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稳定

2024-05-31

银行稳定(共11篇)

银行稳定 篇1

1 正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 对于中资银行来说, 外资银行的进入是一个喜讯。因为它能够促进中资银行自身的发展。中资银行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外资银行的接触, 学习到他们更多更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另一方面, 又可以在他们的压力之下, 奋发图强, 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 使自己“身体”更加“健壮”, 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是中资银行获得的一个可以飞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其次, 外资银行的进入, 对中资银行来说, 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外资银行有其自身的优势, 而中资银行有其自身的劣势。如果中资银行不善于扬长避短, 以己之长克对方之短, 将会丧失多年来靠不断打拼积累起来的成果, 最终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出局。因而, 中资银行应以十分审慎的态度对待外资银行的进入, 积极应对。最后, 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所造成的严峻局面, 中资银行不能过于紧张。因为外资银行毕竟是来自外国的, 刚刚进入中国, 会有很多不适应中国的地方。而中资银行在国内已经存在了许多年, 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了解、接受, 有着外资银行不可比拟的优势。因而, 中资银行应全面地认识自己与外资银行相对比的优点、缺点, 扬长避短, 沉着、冷静地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2 外资银行的优劣势分析

据了解, 目前多家外资行已经开始研发与人民币相关的金融产品。不少外资银行在开业后, 带有创新性的金融产品随之推出。外资银行不断推出的新产品, 使我国银行业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如果我国的银行不能加快创新的脚步, 发展新的金融产品以应对外资银行带来的业务冲击, 而随着外资银行的迅速发展, 外资银行拿走的市场份额将逐渐增加, 逐步夺走我国银行的金融市场。外资银行的优劣势不容忽视, 我国银行都必须高度警觉。通过对外资银行进行研究, 发现外资银行的优势主要有三点。

第一, 外资银行业务质量较高。外资银行一般提供的是“一对一”的服务, 即每个客户都能够享受到个性化的服务。客户走进营业厅, 立即就会有工作人员接待, 提供所需要的服务。而贵宾客户, 还可享有更高端的服务。此外, 外资银行还会为客户提供上门服务, 对于大客户还会提供量身定做的理财服务, 这些都是中资银行所不能比拟的。

第二, 外资银行的印鉴卡使资金更安全, 更有保障, 另外, 外资银行的某些业务操作也更简便。如在外资银行开户, 除携带身份证、填写相关表格外, 外资行还要求客户填写一张印鉴卡, 这种印鉴卡是客户在开户时要在印鉴卡上留下自己最习惯用的签名, 银行系统会进行记录。今后在进行存取款等业务时, 客户只要签字, 系统会对签字进行鉴别。这是国际通行的方式, 防伪性很强。这张印鉴卡是十分重要的, 在外资行进行资金支取, 是完全要签名进行鉴别的, 这样就增加了客户资金的安全性与保障性。

第三, 外资银行的创新性很强, 经常会根据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客户群, 推出不同的金融产品。而由于外资银行本身效益较好, 这些新的金融产品, 也能带给客户更大的收益。另外, 外资银行为客户量身定做的每一项理财服务, 实际上都是适应特定客户的最优服务项目。而在这一方面, 中资银行也是不能比拟的。另外, 外资银行以其舒适的环境、热情的服务, 给每一位客户以上帝般的享受, 这样自然会受到很多客户的热捧。

但是, 外资银行刚刚进入中国, 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 由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时间较短, 其设立的营业网点较少, 对于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来说很不便捷。据相关资料显示, 汇丰、渣打、花旗、东亚四家外资法人银行目前在内地网点还不足300家。就营业网点这一点, 与我国银行目前遍布大街小巷、星罗棋布的网点和自动取款机是无法比拟的。

第二, 开设账户门槛较高, 这样导致大多数中国客户不满足开户要求, 因此被拒之门外。另外, 外资银行要求客户开立新账户, 需要每月交纳数额较大的管理费。关于管理费, 四家外资银行都有不同的收费标准。由此可见, 在外资银行“开户”的实际门槛是相当高的, 迈进这道门槛, 达不到所要求的最低余额, 就要交纳为数不小的管理费。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客户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第三, 外资银行的手续费贵,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外资银行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是以收取较高的手续费为前提的。这对绝大多数的中国客户而言, 享受外资银行的服务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第四, 目前由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时间较短, 外资银行办理业务速度相较于我国银行比较慢, 其业务效率远不及我国银行。如东亚银行在上海地区针对境外人士办理一笔房贷业务需要7天时间, 而花旗、汇丰、渣打也大概在8天左右。另外, 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也比较窄, 难以满足中国客户的全方位需求。由于外资银行对本地居民的人民币业务刚刚起步, 从业务范围角度看, 在短期内仍然无法拥有像我国银行那样相对完整和成熟的产品线。

3 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银行业是有一定影响的, 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从银行的经济利润视角来看, 外资银行的贷款市场份额指标与我国银行业的利差、利润率、非贷款收益率成正相关关系, 其中对银行的利差影响尤为明显, 而外资银行资产份额指标与我国银行业非贷款收益率呈现出小幅度的负相关关系, 并且对我国银行业的正相关关系最为明显。

第二, 从银行的经营管理视角来看, 外资银行的贷款市场份额指标与外资银行资产份额指标对我国银行业费用率的影响并不明显。外资银行实际上定位于“高端”服务, 将目标人群锁定在高收入阶层, 而广大的中低收入者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 其客户群规模必然有限。也只有这样, 外资银行才能实现他们“一对一”的高质量服务的承诺。然而,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高收入者人数会越来越多, 希望享受这种高质量服务的人会不断增加。如果更多的人在外资银行开户, 则再也不能享受到他们承诺的优质服务, 因为外资银行提供的 “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 每笔业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他们是不可能接纳更多的客户的。外资银行要么是在接纳更多客户的同时降低服务质量, 走中资银行一样的平民化道路, 而在这条道路上肯定比不过基础扎实的中资银行;要么是继续走“高端”服务的路线, 将自己的业务局限在有限的范围之内。不管怎样说, 外资银行的路, 都将是一条狭窄的路。

第三, 从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的总体角度来看, 虽然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费用率的影响并不大, 但是对银行的赢利有积极的作用。说明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程度过低, 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体系与技术在我国银行业的“示范作用”“、技术溢出效应”不太明显。但是, 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深入, 在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竞争效应”和“环境变革效应”影响下, 国内银行业正在不断完善业务结构, 优化利润来源渠道, 从而促使银行的赢利状况有所改善。

4 外资银行引入的挑战

外资银行在我国市场的投入, 一方面有利于我国银行体制加快改革速度, 建立起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银行制度, 通过学习和借鉴外资银行先进的业务技术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手段, 提高我国银行业的运行效率和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在我国市场的投入有利于我国银行的海外业务拓展, 提高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 扩大对国家市场的占有率。外资银行在我国市场的投入还可以促使我国银行与外资银行展开公平竞争, 促进我国银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推动我国银行向国际标准靠拢, 成为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全球化的银行机构。

参考文献

[1]秦子义.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市场, 2011 (26) .

[2]冯茜.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天津大学, 2007.

[3]陶新桂.我国民营银行业发展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 2004.

银行稳定 篇2

济银发〔2010〕234号

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 金融稳定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办法》的通知

人民银行(山东省)各市中心支行、分行营业管理部;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农业发展银行山东省分行,中国进出口银行青岛分行,各国有商业银行山东省分行,交通银行山东省分行,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恒丰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济南、青岛分行,渤海银行、天津银行、浙商银行、北京银行济南分行:

为加强对山东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管理与服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稳定重大事项报告行为,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金融稳定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人民银行各市中心支行、分行营业管理部要将此文转发辖内地方性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并督促抓好落实。

- 1 -

联系人:于明星 电话:0531-86167061

附件: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金融稳定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办法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主题词:金融稳定 重大事项 办法 通知

内部发送:各行级领导,各处、室、部、中心。

联系人:张立先 联系电话:(0531)86167392(共印8份)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办公室 2010年12月30日印发

- 2 - 附件: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 金融稳定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山东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管理与服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稳定重大事项报告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山东省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实行分级管辖和属地管辖相结合的原则。

具有省级管辖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恒丰银行总行)应当向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报告重大事项。

其它各级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按照管辖关系分别向所在地的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分行营业管理部)或县(市)支行报告重大事项。

第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向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及其分支机构报告重大事项,应遵循及时、全面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二章 报告内容和要求

第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以下重大事项之一的,应当于事项发生之时起2小时内向人民银行报告,并按照人民银行济南分行

- 3 -

及其分支机构要求做好后续报告。

(一)发生挤兑或其它群体性事件的;

(二)发生影响支付清算等业务系统正常运行的事件的;

(三)发生抢劫、盗窃、诈骗等恶性案件,或发生金额超过100万元的挪用资金、违规经营等案件的;

(四)发生盗窃、出卖、泄漏或丢失重要空白凭证或涉密资料,可能影响金融机构正常经营管理或可能造成损失的;

(五)发生高级管理人员涉案、失踪等非正常事件的;

(六)发生可能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其它突发事件的。第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以下重大事项之一的,应当于事项发生之时起24小时内向人民银行报告,并按照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及其分支机构要求做好后续报告:

(一)法人机构合并、分立,改制、重组,或被接管、托管,撤销、重整或破产清算的;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支行以上机构被撤销、合并,暂停部分业务或停业整顿的;

(三)高级管理人员,高级风险管理官或风险总监变更的;

(四)受到上级部门及监管部门的风险提示、行政处罚,或受到工商、税务、审计、财政等部门行政处罚的;

(五)被新闻媒体负面报道,可能对正常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

(六)发生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其它重大事项的。

第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以下重大事项之一的,应当于事项发生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人民银行报告,并按照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及其分支机构要求做好后续报告:

(一)新设支行及以上机构,经监管部门批准筹建及批准开业 - 4 - 的;

(二)机构名称或地址变更的;

(三)会计、支付结算、信贷、统计、征信、反洗钱、风险管理等重要岗位人员变动的;

(四)发布、调整会计核算基本制度、会计科目表及会计科目使用说明、涉及重大会计改革事项的资料,出台重要的内部规章制度的;

(五)风险管理体制发生重大调整,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出现重大变化,风险管理技术更新和新风险管理方法运用的;

(六)业务流程发生重大改变,新产品推广,新金融服务领域拓展的;

(七)法人机构对前十大单一客户授信余额变动超过5%的;

(八)形成大额不良贷款或垫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单笔超过500万元,其它银行机构单笔超过1000万元的;

(九)实施大额不良贷款核销、剥离、置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超过1000万元,其它银行业金融机构超过2000万元的;

(十)出售、购买重大资产或对外担保,对同一股权投资累计超过100万元的;

(十一)各项对外投资累计浮亏超过5%,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累计浮亏超过50万元以上,其它银行业金融机构超过100万元以上的;

(十二)法人金融机构增资扩股、转让或清退股权累计超过5%;单一股东股权比重变动超过总股本1%,或前5大股东之一出现经营严重困难、实际控制人变更或发生公司合并、分立、清算等事项的;

- 5 -

(十三)发生关联交易金额在200万元以上,或关联交易比例变动超过20%的;

(十四)发生人民银行规定的其它重大事项的。

第八条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明确重大事项报告的负责部门,实行专人负责制。

第九条 重大事项要一事一报,报告内容应真实、准确、全面。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以书面形式,通过公文传输系统或传真电报,向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及其分支机构报告重大事项。

第三章 审查与处理

第十条 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及其分支机构金融稳定部门,负责银行业金融机构重大事项的报告受理、日常管理、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第十一条 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及其分支机构金融稳定部门应当对收到的重大事项报告根据不同情况做出处理:

(一)属于第五条、第六条规定的重大事项的,立即报告分管行领导研究处理;

(二)属于第七条规定的重大事项的,及时将报告材料转送至有关职能部门处理;

(三)报告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告知报告机构及时补充修改。

第十二条 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及其分支机构有关职能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报告的重大事项进行认真审核和处理。需要了解、掌握进展情况的,应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后续报告。

- 6 - 第十三条 重大事项严重影响或可能严重影响辖内金融稳定或金融管理秩序的,受理行应当按照相关规定逐级上报人民银行上级行和地方政府。

第十四条 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及其分支机构可以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报、漏报、迟报重大事项,报告材料弄虚作假或者隐瞒真实情况的,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及其分支机构应责令改正,视情节予以通报批评,向其上级行和当地政府通报;情节严重的,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第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本办法执行不力,屡次违反规定的,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及其分支机构应采取约见谈话、执法检查、暂停其相关业务等措施,对金融机构加强管理。

第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情况纳入各级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综合评价内容,按照《山东省金融机构综合评价暂行办法》处理。

第十八条 人民银行工作人员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处理不当,出现严重失误,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负责解释和修改。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关于印发<金融稳定事

- 7 -

项报告制度>的通知》(济银发〔2009〕96号)和《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开业报告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通知》(济银发〔2010〕63号)中关于重大事项报告的相关规定同时废止。

银行稳定 篇3

银行必须认清,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套逻辑已经不太适用,他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中国投资驱动型经济模式不可能马上成为过去式,但央行祭出的维持货币稳定的杀手锏,是给银行的清醒剂,告诉银行,中国式去杠杆化开始,央行已经不是那个央行,银行也不再是那个银行了——好日子已经过去,舞会音乐停止,各位好自为之。

用自杀的方式倒逼央行释放流动性,不智、不忍。笔者相信,央行会进行短期、定向的货币释放,以防止金融与债务泡沫彻底崩溃,但这样的定向短期释放,无助于缓解银行长期经营模式形成的流动性紧张。

银行钱荒是不争的事实。所谓钱荒,就是流动性收缩,所谓崩溃,就是流动性冻结。

据《每日经济新闻》调查,部分中小型股份制银行6月票据贴现额度已经告罄,目前已暂停了该项业务。四大行的票据贴现额度亦非常紧张,贴现利率上升,6月初至今,贴现利率上升1倍以上,即使如此,仍然供不应求。据相关消息称,6月的前十天,全国银行新增贷款中70%以上是票据,部分银行票据占比很高,如恒丰银行98%、浦发银行94%、光大银行79%。

钱荒如急性传染病,迅速蔓延到其他领域,债券、信托等市场连连告急。债券收益率上升,国债与企业债利率大幅上升到2倍以上,上周可转债、城投债遭到抛售,据称信托资金池命悬一线。如果钱荒持续,那么,不仅股票市场,债市、楼市、字画,所有的资产品价格都将出现下跌。笔者收到某大型银行短信,一天期理财产品收益率高达6%,额度在100万以上。

所谓中国广义货币发行量世界第一,因此不存在钱荒论是荒谬的。中国存在钱荒,而且是严重钱荒。

资产负债表左右两边对应,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急剧膨胀,相对应的,金融机构负债也在急剧增长,虽然从表内数据看来风险可控,但是表外杠杆与资产质量难以控制,所以高善文先生称之为祼奔。

截至5月末,我国M2余额10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8%,显著高于年初制定的13%这一目标。银行资产与负债规模继续上升,银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达到131.27万亿元。2007年底增加到52.6萬亿元,翻了两番多。

靠资产膨胀做大规模获得收益的赢利模式,带来极大的市场风险,金融机构浸在央行的父爱关怀里,产生了极大的道德风险。

过去5个月,商业银行信用继续膨胀,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多增3万亿元。今年1到4月,银行表内“影子业务”达12.8万亿元(包括银行与非银合作形成的表内债务以及银行同业形成的表内净债务),较上年末增长1.98万亿元,其中主要的增量来自银行同业贡献。

我国是投资驱动型经济体,投资效率下降、信用风险错配是致命打击。一方面,银行通过表内表外的方式不断做大规模,另一方面,银行购买的资产信用在恶化。健康的金融收益来自于对风险的准确定价,来自于分享实体经济的成果,高额金融收益可以来自于5倍以上的金融杠杆与高收益产品,但一定会遭受报复。

产能过剩问题不解决,一切经济活动都在虚拟化。今年前5个月企业短期贷款增速达15.7%,同期中长期贷款增速为7.5%,意味着企业融资主要用于补充短期流动性,从存款看,前5月企业定期存款增速高达22.5%,而活期增速仅为6.6%;说明企业新增流动性主要用于储蓄,而非经营交易。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当资产膨胀到一定规模时,有时候规模越大,越容易产生钱荒,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并不少见。

央行有必要向市场展示改革的决心,但也应该留出足够的转型空间,利用短期手段逐渐减少货币用药的剂量,否则,央行的改革与中国金融崩溃,将成为同义词。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

银行稳定 篇4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银行业在经营管理、风险控制以及公司治理机制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速推进和近年来影子银行体系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央行于2013年7月完全取消银行贷款利率浮动管制,到如今利率市场化进入“最后一公里”攻坚阶段,而且利率波动的频率与幅度越来越大。此外,近年来作为利率管制与金融市场不发达产物的影子银行异军突起,虽然其可作为社会融资渠道的补充,但目前影子银行体系难以监管,其期限错配和高杠杆特性,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也容易成倍放大风险,会威胁银行体系的稳定。因而,研究利率市场化和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对中国银行业稳定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目前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在国外研究中,Fisher(1933)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认为经济波动是导致银行体系不稳定的根源。Dianond和Dybving(1983)运用D-D模型发现,银行信心是银行保持稳定性的源泉。Mckinnon和Pill(1998)研究认为,当非银行部门存在盲目乐观情绪时会出现信贷膨胀,导致宏观经济过热,致使银行体系不稳定。BIS(2009b)研究认为,在2000 ~ 2007年间,投资银行业的风险价值指数上升造成了给银行体系不稳定。

受制于利率市场化的衡量,直接研究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稳定性影响的文献并不多,主要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单豪杰(2007)论述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稳定性的冲击效应,认为在利率市场化提升资产配置效率的同时,其对银行稳定性的冲击也不可避免。邹薇(2007)认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会加剧利率的波动,加剧银行体系的不稳定,甚至常常直接导致银行危机的发生。另外,大多数文献主要采用虚拟变量来衡量利率市场化,研究其对银行风险和金融稳定的影响。尹雷和赫国胜(2013)采用probit模型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危机的影响,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会提高银行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并且加强银行监管能有效缓解这一影响。

对影子银行体系与银行稳定性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多。由于信息不对称,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特性会增加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容易导致银行体系不稳定(何德旭、郑联盛,2009)。易宪容(2009)指出,影子银行发展会加快金融创新,从而扩张信用,容易导致金融市场不稳定。周莉萍(2012)认为,影子银行体系作用在于信用创造,但其信用创造存在的缺陷容易导致内在不稳定性。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有关利率市场化、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正逐渐受到学术界关注,但总体上来看,研究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稳定的相关文献以定性研究和理论研究为主,而对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回归模型得到线性关系,鲜有学者研究利率市场化和影子银行对银行稳定性的短期动态影响及其影响程度。为弥补以上相关研究的不足,本文以利率市场化、影子银行规模以及银行体系稳定性相关指标为分析对象,尝试采用VECM模型系统揭示利率市场化、影子银行规模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长期均衡影响、短期动态调整效应及其影响程度。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1. 利率市场化进程。大多数文献在衡量利率市场化时,主要是利用虚拟变量和代理变量来间接地进行简单的衡量,如:王耀青和金洪飞(2014)用虚拟变量来衡量利率市场化;左峥等(2014)采用净利差来衡量存款利率市场化;李建伟和李树生(2015)用shibor利率作为利率市场化的代理指标来衡量。这些衡量方法无法充分地反映利率的变动调整。而陶雄华和陈明珏(2013)、王舒君和彭建刚(2014)从总体上测度了中国年利率市场化指数,这较好地描述了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因此,本文借鉴陶雄华和陈明珏(2013)的方法来测度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该方法考虑了实际的利率水平、利率决定方式以及利率波动幅度三方面,且每方面包含的指标各自划分为完全抑制、部分抑制、部分市场化、完全市场化四个层级,然后在各指标赋值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平均,从而得到中国利率市场化指数。该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3],值越大,说明中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越高。

2. 影子银行规模。目前,由于数据限制,对于影子银行的规模无法直接测度。学术界在讨论测度影子银行规模时主要存在两种衡量方法:一是采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票据融资的月度数据之和来代表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李建伟和李树生,2015);二是依据GDP增长需要有相应的贷款支持这一原理来衡量(李建军,2010;毛泽盛和万亚兰,2012),该方法主要是从贷款者出发来计量影子银行规模。考虑到利率市场化都是年度数据,而若采用第一种方法来衡量影子银行规模,会导致本文数据不匹配,而且该方法的数据要从2002年才齐全,故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其度量方法是:

式中:SBS表示影子银行规模;RYL表示全社会未偿还贷款/GDP;RFL表示客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借款与其实现的GDP的比值;REL表示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等经济单位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借款与其实现的GDP的比值;GDPF表示客户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GDP; GDPE表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GDP。

3. 银行体系稳定性。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测度这一课题进行过研究(伍志文,2002;毛泽盛和万亚兰,2012)。本文借鉴毛泽盛和万亚兰(2012)的方法来衡量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选取包含宏观经济环境指标、 金融环境指标以及银行经营指标共计10个指标,将每个指标划分为安全、正常、关注以及危险四个数值区间,然后对各指标进行赋值,最后按简单算术平均加权计算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值。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数值越大,表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越低,否则,稳定性赵弱。

另外,考虑到宏观经济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有重要影响,本文将GDP增长率纳入模型中。

本文的数据来源是《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本文的样本区间为1992 ~ 2013年。此外,本文通过Eviews 6.5和Ex- cel软件进行分析检验。

(二)模型设定

本文着重研究利率市场化、影子银行规模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短期动态调整效应与长期均衡影响。

首先,建立非限制的VAR模型:

式中:Yt=[FSBt,GDPRt,SBRt,ILt];FSBt表示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ILt表示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SBRt表示影子银行规模增长率;GDPRt表示GDP增长率;A0为4×1的列向量;Ai(1≤i≤m)为4×4的系数矩阵;εt为随机扰动项。

其次,对所涉及的四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主要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性,如果都是同阶单整,即可认定这四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进行检验,该方法提供了特征根轨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两种方法来检验所涉及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以及存在的协整向量的个数。

再次,如果一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根据Engle表述定理,协整回归可以表为误差修正模型(VECM),从而在建立基于协整约束的VECM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其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来研究利率市场化、影子银行规模、GDP增长率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脉冲响应函数以及影响程度。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本文基于Eviews 6.5软件,并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FSB)、利率市场化指数(IL)、影子银行规模增长率(SBR)以及GDP增长率(GDPR)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在1%置信水平上FSB、IL、SBS与GDPR皆为一阶单整。

(二)Johansen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检验

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来验证FSB、IL、 GDPR与SBS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在建立VAR模型进行协整检验时必须首先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本文根据AIC与SC准则,发现滞后阶数为2时AIC和BC最小, 从而确定滞后阶数为2阶。因此,本文基于VAR(2)模型进行协整检验。

表2列示了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从中可以看出, 特征根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都表明在90%置信水平上只存在一个协整方程,即:

括号内为系数T值,各统计量的系数和T值表明,系数都显著,而且该回归式的残差平稳。

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指数、影子银行规模增长率与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显著正相关、GDP增长率与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负相关。换句话说,从长期角度看,GDP增长率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有正面影响,但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和影子银行规模增长速度显著地降低了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由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可知,利率市场化指数、影子银行规模增长率、GDP增长率和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为进一步验证这些变量之间的具体关系,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指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其是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的Granger原因;GDP增长率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其是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的Granger原因;影子银行规模增长率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其是银行体系稳定性的Granger原因。可见,利率市场化、影子银行规模增长率与GDP增长率都会影响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三)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

由于Johansen协整检验只描述了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也只是检验了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而需要进一步运用脉冲效应来分析,以研究内生变量在遭受某种冲击后的短期动态调整效应。本文基于VECM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在遭受一个标准差冲击后,模型的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动态变化。

图1描绘了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的脉冲响应函数。其中,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在GDP增长率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下滞后一期为0,一直下降到滞后二期达到最小值,为-2.037 3,此后逐渐增加,在滞后四期达到最大值, 为2.353 7。随后脉冲响应从滞后六期开始围绕零波动逐渐收敛至零,即GDP增长率会在滞后两期内降低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而在收敛之前会提高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这说明GDP增长率会在滞后两期内会提高银行体系稳定性,而在滞后三期开始降低银行体系稳定性。

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在利率市场化指数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下,在滞后三期达到最大响应值,为1.890 9个单位,一直下降至滞后五期,随后逐渐收敛至零。总的来说,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具有正向影响,该影响会持续大约四年。这表明,高利率市场化程度在滞后期内会降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增加银行脆弱性。

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在影子银行增长率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下,初始脉冲响应为负,并在滞后二期达到最小响应值,为-0.316 9个单位,从滞后三期开始脉冲响应为正,从滞后七期开始逐渐收敛至零,即影子银行增长率在滞后两期内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具有负向影响,随后却会增加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这表明,影子银行增长率上升会在大约两年内提高银行体系稳定性,随后却会降低银行体系稳定性。

方差分解是将内生变量的预测均方误差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的随机冲击所做的贡献度,从而了解各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图2为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在滞后十二期的方差分解结果。

从纵向比较来看,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冲击对自身波动的影响程度由滞后一期的100%下降到滞后四期的51.111 3%,GDP增长率冲击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的影响程度由滞后一期的0上升到滞后四期的33.483 3%,利率市场化冲击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波动的影响程度由滞后一期的0上升到滞后四期的10.976 6%,影子银行冲击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波动的影响程度由滞后一期的0上升到滞后四期的4.428 8%。从横向比较来看,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自身冲击、GDP增长率冲击、利率市场化冲击和影子银行冲击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波动的解释力,分别稳定在51%、36%、10%和3%左右。

总的来说,除去银行自身稳定性之外,GDP增长率对银行稳定性的贡献度最大,利率市场化冲击有一定的解释力,而影子银行解释力较小。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在借鉴前人有效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得到了1992 ~ 2013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指数、影子银行规模以及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并通过Johansen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构建VECM模型实证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和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短期动态调整效应和长期均衡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利率市场化、影子银行发展、GDP增长率与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并且三者都是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的Granger原因,利率市场化和影子银行都会显著降低银行体系稳定性,而GDP增长率会提高银行体系稳定性。其次,在短期动态分析中,经济增长冲击在滞后两期内有助于提高银行体系稳定性,但在随后的滞后三期内会降低银行体系稳定性,且能解释银行体系稳定性36%左右的波动;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在利率市场化冲击下,在滞后四期内脉冲响应显著为正,解释银行体系稳定性波动的能力有10%左右;银行风险承担在影子银行冲击下,在滞后两期内脉冲响应为负,随后为正,但解释能力却很微弱,只有3%左右。

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具有十分明显的政策含义。结合中国利率市场化、影子银行监管、经济发展与维护银行稳定性面临的主要任务,可以得出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应协调好推进利率市场化与维护银行体系稳定之间的关系。由于中国金融体系目前存在深层次体制和机制原因,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好处还无法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会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 因此,一方面,银行自身要加强业务创新、转变经营方式,加强预算约束、健全风险管控制度(尤其是利率风险管理)和内部成本控制制度,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完善利率定价机制,以适应利率市场化变化;另一方面,货币当局要健全利率调控机制,防范利率的无序大幅波动,同时,监管机构应加强审慎监管,防范金融危机。

第二,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增加影子银行信息透明度。由于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存在不对称性,监管机构没有必要不加分析地杜绝影子银行, 而是要加以合理利用,规范影子银行发展,防止其混乱发展,通过有力监管,降低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特性和期限错配特性带来的隐患。

第三,应处理好经济发展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波动是银行体系稳定性波动的主要原因, 要注重经济质量,同时在经济剧烈波动尤其是面临经济下行和衰退时,货币当局应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稳定经济,防范风险积累,维护银行体系稳定性。

参考文献

Irving Fisher.The Great 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J].Econometrics,1933(1).

Diamond D,Dybvig P..Bank Runs,Deposit Insurane,and Liquid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3).

Mckinnon R.I.,Pill H..International Overborrowing:A Decomposition of Credit and Currency Risks[J].Huw Pill,1998,26(7).

BIS.Annually Report 2008[R].2009(2).

单豪杰.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业稳定性的冲击效应[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1).

邹薇.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体系稳定性[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尹雷,赫国胜.利率市场化、金融监管与银行危机[J].金融论坛,2013(11).

何德旭,郑联盛.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稳定性[J].经济管理,2009(11).

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J].江海学刊,2009(3).

周莉萍.论影子银行体系国际监管的进展、不足、出路[J].国际金融研究,2012(1).

左峥,唐兴国,刘艺哲.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否会提高银行风险——基于存贷利差收窄的一个视角[J].财经科学,2014(2).

银行稳定 篇5

《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了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职责,金融稳定事关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巩固和维护中国金融稳定大局,对于完成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必然会使我国受到冲击;同时由于中国金融正处于改革阶段,许多方面很不完善,因此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就显得特别重要。正确认识并认真履行金融稳定的职能,成为各级人民银行在经济金融工作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在人民银行县支行的实际工作中,金融稳定工作如何开展,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

1、定位模糊。到目前,在我国的理论、实务界尚无严格的金融稳定的定义。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法》从法律上明确了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但作为央行新的一项重要职能, 目前,总行这项工作尚在摸索阶段,虽然总行金融稳定局对分行及省会城市中心支行的金融稳定职责作出了指导性规定,但具体到县支行并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 当前人民银行县支行对金融稳定工作的把握和理解各异,存在对金融稳定职责界定不清晰,工作随意性大的情况。

2、认识误区。限于对金融稳定的认识局限,在人民银行县支行-把支付风险作为金融不稳定的标志很普遍。然而就基层而言,农村信用社成立了省级联社,风险由省级联社承担;城市商业银行的大股东是市财政,风险由市政府承担主要部分;其他各类金融机构大多为分支机构,其支付风险有上级机构做后盾。这样一来,部分县支行认为金融稳定工作主要是上级央行的业务,县支行只要反映一些辖区经济金融情况。这些片面性的认识影响了人民银行县支行对金融稳定工作重视程度,县支行普遍没有设置贸易独立的专职金融稳定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

3、操作性差。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法制观念不断加强,金融稳定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只有在健全的法律法规框架内才能更好地开展,而目前,总行对这项工作尚在摸索阶段,缺少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做保障,致使基层人民银行开展金融稳定工作也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为依据,金融稳定工作涉及内容多、范围广,而主要风险考核指标界定不清,外部监测信息采集困难,造成基层支行对金融稳定具体业务操作性较差。

4、监测难点。风险监测是金融稳定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人民银行县支行在金融稳定工作方面的重点具体工作。然而,在实际监测工作中尚存在一些难点,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获取资料信息方面存在问题。一是监管职能的分离增加了基层央行收集资料的难度。监管职能分离后,各金融机构除必要的统计数据资料外,很少向人行报送报表和资料,人行采集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资料数据不全面,不及时,发现风险、防范风险,-维护稳定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二是人民银行县支行与地方有关部门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由于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具有广泛性,涉及经济金融的各个方面,然而中央银行的业务特点决定其与地方经济有关单位及企业部门联系少,加大了县支行获取信息的难度。三是县支行处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最前沿,是辖区金融风险的直接监测者,但目前人民银行自上而下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金融稳定监测指标和分析体系,县支行只能凭借各自的理解对风险状况及程度粗略的进行判断、识别。这种落后的工作方式不能及时有效、科学准确的反馈风险信息,也不利于上级央行汇总分析,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金融形势的要求。

二、工作对策和建议

针对县域金融稳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解决,不断提高金融稳定履职能力和水平。

一、明确定位。人民银行县支行要根据上级央行的要求结合辖区实际确定工作目标和任务。当前,人民银行县支行金融稳定工作主要应定位在风险监测和分析反馈两个方面,其中风险监测应当重点放在金融机构操作风险,农村信用社法人风险以及当地支柱产业经营风险三个方面;在监测基础上的分析反馈应当以实证分析的方式突出苗头性、倾向性的风险分析。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在基层金融风险往往最容易从资金方面被突破,无论是内部、外部或是内外勾结,不法分子都企图利用金融机构在内控制度上的缺陷和漏洞非法谋取资金,因此,在县域金融机构中-风险往往集中体现为由于内部控制不力所造成的操作风险。二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在县域金融机构中既属于法人金融机构,又是风险防范能力相对较弱的金融机构,因此金融业风险防范的重点应是农村信用社;三是金融稳定与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对县域支柱产业的监测有利于准确评估辖区经济金融的发展态势。同时,基于县域经济的微观性,县级人民银行应积极向上级央行反映与金融稳定有关的具体经济金融现象,以实证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为上级央行作宏观分析和评估提供素材,起到见微知著、窥豹一斑的作用。

二、提高认识。如果把全国经济金融体系比作人体的大动脉,省市级经济金融体系则是其分支,而县级经济金融体系则是处于最末端的毛细血管。虽然部分毛细血管的损伤不一定会导致主动脉出现问题,但却是机体发生问题的预兆,也是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如能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将可以防患于未然。因此,县级人民银行不应把把金融稳定工作局限在防范金融业支付风险上,而应站在央行履行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的高度明确把握金融稳定的标准,准确把握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高度重视基层金融稳定工作的意义,增强金融稳定工作力量。

三、完善法规。由于金融稳定涉及经济的各个层面,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负责金融稳定的协调工作,必须站在整个社会经济全局开展工作,这项工作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建议制订《金融稳定法》,把维护金融稳定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体公-民意志,同时国务院及其人民银行也应跟进法规规章制度以及操作规程的建立,保证基层人民银行在宽松的法制环境下开展金融稳定工作。具体到人民银行县支行,应当在上级央行的指导下建立详细的金融稳定操作规程,形成较为规范化的工作程式。

银行稳定 篇6

该行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存款作为发展之基、立行之本的重要性,始终突出“抓存款”工作重点。并通过抓客户、抓服务、抓源头来拓宽增长渠道、提升市场份额和同业竞争力。2014年该行全面实施“111122”客户发展工程:用三年时间,力争日均金融资产l万元以上个人客户净增50000户、日均金融资产5万元以上公司客户净增500户、日均金融资产5万元以上机构客户净增70户、公司法人信贷客户净增100户、代发工资客户净增15万户、私人银行客户达到90户。效果明显:年末各项存款较年初增加20.29亿元,排名全省第二;其中储蓄存款增长10.75亿元,对公存款增长9.17亿元,双双排名全省第三。据统计,该行全年有10个月存款增量保持全省第三,2个月排名全省第

储蓄存款组织方面,切实狠抓旺季“开门红”增储竞赛,一季度增储任务完成率排名全省第一。重点推进代发工资主题营销活动,拓展储蓄存款源头性市场,通过开展各类公私联动营销活动,抓好对公客户代发工资业务,提升代发工资业务渗透率和留存率。精心组织同名还款、理财转账POS上线运行,为挖转他行存款提供技术手段;8月底前全部完成41个网点的机具安装和测试,投产次月交易额排名全省第一;火车北站支行作为先进典型在全省推广其应用经验。强力推进优质客户认领和维护工作,11月末全面完成5万元以上客户的认领工作,客户分层维护体系常态化运转。抓好第三方存管客户闲置资金归流,确保高端客户不流失和其金融资产在我行的市场份额提升。抓好私人银行客户服务和优势理财产品宣传营销,深化理财与储蓄业务的良性互动。推动“零售业务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储蓄存款增长的长效机制建设。

中国银行业竞争与稳定关系研究 篇7

自我国银行业实施商业化改革以来,学者们普遍提倡增强银行业竞争程度以提高银行效率水平。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伴随着机构数量的增加和市场集中度的逐步下降,银行业竞争程度日益增强,银行业整体效率水平有所提高(徐传谌等,2007)[1]。银行业竞争程度提高的同时也会影响到银行业的稳定,关于银行业竞争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银行产业组织研究中存在争议的话题之一。传统的“竞争-脆弱”假说认为较高的银行竞争度会破坏市场支配力,降低利润收益,使得特许权价值下降,这促使银行承担较高的风险以增加收益,从而破坏银行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竞争-稳定”假说则认为,如果银行业竞争程度较低,具有较高市场支配力的银行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会设定较高的贷款利率,这一行为会引发市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行为,催生较高风险的借款人并导致银行的不稳定。根据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假说会产生不同的政策取向,根据“竞争-脆弱”假说应当限制银行业市场的竞争,提高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保证银行具有较高的市场支配力和特许权价值,才能确保银行业市场的稳定性。根据这一类假说,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改革应当适可而止,并适当限制银行业市场的竞争程度。相反,“竞争-稳定”假说则会鼓励银行业市场的竞争,降低银行业市场的进入壁垒,通过银行业较高的竞争程度来保证银行业市场的稳定性,如果这一假说适用于我国银行业市场,则我国银行业市场的改革和市场结构的调整还需要进一步深化,银行业的稳定性不会因为竞争程度的提高而面临挑战。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中的支柱行业,它的健康、稳定发展不仅关系到金融体系的稳定,对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也存在着深远的影响,确保我国银行业的稳定将为“十二五”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重要的保障。为了我国银行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在当前准确判断国内银行业竞争程度和稳定之间的关系,为银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进一步调整提供清晰的思路。本文的目标即探讨两类假说在我国银行业市场中的适用性,并根据其适用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分析过程中首先通过勒纳指数(Lerner Index)衡量银行业的竞争程度,然后通过Z指数来估计银行业整体的风险水平,并通过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简要介绍关于银行竞争与稳定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第三部分给出计量模型并介绍所选用的变量和数据来源,第四部分得出估计结果并进行分析,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

二、文献综述

Keeley(1990)[2]关于美国银行业竞争和危机的分析,引发了学者们对银行业竞争与稳定之间联系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竞争-脆弱”和“竞争-稳定”两类假说,诸多学者围绕这两类假说分别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展开了研究,此类研究主要关注银行竞争是否会通过风险转嫁、授信行为与危机传染影响银行稳定(吴秋实,江春,2006)[3]。

传统的“竞争-脆弱”假说主要认为市场支配力有利于提高银行的成本效率和盈利能力,并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竞争会降低市场支配力,因此可能损害体系的稳定性,同时,竞争会降低银行的盈利水平和特许权价值,这会激发银行承担过度风险,选择高风险的投资组合,引发银行体系的不稳定。Keeley(1990)[2]认为较高的竞争程度降低了银行业的利润水平,促使银行承担较高的风险以增加收益,如降低发放贷款的要求,使得贷款质量有可能下降,造成银行的不稳定。Hellmann等(2000)[4]则指出存款竞争程度的提高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并降低了特许权价值,由于考虑到政府维护经济安全的意图,银行有动力采取道德风险行为,承担较高的风险。

近年来,“竞争-稳定”假说得到较多研究的支持。针对贷款竞争引发“竞争-脆弱”的假说,Dinc(2000)[5]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假定存在一个无穷次重复的借贷市场,当竞争增强时,银行对质量好的和质量中等的客户均给予承诺,以获得更大的期望收益,使得银行业稳定得到保证。同样,赵旭(2002)通过把竞争纳入社会福利函数,发现借贷利率竞争会降低贷款利率并产生较大的投资规模而不增加破产风险。因此认为贷款市场的竞争能够降低贷款利率,提高还款率,有利于银行稳定。相关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了此类理论假说,如Jimenez等(2007)[6]对西班牙银行业市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贷款市场支配力和资产组合风险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此外,也有学者从银行效率的角度论证了竞争可以提高银行稳定性的观点。Carr等(1995)[7]分析了1967年之前加拿大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环境下银行业保持稳定的情况,并得出结论认为充分竞争造就了规模大、效率高的银行,保持了银行业的稳定。夏德海(1998)[8]也赞同这一观点,认为银行为了在竞争中增加收益,将采取措施提高自身效率,使得银行系统的整体效率得以提升,从而使银行体系保持稳定。发展中国家引入外资银行会提高本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这也为银行竞争与稳定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机会。叶欣和冯宗宪(2004)[9]对30个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20个发达国家1988~199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外资银行进入数量的增加将显著减少银行危机发生可能性的结论。

在上述两种假说之外,也出现了“竞争-中性”的新观点,如Koskela和Stenbacka(2000)[10]针对存款竞争引发“竞争-脆弱”的假说构建了一个模型,指出在贷款利率较低时,会降低借款人破产的风险,并得出结论认为在信贷市场竞争与金融脆弱之间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Demirguc-Kunt和Levine(2000)[11]的研究发现,银行市场集中与体系稳定之间不存在经验上的相关性。Boyd等(2003)[12]认为,无论是竟争性的银行体系还是垄断性的银行体系都曾出现银行危机,即银行业竞争对银行稳定的影响不大。

在上述银行竞争与稳定的研究中,关于衡量指标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运用市场集中度指标CRn和HHI指数来衡量竞争程度时存在此类指标的内生性问题,而选用Panzar-Rosse模型衡量竞争程度则存在假设市场均衡的问题,此外,在衡量银行业市场的稳定性时通常选用存贷款风险的指标,而忽略了银行业市场整体风险的问题。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本文拟选用勒纳指数(Lerner Index)衡量银行业竞争程度,并用Z指数衡量银行稳定。

三、模型与数据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以往研究中通常将银行竞争与稳定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设定为线性关系,Repullo(2003)[13]指出这一假设存在不合理性,忽略了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本文遵循这一思想,在研究中将银行竞争与稳定之间的关系设定为非线性关系,模型形式设定如下:

其中,Stability代表银行稳定,本文选取Z指数代表银行的稳定;Competition代表银行竞争程度,采用勒纳指数衡量银行业市场的竞争程度;Bank Controls代表控制变量,本文选用市场结构指标作为控制变量,运用银行资产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 Index)来衡量市场结构。表1中给出了本文所选取的变量,并对变量定义进行了描述。

本文选取14家规模较大而且在全国设有分支机构的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民生银行,样本期为1993~2008年,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以及Bankscope数据库。

(二)Z指数的衡量

有关商业银行风险或稳定的研究,大多数仅局限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或市场风险的某一个方面,而且绝大多数是从信用角度来考察的,这很难完整地描述商业银行的风险全貌。本文采用Laeven和Levine(2006)[14]等人有关风险或稳定度量的思想,将银行的风险用破产风险来表示,即定义为亏损(利润为负数)超过资本(净资产)的概率,或者说是净资产无法抵补亏损的可能性。

其中,E表示资本(即净资产),K=资本/总资产(资产资本率);π为税后利润,r为税后利润/总资产(即资产收益率,ROA),F(r)为银行资产收益率的概率密度函数。

假设各个银行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分别用μ和σ2表示r的期望和方差,如果μ和σ2存在,根据切比雪夫不等式,则:

σ为标准差,表示资产收益率的波动性,A为总资产。用Z来衡量破产风险,从(3)式中可以看出,Z值越高,表明破产风险就越低,而稳定与风险的含义正好相反,所以,Z值越高,银行的稳定性就越好,本文用Z值表示银行的稳定性。银行的稳定性由资产收益率、资产资本率和资产收益率的波动幅度来决定。银行的利润和资本越大,其稳定性就越高。ROA波动越大,就越不稳定。也就是说,如果银行利润年度波动剧烈,即使利润和资本值高,也不能说明其稳定性好,这在理论上拓展了银行业稳定的含义。

数据来源:Bankscope数据库和《中国金融年鉴》。

根据上式,现将样本银行ROA(资产收益率)、资产资本率(E/TA)的年度均值和标准差给定如表2,并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出银行的稳定变量Z的值。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的稳定性存在波动,在1993~2002年间银行业的稳定性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而在2003~2008年间则呈现出波动起伏的特征,2006年之后有所下降。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资本率呈现出U型的特征。国有商业银行在2003年之后逐步改制上市,这一举措使得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从而表现为两项指标的逐步上升。此外,银行间资产收益率(ROA)的波动幅度逐渐减小。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逐步下降和竞争程度的提升使得银行间的资产收益率呈现出趋同的倾向。

(三)勒纳指数的衡量

本文采用勒纳指数作为市场竞争程度的衡量指标,用L代表勒纳指数,P代表价格,mc代表边际成本,根据定义,,L∈[0,1],该指数衡量了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幅度。新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p=mc,L=0;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p≠mc,L≠0,并且L越大,说明厂商或者行业的垄断能力越高,市场竞争越不充分。勒纳指数因此成为衡量行业市场竞争程度的常用指标。

这一方法建立在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假定之上,通过估计价格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偏离程度来判定行业竞争程度的大小,是另一个常用于判断行业竞争程度的非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勒纳指数定义为价格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除以价格。本文主要关注信贷市场,因此运用贷款价格,通过利息收益除以贷款总额求得,同时将贷款视为产出,据此计算边际成本。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根据一项产出和两项投入的价格来估计边际成本。成本函数形式设定如下:

其中,C代表总成本,y为贷款,w1为资金的价格,用存款利率表示,即利息支出除以存款,w2为劳动力价格,用工资率表示,由于直接相关的数据难以获得,因此用营业费用除以资产总额来间接衡量,i代表银行,t代表时间,α为待定系数,ε为误差项。成本函数所估计出的系数将被用于计算边际成本,计算方法如下:

数据来源:Bankscope数据库和《中国金融年鉴》。

根据(6)式求出贷款边际成本mc,然后运用当年的平均贷款利率p减去贷款边际成本mc得出加成,最后根据,求得衡量当年市场竞争程度的勒纳指数,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的勒纳指数在1993~2008年间呈现出波动变化的特征,根据数值的变化特征将这一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93~1997年,勒纳指数保持较低水平,说明中国银行业在这一阶段所面临的竞争程度相对较高;二是1998~2002年,勒纳指数基本处于上升趋势,说明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呈现出下降的倾向;三是2003~2008年,勒纳指数明显下降,表明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再次趋于激烈。

(四)市场结构的判断

本文采用银行资产的HHI指数来判断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HHI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其中:x代表市场总规模;n代表该行业企业总数;xi代表各行业的有关数值。HHI取值在0~1之间,越接近1表示市场垄断程度越高,取值为1表示完全垄断市场;取值越趋近于0表示市场竞争程度越高,HHI=0表示完全竞争市场。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和Bankscope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从表4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的HHI指数在样本期内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具体而言,如果HHI值大于0.18,则该市场为高度集中的市场;若HHI值在0.1~0.18之间,则该市场属于适度集中市场;若HHI值小于0.1,则该市场属于低集中度市场。从表4中可以看出,1993~2001年间银行业市场结构为高度集中的市场;2002~2008年间市场结构为适度集中的市场。根据市场结构的变动趋势可以判断出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逐步增强。同时,结合本文勒纳指数的测度结果,可以看出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过程与市场竞争程度的变动轨迹整体上是一致的,即在市场集中度下降的同时,银行业竞争程度也逐步上升。但是两者也不完全一致,如在某些年份竞争程度也存在下降的倾向。市场结构决定竞争行为是哈佛学派结构-行为-绩效(SCP)假说的传统观点,较高的集中度下往往存在着合谋,而较低的市场集中度常常与较高的竞争程度相对应,但是潜在竞争假说指出了这一观点的缺陷,即如果面临潜在进入者或潜在竞争,那么市场中的企业也会采取竞争性的价格。这一假说可以为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持续下降和市场竞争程度波动变化做出解释。与此同时,银行业改革初期的行政色彩还较为浓厚,主要银行之间的分工领域各不相同,也会影响到竞争程度的高低。

四、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银行业竞争与稳定关系的发展轨迹和趋势。根据式(1)所设定的银行竞争与稳定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对两者的关系构建如下回归模型进行研究:

为了便于数据处理,本文选取稳定变量Z的倒数,在(7)式中r即为Z的倒数,代表银行破产风险的概率值,作为被解释变量;L为代表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勒纳指数;H为代表银行业市场结构的HHI指数;ε为随机误差项。运用Evews5.0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

注:*代表在10%的水平上显著。

第一,银行竞争度指标L与银行风险r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这表明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的增强并不会简单地引起风险水平的下降,这一结果不能反映我国银行业市场中“竞争-稳定”假说的合理性。

第二,银行竞争度指标L的二次方与银行风险r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与风险之间呈现出U型关系,即在初期随着银行业竞争程度的上升,风险水平会有所下降,这与“竞争-稳定”假说的观点相一致,即随着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的上升,银行的收益通常会减少,为了增加收益并且在竞争的强大压力下,银行往往会降低贷款利率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在存款利率受到管制的情况下随着贷款利率的降低,存贷款之间的利差变小。面对下降的盈利能力和日益减少的收入,各家银行可以采取两方面的措施来应对不利局面。一是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提高效率。效率的提高,既能减少现有产品的成本,又能改善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增加产品的水平差异化程度。从而提高产品的价格,扩大市场份额,最终增加银行的收入和利润。二是增加产品的种类。产品种类增加以后,垂直差异化程度提高。使其在一定范围内拥有垄断势力,获得垄断利润,这两种途径都会提高银行的稳定性。同时,U型关系也表明竞争程度与风险水平之间并不是一味的负相关关系,而是伴随着竞争程度的逐步上升,风险水平的变动趋势也会由下降转变为上升。这一结果与“竞争-脆弱”假说的观点相一致,即在竞争程度超出某一临界点之后,竞争程度的上升只会造成银行风险的上升和稳定性的下降,此时银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利润水平不断下降,特许权价值逐渐减少,银行不得不通过承担较高的风险水平来获取利润,并最终导致稳定的降低。

第三,市场结构指标HHI指数与银行风险r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随着市场集中度的下降,在银行业市场结构由高度集中转变为适度集中的过程中,风险水平也逐步降低,稳定有所上升,根据SCP假说,较低的市场集中度往往与较高的竞争程度相关联,表明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上升,银行稳定也会相应提高。但是鉴于潜在竞争假说的观点,即使存在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如果存在较低的进入壁垒和潜在竞争的可能,那么市场中的企业也会采取竞争性的市场价格,从而指出市场结构与竞争程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不能将市场结构与风险之间的关系简单地看成是市场竞争程度与风险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而理解为当前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动,即从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向适度集中的结构转变的过程中,银行的破产风险逐渐降低,逐步稳定上升,表明我国银行业市场中机构数量在近年来虽然有了显著的增加,在5家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外,还有143家城市商业银行,11家城市信用社,43家农村商业银行,196家农村合作银行以及3056家农村信用社(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报),但是这并没有对银行稳定带来不良影响,对我国银行业放松管制,通过银行业市场中的数量竞争推动质量的提升的政策措施是有力的支持。

五、结论

本文根据1993~2008年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银行业竞争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分别运用Z值和勒纳指数衡量了银行业的稳定和竞争程度。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银行业的稳定在样本期内存在波动的特征,在2002年之前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而此后则呈现出波动的特征;同时,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在样本期内也呈现出波动变化的特征,1998年以来,市场竞争程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在2003年之后再次呈现出上升的倾向。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与风险之间存在U型关系,在初期,随着竞争程度的增强,银行稳定有所上升,而随着竞争程度的进一步增强,风险会上升,银行会稳定下降。与此同时,在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从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向适度集中的结构转变的过程中,银行的破产风险逐渐降低,稳定性逐步上升。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第一,竞争与稳定是银行业发展所追求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目标。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市场改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允许外资银行的进入、鼓励中小规模银行的设立,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等都是为了提升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提高银行业效率,改进银行业服务质量。近年来,伴随着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下降,市场竞争程度逐步上升,但是也要注意到,要保持银行业竞争的有效性,维持银行业的稳定,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有助于金融机构成长的制度环境,包括监管措施的改进以及提高信息的透明度等。

第二,有步骤、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市场结构变动是确保银行竞争和稳定的重要保障。我国银行业市场对外资银行逐步开放的过程,也是中资银行抓紧机遇学习和调整的过程;另一方面,国内中小规模银行的设立,是逐步放松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和价格等方面限制的过程。我国银行业的稳步改革和市场结构的渐进变化是我国银行业保持稳定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国社会经济改革进程中的宝贵经验,为我国银行业进一步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第三,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的主体还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此类银行的稳定关系到我国金融市场整体的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而此类银行的竞争能力关系到我国金融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机制的强化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银行业竞争将面临新的环境,稳定的压力和难度也将面临新的挑战,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摘要:根据1993~2008年间的数据对我国银行业竞争与稳定之间关系的分析,分别运用Z值和勒纳指数衡量银行业的稳定和竞争程度,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的稳定性和竞争程度在样本期内均呈现出波动变化的特征,竞争与风险之间呈现出U型关系,即在初期银行竞争有助于稳定性的增强,而随着竞争程度的进一步上升稳定性有所下降。

银行稳定 篇8

一、NSFR的估算式

式1给出了一个简化的估算NSFR的公式:

净稳定资金比率 (NSFR) =可用的稳定资金 (ASF) /需要的稳定资金 (RSF)

分子ASF, 可用的稳定资金, 是在紧张的市场情况下, 那不易流失的资金来源。包括核心资本、附属资本、其他优先股和存款4类。根据资金来源的稳定程度, 被赋予不同的权重, 来源越稳定, 所占权重就越大。股权、长期批发融资和长期负债是最稳定的融资方式, 权重为100%;其次是存款和期限小于1年的短期批发融资, 权重为90%;银行间的融资不被视为一种稳定的资金来源, 所以权重为0。

分母RSF, 需要的稳定资金, 以紧张的市场情况下, 资产期望得到的清算价值为基础。指根据业务需要, 占用期限大于1年的资金规模, 分为贷款、债券、股权、黄金、表外资产、其他资产6类。现金、期限小于1年的债券和银行间的债权赋予0%的权重, 无风险的高质量的银行债务, 具有很好的流动性, 被赋予其面值5%的权重, 公司借贷和零售贷款权重分别为50%和85%, 任何期限的住房抵押贷款和期限大于1年的公司贷款权重为65%, 剩下的所有资产权重为100%。

二、达到要求的NSFR的策略

为了达到要求的NSFR, 银行必须使ASF>RSF。为了提高NSFR, 有两种策略:提高ASF或者减少R SF。

(一) 提高ASF的策略

第一种策略是提高存款在融资中的比率。NSFR认为商业的和零售的存款不易在紧张的情况下流失, 尤其是有存款保证金或政府保证的存款更加稳定。稳定存款权重90%, 次级稳定存款比例为80%, 包括高价值的存款, 有较高净资产的个人, 可快速被收回的存款和外国货币存款, 通过增加存款提高NSFR会受到限制, 取决于当地的情况。第二种策略是延长批发融资的期限, 使其大于1年。期限大于1年的负债权重为100%, 而小于1年的权重为50%.虽然增加负债期限能提高NSFR, 但由于利息的提高, 造成了净利息差的损失。第三种银行可以通过增加一类资本的份额来提高ASF。在巴塞尔协议三下, 1类资本的主要形式必须是有形普通股本或次级的, 完全自由决定的非累积股息, 既没有到期期限又没有兑现动机的攻击。任何1类资本的增加都会增加股东的股权, 减少股权的收益。增加股权可能是最贵的并且最不让人满意的策略。

(二) 减少RSF的策略

第一种策略, 银行可以通过收缩他们的资产负债表。有3种做法:减少负债组合的规模或卖出其他资产;卖出那些权重为100%的资产, 例如交易资产和固定资产。第二种策略是改变投资结构, 卖出非流动性资产, 持有更多现金或者持有较少信用风险的投资。第三种策略是改变贷款的组成部分, 根据NSFR, 公司贷款好抵押贷款必须以65%的比例融资, 而零售贷款的比例为85%。所有其他条件相同, 这种权重会导致银行相对于零售贷款更加青睐于商业贷款和抵押贷款。转换贷款类型的能力取决于几个超出本文研究范围的因素, 例如, 贷款的需求弹性, 替代品的可用性和竞争环境。

另一个变化是减少公司贷款的到期日期为不到一年的期限, 从而降低其资本需求比例到50%。虽然这个改变有利于银行, 但是这将强加一种成本给银行客户, 因为他们要为他们的借贷承担更大的展期风险。为了使这样的策略更加受欢迎, 银行可能会尝试为他们的客户提供临时的信贷额度, 从而有效地延长贷款的到期日。未提取的承诺信贷的数量和流动性资金必须以5%的比例融资, 从而使综合的短期到期贷款的权重加上信贷额度为55%。其他可能的资金责任被留作监管机构的自由裁量权。通过收取较高的费用, 监管机构可以使这种策略没有吸引力。

最后一个选择是用必须以100%比例融资的资产替代那些较低权重的资产。假设银行有这个能力, 而不影响他们的零售或交易业务, 本文假设这种策略替代BBB级与AAA级债券的成本是相同的。

三、对净利息差的影响

净利息差 (NIM) 是净利息收入的收益率, 即净利息收入与平均生息资产规模的比值。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对净利息差值的变动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达到要求的NSFR, 银行在提高ASF策略方面, 一方面, 由于股权的高成本, 银行相对于发行股票更倾向于提高存款或延长债务的到期期限。因此, 银行会提高存款在融资中的份额, 但是会在一个较高的平均成本下。另一方面, 银行会将到期期限小于1年的批发融资的到期期限延长至大于1年。存款和批发融资期限的延长会增加银行的利息支出, 需要支付储户更高的利息来保证大于1年期的长期存款和批发融资在银行资产规模中所占的比例, 从而提高ASF, 达到要求的NSFR。

但是, 由于期限大于1年的存款所要求的利息更高, 使银行利息支出的增加。同时, 收益率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期限大于1年的批发融资比期限小于1年的批发融资的成本高, 银行的批发融资成本大大提高。利息支出的提高和批发融资成本的提高, 将导致银行收益率降低, 削减银行的净利息差。

如果通过减少RSF来提高NSFR, 银行可能预期平均的收缩他们的资产负债表, 相比于减少贷款, 银行更加倾向于减少投资和其他资产, 因为贷款有较高的收益以及银行在流动性创造上的比较优势。银行会改变他们的贷款组成部分, 通过持有较大份额的商业贷款和抵押贷款以及较低份额的零售贷款, 并且增加最终到期期限小于1年的贷款的份额, 增加临时信贷额度和流动性工具。为了提高稳定性, 银行将会用较高评级的证券和现金来取代较低评级的证券。最后, 会相应减少那些必须以100%比例融资的资产的份额, 如交易性资产。

但是, 减少投资会减少银行收益的来源。同时, 期限小于1年的贷款份额的加大会减少银行利息收入。另外, 较高评级的证券和现金虽然稳定, 但是高风险投资会产生更高的回报, 因此相对于较低评级的证券, 收益率大大地降低了。从而, 这一系列的调整会导致银行利息收入的最终大幅度缩水, 削减银行的净利息差。

因此, 银行为了满足巴塞尔协议III中NSFR的要求, 必定会经历一个净利息差减少的过程。而且, 当收益率曲线更加陡峭的时候净利息差的减少会更多, 银行扩大批发融资的成本更高;当信用利差在高评级和低评级证券之间差别较大时, 净利息差的减少会更多, 因为对较高评级证券的再平衡成本更高;当超额收益在流动性较差和流动性较好的资产中差别较大时, 净利息差的减少会更多, 因为较好流动性风险的再平衡会大幅度降低银行的超额收益。

虽然达到要求的NSFR会降低银行的净利息差, 但NSFR的提高不仅能提高银行风险结构变化, 避免资金长短期的不匹配, 而且跟巴塞尔协议III中其他要求有协同作用。例如, 与资本覆盖率 (LCR) 的协同作用, LCR要求银行持有足够的流动性资产, 以在高压时期不需要用流动性投资进行批发融资而生存一个月。为了满足NSFR流动性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会提高, 因此通过鼓励银行持有更多流动性资产来满足NSFR要求, 也将有助于满足LCR要求。

四、小结

NSFR是根据巴塞尔协议III引入了一个新的结构性的流动性要求, 旨在解决融资风险。不符合最低要求的银行需要修改其资产负债表的构成, 以增加稳定的资金来源, 并减少需要稳定的融资的资产。但增加NSFR的策略会减少银行净息差, 尤其是那些更多地依赖于不太稳定的资金来源, 并持有更多必须充分融资的交易资产的银行。

对于达到要求的NSFR, 银行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策略。银行可能会选择收缩其资产负债表, 改变其贷款组成或他们贷款的到期期限, 或改变自己的投资组合。这些策略将有更广泛的经济成本, 强调在流动性监管, 银行风险和收益之间的权衡。由于缺乏流动性调控的经验, 也有意想不到的后果的可能性, 银行可能从事风险较高的活动或可减少传统活动, 如流动性创造或市场决策。银行达到要求NSFR将经历一个较长的观察期, 因此对于NSFR更多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深入了解探讨保证了NSFR在2018年实现之前有更多可能的更完善的修订。

参考文献

[1]林颖, 关小虎.解读巴塞尔流动性风险监管新指标.经济研究参考[J].2012年31期.

[2]高宇.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创值能力研究.南方金融[J].2007年8月.

[3]张云峰.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银行家[J].2011年9期.

[4]王然.巴塞尔协议Ⅲ新规及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影响.经济师[J].2013年1期.

[5]黄俊达.巴塞尔Ⅲ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企业文化 (下旬) [J].2011年12期.

银行稳定 篇9

9月24日,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第18届国际银行监督官大会上表示, 目前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达12.4%, 不良资产资产率1.08%, 拨备覆盖率263%, 表明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总体稳定, 风险可控。

尚福林倡议, 各国共同推动建立简单透明的国际监管规则、公平竞争的国际监管环境, 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跨境银行监管合作。尚福林认为, 近年来国际银行监管规则复杂性不断增加, 业界普遍反映监管规则过于复杂, 特别是在资本、流动性等方面, 既增加了银行的合规成本, 也影响了监管有效性。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阶段及市场深度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 要充分考虑各国银行业体系的差异性, 建立针对不同资产结构、业务复杂程度、风险特性的包容性国际监管规则体系。

尚福林表示, 希望国际银行监管界能够逐步减少对模型和计量技术的过度依赖, 共同建立和完善简单、透明、管用的监管规则体系, 如简化计算方法和参数, 减少计量模型假设条件, 采用杠杆率、存贷比等简单可比的监管指标, 进一步简化和明确监管规则。

中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篇10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目前国内的“影子银行”, 并非是有多少单独的机构, 更多的是阐释一种规避监管的功能。如人人贷, 不受监管, 资金流向隐蔽, 是“影子银行”。几乎受监管最严厉的银行, 其不计入信贷业务的银信理财产品, 也是“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受我国市场的影响, 资金的来源宽广;

2.国家对影子银行的监督力度小, 杠杆率较高;

3.影子银行在货币当局的传统货币政策监管之外。

二、影子银行在我国的现状

在我国的市场中, 影子银行主要有两块内容:一是商业银行推出的众多的理财产品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类信贷类产品, 二是以高利贷为主要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影子银行主要表现在“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上;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业务涉及范围广, 在委托贷款、银信合作、信贷理财产品等方面, 银行只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 并不占用银行的资本金, 这些方面都需要对其进行调整, 以稳定我国的金融体系。

三、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1.弥补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足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影子银行在不断得到发展;由于在我国正规的商业银行体系的制度下, 对于我国竞争激烈的市场的各种需求不能全部满足, 因此在我国商业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就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来弥补我国正轨银行的不足, 通过影子银行来对我国的金融体系进行完善和发展, 以便构建稳定的金融体系。影子银行在我国受到的监管力度比较小, 因此其未来的发展更为宽泛和自由, 适应市场的需求, 增强我国的金融体系稳定性。

2.增加融资市场的风险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中含有民间融资和民间私募基金, 由于其在我国的正轨金融体系监管之外, 所受到的国家监管力度很小, 因此很容易滋生非法集资, 增加融资市场的风险, 目前在我国发生非法集资, 老板卷款潜逃的案例不在少数, 这些情况的发生损害了部分民众的利益, 使他们的财产受损, 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得还不完善, 影子银行也是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发展, 因此影子银行的发展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逐步发展, 不可急功近利, 更不能脱离我国金融对其的监管, 否则, 长此以往影子银行必当扭曲我国经济发展形势, 破金融体系正常运转, 对我国的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3.商业银行竞争压力大

由于影子银行的存在, 使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加大, 使商业银行的业务量减少, 影子银行由于受到的监管力度小, 因此与商业银行在民间融资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 影子银行在为企业的短期融资方面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 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增加企业的现金流, 间接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因此减少了民间对于通过正规的商业银行信贷渠道的吸引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间贷款的风险。

四、关于我国影子银行管理提供的建议

1.提高影子银行的透明度, 规范影子银行

要想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力度, 首先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影子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提高影子银行的信息透明度, 使国民可以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得及时、正确的信息, 做到信息的对称性和真实性, 便于国家对其进行监管。

2.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数据采集系统

要想充分了解影子银行的发展趋势及其动态, 以便人们了解, 就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数据采集系统, 使民众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充分了解关于影子银行的数据信息, 使人们在充分了解影子银行产品的基础上, 安全地与其进行交易, 并尽可能降低交易风险, 减少人们的不必要的损失。我国的相关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一些民间金融的监管, 如高利贷的监管, 使其做到规范操作, 使我国的金融可以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减少风险。

3.建立健全相关的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

要想保证影子银行的各方面做到规范, 就要建立健全相关的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 通过法律来规范影子银行的行为, 这样可以使影子银行时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 还可以避免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影子银行来进行洗钱的不法行为, 充分发挥影子银行的积极作用, 帮助我国建立稳定的金融体系。

摘要:2007年影子银行这一概念诞生, 人们开始逐渐对影子银行进行了解和认识。近几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影子银行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影子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延伸, 对我国的金融稳定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其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因此本文在了解影子银行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情况, 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并为充分发挥我国影子银行的积极作用, 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促使我国的金融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影子银行,定性,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1]黄金老.论金融脆弱性[J].金融研究, 2011, (3) :41-49.

[2]陈剑, 张晓龙.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2000-2011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12, (8) :66-72.

银行稳定 篇11

我国银行影子业务的概念起源于国外的影子银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来,最初由保罗·麦卡利(Paul Ma Culley)于2007年美联储年会上提出的“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这一概念迅速受到学术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机构的关注,国内外针对影子银行的研究也在不断涌现,甚至一些国外学者认为影子银行的出现正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影子银行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已经被充分暴露和认识。影子银行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大萧条之后国家对银行的严格监管,是金融市场活力不足的需要。Adrian等(2013)认为影子银行是由于金融机构的专业化分工、补充货币供给量以及监管套利的需求而产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称影子银行为“准银行实体”。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更谈不上已经规范、成熟,虽然影子银行在中美的存在形式有一定的差异,但陆晓明(2014)认为鉴于金融发展所具有的历史与逻辑一致的特性,美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很可能预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路径。近年来,影子银行的出现及其快速的发展成为了中国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现象之一,不同于在发达国家中以资产证券化业务为核心的影子银行,大部分国内学者认为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具有其独特的形式。毛泽盛和万亚兰(2012)认为我国的影子银行大部分只是替代了传统银行的间接融资职能,方先明和谢雨菲(2016)也认为在我国银子银行主要是替代或补充商业银行信贷中介职能而存在的。我们可以发现国外的影子银行主要由非银行金融机构构成的,但中国的影子银行则主要还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民间金融的那一部分在金融市场上还不稳定,需要靠政策来引导,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更多地还是要去考虑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银行影子业务。

二、银行影子业务对金融市场的风险外溢效应

随着我国2008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银行的影子业务在我国开始极速发展,除了传统银行与信托、证券等公司的合作增多。随之而来的便是问题的出现,银行通道类业务出现问题后无人担责、互相推脱,给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甚至存在引发金融危机的隐患。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有关金融市场稳定的研究,以及银行的影子业务对它的影响。

(一)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金融市场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金融的稳定性是指一种状态,即是一个国家的整个金融体系不出现大的波动,金融作为资金媒介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金融业本身也能保持稳定、有序、协调发展。目前国内外学者并未对“金融稳定”的概念进行严格的定义,但许多学者对金融稳定性的研究都集中于银行视角的分析,如曹荣和杨会朴(2006)等都认为稳定金融的关键是稳定银行。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5》中显示的结果表明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存贷款增速及组织体系规模等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但并没有证明。银行影子业务的发展会造成宏观货币政策的实效,给金融市场及宏观经济的稳定造成冲击,国内一些学者通过指标合成法构建了金融稳定指数来代表金融市场稳定性,可以说这一方法已经很成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而在研究与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关系时,钱水土和卢迁(2015)通过VAR模型证明了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金融稳定的关系。这些方法我们都可以在今后研究银行影子业务对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时借鉴。

(二)影子业务对金融市场的风险外溢效应

目前我国政府债务规模巨大,公司债务和个人债务占GDP比重也超过了200%,这样的数字占比已有先例表明会引发严重的问题,结合近几年不断涌现的影子业务违约事件以及影子业务呈现出的各种特征,国内外学者对银行影子业务在金融市场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信用风险。Pozsar(2013)在美联储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影子银行的业务是通过间接、不确定的渠道与公共流动性资源和信用后盾对接开展的。因此,个人投资者与银子银行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中国,银行影子业务的相关业务收益率普遍较高,若项目的经营出现问题或不能获得预期的利润,那就可能出现信用违约风险;第二,流动性风险。根据银监会在2009年的87号文件《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中将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风险归纳为:金融机构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以及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导致流动性风险产生的最大一个原因就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投资者与银行影子业务间的期限错配;第三,系统性风险。这是整个机构系统或市场系统存在风险,斯蒂文·施瓦茨说过,“如果不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那么它会对金融系统造成系统性风险。”同样地,我国须加强对商业银行影子业务的规范与监管,避免其发生系统性风险,对我国金融市场甚至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影子业务在金融市场的风险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影子业务存在的风险往往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各种风险会在不同主体机构中互相传播,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银行影子业务的风险传染。随着银行影子业务在中国的快速发展,由于银行作为各机构开展影子业务的纽带,将各种风险紧密捆绑在一起,使得风险传染不仅在设计影子业务的不同金融机构中产生,更是会将风险传染给整个金融市场。王家华和蔡则祥(2014)认为中国影子银行虽然结构化产品不多、信用链条不长,但其主体的多样性以及产品的复杂性导致的风险传染会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三、总结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目前国内外对影子银行的概念有一定差异,根据现有文献研究发现国内的影子银行主要还是指银行的影子业务。目前国内对银行影子业务的研究还是集中于风险的界定和规模的测算,但对于风险界定主要基于的是从市场角度来分析,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去分析其风险来源根源的较少,对规模的测算也偏向于从银行营业情况整体去考虑,对其影子业务的针对性不强,结果可能不能真实区别出影子业务带来的风险。因此,作者下一步计划从这些角度进一步改进、完善对银行影子业务的“双刃剑”角色的研究,即分析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对金融市场稳定性的风险外溢效应。

参考文献

[1]陆晓明.中美影子银行系统比较分析和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4,No.32101:55-63.

[2]毛泽盛,万亚兰.中国影子银行与银行体系稳定性阈值效应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2,No.30711:65-73.

[3]方先明,谢雨菲.影子银行及其交叉传染风险[J].经济学家,2016,No.20703:58-65.

[4]曹荣,杨会朴.稳定银行是稳定金融的关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04:64-65.

[5]钱水土,卢迁.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金融稳定的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浙江金融,2015,01:22-26.

[6]王家华,蔡则祥.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传染与审计免疫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14,No.42008:54-58+117.

[7]Adrian T,Ashcraft A,Cetorelli N.Shadow Bank Monitoring[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s No.638,September2013.

上一篇:炼油化工设备下一篇:再生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