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心绞痛(精选11篇)
稳定心绞痛 篇1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chronic stable angina, CSA) 为内科常见疾病之一, 是劳累性心绞痛的一种类型, 指心绞痛发作的性质在1~3个月内并无改变, 即每日、每周疼痛发作次数大致相同, 诱发疼痛的劳累和情绪激动程度相同, 每次发作疼痛的性质和部位无改变, 疼痛时限 (3~5min) 相仿, 用硝酸甘油后也可在相同时间内发生疗效。目前, 本病在诊断、治疗和预防上缺乏标准和规范, 误诊、漏诊以及过度诊断、过度治疗现象在临床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本文对近年来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进展作一回顾总结, 并对心肌梗死的预防和药物治疗提出建议。
1 治疗策略
CSA的治疗目标: (1) 缓解心绞痛症状和改善无痛的活动能力; (2) 预防或减少继发的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或缺血性猝死。在开始治疗时, 医生必须决定是否需进一步检查 (如冠脉造影) 。对于能够活动和心电图 (ECG) 正常的患者, 通常不做应激超声心动或放射性核素检查。这些昂贵的检查常应用于不能活动的患者, 或基础ECG异常但除外ST段改变的患者。应通过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或定量超声心动图测定静息左室射血分数 (L V E F) 。正常的LVEF预示着预后良好。尽管高水平的生物标志物 (如高敏C-反应蛋白或脑利尿钠肽) 提示预后不良, 但目前不推荐常规做此项检查[1]。
2 控制心绞痛症状的策略
抗心绞痛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药、长效有机硝酸酯类和钙拮抗药 (CCB) 是有效的抗心绞痛和抗缺血药物, 其中β-受体阻滞药作用最强[1,2,3]。但对于CSA患者, 这些药物没有延长生命或减少心肌梗死 (MI) 发生的临床证据[1]。
如无禁忌证, 起始治疗应使用β-受体阻滞药, 可降低运动诱发的心率和血压增加, 缓解劳力型和情绪诱发的心绞痛[1,2]。C C B和长效有机硝酸酯类可作为β-受体阻滞药的替代治疗药物。持续应用硝酸酯类药会产生快速耐受, 间断应用或隔日使用可预防其临床耐受发生。
抗心绞痛药物通常需要2种同时使用[1,2]。如单药治疗效果不佳, 应尝试使用β-受体阻滞药联合长效CCB或长效有机硝酸酯类。临床上也经常用到3种药物, 但很少有客观资料支持用3种药的疗效优于2种药[1,2]。
3 关于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对于大多数C S A患者应使用抗心绞痛药物治疗。药物疗效不佳、缺血负荷大和严重冠心病尤其是左室功能下降的患者, 应考虑[1,4]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用或不用支架) 和C A B G手术后, 8 0%~9 0%的患者能够缓解心绞痛症状, 尤其对那些严重左主支病变和2支或3支血管病变伴有左室功能降低者, 重建血运手术能改善患者生存率。然而, 与药物治疗相比, 除上述患者外, 这些操作并不能延长患者生命, 或减少MI的发生[1,2,3,5]。
应用裸金属支架进行血管成形术的患者, 有20%~30%会发生临床再狭窄。糖尿病患者再狭窄发生率较高。药物涂层支架的再狭窄发生率较低 (10%) , 但尚待长期的研究报告, 此外迟发的亚急性血栓形成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C A B G术后, 超过半数的移植物在1 0年内发生静脉移植物堵塞。因此, 更倾向于应用动脉导管[6]。
4 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在超过115 000例患者的随机双盲试验中得到验证, 在不同临床背景下剂量略有差异, 但有证据的剂量不应少于75mg。如需迅速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可嚼服150~300mg[7]阿司匹林 (75~325mg/d) , 常规应用于伴或不伴有明显症状的急、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并无阿司匹林禁忌证患者。对200多个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 阿司匹林剂量为75~150mg/d与160~325mg/d相比, 血管事件的减少是相似的, 然而剂量低于75mg/d则益处减少。在一项随机研究中, 比较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在以前发生过心肌梗死、脑卒中或有症状的外周血管疾病 (即具有缺血性心血管事件风险) 的患者中的疗效, 氯吡格雷似乎表现出在减少心肌梗死、血管性死亡或缺血性脑卒中联合风险方面优于阿司匹林。然而没有进一步的研究证实氯吡格雷对于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因此氯吡格雷最好是作为对于不能服用阿司匹林患者的保留药物。双嘧达莫 (潘生丁) 对于冠状动脉阻力血管具有扩张作用, 并具有抗血栓效果。然而, 常用口服剂量的双嘧达莫, 能增加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因此, 双嘧达莫不应该被用作抗血小板药物[8]。
5 降脂药物
近期, 如心脏保护研究 (HPS) 和胆固醇与复发事件研究 (CARE) 等许多临床研究表明, 对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 D L-C) 的药物能降低不良缺血事件的风险。这些临床研究表明, 对于确诊冠心病, 包括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即使LDL-C轻度至中度升高, 也应推荐应用一种他汀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9,10]。
6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ACEl)
多项研究还证实, 对于有心血管危险因素或有血管疾病而无心衰的患者, ACEI能显著减少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生。心脏结局预防评估 (HOPE) 研究证实, 对于高危患者或无心衰的血管疾病患者, 雷米普利 (1 0 m g/d) 能减少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而且, 仅有小部分的益处来自血压的降低 (血压降低2~3 m m H g, 1 m m H g=0.1 3 3 k P a) 。A C E I降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事件的欧洲研究 (E U R O P A研究) 仅入组了部分与H O P E研究相似的患者, 但也入组了运动试验阳性的患者。此研究排除了心衰、糖尿病患者。结果表明, 对于比H O P E研究危险性更低的低危患者, A C E I同样具有血管保护作用。2 0 0 4年1 1月公布的P E A C E (Prevention of events with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ion) 研究是ACEI预防冠心病低危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又一项临床研究, 8290名患者被随机分配到群多普利 (4mg) 组或安慰剂组。平均随访4.8年。结果显示, 群多普利对一级复合终点的疗效与安慰剂组相似, 对一级终点各个组分——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血运重建的疗效与安慰剂组无异。但事后分析发现, A C E I显著减少充血性心衰 (C H F) 住院及死亡率、新发糖尿病发生率, 对脑卒中也有减少趋势。尽管P E A C E研究得出了中性结果, 但将H O P E、E U R O P A、P E A C E 3项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发现, A C E I对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再发、脑卒中的联合终点有显著益处。有人认为, P E A C E研究得出中性结果提示没有必要在充分基础治疗之上再加用ACEI。分别对HOPE和E U R O P A研究分组分析发现, 不论患者是否使用降脂药、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药和钙拮抗药, ACEI都有显著的疗效。这表明ACEl的疗效是与基础抗冠心病治疗无关的。不管是否使用其他基础治疗, ACEI都是一个有益的选择[11,12,13,14,15,16]。
7 β-受体阻滞药
β-受体阻滞药用于心肌梗死后患者的二级预防也能够减少心脏事件, 能够减少高血压患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鉴于对患病率和病死率的潜在益处, 对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考虑作为起始治疗药物。糖尿病患者不是使用β-受体阻滞药警戒线的禁忌证, 并且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获得相同或更多的益处[17]。
8 控制高血压
专家建议, 对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在1 3 5/8 5 m m H g以下, 对于糖尿病患者血压更应控制在1 2 0/80mm Hg以下。血压的降低可使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40%~52%, 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18%~20%[18]。
9 活动训练
欧洲发表的小样本研究表明, 1年内每天坚持活动训练能改善临床结果[19]。治疗指南建议, CSA患者应在心绞痛阈值范围内积极活动[20]。
2 0 0 4年底, 美国内科医师学院发表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无症状疑似或确诊冠心病临床治疗指南》指出, C S A的药物治疗原则, 首先是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事件, 并由此延长生命;其次是减少心绞痛的症状和心肌缺血的发生, 进而改善生活质量。显然, 预防死亡的治疗最为重要。
1 0 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并减少症状的药物治疗建议
对于有症状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建议使用下列药物, 以预防心肌梗死或死亡并减轻症状: (1) 阿司匹林 (A类证据) 或氯吡格雷 (当对阿司匹林有绝对禁忌证时) (B类证据) ; (2) β-受体阻滞药, 用于既往有心肌梗死的患者 (A类证据) , 或既往无心肌梗死的患者 (B类证据) ; (3) 使用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A类证据) ; (4) A C E I (A类证据) 。
下列药物对有症状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仅可在减轻症状时使用: (1)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或喷硝酸甘油气雾剂来立即缓解心绞痛 (B类证据) ; (2) β-受体阻滞药有明确的禁忌证时, 可使用C C B (长效) 或长效硝酸酯类药物 (B类证据) ; (3) β-受体阻滞药单药治疗不能完全缓解症状时, 可在β-受体阻滞药的基础上联合使用C C B (长效) 或长效硝酸酯类药物 (B类证据) 。
稳定心绞痛 篇2
中医学认为,冠心病属于“胸痹心悸”范畴,并在两千多年前就对本病有深刻的认识。导师黄永生教授经过多年临床观察,总结 出冠心病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阳(气)虚气滞候的主要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临床验证以温阳止悸、益气疏肝为大法治疗,在改善心悸、胸闷痛、畏寒肢冷等症状方面疗效显著。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6例患者为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 2006年3月-2007年7月的门诊患者。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40-70岁,平均(55.12±5.35)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1年。1.2 诊断标准
1.2.1 室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内 科学 》2005年第12版[1]。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心悸的临床 研究 指导原则》及2006年《中医内科学》[2]。主症:心悸、胸闷痛、畏寒肢冷(有伏寒病史)。次症:善太息、气短、口干、后背痛、乏力、心烦。舌象:舌质淡隐青,苔薄白或薄腻。脉象:脉弦细或结或代。中医辨证要求:主症必备,并同时必须具备次症1项,结合舌脉即可诊断。2 治疗及观察方法
2.1 方药 全部患者口服中药汤剂温阳止悸饮(淫羊藿15g,补骨脂10g肉桂5g,黄芪30g,白术15g,当归15g,知母15g,黄柏10g,蝉蜕10g,僵蚕10g,青皮10g,枳壳10g,山楂15g),由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药房提供,饮片经门诊煎药室代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2.2 疗效性观察(1)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和体征变化情况(每周做1次观察记录)。(2)观察治疗前后24h动态心电图指标变化情况(治疗前、后各做1次)。全部病例观察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情况(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
心绞痛稳定期的居家调理 篇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目前大多数冠心病患者经过有效控制而处于稳定状态,心绞痛不会时常发作,往往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才会发作1次。因此,患者很少住院治疗,多数时间为居家调理。于是,居家调理的相关问题就列入了患者生活起居的日程之中,以下三个方面是必须给予重视的调理环节。
克服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生活方式冠心病的发病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冠脉血管狭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包括高胆固醇、高脂肪、高糖、低纤维素的“三高一低”饮食;超重或肥胖;活动不足,缺乏锻炼及吸烟、酗酒等等。所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首先注意克服不良饮食习惯,避免“三高一低”,多吃一些含纤维素和维生素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每日蔬菜摄入量应在500克左右,并吃不少于100克的新鲜水果。同时要注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每日喝250~500毫升牛奶,适当吃些瘦肉、鱼、蛋和豆类及豆制品,以使饮食品种多样,荤素搭配合理,保持健康食谱。研究表明,运动锻炼可提高心肌和运动肌的耐力和效率,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对缺氧的耐受性。即便曾经有过心绞痛的冠心病人同样不可忽视运动锻炼,在稳定期可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老年体操、散步及慢跑等。运动锻炼每日1~2次,每次活动时间应控制在50分钟内,每周3~5次,长期坚持方有益处。总之,患者应将合理饮食与适宜运动锻炼结合起来,并加上精神心理方面的积极调节,保持乐观情绪。一旦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并成为习惯,将对改善动脉粥样硬化、防止冠脉血管病变加重、减少发作带来莫大益处。
避免诱发因素,减少发作次数对大多数处于稳定期的冠心病人来说,诱使心绞痛发作的因素主要在于四个方面:
1.饮食不当。大量脂肪餐、过度饱食、酗酒是引起心绞痛发作的最常见诱因。
2.过度劳累,过重体力劳动,突然用力及便秘、剧烈咳嗽,在这些情况下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将大大增加。
3.情绪过分激动。发怒、精神高度紧张,以及过分焦虑和应激情况也是心绞痛发作的高危因素。
4.大量吸烟,特别是一日吸烟达20支以上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和其它有害物质会对冠脉血管产生强烈刺激,诱发冠脉血管痉挛而引起心绞痛发作。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居家调理时,应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加以防范,消除诱因,减少发作。特别需要提醒注意的是便秘、剧咳和餐后过多活动这几个易被忽视的问题。患者若发生便秘,一方面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缓泻剂或用开塞露,积极纠正便秘,另一方面要注意在排便时不可过度用力,必要时携带硝酸甘油等救急药物入厕。冬春季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在这一期间患者务必要加强保暖和增强免疫力,以免造成剧咳而增加心绞痛发作几率。此外,心绞痛患者在餐后最好不要立即活动,应先休息15~30分钟左右,这样有助于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体会 篇4
不稳定型心绞痛 (L1AP) 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死 (AMI) 之间的一种中间型心肌缺血状态,发病率高,病情变化快,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也可能迅速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正确诊断、及时救护是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关键。现将我院对52例UAP患者急诊护理情况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患者,男27例,女25例,年龄35~78岁,平均56.5岁。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病理特征:发作较一般心绞痛更为严重、频繁;含服硝酸甘油片,疼痛不能缓解或完全无作用;休息时仍反复发作心绞痛,且多持续15 min以上。疼痛时可有明显的心电图变化,即肢导联和常规胸导联中S-T段压低,a VR之S-T抬高,持续几分钟或1 h以上。部分患者出现T波低平或倒置,偶可见短暂Q波。
1.2 方法
患者均绝对卧床休息,持续吸氧,给予β-受体阻滞剂,硝酸脂类及钙离子拮抗剂,并接受噻氯匹啶、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抗血小板治疗。35例患者心绞痛缓解后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17例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治疗。
1.3 结果
52例患者中,17例接受PTCA及支架植入术患者,在住院及随访期内,病情稳定,生活及工作不受限制,余35例中14例发生Q波型心梗,7例发生非Q波型心梗,2例猝死,12例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
2 护理
2.1 急救护理
松解衣带,卧位休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能已发生散在或小块内膜下心肌梗死,有的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为急性心梗,且易于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而猝死,对此类患者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另外睡眠充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起到关键作用;中流量吸氧,吸氧浓度为30%~50% (氧浓度=21+4氧流量) ,较大流量患者不适,较小达不到提高动脉氧分压的要求。氧疗可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心脏重要器官的氧需求。
2.2 病情观察
UAP患者在入急诊科5 min之内,应按抢救流程给予吸氧2~4 L/min,心电监护保持SPO2在90%以上,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变化,按医嘱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用输液泵或微量泵严格控制滴速,以防低血压发生。护理人员要随时观察患者胸痛缓解情况及用药反应,如头痛、头晕、心悸等,并告知患者是由于药物扩张血管所致,以解除其心理顾虑。出现烦躁不安、胸痛剧烈时应立即报告医生。
2.3 治疗中的护理
使用硝酸甘油的护理:使用后出现颜面潮红、头痛、心悸等症状,是因为药物造成头面部血管扩张引起。为防止用药后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可嘱患者用药后卧床休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使用输液泵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以防止意外发生,一般8~10 mg/min。输液过程中嘱患者在床上解大小便,避免体位突然改变而出现血压下降、头晕、冷汗、心悸等症状。输液前及输液期间,应定时测血压。应用抗凝药物的护理注意观察患者皮肤、黏膜的出血情况,对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进行监测,如血小板计数下降、凝血时间延长等,及时通知医生。输液速度宜慢不宜快。由于输液时间长,应在治疗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鼓励安慰患者耐心地坚持输液治疗。观察并记录24 h出入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的情况发生,便于及时调整输液量及观察肾脏代谢功能。
2.4 治疗后的护理
随着溶栓抗凝治疗,介入技术及器械的进步,越来越多的UAP患者接受溶栓或PTCA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目前,已证明该类治疗能改善UAP患者的预后[1],故此类治疗后的护理成为临床护理的关键。
2.5 心理护理
UAP是身心疾病,其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恐惧会使患者全身紧张,心率增快,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心肌缺血,导致严重并发症。护士要用亲切的语言、自信的态度和患者沟通,给予良好的心理暗示,减少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积极宣传冠心病的防治,教育患者忌烟、酒,控制体重,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高粘血症等有关疾病[2]。
2.6 抗凝护理
患者治疗过程中常使用抗凝药物,扩血管药静脉点滴及口服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护理工作应注意: (1) 监测血压,根据血压调节扩血管药物的滴速,对于正常血压患者力求血压保持在低于基础血压5 mm Hg~10 mm Hg,以防止血压过高引起心脏负荷过重,产生心肌耗氧量过多引起的心肌缺血。并防止血压过低致冠脉供血不足引起冠脉灌流量不足产生的心肌缺血。 (2) 配合医生进行化验监测,血液凝血机制情况,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及皮下出血。 (3) 注意心率变化,因患者对β受体耐受性有差异,故应注意防止患者心动过缓而引起冠脉供血不足。同时观察有无钙离子拮抗剂的副作用如:面色潮红、头晕、乏力、心率变化和血压下降等,建议使用控释、缓释式或长效剂型。
3 体会
控制心绞痛发作的易患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同时去除诱因有助于心绞痛的缓解,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突然、病情变化快,护理人员应规范工作流程,有预见性的、密切观察病情,早期对患者施行正确、及时、有效的救护,是协助患者缓解病情、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Bentirogli LG, Short and long te-rm outcome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d coronary angioplasty inunstable versus stable angina pec-toris:A report of the1985-1986NHL BI PTCA registry..Cathet Cardiovase Diagn, 1991, 23:227.
不稳定型心绞痛100例护理分析 篇5
表1两组病患给予护理干预后出现焦虑不安情绪的评分结果(x±s)
注:实验组干预后的焦虑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2两组病患给予护理干预后出现胸部疼痛的评分结果(x±s)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探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9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49例, 男33例, 最小年龄37岁, 最大年龄72岁, 平均年龄67.5岁。其中25例患者为初发劳力性心绞痛, 19例患者为自发性心绞痛, 29例患者为变异性心绞痛, 21例患者为复发劳力性心绞痛, 将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 (47例) 和常规组 (47例)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常规治疗方法, 在治疗同时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 护理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采用系统的临床护理干预, 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有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出院指导等。
1.3 疗效判定
显效:患者ST段恢复正常, 胸闷、心前区疼痛症状彻底消失;有效:患者ST段显著改善, 胸闷、心前区疼痛症状显著缓解, 发作频率降低;无效:患者ST段没有变化, 或加重, 胸闷、心前区疼痛症状没有改善, 发作频率增加。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对比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3.6%、80.8%, 护理组患者对护理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护理组47例患者中, 治疗显效者19例, 占40.4%, 治疗有效者26例, 占55.3%, 治疗无效者17例, 占36.2%;治疗总有效率为95.7%;常规组治疗显效者17例, 占36.2%, 23例患者为有效, 占48.9%, 7例患者为无效, 占14.9%, 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1%;护理组明显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急性心脏疾病的一种, 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且发病突然, 病情发展迅速, 可导致患者死亡[1]。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及优质护理能够延缓病情的发展速度。临床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常规护理。护理人员要严格观察患者的脉搏、心跳、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同时还要认真的观察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发生部位及持续时间。此外, 护理人员还要加强对患者血管保护的重视, 严格对输液速度进行控制, 避免意外发生。一旦患者出现瘙痒、心悸、皮肤过敏、呼吸困难等现象要及时告知主治医生进行治疗和处理[2]。二是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往往伴有焦虑、紧张、烦躁、恐惧等不良心理, 因此, 护理人员一定要在照顾患者身体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患者心理的重视, 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时保持充分的耐心, 治疗出现效果, 病情好转时要及时告知患者;逐渐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 增强其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3]。三是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 使其明白该病的危险性、特征及处理方式, 同时要嘱咐患者要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等药物。此外, 护理人员要让患者明白情绪对病情的影响, 帮助患者保持平稳、积极的情绪, 从而以最好的状态对抗病魔。另外, 护理人员还要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锻炼方案, 从而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四是饮食护理。好的饮食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作用, 改善患者饮食习惯, 嘱咐其要多食用低胆固醇、低盐、蔬菜水果等事物, 并且要戒烟禁酒, 少食多餐;同时要确保患者大便通常, 一旦患者出现便秘现象, 护理人员一定要及时进行处理。五是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 将疾病发生、进展等危险因素告知患者, 告知其良好健康生活习惯对治疗效果保持的重要性, 并要嘱咐患者按时服药, 严禁其私自加减药物剂量或停药。此外, 护理人员要嘱咐患者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同时还要嘱咐患者每天都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从而促进患者心肌功能改善;同时还要定期进行电话随访, 嘱咐其定期进行复查。该次研究表明护理组47例患者中, 护理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1%;护理组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 。护理组患者对护理满意情况亦明显优于常规组 (P<0.05) , 这就说明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系统的临床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护理满意度, 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 临床效果显著, 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9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 各47例, 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护理及系统临床护理干预, 比较其治疗总有效率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 , 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 。结论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同时给予其系统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 有助于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改善, 促进护患关系的改善, 有着显著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参考文献
[1]丛福芹, 赵桂平, 戴铭.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8 (5) :45-47.
[2]周景霞.1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6) :146-148.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进展 篇7
1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UAP (不稳定型心绞痛) 或者AMI (急性心肌梗死) , 发病常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破裂出血, 使血小板凝聚[3]。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常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首选阿司匹林治疗, 在心绞痛急性期应用300 mg/d, 连用3 d, 之后维持在75~150 mg/d之间。如果患者不能应用阿司匹林药物, 可选择替代药物噻氯匹定或者氯吡格雷, 但是使用时需要注意检查患者血象, 如出现有白血球减少或者血小板减少的现象要立即停药[4]。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用于治疗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 人嵌合Fab片段abciximab可改善症状, 同时, Tirofiban能预防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的心脏缺血事件。
2 抗凝血酶药物治疗
低分子肝素, 分子量4 000~6 000, 具有肝素的所有药理作用[5], 此外, (1) 低分子肝素的抗因子Ⅹa和抗因子Ⅰa比例增强, 不易引起血小板灭活, 不易引起出血; (2) 低分子肝素生物利用度高达90%超过30%的普通肝素, 且体内存留的时间长, 半衰期是普通肝素的2倍以上。常规应用个体差异小, 对血小板功能无较大影响。应用低分子肝素钠不需要检测凝血, 停止用药后没有反跳现象, 使用方便, 临床应用较好; (3) 纤维蛋白溶解作用明显。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 0.4 m L/12H, 5~7 d/疗程, 使用方便, 心肌梗死和紧急血管重建事件明显减少。
3 硝酸脂类药物治疗
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硝酸脂类药物是目前治疗中主要的方法。硝酸脂类药物致使血管扩张, 从而减轻心脏的负荷 (前后负荷) , 减少心肌耗氧量, 减少心脏做功, 平衡心肌的需氧量和耗氧量[6]。硝酸酯类药物可以直接使冠状动脉扩张, 解除冠状动脉的痉挛, 使侧支循环得到改善, 减轻缺血性的疼痛。硝酸甘油, 硝酸异山梨醇酯, 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是临床上常用的改善心绞痛制剂。依据患者的病情, 硝酸脂类药物分为口服制剂和静脉滴注制剂, 口服, 间隔5 min1次, 3次之后, 硝酸脂类药物 (硝酸甘油或者硝酸异山梨醇酯) 持续静脉滴注, 首次10μg/min, 之后每间隔3~5 min, 需要增加10μg/min, 一直到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在使用中需要注意, 硝酸脂类药物要间歇性给药, 预防耐药性的出现, 降低治疗效果。有关资料[7]显示, 硝酸脂类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 (ADP凝血酶介导) 和TXA2合成。
4 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
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机理是减慢心率, 降低负性肌力, 降低体循环血压, 从而使心肌耗氧量减少。减慢心率是使患者心脏舒张期延长进而使心脏灌注增加, 调节缺血性心肌氧供需量失衡, 减轻患者的胸痛, 减少并发症急性期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对于没有禁忌症的患者, β受体阻滞剂可以给所有的UAP (不稳定型心绞痛) 患者, 同时β受体阻滞剂可以和硝酸脂类药物联合应用[8]。美托洛尔, 阿替洛尔, 艾司洛尔, 阿罗洛尔等是常用的临床β受体阻滞剂, 使用方法有口服及静脉滴注。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少反复发作的心肌缺血, 减少发生心肌梗死。据有关资料显示, 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混合型心绞痛, 有较好的作用, 显著抗心绞痛, 抗心肌缺血, 对合并有高血压疾病的心绞痛患者更为适用。
钙拮抗剂的作用机理是[9], 使外周血管得到扩张, 使动脉血压得到降低, 使外周阻力得到下降, 使心肌手术力得到减弱, 使心肌耗氧量得到减少。同时, 钙拮抗剂可以使冠状动脉得到扩张, 使动脉痉挛得到解除, 使心肌供血增加。钙拮抗剂硝苯地平和β受体阻滞剂同时服用, 适用于变异型心绞痛。注意, 使用时要应用长效的硝苯地平控释剂, 地尔硫, 氨氯地等, 效果更好, 有效率可高达94%。
5 联合治疗 (小剂量尿激酶UK, 低分子肝素, 阿司匹林)
治疗方法, 尿激酶UK静脉滴注[10], 60min中0.5U/kg, 连续滴注3 d。在第1天尿激酶UK静脉滴注1 h前要静脉推注30 mg低分子肝素和口服0.3 g阿司匹林。之后皮下注射1 mg/kg低分子肝, 要求12 h/次, 总共6 d。口服0.3 g阿司匹林, 1次/d, 在6 d后改为0.1 g/ (次·d) 。小剂量尿激酶UK, 低分子肝素, 阿司匹林三者联合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急骤者, 三者联合用药可以明显降低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据有关资料显示, 西药联合中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良好[11]。rh EPO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具有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脏的作用。rh EPO可以促进血管作用, 增加缺血后的血流量, 增加细胞的能量及氧气的储备功能, 可以降低细胞的损伤, 防止细胞凋亡, 改善心肌功能, 保护完整的血管内皮[12]。对于溶栓治疗, 有关资料显示[13], 用溶栓方法治疗UAP是反而增加AMI (急性心肌梗死) 的发生率, 但是对于高危UAP患者, 给予充分的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时, 给予小剂量的溶栓剂治疗时, 可以有较好的效果, 对于溶栓剂的使用, 要是具体情况。
6 介入治疗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如果出现高危患者应紧急介入治疗。高危患者的表现是:静息心绞痛48 h内反复发作;发作持续时间>20 min;心绞痛发作时下降幅度ST段大于1 mm;排除急性心肌梗死AMI, 肌钙蛋白I或者T升高。有资料显示[14], 紧急介入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非紧急介入的, 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并减低心脏事件的发生。另有资料显示, UAP (不稳定型心绞痛) 患者择期进行手术与PTCA (立即进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的效果比较, PTCA的效果显着, 成功率达100%。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要择期进行PTCA, 但是不能控制病情的患者要立即进行PTCA[15]。
7 移植手术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的移植手术治疗的前提条件是, 左冠状动脉的主干病变已经由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确定, 或者左冠状动脉弥漫性的狭窄病变, 内科系统治疗不佳, 患者不宜介入性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多支病变, 并且有左心功能失调, 应该选择急诊移植手术, 采用冠状动脉移植手术可以是患者血管重建高达82%[16]。如果患者已经确诊为左冠状动脉弥漫性的狭窄病变或者左冠状动脉的主干病变, 要首先选择应用冠状动脉旁路的移植术治疗。
8 高位硬膜外阻滞法治疗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病变时不能对代谢的物质进行舒张反应致使冠状动脉处于收缩, 而心肌缺血, 从而发生疾病[17]。HTEA (高位硬膜外阻滞) , 可以覆盖心脏T1-T5, 可以增粗狭窄冠脉血管, 降低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压, 可以使心肌血向心内膜下层流注, 可以使侧支血流重新分布, 可以预防收缩狭窄后冠状动脉, 可以直接减少释放儿茶酚胺, 可以减少梗死范围, 可以减少心肌缺血后的顿抑时间, 可以维持住冠脉灌注压, 可以改善心功能, 可以减少缺血, 可以使心律失常的阈值得到提高, 可以缓解心交感神经阻滞的疼痛, 可以使冠脉痉挛解除, 可以防止形成血栓。有资料显示[18], UAP (不稳定型心绞痛) 患者经过HTEA (高位硬膜外阻滞) 治疗, 心绞痛缓解高达100%, ST压低值减少显著, 心肌供血改善明显。另有资料显示, TEA (硬膜外阻滞) 可以缓解心绞痛时间数小时直至数天, 可以减少注射次数, 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9,20]。但是对于远期的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会干扰病程, 应具体事情具体对待。
9 结语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康复护理体会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5月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0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72~84岁,平均78.23±4.39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36.8±10.2个月;对照组男11例,女14例,年龄74~85岁,平均80.12±4.16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38.5±9.8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行动严重不便、身体残疾者;有严重精神问题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有脏器严重损伤者;合并恶性肿瘤者。
1.2 方法
运动康复实验采用Bruce方案,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性心绞痛治疗,观察组另行综合康复护理。
1.2.1 健康教育
老年患者及其家属一般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对疾病治疗及护理都存在一定误区,患者产生恐惧感,不利于治疗,应定期在社区举行知识讲座、举办交流会,可派相关护理人员上门向患者讲解相关治疗与护理知识。患者通过知识讲座可以大致了解发病原因、相应治疗措施、常见规范护理方式及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让患者及其家属有准备。交流会可让患者与社区其他患病老人分享生活中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相互鼓励,相互进步。
1.2.2 情绪护理
老年患者大多较固执、不易沟通,且其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无法向医护人员正确表述自己的身体状况,容易产生烦躁情绪,加上其对疾病的恐惧及对死亡的敏感,其在生活中情绪波动较频繁。因此,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时要充满耐心与爱心,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及时排解其不良心绪;帮助患者建立其面对疾病、抗争病魔的信心;经常陪患者聊天,播放较舒缓、欢快的轻音乐,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降低其对疼痛的敏感性。
1.2.3 营养干预
老年心绞痛患者受疾病折磨,加上机体各功能逐渐退化,抵抗能力减弱,营养吸收能力降低。因此,老年人饮食要尽量选择清淡少盐、易于消化的食物,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可适当增加摄入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切忌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有吸烟习惯者尽量劝阻[3]。
1.2.4 辅助干预护理
医护人员应建立患者档案,详细记录患者生活习惯、病症等,帮患者选择良好的作息时间,鼓励患者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循序渐进,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适当调整。
1.3 观察指标
(1)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评估,分别在第6个月和第1年完成;生活质量调查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等8个维度,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2)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骤停、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3)患者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调查,满分100分,满意:分值≥90分;一般:90分>分值≥60分;不满意:分值<60分。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92.68±4.3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52±5.28分(P<0.05)。
2.2 心血管事件
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7.5%,显著高于观察组的7.5%(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2.3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度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P<0.01)。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1
3讨论
临床实践可知,心理因素对治疗老年疾病的影响不可忽视。常规护理方法包含简单的止痛护理与病症记录,无法做到个性化全面护理,且忽略患者自身情况,无法满足患者实际要求,故对治疗无辅助价值[4]。
心绞痛发病迅猛,不能及时治疗势必会病情恶化,合理、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非常重要。本文阐述的社区综合康复护理是对传统护理的进一步改进,通过患者档案及实际情况适时改变护理措施,利于患者治疗。目前研究认为,心绞痛治疗时间长,其护理对患者有较大影响,社区综合康复护理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治疗效果;心绞痛患者好发于老年群体,老年人子女多无暇顾及其日常生活,日常护理对老年患者尤为重要。本研究观察组实施情绪、心理、日常生活等护理干预,观察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良好护理可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在社区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康复护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采用社区综合康复护理及一般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生活质量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取社区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稳定型心绞痛,社区综合康复护理,有效性,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邓新梅.5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综合护理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36):46-48.
[2]陈远利,陈素敏,姜洪萍,等.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护理与临床指标变化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7):96-97.
[3]卢玉兰.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24):101-103.
稳定心绞痛 篇9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 选择临床症状, 心电图心肌酶检查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的112例患者, 其中初发劳累型心绞痛34例, 恶化劳累型心绞痛38例, 自发型心绞痛4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 男, 36例, 女20例, 年龄46—70岁 (平均58.5岁) , 心电图改变ST段下移者46例, ST段抬高者10例;对照组56例, 男38例, 女18例, 年龄48—69岁 (平均59.4岁) , 心电图改变ST段下移者42例, ST段抬高者14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用低分子肝素钙 (合肥北峰科大药业有限公司) 5000u脐周皮下注射q12h, 联合口服肠溶阿斯匹林150mg每日1次, 用药10天。对照组应用硝酸甘油5m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 若为糖尿病者, 加普通胰岛素6u于上液中静脉滴注, 用药10天。两组均依据病情同时给予硝酸酯类, 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常规治疗, 治疗前描记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 治疗过程中每天均描记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
1.2.2 疗效判定标准
劳累型心绞痛:分级改善≥Ⅱ级, 心电图恢复正常或缺血性ST段下移明显减少者为显效;分级改善Ⅰ级、心电图ST段下移减轻者为好转。自发型心绞痛, 原生活习惯下心绞痛完全控制, 心电图恢复正常或缺血性ST段下移明显减少者为显效;心绞痛次数减少, 心电图有改善者为好转。
2 结果
两组均完成全疗程治疗, 均未出现出血等副作用。观察组:显效38例 (67.8%) 好转13例 (23.3%) , 总好转显效率91.1%, 无效者5例 (8.9%) 。对照组:显效14例 (25%) , 好转22例 (39.2%) , 总好转显效率6 4.2%, 无效2 0例 (3 5.8%) , 两组总好转显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状态。由于其病情变化快, 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 也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 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有共同的发病基础, 当血栓不完全或间断阻塞冠脉管腔时, 临床上常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如完全阻塞管腔则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除一般的抗心绞痛治疗外, 必须加用抗血栓药物, 若效果不满意, 可考虑做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如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 (ISI) 等, 也可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 如CABG。肠溶阿斯匹林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栓A2的形成, 从而具有抗血栓作用。
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的生成, 使纤维蛋白原不能转变为纤维蛋白, 从而抑制血凝块的形成;低分子肝素具有相对分子质量较低, 半衰期较长, 抗血凝能力较强, 出血倾向较少, 皮下注射后90%以上被吸收等优点, 有一定的溶栓作用, 因此低分子肝素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本文应用低分子肝素联用肠溶阿斯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均未出现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 故笔者认为两药的联合应用, 不但可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 而且为进一步行腔内血管治疗创造了条件, 两抗血栓药物的剂量增加是否可以增加疗效尚在进一步观察中。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81.9 (1) :75.
[2]高润霖, 陈再嘉.进一步提高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4, 22 (4) :243.
[3]张文博, 黄薇主编.如何选择心血管药物[J].1995:380—383.
[4]张文博, 刘肖林, 路方红主编.心血管病的当今问题[M].1999, 38—45.
稳定心绞痛 篇10
方法 分别观察葛根素组(36例),对照组(32例)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静息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 葛根素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异常心电图、降低血液黏度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葛根素注射液能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及降低血液黏度,毒副作用小。
【关键词】 葛根素注射液;不稳定型心绞痛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1-0021-02中图分类号:R 541.4文献标识码:A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严重,常发生难治性心绞痛,是冠心病中仅次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又一危险的临床综合征。笔者自2001年1月~2005年12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葛根素注射液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8例病人,观察其疗效及对心电图、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均参照1979年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临床诊断标准[1],本组68例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均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包括初发劳力型、恶化劳力型、自发型和梗死后心绞痛。排除严重的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重度心律失常、血液系统疾病、严重的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等抗凝禁忌证,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0±5.6岁,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59.0±3.7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类型等临床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应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肠溶阿斯匹林、钙离子拮抗剂、低分子肝素等,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注射液300 mg加于5%葡萄糖注
作者简介:杨 舟(1968-),男,广西田阳县人,内科主治医师,医学学士。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14天为一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若心绞痛发作严重,可临时含服硝酸甘油片,每次0.3~0.6 mg。
3.观察指标 ①心绞痛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程度、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②心电图监测:每2~3日查1次12导联心电图,如有心绞痛发作时随时记录心电图,密切观察STT改变;③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药物不良反应,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4.疗效判定标准 心绞痛缓解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均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均减少不到50%。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显效:静息心电图STT恢复正常;有效: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降,治疗后回升0.1 mV以上,但未正常,或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静息心电图ST段,T波改变均未达到有效标准。总有效=显效+有效。
5.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1.两组心绞痛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1% (31/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63% (21/3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见表1。
2.两组治疗后心电图变化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1% (31/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0% (20/3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见表2。
3.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治疗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3。
4.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2例出现面红,对照组有1例病人出现暂时性腹胀,均未影响治疗,继续用药后自行消失。两组均无出血病例、心梗病例及死亡病例。讨论
UAP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合并斑块破裂、出血、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冠状动脉痉挛而产生缺血、缺氧[2]。葛根素是从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根中提取的一种黄酮苷,化学名为8βD葡萄吡喃糖4,7二羟基异黄酮,为血管扩张药,具有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改善冠状动脉循环,改善缺血心脏的收缩功能,活血化瘀,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3]。本结果表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心电图总有效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葛根素注射液在改善UAP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血黏度方面优于对照组,且毒副作用小,所以葛根素注射液是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理想药物。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关于冠心病心绞痛的分类[J].中华内科杂志,1991,33(8):507-508.
[2]张少华.水蛭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04,22(4):34-35.
[3]刘素云,李拥军,齐华阁,等. 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面积及心功能影响[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1,29(7):394-396.
(收稿日期:2007-06-07 修回日期:2007-12-01)
(编辑:潘明志)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 篇11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特点,诊断,治疗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特征是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相当一部分可以出现猝死, 绝大多数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我院自2009年3月—2011年5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2例, 治疗效果满意, 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3月—2011年5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2例, 其中男20例, 女12例;年龄48岁~76岁, 平均年龄61岁;诊断均符合WHO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1]。
1.2 诊断标准
原有稳定型心绞痛, 现在出现心绞痛频繁发作、程度严重、持续时间延长;休息时心绞痛发作;最近1个月内新近发生的、轻微体力活动亦可诱发的心绞痛。3项中1项或以上伴有心电图ST-T改变者即可诊断成立[2]。
1.3 治疗方法
阿司匹林仍是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药物, 急性期阿司匹林的剂量应为150~300 mg/d, 3 d后可持续小剂量50~150 mg/d维持治疗。低分子肝素0.4 m L, 每日1次或2次皮下注射, 或华法林2~4 m L, 每日1次或2次口服[2]。溶栓用尿激酶24万U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 L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 持续10 d~14 d。
1.4 疗效评价标准[3]
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或缺血性ST段下移明显改善;好转:心电图ST段下移减轻;无效:心电图ST段无变化。
2 结果
完成全疗程者32例, 显效18例占56.25%, 好转10例占31.25%, 无效4例占12.5%, 总有效率87.5%。
3 讨论
3.1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因
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等原因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随着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成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基础。进行性冠状动脉狭窄形成时D-二聚体增加, 当某种原因引起冠状动脉痉挛, 使冠状动脉短暂出现闭塞即可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可见不稳定型心绞痛同一般心绞痛均可见到的ST段压低和T波变化, 当有临床症状而心电图正常表现时, 可通过激发试验即心电图运动试验发现ST段压低和T波变化的存在而得到确诊。
3.2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
冠状动脉造影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的金标准, 从影像学角度直观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大小, 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具体情况;最近2次冠状动脉造影如显示冠状动脉狭窄进行性加重, 则对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更有价值。
3.3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既包括心绞痛的一般治疗, 又包括特殊治疗即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等[4]。其属于心内科的急症, 抗血小板治疗是首选措施, 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 在血管内皮损伤处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因所在, 急性期阿司匹林的剂量应为150~300 mg/d;低分子肝素0.4 m L, 每日1次或2次皮下注射;肝素和阿司匹林均可降低随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减少冠脉内凝血。硝酸酯类药物的应用也是必要措施, 硝酸酯类药物能减少心脏前负荷、扩张静脉、扩张冠状动脉。静脉点滴硝酸甘油, 由20μg/min起始, 每10 min增加10μg, 可增加到240μg/min;当舒张压降低到85 mm Hg时停止加量;可以扩张小动脉, 增加心肌氧供和减少心肌氧耗从而改善心肌缺血。对无心力衰竭的患者可以应用β受体阻滞剂, 能够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室壁张力减少心肌氧耗, 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尤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恶性劳力型效果更好, β受体阻滞药还能提高心肌肌颤阈值, 防止心室颤动。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肯定疗效, 尤其是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ST段改变, 能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小动脉, 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的钙通道阻滞的典型药物是非二氢吡啶类, 通过减少心肌氧耗和增加心肌氧供来治疗心肌缺血、缺氧, 此类药物还有防止心肌细胞内钙超负荷的作用。如患者无明显高血压, 还可选用地尔硫;如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可选用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药[5]。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够阻断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 能够舒张外周血管、降低醛固酮分泌从而影响钠离子的重吸收降低血容量、降低血压而减轻心脏负荷, 还可以抑制心肌重构。调脂药物可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含量, 既可以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又可以稳定动脉粥样硬化防止斑块破裂, 有利于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如羟甲戊二辅酰酶A还原酶抑制药。
我们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给予相应的治疗处理, 32例患者有18例心电图恢复正常, 10例患者心电图ST段下移减轻, 总有效率达到87.5%,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实践证明患者一旦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治疗, 控制症状和防止发生心肌梗死。治疗措施包括心电监护, 改善心肌缺血, 抗血栓治疗, 重建血运等。患者应住院观察、休息, 必要时吸氧, 观察心电图变化、检测心肌酶、注意心功能。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后, 应随访观察定期复诊且继续用药治疗, 根据病情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 同时消除诱因及治疗并存的危险因素, 如控制糖尿病, 降压治疗, 调脂治疗等。
参考文献
[1]Bennett MR.Breaking the plaque evidence for plaque rupture in animal models of atheros clerosis[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2, 22 (5) :713-714.
[2]金有豫.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36.
[3]杨绍祥, 陈玉国.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疗效比较[J].海南医学杂志, 2002, 13 (11) :52-53.
[4]胡兰霞.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理及药物治疗[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30) :228.
【稳定心绞痛】推荐阅读:
治疗不稳定心绞痛06-01
不稳定性的心绞痛06-25
血瘀型稳定性心绞痛11-03
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08-22
糖尿病不稳定型心绞痛10-23
抗心绞痛06-10
急性心绞痛08-01
老年心绞痛10-10
老年心绞痛护理05-12
心绞痛发作后……10-13