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

2024-08-22

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通用7篇)

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并探讨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药物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4年7月—2015年7月间该院收治的120例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门诊就诊顺序排号,将其平均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硝酸酯类药物和降糖类药物基础治疗、对症治疗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缺氧情况,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治愈26例,有效3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后,治愈19例,有效27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6.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整个治疗过程中观察组60例患者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对照组3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症状,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临床效果显著。结论临床上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治疗效果良好,均未出现任何不良药物反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医生借鉴和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稳定型心绞痛,糖尿病,效果,分析

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患者病情比较稳定,发作的频率、每次持续的时间和诱因以及缓解方式均相当固定,属于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绞痛, 常见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 稳定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患者病情比较稳定,另外一方面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 无溃疡破裂夹层和血栓形成等不稳定因素[1]。 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时受累血管增多、血管病变逐渐加重,降低患者疾病预后,应用阿司匹林可以有效的预防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目前临床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可以更加有效的降低其发生率,安全而且有效,未见任何药物不良反应,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现将该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间收治的120例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采用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并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间该院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2岁。

1.2方法

将2014年7月—2015年7月间该院收治的12例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门诊就诊顺序排号,将其平均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硝酸酯类药物和降糖类药物基础治疗、对症治疗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缺氧情况,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1.2.1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药物治疗。

(1)阿司匹林:化学名为乙酰水杨酸,属于一种非选择性的环加氧酶抑制剂,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和抗炎的作用,用于治疗普通感冒、发热、头痛、风湿痛、关节痛,同时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用来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和脑血栓形成。

(2)用法用量:口服,300 mg/次,1次/d,4周为1个疗程。 注意阿司匹林要和食物一起服下或者用水冲服尽量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2]。

(3)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和胃肠道粘膜损伤: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由于乙酰水杨酸钠盐在胃内经过氧化分解,生成了乙酰水杨酸,刺激胃肠道。 患者服药后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开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长期大量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能会引起胃炎的发生,严重者出现消化道出血[3]。 2过敏反应: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加氧酶,阻碍PG合成,引起白三烯增多而诱发支气管痉挛,患者出现端坐呼吸、口唇发绀、大汗淋漓,情绪逐渐变得烦躁不安。 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意识改变。 3肝、肾功能损害:需要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药物治疗的患者,需要常规定期检查肝功能,如果结果提示转氨酶升高、碱性磷酸酯酶明显提高, 说明阿司匹林直接损伤了肝细胞。 小剂量服用可以导致肾损害,大剂量服用患者可引起肾炎、血尿、蛋白尿和急性肾小管坏死等情况发生。

1.2.2观察组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

(1)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能够与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体结合,导致纤维蛋白原和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受阻,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4]。

(2)用法用量:口服,75 mg/次,2~3 d1次,4周为1个疗程。 就餐结束前和食物一起服下,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避免出现胃肠道不良药物反应。

(3) 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 和阿司匹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相比,反应时间短,患者可以耐受,主要出现胃肠不适、腹痛以及消化不良和便秘。 消化道溃疡情况极少发生。 2皮疹:氯吡格雷能够引起过敏反应的发生,患者可出现全身皮疹,立即停药后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治疗有效[5]。 3血液系统: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粒细胞缺乏症比较常见,立即停用该药,改为华法林进行抗凝,同时要定期检测血常规,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对症治疗。 4肝脏毒性:氯吡格雷对肝脏损害较小,临床口服氯吡格雷后出现肝炎和脂肪肝发生率小于3.8%。

1.3纳入治疗标准

1符合稳定型心绞痛和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自愿同意治疗方案并能严格遵守的患者。

2糖尿病诊断明确,近期血糖控制比较理想;心绞痛发作但病情稳定、服用类似药物治疗症状可缓解的患者。

1.4排除标准

1同意治疗方案但是治疗过程中不能严格配合治疗方案的患者。

2近期使用肝素等抗凝药物的患者, 血常规检查PLT<100×109/L的患者。

3心脏 、 肝 、 肾功能严重损害或者衰竭的患者禁用 。

4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及其成分过敏的患者禁用[6]。

5近期有出血病史或者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 。

6孕妇或者哺乳期妇女禁用 。

1.5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康复出院。

2有效:患者临床症状部分缓解,发作次数和时间逐渐减少。

3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见缓解甚至更加严重[7]。

2结果

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治愈26例,有效3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67% 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后,治愈19例,有效27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6.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整个治疗过程中观察组60例患者均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对照组3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症状,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临床效果显著。 见表1。

两组患者数据比较,治愈率、有效率、无效率、总有效率经 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随之而来的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稳定型心绞痛是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当患者同时伴有糖尿病时,心脑血管病将更加严重。 往往由于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心绞痛发作[8]。 发病率和病死率和国际相比虽然较低,但是在逐年增加,危险因素也在不断提高,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其发病的病理基础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的固定性狭窄。 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用于治疗普通感冒、 发热、头痛、风湿痛、关节痛,同时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用来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和脑血栓形成。 氯吡格雷可以有效的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临床上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治疗效果良好,该院收治的120例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患者症状逐渐减轻,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医生借鉴和进一步推广使用。

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1年11月期间, 在本院住院的100例UA合并糖尿病患者, 在入院之前的48h里, 患者皆出现了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上述状况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UA诊断标准相符;血糖控制在4.1-8mmol/l, 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随机将这100例患者分为两组, 50例为治疗者, 男性为26例, 女性为24例, 年龄区间为45-75周岁, 平均年龄 (65.3±10.1) 岁;50例为对照组, 其中40例为男性, 10例为女性, 年龄区间为46-78周岁, 平均年龄为 (64.2±9.6) 岁。在对性别、年龄、病情分型、心血管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 等方面的比较中, 两组患者都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皆卧床休息, 保持镇静的心理, 进行吸氧和镇痛等辅助治疗, 分析患者病情之后, 予以酒石酸美托洛尔,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及降脂, 调整血压, 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基础用药治疗不应有无差异。入院当天即给予对照组300mg/d.次的阿司匹林治疗, 服用计量应在口服3天后调整-100mg/d.次;除了上述的基础药物治疗, 对治疗组患者加用氯吡格雷首剂300mg口服, 后计量调整至75mg, 每日口服1次。观察组与治疗组的疗程均为4周。凝血时间、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肝功能、肾功能等均于入院后均检查出, 并进行定期的复查。观察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因素在两组患者中发生情况。以硝酸酯类剂量, 静息心电图ST-T变化, 各种出血情况、不良反应和血糖情况为指标, 以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猝死、肾衰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情况为观察终点。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指标:心绞痛症状的发病频率降低80%以上, 硝酸甘油的使用量降低80%以上, 静息心电图缺血改变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指标:心绞痛的发病频率降低80%-60%, 硝酸甘油的使用量降低80%-60%, 心电图ST段改善情况大于一半或主要导联倒置T波转为直立。无效:治疗各项指标为有上述变化。总有效=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数据使用差方加以检验, 以x-±s表示计量资料, 使用t检验法进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于4周后比较心绞痛疗效, 对照组明显不如治疗组, 比较两组, P<0.05, 因此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详见下附表。

注:对照表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2例患者的牙龈出血, 出现皮下瘀斑的患者为2例, 出现血糖升高反应的患者为3例;对照组有1例患者的牙龈出血, 1例患者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对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经对症处置后, 症状均得到缓解。严重出血及急性心肌梗死、肾衰竭等情况, 在两组均未发现。

3 讨论

作为内分泌科及心血管内科常规的急重症之一, 同单一稳定型心绞痛比较, 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患者出现的疼痛程度更强烈, 时间持续更长, 更严重的可呈进行性, 且更容易演变成心肌梗死、肾衰竭等。首次发作后, 心脏异常情况的发生率在30天内下降90%及以上[1,2,3,4,5]。其发病原理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随着不稳定斑块的松动、龟裂及破裂, 血小板黏附在破裂的斑块之上、且进一步活化、聚集, 释放血小板因子, 凝血系统由此进入异常状态, 出现各种类型的血栓, 使得冠状动脉更为狭小, 致使冠状动脉被部分阻塞或在由狭窄变为阻塞, 进而心肌出现急性缺血缺氧症状[4]。70%以上的UA患者通过内镜检查提示发现的白灰色血栓是主要以血小板纤维蛋白构成、灰白色血栓。研究认为初步的、主要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事件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狭窄处的血小板聚集。因此, 治疗UA患者的关键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在临床上被广发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 其原理是利用非逆转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 使其活化部分上发生乙酰化, 阻止血小板生成四烯酸, 并进一步衍变成血栓素A2 (TXA2) 这一过程, 从而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防止血管出现收缩, 进而避免了出现血栓的可能性。另一种新型高效抗血小板聚集抑药物氯吡格雷, 其原理是通过选择性地抑制ADP (二磷酸腺苷) 与其凝血因子受体进行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 使血非逆转性地防止小板聚集。凝血酶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可通过使用氯吡格雷进行轻-中度地抑制, 同时也能通过释放ADP, 阻断其他激动剂, 阻止血小板聚集。

本结果统计证明, 患者血糖指标和心电图改善的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的为86%, 对照组64%, 对照组的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 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所有患者都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由此可见,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对于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患者, 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不如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有效, 且不良反应小,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青山, 邹江, 赵丹, 等.新型抗血小板药氯吡格雷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 2009, 22 (7) :689-693.

[2]董海丽.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08, 29 (11) :935-937.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376.

[4]CURE Study Investigations.Effects of clopidogrel in addition toaspirin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N Eng J Med, 2001, 345:494-502.

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住院患者60例;方案获得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纳入标准: (1) 年龄40~80岁;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3) 伴有失眠、焦虑、烦躁等不同焦虑抑郁症状; (4) 知情同意, 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其他疾病、证候或合并症; (2) 已接受相关治疗并可能影响效应观测指标; (3) 伴有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 (4) 严重心、肝、肾损害影响药物代谢; (5) 特征人群 (孕妇、婴幼儿、未成年人、高龄、精神病、病情危笃或疾病晚期) 。如试验前正在接受药物治疗, 经过洗脱期后符合试验纳入标准, 不视为排除病例。退出标准: (1) 未按规定服药, 无法判定疗效; (2) 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安全性; (3) 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 特殊生理变化等, 难以继续治疗 (不良反应者纳入不良反应统计) ; (4) 使用影响疗效药物。退出病例按退出时疗效评定。焦虑诊断标准:参照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评价焦虑症状[1]。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 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2组均予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加予尼可地尔 (海南登峰药业生产, 国药准字H13024126, 5mg/粒) 5mg~10mg/次, 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乌灵胶囊 (浙江佐力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060001) 3粒/次, 3次/d, 并针对患者焦虑症状给予心理干预措施, 余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 治疗组心理干预以3次为1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1.3.1 心绞痛疗效判定

参照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2]。 (1) 显效:心绞痛基本消失或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减少>80%; (2) 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减少50%~80%; (3) 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减少<50%; (4) 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多持续时间延长, 发生心肌梗死或恶性心律失常。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3.2 焦虑症状疗效判定

按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拟定的4级标准[3] (CCMD-3) : (1) 痊愈:HAMA减分率≥75%; (2) 显效:HAMA减分率50%~75%; (3) 有效:HAMA减分率25%~50%; (4) 无效:HAMA减分率<25%。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期间无退出病例, 无脱落病例。

2.1 心绞痛

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焦虑症状

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 治疗组治疗焦虑症状总有效率为9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3%,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头痛2例, 治疗组出现困倦2例, 余无不良反应发生, 未影响继续观察。

3 讨论

随着经济发展及生活方式改变, 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已与脑血管疾病一起成为第1位的致死原因。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临床常见表现,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最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心绞痛的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甚至会导致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因此在处理心绞痛患者时, 应优先使用既可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 又能改善预后的药物。传统的抗心绞痛药物硝酸酯类, 因其致头痛等不良反应及耐药现象, 且未能证实可改善长期预后, 使临床使用受限。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预后, 但因顾忌其禁忌证及不良反应, 临床使用情况受限, 长效钙离子拮抗剂仅为变异性心绞痛的首选, 因此选用既可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 又能改善预后且具有良好安全性的药物, 对患者的康复尤为重要。尼可地尔是一类新的抗心绞痛药物, 具有独特的双重作用机制[4]: (1) ATP敏感的K+通道开放作用:开放血管平滑肌上的KATP通道可有效扩张微小冠状动脉, 增加缺血区血氧供应, 并减轻后负荷;开放心肌线粒体膜上的KATP通道可模拟缺血预适应, 减少缺血对心肌的损伤; (2) 类硝酸酯作用:尼可地尔除具有硝酸酯的NO途径外, 还可直接激活环磷酸乌苷环化酶发挥类硝酸酯作用, 有效扩张大冠状动脉和容量血管, 减轻前负荷, 因此尼可地尔不仅能有效控制心绞痛症状, 而且具有心脏保护作用, 能够改善心绞痛患者预后, 同时满足心绞痛治疗的两个目的, 是临床上治疗心绞痛的全新选择。本研究结果显示, 尼可地尔治疗心绞痛总体疗效较好, 有效率>75%, 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程度轻、能耐受, 无耐药性, 可24h防治心绞痛, 与临床报道相符[5]。

随着研究的发展, 焦虑和心血管疾病的联系越来越多, 焦虑症是心血管疾病后的常见问题, 也是决定预后的常见因素。目前有较多研究资料表明, 约有40%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存在焦虑症状[6],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最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焦虑可以使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下降、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释放过多、血小板被激活、血小板聚集增加、血压升高、冠脉痉挛, 有诱发或促发心肌缺血, 从而加重病情。由此可见在强化抗心肌缺血治疗同时, 抗焦虑治疗对患者的康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三环、四环类抗焦虑药, 因其抗胆碱能作用、心血管方面不良反应以及诱发癫痫等而应用受限。新一代5-HT再摄取抑制剂 (SSRI) 、5-HT/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NRI) 、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HT阻断剂 (Na SSA) 等药物, 由于见效缓慢制约临床应用[7]。苯二氮艹卓类长期使用易引起药物依赖、认知功能损害。因此寻找最佳治疗方案为进一步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乌灵胶囊是乌灵菌的提取物, 为纯中药制剂, 含有腺苷、多糖、甾醇类及谷氨酸、γ氨基丁酸、色氨酸、赖氨酸等19种氨基酸, 还含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文献报道乌灵胶囊具有补肾健脑、养心安神、益气养血的功效, 能够改善失眠、疲劳、抑郁、焦虑及神经官能症, 故可用于治疗心绞痛后焦虑[8]。本研究结果显示乌灵胶囊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后焦虑, 控制焦虑的发生发展, 打断了焦虑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恶性循环, 亦未发现不良反应, 具有较好的依从性和临床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乌灵胶囊与心理干预措施联合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 疗效优于对照组, 复发率低, 改善预后好, 无不良反应, 说明尼可地尔与乌灵胶囊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 特刊:122-123.

[2]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15.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CCMD-3) [S].3版.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 2001:106-107.

[4] 李新立, 卢新政.钾通道激动剂尼可地尔用于高危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J].世界临床药物, 2005, 26 (4) :209-211.

[5] 刘永泉, 刘宁.尼可地尔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9) :132-133.

[6] 张泽萍, 李艳红, 张存良.60例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 9 (4) :306-307.

[7] Rocca P, Fonzo V, Scotta M, et al.Paroxitine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J].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997, 95 (5) :444-450.

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年龄40岁~80岁;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有失眠、焦虑、烦躁等不同焦虑抑郁症状;知情同意, 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排除标准

其他疾病、证候或合并症;已接受相关治疗并可能影响效应观测指标;伴有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严重心、肝、肾损害影响药物代谢;特征人群 (孕妇、婴幼儿、未成年人、高龄、精神病、病情危笃或疾病晚期) ;如试验前正在接受药物治疗, 经过洗脱期后符合试验纳入标准, 不视为排除病例。

1.3 退出标准

未按规定服药无法判定疗效;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安全性;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 特殊生理变化等, 难以继续治疗;使用影响疗效药物。退出病例按退出时疗效评定。

1.4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 诊断标准参照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评价焦虑症状[1]。纳入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具有均衡性 (P>0.05) 。详见表1。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治疗, 口服尼可地尔 (海南登峰药业, 国药准字H13024126) 每次5mg~10mg, 3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黛力新 (丹麦灵北制药厂, 国药准字J20060001) 1片/次, 1次/日, 并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 3次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疗效判定标准

1.6.1 心绞痛疗效

参照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2]。显效:心绞痛基本消失或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减少>80%;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减少<50%;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多, 持续时间延长, 发生心肌梗死或恶性心律失常。

1.6.2 焦虑症状疗效

按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拟定的4级标准[3] (CCMD-3) 。痊愈:HAMA减分率≥75%;显效:HAMA减分率50%~75%;有效:HAMA减分率25%~50%;无效:HAMA减分率<25%。

1.7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见表2)

2.2 两组焦虑症状疗效比较 (见表3)

2.3 不良反应

观察过程中, 对照组头痛2例, 治疗组困倦2例, 未影响继续治疗。

3 讨论

随着经济发展及生活方式改变,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已和脑血管疾病一起成为第一位的致死原因。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临床常见表现,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最常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心绞痛发作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甚至会导致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 因此在处理心绞痛患者时, 应优先使用既可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 又能改善预后的药物。传统的抗心绞痛药物硝酸酯类, 因其致头痛副反应及耐药现象, 且未能证实可改善长期预后, 使临床使用受限。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预后, 但因顾忌其禁忌证及副反应, 临床使用严重不足, 长效钙离子拮抗剂仅为变异性心绞痛的首选, 因此选用既可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 又能改善预后且具有良好安全性的药物, 对患者的康复尤为重要。尼可地尔是一类新的抗心绞痛药物, 具有独特的双重作用机制[4]:①三磷酸腺苷 (ATP) 敏感的K+通道开放作用。开放血管平滑肌上的KATP通道可有效扩张微小冠状动脉, 增加缺血区血氧供应, 并减轻后负荷;开放心肌线粒体膜上的KATP通道可模拟缺血预适应, 减少缺血对心肌的损伤;②类硝酸酯作用。尼可地尔除具有硝酸酯的NO途径外, 还可直接激活鸟苷环化酶发挥类硝酸酯作用, 有效扩张大冠脉和容量血管, 减轻前负荷, 因此尼可地尔不仅能有效控制心绞痛症状, 而且具有心脏保护作用, 能够改善心绞痛患者预后, 同时满足心绞痛治疗的两个目的, 是临床上治疗心绞痛的全新选择。本研究结果显示, 尼可地尔治疗心绞痛总体疗效较好, 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程度轻、能耐受, 无耐药性, 与临床报道相符[5]。

随着研究的发展, 焦虑和心血管疾病的联系越来越多, 焦虑症是心血管疾病后的常见问题, 也是决定预后的常见因素。目前有较多研究资料表明, 约有40%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存在焦虑症状[6]。焦虑可以使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下降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 血小板被激活、血小板聚集增加, 血压升高, 冠脉痉挛, 有诱发或促发心肌缺血, 从而加重病情。由此可见在强化抗心肌缺血治疗同时, 抗焦虑治疗对患者的康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三环、四环类抗焦虑药, 因其抗胆碱能作用、心血管方面不良反应以及诱发癫痫等而应用受限。新一代5-羟色胺 (5-HT) 再摄取抑制剂 (SSRI) 、5-HT/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NRI) 、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HT阻断剂等药物, 由于见效缓慢制约临床应用[7]。苯二氮卓类长期使用易引起药物依赖、认知功能损害。因此寻找最佳治疗方案为进一步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黛力新是含有小剂量硫杂蒽类药物盐酸三氟噻吨 (每片0.5mg) 和新型三环类抗抑郁剂四甲蒽丙胺 (每片10mg) 的混合制剂。两者的合理配伍, 使其在治疗上有协同作用, 而在副反应方面则有明显的拮抗效应。主要表现为快速的抗抑郁、抗焦虑作用。在副反应方面, 三氟噻吨可削弱四甲蒽丙胺的抗胆碱能副反应, 而四甲蒽丙胺则可对抗大剂量三氟噻吨可能产生的锥体外系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黛力新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后焦虑, 控制焦虑的发生发展, 阻滞了焦虑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恶性循环, 故可减少严重心脏事件, 改善预后, 亦未发现毒副反应, 具有较好的依从性和临床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黛力新与心理干预措施联合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 疗效优于对照组, 复发率低, 改善预后好, 无毒副反应, 说明尼可地尔与黛力新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 (黛力新) 联合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的疗效。方法 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30例口服尼可地尔每次5mg10mg, 3次/日, 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黛力新1片/次, 1次/日, 并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 3次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疗效、焦虑症状疗效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黛力新与心理干预措施联合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伴焦虑疗效优于单用尼可地尔。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焦虑,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尼可地尔

参考文献

[1]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 (特刊) :122-123.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15.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CCMD-3) [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 2001:106-107.

[4]李新立, 卢新政.钾通道激动剂尼可地尔治疗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J].世界临床药物, 2005, 26 (4) :209-211.

[5]刘永泉, 刘宁.尼可地尔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9) :132-133.

[6]张泽萍, 李艳红, 张存良.60例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 9 (4) :306.

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该院在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 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 每组各有患者50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5例 , 女性患者25例 , 患者年龄范围在42~79岁内 , 其平均年龄为 (67.2±4.9) 岁 , 患病时间最长10年 , 最短2年 , 其平均值为 (7.2±0.9) 年 , 该组患者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为 (2.7±0.4) 次 /d;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6例 , 女性患者24例 , 患者年龄范围在43~78岁内 , 其平均年龄为 (66.7±4.7)岁 , 患病时间最长11年 , 最短3年 , 其平均值为 (7.7±0.8) 年 ,该组患者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为 (2.8±0.5) 次 /d。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时间以及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等资料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患者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患者入选标准:所有患者糖尿病诊断均是按照糖尿病诊断标准 (WHO于1999推荐 ) 进行确诊 , 而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均是按照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于2000年制定 ) 进行确诊[1];患者排除标准:患有血液疾病、出血性脑梗死、出血倾向、严重肝脏、肺及肾脏功能不全或器质性疾病、严重高血压 ( 收缩压至少200 mm Hg)[2]。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 如使用硝酸酯、降糖、β- 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阿司匹林等。实验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使用奥扎格雷钠进行治疗 , 其具体方法为:80 mg奥扎格雷钠溶于250 m L生理盐水中 , 静脉滴注 ,1次 /d,14 d为1个治疗疗程。

1.4 治疗标准评价

在同等劳累程度下 , 患者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至少80%, 同时硝酸甘油消耗量降低至少90%, 即为显效。在同等劳累程度下 , 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均减少在50%~80% 范围内 , 即为有效。在同等劳累程度下 , 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均减少在50% 以下 , 即为无效。在同等劳累程度下 , 患者心绞痛病情加重 , 其表现如发作次数、程度以及持续时间 , 同时硝酸甘油消耗量也有显著增加。治疗总有效人数为治疗显效人数与治疗有效人数之和[3]。

1.5 统计方法

该次全部研究结果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使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数据 , 进行t检验;使用百分比形式表示计数数据 , 进行x2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心绞痛治疗显效人数为35例 , 有效人数为12例 , 其治疗总有效人数为47例 , 该组治疗有效率为94.0%, 对照组患者心绞痛治疗显效人数为28例 , 有效人数为9例 , 其治疗总有效人数为37例 , 该组治疗有效率为74.0%。另一方面 , 实验组患者心绞痛缓解时间为 (3.2±0.8)min, 消失时间为(8.2±1.1)min, 同时该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为 (0.3±0.1)次 /d, 而对照组患者心绞痛缓解时间为 (6.4±0.9)min, 消失时间为 (14.3±1.2)min, 同时该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为(1.4±0.3) 次 /d。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 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分析 , 上述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2。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趋势加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 , 然而至少一半糖尿病患者会并发心血管类疾病。研究结果表明 , 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3倍左右 , 因此 ,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临床上应给与高度的重视[4]。

作为一种血栓素A2(TXA2) 合成酶特异性抑制剂 , 奥扎格雷钠具有高效强力的抑制活性 , 研究结果表明 , 该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血栓素合成酶活性从而减少机体TXA2的生成[5]。另外 ,该药物有利于机体内前列腺素合成酶的功能发挥 , 使血液中前列腺素E浓度显著增加。同时该药物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 从而有效抑制凝血过程。

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选自2007~2009年辽河油田中心医院循环内科收治2型DM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2型DM的诊断依据1997年WHO修订的DM诊断标准。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维持原有的降血糖等基础治疗,除常规应用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硝苯地平(心痛定)或地尔硫䓬和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外,治疗组口服麝香保心丸2粒,日3次,共8周;对照组口服丹参片3片,日3次,共8周。每日定时观察两组病人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心绞痛症状基本缓解或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95%以上,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且程度明显减轻,静息心电图ST段压低<0.05mV或原压低的ST段回升>0.05mV或(和)T波倒置变浅达50%以上或由T波平坦变为直立;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或加重,心电图压低的ST段回升<0.05mV或(和)T波无改变[2]。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两组心电图疗效和心绞痛发作情况见表1~2,两组病例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麝香保心丸是人参、麝香、冰片、肉桂、蟾酥、苏合香酯及牛黄等组成,属芳香温通药。动物实验证明苏合香脂和冰片均有提高耐缺氧能力,能改善冠脉流量并降低心肌耗氧作用。麝香、蟾酥、肉桂均有扩冠作用,可改善心绞痛发作。人参大补元气,能纠正缺血心肌的代谢,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氧耗量,抑制氧自由基产生[3]。所以麝香保心丸能迅速解除CHD心绞痛的心肌缺血及其所引起的疼痛,而且作用时间长,并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能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增加心肌供氧[4]。口服麝香保心丸治疗2型DM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明显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液供应,使心肌缺血性改变减轻或恢复,心电图ST-T改善率达78.3%,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同样优于对照组(P<0.05)。麝香保心丸组自身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P<0.05)。我们认为麝香保心丸对2型DM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良好的疗效。

研究表明,DM常可并发血脂代谢异常,特点为高甘油三酯(TG)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这是CHD的危险因素。DM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常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且高胰岛素血症可通过促进脂质合成及刺激动脉内膜平滑肌细胞增殖,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麝香保心丸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以往对其机制的研究涉及多方面,包括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增强机体耐缺氧能力等。近年来发现麝香保心丸全方或方中所含单药,经临床研究或动物实验证实可减轻TC和LDL-C浓度的升高,保护心肌内皮细胞和基膜完整,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损害,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降低血压,降低全血比粘度和血浆比粘度,提高病人胰岛素敏感度,使缺血的心肌再血管化。麝香保心丸治疗DM合并CHD完全满足了上述数个治疗靶点[5]。

参考文献

[1] Clee man J I. 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NCEP)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JAMA,2001; 285(19) :2468~2497

[2] 刘国仗,吴宁,胡大一,等.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6) :405

[3] 孙琛.临床用药大全.第1版.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5

[4] 黄泰康.常用中成药成分与药物生理手册.1864

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 篇7

关键词:麝香保心丸,曲美他嗪,2型糖尿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 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甚至猝死[1]。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时多出现多支冠状动脉受累且受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严重。笔者对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心内科2010年6月-2011年1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1例, 其中男45例, 女36例;年龄53~77岁, 平均年龄 (64.6±7.3) 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维持糖尿病基础治疗, 血糖控制达标。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应用硝酸异山梨酯、硝苯地平及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2粒, 3次/d, 曲美他嗪 (商品名:万爽力, 法国施维雅药厂生产) 20mg/次, 3次/d, 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8周。

1.3 检测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入院后立即描记心电图 (标准12导联) , 以后每天1次;记录心绞痛日平均发作次数及每次持续发作平均时间。

1.4 临床疗效判断

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75%以上, 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 心电图ST段下移明显, 治疗后回升50%以上, 但未恢复正常;无效:心绞痛仍时有发作, 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少低于50%, 缺血心电图无改善, 或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照组显效22例, 有效8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显效29例, 有效9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2.6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见表1。

注: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1。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制是由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 形成血栓, 表面上有血小板聚集及 (或) 刺激冠状动脉痉挛, 导致心肌缺血加重, 心肌能量代谢障碍[1], 甚至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麝香保心丸是由麝香、人参提取物、冰片、肉桂、蟾酥、苏合香脂及牛黄等组成, 其芳香温通, 有益气强心的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 麝香保心丸具有扩张冠状动脉, 改善冠状动脉血流[2], 抑制动脉硬化, 稳定动脉斑块[3], 减轻炎症反应,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抑制血管内膜增生, 提高心肌抵抗缺血、缺氧能力, 减少氧耗量, 清除氧自由基, 轻度减慢心率和强心等作用。

曲美他嗪是一种新型的改善心肌代谢的哌嗪类化合物, 主要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脂肪酸的氧化而增加葡萄糖代谢, 同时减少ATP的降解和乳酸的产生, 利用有限的氧产生更多的能量, 优化心肌细胞能量代谢[4]。曲美他嗪也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炎性反应、减轻内皮细胞损伤, 减少冠状动脉内血小板血栓的形成, 最终能增强冠心病患者血管中斑块的稳定性, 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5]。

本文采用麝香保心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 结果显示:两者联合使用在缓解心绞痛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等方面疗效显著, 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因此, 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麝香保心丸、曲美他嗪是安全、有效的,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82.

[2]王受益, 戴瑞鸿, 金椿, 等.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 16 (12) :717-720.

[3]李天奇, 李勇, 范维琥.麝香保心丸和辛伐他汀对兔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8 (5) :296-299.

[4]石海莉, 孙漾丽.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5, 21 (9) :560-562.

上一篇:连锁经营的经验与窍门下一篇:新时期高校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