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共10篇)
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 篇1
一、引言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银行业在经营管理、风险控制以及公司治理机制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速推进和近年来影子银行体系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央行于2013年7月完全取消银行贷款利率浮动管制,到如今利率市场化进入“最后一公里”攻坚阶段,而且利率波动的频率与幅度越来越大。此外,近年来作为利率管制与金融市场不发达产物的影子银行异军突起,虽然其可作为社会融资渠道的补充,但目前影子银行体系难以监管,其期限错配和高杠杆特性,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也容易成倍放大风险,会威胁银行体系的稳定。因而,研究利率市场化和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对中国银行业稳定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目前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在国外研究中,Fisher(1933)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认为经济波动是导致银行体系不稳定的根源。Dianond和Dybving(1983)运用D-D模型发现,银行信心是银行保持稳定性的源泉。Mckinnon和Pill(1998)研究认为,当非银行部门存在盲目乐观情绪时会出现信贷膨胀,导致宏观经济过热,致使银行体系不稳定。BIS(2009b)研究认为,在2000 ~ 2007年间,投资银行业的风险价值指数上升造成了给银行体系不稳定。
受制于利率市场化的衡量,直接研究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稳定性影响的文献并不多,主要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单豪杰(2007)论述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稳定性的冲击效应,认为在利率市场化提升资产配置效率的同时,其对银行稳定性的冲击也不可避免。邹薇(2007)认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会加剧利率的波动,加剧银行体系的不稳定,甚至常常直接导致银行危机的发生。另外,大多数文献主要采用虚拟变量来衡量利率市场化,研究其对银行风险和金融稳定的影响。尹雷和赫国胜(2013)采用probit模型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危机的影响,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会提高银行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并且加强银行监管能有效缓解这一影响。
对影子银行体系与银行稳定性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多。由于信息不对称,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特性会增加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容易导致银行体系不稳定(何德旭、郑联盛,2009)。易宪容(2009)指出,影子银行发展会加快金融创新,从而扩张信用,容易导致金融市场不稳定。周莉萍(2012)认为,影子银行体系作用在于信用创造,但其信用创造存在的缺陷容易导致内在不稳定性。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有关利率市场化、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正逐渐受到学术界关注,但总体上来看,研究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稳定的相关文献以定性研究和理论研究为主,而对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回归模型得到线性关系,鲜有学者研究利率市场化和影子银行对银行稳定性的短期动态影响及其影响程度。为弥补以上相关研究的不足,本文以利率市场化、影子银行规模以及银行体系稳定性相关指标为分析对象,尝试采用VECM模型系统揭示利率市场化、影子银行规模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长期均衡影响、短期动态调整效应及其影响程度。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1. 利率市场化进程。大多数文献在衡量利率市场化时,主要是利用虚拟变量和代理变量来间接地进行简单的衡量,如:王耀青和金洪飞(2014)用虚拟变量来衡量利率市场化;左峥等(2014)采用净利差来衡量存款利率市场化;李建伟和李树生(2015)用shibor利率作为利率市场化的代理指标来衡量。这些衡量方法无法充分地反映利率的变动调整。而陶雄华和陈明珏(2013)、王舒君和彭建刚(2014)从总体上测度了中国年利率市场化指数,这较好地描述了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因此,本文借鉴陶雄华和陈明珏(2013)的方法来测度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该方法考虑了实际的利率水平、利率决定方式以及利率波动幅度三方面,且每方面包含的指标各自划分为完全抑制、部分抑制、部分市场化、完全市场化四个层级,然后在各指标赋值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平均,从而得到中国利率市场化指数。该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3],值越大,说明中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越高。
2. 影子银行规模。目前,由于数据限制,对于影子银行的规模无法直接测度。学术界在讨论测度影子银行规模时主要存在两种衡量方法:一是采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票据融资的月度数据之和来代表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李建伟和李树生,2015);二是依据GDP增长需要有相应的贷款支持这一原理来衡量(李建军,2010;毛泽盛和万亚兰,2012),该方法主要是从贷款者出发来计量影子银行规模。考虑到利率市场化都是年度数据,而若采用第一种方法来衡量影子银行规模,会导致本文数据不匹配,而且该方法的数据要从2002年才齐全,故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其度量方法是:
式中:SBS表示影子银行规模;RYL表示全社会未偿还贷款/GDP;RFL表示客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借款与其实现的GDP的比值;REL表示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等经济单位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借款与其实现的GDP的比值;GDPF表示客户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GDP; GDPE表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GDP。
3. 银行体系稳定性。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测度这一课题进行过研究(伍志文,2002;毛泽盛和万亚兰,2012)。本文借鉴毛泽盛和万亚兰(2012)的方法来衡量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选取包含宏观经济环境指标、 金融环境指标以及银行经营指标共计10个指标,将每个指标划分为安全、正常、关注以及危险四个数值区间,然后对各指标进行赋值,最后按简单算术平均加权计算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值。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数值越大,表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越低,否则,稳定性赵弱。
另外,考虑到宏观经济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有重要影响,本文将GDP增长率纳入模型中。
本文的数据来源是《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本文的样本区间为1992 ~ 2013年。此外,本文通过Eviews 6.5和Ex- cel软件进行分析检验。
(二)模型设定
本文着重研究利率市场化、影子银行规模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短期动态调整效应与长期均衡影响。
首先,建立非限制的VAR模型:
式中:Yt=[FSBt,GDPRt,SBRt,ILt];FSBt表示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ILt表示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SBRt表示影子银行规模增长率;GDPRt表示GDP增长率;A0为4×1的列向量;Ai(1≤i≤m)为4×4的系数矩阵;εt为随机扰动项。
其次,对所涉及的四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主要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性,如果都是同阶单整,即可认定这四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进行检验,该方法提供了特征根轨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两种方法来检验所涉及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以及存在的协整向量的个数。
再次,如果一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根据Engle表述定理,协整回归可以表为误差修正模型(VECM),从而在建立基于协整约束的VECM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其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来研究利率市场化、影子银行规模、GDP增长率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脉冲响应函数以及影响程度。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本文基于Eviews 6.5软件,并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FSB)、利率市场化指数(IL)、影子银行规模增长率(SBR)以及GDP增长率(GDPR)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在1%置信水平上FSB、IL、SBS与GDPR皆为一阶单整。
(二)Johansen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检验
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来验证FSB、IL、 GDPR与SBS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在建立VAR模型进行协整检验时必须首先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本文根据AIC与SC准则,发现滞后阶数为2时AIC和BC最小, 从而确定滞后阶数为2阶。因此,本文基于VAR(2)模型进行协整检验。
表2列示了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从中可以看出, 特征根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都表明在90%置信水平上只存在一个协整方程,即:
括号内为系数T值,各统计量的系数和T值表明,系数都显著,而且该回归式的残差平稳。
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指数、影子银行规模增长率与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显著正相关、GDP增长率与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负相关。换句话说,从长期角度看,GDP增长率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有正面影响,但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和影子银行规模增长速度显著地降低了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由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可知,利率市场化指数、影子银行规模增长率、GDP增长率和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为进一步验证这些变量之间的具体关系,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指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其是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的Granger原因;GDP增长率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其是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的Granger原因;影子银行规模增长率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其是银行体系稳定性的Granger原因。可见,利率市场化、影子银行规模增长率与GDP增长率都会影响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三)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
由于Johansen协整检验只描述了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也只是检验了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而需要进一步运用脉冲效应来分析,以研究内生变量在遭受某种冲击后的短期动态调整效应。本文基于VECM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在遭受一个标准差冲击后,模型的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动态变化。
图1描绘了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的脉冲响应函数。其中,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在GDP增长率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下滞后一期为0,一直下降到滞后二期达到最小值,为-2.037 3,此后逐渐增加,在滞后四期达到最大值, 为2.353 7。随后脉冲响应从滞后六期开始围绕零波动逐渐收敛至零,即GDP增长率会在滞后两期内降低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而在收敛之前会提高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这说明GDP增长率会在滞后两期内会提高银行体系稳定性,而在滞后三期开始降低银行体系稳定性。
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在利率市场化指数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下,在滞后三期达到最大响应值,为1.890 9个单位,一直下降至滞后五期,随后逐渐收敛至零。总的来说,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具有正向影响,该影响会持续大约四年。这表明,高利率市场化程度在滞后期内会降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增加银行脆弱性。
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在影子银行增长率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下,初始脉冲响应为负,并在滞后二期达到最小响应值,为-0.316 9个单位,从滞后三期开始脉冲响应为正,从滞后七期开始逐渐收敛至零,即影子银行增长率在滞后两期内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具有负向影响,随后却会增加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这表明,影子银行增长率上升会在大约两年内提高银行体系稳定性,随后却会降低银行体系稳定性。
方差分解是将内生变量的预测均方误差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的随机冲击所做的贡献度,从而了解各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图2为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在滞后十二期的方差分解结果。
从纵向比较来看,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冲击对自身波动的影响程度由滞后一期的100%下降到滞后四期的51.111 3%,GDP增长率冲击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的影响程度由滞后一期的0上升到滞后四期的33.483 3%,利率市场化冲击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波动的影响程度由滞后一期的0上升到滞后四期的10.976 6%,影子银行冲击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波动的影响程度由滞后一期的0上升到滞后四期的4.428 8%。从横向比较来看,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自身冲击、GDP增长率冲击、利率市场化冲击和影子银行冲击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波动的解释力,分别稳定在51%、36%、10%和3%左右。
总的来说,除去银行自身稳定性之外,GDP增长率对银行稳定性的贡献度最大,利率市场化冲击有一定的解释力,而影子银行解释力较小。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在借鉴前人有效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得到了1992 ~ 2013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指数、影子银行规模以及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并通过Johansen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构建VECM模型实证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和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短期动态调整效应和长期均衡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利率市场化、影子银行发展、GDP增长率与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并且三者都是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的Granger原因,利率市场化和影子银行都会显著降低银行体系稳定性,而GDP增长率会提高银行体系稳定性。其次,在短期动态分析中,经济增长冲击在滞后两期内有助于提高银行体系稳定性,但在随后的滞后三期内会降低银行体系稳定性,且能解释银行体系稳定性36%左右的波动;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在利率市场化冲击下,在滞后四期内脉冲响应显著为正,解释银行体系稳定性波动的能力有10%左右;银行风险承担在影子银行冲击下,在滞后两期内脉冲响应为负,随后为正,但解释能力却很微弱,只有3%左右。
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具有十分明显的政策含义。结合中国利率市场化、影子银行监管、经济发展与维护银行稳定性面临的主要任务,可以得出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应协调好推进利率市场化与维护银行体系稳定之间的关系。由于中国金融体系目前存在深层次体制和机制原因,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好处还无法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会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 因此,一方面,银行自身要加强业务创新、转变经营方式,加强预算约束、健全风险管控制度(尤其是利率风险管理)和内部成本控制制度,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完善利率定价机制,以适应利率市场化变化;另一方面,货币当局要健全利率调控机制,防范利率的无序大幅波动,同时,监管机构应加强审慎监管,防范金融危机。
第二,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增加影子银行信息透明度。由于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存在不对称性,监管机构没有必要不加分析地杜绝影子银行, 而是要加以合理利用,规范影子银行发展,防止其混乱发展,通过有力监管,降低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特性和期限错配特性带来的隐患。
第三,应处理好经济发展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波动是银行体系稳定性波动的主要原因, 要注重经济质量,同时在经济剧烈波动尤其是面临经济下行和衰退时,货币当局应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稳定经济,防范风险积累,维护银行体系稳定性。
参考文献
Irving Fisher.The Great 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J].Econometrics,1933(1).
Diamond D,Dybvig P..Bank Runs,Deposit Insurane,and Liquid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3).
Mckinnon R.I.,Pill H..International Overborrowing:A Decomposition of Credit and Currency Risks[J].Huw Pill,1998,26(7).
BIS.Annually Report 2008[R].2009(2).
单豪杰.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业稳定性的冲击效应[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1).
邹薇.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体系稳定性[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尹雷,赫国胜.利率市场化、金融监管与银行危机[J].金融论坛,2013(11).
何德旭,郑联盛.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稳定性[J].经济管理,2009(11).
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J].江海学刊,2009(3).
周莉萍.论影子银行体系国际监管的进展、不足、出路[J].国际金融研究,2012(1).
左峥,唐兴国,刘艺哲.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否会提高银行风险——基于存贷利差收窄的一个视角[J].财经科学,2014(2).
李建伟,李树生.影子银行、利率市场化与实体经济景气程度——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5).
建立稳定的存量管制供应体系 篇2
在大生产时代,安全库存这个概念是很恒定的,主要看供应商如何供应,但新型供应商管理使得安全库存的概念荡然无存。比如很多实力很强大、砍价能力很强的主厂商会让供应商把货放到自家的仓库里来,你的货全部放在我的仓库里,货物仍然是你的,只不过是放在我的仓库里,当我需要的时候我来领,把你的货搬走,这时候才算你出库了。
日本丰田的做法是“just in time”,即恰恰好,也就是所谓的及时制生产。供应商按照主厂商的生产节奏,把原材料送到工厂里面。不仅实现了零库存,而且供应商的物流节奏要能够配合主厂商的生产节奏,如果能够做到这个程度,那么企业的存量管制就达到了最低,存货对于资金的占用几乎为零,那么企业的周转率之高几乎可以到达一个极限的数字。
大部分主厂商没有这么厉害,而是必须保证原材料供应不断来进行所谓的存量管制。
存量管制的出发点就是保证生产不断料,围绕着保证生产不断料,还要做一些革命性的工作,比如减少生产系统上复杂的环节,环节减少本身就意味着存量管制更清晰。
比如很多大的汽车厂商,只和一级供应商打交道,一级供应商专门供应部件的,比如座椅系统、电动系统、制动系统、电路系统、发动机系统。对汽车主厂商来说,只要跟系统供应商、部件供应商来打交道就可以了,由部件供应商和大量的二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去打交道,这样就减轻了主厂商的工作,存量管制就更加清晰。
不然,一个汽车厂商就需要和两三万种零配件打交道,这样一来,主厂商的管理工作就会十分复杂,哪怕是运用ER、哪怕存量管制非常到位、预测非常到位,这项工作依然十分复杂,所以决不能以复杂去对付复杂,而是应该用结构性的创新去减轻复杂。
存量管制的几个步骤:
第一步,对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或物料进行分类。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或物料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战略性物料,是主材料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物料,比如生产钢铁、铁矿石,往往供应量比较充足;第二种是瓶颈物料,比如镍,镍的价钱从几万元,一下涨到十几万元,又一下跌到几万元,这种物料用量虽然不大,但是若供应不上来,就会卡住企业的脖子;第三种是重要物料,与战略性物料比起来没那么重要,相对比较重要,比如生产钢铁的焦炭,就属于一个重要物料;第四种是一般物料,是一般的消耗品,就像生产纯净水过程中的水,一般都是自来水经过加工后变成纯净水,所以水在此时就是一个一般物料。除非当地水非常昂贵,比如在中东,水才会成为一个瓶颈物料,否则就是一般物料。
第二步,依据四种类型的物料确定与供应商的关系。战略性物料——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如果是战略性物料,就要和供应商形成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否则供应商有可能在非常紧急的时刻抬高价格,而在原材料过剩的时候,你想要拼命砍价。这样关系搞得很恶劣,所以应该与之建立一个长期的伙伴关系,保证稳定的供给。
瓶颈物料——形成灵活性合作关系。企业应该随时准备采购紧缺物料,以备不时之需。日本曾大批采购各种稀缺原材料,然后把这些原料砌在一个大的水泥块里沉到海底,从而形成大量的物资储备,为日本崛起奠定基础,这就是瓶颈物料的管理。
重要物料——达成一般合作关系。对于重要物料,企业应和供应商之间构筑为一般合作关系就可以了,既有情感的来往,又有文化上的认同就可以。
一般物料——组成一般交易关系。如果是最基本的一般物料,那么只要跟原材料厂商之间构筑一个一般交易关系即可。
第三步,确定与不同类型物料供应商之间的策略。对于战略性物料的供应商,我们期望与之构建一个双赢的关系,即双赢策略;对瓶颈物料供应商,我们尽可能与之构筑一个灵活策略,在瓶颈物料供应相对充足的时候怎样,瓶颈物料不充足的时候怎样,瓶颈物料供应商少的时候怎样,多的时候怎样;对重要物料,我们的策略是最低成本;对一般物料我们的策略是综合成本最小化。
第四步,确定不同类型物料供应商的管理重点。战略性物料,我们的管理重点是详细的市场调查和详细的需求预测,严格的库存监控,严格的物流控制,严格的后期保障,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对于瓶颈物料,我们的管理重点是详细的市场数据和长期供需关系的趋势把握,必须把握住这个趋势,另外我们必须着眼于长期,一刻也不放弃寻找替代方案、备用计划,另外要对供货的数量和时间的严格控制;若能有效管理好战略性物料和瓶颈物料,那么对于重要物料和一般物料的管理则相对比较容易。
第五步,不同类型物料存量管制的评价标准。对战略性物料,我们评价的标准是长期可获得性、质量可靠性,因为它的用量一般很大;对瓶颈物料,关键是来源的可靠性;对重要物料,要保证我们的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最小化;对一般物料,我们就是要追求业务效率最大化,最快、最便宜、以最低综合成本把原材料采购进来。
通过上述几个步骤,我们的整个存量管制,就能实现一个较稳定的状态,我们的整个供应链管理就非常稳定,同时基于存量管制,将会进一步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 篇3
一、从信贷市场均衡角度
传统的银行经营理论认为,银行必须在满足流动性、安全性的前提下从事经营活动,其中资金的流动性是关键,能否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是化解银行危机的关键。
Agenor (2001) 研究了外资银行进入为东道国银行所带来的成本问题,由于外资银行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环境不熟悉,当遇到不利的事件时,他们会首先选择迅速大规模的撤离,导致“顺周期贷款行为”,造成资本外逃,不利于本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另外,Micco与Panizza (2004) 进一步研究发现外资银行与本国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存款的波动幅度决定了其是否减少贷款的“顺周期性”。
有些学者也提出了相反的观点,Bonin等(2003)认为外资银行资本实力雄厚,管理风险能力强,对东道国金融周期波动的敏感度较低,发生危机时能够为东道国的客户提供相对稳定的贷款。Iman van Lelyveld (2006)对十个中东欧转轨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对以外商直接投资形式进入的外资银行来说,母国经济状况恶化,为弥补母国盈利机会的减少,外资银行向东道国提供的信贷反而会增加。Hans Degryse和Sylwester Kozak (2009)通过观察外资银行进入后对新兴市场国家的信贷分配现象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对信贷分配的影响主要源于外资银行优越的性能,而外资银行进入后提高了贷款数量和质量,这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Khattak (2011)对2003-2009年期间南亚发展中国家200家银行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危机发生期间,外资银行信贷并不敏感,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东道国银行体系。类似的研究还有Dages (2000)、邱立成和王凤丽(2010)等。
二、从竞争与稳定性的关系角度
一般认为银行的竞争与稳定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即稳定和竞争不能同时获得。Barajas和steiner (2000)通过研究哥伦比亚银行的财务数据,发现外资银行进入会提高国内银行风险的成本,丧失特许权价值,导致银行贷款质量恶化。Clarke (2002)认为外资银行“摘樱桃”战略,使得东道国的本土银行面临的客户盈利能力下降,竞争力降低,风险加大。类似的研究还有宋伟良和刘宇迎(2005)等。
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能够通过促进银行间的竞争,提高银行运营效率,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Caminal和Matutes (2002) 发现垄断的银行更倾向于采用监控措施而非信用配给来对付借款人的道德风险等问题,垄断的银行比处于竞争中的银行风险更大。叶欣和冯宗宪 (2004) 使用50个国家 (包括30个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988—1997年间银行的年度数据,以外资银行份额变量等控制变量为自变量,以银行体系危机虚拟变量为因变量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外资银行竞争程度与银行体系危机发生的概率呈负相关,外资银行的进入通过增强本土银行间的竞争增强了东道国银行体系的稳定。Ursula Vogel和Adalbert Winkler (2012)认为跨国银行具有更好的信贷风险定价的技术,外资银行这种“摘樱桃”的选择往往能提高信贷分配的质量,这将有助于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类似的研究还有Jenkins (2000) 、Levine (2003) 、焦建东 (2008) 等。
三、从传染效应角度
另外一部分学者从传染效应的角度来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Cardenas和Graf (2003)指出当东道国的外资银行来源国高度集中时会成为危机的传染媒介。如果外资银行总部受危机冲击,在东道国的子银行可能会成为危机的传染媒介,对东道国银行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项卫星和王达(2010)通过分析发展中国家银行数据,发现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后,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分支机构可能会成为危机的传染媒介,产生一定的“传染效应”,由于信息不对称,来自母国的外部冲击很容易对国内银行造成威胁。类似的研究还有王健和庄起善(2004)、Lelyveld (2005) 、Honohan (2009) 等。
四、从东道国态度和开放程度角度
一般而言,影响程度部分取决于东道国政府对外资银行的欢迎程度和政策制度。张蓉(2006)通过对外资银行进入拉美国家银行体系变化前后对比发现,不同国家在引进外资银行时由于态度的不同,对银行影响程度就不同,大规模激进的引进短时期内提高了整体银行的业务水平,但也存在较大的危机隐患,不利于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林可全、王韵亭 (2008) 的研究发现了一些规律: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随着开放阶段的深入呈现先升后降的现象。王韵亭和林可全(2008)通过使用宏观经济变量分析方法,发现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随着开放阶段的深入呈现倒“U”型的变化。顾金宏等 (2009) 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构建了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度量指数,对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渗透做了实证研究,认为早期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是这种不利影响越来越小,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逐步增强。类似的研究还有张荔 (2002) 、Poonam Gupta (2006)、方霄(2009)等。
五、简评
目前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的数量逐步增加,分析研究外资银行进入给对东道国银行稳定性的影响愈显重要。从研究层面上看,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问题中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多,宏观层面的研究相对薄弱。从影响方面看,外资银行进入不仅对东道国产生影响,对于外资银行所属国来说也会有不同的作用,但这一方面研究相对薄弱。
近几年有关外资银行进入对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的研究结果,也多认为这种影响是不确定的,它主要取决于东道国银行经营的宏观经济环境、金融一体化程度和政府监管能力等因素,并不能一概而论。
从中国角度而言,不断引进外资银行已成为目前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短期内外资银行的涌进可能对国内银行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在未来发展的长时间内,外资银行在中国政府的指导和调控下循序渐进的扩大规模,通过示范效应、扩散效应等方式提高国内银行的业务水平、服务质量和营业效率,从而在整体上增强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总之,外资银行进入是不可违逆的趋势,在借鉴和引进外资银行的过程中,掌握一个重点,而这个重点就是在保证吸纳外资银行的数量基础上重视核心技能的创新。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部门, 金融体系运行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体经济运行的质量和安全, 而银行业又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部门, 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背景下, 允许外资银行参与本国银行业竞争己成为各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本文对近几年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明确目前这一领域的发展轨迹和动态, 为更深入的研究我国银行稳定性提供一个参照平台。
关键词:外资银行,银行体系,稳定性
参考文献
[1]Dages.G, Goldberg.L.G.and Kinney.D.Foreign and Domestic Bank Participation in Emerging Markets, 2000.
[2]Clarke.G.Cull.R.Does Foreign Bank Penetration Reduce Access to Credit in Developing Counties?World Bank, 2002.
[3]张方方, 方霄.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J].亚太经济, 2009 (6) .
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 篇4
一、非现金支付工具
第一季度,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2202.37亿笔,金额829.43万亿元。
(一)票据
票据业务同比持续下降,实际结算商业汇票业务同比增长。第一季度,全国共发生票据业务1.13亿笔,金额63.89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4.37%和6.83%。其中,支票业务1.06亿笔,金额57.31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5.54%和6.94%;实际结算商业汇票业务526.75万笔,金额5.2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70%和10.24%;银行汇票业务61.62万笔,金额3 880.54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5.15%和17.20%;银行本票业务101.60万笔,金额9079.17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7.70%和28.30%。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各类业务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第一季度,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出票25.18万笔,金额9557.97亿元,
l自2015年起,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按照《支付业务统计指标》金融行业标准披露支付业务数据,由于部分指标统计口径调整,因此部分指标值变化较大。
2非现金支付业务含票据、银行卡及其他结算业务。其中,其他结算业务含贷记转账、直接借记、托收承付及国内信用证业务。
同比分别增长63.68%和81.67%;承兑25.82万笔,金额9849.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38%和81.64%;贴现8.22万笔,金额5 616.9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9.39%和181.73%;转贴现16.32万笔,金额21258.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8.52%和339.67%。
(二)银行卡
在用发卡量小幅增长。截至第一季度末,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49.99亿张,较上季度末新增0.63亿张,环比增长1.28%,增速较上季度放缓2.71个百分点。其中,借记卡在用发卡数量45.40亿张,环比增长1.32%;信用卡在用发卡数量4.24亿张,环比下降6.88%;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0.35亿张。全国人均持有银行卡3.69张,其中,人均持有信用卡0.31张。
受理环境不断完善。截至第一季度末,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特约商户l 247.90万户,联网POS机具1642.10万台,ATM 72.17万台。较去年第四季度末分别增加44.50万户、48.60万台和10.68万台。每台ATM对应的银行卡数量为6 926张,环比下降13.72%,每台POS机具对应的银行卡数量为304张,环比下降1.94%。
转账交易占比增长迅速。第一季度,全国共发生银行卡交易177.79亿笔,金额151. 84万亿元。其中,存现业务21.13亿笔,金额19.42万亿元:取现业务41.98亿笔,金额21.46
3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与信用卡授信总额之比。
万亿元;消费业务60.38亿笔,金额12.14万亿元;转账业务54.30亿笔,金额98.82万亿元。银行卡转账业务笔数、金额分别占银行卡业务总量的30.55%和65.08%,占比同比分别增长11.80个百分点和7.69个百分点。
银行卡跨行消费业务增长显著。第一季度,银行卡消费业务60.38亿笔,金额12.14万亿元。其中,跨行消费业务38.66亿笔,金额9.33万亿元,分别占银行卡消费业务量的64.03%和76.83%。银行卡渗透率达47.71%,与2014年第四季度持平;银行卡人均消费金额达8957.23元,同比增长27.37%;银行卡卡均消费金额为2428.28元,同比增长11.72%;银行卡笔均消费金额2012.09元,同比下降20.49%。
信用卡信贷规模继续增长。截至第一季度末,信用卡授信总额为6.23万亿元,同比增长29.79%;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2.55万亿元,同比增长35.49%,较2014年第四季度末增加0.22万亿元,环比增长9.34%。信用卡卡均授信额度1.47万元,授信使用率340.99%,较上年同期上涨1.72个百分点。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286.72亿元,环比下降19.83%,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12%,占比较上季度末下降0.41个百分点。
(三)货记转账等其他结算业务
贷记转账金额占非现金支付业务量七成。第一季度,全
4本文所称电子支付是指客户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ATM、POS及其他电子渠道,从结算类账户发起的账务变动类业务笔数和金额。包括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ATM业务、POS业务和其他电子支付等业务类型。
5本文所称网络支付业务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和数字电视支付业务。
6包含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同城票据清算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系统和支付清算系统、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
国共发生贷记转账、直接借记、托收承付、国内信用证等其他业务23.45亿笔,金额613.69万亿元。其中,贷记转账业务15.81亿笔,金额595.00万亿元,分别占贷记转账、直接借记、委托收款以及国内信用证结算业务总量的67.42%和96.95%。。
(四)电子支付
电子支付业务保持较快增长,移动支付业务涨幅明显。第一季度,全国银行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4业务227.39亿笔,金额772.54万亿元。其中,网上支付业务71.24亿笔,金额602. 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79%和109.53%;电话支付业务0.49亿笔,金额2.87万亿元,笔数同比下降46.71%,金额同比增长132.20%;移动支付业务13.76亿笔,金额39. 7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85%和921.49%。
nlc202309030914
第一季度,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5业务142. 82亿笔,金额9.1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0.75%和84.75%。
二、支付系统
第一季度,支付系统6共处理支付业务97.87亿笔,金额896.93万亿元.业务金额是第一季度全国GDP总量的63.76倍。
7 包含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处理的资金交易。
8 包含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同城票据清算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
9 2015年第一季度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实际运行60个工作日,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实际运行87个工作日,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实际运行87个工作日,同城票据清算系统实际运行60个工作日,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实际运行60个工作日,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实际运行87个工作日,此处按实际运行工作日计算,下同。
从支付系统7资金往来情况看,第一季度,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辖内资金流动总量占全国资金流动总量的53.71%; 24个省(市、自治区)的辖内资金流动量超过本省(市、自治区)资金流动总量的50%。
(一)人民银行支付系统
第一季度,人民银行支付系统8共处理支付业务12.53亿笔,金额571.1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1.08%和2.16%,分别占支付系统业务笔数和金额的12.81%和63.68%。日均处理业务1583.79万笔,金额94590.69亿元9。
大额实时支付系统业务笔数保持增长。第一季度,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处理业务1.80亿笔,金额529.98万亿元,笔数同比增长12.81%,金额同比下降0.60%。日均处理业务300.16万笔,金额88329.87亿元。
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业务稳步增长。第一季度,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处理业务3.90亿笔,金额5.5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71%和4.49%。日均处理业务448.44万笔,金额632.39亿元。
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业务快速增长。第一季度,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处理业务5.85亿笔,金额5.91万亿元,同
10 同城清算系统包括同城票据交换系统和同城电子清算系统。
比分别增长106.26%和73.00%。日均处理672.03万笔,金额679.36亿元。
同城清算系统业务笔数小幅增长。第一季度,同城清算系统10处理业务0.96亿笔,金额28.37万亿元。日均处理业务160.06万笔,金额4728.64亿元。 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业务保持增长。第一季度,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处理业务44.98万笔,金额2027.8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2455.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5%和3.39%;日均处理业务0.75万笔,金额33. 8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207. 59亿元)。
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业务延续下降态势。第一季度,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处理业务204.67万笔,金额1117.50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0.13%和9.19%。日均处理业务2.35万笔,金额12.84亿元。
(二)其他机构支付系统
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业务稳步增长。第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处理业务38.16亿笔,金额314.0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66%和50.76%。日均处理业务4240.49万笔,金额34892.18亿元。
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业务持续增长。第一季度,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处理业务46.37亿笔,金额10.72万亿元。日均 处理业务5152.08万笔,金额l190.86亿元。 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系统和支付清算系统业务增长较快。第一季度,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系统和支付清算系统处理业务49.65万笔,金额1050.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96%和48.76%。日均处理业务0.55万笔,金额11.67亿元。
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业务笔数保持高位增长。第一季度,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处理业务7926.06万笔,金额8606.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2.25%和16.88%。日均处理业务88. 07万笔,金额95. 63亿元。
三、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
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数量增速放缓。截至第一季度末,全国共开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67.10亿户,环比增长3.04%,增速较上季度放缓0.44个百分点。
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数量平稳增长。截至第一季度末,全国共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4083.04万户,占银行结算账户的0.61%;环比增长2.67%,增速较上季度加快0.30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存款账户2544.68万户,一般存款账户1223.61万户,专用存款账户293.87万户,临时存款账户20.87万户,分别占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总量的62.32%、29.97%、7.20%和0.51%。本季度基本存款账户增加76.66万户,一般存款账户增加26.71万户,专用存款账户增加2.85万户,临时存款账户减少0.09万户。
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数量持续平稳增长。截至第一季度末,全国共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66.69亿户,占银行结算账户的99.39%,环比增长3.04%,增速较上季度放缓0.44个百分点。
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 篇5
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获取利润主要通过信用利差和期限利差这两种方式。其中, 期限利差收益主要是通过短期负债来为长期资产融资。通常来说, 短期负债要匹配稍长期限的资产, 较长期限的负债要匹配更长期限的资产, 资产负债错配程度越大, 银行收益越高。但是这种错配不可能无限扩大, 当错配达到一定程度时, 银行可能会发生流动性危机。因此, 合理地匹配资产负债对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收益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合理的资产负债匹配必须对负债的稳定性有比较清晰地了解。所谓稳定存款指的是存款总额中长期稳定的部分, 它具有成本低、利率敏感性低、稳定性高的特点。只有准确地计算出存款总额中稳定存款的比例, 才能将稳定的负债精确地匹配到较长期限的资产, 波动的负债精确地匹配较短期限的资产。另外, 存款稳定性与期限错配容忍程度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存款稳定性越高, 允许的长期期限错配程度就越高。因此, 测量存款稳定性对于确定商业银行长期错配缺口是否合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 第三部分是稳定存款与长期流动性管理理论框架, 第四部分是稳定存款测算实证研究, 第五部分是稳定存款模型在长期流动性缺口管理中的运用, 最后是主要结论与下一步研究方向。
二、文献回顾
商业银行稳定存款比重大小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至关重要。国外专家学者较早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稳定存款也被称为核心存款, 美国货币监理署认为核心存款指的是那些能够稳定客户关系的活期和定期存款, 商业银行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使用这些资金。Flannery[1]对核心存款存在的根源和大小进行了解释, 认为重置成本和学习成本的存在使得银行和储户愿意保留更多的核心存款。Morgan和Cates[2]对核心存款余额的实际到期日进行了深入研究, 发现银行在大约8年后失去50%的核心存款储户, 而在20年后则失去所有核心存款储户, 对核心存款实际到期日的测度能够使银行更加合理地安排资金的贷放, 减少资金的闲置和不足的发生。Hutchiso和George[3]认为储蓄意愿和交易功能是决定核心存款利率的两个主要因素, 储蓄意愿越强, 交易功能越多, 则核心存款的利率越低。O’Brien[4]认为核心存款利率在短期和长期内分别具有粘性和不对称调整的特性。James[5]认为, 核心存款具有较长的实际到期日主要是由于储户愿意持有一定数量的能够随时提取的存款来满足交易需求及应付突发事件, 因此核心存款具备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且对利率不敏感。A.S.Pratt和Sons[6]对核心存款的估值及其在利率敏感性测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国内学者对核心存款的研究较少, 谢云山[7]利用博弈论的方法, 对核心存款客户行为进行了分析, 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利率弹性较低, 但当短期利率上升较快使核心存款与其他高利率存款之间的利差扩大时, 核心存款客户会产生提款冲动。吴许均[8,9]通过构建模型分析了核心存款对商业银行信誉的重要意义, 发现为了能够灵活地实施各项管理政策, 商业银行维持一定的核心存款是现实而且必要的。杨瑾、王烁[10]对核心存款估算用于流动性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 并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姜利军[11]利用2005年1月至2007年4月金融机构的核心存款月度数据估算了国内金融机构的稳定核心存款金额, 针对如何加强核心存款的营销管理提出了一些对策;白志中[12]对新形势下大力拓展核心存款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如何拓展进行了阐述。
总的来说, 国内关于稳定存款及其运用的研究非常少且不深入, 尤其是对存款稳定性的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 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目前, 加强对稳定存款的测算研究并将其运用于利率定价、流动性管理等实际工作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要课题。
三、存款稳定性与长期流动性管理
存款是商业银行立行之基。虽然每个存款账户余额总是处于不断增减的变化之中, 但是一个账户的减少可能被另一个账户的增加所抵消, 对商业银行而言, 存款总额会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但同时, 受季节因素、偶发因素、周期因素等影响, 存款总额又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 基于此, 我们可以把存款总额划分为稳定存款 (Stable Deposits) 和波动存款 (Volatile Deposits) (见图1) , 即稳定存款是以保值和获取利息为主要目的的存款, 这部分存款对利率、宏观经济等因素的变化不敏感, 是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 可以用来匹配长期的资产。波动存款是以存储流动性为目的的存款, 这类存款的流动性和逐利性都很强, 对利率、汇率、股价指数等因素都很敏感, 这类存款只能用于匹配短期资产。长期流动性管理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从全部存款中估计出长期稳定存款, 这对加强银行的长期流动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稳定存款的流动性管理方法通常有两类, 一类是静态的比例管理方法, 该类方法侧重于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内项目及项目之间联系所产生的财务比率进行分析和控制, 这些比率往往反映的是某一时点银行存款稳定性的状态, 因此具有静态特征, 这类指标主要有大额负债依存度、核心负债依存度、非核心资金依赖率、定期存款比重、活期存款比率、存款总额/负债总额、活期存款沉淀率、各项存款结构占比等。
另一类是动态的缺口管理方法[13], 侧重于对稳定存款的预期和潜在的流动性需要进行管理, 具有动态特征。净流动性资产法是动态的缺口管理方法中的一种, 它是一种相对长期的动态流动性管理方法。所谓净流动性资产, 指的是流动性资产和不稳定负债之间的差值, 净流动性资产法将资产分为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 将负债分为稳定负债和不稳定负债, 如果流动性资产大于不稳定负债, 则缺口为正;反之缺口为负。通过观察流动性缺口的正负, 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人员可以清晰地判断目前银行变现流动性资产能够足额为即将到期的存款和债务提供资金来源。
图2中虚线部分表示的是下一个时间段内需要增加的资金流量。左边表示银行资产方的增长, 右边表示负债的增长。如果下一时间段新增的资产超过了新增的负债, 银行就需要出售流动性资产、借入或购入资金来弥补缺口。如果预测下一时间新增资产小于新增负债, 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将得到改善甚至过剩。
四、稳定存款的测算
从统计学角度看, 任一时间序列都是由长期趋势、季节波动、周期波动、偶发因素叠加而成。存款总额序列长期趋势部分即为稳定存款。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有多种, 比较常用的有回归分析法、移动平均法、HP滤波法和频谱滤波法。在这些方法中, 前两项简单易行但相对较粗糙, 后两项过程较复杂且难以理解, 但是比较精细。
由于存款序列是一个非平稳经济变量, 因此运用回归分析来计算稳定存款在技术上和理论上都不合适;频谱滤波法比较适合用于带有周期波动的时间序列长期趋势的分解, 但该方法计算过程中序列前后都会损失多项数据, 这就要求样本量较大;HP滤波法克服了上述方法的缺点, 计算过程中不损失数据, 非常适合时间序列长期趋势的分解。因此本文也采用HP滤波方法, 从存款总额中分解波动存款和稳定存款。这种方法是Hodrick和Prescott在分析战后美国商业循环的论文中第一次使用, 因此被称为HP滤波法。
(一) HP滤波的计算原理
HP滤波法的基本原理可简述为:
设表示一个包含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的可观测时间序列, 趋势成分用表示, 波动成分用表示, 为不可观测值。三者关系可表示为:
HP滤波法的目的就是将不可观测的从可观测的中分离出来。分离时, 常被定义为下面的最小化问题的解:
其中, c (L) 是延迟算子多项式。上式表明在HP滤波法中, 采用的是在序列观测值和其对应的长期直线趋势之间分配不同的权重来解决。
这里存在一个权衡问题, 要在趋势要素对实际序列的跟踪程度和趋势光滑度之间作一个选择。极端情况下, 当λ=0时, Yt=Tt;当λ→∞时, 趋向于对Yt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出的直线趋势。
关于λ的取值, Hodrick和Prescott (1980) 、Ravn和Uhlig (1997) 、Backus和Kehoe (1992) 都曾有过相关建议, 经过数十年发展形成了以下取值一般经验:
(二) 稳定存款的测算
存款总额总是围绕HP长期趋势上下波动, 各期波动之和为零。用HP趋势分离出的长期趋势序列和短期波动序列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稳定存款和波动存款。我们关心的稳定存款是指存款中的长期稳定部分, 波动存款在稳定存款之上波动。
本文将HP长期趋势向下平移, 使实际存款总额在平移后的趋势线上方波动。
假设短期波动Ct~N (μ, σ2) , 可知μ=0。假设Ct在[-C, C]之间波动的概率为1-α, 则:
因此, 在σ和α给定的情况下, 通过查询正态分布表可以得到C, 稳定存款也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出:
(三) X银行稳定存款测算
本文选取了X银行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的存款总额数据进行测算, 测算中不考虑财政存款 (X银行很少) 。存款总额指的是公司业务存款总额, 包括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 不包括同业存款、同业借入、卖出回购等同业业务负债。
通过前述方法, 本文估算出HP长期趋势 (见表1中第3列所示) 。经计算, 短期波动的标准差为32.94亿, 在99%的置信度下, 带入公式 (4) , 查标准正态分布表, 可得到短期波动的波动区间为 (-84.85, 84.85) 。将HP长期趋势减去波动区间上限, 可得到稳定存款。
注:由于X银行存款稳定性较好, 运用原始数据难以清晰地反映波动存款与核心存款的变动趋势, 因此此处存款总额数据为根据X银行历史数据模拟得到;限于篇幅, 本表省略了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的测算数据。
从图4中可以看出, X银行的存款总额总体上来说围绕着HP长期趋势波动上升, 在大多时期内波动不大。但在2011年5月到8月期间较大幅度偏离长期趋势, 这也造成了稳定的存款显著下降。
从图5来看, X银行的波动存款占比从2010年初的4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 说明X银行的存款稳定性有所改善。
五、长期流动性缺口测算
流动性管理按照期限可分为超短期流动性管理、短期流动性管理和长期流动性管理 (见表2) 。日常流动性管理更关注一周之内的超短期流动性或三个月以内的短期流动性。超短期流动性主要依靠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进行正回购或同业拆借。短期流动性主要依靠客户存款或者同业存款解决。对银行而言, 长期流动性管理跟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有很大关系, 也会影响到盈利性。银行必须在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权衡。长期流动性的解决主要依靠提高稳定存款的比例。
本文将使用上述稳定性存款测算方法, 对X银行的长期流动性缺口进行测算。本文将按照能否在90天内变现且没有损失的原则将资产划分为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 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划分为波动负债和稳定负债。从图2可以看出, 流动性资产减去波动负债等于长期流动性缺口。
在X银行, 流动性资产从会计科目来看可划分为现金、超额准备金、存放同业净额、拆放同业净额、贴现及转贴现、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买入返售资产、短期投资等。根据经验, 其他应收款账龄在1年以上的比例约为40%~50%, 因此, 本文仅将其他应收款的50%计入流动性资产。
本文定义的波动负债包含同业存款、同业拆入、应付利息、卖出回购资产、汇出汇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其他应付款和波动存款。其中同业存款和其他应付款都按照50%计入波动负债。流动性资产减去波动负债后, 即得到流动性缺口。
本文搜集了X银行2010年1月到2012年11月期间的上述各项数据, 计算出了X银行长期流动性资产、波动负债、长期流动性缺口。从图6可以看出, 2011年7月份之前, X银行长期流动性缺口维持在0附近, 说明这一时段X银行资产负债长期来看错配不多。2011年7月到2012年7月间, 长期流动性缺口为正, 2011年7月后, 长期流动性缺口迅速大幅下降, 2012年底的长期流动性缺口已经达到475亿, 错配程度较大, 值得关注。
为了更加清晰地监测长期流动性的变化情况, 本文仿照宏观经济预警指标体系, 构建了长期流动性缺口率预警指标值, 并对X银行的长期流动性缺口率进行了持续监测。长期流动性缺口率计算公式为:长期流动性缺口率= (流动性资产-波动负债) /流动性缺口。
从长期流动性缺口的历史走势来看, 该指标在2012年7月之前, 一直处于正常波动区间内, 从2012年7月开始, 该指标迅速下行, 目前已经进入“紧张”区间, 并有进一步下行的趋势, 值得X银行重视 (见图7) 。
六、主要结论及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长期流动性和短期流动性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但一直以来, 商业银行的长期流动性管理没有引起管理者的足够重视。本文借鉴国外先进银行普遍采用的流动性缺口模型, 通过HP滤波法测算了稳定存款的变动趋势, 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稳定存款和波动存款, 据此计算出长期流动性缺口, 以此来衡量银行的长期流动性状况。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易于计算, 测量结果与银行实际经营情况相符, 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稳定性的影响 篇6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 对于中资银行来说, 外资银行的进入是一个喜讯。因为它能够促进中资银行自身的发展。中资银行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外资银行的接触, 学习到他们更多更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另一方面, 又可以在他们的压力之下, 奋发图强, 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 使自己“身体”更加“健壮”, 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是中资银行获得的一个可以飞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其次, 外资银行的进入, 对中资银行来说, 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外资银行有其自身的优势, 而中资银行有其自身的劣势。如果中资银行不善于扬长避短, 以己之长克对方之短, 将会丧失多年来靠不断打拼积累起来的成果, 最终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出局。因而, 中资银行应以十分审慎的态度对待外资银行的进入, 积极应对。最后, 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所造成的严峻局面, 中资银行不能过于紧张。因为外资银行毕竟是来自外国的, 刚刚进入中国, 会有很多不适应中国的地方。而中资银行在国内已经存在了许多年, 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了解、接受, 有着外资银行不可比拟的优势。因而, 中资银行应全面地认识自己与外资银行相对比的优点、缺点, 扬长避短, 沉着、冷静地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2 外资银行的优劣势分析
据了解, 目前多家外资行已经开始研发与人民币相关的金融产品。不少外资银行在开业后, 带有创新性的金融产品随之推出。外资银行不断推出的新产品, 使我国银行业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如果我国的银行不能加快创新的脚步, 发展新的金融产品以应对外资银行带来的业务冲击, 而随着外资银行的迅速发展, 外资银行拿走的市场份额将逐渐增加, 逐步夺走我国银行的金融市场。外资银行的优劣势不容忽视, 我国银行都必须高度警觉。通过对外资银行进行研究, 发现外资银行的优势主要有三点。
第一, 外资银行业务质量较高。外资银行一般提供的是“一对一”的服务, 即每个客户都能够享受到个性化的服务。客户走进营业厅, 立即就会有工作人员接待, 提供所需要的服务。而贵宾客户, 还可享有更高端的服务。此外, 外资银行还会为客户提供上门服务, 对于大客户还会提供量身定做的理财服务, 这些都是中资银行所不能比拟的。
第二, 外资银行的印鉴卡使资金更安全, 更有保障, 另外, 外资银行的某些业务操作也更简便。如在外资银行开户, 除携带身份证、填写相关表格外, 外资行还要求客户填写一张印鉴卡, 这种印鉴卡是客户在开户时要在印鉴卡上留下自己最习惯用的签名, 银行系统会进行记录。今后在进行存取款等业务时, 客户只要签字, 系统会对签字进行鉴别。这是国际通行的方式, 防伪性很强。这张印鉴卡是十分重要的, 在外资行进行资金支取, 是完全要签名进行鉴别的, 这样就增加了客户资金的安全性与保障性。
第三, 外资银行的创新性很强, 经常会根据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客户群, 推出不同的金融产品。而由于外资银行本身效益较好, 这些新的金融产品, 也能带给客户更大的收益。另外, 外资银行为客户量身定做的每一项理财服务, 实际上都是适应特定客户的最优服务项目。而在这一方面, 中资银行也是不能比拟的。另外, 外资银行以其舒适的环境、热情的服务, 给每一位客户以上帝般的享受, 这样自然会受到很多客户的热捧。
但是, 外资银行刚刚进入中国, 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 由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时间较短, 其设立的营业网点较少, 对于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来说很不便捷。据相关资料显示, 汇丰、渣打、花旗、东亚四家外资法人银行目前在内地网点还不足300家。就营业网点这一点, 与我国银行目前遍布大街小巷、星罗棋布的网点和自动取款机是无法比拟的。
第二, 开设账户门槛较高, 这样导致大多数中国客户不满足开户要求, 因此被拒之门外。另外, 外资银行要求客户开立新账户, 需要每月交纳数额较大的管理费。关于管理费, 四家外资银行都有不同的收费标准。由此可见, 在外资银行“开户”的实际门槛是相当高的, 迈进这道门槛, 达不到所要求的最低余额, 就要交纳为数不小的管理费。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客户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第三, 外资银行的手续费贵,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外资银行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是以收取较高的手续费为前提的。这对绝大多数的中国客户而言, 享受外资银行的服务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第四, 目前由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时间较短, 外资银行办理业务速度相较于我国银行比较慢, 其业务效率远不及我国银行。如东亚银行在上海地区针对境外人士办理一笔房贷业务需要7天时间, 而花旗、汇丰、渣打也大概在8天左右。另外, 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也比较窄, 难以满足中国客户的全方位需求。由于外资银行对本地居民的人民币业务刚刚起步, 从业务范围角度看, 在短期内仍然无法拥有像我国银行那样相对完整和成熟的产品线。
3 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银行业是有一定影响的, 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从银行的经济利润视角来看, 外资银行的贷款市场份额指标与我国银行业的利差、利润率、非贷款收益率成正相关关系, 其中对银行的利差影响尤为明显, 而外资银行资产份额指标与我国银行业非贷款收益率呈现出小幅度的负相关关系, 并且对我国银行业的正相关关系最为明显。
第二, 从银行的经营管理视角来看, 外资银行的贷款市场份额指标与外资银行资产份额指标对我国银行业费用率的影响并不明显。外资银行实际上定位于“高端”服务, 将目标人群锁定在高收入阶层, 而广大的中低收入者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 其客户群规模必然有限。也只有这样, 外资银行才能实现他们“一对一”的高质量服务的承诺。然而,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高收入者人数会越来越多, 希望享受这种高质量服务的人会不断增加。如果更多的人在外资银行开户, 则再也不能享受到他们承诺的优质服务, 因为外资银行提供的 “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 每笔业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他们是不可能接纳更多的客户的。外资银行要么是在接纳更多客户的同时降低服务质量, 走中资银行一样的平民化道路, 而在这条道路上肯定比不过基础扎实的中资银行;要么是继续走“高端”服务的路线, 将自己的业务局限在有限的范围之内。不管怎样说, 外资银行的路, 都将是一条狭窄的路。
第三, 从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的总体角度来看, 虽然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费用率的影响并不大, 但是对银行的赢利有积极的作用。说明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程度过低, 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体系与技术在我国银行业的“示范作用”“、技术溢出效应”不太明显。但是, 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深入, 在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竞争效应”和“环境变革效应”影响下, 国内银行业正在不断完善业务结构, 优化利润来源渠道, 从而促使银行的赢利状况有所改善。
4 外资银行引入的挑战
外资银行在我国市场的投入, 一方面有利于我国银行体制加快改革速度, 建立起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银行制度, 通过学习和借鉴外资银行先进的业务技术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手段, 提高我国银行业的运行效率和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在我国市场的投入有利于我国银行的海外业务拓展, 提高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 扩大对国家市场的占有率。外资银行在我国市场的投入还可以促使我国银行与外资银行展开公平竞争, 促进我国银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推动我国银行向国际标准靠拢, 成为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全球化的银行机构。
参考文献
[1]秦子义.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市场, 2011 (26) .
[2]冯茜.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天津大学, 2007.
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 篇7
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最重要的部分, 发展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健康有效的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充分发展的关键。构建市场主导型的金融市场体系, 以最大限度地分散非系统风险、促进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金融市场体系自身的稳定性是金融市场发展的目标, 在该目标的实现过程中, 资本市场起着核心的主导作用。
稳定性是指系统受到干扰后, 其运动能保持在有限边界的区域内或恢复到原平衡状态的性能。本文中的资本市场体系稳定性分析, 指在受到相关因素干扰的情况下, 能保持在有效边界的区域内或恢复到原平衡状态的可能性分析。
二、影响资本市场稳定性的因素
(一) 资本配置效率
资本市场运行效率, 指以最低的运行成本实现既定的资本市场功能。资本配置效率是衡量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意味着资本回报率高的行业将会得到后续投资, 低资本回报率的行业会及时减少资本流入。Jeffrey Wurgler (2000) 从这一角度出发得到定量描述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方法并发现:与发展中国家相比, 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之所以发达, 并非由于其吸收了更多的投资, 而是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即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滥用了资金。
在我国, 股权市场和债权市场结构失衡, 政府过分倚赖和重视股权市场, 忽视了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维持着一种畸形的资本市场结构。资本市场体系的畸形发展是资源配置低效率的一种表现。据对我国2001—2010年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规模的分析 (见下表) , 可以看出, 债券市场价值占GDP的比重基本都低于股票市场价值占GDP的比重。债券市场作为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股票市场相比发展滞后, 规模较小且债券市场主要以国债、企业债券居多公司债券则很少。
我国2001-2010年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规模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0年) 整理。
(二) 资本市场结构
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出发, 全球范围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制度变迁大致可以划分为诱发性和强制性变迁两类。其中由于英美国家经济发展较早且成熟, 其形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属于诱发性模式;而韩国等国家的资本体系变迁则属于强制性变迁模式。在我国, 资本市场体系由计划经济时代为国有企业筹集资本的单一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发展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每一步变迁都是源于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制性供给行为。我国于2009年创业板正式启动, 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国资本市场以沪深主板市场为主的单一资本市场体系, 对我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具有里程碑意义。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资本市场体系结构倒置: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体系结构通常为金字塔型, 证券交易所上市标准最高, 上市公司的规模大、业绩稳定、投资风险较低、适合各类投资者投资且数量相对较少, 处于金字塔顶端;场外市场上市标准较低, 挂牌公司数量众多, 处于金字塔底端。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则相反, 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拥有2 000多家上市公司, 中小板及场外市场却发展缓慢且数量很少, 使主板市场形成一定的垄断局面, 资本市场结构出现一定的倒置。因此, 我国的资本市场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三) 信息透明度
透明度是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不解决透明度问题就不能确保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如实向社会披露信息。自2001年“安然”事件后, 透明度问题已成为全球资本市场面临的问题。无论是在我国发生的“银广夏”事件还是“奥林巴斯”财务丑闻, 该类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存在严重问题。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 信息的不透明在对上市公司造成毁灭性打击的同时资本市场体系的稳定也受到威胁。
三、增强资本市场体系稳定性的对策
(一) 持续健康地发展债券市场
资本市场上的公司证券主要是公司债券与股票。目前, 就我国企业外部筹资来源看主要包括银行贷款、股票和发行债券, 企业偏重于银行贷款和发行股票, 对债券融资的内在积极性不大, 尤其是在金融监管较严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原因在于银行贷款利率较低且为官方管制利率、成本费用低、期满若无法偿还还可展期甚至挂帐, 因此企业对债券并不青睐。究其根本, 市场机制尚未健全。当银行信贷不再包揽中长期基建或技改性质的固定资产投资, 斩断企业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并对公司债券的发行放松额度控制时, 债券的供给才会表现出随需求和利率的变动而有所起伏的合理弹性, 债券市场才有着健康的发展。
(二) 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加快发展创业板市场, 推动资本市场与地方优势产业结合, 支持各企业到创业板上市, 壮大创业板市场规模, 与此同时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股份代办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 股份代办转让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股份代办转让市场为非上市公司的股份转让提供了可能;在产权交易市场上不断创新交易制度, 品种和服务模式, 在促进国有产权在流转的同时避免国有资产流失。逐步建立并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国际板块, 从长远来看, 我国资本市场国际板块的推出有助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体系, 提高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三)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的基石, 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信息的核心, 会计准则作为上市公司对外提供财务信息的基础, 与资本市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现行会计准则中的资产负债观, 全面收益观等都与资本市场发展相适应;强化上市公司财务规范化管理, 健全和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管,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避免出现既影响资本市场体系稳定又损害注册会计师形象的“银广夏”类似事件。
此外, 资本市场体系本身的脆弱性也可能影响其稳定性, 如资本市场体系的不完备或相关法律法规欠缺使得其容易受到投机者的冲击从而影响资本市场体系的稳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亦会对外部资本市场的发展造成影响。在分析影响资本市场稳定性的因素后, 建立模型, 进行各因素与其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确定主要因素成为资本市场稳定性研究的重点。
摘要: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同时其发展状况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资本市场体系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应对危机时的对策及资本市场体系自身的局限性等。分析资本市场的效率配置、市场结构及透明度等因素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资本市场,稳定性分析,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韩立岩, 蔡红艳.我国资本配置效率及其与金融市场关系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 2002 (1) .
[2]胡海峰, 罗慧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生成机理与演化路径[J].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1 (5) .
[3]李小雪.强化会计监督提升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J].金融会计, 2011 (1) .
[4]岳长青.债券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J].科技资讯, 2011 (26) .
[5]慈向阳, 赵德余.中国资本市场非均衡原因及多层次性建设探讨[J].现代财经, 2011 (4) .
拱桁组合体系侧倾稳定性分析 篇8
关键词:稳定性,拱桁组合体系,侧倾稳定性
1 问题的提出
大跨度钢桥的悬臂拼装及其宽跨比的决定都需要考虑其侧倾稳定问题, 对其侧倾稳定分析有两种处理办法[1]:
(1) 认为体系有初始侧向弯曲, 荷载有初偏心等初始缺陷, 考虑这些缺陷的侧倾稳定分析变为该体系的极限承载力分析。
(2) 认为体系无初始缺陷, 按分支点失稳处理。
第一种处理方法十分复杂, 尚无人做过, 第二种处理方法较为可行, 但是还需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考虑:1) 节点刚性及桥面系刚度影响的考虑;2) 按侧倾稳定要求的刚度影响的考虑;3) 体系弹塑性工作的考虑。
大跨度钢桁梁桥侧倾稳定分析时, 作如下几点基本假定:
(1) 三角形桁梁横向弯扭变位时, 竖杆无轴向伸缩变形;桁梁上下平纵联横撑及横梁无轴向伸缩;体系侧倾失稳时拱轴无伸缩, 拱轴线为抛物线;
(2) 由于桁梁竖向弯曲刚度比其横向弯曲刚度大得多, 桁梁侧倾失稳时拱不产生新的竖向位移。
(3) 平联各斜腹杆两端铰接, 除横撑外, 桁梁平联斜腹杆及拱和托架平联斜腹杆分别于主桁、拱肋, 托架弦杆空间铰接;纵梁在铁路面内与横梁铰接。
(4) 当横梁为制动撑架的组成部分时, 制动撑架刚度很大, 可假设横梁为面外弯曲变形。
2 桥梁等强度宽跨比Bs/L及侧倾稳定检算式
当桥梁宽度B超过某个定值时, 随着荷载增加, 桥梁先达到按强度计算的承载力极限状态, 而在桥梁工作期间, 不会侧倾失稳。当按侧倾稳定计算的桥梁临界荷载等于其按强度计算的极限荷载时, 桥梁侧倾稳定性与强度同时丧失, 此时的桥梁宽跨比称为等强度宽跨比, 以Bs/L表示[2]。当然, 对宽跨比超过Bs/L的桥梁, 理论上可求出其侧倾失稳的临界荷载, 但该桥早已失去强度而破坏, 使计算失去物理基础, 没有实际意义。压杆失稳临界力小于其按强度计算的极限承载力, 故对任何压杆计算其临界力, 不会失去物理基础, 相反, 对截面削弱极少的压杆进行强度检算, 是没有必要的, 我国桥梁设计规范就是这样规定的。
拱桁组合桥梁为超静定体系, 计算其按强度确定的极限荷载非常复杂, 我们处理的拱桁体系基本上是线弹性体系, 故可假定应力与荷载成正比。桥梁设计中, 拉、压杆设计采用相同的安全系数, 压杆极限承载力为kφ[σ]Am (k—安全系数, φ—压杆稳定折减系数, [σ]—钢材基本容许应力) 。kφ[σ]一般小于钢材屈服极限σs, 故压杆失稳的切线模量Et>0。拉杆极限承载力为k[σ]Aα, k[σ]=σs, 桥梁设计中安全系数k=1.7, 故桥梁的k倍设计荷载kq (q为桥梁每延米设计荷载) 即为极限荷载, 施加kq荷载于桥梁, 以桥宽B为未知数, 按侧倾稳定方程解出桥宽Bs, 即得出等强度宽跨比Bs/L, 若桥梁实际宽跨比B/L>Bs/L, 则桥梁侧倾稳定;若B/L
3 体系弹塑性工作的考虑
研究表明[4,6], 在杆件高长比h/L=1/110~1/20的范围内, 节点刚性引起的二次应力大约为主应力的5~20%[2], 九江桥拱桁组合体系最大高长比h/L=12%, 故除横梁及纵梁外, 体系杆件主要承受轴向拉 (压) , 主要受主应力σN作用, 仅在节点附近受双向弯曲应力σbx、σby作用, 当杆件任意点的应力σ=σN+σbx+σby>σρ (钢材比例极限) 时, 理应按该点的切向模量Et=τEτ, τ=Et/Eτ= (σs-σN) σN/ (σs-σρ) σρ, 来折减其弹性模量E, 但计算之繁无法克服, 为简化计算并考虑杆件的实际工作, 当主应力σN>σρ时, 用系数τ折算弹性模量E, 当杆件任意点的应力σ=σN+σbx+σby>σρ, 而主应力σN<σρ时, 不予折减, 因为按上述次应力幅度及σρ=0.7σs判断, 此时杆件任意点的应力σ=σN+σbx+σby仍然小于钢材屈服极限σs。
按现行钢桥设计理论, 纵、横梁截面由简支梁最大弯矩确定, 不考虑纵、横梁间及它们与主桁间空间工作, 其截面比按实际最大弯矩确定者常有富裕, 其实际最大应力比设计最大应力小, 另外, 在极限状态下, 设计最大应力σmax=k[σ]=σs, 因此, 在kq荷载作用下, 它们的实际最大应力小于σs, 为简化计算, 我们认为计算桁梁等强度宽跨比Bs/L不须折减纵、横梁的弹性模量E。同样, 桁梁横联腿杆主应力σN仅由其扭曲引起, 数值甚小, 腿杆与横梁相连, 局部弯曲应力较大, 但其弹性模量E可不予折减。
4 拱桁组合体系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
体系侧倾失稳方程中的拱肋压力、吊杆拉力、桁梁水平拉 (压) 力及弯矩均为体系在竖向对称荷载作用下侧倾失稳时的各部分内力, 应按空间刚接杆系结构计算, 但自由度太多, 所以采用简化的办法来计算其内力。将桁梁变换为连续体换算梁, 其竖向弯曲刚度EIx, 轴向拉伸刚度EA均与桁梁对应的刚度相等。因平联斜腹杆与弦杆共同工作, 故按图1所示考虑平联斜腹杆作用。
体系在竖向对称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用拱梁段有限元法计算, 其位移参数见图2。
用形成矩阵的“对号入座”法则组拼总刚[K][3], 假定恒载及活载沿桥跨均布作用于换算梁中性轴上 (使吊杆拉力最大) , 其集度为q, 再乘以安全系数k, 得到极限荷载集度kq, 为简化计算, 令荷载作用于换算梁节点上 (此节点与桁梁节点在轴Z上的位置对应) , 则外荷位势为Ue=-∑kqνb i, 其一阶变分为δUe=-∑kqν*b i, 利用“对号入座”法则建立总体荷载列阵{p}, 则得出矩阵位移方程:[K]{δ}={p}, 求解矩阵位移方程可得各节点的位移, 进而求出其内力。
5 算例
本文以九江长江大桥三跨拱桁组合体系为算例进行计算。
5.1 参数计算说明
(1) 桁梁横截面的形心C, 扭心M及畸变中心N的位置计算[5]。计算时认为每一跨的各截面的C、M、N位置相同, 即取每跨的平均面积计算, 得出边 (中) 跨的上平联杆件形心到桁梁横截面形心C, 扭心M及畸变中心N的距离分别为h1=8.29 m, d1=8.26 m, k1=7.99 m。
(2) 广义扇形坐标的计算。将桁梁换算为闭合薄壁箱型梁见图3所示;由于扭心M, 形心C的位置确定, 故
式中, Ω=B×H, 为换算薄壁梁横截面面积;ρ为周边的引用平均半径;s为轴向坐标;γ为以M为原点的径向半径。
5.2 行列式δ的计算
计算数据按设计图纸取用, 恒载取34 t/m, 活载取18 t/m, 认为活载是布满全桥跨的, 安全系数k=1.7, 故极限荷载为q=88.4 t/m, 根据侧倾稳定方程[K]+[G]=0, 以桥梁宽度B为未知数, 逐次变化B, 求出行列式δ=[K]+[G], 当δ=0时的B即为体系等强度的桥梁宽度Bs, 以桥梁宽度B为横坐标, 以行列式δ值为纵坐标, 绘制出δ-B曲线, 并计算得出Bs≈6 m, 见图4。
5.3 计算结果分析
九江长江大桥的宽跨比B/L=1/17≈6%, 大于其临界宽跨比Bs/L=6/216≈3%, 可知:体系在极限荷载作用下, 首先是强度破坏, 而不会发生侧倾失稳。文献[3]采用的模型桥宽跨比B/L≈1/60, 故测出了体系侧倾失稳的临界荷载值。
6 结语
本文对拱桁组合体系, 利用薄壁闭合截面箱型梁的位移分析方法, 作体系加劲桁梁的空间位移变换, 研究分析大跨度桁梁桥的悬臂拼接的侧倾稳定问题, 得出宽跨比B/L与侧倾稳定关系的δ-B曲线, 并以九江长江大桥——三跨拱桁组合体系为算例, 计算出其等强度宽跨比Bs/L。本文的研究分析方法与结果对类似桥梁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国豪.桁梁桥侧倾稳定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 1980, (1) :2-10.
[2]李国豪.拱——桁梁组合体系侧倾稳定性分析有限元法[J].同济大学学报, 1983, (1) :1-14.
[3]曾庆元, 杨平.形成矩阵的“对号入座”法则与桁梁空间分析的桁段有限元法[J].铁道学报, 1986, (2) :48-59.
[4]钱莲萍, 项海帆.空间拱桥结构侧倾稳定性的实用计算[J].同济大学学报, 1989, 17 (2) :161-172.
[5]李国豪.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6.
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 篇9
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系的核心
“统一开放”:一方面,要进一步减少地方封锁,消除“条块分割”,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的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要积极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展要素和商品交换的空间。“竞争有序”:要求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按照《决定》要求,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包括: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推动重要要素市场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等。实现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二、“负面清单”“非禁即入”: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的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的领域。”这是在总结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的基础上,对市场准入制度的实质性突破。从上海自贸试验区运行实践来看,推动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就是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其最大亮点就是在国内率先推出的首份负面清单。它主要依据国家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试验区总体方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国务院制定或批准的文件,编制负面清单。2013版负面清单包括了国民经济所有18个经济行业门类,涉及89个大类、419个中类和1069个小类,编制特别管理措施共190项,即约有17.8%的小类有特别管理措施。而在此之前,我国省级以上政府制定的关于外商投资的规范性文件多达17万件。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变“潜规则”为“明规则”,对投资领域和准入项目保留的限制措施逐一列明,对除列明限制措施以外的投资“非禁即入”,按照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此外,还提出“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等改革措施,这也成为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的一些亮点。
三、资源性产品、要素价格:完善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目前,我国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尚未形成,行政干预价格形成的现象大量存在,消费品等一般性商品的价格已基本由市场机制决定,但生产要素价格以及自然资源价格依然保持一定程度的行政管制,不能完全反映其真实价值和稀缺性,进而扭曲了相关行业的成本曲线和供给曲线,导致投资上的价格失灵、资源错配,助长低成本投资扩张和产能过剩,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因此,从现阶段情况看,完善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的重点是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让市场决定资源性产品价格,使资源环境成本反映到企业成本中去。
四、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
长期以来,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滞后,城乡间土地要素市场分割,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没有享有平等权益,同地不同市、同地不同权、同地不同价,使农村土地要素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发挥,进而影响了与农村土地紧密相关的各种要素市场的配置,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制约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作为“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土地改革的方向就是把土地资源的配置权真正交给了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改革现有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与国有建设用地享有平等权益。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影响极其深远,一是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的基础性作用,盘活土地要素,优化城乡土地的利用格局,以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二是改善农村集体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使农民在农村土地增值中获得更多收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以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
五、市场化、开放化: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表明,市场化、开放化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最大的看点之一。一是市场化。就是要加快推进汇率、利率市场化。长期以来,我国金融要素价格即利率主要由政府来决定,利率管制扭曲了资金价格,导致了商业银行高额的垄断利润,损害了实体经济,加剧了资金供求关系的紧张,滋生了腐败。利率和汇率等金融要素价格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微观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利率市场化不仅仅指贷款利率市场化,更包括存款利率市场化。从2013年7月20日起,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LPR)正式运行,标志着贷款利率市场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今后利率改革的中心工作是加快存款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放开存贷款利率,让市场决定利率、汇率,使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使用金融资源,优化资金配置。同时,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匯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二是开放化。主要体现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两个方面。对内开放主要是向民营资本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此外,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对外开放就是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中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篇10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目前国内的“影子银行”, 并非是有多少单独的机构, 更多的是阐释一种规避监管的功能。如人人贷, 不受监管, 资金流向隐蔽, 是“影子银行”。几乎受监管最严厉的银行, 其不计入信贷业务的银信理财产品, 也是“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受我国市场的影响, 资金的来源宽广;
2.国家对影子银行的监督力度小, 杠杆率较高;
3.影子银行在货币当局的传统货币政策监管之外。
二、影子银行在我国的现状
在我国的市场中, 影子银行主要有两块内容:一是商业银行推出的众多的理财产品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类信贷类产品, 二是以高利贷为主要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影子银行主要表现在“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上;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业务涉及范围广, 在委托贷款、银信合作、信贷理财产品等方面, 银行只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 并不占用银行的资本金, 这些方面都需要对其进行调整, 以稳定我国的金融体系。
三、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1.弥补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足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影子银行在不断得到发展;由于在我国正规的商业银行体系的制度下, 对于我国竞争激烈的市场的各种需求不能全部满足, 因此在我国商业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就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来弥补我国正轨银行的不足, 通过影子银行来对我国的金融体系进行完善和发展, 以便构建稳定的金融体系。影子银行在我国受到的监管力度比较小, 因此其未来的发展更为宽泛和自由, 适应市场的需求, 增强我国的金融体系稳定性。
2.增加融资市场的风险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中含有民间融资和民间私募基金, 由于其在我国的正轨金融体系监管之外, 所受到的国家监管力度很小, 因此很容易滋生非法集资, 增加融资市场的风险, 目前在我国发生非法集资, 老板卷款潜逃的案例不在少数, 这些情况的发生损害了部分民众的利益, 使他们的财产受损, 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得还不完善, 影子银行也是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发展, 因此影子银行的发展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逐步发展, 不可急功近利, 更不能脱离我国金融对其的监管, 否则, 长此以往影子银行必当扭曲我国经济发展形势, 破金融体系正常运转, 对我国的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3.商业银行竞争压力大
由于影子银行的存在, 使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加大, 使商业银行的业务量减少, 影子银行由于受到的监管力度小, 因此与商业银行在民间融资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 影子银行在为企业的短期融资方面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 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增加企业的现金流, 间接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因此减少了民间对于通过正规的商业银行信贷渠道的吸引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间贷款的风险。
四、关于我国影子银行管理提供的建议
1.提高影子银行的透明度, 规范影子银行
要想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力度, 首先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影子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提高影子银行的信息透明度, 使国民可以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得及时、正确的信息, 做到信息的对称性和真实性, 便于国家对其进行监管。
2.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数据采集系统
要想充分了解影子银行的发展趋势及其动态, 以便人们了解, 就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数据采集系统, 使民众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充分了解关于影子银行的数据信息, 使人们在充分了解影子银行产品的基础上, 安全地与其进行交易, 并尽可能降低交易风险, 减少人们的不必要的损失。我国的相关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一些民间金融的监管, 如高利贷的监管, 使其做到规范操作, 使我国的金融可以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减少风险。
3.建立健全相关的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
要想保证影子银行的各方面做到规范, 就要建立健全相关的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 通过法律来规范影子银行的行为, 这样可以使影子银行时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 还可以避免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影子银行来进行洗钱的不法行为, 充分发挥影子银行的积极作用, 帮助我国建立稳定的金融体系。
摘要:2007年影子银行这一概念诞生, 人们开始逐渐对影子银行进行了解和认识。近几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影子银行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影子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延伸, 对我国的金融稳定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其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因此本文在了解影子银行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情况, 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并为充分发挥我国影子银行的积极作用, 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促使我国的金融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影子银行,定性,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1]黄金老.论金融脆弱性[J].金融研究, 2011, (3) :41-49.
[2]陈剑, 张晓龙.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2000-2011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12, (8) :66-72.
【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推荐阅读:
中小商业银行信用业务授权体系的构建完善08-13
加强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问题研究10-02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综合评价体系研究08-11
银行稳定性08-13
建设银行与商业银行10-13
银行稳定05-31
商业银行管理07-20
商业银行转型05-09
农村商业银行05-21
商业银行暴利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