐5.9mg%、尿素氮54mg%。肾图提示:两肾功能中等受损。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予以桃核承气汤加减方, 每日1剂。随病情变化加减治疗, 迭进160剂药, 尿常规检查:蛋白 (-) 、红白细胞 (-) 。查血:肌酐3.5mg%、尿素氮19mg%, 诸症基本消失, 病情稳定[21]。

3.4 男科疾病

3.4.1 前列腺炎

吴某, 男, 45岁, 于2003年4月25日就诊。尿频、尿急, 会阴部憋胀6个月, 骶部、腹股沟处间歇性胀痛, 腰部困重, 性欲减退, 精神不振, 面色少华, 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苔黄腻, 脉细涩。前列腺液检查白细胞++/HP, 卵磷脂小体+/HP, 诊断为前列腺炎。治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用桃核承气汤合猪苓汤, 水煎服, 每日1剂。连服1个月后诸症皆消, 复查前列腺液显示正常, 随访半年未复发[22]。

3.4.2 前列腺增生

杨某, 男, 65岁, 农民。1983年12月20日初诊:小便滴沥半年余, 曾请中医治疗, 予五苓、真武等不效。近5日小便全无, 腹膨硬而痛, 按之益甚, 彻夜难眠。西医肛检:前列腺Ⅰ度肥大, 中间凸出, 局部水肿。两日前曾导尿1次, 其后仍点滴不下, 大便近1周未解, 苔黄燥而干, 舌暗红, 边有瘀点, 脉沉涩。证属肾血瘀证, 拟桃核承气汤祛瘀攻下, 服药1剂大便得通, 小便淋漓而行, 3剂后, 小便得行癃闭得解[23]。

3.5 腰痛

刘某, 男, 75岁, 离休干部。因腰痛2年, 加重并连及少腹15天而于1990年3月27日入院。自诉近2年来常于气候变化时腰痛、其痛如刺, 痛处不移;15天前气温骤降, 腰痛如刀刺且连及少腹, 俯仰转侧不便, 曾服多种药物均未获效。证见 (除上述症状外) 便秘、腰部疼痛、少腹压痛拒按、舌暗红、苔薄白、脉弦。腰椎摄片报告为“增生性脊椎炎”。证系瘀阻经络, 治以活血祛瘀, 拟方桃核承气汤, 服药5剂后大便得下, 腰痛大减, 遂服药继续巩固治疗[24]。

4 结语

通过上述众多医家临床上对桃核承气汤有效案例统计以及典型病例的举案, 不难看出桃核承气汤治疗诸如糖尿病肾病、泌尿系结石、慢性肾功能不全、男科疾病、腰痛等肾血瘀证明显的肾系疾病有其独特的治疗效果, 而肾血瘀证无论从部位还是病机都与下焦蓄血证有着相似之处, 桃核承气汤作为治疗下焦蓄血证之主方, 以其特有的配伍及功效在治疗肾血瘀证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在临床上桃核承气汤治疗肾血瘀证还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摘要:桃核承气汤在肾血瘀型肾系疾病中发挥很大作用, 近年来桃核承气汤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对1985-2014年桃核承气汤治疗肾血瘀证的肾系疾病相关文献收集、整理、归纳, 总结出桃核承气汤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泌尿系结石、慢性肾功能不全、男科疾病、腰痛等肾血瘀型肾系疾病中疗效颇佳, 说明桃核承气汤可广泛运用于肾血瘀型肾系疾病的治疗。

肾血瘀证研究 篇3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胸痹,心痛病,气虚血瘀证,临床特点,回顾性研究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目前临床常见的重大疾病之一,多发于许多器质性心脏病的后期。中医药对于本病的预防与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是故本病的中医学研究引发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目前在中医学研究中,证候研究是重点与难点所在,亦有较多研究关注证候的规范化问题。从复杂性科学的高度入手,开展病证结合研究被认为是证候规范化研究的较好思路[1]。 前期研究中发现CHF的中医病因病机以虚实夹杂为特点,气虚血瘀证为其临床最为常见的证候之一[2,3]。本研究选择气虚血瘀证为研究对象,对临床特点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可望为其证候的规范化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在前期的临床病例回顾中,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了1 451 例CHF出院病人病例(2010 年12 月—2012年9月)[4],进行了相关的证候规范,并对本病的临床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与归纳。本次研究主要是对CHF气虚血瘀证临床上的年龄、性别分布、伴发疾病情况、中医病名诊断、心功能分级以及脑钠肽等特点进行提取归纳。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普陀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2010年12月—2012年9月收住的CHF气虚血瘀证病人。

1.2纳入标准

具备明确CHF、心功能分级以及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的病例。

1.3排除标准

重复出现的病例;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

1.4病例采集方法

病案室调阅病历。

1.5评价与筛选方法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整理病历,提取并录入数据信息,临床表现及体征的评价以本次发病情况为准。

1.6统计学处理

应用EXCEL、SPSS18.0等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年龄分布

经过总结统计,1 451例CHF病人中,气虚血瘀证128例,男性65例,女性63例;发病年龄方面,CHF为增龄性疾病,多见于80 岁以上的病人。进一步分析,发现气虚血瘀证在50岁以上,其中50岁~59 岁有14 例(10.9%),60 岁~69 岁有8 例(6.3%),70岁~79岁有38例(29.7%),80岁以上68例,占到总体的53.1%,可见,CHF气虚血瘀证的病人以80岁以上年龄段最为多见。

2.2年龄性别综合情况

本病证总体性别并无明显差异,将年龄与性别因素综合考虑后,CHF气虚血瘀证70岁以上的女性病人在构成比上高于同年龄段的男性病人,而50岁~70岁男性构成比与同年龄段的女性病人比较则相对高一些。详见表1。

例(%)

2.3并发疾病情况

CHF常出现在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在病例整理分析中亦发现,临床本病病人多有其他疾病伴发出现,涉及循环系统、内分泌、消化甚至呼吸系统等多科疾患,并发率在10%以上的疾病详见表2。

不难看出,冠心病作为CHF重要的原发疾病,亦是本病证最常见的并发疾病。除了以上并发率较高的疾病之外,本次研究还发现许多其他伴发疾病,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性心脏病、房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先天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冠脉综合征、风湿性心脏病、重症病毒性心肌炎、陈旧性心梗、帕金森病、前列腺增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痛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临床CHF病人病情之复杂,可见一斑。这些疾病虽然出现频次较少,却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

2.4中医病名诊断情况

中医学中并无CHF的病名,是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进行归属的,在本研究中,目前临床的中医诊断病名包括胸痹心痛病、喘病、心悸病、水肿病,而在128例CHF气虚血瘀证病人中,以胸痹心痛病为中医病名诊断的最多,有69例(53.9%)。2.5 症状表现归纳本病证的主要临床表现(出现率>10%)出现频次由高到低分布详见表3。

本病证病人多有胸闷、气促、心悸等症状,此外,还有病人出现便溏、汗出、口干、口唇紫绀、夜尿、颈动脉怒张、头痛等表现,值得进一步研究。主要舌、脉象(出现率>10%)的情况详见表4。

舌红、苔白、脉细为128例CHF气虚血瘀证病人的常见舌脉象,同时出现的还有舌青紫、舌胖、舌有齿痕、苔黄、苔滑、苔少、脉滑、脉涩、脉结代、脉缓、脉数、脉浮等。

2.6心功能分级与脑钠肽(BNP)

目前较多研究表明,CHF病情的轻重程度以及中医证型的分布与心功能分级情况、脑钠肽都有密切的关联,可以为CHF证型标准的量化提供参考与依据[5,6]。在本研究的128例CHF气虚血瘀证病人中,有明确心功能分级的有1 2 4例,总结发现,以心功能 Ⅲ 级最多,有8 4例(67.7%),其次为心功能Ⅱ级27例(21.8%),Ⅳ级有13例(10.5%);有BNP检测结果的病例共24 例,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衰分级标准(NYHA分级)[7],将BNP结果分为:1级(小于95pg/mL)、2级(95~221pg/mL)、3级(221~459pg/mL)、4级(459~1 006pg/mL)、5级(1 006pg/mL以上)五个等级,发现BNP在5级病人较多,共11例,4级5例,3级4例,2级3例,1级1例。具体规律仍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深入研究。

3 讨论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结果发现,CHF气虚血瘀证多见于80岁以上的病人;性别方面虽无明显差异,但是50岁~70岁男性以及70岁以上的女性病人相对较为多发;常并发冠心病、房颤、2型糖尿病、脑梗死等疾病;中医病名主要为胸痹心痛病;临床主要症状为:胸闷、气促、气急、心悸、下肢浮肿、乏力、寐差、头晕、胸痛、小便量少、舌红、苔白、脉细等;心功能Ⅲ级以及BNP在1 006pg/mL以上的病人相对较多。

随着CHF临床发病率的逐年攀升,医疗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也越来越关注本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而目前对于CHF气虚血瘀证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实验模型的确立以及临床疗效的观察与评价等方面[8,9,10,11]。相对而言,对本病证的临床规律以及辨证标准的研究较少,目前关于CHF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多是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2]进行的,即主症:心悸气短,胸胁作痛,颈部青筋暴露,胁下痞块,下肢浮肿。次症: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由于CHF的原发疾病较多,影响因素较纷繁,而证候本身更是人这一复杂巨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现象,是故现有的诊断原则以及标准很难满足临床辨证需求,亟待充实与完善。

肾血瘀证研究 篇4

关键词:气滞血瘀,诊断指标,德尔菲法,病证结合

气滞血瘀证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病证, 广泛存在于临床各种疾病病程中。本研究尝试找出气滞血瘀证的诊断指标, 并探讨不同疾病的气滞血瘀证诊断指标敏感度的差异, 为气滞血瘀证的病证结合研究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0年10月—2011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或住院的121例气滞血瘀证患者临床调查资料, 男30例, 女91例;年龄21岁~80岁 (54.6岁±14.4岁) ;病程半个月至40年, 平均6.5年。

1.2 纳入标准

经有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1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西苑医院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确诊其主证为气滞血瘀证;年龄≥18岁且≤80岁者。

1.3 排除标准

有精神异常或智力障碍者;气滞血瘀证在其证候诊断中为次证或伴随证候;兼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溶血性疾病者。

1.4 研究方法

1.4.1 德尔菲法

提取最新《中医药学名词》、《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2) 及《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气滞血瘀证的四诊信息并拆分为最小的信息单元格, 筛选出第1轮问卷的诊断指标。向20名全国知名中医临床专家、中医科研专家、中医诊断专家进行2轮专家咨询, 经统计分析及增删、合并、调整专家的补充和修改意见获得气滞血瘀证诊断指标。

1.4.2 临床调查

根据德尔菲法最终获得的各项指标制定临床调查表, 由调查人员向符合标准的患者进行临床调查。

1.5 统计学处理

1.5.1 德尔菲法

用SPSS 13.0进行统计。德尔菲法问卷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分为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5级, 分别赋值5、4、3、2、1, 请专家进行评分, 诊断指标的权重系数=其得分值/各项指标总得分值[1], 权重系数>平均算术权重系数 (即1/指标总数) 的指标反映专家认为其重要性较高。

1.5.2 临床调查

临床调查中, 因121例均为气滞血瘀证患者, 故指标的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 指标的敏感度=该指标的真阳性例数/气滞血瘀证例数, 即实际为气滞血瘀证而按照该指标的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气滞血瘀证的百分比, 反映该项指标发现气滞血瘀证患者的能力。

1.5.3 按主病分组对比

根据主病病种将临床调查病例分组, 用χ2检验对比各项指标在不同分组的敏感度。

2 结 果

2.1 德尔菲法 (见表1)

两轮调查问卷回收率、填写有效率100%, 专家积极系数100%。经专家咨询获取气滞血瘀证诊断指标20项:胸胁脘腹胀闷、胸胁脘腹疼痛、胸胁脘腹刺痛、疼痛时轻时重、情绪波动加剧、痞块时聚时散、善太息、嗳气则胀痛得减、肠鸣则胀痛得减、矢气则胀痛得减、舌紫或暗、舌有瘀斑瘀点、脉弦、脉涩、脉弦紧、脉弦涩、情志不畅症状加重、抑郁或郁怒、症状入夜尤甚、痛经。

第二轮问卷统计显示, 权重系数>平均算术权重系数0.050的指标有胸胁脘腹胀闷、胸胁脘腹疼痛、胸胁脘腹刺痛、舌紫或暗、舌有瘀斑瘀点、脉涩、脉弦涩、情志不畅症状加重, 反映专家认为其重要性较高。

2.2 临床调查 (见表1)

纳入临床调查的121例患者中除导致气滞血瘀证的主病之外, 既往史否认其他疾病的患者20例, 兼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101例。

据统计, 敏感度>50%的指标为:舌紫或暗、胸胁脘腹胀闷、情绪波动加剧、胸胁脘腹疼痛、疼痛时轻时重、情志不畅症状加重、抑郁或郁怒、嗳气则胀痛得减、脉弦、善太息, 其发生几率较大。

2.3 按主病分组比较 (见表2)

临床调查中患者的主病共18种, 构成比最大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61例, 构成比50%) , 其余所有病种构成比50%, 其余单个病种所占构成比均低于10%, 故将其视为一组, 与主病为冠心病组比较, 痞块时聚时散、脉弦涩、痛经在不同组的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 论

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临床病例的观察总结,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专家经验总结, 都需要密切结合临床实际, 方能去芜存菁, 具备更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本研究通过德尔菲法获取20项气滞血瘀证诊断标准, 且专家认为胸胁脘腹胀闷、胸胁脘腹疼痛、胸胁脘腹刺痛、舌紫或暗、舌有瘀斑瘀点、脉涩、脉弦涩、情志不畅症状加重几项指标重要性较高。而临床调查显示, 舌紫或暗、胸胁脘腹胀闷、情绪波动加剧、胸胁脘腹疼痛、疼痛时轻时重、情志不畅症状加重、抑郁或郁怒、嗳气则胀痛得减、脉弦、善太息, 这些指标敏感度较高。二者意见有一定出入;而对病例按主病分组对比表明, 指标在不同组中的敏感度也并不完全一致。这些分歧的产生可能与这121例患者同证异病有关。专家意见与临床调查、主病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统计结果的相同之处体现了“异病同证”的共性;而相异之处则提示气滞血瘀证在不同的疾病中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体征特点, 采用完全舍病从证的方法来诊断和研究证候是非常困难的, 故在证候研究中宜采用病证结合思路, 而非完全脱离疾病来研究证候。

囿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 本研究仅进行了小样本量临床调查, 且本研究中患者年龄偏大、病程较长、既往史较复杂, 可能会影响到统计结果。今后尚需收集更大样本量的病例资料, 为进一步的病证结合研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肾血瘀证研究 篇5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属中医“脱疽”、“痹证”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属于本虚标实证,久病伤气、伤血、伤津,致气虚血瘀、痰浊壅阻,气滞血瘀、痰瘀阻络。瘀血贯穿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始末[3],是发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下肢血管病变随瘀血加重而加重。故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中医瘀血有着共同病理改变。本研究室通过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辨证分型,研究各证型与血脂、血流变、瘀血证积分关系以及病程与瘀血证积分关系,探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中医病机,从而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治疗提供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室观察研究了198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患者,为保定市第一中医院住院患者,自2009年8月至2012年11月病例。198例男性101例,女性97例,平均(51.8±11.6)岁,下肢血管病变最短1月,最长6年,平均(3.9±1.5)年。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4],并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周围血管病诊断标准(2)确诊,并经过下肢血管彩色多谱超声检查,均存在下肢血管动脉硬化、管壁增厚、斑块形成、或管腔狭窄。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或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或其它严重躯体疾病不能配合检查者。

1.3 研究方法

全部患者予糖尿病常规治疗,将血糖控制在基本正常范围内,必要时应用胰岛素降糖,血糖:空腹≤7 mmol/L,餐后2小时≤10 mmol/L;并口服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到正常范围,血压<140/90 mmol/L,血糖、血压达标后,入组进行观察。

1.3.1 中医证候分型

本研究室以既往研究结果为基础,根据中医理论,并参考陈淑长[5]、何晓兰[6]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分型方法研究制订了以症状、体征、舌象、脉象为主要依据的症候分型标准:(1)气血两虚寒凝型:患肢发凉、麻木、疼痛,遇寒加重,遇温减轻,患肢皮肤色白皮温低,舌淡暗,苔白,脉沉细涩或弦紧;(2)湿热闭阻型:患肢灼热疼痛,遇热加重,遇凉稍轻,皮肤色红,舌质暗红或有裂纹,苔黄或黄腻,脉弦滑;(3)脾肾阳虚型:患肢疼痛不严重或无疼痛,兼下肢浮肿明显,皮温低,皮肤色暗或干性坏死呈黑色,舌体胖大质紫暗有齿痕,苔薄白或厚腻,脉沉细涩无力。

1.3.2 观察指标

实验室指标:(1)血脂、血流变;(2)中医血瘀证积分,据王阶等[7]提出的诊断标准:据舌象、脉象、疼痛、肿块、血块、出血、皮肤、月经、肢体、腹水等异常,以及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及经活血化瘀治疗有效,计算血瘀证积分:积分<19分为非血瘀证,积分20~49分为轻度血瘀证,积分>50分为重度血瘀证。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由专人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描述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如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则用LSD法进一步做样本均数之间的两两比较。假设检验均以a=0.05(双侧)作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中医辨证分型

气血两虚寒凝型75例,湿热闭阻型77例,脾肾阳虚型46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证型与瘀血证积分关系,见表1。不同证型瘀血积分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94,P<0.05),进一步对组间做两两多重比较,湿热闭阻型与气血两虚寒凝型比较,脾肾阳虚型与气血两虚寒凝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湿热闭阻型与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瘀血患者各证型瘀血程度不同,从轻至重依次为兼气血两虚寒凝、湿热闭阻、脾肾阳虚。

注:与气血两虚寒凝型比较,aP<0.05;与湿热闭阻型比较,bP<0.05

2.2 各证型与血脂关系

不同证型总胆固醇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72,P<0.05),进一步对组间做两两多重比较,湿热闭阻型、脾肾阳虚型与气血两虚寒凝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湿热闭阻型与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证型甘油三酯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97,P<0.05),进一步对组间做两两多重比较,湿热闭阻型与气血两虚寒凝型比较,脾肾阳虚型与气血两虚寒凝型比较,脾肾阳虚型与气血两虚寒凝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证型高密度脂蛋白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26,P<0.05),进一步对组间做两两多重比较,湿热闭阻型与气血两虚寒凝型比较,脾肾阳虚型与气血两虚寒凝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证型低密度脂蛋白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45,P<0.05),进一步对组间做两两多重比较,湿热闭阻型、脾肾阳虚型与气血两虚寒凝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湿热闭阻型与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均有不同程度血脂改变,改变程度从重至轻依次为脾肾阳虚、湿热闭阻、气血两虚寒凝。见表2。

注:与气血两虚寒凝型比较,aP<0.05;与湿热闭阻型比较,bP<0.05

2.3 各证型与血流变关系

不同证型高切粘度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64,P<0.05),进一步对组间做两两多重比较,湿热闭阻型与气血两虚寒凝型比较,脾肾阳虚型与气血两虚寒凝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湿热闭阻型与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低切粘度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53,P<0.05),进一步对组间做两两多重比较,湿热闭阻型、脾肾阳虚型与气血两虚寒凝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证型血浆粘度经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纤维蛋白原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52,P<0.05),进一步对组间做两两多重比较,湿热闭阻型、脾肾阳虚型与气血两虚寒凝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可见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均有不同程度血液流变学改变,改变程度从轻至重依次为兼气血两虚寒凝、湿热闭阻、脾肾阳虚。见表3。

注:与气血两虚寒凝型比较,aP<0.05;与湿热闭阻型比较,bP<0.05

2.4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病程与瘀血证积分关系

不同病程瘀血积分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73,P<0.05),进一步对组间做两两多重比较,病程2~5年与病程<2年比较,病程>5年与病程<2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程2~5年与病程>5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均有不同程度瘀血,其瘀血程度与病程长短正相关。见表4。

注:与病程<2年比较aP<0.05;与病程2~5年比较bP<0.05

3 讨论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属中医“脱疽”、“痹证”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属于本虚标实证,久病伤气、伤血、伤津,致气血两虚,阴虚生热、脾虚生湿,后期阴虚日久及阳致阴阳两虚。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中医辨证分型目前缺乏统一的标准,绝大多数医学者认为该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本虚为气血阴阳,标实为寒凝、湿热、瘀血、痰浊。因参考标准不同,各医家辨证分型不同。本研究室根据临床观察,结合既往研究结果,发现早期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肢体发凉、麻木、疼痛,遇寒加重,遇温减轻,皮肤色白皮温低,创面棕灰,创口日久不敛,舌淡暗,苔白,脉沉细涩或弦紧,气血两虚表现明显。中期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患肢溃疡、流恶臭脓水、灼热疼痛,遇热加重,遇凉稍轻,皮肤色红,常伴发热、口渴、便秘,舌质暗红或红绛有裂纹,苔黄或黄腻,脉弦滑,表现为湿热证候。后期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患肢疼痛不严重或无疼痛,皮温低,溃面色晦暗、肉芽生长缓慢或干性坏死呈黑色、迁延难愈甚或需要截肢,兼下肢浮肿明显、大便溏薄,舌体胖大质紫暗有齿痕,苔薄白或厚腻,脉沉细涩无力,故辨证为脾肾阳虚。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中医分型研究及其与血脂血流变关系研究报道较多[8],但少见其各中医证型与瘀血证积分及血脂血流变关系研究。很多研究表明,临床对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治疗,无论何种分型、病处何期,均应将活血化瘀放于首位,活血化瘀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发挥中医药整体辨治、多靶位的特长,对抑制下肢血管斑块变大、延缓血管闭塞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中医瘀血有着共同病理改变。瘀血是糖尿病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是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以上研究,本课题得出以下结论:(1)瘀血贯穿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全过程;(2)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各证型瘀血程度不同,由轻到重依次为气血两虚寒凝、湿热闭阻、脾肾阳虚;(3)病程长短与瘀血程度呈正相关,病程越长瘀血表现越重;(4)瘀血程度越重,其血脂、血流变异常越明显。通过本研究,期望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临床用药及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应重视活血化瘀。

摘要:目的 研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辨证与瘀血相关性。方法 198例已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气血两虚寒凝、湿热闭阻、脾肾阳虚型,进行中医瘀血证积分、血脂、血流变、病程观察,研究各分型瘀血证程度。结果 (1)瘀血贯穿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全过程;(2)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各证型瘀血程度不同,由轻到重依次为气血两虚寒凝、湿热闭阻、脾肾阳虚;(3)病程长短与瘀血程度呈正相关,病程越长瘀血表现越重;(4)瘀血程度越重,其血脂、血流变异常越明显。结论 临床中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时应重视活血化瘀。

关键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分型,瘀血证

参考文献

[1]胡敏,郭瑞林.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2]梁燕华,吕安林,宋延彬,等.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易患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15(12):924-925.

[3]仝小林,赵煜,毕桂枝,等.试论中医“治未病”及“络病”理论在糖尿病微血管病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07,48(6):485-486.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Dfinition Diaganosis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S].Geneva:WHO,1999.

[5]葛芃,陈淑长.中医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J].糖尿病之友,2008,(4):50.

[6]何晓兰.通络活血方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37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4):53-54.

[7]王阶,陈可冀,翁维良,等.血瘀证诊断标准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10):585-589.

肾血瘀证研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均来源于2006年6月—2007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中医医院内科病房住院病例。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例共57例。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血瘀证诊断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于1982年制定、1986年修订的血瘀证诊断标准。其中血瘀证组14例, 血瘀证检出率为25%, 男6例, 女8例, 年龄 (55.12±6.67) 岁, 病程 (7.29±3.24) 年;非血瘀证组43例, 男23例, 女20例, 年龄 (53.17±13.47) 岁, 病程 (6.68±4.29) 年。两组年龄、性别、职业构成等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过程中无病例脱落。

1.1.1 纳入标准

高血压病诊断采用199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高血压联盟制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试行本) 》:收缩压≥18.7 kPa或舒张压≥12.0 kPa为高血压;年龄45岁~75岁。

1.1.2 排除标准

继发性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者;伴重度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 肝脏、肾脏、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精神病患者, 妊娠、哺乳期妇女;年龄不满45岁或超过75岁者;拒绝参加研究者。

1.2 仪器与试剂

1.2.1 仪器

TDL-5000B放免专用冷冻离心机 (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SN-695B型智能放免γ测量仪 (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日环仪器一厂) ;MK3酶标仪 (热电上海仪器有限公司) 。

1.2.2 试剂

脂联素、抵抗素ELISA试剂盒由美国ADL公司生产, 上海卓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代理;肿瘤坏死因子、内皮素放免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生产;胰岛素放免试剂盒由天津协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瘦素放免试剂盒由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放免所生产。

1.3 方法

1.3.1 标本制作

全部操作过程中, 室内温度控制在18 ℃~25 ℃。空腹测体质量、身高后, 取静脉血5 mL, 于含有30 μL EDTA和40 μL抑肽酶的试管中加入2 mL血液, 混匀, 于空试管中加入血液3 mL自凝。抗凝血立即以4 ℃、3 000 r/min离心10 min, 取血浆1 mL, 置-20 ℃冰箱保存备用。自凝管在室温下自凝析出血清后, 以4 000 r/min, 4 ℃离心20 min, 取血清1.5 mL, 分为2份, 酶法检测血清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 另一份置-20 ℃冰箱保存备用。

1.3.2 检测分析

取血浆或血清一份, 室温下复融, 置4 ℃, 3 000 r/min离心5 min, 取上清液测定。根据药盒说明书提供的加液程序操作, 由MK3酶标仪检测, 或SN-695B型智能放免γ测量仪预先编制程序, 直接给出有关参数、标准曲线, 计算样品浓度。酶免分析在广西中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进行, 放免检测在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同位素实验室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9.1 for windows软件包完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方差齐性检验采用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方差不齐时采用t’检验) , 并作总体样本多元线性相关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血清抵抗素、脂联素、瘦素、胰岛素水平比较 (见表1)

与非血瘀证组比较, 血瘀证组瘦素浓度升高, 脂联素水平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血清抵抗素、胰岛素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2)

与非血瘀证组比较, 血瘀证组血浆内皮素浓度升高 (P<0.05) , 血浆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多元线性相关分析

以抵抗素为因变量, 以瘦素等脂肪因子、糖脂代谢指标为自变量, 进行总样本多元线性相关分析。由简单相关系数矩阵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抵抗素与脂联素、瘦素、胰岛素等均未见显著相关关系 (P>0.05) ;脂联素与瘦素 (r=-0.150 8, P=0.085 3) 、胰岛素 (r=-0.203 2, P=0.106 8) 呈负相关趋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HDL-C正相关 (r=0.260 6, P<0.05) ;瘦素与胰岛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r=0.714 2, P<0.01) 。

3 讨 论

抵抗素是2000年由Steppan发现的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激素。其生物学效应仍不完全清楚, 主要是对抗胰岛素, 使血糖水平升高、脂肪细胞增生而致肥胖。许多研究结果表明, 抵抗素降低糖耐量, 与中心型肥胖、胰岛素抵抗有关, 从而在糖尿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近期研究结果显示, 抵抗素参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稳态的调节。因此推测抵抗素在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有重要病理生理学作用。但是本研究未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抵抗素与瘦素、胰岛素等脂肪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也未见到其与内皮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 与何玉娟等[1,2]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抵抗素不是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病和血瘀证形成的关键因素, 有待进一步研究。

脂联素是1995年由Scherer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特异性分泌的一种蛋白激素。血清含量与体质量指数呈负相关, 糖尿病患者血浆含量降低, 而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糖尿病患者含量更低, 表明脂联素在调节糖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脂联素还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应, 并参与血管损伤的修复。本研究结果发现, 高血压患者脂联素, 在血瘀证与非血瘀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且与HDL-C呈正相关, 表明脂联素具有防止高血压及高血压病患者血瘀证形成的作用;发现脂联素与瘦素、脂联素与胰岛素呈负相关趋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目前大多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3]。

瘦素是一种脂肪组织源激素。给予肥胖基因发生突变而缺乏瘦素的肥胖鼠外源性重组瘦素, 可使其摄食减少, 能量消耗增多, 体质量下降, 高血糖得以纠正。但是对于大多数肥胖患者而言, 瘦素抵抗导致糖利用障碍, 脂肪量进一步增加, 甚至诱发代谢综合征乃至糖尿病。本研究结果显示:瘦素与内皮素相关, 二者在血瘀证与非血瘀证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瘦素与血瘀证的联系可能是通过调节相关血管活性因子表达实现的。与苏彤春等[4]及我们既往的研究结果[5,6,7]基本一致, 但与陆红等[3]研究结果不同,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玉娟, 王卫民, 崔永生.原发性高血压与血清抵抗素、脂联素水平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9) :84-85.

[2]董平栓, 王绍欣, 李志鹃, 等.肥胖高血压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 2008, 29 (14) :84-86.

[3]陆红, 朱翠凤, 周薇.脂肪内分泌激素在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中的表达[J].中华全科医学, 2009, 7 (5) :451-453.

[4]苏彤春, 霍海洋.原发性高血压血清瘦素水平变化[J].山东医药, 2008, 48 (19) :101-102.

[5]陈利国, 陈贵海, 李永峰, 等.高血压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22 (10) :745-747.

[6]陈贵海, 孙建, 陈利国.肥胖与血瘀证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11) :206-209.

肾血瘀证研究 篇7

关键词:益气活血汤,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河源市中医院内科住院治疗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汤。经统计学检验,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力衰竭计分、中医证候积分、NYHA心功能、LVEF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1]) (1) 左室增大、左室收缩末期容量增加及LVEF≤40%; (2) 有基础心脏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 (3) 有或无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 (水肿) 等。

心功能分级标准:纽约心脏协会 (NYHA) 心功能分级标准, Ⅰ级:患者患有心脏病, 但活动量不受限制, 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轻度受限, 休息时无自觉症状, 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一般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 体力活动后加重。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2]。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 中医心力衰竭诊断且为气虚血瘀证者。 (2) 符合心功能分级Ⅱ~Ⅲ级者。 (3) 年龄40~75岁, 性别不限。 (4) 自愿加入此次研究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者。

1.4 治疗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 按住院时间先后编为1~60号,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以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汤为治疗组, 单纯西医常规治疗为对照组。

1.4.1 西医常规治疗

常规卧床休息, 低盐低脂饮食, 控制入水量, 氧气治疗和心电监护等一般治疗, 同时积极祛除诱发因素:如感染, 高血压, 高血脂等。口服西药均来自河源市中医医院。

氢氯噻嗪片口服25mg每日1次

螺内酯片口服20mg每日1次

贝那普利片口服10mg每日1次

美托洛尔片口服12.5mg每日2次

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口服20mg每日2次

肠溶性阿司匹林片口服100mg每晚1次

氟伐他汀钠胶囊口服40mg每晚1次

心绞痛急性发作时, 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

1.4.2 益气活血汤

处方:党参10g, 黄芪30g, 沉香10g, 当归15g, 桃仁10g, 赤芍10g, 益母草15g, 杏仁10g, 白术10g, 地龙10g, 茯苓10g。煎服法:日1剂, 取水1000mL, 煎取300mL, 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次。

1.5 疗效性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1.5.1 心力衰竭计分

显效:治疗后积分减少75%以上者。有效:治疗后积分减少在50%~75%者。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不足50%者。加重:治疗后积分超过治疗前积分者。

1.5.2 NYHA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力衰竭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者。有效:心功能进步1级, 而不足2级者。无效:心功能提高不足1级者。恶化:心功能恶化1级或1级以上者。

2 结果

2.1 心力衰竭计分疗效比较

见表1。

注:★P<0.05

2.2 NYHA心功能疗效比较

见表2。

注:P<0.05

2.3 治疗前、后LVEF比较

见表3。

注:P<0.01

2.4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4。

注:P<0.05

2.5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5。

注:P<0.05

2.6 安全性观测

治疗过程中, 两组患者对药物均能耐受, 未出现皮疹、蛋白尿、白细胞减少、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心电图无恶化和新出现的ST-T改变。治疗后, 两组各项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 未出现不良反应, 说明益气活血汤有良好耐受性。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综合征, 表现为心排血量不足, 不能维持机体代谢所需的氧供的病理生理状态, 是临床上各种心脏病的最终结局。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 本虚是以心气亏虚为主, 标实主要是血癖水停。心气虚衰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基础, 血瘀是其中心病理环节, 水停为其最终结果。心气虚衰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基础, 心气不足存在于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的全过程, 也是慢性心力衰竭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证候。心气充足、旺盛, 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 血液才能循脉正常地运行于周身, 充分发挥血液的营养作用。若心气亏乏,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则出现严重障碍, 导致气血瘀滞, 脉道受阻, 血留于脉外或滞于脉中, 瘀化为水, 形成本虚而标实的病理改变。益气活血汤以黄芪、党参补益心脾, 配以桃仁、益母草等活血利水等辨证施治。

本研究表明益气活血汤在改善心力衰竭计分、中医证候积分、NYHA心功能疗效、LVEF及均优于对照组。说明益气活血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疗效肯定, 且无良反应。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12) :10761095.

[2]朱文峰.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M].长沙:湖南科技出社, 1999:239-241.

上一篇:风险投资溯源下一篇:大蒜提取物抑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