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气滞

2024-12-15

血瘀气滞(共8篇)

血瘀气滞 篇1

痛经在中医学上又称为“经行腹痛”, 并将其分为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和肝肾不足型。气滞血瘀多因情志不畅, 肝郁气滞, 气机不利, 血行受阻, 冲任胞脉不畅, 经血滞于胞宫所致[1]。主要表现为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 疼痛剧烈时病人脸色苍白、出冷汗、全身无力、四肢厥冷, 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头痛等症状。现介绍针灸、拔罐结合汤药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方法及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针灸临证手册》病人主诉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 或伴有乳房胀痛, 经量少不畅, 色紫黑有块, 块下痛减, 舌紫黯或有瘀点, 苔薄、白, 脉沉弦或涩。经B超及妇科检查, 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病人多为月经初潮后3年~5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轻妇女。以护理学院30名经期有以上症状的在校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19岁±3岁, 月经周期28 d±3 d, 经期为3 d~6 d, 经色、经量基本属上述情况。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嘱病人取仰卧位, 双腿伸直, 并放松身体和心情。针刺选穴:气海、太冲、地机、三阴交、足三里[2]。取毫针刺气海穴, 快速捻转, 以针感放射到阴部为佳。三阴交和足三里针刺后用平补平泻法, 并留针30 min[3], 出现的针感为酸、麻、胀、重感, 有时为一种, 有时几种同时存在。10 min行针1次, 针后拔罐10 min~15 min, 每天1次。选择在月经来潮前1周进行, 治疗3个疗程, 经期前1 d或2 d停止。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病人隐私和安全, 针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意病人有无晕针等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与此同时采用调经汤治疗。药物组成:川芎、艾叶、小茴香各15 g, 当归、丹参、甘草、胡索、木香各200 g, 香附、枳实、乳香没药各5 g水煎服。每次月经来潮前1周服4剂, 每天1剂, 连用3个月[4]。

1.2.2 疗效标准

痊愈:行经时疼痛消失;好转:行经时疼痛明显减轻, 无效:行经时疼痛无改变。

2 结果

连续3个疗程后病人主诉疼痛减轻, 痊愈10例, 好转18例, 无效2例, 有效率93.3%。

3 讨论

经期疼痛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女性的生活和工作, 西医治疗往往治标不治本且副反应大, 而中医在治疗痛经方面有相当优势, 针灸治疗舒经活络, 活血化瘀, 调理肾和胞宫。其功效在临床上已得到充分证实, 同时配合调经汤药理气疏肝、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摘要:对30例气滞血瘀型痛经的病人进行针灸、拔罐结合调经汤药治疗,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病人主诉疼痛减轻, 痊愈10例, 好转18例, 无效2例。

关键词:痛经,针灸,拔罐,汤药,气血瘀滞型

参考文献

[1]朱运喜, 刘文杰.实施用针罐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01-204.

[2]赵商勋, 金蓉.针灸治疗痛经的选穴与机理研究现状[J].针灸临床杂志, 2009 (1) :1.

[3]赵莉.原发性痛经针灸治疗概况[J].中医杂志, 2004 (7) :654-656.

[4]胡敏.中药内服配合针灸治疗痛经32例[J].四川中医, 2004, 2 (11) :60-61.

血瘀气滞 篇2

【关键词】 加味瓜篓薤白汤;冠心病;气滞血瘀证

冠心病气滞血瘀证属于中医胸痹范畴,关于加味瓜篓薤白汤对该证的治疗,《金匮要略》即有明确记载。加味瓜篓薤白汤具有理气活血、化痰通络的效果,对各种类型的冠心病均有一定程度的疗效。本次研究以80例冠心病气滞血瘀证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和比较了加味瓜篓薤白汤用于冠心病气滞血瘀证临床治疗的疗效,旨在评价加味瓜篓薤白汤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收到了理想的成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科于2009年8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气滞血瘀证患者,均符合WHO关于心绞痛的诊断标准,符合我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冠心病气滞血瘀证的诊断标准,同时均未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或急性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按照自愿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3例,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45~77岁(平均61.3岁);对照组37例,男性23例,女性14例,年龄47~76岁(平均62.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分度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治疗(消心痛、倍他乐克、阿司匹林);治疗组在以上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瓜篓薤白汤(丹参20g,瓜蒌15g,薤白15g,三七15g,杜仲12g,制半夏12g,),2周为一个疗程,于两个疗程后评价两组疗效。

1.2.2 临床症状改善评定 显效:轻者症状基本消失,重者症状降至轻度以下;有效:疼痛频率、程度、时间均明显下降;无效:症状基本无变化;恶化:症状无改善,反而加重。

1.2.3 心电图改善评定标准 显效:心电图基本恢复至正常心电图标准;有效:心电图ST段回升但仍未恢复正常、倒置T波改善、传导阻滞有所改善;无效:心电图表现基本无改善;恶化:心电图表现无改善,反而加重。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全部数据统一采用SPSS 16.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数据组间比较采用chi-square检验法,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改善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显效28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70%;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11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67.57%。两组临床症状改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2.2 心电图表现改善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显效22例,有效1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4.42%;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16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51.35%。两组临床症状改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3 讨论

現代医学认为,冠心病气滞血瘀证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暂时性心肌缺血缺氧造成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属“胸痹”范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不足,标实为血瘀、寒凝、气滞、痰浊等,心脉不通,不通则痛[1-3]。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心脉瘀阻,中医治疗则以补虚理气、活血化瘀为主,常用药为丹参、川芎、甘草、黄芪、当归、赤芍、红花、瓜蒌、党参、薤白等药物应用较多。加味瓜蒌薤白汤首见于《金匮要略》,是主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的驰名古方。 瓜蒌仁中的栝蒌酸对肾上腺素刺激的人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使前列腺素类代谢变化,抑制血小板环氧合酶活性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本研究显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加味瓜篓薤白汤治疗后,冠心病气滞血瘀证患者在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善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加味瓜篓薤白汤是治疗冠心病气滞血瘀证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雁滨.加味瓜蒌薤白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08,5(34):81-82.

[2] 冯文娜.加味瓜蒌薤白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08,23(4):465-466.

血瘀气滞 篇3

关键词:气滞血瘀型闭经,疏肝活血通经汤,临床疗效

闭经是妇科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它病症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种, 即原发性闭经 (患者18岁后仍未行经) 和继发性闭经 (患者正常绝经前出现停经, 且时间在6个月以上, 哺乳和妊娠期除外) [1]。引起闭经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受凉、大怒、抑郁、内分泌失调、其他疾病影响等。闭经对患者身体健康的危害较大, 容易导致内分泌紊乱, 引发一系列的不良症状和并发症[2]。因此, 必须要加强对闭经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上对闭经的治疗多是西医药物治疗和中医汤药治疗, 两种方法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 我院妇科门诊收治的气滞血瘀型闭经患者376例。按照入院就诊时间将她们划分成两组。对对照组的100例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方法进行临床治疗, 对观察组的276例患者采用中医疏肝活血通经汤进行临床治疗, 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效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以来, 在我院妇科门诊进行治疗的376例气滞血瘀型闭经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就诊时间将她们随机划分成两组, 即:对照组100例患者, 年龄20~38岁, 平均年龄为 (26.4±3.5) 岁;闭经时间3~7个月, 平均闭经时间为 (4.8±1.3) 个月;未婚患者37例, 已婚患者63例。观察组276例患者, 年龄19~40岁, 平均年龄为 (28.6±3.2) 岁;闭经时间4~7个月, 平均闭经时间为 (5.0±1.6) 个月;未婚患者113例, 已婚患者163例。经过临床比较, 两组患者的症状表现均符合气滞血瘀型闭经的临床确诊标准, 且在年龄、病程、婚姻情况以及临床症状等基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性不明显, 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方法进行临床诊治。具体方法为:给予患者口服克龄蒙片 (生产商家:DELPHARM Lille S.A.S;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06) , 1片/次, 1次/天, 连续用药3周。

1.2.2 观察组:

对患者采用中医疏肝活血通经汤进行临床诊治。药方为:熟地12 g, 当归12 g, 坤草12 g, 香附10 g, 柴胡10 g, 白芍10 g, 郁金10 g, 茯苓10 g, 白术10 g, 红花10 g, 泽兰10 g, 川芎10 g, 甘草6 g。其胸胁胀痛患者, 可增添元胡、炒枳壳、川楝子;便秘严重患者, 可增添生大黄、郁李仁、火麻仁;少腹冷痛患者, 可增添艾叶、肉桂、吴萸;肾虚腰痛患者, 可增添杜仲、桑寄生、川断。将药材冷水煎服, 1剂/天, 2次/剂, 分早晚各服用一次。

1.3 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月经恢复来潮, 且经期、血量等连续三次以上保持正常;显效:患者月经恢复来潮, 但经期不太规律;有效:患者月经恢复来潮, 且经期不规律、血量较少;无效:患者未恢复来潮。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病例数×100.0%[3]。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1.0软件对两组气滞血瘀型闭经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效果进行统计学对比和分析, 并进行χ2检验。当P<0.05时, 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临床比较分析显示, 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为4 3.0% (43/100) , 治疗总有效率为75.0% (75/100) ;观察组的临床治愈率为67.03% (185/276) , 治疗总有效率为95.29% (263/276) ,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气滞血瘀型闭经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血隔”、“闭经”的范畴, 它的主要发病原因是患者由于邪气阻隔、情志不畅、抑郁寡欢等, 导致气滞血瘀、肝气郁结, 胞脉不畅, 从而造成经络不通、气血不和、血不下行, 形成闭经。因此, 其临床治疗的主要方向是活血化瘀、疏肝理气[4]。疏肝活血通络汤由当归、熟地、坤草、等药材组成, 具有良好的解郁疏肝、疏通经络、活血养血、益气健脾的功效, 能够有效的根除气滞血瘀型闭经患者的病症, 达到“移情、易性”的目的[5]。本次临床研究表明, 采用疏肝活血通经汤进行治疗的276例气滞血瘀型闭经患者, 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95.29%) 远远高于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患者 (75.0%) , 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由此可见, 采用中医疏肝活血通经汤对气滞血瘀型闭经患者进行临床诊治, 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闭经症状, 调节内分泌平衡,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而更好的帮助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黄家茹.中医药治疗闭经临床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 2009, 1 (6) :67-69.

[2]杨景海, 万平, 周敏兰.疏肝活血通经汤治疗气滞血瘀型闭经69例[J].光明中医, 2008, 3 (16) :48-49.

[3]黄歆.自拟疏肝活血汤治疗肝郁血瘀型闭经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13, 5 (20) :109-110.

[4]蒋铃, 何贵翔.继发性闭经中医药治疗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7 (16) :205-208.

血瘀气滞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眼眶骨折76例,均为单侧眼眶骨折,其中男62例,女18例,左侧49例,右侧31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年龄在2~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2.4)岁;2)无严重颅脑损伤,无精神病病史;3)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眼科全书中眼眶骨折的诊断标准[2];4)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眼科中的关于气滞血瘀型眼眶骨折的诊断标准[3];5)愿意参加本研究,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3 排除标准

1)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及精神疾病;2)凝血功能异常者;3)不同意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降眼压、减轻水肿、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20%甘露醇125 m L静脉点滴,2次/d;地塞米松5 mg,1次/d;VB15 mg肌注,2次/d;甲钻胺片0.5 mg口服/,3次/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24 h后给予患者口服红元胶囊(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制剂室研制,组方:土鳖虫10 g、红花5 g、三七5 g、延胡索5 g、冰片2 g、大黄3 g、穿山甲2 g,直接粉碎,过12目筛,装入胶囊,100粒/瓶,0.4 g/粒,生产批号:为041026,3粒/次,3次/d。治疗14 d。

2.2 护理干预

1)病房环境设计:病房窗帘为浅蓝色;病室温度在24~26℃,湿度为50%~60%,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2)定期进行心理干预,安抚患者的情绪;3)按时对患者进行有关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嘱患者勿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海鲜、牛羊肉等,多吃富有维生素及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5)嘱患者采取头高、健侧卧位,可减轻局部血瘀水肿,促进局部血运,增加局部组织氧和饱和度,利于组织新陈代谢及恢复。

2.3 疗效标准

治愈:骨折处完全复位,无复视,眼位正,眼球运动正常;无眼球内陷;眼球突出度检查正常;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消失。好转:正前方视野无复视,第一眼为正,眼球运动轻度受限;眼球内陷不明显,眼球突出度检查两眼相差≤2 mm;局部红肿、疼痛症状减轻。未愈:复视、眼位偏斜,眼球运动明显受限;眼球内陷,眼球突出度检查两眼相差≥2 mm;局部红肿、疼痛症状无改善。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用χ2检验。

3 结果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体会

眼眶骨折是累及眶缘和眶腔骨壁的骨折。单纯眼眶骨折并不多见,但它易与颌面部其他骨骼合并骨折,颧骨、额骨、鼻骨和上颌骨Le FortⅢ型骨折均易累及眼眶,甚至导致眼球损伤。气滞血瘀型眼眶骨折是指患者由于眼眶骨折的病理改变引起患者体内气的运行不畅,于眼眶骨折部位产生阻滞的病理改变,临床主要表现为眼眶局部出现胀满或疼痛的症状;气滞久则可引起血瘀,使局部的疼痛加剧,甚则结成肿块或腐损肌肉,常遗留明显畸形。以往治疗气滞血瘀型眼眶骨折即便是掌握好手术时机,做到及时准确手术也常常留有不同的并发症,如下眼睑下垂、复视、眼球活动障碍、眶下神经损伤、泪囊损失、球后出血等,为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笔者在积极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本院制剂室自制的红元胶囊联合护理干预治疗气滞血瘀型眼眶骨折,有效率从原来的50%提高到80%,说明了红元胶囊联合护理干预治疗气滞血瘀型眼眶骨折有显著疗效。红元胶囊组方中土鳖虫其性寒,味咸,有散血瘀、消癥结、接骨续筋、消肿止痛之功效[4];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此药还具有增强纤溶活性、溶解血栓形成的作用[5]。红花辛,温,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红花中含有红花黄素、红花甙、红花醌甙等成分,具有抑制血小板集聚,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抑制体外血栓形成等作用;三七有止血活血等作用[6],含有皂苷、黄酮、挥发油、氨基酸、多糖、淀粉、蛋白质等以及部分无机化学成分如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和钴、钼、铯等微量元素,具有镇静、止痫、抗炎、提高免疫力及增加记忆力等作用;延胡索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等作用,含有树脂、树胶、挥发油等,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血管通透性并有镇痛和抗炎等作用。冰片具有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冰片中含有龙脑右旋龙脑薇草烯,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及抗缺氧作用。大黄,性味苦,寒,活血祛瘀、泻火解毒;现代研究表明大黄有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防止便秘,抗感染,增加免疫力等作用;穿山甲有消肿排脓、通络搜风、通经下乳等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穿山甲具有抗炎、增加组织对缺氧、缺血的耐受性,提高人体免疫力等作用。总之红元胶囊组方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作用,提高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增加微循环的血供,消除局部血栓,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镇静、止痛,缓解紧张的情绪状态等作用。联合护理干预也可以消除患者由于眶骨骨折产生的恐惧、愤怒、紧张等不良情绪,保持患者机体内活性物质稳定,神经递质传导正常,保持患者免疫力正常,可以消除由于外部不良刺激人体产生应激反应致使血管紧张素等物质的增加,利于局部消肿,循环通畅,药物顺利达到局部,并及时发挥药效病且达到最好疗效。因此骨折处消肿加速,愈合加快,病情得以恢复。

参考文献

[1]Manolidis S,Weehs BH,Kirby M,et al,Classification and surgical management of orbital fractures:Experience with 111 orbital.Reconstruction[J].Craniofac Surg,2002,13(6):7265.

[2]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43.

[3]李传课.中医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61-964.

[4]杨耀芳.土鳖虫药效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2,25(2):125-127.

[5]钱宗云.几种动物类中药对兔耳静脉血栓溶解作用的实验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1991,26(1):512.

血瘀气滞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65例均为2008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患者,按照实际接受的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男20例,女17例,平均年龄(42.78±8.68)岁,平均病程(9.81±6.75)d,斑秃平均面积(6.7±4.86)cm2;对照组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40.75±8.29)岁,平均病程(9.82±6.44)d,斑秃平均面积(6.61±4.93)cm2,证型均为气滞血瘀型。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3]:根据头部突然出现圆形、椭圆形的秃发斑,局部皮肤无炎症,平滑光亮,无自觉症状,即可诊断。

中医辨证标准[3]:突然出现头发脱落,伴有性情急躁易怒,头部、胸胁胀痛或刺痛,嗳气、善太息、睡眠差等症状。舌质淡红或有瘀点,脉细弦涩。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加中药外搽,对照组采用中药内服。中药内服:疏肝行气、活血祛瘀。方用逍遥散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柴胡10 g、当归10 g、白芍15 g、赤芍15 g、丹参30 g、川芎10 g、红花10 g、白芷15 g、柏子仁30 g、夜交藤30 g、合欢皮30 g、麦芽30 g、炙甘草5 g,水煎服,每2 d 1剂,分3次口服,15剂为1个疗程。中药外搽:祛风解毒。外用自拟蜈蚣乌姜生发酊外搽患处,方药组成:蜈蚣、川乌、草乌、朝天椒、生姜等。制备法:将药物浸泡于纯高粱酒中1周后即可使用,用法:外用涂搽患处,搽至局部皮肤有发热感为度,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斑秃区全部有终毛生长,拔毛试验阴性。显效:斑秃区普遍有毳毛生长,毛发停止脱落,终毛覆盖率≥50%,拔毛试验阴性。好转:斑秃区普遍有毳毛生长,毛发停止脱落,终毛覆盖率<50%,拔毛试验阴性或阳性。无效:斑秃区仅有少许毳毛生长,头发继续脱落,拔毛试验阳性。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3个疗程后,2组共痊愈45例,显效12例,总有效率为87.69%,其中治疗组痊愈30例(81.08%),显效4例(10.81%),好转2例(5.41%),无效1例(2.70%),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痊愈15例(53.57%),显效8例(28.57%),好转3例(10.71%),无效2例(7.14%),总有效率为82.14%。2组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尚无显著性(P>0.05),痊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提示中医药治疗斑秃疗效确切,中药内服外搽治疗斑秃较单纯中药内服痊愈率高。进一步比较不同疗程的痊愈率,治疗组在治疗2个疗程时的痊愈率(45.95%)高于对照组(14.29%),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提示中药内服外搽治疗斑秃较单纯中药内服疗程更短、起效更快。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仅2例患者使用外用药后局部皮肤有发痒、丘疹,但停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后症状迅速消失,2组其余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斑秃是皮肤科常见病,是一种损容性疾病,中医称之为“油风病”,隋代《诸病源候论》称为“鬼舐头”,曰“人有风邪在于头,有偏虚处则发脱落,肌肉枯死,或如钱大,或如指大,发不生,亦不痒,故谓之鬼舐头。”描述了斑秃的临床表现,认为本病因体虚、风邪外袭于头,导致脱发。《外科正宗·油风》云:“油风,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根枯,脱落成片,皮肤光亮。”认为斑秃乃血虚而不能濡养所致。又因肾“其华在发”,《素问·五脏生成论篇》曰:“肾气实,发长齿更;肾气衰,发堕齿槁”,指出头发生长、脱落与肾气盛衰相关。这些论述认为斑秃的成因多为整体或局部气血不足所致。现代研究认为其病因可能与遗传、情志应激、内分泌失调、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而不仅是局限于局部毛发功能的改变。有研究发现,本病可能与生长期毛囊免疫耐受丧失、T细胞活化有关,遗传素质和环境因素在斑秃的发病中也有一定作用[4]。

中医学根据病情发展和发病原因常将斑秃分为血虚风燥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两亏型等,血虚风燥型和肝肾两亏型所见论述较多,而气滞血瘀型的论述相对较少。本组结果显示,中药内服外搽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斑秃疗效优于单纯内服中药者,治疗疗程更短,有利于疾病康复、减轻患者生理和心理负担。笔者总结长期临床经验,认为斑秃虽因局部气血不足所致,但应更深入分析其根源,以求治本。血虚风燥型和肝肾两亏型均以患者本体正气不足为其根本,而气滞血瘀型则是因为气血不畅、脉络瘀阻而致局部气血不足、经脉失养,进而导致脱发,并非患者本身正气不足,因此治宜疏肝行气、活血祛瘀。方用逍遥散合通窍活血汤加减,使气行则血行,瘀血去而新血生,脉络通而血行畅,血随气行,上营于发,则毛发可长。外用方为笔者经验方,其中蜈蚣息风止痉、解毒通络,局部外用,经皮吸收而取效更捷;川草乌祛风除湿散寒,与蜈蚣同用可增强其祛风之功;姜、椒、酒辛散行血,使头皮血管扩张、血行加速,毛发得以充养,并可祛除外溢皮脂,疏通毛窍,诸药合用,共奏祛风解毒、活血通络、祛脂生发之功。同时使用中药内服、外搽方法治疗本病,病程短、脱发范围小者1~2个疗程即可痊愈,病程长、脱发范围大者2~3个疗程可见效,4~6个疗程可痊愈。

综上所述,中药内服外搽治疗气滞血瘀型斑秃将中医内、外治法结合运用,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但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47-948.

[2]惠云,王千秋,张国毅.斑秃治疗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38(4):245-247.

[3]艾儒棣.中西医临床外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99-602.

血瘀气滞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山西中医学院各专业大一至大四 (18岁~23岁) 1 226名女学生进行筛查, 选择确诊为原发性痛经且证型属气滞血瘀并自愿参与治疗的128例病人, 入选病例均符合本研究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纳入标准、剔除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6 4例, 病程:6个月~1 1个月8例, 1年~5年19例, 6年~9年37例;月经周期28.80d±5.20d;经期4.80d±2.20d;治疗前症状积分15.80分±3.09分;疼痛程度:轻度4例, 中度17例, 重度43例。观察组64例, 病程:6个月~11个月9例, 1年~5年20例, 6年~9年35例;月经周期27.10d±4.60d;经期5.10d±2.60d;治疗前症状积分16.70分±3.03分;疼痛程度:轻度5例, 中度18例, 重度41例。两组病人年龄、病程、月经周期、经期、治疗前症状积分、疼痛程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的痛经诊断标准, 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所致腹痛, 除外重要脏器疾病、精神、神经疾病及其他严重疾病者。

1.2.2 评分标准

(1) 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痛经疼痛及伴随症状的积分评定。评定时间:开始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的第3个月经周期, 疼痛最严重时。观察期间禁服其他药物。 (2) 观察指标:血色、血块、疼痛性质及与月经周期的关系、舌苔脉象及有无胸胁乳房胀痛、腰骶酸痛、肛门坠胀、头晕、肢冷、出汗、恶心、呕吐等症。 (3) 症状积分标准[2]: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疼痛计5分 (基础分) , 腹痛明显0.5分, 腹痛难忍或坐卧不安1分, 需卧床休息或影响学习工作1分, 休克2分, 面色苍白1分、四肢厥冷或冷汗淋漓1分, 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暂缓0.5分, 不缓解1分, 伴见胸胁乳房胀痛、腰骶酸痛、肛门坠胀、恶心呕吐各0.5分, 经色紫暗有血块、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或涩各0.5分, 疼痛在1d以内0.5分 (每增加1天加0.5分) 。 (4) 疼痛程度分级: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积分>14分为重度, 积分8分~14分为中度, 积分<8分为轻度。

1.2.3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结合症状积分拟订。治愈:腹痛及伴随症状消失, 停药后连续3个月经周期无不适, 症状积分恢复至0分;显效:腹痛明显减轻, 其余症状明显改善, 症状积分降至治疗前的1/2以下, 但不能维持3个月;有效:腹痛减轻, 其余症状好转, 症状积分降至治疗前的1/2~3/4, 但不能维持3个月;无效:疼痛及伴随症状改善不明显, 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不足1/4或无变化。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2.4 治疗及护理

对照组采用单纯中药内服, 观察组采用经络导平结合中药内外同治。两组均配合情志调适、辨证施食及生活起居指导[4]。以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3个疗程, 停药观察3个月经周期进行疗效判定, 治疗期间停用与该病相关药物。对照组:口服膈下逐瘀汤 (《医林改错》) 加减方, 主要组成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皮、枳壳、延胡索、五灵脂、香附、乌药、甘草等, 每日1剂。经前7d开始服, 连服10d。观察组:中药口服同对照组, 经络导平于月经前7d开始, 每天l次, 每次大约30min, 连续10d。

经络导平仪器选用南京产久益牌ZDZ-5型经络导平治疗仪。主穴取中极、关元、气海、脾俞、肾俞、三焦俞、天枢、中脘、气穴、中注、四满等腹背部腧穴, 配穴依据疼痛程度选取三阴交、次髎、地机、血海、足三里、太冲、子宫等四肢腧穴。选用频率10Hz, 由低到高逐渐增大电流刺激强度, 以穴内有热力渗透、抽动感及病人能耐受为度。

操作要点:向病人讲解治疗原理、优点, 以取得配合, 评估皮肤是否完整, 动作轻柔, 检查仪器性能是否良好, 操作时屏风遮挡病人, 取平卧位。接通电源, 打开开关预热2min~3min, 预先将导电电极片在清水中浸湿后用扎带扎紧, 生理盐水棉球擦拭所选穴位后, 使电极片与皮肤紧密接触。按要求连接导线与电极片, 专用导线一端插入仪器输出孔, 另一端按主、配穴分别连接仪器左侧的负极、右侧的正极。严密观察局部皮肤和全身反应, 防止电极片脱位, 随时调整各穴位脉冲电流强度, 如果发生头晕、心悸、恶心及皮肤灼热等现象, 及时处理。操作完毕, 观察并清洁局部皮肤。1.2.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是青春期少女和未生育青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据调查, 我国妇女痛经的发生率为33.2%, 其中原发性痛经占53.2%, 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

西医学认为, 该病发生多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合成和释放过量的前列腺素 (PG) , 引起子宫异常的强烈收缩[6], 子宫平滑肌缺血缺氧而致痛经。治疗主要使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7], 但效果持续时间短, 每次月经均需用药, 且易形成依赖, 药量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加大。中医学称为“室女痛经”, 亦称“经行腹痛”, 按病因病理和辨证法则, 大致分为气血瘀滞、寒湿凝滞、肝郁湿热、气血亏虚、肝肾亏损5个类型[8], 本组病例均为气滞血瘀证型, 病因为经期或行经前后, 或情志烦躁、抑郁, 或六淫内侵, 或起居不慎, 导致血瘀气滞、瘀阻胞宫、壅滞冲任, 而发痛经。发病与肝、脾、肾及三焦、任脉等皆有关联, 病位在胞宫、冲任, 变化在气血, 经络不通是关键, “痛则不通, 通则不痛”。治疗原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通调冲任、祛瘀止痛。

中药内服之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气解郁止痛功效。方中桃仁、红花、赤芍、丹皮活血祛瘀;枳壳、延胡索、五灵脂、香附、乌药行气化瘀止痛;当归、川芎养血和血调经;甘草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中药对痛经的现代病理生理特点颇有针对性[9]:当归、赤芍、香附等有效成分能抑制醋酸刺激动物致疼痛而发生的扭体反应, 有缓解子宫痉挛的作用。此外,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皮等可不同程度地扩张周围小血管, 改善微循环或血流状态, 从而改善子宫平滑肌的营养和缺氧状态, 缓解痛经症状。

外治法经络导平以中医经穴———脏腑相关理论为基础, 将传统中医针灸理论与独创的生物电子动态平衡理论相结合, 通过特殊低频脉冲、高电压、低电流, 电极片通电后迅速产生热量, 并辐射出可达人体较深部位的脉冲电流, 刺激相应穴位、经络, 调整经络功能, 改善气血循环。

所选经穴主要为任脉 (阴脉之海) 、督脉 (阳脉之海) 、足太阳膀胱经之背腧穴。中极与关元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 通调阴经与任脉气血, 可温下焦调冲任通胞宫。关元为蓄气之海, 元气之本, 三焦气之所出, 激之引气归元。气海为任脉腧穴, 又为诸气之海, 总调下焦气机, 益气调滞通胞脉。激脾俞、肾俞、三焦俞, 可补脾益肾、扶正培元、通利三焦, 合“气在腹者, 止于背俞” (《灵枢·卫气》) 。天枢有行气活血通络之效, 中脘属任脉, 气穴、中注、四满为足少阴与冲脉交会穴, 起调理冲任之用。配穴中三阴交是足之三条阴经肝、脾、肾的交会穴, 调三经阴阳, 通胞脉气血, 祛瘀止痛。次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位于腰骶部, 与肾、督脉关系密切, 地机属足太阴脾经的郄穴, 气海合次髎、地机, 调下焦气机, 调经止痛。三阴交合血海、足三里调脾胃、益气血、养胞脉, 冲任自调。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可疏肝理气, 行气止痛。取经外奇穴子宫, 直达病所, 取其暖宫调经止痛作用。从经络上看, 冲、任、督一源而三歧[10], 同起于胞中, 三脉经气相通, 贯穿十二经, 入三阴;从功能上看, 刺激诸穴可激发三脉经气, 借助生物动态平衡作用调和冲任, 行气活血, 通经活络, 达瘀化痛止之效。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经络导平治疗, 利用导平仪对经络与穴位的双重刺激效应, 对相应穴位、病理经络强制性疏导平衡, 使气至病所, 正气得复, 阳气得化, 气血顺和, 冲任得调, 经络疏通, 正合“经络所通, 主治所及[10]”;且中医外治与中药内服协同为用, 于非经期 (经前7d) 针对病机进行治疗, 充分发挥中医“未病先防”的优势, 发挥药效与穴效的双重作用, 疗效叠加, 维持经前期阳长至高水平, 促进排卵期阴阳的顺利转化, 协调阴阳, 扶正培本, 标本兼顾, 通补相济, 使痛经得愈, 诸症悉除。与对照组仅采用中药内服相比,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临床疗效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总之, 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应用中医内外同治及护理,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131.

[2]宋俊芳.妇女原发性痛经理疗效果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理研究, 2012, 26 (2C) :538.

[3]陈佑邦.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61.

[4]陆波, 金颢璇.针灸配合中医护理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9) :63-64.

[5]杨进琼.女大学生痛经心理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增刊1) :198.

[6]王叶秀.论述青春期原发性痛经的发病及治疗[J].内蒙古中医药, 2008, 27 (1) :17-19.

[7]姚颖玉.中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11) :1318.

[8]刘宏奇.中医妇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91-97.

[9]陈蔚文.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70-274.

血瘀气滞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90例, 入选标准:符合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72 h内发病进行治疗;除第八对颅神经外, 无其他颅神经受损症状;符合中医暴聋 (气滞血瘀型) 的诊断标准;患者知情同意;无本文使用药物的禁忌证。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 治疗组中男30例, 女15例;平均年龄 (40.12±4.33) 岁;病程1~15 d, 平均病程 (4.58±0.33) d;伴有症状 (可兼有) :耳鸣33例, 眩晕25例, 眼震11例, 恶心呕吐8例;有饮酒史36例, 有吸烟史28例;耳聋程度:轻度聋30例, 中度聋11例, 重度聋4例。对照组中男34例, 女21例;平均年龄 (40.43±6.98) 岁, 平均病程 (4.62±0.42) d;伴有症状 (可兼有) :耳鸣25例, 眩晕16例, 眼震7例, 恶心呕吐5例;有饮酒史22例, 有吸烟史16例;耳聋程度:轻度聋29例, 中度聋10例, 重度聋6例。根据相关统计分析, 2组的性别、年龄、耳聋程度、病程、伴有症状与饮酒吸烟史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2组都给予西药综合治疗, 选择地塞米松10 mg/d静脉注射;能量合剂 (10%葡萄糖250 ml+辅酶A 100 U+三磷酸腺苷40 mg) 静脉滴注, 弥可保0.5 mg口服。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聪耳通窍汤加减治疗, 基本方:当归10 g、生地10 g、桃仁6 g、红花6 g、枳壳6 g、赤芍9 g、柴胡6 g、甘草3 g、桔梗6 g、川芎6 g、牛膝15 g、香附6 g、石菖蒲9 g, 耳鸣者加麝香5 g, 眩晕加水蛭6 g, 眼震加黄芪6 g, 恶心呕吐加黄精、龟甲各5g, 水煎200 ml, 每天早上与晚上各口服1次。2组都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①疗效评价:治愈, 临床主要症状消失, 受损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显效, 临床主要症状明显改善, 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 dB以上;有效, 临床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 dB;无效, 临床主要症状无改善甚或恶化, 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 dB[7]。②2组在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相关项目的检测, 指标包括低切全血黏度和高切全血黏度。③2组在治疗前后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进行血清一氧化氮合酶 (NOS) 和C-反应蛋白 (CRP) 的检测, 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提供。④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纯音测听检查, 采用格雷森-斯塔德勒公司的GS161型纯音测听仪进行检测, 观察指标为气导平均听阈。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 采用配对或成组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经过观察, 治疗组的显效率与有效率为88.9%和95.6%, 而对照组为55.6%和82.2%, 组间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2组显效率比较, χ2=12.462, P<0.01;总有效率比较, χ2=4.050, P<0.05。

2.2 血液流变学变化对比

经过观察, 2组治疗前低切全血黏度和高切全血黏度对比无明显差异, 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对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而且治疗组高切全血黏度低于对照组 (P<0.01) 。见表2。

2.3 血清中CRP与NOS变化对比

2组治疗前血清CRP与NOS含量对比无明显差异, 治疗后组内与组间对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4 气导听阈变化对比

经过观察, 2组治疗前气导听阈对比无明显差异, 治疗后都有明显下降 (P<0.01) , 同时组间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4。

注:CRP—C-反应蛋白;NOS—一氧化氮合成酶。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咽喉科一种常见疾病之一, 当前在我国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近年来有年轻化的倾向。现代医学对于突发性耳聋的研究表明, 突发性耳聋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内耳窗破裂等因素有关, 其中以内耳微循环障碍和病毒感染比较多。其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的程度不一, 重者全聋, 大多数为单耳发病, 多数患者伴耳鸣, 少数伴有眩晕[8]。

在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中, 临床上以扩血管药物为主, 主张提高微血管张力、改善内耳微循环, 降低血液黏稠度、保护内耳神经功能,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9]。在药物治疗中, 糖皮质激素受体一般存在于内耳组织中, 临床目前以激素的局部用药从而达到比全身给药更高的外淋巴液浓度, 治疗效果较好[5]。从机制上分析,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具有抗病毒、抗炎和免疫抑制的功能, 可恢复已经水肿的神经组织, 快速消除水肿、抑制毛细血管扩张、减少炎性渗出, 同时解除血管痉挛。有学者研究认为, 早期足量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具有确切的疗效, 早期使用疗效更好。在糖皮质激素的药物治疗中, 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使用比较多, 主要是用于伴有全身应用激素禁忌证的突发性耳聋患者, 也可以作为全身治疗的辅助治疗[10]。

突发性耳聋属祖国医学“暴聋、卒聋、厥聋”等范畴;肝与胆相表里, 其经脉循环于耳中, 若肝胆失于调达以致气血滞瘀, 阻于耳之脉络而发突聋, 多认为肝肾亏虚、气血瘀滞是突聋发生主要机制。聪耳通窍汤是在通窍活血汤基础上, 增强了破瘀聪耳之力, 功用活血通窍, 现代研究表明, 聪耳通窍在调节脂代谢方面有协同作用[11]。在组方中, 桃仁、生地具有扩张血管、抗凝、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红花、甘草有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以及抗炎作用;当归、香附、石菖蒲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川芎、牛枳壳对于心血管, 特别是脑血管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并有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改善缺血的作用;牛膝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延缓衰老的作用;柴胡有抗炎的作用。本文治疗组的显效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气导听阈治疗后都均有明显下降, 治疗组下降更明显。

CRP是机体受到各种损伤或发生炎症反应后的一种急性期炎症反应蛋白, 具有调节炎症过程和防御感染性疾病的作用[12]。NOS是生成NO的关键环节, 其可以参与生理性调节血管张力过程, 介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参与机体的病理反应。2组治疗前血清中CRP与NOS含量对比无明显差异, 治疗后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突发性耳聋患者内耳存在血瘀的病理基础, 局部血流减慢、淤滞, 内耳终器因缺血、缺氧和血栓的形成而遭到损伤[13]。本文2组治疗后低切全血黏度和高切全血黏度均有好转 (P<0.01) , 治疗组下降明显,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P<0.01) 。

总之, 聪耳通窍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能提高疗效, 改善听力功能, 其可能机制在于改善患者血液黏滞性, 从而影响炎症因子与微循环。

摘要:目的 探讨聪耳通窍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 突发性耳聋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 2组都给予西药综合治疗, 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聪耳通窍汤加减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显效率与有效率为88.9%和95.6%, 而对照组为55.6%和82.2%, 组间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462, P<0.01和χ2=4.050, P<0.05) 。2组治疗后气导听阈对比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P<0.01) ;同时组间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2组治疗后低切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血清C-反应蛋白 (CRP) 与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 含量组间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聪耳通窍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能提高疗效, 改善听力功能, 其可能机制在于改善患者血液粘滞性的状况, 从而影响炎症因子与微循环。

血瘀气滞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为我院心内科门诊和住院救治的冠心病、心绞痛及中医辨证分型为气滞血瘀型的患者共92例。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双盲对照。银丹心脑通组 (治疗组) 60例, 男39例, 女21例;年龄最小45岁, 最大84岁, 平均64.56岁;病程最长26年, 最短为1个月, 平均8.94年;伴有高血压42例, 高脂血症29例, 糖尿病7例。血栓心脉宁组 (对照组) 32例, 男23例, 女9例;年龄最小44岁, 最大79岁, 平均62.45岁;病程最长24年, 最短为2个月, 平均7.92年;伴有高血压20例, 高脂血症9例, 糖尿病6例。临床症状均辨证为气滞血瘀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心绞痛轻重分级、中医证型构成及并发症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凡有严重心力衰竭和血压过高、过敏体质者均不作为观察对象。

1.2 诊断标准 冠心病心绞痛西医诊断参照世界卫生组织 (WHO) 制定的诊断标准[1], 中医诊断根据《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确定中医证型冠心病心绞痛分级。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以及《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3]。气滞血瘀型主症为胸闷胸痛、痛有定处、胸胁胀满、心悸气短、唇舌紫暗、脉涩弦等证候。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 (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有限公司提供,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7144) , 每日3次, 每次3粒。对照组给予血栓心脉宁 (吉林省辉南长龙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2024485) , 每日3次, 每次4粒。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 均治疗两个疗程后作疗效评定。在观察治疗前1周和治疗期间停用长效抗心绞痛和影响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中西药物。但在观察治疗期间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

1.4 观察项目 记录两组患者每日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及含服硝酸甘油的次数。给予常规测心率、血压, 观察舌象、脉象变化及有关反应, 每两周做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 服药前后共做5次心电图, 心电图的疗效评定标准参考《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4]。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构成比采用卡方检验,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有效率评定用卡方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见表1)

2.2 两组心绞痛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15例, 有效37例, 无效7例, 加重1例, 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显效5例, 有效13例, 无效12例, 加重2例, 总有效率为56.25% (P<0.01) 。经观察两组服药见效后4周~8周, 疗效更加明显, 除心绞痛外, 随着用药时间延长, 胸闷、乏力、心悸、体力活动等亦有所改善。

2.3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按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4], 治疗组显效4例, 有效27例, 无效28例, 加重1例, 总有效率为51.67%;对照组有效9例, 无效22例, 加重1例, 总有效率为28.13%, 提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患者改善优于对照组 (P<0.01) 。

2.4 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25例, 有效31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显效 7例 , 有效17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75.00% (P<0.01) 。

2.5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2)

2.6 安全性观察

两组治疗后均无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及血、尿、粪三大常规和肝、肾功能变化, 且三大常规和肝、肾功能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

3 讨 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真心痛”等范畴, 在《素问·厥病》篇中曰:“真心痛, 手足青至节, 心痛甚, 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 在《金匮要略》谓:“胸痹不得卧, 心痛彻背”, 皆对该病有较明确的论述。冠心病中医病机为本虚标实, 气滞血瘀为主。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是纯中药制剂, 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消食化滞的功效, 此药中银杏叶经研究所含的银杏黄酮及萜内脂类是参与修复血管有助于恢复血管弹性, 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 而萜内脂是银杏叶中独有成分, 它是血小板活性因子拮抗剂, 能拮抗血小板活性因子, 防止在血管内形成血栓, 减少血清中胆固醇含量, 降低血液黏稠度。银杏叶与丹参、灯盏细辛同用, 对改善血液流变性, 拮抗Ca2+、Na+聚集, 抑制血小板聚集, 扩张冠脉及改善冠脉侧支循环, 均具有很好作用[5];三七则具有较好的降压、降脂、散瘀血作用;山楂、绞股蓝、大蒜均具有一定降压、降脂、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并可抑制白三烯前身物的生成, 清除自由基, 保护心脑细胞, 缓解心绞痛。因此, 银丹心脑通胶囊能改善冠心病气滞血瘀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减轻心肌缺血, 减轻氧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损伤, 降低血黏度, 增加冠脉血流量, 从而起到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国伟, 顾菊康, 陈灏珠.心血管病诊断治疗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4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41-45.

[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 11 (5) :257.

[4]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J].医学研究通讯, 1979, 12:17.

上一篇:认识帕金森病下一篇: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